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煤矿生产辅助系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9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煤矿生产辅助系统
分类号:
F406.3
页数:
8
页码:
9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煤矿生产辅助系统、供电与照明、运输与提升、通风与排水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煤矿生产
辅助系统
内容
一、供电与照明
(—)供电
50年代,乡村煤矿没有电,国营煤矿基本上靠自备的小型发电机组供电。1956年,永春煤矿安装一台24马力煤气机带动单相13千瓦发电机组。1959年,漳平煤矿在大坑片安装120马力煤气机两台,带动60千瓦发电机组;在大瑶片安装4台40马力柴油机发电机组;苏邦煤矿安装2台200马力柴油机发电机组;邵武煤矿也安装1台176马力柴油机发电机组。
1960年,邵武晒口建成装机容量为2X150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专供邵武煤矿用电。1961年,建成漳平煤矿电厂,装机容量6000千瓦。邵武、漳平电厂在两矿由国家大电网供电后,先后停止发电。1963年,天湖山煤矿自建桂洋水电站,装机容量2X115千瓦。1966年,天湖山矿区又新建仙荣火电厂,总装机容量4X1500千瓦。该电厂未并入省电网,专向天湖山矿区供电,现仍是该矿区主要电源。1967年,天湖山煤矿自建黄沙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X160千瓦;1969年又自建苏区坂水电站,装机容量2X250千瓦。同年,上京矿区自建桃源水电站,后又几经扩建,总装机容量达925千瓦,成为该矿区主要自备电源。到60年代末,国营煤矿除天湖山、上京两个矿区外,陆续就近由国家电网供电。乡村煤矿基本上无电。
70年代,乡村煤矿有的由乡村办小水电站供电,有的由附近国营矿区转供电,有的仍无电。80年代初,上京矿区完成从永安至上京的输变电工程,至此,国营煤矿除天湖山矿
区外,都就近由闽北、闽西电网供电,并陆续形成双回路供电系统。
各矿区电源来自省电网的电压为35千伏,矿区自备电厂(站)的为6千伏。从矿区变电所送到各井口的电压有6千伏、1万伏两种。省属矿除4个矿井外,都实现6千伏高压下井,井下低压供电电压为380伏特或660伏特。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省属煤矿综合电耗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为31.74千瓦小时/吨,是1980年的1.26倍,1970年的2.45倍,1962年的4.17倍。其屮,最高的是邵武煤矿,1990年达45.14千瓦小时/吨;最低的是永安矿务局,为25.54千瓦小时/吨。
省属矿区各变电所基本情况见表3一8。
(二)照明
50年代前,井下照明用油灯、松明、蜡烛。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些矿井在峒口置镜子反射日光照明;新建的国营煤矿主要大巷、峒室、掘进工作面开始使用普通白炽灯,井下工人开始使用酸性蓄电池矿灯。1962年,全省煤矿在用矿灯仅615盏。至60年代末,国营煤矿均已使用矿灯,全省矿灯总数达4442盏。70年代以后,井下禁止使用普通白炽灯,各矿陆续改用防爆白炽灯或防爆荧光灯,电压127伏。1990年后,省属煤矿井下开始推广使用本省矿灯电源厂生产的KJ一13S碱性矿灯。
二、运输与提升
(一)运输
1.井下运输
50年代以前,福建煤矿井下煤、矸、坑木等主要靠人力背、挑、抬。50年代,国营煤矿开始使用铁(木)矿车运输,人力推车,并推广使用木轨道、竹溜槽、竹滑道等土机械运输。
60年代初,采煤工作面开始使用搪瓷溜槽;邵武、漳平、红炭山等矿缓倾斜工作面和顺槽开始使用11型刮板运输机;掘进工作面使用矿车装矸,人力推车。1962年,全省煤矿拥有搬运绞车17台,刮板运输机28台,矿车515辆,其中铁制矿车389辆。1966年,开始采用电瓶小机车运输,当时全省煤矿仅有电瓶车4辆、10.6千瓦。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营煤矿主要运输大巷(或平峒)开始使用窄轨电机车。年产9万吨以上矿井,选用7吨架线式,9万吨以下矿井选用3吨架线式或2.5吨蓄电池机车。窄轨轨距一般600毫米,轨型为11~24公斤/米。永安丰海矿采用串车滑行运输,调度绞车牵弓丨,每串车数为1吨标准矿车12辆。1973年,省属煤矿溜煤上山开始推广铸石溜槽。1979年和1984年,邵武、永安东坑仔矿普采工作面还曾使用过SGW一44型可弯曲链板运输机。1986年,邵武煤矿水采区投产后,水煤在10%坡度的溜煤巷内,利用水力自溜。
福建国营煤矿掘进面一般使用矿车运输,上山掘进时,矸石大多在掘进头直接装车,矿车用调度绞车提放;有的采用溜槽,矸石自溜至上山口装车;在平巷,运输距离不超过200~300米时,用人力推车,超过时,用蓄电池机车牵引;斜井下山掘进,除采用矿车提升外,有的使用施工箕斗提升。采煤面主要采用搪瓷溜槽自溜,坡度小时采用刮板运输机。顺槽采用刮板运输机运输。中间巷多用蓄电池机车;运输大巷、主平峒采用架线式电机车,少数矿井也采用蓄电池机车。溜煤上山多采用铸石溜槽,邵武煤矿采用笨溜槽。
福建煤矿运输系统一般是:采煤面的煤经顺槽、溜煤眼,在采煤面下部装车后经中间运输巷至采区中部车场;由轨道上山绞车提放至采区下部车场,或由翻罐笼翻人溜煤上山至采区下部煤仓再转载矿车。采区下部的煤车,平峒开拓的直接由电机车牵引外运;斜井开拓的,煤车运至井底车场后串车提升,或翻至井底煤仓改由皮带机或箕斗提升出井。
1990年,全省国营煤矿共拥有运输绞车244辆,皮带运输机95台,电机车362辆,其他窄轨机车463辆,刮板运输机71台,矿车11470辆,井下运输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使用的矿车有MG1.1一6A型和MF一0.55V型两种;刮板运输机有11型、龙岩矿务局机厂生产的V型套筒链刮板机、省煤机厂生产的SGWD一13型可弯曲链板机3种。乡村煤矿的骨干矿井,在采煤面使用搪瓷溜槽,煤矸出井使用矿车运输,但以人力推车为主;相当部分乡村煤矿仍然靠人工挑、运。
2.地面运输
清末,邵武焦坑煤矿煤炭地面运输用“拖驴”,即在一木架下钉竹片,用麻袋装煤后置于架上,用人工在专开“驴道”上拖运至溪边,改装竹筏运至城里。“驴道”宽约1米,每隔约0.16米嵌一竹片,以减少摩擦,坡度10~20度。民国初期,建瓯梨山煤矿在地面建有窄轨运输线路。但至50年代末,福建煤矿地面运输仍以人力为主。出井煤和矸石分别用人工倒入简易煤台和山沟中。60年代开始,国营煤矿大多数矿井将出井煤和矸石,通过窄轨架线机车或蓄电池机车分别运至煤台和矸石山。1960年,邵武煤矿建成富屯溪架空索道,设3个煤斗,峒口的煤装人煤斗后,经索道自溜至对岸由矿车接运至煤场,空斗用绞车牵引拉回;1961年在富屯溪上建云屏索桥,一号井峒口的煤车改用无极绳绞车牵引过桥至煤台;1967年云屏索桥被洪水毁坏后,改用电机车牵引经晒口大桥至煤台;1975年采用箕斗提升后,煤炭从箕斗直接翻入皮带机,转运至洗煤厂或经上仓皮带到铁路煤仓外运。1988年,上京矿务局建成小华矿至柯坑矿全长3.18公里的架空索道运输线,年运输能力10万吨原煤,装载站煤仓容量350吨,卸载站为半地下式,煤仓容量600吨,另有7000吨容量的落地煤仓及返仓装置。
至1990年,国营煤矿均建有装车煤台。邵武、永定、永安、龙岩矿区为铁路煤台,离铁路煤台较远的矿井,另建有简易公路煤台,用汽车运煤至铁路煤台。上京、漳平、苏邦矿区各矿井离铁路较远,各矿区除在铁路线建一个集中铁路煤台外,各矿井都建有公路煤台;天湖山矿区各矿井均为公路煤台,煤炭直接用汽车外运。煤台装车煤仓有单面滑坡式、双面滑坡式、扇形滑坡式、半跨式滑坡式、圆筒式、铁路跨线式以及落地煤场加煤台等7种形式。此外,还建有永安至加福、龙岩至坎市煤炭铁路专用线及邵武、加福、丰海、龙岩、雁石、西洋、富岭、麦园等14条煤炭装车线。
(二)提升
民国时期,在清光绪年间开办的建瓯梨山煤矿遗址,曾发现手型升煤机(土绞车)一台。直至50年代,福建矿井提升仍沿用土绞车。
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营煤矿开始采用电气绞车。1962年,全省煤矿仅有内齿轮绞车2台。1964年,邵武煤矿二号井安装了当时全省最大的φ2米双滚筒绞车,并开始使用斜井人车。此后,国营煤矿暗斜井、上下山普遍采用绞车提升,型号有1.6米、1.2米、0.8米3种。60年代末,全省煤矿已拥有提升绞车32台,内齿轮绞车25台。
1975年,邵武煤矿箕斗斜井安装了全省最大的φ2.5米双滚筒绞车,采用双箕斗提升,箕斗容量6吨。1976年,又安装了从一200~一40水平暗斜井皮带提升机,长600多米。这是福建第一条皮带提升机。
至1990年,福建有邵武煤矿,永安矿务局丰海、斑竹坑、东坑仔、半罗山、加福煤矿,永定矿务局瓦窑坪煤矿,上京矿务局仙亭、后畲煤矿,苏邦一号井、东斜井采用斜井人车运人,人车型号多为CRX一10型;采用的提升绞车均为单绳缠绕式,有单滚筒和双滚筒两种;除邵武煤矿、永定培丰煤矿主斜井采用箕斗提升,上京仙亭煤矿、永安丰海煤矿主斜井采用皮带机提升外,其他斜井、下山均采用串车提升。乡村煤矿的骨干矿井,下山也使用了小绞车提升。省属煤矿斜井提升装备基本情况详见表3一9。
三、通风与排水
(一)通风
50年代前,各矿井主要利用井口高差和井内外温差自然通风。一些矿还曾使用农用风车扇风。50年代,一些国营矿井开始采用局部扇风机通风。
60年代初,漳平煤矿四号井,邵武煤矿一、二号井安装了离心式扇风机,但没有反风装置。此后,国营煤矿逐步采用机械通风。掘进面也开始采用局部扇风机,天湖山矿区有的掘进面采用压气通风。一些矿井使用脚踏扇风机,柴油机带动扇风机等。1962年底,全省煤矿拥有通风设备35台,其中主要扇风机5台。至60年代末,已有主要扇风机17台,局部扇风机139台。
70年代,新建国营矿井按设计都安装了主要扇风机,单台风机配两台电动机。乡村煤矿仍以自然通风为主,一些主要矿井也采用局部扇风机通风。
80年代初,针对龙岩矿务局陆家地矿发生火灾,由于没有反风装置造成严重事故的教训,省煤炭局规定井型6万吨以上的矿井,都要配备两台主扇和两台电机(一台备用),并要有反风装置;6万吨以下矿井配单台主扇和两台电机。此后,龙岩陆家地矿、永安斑竹坑矿、天湖山大蔗沟矿、上京柯坑矿、永定富岭矿、瓦窑坪矿、天湖山铅坑矿、漳平矿、建瓯矿及其他不符规定要求的矿井,都先后对通风系统进行改造。现国营煤矿通风系统及设施已基本合理和完善。
福建煤矿的通风系统有中央并列式和分区对角式两种。由于多为平峒开拓,大多数矿井是对角式通风。上京矿务局后畲矿、小华矿采用中央并列式。邵武煤矿二号井原为并列式,1982年与一号井实行联合开拓后,改为对角式通风。现省属煤矿31处矿井中采用分区对角式通风的有29处,均为分区对角抽出式,即每个采区都开掘小风井回风。
1990年,全省煤矿拥有主要扇风机129台,局部扇风机1354台。局扇选用国产防爆型4、5.5、11、28千瓦等产品。省属煤矿有26个矿井为甲级通风矿井,占矿井总数的86.7%。永安、龙岩、上京矿务局,邵武、漳平、苏邦煤矿为通风甲级局矿。但乡村煤矿自然通风仍较普遍。
(二)排水
福建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多属简单一中等类型,矿井涌水量不大,受季节性影响比较明显。随着采空区的扩大与矿井延深,和受大量乡村小煤窑开采的影响,矿井涌水量有所增大,并存在老窑积水的威胁。省属煤矿下山开采的21处矿井中,正常涌水量在300立方米/小时以下的有18处;在300立方米/小时以上的有3处,其中,永定局培丰矿最大涌水量达706.8立方米/小时。
60年代前,福建煤矿平峒矿井采用自流排水;较大的斜井,如清末开办的邵武焦坑煤矿斜井,采用小抽水机排水;小斜井多系浅部开采,且常于旱季生产,涌水量不大,多用人工排水,或采用手摇抽水机等土机械排水。
60年代初,邵武煤矿二号井、漳平煤矿大坑四号井采用斜井开拓,在井下设中央泵房。1962年,全省煤矿仅有排水设备23台,124千瓦,其中主要泵7台。1964年6月,邵武煤矿二号井因选用的排水设备能力太小,与实际涌水量每小时相差40立方米左右,造成淹井事故。70年代起,生产矿井先后开始延深,排水设备逐年增多。至1990年底,全省煤矿拥有各种工业泵772台,省属煤矿斜井、下山开采的21处矿井,都相应建立了完善的矿井排水系统。省属煤矿中央泵房排水设备基本情况详见表3一10。
四、通讯
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省煤炭工业主管部门与各矿区的调度通讯,一靠电报,二靠长途电话,设施非常简单。大多数矿区属农村电话网,与外部通讯极为困难。矿区内使用磁石式交换机,矿井上下通讯也是采用磁石式交换机,且电话单机只安装在井底车场、主要峒室、采区上下车场等处,采掘工作面很少有电话机。1976年7月建瓯梨山煤矿发生火区热浪喷出事故和1977年5月苏邦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就是由于井下无通讯设施,未能及时报告灾情,延误了处理和抢救时间。
1986年9月,省煤炭总公司与几个矿区的无线电调度通讯全面开通,选用的设备为陕西烽火无线电厂生产的单边带XD一D2B型无线电报话机。1987年,龙岩矿务局机关片采用空分式程控电话通讯;永安矿务局半罗山矿采用纵横式自动电话交换机。1988~1989年,永安、永定两个矿区内部使用无线电通讯。1989年,上京矿务局仙亭矿采用数字程控纵横式电话交换机;苏邦煤矿机关片采用空分式程控电话。1990年,永定矿务局启用从荷兰引进的数字程控电话250门,从机关延伸到矿区的3个矿井。
“七五”期间,省煤炭总公司所在地福州与永安、永定、上京、邵武、漳平、龙岩、苏邦等7个矿区,先后实现程控直拨电话通讯。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时限始于明代,止于1990年底。包括煤炭资源与勘探、煤矿建设、煤炭生产、煤矿安全、行业管理、煤矿专用器材设备生产、煤炭专业教育与科研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