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矿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9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矿区建设
分类号: F426.21
页数: 26
页码: 35-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矿山机械制造与修配,火工用品生产,筛选厂,洗煤厂,矿区公路与铁路专用线,矿区输变电等配套工程以及文教、卫生、生活福利等矿区辅助设施也逐步建设齐全。
关键词: 福建省 煤矿建设 矿区建设

内容

1958~1990年,福建共投入基本建设资金87805万元,建成漳平、邵武、苏邦、龙岩、天湖山、上京、永定、永安等8个省属矿区,并在龙岩、三明、泉州、南平、漳州5个地(市)的16个县,建成22个县属煤矿。现省属煤矿有生产矿井31处,原煤生产能力508万吨/年,在建矿井8处(其中新建5处,扩建3处),设计能力78万吨/年;县办煤矿有生产矿井28处,原煤生产能力115万吨/年,在建矿井2处,设计能力8万吨/年。此外,矿山机械制造与修配,火工用品生产,筛选厂,洗煤厂,矿区公路与铁路专用线,矿区输变电等配套工程以及文教、卫生、生活福利等矿区辅助设施也逐步建设齐全。
  一、省属矿区
  (―)漳平煤矿
  漳平煤矿位于漳平市境内。矿区范围:鹰(潭)厦(门)铁路以西,南起苏坂、鲤鱼山、基太一带,北至武陵、新桥、吾祠;铁路以东为国公山、安靖井田,并由溪南延至奇峰、华口一带,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系福建唯一烟煤产区。煤系地层属上三迭统大坑组、文宾山组。
  漳平矿区是福建早期重点开发的主要矿区。1958年7、8月间,在漳平大坑产盂一带发现烟煤,中共福建省委当即决定列为重点勘探开发对象。12月,省燃料工业局编制了(漳平煤田开发初步规划)。翌年1月,省地质局303队在漳平大坑31线钻第一个普查孔,煤田地质勘探随之展开。
  矿区在开展地质勘探的同时,即组织开发建设。1959年2月,成立漳平矿务局筹建处。至1960年,开工建设矿井16处,规划原煤生产能力102万吨/年,其中大坑二、三号及大瑶二号三处矿井,设计能力共15万吨/年,于1959年见煤投入生产;大坑一号、大瑶一号二处矿井,设计能力共10万吨/年,I960年也投产。大坑四号井于1959年12月动工兴建,设计能力15万吨/年。1961年,基本建设贯彻“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保证生产”的方针,除确保大坑四号井重点建设外,其余在建矿井停建。1963年12月,大坑四号井投产,这是福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最早建成的正规矿井。1964年漳平矿务局改名漳平煤矿。至1966年末,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807万元,完成井巷工程19678米,竣工地面建筑35668平方米,完成矿区公路干线、支线和汽车车场,装车煤台以及漳平电厂至矿区35千伏输电线路与变电站,钱坂、麦园火车站煤台等基础设施。至此,漳平矿区初期建设告一段落,原煤生产的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形成年产原煤16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1970年至1971年,大坑四号井扩建至年产30万吨,进一步改善了矿井生产、生活条件。1972年7月,文宾山矿井动工兴建,设计能力15万吨/年,1984年12月建成投产。在文宾山新井建设的同时,对矿部、机修厂、矿山中小学、医院等行政福利设施建设作了适当补充安排。截至1985年,漳平煤矿累计基建投资3168万元,完成井巷工程32407米,竣工地面建筑57821平方米。至此,矿区建设基本停止,1986年至1990年没有基建投资。
  (二)邵武煤矿
  邵武煤矿位于邵武市境内。矿区范围:北自晒溪桥、乌斗坪;南至狮山、长窠口;东起石井栏、下坑山;西以碗窟山、晒溪铁桥、焦坑村西为界,面积约18.3平方公里。邵武煤矿以富屯溪为界分为二个井田。北为晒口井田,含煤面积2平方公里;南为焦坑井田,含煤面积3.3平方公里。含煤地层为上三迭统焦坑组下段。
  1959年3月,省地质局301地质队开始勘探邵武矿区。6月,在焦坑井田兴建一号井(平峒),设计能力年产原煤21万吨。1960年2月,在晒口井田兴建二号井(斜井),设计能力年产原煤15万吨。1964年6月一号井投产。12月二号井建成。同期还完成了晒口火车站装车煤仓及装车线,晒口公路大桥和矿区医院、小学、倶乐部、办公楼、职工住宅等行政、生活福利设施,以及矿区机修厂、水泥支架厂、仓库、炸药库等配套工程的建设。至1965年,邵武煤矿全部建成。
  1971年,一号井扩建,生产能力增至30万吨/年。1972年至1974年新建箕斗斜井,实现了一、二号井集中提升,全矿原煤生产能力达45万吨/年。1984年至1986年,投资758万元,完成水力采煤技术改造工程。
  矿井建设工程,除一号井主平峒由闽江工程局施工外,其余井巷工程、主要工业建筑及大部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由原省燃料工业建设工程公司(后改为省重工业厅建井公司)承担。箕斗斜井和水采工程由邵武煤矿自行施工。
  邵武煤矿是福建煤炭工业早期重点开发比较成功的矿区之一。建设工期较短(5年),矿井机械化程度较高,配套设施较完整。是福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一号井实际建设投资891.24万元,吨煤建设投资42.44元;二号井实际建设投资605.2万元,吨煤建设投资40.35元。按矿区综合生产能力计,吨煤投资55.84元,是福建煤矿建设投资较省的矿区。
  (三)苏邦煤矿
  苏邦矿区位于龙(岩)永(定)煤田的北部,南起大吉,北至白沙,西以漳(平)龙(岩)公路为界,东至国公岩、羊角坑、小吉一线,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4公里,面积约36平方公里。此外,大吉以南8公里的凤山岐井田(面积1.03平方公里)亦规划由该矿区建设开采。矿区以南11公里的陈坑、小岭顶及15公里的津头等井田为待勘探、开发的后备区域。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童子岩组。
  苏邦矿区是福建煤炭工业早期重点开发的矿区之一。1956年7月至1958年7月,由省地质局第5地质队进行地质勘探,编制了《龙漳煤田苏邦矿区地质勘探报告》(最终)。1958年6月,龙岩煤矿苏邦分矿成立,开始矿区建设。11月,在西井田开工兴建西一井、西二井、西三井、西六井(皆为平峒),设计能力分别为15、5、15、5~30万吨/年。西一井于1962年2月停建;西二井、西三井分别于1960年7月、12月简易投产;西六井于1959年12月停建。1965年西三井上水平报废,下水平并入西二井开采。1966年核定西二井生产能力为5万吨/年。西五井于1959年1月开工,设计能力10万吨/年,12月简易投产,1961年停产。1958年12月,在东井田开工兴建东斜井,设计能力30万吨/年,1962年4月停建。矿区运输系统及其它配套工程的建设:1959年7月至1960年,建成矿区自备电厂(柴油发电机组);1961年4月完成漳平电厂至矿区35千伏输电线路27公里及大吉变电所等输变电工程;1959年7月至1961年5月修通大吉至东斜井公路;1960年4月动工兴建的坂尾至大吉矿区铁路专用线,至1961年10月停建前,路基土石方及桥涵工程已基本完成。至1962年,机修厂、材料库、医疗所、食堂、礼堂、办公楼、职工宿舍等也基本建成交付使用。
  1963年8月至1964年9月,省地质局303地质队对苏邦矿区进行补充勘探。1966年,省重工业厅地质勘探公司地勘一队对东井田进行补充勘探,并提交了补充报告。
  1966年5月至1970年12月,在原西五井附近建设红卫平峒,设计能力6万吨/年。1970年,在原大吉副11号井下面新建西小井,能力为3万吨/年。1972年7月至1975年11月重建东斜井,设计能力为9万吨/年,1978年核定为6万吨/年。1978年,红卫平峒改为大同沟井,核定能力3万吨/年。至1978年,矿区生产能力稳定在12万吨/年。
  1974年至1983年,省121煤田地质队对苏邦矿区重新勘探,先后提交了西井田、东井田地质勘探精查报告和北井田地质勘探详终报告。
  1979年12月,苏邦一号井开工,设计能力21万吨/年,1984年6月建成投产。1982年10月至1985年1月,大同沟矿井扩建,生产能力增至6万吨/年,1989年开始再次扩建使其能力达到15万吨/年。1983年1月至1987年12月东斜井扩建,生产能力增至15万吨/年。1989年10月苏邦二号井开工,设计能力6万吨/年。
  截至1990年末,苏邦矿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075万元,现有生产矿井3处,原煤生产能力42万吨/年。并建成矿区机关、医院、中小学、俱乐部及综合服务商业点等。在雁石火车站建成筛选厂、储煤场及装车线。矿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老矿焕发了青春。
  1989年,苏邦煤矿在省煤炭工业设计院1984年编制的矿区总体设计的基础上,修订了矿区发展规划,力争在1995年内建成百万吨原煤产区。
  (四)龙岩矿区
  龙岩矿区在龙岩市境内,东部为王庄、翠屏山、陆家地井田,南部为顶峰山(即田螺形)井田,西北部为坑柄井田,中部为红炭山、西湖山、虎坑山井田。矿区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童子岩组。
  1958年4月,省燃料工业局成立龙岩煤矿筹备处;10月,成立龙岩矿务局,下辖李家山、赤坑、苏邦、红炭山、凤山岐、翠屏山、十字山等七个煤矿。
  1959年10月,省燃料工业局依据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勘探的初步成果,编制了红炭山矿区(包括红炭山、西湖山、虎坑山井田)总体设计任务书,初步确定建设规模为81万吨/年。1960年5月,成立省红炭山矿区建设委员会,同时红炭山一号井平硐开工,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1962年调整为21万吨/年);6月,红炭山六号井开工;7月,红炭山矿区建设委员会改称红炭山煤矿,下属苏邦煤矿、翠屏山煤矿分别划给龙溪专区和龙岩专区,同时,虎坑山二号井开工;8月,红炭山二、五、七号井动工兴建。1961年9、10月间,除红炭山一号井外,其余矿井陆续停建,红炭山二号井并入一号井建设,红炭山至龙岩火车站铁路专用线按国铁标准修建路基。1962年3月,由于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省燃料局决定红炭山矿区基本建设全部停建,原龙岩专区田螺形、坑柄两矿并入红炭山煤矿为两个工区。下半年,红炭山一号井暂停建设;1960年6月及1961年11月开工的田螺形一号、水尾二号井也于1963年停建。1959年11月开工建设的坑柄一号井于1962年由红炭山煤矿接管后继续建设,至1965年形成原煤生产能力5万吨/年;1963年12月开工建设的红炭山八号井于1965年形成原煤生产能力3万吨/年。至1965年末,矿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581.98万元,实际形成矿井生产能力2处8万吨/年。同时,修建了石桥头至矿部的公路2.62公里,修建了矿区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
  龙岩矿区的开发建设在1966年至1975年间得到较大的发展,累计完成基建投资4358万元,建成投产矿井6处,新增煤炭生产能力90万吨/年。1967年,省重工业厅设计院编制了矿区总体设计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单体设计,确定矿区建设总规模为年产原煤122万吨。矿区建设施工由省建井公司承担。1969年10月,建成内坂矿井,生产能力21万吨/年。1970年12月,建成红炭山一号井,生产能力21万吨/年。1971年12月,建成田螺形矿井,生产能力12万吨/年。1973年8月,建成虎坑山矿井,生产能力9万吨/年。1974年4月,建成陆家地矿井,生产能力15万吨/年。1975年12月,建成翠屏山矿井,生产能力12万吨/年。1969年开工建设的西湖山矿井及1975年1月开工建设的十字山矿井由于地质情况不清,分别于1973、1977年停建。在矿区建设方面,1969年至1970年建成龙岩火车站至矿区的铁路专用线;1969年1月至1972年5月建成年处理原煤75万吨的红炭山筛选厂;1964年3月至1972年建成矿区机修厂;1967年至1975年,还先后完成龙岩火车站煤台、矿区输变电工程、矿区公路、矿区医院、矿用炸药厂以及行政、福利设施等生产、生活配套工程。到“四五”末,龙岩矿区已初具规模,成为福建煤炭工业的重要基地。
  1976年以后,龙岩矿区继续稳步发展。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完成内坂平碉30万吨/年的扩建工程。1977年12月,红炭山煤矿改为龙岩矿务局。1986年10月,王庄矿井开工建设,设计能力9万吨/年,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井温高,涌水量大,1990年5月停建。1989年,翠屏山矿9~15万吨/年扩建工程开工。此外,还进行了红炭山筛选厂的扩建改造,矿用炸药厂扩建,以及新建矿区火工总库等工程,进一步完善了矿区设施。至1990年末,龙岩矿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8018万元,现有生产矿井6处,生产能力70万吨/年。
  (五)天湖山矿区
  天湖山矿区位于永春县境内,东以杏春、荷殊、下洋、上姚、阳山一带为界,西至长汀、溪塔、含春、曲斗、内坑、上丰、古峰、儒州一带,南起牛姆林,北至双轮。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约4~10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其中含煤面积约95平方公里。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童子岩组。
  天湖山矿区是福建较早开发的矿区之一。1956年3月,晋江地区创办永春煤矿。5月,铅坑平峒开工。1957年开始,华东301地质队、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97队先后在该矿区10多个井田开展地质勘探。1958年,中共晋江地委决定,在永春坑仔口成立煤铁指挥部,组织五六千人上山挖煤,同时动员仙游、永春和惠安、晋江、南安、德化、安溪等县到天湖山矿区兴办了曲斗、荷殊、杏山头、南湖、阳山、安溪等煤矿。下半年,从山西大同矿务局抽调一批干部和技术工人,并调屮国人民解放军7025部队支援天湖山矿区建设。1959年,永春煤矿改名天湖山煤矿。1961年,矿区生产建设开始压缩。至1962年除安溪煤矿外,其它县矿相继停办或并入天湖山煤矿。I960年7月动工兴建的大蔗沟二号井,完成投资61.93万元,也于1962年2月停建。1%3年,铅坑矿井进行补套改造,至1966年,累计投资338.6万元,形成了5~6万吨/年的原煤生产能力。
  1966年,天湖山矿区列为福建煤炭工业的“三五”规划发展建设的重点矿区,确定建设规模为99万吨/年。8月,大蔗沟矿井开工建设。1967年8月,曲斗矿井开工建设。1969年6月和9月,杏山头矿井和天湖岩一号矿井先后开工。大蔗沟、曲斗、天湖岩一号等三处矿井分别于1970年10月、1973年10月、1975年12月建成投产。杏山头矿井因地质不良于1971年停建。1976年,天湖岩二号矿井和铅坑矿井扩建工程相继开工。至1978年,天湖山矿区除新开工矿井全部建成投产外,还建成黄沙、苏区坂小型水电站,仙荣电厂至矿区输电线路,新村、南山头降压站和矿区公路、机修厂、医院、中学等设施以及年产电雷管1000万发的167厂。
  1978年,天湖山矿务局与省煤炭工业设计院共同编制了1978~1985年天湖山矿区发展规划,提出矿区集中开发的方案,即在新建含春矿井时,在下洋设置集中平峒,通过集中运输大巷贯通铅坑、曲斗、大蔗沟、天湖岩、含春五个矿井,实行井下集屮运输,并在下洋设置筛选厂与下洋平峒衔接,各矿井生产的原煤经集中筛选后外运。1985年6月,含春矿井开工建设,设计能力9万吨/年。下洋筛选厂及铁路专用线的征地拆迁工作也基本完成。1986年11月,矿区下洋供水工程开工,1987年12月投产。至1990年末,天湖山矿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5165万元,建成矿井5处,年生产能力42万吨,在建矿井一处,设计能力9万吨/年。
  (六)上京矿区
  上京矿区位于大田县境内,北自石狮琦,南至武陵南,西起龙母山,东至山贵崎,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童子岩组。
  上京矿区是在小煤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8年10月,矿区的大福煤矿(大田县、福清县合办)、莆由煤矿(莆田县办)、同平煤矿(同安县、平潭县合办)合并成立晋江地区上京煤矿,开始初期的开发建设。1959年起,省重工业厅地质勘探一队、省地质局二队先后对上京矿区进行煤田勘探。至1%3年,先后开工建设的有柯坑二、三号,西北沟四号,后畲五号等矿井,累计投资179.41万元,完成井巷工程5101米,竣工地面建筑4627平方米,形成原煤生产能力5万吨/年。1964年,由于地质情况不清,交通不便,煤炭滞销,该矿区所有生产和在建矿井停产、停建。1966年,上京矿区恢复建设,开始续建柯坑三号井,并根据原巷道工程揭露的煤层情况,矿井能力定为6万吨/年。1968年至1970年7月,柯坑三号井扩建至12万吨/年;1970年8月至1971年12月,又扩建至18万吨/年。1969年11月至1973年7月,建成后畲矿井(6万吨/年)。1969年至1971年,还先后建成桃源水电站及至矿区输电工程,岭头火车站装煤台,装车线和安全线,发运站等,初步解决了矿区供电和原煤火车外运问题。
  1974年3月至1980年12月建成小华矿井。1974年5月至1978年12月,柯坑矿井进行第三次扩建,生产能力增至30万吨/年。1975年10月至1979年12月建成京东矿井。1975年,省煤炭工业局编制的福建煤炭工业十年发展规划将上京矿区列为重点建设的百万吨矿区。1978年1月至1979年3月,省地质局组织了上京井田勘探会战;1978年6月至1980年12月,建成永安至矿区35千伏输电工程。1979年9月,上京煤矿收归省营,11月改名上京矿务局。
  1983年,后畲井6~9万吨/年扩建工程与小华井3~9万吨/年扩建工程相继开工,并分别于1986年、1987年建成。
  1985年10月,省重点建设项目仙亭矿井开工,设计原煤生产能力30万吨/年,生产系统采用联合柯坑、后洋、后畲等原有生产矿井集中布置的方式,提升、排水、地面运输按60万吨/年能力设置,1989年11月建成投产。1986年至1988年,建成小华至柯坑架空索道。1987年10月开工兴建后洋矿井,能力15万吨/年。1988年,后畲矿井9~15万吨/年的扩建工程及京东矿井3~9万吨/年的扩建工程相继开工。1989年,继仙亭矿井投产后,后畲扩建工程亦告成,共增生产能力39万吨/年。
  至1990年,上京矿务局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0854万元,建成生产矿井5处,生产能力78万吨/年;还建成矿区供水主体工程,矿区医院,西洋铁路专用线和筛选厂。上京矿区总体发展的布局已基本形成,经过“八五”期间的建设和完善,将实现年产原煤百万吨的奋斗目标。
  (七)永定矿区
  永定矿区位于永定县境内,龙(岩)永(定)煤田南端。矿区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30公里,含煤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童子岩组。
  永定矿区是70年代重点开发建设的矿区。70年代以前,该矿区主要由县营永定煤矿开采,年产量仅1~2万吨。1970年1月,永定煤矿改编为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同时,建设兵团会同省革命委员会重工业局成立永定矿区夺煤会战指挥部,开展了瓦窑坪北、西、南三个井田的勘探会战。3月,省重工业局设计队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初步确定矿区建设规模为114~129万吨/年。瓦窑坪一号、三号和富岭三处矿井分别于1970年4月、9月、11月动工兴建。1971年12月、1972年10月、12月又相继动工兴建培丰一号、瓦窑坪二号和培丰二号矿井。至1972年,矿区新建矿井开工规模达到105万吨/年。此外,1970年7月至1973年12月,投资3367万元,完成全长36.85公里的龙坎铁路煤炭专用线。1973年至1975年,瓦窑坪一号、三号,富岭,培丰二号四处矿井相继建成投产,新增原煤生产能力63万吨/年。1977、1978年培丰一号、瓦窑坪二号二处矿井先后投产,新增能力42万吨/年。
  80年代,永定矿区建设进一步发展。牛栏山矿井于1985年9月建成投产;铜锣坪矿井于1988年7月建成投产;富岭二号井于1990年建成投产。1990年10月,龙潭矿井开工建设,设计能力21万吨/年。1970年至1990年,永定矿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6944万元,建成矿井9处,设计能力149万吨/年,核定能力95万吨/年(其中瓦窑坪一号、二号井合并能力35万吨/年;培丰一号、二号井合并能力15万吨/年;瓦窑坪三号井于1982年停产,富岭9万吨/年;牛栏山12万吨/年;铜锣坪15万吨/年;富岭二号井9万吨/年)。还建成坎布筛选厂、矿区输变电工程、公路、机修厂、矿区总仓库、总坑木场、总火工用品库、车队、矿区医院、中小学、俱乐部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形成了矿区综合生产能力。
  1986年12月,省煤炭工业设计院根据该区地质勘探成果,编制永定矿务局南矿区总体设计。南矿区包括北山、铜锣坪(长塔)、龙潭、东中、昌福山、背头凹、龙窟等井田,离现已建成的北矿区中心20~30公里。规划建设规模为66万吨/年,其中,铜锣坪矿井15万吨/年已投产,龙潭矿井21万吨/年已开工。
  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1978年12月投产。1982年10月,开工建设南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但井巷揭露构造形态和煤层厚度与地质报告差异太大,无法投产,至1988年已投资432.68万元。1989年10月,修改设计重新施工。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时限始于明代,止于1990年底。包括煤炭资源与勘探、煤矿建设、煤炭生产、煤矿安全、行业管理、煤矿专用器材设备生产、煤炭专业教育与科研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