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煤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95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煤矿建设
分类号: F426.21
页数: 42
页码: 26-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组建煤矿设计和施工队伍,并建成相配套的生产、生活设施,煤矿设计队伍、施工队伍也得到发展,专业技术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 福建省 煤炭工业 煤矿建设

内容

1957年前,福建没有一处正规矿井,煤炭最高年产量仅8万吨。1958年以后,开始在漳平、龙岩、永春天湖山、邵武等矿区建设国营正规矿井,同时开始组建煤矿设计和施工队伍。一些产煤地、县也兴建了一批地方国营小煤矿。当时,在“大跃进”形势下,大部分矿井未经勘探、设计,或边勘探、边设计,就仓促施工,造成很大浪费。至1960年,全省煤矿建设总规模达59处625万吨。三年调整时期,压缩停建一批资源不清、交通不便的矿井。至1970年,全省国营煤矿仅形成年原煤生产能力131万吨。70年代,贯彻毛泽东主席“迅速扭转北煤南运”的指示,福建煤矿建设发展较快,重点开发永定、永安两个新型矿区,并相继对一些老矿进行改建、扩建,同时还兴建一批县营煤矿。至1980年,全省国营煤矿原煤生产能力增至562万吨。80年代,又新建、扩建省属矿井11处,县办矿井9处。至1990年,全省共有国营煤矿矿井60处,总生产能力625万吨;并建成相配套的生产、生活设施;煤矿设计队伍、施工队伍也得到发展,专业技术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节 矿山设计
  一、机构与队伍
  1958年前,福建没有煤矿设计队伍。1958年,福建省燃料工业局以抚顺煤矿设计院、淮南矿务局等调援福建的技术人员为主,在福州组建省燃料工业设计院,编制45名。1962年,冶金、机械、燃料三厅(局)合并成立省重工业厅,各所属设计队伍合并成立省重工业厅设计院,下设煤炭设计室,人员38人。1969年干部下放后,煤炭设计室保留13人。1970年4月,华东煤矿设计院调援福建54人,充实、加强了福建煤矿设计队伍。1971年1月,原省重工业厅设计院的煤炭、冶金设计人员合组省冶金工业设计队;7月,又改由煤炭和化工设计人员合组省燃化设计队。1975年4月,设计队更名为福建省燃料化学工业设计研究院;10月,省煤炭工业局成立,11月,煤炭设计和科研队伍从省燃化设计研究院中分出,单独成立省煤炭工业设计研究院。1978年10月,分别成立省煤炭工业设计院和科研所,核定设计院编制160名。
  1985年,省煤炭工业设计院在厦门设立分院,承担厦门特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建设项目的设计任务。
  1990年底,省煤炭工业设计院共有职工15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3人(含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59人),形成一支专业工种配套齐全,能胜任中小型煤矿设计的队伍,可独立承担矿山、地下工程、煤炭加工和综合利用,以及选煤厂、码头、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与桥涵等工程的勘察和设计任务。
  二、成果
  50年代末,省燃料工业设计院刚刚组建,设计力量薄弱,龙岩、苏邦等矿区的一些建设项目设计由煤炭工业部上海设计院承担。1960年,省燃料工业设计院完成邵武一、二号井设计。从1962年改称省重工业厅设计院到1978年成立省煤炭工业设计院前,煤炭设计部门共完成矿区总体规划设计5项,新建矿井设计54项,延深、技改设计6项,地面建设工程设计17项。
  1978年省煤炭工业设计院成立后,完成福建各主要矿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及6个主要产煤县(市)的开发总体规划,基本承担福建煤矿所有矿井建设、技改、延深及地面建设工程设计任务,并承担部分外系统的建设工程设计。从1980年开始,省煤炭工业设计院多次组织优秀设计评选。1986年,将乐一号井设计获省级优秀设计三等奖。1989年,福州鳌峰洲码头煤场设计获省级优秀设计三等奖。
  至1990年,省煤炭工业设计院及其前身共完成设计项目208项,其中总体规划设计17项,新建矿井设计79项,延深、技术改造矿井设计20项,矿区建设单项工程设计65项,其他建设工程设计18项,.环境影响评价等9项;共评出院级建设项目优秀设计9项,院级单项工程优秀设计46项。
  三、管理
  50年代末至1978年,福建基本上按照煤炭工业部1959年颁发的《关于矿井设计中几个主要问题的暂行规定》和1960年颁发的《关于地方小型煤矿设计的若干规定》等技术政策规定开展设计工作。
  1978年,省煤炭工业设计院开始执行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煤炭工业设计规范》。1979年开始执行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同时,省煤炭工业设计院还自订了《设计质量检查和评级管理办法》、《煤矿矿井初步设计编制内容暂行规定》,并试行估工法定额管理。1980年,实行建设项目设计负责人制虔,设计质量检查制度和初步设计院审制度,开展优秀设计评选活动,成立院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1981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制订并实行《考绩计奖办法》,并相应健全了行政和生产指挥系统,把设计工作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纳入正常轨道。计划管理实行由院下达季度计划,科室制订月计划,设计人员制订月作业计划表的办法,使设计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技术管理实行由院确定各专业设计内容及深度的办法,统一技术口径和标准,各专业设计室设主任工程师负责技术把关,设计质量实行自检互检制度。1983年,进一步完善计划管理体系,实现了计划、统计表格和设计进度指示图表系列化。各专业设计室设立专职检查制度,以保证设计质量。为协调各专业设计工作,确定专业之间委托资料的内容和深度,还建立了重点建设项目的设计回访制度和院长巡回检查制度。1984年实行技术经济责任制后,设计单位按合同承担设计技术经济责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设计院内部实行二级管理:院对科室实行“三定一奖”制度(即定工作量,定质量标准,定完成时间,按季签订承包合同,并预定奖金控制额),科室再把设计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为保证技术经济责任制的顺利实施,设计院还制订56个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各科室职责范围和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成立由院长为首的考核领导小组,建立考核制度,从德、能、绩、勤四个方面对职工进行计分综合考核,并与奖金挂钩。1985年至1990年,执行煤炭工业部颁发的《地方国营煤矿设计若干规定》;同时,省煤炭工业设计院还根据有关设计规范、规定以及福建省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制定了《福建省煤炭工业设计技术改革的暂行规定》。
  第二节 矿区建设
  1958~1990年,福建共投入基本建设资金87805万元,建成漳平、邵武、苏邦、龙岩、天湖山、上京、永定、永安等8个省属矿区,并在龙岩、三明、泉州、南平、漳州5个地(市)的16个县,建成22个县属煤矿。现省属煤矿有生产矿井31处,原煤生产能力508万吨/年,在建矿井8处(其中新建5处,扩建3处),设计能力78万吨/年;县办煤矿有生产矿井28处,原煤生产能力115万吨/年,在建矿井2处,设计能力8万吨/年。此外,矿山机械制造与修配,火工用品生产,筛选厂,洗煤厂,矿区公路与铁路专用线,矿区输变电等配套工程以及文教、卫生、生活福利等矿区辅助设施也逐步建设齐全。
  一、省属矿区
  (―)漳平煤矿
  漳平煤矿位于漳平市境内。矿区范围:鹰(潭)厦(门)铁路以西,南起苏坂、鲤鱼山、基太一带,北至武陵、新桥、吾祠;铁路以东为国公山、安靖井田,并由溪南延至奇峰、华口一带,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系福建唯一烟煤产区。煤系地层属上三迭统大坑组、文宾山组。
  漳平矿区是福建早期重点开发的主要矿区。1958年7、8月间,在漳平大坑产盂一带发现烟煤,中共福建省委当即决定列为重点勘探开发对象。12月,省燃料工业局编制了(漳平煤田开发初步规划)。翌年1月,省地质局303队在漳平大坑31线钻第一个普查孔,煤田地质勘探随之展开。
  矿区在开展地质勘探的同时,即组织开发建设。1959年2月,成立漳平矿务局筹建处。至1960年,开工建设矿井16处,规划原煤生产能力102万吨/年,其中大坑二、三号及大瑶二号三处矿井,设计能力共15万吨/年,于1959年见煤投入生产;大坑一号、大瑶一号二处矿井,设计能力共10万吨/年,I960年也投产。大坑四号井于1959年12月动工兴建,设计能力15万吨/年。1961年,基本建设贯彻“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保证生产”的方针,除确保大坑四号井重点建设外,其余在建矿井停建。1963年12月,大坑四号井投产,这是福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最早建成的正规矿井。1964年漳平矿务局改名漳平煤矿。至1966年末,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807万元,完成井巷工程19678米,竣工地面建筑35668平方米,完成矿区公路干线、支线和汽车车场,装车煤台以及漳平电厂至矿区35千伏输电线路与变电站,钱坂、麦园火车站煤台等基础设施。至此,漳平矿区初期建设告一段落,原煤生产的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形成年产原煤16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1970年至1971年,大坑四号井扩建至年产30万吨,进一步改善了矿井生产、生活条件。1972年7月,文宾山矿井动工兴建,设计能力15万吨/年,1984年12月建成投产。在文宾山新井建设的同时,对矿部、机修厂、矿山中小学、医院等行政福利设施建设作了适当补充安排。截至1985年,漳平煤矿累计基建投资3168万元,完成井巷工程32407米,竣工地面建筑57821平方米。至此,矿区建设基本停止,1986年至1990年没有基建投资。
  (二)邵武煤矿
  邵武煤矿位于邵武市境内。矿区范围:北自晒溪桥、乌斗坪;南至狮山、长窠口;东起石井栏、下坑山;西以碗窟山、晒溪铁桥、焦坑村西为界,面积约18.3平方公里。邵武煤矿以富屯溪为界分为二个井田。北为晒口井田,含煤面积2平方公里;南为焦坑井田,含煤面积3.3平方公里。含煤地层为上三迭统焦坑组下段。
  1959年3月,省地质局301地质队开始勘探邵武矿区。6月,在焦坑井田兴建一号井(平峒),设计能力年产原煤21万吨。1960年2月,在晒口井田兴建二号井(斜井),设计能力年产原煤15万吨。1964年6月一号井投产。12月二号井建成。同期还完成了晒口火车站装车煤仓及装车线,晒口公路大桥和矿区医院、小学、倶乐部、办公楼、职工住宅等行政、生活福利设施,以及矿区机修厂、水泥支架厂、仓库、炸药库等配套工程的建设。至1965年,邵武煤矿全部建成。
  1971年,一号井扩建,生产能力增至30万吨/年。1972年至1974年新建箕斗斜井,实现了一、二号井集中提升,全矿原煤生产能力达45万吨/年。1984年至1986年,投资758万元,完成水力采煤技术改造工程。
  矿井建设工程,除一号井主平峒由闽江工程局施工外,其余井巷工程、主要工业建筑及大部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由原省燃料工业建设工程公司(后改为省重工业厅建井公司)承担。箕斗斜井和水采工程由邵武煤矿自行施工。
  邵武煤矿是福建煤炭工业早期重点开发比较成功的矿区之一。建设工期较短(5年),矿井机械化程度较高,配套设施较完整。是福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一号井实际建设投资891.24万元,吨煤建设投资42.44元;二号井实际建设投资605.2万元,吨煤建设投资40.35元。按矿区综合生产能力计,吨煤投资55.84元,是福建煤矿建设投资较省的矿区。
  (三)苏邦煤矿
  苏邦矿区位于龙(岩)永(定)煤田的北部,南起大吉,北至白沙,西以漳(平)龙(岩)公路为界,东至国公岩、羊角坑、小吉一线,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4公里,面积约36平方公里。此外,大吉以南8公里的凤山岐井田(面积1.03平方公里)亦规划由该矿区建设开采。矿区以南11公里的陈坑、小岭顶及15公里的津头等井田为待勘探、开发的后备区域。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童子岩组。
  苏邦矿区是福建煤炭工业早期重点开发的矿区之一。1956年7月至1958年7月,由省地质局第5地质队进行地质勘探,编制了《龙漳煤田苏邦矿区地质勘探报告》(最终)。1958年6月,龙岩煤矿苏邦分矿成立,开始矿区建设。11月,在西井田开工兴建西一井、西二井、西三井、西六井(皆为平峒),设计能力分别为15、5、15、5~30万吨/年。西一井于1962年2月停建;西二井、西三井分别于1960年7月、12月简易投产;西六井于1959年12月停建。1965年西三井上水平报废,下水平并入西二井开采。1966年核定西二井生产能力为5万吨/年。西五井于1959年1月开工,设计能力10万吨/年,12月简易投产,1961年停产。1958年12月,在东井田开工兴建东斜井,设计能力30万吨/年,1962年4月停建。矿区运输系统及其它配套工程的建设:1959年7月至1960年,建成矿区自备电厂(柴油发电机组);1961年4月完成漳平电厂至矿区35千伏输电线路27公里及大吉变电所等输变电工程;1959年7月至1961年5月修通大吉至东斜井公路;1960年4月动工兴建的坂尾至大吉矿区铁路专用线,至1961年10月停建前,路基土石方及桥涵工程已基本完成。至1962年,机修厂、材料库、医疗所、食堂、礼堂、办公楼、职工宿舍等也基本建成交付使用。
  1963年8月至1964年9月,省地质局303地质队对苏邦矿区进行补充勘探。1966年,省重工业厅地质勘探公司地勘一队对东井田进行补充勘探,并提交了补充报告。
  1966年5月至1970年12月,在原西五井附近建设红卫平峒,设计能力6万吨/年。1970年,在原大吉副11号井下面新建西小井,能力为3万吨/年。1972年7月至1975年11月重建东斜井,设计能力为9万吨/年,1978年核定为6万吨/年。1978年,红卫平峒改为大同沟井,核定能力3万吨/年。至1978年,矿区生产能力稳定在12万吨/年。
  1974年至1983年,省121煤田地质队对苏邦矿区重新勘探,先后提交了西井田、东井田地质勘探精查报告和北井田地质勘探详终报告。
  1979年12月,苏邦一号井开工,设计能力21万吨/年,1984年6月建成投产。1982年10月至1985年1月,大同沟矿井扩建,生产能力增至6万吨/年,1989年开始再次扩建使其能力达到15万吨/年。1983年1月至1987年12月东斜井扩建,生产能力增至15万吨/年。1989年10月苏邦二号井开工,设计能力6万吨/年。
  截至1990年末,苏邦矿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075万元,现有生产矿井3处,原煤生产能力42万吨/年。并建成矿区机关、医院、中小学、俱乐部及综合服务商业点等。在雁石火车站建成筛选厂、储煤场及装车线。矿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老矿焕发了青春。
  1989年,苏邦煤矿在省煤炭工业设计院1984年编制的矿区总体设计的基础上,修订了矿区发展规划,力争在1995年内建成百万吨原煤产区。
  (四)龙岩矿区
  龙岩矿区在龙岩市境内,东部为王庄、翠屏山、陆家地井田,南部为顶峰山(即田螺形)井田,西北部为坑柄井田,中部为红炭山、西湖山、虎坑山井田。矿区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童子岩组。
  1958年4月,省燃料工业局成立龙岩煤矿筹备处;10月,成立龙岩矿务局,下辖李家山、赤坑、苏邦、红炭山、凤山岐、翠屏山、十字山等七个煤矿。
  1959年10月,省燃料工业局依据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勘探的初步成果,编制了红炭山矿区(包括红炭山、西湖山、虎坑山井田)总体设计任务书,初步确定建设规模为81万吨/年。1960年5月,成立省红炭山矿区建设委员会,同时红炭山一号井平硐开工,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1962年调整为21万吨/年);6月,红炭山六号井开工;7月,红炭山矿区建设委员会改称红炭山煤矿,下属苏邦煤矿、翠屏山煤矿分别划给龙溪专区和龙岩专区,同时,虎坑山二号井开工;8月,红炭山二、五、七号井动工兴建。1961年9、10月间,除红炭山一号井外,其余矿井陆续停建,红炭山二号井并入一号井建设,红炭山至龙岩火车站铁路专用线按国铁标准修建路基。1962年3月,由于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省燃料局决定红炭山矿区基本建设全部停建,原龙岩专区田螺形、坑柄两矿并入红炭山煤矿为两个工区。下半年,红炭山一号井暂停建设;1960年6月及1961年11月开工的田螺形一号、水尾二号井也于1963年停建。1959年11月开工建设的坑柄一号井于1962年由红炭山煤矿接管后继续建设,至1965年形成原煤生产能力5万吨/年;1963年12月开工建设的红炭山八号井于1965年形成原煤生产能力3万吨/年。至1965年末,矿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581.98万元,实际形成矿井生产能力2处8万吨/年。同时,修建了石桥头至矿部的公路2.62公里,修建了矿区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
  龙岩矿区的开发建设在1966年至1975年间得到较大的发展,累计完成基建投资4358万元,建成投产矿井6处,新增煤炭生产能力90万吨/年。1967年,省重工业厅设计院编制了矿区总体设计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单体设计,确定矿区建设总规模为年产原煤122万吨。矿区建设施工由省建井公司承担。1969年10月,建成内坂矿井,生产能力21万吨/年。1970年12月,建成红炭山一号井,生产能力21万吨/年。1971年12月,建成田螺形矿井,生产能力12万吨/年。1973年8月,建成虎坑山矿井,生产能力9万吨/年。1974年4月,建成陆家地矿井,生产能力15万吨/年。1975年12月,建成翠屏山矿井,生产能力12万吨/年。1969年开工建设的西湖山矿井及1975年1月开工建设的十字山矿井由于地质情况不清,分别于1973、1977年停建。在矿区建设方面,1969年至1970年建成龙岩火车站至矿区的铁路专用线;1969年1月至1972年5月建成年处理原煤75万吨的红炭山筛选厂;1964年3月至1972年建成矿区机修厂;1967年至1975年,还先后完成龙岩火车站煤台、矿区输变电工程、矿区公路、矿区医院、矿用炸药厂以及行政、福利设施等生产、生活配套工程。到“四五”末,龙岩矿区已初具规模,成为福建煤炭工业的重要基地。
  1976年以后,龙岩矿区继续稳步发展。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完成内坂平碉30万吨/年的扩建工程。1977年12月,红炭山煤矿改为龙岩矿务局。1986年10月,王庄矿井开工建设,设计能力9万吨/年,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井温高,涌水量大,1990年5月停建。1989年,翠屏山矿9~15万吨/年扩建工程开工。此外,还进行了红炭山筛选厂的扩建改造,矿用炸药厂扩建,以及新建矿区火工总库等工程,进一步完善了矿区设施。至1990年末,龙岩矿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8018万元,现有生产矿井6处,生产能力70万吨/年。
  (五)天湖山矿区
  天湖山矿区位于永春县境内,东以杏春、荷殊、下洋、上姚、阳山一带为界,西至长汀、溪塔、含春、曲斗、内坑、上丰、古峰、儒州一带,南起牛姆林,北至双轮。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约4~10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其中含煤面积约95平方公里。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童子岩组。
  天湖山矿区是福建较早开发的矿区之一。1956年3月,晋江地区创办永春煤矿。5月,铅坑平峒开工。1957年开始,华东301地质队、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97队先后在该矿区10多个井田开展地质勘探。1958年,中共晋江地委决定,在永春坑仔口成立煤铁指挥部,组织五六千人上山挖煤,同时动员仙游、永春和惠安、晋江、南安、德化、安溪等县到天湖山矿区兴办了曲斗、荷殊、杏山头、南湖、阳山、安溪等煤矿。下半年,从山西大同矿务局抽调一批干部和技术工人,并调屮国人民解放军7025部队支援天湖山矿区建设。1959年,永春煤矿改名天湖山煤矿。1961年,矿区生产建设开始压缩。至1962年除安溪煤矿外,其它县矿相继停办或并入天湖山煤矿。I960年7月动工兴建的大蔗沟二号井,完成投资61.93万元,也于1962年2月停建。1%3年,铅坑矿井进行补套改造,至1966年,累计投资338.6万元,形成了5~6万吨/年的原煤生产能力。
  1966年,天湖山矿区列为福建煤炭工业的“三五”规划发展建设的重点矿区,确定建设规模为99万吨/年。8月,大蔗沟矿井开工建设。1967年8月,曲斗矿井开工建设。1969年6月和9月,杏山头矿井和天湖岩一号矿井先后开工。大蔗沟、曲斗、天湖岩一号等三处矿井分别于1970年10月、1973年10月、1975年12月建成投产。杏山头矿井因地质不良于1971年停建。1976年,天湖岩二号矿井和铅坑矿井扩建工程相继开工。至1978年,天湖山矿区除新开工矿井全部建成投产外,还建成黄沙、苏区坂小型水电站,仙荣电厂至矿区输电线路,新村、南山头降压站和矿区公路、机修厂、医院、中学等设施以及年产电雷管1000万发的167厂。
  1978年,天湖山矿务局与省煤炭工业设计院共同编制了1978~1985年天湖山矿区发展规划,提出矿区集中开发的方案,即在新建含春矿井时,在下洋设置集中平峒,通过集中运输大巷贯通铅坑、曲斗、大蔗沟、天湖岩、含春五个矿井,实行井下集屮运输,并在下洋设置筛选厂与下洋平峒衔接,各矿井生产的原煤经集中筛选后外运。1985年6月,含春矿井开工建设,设计能力9万吨/年。下洋筛选厂及铁路专用线的征地拆迁工作也基本完成。1986年11月,矿区下洋供水工程开工,1987年12月投产。至1990年末,天湖山矿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5165万元,建成矿井5处,年生产能力42万吨,在建矿井一处,设计能力9万吨/年。
  (六)上京矿区
  上京矿区位于大田县境内,北自石狮琦,南至武陵南,西起龙母山,东至山贵崎,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童子岩组。
  上京矿区是在小煤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8年10月,矿区的大福煤矿(大田县、福清县合办)、莆由煤矿(莆田县办)、同平煤矿(同安县、平潭县合办)合并成立晋江地区上京煤矿,开始初期的开发建设。1959年起,省重工业厅地质勘探一队、省地质局二队先后对上京矿区进行煤田勘探。至1%3年,先后开工建设的有柯坑二、三号,西北沟四号,后畲五号等矿井,累计投资179.41万元,完成井巷工程5101米,竣工地面建筑4627平方米,形成原煤生产能力5万吨/年。1964年,由于地质情况不清,交通不便,煤炭滞销,该矿区所有生产和在建矿井停产、停建。1966年,上京矿区恢复建设,开始续建柯坑三号井,并根据原巷道工程揭露的煤层情况,矿井能力定为6万吨/年。1968年至1970年7月,柯坑三号井扩建至12万吨/年;1970年8月至1971年12月,又扩建至18万吨/年。1969年11月至1973年7月,建成后畲矿井(6万吨/年)。1969年至1971年,还先后建成桃源水电站及至矿区输电工程,岭头火车站装煤台,装车线和安全线,发运站等,初步解决了矿区供电和原煤火车外运问题。
  1974年3月至1980年12月建成小华矿井。1974年5月至1978年12月,柯坑矿井进行第三次扩建,生产能力增至30万吨/年。1975年10月至1979年12月建成京东矿井。1975年,省煤炭工业局编制的福建煤炭工业十年发展规划将上京矿区列为重点建设的百万吨矿区。1978年1月至1979年3月,省地质局组织了上京井田勘探会战;1978年6月至1980年12月,建成永安至矿区35千伏输电工程。1979年9月,上京煤矿收归省营,11月改名上京矿务局。
  1983年,后畲井6~9万吨/年扩建工程与小华井3~9万吨/年扩建工程相继开工,并分别于1986年、1987年建成。
  1985年10月,省重点建设项目仙亭矿井开工,设计原煤生产能力30万吨/年,生产系统采用联合柯坑、后洋、后畲等原有生产矿井集中布置的方式,提升、排水、地面运输按60万吨/年能力设置,1989年11月建成投产。1986年至1988年,建成小华至柯坑架空索道。1987年10月开工兴建后洋矿井,能力15万吨/年。1988年,后畲矿井9~15万吨/年的扩建工程及京东矿井3~9万吨/年的扩建工程相继开工。1989年,继仙亭矿井投产后,后畲扩建工程亦告成,共增生产能力39万吨/年。
  至1990年,上京矿务局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0854万元,建成生产矿井5处,生产能力78万吨/年;还建成矿区供水主体工程,矿区医院,西洋铁路专用线和筛选厂。上京矿区总体发展的布局已基本形成,经过“八五”期间的建设和完善,将实现年产原煤百万吨的奋斗目标。
  (七)永定矿区
  永定矿区位于永定县境内,龙(岩)永(定)煤田南端。矿区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30公里,含煤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童子岩组。
  永定矿区是70年代重点开发建设的矿区。70年代以前,该矿区主要由县营永定煤矿开采,年产量仅1~2万吨。1970年1月,永定煤矿改编为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同时,建设兵团会同省革命委员会重工业局成立永定矿区夺煤会战指挥部,开展了瓦窑坪北、西、南三个井田的勘探会战。3月,省重工业局设计队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初步确定矿区建设规模为114~129万吨/年。瓦窑坪一号、三号和富岭三处矿井分别于1970年4月、9月、11月动工兴建。1971年12月、1972年10月、12月又相继动工兴建培丰一号、瓦窑坪二号和培丰二号矿井。至1972年,矿区新建矿井开工规模达到105万吨/年。此外,1970年7月至1973年12月,投资3367万元,完成全长36.85公里的龙坎铁路煤炭专用线。1973年至1975年,瓦窑坪一号、三号,富岭,培丰二号四处矿井相继建成投产,新增原煤生产能力63万吨/年。1977、1978年培丰一号、瓦窑坪二号二处矿井先后投产,新增能力42万吨/年。
  80年代,永定矿区建设进一步发展。牛栏山矿井于1985年9月建成投产;铜锣坪矿井于1988年7月建成投产;富岭二号井于1990年建成投产。1990年10月,龙潭矿井开工建设,设计能力21万吨/年。1970年至1990年,永定矿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6944万元,建成矿井9处,设计能力149万吨/年,核定能力95万吨/年(其中瓦窑坪一号、二号井合并能力35万吨/年;培丰一号、二号井合并能力15万吨/年;瓦窑坪三号井于1982年停产,富岭9万吨/年;牛栏山12万吨/年;铜锣坪15万吨/年;富岭二号井9万吨/年)。还建成坎布筛选厂、矿区输变电工程、公路、机修厂、矿区总仓库、总坑木场、总火工用品库、车队、矿区医院、中小学、俱乐部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形成了矿区综合生产能力。
  1986年12月,省煤炭工业设计院根据该区地质勘探成果,编制永定矿务局南矿区总体设计。南矿区包括北山、铜锣坪(长塔)、龙潭、东中、昌福山、背头凹、龙窟等井田,离现已建成的北矿区中心20~30公里。规划建设规模为66万吨/年,其中,铜锣坪矿井15万吨/年已投产,龙潭矿井21万吨/年已开工。
  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1978年12月投产。1982年10月,开工建设南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但井巷揭露构造形态和煤层厚度与地质报告差异太大,无法投产,至1988年已投资432.68万元。1989年10月,修改设计重新施工。
  第三节 煤矿施工
  一、机构与队伍
  1959年1月,以原煤炭工业徐州基建局调援福建的煤矿专业施工队300多人为基础,组建福建省燃料工业建设工程公司,隶属省燃料工业局。公司基地设在永安西洋,当年职工约1000人,下设两个矿建工区,一个土建工区。1961年,施工队伍扩充到4200余人。1962年精简机构,下放人员,至年末职工人数为1596人。同年,省重工业厅成立,该公司更名为福建省重工业厅建井公司,机关改设在邵武晒口。1965、1966年,公司的主要力量投人坑柄煤矿和红炭山煤矿建设,公司机关迁至龙岩内坂。1967年8月,由于“文化大革命”,生产建设被迫中断。至1968年10月省建井公司革命委员会成立,才逐步恢复正常施工。1970年10月,省建井公司改编为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建井大队。1971年初,建井大队拆散,下属各施工队伍按其施工地点划人所在矿区的兵团建制。1973年6月重新组建兵团一师建井大队。1975年1月兵团撤销,恢复省建井公司建制,隶属省燃化局。9月改为福建省煤炭工业基木建设公司(以下简称“省煤建公司”),隶属省煤炭工业局。公司机关设在永安城关,下设4个工程处,其中第一、二工程处为矿建工程处,第三工程处为地面建设工程处,第四工程处为机电安装工程处,年末,公司职工达到2081名。1977年增设第五矿建工程处。1987年第五工程处完成半罗山矿井施工任务后,大部人员划给半罗山矿,其余人员编入第二工程处。
  省煤建公司是福建煤炭工业建设的主要力量,担负重点建设矿区主要建设项目的施工任务。1980年省政府授予省煤建公司“大庆式企业”称号。1985年省建设委员会将其定为国营施工一级企业。
  1990年,该公司有职工3101人,其中矿建工程处(包括第一、二工程处及苏邦工区等)1643人,建筑工程处678人,安装工程处262人。职工中,管理人员150人,专业技术人员26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34人,经济师9人,会计师3人。公司固定资产原值1650万元,净值1051万元,;共有机械设备1396台,总功率9034千瓦,其中施工机械功率7642千瓦。主要设备有汽车起重机1台(5吨),塔式起重机2台(31吨),载重汽车39部(175吨),自卸汽车25部(118吨),混凝土搅拌机11台(4.91立方米),空压机20台(310立方米)。
  省煤建公司每年完成施工产值2000万元以上。可同时承建矿井3~4处,完成井巷工程1万米;承担地面建筑施工4~5万平方米,完成2万平方米;可完成机电设备安装及输变电工程施工投资300~400万元;还承接煤炭系统以外的若干施工任务。
  除省煤建公司专业施工队伍外,全省煤炭系统各自营施工单位也建立了基本建设施工队伍。1990年末,全省煤矿自菅施工单位的基本建设职工共1008人。
  二、矿井施工
  50年代,福建矿井主要施工方法是手锤打眼,火雷管放炮,肩挑排矸,油灯照明,自然通风。为了提高掘进速度,建井工人大搞技术革新,创造出诸如多盘钎子打眼、巧点导火线、楔形扩孔掏槽、无烟爆破、玻璃镜反射照明、木轨道、木矿车等“土”的施工方法。
  60年代初期,矿井施工条件逐步改善。井巷施工由手工作业改为半机械化作业,即肩扛风钻干式打眼、手工装碴、矿车运输。矿井提升、排水、通风也逐步用上机械。当时在漳平大坑四号井施工中配置的主要设备有:柴油发电机组40千瓦4组;柴油压风机9立方米/分2台,6立方米/分2台;11.4千瓦绞车2台,滚筒直径分别为800和1200毫米;7~30千瓦水泵8台;01一30风钻30台;V型矿车15部,U型矿车40部;11千瓦及5.5千瓦局扇15台;17千瓦轮锯2台;混凝土搅拌机2台;载重汽车1部。
  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综合快速掘进。1965年,在内坂平峒施工中采用多台风钻湿式打眼、正规循环作业、铲斗装岩机装矸、活动浮放道岔调车、撞击推进式临时轨道、直眼螺旋掏槽、秒延期雷管全断面一次爆破、反向装药、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水沟长距离通风、混凝土支架、金属及木锚杆支护等新技术。配备的主要施工设备有:3L一8/10立方米压风机4台;322D风钻20部;华Ⅰ型铲斗装岩机2台;自制井下用电瓶车一部;自制地面电瓶车一部;17千瓦轮锯一台;局扇5台,辅助生产井口小机厂一个;滚筒直径800毫米绞车2台;滚筒直径1600毫米绞车一台。
  7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推广应用光爆锚喷(光面爆破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耙斗装岩、一次成巷、激光导向和毫秒雷管爆破等5项掘进新技术,提高施工速度和劳动效率,降低工程造价。省煤建公司第一工程处在永安斑竹坑二号井施工中,创造斜井月成巷进尺126.2米的全省纪录。
  省煤建公司矿建工程处是福建矿井施工的骨干力量,1959年创建后,承担漳平大坑四号井等18个主要矿井的施工任务。
  三、机电设备安装
  福建煤矿发展初期,机电设备安装力量十分薄弱。1956年,永春煤矿仅有4名机电设备安装工人,自行安装福建煤矿最早的机电设备——一台24马力的煤气机带动单相13千瓦发电机组。1958年,红炭山、漳平、上京、邵武、苏邦等煤矿相继组建机电安装队伍,自行安装本矿生产的煤气机、发电机、空压机、绞车、局扇等小型机电设备。1959年,省燃料工业建设工程公司成立,设有地面建筑和机电安装工区,福建煤矿从此有了专业的机电设备安装队伍。1960年,单独成立安装综合工程处。1962年,省燃料工业建设工程公司改称省建井公司,由三工区承担机电设备安装任务。1964年,邵武煤矿自行安装当时全省最大的二号井Φ2米绞车。1965年,省建井公司安装队在南平电机厂安装总重250吨(其中转盘单重80吨)欢柱立式车床时,仅用三脚架和35吨行车等简单设备就完成吊装任务。1967年至1969年,天湖山煤矿和上京煤矿依靠自己的机电安装力量,分别安装总装机容量为32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70年代初,省建井公司曾一度拆散,永定、天湖山、永安、龙岩等局矿机修厂相继建成。这些机修厂的机电维修队伍除完成设备维修任务外,也承担设备安土调试,35千瓦输电线路和变电所、井上下高低压供电线路电缆的架设以及变配电所的安装等。1971年,天湖山煤矿自行安装35千伏主变压器及2400千伏安变电所和两台250千瓦、一台16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972年,永安矿区自行安装35千伏变电所及架设10千伏矿区供电线路。1973年,永定矿区也自行安装35千伏变电所。同年,原省建井公司恢复建制,改称省建井大队,先后承担省煤矿机械厂全部设备及黄墩水电站4台机组的安装任务,都是一次试车成功。1975年,省建井大队改称省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公司,下设第四工程处,担负全省煤矿建设主要的机电设备安装任务。同年,邵武煤矿自行安装箕斗斜井拟.5米提升绞车和中央泵房6台400千瓦主排水泵;1976年,又自行安装600多米长的暗斜井皮带输送机。
  1981年,省煤建公司第四工程处安装上京矿区35千伏输变电工程;1982年又承建龙岩矿区35千伏输变电工程。同年,邵武煤矿自行完成年入洗原煤15万吨的洗煤车间全套设备的安装调试任务。1983年之后,省煤建公司第四工程处又先后承建三明至永安架空地线工程、同安至马巷输电线工程、永定南矿区输变电及永定矿区二回路供电、苏邦矿区输变电工程、安溪输电线工程。1984年至1986年,邵武煤矿水采工程建成,该矿自行安装机电设备277台,管路7000多米,架设高压电缆2750米,输电线路4000多米,安装500千瓦煤水泵6台,850千瓦高压泵4台。1990年,永定矿务局自行安装从比利时引进的帕纳比洗煤生产线;上京矿务局自行安装仙亭矿井DX一800型670米长的钢丝绳芯皮带输送机。
  四、地面建筑及其它工程施工
  1959年,省燃料工业建设工程公司成立时,组建了第三工区,担负地面建筑施工任务,当时即投入公司西洋基地建设。1960年,公司土建工程处成立,投入邵武煤矿及公司晒口基地施工。1963年,邵武煤矿也组建了土建队,主要承担本矿房屋修缮任务。1964年,省建井公司土建队伍完成漳州、南平人防工程后,投入龙岩矿区内坂、红一等矿井地面建筑施工。70年代初,该队伍还承担红炭山筛选厂、省煤机厂、永定矿区坎市筛选厂等矿区地面建筑施工。1975年,省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公司成立后,设第三(土建)工程处,担负省煤矿地面建筑工程的主要施工任务。此后,该处承建了龙岩、永定、永安、苏邦、上京等矿区大量地面建筑工程及重要的单项工程施工。1979年,天湖山矿务局成立土建队。1985年,永安矿务局成立土建队,上京矿务局成立建筑工程处,漳平煤矿成立建筑公司。1987年,苏邦煤矿成立建筑队。1988年,永定矿务局成立建筑公司。1990年,龙岩矿务局也成立建筑队。
  省煤建公司土建工程处自建处至1990年,累计完成施工产值7616.6万元,累计竣工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施工能力已达年4~5万平方米,竣工2.7~2.8万平方米,年完成施工产值1020万元。他们先后承建的邵武跨铁路煤仓、邵武索桥、龙岩红炭山筛选厂、永定坎市筛选厂、上京西洋筛选厂以及上京矿区小华架空索道工程,都是福建主要矿区规模较大的原煤装储、筛选、发运设施。各矿务局、矿的建筑施工队伍除担负本矿区房屋维修任务外,也承担部分地面建筑施工任务,并向外系统承包一些建筑工程,年工作量都在40万元以上,其中苏邦煤矿建筑队1990年完成工作量达225万元。
  福建煤矿矿区铁路专用线永加铁路、龙坎铁路、上京西洋铁路、邵武晒口铁路、漳平煤矿铁路、苏邦雁石铁路;主要公路干线加福、丰海、晒口、培丰公路及加福、丰海等桥梁,分别由铁路与公路部门施工。另外有一些省属企事业单位及县属煤矿的地面建筑由系统外建筑施工队伍承建。
  五、施工管理
  50年代至60年代,省属煤矿施工任务主要由省燃料工业建设工程公司(省建井公司)承担。公司内部实行公司、工区两级管理,建设项目实行甲乙方合同制。这个时期,先后执行(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方法》、《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工程开工申请填报审批暂行办法》等;建立新建项目开工申请报批制度,建设单位派驻工地代表负责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设计单位指派项目负责人及主要设计人员常驻施工现场任工地设计代表制度;建立基本建设调度平衡会制度,每月组织一次重点建设矿区的调度平衡会议,每季组织一次全省煤炭系统的基建工程全面平衡会议;同时,还建立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月末、季末、年末和单位工程竣工都由建设、设计、施工、建设银行等单位共同参加检查验收。
  70年代初期,由于专业施工队伍被解散,煤矿建设普遍由建设单位自营施工(天湖山矿务局及地、县煤矿的基本建设始终是自营施工),各自营施工单位设基建科、基建办或筹建处负责施工管理。有的矿区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增加施工管理的难度。为了保证矿区建设的正常进行,加强施工单位与设计、地质勘探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地勘部门加快勘探进度,及时向设计单位提供勘探成果,设计肀位尽快编制设计文件;在施工中发现地质情况不清时,由地勘部门及时进行补充勘探。同时,为了尽快投产,节省投资,在施工安排上,贯彻先井下后地面、先工业后民用的原则;在地面建筑施工上采取临时建筑、半永久建筑和永久建筑相结合的措施。
  1975年省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公司成立后,实行公司、工程处两级管理,并实行由专业施工队伍大包建设的组织形式,即由省煤建公司承担建设和施工的双重职责。当时在永安东坑仔矿井施工中,针对工程量大、施工条件复杂等情况,成立由永安矿务局、省煤建公司、省煤炭设计院主要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联合技术小组,现场处理施工中的技术问题,收到很好的效果,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1977年开始贯彻执行国家建设委员会《关于保证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强建筑安装企业安全施工的规定》,并结合煤炭部颁发的(全国煤炭基本建设等级队竞赛评比办法》,持续开展创等级队活动,促进安全生产和施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1981年后,基建施工恢复实行甲乙方合同制,并开始贯彻执行煤炭部颁发的《煤炭工业基本建设项目开工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完善开工报批制度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度。1981年,省煤建公司承建永安半罗山矿井时,应用网络技术、系统工程精心编制矿井施工组织设计,克服了涌水量大、贯通距离长等困难,顺利完成施工任务。1983年后,省煤建公司和下属工程处相继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配备专职质检人员,完善了质量管理制度。省煤建公司还建立质量检测实验室。同时,在计件工资分配上,实行优质优价,并把工程质量指标作为各施工单位承包的主要考核内容。此外公司对工程处、工程处对工程队实行各项经济包保责任制,促进施工速度、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1985年在组织仙亭矿井建设的各个阶段,都制定施工主攻方向、任务目标以及相应的保证措施。在主副井筒施工中,组织队与队的对手赛,3次刷新全省煤矿斜井月进度最高纪录。在矿井展开施工阶段,狠抓贯通工程,全面改善施工条件,提前二个月达到预期目标。在矿建后期阶段,提出“一个到位,两个到头,三个完工,四个贯通”(投产采面运巷到位;采区石门和回风巷到头;水泵房、绞车房、变电所完工;四条上山贯通)的形象进度要求,紧抓不放,终于使矿建工程提前完工。在地面建筑和机电安装工程中,坚持贯彻“施工前替建设单位着想,施工中为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后让建设单位满意”的施工原则和“两高一低”(高速度,高质量,低消耗)的业务指导思想。在进人三类工程交叉施工的高峰期,公司领导组织现场办公,及时协调、处理施工中的问题;现场工程调度平衡会由每月一次,增加到每旬一次,每周一次,每天一次。由于施工组织严密合理,干部工人团结一致,圆满完成仙亭矿井的建设任务。该井的建设速度是全省同类矿井建井史上最快的,工程质量也是较好的。
  1986年开始,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实行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按建设项目由省主管部门与建设单位签订经济责任协议,由建设单位包投资、包工期、包质量和形成综合生产能力,省煤炭总公司保资金、保设备材料、保生产定员配备。
  1990年,省煤炭总公司制定颁发《福建省煤炭工业基本建设质量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统一全省煤炭基建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和评定办法。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时限始于明代,止于1990年底。包括煤炭资源与勘探、煤矿建设、煤炭生产、煤矿安全、行业管理、煤矿专用器材设备生产、煤炭专业教育与科研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