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置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劳动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831
颗粒名称: 一、安置形式
分类号: D432.9
页数: 3
页码: 40-4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福建省安置形式情况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插人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为主要安置形式。
关键词: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安置形势

内容

(一)插队
  本省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插人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为主要安置形式。地点选择在土地较多、生产潜力较大、领导班子较强的社、队。除人口密集的福州、厦门、泉州三市和莆田、仙游两县分别到建阳、龙岩、三明等地跨地区安置外,其余均在本市(包括市辖县)和县内就地安置。60~70年代初,以分散插队为主。1973年开始,凡有安置任务的大队,以自然村或生产队建立知识青年点,作为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单位,集中居住,集中学习,分别参加所在生产队劳动。每个知青点安置人数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人不等。知青点建立后,经屡次调整,将原有分散插队的知青,逐步调整集中至知青点。至1977年,全省仅以插队形式建立的知青点就有4302个,安置64437人,占当年年底在队知青总人数的38.92%。1979年起,因缩小上山下乡范围,不再以插队形式安置城镇知识青年。
  (二)回原籍
  原籍农村的城镇知识青年,本人自愿回乡投亲靠友的,经所在县上山下乡工作部门批准,并与安置县联系同意接收后,回原籍农村插队落户。1968~1972年,全省回原籍插队的知青有3503人。1973年后,回原籍落户的人数很少。
  (三)插场
  从1963年起,本省国营农场(林、茶场)开始接收安置城镇下乡青年。插场的知识青年纳入国家劳动计划,既是农场正式职工,又属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975年,推广“厂社挂钩、集中安置知识青年”的“株洲经验”后,大批下乡青年被安置在社、队办的集体所有制的农、林、茶、果场。据1977年底统计,安置在国营农场和社办农林茶果场的知识青年共有23713人,占当年年底在队知青总数的14.32%。
  (四)创办知青场队
  创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农场(林、茶、果场)和人民公社知青生产队安置下乡青年的形式始于60年代初期。在公社范围内,选择土地较多、生产潜力较大,经过短时间努力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生活自给的地方,单独建立以下乡青年为主,由带队干部和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参加的集体所有制的农、林、茶、果场;或在大队范围内,建立以下乡青年为主,由带队干部和部分农民参加的、实行独立核算的生产队。据1977年底统计,全省共有知青场队539个,安置下乡青年18995人,占当年年底在队知青总数的11.47%。1978年后,不少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等,也在所在地郊区举办农、工、林、副业基地,安置本系统、本单位的下乡青年。1979年后,下乡青年均安置在市、县郊区集体所有制的农工商联合企业,或创办的小型、以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中。为了扶持上述知青场(厂)队的发展,1979年5月,福建省粮食局、财政局、供销合作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等单位下达《关于知青场队实行不交税、不上缴利润、不负担农产品统购、派购政策中几个问题》的通知,规定对独立核算的知青场(厂)队和安置知青人数占职工总数60%以上的农、林、牧、副、渔基地,实行不交税、不上交利润、不负担农产品统购、派购的“三不政策”,对其生产经营的各项应税产品和业务收入,免于交纳工商税;对其所得的利润免予交纳工商所得税。免予征收农业税。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知青场(厂)队,由公社上报,经县委知青领导小组审查批准后执行。从1980年起,在知青场(厂)队安置下乡青年,其城镇户粮关系不变。随着上山下乡范围缩小和安排在队知青回城,单独核算的知青生产队逐渐消失,至1982年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基本结束时,全省余下的知青厂、场尚有43家,职工1646人,其中下乡青年729人,占职工总数的44.29%。知青厂、场除种养业外,其产品尚有罐头、机砖、造纸、纸箱、塑料制品、水泥制品以及饮食、旅社等服务业。一些厂、场的经济和安置效果都比较好,如南靖县马山知青罐头厂,1982年年产1445吨蘑菇罐头,总产值513.7万元,创税利45万元,共安置230多名城镇知青,每人平均月工资40多元。1982年,全省上山下乡工作结束后,知青厂、场全部移交劳动部门,作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场所。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劳动志

《福建省志·劳动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这部志书沿着福建劳动事业发展的轨迹,着重反映福建省近代工业诞生以来劳动工作从起步到发展,从落后到辉煌的全部过程。同时展现旧中国在反动阶级统治下,低下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以及劳动者所受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重点记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福建省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管理体制逐步发展、完善并形成体系的过程;表现通过改革,国民经济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劳动制度正在出现。本书如实记载福建省劳动工作在各个时期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部记述福建省劳动工作历史全貌的专业分志,对于研究福建劳动工作历史,探索规律,借古鉴今,继往开来将是大有裨益的。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