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整时期的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90
颗粒名称: 三、调整时期的工程
分类号: E955
页数: 1
页码: 5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9年以后,是人防工程建设的调整改革时期。人防工程建设重点为对已有工程的加固改造、口部处理和危及地面建筑安全的工程之处理,并续建部分重点工程。
关键词: 福建省 工程建设 人防工程

内容

1979年以后,是人防工程建设的调整改革时期。人防工程建设重点为对已有工程的加固改造、口部处理和危及地面建筑安全的工程之处理,并续建部分重点工程。以地区论,则将重点放在福州市,其次为厦门市,其他城市主要对已建工程加强维护管理。在人防工程建设经费和物资的安排上,则首先保证重点城市续建重点项目的需要。同时每年拨出部分经费用于加固改造和处理危及地面建筑安全的工程以及维修项目。1981~1985年,全省共完成续建工程12880平方米,加固改造工程45443平方米,处理口部45个。使用工程建设经费1282.6万元,钢材1874吨,水泥20809吨,木材2147立方米。这个时期人防工程建设注重讲求“三个效益”(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倡平时开发利用。因此,土程幅员较大,多数都进行被复,施工方法也从手工开挖改为使用凿岩机、空压机、喷浆机等机械作业,工程质量较佳。从1986年起,福州市为进一步提高人防工程平时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年拨一笔经费,分别在乌山通湖路口、于山人防工程一号口部与马尾罗星山沿山路口修建配套房。但是不少平战两用的大型工程的口部防护工程及洞内附属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配套建设。
  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基本建设相结合,是这一阶段人防工程建设的又一特点。福建省的人防工程建设开始时不够注意两者的结合。1976年2月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中加强人防战备建设的几点意见》后,才逐步引起重视。厦门岛面积仅128.14平方公里,地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老市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3万多人,建筑密度最高为70%,人均绿地面积只有4.4平方米。己建的人防工程中,70%左右因远离市区或幅员太小、质量较差,得不到充分利用。1976年厦门市人防办与城建、规划部门密切协作,结合城市建设修建了鼓浪屿笔山地下通道。地下通道改变了自古以来岛上居民肩挑背扛、负重过岗的状态,既有战备效益,又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厦门市重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将其作为城建的项目,由地方财政积极投资建设。经几年努力,其平战结合工程已有6.4万多平方米,占现有工程总数的30%以上。1985年,厦门被选为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试点单位。1986年12月,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工作座谈会在厦门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副主任田纪云,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惠滋,国家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和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等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肯定了厦门的经验,认为厦门制定的人防建设规划,可供各地借鉴。与会者还参观了厦门市的人防工程。福州市认真执行《人民防空条例》和福建省人民防空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在防空地下室的建设方面有较大进展。自1986年始,福州地区按规定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都经人防部门审定后,方发给施工执照。1986~1988年3年中,福州市人防办派员参加福州地区筹建的35幢高层建筑的图纸会审,审核附建防空地下室面积。其中至1988年底止,已开工的有15个单位,已建成的有8个单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