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8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工程建设
分类号: E955
页数: 7
页码: 536-5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初期的工程、发展时期的工程、调整时期的工程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工程建设 人防工程

内容

民国29年(1940),福建省保安司令部曾建议屋宇较多人家修建稳固避难室,有广大园地之家,开掘防空壕或地下室,以减少日军飞机轰炸、扫射、施放毒气所造成的伤亡。民国31年成立省防空建设委员会,负责防空洞、壕和警报设施的建设事宜。当时,省城福州各机关团体及民众为防日机空袭,挖掘了各种防空地下室和防空洞(壕)。防空地下室依所建地点不同,分为室内地下室和室外地下室;又依构筑形式,分为通道式、房屋式和坑道式。福州民众利用城区有山的有利条件,依山崖挖洞,形如山西、陕西各省的窑洞。这时期修建的防空洞或防空地下室,内部净高为1.8米,建筑材料为铁板、钢筋水泥、沙土、木材等。地下室进出口至少有两个,方向选当地常年风向之下风处。通风方法有两种:一是“烟囱式”,二是“装抽气机式”。民国30年,福州防护团普遍发动民众完成每保建筑防空壕(洞)一座的任务。警察局及防护团职员出动查勘,对其未完成部分及应改善事项,督导其改建完竣。当时全城建成的防空壕计195处,防空洞21个,共可容纳2万余人。为了使空袭时民众有明确的疏散避难方向,防护团还在全城所有防空壕(洞)附近设置了指示木牌。这些防空壕(洞),一部分被两度侵犯福州的日本侵略军,于民国30年、民国34年撤退时先后拆除破坏,一部分自行坍塌毁坏。民国33年,福建省政府在战时省会永安县,发动民众在城郊桥尾、黄历、渔潭等地构筑简易防空洞,其面积为1×2米,洞内以木材支撑。民国34年,福建省财政厅在驻地渔潭修筑了一座永久性防空洞工程,投资国币19.5万元。此外在南平市也构筑有少量混凝土结构的防空地下室,至今尚存中山一街一处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建军区、福州军区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以及各机关、团体,致力于人民防空工程建设。30多年的人防工程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初期、发展时期、调整时期三个时期。由简易的防护工事逐步向永久性、半永久性工程发展。全省6个人防重点城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的现有工程绝大多数是等级工事。四级标准的工程占工程总面积20.7%;五级标准的工程占70.9%。工程质量比较好,其中坑(地)道工程面积占工程总面积的80.9%;混凝土和块石结构的工程面积占工程总面积的75.1%,近年来,经加固改造,工程的战备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人防工程经费有国家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等3个来源。建设材料从两条渠道解决:一是国家在下拨经费的同时,下拨一部分钢材、水泥、木材指标;二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解决被复材料,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施工力量,采取群众性自挖与工程专业队修建相结合的办法。1979年实行按基建程序组织施工后,由工程建设单位雇请城乡建筑工程队施工,部分零星工程及维护管理则由省、市人防工程公司职工负责。
  一、初期的工程
  1949年至1966年是人防工程建设的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刚刚建立,即面临台湾国民党飞机的轰炸袭扰。省人民防空委员会成立后,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开挖各种防空壕、防空洞等,以减少受空袭时的损失。1952年,福州市建有防空洞817个、防空壕602条、单人防空掩体276个,可容7万余人;厦门市建有防空地下室356个、防空洞608个、防空壕574条、防空墙44条,共可容29万人。1955年1月20日国民党飞机轰炸福州市区后,全省各市和重要城镇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都主动构筑了各种防空工事。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单人防空掩体亦称单人防空坑。这是一种最简易的防空工事。坑的深度略小于1人身高,大小可容纳1人。人蹲在坑内可防弹片侵害和飞机扫射。
  露天防空壕在不靠近房屋的空地上,构筑露天的防空壕。其形状有折线形、波浪形、垛口型等。
  掩盖防空壕顶盖用圆木铺设,上复土,设通风口和排水沟。每条防空壕有两个不同方向进出口。
  半地下防空壕在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构筑。防空壕一半在地面上,一半在地下。地面部分用砖、石块、沙包等垒砌。
  地面防空墙在房前屋后用砂箱、砂包垒起两道高度约1人高的厚墙,可防弹片和扫射。
  防空洞利用山坡挖掘,形如窑洞,大小、形状不一,可容1人或多人。
  此外,市区有些居民在室内搭起坚固的棚架,在上面垒放砂包等。
  上述防护工事抗力低,只能防普通航弹的破片和机枪扫射,而且都是人民群众自发构筑的,缺乏技术指导,因而质量较差。时间久了,无人管理维护,多自行倒塌,或被拆除。
  1955年,省人民防空委员会在福州按国家规定的防护等级二级的标准动工修建省、市防空指挥所。工程内安装了通风、滤毒、供水、采暖设备,有洗消、医疗卫生设施和地下管道系统。于1964年建成,为全省第一批永久性防护工程。1958年南(平)福(州)铁路通车后,为防国民党军空袭,南平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动员240余个单位挖掘了防空洞(壕)215个(条),可容1.2万余人,占全市人口22%以上。1962年,南平市增建防空壕114条,使该市人防工事总容量达到5万余人。1964年,南平市又投资41万元修建地下防空指挥所,翌年竣工,工程达到防护等级四级标准。从1957年开始,全省各城市对本市各区、街的人口分布、房屋结构与类型、水源与地下水,以及重要机关、仓库的分布等情形,进行了调查研究,为进一步的防空工事建设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发展时期的工程
  1969年至1978年是人防工程建设的发展时期。1969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的“要准备打仗”和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方针,和福州军区关于把沿海城市建成“打防结合”城市的指示,全省掀起了群众性修建防空工事的高潮。家家户户动手,男女老少参战。漳平县3个多月时间,就在县城挖地道45条,总长5664米,挖防空洞1785个,计可容纳2.13万多人,几乎人人都有防空位置。1969年12月,省人防办在漳平县召开挖掘地道现场会。接着全省掀起学、赶、超漳平的热潮。有的单家独户在房前屋后空地上挖;有的几家几户联合或由居委会组织大家一起挖;有的在低地搞“干打垒”;有的在高地挖坑道;有的利用天井边、短墙边、炉灶边、床底下构筑各种形式防空洞。除动员群众挖外,各地机关、团体、学校和企业单位,按职工全员1~3%的比例抽人组成专业队,负责人防工程的施工。并按“以块(区、街道)为主,条(系统、单位)块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据1969年底统计,全省共构筑防空坑道5510条,137189米;地道15607条,245143米;防空壕42827条,708706米;防空洞3214075个;地下室599间;坚固建筑物646座。
  1971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人防会议确定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6城市为人防战备的重点城市。为了统一领导人防工程建设,各市成立了工程指挥部,制定了长、短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从而使人防工程建设,从发动人民群众自行开挖过渡到由人防办组织指导各系统人防部门归口领导施工。据1972年统计,6个人防战备重点城市,当年共修建各种工事127399平方米。1969年至1978年为我省人防工程建设数量最多的时期,全省先后由国家、省、市投入人防工程建设经费6791.7万元。此期间的人防工程,均是边设计边施工,但所建防空工事的结构、型式、被复材料则从低级到高级,幅员从小到大,工程质量也较初期有提高。全省涌现了许多深挖洞、搞战备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1977年12月,福建省人防工程建设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福州市召开,会议表彰51个先进集体和8名先进个人。其中被197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人防会议评为全国人防工程建设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有:福州市前卫街道、厦门鼓浪屿区、龙溪地区木材公司、泉州市蜜饯厂、三明市运输公司荆西装卸队、南平水泥厂和江礼安(福州市商业局燃料站工人)、陈增生(福州市红卫区东方红街道居民)、覃东明(厦门市二轻局人防工程专业队指导员)、黄尚文(南平汽车配件厂车间副主任)、毛泽林(漳州麻纺厂保卫科副科长)、庄秋水(泉州市味精厂中共支部副书记)、沈金宝(三明市印染厂中共委员会副书记)等。
  三、调整时期的工程
  1979年以后,是人防工程建设的调整改革时期。人防工程建设重点为对已有工程的加固改造、口部处理和危及地面建筑安全的工程之处理,并续建部分重点工程。以地区论,则将重点放在福州市,其次为厦门市,其他城市主要对已建工程加强维护管理。在人防工程建设经费和物资的安排上,则首先保证重点城市续建重点项目的需要。同时每年拨出部分经费用于加固改造和处理危及地面建筑安全的工程以及维修项目。1981~1985年,全省共完成续建工程12880平方米,加固改造工程45443平方米,处理口部45个。使用工程建设经费1282.6万元,钢材1874吨,水泥20809吨,木材2147立方米。这个时期人防工程建设注重讲求“三个效益”(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倡平时开发利用。因此,土程幅员较大,多数都进行被复,施工方法也从手工开挖改为使用凿岩机、空压机、喷浆机等机械作业,工程质量较佳。从1986年起,福州市为进一步提高人防工程平时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年拨一笔经费,分别在乌山通湖路口、于山人防工程一号口部与马尾罗星山沿山路口修建配套房。但是不少平战两用的大型工程的口部防护工程及洞内附属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配套建设。
  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基本建设相结合,是这一阶段人防工程建设的又一特点。福建省的人防工程建设开始时不够注意两者的结合。1976年2月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中加强人防战备建设的几点意见》后,才逐步引起重视。厦门岛面积仅128.14平方公里,地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老市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3万多人,建筑密度最高为70%,人均绿地面积只有4.4平方米。己建的人防工程中,70%左右因远离市区或幅员太小、质量较差,得不到充分利用。1976年厦门市人防办与城建、规划部门密切协作,结合城市建设修建了鼓浪屿笔山地下通道。地下通道改变了自古以来岛上居民肩挑背扛、负重过岗的状态,既有战备效益,又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厦门市重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将其作为城建的项目,由地方财政积极投资建设。经几年努力,其平战结合工程已有6.4万多平方米,占现有工程总数的30%以上。1985年,厦门被选为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试点单位。1986年12月,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工作座谈会在厦门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副主任田纪云,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惠滋,国家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和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等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肯定了厦门的经验,认为厦门制定的人防建设规划,可供各地借鉴。与会者还参观了厦门市的人防工程。福州市认真执行《人民防空条例》和福建省人民防空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在防空地下室的建设方面有较大进展。自1986年始,福州地区按规定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都经人防部门审定后,方发给施工执照。1986~1988年3年中,福州市人防办派员参加福州地区筹建的35幢高层建筑的图纸会审,审核附建防空地下室面积。其中至1988年底止,已开工的有15个单位,已建成的有8个单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