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人民防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63
颗粒名称: 第八篇 人民防空
分类号: E256
页数: 26
页码: 519-5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人民防空是由政府组织领导的群众性的防空。它同国土防空、野战防空共同组成国家防空体系,是现代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方面起巨大的作用。福建省防空建设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民国27年(1938)5月侵华日军进犯厦门岛,日机频繁空袭福建沿海城镇,福建省政府由福州迁往永安,并于民国29年成立省防空司令部,督导民众实施防空。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缺乏反侵略战争的全面准备,未能充分动员民众,人力财力不足,各市、县的防护团,时而成立,时而撤销,时而归并到警察部门,防空机构很不健全,防空设备又极其简陋,全省只有少数城市构筑有简易防空工事,在日机的残酷轰炸下,人民蒙受巨大损失。唯在每年中国防空节(11月21日),福建省政府便举行纪念活动,藉以唤起国人对防空事业的警觉和努力,并颁发一些防空法规、训令等,以示防空工作之开展。
关键词: 福建省 军事 人民防空

内容

综述
  人民防空是由政府组织领导的群众性的防空。它同国土防空、野战防空共同组成国家防空体系,是现代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方面起巨大的作用。福建省防空建设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民国27年(1938)5月侵华日军进犯厦门岛,日机频繁空袭福建沿海城镇,福建省政府由福州迁往永安,并于民国29年成立省防空司令部,督导民众实施防空。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缺乏反侵略战争的全面准备,未能充分动员民众,人力财力不足,各市、县的防护团,时而成立,时而撤销,时而归并到警察部门,防空机构很不健全,防空设备又极其简陋,全省只有少数城市构筑有简易防空工事,在日机的残酷轰炸下,人民蒙受巨大损失。唯在每年中国防空节(11月21日),福建省政府便举行纪念活动,藉以唤起国人对防空事业的警觉和努力,并颁发一些防空法规、训令等,以示防空工作之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盘踞台湾的国民党军,不断派飞机轰炸骚扰福建沿海城镇。1950年至1955年,国民党军飞机先后7次轰炸福州市区,造成重大伤亡。防空战备面临严峻形势。中共福建省委遂提出:战备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建军区积极领导全省军民开展反空袭斗争。向人民群众进行防空宣传教育;以福州、厦门为中心,广泛发动群众,本着自力更生,因地制宜,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原则,构筑了各种防空工事上千条(个)。福州、厦门和闽南各城市的机关、团体、工矿、学校、企事业和区、街、居委会等基层单位,普遍建立了防空指挥部(所、组);成立了消防、救护、抢修、防化、运输、治安等防空专业队伍;制定了防空预案,并进行了必要的演练;全省建立了千余个民兵防空哨,从而建立起较完整的人民防空指挥系统。这一时期福建人民防空的特点有二:一是全民性,人民群众几乎都被组织起来,参加同防空有关的活动;二是政府和驻军齐抓共管,有利于人民防空措施的贯彻落实。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提出了“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方针,确定人防工作应当结合国家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福建省委在贯彻会议精神时,也提出了人防建设要全面动员,积极准备,抓住重点,逐步推开,长期坚持的意见,从组织上、指导思想上加强了人民防空工作。自此,人防机构相对稳定,人民防空作为国防建设的一部分,在斗争现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人民防空建设陷于停顿,各级防空组织不宣而散。1969年,中共中央基于对超级大国全球战略的判断及其争夺世界霸权的现实,提出积极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的问题。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全省军民掀起了“深挖洞”的战备热潮。各市、县城镇群众再一次被广泛发动起来。从地面到地下,夜以继日地开挖防空工事。地、市充实了人防机构,人防专职干部达到300余人,防空专业队伍达7万余人,建立了较完善可靠的通信警报系统,人防的宣传训练工作也十分活跃。涌现了漳平县、永泰县等20多个人防工程建设的先进单位。“深挖洞”的战备运动,大大促进了全省军民做好反侵略战争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人防工程建设,也由简易防空工事逐步向永久性、半永久性工程发展,由防御常规航弹逐步向具有“三防”(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能力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人防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其它方面一样,都是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因此,人防工程建设的速度、数量被置于首位,质量、效益未引起多数人的足够重视,结果造成后来许多工事塌方、积水,甚至危及地面建筑的安全,遗留下不少问题。
  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入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全国人防领导小组提出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防建设方针。自1979年开始,福建人防建设,从经济、实效、长期发展着眼,采取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提高工程质量和维护管理水平;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向平战结合发展的做法,使全省人防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从过去偏重抓人防工程建设,逐步转向全面抓人防工程建设、通信警报系统建设和组织指挥、设计科研等各项工作。人防工程建设也从过去只讲战备效益,无偿投资,逐步发展到同时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从随意开挖,不讲布局,盲目建设,忽视维护管理,到逐步重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讲究科学技术,强调科学管理。人防工作走上了比较正常、健康的发展道路。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领导机构
  一、防空司令部民防司令部
  抗日战争初期,福建省的防空组织隶属于省保安司令部。民国29年(1940),福建省政府在战时省会永安县成立省防空司令部,隶属于国民政府首都防空司令部第三战区防空支部。其正副司令由省保安司令部正、副司令担任。
  民国38年(1949)3月,成立福建省民防司令部,省政府主席朱绍良担任司令。人民防空工作划归省民防司令部领导。
  二、人民防空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政府和军事部门双重领导的人民防空的领导体制,办事机构由地方和军队干部共同组成。福建省在1950年前未建立人民防空机构,人民防空工作由省公安厅和福建军区共同负责。1951年1月成立福建省人民防空委员会,由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担任主任。当年,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市成立市人民防空委员会;福州市还成立了人民防空指挥部,厦门市成立了防空治安指挥部。1952年,为适应防空战备需要,沿海各县和各军分区均成立防空指挥部。人民防空委员会的职能是:领导军民开展反空袭斗争,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空袭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文化大革命”中,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和防空指挥部陷于瘫痪,防空战备工作由福建省军区负责。1969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成立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的指示,福建省成立省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由福建省军区司令员汪治国任组长。龙岩、南平、闽侯、晋江、三明、福安、龙溪地区和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市成立地区和市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组长均由部队干部担任。至1971年,全省县一级也都建立了人民防空领导小组。1975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健全人民防空领导体制的通知,省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组长改由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担任,副组长由省军区司令员汪治国担任。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确定将全国各级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改为人民防空委员会。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主任由同级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担任,副主任由同级政府和军事部门的有关单位领导人担任。1983年12月,福建省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改称省人民防空委员会,省政府秘书长(后为副省长)王一士担任主任,省军区司令员卢福祥任副主任。各地、市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也同时改为人民防空委员会。1988年10月,省人民防空委员会主任改由副省长苏昌培担任,副主任由省军区参谋长(后为副司令)陈明端、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副主任段宜担任。
  第二节 办事机构
  一、保安处防空科防护团
  民国29年(1940)成立的福建省防空司令部未设专门办事机构,防空事务仍由省保安司令部保安处防空科主办。其下设立各级防护团,承办具体防空事宜。同年12月,首先在永安组建省会防护团。其主要工作是充实防空设备,组训防空队伍,以及对市民进行防空教育等。民国30年,福建省保安司令部根据国民政府内政部指示,要求各市、县成立防护团。后因财政支绌,未能普遍组设,仅在福州(当时为闽侯县城区)、永安县、漳州(当时为龙溪县城区)、龙岩县成立了防护团。福州防护团于民国30年成立。下按警区建立第1、第2、第3、第4、第5区团。永安县防护团由县长兼任团长,警察局长兼任副团长,团部设在警察局。各乡镇设立分团,由乡镇长兼任分团长。各级防护团建制和编制人数不明。抗日战争胜利后,防
  护团归当地警察局兼办。民国35年11月,国民政府内政部电令省保安司令部重新组建县、市防护团,由第三战区防空支部酌情轻重予以分期成立。防护团的官员,从省军官大队队员中考选,经短期训练后报请派用。至民国37年,因各县、市财政困难,无法担负防护团经费,防护团被并入当地警察局,其业务由警察局兼办,并由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第四科督导实施。二、防空情报所防空监视队
  民国31年(1942),省防空司令部在福州、龙岩设立2个防空情报所,下辖若干个防空监视队、哨。至民国36年,全省共有7个防空监视队,46个防空监视哨。其分布为:
  第一防空监视队驻建阳。下辖浦城、松溪、建宁、邵武、崇安监视哨。
  第二防空监视队驻建瓯。下辖政和、屏南、宁德、古田、南平、将乐监视哨。
  第三防空监视队驻福安。下辖福鼎、霞浦、寿宁监视哨。
  第四防空监视队驻水口。下辖福清、莆田、永泰、尤溪、沙县、德化、枫亭、崇武、晋江、莲河、漳平监视哨。
  第五防空监视队驻永安。下辖永安城关、贡川、下槐林、小陶、安砂、大田桃源监视哨。
  第六防空监视队驻长汀。下辖宁化、朋口、龙岩、永定、上杭、十方监视哨。
  第七防空监视队驻龙溪。下辖同安、南太武、漳浦、云霄、诏安、平和监视哨。
  另在连江城关、长门和长乐设3个独立哨。
  据《龙溪防空监视队编制表》记载:监视队设上尉队长1人,中尉情报员1人,少尉通信员1人,准尉司书1人,准尉分哨长3人,上士代分哨长1人,上士班长1人,中士班长6人,上等兵14人,一等队兵12人,二等炊事兵5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建省防空司令部所属防空情报所改编为省防空情报所;7个防空监视队改编为3个防空收集站,分设于南平、朋口、晋江;40个防空监视哨缩编为25个防空监视哨(分布地点不详)。
  三、防空处
  1951年,福建省人民防空委员会成立办事机构——省防空处。防空处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党政军共同组成的防空指挥组织,又是常设的防空办事机构。1952年11月,福建军区司令部发出《普遍建立民兵防空监视网的指示》,在全省建立1194个哨所。1953年9月调整为271个,1958年又调整为100多个。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决定,将人民防空工作作为公安部门的一项任务,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归公安系统建制,作为公安机关的一个业务部门。福建省根据这一决定,在省公安厅设立防空处,对外称省人民防空指挥部。1959年后防空处曾一度改称防空治安处,至1964年又复称防空处,但对外名称不曾改变。
  四、人民防空办公室
  1969年9月,福建省人民防空办公室(以下简称人防办)成立。省人防办为省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委托福建省军区代管,办公地点设在福建省军区,配备军队干部10名。龙岩、南平、闽侯、晋江、三明、福安、龙溪地区和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市也同时成立人防办。197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了健全人民防空领导体制,确定将人防办机构正式列编,为同级革命委员会部、委、办一级机构。福建省于1975年3月将省、地市(区)人防办正式列编。全省人防办共编干部350名(内地方干部250名,军队干部100名),实际在编干部244名。福州铁路分局另编5名干部。各级人防办设主任1名,副主任2~3名,下设组织指挥(后改指挥通信)、工程、后勤(后改财务物资)、秘书等4个处(科、组)。省人防办仍暂设于福建省军区,配备工作人员38名。5月,中共福建省委宣布来越为省人防办负责人。省人防办的主要职责:平时,对人民群众进行防空常识教育;制定和组织实施人防战备建设规划;制定城市防空方案和人口疏散计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人防工程规划;抓好人防工事的平战结合和维护管理;负责人防专业队伍的建设和训练;开展人防科研工作;管理人防经费和物资。战时,组织指挥人民群众疏散和隐蔽;对城市实施交通、灯火管制;组织指挥人防专业队伍和群众消除空袭后果。1979年10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重新调整全省各级人防办事机构,增设省人防工程设计科研所,全省人防干部编制350名。1980年,中共福建省委任命郭金海为人防办主任。1981年省人防办迁至福州华林路龙峰村庙前27号办公。1983年福建省机构改革,省人防办改为省政府机关二级机构,归政府办公厅口领导,编干部20名(实际在编干部37名)。福州、厦门、三明人防办为局级机构,漳州、泉州、南平市人防办为市政府办公室下属科级单位。1985年5月,建立省市人防通信站,共编干部65名。其中省人防通信站15名,福州、厦门市各13名,漳州、泉州、三明、南平市各6名。
  第二章 组织指挥
  第一节 防空袭预案与演习
  一、防空袭预案
  民国26年(1937)9月,福建省政府颁布防空法规。内称“为减少日军飞机轰炸之损害,全省民众应对民间防空、防毒之设施极力负责并由各地主管长官设计指导,限定日期,督促构筑各种防空工事,使民众得以临时避难。”当时曾在福州、永安等一些主要城镇,划分防空疏散区域,设置避难通路指示牌,供民众疏散之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至1958年,福建省各城市尚未拟定防空袭预案,但都制定了防空措施,划定有防空疏散区域,并对各疏散区进行房舍调查和人口统计工作。1958年后各市均拟制了防空袭预案和各种保障计划。1983年省人民防空委员会确定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6市修订防空预案和战时城市人口疏散计划。城市防空袭预案包括基本方案、各项保障计划两部分。基本方案由人防和军事部门共同拟制。各项保障计划,由市政府委托交通、公安、邮电、城建、商业、物资、卫生、水电、粮食等部门协商制定。
  基本方案包括城市基本情况,敌情判断,任务和决心,人口疏散,人员隐蔽,重点目标防护,消除空袭后果,组织指挥和各种保障要求等。
  各种保障计划有空情保障计划,人防专业队伍动员计划,工程保障计划,通信警报保障计划,交通运输保障计划,医疗救护保障计划,“三防”保障计划,物资保障计划,抢险抢修计划,消防计划,治安保卫和交通管制计划,灯火管制计划和政治工作计划。
  1984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省军区颁发了关于拟制战时城市人口疏散计划的指示。福州等6城市先后拟制了战时市区人口疏散计划。疏散人口比例,根据各市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按现有市区人口的30%至50%组织疏散。按照先重要部门后一般单位,先人员后物资,以集体组织疏散为主、投亲靠友自行疏散为辅,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组织实施。疏散路线,根据城市的地理、居民分布情况和交通条件,选择若干条线,以辐射形散开,并有备用路线,以防堵塞。疏散时机,分为早期疏散、临战疏散和紧急疏散三种。疏散组织领导,在各级中共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由各市人民政府、军事部门组织有关单位成立疏散指挥部。
  1987年,南京军区审定了福州市防空袭预案和保障计划。其它各城市防空袭预案于1988年修改后上报了省人防办。
  二、防空演习
  民国31年(1942)1月和3月,福州市举行了两次防空演习。参加单位有军队、宪兵、警察、消防队、救护队、水警、自卫队、特工人员和各区任务队以及电灯公司等。检验了对空监视和捕捉目标、空袭警戒、交通和灯火管制、避难指导、消防、救护、通信联络等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从1955年起有11个年份举行过防空演习。演习内容有防空指挥所的组织与开设、通信警报、人员疏散隐蔽、交通管制,灯火伪装管制、治安纠察、对空射击、消防、救护、侦毒、洗消、运输、架设舟桥及供电供水工程抢修等项目。
  1956年11月23日,福州市举行示范性防空演习。福州市人民防空指挥部担任总导演。演习项目有市防空指挥所组织与开设、消防、救护、毒区消毒、电讯线路抢修和桥梁抢修等。分为5个阶段实施,历时4小时。共有401人参加这次演习。
  1969年,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6市分别举行了一次防空演习,检验各市拟制的对空防御作战计划。演习内容有指挥人员实施组织指挥,组织群众疏散隐蔽,水陆交通管制,夜间灯火管制,通信联络,防空专业队消除空袭后果以及对空射击等项目。演习在预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效果较好。各市发出防空警报后,人民群众一般在10分钟内即就地隐蔽完毕;实行交通管制和夜间灯火管制均在3分钟内完成。福州水运公司防空专业队架通一座315米长的闽江浮桥,只用25分钟。三明市对空射击队实弹射击命中率达90%。
  1970年1月10日,福州市举行夜间防空演习。由福州市人民防空指挥部组织实施。参加演习的有省、市、区和街道所属单位的人防专业队伍以及部分居民,共计12475人。演习内容为对空射击、通信、联络、治安纠察、灯火伪装、人员疏散隐蔽、救护、消防等项目。
  1976年12月15日,三明市举行市、厂两级带战斗背景的防空演习,由中共三明市委和三明军分区组成演习领导小组。参加演习的单位有市防空指挥所、三明纺织厂和市防空专业队伍共计1900余人。演习内容有市、厂两级防空指挥所的开设,组织群众进洞隐蔽,对空射击和防空专业队消除空袭后果等项目。三明纺织厂组织全厂职工、家属1700多人进洞隐蔽,最快的6分钟、慢的10多分钟均就位。防空专业队伍由纺织厂、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化工厂、热电厂、自来水厂、市医院、地区与市防疫站、消防队、邮电局和城区医院等12个单位抽人组成,共200余人,配有机动车辆。各专业队均配置于距现场1~2公里处,接到号令后3分钟便到达现场。这次演习检验了防空袭预案,暴露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搞好人防工作积累了经验。
  1980年9月30日,福州市在仓山区举行有限范围的城市防空演习。参加演习的有仓山区两个街道的居民、7个防空专业队和少数企业单位人员近千人。演习分3个阶段进行:一是防空袭准备阶段;二是空袭阶段,包括发放警报,专业队伍待命,对空射击连队占领阵地,治安纠察实施交通管制,引导群众按指定路线就近疏散;三是消除空袭后果阶段。演习历时2小时。福州军区和省、市党政军领导人以及各地区、市参加省人防、民兵训练会议的军队、人防系统的领导人观摩了演习。江西、浙江省也派代表观摩。
  1984年10月16日,福州市举行市、区两级人防指挥所带通信工具研究性演习。参加演习人员共70多人。目的是演练市、区两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与协同,检验省业务、勤务处保障计划是否落实。市人防指挥所设正、副指挥员,正、副政委,参谋长,参谋,联络员。业务、勤务处有指挥处、通信处、治安消防处、医疗救护防化处、工程处、交通运输处、宣传处。鼓楼区人防指挥所也相应设指挥员、政委和各业务勤务科。
  此外,在1955年、1960年、1971年、1978年、1979年也都举行过防空演习。
  第二节 专业队伍
  民国26年(1937),福建省政府根据国民政府有关防空训令,责成各地政府在民间团体和机关、学校、工厂防空组织的基础上,于第二年成立防护团。防护团既是承办具体防空事宜的办事机构,又作为防空专业队伍的骨干力量。各地防护团组建情况已如前述。防护团以消极防空为主,负有对民众防空实行统一指导的责任,设有灯火管制、避难管制、医疗救护、消防、防毒、消毒、治安等专业支队。各支队分期分批训练,定期举行防空联合演习。民国31年,福州市防护团下辖5个区团共1233人。其中警报班89人,警备班138人,交通管制110人,消防队166人防毒班84人,救护队220人,工务班107人,避难指导处98人,灯火管制班121人,配给队100人,均由民间专业团体充任。另将福州救火联合会所属37个分会和会员199人,改编成37个消防分队,配救火车6部、水泵6部、腕力抽水机51部和铁锹、斧、锯、水桶等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人防专业队伍人数较少,后经几次整顿和扩大,至1954年已初具规模。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南平市以及后于1960年成立的三明市,都建立了人防专业队伍。1965年,全省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结合当年民兵整组工作,整编了人防专业队伍。整编后,各市有对空射击、治安纠察、医疗救护、抢险抢修、通信、消防等人防专业队。全省共计2万多人。年底,各人防专业队组织演习,成绩均达良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防专业队伍随之解体。1969年重新组建。7个专区和6城市机关、厂矿、学校、医院和公安、邮电部门都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充实和加强了专业队伍。至1971年,全省各级人防专业队伍总人数己达7万多人。1984年,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规定,按城市人口的10~15%整组市级人防专业队伍。人防专业队伍由防化、救护、通信、抢修、运输、消防、治安等7种专业队组成,并按城市的行政区划分级组建,列入普通民兵统计。据此,福州、厦门、三明市按市、区、单位(街道和大型厂矿、企业、院校)三级组建;漳州、泉州、南平市按市、单位两级组建。
  1986年,根据《人民防空条例》,结合民兵整组工作,对全省人防专业队伍进行全面整顿,进一步明确了人防专业队伍的性质、任务、组建原则、领导管理体制和训练方法。
  人防专业队伍的组建,按平战结合、专业对口和便于领导、便于指挥的原则,由市人防办和军事部门提出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通常由城建、电力等部门负责组建抢险抢修队;卫生、医药等部门负责组建医疗救护队;卫生、化工、环保等部门负责组建防化专业队;邮电部门负责组建通信专业队;交通部门负责组建运输专业队。各专业队的人数,福州市按市区人口的2‰,其它城市按市区人口3‰的比例控制;消防、治安两种专业队,因公安系统已有完善的组织,平时不另行组建,仅制定好战时扩建方案。人防专业队伍所需装备、器材,主要利用上述各有关单位平时进行生产、工作所用的装备、器材,另由人防、军事部门负责提供一些专用设备、器材。人防专业队伍归市人民防空委员会领导和指挥,业务指导由人防、军事部门负责。人防专业队伍的训练,由市人民防空委员会组织军事部门和组建单位拟制训练计划,各组建单位组织实施。
  第三节 宣传教育
  一、防空宣传
  抗日战争时期,防空宣传教育由福建省保安司令部负责,具体工作交由各市、县防空警察组织承办。以户籍警察、地方保甲长、新闻记者、教育人员、学生、戏剧演员组编而成的防空宣传队,采用各种不同方式对民众进行防空宣传教育。据资料记载,民国33年(1944)11月,福州市组织23个防空宣传队对市民进行防空教育。民国36年,福州市对1000名居民进行了防空教育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军区以及各级防空机构,采用开座谈会、集训、放电影、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进行防空宣传和战备教育。
  1951至1056年,福州市举办了5期防空常识集训班,集训1173人;办防空战备专刊7820期;召开防空战备会28898场,115万人次与会;放映战备电影1344场,235.7万人次观看电影;广播1120篇文章;印发防空资料16.31万份。厦门市利用广播电台、报纸、戏院等宣传防空知识。南平市利用大会小会、广播、幻灯等对人民群众进行防空宣传教育。漳州、泉州、建阳、龙岩等市县都开展了防空宣传活动。省人民广播电台设人民防空专题节目。福建日报增设人防宣传教育专栏,全面介绍防空常识。
  1969年至1971年,7个地区和6城市积极贯彻中央关于要准备打仗的指示精神,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防空宣传活动。组织人防宣传队伍深入基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战备思想教育和防空常识教育。福州、厦门、南平市还培训了宣传骨干,深入构筑防空工事的现场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和施工安全教育。福州市还召开各级干部会857场、群众会16400场,进行战备防空教育。有线广播、电影、幻灯等宣传工具也积极配合宣传。省人防办和省人民出版社共同编印发行了一套人防常识挂图,内容包括空袭前的准备,空袭中的行动和空袭后消除空袭后果等。
  二、“三防”教育
  1952年1月起,侵略朝鲜的美国军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实施持续将近一年的细菌战。同年4月,台湾国民党军飞机连续多次在福建晋江、惠安、海澄、漳浦、连江等地上空投下大量带菌毒虫、毒物。中旬,福建军区后勤部与福州市有关部门举行军政卫联席会议,具体讨论军政民紧密配合,搞好福州市和郊区的灭菌防疫工作。
  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战备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于1970年开展大规模的“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教育。福建省人民防空部门根据全国人防办的部署,从1971年开始,也开展“三防”常识普及教育。教育对象系城镇居民、工厂职工、在校学生和机关干部。教育方法有办“三防”骨干训练班,放映“三防”电影、幻灯片,发放“三防”挂图、“三防”画、“三防”资料等。全省各地共培训“三防”骨干1600多人;举办学习班338期,受训人员73489人。省人防办还编印了“三防”教材发到基层。
  自1987年开始,全省先后在6城市14所中学53个班级开展“三防”知识教育试点,有2600多人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三防”知识教育。福州市第十六中学还组织“三防”知识智力竞赛和现场防护动作表演赛。厦门市双十中学教师讲解了当年各国记者对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情况的报道,使学生对核武器的四种杀伤破坏作用有了形象深刻的理解。“三防”知识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厦门市同文中学一位学生写道:“对于核武器的袭击,防与不防所造成的损害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学好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防护方法,平时可以做宣传员,战时可以做骨干。”1988年,全省6城市继续在中等学校扩大“三防”知识教育;福州市还举办了首届中学生“三防”夏令营,使“三防”知识教育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中学生的国防意识。
  三、防空展览
  福州市在1951年、1954年、1962年、1978年共举办过7次防空展览,参观人员有干部、工人、学生、居民、军人和防空专业队人员等共28万人次。展览内容有城市消防,防空常识,防空急救,敌机模型和对敌斗争的形势与环境,以及福州市1955年1月20日遭轰炸的情况等。展出照片、图片1245幅,还有防化、洗消器材,毒剂样品,工事分布模型等。
  1976年10月,省人防办举办了一次全省巡回人防展览。内容分三个部分:战备形势教育;“三防”常识教育;人防先进单位和个人。展览以福州、厦门两市为重点。之后,在全省各地、市巡回展出。
  第三章 通信警报
  第一节 通信
  福建省防空通信网始建于民国26年(1937)。通信手段以有线电为主。福建省防空司令部利用省、市、县政府的电话总机,通过邮电局沟通与防空情报所、防空监视队、监视哨之间的联络。当时使用的有线电话是德国制西门子30门总机和5门磁石电话总机。这些设备除用于传递空情外,还担负发放防空警报和组织民众疏散及消除空袭后果的通信任务。空情报知的程序:监视哨发现空情后,报告防空监视队,防空监视队向其所在区的防空情报所报告,再由其转报省防空司令部。如遇空袭等特殊情况,监视哨则就近直接向所在区的防空情报所报告。由于通信器材陈旧简陋,传递层次多,速度慢,时效很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利用邮电系统和军队系统两条渠道的有线电路进行防空通信。随着人防机构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防通信通过人防系统自建的通信设备与邮电、军队通信网相结合的办法实施。1983年,省和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等6城市组建人防通信站,建立了人防系统自己的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也不断得到更新。
  一、有线电通信
  1951年前,利用公安部门和福建军区防空处的通信设施沟通人防通信联络。人民防空委员会成立后,着手建立有线通信网,沟通了省、市、县人防系统和福建军区的通信联络。1980年,省人防办和6城市人防办购置安装了共电式100门总机。1982年,福州市增设纵横制自动电话90门总机;1984年装备60门调度总机。1986年,福州、厦门市人防办改用较先进的程控总机。1988年,省人防办亦改装了程控总机,并与各市人防办开通直拨电话通信网络,提高了人防指挥通信能力。
  二、无线电通信
  1958年至1968年,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市市、区两级人防机构建有无线电通信联络。自1980年至1988年,省、市无线电台开展了实习教练。
  1958年,省、市人民防空指挥部设有空情接收台(包括无线电和有线电两种),收听福州军区空军雷达情报总分站的空情报知。每天24小时接收,每班均作记录和标图。如发现敌机企图空袭时,立即报告人民防空指挥部首长,以便采取措施。
  1987年,省和6城市人防办设立了警报接收台接收南京军区和国家人防办的警拫信号。
  第二节 警报
  一、警报器械
  民国时期,福建省只在几个城市设置警报台。当时有4台气动式警报器分别安装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其他城镇所用的警报器以手摇式居多。有些地区民众则以鸣锣报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利用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气动警报器、手摇警报器,在音响覆盖不足地区,乃利用电铃、气笛钟、街道防空小组报警辅助之。1954年,福建省在沿海重点城市及交通枢纽增设警报台。在福州市增设警报器于车站和重要场所,全部为电动式。在南平市建设一座警报台,增设多部电动式警报器。到1973年,6城市均设有警报器。除漳州、泉州两市还保留有民国时期留下的气动警报器各1台外,其余均为电动式。1980年福建省淘汰了部分旧有警报设备,以福州市为重点设置了部分新型多功能的警报器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融科技于警报网建设就成为必要。经福建省人防办、福建省军区及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一套能实现警报自动发放和无线电遥控的可行措施。其他地、市也采取措施使各警报台更加完善,并调整了不适用的警报点。1987年全省各地拥有警报器72台,名种警报设施都保持良好状态。
  二、警报音响覆盖面积
  民国时期警报音响覆盖面一般只占城区面积30%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9年警报音响覆盖面占城区50~60%;1980年至1988年警报音响覆盖面占城区70%。警报发放方式为统一控制,自己控制,无线电遥控等三种。
  三、警报信号
  民国时期,紧急警报一长声一短声,解除一长声;辅助信号为打锣、敲钟、吹军号、挂红绿灯、挂黑白旗。
  1949~1954年,警报信号为预警二长声,紧急四短声,解除一长声。1955年至1979年,警报信号为急警二短声,解除一长声。1980年警报信号为预警二长声,空袭三短声,解除一长声。1983年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规定的统一的人防音响警报信号,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3种。预先警报鸣30秒、停20秒,反复3次为一周期;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次为一周期;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
  四、发放警报权限
  1965年5月13日,福州军区召开防空袭会议,对城市空情通报和警报发放问题作了具体规定。空情收集由福州军区空军司令部负责。凡有空袭征候,即向福州军区司令部报告,并提出发放警报的建议。福州市的第一次警报由福州军区司令部根据军区首长的决定发放,第二次以后的警报则由福州军区空军司令部通报空情,由省人民防空指挥部决定发放。厦门、漳州、泉州、南平、三明、龙岩、邵武、福安等地的警报发放权限,第一次由驻军最高指挥机关决定,第二次以后由各地人民防空指挥部决定。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及工矿企业是否疏散或停工,由中共福建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决定。1985年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后,人民防空事宜由福建省军区司令部与省人防办共同负责。
  第四章 人防工程
  第一节 工程建设
  民国29年(1940),福建省保安司令部曾建议屋宇较多人家修建稳固避难室,有广大园地之家,开掘防空壕或地下室,以减少日军飞机轰炸、扫射、施放毒气所造成的伤亡。民国31年成立省防空建设委员会,负责防空洞、壕和警报设施的建设事宜。当时,省城福州各机关团体及民众为防日机空袭,挖掘了各种防空地下室和防空洞(壕)。防空地下室依所建地点不同,分为室内地下室和室外地下室;又依构筑形式,分为通道式、房屋式和坑道式。福州民众利用城区有山的有利条件,依山崖挖洞,形如山西、陕西各省的窑洞。这时期修建的防空洞或防空地下室,内部净高为1.8米,建筑材料为铁板、钢筋水泥、沙土、木材等。地下室进出口至少有两个,方向选当地常年风向之下风处。通风方法有两种:一是“烟囱式”,二是“装抽气机式”。民国30年,福州防护团普遍发动民众完成每保建筑防空壕(洞)一座的任务。警察局及防护团职员出动查勘,对其未完成部分及应改善事项,督导其改建完竣。当时全城建成的防空壕计195处,防空洞21个,共可容纳2万余人。为了使空袭时民众有明确的疏散避难方向,防护团还在全城所有防空壕(洞)附近设置了指示木牌。这些防空壕(洞),一部分被两度侵犯福州的日本侵略军,于民国30年、民国34年撤退时先后拆除破坏,一部分自行坍塌毁坏。民国33年,福建省政府在战时省会永安县,发动民众在城郊桥尾、黄历、渔潭等地构筑简易防空洞,其面积为1×2米,洞内以木材支撑。民国34年,福建省财政厅在驻地渔潭修筑了一座永久性防空洞工程,投资国币19.5万元。此外在南平市也构筑有少量混凝土结构的防空地下室,至今尚存中山一街一处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建军区、福州军区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以及各机关、团体,致力于人民防空工程建设。30多年的人防工程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初期、发展时期、调整时期三个时期。由简易的防护工事逐步向永久性、半永久性工程发展。全省6个人防重点城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的现有工程绝大多数是等级工事。四级标准的工程占工程总面积20.7%;五级标准的工程占70.9%。工程质量比较好,其中坑(地)道工程面积占工程总面积的80.9%;混凝土和块石结构的工程面积占工程总面积的75.1%,近年来,经加固改造,工程的战备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人防工程经费有国家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等3个来源。建设材料从两条渠道解决:一是国家在下拨经费的同时,下拨一部分钢材、水泥、木材指标;二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解决被复材料,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施工力量,采取群众性自挖与工程专业队修建相结合的办法。1979年实行按基建程序组织施工后,由工程建设单位雇请城乡建筑工程队施工,部分零星工程及维护管理则由省、市人防工程公司职工负责。
  一、初期的工程
  1949年至1966年是人防工程建设的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刚刚建立,即面临台湾国民党飞机的轰炸袭扰。省人民防空委员会成立后,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开挖各种防空壕、防空洞等,以减少受空袭时的损失。1952年,福州市建有防空洞817个、防空壕602条、单人防空掩体276个,可容7万余人;厦门市建有防空地下室356个、防空洞608个、防空壕574条、防空墙44条,共可容29万人。1955年1月20日国民党飞机轰炸福州市区后,全省各市和重要城镇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都主动构筑了各种防空工事。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单人防空掩体亦称单人防空坑。这是一种最简易的防空工事。坑的深度略小于1人身高,大小可容纳1人。人蹲在坑内可防弹片侵害和飞机扫射。
  露天防空壕在不靠近房屋的空地上,构筑露天的防空壕。其形状有折线形、波浪形、垛口型等。
  掩盖防空壕顶盖用圆木铺设,上复土,设通风口和排水沟。每条防空壕有两个不同方向进出口。
  半地下防空壕在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构筑。防空壕一半在地面上,一半在地下。地面部分用砖、石块、沙包等垒砌。
  地面防空墙在房前屋后用砂箱、砂包垒起两道高度约1人高的厚墙,可防弹片和扫射。
  防空洞利用山坡挖掘,形如窑洞,大小、形状不一,可容1人或多人。
  此外,市区有些居民在室内搭起坚固的棚架,在上面垒放砂包等。
  上述防护工事抗力低,只能防普通航弹的破片和机枪扫射,而且都是人民群众自发构筑的,缺乏技术指导,因而质量较差。时间久了,无人管理维护,多自行倒塌,或被拆除。
  1955年,省人民防空委员会在福州按国家规定的防护等级二级的标准动工修建省、市防空指挥所。工程内安装了通风、滤毒、供水、采暖设备,有洗消、医疗卫生设施和地下管道系统。于1964年建成,为全省第一批永久性防护工程。1958年南(平)福(州)铁路通车后,为防国民党军空袭,南平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动员240余个单位挖掘了防空洞(壕)215个(条),可容1.2万余人,占全市人口22%以上。1962年,南平市增建防空壕114条,使该市人防工事总容量达到5万余人。1964年,南平市又投资41万元修建地下防空指挥所,翌年竣工,工程达到防护等级四级标准。从1957年开始,全省各城市对本市各区、街的人口分布、房屋结构与类型、水源与地下水,以及重要机关、仓库的分布等情形,进行了调查研究,为进一步的防空工事建设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发展时期的工程
  1969年至1978年是人防工程建设的发展时期。1969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的“要准备打仗”和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方针,和福州军区关于把沿海城市建成“打防结合”城市的指示,全省掀起了群众性修建防空工事的高潮。家家户户动手,男女老少参战。漳平县3个多月时间,就在县城挖地道45条,总长5664米,挖防空洞1785个,计可容纳2.13万多人,几乎人人都有防空位置。1969年12月,省人防办在漳平县召开挖掘地道现场会。接着全省掀起学、赶、超漳平的热潮。有的单家独户在房前屋后空地上挖;有的几家几户联合或由居委会组织大家一起挖;有的在低地搞“干打垒”;有的在高地挖坑道;有的利用天井边、短墙边、炉灶边、床底下构筑各种形式防空洞。除动员群众挖外,各地机关、团体、学校和企业单位,按职工全员1~3%的比例抽人组成专业队,负责人防工程的施工。并按“以块(区、街道)为主,条(系统、单位)块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据1969年底统计,全省共构筑防空坑道5510条,137189米;地道15607条,245143米;防空壕42827条,708706米;防空洞3214075个;地下室599间;坚固建筑物646座。
  1971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人防会议确定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6城市为人防战备的重点城市。为了统一领导人防工程建设,各市成立了工程指挥部,制定了长、短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从而使人防工程建设,从发动人民群众自行开挖过渡到由人防办组织指导各系统人防部门归口领导施工。据1972年统计,6个人防战备重点城市,当年共修建各种工事127399平方米。1969年至1978年为我省人防工程建设数量最多的时期,全省先后由国家、省、市投入人防工程建设经费6791.7万元。此期间的人防工程,均是边设计边施工,但所建防空工事的结构、型式、被复材料则从低级到高级,幅员从小到大,工程质量也较初期有提高。全省涌现了许多深挖洞、搞战备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1977年12月,福建省人防工程建设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福州市召开,会议表彰51个先进集体和8名先进个人。其中被197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人防会议评为全国人防工程建设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有:福州市前卫街道、厦门鼓浪屿区、龙溪地区木材公司、泉州市蜜饯厂、三明市运输公司荆西装卸队、南平水泥厂和江礼安(福州市商业局燃料站工人)、陈增生(福州市红卫区东方红街道居民)、覃东明(厦门市二轻局人防工程专业队指导员)、黄尚文(南平汽车配件厂车间副主任)、毛泽林(漳州麻纺厂保卫科副科长)、庄秋水(泉州市味精厂中共支部副书记)、沈金宝(三明市印染厂中共委员会副书记)等。
  三、调整时期的工程
  1979年以后,是人防工程建设的调整改革时期。人防工程建设重点为对已有工程的加固改造、口部处理和危及地面建筑安全的工程之处理,并续建部分重点工程。以地区论,则将重点放在福州市,其次为厦门市,其他城市主要对已建工程加强维护管理。在人防工程建设经费和物资的安排上,则首先保证重点城市续建重点项目的需要。同时每年拨出部分经费用于加固改造和处理危及地面建筑安全的工程以及维修项目。1981~1985年,全省共完成续建工程12880平方米,加固改造工程45443平方米,处理口部45个。使用工程建设经费1282.6万元,钢材1874吨,水泥20809吨,木材2147立方米。这个时期人防工程建设注重讲求“三个效益”(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倡平时开发利用。因此,土程幅员较大,多数都进行被复,施工方法也从手工开挖改为使用凿岩机、空压机、喷浆机等机械作业,工程质量较佳。从1986年起,福州市为进一步提高人防工程平时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年拨一笔经费,分别在乌山通湖路口、于山人防工程一号口部与马尾罗星山沿山路口修建配套房。但是不少平战两用的大型工程的口部防护工程及洞内附属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配套建设。
  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基本建设相结合,是这一阶段人防工程建设的又一特点。福建省的人防工程建设开始时不够注意两者的结合。1976年2月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中加强人防战备建设的几点意见》后,才逐步引起重视。厦门岛面积仅128.14平方公里,地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老市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3万多人,建筑密度最高为70%,人均绿地面积只有4.4平方米。己建的人防工程中,70%左右因远离市区或幅员太小、质量较差,得不到充分利用。1976年厦门市人防办与城建、规划部门密切协作,结合城市建设修建了鼓浪屿笔山地下通道。地下通道改变了自古以来岛上居民肩挑背扛、负重过岗的状态,既有战备效益,又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厦门市重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将其作为城建的项目,由地方财政积极投资建设。经几年努力,其平战结合工程已有6.4万多平方米,占现有工程总数的30%以上。1985年,厦门被选为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试点单位。1986年12月,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工作座谈会在厦门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副主任田纪云,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惠滋,国家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和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等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肯定了厦门的经验,认为厦门制定的人防建设规划,可供各地借鉴。与会者还参观了厦门市的人防工程。福州市认真执行《人民防空条例》和福建省人民防空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在防空地下室的建设方面有较大进展。自1986年始,福州地区按规定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都经人防部门审定后,方发给施工执照。1986~1988年3年中,福州市人防办派员参加福州地区筹建的35幢高层建筑的图纸会审,审核附建防空地下室面积。其中至1988年底止,已开工的有15个单位,已建成的有8个单位。
  第二节 维护管理
  福建省早期的人防工事较简单,且属非永久性,其维护管理尚不为人们重视。1969年大量建设人防工程之后,维护管理始逐步提上工作议程。1977年3月召开的省人民防空工作会议,曾提出加强对已建工程的维护管理,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但由于没有建立必要的制度,且当时各级人防部门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加快工程建设速度上,以致工事的维护管理工作不落实。1979年,全省对已建人防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工事由于维护管理不善,存在严重积水、淤泥等现象,有些工事己经塌坏。1980年全省对已建工事作了进一步清查鉴定,将工事的地点、布局、面积、质量、平战结合项目及用途等载人档案资料。1982年6月,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人防工程平时维护管理和使用的暂行规定》,对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的职责、范围、分工,以及对破坏人防工事的行为者的处罚等作了明确规定。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1983年12月颁布的《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规定》,为切实搞好已建工程的维护管理,省人防办拨款115万元作为工程维护管理费用。要求做到“三落实”,即:经费落实,专款专用;人员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制度落实,定期检查评比。此后,全省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重要人防工程,如省、市地下防空指挥所,由省市人防办负责管理,由工程专业队伍维修保养,定期检查,保证随时能用。
  二是位于市区的群众防空工程,充分开发利用,采取维护管理与平时使用紧密结合的方法,投资维护一项,投入使用一项。当年投资,当年见效益。将收入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新的项目中去,逐步扩大维护管理工程项目的数量。
  三是将人防工事出租给集体单位或个体户,由承租者经营管理,达到以洞养洞,以平养战的目的。
  第三节 开发利用
  开发利用,是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平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人防工程和设施,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使人防工程得到维护和发展完善,一旦战争发生,能很快地投入使用,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福建省人防工程的开发利用始于1976年,1978年后开始发展。初期的开发利用,是按照国家提出的“投资少,见效快,战时需要,平时受益”的方针,动员各挖洞单位因地、因需、因洞制宜地实施,建设单位利用省、市人防部门拨给的部分经费和自筹部分资金,将已建工程改造为地下会议室、教室、仓库、车间、文娱体育活动室、食用菌种植场、养殖场和动物过冬场所等;或利用人防工程口部开设小食店、餐厅、冷饮厅、商店。但初期因工程内部的通风、除湿、防水等技术问题和工程的维护管理问题均未很好解决,工程平战结合的效益不显著。1979年后,随着国家经济调整的需要,强调平战结合方针,人防工程开发利用的面积逐步增多,使用项目也不断增加。至1987年,全省人防工程利用率达到26.1%,全年产值(或营业额)为3188.95万元,纯利润收入291.5万元。长期在地下工作者达1495人,安置待业人员675人。各市在开发利用人防工程中逐步建设了一批中心、骨干工程。如厦门鸿山片的宾馆、高级游乐中心,厦门大学地下会堂,福州于山片的电影院、娱乐厅,泉州体育场片的地下体训馆、旱冰场,漳州公园溜冰场,南平旱坑山会场等。其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好的有厦门笔山通道、钟鼓公路、工程工具车间、鼓浪屿日光岩餐厅;福州仓山汽水厂、第五塑料厂地下仓库;泉州培元中学会场、五台尾山种植场等。各地开发利用人防工程的做法:
  一是运用报刊、电台、电视等舆论工具和组织参观等方法,提高对开发利用人防工程意义的认识。厦门市邀请市人大代表和建委、规划、城建、公安、旅游、房管、抗震、地质、供水、供电、邮电、新区等部门人员参观平战结合工事,加深他们对人防建设的了解,开阔眼界和思路。福州市人防办把工作中心转到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开发利用上来,组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小组”,配备专职人员,并动员全市人防系统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拓宽门路,运用商品经济规律指导人防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人防部门拥有大量地下空间的优势,扩大开发利用项目。
  二是改变管理体制,提高经济效益,使人防建设由“消耗型”转变为“增值型”。福州市人防工程公司,过去每年由财政补贴30至40万元,实行改革后,利用人防工程、设施创造收入,取消了补贴。该市乌山地下人防工事,原规划作为地下街,因经费压缩后停建,毛洞长期闲置不用。自1987年后,辟为香蕉批发街,租赁给个体户作为加工和储存香蕉的场所。从这里批发出去的香蕉,每月达800多吨,对缓和福州市区水果供应紧张状况、平抑水果价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是外引内联,搞活经营。厦门鸿山乐园,是全省人防部门利用外资、与港商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建成后,仅半年时间,营业额就达27.8万元,纯利润为12万元。
  四是洞内洞外结合,多种经营。福州市于山洞口开办电器修理部、小卖部,洞口上部办饮食店,洞内设有电影院、冷饮厅等,服务项目丰富多彩。通风空调设备、配电房、水泵房、厕所等配套设施齐全,加以地处福州市闹区,其开发利用后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
  经济效益俱佳。南平市将临街洞口开辟为店面,以洞外带洞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明显提高。
  五是服务社会,争取各方对人防建设的支持。厦门鼓浪屿笔山地下通道和钟鼓地下公路,缩短了地面交通距离,减少了地面交通压力,方便群众,促进旅游,是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范例。南平市旱坑山地下会场,是南平市唯一的大型平战结合工程。由于此类工程为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博得了群众的赞扬,也争取了社会各方面对人防更大的支持。
  此外,还进行了人防通信设施向平战结合发展的探索和尝试。福州、厦门、漳州等市利用多余线路和总机门子为用户安装电话单机,收到一定效益。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