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度和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49
颗粒名称: 二、制度和形式
分类号: E221
页数: 2
页码: 498-499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志的民兵的当代民兵的军事训练的制度和形式,民兵政治教育,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制度,上政治课。从50年代起,很多农村利用夜校(有的称民校),组织民兵集中上课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福建 制度 形式

内容

(一)制度
  民兵政治教育,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制度。50年代,各地的民兵政治教育,一般是结合本地区实际,执行什么任务,就进行什么教育,未形成制度。1962年后,根据民兵工作“三落实”的要求,各地摸索总结了对民兵进行政治教育的办法。有的每月逢五或逢十为学习日,有的每周一个晚上上政治课,有的建立了教学登记统计、定期考核、总结评比等制度。但是,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许多地方没有坚持下去。1981年后,认真贯彻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加强民兵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民兵的政治教育坚持了三项制度:一是基干民兵每月一堂政治课;二是从民兵年度军事训练中安排10%的时间进行政治教育;三是每年结合征兵、民兵整组和重大节日,对普通民兵进行四至五次教育。1984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教育制度也作了相应调整:将基干民兵每月一堂政治课压缩为每年进行四课国防观念教育;普通民兵每年结合征兵、整组和重大节日进行光荣传统教育。军训中政治教育的做法不变。
  (二)形式
  上政治课。从50年代起,很多农村利用夜校(有的称民校),组织民兵集中上课。1954年,福建军区会同有关军分区在12个乡进行民兵政治教育与民校教育相结合的实验,推动了民兵政治教育。60年代初,以民兵连队、哨所为单位上课,成了民兵教育的基本形式。1981年开始,各地为了上好基干民兵每月一堂政治课,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人武部门与地方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教育小组、培训教学骨干、召开教育准备会、领导干部给民兵讲课等。顺昌县建立县、社、队三级分工责任制:即县安排教育计划,提供教材,培训教员;社(厂)负责组织教员备课,统一教案;大队(车间)具体组织实施。1982年至1983年,顺昌县84%的大队(车间)每年落实10课以上。福州第二造纸厂把民兵一月一课制度纳入企业管理,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有人分管,建立考勤登记制度,把民兵政治教育列为企业年终总结评比的条件之一。1984年,全省基干民兵一月一课落实面达96%,到课率达80%。
  运用报纸、刊物、广播等进行教育。组织民兵读报、听广播是基层民兵组织进行经常性教育的一种形式。1958年各县市广播站新办的“民兵专题节目”和1966年福州军区创办的《前线民兵》月刊很受民兵欢迎。这些刊物和广播的内容,大多反映本地区民兵的人和事,民兵们特别喜看愿听,有的民兵称《前线民兵》是不见面的政治指导员。1964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召集福建日报社等7个新闻单位座谈,进一步推动了民兵宣传报道工作。
  以俱乐部为阵地,扩大教育面。1960年3月,福建省军区政治部发出《民兵俱乐部工作指示》后,各基层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因陋就简办起了各种形式的俱乐部。到1963年,全省农村有2400多个民兵俱乐部。对组织民兵学习政治,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兵俱乐部活动停止。1981年,随着农村改革和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青年和民兵迫切要求丰富文化生活,各地农村民兵和共青团一起创办了“青年民兵之家”(有的称俱乐部)。一般都建有教室、图书阅览室、活动室,配有各种书刊和球类、棋类等文体器材。到1984年,全省共创办“青年民兵之家”9700多所,遍及60%的村(大队)。民兵以俱乐部为阵地,学习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举办英模事迹报告会、读书演讲会、科学技术讲座和国防知识竞赛,寓教于乐,提高了教育效果。俱乐部活动不仅使广大民兵、青年受到教育,而且带动了全民教育。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