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国以前民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国以前民兵
分类号: E28
页数: 3
页码: 473-47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志的民兵的古近代民兵的民国以前民兵,据史书记述,福建民兵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末黄巢农民军入闽经建州(今建瓯)时,建宁人陈岩团聚乡兵数千人,号九龙军,与农民军对抗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福建 军事 民兵

内容

据史书记述,福建民兵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末黄巢农民军入闽经建州(今建瓯)时,建宁人陈岩团聚乡兵数千人,号九龙军,与农民军对抗。
  宋代的乡兵也称民兵,是保毅、义勇、强壮、弓箭手、枪仗手、土兵等的总称,其中以枪仗手最为著名。这些不脱离生产、农隙集结训练的民众武装,以按户抽送的壮丁或募集的土人组成。归主管司法、刑狱、治安的提刑司管辖,由提举司教阅。分番戍守本土,必要时亦外调作战。凡番戍,官给粮饷,免差役。福建枪仗手原系各地自发组织的,用于防盗自卫,元丰元年(1078),根据王安石的保甲法,对枪仗手等乡兵进行编组。福州府各县编组为长溪(今霞浦)3都保又6大保,编900人;古田2都保又5大保,编625人;闽清7大保,编175人;长乐4大保,编100人;宁德和连江各6大保,各编150人;永泰5大保,编625人;福清和罗源各3大保,各编75人;闽县和侯官各2大保,各编50人。福建的枪仗手、忠义社等民兵,在巡逻缉盗、维持地方治安、镇压农民起义方面,是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工具。嘉祐七年(1062),知泉州关〓向朝廷请籍福建枪仗手时说:“每(有)盗贼,胆勇可用。然无事之时,亦能教诱乡民为盗,是未能有制御之法。宜各簿籍姓名。若有功,与量免户丁差役。敢集结作过,除死罪外,并加一等”(①淳熙《三山志》卷十八,《兵防类》一》)。他主张由官府制御枪仗手,让其在维持治安方面起作用。熙宁年间,福建枪仗手因镇压农民起义而得到统治者赏识。元丰元年(1078),枪仗手捕杀农民起义首领廖恩而为官府所重视,乃额定人数1.02万人,每年校阅一次,自置兵械,由官府收藏,需时领用。但枪仗手利中有弊。平时阅集,有人说它“呼集扰民”,有人担心岁饥之时,易诱发作乱,因此,屡兴屡废。王安石变法失败,保甲法废除,枪仗手的调集校阅亦随之免除。绍圣二年(1095),又复调集训练。靖康元年(1126),臣僚奏请召募福建枪仗手时说:“天下步兵之精,无如福建路枪仗手,出入轻捷,驭得其术,一可当十,乞选官前去召募。”(②《宋史》卷一九一,《志第一百四十四•兵五》。)由于他的建议,以后有不少福建枪仗手被召募为兵。南宋绍兴五年(1135),因有朝臣奏称枪仗手多聚众剽掠,朝廷乃下令解散。不久,朝廷又诏福建帅臣组织沿海居民结社,擒捕海贼。绍兴二十七年(1157),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沈调曾称赞忠义社说:“福建诸县旧有忠义社,各随乡村多寡,推豪右众所畏服者为正副,量置枪械器甲之属。以故,盗贼屏息,民以为便。”乾道年间(1165~1173),建宁和福州等地出现壮丁民社和忠义民兵组织。福州忠义民兵,是各县土豪以旧有忠义社集结乡民组成的,以地主豪绅为长集结训练民兵。因其在维持地方治安方面起作用,开禧年间(1205~1207)宋廷乃向全国各路推广。
  元初禁止汉人结社习武,后因地方不安宁,始允许汉人自相团结为义兵(乡兵)。史书中亦有记述元末福建乡兵之事。吴王朱元璋兵分三路进取福建之后,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令章存道率所部乡兵北征。大臣章溢谏陈:“乡兵本农人,征闽时许事平散使归农。今调之北伐,是失信也。”(①民国《福建通志》《总纪》卷一,《通纪》卷七。)
  明代的民兵有乡兵、机兵、弓兵、民壮、义勇、快手等,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护地方治安的武装。据清李元仲编纂的《宁化县志》中民兵志一目记载,明初民兵,按户籍挑选青壮年编成队伍,不发饷。洪武二十和二十一年(1387~1390),江夏侯周德兴与信国公汤和先后来闽巡视城池海防时,按籍训练民兵十余万,以守卫地方和加强海防。(②转引自陈衍《福建通志》卷八第3页。)弘治二年(1489),颁行佥民壮法,按州县大小征集建立民社。州县700~800里以上者,每里佥2名;500里者,每里佥3名;300里者,每里佥4名;100里者,每里佥5名。在巡检司应役者称弓兵,免其家一切劳役。正德元年(1506)后,民壮法渐废,征用改为雇用。民壮、弓兵几经裁减,数量大为减少。建宁府属各县共有民壮1150名,弓兵110名;漳州府民壮1504名,弓兵每巡检司30~70名;泉州府民壮1466名,弓兵1650名;福州府民壮2100名,弓兵770名。万历初年,汀州府属各县民壮定额300多名;延平府民壮1800余名。民壮在服役时都发给少量饷银,通常每名民壮每年发给工食银7.2两。工食银取自里甲田赋。明代民兵的职能和作用,据《惠安政书》的记载为:负责巡警,有的登楼而望,有的沿乡而巡;抵御寇盗,有的据险而守,有的乘机出击;担任守望,遇警击鼓,各甲民兵闻声持器械齐出应援;按时操练,事息则歇。福建的乡兵在嘉靖年间积极参加抗倭斗争。由于卫所军抗倭不力,从福宁到漳浦,各地人民纷起,练乡兵,筑碉堡,英勇抗击入侵之倭寇。当时,尚武精神蔚成风气,闽南人尤为强悍,善于技击和水战,在抗倭斗争中常打胜仗。长泰县高安团结训练乡兵一千余人,在抗倭斗争中打出了威风,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支民兵。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屡犯长泰、安溪、龙溪等县,每次均由高安乡兵驰援,战无不胜。寇遥望高安赤旗,不战而遁。明林偕春的《兵防总论》说:“自平和小陂倡勇(乡兵)于前,漳浦周陂奋勇于后,寡可击众,贼不敢迩埔尾,洋下诸堡遂鸠族人……每一夫持梃而驱,贼望见之,以为神兵从天而下,所当皆靡,所至无前。虽倭寇数千,自长泰挟重质而下,亦且卑辞请命,乞假道,既假之道,尚不敢前,别寻间道,越岭以去,盖相戒云:“宁崎岖,毋或致他患也!”(①光绪《漳浦县志》卷十一,附明林偕春《兵防总论》。)。但明代福建乡兵也有不光彩的一页。正统十三年(1448),福建爆发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沙县、尤溪、建安等县豪绅组织乡兵配合官军进行残酷镇压。起义军进攻建州时,郡守张瑛率部在乡兵配合下,乘雾袭破其营,斩首500级。
  清代的乡兵,前期曾大量减少,后期又大批增加。清初仿照明制,仍保留民壮、弓兵一类乡兵,各县编民壮50名左右,各巡检司设弓兵15~30名不等。与明朝定额相比,弓兵减少一半左右,民壮减得更多,有的县减少十分之九。每名民壮每年给工食银6两,每名弓兵每年给银1两6钱12分,由地方财政收入中支给。雍正六年(1728)后,民壮只供役于县府,几乎成了官员的仆役,民壮徒有虚名而己。道光年间,内外交困的清政府加强了对乡兵的团结训练,福建各地出现了一些团练乡兵。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领九江、安庆时,闽浙总督王懿德上书清廷,请求令福建绅士尚书衔廖鸿基、前任光禄寺卿杨庆琛等共同筹办团练事宜,经费由地方捐助,不经官吏之手。团勇受官府调遣。遇有“土匪”抢动,可就近调遣团勇前往查拿,以补官兵之不足。浦城、闽清、建瓯等县先后设立了团练局或保甲局,按照以往的保甲法,由乡民抽丁出资立社,由官署委任社长而监督之。光绪年间,各县筹办有乡团、民团等。乡以下有各种名称,如“八月一日社”、司马会、众志成城社等等。清代福建的乡团或团练,是清廷镇压福建农民起义的帮凶。顺治四年(1647),闽赣边农民军攻打邵武城署时,县事孙志儒率民兵守御,农民军攻不下退走。顺治八年(1651)二月,福建巡抚张学圣乘郑成功部队远出之机,遣泉州总兵马得功率部并集同安十八堡、刘五店各处民兵及船只攻进厦门,搜括数日,使郑氏基地受到巨大损失。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郑经占领闽南时,江西起义军吕贵、苏亮等率领3000余人,进攻崇安汛,与郑氏遥相呼应。游击李英、崇安知县金章鼓励乡壮配合各营发兵反攻起义军,生擒26名,杀死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福建同时爆发林俊和小刀会起义。出事地区的豪绅组织团练以自保,并协助清军主力“围剿”起义军。小刀会占领厦门、漳州时,代理龙溪令苏宗勤、海澄令汪世清率民团擒杀了小刀会领袖谢厚、陈金斗、吴魁、僧碧云等,杀死起义者1000多人。金门岛上的林焜熿、同安县举人陈贯中等组织团练、义团,配合李廷钰率领的3万清军残酷镇压了这次起义。林俊起义军经过南安、德化、沙县、顺昌时,均遭到各地官吏组织的乡兵、义勇、乡勇的围追堵击。咸丰七年至八年(1857~1858),太平军攻占光泽、邵武、建宁、松溪、政和时,各县官吏纷纷组织民团配合清军阻击。同治四年(1865)太平军人漳时,龙溪陈社乡团,以守备陈国香为首,煽动族众,踞守乡寨,杀了很多太平军官兵。太平军从平和、云霄退出,有数千人弃械投降,均被平和各乡团杀戮。福建的团练和乡兵在镇压林俊、小刀会起义和入闽太平军中,确实为清政府出了力,但终究无法挽救清王朝的覆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