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29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E28
页数: 2
页码: 471-472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志的民兵的综述,民兵是指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通常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常备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福建 军事 民兵 综述

内容

民兵是指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通常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常备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民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性质和使命,名称也不尽相同。我国北魏时已使用“民兵”一词。福建民兵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此后历代福建皆有民兵。他们不脱离生产,农隙集结训练,维持地方治安,有时官府也利用他们分番戍守本土,必要时亦外调作战,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当代中国民兵,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人民解放军的有力助手和强大后备力量。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和人民战争理论指导下,总结了历史经验,从革命斗争实际出发而建立的新型民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福建各革命根据地处于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敌我力量十分悬殊。1929年12月,毛泽东在闽西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针对当时存在的只要主力红军,不知道武装地方群众的倾向,强调指出,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任务,尽量地帮助人民武装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福建各革命根据地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当时称赤卫队、少先队、工农自卫军和民众队等。其主要任务是配合红军作战,保卫红色政权。除直接参加战斗外,还执行向导、传递情报、运送作战物质和伤病员,以及给被封锁包围的红军游击队送盐送米等任务。赤卫队、少先队是红军的得力助手,是保卫红色政权的重要力量,是扩大红军的重要兵源。赤卫队、少先队的物质条件和武器装备很差,除少量步枪外,多使用大刀、梭标、土枪、土炮。作战主要靠勇敢和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闽西马洋洞战斗就是以劣势武器战胜优势武器,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详见本篇第一章第三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中心和主要战场转移到北方,福建民兵的数量和活动相对减少。但闽西南和闽东北一些县仍有抗日人民自卫武装和民兵同游击队一道坚持长期革命斗争,直到全省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全国实行民兵制度,以保卫地方秩序,建立国家动员基础。1949~1987年,福建民兵建设经历了普遍建立民兵组织、大办民兵师与贯彻民兵工作“三落实”、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调整改革四个阶段。在这个曲折发展过程中,民兵工作虽有失误,但总的看,民兵建设有很大发展,成绩是主要的。建立健全了民兵领导体制和领导机构,拥有一支既懂军事又懂地方工作的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同时,民兵的武器装备也有了显著改善。认真贯彻执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加强了后备力量建设,恢复和健全了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制度,进行了战时部队扩编动员准备工作。民兵训练和思想政治工作经过调整改革得到加强,进一步增强了民兵的战斗力。30多年来,福建民兵坚持劳武结合,一面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面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和公安、武警部队,在参加剿匪保卫海防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