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场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27
颗粒名称: 二、农场生产
分类号: E144
页数: 3
页码: 466-4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志的军队生产的农副业生产的农场生产,大规模创办农场,始于1959~1961年。当时,面对国家经济困难,为保障部队供给,福州军区成立了增产节约委员会,由司令员韩先楚兼任主任委员,下设办事机构,领导部队发展生产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福建 军需 农副业 生产

内容

大规模创办农场,始于1959~1961年。当时,面对国家经济困难,为保障部队供给,福州军区成立了增产节约委员会,由司令员韩先楚兼任主任委员,下设办事机构,领导部队发展生产。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专门拨出部分土地给部队。地方农业部门和农业院校从技术上给予部队指导。为加强生产管理,军区制订了《农副业生产管理办法》。按统一管理、分级经营的原则,采取专业生产与业余生产相结合,粮、猪、菜生产都有了相应发展。三年中,耕地面积增加到4.8万亩,产粮881.5万公斤,产肉302万公斤,自给率达到64.5%。
  (一)围海造田
  福建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少。部队发展生产,主要靠围海造田和上山开荒。1964年连江官坂围垦,是第一个围海造田工程。参加围垦的陆军第84师,在军内外10多个单位的配合下,战胜大潮、台风的袭击,经11个月奋战,终于建成3条总长2310米的海堤和四孔排水闸,垦区5010亩,可耕面积3600余亩。共用166万个工日,投入沙石土方71.6万立方米。取得经验之后,围海造田逐步展开。到1970年先后投入7个师,围垦建成福清渔溪、晋江西滨、龙海紫泥以及长乐文武砂、福清坑边、晋江陈埭、惠安石任、霞浦利埕、福鼎秦屿、下浦等11个中小型农场,建水库2座,蓄水量2300立方米,可灌农田4万多亩。围垦工程,共建堤坝10条,2.44万米,围海占地3万余亩,可耕地1.9万亩;投入军工240万工日,民工技术工540万工日;挖填土石沙422万立方米;投资2400万元。在围海造田的同时,驻内地、山区部队,上山开荒,想方设法扩充土地。陆军第93师十里亭农场,耕地分布在8条山沟,有1条沟原有32亩土地,高差1.9米,他们劈掉5条山腿,填平取直,扩大为50亩。1970年驻闽部队耕地面积扩大到9万多亩,其中包括2.3万亩新开荒地,举办团农场108个,年产粮食1996万公斤。
  (二)科学种田
  部队农副业生产的特点之一,是土地少、规模小。尽管围海和开荒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加上战备任务繁重,生产用兵减少,因此,不能靠广种薄收,只能在有限的耕地上努力创高产稳产。“济南第二团”创办的农场为创高产提供了经验。该团在14平方公里的山坡上和山沟里,开垦1000多块共200余亩土地。最大的田块2.1亩,最小的只能插24株水稻。山坡上的沙土地占65%,山沟里的烂泥田占35%。为创高产稳产,他们挖了近万米水沟,排掉田里的锈水、酸水和污水;挖去三层积沙,铺上熟土;打了800多眼水井。从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到改良土壤,都向当地有经验的老农和科技人员请教。为了试验水稻杂交,缺仪器,就用土法代替。在农场工作的该团后勤处副处长刘文龙,连续观察四昼夜,终于掌握了浸种催芽新技术。通过改良土壤和科学种田,使水稻亩产由1966年的162.5公斤提高到1969年的1044公斤,成为全军水稻高产的先进单位。福州军区于1970年1月在该团召开现场交流会,推广他们的经验。1979年又在各农场推广杂交水稻新品种,出了一批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的单位。西滨农场亩产由1976年的575公斤跃为853.5公斤。地处山区的高炮612团农场亩产达1008公斤。到1981年粮食亩产双千斤(1吨)的农场占20%,亩产双千斤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21%。1983年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授予陆军等军队农场同安后溪农场、惠安石任农场、龙海紫泥农场、晋江西滨农场和厦门白石农场等军队农场以“先进农场”称号。
  (三)多种经营
  70年代末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之后,部队农副业生产的布局进行了调整,生产结构也相应改变。生产体制改为只由一级办农场,即师办团不办,团办师不办;生产用兵规定师办农场一个营,团办农场一个连。调整后,减少耕地2万余亩,即压缩25%,生产用兵压缩56.9%。80年代开始,逐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1984年比1982年减少35%),腾出土地种植花果和经济作物。1977~1984年,种植果树70万株,开辟菜园4600亩,建成了1个香料基地,2个水果基地,3个茶叶基地。守备第5师师直农场全部种植香蕉,当年种当年就收益10万余元。漳浦崎溪农场种植茅草,自己加工提炼香料油,年收入3万余元。生猪饲养,1977~1984年驻闽部队每年饲养量超过10万头。除一部分出售外,年产肉250~300万公斤,实现了肉食自给。有5个师按供应标准自给率达到120~189%。在大量养猪的同时,牛、羊、兔、鸡、鸭和鹌鹑等的饲养量也成倍增长。根据1977~1984年的统计。共创建8个万头养猪场,20个千头商品猪场,15个万只养鸡场,年养家禽50万只。闽侯的一个仓库养鸡场,每年为市场提供肉鸡2.5万只。水产养殖,从80年代开始成为多种经营的重要途径。1983年冬季,据4个农场统计共扩建规格化鱼塘1100亩、鱼苗池110亩,改造旧塘和港叉800亩。1984年,水产品总产量25万余公斤。军区司令部机关农场,1983年6亩试验塘亩产鱼400公斤,1984年高产试验塘亩产650公斤,人工塘大面积平均亩产达400公斤以上。守备部队长乐文武砂农场8亩新塘,投放四大家鱼、武昌鱼、罗非鱼、革胡子鲇等进行高密度短时间试验,混养5个月,平均亩产587.5公斤,取得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当年获高产的经验,在福建淡水养殖史上开创了先例。食用菌生产发展也很快。仅1982、1983年两个冬春,即产食用菌10万公斤。后溪农场办的菌种室,培养凤尾菇、黑木耳等菌种,对发展食用菌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高炮部队坑边农场,仅利用冬春两季生产蘑菇一项,每年收入即达3万余元。
  部队农副业生产收益,除上交国家外(①据统计1957~1983年的26年中,驻闽部队共上交国家粮食5745万公斤,约占总产10%。),每年用于补助粮、饲养粮、种子粮约1750万公斤,补助肉食300万公斤、食油10万公斤。给团以上机关每人每年补助粮票18公斤;营以下分队干部、战士每人每年无代价补助大米22.5公斤。军区每年还掌握250万公斤粮食用于调剂品种余缺,兑换食油、豆类等,以供部队作豆腐、酿酱油、生豆芽,及会议、招待所、新兵集训标准内不足和标准外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扶持伙食单位养猪,基本上按生产1公斤肉补助1公斤粮食。师以上单位还用历年积累的生产费为基层添置生产、生活设施及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等。仅1982~1984年的三年中,用于这方面的开支即达22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缝纫机、自行车等生活用品。有一个守备师除补助部队生活外,1982年拨款26万元,补助各团营建费和建设文化活动中心;1984年又拨出29万元,为基层办14件好事。有一个陆军师1980~1982年直接用于补助连队生活的开支达187万元,用于营区建设和生产设施建设196万元,用于修建露天电影场、购买电视机等128.7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