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军工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军工生产
分类号: E144
页数: 3
页码: 463-46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志的军队生产的军工生产,50年代初福建军区开始创办企业化工厂,于60年代后期部队又兴办一批军办工厂和家属工厂。军工生产规模逐渐扩大,1984年发展到有各类中小型工厂112个。从1964年至1984年累计工业总产值达3.93亿元,创利润总额7777.5万元,为部队的建设作出了贡献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福建 军需 生产

内容

50年代初福建军区开始创办企业化工厂,于60年代后期部队又兴办一批军办工厂和家属工厂。军工生产规模逐渐扩大,1984年发展到有各类中小型工厂112个。从1964年至1984年累计工业总产值达3.93亿元,创利润总额7777.5万元,为部队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企业化工厂
  军队企业化工厂是全军统一列编的军工生产骨干企业。从1953年开始推行企业化管理。福建有5个厂,分设在福州、南平两地区,以修理部队装备为主;1980年后调整生产结构,“军民兼顾,以民养军”。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发展速度比较快。到1984年职工增加51倍,拥有机床、锻压设备506台,总产值达3265.98万元,为1952年17.26万元的187倍,己成为部队执行任务的一支重要保障力量。
  第7318工厂,原系苏中军区炮弹厂,渡江战役前为第10兵团修械厂,后缩编为修理所。1957年起为福州军区后勤部军械修理厂。1952年至1984年共为部队修理火炮5522标准门、枪械189126标准支,光学器材51202标准具,制造武器配件716万件。在1958年炮击金门战斗中,派出流动修理分队到前沿阵地,奋战50多个昼夜,抢修火炮200多门(次),圆满完成任务,立集体三等功。1977年被福州军区、福建省分别评为“大庆式企业”。1980年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军品生产任务不足,他们贯彻“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调整生产方针,改变单纯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企业,集中技术人员和设备,开发民用产品,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1985年民品创利占全厂利润的90%。该厂产品武夷牌系列电风扇,可年产25万台,质优销路广。他们还与上海光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制2B4F广角眼底相机,光、机、电结合精密度高,可供眼底黑白、彩色摄影及莹光底血管造影检查,为国内首创产品,1983年经专家鉴定,己批量生产,推广使用。
  第7427工厂,1949年从修车班扩编为第10兵团后勤部交通大队汽车修理厂,1957年起为福州军区后勤部汽车修理厂。从1952年至1984年共修理车辆23920标准台,翻修轮胎126496只,制造机床1138台,汽车配件1415万件,为保障部队“开得动”作出贡献。1977年以来,开展技术革新,完善企业管理,与全军同类型工厂相比,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和上缴利润等4项指标名列第一,取得全军汽车修理质量评比优胜和全国轻型汽车修理质量评比华东片区第一名,于1978年被福州军区评为“大庆式企业”。拥有汽车、摩托车修理、轮胎翻新、机械加工等较雄厚的技术和设备。
  第7228工厂,原是第10兵团政治部印刷所,现发展成为以平、凸印为主的综合性印刷企业。有电子分色机、吊式照相机、双面晒版机、打样机等系列配套制版设备;有四色对开、四开胶印机,各种新型单、双色胶印机,图版凸印机等成套印刷设备。1979年企业全面整顿,推行全面质量管理,1984年总产值比1977年翻了两番多,利润增长53.2%,全员年劳动生产率16466元,增长2.4倍。从1952年至1984年完成汉文排字898146千字,铅印印刷862325千印(①印书刊用一种颜色印1000张即谓“千印”。),平印印刷1217598色令(②以54X78厘米规格纸,用一种颜色印1000张或用四种颜色印250张,均谓“一色令”。),装订624774令(③78X108厘米规格500张或54X78厘米规格1000张即谓“一令”。)。
  第7428工厂,原是工程机械修理所,1960年改为福州军区司令部工程机械修理厂。生产发展较快,产值平均年递增10.9%。1962年至1984年为部队修理工程机械1704标准台,制造钻机配件480353件、工程器材54884件。1981年开始开发民用产品,可年产实腹钢门窗10万平方米,铸铁、铸钢的铸造加工能力达千吨以上。该厂生产的“跃进130”汽车变速轴(宝塔齿轮)畅销全国。
  第7014工厂,1960年筹建,1962年投产,是全军生产通信木担专业厂,产值平均年递增11.3%。该厂到1984年累计生产四线通信木横担285万条,八线木担60万条,线拐31万个,电杆防腐处理5万立方米,为部队和地方邮电通信建设作出了贡献。
  二、军办工厂
  1967年开始,部队团以上单位自筹资金,在上级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先后筹办起7个军办工厂。生产人员以军工为主,后吸收随军家属为职工,生产民用产品,供应市场需要。1978年后,经整顿和批准,纳入军办工厂管理的,有制碘厂、造纸厂各1个和制药厂2个。1970年至1984年共创产值7647万元、利润2015万元,增加部队收入,补助军费供应。
  军办工厂在创办初期,资金、厂房、设备、技术力量都短缺,依靠军工艰苦创业,才逐步发展起来。福建省军区制碘厂、闽清制药厂、莆田造纸厂,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制碘厂原是独立第2师于1970年创办的,厂房设在一座破庙里,租用燃料公司的旧品仓库,充当办公室、宿舍、伙房、食堂,四壁透风,用竹席、塑料薄膜遮挡,50多人挤住在一起。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干部、战士、职工和家属同心协力,自己动手创业。没有设备,修旧利废,土法上马,仅用4个月就调试安装好设备,8月投产,年底就生产出国家急需的碘25公斤、海带胶3285公斤,创利3500元。他们继续努力,先后仿制、改造、技术革新共125项。在海带提碘的生产过程中,改革酸化为钙化,缩短了生产过程,减少人员一半,降低成本,每年节约盐酸120吨。经过7年努力,改变了捵厂生产面貌,成为国家水产总局的定点厂家,并投资102万元,改造厂房和更新设备,使生产工艺赶上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1985年产碘2.65吨、海带胶151吨,销往京、沪、川等8省市,还出口泰国。
  军办工厂靠善于经营管理,求生存与发展。闽清制药厂获福建省企业管理优秀单位的称号。一是抓“立法”,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例如《企业管理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厂区管理规定》等;二是抓落实,即严格对班、组进行产量、质量、物耗、安全、卫生、文明生产等指标的考核,干部按工艺、质量控制要求严格把关,厂领导深入车间,解决生产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1985年优质产品率达93.6%,年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25万元,比1984年增长22%。该厂当初以一台电动机、三口铁锅创业,现已发展成综合性制药厂,能生产胶囊、糖浆、丸剂等7种剂型、26种规格药品,年产值达466.9万元,产品销往全国,有6个品种进入国际市场。
  三、家属工厂
  为了把随军家属和待业子女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劳动,减轻军官的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为国家创造财富,各单位于70年代开始,先后兴办家属工厂。福州军区于1976年拨出200万元,作为办厂补助资金。1977年8月,福建省和有关、市、县政府把产、供、销纳入地方计划,使家属工取得县以上集体所有制的职工名额,还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大力扶植家属工厂的生产。到1984年已有103个家属工厂,行业种类包括铸造、建材、通信、电器、造纸、缝纫成衣、纺织、塑料、制药、制茶、工艺美术、橡胶制品、饲料加工、食品酿造等等。1978年至1983年总产值达7920.95万元,利润1537.9万元,上交税金964.92万元。产品不仅在军内外销售,有的还出口,如守备第3师泉州塑料厂,为福建省生产供出口用的酱油、海蛎油、荞头、生姜等10多种土特产品的大包装桶,1984年创汇200万美元。
  据1981年对家属工厂的调查,安排为县以上大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随军家属、子女4208人,占应就业人数的67.3%,到1984年,安排纳入大集体企业职工名额的达万人以上。从事生产劳动的家属、子女的人年均工资,1980年以前为360~640元,1981年至1985年为600~1200元,缓和了大部分随军家属经济收支的紧张状况,促进家庭团结,邻里和睦,解除了部分军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更好地献身国防事业。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