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重点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重点建设
分类号: E23
页数: 2
页码: 456-457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志的海岛后勤建设的重点建设,50年代前期,建设重点放在厦门、平潭、大小嶝岛,1953年7月东山岛保卫战后,逐步扩大到南日、东山、川石等岛。因经费有限,后勤建设仅安排急需项目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福建 海岛 后勤 建设

内容

50年代前期,建设重点放在厦门、平潭、大小嶝岛,1953年7月东山岛保卫战后,逐步扩大到南日、东山、川石等岛。因经费有限,后勤建设仅安排急需项目。1953年起在厦门岛新建海防部队团营房,以及在厦门、平潭各建一座小型弹药洞库。1956年,后勤建设投资有所增加,为岛屿部队建造供交通运输用的登陆艇6艘、小舢板134条、活动码头5座,整修简易公路382公里。由于造价较低,以及对岛屿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掌握较少,所建营房多数为砖木瓦屋面结构,不能抗台风袭击,仓库的防潮防热达不到要求,部队打浅井取地表层水,旱季出水量锐减甚至干涸。驻守川石和黄岐半岛等地部队常遭台风袭击,武器装备和营房受损,影响海防战备;驻守大嶝、小嶝、角屿的守备部队,面对金门岛,营房建在地下、半地下,多为窑洞式、坑道式结构,低洼、阴暗、潮湿、通风不良,官兵患腰腿痛病和其它慢性病比较普遍。针对这些问题,1959年7、8月间,福州军区首长带工作组对设防岛屿进行勘察,对后勤保障问题作调查,11月举行海岛工作会议,总结了海岛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建设留下有益的借鉴。
  60年代至70年代,海岛后勤建设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5月,福州军区与中共福建省委联合召开第五次海防工作会议,讨论实行地方与军队统一领导的具体办法。此后福建前线海岛建设走上依靠党政军民共同建设的新阶段。福州军区后勤部于1961年8月召开师以上单位后勤部长座谈会,专题研究解决岛屿、边防要点的粮弹储备、坑道饮水、照明以及生产生活保障问题。1963年2月中央军委在福州召开全军岛屿工作会议后,福州军区后勤部制订了《海岛建设五年规划》,在原有基础上,新建营房13395平方米,仓库53830平方米,水池26个,水库1座,安装水管1680米,抽水机26组(台),配发电机98台等,总投资2603.5万元。在建设上采取新的措施:营房布局因地制宜,力求与阵地工事、坑道相结合,以石墙混凝土平顶为主,达到坚固、抗台风、防炮击、防白蚁侵蚀的要求;仓库采取地下与地面相结合,分散、小型、隐蔽、梯次配置,便于平时、战时使用;组织军内外专业人员对水文地质进行普查,寻找地下水源,修建水库、蓄水池、山塘和打机井。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海岛建设五年规划》未能如期实现。这期间,各级政府和福州军区后勤机关还为海岛军民办了两件事:
  一是修建战备粮库。从1964年起,在沿海岛屿先作小规模试点。到1968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拨出专款修建一批战备粮库,由当地政府负责修建,部队协助,所建地下粮库采取双层被复,底部架空,有严格的防潮密封措施,使原粮贮存5年不变质。至1973年5月,完成厦门、平潭、南日、东山等19个岛屿建库的任务,保障岛上军需民食。
  二是组织“服务上岛”活动。岛屿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后勤保障的问题比驻大陆部队多。1960年福州军区后勤部提出:“先海岛后大陆”的保障原则,组织上岛服务,项目有发放物资、报账结算、防病治病、维修装备、改灶节煤等等,从此持续不间断。1955年曾经开始在海岛试办的第一批20个军人服务社,至70年代便发展到各守备岛屿,为守岛官兵解决了日常生活、文化用品的供应问题。1960年2月为驻岛营以上单位配发粮食加工设备。1964年7月为营、连单位配发缝纫机和修理工具,坑道和前沿支援点配发小型厨具。卫生部门上岛服务己成制度,仅1965年就有14个医院组织26个医疗队(组)至海岛为部队和群众防病治病。
  1978年,福州军区投资335万元,解决海岛、边防部队的吃水、照明和营房添建问题,制作配发连队3900个防潮储粮铁桶,发给每人1件棉大衣和床上棕垫、防潮塑料袋。通过开展服务上岛活动,岛上部队“衣、食、住、行”的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