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0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防疫
分类号: R821
页数: 3
页码: 453-4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志的军队卫生的防疫的防疫机构、卫生防病、军马疫病防治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福建 军队 医院 防疫

内容

一、防疫机构
  自50年代初至1985年,驻闽解放军各级卫生防疫行政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单位不断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从军区卫生部到团卫生队都设有卫生防疫工作管理机构或人员;营卫生所、连卫生员、班卫生战士,也成为卫生防疫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技术机构方面,1950年8月成立第10兵团卫生部防疫队(27人)、第28军防疫队(17人)、第31军防疫队(21人);1952年4月,以第18野战医院为基础,组建华东军区第4卫生防疫大队,下辖12个中队,共38人,归福建军区代管。同年10月,军区防疫委员会成立,由副司令员胡炳云任主任委员,后勤部长张岗任副主任委员,下设防疫办公室于后勤部卫生处。1956年6月,成立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编制32人,1962年4月扩编为医学科学研究所,1970年3月撤销。1976年5月,组建福州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团级)。1979年2月,组建福州军区防疫队(团级),编制50人。1985年8月,组建福建省军区卫生防疫队。
  二、卫生防病
  50年代初期至中期,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是鼠疫和恙虫病。兵团卫生部与省卫生厅联合成立“鼠疫防治委员会”,下设4个分会,统一防疫组织机构的领导。同时,将东南鼠疫防治处的4个防疫队,临时划归军队指挥,派赴各地开展工作。1952年10~11月,部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共捕鼠33万余只;清除垃圾杂草12万公斤;疏通沟渠200多万米。恙虫病系福建沿海地区主要地方流行病之一。据1951~1953年的统计,部队及地方共发病1577例,死亡21例。其中,部队发病410例,死亡9例。仅1953年,平潭居民发病就达925例。1954年6~9月,军事医学科学院、华东军区卫生防疫检验所、福建军区卫生防疫队联合派出60余人,共同组成福建地区恙虫病调查研究小组,对以平潭岛为重点的沿海地区恙虫病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几年防治,恙虫病明显下降。据1955年1~10月统计,部队恙虫病发病为28例。
  50年代中期至末期,以防治细菌性痢疾为中心,通过群防群治,取得明显成绩。据11个师以上单位统计,无主要传染病的团1个、连32个;无痢疾的军分区1个、团2个、营8个、连104个;无疟疾的师1个、军分区4个、团18个、连107个。
  60年代,重点转到预防肝炎和副霍乱。据福州军区卫生部1961年工作总结记载,部队主要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下降。痢疾发病率为22.13‰,比1960年降低36%,其中,控制在15‰以下的师以上单位,有2个步兵师、1个守备师、1个炮兵师和福建省军区;团单位有19个,占团单位总数的37.4%。肝炎发病率为3.18‰,比1960年降低14%。达到无痢疾、基本无痢疾单位的有2个军分区、2个疗养院、1个仓库、12个营、249个连。1962年8月,为预防副霍乱流行,福州军区医学科学研究所组织了三个防疫组,分别配置在福州、福安、云霄协助部队开展预防工作。驻重点疫区的部队医院各组成一个10~12人的防治组,负责医疗体系范围内部队的救治工作。各师卫生营和团卫生队,也相应组织了1~2个防治组,负责本单位的防治工作。另外,驻漳州、厦门、泉州、莆田、南平、福州等地区的部队医院及军区医学科学研究所设立了检验中心点,为部队检查送政标本。60年代中期以后,部队防病工作转入与驻地群众防病工作相结合进行。为驻地农村、工矿单位培训了13万余名卫生人员;每年为群众治病均达12~20万人次;为配合血吸虫重点疫区开展防治工作,先后组织过4个“血防”医疗队计99人。
  80年代后,各级卫生部门把爱国卫生运动纳入了部队建设轨道,重点抓住“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良水源、厨房、厕所、畜圈、环境),对不符合要求的设施,逐步进行改造;对新建营房做到把卫生设施建设与营区整治、连队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统一布局,有机结合。截止1984年底,各部队“五改”达标的比例是:水源87.3%、厨房83.3%、厕所89.2%、畜圈56.9%、环境89.2%。营区卫生环境有明显改观。全区除个别分散小分队外,都用上自来水,厨房、食堂有防蝇设备,有电风扇,有食具柜、碗柜、流水洗碗池,有菜架、开水保温桶,有洗漱间、洗澡间,有晒衣场、垃圾坑(桶)、密封式田头粪坑,厕所有三级化粪池。同时,还开展了群众性灭臭虫、蚊蝇、老鼠和蟑螂活动,降低了“四害”密度,如1978~1984年,五次大规模灭鼠活动,共灭鼠56.5万只。随着卫生状况的改善,部队健康水平有明显提高,昼夜发病率逐年下降。1983年,部队昼夜发病率为0.78‰。比1978年下降21.2%,传染病总发病率为13.03‰。下降56.9%。有8个师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控制在1.5‰。以下;有13个师的急性肠炎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有12个师无食物中毒;有11个师无伤寒病例。1983年9月,陆军第29军1万多人,在副霍乱疫区举行军事演习达20多天,由于防疫工作做在前头,演习期间没发生副霍乱病例。
  三、军马疫病防治
  50年代,军马疫病防治的重点是锥虫病、骨软症、马鼻疽病等。1953年2月,福建军区兽医防治队与军委兽医防治队、华东军区兽医防治队共同组成锥虫病检查组,抽查部队军马836匹,全部阴性;检查福州市郊区耕(乳)牛754头、马23匹,发现带锥虫的牛4头,可疑的14头,随即采取了预防性的治疗措施。同年7~8月,福建军区军马防治队10人与华东军区兽医防治队34人,对全区军马实施检疫,共检出鼻疽病马271匹,采取分别集中隔离治疗。至年底,军马季发病率,由1952年的17.2%降低到13.3%,治愈率由1952年的51%提高到87%,死亡率降低到2.7%。1954年3~6月,军区后勤部与省农业厅联合组成“福建省锥虫病防治大队”,对军马和民间耕牛进行锥虫病普查,划定疫区,分工防治。同时,军区还组织对军马骨软症的普查工作,共检出骨软症病马255匹,按单位集中统一治疗。同年10月,全区共评出军马无骨软症的师3个,团12个,师直属队5个。
  兽医科技的研究工作从50年代末开始,至1963年,对军马的胸疫、疑“流脑”、腰瘘病等病原病因探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1971年试制军马乙型脑炎疫苗成功。1972年用自制“乙脑”疫苗为部队马骡防疫注射5600匹,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1973年,由福州军区军马防治组、兽医大学及陆军第85师军马所共同组成“马腰瘘病研究协作组”,开始了军马腰瘘病的研究,经多次实验证实军区范围的“腰瘘”病马中,多数是脑脊髓丝状虫病。1978年,马脑脊髓丝状虫病原研究及免疫试验和马乙型脑炎疫苗研制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1981年,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研究了传染性贫血检测抗原成功。
  此外,进入80年代后,随着部队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加强了主要畜禽疫病的防治和研究。1981年12月,根据总后卫生部的通知,福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成立了《家畜流行病学》调查领导小组。1982年6月,基本完成驻闽部队家畜流行病学的调查任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