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院
分类号: R821
页数: 3
页码: 450-452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志的军队卫生的医院的医院的医疗体系、技术建设、向社会开放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福建 省志 军队 医院

内容

一、医疗体系
  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进军福建。随军入闽的医院有第10兵团所辖的第23、第24、第25医院,不久又组建重伤员医院。1950年至1953年底,福建军区、第10兵团后勤部根据上级指示,先后组建了华东军区第17、第18、第19野战医院;以第25医院为基础,组建福建军区医务学校;以第23医院为基础,在南平组建福建军区医院;以第29军医疗2队为基础组建武夷山疗养院;将第28、第31军医院改编为华东军区第9、第10野战医院;将接管的原国民党军联勤第2肺病疗养院改编为军区直属医院;增加新调入闽的华东军区第8野战医院和第14陆军医院等。上述新建、改编和新调入的医院编制、名称很不统一,大多数医院也没有固定的营房。1954年,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驻福建的军队医院进行了整编,基本上统一了医院的分类、名称和隶属关系。至1959年,驻闽部队有各类型医院19所。其中,总医院1所,驻军医院5所,预备医院11所,疗养院2所。
  1963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撤销预备医院,组建野战医院担任战备第一线卫勤保障任务。野战医院作为福州战区卫勤机动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第727野战医院在长期担负战备值班中,曾获得福州军区“常备不懈”奖旗。同时,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驻军医院,使驻闽部队医院增加到22所,建成总医院、驻军医院(11所)、野战医院(8所)、疗养院(2所)为主体的部队医疗体系,并按驻地划分了医疗协作关系。
  70年代中期,各驻军医院在编制定额内编组了野战医疗队(所),作为战时和抢险救灾等卫勤机动力量,较好地解决了医院发展技术和保持机动的矛盾。
  1984年,驻闽陆、海、空军共有医院20所。其类型有军区总医院、中心医院、驻军医院、疗养院,各类医院均与邻近部队建立防治协作关系,定期召开防治体系会议,派出医疗队深人部队,为指战员医伤治病,帮助基层卫生单位进行业务技术建设。各医疗机构按“划区医疗,就近收治”的原则,既分工负责,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平战结合、前后衔接、纵横联系的医疗网络,既能实施平时的医疗预防工作,也能适应战时和紧急情况下伤员救治的需要。
  二、技术建设
  医疗设备。50年代初期,各医院医疗设备都较简陋,鼓浪屿疗养院仅有一台匈牙利制造的30毫安旧X光机和一台日本产的300倍显微镜,全院唯一的运输工具是一辆大胶轮马车。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驻军医院进入营房,各种医疗设备日益增多。第175医院在60年代初就引进日本的同位素扫描仪,同时添置了高压氧舱,日本产800毫安X光机以及预真空高压锅,建成用于治疗烧伤的水平层流无菌病房。其他各医院的医疗设备也得到不断更新,500毫安以上的X光机、各种纤维光学内窥镜、B型超声诊断仪、同位素扫描仪、脑电图仪、体外反搏仪、多道生理仪、生命信息仪、自动化分析仪、R-计数仪、预真空消毒柜,以及微型电子计算机等己广泛应用于临床,为病人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福州军区总医院拥有万元以上价值的医疗设备达190台(件),总金额2058万元,其中包括价值560万元一台的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价值700多万元一台的1000毫安X光机。
  医疗技术。50年代初,各医院不仅缺乏比较先进的医疗设备,而且缺乏一大批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第95医院化验科,当时仅有临床检验一项,还没有血库和病理;放射科也只能做一般透视和摄影;临床科医生只能做一般的诊断治疗,还没有掌握专科技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各医院专科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1963年,第175医院在第二军医大学吴立超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肝叶切除手术。1964年,第180医院开展了脑血管造影,椎静脉造影等,先后进行了颅脑肿瘤切除,脊髓肿瘤摘除等神经外科手术,收到较好的效果。1972年,第175医院成功地为一名妇女切除了46.75公斤重的巨型神经纤维瘤。1973年,军区总医院开始开展心内直视手术,至1984年共手术17个病种190余例,治愈率达94%。1977年,该院泌尿外科,开展了肾移植手术,至1984年先后开展异体肾移植8例,全部成功。
  医学科研。军区总医院全军医学检验中心,自1979年至1984年底,共开展业务项目537项,完成科研和新业务111项,其中,血清微量元素等10余个项目,填补了国内、军内的空白。生化室间质控达到A级实验室标准。1986年研制的“抗HCG-B亚单位克隆抗体”,经上海中科院细胞生物所鉴定,已在军内外广泛使用,这是国内首先进入实用的抗体。该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75医院全军创伤外科中心,自1979年至1989年共收治病人9000余名,手术8000多例,开展新业务90项,技术革新27项,发表医学论文56篇,获军队科技奖23项。该中心已形成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骨科中心。1978年军区总医院眼科的“眼科三用激光治疗机”、第92医院的“液态脉图显象仪”、军区总医院、军区门诊部的“临床医学检验”等,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0年1月,第92医院和第7318工厂合作研制的“眼底荧光快速摄影机”获总后勤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福州军区总医院自1978年以来,共获军队科技奖217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51项,四等奖93项,五等奖71项。空军福州医院1983年至1986年共获军队科技奖35项。“胸腺因子D”,通过部级鉴定,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权。第180医院研制的“与微机配接的多道通用生物放大仪”,为我国今后设计生产数字程控生物信号放大与记录仪器提供了经验,具有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该项目获国家发明奖与专利权,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技术队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医院都拥有一批高级技术职务的专业骨干。福州军区总医院现有正、副主任医师和相当技术职务的专业骨干137名,比1980年刚评定技术职称时的24名,增加了近五倍。在医疗技术队伍中,还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他们中有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模范军医”称号的陈大新、被福州军区授予“雷锋式白衣战士”称号的陈依娇、全军先进医务工作者李澍、全军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杨立民和全国“三八红旗手”黄凯琪等。
  三、向社会开放
  军队医院在保证部队伤病员收治的前提下,每年都收治一部分地方伤病员,特别是急症、危重伤病员。1975年,驻龙岩的第178医院全力以赴抢救7名为扑灭山林火灾而严重烧伤的群众。1979年,驻闽部队医院为支援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向社会开放,在编制床位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诊治了大批地方伤病员。据第175、第180、第92、第95医院和鼓浪屿疗养院的调查统计,年均门诊地方病人20万人次左右,收治地方病人1.8万人次左右。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各医院先后启用了第二院名。如福州总医院、第92、第95、第175、第180医院分别为“东方”、“武夷”、“兴化”、“东南”、“海峡”医院,以方便群众就医。为解决因医院缩编而带来的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根据医疗工作的特点,各医院设立3~7人的技术顾问组(专家组)和回聘部分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第175医院与地方联办传染病科,病床由原来40张增至90张,收容量增加了60%,还与漳州业余大学联办高级护士班,由国家成人高招办统一考试招生,培养护师;与漳州职业中学联办初级护士班。
  军队医院向社会开放后,不仅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支援了地方建设,而且有利于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也有利于军队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弥补医院经费不足,促进了军队医院的自身建设。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