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军队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70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军队卫生
分类号: R821
页数: 6
页码: 450-455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志的军队卫生,驻闽人民解放军的卫生工作,坚持贯彻预防为主,实行中西医结合,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为保障部队作战、训练和支援地方,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福建 省志 军队 卫生

内容

驻闽人民解放军的卫生工作,坚持贯彻预防为主,实行中西医结合,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为保障部队作战、训练和支援地方,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节 医院
  一、医疗体系
  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进军福建。随军入闽的医院有第10兵团所辖的第23、第24、第25医院,不久又组建重伤员医院。1950年至1953年底,福建军区、第10兵团后勤部根据上级指示,先后组建了华东军区第17、第18、第19野战医院;以第25医院为基础,组建福建军区医务学校;以第23医院为基础,在南平组建福建军区医院;以第29军医疗2队为基础组建武夷山疗养院;将第28、第31军医院改编为华东军区第9、第10野战医院;将接管的原国民党军联勤第2肺病疗养院改编为军区直属医院;增加新调入闽的华东军区第8野战医院和第14陆军医院等。上述新建、改编和新调入的医院编制、名称很不统一,大多数医院也没有固定的营房。1954年,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驻福建的军队医院进行了整编,基本上统一了医院的分类、名称和隶属关系。至1959年,驻闽部队有各类型医院19所。其中,总医院1所,驻军医院5所,预备医院11所,疗养院2所。
  1963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撤销预备医院,组建野战医院担任战备第一线卫勤保障任务。野战医院作为福州战区卫勤机动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第727野战医院在长期担负战备值班中,曾获得福州军区“常备不懈”奖旗。同时,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驻军医院,使驻闽部队医院增加到22所,建成总医院、驻军医院(11所)、野战医院(8所)、疗养院(2所)为主体的部队医疗体系,并按驻地划分了医疗协作关系。
  70年代中期,各驻军医院在编制定额内编组了野战医疗队(所),作为战时和抢险救灾等卫勤机动力量,较好地解决了医院发展技术和保持机动的矛盾。
  1984年,驻闽陆、海、空军共有医院20所。其类型有军区总医院、中心医院、驻军医院、疗养院,各类医院均与邻近部队建立防治协作关系,定期召开防治体系会议,派出医疗队深人部队,为指战员医伤治病,帮助基层卫生单位进行业务技术建设。各医疗机构按“划区医疗,就近收治”的原则,既分工负责,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平战结合、前后衔接、纵横联系的医疗网络,既能实施平时的医疗预防工作,也能适应战时和紧急情况下伤员救治的需要。
  二、技术建设
  医疗设备。50年代初期,各医院医疗设备都较简陋,鼓浪屿疗养院仅有一台匈牙利制造的30毫安旧X光机和一台日本产的300倍显微镜,全院唯一的运输工具是一辆大胶轮马车。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驻军医院进入营房,各种医疗设备日益增多。第175医院在60年代初就引进日本的同位素扫描仪,同时添置了高压氧舱,日本产800毫安X光机以及预真空高压锅,建成用于治疗烧伤的水平层流无菌病房。其他各医院的医疗设备也得到不断更新,500毫安以上的X光机、各种纤维光学内窥镜、B型超声诊断仪、同位素扫描仪、脑电图仪、体外反搏仪、多道生理仪、生命信息仪、自动化分析仪、R-计数仪、预真空消毒柜,以及微型电子计算机等己广泛应用于临床,为病人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福州军区总医院拥有万元以上价值的医疗设备达190台(件),总金额2058万元,其中包括价值560万元一台的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价值700多万元一台的1000毫安X光机。
  医疗技术。50年代初,各医院不仅缺乏比较先进的医疗设备,而且缺乏一大批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第95医院化验科,当时仅有临床检验一项,还没有血库和病理;放射科也只能做一般透视和摄影;临床科医生只能做一般的诊断治疗,还没有掌握专科技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各医院专科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1963年,第175医院在第二军医大学吴立超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肝叶切除手术。1964年,第180医院开展了脑血管造影,椎静脉造影等,先后进行了颅脑肿瘤切除,脊髓肿瘤摘除等神经外科手术,收到较好的效果。1972年,第175医院成功地为一名妇女切除了46.75公斤重的巨型神经纤维瘤。1973年,军区总医院开始开展心内直视手术,至1984年共手术17个病种190余例,治愈率达94%。1977年,该院泌尿外科,开展了肾移植手术,至1984年先后开展异体肾移植8例,全部成功。
  医学科研。军区总医院全军医学检验中心,自1979年至1984年底,共开展业务项目537项,完成科研和新业务111项,其中,血清微量元素等10余个项目,填补了国内、军内的空白。生化室间质控达到A级实验室标准。1986年研制的“抗HCG-B亚单位克隆抗体”,经上海中科院细胞生物所鉴定,已在军内外广泛使用,这是国内首先进入实用的抗体。该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75医院全军创伤外科中心,自1979年至1989年共收治病人9000余名,手术8000多例,开展新业务90项,技术革新27项,发表医学论文56篇,获军队科技奖23项。该中心已形成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骨科中心。1978年军区总医院眼科的“眼科三用激光治疗机”、第92医院的“液态脉图显象仪”、军区总医院、军区门诊部的“临床医学检验”等,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0年1月,第92医院和第7318工厂合作研制的“眼底荧光快速摄影机”获总后勤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福州军区总医院自1978年以来,共获军队科技奖217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51项,四等奖93项,五等奖71项。空军福州医院1983年至1986年共获军队科技奖35项。“胸腺因子D”,通过部级鉴定,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权。第180医院研制的“与微机配接的多道通用生物放大仪”,为我国今后设计生产数字程控生物信号放大与记录仪器提供了经验,具有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该项目获国家发明奖与专利权,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技术队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医院都拥有一批高级技术职务的专业骨干。福州军区总医院现有正、副主任医师和相当技术职务的专业骨干137名,比1980年刚评定技术职称时的24名,增加了近五倍。在医疗技术队伍中,还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他们中有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模范军医”称号的陈大新、被福州军区授予“雷锋式白衣战士”称号的陈依娇、全军先进医务工作者李澍、全军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杨立民和全国“三八红旗手”黄凯琪等。
  三、向社会开放
  军队医院在保证部队伤病员收治的前提下,每年都收治一部分地方伤病员,特别是急症、危重伤病员。1975年,驻龙岩的第178医院全力以赴抢救7名为扑灭山林火灾而严重烧伤的群众。1979年,驻闽部队医院为支援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向社会开放,在编制床位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诊治了大批地方伤病员。据第175、第180、第92、第95医院和鼓浪屿疗养院的调查统计,年均门诊地方病人20万人次左右,收治地方病人1.8万人次左右。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各医院先后启用了第二院名。如福州总医院、第92、第95、第175、第180医院分别为“东方”、“武夷”、“兴化”、“东南”、“海峡”医院,以方便群众就医。为解决因医院缩编而带来的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根据医疗工作的特点,各医院设立3~7人的技术顾问组(专家组)和回聘部分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第175医院与地方联办传染病科,病床由原来40张增至90张,收容量增加了60%,还与漳州业余大学联办高级护士班,由国家成人高招办统一考试招生,培养护师;与漳州职业中学联办初级护士班。
  军队医院向社会开放后,不仅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支援了地方建设,而且有利于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也有利于军队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弥补医院经费不足,促进了军队医院的自身建设。
  第二节 防疫
  一、防疫机构
  自50年代初至1985年,驻闽解放军各级卫生防疫行政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单位不断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从军区卫生部到团卫生队都设有卫生防疫工作管理机构或人员;营卫生所、连卫生员、班卫生战士,也成为卫生防疫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技术机构方面,1950年8月成立第10兵团卫生部防疫队(27人)、第28军防疫队(17人)、第31军防疫队(21人);1952年4月,以第18野战医院为基础,组建华东军区第4卫生防疫大队,下辖12个中队,共38人,归福建军区代管。同年10月,军区防疫委员会成立,由副司令员胡炳云任主任委员,后勤部长张岗任副主任委员,下设防疫办公室于后勤部卫生处。1956年6月,成立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编制32人,1962年4月扩编为医学科学研究所,1970年3月撤销。1976年5月,组建福州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团级)。1979年2月,组建福州军区防疫队(团级),编制50人。1985年8月,组建福建省军区卫生防疫队。
  二、卫生防病
  50年代初期至中期,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是鼠疫和恙虫病。兵团卫生部与省卫生厅联合成立“鼠疫防治委员会”,下设4个分会,统一防疫组织机构的领导。同时,将东南鼠疫防治处的4个防疫队,临时划归军队指挥,派赴各地开展工作。1952年10~11月,部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共捕鼠33万余只;清除垃圾杂草12万公斤;疏通沟渠200多万米。恙虫病系福建沿海地区主要地方流行病之一。据1951~1953年的统计,部队及地方共发病1577例,死亡21例。其中,部队发病410例,死亡9例。仅1953年,平潭居民发病就达925例。1954年6~9月,军事医学科学院、华东军区卫生防疫检验所、福建军区卫生防疫队联合派出60余人,共同组成福建地区恙虫病调查研究小组,对以平潭岛为重点的沿海地区恙虫病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几年防治,恙虫病明显下降。据1955年1~10月统计,部队恙虫病发病为28例。
  50年代中期至末期,以防治细菌性痢疾为中心,通过群防群治,取得明显成绩。据11个师以上单位统计,无主要传染病的团1个、连32个;无痢疾的军分区1个、团2个、营8个、连104个;无疟疾的师1个、军分区4个、团18个、连107个。
  60年代,重点转到预防肝炎和副霍乱。据福州军区卫生部1961年工作总结记载,部队主要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下降。痢疾发病率为22.13‰,比1960年降低36%,其中,控制在15‰以下的师以上单位,有2个步兵师、1个守备师、1个炮兵师和福建省军区;团单位有19个,占团单位总数的37.4%。肝炎发病率为3.18‰,比1960年降低14%。达到无痢疾、基本无痢疾单位的有2个军分区、2个疗养院、1个仓库、12个营、249个连。1962年8月,为预防副霍乱流行,福州军区医学科学研究所组织了三个防疫组,分别配置在福州、福安、云霄协助部队开展预防工作。驻重点疫区的部队医院各组成一个10~12人的防治组,负责医疗体系范围内部队的救治工作。各师卫生营和团卫生队,也相应组织了1~2个防治组,负责本单位的防治工作。另外,驻漳州、厦门、泉州、莆田、南平、福州等地区的部队医院及军区医学科学研究所设立了检验中心点,为部队检查送政标本。60年代中期以后,部队防病工作转入与驻地群众防病工作相结合进行。为驻地农村、工矿单位培训了13万余名卫生人员;每年为群众治病均达12~20万人次;为配合血吸虫重点疫区开展防治工作,先后组织过4个“血防”医疗队计99人。
  80年代后,各级卫生部门把爱国卫生运动纳入了部队建设轨道,重点抓住“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良水源、厨房、厕所、畜圈、环境),对不符合要求的设施,逐步进行改造;对新建营房做到把卫生设施建设与营区整治、连队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统一布局,有机结合。截止1984年底,各部队“五改”达标的比例是:水源87.3%、厨房83.3%、厕所89.2%、畜圈56.9%、环境89.2%。营区卫生环境有明显改观。全区除个别分散小分队外,都用上自来水,厨房、食堂有防蝇设备,有电风扇,有食具柜、碗柜、流水洗碗池,有菜架、开水保温桶,有洗漱间、洗澡间,有晒衣场、垃圾坑(桶)、密封式田头粪坑,厕所有三级化粪池。同时,还开展了群众性灭臭虫、蚊蝇、老鼠和蟑螂活动,降低了“四害”密度,如1978~1984年,五次大规模灭鼠活动,共灭鼠56.5万只。随着卫生状况的改善,部队健康水平有明显提高,昼夜发病率逐年下降。1983年,部队昼夜发病率为0.78‰。比1978年下降21.2%,传染病总发病率为13.03‰。下降56.9%。有8个师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控制在1.5‰。以下;有13个师的急性肠炎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有12个师无食物中毒;有11个师无伤寒病例。1983年9月,陆军第29军1万多人,在副霍乱疫区举行军事演习达20多天,由于防疫工作做在前头,演习期间没发生副霍乱病例。
  三、军马疫病防治
  50年代,军马疫病防治的重点是锥虫病、骨软症、马鼻疽病等。1953年2月,福建军区兽医防治队与军委兽医防治队、华东军区兽医防治队共同组成锥虫病检查组,抽查部队军马836匹,全部阴性;检查福州市郊区耕(乳)牛754头、马23匹,发现带锥虫的牛4头,可疑的14头,随即采取了预防性的治疗措施。同年7~8月,福建军区军马防治队10人与华东军区兽医防治队34人,对全区军马实施检疫,共检出鼻疽病马271匹,采取分别集中隔离治疗。至年底,军马季发病率,由1952年的17.2%降低到13.3%,治愈率由1952年的51%提高到87%,死亡率降低到2.7%。1954年3~6月,军区后勤部与省农业厅联合组成“福建省锥虫病防治大队”,对军马和民间耕牛进行锥虫病普查,划定疫区,分工防治。同时,军区还组织对军马骨软症的普查工作,共检出骨软症病马255匹,按单位集中统一治疗。同年10月,全区共评出军马无骨软症的师3个,团12个,师直属队5个。
  兽医科技的研究工作从50年代末开始,至1963年,对军马的胸疫、疑“流脑”、腰瘘病等病原病因探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1971年试制军马乙型脑炎疫苗成功。1972年用自制“乙脑”疫苗为部队马骡防疫注射5600匹,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1973年,由福州军区军马防治组、兽医大学及陆军第85师军马所共同组成“马腰瘘病研究协作组”,开始了军马腰瘘病的研究,经多次实验证实军区范围的“腰瘘”病马中,多数是脑脊髓丝状虫病。1978年,马脑脊髓丝状虫病原研究及免疫试验和马乙型脑炎疫苗研制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1981年,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研究了传染性贫血检测抗原成功。
  此外,进入80年代后,随着部队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加强了主要畜禽疫病的防治和研究。1981年12月,根据总后卫生部的通知,福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成立了《家畜流行病学》调查领导小组。1982年6月,基本完成驻闽部队家畜流行病学的调查任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