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67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战勤
分类号: E23
页数: 12
页码: 438-4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志的战勤的福州战役后勤保障、漳厦金战役后勤保障、“八•二三”炮击金门后勤保障、崇武以东海战后勤保障、空军入闽作战后勤保障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福建 省志 战勤

内容

第一节 福州战役后勤保障
  福州战役始于1949年8月11日,历时13天。其战役的后勤保障,则从7月下旬部队进至建瓯时即投入临战筹备。由于战役的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消耗大,后勤保障任务特别是粮食供应极其艰巨、繁重。第10兵团后勤部在中共福建省委及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筹粮、运输和卫生防疫为重点,抓紧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一、筹粮
  第10兵团参战部队15万人,骡马8835匹,加之随军南下干部以及支前民工1.5万人,每天需粮20万公斤。当时除从苏南支前司令部运来150万公斤大米外,主要依靠部队就地筹措。而福建闽北地区山多地少,村庄分散,产粮不丰。部队筹粮来源:一是没收国民党政府、军队粮库遗留粮、征实粮及官僚资本家、战犯囤积粮;二是向地主、富农提借;三是向闽北己解放的各县地方政府及群众征(缴)借等。为保证实施筹粮,7月初省委成立闽北支前委员会,各县成立分会,抽调一批干部组成筹粮工作队,配合兵团筹粮大队、各军筹粮队分赴各县筹借粮草,建立粮库、粮站,并随之将分散各地的粮食向指定粮库(站)集运囤结,组织供应部队。第10兵团确定以“军为主体、兵团协助、统一领导、按级负责”的原则,及时发出“保障军食,做好筹粮”的战斗号召,迅速抽调干部组建各级筹粮机构,仅兵团供应部就扩建了由民运部负责的500余人的筹粮大队,下辖4个中队。部队各级党委组织筹粮委员会,由各级党委书记兼筹委会书记,负责统一计划、筹借、调度粮食及掌握筹粮政策等。筹粮区划分:第28军在建瓯、松溪、政和;第29军在南平、沙县、尤溪、顺昌;第31军在古田、水口、屏南;兵团直属队在建阳、浦城、邵武、崇安、水吉及建瓯一部份。从8月6日起,参战部队由闽北向战区开进。兵团随之将在闽北筹集的粮食向南运送,并在古田开设补给站,作为重点补给基地。部队进入战区后,主要靠自己就地筹粮解决。各级筹粮队在闽清、闽侯、罗源、连江等县中共组织、游击队的大力支援下,筹借供应部队的粮食100多万公斤,生猪800多头。为保障作战所需,避免临时筹集不及,规定参战部队补足米袋,每人携带3~5天粮食。并动员饲养人员自己动手就近割草喂马。28军山炮团,就是全靠自己割草解决了300余匹牲口的战时饲料。
  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和第三野战军关于新区筹粮工作指示,要求有力出力,有粮出粮,粮多多征(借),粮少少征(借),无粮不征(借),合理负担。通过深入调查,充分宣传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筹粮政策,激发群众自愿交粮,避免了强迫摊派。同时根据当地土地肥瘦、产量多寡及群众的生活状况等,决定征筹粮数量,如闽北地区一般按每亩征糙米5公斤,最多不超10公斤,每公斤粮附柴草2公斤。严禁不顾群众利益的乱筹乱借。
  部队向当地政府提取或直接向农户借粮,严格办理征粮手续,凭团以上政治机关出具的借粮证函,付给群众粮草证。为避免混乱,经第10兵团与中共福建省委商定,在福建境内禁用华中币,统一使用华东财办印制的粮草证,日后凭证可抵交公粮,多借偿还,少借补平,以昭公允。对慈善、教育机构的粮食一般不动用;属于商人所有者,可经商会召集商人会议后酌情征借。
  部队各级筹粮队在新区、战区工作,分散至各地,挨家逐户访问、宣传、动员,工作异常艰难,而且常遭土匪的袭扰。兵团供给部筹粮大队仅在将口一带20天筹粮中,就牺牲干部5名,被抢走短枪5支。29军筹粮队,在顺昌农村筹粮,被土匪打死干部6名、警卫员1名,被土匪抓去游击队员1名,他们花7天时间筹到的6000公斤粮,俱被抢去。为确保筹粮安全,凡处残匪匿藏地区,筹粮队员均携带武器,对粮多、匪多的重点地区配武装分队掩护。全兵团共筹大米420万余公斤,柴草855万公斤,基本保证了参战部队的粮草供给。
  二、运输
  为保障福州战役,第三野战军后勤部于江西上饶设立兵站办事处,配属汽车第31、第32团,把后方大批的作战物资陆续运抵南平地区。从南平向南运输,由兵团负责。兵团于建阳、南平、古田间开设了兵站运输线,统一组织南进部队的粮食、弹药、军需等物资的运输补给;并随着战役的进展将原驻建阳、建瓯的两个兵站延伸至福州枕峰和洪山桥,实施就近补给。兵团当时控制的主要运力是汽车大队120辆汽车和马车营120辆马车,后又从浙江增调1个汽车连(60辆汽车)支援兵团运输。各军临时配属12辆汽车,补发汽油600桶。
  在由闽北向南运输中的突出问题,是道路失修、路况甚差。正如8月8日第10兵团党委向第三野战军和中共华东局的报告中所述:“此间山地交通不便,道路稀少、崎岖,除公路外,牲口难走,运输工具极缺,全靠人力肩挑,但民工雇不到。虽有水路,但船只大部被敌人拉走,仅南平有两只小汽船。我们带来的100多部汽车,因山路路面太坏,已损四五十部。携带的500多吨(重2轻0.25基数)弹药,仅运400多吨。29军由南平、尤溪沿闽江南岸向永泰、福清攻击前进,全是山路,虽派工兵修了一条牲口勉强可以通过的大路,但辎重完全无法通过。因此只能带3门山炮(每门需100余人搬运)和1.5个基数弹药。31军由古田向连江攻击前进,由于游击队发动群众数千人抢修,有两条大路可走牲口,能带12门山炮,勉强可带2个基数弹药,但以后的补给因动员不到民工则甚为困难。只有28军沿福、古公路及闽江前进,运输补给较易。”为解决运输困难,兵团确定设立转运站,以人力、驮运为主前送。以教导队、新训团、机关二梯队及其勤杂人员等组织2个转运大队,运送弹药、伤员。因动员民工困难(除随军南下民工外,就地动员民工仅3000名),各部队己实行轻装。集中骑兵牲口,抽出机关干部的骡马,原每人一匹改为2人一匹,每人2匹的抽一匹运弹药。指挥机关分成前后梯队,除一部分随同部队担负战勤保障外,大部负责组织、带领辎重及伤病人员随后跟进。广泛开展“后方支援前方,机关支援部队,健康人支援病员”、“驻军支援过境部队”的活动。负重骡马在崎岖山路和陡坡上行进极其困难,稍有疏忽,即失蹄滚下山崖。步兵第93师在开进中,先后滚下悬崖跌死骡马31匹(后改道绕公路行走)。由于骡马减少,加重了战士、民工的负荷量(每人携带近25公斤),扛炮身、抬担架、背粮弹,翻山越岭,行进艰难。许多干部、战士因鞋子供应不上,脚上磨起血泡,为夺取战役胜利忍痛前进。
  三、卫生
  部队入闽,由于水土不服,天气炎热,饮水不足(且常饮生水、污水),没有蚊帐,长途行军,负荷过重,疲劳过度,所吃菜、肉、油达不到供给标准等,致使病员骤增。至8月初,全兵团非战斗减员即达1万人,占总人数的6%。其中有4508人因病住院,有13人中暑死亡。当时发生的疾病以疟疾、肠炎、痢疾、皮肤病为多,其次为中暑、感冒、肺炎、心脏病等。疟疾发病率为27.4%,痢疾20%,非伤性皮肤病为20%。据此,7月26日,兵团在建瓯召开了卫生行政联席干部会议,强调“防病重于治病”,进一步落实了个人和集体的卫生防范措施。“济南第二团”向全团发布8条卫生命令(①“济南二团”于1949年7月17日发布8条卫生命令的内容要点是:(1)做好防暑;(2)洗澡要用井、泉水,严禁用稻田臭污水;(3)露营搭棚,睡觉挂蚊帐(防蚊面罩);(4)不吃馊饭、臭肉、烂菜,做好食物、食具防蝇叮;(5)吃水果要洗净削皮;(6)衣服要常洗常换;(7)鞋袜要配套,严防行军脚打泡;(8)重视牲口卫生饲养,避免死亡。),提出“卫生8条执行好,表扬奖励立功劳;如若违犯不执行,批评处分不容饶”。兵团直属二支队在开进途中,也制定了7条卫生纪律(②7条卫生纪律的内容:不喝生冷水,不吃生冷不洁东西,不下河洗澡,不露天睡觉,不在地上睡觉,睡觉要穿衣盖被,饭前饭后要洗手、漱口、洗碗盆。),反复教育,落实行动。从而促使整个兵团卫生防病状况明显好转,各种疾病发病率从8月下旬起普遍开始下降。
  第10兵团根据当时的卫生力量,对实施战伤救治,采取了“逐级前配,按级下接”的办法。把兵团所辖各医院配属各军,各级医疗队逐级向下加强,跟随部队前进,靠近收容、转运。使之有利于贏得时间,克服运力不足,避免因山地转运而增加伤病员的痛苦,提高其收治率。在实战中逐步形成战时阶梯治疗抢救体制:连组成火线抢救组,配担架班;营设救护所,配担架排;团设收容所,配担架连;师、军设医疗队;兵团设野战医院,各按职责范围实施收治。在部队南进途中,又于建瓯、古田等地开设了医疗收容站,随时收治伤病员,进行突击治疗。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恪尽职守,处处关心爱护伤病员。每到宿营地后,他们不顾自己疲劳、饥饿,先给伤病员检伤换药、治病打针,喂饭送水,使伤病员尽快恢复健康,重返前线。31军担架团的人员,行进途中遇有高山狭道,担架行走不便时,就背着伤员走;一路上为伤员喂水喂饭,用竹筒接尿、用芭蕉叶接屎,体贴入微。在部队由集结地域向南开进时,虽补发各军抗疟疾药4万片、痢疾药38磅、普通人员敷料10万人份、战伤敷料及急救包1200人份,仍不敷需要。在医药极缺的情况下,除积极设法购买药品外,广大指战员和医护人员还广泛采用民间土方治病。
  第二节 漳厦金战役后勤保障
  福州战役结束后,第10兵团即着手组织漳厦金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各级后勤人员,依据战役实施计划要求,经过月余辛勤工作,基本完成了战前的后勤准备和战中的各项保障供应,保证了作战的需要。
  一、筹集船只
  为解决渡海船只急需,使其“人人有船”(①“做到人人有船”是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对漳厦战役发出的作战指示中提出的。),第10兵团、福建军区第五军分区支前司令部指定交通部门派员负责筹集管理调度船舶,及集中动员教育船工。在惠安、晋江地区分别由步兵第85、第86师会同地方交通部门成立船舶管理委员会,下设具体船管办事部门。第28军于9月12日成立船管机构,仅在福州地区就筹集数百条船,可供一次载3个团的兵力;第31军成立了船管委员会,所属各师也相应成立了船管大队和中队,在九龙江和沿海一带先后筹集木帆船440只,动员船工1000人,同时,在石码镇用美式大道奇汽车发动机改装机帆船10余艘。至9月19日,全兵团共筹集各种船只1054只,其中中等以上船742只,一次可供8个团的兵力使用。对征集、动员的船只进行整理、修补后迅速移至各攻击启碇场。第31军后勤辎重营,为保证对厦门北半岛实施攻击,创造了以“陆上行舟”的办法——即采用多马牵引、多人扶推的胶轮大拖车,把80只大小船只,通过陆路,经6天日夜兼程,从九龙江等地运至马銮港人海,从而成功地隐蔽了作战意图,保证了步兵第92师渡海作战需要。
  对征集来的船只,依据战术要求和船只大小、速度、形状及船工的素质等情况,区分为突击船、二梯队船、三梯队船、火力船及交通船等。一般以3~5条编成队,指定正副船长,固定船工,并加以教育训练。船只停泊,做到隐蔽分散,便于集中。严密落实防空、防舰、防火等措施,确保安全。
  在距敌较近的情况下,船只隐蔽是一个重要问题。漳厦战役期间,国民党军每天都派飞机侦察、轰炸解放军集结的船只。攻厦翌日晨,第一梯队船只返回,无处隐蔽而遭轰炸,加上战中损坏,余不足二个团的船只,至第三天只剩一个团的船只了。为此,延迟一周才发起攻金战斗。但仍无足够的船只保证,不仅未掌握二梯队的所需船只,就是一梯队也不敷分配。一梯队除尽量减少非战斗人员外,每周尚有一、二个连留作二梯队,即使如此,仍感船上拥挤。对潮汐掌握不准确,组织不严密,一梯队船只输送攻击部队登陆后,未及时组织返回,致天亮后遭敌全部摧毁,是造成攻金失利的重要原因。
  二、粮草供应
  作战所需粮食,按参战部队每人每天1公斤筹集。因有前段筹粮基础,因此,在闽南筹粮比在闽北容易。以各军自筹自给为主。31军抽调673名干部战士组成筹粮大队,各师组成200余人的筹粮中队。战前在南安、安溪、永春地区自行筹集;战斗发起后,配合中共漳州地委筹集解决。至10月15日,该军共筹粮539万公斤,柴草705万公斤。29军在莆田、仙游、惠安、泉州、南安、同安等县筹集,除保证该军自己需要外,并完成了在该地区内的第28军2万人的需要,兵团直属队6000人及炮团、民工、战俘4万人所需粮食供应。兵团又于莆田、枫亭、惠安、晋江、南安、官桥、安溪、安海、石狮、同安分别设立粮站,保证部队开进途中粮草供给;同时福建军区第五军分区组成支前司令部,各县成立支前办事处,积极协助部队统筹统支,保证供粮。全兵团在漳厦金战役期间共筹粮1500万公斤,柴草2350万公斤。
  三、弹药保障
  准备4个基数。即师以下部队携带1个基数,军配备1个基数,兵团控制2个基数。为适应渡海作战须要炮火大力支援的特点,以供应穿甲弹及破坏力大的重型炮弹为主。兵团后勤部迅即组建弹药供应站,设在泉州,战斗发起后,前进至同安;为便于对前沿实施补给,又在安海、角尾各设补给站,各军也酌情开设补给分站。补给关系为兵团→军→师→团逐级下供。攻克漳州后,为充分保障厦门作战需要,又将储存于泉州的弹药计750吨,动用90辆汽车前送至同安地区,补给作战部队。各级重视在渡海作战中对武器弹药的防护与保管。他们把枪支弹药用油布包扎好以防潮湿或泥沙侵入;浅滩运动时,将武器高举,信号弹等用铁皮箱密封防海水浸蚀;炸药备有防湿、防火设备。保持了装备弹药的良好战斗性能。
  四、后方运输
  首先通过水路把存于南平、白沙地区的600余吨弹药、油料及军需物资,雇用18艘轮船,于9月15日前陆续运至福州。从福州至厦门地区,主要以汽车前运。除使用兵团汽车大队的汽车外,又动员地方70余部商车,以补充运力不足。从9月1日起运,至9月25日,共前送各种作战物资875吨。为加快运输周转,汽车分队做到计程按时返回,快装快卸,禁止“以车代库”;克服了用车单位擅自扣留汽车或用作其他运输的现象。战役运输中,因通过沿海公路,为避免白天暴露目标,防敌舰炮击,改于夜晚行车,闭灯驾驶,并在汽车后挡板上涂白石灰,做为引路标志,保证运输安全。汽车运输人员,日以继夜,忘我执勤。第29军汽车中队,从7月份入闽以来,持续2个多月,往返运输,得不到休整。驾驶员为按时运送前线急需的粮弹,硬是坚持出车,不顾疲劳,忍受炎热和饥饿,毫无怨言,有的患病未愈,仍坚持出车,保证了全中队出满勤,在漳厦战役中为人民立下了战功。
  五、卫勤保障
  根据战役伤亡预计,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医疗力量、卫生器(药)材,分别组成一线抢救救护所、二线收容站、三线野战医院的医疗体系,保证对战伤的及时收容、治疗和后转。兵团野战医院设于泉州。31军医疗队于战役第一阶段设于漳州东30公里处的后井,攻打厦门时设于龙海角尾。29军医疗队设在同安。各师分别在战区后方开设收容站。收容站距各军医疗队不超过10公里,团救护所距师不超过5公里,以便及时接转。战役中每一医疗队平均完成收治任务1200人。
  重点做好渡海作战中的伤员救护。首先通过战前“战救”训练,广泛开展“普包”活动,人人掌握各部位的包扎(止血)技术,使其在海上作战受伤后能自行急救。对于战中落水人(伤)员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紧急人工呼吸急救。为便于被炸伤的救治,战前每人剃光头。针对南方气候炎热,蚊蝇孳生,伤口易化浓感染,医务人员对战伤者都做到仔细包扎及时清洗换药,严防蝇叮、生蛆、化浓感染,并适量注射防破伤风抗毒血清。为预防战区鼠疫传染,共布洒DDT灭鼠药17万磅,消毒面积520万平方米,堵塞与消毒鼠洞12.3万个,注射鼠疫疫苗仅卫生部机关及第31军就有46290人。防治期间,发生5名鼠疫病例当即被扑灭,杜绝其蔓延。
  第三节 “八•二三”炮击金门后勤保障
  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令于1958年8月23日开始,对国民党军占据的金门岛实施大规模炮击封锁作战。炮击战备期间,正值台风季节,福建沿海遭台风袭击和30年来少有的暴雨,给战役后勤准备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但在参战部队和各级后勤部门的艰苦努力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紧张迅速地完成了后勤供应准备,保障了作战的胜利。
  一、组织指挥
  炮击金门,是以炮兵为主体,由海、空军协同进行的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福州军区后勤部以部长龙飞虎等组成后勤前线指挥所,统一组织指挥炮战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为了及时掌握情况和有效地实施保障,后勤前线指挥所决定按作战部署,将不同建制部队的后勤部门组成统一的整体,采取划区、分工包干的形式,使后勤供应与指挥相一致。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平时、战时分开的供应办法。属于经常性供应,按原建制系统办理;属作战需要,由炮群后勤部门统一负责,以借贷手续领发,按原供应系统结算。
  二、物资供应
  在福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福州军区组织闽南、福州两个补给基地。从7月21日起,采取统一指挥,统一计划,上下结合,按级负责的方法,对炮战实施后方供应保障。除战初汽车材料和卫生药材因储备不足,一度造成供应紧张外,其它各项作战物质的储备供应是及时和充足的。
  弹药储备8个基数,按参战部队3个、军区一线库2个、二线库3个配发。战中消耗(截止1958年11月底统计)各种弹药338745发,折合7.613个基数;封锁阶段平均日消耗0.147个基数。油料储备6个基数,按参战部队2个、军区一线库4个配发,并开设一个先头油库,一个加油站。战中消耗1827吨,折合6.13个基数,准备阶段平均日消耗0.05个基数;炮击阶段为0.0455个基数。粮食按一线部队存10天量左右、二线存1个月量的标准落实,岛屿则根据其实际需要及保管条件而定,最多不超过3个月量的标准储备,既可避免损失,又能保证供应。副食则采取划区包干、分点供应的办法。凡在军队配置地域,经与地方协商,分散开设粮站,保证及时供应。另外还下发帐篷1489顶,铺板35522块,灭火机541个等。
  炮战期间,正值暴雨季节,部队在雨水泥泞中作业、战斗和生活,前沿弹药等物资存放保管遇到很大问题。但参战部队士气高昂,忍受艰苦,克服困难,采取搭棚、油布覆盖垫高、排水等措施,基本上做到了上级对后勤提出的“人无露营受冻染病,物无淋雨受潮,岛无断粮缺弹”的要求。
  三、运输保障
  进入作战准备阶段,大批的作战物资需要及时向前输送。当时适值暴雨,部分道路、桥梁被冲毁,铁路塌方,后方交通受阻;对岛屿部队的运输,除受潮汐、台风影响外,还受敌机、敌舰、敌炮威胁,致使运输时有中断。炮战初期,入闽空军转场,海军南下,三军物资沿鹰厦铁路同时前进,由于统一组织协作不够,造成前送任务更加紧张。鹰厦线最紧张时一昼夜积压780个车皮。7月24日,三军集结近200台汽车在角美站,但物资卸不下来,造成车辆拥挤,道路堵塞。对此,福州军区炮兵前方指挥部及时召开了三军协作会议,按照整体任务,互相支援,统一安排运输,如海、空军运力不足,则由军区调整运力给予支援,并统一实施交通调整指挥勤务,始扭转了被动局面。
  福州军区根据炮战阵地稳定、纵深配置短、急需弹药等特点,确定首先集中运力,抢运弹药和工程器材。为便于组织与管理,分工军车运弹药、商车运器材。为提高运输效能,在前送组织方法上,采取军、师、团三级结合,改变单一的按级请领、按级前送,达到简化手续,减少层次,充分发挥各级运力的作用。向前运输,以部队领取为主,并交付前送穿插进行,以减少中转卸载,省人节时,减少差错事故,保证随耗随补。截止1958年11月底共前送弹药及工程器材208908吨,使用汽车63456台次。
  炮击期间,为保障岛屿(①岛屿指厦门、大嶝、小嶝、角屿、浯屿,青屿等。)及前沿供应,海军担负了运送弹药、油料、作战物资及协助解决岛屿居民战时吃水与医疗救护任务。参战运输人员,在风大雨骤、海浪翻涌的情况下,苦战50余天,仅厦门水警区及东海舰队某部向前运送各种作战物资即达84.7万余吨。海运分队针对海运特点,摸索敌炮规律,在遇敌炮击时,沉着应变,确保航运安全。
  被战士称为“海上小舰队”的民船在近海补给运输中也起了重要作用。船工们勇与海浪搏斗,冒敌炮击威胁,克服许多困难,提高运输效率。他们在船底装沙(每船约2吨),或下装石料上装木材,既保持航行稳定又提高装载量一倍以上。为抓紧多运,于平潮装浅水卸,不等满潮开航,不等潮落卸船。使原来两、三天装一趟,变为多数船一天一趟,最快的三天四趟;为防止船只搁浅,采取卸载时不系锚绳,达到船随潮退,卸完即能返航。到10月18曰共使用机帆船19艘、民船108艘,向岛屿运送弹药等物资器材1.7万吨,使岛上弹不缺粮草不断。在50余天的“超常”运输中,共发生车辆事故199起,损坏车辆177台,战中补给青屿岛的1000发炮弹,在距离岛屿400米处,因风浪大造成船只触礁沉没。
  四、技术保障
  炮战中,火炮和车辆损坏率高,抢修任务繁重。福州军区按照“统一安排、按级分工、密切配合”的原则,统一使用各级修理力量。分别在炮群(分群)后方配置修械所,设立了流动修械所,并新组成一个军械汽车修理连、2个火炮修理组。总后勤部直属工厂和福州军区军械修理厂的技工及总后军械学校的教员学员也到前线。他们采取划分小组、分片包干、常住阵地、巡迥检修的方法协助部队进行抢修,使70~80%发生故障的火炮在阵地上得到及时修复。整个炮战中,共修理各种火炮2283门次,平均每日3.8门次;车辆中、小修近700台次,使车辆完好率达98%左右。修理人员因出色完成抢修任务,受到部队指战员的热情赞扬,主动为他们请功,仅炮兵第3师就有40%的修械工在炮战中立功受奖。
  五、卫生保障
  作战准备阶段因部队整日在泥泞中生活和作业,非战斗减员较多,且病员多于伤员。因此,各级卫生力量于炮战初期重点保障病员救治。共收治病员4479名,短期治愈3305名,占78.3%;伤员408名,短期治愈出院者93名,占28%。在战伤救护中,第94医院从院长到工友,全力以赴,“要人有人,要血有血,要皮有皮”,夜以继日,成功地抢救了烧伤面积达67%的胡德安等3名英雄战士,为全区医务人员树立了一面“战士爱祖国,我们爱战士”的光荣旗帜。
  六、拥军支前
  炮击金门的后勤工作得到了福建人民在人力物力上的积极支援。为抢修工事,前沿各地政府和群众仅在炮战发起前后,就供应木料近4万立方米,麻袋30万条。有的群众自动把猪圈、厕所、被敌人打垮的房子的石料,甚至战前准备建房的石料献给部队。厦门何厝乡几天内就献石5000立方米。大嶝双沪村60余岁的郑妈妈,把家中仅有的两块磨石也捐出来,说:“我的孙子小,儿媳是瞎子不能支前,我用这两块磨石支援你们解放金门、台湾”。同安、南安两县组织常备民工4356名,出动临时民工45.6万人次。在拥军支前活动中,有80岁的老大娘为部队烧水、洗衣;有十来岁的“红领巾”指挥交通;一个刚流产3天的妇女瞒着别人,为部队搬石头,连续晕倒5次仍然坚持;3副担架的民工冒着炮火危险连续抢救7名伤员;一艘满载炮弹的船只触礁,眼看就要沉没,70多名群众不顾风大浪急,奋力将炮弹抢运上岸。部队驻在哪里,当时政府就立即组织力量将主副食品供应到哪里。
  在支前工作中,战初对实施统一领导、周密计划和军地分工负责等注意不够,出现一些问题。如地方根据部队要求在同安县集结100艘船,溪东集结100名民工,前坂集结40辆牛车,等了几天没人带领;调进厦门的100吨沥青也没有用上等。鉴于以上情况,经与地方支前部门协商,采取改进措施,政府负责筹划,部队负责申请,并对地方提供的支前物资,实施统一管理,严格控制,防止盲目申请,造成浪费。
  第四节 崇武以东海战后勤保障
  1965年11月14日晨,人民解放军福建海军在惠安崇武以东海区,与窜犯的国民党海军南区巡逻支队舰艇发生激战。福建海军共参战各种舰艇19艘。在任务紧急、时间短促的情况下,福建海军领导机关迅速拟定了作战保障计划,组建后勤指挥机构,调整各级保障力量,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后勤保障。
  福建海军领导机关,以后勤部副部长许廉政为主,抽调战勤、指挥、军需、卫生、军械、帆缆等部门人员,组成战勤指挥组,随前进指挥所进驻崇武以东观通站,负责海战后勤保障的组织指挥。
  一、物资保障
  弹药,战前按规定配足,另在竹屿储存57毫米炮弹2880发,37毫米炮弹18914发,12.7毫米机枪弹40000余发。鱼雷储备2个基数,参战舰艇自带1个基数,并由“利东号”捞雷船带雷随艇前往指定海域机动。战斗实耗533毫米鱼雷6条、各种炮弹7165发、枪弹250发。油料,由基地按快艇2个大队、护卫艇4个大队储备3个基数用量,舰艇自带1个基数。帆缆器材,战前按装备数配齐,战中随耗随补。急救包,舰艇部队每人发3个,勤务分队每人发1个,机关人员平均每2人发1个。参战部队配备阶梯医疗器材1000人份。再由野战医院补给部队1000人份,另于闽中储备700人份。战备服装,由海坛水警区后勤部按15~20%储备。救生衣每人1件,各艇多配2~3件机动。
  二、给养保障
  主副食品,舰艇发5~7天量(快艇配3天熟食)。快艇第31大队给养由快艇基地后勤负责保障。各供应点与地方支前部门商定,在部队驻地附近储存1个月量的给养和燃料。50吨以上的舰艇及辅助船只,每人配发1日份脱水干粮和部分饼干。各舰艇所需淡水均于战前装满。
  三、卫勤保障
  海军福建基地直属门诊部负责基地指挥所之医疗救护。由海坛水警区后勤部门组织力量,负责海坛岛及海上救护。福清第722野战医院在南清开设伤员救护所,加强该区战伤救护与后送。海军第416医院于后渚码头建立救护所,并抽8人组成机动救护组,原地待命,随时听从基地指挥所命令展开。
  海战中,所有伤员经火线急救后迅速送码头救护所作进一步的检查救治。参战卫生人员在严重晕船的情况下,坚持在炮火中包扎救治伤员。夜间视度不良,即用手从头到脚细心地摸,把伤口一个不漏地包扎好。军医程玉琢为抢救严重休克伤员,采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使伤员转危为安。
  四、运输保障
  战前,由厦门水警区组织车辆在天马山仓库待机。战时分工,海坛水警区负责本区物资运输;海军福建基地后勤负责海坛、三江地区前送物资;厦门水警区负责后渚地区前送物资。在运输实施中,为保证作战需要,运输人员表现出色,担任抢运的驾驶员在18小时内连续出车20多次,有的车管人员连续执勤30多小时不休息,圆满地完成了海战运输任务。
  五、技术保障
  炮艇以海坛水警区后勤修理力量为主,海军福建基地加强技术人员,担负战区艇炮修理;由海军福建基地修理所组成流动修理组,担负后渚地区艇炮修理。车辆修理,由海坛水警区后勤为主组织负责,另抽基地修理所5名技术骨干组成流动修理组实施机动修理。鱼雷的检修由快艇基地负责,并备有“利东号”捞雷船随艇保障。
  第五节 空军入闽作战后勤保障
  1958年7月,人民解放军空军入闽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在时间紧急、后勤保障机构不健全的情况下进行的。7月19日,入闽空军部队接到上级关于“做好航空兵入闽作战准备”的指示,由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为主负责组织保障供应。8月10日,福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成立。本着边组建边执勤的原则,组织动员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抓紧各项物资储运。经过月余夜以继日工作,按规定的时限和作战要求,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供应准备,保障了作战的胜利。
  一、调整部署
  为适应作战要求,迅速调整、充实了福建各场站机构。空军领导机关从华东、东北地区抽调3个场站入闽,组建或重建连城、福州、晋江场站;漳州、龙田、惠安等场站,从8月13日起,也相继进行了较大的机构调整,担负对入闽航空兵的作战供应。
  为满足大批入闽航空兵作战补给需要,驻闽空军后勤迅速组建了油料、弹药、航材、军械、军需和制氧等各类补给仓库和分队。
  二、突击抢运
  从7月19日起,入闽空军部队即集中运力,通过铁路、公路、水路,紧急实施对作战所需物资、器材的突击抢运及部队转场运输。针对福建境内交通道路及各机场的分布状况,及时组建了运输指挥机构。成立了转运办公室,增设鹰潭、永安、角尾、莪洋、洪山桥等5个转运站,并于转运任务最繁重的永安、角尾地区设立了运输指挥部。
  驻福建的空军后勤部第1分部,于7月19日接到执行紧急运送作战物资的命令后,迅速集中一切运力,克服缺少司机、点多分散、供给不及和台风大雨造成的重重困难,投入连续突击抢运。至7月31日的13天中,完成了大批转场入闽部队和937个车皮计23400吨作战物资器材的调运。同时,调汽车第8、第11团和外区支援的250台运输车入闽,加强各机场的运输力量。对执勤的运输部(分)队,实行划定路线、分工包干,并将以连(排)为单位的行车编组改为以班为单位的分散行车。从而,使其在限定的路段和时间里,减少了车辆拥挤和事故,提高了运输周转效率。此外,还临时安装了34艘油船,充分利用闽江航道运输,缓解了陆路运输力不足的矛盾。
  在实施突击抢运中,战斗在运输线上的广大官兵,不顾疲劳,废寝忘食,战胜了困难,担任主要运输的汽车部(分)队,从7月中旬以来,连续执勤22天未进营房,无人叫苦。在连日大雨中执勤,驾驶员宁肯自己受淋,而把雨布、雨衣、甚至自己的外衣盖在汽车引擎上,以防受潮。汽车第8团一名副连长,在行车途中对车辆逐车检修,保证全连车辆出勤率达98%以上。空军第39库全体人员在角尾站连续奋战四昼夜,直到卸完75个油槽车,避免了车站物资积压。至1958年12月底统计,共运送油料、弹药和军需等物资计71775吨和大批入闽作战人员、装备等。
  三、作战供应
  为保障航空兵入闽作战和战斗转场,各级后勤机关、场站及空勤部(分)队,夜以继日投入各项作战保障供应工作。自7月12日起,先后保障了包括师以上部队指挥机构、航空兵团、舟桥团、场站在内的共37次空中和地面转场供应。部队转场供应,都是在时间极其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原浙江嘉兴场站,7月19日16时接上级转场命令,8小时后即开出第一列车,24小时内全部人员、装备、车辆等离开驻地,提前9小时到达福建连城机场,于7月27日即担负对航空兵部队的作战供应。在争夺制空权作战中,福州军区空军后勤部调动各方人力物力,全力保障福建6个机场、6个机种、4种气象条件下作战起飞和其它飞行11208架次,消耗航空煤油、汽油13902吨,各种炮弹7831发,副油箱409付,航空器材保障达99.9%。
  为提高保障能力,各场站根据实际情况经常调整和改进战时供应的组织形式和方法。连城场站在组织外场供应时,将外场轮流值班改为由司、政机关抽专人固定值班制度;又将各种值勤人员按业务性质编成特勤、运输、物资管理、夜航照明及场道维护等6个小组,做到业务对口,分工明确,提高实效。福州场站,针对两个部队在跑道两端值班、两头起飞的特点,采取统一指挥、明确分工、灵活调度、分点供应的办法,保证了在各种情况下的飞行供应。
  为提高加油、充氧速度,油料等供给部门由单管加油、充氧,改为双管加油、双管充氧。对零星小批次飞机着陆,常采用一辆油车跟一架飞机的“流水作业法”;对大机群起飞,则采取把油车上的油直接加入机上的“过桥加油法”,从而有效缩短了飞机再次起飞的准备时间。
  四、防轰炸准备
  航空兵进驻机场后,为防国民党空军的轰炸破坏,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机场相继成立了机场抢修委员会,由部队师、团领导和驻地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组成。拟定机场抢修计划,统筹组织实施机场抢修工作,保证一旦机场被炸后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抢修任务。每一机场组成有2000~2500人的抢修大队,分成运输、纠察、消防、救护、机弹和电器夜航设备抢修分队。共计筹备砂石62044立方米,可填500公斤炸弹弹坑74个;石料2654立方米,可填500公斤炸弹弹坑152个。备足了抢修工具,并多次进行排除定时炸弹、填弹坑及消防等演练。地方各级政府还动员了256000余人日、1500余辆板车、600余艘船投入机场突击备料。组织有11000人的抢修队伍,担负福建6个机场的抢修任务。他们提出为了支援作战需要,“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有的地方还主动组织民兵协助部队在机场、仓库周围日夜巡逻放哨,确保机场、库区安全。
  五、救护组织
  为做好海上救护飞行员工作,及时地组成了以海军为主、渔民参加的海上救护组。陆上救护,组成若干个救护组织。以场站为主、高炮部队参加的基地救护组;以高炮为主、雷达等分队参加的阵地救护组;以公社(乡、镇)为主体、民兵为骨干的沿海、内陆地区救护组,形成了严密的战时卫生救护网。同时,还派出12个有军官、战士及医务人员参加的流动救护组(内2个组各配备1架直升飞机)。战时救护工作,同样也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他们先后在全省范围内组织202个救护队。漳州地区成立了以干部、家属为主的5000余人的输血队,随时保证为空战受伤人员输血。1958年8月14日空战中,飞行员周春富跳伞落海,平潭县曾组织数以百计的渔船,连续数日出海寻找。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