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群众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62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群众工作
分类号: D267
页数: 16
页码: 400-4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群众工作、帮助地方建立政权、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群众 工作

内容

驻福建人民解放军,继承和发扬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优良传统,一直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加强部队自身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积极开展剿匪反霸斗争,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在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在全国转入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工作重心的新时期,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近40年来,驻闽部队指战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国家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持久地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在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支援生产建设、抢险救灾、共建精神文明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军政、军民团结。
  第一节 帮助地方建立政权
  福建解放初期,国民党残余武装和潜伏特务与恶霸地主、反动会道门互相勾结,组成几百股总数达4万人的土匪武装,分布在全省各地。他们破坏生产,扰乱社会治安,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严重影响建立基层人民政权的工作。福建军区在派出大批野战军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开展大规模的剿匪斗争的同时,根据中央军委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决定组织工作队随剿匪部队进驻各地,帮助地方党委发动群众,建立区、乡政权。1950年初,从部队抽调3000人,组成许多支工作队,分赴各地发动群众进行反霸减租斗争,协助普遍建立区乡政权,农会和民兵组织。11月底,又决定从部队抽调9200多名干部战士组成强大的工作队,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剿匪和镇压反革命的工作,并继续帮助地方建立和巩固基层政权。至1951年上半年,股匪基本上被肃清,土改、镇反取得很大胜利,地方基层政权得以建立并基本上得到巩固。据1951年底统计,全区部队共帮助建立起区公所395个,乡政府6000多个,发展农民协会会员122万多人。
  根据剿匪任务和建立、巩固地方政权的需要,驻军大力协助地方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队伍的建设。当时,各地区的地方武装,存在着组织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福建军区从野战军抽调27个建制连和800多名干部充实和加强地方武装,并进行组织上清理整顿。此外,还分期分批轮训地方武装干部,对地方武装部队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在剿匪和帮助建立地方政权的斗争中,培养和锻炼地方部队,从而加强了组织纪律性,改善了官兵关系、军民关系,使之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到1952年,全省地方武装发展到6万多人,民兵发展到19.3万多人。他们接替主力部队担负起巩固后方,肃清散匪的任务,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贡献。
  第二节 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参加交通建设
  1949年7月,解放军第24军奉命修建浙江江山至福州、江西上饶至福州两条战略公路。7月15日动工,9月完工,共修筑公路420公里。这两条公路的修建,不仅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对于闽北和整个福建的经济建设也都有重大的作用。
  1954年7月23日,铁道兵奉中央军委命令,抢建鹰(潭)厦(门)铁路。王震司令员亲临现场勘察和指挥。1955年2月21日正式动工,先后投入6个师又1个团的兵力,和闽赣13万民工共同奋战,于1956年12月29日完工,1957年4月12日全线正式通车。全长700公里的鹰厦铁路,大部分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需凿隧道12.7公里,修筑桥梁9.2公里。其中大禾山隧道长1460米,施工困难,铁道兵领导亲自到工地与指战员共同研究改进施工方法,使隧道提前118天打通。为把铁路修到厦门,施工部队和民工把近100万立方米的砂石投进大海,筑成由集美至高崎长5公里、宽19米的海堤,使大陆和厦门连接起来。朱德委员长特为海堤题写了“移山填海”四个大字,以表彰军民共同创造的这一丰功伟绩。远隔重洋的华侨纷纷来电来信祝贺,还组织了回国观光团。他们抚今忆昔,不胜感慨。1906年,华侨曾为福建家乡捐款建铁路,腐败的清朝政府花了几年时间,才修起一条东不到海(厦门)、西不过江(九龙江)的28公里铁路,并且很快就停运了。到了国民党政府手里,连路轨也拆掉了。由此,广大华侨看到了祖国的光明未来。
  与修建鹰厦铁路的同时,铁道兵第10师自1955年5月起负责修建福(州)温(州)公路宁德至温州段,尔后又投入修建外(洋)福(州)铁路。铁道兵第3师于1958年入闽修建漳(平)龙(岩)铁路。
  1957年4月,福州军区将退役的价值100万元的56条船只、85台机器、8只舢舨、2条汽轮渡船和1个浮动码头,分别赠送给省交通厅和厦门市,支援地方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从1957年至1960年间,全区部队投入近100万个劳动日,帮助修筑国家公路和乡村公路3763公里。此外,协助邮电部门架设农村通信线路845公里。1969年6月至1970年7月,福州军区独立舟桥营和一个守备师船运大队共1100人,参加了修建闽江大桥。1970年4月至1971年9月,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4师12团与军区独立舟桥营共2100人,负责建成乌龙江大桥,大大缓解了进出福州市的交通紧张状况。1977年4月5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由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朱绍清等12人组成的打捞“阿波丸”号沉船工程领导小组。在福州军区统一领导下,由海军、交通部、上海救捞局组织实施。到1980年8月结束,共捞获价值人民币约6000万元的5400吨物资。为保障打捞工作的安全,驻闽海、空军组织舰艇、飞机进行了巡逻掩护。
  二、兴修水利
  1957年11月14日,福州军区领率机关、直属队和第84师一个营的指战员,参加修建福州“八一”水库的劳动。到1958年4月16日,共投入9.5万多个劳动日,挖运土石10.5万多立方;派出汽车69台,行驶12.7万多公里,运输土石和建筑材料23万多立方。水库建成以后,.保证了7500亩农田旱涝保收。1959年2月,第31军抽调274团等部队支援厦门坂头水库的建设,并承担了坂头至厦门水渠中8公里艰险地段的开挖任务,共投入6万个工日,挖运土石6.4万多立方,为解决厦门市人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作出了贡献。3月,军区抽调炮兵第13、第17团2000多人参加修建惠安县惠女水库,历时3个月,投入劳动力7万多个人日,出动汽车6600多台次,运输物资2.2万多吨。与此同时,“济南第二团”参加了海澄县(今属龙海县)海堤的抢修任务,为表彰该团指战员的功绩,地方政府将海堤命名为“济南第二团英雄堤”。4月,步兵第244、第245团出动1300多人,支援莆田东圳水库建设。在团领导的带领下,奋战27天,挖运土石9.5万多立方。1959年,全区部队共支援地方农田基本建设161万个劳动日,派出汽车7.27万多台次,参加新建和续建水利工程项目达410个。
  三、植树造林
  1960年2月,驻闽部队响应中共中央和福建省委关于大办农业的号召,到高山安营扎寨,风餐露宿,投入15.3万多个劳动日,开荒造林1.16万亩,植树363万株。7月,守备第74团各营、连,分别与南日岛的生产大队、生产队挂钩,共同开展建设海岛的活动。仅上半年,部队即以8383个劳动日,协助群众建花园、花圃120个,栽种各种果树5900株。1979年全国人大颁布《森林法》后,1980~1984年驻闽部队共投入劳动日45.4万个,植树973.85万株,成片造林1.6219万亩;参加公路植树117公里,计12.5万株;参加福州鼓山风景区绿化,植树19.8万株。1965~1989年,驻闽空军帮助福建省飞播造林2475架次,约4800小时,完成造林面积1266万亩,有效面积1140万亩,其中成功面积746万亩。经复查核实,现福建省保存飞播郁闭林177万亩,其中成材林面积为120万亩。
  四、参加工业建设
  1958年,驻福建部队抽调近11个团的兵力,参加全省各地修建工厂、矿山、盐场等,出动汽车55939台次,以及大批马车、船只,帮助运输各类物资24万多吨。捐献人民币48万多元,支援地方办工业。7月,步兵第246团开赴三明,支援钢铁厂建设。他们同地方干部、技术人员和民工一道艰苦创业,为福建建设第一座钢铁厂出了大力。1959年3月,三明钢铁厂第一期工程完成,按期投入生产。为保证钢铁厂的矿石供应,炮兵部队抽调40台汽车,支援潘洛铁矿运输6个月。1960年,部队派出9000多名指战员,调动123台机械,参加地方17座厂、矿的新建和扩建工程,挖煤1.3万多吨。同时,出动汽车11.4万多台次,为地方运送钢铁、煤、粮食等物资276万吨。广大官兵的辛勤劳动,为福建工业建设和克服当时的经济困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福州军区工兵团、7427工厂参加了省重点工程晋江地区青阳糖厂的建设。后勤汽车部队每年派出数十台汽车帮助运输糖蔗,支援各主要糖厂生产。军区舟桥团派部分干部战士、技术人员,携带工程机械支援华安水电站的建设,经过三年与地方人员一道奋战,至1980年,发电厂第一、二、三台机组提前投产发电。
  据1958年至1960年、1972年至1985年的不完全统计,驻闽空军先后派出运-5飞机9架,支援省地质矿产局进行航空找矿,作业飞行1401架次,3373小时,完成工作量55万测线公里,测量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发现航磁异常680处,放射性异常4处,为迅速探明福建省的矿产资源提供了资料。飞机找矿要在50~100米高度,在丛山峡谷间作超低空飞行,难度大,稍不慎就会机毁人亡。福州空军独立运输大队运5飞机机长邵明星,飞行员张永祥在执行航测任务时,由于天气突然变坏,飞机撞山失事,以身殉职。但所有参加飞机探矿任务的飞行人员没有被困难和危险吓退,前赴后继,团结战斗,终于完成了航测探矿任务。省地质矿产局给独立运输大队赠送一面“军民同浇四化花”的锦旗。
  五、支援经济特区和开放地区建设
  1979年8月,总参、总政、总后联合发出《关于军队参加和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部队把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列入年度计划,切实做出成绩。10月19日,驻闽南的两陆军师和工兵第1团等单位派出3760人,抽调机械101台、车辆35台,支援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建设,担负最艰险地段的施工任务。他们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其中吴宅暗涵进口处,流沙、烂泥和塌方不断堵塞作业面,指战员们采取以快制快的办法,边打桩边开挖,雨夜天冷,战士们赤脚站在齐膝深的稀泥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双脚麻木了,从没有一个人叫苦。担任现场指挥的副军长王保田,遇有关键工程,每天都跟班作业十几个小时,有时通宵在工地上。在五个月的施工中,部队共投入劳动日49.9万多个,机械消耗摩托小时2.93万多个,各种车辆行驶46.39万多公里,挖填土石68.8万多立方米,砌暗涵762米,扩建总干渠1200米,在全线施工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受到中共福建省委的表扬。
  1983年3月,在厦门火车站的扩建工程中,当地驻军主动承担了车站三座带顶棚引桥和2600平方米站台路面的混凝土浇筑任务,近千名指战员在淫雨中昼夜施工,为避免新浇筑的引桥被雨水冲刷留下孔洞,战士们宁肯自己淋雨,脱下雨衣为引桥搭起天棚。经过近两个月的突击施工,如期在“五一”节前交付使用。驻厦门部队还相继援建厦门国际机场和东渡港码头。根据特区建设的需要,部队还主动让出营区3.19万平方米、土地210多亩,搬迁营房10幢。
  1984年夏,厦门市要在鼓浪屿建两个现代化旅游码头,急需勘测两万多平方米复杂海域的水深、流速、流向和海底障碍物。海军航海保障部队承担了这一任务。指战员连续在海上测量60多天,为两个码头的兴建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驻厦门海军工程技术人员还承担了兴建和改建海上航标的艰巨任务。他们每人背着约50公斤的建筑器材,涉海滩、爬礁石,常常在齐腰深的海水里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在厦门至东山62海里的航道上,提前建成了符合国际航海标准的航标14座,为过往的客货轮船提供了安全保障。与此同时,工兵1团5连,自带机械11台、自卸车8辆,支援了福州金山文化区沿江公路拓宽工程建设,历时34天,把原来长1050米、宽4米的江堤,改造成宽12米的平坦大道,改变了以往交通拥挤、事故时有发生的状况。
  1985年2月,陆军第85师承担了福(州)马(尾)一级公路下院至上坂段的扩建施工任务。这个地段位于鼓山南麓,长5.7公里,是整个工程中地形地质最复杂的地段。他们住在简易工棚里,在缺少技术人员和先进设备,又无施工经验的情况下,边学边干。下半年部队精简整编,原来一个师的任务全部落在步兵第253团身上,而且完成期限不变。全团指战员团结一致,奋力拼搏。风钻手一个班次要打三四十个炮眼;排碴分队的战士,每人每天平均要搬20多吨重的石块装车外运;被大家誉为“我们的总工程师”的副团长侯开健,家就在福州,但连续三个春节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4连指导员贺志勇,在施工中被拖拉机皮带绞断两个指头,他忍着钻心的疼痛,继续组织施工;战士刘长华、李再强在施工中被坠石夺去了年轻的生命。经过两年多奋战,打通4条总长3188米的隧道,建成立交桥2座、桥涵18座,完成了一级公路5.7公里,挖填土石总量64万立方米。整个工程于1987年7月完工。中央军委给该团记集体一等功,福州市人民政府为部队在隧道口树碑铭文,并建造塑像,以作永久纪念。
  第三节 军民共建精神文明
  198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的指示》提出,“在大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军队要起带头作用和推动作用”。驻闽部队积极响应,投入了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福州军区在指导这项工作中,坚持以地方为主,以做政治思想工作为主和以发动群众自己动手为主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意愿,从群众普遍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手,紧密结合当地的政治、文化建设进行,从而得到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同年5月,炮兵第3师与南安县梅山镇率先开展共建梅山文明镇活动,福州军区及时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之后,各部队纷纷与驻地成立共建领导小组,制订共建规划,共建活动迅速广泛开展起来。共建规模由小到大,从共建文明村、文明街发展到共建文明县、文明市、文明路(福厦公路、鹰厦和外福铁路),到1984年10月,驻闽陆海空三军与地方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点发展到2000多个,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共建格局。共建活动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促使社会治安的好转,提高了人们的道德风尚,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经济建设发展,促进了部队的自身建设。
  一、军民共建文明村镇
  南安县梅山镇原是个美丽的侨乡,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成了脏乱差的单位。共建活动一开始,炮3师领导就带领1000多名指战员上街大扫除。共建领导小组在全镇进行总动员,设立了卫生宣传站,办了宣传栏,派出36个宣传组,挨家挨户去发动。军民共同奋战,疏通阴沟3000多米,搬走了堆积多年的“垃圾山”。随后,建立了卫生责任制,分片包干,使环境经常保持整洁。结合新集镇规划,完善了公共卫生设施,在镇区植树8000多株,种花300万盆,修建花台、花圃110多个。部队还协助个体摊贩管理委员会对200多家摊贩进行了整顿,定点摆摊.文明经商。通过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少数犯有赌博、偷窃、流氓等不法行为的青年,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各类案件逐年下降,1981年45起,1982年下降到4起,1983年仅1起。有位华侨目睹家乡的变化,写诗赞道:“春风化雨两三年,文明花开多鲜艳,军民共建结硕果,梅山旧貌变新颜。”梅山镇被省、地、县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单位。在梅山共建点的示范推动下,到1984年9月,晋江地区(今泉州市)军民共建文明村、镇迅速发展到478个(包括民兵参建点)。1984年8月,炮3师的代表出席了全国“双拥”先进代表大会,并荣获大会赠给的“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的锦旗。
  连江驻军在与该县丹阳镇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在抓治理脏乱差的同时,强调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们办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三户”(党员联系户、团员关心户、妇女团结户)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开展优质服务竞赛,评比“五好家庭”(①“五好家庭”:一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好;二是努力生产、工作、学习、完成任务好;三是实行计划生育、教育子女、科学管理家庭好;四是移风易俗、文明礼貌清洁卫生好;五是尊老爱幼、家庭民主和睦、邻里团结好。)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把原来“脏乱差”严重、市场管理混乱,打架斗殴、聚众赌博时有发生的老镇,改造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83年3月,福州军区与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以后,该部又将共建点推广到117个村、校。他们派出宣传组深入共建点,宣讲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鼓励勤劳致富,树立爱国家、爱集体和助人为乐的思想。先后帮助建农村俱乐部、青年之家24个,捐赠各种图书3800多册。有的还建立了简易电影院,创办文化学校,帮助丹阳小学创办了宁德地区第一所农村少年儿童图书馆,受到国务院文化部的表彰。他们还帮助群众制订了乡规民约,开展“五好家庭”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同封建迷信、赌博、讲排场等陈规陋习作斗争。据22个共建点统计,在1983年就涌现出先进青年165名、“好婆媳”94对、“好夫妻”159对、“好妯娌”80对,改造失足、后进青年23名,有90%的共建点落实了计划生育。
  二、军民共建文明旅游区
  驻厦门鼓浪屿的守备部队8连,同当地群众携手建设新的“海上花园”。1983年,军民共建花圃4000多平方米,育苗木2.2万株,栽花2万多盆,种草4.6万多平方米,种树3.7万多株;协助地方新建了有民族特点的日光岩“月洞门”和庭院里的“莲花池”,陡峭石壁上的“鼓浪洞天”等20多处名人题刻,也修饰一新;8连还帮助开设了音乐茶座,举办“春节音乐会”、“六一”少儿声乐比赛会、中秋“台属望乡会”等活动,每当夜幕降临,岛上便响起一片悦耳的音乐声,使在十年内乱期间一度破坏的“音乐之乡”重放光彩。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视察厦门时,都赞扬鼓浪屿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搞得好。
  三、军民共建文明交通线
  1984年2月,福州军区后勤部和福州铁路分局联合召开军民共建鹰(潭)厦(门)、外(洋)福(州)铁路文明站会议。决定在共建福州文明站的基础上,将共建活动推广到鹰厦、外福铁路全线,重点抓好福州、南平、三明、永安、漳州、龙岩、厦门和邵武等8个大站。会后各站相继成立了共建领导小组,开展共建活动。5月初,军地联合对8个重点站进行了检查,普遍改善了服务态度,美化了站容站貌,提高了各项经济指标,密切了军民关系。
  同年12月,省政府和省军区在福州联合召开军民共建福(州)漳(州)文明公路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会,军队和地方有38个单位和54名个人受到表彰。据不完全统计,在整治和建设文明公路活动中,参加领导工作的团职干部134名,部队先后出动3.7万人次,车辆机械1500多台次;全线拆除阻碍交通和违章搭盖的建筑物9.3万多平方米,植树21万多株;还组织了近2000名干部战士和民兵,在沿线31个集镇执勤,保证了全线公路卫生整洁、秩序良好、车流畅通。四、军民共建文明城
  1982年春节后,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全面铺开,军队重点抓了治理“脏乱差”、整治市容和维护社会秩序三支队伍的组织领导。列东老街地处城乡结合部,农工商杂居,情况比较复杂。1983年10月,军分区和梅列区人武部的8名干部,与地方共同组成工作队,从抓思想教育入手,开展“文明楼院”和“五好家庭”评比活动,促进了农工商团结和街风家风的好转。涌现出“五好家庭”和“卫生之家”724户,占总户数的70%;“文明楼院”和文明单位79个。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①“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军分区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经验,与会的军队代表参观了列东老街共建点,给予很高的评价。
  1983年6月,福州军区召开驻榕机关、部队共建精神文明座谈会,专题研究福州市的共建问题。1984年2月29日,驻榕机关部队出动4000多人,汽车32台,参加市区的大扫除。3月23日至30日,又出动1800多人次、汽车83台次,支援福州市茶亭河、达道河的疏浚工程,清理河道1800多米,清理垃圾污泥1600多吨。5月25日,福州军区、军区空军、省武警总队驻榕机关、部队和福州市联合召开“军警民共建福州文明城动员大会”,确定在继续抓好100个共建点的同时,集中力量搞好从火车站到飞机场一线的共建工作。福州军区司令部出动干部战士数百名、车辆机械10多台,挑灯夜战4个晚上,把五一路民航大厦旁堆积四年之久的1000多立方米的垃圾全部运走。全线十几公里道路,经过几次突击整治,共清理垃圾640卡车,拆除各种违章搭盖135处,改造门面、店面、烟囱60个。同时,部队还协助地方对车站、码头、市场、影剧院和主要交通路口进行了整顿,改善了福州的市风市貌。
  第四节 抢险救灾
  每当福建人民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的灾害时,驻闽解放军配合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奋力抢救,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并积极帮助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安排好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到1984年,参加重大抢险救灾305起,出动部队19万多人次,汽车4500多台次,抢救群众5万多人,抢运粮食、化肥、食盐等重要物资21.7万多吨,向受灾群众捐赠大米64.5万多公斤,衣物33220件,以及部分现金等等。
  一、抗洪救灾
  1952年7月下旬,福建遭遇大水灾,闽江、鳌江、长溪三条江河两岸许多村庄被淹,有59个县市受灾。福建军区立即发出《抗洪救灾紧急指示》,军区机关、福州警备部队及步兵第82师官兵共5800多人,立即投入抗洪救灾的战斗,抢救遇险群众。仅福建军区高炮营1连战士,就从深水中救出群众24人。第10兵团工兵团指战员,除积极参加抢救工作外,还自动组织流动巡查组,看护群众的家具和衣物,冒雨涉水为灾民送饭,并做慰问工作。82师从深水中救出灾民340多人和大批物资,该部文化教员竺培国因体弱劳累过度,在救灾中光荣牺牲。灾后,部队又帮助群众抢收早稻6100亩,捐赠大米10万多公斤、人民币4.5万元,以及大批其他物资,帮助群众克服困难。
  1968年6月中旬,闽江上游和福州地区连降暴雨,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洪灾。驻闽江沿岸的部队全力投入抗洪斗争。6月17日,福州大桥中洲地区被淹,福州警备区指战员奋勇抢救遇险群众,抢运出大批物资。福建省军区机关和直属分队出动1200余人,在福州仓山地区抢运大米6.5万公斤,盐200吨,糖160包,化肥3000吨;抢修和加固防洪堤6.5公里;抢救群众200多人及大量财产。18日黄昏,江水涌进南平市区,南平印刷厂成百吨高级纸张将被淹没,当地驻军挑选26名干部战士组成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将纸转移到安全地点。19日上午,洪水淹进闽清县城,福州军区舟桥营和当地群众一道救灾,使400多立方米枕木、杂木免受损失。
  1973年4月,闽南地区暴雨成灾,仅晋江地区就被淹农田32340亩,冲垮堤坝1172处。陆军部队派出指战员3400多人参加抗洪救灾,并调出大批物资支援灾区群众。其中有个守备某师无偿支援稻谷1.25万多公斤,衣服420件。6月21日至25日,福建一些地区又遭洪灾,驻闽陆军、福建省军区和福州军区炮兵部队,派出1.3万多人,汽车254台次,船只45条,抢救遇难群众2065人,船44条,各种物资1400余吨,抢修水渠堤坝3300多米,支援群众稻谷26.7万多公斤、大米2.15万公斤、衣服32800件。
  1977年5月中旬,特大洪水使闽侯县甘蔗镇防洪堤决口50多米,1万多群众被洪水围困,外(洋)福(州)铁路路基被冲垮长5米、深9米,路轨完全悬空,行车中断。福州军区政委李志民等亲赴第一线指挥,组织舟桥团、通信团、高炮647团和省军区独立团等单位3000多人抢救抢修。指战员们日夜突击,填石块3069立方米,很快使铁路恢复通车;打捞和转运粮食1.5万公斤、化肥100余吨;帮助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全部脱险。
  1984年5、6月间,闽江上游连降暴雨,山洪暴发。闽江水位超过警戒线2~5米,冲毁房屋2000多间,淹没农作物近10万亩。军区出动部队2978人,汽车164台次,救出遇难群众1091人,抢运各种物资近100吨。
  二、抗风救灾
  1956年9月中旬.福安、晋江地区及闽侯县受强台风和暴雨袭击。许多房屋倒塌、农田被淹。陆军驻闽部队出动3.5万人,汽车269台、船只67艘,奔赴灾区抢险救灾,并捐赠一批款、物给灾民。
  1957年9月15日,闽南地区受到12级强台风袭击,东山、漳浦、海澄县一带损失严重。当地驻军全力以赴,抢救遇险渔船68条,抢运食盐3.5万公斤及其它物资,价值10万多元。翌年7月中旬,闽南地区又遭强台风和暴雨袭击。驻军出动30329人、汽车201台、各种舟船57艘,救出灾民1639人,抢收庄稼;3.8万多亩,加固、修补水库35座,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了损失。
  1959年8、9月间,闽南沿海地区连遭三次强台风袭击,其中第3号特大强台风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驻闽部队出动官兵4万人次、1000余辆汽车和汽艇,调拨大批抗灾救灾物资,投入抗灾抢险第一线。灾后,部队又协助地方恢复生产。
  1969年9月20日,11号台风袭击了泉州湾地区,海啸和暴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29军和守备第8师等部队派出1000多人抢险救灾,转移群众9470多人、船只600多条,抢修海堤11处,抢运出粮食、化肥、食盐等物资20多吨。
  1981年9月22日,龙溪地区遭受16号台风袭击,暴雨成灾。南靖、漳浦、龙海等县一些村镇被淹。福州军区派副司令员朱耀华率领机关干部连夜赶往漳州,组织陆海空军进行抢救。先后派出干部战士和医务人员1万多人、各种车辆790台、直升机、运5飞机各5架,以及部分舟桥器材和通信器材。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5000多人,抢运出各种物资120吨;空投食品1.15万多公斤;抢修大堤和公路填土石3.5万立方米,投放沙、土、石袋1.3万多包;救治伤病员3000多人;捐赠大米50万多公斤,以及部分服装和急需药品等。10月初,闽南驻军又派出2512人,分别到龙海、南靖县抢修堤岸和公路,完成土石方14.27万立方米,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982年1月,中央军委通令表彰在这次救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驻龙溪地区部队和军区空军独立运输大队。
  三、灭火救灾
  1971年3月25日下午,清流县郊区山林失火,威胁着大片松林安全。福州军区通信总站通信连立即赶到现场救火。战士张江只身冲下70多度的陡坡,切断了将要蹿上山梁的火路,当大火扑灭后,人们发现张江仰面倒在一棵青松下,这位年仅18岁的战士,为保护国家森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将这座山改名为“张江山”。
  1974年8月11日,永安雨伞鞭炮社发生火灾,当地驻军和群众一起参加灭火的战斗。军区总医院、103医院、363医院和附近的一个陆军师都及时派出医护人员,抢救伤员。次年春节期间,惠安县造船厂108号渔轮失火,船上有7吨多柴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危及附近十几条船的安全。福州军区守备第9团1营奔赴现场,军民团结战斗,扑灭了大火,避免了几百万元财产的损失。
  1980年12月29日,福州市台江区江滨路民房发生重大火灾。省军区司令员丛德滋、政委孟乐天等亲自带领机关、直属队700多人赶赴现场,奋战10多个小时,抢救出的物资财产价值数十万元。
  1982年3月9日,福鼎县制药厂发生严重爆炸事故,伤亡多人。守备部队、军区总医院以及海、空军派出人员、飞机参加了抢救工作。
  四、抗敌救灾
  1954年7月,大嶝、小嶝岛遭到国民党军的炮击。福建军区水兵师2团派出50多名指战员和医务人员渡海前往抢救受伤的渔民。该团还捐献近1000元救济死难者家属。
  1955年1月20日下午,国民党军飞机12架窜入福州市上空投弹,死伤居民300余人,烧毁房屋4000多间。福建军区领导人叶飞、刘培善等亲自组织指挥部队对空射击,抢险救灾。工兵分队爆破房屋,切断火路,军民共同努力很快将大火扑灭。部队又捐款6527元,棉被、衣服、鞋子等1000余件,帮助灾民克服困难。27日,军区机关和部队160多人,组成4个慰问队,携带大米、粉干2500多公斤,以及部分猪肉等物品,慰问了台江、小桥一带灾民。
  五、抗冰雹救灾
  1976年4月17日晚,福州市及周围部分县受到冰雹和暴雨袭击。市区受灾尤为严重,许多房屋的瓦片被砸坏,大部分仓库漏水,仅大米、地瓜干就被淋湿2万多吨,不少街道被瓦砾堵塞。福州军区机关和部队出动2.1万多人次,汽车3000多台次,协助地方清理了堆积在街道上的大量瓦砾和污物。步兵第255团、炮兵第647团和军区防化营等单位派出806人,从被损坏的粮库中抢运出粮食423万余公斤,抢修仓库屋顶4.2万多平方米。
  六、防治虫害
  1960年6月至7月,驻龙田、福州机场空军运5飞机对涵口、将口、黄石等地区进行空中撒药灭虫,出动飞机54架次,灭虫面积5.4万亩。1979~1989年,驻闽空军出动运5飞机32架次,撒药防治森林虫害,飞行2266架次、1608小时,防治面积达364万亩。
  第五节 群众纪律
  驻闽解放军为加强军政、军民团结,除了积极支援地方建设,为群众做好事外,还经常对部队进行群众纪律教育和群众纪律检查。部队各级领导,经常走访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倾听群众意见,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违犯群众纪律事件进行严肃处理。
  一、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49年10月14日,第10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发布命令,要求广大指战员自觉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约法八章》(①1949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向全国军民发布《中囯人民解放军布告》,阐述向全国进军中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八个方面,被称为约法八章。)、《入城守则十二条》。明确规定进入城市后,严禁破坏企业、机关和公共财产;坚决执行党对华侨外侨的政策;严禁抢购市场物资,以便更好地团结各界人民。1950年春节期间,各部队普遍进行了拥政爱民教育,纠正违犯群众纪律的现象,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了道歉和赔偿。1952年11、12月,第28、第31军为整顿部队的群众纪律,增强爱民观念,分别进行了群众纪律大检查。对向群众借物情况作了清理,两个单位共赔偿2.5万元,纠正了违纪现象,密切了军民关系。此后,每逢八一建军节和春节都普遍开展拥政爱民教育,检查部队执行纪律情况,基本上形成一项制度。在1958年炮击金门战斗和1962年紧急战备中,福建前线各部队都十分珍惜民力,保护群众的利益,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1963年7月,福州军区政治部将炮兵611团与驻地生产队在抗旱中因争水发生冲突,野战第10医院与厦门市邮电局因争地发生殴打两起事件通报全区部队,要求各单位从中接受教训,广泛进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号召全体指战员坚决与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1974年7月,军区及时通报批评两个连队与驻地群众打架的事件,并作了严肃处理。在八一建军节前后,各部队依照军区政治部指示,再次进行了建军宗旨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组织进行了群众纪律大检查,防止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1980年7月,福州军区党委、福建省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军民团结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部队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1979)94号文件关于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的指示,深入开展“双拥”教育,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消除隔阂,进一步改善军政、军民关系。地方和军队分别对《拥军优属公约》、《拥政爱民公约》执行情况进行普查,对发现的新问题作了妥善的解决。
  二、认真执行土地征用政策
  50年代初期,驻闽部队针对福建人多地少的实际,认真遵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和中央军委军事训练部关于军事训练用地的规定,十分重视土地使用问题,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他们在选择战术演习场、射击场、操练场和建设军营时,尽量利用海滩、荒山、山谷和其他空地。第28军步兵第245团的训练场,全部是利用荒山建成的;铁道兵在修鹰厦和外福铁路路基时,尽量少用耕地.仅铁道兵第5师就节约良田54亩;炮兵第3师在修建营房时,大部分利用山坡、丘陵地,而征用的田地仅占营房用地的7.6%。1956年9月,福州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检查国防建设中浪费用地和今后国防建设中节约用地》的指示,全区各部队都组织专门力量对国防建设中用地的情况作了检查,至年底全区部队退还给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土地达9680亩。1957年2月,军区所属单位又分别对训练场地、国防工事进行了普查,再次退还给地方政府和群众土地1369亩。1970年12月下旬,福州军区政治部在处理征用土地问题时,纠正了部分单位考虑部队需要多,关心群众利益少,滥用、浪费土地的现象。驻闽部队24个单位当年申请征用土地231.8亩,经派人实地勘察,只批准征用123.8亩。1981年驻闽空军还解决了漳州机场场界的纠纷。漳州机场是50年代利用旧机场扩建的。由于历史原因,使用土地的档案资料不全,军民之间一直有些纠纷。为查清场界,解决矛盾,在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下,驻闽空军派出工作组走南访北,找知情人了解当时土地使用情况,查阅军内外档案资料1000多份,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终于弄清了场界,按政策处理了土地纠纷。
  三、爱护森林
  1954年5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就指示部队要加强爱护森林的教育,福建驻军多数单位都能认真贯彻执行,但也有个别单位要求不严。第28军步兵250团8连擅自上山伐树,违反当地封山育林规定。为此,福州军区政治部于1965年1月发出通报,要求各部队把保护森林的情况作为群众纪律的主要内容来检查,并规定今后部队如上山砍柴事先应征得当地政府同意,以不损害群众利益为原则。1974年,驻闽部队对执行国家林业政策的情况进行了普查,仍发现有的单位和个人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不按计划指标,多砍多伐;有的通过私人关系,非法购买木材做家具;有的假公济私,乘机为自己购木材;个别单位甚至倒卖木材,从中牟利等,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为此,不少单位再次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上级有关保护森林的指示,以及本地区有关规定,进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解放军光荣传统的教育,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执行林业政策的自觉性。铁道兵第54团于国庆节前后派出11个群众纪律检查组,以检查部队执行林业政策为重点,深入社队、伐木场、林场等单位征求意见,有的将私自购买的木材退还给公社,有的将木材按原价归公。
  四、清退民房
  1949年,大批解放军部队进军福建后,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营房,只好暂时借住民房,军民之间(特别是在侨区)时有矛盾发生。1956年10月,福州军区政治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对部队进行侨务政策的教育,对部队与侨属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检查,并对借用侨眷房屋及家具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军队借用华侨房屋一定要付租金,并订立合同;租房不得擅自改建,损坏的要修复或赔偿;借用家具应办好手续,要保持室内清洁和环境卫生,尊重房主的风俗习惯等。1957年4月,福州军区后勤部和福建省人民委员会经过协商,制定了军队借用民房付租办法。从当月起,军队借用的民房全部付给了租金,过去租金偏低的做了相应调整,应该修理的部队负责修,有的还付给一定的补偿费。总计支出人民币10万元。一年多时间部队还主动挤让出民房27713间,退还给当地政府和群众,使租用的民房比上年减少4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组建新的部队和部分部队调防,一时无法解决营房,驻军占(借)地方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房屋数量增加。“文化大革命”后期,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恢复,学校复课,新的矛盾又突出起来。1972年8月和12月,福州军区两次召开会议,着重研究解决清退部队占用地方机关和群众住房等问题。要求各单位抓紧落实已确定退还和与地方对换的房屋。到1975年6月,共退还地方房屋340388平方米,为占(借)用地方房屋总面积的65%。至80年代初,基本退清了占用的房屋。
  为落实华侨政策,做好被占华侨房产的清退工作,1979年8月,福州军区副政委龙飞虎亲自带领工作组,协同地方政府在厦门进行为期十天的专题调查,提出了清退华侨房产的具体意见。厦门高崎机场附近有三栋房屋,在解放厦门时是接管国民党军队的,并已列为军产。后查证确系华侨房产,决定退还。尽管当时部队搬迁确有困难,但还是很快地将其退还原主。
  五、保护学校和文物古迹
  厦门集美是爱国华侨陈嘉庚捐资兴建的绚丽壮观的学村。在解放战争中,退踞漳厦金的国民党军以此为据点,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进攻厦门。解放军第85师遵照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关于“为了保护学村建筑群,宁可多流血,也要避免使用火炮”的指示精神,仅用步兵轻武器与国民党军展开近战。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学村建筑群完好无损。第85师占领集美后,立即张贴布告,晓谕军民共同保护集美学村。集美学校董事长陈村牧激动地说:“幸亏解放军来得早,不然,这座历史悠久的学校就被完全毁灭了!”
  50年代初期,福建军区政治部依据上级指示,颁发了“关于保护文物古迹几项规定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在建筑工程或开山挖土中,如发现古墓、古文化遗址及古建筑等,必须按照保护文物法令执行,不得任意挖掘或拆毁;在地下发现古铜器、陶器、化石等文化标本时,应移交当地人民政府负责保管。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陵墓座落在福州市金狮山下,福州军区专门指定了一个连队负责日常保护管理。有三名领导干部参加地方“林则徐墓文物保护小组”。1981年3月,军区司令部派出20多名指战员,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陵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部队在墓地修筑了环形石头护墙、花台,栽下铁树和松柏。林则徐的后代来祭祖时,看到陵墓保护得这样好,感动地说:“多亏解放军的保护,林公英灵该笑慰九泉了。我们全家感谢解放军!”
  莆田县广化寺建于南北朝,距今1400多年,在国内外负有盛名。以广化寺为祖寺的49个寺遍布东南亚各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莆田军分区经地方政府同意借用该寺作为教导队、独立营住房,使用期间严加保护无损。1979年12月,军分区收到地方政府和侨务部门来信后,立即退还,深得政府、华侨和宗教界人士赞扬。
  第六节 三支两军
  1967年初,福建的“文化大革命”进入所谓夺权阶段,各派群众组织之间严重对立,武斗事件时有发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大都被打倒,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全省陷入无政府状态。驻闽陆海空三军奉中央军委命令,自1月起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至1970年9月,累计派出三支两军人员12.23万人次,其中干部3.1万多人次。1970年留在地方的三支两军人员尚有17643人,其中干部9049人。他们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有关指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对稳定全省局势,发展工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参加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领导工作的军队干部,实际上挑起了领导全面工作的沉重担子,为制止武斗,维护社会秩序,主持日常工作,组织指挥生产,尽了很大努力,保护了一些干部和群众,减少了工农业生产的损失。到1967年4月5日止,福建省军区派出军代表324人(内有10名战士)、警卫人员334人,对14个单位实行军事管制,包括政法机关、电台、报社、邮电、航运、水电、银行、粮食、石油等重要部门和单位。公安机关军管后,各科室有人办公,城市交通、消防、治安、侦察破案等工作都有人负责。省航运局所属外海大队和闽江分局,军管前两个月发生事故17起,经济损失50多万元。军管后,事故大为减少,生产恢复正常。同年,福建省军区派出138名干部分别参加75个地、县“三结合”生产领导班子,使许多受批斗的农村干部重新出来抓生产。省军区抽调干部战士22086人、汽车30台次、肥料29359担,支援农业生产。同年,还派出干部战士298人,到90个工厂、2个公司,成立支工办公室,帮助这些企业建立“三结合”生产领导班子,支持企业干部大胆抓生产,使迟到早退和旷工现象大大减少,生产秩序明显好转。福州、厦门、三明、福安等地、市的工矿企业,自军代表进厂后,迅速扭转了前几个月生产下降的趋势。
  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错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三支两军人员又缺乏地方工作经验,因而在三支两军工作中出现了不少缺点错误,特别是错误批判处理了一批干部,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造成军队与地方之间的隔阂,也影响了部队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参加三支两军的大多数人员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人骄傲自满,不尊重地方干部,个人说了算;有的滥用职权,安插亲友,以派性用人,重用亲近的人,排挤不同意见的人;甚至有个别人腐化堕落,违法乱纪。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解放军的声誉。
  1972年后,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三支两军人员陆续全部撤回部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依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驻闽部队与地方都本着互相体谅、互相照顾、互相配合的原则,对三支两军遗留问题逐步作了妥善解决。1978年12月后,军队各单位派出大批人员到地方有关单位征求意见,赔礼道歉,做好善后工作。1980年7月和1981年9月,驻闽部队又对部队进行拥政爱民教育,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与地方有关单位协商解决三支两军遗留问题。1984年6月19日,中共福州军区委员会和福建省委举行联席会议,军区司令员江拥辉、政委傅奎清等7人和省委书记项南、省长胡平等12人参加,就整党中抓好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解决部队三支两军的遗留问题交换意见。随后,江拥辉、傅奎清等又走访了福州市委、市政府,征求对部队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八一”期间,军区机关和各部队又分别派出走访组,由主要领导干部带队,走访了驻地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听取批评意见,主动解决三支两军的遗留问题。驻福清炮兵师在福清“支左”,和地方隔阂深,前几年部队主动向地方作了检查,取得对方的谅解;这次走访,师长、政委再次向地方作了诚恳的检讨,进一步得到了对方的谅解。南安驻军炮团由团长、政委带领走访组到南安县官桥公社及三个大队,主动检查了部队的错误,并登门走访了“支左”中遭打击的3名社员,向他们赔礼道歉。其中一名曾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遭到批斗的社员,见团长、政委亲自上门再三道歉和慰问,深受感动,表示捐弃前嫌,照样拥戴解放军。许多单位在走访中和地方人员共同总结“文化大革命”中的经验教训,对一些尚未解决的冤假错案也建议地方予以平反,以实际行动消除隔阂,挽回影响,并结合走访检查了部队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使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