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政治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598
颗粒名称: 第五篇 政治工作
分类号: E22
页数: 54
页码: 371-4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政治工作、综述、组织工作、政治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政治 工作

内容

综述
  中国军队的政治工作始建于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该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大力协助下兴办的,其政治工作主要是当时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建立起来的。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的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大多由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担任,他们积极培训政治工作骨干,组织政治宣传队,向士兵和民众宣传革命政策,进行战场鼓动,对北伐战争前期的胜利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军队虽仍保留政治工作制度,但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福建的国民党军队,均设有党部(特派员)、政治部(政工处、政训室)等机构,其任务是歪曲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向官兵灌输“忠于党国、忠于领袖”的奴隶思想,诬蔑共产主义,诽谤共产党和红军,为“围剿”红军和杀害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制造反革命舆论;并在军队内部实行特务统治,排除异已,防范“异党活动”和逃亡。抗日战争时期,曾向军内外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并组织士兵识字和开展文娱体育活动,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国民党发动反革命内战后,其政治工作则完全成了反共反人民的工具。到了后期,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军心涣散,军内盛行打骂刑罚,其政治说教和反共宣传被基层官兵称为“卖狗皮膏药”、“吹牛皮”,政工干部被视为特务,其所谓的政治工作只能起反动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继承了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前期政治工作的传统,并在革命战争中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了一整套新型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它是人民解放军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和具有无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福建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一开始就置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成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1929年12月,红四军在上杭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总结红军的建军经验,通过《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决议》,为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奠定了基础,是建党建军的伟大纲领。按照《决议》精神,红四军政治部颁发了各级(军政治部、纵队政治部、支队政治委员、大队政治委员)政治工作纲领,规定了各级政治工作人员的任务和职责。福建各红军、游击队认真贯彻《决议》精神,加强政治工作建设和宣传、组织群众。红四军第4纵队写了贯彻古田会议的总结。1932年9月,福建军区随营学校编写了《政治工作与政治部》教材。此外,还认真贯彻东南作战军政治部编写的《紧急情况中政治工作方式》等,进一步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政权,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红军东路军攻打漳州时,毛泽东亲自向部队作了动员,讲清攻打漳州的意义和城市政策,因而红军入城后商店照常营业,市面秩序井然,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主力红军长征后,福建的红军游击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必要的政治教育。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黄道亲自给闽北红军游击队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阐明共产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道理,坚定指战员的革命信念。1936年4月1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颁布《关于争取白军工作的指示》,以加强瓦解敌军工作。各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强大敌人的反复“会剿”、“围剿”、“清剿”中,紧密地依靠人民群众,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后,各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及时进行形势任务和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教育,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主动向国民党地方当局提出合作抗日的主张,改变一些不利于抗日的做法,争取各界人士参加抗日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福建的革命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各地的游击队除及时宣传解放战争的胜利,鼓舞士气外,针对队伍发展较快的情况,着重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和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关心群众利益的教育。闽北游击队连以上单位均组织了工作队,每打下一个地方,就开仓济贫,实行减租减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福建的革命武装斗争,之所以能够坚持20余年,直至全省解放,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有坚强的政治工作,纪律严明,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自觉为人民利益而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闽部队的政治工作,继承了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优良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发展。福建面对台澎金马,又是侨区,部队长期处于战备状态,随时准备解放沿海国民党军占领的岛屿,从组织上、思想上、作风上、训练上都要适应这一要求,驻闽部队各级党委加强了党的建设,坚持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与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长期坚持把战备思想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保持部队高昂的士气,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经常不断开展反对“和平演变”、反敌“心战”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反腐蚀斗争的能力;50年代初的文化大进军,把文化教育摆在战略的地位上,至70年代曾三次掀起学习文化的热潮,使指战员的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前线部队业余文化生活活跃,.荷戈顾曲,战士业余演出队数次进京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赞许。同时,福建驻军发扬了我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优良传统,从解放初期的帮助地方建设政权以至建党,到以后抢险救灾,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虽然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受林彪反革命集团鼓吹“突出政治”的影响,将政治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以及后来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有些单位一度产生忽视政治思想工作的倾向,但是,一旦中央纠正了错误,各级领导和政工干部迅速跟上,拨乱反正,教育部队尽快转到正确路线上来,使政治工作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了守卫海防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一章 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党的建设,以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管干部工作和创造先进单位(个人)的活动,也是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福建解放初期,福建军区政治部抓了新建单位党组织的建立和部队党的发展工作,党的队伍有了较大发展。以后,经过几次整党整风,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骨干培训,狠抓基层党支部建设,到60年代中期,驻闽部队党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增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在思想、作风、组织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委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团以上单位重建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了党的纪律和党风建设,不断纠正不正之风,落实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促进了党内外团结,促进了党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3年,中共福建军区、福州军区共召开7次代表大会(详见表5-1),中共福建省军区召开5次代表大会(详见表5-2)。
  第一节 党的建设
  一、党委(支部)工作
  1950年,各部队主要抓了党支部骨干的培训。步兵第92师采取短期集训的方法,培训支委11期840人,小组长10期794人,党员4期689人。1952年,各部队结合“三反”运动,普遍进行了整党,重点纠正一些党员居功骄傲、享乐腐化和不求上进的错误倾向。从重点检查第25军步兵第225团5连、军区装甲连等5个连队党支部工作的情况看,整党后,领导作风均有改进,党支部较好地发挥了作为连队领导和团结核心的作用,在群众中有威信,保证了中心任务的完成。根据华东军区关于《继续加强党支部建设》的指示,福建军区从1954年8月至1956年6月,先后抽调干部1682人,分批对1913个支部(占全区党支部总数的94.32%)进行了全面整顿,使支部的团结状况、集体领导观念和业务水平均有一定提高。在步兵第91师的213名支委中,胜任本职的由原来的50名增至150名,表现一般的由原来的111名减为63名,其余不称职的也有了进步。在炮兵第9师的1364名党员中,表现好的和较好的党员,由1140名增至1336名。1957年,在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驻闽部队各基层单位普遍整顿了党的组织。1960年底至1961年春,福州军区党委先后抽调团以上机关50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分批对2296个党支部进行整顿,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保证部队在国家经济暂时困难面前和福建沿海地区紧急战备期间,经受住了考验。1962年10月26日,贺龙元帅在给福州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刘培善的信中说:“要想使军队工作能过硬,没有坚强的党的领导,没有扎扎实实的支部工作是不行的。”军区党委在认真学习后,郑重地印发给团以上党委,要求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是年,坚持党课制度较好,保证了教育时间,普遍学习了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党员觉悟进一步提高。加强了党支部骨干的培养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全区团(县人武部)以上党委普遍建立交心通气会制度,每隔一段时间,或结合工作总结,召开党委交心通气会,互相交换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到1965年,党内民主生活逐步正常,团结状况改善,民主集中制得到加强,重大问题都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对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比较好。各级党委在领导政治思想工作、基层建设、战备等方面,工作成绩比较显著。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部队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社会上的资产阶级派性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严重影响到部队,正常的党内生活和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被破坏。1968年底到1970年,全区部队自下而上分期分批进行整党,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加上派性干扰等原因,效果不大,还伤害了一些好同志。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从1972年起各级党委结合批林整风,着手进行思想方面的整顿,并取得一定效果。10月8日至27日,福建省军区的县人武部(团)以上党委进行整风,纠正了某些不正之风。在抓基层建设中,炮兵第3师师团党委在两年内对所有连队支部进行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各单位也都普遍轮训了支部骨干。1975年下半年,贯彻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福州军区党委先后对军区政治部、后勤部和两个军级党委、11个师级党委、91个团级党委进行思想整顿,消除资产阶级派性影响,增强了党性。各单位有重点地整顿了521个基层支部,集训政工干部1230多名,使各级组织党的观念和团结加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得到贯彻,党的各种制度逐步恢复和健全,党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是年底,开展了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使这次整顿的成果未能巩固和发展下去。
  1979~1982年,福州军区党委每年都整顿一批团以上党委和基层党支部,坚持思想整顿与组织整顿相结合,组织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不正之风,调整和加强团以上党委领导班子。经过反复学习和整顿,党的民主集中制有了加强,多数党委书记较好地摆正了自己与其他委员的关系,克服了“个人说了算”的现象,重大问题都能提交党委会或常委会集体讨论,坚持了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健全了首长办公制度,使党委能集中精力抓部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加强了对党员的思想教育,1980年,90%以上的基层党员进行了轮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抓了党内生活准则和军委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的贯彻执行,党风有所好转,纠正了党委领导干部中闹派性、搞不团结、生活特殊化、走后门等一些歪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从1983年11月至1984年底,福州军区党委和军区机关及直属队的14个党委、67个支部共1674名党员分批参加整党学习。在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和纯洁组织等四个方面经验收都达到了整党要求。1985年1月,福建省军区党委及其机关的3个党委、5个支部共375名党员进行整党学习,到7月中旬结束。从理论上、实践上和思想感情上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增强了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进一步改进了领导和机关作风。是年,驻闽部队各军师级党委和少数团级党委也进行了整党。
  二、发展党员
  1950年,福建军区在抓紧各军分区、警备团和县大队等新建单位建立党组织的同时,通过执行剿匪、战备和其他任务,全区共有先进分子19236名被吸收入党,进一步壮大了党的队伍。1952年11月间,根据总政治部和华东军区的指示,制定了1953年全区党的发展计划,并在部队中广泛进行发展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经过军区后勤部、公安13师、步兵第85师(水兵师)等单位的试点,随后修正计划,训练骨干,并纠正了某些单位额外增加入党条件和入党手续的做法,使发展工作正常进行,至1953年12月,共接收50名新党员。这些新党员均是1951年前入伍,多数是翻身农民,不少人经过战斗考验,是部队中的优秀分子。1954年1月~11月间又发展了1355名新党员。其中士兵占93.65%;军官占6.35%。战斗英雄、模范人物占72.55%。原是青年团员的占73.5%。本人原是劳动者的占76.9%。家庭是劳动者的占96.9%。1956~1958年,驻闽部队各级党的组织,重点加强了基层连队和分散小单位党的发展工作,使党员在部队总人数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据福州军区1958年底统计,党员人数占全体官兵数的26.7%,连队党员占连队总人数的18.8%,军官中党员占87%。1962年,在东南沿海地区紧急战备的考验中吸收了大批党员,使党员人数在总人数中达到37.01%,连队党员占连队总人数的30.78%,军官中党员占87.5%。经过发展和调配,有党员的班占91.13%,有党员的技术小单位占92.28%,有党小组的排占%.86%,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党的领导作用。到1967年初,福州军区所属部队,有党员的班达到98.2%,有党小组的排达到98.3%,基本上实现了班有党员、排有小组的要求。
  1973年,福建省军区所属部队,贯彻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的方针,共发展了1200多名新党员。1980年,各级党组织认真执行发展党员要提高质量、控制数量的规定,发展党员注意走群众路线,坚持入党条件,层层把关,质量显著提高。
  三、党的纪律检查
  福建军区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于1950年4、5月间相继成立。1952年,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纪委配合“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的开展,检查和处理了一批犯有贪污、浪费和严重官僚主义错误的党员,清除了少数阶级异己分子、蜕化变质分子出党,纯洁和巩固了党的组织。运动后期,又组织人员对所有案件进行复查,纠正了有些单位定案粗糙和畸轻畸重的现象。1953年,贯彻中央和华东军区党委关于认真处理群众来信的指示,各师以上单位党委普遍进行了检查,对群众来信反映的重大事件和问题较多的单位,派人调查后,作了严肃处理。1954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指示,集中对高中级干部中出现的腐化堕落、违法乱纪倾向,展开严肃的斗争。对腐化堕落、违法乱纪分子进行了群众性帮助教育,处理了一批犯有严重错误的党员,将少数品质恶劣、屡教不改的蜕化变质分子开除出党,挽救了一些犯错误的人,教育了党员群众。
  1956年10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福州军区党委监察委员会成立。根据上级有关指示,首先认真抓了对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令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各级监委配合有关部门,还对党员广泛进行政策纪律教育。1961年春,在贯彻国家粮食政策时,处理了一些违反市场纪律、投机倒把等方面的案件。在反对商品“走后门”和反对干部特殊化的工作中,及时通报了私分多占、违反政策、黑市交易等情况,向全体党员敲了警钟。1963年,在反对腐化堕落行为的斗争中,纠正了以往对有些高级干部处理偏轻的现象,检查处理腐化堕落案件297起。1964年,根据福建对敌斗争的特点,各级监委还认真抓了妨碍战斗、战备任务完成和严重腐蚀部队斗志的案件,保证了“一切立足于打”的指导思想的落实。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的组织生活受到严重干扰,纪律检查工作也被削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随着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也更加得到重视。1978年,根据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开展财经纪律大检查的指示》,福州军区共抽调干部1091人次,组成197个检查组,对348个团以上单位和2418个伙食单位进行了检查,有效地整顿了财经纪律,纠正了不正之风。
  1979年3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福州军区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随后,驻闽部队各级党委纪委也相继建立,使中断10年之久的纪律检查工作完全恢复。1980年,福建省军区及其所属师、团级党委用6天左右时间,集中学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文件,进行整风,各级纪委还配合有关部门轮训党员9686名,提高了党的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违纪现象和歪风邪气减少,受党纪处分的人员比1979年下降38%。同年12月通过学习军委主席邓小平对某军炮团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批示,各级纪委重点检查了团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对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坚信党中央正确领导等重大原则问题的态度。1981年,福州军区各级党委纪委还检查了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的情况,要求严格执行干部住房、用车和使用公勤人员等规定。在抓纠正经济领域中违法乱纪问题时,先后对违反国家林业政策,向林区群众套购木材;参与非法经商、抢购紧缺商品;擅自动用大量专项经费购买高级消费品,违反财经纪律等不正之风,进行了认真检查处理。
  1982年1月,福州军区各级纪委协助政治机关,迅速将中央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向党员作了传达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对照检查。军区党委并将纪委制订的《关于坚决刹住经济领域中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几项措施》转发部队。1984年,在福州军区党委和机关整党期间,纠正了一些领导干部住房收费不够合理的问题;解决了机关超面积住房和拖欠房租的问题;清退和处理了违反规定计划外接收的兵员、学员;对群众反映领导干部子女人学、调动、提升存在不正之风问题,作了认真调查核实。其中属正常的向群众作了说明,有的领导干部作了自我批评。对19起由于官僚主义和工作失误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一件件调查核实,分别作出适当结论,追究了当事人的责任。1985年,福建省军区在整党过程中,撤销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公司,认真查处了7起在经商活动中违法乱纪的案件。
  四、落实党的政策
  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对在前几年受过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干部进行了甄别,为88.7%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人平了反。据1959~1962年不完全统计,各级党的监委共受理党员申诉657件,重大案件都派专人查证和由监委书记亲自审批,基本做到监委领导、专人负责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保证了处理案件的准确性。
  1972年,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福州军区各级党委开始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审查处理的人员进行复查复议。福州军区政治部抽调人员组成落实政策办公室,各单位也都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初步查清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重点审查的干部的情况。根据中央有关政策规定,对一些明显定性偏高、结论偏严、处理偏重的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问题作了纠正,落实了党的政策。
  1978年后,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有关指示,各级调整和加强了落实政策办公室。在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的努力下,较好地解决了历次政治运动中遗留的问题,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各种形式审查处理的人,逐个复查复议,彻底平反了冤假错案。1978年,福州军区各单位共召开平反大会49次,公开平反冤假错案,对错当敌我矛盾审查处理的人,予以平反纠正;对“清队”中原定敌我矛盾,被开除党籍、军籍、作资遣处理(①对于一些被怀疑有所谓敌我矛盾问题,但缺少证据又一时无法查清的,给些资助金遣散处理回家。)的人,全部减轻或取消处分;对在“学习班”被错误审查但未作结论处理的其他人,也根据受迫害、受影响的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处理;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非正常死亡的人,推倒了强加给他们的莫须有的罪名,对他们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评价,分别召开追悼大会,或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公开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对他们家属、子女的工作、生活等问题作了妥善解决。
  根据中共中央、总政治部指示精神,从1978年12月到1979年7月,福州军区对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平反改正、恢复名誉;为其补办转业或复员手续,到地方后一直表现较好,符合党员条件的,予以恢复党籍;他们的工作、生活等问题,同地方有关部门协商后,均作了妥善安排。得到了被改正人员及其家属子女的谅解和欢迎。
  1980年1月16日,中共福州军区委员会、福建省委为在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人员作出了平反结论,恢复名誉。198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揭所谓福建地区阶级斗争盖子的中发[1974]9号文件。福州军区各有关单位,对因9号文件受到错误批斗的人员,区别不同情况作了纠正。
  1979~1984年福州军区各级纪委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结合落实党的政策,清理有关人员档案中的不实材料,使他们彻底放下思想包揪;还对“文化大革命”前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各种问题1911件,进行认真复查,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促进了安定团结。第二节 干部调配与任免
  1949年底至1950年,福建各军分区和各县、区武装逐步建立,需要配备大批干部。福建军区除将第96师、第87师及兵团警卫营、政治部警卫连转为地方武装外,又从野战部队抽调师以下干部3432名(其中包括班长1493名、青年学生111名),从工作队(详见本篇第四章第一节)中抽调排以上干部1000多名、老战士450名,充实到各军分区工作。1950年下半年,又从4个军抽调250名连排干部重点加强第三、四、六军分区,从已地方化的第96师、第87师的机关抽调一部分干部到县、区武装部工作,从而加强了地方武装建设,提高了地方武装的战斗力。
  1956年7月,福州军区成立。原福建军区集中全力进行组建福州军区、合并分区、整编边(内)防部队的干部配备工作。一年内补评11351名军官的军衔,为997名尉官晋升军衔,为13025名副师职以下干部调整了级别,接受各院校毕业学员1022名,处理退役干部2788名,选调1265名干部进各院校学习。
  为了执行修改后的军官服役条例,1963年福州军区对干部年龄进行了调查,查明中校以下超龄干部4685名,占总数的18.8%。2月,福州军区成立安置年大体弱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廖海光任组长,下设安置老干部工作组。此后,妥善安置了一批老干部。1964年,福建省军区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指示,对干部队伍作了较大调整。全年选拔调配各级干部903名,其中军士提军官322名。提拔调配团以上干部294名,从野战军调进1277名干部,作了较合理的安排。输送了296名干部转业地方工作。对批准退休、离职休养的干部,大多数作了妥善安置。
  1967年后,福州军区有4万多人(次)参加“三支两军”,每年均有2000多名干部在地方工作,部队干部不够,又从下面提拔一批,形成两套干部,加上文化大革命前几年中止干部转业,干部只进不出,干部人数大量增加。各级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副职大量增加,机构臃肿,干部年龄老化日趋严重。据1969年统计超编10259名(不含第28军)。1970年,福州军区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各级领导班子实行老中青三结合的指示,开始注意选拔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并转业了一批干部(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转业干部,其中有作为复员处理的)。1971年至1972年,又保持干部的相对稳定,干部年轻化的步子不大。1970~1972年,仅提拔比较年轻的团职干部125名。1973年1~11月,全区共选拔比较年轻优秀的团职干部227名,其中35岁以下97名,36~39岁130名。但团职主官仅9名。福建省军区也仅有25%的团、县(市)人武部领导班子,选配了25名较年轻的干部。
  1975年,福州军区贯彻军委扩大会关于“军队要整顿”的精神,在总政治部统一部署下,精简干部,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安排超编超龄干部转业地方,为解决各级领导班子臃肿和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迈出了第一步。是年,全区转业干部4425名(详见附表5—3);有1005名干部下连代职、当兵,其中团职干部254名。不久,这一过程由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而中断。
  1979年后,进一步解决干部队伍“消肿”问题,调整配备各级领导班子,实现干部年轻化。1979年,福州军区着重抓了师团军政主官的调整配备,选拔一批德才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团以上领导班子。同时,抓了营连领导班子的选配工作。到年底,作战部队适龄营职干部占该级干部总数的75%,适龄连排干部占87.8%,营连班子基本上达到干部服役条例的要求。全年共转业干部8206名。同时,加强了考核干部的工作。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把考核了解干部当作一件大事,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动手,机关统一组织力量,集中时间,按照干部任免权限的分工,一个班子一个班子地考察。按照中央确定的干部标准,广泛听取上下左右各方的意见,打破习惯势力的框框,注意发现优秀人才。到1980年底,先后考核了3个军级、65个(次)师级、542个(次)团级领导班子。通过考核,对各级干部的现实思想、工作能力、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基本上心中有数,并发现了一批比较年轻优秀的干部,为正确使用干部和配好领导班子打下了良好基础。一年多时间提升、调整的军师团三级军政主官和部门主管干部239名。全区军级领导班子,充实了12名55岁以下的干部,师级领导班子充实了25名48岁以下的干部,团级领导班子35岁以下的干部达到151名。作战部队团以下领导班子基本实现军委规定的干部年轻化要求。根据军委指示,经过统一衡量,反复比较,全区安排了1/3军职干部当顾问或离休,安排1/4师职干部当顾问或离休。1981年,认真落实部队精简整编方案,加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各级领导按照党中央关于选拔干部的三条标准,坚持政治条件第一的原则,着重考核干部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又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干部进入师团领导班子;安排了8712名干部转业和一批干部离休、退休。这时,全区团以下各级领导班子己基本上达到年轻化的要求。
  第三节 创先活动
  一、立功创模运动
  1950年,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根据部队担负的任务,先后颁布实施了《剿匪立功创模暂行条例》和《越海作战立功暂行条例》。各军、师(军分区)、团级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也分别订出相应的立功创模条例和标准。第28军订有行军、作战、警备、剿匪、练兵、学习和工作等立功创模条例和标准。第31军从机关到部队普遍制订了立功计划。9月4日,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盛会欢送时来亮、邢文志、王银虎、黄象和、戴先运、蔡萼等6人赴京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提高了英模人物的地位和荣誉感,调动了广大指战员立功的热情,推动了立功创模运动深入开展。是年,各部队在作战和执行其他任务中,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和荣誉单位。其中第31军有24623人(次)受到记功奖励,154个班、排、连荣立集体功;第28军除人民功臣外,29人被分别授予华东二、三级人民英雄称号,评出各类模范人物157名。荣誉单位有“进军福建模范连”(4个)、“大练岛连”、“巩固团结连”和“大嶝岛战斗模范连”等。1951年7月初,福建军区召开首届英模代表会议,总结开展立功创模运动的经验,选举产生了军区英雄模范20名,以及出席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英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52年,根据华东军区指示,在文化教育中开展立功创模运动。是年底,福建军区机关有27%的人员在文化教育中立功;第28军(缺3个团的统计)有3180人立功;第31军立功者达8834人,有188人当了学习模范。
  1956年,驻福建部队开展了以完成各项任务为内容的革命竞赛活动。各级领导深入基层进行竞赛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及时纠正和克服竞赛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锦标主义等错误倾向,认真贯彻以奖励为主的原则,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竞赛活动健康发展,推动了部队的军事训练、战备、工程作业和海边防斗争等任务的完成。为了总结交流经验,福州军区于8月召开了第一届先进分子代表会议,对在竞赛活动中成绩突出的252个单位和38名个人给予嘉奖。
  驻闽空军部队,围绕作战、训练任务,开展群众性杀敌立功运动,激发了干部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推动了部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人民功臣和先进集体。据不完全统计,1958~1984年共有16804名指战员和658个连队立功受奖。其中歼击航空兵部队有181名飞行人员和战勤保障人员立功受奖。有6个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50个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获国防部、大军区和空军授予荣誉称号的个人有防空二级英雄王文进、爱兵模范王裕昌等。
  二、四好连队运动
  1958年5月,福州军区根据总政治部《关于在连队深入开展五好运动的指示》,结合福建部队担负的任务在部队中开展六好(即完成战斗战备任务好、学习好、爱护武器装备公物好、消灭事故好、节约生产好、身体好)运动,加强了部队的建设,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干部战士的欢迎,推动了连队工作的全面进步。到年底,福州军区共评出六好个人19501名,六好单位1113个。
  从1961年起,全军统一开展创造“四好连队”(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生活管理好)和“五好战士”(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完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运动,建立起半年初评和年终总评制度,先在连队(基层单位),后逐步在机关、仓库、医院和学校等单位全面开展。为及时总结经验,推动四好运动深入发展,1963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福州军区召开了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会议。受到奖励的有6个单位(其中4个连队)和14名个人。1964年,四好连队运动有新发展,大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开展军事大比武活动,激发了广大官兵练兵习武的积极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在年终总评时,各级领导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总评的指导思想和开展四好运动的目的意义,纠正单纯评高低、争荣誉的思想,成绩摆得适当,问题找得准确,评出了经验,评出了样板。福建省军区在学习文件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领导机关也注意把住审批关,使评出的四好单位和五好个人数量比上年有所减少,质量普遍提高。但林彪在“关于当前部队工作的指示”中,攻击军事大比武“冲击了政治”,并提出“政治可以冲击其他”的口号,实际上用四好中的“政治思想好”代替其他三好,使四好运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加上工作中没有及时纠正繁琐评比、消极保先进及弄虚作假的问题,加剧了基层工作的矛盾。从1965年起,各单位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数量连年上升。福州军区的四好连队由1964年占连队总数的21.95%上升到34.34%,1966年又上升到44.4%,到1970年达50.33%,五好战士竟达到占战士总数的61.4%。失去了树立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和意义。林彪反革命集团垮台后,停止了“四好”、“五好”运动。
  三、学雷锋活动
  1963年2月,福州军区发出通知,号召部队广泛开展向雷锋学习的活动。3月5日,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关于向雷锋学习的题词发表。各级领导立即行动,研究部署学习计划,深入部队动员教育和检查指导,迅速掀起一个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此时,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精神大大发扬,连队做好事不留名的现象十分普遍。
  1965年2月,福州军区政治部发出通知,要求再次开展向雷锋学习的活动,使雷锋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见诸行动。大多数指战员能正确对待干部减薪、士兵延长服役期限等制度改革问题。部队中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所谓“路线觉悟”高低作为评价先进入物的尺度,学习雷锋活动受冷落,部队中的雷锋精神被无休止的政治运动所淹没。1973年,福州军区政治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部队中出现了一些学雷锋的好人好事,但不久又被“批林批孔”等政治运动冲击得无声无息。
  1977年初,驻闽陆海空三军部队响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号召,广泛开展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的活动,3月,福建省军区党委作出《关于深入开展学习雷锋、“硬骨头六连”群众运动的指示》,以推动部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6月,福州军区召开学习雷锋学习“硬骨头六连”经验交流会,授予陈大新“雷锋式军医”、傅世权“雷锋式战士”的荣誉称号,授予步兵第256团4连和第271团1连“硬骨头六连式连队”、7318工厂“大庆式企业”的荣誉称号。年终总结时,全区共评出学习雷锋的先进个人2572名,学习“硬骨头六连”的先进集体138个。解放军第95医院医生陈大新,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先后治愈了小儿大脑积水、手足多汗症等许多疑难病症,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仍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被中央军委追授为“雷锋式的模范军医”。福州军区空军各部队先后评出学习雷锋先进个人2790名。空军雷达第18团7连战士李宗社,在邵武山区执行架线任务中,当水泥电线杆意外倾倒威胁战友安全时,他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右肩去顶,在场的战友得救了,他因身负重伤,抢救无效而牺牲,1978年6月,军委空军授予他“雷锋式的战士”称号。福州军区空军通信团战士孙秀梅,以雷锋为榜样,热爱本职工作,刻苦学习业务技术,熟悉全区所有总机线路、部队代号、番号和电话号码等,热情为用户服务。被评为“三满意”话务员,荣立三等功两次。空军评她为“精神文明先锋战士”,福建省和全国妇联评她为“三八”红旗手。
  1980年,驻闽部队贯彻落实总政治部《关于深入开展学习雷锋运动的通知》精神,结合纪念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17周年,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3月中旬,福州军区政治部在守备第2师召开现场会,就如何围绕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的问题,总结交流经验。1981年,在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发表18周年的时候,驻闽陆海空三军大批干部战士走出营区,为群众做好事。是年,陆军某师参加“八一“阅兵的2900多名指战员,分别到福州市区的7所学校、9个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美化环境,受到广大师生和群众的赞扬,被誉为“文明之师”。
  第二章 政治教育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是使军队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证。驻闽部队的政治教育,除临时性教育外,一般由福建军区和以后的福州军区政治部和驻闽海、空军政治部,根据总部的指示,联系各自部队特点,分别制订并下达年度或一段时间的教育方案或规划,组织指战员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重要文件,以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向部队进行形势任务和法律教育,解释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及时揭穿敌人“心战”阴谋,使广大指战员及时了解当前形势和自己的职责,激励斗志,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积极地完成各项任务。政治理论教育以干部为主,战士主要学习《毛泽东著作选读》和政治常识。团以上党委成立学习中心组,以自学为主,定时学习和讨论;师以上单位经常举办短期理论读书班(或学习班),组织中高级干部认真看书学习,培训宣传理论干部(理论辅导员);团单位根据需要,常采取集训或会议形式,组织营团干部学习,培养政治指导员,以指导和督促基层干部战士的学习。
  第一节 政治理论教育
  1950年初,福建军区政治部下达《关于加强在职干部政治学习的指示》,要求干部主要学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等文件,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人民解放军永远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思想,为彻底肃清福建境内的残敌、巩固海防和建设新中国而奋斗。1952年7月至1953年7月,福建军区先在直属机关和师级机关具有初中二年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中,开展“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从理论上认识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明确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随后,在全区部队普遍开展这一教育。随着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发展,广大指战员遇到一些新问题,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答,这就促使各级领导机关更加重视在部队中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从1956年春开始,在职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以夜校为主要形式,师以上干部编为高级班,营团干部编为中级班,连排干部编为初级班。参加理论学习的干部%75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30%。到6月底,福建军区各部队开办马列主义夜校105所,共有学员7090人,占参加理论学习干部总数的74%。多数师以上单位都举办了理论班或政治理论集训队。中级班学习《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剩余价值学说的学习,更加认清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以及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初级班学习《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讲座》,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个人崇拜错误的根源和实质,自觉联系实际批判骄傲自满等错误思想。在广大士兵中主要进行基本政治常识的教育,以提高政治觉悟。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人们需要通过理论学习,以认识运动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读书的建议和总政治部的指示,在干部中普遍组织学习《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关于工作方法六十条》等著作。这次学习虽然学到了一些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但由于脱离我国实际,采用教条主义的态度,产生了许多片面的理解甚至曲解,从而助长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情绪。
  从1959年开始,部队政治理论教育,着重学习毛泽东著作。到60年代初,逐步形成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群众运动,从高级干部到战士,全部参加。1959年到1960年,军区空军各部队共举办毛泽东著作集训班21期,团以下干部参训率达到61.5%。福建军区同期以这种形式集训的干部占干部总数82.3%。1960年9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1961年2月,福州军区在《关于1961年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指示》中,除要求各级领导大力组织部队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外,着重强调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强调学习要贯彻“有的放矢”、“少而精”两条原则;采取从问题到书本和从书本到问题的学习方法,反对从书本到书本的方法;认真领会毛泽东著作的精神实质,即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读死书,背诵条文。并分别规定了师职以上和团职以下干部必须精读的文章。同年10月,福州军区政治部就组织士兵学习《毛泽东著作选读》一书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治机关和连队党支部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及时总结经验,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安排学习内容。1964年5月,福州军区举办正团职以上干部轮训班,160人参加学习,主要通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以小整风的方法,用毛泽东思想对照检查,正确认识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战争与和平、反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防止和平演变等问题。同年10月,福州军区又举办了毛泽东哲学著作干部轮训班,有167名团以上干部参加集训。第31军集训了团营职干部。福建省军区也办了集训班。1960年至1966年初,干部学习着重抓了通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实践论》和《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以及关于党的建设的著作。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在改造思想、改进领导作风和思想方法方面收到较好效果。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蹲点抓典型的多了。对基层干部战士着重抓了学习《毛泽东著作选读》,特别是反复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学习白求恩》等文章,1963年下半年后,这个学习和学习雷锋、学习蒋新苟(守备六团副班长,在训练中掩护战士光荣牺牲)、李孔雀(军区总医院护士)结合起来,对干部战士的世界观改造和加强基层建设起了很大促进作用,部队充满生气。在学习中,各单位注意培养典型,总结交流学习经验,涌现出一批学习好的单位和个人。师以上单位都分别召开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或四好连队、五好战士暨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表彰先进,总结和推广学习经验。福州军区空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丰福生,几年内把《毛泽东选集》通读四遍,运用毛泽东思想改造思想,改进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他先后荣立三等功5次,受各种嘉奖7次,总政治部授予他“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称号。他所在的食堂也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食堂。丰福生还到沈阳、北京、济南和内蒙古军区,以及空军各部队作报告,介绍他的事迹和学习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先后接见丰福生。但这一时期的学习,由于过分强调结合阶级斗争和反修防变,以致把不属于阶级斗争范畴的党内军内矛盾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反映,有些干部“左”的思想也有所抬头。
  1966年5月至1971年9月,“文化大革命”中,学习毛泽东著作群众运动受林彪提出的背诵语录、走捷径的影响,走上了形式主义、实用主义和庸俗化的邪路。营区到处刷贴毛泽东语录,写文章、开会发言离不开《语录》开头,基层单位的“天天读”演变成“早请示”、“晚汇报”(在毛泽东象前背诵语录、报告思想以及高呼祝毛泽东万寿无疆等口号),在政治运动中用《语录》整人。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垮台后,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指示,批判了林彪破坏学习的罪行,开始把读马列的书和读毛泽东的书结合起来,强调读原著,在弄懂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福州军区于1971年至1973年举办了三期师以上干部读书班,各军也办了师团干部读书班。团以上党委学习中心组每周一天的学习制度也得到恢复和坚持。主要学习《共产党宣言》等八本马列著作的有关章节和毛泽东的五篇哲学著作。基层干部则通过上辅导课,组织讨论的办法学习。通过学习,批判林彪的天才论、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但仍然没有摆脱“左”的影响。1974年至1976年9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凭借手中的权力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评《水浒》运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无产阶级全面专政”的理论,用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中的某些论述,为他们篡党夺权制造舆论,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被弄得面目全非,干部战士习后思想更加混乱。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驻闽部队和全国一样,在政治上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政治理论教育逐步走上正常轨道。1977年至1978年,全区部队普遍组织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在部队中普遍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学习邓小平关于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指示,使广大指战员逐步从现代迷信和“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把对毛泽东主席的朴素感情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上来,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方针政策有了正确认识。1980年,团以上干部和机关干部普遍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著作;营以下分队干部战士学习《政治常识》。1981年起,驻闽部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团以上干部主要学习《陈云同志文稿》、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师以上干部还选学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基层干部战士学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通俗读本。福建省军区和各军分区共举办12期经济理论读书班,96.4%的团以上干部参加了集训。这次学习,使干部战士懂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并了解到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深刻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省军区和部分军分区还举办毛泽东哲学著作读书班,轮训了63%的营团干部,为加深理解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打下了理论基础。
  1983年,福建驻军普遍组织学习《邓小平文选》。福州军区举办了师以上干部读书班,集训141名师以上干部,14名军区领导参加了学习。结合传达学习六届人大、政协六届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军委座谈会精神,使大家从理论上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增强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信心。由于这是全军范围内首次举办的师以上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读书班,总政治部转发了这期读书班的经验。
  第二节 形势任务和法律教育
  一、时事政策教育
  1950年下半年,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推迟解放金门的任务,一部分干部战士产生急躁和埋怨情绪,同时也开始滋长和平麻痹思想。福建军区适时在全体人员中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使干部战士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战备观念,树立同敌人作长期斗争的思想。驻闽部队根据肩负的任务,长时期以来将战备教育作为经常性教育的首要内容。军区机关不定期下发战备教育材料和敌情通报。各单位结合形势任务、节假日和战备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育,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常备不懈。
  为适应我国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形势,从1953年起在部队中广泛开展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1955年12月,福建军区和省委的主要领导向在福州的全体干部作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形势报告,使大家受到很大鼓舞,激发了部队战备训练等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并以各种方式支援家乡和驻地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根据总政治部的指示,驻福建各部队在连队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1957年9月至1958年3月,围绕着农业合作化、粮食统购统销、工农关系、服役态度和民主与集中及自由与纪律等5个问题进行辩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民主检查(官兵关系)和整党、整团工作。经过社会主义教育大辩论,广大官兵分清了两条道路斗争中的大是大非问题,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立场,部队的政治觉悟得到提高,组织纪律性和官兵团结明显增强,整个部队士气高昂、精神振奋。
  60年代初,我国经济出现暂时困难,福州军区各级领导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会议精神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教育部队正确认识形势,坚定信心,坚决拥护中央的方针政策,同心同德克服困难。1962年上半年,在干部中传达学习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精神,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民主集中制、党风等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发扬了民主,统一了认识,增强了团结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下半年又在部队中传达学习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福建省军区在传达学习时,许多干部自觉体谅国家的经济困难,顾全大局,不提过高要求。原来要求转业地方工作的提出不走了。省军区教导大队300多名干部学员结业,自觉服从组织分配,不讲任何条件,头天动员,第二天都愉快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1963年底至1964年初,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信和总政治部的指示,福州军区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组织干部战士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双十条”)。军区皮定均副司令员、廖海光副政委下连宣讲,各级机关共派出143个工作组,有40名军以上干部下到98个连队(基层单位)抓试点,培训营职以上宣讲员1964名。这次教育,对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雷锋、安定军心、加强基层建设起了促进作用。但有些人对城乡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看得过分严重,一些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人,思想背上了包袱。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以后,根据总政治部11月18日关于国际形势教育的通知,驻福建陆海空三军各军师级党委和机关,首先组织学习,并抓了试点,然后在部队全面铺开。主要传达学习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有关指示、中央有关文件,学习外交部长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结合阅读和分析各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以认清形势,分清敌友,增强斗志,提高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觉悟和执行革命外交路线的自觉性。
  为了适应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1979年至1980年,驻福建部队的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反复抓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教育。采取以会代训,举办读书班和集中教育等形式,传达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抓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清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的流毒和影响,解放了思想,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统一了认识。明确了党的工作重点从抓阶级斗争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认识军队工作重点要转到以教育训练为中心,加强现代化革命军队建设上来;加深了对党的现行方针政策的理解,纠正了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错误看法。通过教育,对军队进行精简整编、干部制度改革等问题,也有了正确认识。1981年初至1982年8月,全区部队紧紧围绕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这一中心问题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1981年上半年,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系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下半年开始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教育,加深了对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端正了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认识,统一了对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问题功过是非的看法,特别是对党中央人事变动有了正确认识。这两次学习,比较彻底地清算了左倾思想对部队的长期影响,同时也克服了那种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倾向,保证了部队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反“心战”教育
  国民党军从大陆败退以后,利用金门、台湾等岛屿对沿海军民不断发动所谓“心战”攻势。采用空投(飘)、海漂和宣传弹等手段,将大量宣传品散布到福建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还专门设立了广播电台和直接向福建前沿地带广播的广播站。他们诬蔑社会主义制度和诋毁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挑拨军政、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生活方式,妄图瓦解解放军官兵的斗志,煽动叛逃,以达到他们所谓“政治登陆”和煽起“大陆反共抗俄运动”的目的。1957年,驻厦门、浯屿、小嶝、角屿等地的部队,有13个连队可以听到金门4个广播站的声音,传单散布则更广。
  面对国民党的“心战”宣传,驻闽部队以正面教育为主,采用领导讲解、专题讨论、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揭露国民党的“心战”阴谋。用回忆对比,分清两个阶级、两种社会、两种军队的本质区别,从政治上分清是非界限。根据国民党军常常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和重要节日期间加紧心战活动的特点,各部队注意有预见地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组织阅读报纸,学习有关材料,把问题讲在前头,增强预防能力。许多前沿连队利用晚点名和上政治课,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各连反敌“心战”宣传小组,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吸收政治上坚定、善于联系群众的人员,及时了解敌人的宣传情况,收集部队的思想反映,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揭穿敌人的欺骗阴谋并负责收交敌人的宣传物品,有效地巩固了部队的思想阵地。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自即日起停止对大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炮击。福州军区根据新形势,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了反“心战”工作会议,加强在新形势下的反“心战”工作。由于当时台湾当局没有放松“心战”活动,驻福建沿海地区的部队仍把反“心战”作为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各种时机把教育工作做在前面,教育广大干部战士明确自己的神圣职责,提高明辨是非和抵御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三、法律教育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后,驻闽部队对全体干部战士进行了教育,要求人人支持土改,拥护土改,并抽调1万名指战员与地方干部一起参加全省土地改革运动,保证了土地改革任务的胜利完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和婚姻法等重要法律。驻闽部队从领导机关到基层连队普遍开展了教育活动,由领导亲自宣讲,政治机关具体组织实施,使新宪法和婚姻法等法律知识在军营中普及到每个指战员和职工家属。1979年2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同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7个法律。驻闽解放军各部队认真组织学习。通过军民共建文明单位、举办街头法律咨询、为地方举办学习班等形式,在军民中进行普及法律知识教育。1981年,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教育,普遍集训了党支部保卫委员,培训了思想工作骨干,发动群众剖析典型案例,结合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内容拍摄照片和绘成图片,在部队巡回展出。通过教育,增强了干部战士的法制观念。是年1月至11月,全区各类政治事故比上年同期下降9%,其中投敌、凶杀、自杀、盗窃武器弹药等重大政治事故下降41%。1982年4月至5月,福州军区举办的师以上干部读书班,安排时间专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文件。军区领导强调把是否具备法律素养作为衡量干部的标准之一,作为能否进入领导班子的条件之一。随后,各部队层层举办了普法教育学习班,对广大指战员深入进行法律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战士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驻守在厦门鼓浪屿的8连,由于长期抓了法制教育,干部战士的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不断增强,连队进岛16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犯罪案件。
  第三章 科学文化教育
  50年代初期,为迅速改变指战员因文化低学习政治和掌握现代军事科学技术比较困难的状况,驻闽部队在守卫海防和执行战备训练任务的同时,按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开始向文化大进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区部队基本扫除了文盲,一部分干部、战士达到速成中学程度。70年代末开始的科学文化教育,以干部为重点,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教育,一部分原初中文化程度的达到高中毕业,一部分原高中程度的达到大专毕业。1985年与1956年相比,全区干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从0.54%上升到13.5%,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从5.18%上升到54.5%。进入80年代后,全区各部队组织战士学习科普知识和各种实用技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不仅有利部队建设,而且有利于战士退伍后的劳动就业,深受广大战士欢迎。每年都有一批经过培训的两用人才退伍返乡,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
  第一节 文化教育
  1952年,福建军区团以上单位普遍建立了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文教办公室,具体承办有关文教事项。军区要求:在服从战备的前提下,一切政治工作必须围绕文化教育这个中心。党委工作以文化教育为中心任务;围绕文化教育工作,开展立功创模运动;青年工作、俱乐部工作、文艺工作都要配合文化教育来进行,以活跃部队生活、鼓舞学习情绪;报纸宣传要加强对文化教育工作的指导等。从6月1日至6月20日,全部教育训练时间用于文化教育,除作战等特殊情况外,任何人不得占用。这些要求在各部队得到很好的贯彻。军区速成文化中学于1952年6月正式开学,招收部队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排以上干部和文化水平特别低的团以上干部为学员,小学部专收各军分区和边防团学员;各军、师也都办了速成小学;每个连队配备了三名文化教员。一个波澜壮阔的文化学习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各级领导的重视,深入的思想动员,调动了广大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在全区部队中造成了学习文化的浓厚气氛。按规定8月份是半休时间,广大干部战士不顾天气炎热,仍坚持学习,很少发生旷课、迟到现象,连课外时间也都抓紧用上。在速成识字阶段,很多人的嗓子都念哑了。住在农村的部队,晚上没有电灯,就自己买蜡烛;一些住在城市的,熄灯后还到路灯下面学。当学员遇到困难时,教员能主动关心,热情鼓励,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陆军第31军文化教员林仁华研究出从心算到笔算,边教边做边订教案的方法,受到华东军区的表扬,并在部队中推广。为适应海防前线特点,教员们把课堂搬上阵地,培养小先生,分散教学,联系实际讲解。在构筑工事时教计算土方,上语文课时教写快报等,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员们的认真负责精神,感动了广大学员,他们主动买鸡蛋、糖果慰问教员,帮教员洗衣服等,尊师爱生蔚成风气。在教员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到年底全区部队基本扫除了文盲,有89.2%的指战员达到初小语文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程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员和学习积极分子。
  从1953年起,各部队每年都把文化教育列入训练计划,采取办夜校办轮训队等形式,在新战士中扫除文盲;在干部中进行分层次的文化教育,使干部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在1956年上半年,福建军区各部队开办干部文化夜校238所,参加学习的达1.21万多人;办文化轮训队9个,有学员804名;送军区文化速中学习的1376人。连队士兵的文化教育,按训练时间的15%进行。1958年6月,福州军区向所属部队提出争创“无文盲单位”的号召。各级领导干部亲自抓,军政干部互相配合,连长任扫盲突击队长,排长、班长任突击组长,发动群众,人人既是先生,又是学生,普遍开展包教包学活动。许多单位还根据部队特点,编写了扫盲教材,结合军政教育学生字,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使用生字,巩固学习成果。并且充分注意环境布置,使大家能见物识字,见图识字。1959年,在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取得显著成绩,开始对军、政训练和其他工作显示出积极作用。炮兵第39团4连连长常昆峰曾连续两年“连长作业”考核不及格,学文化后,1959年年终考核,按规定9分钟内完成的算题,他只用5分16秒就完成了,获得参加“连长作业”考核的唯一的优秀得分。该连也获得全营战术演习实弹射击总评第一名。步兵第276团1营的干部学习算术后,把它应用于计算施工出土量和炸药使用量,提高了工效。过去许多干部总觉得“工作好做,总结难写”,这时不仅学会了写总结,还学会了写通讯报道、调查报告等。但是,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存在急于求成和浮夸现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部队科学文化教育受林彪“突出政治”的冲击,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从1979年起,福州军区党委和政治机关,认真贯彻落实总参、总政、总后1978年12月联合发出的《关于部队开展文化教育几项落实措施的通知》,把科学文化教育正式列为部队教育训练的一项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杨成武司令员的提议下,军区党委决定全训部队的步兵分队,文化教育时间由10%增加到15%;将军区“五七”干部学校改为干部文化学校,培训师资,轮训干部;团以上单位成立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基层单位设教学组,各级领导分工专人负责;全区选配专职和兼职教员1万多名;自筹自编和翻印各种教材43.55万多册,并发动干部战士自制了部分教具和教学设备,基本保证了教学需要。各部队当年就开办了中、小学教学班5642个,参加学习的干部战士达17.06万多人,占应参加学习人数的83%。其中福建省军区开办教学班782个,选配兼职文化教员1522名,参加学习的干部战士占应学习人数的93%。为了把科学文化教育工作不断引向深入,1979年8月,福州军区召开科学文化教育经验交流会,宣扬了19个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典型经验。
  1980年11月,福州军区召开科学文化教育先进代表大会,总结了四年来科学文化教育的经验。有17个典型单位和个人在会上介绍了经验。会议表扬和奖励了27个先进单位、18位优秀教员和24名优秀学员;讨论研究了如何开创科学文化教育新局面的措施。12月,军区政治部下发《关于一九八一年部队科学文化教育的指示》,强调科学文化教育要以团职以下、.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干部为重点,并对学习内容、时间安排、教员队伍建设和教学制度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落实经中央军委批准的总政治部《关于加强全军干部科学文化政治理论教育的决定》,加快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的步伐,1983年5月,福州军区机关干部在职自修大学正式成立。军区司令员江拥辉任校长,副政委曹普南、政治部副主任洪家德任副校长。下设13个分校,各大单位领导任分校校长。总校及各分校均设立教务委员会,共有学员3700多人。1985年增加到6500多人,加上参加地方电大、函大和部队校外班学习大专课程的学员,达8500多人。为了解决在职学习的工学矛盾,一些担负施工、执勤任务的分队,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合理调整工作与学习时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部队加强教员队伍的建设。采用短期集训、集体备课、评教评学和到地方院校见学等办法培训教员,使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讲授水平。有的单位还把选配教员同培养干部苗子结合起来,并给工作积极、贡献大的教员以奖励。1979年有一个军就有799名兼职教员受奖,其中497名光荣入党,102名战士兼职教员提拔为干部。
  1984年,福州军区提前一年半完成总政治部规定的干部普及初中教育的任务。当年参加福建省首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3296名干部中,有2744人取得一科以上及格的成绩,及格率为76.2%,名列全省第一。1985年5月,军区自修大学4572名学员参加省第二次自学考试,有3236人取得一科以上及格成绩,总及格率为56.3%(全省总及格率为43%),再次居全省前列。
  科学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改变了部队的精神面貌,促进了训练和工作。许多基层干部反映,战士课余时间读书看报的多了,拉老乡、闲聊天的少了。高炮第64师结合训练实际,狠抓数学、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干部战士进一步懂得技术操作原理,较好地解决了训练中的难点,提高了计算精度和速度。在1979年年终拖靶、航模实弹射击中,取得1965年以来最好的成绩。军区司令部通信修理所,利用学到的无线电、电子、集成电路等知识,试制成功“准电子电话自动交换仪”。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第二节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80年代,为了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各部队普遍开展培养军(队)地(方)两用人才的工作,把学习科学文化同学习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军、师、团都成立了育才小组,由一名主官担任组长,司、政、后领导参加。各单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部队驻地比较集中的单位,多以团或营为主集中举办各种专业班;驻地较分散的单位,团或营举办育才中心,连队开办专业学习小组。驻闽南的一个陆军师于1981年开始举办两用人才专业班,至1983年全师共办专业班144个。一些专业技术单位,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可供军地两用的特点,着重抓好干部战士的本职专业技术训练。到1985年上半年,驻闽部队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学习的战士达到3.5万多人。
  驻闽部队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工作中,得到地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部队与地方工厂、学校、科研单位挂钩,培养了大批农林园艺、农机修理、家用电器维修等方面的人才。福州军区后勤部机关警卫连与福州无线电六厂挂钩,由该厂给连队传授无线电知识。省军区独立营在福建日立电视机公司帮助下,建立了以电视机修理专业为主的两用人才活动中心,到1984年,有56名老战士接受了培训,其中4人取得公司彩电维修培训班结业证书。当年他们为群众义务修理电视机、三用机和收音机260多台,受到好评。据永春县1987年统计,几年里,永春县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6192人,他们成了农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其中有3047名退伍军人两用人才成了各种专业户,创办经济联合体342个;有918名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退伍军人担任了村一级干部。
  为了使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工作有更大的发展,1984年12月,福州军区党委作出《关于大力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两用人才的决定》,着重强调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积极开发智力,培育人才,对于国家和军队建设,对于保证各项改革顺利进行的重大意义,要求驻特区、侨乡和开放城市的部队,充分利用当地人才荟萃、文化发达、信息灵通、技术先进的有利条件,努力培养较高水平的两用人才。军区拨出160万元专款,用于部队的科学文化教育,培养两用人才和添置闭路电视等教学设备,培养两用人才的工作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第四章 群众工作
  驻福建人民解放军,继承和发扬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优良传统,一直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加强部队自身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积极开展剿匪反霸斗争,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在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在全国转入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工作重心的新时期,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近40年来,驻闽部队指战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国家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持久地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在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支援生产建设、抢险救灾、共建精神文明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军政、军民团结。
  第一节 帮助地方建立政权
  福建解放初期,国民党残余武装和潜伏特务与恶霸地主、反动会道门互相勾结,组成几百股总数达4万人的土匪武装,分布在全省各地。他们破坏生产,扰乱社会治安,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严重影响建立基层人民政权的工作。福建军区在派出大批野战军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开展大规模的剿匪斗争的同时,根据中央军委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决定组织工作队随剿匪部队进驻各地,帮助地方党委发动群众,建立区、乡政权。1950年初,从部队抽调3000人,组成许多支工作队,分赴各地发动群众进行反霸减租斗争,协助普遍建立区乡政权,农会和民兵组织。11月底,又决定从部队抽调9200多名干部战士组成强大的工作队,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剿匪和镇压反革命的工作,并继续帮助地方建立和巩固基层政权。至1951年上半年,股匪基本上被肃清,土改、镇反取得很大胜利,地方基层政权得以建立并基本上得到巩固。据1951年底统计,全区部队共帮助建立起区公所395个,乡政府6000多个,发展农民协会会员122万多人。
  根据剿匪任务和建立、巩固地方政权的需要,驻军大力协助地方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队伍的建设。当时,各地区的地方武装,存在着组织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福建军区从野战军抽调27个建制连和800多名干部充实和加强地方武装,并进行组织上清理整顿。此外,还分期分批轮训地方武装干部,对地方武装部队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在剿匪和帮助建立地方政权的斗争中,培养和锻炼地方部队,从而加强了组织纪律性,改善了官兵关系、军民关系,使之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到1952年,全省地方武装发展到6万多人,民兵发展到19.3万多人。他们接替主力部队担负起巩固后方,肃清散匪的任务,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贡献。
  第二节 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参加交通建设
  1949年7月,解放军第24军奉命修建浙江江山至福州、江西上饶至福州两条战略公路。7月15日动工,9月完工,共修筑公路420公里。这两条公路的修建,不仅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对于闽北和整个福建的经济建设也都有重大的作用。
  1954年7月23日,铁道兵奉中央军委命令,抢建鹰(潭)厦(门)铁路。王震司令员亲临现场勘察和指挥。1955年2月21日正式动工,先后投入6个师又1个团的兵力,和闽赣13万民工共同奋战,于1956年12月29日完工,1957年4月12日全线正式通车。全长700公里的鹰厦铁路,大部分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需凿隧道12.7公里,修筑桥梁9.2公里。其中大禾山隧道长1460米,施工困难,铁道兵领导亲自到工地与指战员共同研究改进施工方法,使隧道提前118天打通。为把铁路修到厦门,施工部队和民工把近100万立方米的砂石投进大海,筑成由集美至高崎长5公里、宽19米的海堤,使大陆和厦门连接起来。朱德委员长特为海堤题写了“移山填海”四个大字,以表彰军民共同创造的这一丰功伟绩。远隔重洋的华侨纷纷来电来信祝贺,还组织了回国观光团。他们抚今忆昔,不胜感慨。1906年,华侨曾为福建家乡捐款建铁路,腐败的清朝政府花了几年时间,才修起一条东不到海(厦门)、西不过江(九龙江)的28公里铁路,并且很快就停运了。到了国民党政府手里,连路轨也拆掉了。由此,广大华侨看到了祖国的光明未来。
  与修建鹰厦铁路的同时,铁道兵第10师自1955年5月起负责修建福(州)温(州)公路宁德至温州段,尔后又投入修建外(洋)福(州)铁路。铁道兵第3师于1958年入闽修建漳(平)龙(岩)铁路。
  1957年4月,福州军区将退役的价值100万元的56条船只、85台机器、8只舢舨、2条汽轮渡船和1个浮动码头,分别赠送给省交通厅和厦门市,支援地方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从1957年至1960年间,全区部队投入近100万个劳动日,帮助修筑国家公路和乡村公路3763公里。此外,协助邮电部门架设农村通信线路845公里。1969年6月至1970年7月,福州军区独立舟桥营和一个守备师船运大队共1100人,参加了修建闽江大桥。1970年4月至1971年9月,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4师12团与军区独立舟桥营共2100人,负责建成乌龙江大桥,大大缓解了进出福州市的交通紧张状况。1977年4月5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由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朱绍清等12人组成的打捞“阿波丸”号沉船工程领导小组。在福州军区统一领导下,由海军、交通部、上海救捞局组织实施。到1980年8月结束,共捞获价值人民币约6000万元的5400吨物资。为保障打捞工作的安全,驻闽海、空军组织舰艇、飞机进行了巡逻掩护。
  二、兴修水利
  1957年11月14日,福州军区领率机关、直属队和第84师一个营的指战员,参加修建福州“八一”水库的劳动。到1958年4月16日,共投入9.5万多个劳动日,挖运土石10.5万多立方;派出汽车69台,行驶12.7万多公里,运输土石和建筑材料23万多立方。水库建成以后,.保证了7500亩农田旱涝保收。1959年2月,第31军抽调274团等部队支援厦门坂头水库的建设,并承担了坂头至厦门水渠中8公里艰险地段的开挖任务,共投入6万个工日,挖运土石6.4万多立方,为解决厦门市人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作出了贡献。3月,军区抽调炮兵第13、第17团2000多人参加修建惠安县惠女水库,历时3个月,投入劳动力7万多个人日,出动汽车6600多台次,运输物资2.2万多吨。与此同时,“济南第二团”参加了海澄县(今属龙海县)海堤的抢修任务,为表彰该团指战员的功绩,地方政府将海堤命名为“济南第二团英雄堤”。4月,步兵第244、第245团出动1300多人,支援莆田东圳水库建设。在团领导的带领下,奋战27天,挖运土石9.5万多立方。1959年,全区部队共支援地方农田基本建设161万个劳动日,派出汽车7.27万多台次,参加新建和续建水利工程项目达410个。
  三、植树造林
  1960年2月,驻闽部队响应中共中央和福建省委关于大办农业的号召,到高山安营扎寨,风餐露宿,投入15.3万多个劳动日,开荒造林1.16万亩,植树363万株。7月,守备第74团各营、连,分别与南日岛的生产大队、生产队挂钩,共同开展建设海岛的活动。仅上半年,部队即以8383个劳动日,协助群众建花园、花圃120个,栽种各种果树5900株。1979年全国人大颁布《森林法》后,1980~1984年驻闽部队共投入劳动日45.4万个,植树973.85万株,成片造林1.6219万亩;参加公路植树117公里,计12.5万株;参加福州鼓山风景区绿化,植树19.8万株。1965~1989年,驻闽空军帮助福建省飞播造林2475架次,约4800小时,完成造林面积1266万亩,有效面积1140万亩,其中成功面积746万亩。经复查核实,现福建省保存飞播郁闭林177万亩,其中成材林面积为120万亩。
  四、参加工业建设
  1958年,驻福建部队抽调近11个团的兵力,参加全省各地修建工厂、矿山、盐场等,出动汽车55939台次,以及大批马车、船只,帮助运输各类物资24万多吨。捐献人民币48万多元,支援地方办工业。7月,步兵第246团开赴三明,支援钢铁厂建设。他们同地方干部、技术人员和民工一道艰苦创业,为福建建设第一座钢铁厂出了大力。1959年3月,三明钢铁厂第一期工程完成,按期投入生产。为保证钢铁厂的矿石供应,炮兵部队抽调40台汽车,支援潘洛铁矿运输6个月。1960年,部队派出9000多名指战员,调动123台机械,参加地方17座厂、矿的新建和扩建工程,挖煤1.3万多吨。同时,出动汽车11.4万多台次,为地方运送钢铁、煤、粮食等物资276万吨。广大官兵的辛勤劳动,为福建工业建设和克服当时的经济困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福州军区工兵团、7427工厂参加了省重点工程晋江地区青阳糖厂的建设。后勤汽车部队每年派出数十台汽车帮助运输糖蔗,支援各主要糖厂生产。军区舟桥团派部分干部战士、技术人员,携带工程机械支援华安水电站的建设,经过三年与地方人员一道奋战,至1980年,发电厂第一、二、三台机组提前投产发电。
  据1958年至1960年、1972年至1985年的不完全统计,驻闽空军先后派出运-5飞机9架,支援省地质矿产局进行航空找矿,作业飞行1401架次,3373小时,完成工作量55万测线公里,测量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发现航磁异常680处,放射性异常4处,为迅速探明福建省的矿产资源提供了资料。飞机找矿要在50~100米高度,在丛山峡谷间作超低空飞行,难度大,稍不慎就会机毁人亡。福州空军独立运输大队运5飞机机长邵明星,飞行员张永祥在执行航测任务时,由于天气突然变坏,飞机撞山失事,以身殉职。但所有参加飞机探矿任务的飞行人员没有被困难和危险吓退,前赴后继,团结战斗,终于完成了航测探矿任务。省地质矿产局给独立运输大队赠送一面“军民同浇四化花”的锦旗。
  五、支援经济特区和开放地区建设
  1979年8月,总参、总政、总后联合发出《关于军队参加和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部队把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列入年度计划,切实做出成绩。10月19日,驻闽南的两陆军师和工兵第1团等单位派出3760人,抽调机械101台、车辆35台,支援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建设,担负最艰险地段的施工任务。他们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其中吴宅暗涵进口处,流沙、烂泥和塌方不断堵塞作业面,指战员们采取以快制快的办法,边打桩边开挖,雨夜天冷,战士们赤脚站在齐膝深的稀泥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双脚麻木了,从没有一个人叫苦。担任现场指挥的副军长王保田,遇有关键工程,每天都跟班作业十几个小时,有时通宵在工地上。在五个月的施工中,部队共投入劳动日49.9万多个,机械消耗摩托小时2.93万多个,各种车辆行驶46.39万多公里,挖填土石68.8万多立方米,砌暗涵762米,扩建总干渠1200米,在全线施工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受到中共福建省委的表扬。
  1983年3月,在厦门火车站的扩建工程中,当地驻军主动承担了车站三座带顶棚引桥和2600平方米站台路面的混凝土浇筑任务,近千名指战员在淫雨中昼夜施工,为避免新浇筑的引桥被雨水冲刷留下孔洞,战士们宁肯自己淋雨,脱下雨衣为引桥搭起天棚。经过近两个月的突击施工,如期在“五一”节前交付使用。驻厦门部队还相继援建厦门国际机场和东渡港码头。根据特区建设的需要,部队还主动让出营区3.19万平方米、土地210多亩,搬迁营房10幢。
  1984年夏,厦门市要在鼓浪屿建两个现代化旅游码头,急需勘测两万多平方米复杂海域的水深、流速、流向和海底障碍物。海军航海保障部队承担了这一任务。指战员连续在海上测量60多天,为两个码头的兴建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驻厦门海军工程技术人员还承担了兴建和改建海上航标的艰巨任务。他们每人背着约50公斤的建筑器材,涉海滩、爬礁石,常常在齐腰深的海水里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在厦门至东山62海里的航道上,提前建成了符合国际航海标准的航标14座,为过往的客货轮船提供了安全保障。与此同时,工兵1团5连,自带机械11台、自卸车8辆,支援了福州金山文化区沿江公路拓宽工程建设,历时34天,把原来长1050米、宽4米的江堤,改造成宽12米的平坦大道,改变了以往交通拥挤、事故时有发生的状况。
  1985年2月,陆军第85师承担了福(州)马(尾)一级公路下院至上坂段的扩建施工任务。这个地段位于鼓山南麓,长5.7公里,是整个工程中地形地质最复杂的地段。他们住在简易工棚里,在缺少技术人员和先进设备,又无施工经验的情况下,边学边干。下半年部队精简整编,原来一个师的任务全部落在步兵第253团身上,而且完成期限不变。全团指战员团结一致,奋力拼搏。风钻手一个班次要打三四十个炮眼;排碴分队的战士,每人每天平均要搬20多吨重的石块装车外运;被大家誉为“我们的总工程师”的副团长侯开健,家就在福州,但连续三个春节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4连指导员贺志勇,在施工中被拖拉机皮带绞断两个指头,他忍着钻心的疼痛,继续组织施工;战士刘长华、李再强在施工中被坠石夺去了年轻的生命。经过两年多奋战,打通4条总长3188米的隧道,建成立交桥2座、桥涵18座,完成了一级公路5.7公里,挖填土石总量64万立方米。整个工程于1987年7月完工。中央军委给该团记集体一等功,福州市人民政府为部队在隧道口树碑铭文,并建造塑像,以作永久纪念。
  第三节 军民共建精神文明
  198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的指示》提出,“在大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军队要起带头作用和推动作用”。驻闽部队积极响应,投入了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福州军区在指导这项工作中,坚持以地方为主,以做政治思想工作为主和以发动群众自己动手为主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意愿,从群众普遍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手,紧密结合当地的政治、文化建设进行,从而得到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同年5月,炮兵第3师与南安县梅山镇率先开展共建梅山文明镇活动,福州军区及时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之后,各部队纷纷与驻地成立共建领导小组,制订共建规划,共建活动迅速广泛开展起来。共建规模由小到大,从共建文明村、文明街发展到共建文明县、文明市、文明路(福厦公路、鹰厦和外福铁路),到1984年10月,驻闽陆海空三军与地方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点发展到2000多个,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共建格局。共建活动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促使社会治安的好转,提高了人们的道德风尚,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经济建设发展,促进了部队的自身建设。
  一、军民共建文明村镇
  南安县梅山镇原是个美丽的侨乡,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成了脏乱差的单位。共建活动一开始,炮3师领导就带领1000多名指战员上街大扫除。共建领导小组在全镇进行总动员,设立了卫生宣传站,办了宣传栏,派出36个宣传组,挨家挨户去发动。军民共同奋战,疏通阴沟3000多米,搬走了堆积多年的“垃圾山”。随后,建立了卫生责任制,分片包干,使环境经常保持整洁。结合新集镇规划,完善了公共卫生设施,在镇区植树8000多株,种花300万盆,修建花台、花圃110多个。部队还协助个体摊贩管理委员会对200多家摊贩进行了整顿,定点摆摊.文明经商。通过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少数犯有赌博、偷窃、流氓等不法行为的青年,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各类案件逐年下降,1981年45起,1982年下降到4起,1983年仅1起。有位华侨目睹家乡的变化,写诗赞道:“春风化雨两三年,文明花开多鲜艳,军民共建结硕果,梅山旧貌变新颜。”梅山镇被省、地、县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单位。在梅山共建点的示范推动下,到1984年9月,晋江地区(今泉州市)军民共建文明村、镇迅速发展到478个(包括民兵参建点)。1984年8月,炮3师的代表出席了全国“双拥”先进代表大会,并荣获大会赠给的“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的锦旗。
  连江驻军在与该县丹阳镇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在抓治理脏乱差的同时,强调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们办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三户”(党员联系户、团员关心户、妇女团结户)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开展优质服务竞赛,评比“五好家庭”(①“五好家庭”:一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好;二是努力生产、工作、学习、完成任务好;三是实行计划生育、教育子女、科学管理家庭好;四是移风易俗、文明礼貌清洁卫生好;五是尊老爱幼、家庭民主和睦、邻里团结好。)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把原来“脏乱差”严重、市场管理混乱,打架斗殴、聚众赌博时有发生的老镇,改造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83年3月,福州军区与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以后,该部又将共建点推广到117个村、校。他们派出宣传组深入共建点,宣讲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鼓励勤劳致富,树立爱国家、爱集体和助人为乐的思想。先后帮助建农村俱乐部、青年之家24个,捐赠各种图书3800多册。有的还建立了简易电影院,创办文化学校,帮助丹阳小学创办了宁德地区第一所农村少年儿童图书馆,受到国务院文化部的表彰。他们还帮助群众制订了乡规民约,开展“五好家庭”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同封建迷信、赌博、讲排场等陈规陋习作斗争。据22个共建点统计,在1983年就涌现出先进青年165名、“好婆媳”94对、“好夫妻”159对、“好妯娌”80对,改造失足、后进青年23名,有90%的共建点落实了计划生育。
  二、军民共建文明旅游区
  驻厦门鼓浪屿的守备部队8连,同当地群众携手建设新的“海上花园”。1983年,军民共建花圃4000多平方米,育苗木2.2万株,栽花2万多盆,种草4.6万多平方米,种树3.7万多株;协助地方新建了有民族特点的日光岩“月洞门”和庭院里的“莲花池”,陡峭石壁上的“鼓浪洞天”等20多处名人题刻,也修饰一新;8连还帮助开设了音乐茶座,举办“春节音乐会”、“六一”少儿声乐比赛会、中秋“台属望乡会”等活动,每当夜幕降临,岛上便响起一片悦耳的音乐声,使在十年内乱期间一度破坏的“音乐之乡”重放光彩。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视察厦门时,都赞扬鼓浪屿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搞得好。
  三、军民共建文明交通线
  1984年2月,福州军区后勤部和福州铁路分局联合召开军民共建鹰(潭)厦(门)、外(洋)福(州)铁路文明站会议。决定在共建福州文明站的基础上,将共建活动推广到鹰厦、外福铁路全线,重点抓好福州、南平、三明、永安、漳州、龙岩、厦门和邵武等8个大站。会后各站相继成立了共建领导小组,开展共建活动。5月初,军地联合对8个重点站进行了检查,普遍改善了服务态度,美化了站容站貌,提高了各项经济指标,密切了军民关系。
  同年12月,省政府和省军区在福州联合召开军民共建福(州)漳(州)文明公路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会,军队和地方有38个单位和54名个人受到表彰。据不完全统计,在整治和建设文明公路活动中,参加领导工作的团职干部134名,部队先后出动3.7万人次,车辆机械1500多台次;全线拆除阻碍交通和违章搭盖的建筑物9.3万多平方米,植树21万多株;还组织了近2000名干部战士和民兵,在沿线31个集镇执勤,保证了全线公路卫生整洁、秩序良好、车流畅通。四、军民共建文明城
  1982年春节后,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全面铺开,军队重点抓了治理“脏乱差”、整治市容和维护社会秩序三支队伍的组织领导。列东老街地处城乡结合部,农工商杂居,情况比较复杂。1983年10月,军分区和梅列区人武部的8名干部,与地方共同组成工作队,从抓思想教育入手,开展“文明楼院”和“五好家庭”评比活动,促进了农工商团结和街风家风的好转。涌现出“五好家庭”和“卫生之家”724户,占总户数的70%;“文明楼院”和文明单位79个。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①“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军分区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经验,与会的军队代表参观了列东老街共建点,给予很高的评价。
  1983年6月,福州军区召开驻榕机关、部队共建精神文明座谈会,专题研究福州市的共建问题。1984年2月29日,驻榕机关部队出动4000多人,汽车32台,参加市区的大扫除。3月23日至30日,又出动1800多人次、汽车83台次,支援福州市茶亭河、达道河的疏浚工程,清理河道1800多米,清理垃圾污泥1600多吨。5月25日,福州军区、军区空军、省武警总队驻榕机关、部队和福州市联合召开“军警民共建福州文明城动员大会”,确定在继续抓好100个共建点的同时,集中力量搞好从火车站到飞机场一线的共建工作。福州军区司令部出动干部战士数百名、车辆机械10多台,挑灯夜战4个晚上,把五一路民航大厦旁堆积四年之久的1000多立方米的垃圾全部运走。全线十几公里道路,经过几次突击整治,共清理垃圾640卡车,拆除各种违章搭盖135处,改造门面、店面、烟囱60个。同时,部队还协助地方对车站、码头、市场、影剧院和主要交通路口进行了整顿,改善了福州的市风市貌。
  第四节 抢险救灾
  每当福建人民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的灾害时,驻闽解放军配合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奋力抢救,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并积极帮助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安排好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到1984年,参加重大抢险救灾305起,出动部队19万多人次,汽车4500多台次,抢救群众5万多人,抢运粮食、化肥、食盐等重要物资21.7万多吨,向受灾群众捐赠大米64.5万多公斤,衣物33220件,以及部分现金等等。
  一、抗洪救灾
  1952年7月下旬,福建遭遇大水灾,闽江、鳌江、长溪三条江河两岸许多村庄被淹,有59个县市受灾。福建军区立即发出《抗洪救灾紧急指示》,军区机关、福州警备部队及步兵第82师官兵共5800多人,立即投入抗洪救灾的战斗,抢救遇险群众。仅福建军区高炮营1连战士,就从深水中救出群众24人。第10兵团工兵团指战员,除积极参加抢救工作外,还自动组织流动巡查组,看护群众的家具和衣物,冒雨涉水为灾民送饭,并做慰问工作。82师从深水中救出灾民340多人和大批物资,该部文化教员竺培国因体弱劳累过度,在救灾中光荣牺牲。灾后,部队又帮助群众抢收早稻6100亩,捐赠大米10万多公斤、人民币4.5万元,以及大批其他物资,帮助群众克服困难。
  1968年6月中旬,闽江上游和福州地区连降暴雨,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洪灾。驻闽江沿岸的部队全力投入抗洪斗争。6月17日,福州大桥中洲地区被淹,福州警备区指战员奋勇抢救遇险群众,抢运出大批物资。福建省军区机关和直属分队出动1200余人,在福州仓山地区抢运大米6.5万公斤,盐200吨,糖160包,化肥3000吨;抢修和加固防洪堤6.5公里;抢救群众200多人及大量财产。18日黄昏,江水涌进南平市区,南平印刷厂成百吨高级纸张将被淹没,当地驻军挑选26名干部战士组成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将纸转移到安全地点。19日上午,洪水淹进闽清县城,福州军区舟桥营和当地群众一道救灾,使400多立方米枕木、杂木免受损失。
  1973年4月,闽南地区暴雨成灾,仅晋江地区就被淹农田32340亩,冲垮堤坝1172处。陆军部队派出指战员3400多人参加抗洪救灾,并调出大批物资支援灾区群众。其中有个守备某师无偿支援稻谷1.25万多公斤,衣服420件。6月21日至25日,福建一些地区又遭洪灾,驻闽陆军、福建省军区和福州军区炮兵部队,派出1.3万多人,汽车254台次,船只45条,抢救遇难群众2065人,船44条,各种物资1400余吨,抢修水渠堤坝3300多米,支援群众稻谷26.7万多公斤、大米2.15万公斤、衣服32800件。
  1977年5月中旬,特大洪水使闽侯县甘蔗镇防洪堤决口50多米,1万多群众被洪水围困,外(洋)福(州)铁路路基被冲垮长5米、深9米,路轨完全悬空,行车中断。福州军区政委李志民等亲赴第一线指挥,组织舟桥团、通信团、高炮647团和省军区独立团等单位3000多人抢救抢修。指战员们日夜突击,填石块3069立方米,很快使铁路恢复通车;打捞和转运粮食1.5万公斤、化肥100余吨;帮助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全部脱险。
  1984年5、6月间,闽江上游连降暴雨,山洪暴发。闽江水位超过警戒线2~5米,冲毁房屋2000多间,淹没农作物近10万亩。军区出动部队2978人,汽车164台次,救出遇难群众1091人,抢运各种物资近100吨。
  二、抗风救灾
  1956年9月中旬.福安、晋江地区及闽侯县受强台风和暴雨袭击。许多房屋倒塌、农田被淹。陆军驻闽部队出动3.5万人,汽车269台、船只67艘,奔赴灾区抢险救灾,并捐赠一批款、物给灾民。
  1957年9月15日,闽南地区受到12级强台风袭击,东山、漳浦、海澄县一带损失严重。当地驻军全力以赴,抢救遇险渔船68条,抢运食盐3.5万公斤及其它物资,价值10万多元。翌年7月中旬,闽南地区又遭强台风和暴雨袭击。驻军出动30329人、汽车201台、各种舟船57艘,救出灾民1639人,抢收庄稼;3.8万多亩,加固、修补水库35座,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了损失。
  1959年8、9月间,闽南沿海地区连遭三次强台风袭击,其中第3号特大强台风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驻闽部队出动官兵4万人次、1000余辆汽车和汽艇,调拨大批抗灾救灾物资,投入抗灾抢险第一线。灾后,部队又协助地方恢复生产。
  1969年9月20日,11号台风袭击了泉州湾地区,海啸和暴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29军和守备第8师等部队派出1000多人抢险救灾,转移群众9470多人、船只600多条,抢修海堤11处,抢运出粮食、化肥、食盐等物资20多吨。
  1981年9月22日,龙溪地区遭受16号台风袭击,暴雨成灾。南靖、漳浦、龙海等县一些村镇被淹。福州军区派副司令员朱耀华率领机关干部连夜赶往漳州,组织陆海空军进行抢救。先后派出干部战士和医务人员1万多人、各种车辆790台、直升机、运5飞机各5架,以及部分舟桥器材和通信器材。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5000多人,抢运出各种物资120吨;空投食品1.15万多公斤;抢修大堤和公路填土石3.5万立方米,投放沙、土、石袋1.3万多包;救治伤病员3000多人;捐赠大米50万多公斤,以及部分服装和急需药品等。10月初,闽南驻军又派出2512人,分别到龙海、南靖县抢修堤岸和公路,完成土石方14.27万立方米,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982年1月,中央军委通令表彰在这次救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驻龙溪地区部队和军区空军独立运输大队。
  三、灭火救灾
  1971年3月25日下午,清流县郊区山林失火,威胁着大片松林安全。福州军区通信总站通信连立即赶到现场救火。战士张江只身冲下70多度的陡坡,切断了将要蹿上山梁的火路,当大火扑灭后,人们发现张江仰面倒在一棵青松下,这位年仅18岁的战士,为保护国家森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将这座山改名为“张江山”。
  1974年8月11日,永安雨伞鞭炮社发生火灾,当地驻军和群众一起参加灭火的战斗。军区总医院、103医院、363医院和附近的一个陆军师都及时派出医护人员,抢救伤员。次年春节期间,惠安县造船厂108号渔轮失火,船上有7吨多柴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危及附近十几条船的安全。福州军区守备第9团1营奔赴现场,军民团结战斗,扑灭了大火,避免了几百万元财产的损失。
  1980年12月29日,福州市台江区江滨路民房发生重大火灾。省军区司令员丛德滋、政委孟乐天等亲自带领机关、直属队700多人赶赴现场,奋战10多个小时,抢救出的物资财产价值数十万元。
  1982年3月9日,福鼎县制药厂发生严重爆炸事故,伤亡多人。守备部队、军区总医院以及海、空军派出人员、飞机参加了抢救工作。
  四、抗敌救灾
  1954年7月,大嶝、小嶝岛遭到国民党军的炮击。福建军区水兵师2团派出50多名指战员和医务人员渡海前往抢救受伤的渔民。该团还捐献近1000元救济死难者家属。
  1955年1月20日下午,国民党军飞机12架窜入福州市上空投弹,死伤居民300余人,烧毁房屋4000多间。福建军区领导人叶飞、刘培善等亲自组织指挥部队对空射击,抢险救灾。工兵分队爆破房屋,切断火路,军民共同努力很快将大火扑灭。部队又捐款6527元,棉被、衣服、鞋子等1000余件,帮助灾民克服困难。27日,军区机关和部队160多人,组成4个慰问队,携带大米、粉干2500多公斤,以及部分猪肉等物品,慰问了台江、小桥一带灾民。
  五、抗冰雹救灾
  1976年4月17日晚,福州市及周围部分县受到冰雹和暴雨袭击。市区受灾尤为严重,许多房屋的瓦片被砸坏,大部分仓库漏水,仅大米、地瓜干就被淋湿2万多吨,不少街道被瓦砾堵塞。福州军区机关和部队出动2.1万多人次,汽车3000多台次,协助地方清理了堆积在街道上的大量瓦砾和污物。步兵第255团、炮兵第647团和军区防化营等单位派出806人,从被损坏的粮库中抢运出粮食423万余公斤,抢修仓库屋顶4.2万多平方米。
  六、防治虫害
  1960年6月至7月,驻龙田、福州机场空军运5飞机对涵口、将口、黄石等地区进行空中撒药灭虫,出动飞机54架次,灭虫面积5.4万亩。1979~1989年,驻闽空军出动运5飞机32架次,撒药防治森林虫害,飞行2266架次、1608小时,防治面积达364万亩。
  第五节 群众纪律
  驻闽解放军为加强军政、军民团结,除了积极支援地方建设,为群众做好事外,还经常对部队进行群众纪律教育和群众纪律检查。部队各级领导,经常走访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倾听群众意见,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违犯群众纪律事件进行严肃处理。
  一、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49年10月14日,第10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发布命令,要求广大指战员自觉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约法八章》(①1949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向全国军民发布《中囯人民解放军布告》,阐述向全国进军中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八个方面,被称为约法八章。)、《入城守则十二条》。明确规定进入城市后,严禁破坏企业、机关和公共财产;坚决执行党对华侨外侨的政策;严禁抢购市场物资,以便更好地团结各界人民。1950年春节期间,各部队普遍进行了拥政爱民教育,纠正违犯群众纪律的现象,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了道歉和赔偿。1952年11、12月,第28、第31军为整顿部队的群众纪律,增强爱民观念,分别进行了群众纪律大检查。对向群众借物情况作了清理,两个单位共赔偿2.5万元,纠正了违纪现象,密切了军民关系。此后,每逢八一建军节和春节都普遍开展拥政爱民教育,检查部队执行纪律情况,基本上形成一项制度。在1958年炮击金门战斗和1962年紧急战备中,福建前线各部队都十分珍惜民力,保护群众的利益,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1963年7月,福州军区政治部将炮兵611团与驻地生产队在抗旱中因争水发生冲突,野战第10医院与厦门市邮电局因争地发生殴打两起事件通报全区部队,要求各单位从中接受教训,广泛进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号召全体指战员坚决与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1974年7月,军区及时通报批评两个连队与驻地群众打架的事件,并作了严肃处理。在八一建军节前后,各部队依照军区政治部指示,再次进行了建军宗旨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组织进行了群众纪律大检查,防止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1980年7月,福州军区党委、福建省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军民团结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部队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1979)94号文件关于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的指示,深入开展“双拥”教育,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消除隔阂,进一步改善军政、军民关系。地方和军队分别对《拥军优属公约》、《拥政爱民公约》执行情况进行普查,对发现的新问题作了妥善的解决。
  二、认真执行土地征用政策
  50年代初期,驻闽部队针对福建人多地少的实际,认真遵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和中央军委军事训练部关于军事训练用地的规定,十分重视土地使用问题,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他们在选择战术演习场、射击场、操练场和建设军营时,尽量利用海滩、荒山、山谷和其他空地。第28军步兵第245团的训练场,全部是利用荒山建成的;铁道兵在修鹰厦和外福铁路路基时,尽量少用耕地.仅铁道兵第5师就节约良田54亩;炮兵第3师在修建营房时,大部分利用山坡、丘陵地,而征用的田地仅占营房用地的7.6%。1956年9月,福州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检查国防建设中浪费用地和今后国防建设中节约用地》的指示,全区各部队都组织专门力量对国防建设中用地的情况作了检查,至年底全区部队退还给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土地达9680亩。1957年2月,军区所属单位又分别对训练场地、国防工事进行了普查,再次退还给地方政府和群众土地1369亩。1970年12月下旬,福州军区政治部在处理征用土地问题时,纠正了部分单位考虑部队需要多,关心群众利益少,滥用、浪费土地的现象。驻闽部队24个单位当年申请征用土地231.8亩,经派人实地勘察,只批准征用123.8亩。1981年驻闽空军还解决了漳州机场场界的纠纷。漳州机场是50年代利用旧机场扩建的。由于历史原因,使用土地的档案资料不全,军民之间一直有些纠纷。为查清场界,解决矛盾,在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下,驻闽空军派出工作组走南访北,找知情人了解当时土地使用情况,查阅军内外档案资料1000多份,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终于弄清了场界,按政策处理了土地纠纷。
  三、爱护森林
  1954年5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就指示部队要加强爱护森林的教育,福建驻军多数单位都能认真贯彻执行,但也有个别单位要求不严。第28军步兵250团8连擅自上山伐树,违反当地封山育林规定。为此,福州军区政治部于1965年1月发出通报,要求各部队把保护森林的情况作为群众纪律的主要内容来检查,并规定今后部队如上山砍柴事先应征得当地政府同意,以不损害群众利益为原则。1974年,驻闽部队对执行国家林业政策的情况进行了普查,仍发现有的单位和个人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不按计划指标,多砍多伐;有的通过私人关系,非法购买木材做家具;有的假公济私,乘机为自己购木材;个别单位甚至倒卖木材,从中牟利等,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为此,不少单位再次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上级有关保护森林的指示,以及本地区有关规定,进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解放军光荣传统的教育,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执行林业政策的自觉性。铁道兵第54团于国庆节前后派出11个群众纪律检查组,以检查部队执行林业政策为重点,深入社队、伐木场、林场等单位征求意见,有的将私自购买的木材退还给公社,有的将木材按原价归公。
  四、清退民房
  1949年,大批解放军部队进军福建后,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营房,只好暂时借住民房,军民之间(特别是在侨区)时有矛盾发生。1956年10月,福州军区政治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对部队进行侨务政策的教育,对部队与侨属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检查,并对借用侨眷房屋及家具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军队借用华侨房屋一定要付租金,并订立合同;租房不得擅自改建,损坏的要修复或赔偿;借用家具应办好手续,要保持室内清洁和环境卫生,尊重房主的风俗习惯等。1957年4月,福州军区后勤部和福建省人民委员会经过协商,制定了军队借用民房付租办法。从当月起,军队借用的民房全部付给了租金,过去租金偏低的做了相应调整,应该修理的部队负责修,有的还付给一定的补偿费。总计支出人民币10万元。一年多时间部队还主动挤让出民房27713间,退还给当地政府和群众,使租用的民房比上年减少4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组建新的部队和部分部队调防,一时无法解决营房,驻军占(借)地方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房屋数量增加。“文化大革命”后期,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恢复,学校复课,新的矛盾又突出起来。1972年8月和12月,福州军区两次召开会议,着重研究解决清退部队占用地方机关和群众住房等问题。要求各单位抓紧落实已确定退还和与地方对换的房屋。到1975年6月,共退还地方房屋340388平方米,为占(借)用地方房屋总面积的65%。至80年代初,基本退清了占用的房屋。
  为落实华侨政策,做好被占华侨房产的清退工作,1979年8月,福州军区副政委龙飞虎亲自带领工作组,协同地方政府在厦门进行为期十天的专题调查,提出了清退华侨房产的具体意见。厦门高崎机场附近有三栋房屋,在解放厦门时是接管国民党军队的,并已列为军产。后查证确系华侨房产,决定退还。尽管当时部队搬迁确有困难,但还是很快地将其退还原主。
  五、保护学校和文物古迹
  厦门集美是爱国华侨陈嘉庚捐资兴建的绚丽壮观的学村。在解放战争中,退踞漳厦金的国民党军以此为据点,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进攻厦门。解放军第85师遵照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关于“为了保护学村建筑群,宁可多流血,也要避免使用火炮”的指示精神,仅用步兵轻武器与国民党军展开近战。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学村建筑群完好无损。第85师占领集美后,立即张贴布告,晓谕军民共同保护集美学村。集美学校董事长陈村牧激动地说:“幸亏解放军来得早,不然,这座历史悠久的学校就被完全毁灭了!”
  50年代初期,福建军区政治部依据上级指示,颁发了“关于保护文物古迹几项规定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在建筑工程或开山挖土中,如发现古墓、古文化遗址及古建筑等,必须按照保护文物法令执行,不得任意挖掘或拆毁;在地下发现古铜器、陶器、化石等文化标本时,应移交当地人民政府负责保管。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陵墓座落在福州市金狮山下,福州军区专门指定了一个连队负责日常保护管理。有三名领导干部参加地方“林则徐墓文物保护小组”。1981年3月,军区司令部派出20多名指战员,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陵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部队在墓地修筑了环形石头护墙、花台,栽下铁树和松柏。林则徐的后代来祭祖时,看到陵墓保护得这样好,感动地说:“多亏解放军的保护,林公英灵该笑慰九泉了。我们全家感谢解放军!”
  莆田县广化寺建于南北朝,距今1400多年,在国内外负有盛名。以广化寺为祖寺的49个寺遍布东南亚各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莆田军分区经地方政府同意借用该寺作为教导队、独立营住房,使用期间严加保护无损。1979年12月,军分区收到地方政府和侨务部门来信后,立即退还,深得政府、华侨和宗教界人士赞扬。第六节 三支两军
  1967年初,福建的“文化大革命”进入所谓夺权阶段,各派群众组织之间严重对立,武斗事件时有发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大都被打倒,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全省陷入无政府状态。驻闽陆海空三军奉中央军委命令,自1月起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至1970年9月,累计派出三支两军人员12.23万人次,其中干部3.1万多人次。1970年留在地方的三支两军人员尚有17643人,其中干部9049人。他们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有关指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对稳定全省局势,发展工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参加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领导工作的军队干部,实际上挑起了领导全面工作的沉重担子,为制止武斗,维护社会秩序,主持日常工作,组织指挥生产,尽了很大努力,保护了一些干部和群众,减少了工农业生产的损失。到1967年4月5日止,福建省军区派出军代表324人(内有10名战士)、警卫人员334人,对14个单位实行军事管制,包括政法机关、电台、报社、邮电、航运、水电、银行、粮食、石油等重要部门和单位。公安机关军管后,各科室有人办公,城市交通、消防、治安、侦察破案等工作都有人负责。省航运局所属外海大队和闽江分局,军管前两个月发生事故17起,经济损失50多万元。军管后,事故大为减少,生产恢复正常。同年,福建省军区派出138名干部分别参加75个地、县“三结合”生产领导班子,使许多受批斗的农村干部重新出来抓生产。省军区抽调干部战士22086人、汽车30台次、肥料29359担,支援农业生产。同年,还派出干部战士298人,到90个工厂、2个公司,成立支工办公室,帮助这些企业建立“三结合”生产领导班子,支持企业干部大胆抓生产,使迟到早退和旷工现象大大减少,生产秩序明显好转。福州、厦门、三明、福安等地、市的工矿企业,自军代表进厂后,迅速扭转了前几个月生产下降的趋势。
  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错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三支两军人员又缺乏地方工作经验,因而在三支两军工作中出现了不少缺点错误,特别是错误批判处理了一批干部,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造成军队与地方之间的隔阂,也影响了部队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参加三支两军的大多数人员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人骄傲自满,不尊重地方干部,个人说了算;有的滥用职权,安插亲友,以派性用人,重用亲近的人,排挤不同意见的人;甚至有个别人腐化堕落,违法乱纪。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解放军的声誉。
  1972年后,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三支两军人员陆续全部撤回部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依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驻闽部队与地方都本着互相体谅、互相照顾、互相配合的原则,对三支两军遗留问题逐步作了妥善解决。1978年12月后,军队各单位派出大批人员到地方有关单位征求意见,赔礼道歉,做好善后工作。1980年7月和1981年9月,驻闽部队又对部队进行拥政爱民教育,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与地方有关单位协商解决三支两军遗留问题。1984年6月19日,中共福州军区委员会和福建省委举行联席会议,军区司令员江拥辉、政委傅奎清等7人和省委书记项南、省长胡平等12人参加,就整党中抓好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解决部队三支两军的遗留问题交换意见。随后,江拥辉、傅奎清等又走访了福州市委、市政府,征求对部队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八一”期间,军区机关和各部队又分别派出走访组,由主要领导干部带队,走访了驻地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听取批评意见,主动解决三支两军的遗留问题。驻福清炮兵师在福清“支左”,和地方隔阂深,前几年部队主动向地方作了检查,取得对方的谅解;这次走访,师长、政委再次向地方作了诚恳的检讨,进一步得到了对方的谅解。南安驻军炮团由团长、政委带领走访组到南安县官桥公社及三个大队,主动检查了部队的错误,并登门走访了“支左”中遭打击的3名社员,向他们赔礼道歉。其中一名曾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遭到批斗的社员,见团长、政委亲自上门再三道歉和慰问,深受感动,表示捐弃前嫌,照样拥戴解放军。许多单位在走访中和地方人员共同总结“文化大革命”中的经验教训,对一些尚未解决的冤假错案也建议地方予以平反,以实际行动消除隔阂,挽回影响,并结合走访检查了部队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使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第五章 战时政治工作
  第一节 进军福建的政治工作
  在执行进军福建、解放福建的任务中,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发挥了威力。它保证部队坚决执行作战命令,正确执行政策纪律;保证部队的团结与巩固,将非战斗减员减少到最低限度;针对在新区、山区、贫困地区进行大兵团作战给养上遇到的严重困难,在加强对后勤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还派出大批政工干部加强后勤工作队伍;同时,重视做好瓦解敌军的工作。由于各级党委和政治部门有预见有准备地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各项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一、克服思想障碍
  第10兵团在参加了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后,奉命进军福建,解放福建,建设福建。当时部队南进的思想准备不足,情绪波动较大。一部分人满足于既得胜利,加上家乡地域观念较重(第10兵团指战员多数原籍鲁、苏等省),不愿意南进。一部分人贪图安逸,对进军福建有“三怕”,即怕爬山、怕天热、怕语言不通,有的还怕“见不到胜利”。由于存在上述思想障碍,有些人对南进不满,发牢骚讲怪话;个别人甚至以身体不好为借口请长假或要求到地方工作,还发生了一些逃亡事件。因此,第10兵团在苏州、嘉兴一带进行了一个月休整,以集中精力做好部队南进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进行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教育。接着开展评功、评政策纪律、评斗志的“三评”活动。通过评功评模,总结参加渡江和淞沪作战的经验,激发部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树立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通过评斗志,克服贪图享受、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错误倾向,鼓舞了部队的斗志。同时,对于严重的错误倾向和逃亡事件进行严肃的批判,大喝一声,使其从错误中惊醒过来。由于“三评”活动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群众性自我教育的方式进行,并且首先在各级党委中进行,干部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故得以顺利开展,取得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进行配备干部、调整组织、教育溶化补充到部队中的俘虏等项政治工作,为进军福建作好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部队进入福建山区后,遇到许多困难。一是冒暑徒步行军,体力消耗大,北方战士水土不服生病的多。仅7月一个月,第10兵团各部因病人院的即达4508人,掉队399人,中暑死亡达13人;二是物价高,猪肉每0.5公斤最高达5000元(旧人民币),青菜每0.5公斤500元都买不到,只能喝盐汤;三是山路崎岖,牲口难行,马匹摔死病死不少,辎重运输极为困难。由此而产生急躁埋怨情绪,对建设福建缺乏信心,打人骂人的军阀主义残余及破坏群众纪律的现象开始冒头。7月底前,各部队先后到达集结地域。兵团党委决定就地休整10天,按级召开会议(兵团召开二次军首长会议,各军分别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提出作战、支前两大任务,并抽出大批政工干部参加筹粮,组织随军供应站等开展支前工作,强调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并与地方、人民群众搞好团结,共同克服困难。
  有预见有准备的连续政治动员,激励起高昂士气,主要是抓住四个问题。首先是树立积极歼敌思想,兵团政治部先后发出指示与教材,并通过报纸与会议,对进军福建的战略意义、政治经济意义进行反复动员。工作重点放在防止和时刻警惕轻敌的可能,思想指导走在前头。其次是树立向困难作坚决斗争的思想,解决了漠视困难和惧怕困难而以后者为主的两种偏向,在宣传教育中既承认困难,实事求是地讲清困难,又号召指战员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藐视困难,战胜困难。广泛发动群众起来与困难作斗争后,有效地减少了逃亡,许多新成份比例很大的连队竟无一逃亡。骡马掉队、烂背、摔死病死大半,硬是靠战士们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人力代替畜力,使大炮翻越十分险峻的分水关和仙霞岭。再次是不断地进行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教育,树立解放福建建设福建的思想。开始时有人说,我们是人民解放军,只管打仗杀敌,建设不是我们的事。后来不仅这种议论逐渐减少,很多人还要求扎根福建,建设福建。胜利的鼓舞,进军思想教育的深入进行,使部队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
  二、保证政策纪律的执行
  一是团结政策,其基本内容是战斗团结,提倡密切协同动作,主动配合友邻部队作战,树立战役整体观念。在动员教育中,有预见地提出行军经过二野兄弟部队驻地要互助互谅,反对盛气凌人。特别指出福建有坚强的党组织及游击队,十多年来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全国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由于他们长期单独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弱点与缺点,应正确对待,耐心说服,切不可操之过急。主力部队对他们要谦虚、尊敬、爱护。由于教育的深入,基本达到上述要求,实现了团结一致的目的。
  二是城市政策,主要是约法八章。从进军开始,就引导部队深刻认识福建是侨区,侨眷、外侨及教堂等较多,要求部队入城必须谨慎从事,涉及政策问题,事先请示,事后报告。这些都执行得较好。学习解放上海的兄弟部队的模范行动,严格遵守入城守则,成为广大指战员的自觉行动。在币制未定前,极少有人买东西。
  三是坚持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着重解决重视纪律的思想。各单位沿途了解敌情、社情、民俗,向部队作介绍。有些部队成立了连队工作组,有的专门成立了调查组,有的还进行访贫问苦,对部队进行诉苦教育。刚进入闽北时,借物不还,损坏不赔,骡马啃树皮,吃了马草就走,搞坏了民房的现象,就全兵团来说虽是发生在极少数人员身上,但引起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对“要解决困难,必定违犯纪律,要遵守纪律就不能克服困难,就一定吃不到饭”的错误论调进行认真分析批驳,响亮提出越困难越要遵守纪律、执行政策,越困难越要团结的口号,并从启发阶级觉悟人手,使遵守纪律成为指战员的自觉行动。因此,虽然部队入闽近一个月未吃肉,甚至吃不到菜只能喝盐水汤,有的士兵得夜盲症,还有很多指战员患疟疾、痢疾、中暑。但还是既克服了困难,又遵守了纪律;既有饭吃,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援。
  三、开展海岛作战立功创模活动
  福州战役进行顺利,俘获甚大,伤亡较小,既使部队战斗情绪高涨,又随之产生了轻敌思想。当宣布了第二阶段漳厦金战役渡海歼敌的任务之后,有的干部战士表现了盲目轻敌,“长江都打过来了,海有什么了不起?”但当介绍了海情,看了地形,提出难题之后,则有一部分人表现了畏惧心理或信心不足,个别部队竟不敢宣布要渡海作战,怕一动员会吓倒战士,会发生逃亡。针对这种“轻敌怕海”的思想情绪,兵团政治部除了连续深入的思想动员之外,确定了海岛作战政治工作的两项基本内容:一是激发革命英雄主义,开展创造海岛作战英雄模范的活动,一是加强船工工作。要求部队指战员和船工克服怕海和怕困难的情绪,提高渡海作战能力,坚决完成任务,争当英雄模范。同时指出,根据渡海作战的特点要加强协同作战观念,着重创造集体单位英模,防止个人英雄主义。攻厦之前各部渡海准备工作都很紧张,大部分船用人力和马车拖运出三四公里至一二十公里,部队日夜不息加紧练习划船和进行敌前演习。战斗发起后,各部表现异常英勇顽强。第31军271团攻击鼓浪屿的部队,在敌密集火力下,勇往直前,突人前沿阵地的分队,与敌血战到最后一人。第29军各师参战部队在攻击厦门夺岛的战斗中,较之以往任何战斗都表现出色,猛打硬插,连日苦战,打垮敌人多次反扑。部队水手和船工在战斗中也有许多模范事迹,有的负伤之后依旧摇船前进;有的一夜往返摇船装运部队四五次,忍饥耐寒,不顾疲劳。立功创模活动在渡海解放厦门岛的战斗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节 “八•二三”炮击金门的政治工作
  1958年,为了惩罚国民党军对沿海地区的袭扰和破坏,并以实际行动支援中东人民反对美国武装侵略的正义斗争,人民解放军驻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奉命于8月23日对驻守金门岛的国民党军实施大规模的炮击。根据这次作战任务的特点,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在参战部队中深入进行战时宣传鼓动和思想教育工作,使部队保持了高昂的战斗情绪。
  在作战准备阶段,广泛进行了形势任务教育。向部队反复分析当时世界形势的特点,把台湾海峡的斗争同整个世界的形势联系起来,充分进行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革命战争观的教育;揭露国民党军不断袭扰大陆军民的罪行,激发广大官兵的仇恨心,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战斗。由于时间紧迫,有些部队边开进边动员,边修工事边动员,使全体官兵充分认识到这次作战行动的重大意义,以旺盛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顺利地完成了行军、转场、构筑工事等任务。当7月下旬一切准备就绪又决定暂不打时,各单位利用战前的时间,又再次进行形势任务教育,通过作启发报告和开展群众性的讨论,使指战员们深刻理解“等待时机”、“政治上先发制人,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树立有备无患的思想;充分肯定这次行动的意义,消除“劳民伤财”的埋怨情绪和希望“早打早完事”的急躁情绪。各参战部队在阵地上安下心来,开展敌前练兵,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同时,政治机关向炮兵、步兵、工兵和民工发出开展杀敌立功运动的指示,并转发了炮兵二分群政治处拟定的立功标准,各级领导干部和政治机关、党支部,向参战官兵和'民工再次进行深入的思想发动,结合对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革命英雄主义。针对部分干部战士没有打过仗的实际,各部队普遍组织有战斗经验的人员到基层讲战斗常识、战斗故事,消除各种思想顾虑;介绍本部队的光荣斗争历史,启发干部战士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组织驻地遭受过国民党军残害的群众进行控诉,以提高部队的阶级觉悟,增强官兵的责任感和对敌人的仇恨。炮兵第12团9连在听了受害群众的控诉后,全连愤怒高呼“为死难者报仇!”当小女孩黄莲霞把红领巾系在炮身上,请解放军叔叔为她爸爸报仇时,战士们含泪宣誓:“绝不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坚决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后来该炮打得非常顽强,最后剩下一个人还在继续战斗。
  战斗打响后,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战时宣传鼓动工作。以党团员骨干和鼓动员组成的宣传鼓动小组,根据战场上的情况变化,适时宣传并发动群众,迅速形成“人人开口,个个鼓动”的局面。有的班在打第一炮时,全体列队庄严宣誓:“为祖国开炮!”群情振奋。战斗间隙,各级首长亲临阵地进行慰问,贴宣传鼓动标语,送光荣花,有的亲自担水送饭。医务人员一边为伤员包扎换药,一边做慰问工作。各部队之间也派出代表互相慰问和鼓励。步兵营的代表主动给炮兵部队送去茶水,并鼓励说:“给你们送胜利水来啦!”炮兵战士当即表示要以更大的胜利来感谢步兵老大哥的关怀。在炮战过程中,组织评功记功活动,利用战斗间隙召开小型庆功会,给立功者献花,发立功证书,向其家属发立功喜报,激发指战员和参战民兵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涌现出英雄炮手胡德安、舍己救人的一等功臣王邦德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荣誉集体。据不完全统计,在炮击金门作战中,有荣立集体二等功的连2个,荣立集体三等功的连5个、排3个、班30个。4个民工队也荣立集体三等功。个人立功的有大尉以下官兵1153人,其中一等功6人,二等功45人,三等功1102人。民工立功的411人,其中二等功20人,三等功391人。群众性的立功运动是战时政治工作最生动、最有力的手段,它推动了以战斗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10月6日,当国防部发布暂停炮击的命令后,福州军区前指政治部及时下发对部队进行策略思想教育的指示,并印发了教育提纲。各部队利用暂停炮击的时机,用7~10天时间,采取先干部后战士,由领导作启发报告与群众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各级机关干部也深人连队,给战士讲课,解答疑问。莲河炮群把前沿阵地的营连干部分批集中到后方,进行短期轮训。使全体参战人员深刻认识到这次炮击既是军事斗争,又是政治斗争,跟上党中央的对敌斗争策略,自觉遵守对敌斗争政策。充分肯定了炮击封锁金门以来在军事上、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全面胜利,纠正了一部分人认为是“白打一场、前功尽弃”的错误观点。认清了美国玩弄“停火”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认识到国内斗争必须服从国际斗争,阶级斗争必须服从民族斗争,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斗争,进一步明确了斗争的目的和主要对象。广大指战员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只要政治斗争需要,叫打就打,叫停就停。并积极构筑工事,伪装和美化阵地,准备持久作战。
  全国各省人民的慰问活动和战区群众的全力支援,是鼓舞士气的巨大力量。除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山西与东北三省组织慰问团来前线慰问外,还有全国艺术界与全国侨联慰问团和北京、上海、南京等地56个剧团、4个学生演出队、1个电影队来前线慰问演出,接受慰问的达45万人次。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常香玉、侯宝林等都来到福建前线,为将士们作精彩的表演。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友人的慰问信有38万封。战区群众为部队修工事、抬担架、运炮弹、洗衣服、照顾伤员。部队抓住这些活的教材,反复地教育官兵,极大地激励了斗志。
  第三节 轮战航空兵的政治工作
  1958年7月后,解放军空军航空兵以轮战方式驻防福建。空军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根据台湾海峡军事斗争政策性强、地处侨乡、福建多山濒海、气象多变,以及轮战部队来自各个建制不同的单位等情况,加强航空兵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轮战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革命传统教育
  每批轮战部队入闽之前,都深入地进行政治动员,使部队充分认识轮战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大好时机。各部队利用飞行员每次战斗出航之机,进行当面敌情教育,组织飞行员学习抗美援朝空战经验和英雄事迹,请老飞行员讲空战体会,激发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1958年首批入闽的航空兵部队,由于思想发动充分,指战员同仇敌忾,经过三个多月的空战,基本上夺取了福建沿海地区的制空权。在历次空战中,飞行人员充分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勇敢机智的战斗作风,出现了许多英雄事迹。地勤人员在“头可断,血可流,任务不能不完成!”“保证故障不过夜,保证故障不上天”的口号鼓舞下,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常常用两三天时间完成六七天的工作,使更多的飞机出动参战。后勤场站人员,日夜苦战,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供应任务。汽车第8、第11团,在台风暴雨、道路险峻的条件下进行长途运输,40天内行车100余万公里,运送战备物资3万余吨,保证了作战需要。漳州场站,仅以4天时间就完成了迎接一个航空兵师的紧急转场任务。
  二、政策教育
  台湾海峡的军事斗争很复杂,政策性很强。为贯彻好中央军委制定的一系列作战方针和政策,福州军区空军领导经常深入部队抓政策教育。聂凤智司令员等领导干部,在每批战轮部队抵达预定机场的当日就下部队,亲自布置检查战斗准备,进行政策教育。自1958年以来,各轮战部队战斗出航6万余架次,由于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的方针、政策,在同国民党军飞机和美国军用飞机的斗争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取得了重大胜利。
  1979年后,台湾海峡紧张局势逐步趋向缓和,各轮战部队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对台方针政策,既积极维护台湾海峡局势的稳定,又注意保持了应有的警惕。
  三、战备思想教育
  航空兵入闽轮战是一项长期的战备任务,但每批部队轮战时间短。在没有战机的情况下,部队容易出现“一紧、二急、三松、四想走”的情绪。为此,各轮战部队除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外,还重视抓好战备思想工作,普遍开展“三个想一想”活动,即想一想上级党委的要求、后方亲人的嘱托和自己入闽前的决心,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激发空地勤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使部队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热情。轮战部队党委注意发挥干部的表率作用,抓住苗头及时讲评,表扬好的,批评差的,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加强对部队的管理。在轮战后期,组织部队重温入闽轮战守则和“三不”(不休假、不疗养、家属不来队)等有关规定,提高遵守规定的自觉性。开展小型革命竞赛活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的轮战团开展比出勤率高,比无差错,比无违纪的小竞赛。大队之间开展“五比五看”活动,即比思想,看谁的风气正、士气旺;比安全,看谁飞行差错少、质量高;比干劲,看谁能吃苦、出勤率高;比作风,看谁团结好,遵纪强;比学习,看谁钻劲大、空气浓。通过小型竞赛活动,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战备工作的落实。
  四、敌前练兵政治工作
  自1959年,台湾海峡空中斗争转入对峙状态后,轮战部队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认真贯彻“有仗则打,无仗则训”的原则,以练思想,练作风,练战术技术、练组织指挥为内容,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对此,轮战部队加强了敌前练兵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抓阶级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方针政策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增强政策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促进敌前练兵的顺利进行。
  各部队还通过战例,教育飞行人员摆正练与战的关系,明确练是为了战,有了过硬飞行本领加上胆量,才能战胜飞机性能超过自己的敌机。为对付国民党军的RF-104超音速侦察机,部队苦练、精练在负速度差条件下的截击本领,掌握了起飞快、发现早、靠得上、瞄得准、打得狠的一套快速勇猛的过硬功夫,终于达到击落这种飞机的目的。这个生动事例很有说服力,进一步激发了飞行员练兵的热情。
  为保证轮战部队的飞行安全,各级党委加强了对空地勤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观念和政治责任心,为保证飞行安全打好思想基础。同时,发挥党团员的作用,开展安全立功运动,组织优质安全飞行日评比和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及时宣扬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因责任过失危及安全的人和事,调动了广大群众保证飞行安全的积极性。结果,有81.1%的轮战部队消灭了严重事故,保证了飞行安全。五、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福建各轮战机场距台湾等岛屿近,台湾当局对解放军空军飞行人员的“心战”策反活动猖獗。自1980年以来,其“心战”电台不断增多,并专设有策反空军飞行员的电台,对升空飞行员实施无线电干扰,冒充解放军空军指挥员,呼叫飞行员代号,给航向数据,企图诱骗解放军飞行员上当。同时,台湾当局的空飘传单和特务活动也明显增加。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虚而人,影响到部队。为此,在轮战部队中普遍加强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气节教育。他们挑选具有历史知识、表达能力强的飞行员担任教员,讲宋朝名将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篇章;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杜凤瑞英勇杀敌的故事。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寓教于乐,寓理于事,用爱憎分明的激情感染飞行员,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的轮战团组织飞行员参观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戚公祠”,学习轮战中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到福建福日电视机公司参观,听取关于加速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报告,使飞行员深受教育。同时,在指战员中揭露国民党军的“心战”阴谋,运用正反典型,进行反“心战”教育。学习杜凤瑞、周春富、刘维敏等人的英雄事迹;批判和声讨在轮战期间出现的个别叛逃人物。使指战员树立不为名,不为利的思想,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做忠于党、忠于祖国的坚强战士。
  第四节 海战的政治工作
  海战的政治工作,是在继承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水面舰艇部队特点、当面敌情、地理环境、水文气象等不同情况,灵活多样地开展战备思想教育和战时宣传鼓动工作,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部队树立起敢打必胜的信心,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争取每次海战的胜利。
  一、形势战备教育
  驻闽和入闽参战的水面舰艇部队,普遍坚持经常性的形势战备教育和敌情教育,使部队保持常备不懈的思想。有的通过张挂新华社发布的美国舰艇、飞机入侵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领空次数的警告牌,使官兵牢记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有的请渔民控诉国民党海军舰艇抓靠、炮轰渔船,炸死渔民,破坏渔业生产的罪行,使官兵认清一切反动派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每逢海战纪念日,请老同志讲战例、忆传统、谈体会,使官兵牢记入民解放军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因此,部队战备观念牢固,做到武器装备有了故障不过夜,战位缺员及时补充、调整,随时处于“齐装、满员、全训”的良好战备状态。
  1965年11月13日崇武以东海战前夕,当指挥所发现敌情时,参战部队正分驻在三个地点。其中护卫艇29大队4艘艇,刚从海上演练归来用晚膳,水兵们接到参战命令后立即放下碗筷,冲向各自战位,作出航战斗准备。大队领导在码头上作简短战斗动员后,各艇相继离开码头,适时向远离驻地120海里外的娘宫集结。参战的6艘鱼雷艇,原定当晚归建,炊具、营具、行装都已上艇。艇员们得悉支队领导去水警区开会,意识到可能有任务,纷纷自动上艇卸下非战斗所需物资,按战斗出航部署做好准备。当支队领导回到码头时,艇上已完成一级战斗出航准备。
  二、宣传鼓动工作
  长期的战备生活,在各参战舰艇上已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有战斗任务,不等动员就主动写好决心书,有的写在香烟盒上,有的写在信封上,有的写在撕下的日历背面上。在崇武以东海战中担负长途奔袭任务的护卫艇29大队各艇,在航渡中分别召开党支部委员会议,进行战场宣传鼓动工作。588艇指导员简单明瞭地提出几条要求后,支部委员们立即表态:坚决完成党支部交给的任务,在战斗中带领同志们英勇杀敌,不怕牺牲!随即奔向各战位传达党支部要求,检查战斗准备落实情况,收交决心书。鱼雷艇艇小人少,准备工作紧张,就以口头形式开展艇与应、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挑应战活动。当海军转来周恩来总理对崇武以东海战的指示时,海上编队指挥员、海坛水警区副司令员魏垣武立即命令:“用通播和两个超短波波道,同时向部队传达!”各艇收到后,通过广播、喊话筒、纸条等各种形式,迅速传向各战位,传到每个指战员。海战中,护卫艇上的政工干部不失时机地呼喊着,把宣传鼓动工作做到了每个战位,保证当好“海上尖刀”。鱼雷艇速度高、风大,喊话听不到,宣传鼓动小组人员活跃在各个战位,用挥拳、竖姆指、拍肩膀等手势,鼓动大家“狠狠地打”、“干得好”、“沉住气,加油!”
  三、干部以身作则
  “八六”海战中,编队指挥员、南海舰队汕头水警区副司令员孔照年为了近战歼敌,规定了“三不打”:没有命令不准打;看不清目标不准打;瞄不准不准打。他率领的4艘护卫艇,攻击“章江”号时,距离由500米打到200米。601艇艇长吴广维的头部中弹负重伤,仍站在指挥位置上,终因伤势过重昏倒。前来见习的北海舰队护卫艇副中队长王瑞昌,立即站到艇长的指挥位置,大声喊道:“现在我代理艇长,注意我的口令!”继续指挥各炮攻击。战斗最激烈时,611艇主机舱的后右机意外停车,轮机兵麦贤得立即奔过去启动机器。突然,一块弹片打中他的右前额,脑脊液外流,顿时失去知觉跌倒。当副指导员给他包扎时,他苏醒过来,想说什么发不出声音,用右手推副指导员,左手指着机器。战友们领会其意思,马上把机器启动起来。这时,他以惊人的毅力站立起来,继续检查着机器,直到胜利。
  崇武以东海战中,当护卫艇编队穿插分割敌舰时,指挥艇573艇驾驶台连中两发40毫米炮弹,副大队长李金华、中队政治委员苏同锦牺牲,另有7人受伤,罗经被打坏,艇向左背敌转向。在这关键时刻,指战员们顽强不屈,轻伤的不报告,重伤的不下战位,坚持战斗。编队指挥员魏垣武锁骨被打断,两块弹片穿过肺部,当即昏倒。他苏醒后,命令发信号召唤鱼雷艇攻击,说完又昏迷过去。第二次醒来时,又命588、589艇攻击之后,再也不能坚持指挥了。作训参谋刘松涛头部负伤,右臂打断,食指打飞,始终不离战位。正在操艇的副艇长中弹倒下,他挺身而出代理指挥。干部的模范行动鼓舞着战士。信号兵王树生双腿七处负伤,流血灌满胶鞋,他不顾包扎也不报告,坚持不断的收发着信号。鱼雷艇编队坚决执行大队党委“三不放雷”的决定,在敌炮火下三进三出,最后145艇占领良好阵位齐射两雷,一雷命中“永昌”舰尾,敌舰开始下沉。护卫艇588、589号第二次攻击时,由距敌900米打到距敌100米,改用穿甲弹,加速了敌舰沉没。
  此外,每次战后,参战部队都开展评战评功活动,自下而上地发扬军事民主,总结经验,从个人到战位,献计献策,研究改进战法;评功评模,召开祝捷会、庆功会,宣传英雄模范事迹,达到激励士气以利再战的目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