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训练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593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训练改革
分类号: E251
页数: 6
页码: 365-3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训练改革、体制改革、方法改革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训练 改革

内容

1959年,驻闽步兵第271团首创的战术技术综合训练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战术与技术训练脱节的问题。这一训练方法,曾于60年代在驻闽部队中全面推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驻闽部队进行了以适应现代化作战需要为目的的军事训练改革。到80年代初,在训练指导上,实行了由重点抓士兵训练转入重点抓军官训练,由主要抓打步兵训练转移到主要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训练,由侧重抓单一兵种训练转到侧重抓诸军兵种合同战役战术训练诸方面的改革;在训练内容上,进行了指挥文书、夜间训练项目和步兵连攻防战术手段的改革;在训练方法上,出现了“提纲阶段”训练和对抗训练改革。并多次组织不同规模、不同课题的现代条件下的陆上、海上、空中作战演习。1983年,驻闽部队贯彻解放军三总部教育训练改革座谈会精神,加强了对训练改革的领导,开始对不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训练体制、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在训练体制上,进行了新老兵分编分训的试点;在训练内容上,摒弃一些陈旧东西,扩大知识领域,突出了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合同作战所需的战术、技术和体能及生存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在训练方法上,大胆创新,实行科学练兵,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以后,驻闽部队对训练任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军事训练改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 体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的士兵训练,一直沿用作战体制,即新兵经过入伍教育后,补人建制连队与老兵混编混训。部队训练年年从头开始,长期处于低级循环状态,影响了作战能力的提高。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驻闽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新老兵分编分训的试验。即在3个步兵团1个守备团中分别进行一、二、三年兵分训,新老兵分训,简编部队分编分训和新老兵分组训练的试点。至1983年,形成两种形式:一种是专业兵归类合编分训。即将步兵团、营属机炮连的4种武器归类编成4个同一武器连,分别隶属一、二、三营和团直,以解决简编部队人员少、兵器种类多,不便组织训练的问题;第二种是新老兵分编分训。亦即按士兵的入伍年限,在步兵团的范围内编一、二、三年兵营,或营的范围内编一、二、三年兵连。一年兵主要进行军人基础教育,基础技术训练,单兵至班的攻防战术训练。二年兵主要进行应用技术训练,掌握多种武器(连属兵器)的训练,特等射手训练,“三防”训练和班至团的攻防战术训练。三年兵主要进行一兵多能训练,特种射击训练等。实行这种训练体制后,部队的训练质量有较大提高,二年兵营的士兵能熟练掌握连属3种武器的操纵技能,而改革前一般只能掌握一种武器。三年兵营有80%的士兵达到班长水平,85%的班长达到排长水平。
  1985年,驻闽陆军部队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训练体制进行新的改革,即在陆军师里组建教导团,专门担负新兵的训练任务,实行先训后补的办法。新兵人伍后即到教导团,接受军人荣誉教育、纪律教育、队列训练等养成教育,并完成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土工作业及单兵战术等基础军事技能的训练。掌握初步的作战技能后,补人作战部队。在作战部队主要进行班以上的攻防战术和应用技术等课目的训练。教导团的建立,形成新兵训练与部队训练既分离又相衔接的体制,提高了作战部队的训练起点,改变了低级循环状况。但在这种体制下,作战部队兵员长期缺额,影响战备;教导团训练所需装备没有正式编制,靠“借锅作饭”,影响训练质量。由于这些问题仅靠训练体制改革难以解决,1989年以后,驻闽部队陆续取消了教导团,恢复了在作战部队编成内新老兵分训的训练体制。
  驻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也进行了训练体制改革。1977年,鱼雷快艇某支队为了解决战备执勤、军事训练、艇只修理三者争艇的矛盾,为了解决艇员训练中老的“吃不饱”、新的“吃不了”,年年从头起的矛盾,率先在海军舰艇部队中实行“艇只分类,人员分级”的训练改革。艇只以大队为单位,根据各艇完成科目的进度,分为3类:一类,已完成编队攻击科目的艇只,集中到1~2个中队,担任战备执勤,同时深化战术科目训练;二类,已完成单艇攻击科目或基础训练科目的艇只,集中到另1~2个中队,进行衔接科目训练;三类,进厂修理的艇只,在修艇的同时,完成技术基础训练。人员以中队为单位,按军龄档次结合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分级,采取“组织不变,人员分散”的方法,调整到各类艇上。一级,三年以上兵,完成编队科目训练,能独立完成任务者,调整到一类艇;二级,二年以上兵或经过训练团训练的一年兵,调整到二类艇;三级,一年兵或完成技术基础训练,尚不能独立完成任务的二年兵,调整到三类艇。分类分级随艇只、人员情况的变化,每年训练预备期中调整一次,保证新年度中良好的战备、训练状态。1978年,人民解放军海军总结了驻闽海军首创的分类分级训练的经验,1979年在全国海军中推广。
  自1980年起,福建海军采用组织训练点的方法训练水面舰艇部队。即由基地或指定单位抽调得力领导干部、教员和保障人员组成临时训练机构,集中基地范围内训练水平相当的同型艇船,以3~6个月时间,按训练大纲规定的训练内容实施正规化训练。根据需要和可能,每期完成几个科目训练。此种训练方法,施训内容全面、系统,参训人员和训练时间集中,教学人员素质高、方法活,参训艇只在较短时间内军事素质与作风养成均有明显的提高。第二节 内容改革
  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军事训练的内容在70年代末即发生了一些变化。1979年,驻闽陆军部队吸取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经验教训,加强了连以下的实弹战术演习,加强了野战生存训练和应用训练。干部训练充实了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和军兵种知识等内容。1980年7月,福州军区通过全面检查发现部队战术技术基础较差后,即对基础课目的设置作了补充和调整,强化部队的基础训练。
  80年代初期,驻闽陆军开始进行以适应现代战争需要为目的的训练内容改革和试验。主要有:指挥文书和指挥程序改革;步兵连攻防战术手段改革;加强步兵连在敌大纵深障碍区中开避通路的改革;垂直登陆试验,以及夜间训练内容改革。早在1965年,驻闽部队就曾首先在每个团中培养一个“夜老虎连”,然后在全军中普及,以提高夜战、近战本领。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部队装备的改善,夜间训练的内容也须进行改革。1982年6月,福州军区在步兵第253团召开夜间训练现场会议。团以上干部294人参加。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红外线、微光、热象仪等夜视器材,同敌夜视器材相对抗的方法。与会人员观看了录像和效应试验,参观了实物和两个连的夜战实兵演习。会后又先后组织6000多名干部、骨干参观见学,推动了部队的夜间训练。驻闽空军针对在福建沿海作战的特点,先后3次编写和修改《航空兵部队入闽轮战锻炼纲要》,对航空兵部队的训练内容进行改革,并据以重新编排战术训练课目。增加了超低空、升限训练,极限训练,负速度差截击和对抗空战等课目。在增加战术训练课目的同时,适当减少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课目。
  1984年,围绕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这一中心问题,驻闽陆军部队有步骤地在5个师进行了单兵训练和分队训练内容改革的试验。根据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士兵必须具备两种知识(军人基本知识和军事科学知识)、两种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和四种技能(运动技能、防护技能、生存技能和打炸技能)的要求,改革单兵训练内容。减去不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内容、一般常识性内容和重复内容,增加军事科技常识和心理训练、野战生存训练、伪装与欺骗训练、运动协调训练、捕俘训练、多能训练、初级指挥训练和昼间单兵综合训练等内容。在优化训练内容的基础上打破共同科目与技术、战术科目的界限,重新组合训练内容。同时,调整单兵训练周期,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在改革单兵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对营以下分队的训练内容也作了改革。围绕以合同作战为核心的五种作战能力,主要进行“走、打、吃、住、藏、管”六个方面的训练,并增加了防空疏散、抗敌立体攻击、封闭原子实破口、核化学反击时的行动、野战求生和多课题战术演习等内容。守备部队还进行了分队坑道封闭防护试验性演练,研究坑道生存训练内容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方法。1985年5月中旬,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在晋江地区召开训练内容改革现场观摩会。到会的各大军区、各军兵种训练部门和一些部队首长共40余人,观看了守备师部队从单兵到连的训练课目表演,以及南昌陆军学校、步兵第277团的班(组)训练课目表演,肯定了驻闽部队的改革方案,并向全军推广试行。
  1986年,驻闽部队开始改革师、团合同战术训练,调整干部在职训练的重点,突出了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组织指挥,军事训练进入以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演习为主的高层次训练的新阶段。
  第三节 方法改革
  1978年初,陆军第29军召开教育训练现场会,宣扬1964年群众性练兵活动的经验,并组织先进单位和个人作军事表演。福州军区肯定了这一做法。此后,驻闽部队逐渐恢复了人民解放军的传统练兵方法。各级干部纷纷下基层蹲点,培养典型,树立标兵,组织各种规模的评比考核活动,部队训练开始全面恢复和发展。当年,共评出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6000余人。
  1980年,普遍推广对抗训练方法。单兵战术、分队战术课题,首长司令部训练,沙盘作业工程、通信、防化、侦察等专业兵训练,均采用对抗的方式进行。军兵种演习也引入对抗的方法。高炮第72师师团机关率3个高炮营在福清龙田地区,与空军航空兵部队进行了空袭反空袭对抗演习。海军福建基地在台山至南麂山海域进行了实兵实弹对抗演习。
  1981年,各部队在普遍运用对抗训练方法的同时,还进行了基础训练方法的改革,进一步贯彻民主教学原则,运用因人施教、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分步细训等方法,提高了基础训练质量。但存在教学模式化,情况设置不真实,缺乏灵活性等问题。1982年3月,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石一宸主持在陆军某师召开有300余人参加的教学法改革现场研究会。34名优秀教练员作了25个战术、技术和专业项目的教学表演。他们运用对抗训练的方法,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实际演练,较好解决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问题。会后,驻闽部队的教学方法改革更加活跃。各部队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围绕如何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果,进行大胆研究和探讨,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诸如程序训练法、简便射击教学进程法、82毫米无坐力炮固定目标肩炮射击组织训练法、授课指导提纲训练法等。一陆军师参考苏军“加利佩林分阶段训练法”和“沙塔洛夫教学法”,创造了提纲阶段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用网络式的提纲使教学过程系统化、形象化,特别适用于复杂的专业技术操纵训练和协同训练。对复杂的武器装备的操纵训练,可提高时效1/3以上。
  1983年4月,福州军区召开有500多人(其中解放军三总部和各大军区代表近百人)参加的对抗训练现场会。会议总结1977年以来开展对抗训练的经验,现场表演了13个课目。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傅奎清和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韩怀智到会,充分肯定了对抗训练的经验。这次会议推动了对抗训练的深入发展。当年,陆军部队连以上的战术训练,经常以对抗的形式实施。实兵对抗由连规模发展到师规模,并形成“红红对抗”、“红蓝对抗”两种基本形式,和“兵棋对抗”、“实兵对抗”、“电子计算机模拟战斗对抗”等3种基本类型。空军部队的对抗训练,由单一的“红红对抗空战”发展到“红蓝对抗空战”。这一年,福州军区空军在航空兵轮战部队组成“蓝军分队”,开展对抗训练的试点取得成功。此后,每批入闽轮战的航空兵团均成立“蓝军分队”,专司对抗训练中模拟敌方飞机之职。空军各高炮、地空导弹部队和雷达、通信等专业部(分)队也进行了对抗训练和演习。
  这一时期,驻闽部队的合同战术训练,一般按三步进行。第一步,把部队技术战术基础打牢固,搞好各种战斗勤务保障课目的训练。第二步,把各军种内的各兵种和专业部队的合练,以及首长机关携带通信工具的演习搞好。第三步,举行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演习。这种由基础到应用,由分练到合练,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军兵种协同作战训练复杂难组织的问题。
  这一时期,为全面检验部队的军政素质,还普遍采用检验性演习的方法。陆军部队在分队完成战术基础训练之后,组织步兵连(营)在生疏地形上进行检验性实弹战术演习。后来,检验性演习逐渐发展到军、师的规模。仅1984年,陆军就有5个野战师、2个守备师、41个团进行了检验性演习。同年8月,福州军区直接导演一陆军师进行的演习,把检验性演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演习横跨闽赣两省,是驻闽部队首次加强师齐装满员远距离机动作战演习。这次演习在生疏地形上进行,且多个课题昼夜连续实施,大大增加了训练难度,但也使训练更加接近实战,能更真实地反映部队的军政素质和战备水平。军区空军在每批轮战航空兵部队离闽前,均进行有航空兵、高炮、雷达等部(分)队参加的检验性实兵对抗演习,检查和考核部队的训练成果。
  1985年以后,驻闽部队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模拟训练,以较短的时间、较少的物资和经费消耗,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空军、海军广泛使用模拟器材进行训练,节约了大量经费和油料。进入80年代中、后期,模拟训练已由机械模拟向激光、电子模拟,由技术训练模拟向战术训练模拟,由单一兵种训练模拟向诸军兵种合同战役战术训练模拟的方向发展。第四节 器材革新
  60年代初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各项费用大幅度减少。驻闽部队开展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活动,制作了许多简单实用的训练器材,保障军事训练的正常进行。在1964年举办的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器材展览会上,福州军区展出发明和革新成果89项,其中有42项获奖。
  70年代,驻闽部队结合“三打”、“三防”和抗登陆、登陆训练,大力开展发明和革新活动,取得丰硕成果。主要有各种缩小的钢丝滑动与火箭推动的坦克靶、飞机靶、抛射伞兵靶和40毫米火箭筒内膛枪、82毫米无坐力炮填沙弹等。40火箭筒内膛枪以步枪弹代替火箭弹进行实弹射击训练,降低了训练消耗。一守备团研制的抛射空降弹,一次可拋射3~4个伞兵靶。一陆军师改装的航模机一次可投出9个伞兵靶。这些训练器材造价低,便于制作,训练效果好,对普及“三打”训练起到很好的作用。
  进入80年代,驻闽部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训练器材的发明和革新。1980年至1983年共发明和革新训练器材197项(不含海、空军)。其中对部队训练帮助较大的有:
  一步兵团研制的82毫米迫击炮微型激光耙场。采用微型靶场和激光反射装置,可将室外课目移到室内进行,以光代弹,以近代远,节省弹药缩短训练周期;
  一步兵团研制的82毫米迫击炮射击精度检查器。可装内膛枪,以步枪弹代替炮弹进行实弹射击。炮手经过精度检查器校正后,对300米距离上的目标行简便射击,命中率可达100%;
  一步兵团研制的冲锋枪抵近射击瞄准检查器,较好地解决了步兵武器抵近射击难以准确掌握枪口高低及左右差的问题。经165次实弹射击试验(共发射子弹45000余发),对20~30米目标射击,命中率100%,每弹均在9环以上;对50~60米目标射击,命中率达95%。
  此外,还有报务员、守机员综合训练室,步兵射击控制器(自动报靶器),TX-Ⅱ型电子报务训练机,82型轻武器、地炮构造动作投影器,XTG-5型显微投影装置,辐射侦察训练配套器,71型含磷毒剂报警训练仪,82-Ⅲ型冷光实物反射仪等。
  1984年4月,福州军区召开训练改革经验交流会,展出各单位选送的革新器材288项。训练器材评选组按照实用性、创造性、先进性、可靠性和推广范围、经济效益、器材性能7个方面的指标,评选出4个等级的革新成果104项。此后,中央军委拨出专门经费进行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制和生产。驻闽部队的训练器材逐步制式化,训练器材的革新活动转为对现有装备、设备、器材的改造利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