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训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58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训练
分类号: R83
页数: 3
页码: 362-3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1953年6月,人民解放军由以文化教育为主转入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正规化训练后,驻闽海军部队,按照全国海军统一的安排,首先进行部署教育,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海军 水面舰艇部队训练

内容

1953年6月,人民解放军由以文化教育为主转入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正规化训练后,驻闽海军部队,按照全国海军统一的安排,首先进行部署教育,即在基本战斗单位建立起一整套战斗和日常的组织和职责分工的教育。各单位在部署教育中还结合进行解放军的《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和海军的《舰艇条令》等条令条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福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逐步开始单舰武器使用、装备器材使用和编队航行等科目的训练。由于当时福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兵力薄弱、艇种单一,敌情顾虑大,编队科目训练只能是在港湾内或近海进行的小编队训练。加之海防对敌斗争任务繁重,部队的训练往往不能按计划进行。从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之前开始,入闽的解放军海军水面舰艇部队逐渐增多。这些部队在配合陆军和空军炮击封锁金门的作战间隙,经常结合战区海域的情况和作战任务,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基础训练和战术训练。此后,随着作战任务逐渐减少,福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基本上能够按照单舰(艇)训练、编队训练和合同训练的顺序,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崇武以东海战等实战证明,这种正规的军事训练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第一节 单舰(艇)训练
  福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新服役和经过中修的的舰(艇)、新任职的舰(艇)长均按规定从单舰(艇)科目开始训练;每年兵员复补或舰(艇)小修后,则进行单舰(艇)科目补训;新兵补充达30%以上或停航一年以上的舰艇亦进行单舰(艇)科目复训。舰艇训练既练舰艇的组织管理,又练战术技术,也锻炼部队长期在海上生活的习惯,培养吃大苦耐大劳的战斗作风。首先是技术基础训练,每年都按照训练大纲、教范规定的科目内容进行训练。特别是1956年起开展的技术能手(以后增加了神枪手、神炮手的内容,统称“三手”)和1958年起开展的“一专多能”活动,以及1964年学习郭兴福教学方法、开展大比武的群众性练兵活动,在加强技术基础训练方面成效显著。指战员们认真领会叶剑英元帅于1961年6月提出的“海军在港(岸)苦练勤练、出海苦练精练”的要求,自觉地从实战需要出发,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在战位上反复操练,并且尽量到各种困难、复杂的条件下去练。舰(艇)长利用旧船、小艇练习离靠码头等基本功,利用模型练习单舰(艇)攻击动作。机电部门的人员在舰艇摇摆、舱室高温、机器噪声强烈的情况下用手势代替语言,凭着看、听、嗅、摸等感觉判断机器运转情况。枪炮部门的人员做到“舰动炮转”,舰艇航行到哪里,就练到哪里,灯光、繁星都成了他们练习瞄准的目标。雷达部门则利用飞鸟、帆船、航标等小目标,练习迅速捕捉、准确测定方位距离。
  在“三手”、“多能”训练和比武中,广泛开展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互帮互学和评比竞赛活动。整个部队呈现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动人景象。大批“技术能手”、“神枪手”、“神炮手”的涌现,在战斗中发挥了威力。1964年4月9日晚,金门国民党军两栖侦察队乘挂机胶舟出航到达厦门塔头附近时,556护卫艇高速出击,断其退路,在岸上探照灯分队配合下,只用14发炮弹就击中敌艇,使其爆炸沉没。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了舰艇部队军事训练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制度废弛,装备失修,人员军事素质下降,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1977年开始恢复正常训练后,驻闽鱼雷艇部队首创舰艇分类、人员分级的训练方法,解决了战备执勤、部队训练、舰艇修理三者的矛盾。随着全军将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一些行之有效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逐步得到恢复,舰艇部队的技术基础训练又有新的提高。
  水面舰艇部队的技术基础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接着进行单舰(艇)战术训练。主要战术科目包括火炮攻击、导弹攻击、对海对空防御、反潜、布雷等。驻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在这一训练中,特别注意使舰艇各战位、各部门之间能够密切协同动作,注意使舰艇长不断巩固和提高操纵与组织指挥的能力,为进行编队科目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 编队训练
  驻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已完成单舰(艇)科目训练的舰艇均及时转入编队科目训练。有时也将编队科目训练与单舰(艇)部分科目训练穿插结合进行。通过“锚地集训”、“练习性航行”、“转移海区(基地)训练”、“远航训练”等多种形式,(①两艘以上舰艇或是一个中队、大队几个舰种离开驻泊地,选择适宜的锚地和海域实施单舰和编队科目训练,称之为“锚地集训”。为提高舰艇航行能力,单舰艇或舰艇编队从一海域(基地)转移至另一海域(基地)的航行训练,称之为“转移海区(基地)训练”。单舰艇或编队远离基地进行较长时间的航行训练,并且经常在往返的航渡中组织与其他兵力配合训练,称之为“远航训练”。)提高编队指挥员和指挥所在舰艇停泊、航行、攻击、防御时的组织指挥能力;使舰艇长能熟练地保持和变换编队的各种队形,掌握对本艇的组织指挥与实施战术机动的本领;使舰员巩固和进一步熟练已掌握的基本技术。1972年,一鱼雷快艇大队,组织12艘艇转移到浙江大陈岛海区,用14个训练日完成了编队航行与防御,中、大队昼夜鱼雷攻击等科目,完成的训练内容占年度训练计划的60%。1989年,快艇某支队两次组织锚地集训,参训艇只53艘,以20天完成全年训练科目的60%。有些干部、战士平时训练成绩很好,但是一到海上,特别是遇上大风浪或复杂海区,操作中技术变形,弱点暴露出来了,环境逼着他们要重新学习,加倍苦练,以适应海上战斗需要。编队科目训练,尤其是一些大编队的训练,都带有战术背景,以战术训练为主、以干部训练为重点进行。这就迫使编队领导、广大指战员通过长时间的海上训练,增强热爱海洋的思想感情,培养海上生活习惯和顽强的战斗作风。在1965年11月14日的崇武以东海战中,护卫艇第29大队4艘艇接到战斗任务后,立即启航,连续长时间地高速航行。指战员们精心操作,不停地检查武器装备。特别是轮机部门,在狭小的机舱内又闷又热,仍不断地巡检;艇速高,艇身颠簸非常厉害,只好爬着行走。有个轮机兵,四肢在颠簸中撞伤,就用背脊帖着主机“测量”机器温度。背脊烫红了,肿了,他咬着牙,一动不动,坚持航行。这4艘艇终于以3小时37分航行120海里的高速度提前到达集结点,按时投入战斗。
  第三节 合同训练
  合同训练是海军舰艇部队最高形式的训练。驻闽水面舰艇部队在完成或基本上完成编队训练之后均不失时机地转入合同训练。多次举行海军诸兵种之间的合练,和参加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进行合同训练时,一般是先学习有关战役战术理论,研究典型战例,然后进行图上作业,最后进行实兵演习。海军福建基地水面舰艇部队参加的实兵演习,规模最大的是1976年至1978年的3次大埕湾演习(或集训)和1980年6月的沙埕演习。
  1976年7月,福州军区在闽粤交界的大埕湾地区组织陆海空三军渡海登陆战斗研究性演习。海军有3100余人,74艘各种舰艇参加。1977年6月至8月,福州军区在同一地区组织的渡海登陆作战演习,海军参加的各种舰艇有69艘。1978年9月福州军区又举行陆海空三军渡海登陆作战集训。驻闽海军在这些演习中担负的任务是:在航空兵、炮兵掩护下输送陆军登陆;在航空兵支援下,以舰炮火力压制破坏敌前沿阵地主要火力点;掩护登陆兵上陆并支援陆上战斗。海军参加演习的舰艇,在陆军、空军的密切协同下,在战术上做到了战斗动作及时准确,指挥机动灵活,在技术上保证了连续射击,火力猛烈、准确,人员、机械安全。
  1980年6月11日,福建海军在台山列岛至浙江南麂山海域领海线附近,组织昼间在航空兵协同下于近海打击导弹巡洋舰编队实兵实弹对抗演习,即沙埕演习。参加演习的有基地建制部队和舰队加强的兵力,总计各型舰艇72艘,飞机18架,参训人员4180名。在电子干扰条件下,进行了难、新科目的实兵实弹训练。演习做到了战术情节合理、逼真,多兵种连续突击,密切协同;实现了兵力集中、火力集中和“以小打大”集中歼敌的要求。
  1980至1983年,福建海军又独自组织了11次师以上规模的演习。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