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570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E251.1
页数: 6
页码: 339-3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军事训练在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军事训练综述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军事训练 综述

内容

军事训练是军队平时的主要任务。它包括军事理论教育和作战技能教练的活动。军事训练在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元代以前福建军队的训练,已无史料可考。
  明太祖朱元璋很重视将领的选拔和官兵的训练,专门颁发了《教练军士律》,具体规定各级军官和军士的练兵标准。明初,福建各卫所军,担任守城者经常进行训练,称为“见操军”;到水寨执勤者,经常出海巡逻,称为“出海军”,两者“按季践更”。(①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一《福建一》。)由于卫所军时常训练,素质较好,倭寇不敢来犯。到了中、后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训练流于形式,仅于“秋阅”时搞些短期训练,以应付校阅,卫所军战力极弱。因此,倭寇乘机大举入侵,在福建沿海酿成大患。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认为卫所军作战无能,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严格训练。俞大猷早在担任汀漳守备时,就设“立马读易轩”,与诸生谈经作文,教士兵击剑练武。到抗倭前线后又提出:“倭奴骄悍,制胜之方,重在练兵。因有兵不练,与无兵同;精兵不练,与弱兵同。练兵不熟,与不练同;驱不练之兵,以与敌从事,则万战而万北,岂待战之曰而后之耶”(②《俞大猷年谱》第二册第5页。)。在训练中,他既身体力行,又能因人而异,根据军士爱好和特长,“编立队伍,督习技艺,枪牌铳箭,务使专精,起伏进止,务使谙熟”(③王辅一:《古代将帅治军趣闻录》,第205页。)。经他训练的军士,勇敢善战,遵纪守法爱民,深得福建人民拥戴。后来俞大猷被调到浙江、广东抗倭,战功显著。戚继光总结了使用冷兵器和火器的训练经验,强调军队要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练将,并根据倭寇的特点和东南沿海的地形,创造了以“鸳鸯阵”(④鸳鸯阵由12人组成一队,为一个作战单位。每队有1名队长,两名藤牌手(即盾牌手,牌径2尺5寸,重5斤),2名狼筅手(狼筅长1丈3尺2寸5分,重6斤,由毛竹制成,竹枝的许多丫杈上套着尖刀),4名长枪手(枪长1丈2尺5寸,重3斤),2名短兵(器)手,1名火兵。藤牌手一手持牌,一手持腰刀攻击敌人,狼筅手保护藤牌手,长枪手照应狼筅手,短兵(器)手趁机砍杀敌人。鸳鸯阵的编制相当于一个现代步兵班,它是古代军事上的一个创举。)为作战基本单位的练兵方法。他在浙江义乌招募训练了一支精锐部队,在抗倭斗争中所向披靡。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家军”首次入闽,连续扫平了横屿岛(今宁德东)、牛田(今福清东南)、林墩(今莆田东南)三大倭巢。次年,戚继光担任福建总兵官,镇管福建七府一州和浙江金华、温州二府。他认为要彻底肃清倭寇,必须水陆夹击方能奏效,因而在训练陆军的同时,也重视水军训练,创立了陆军与水军的协同战术。他在福建沿海指挥作战数十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到嘉靖四十五年基本肃清了福建沿海的倭患。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他以厦门、金门两岛为主要根据地,积极扩军练兵,建立了前、后、左、右、中五军,分陆军为72镇,水军为20镇,准备北伐东征。郑成功非常重视军队训练。清顺治四年(1647),在鼓浪屿建演武场,开始练兵的准备。顺治八年(165l),在金门后埔练兵。十二年,建厦门澳仔演武亭,亲自检阅各兵操练。觉不甚满意,遂修改“五梅花操法”,每日督操,逐队指示步伐进止,经半月,官兵始操练如法。遂又制定“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印发全军遵行;同时阅兵漳州,大合操三日。十三年,调各乡勇训练铳器。日令乡勇新兵集合思明(厦门),亲督操练并演铳炮。十四年,北伐时部队到达凤埔操演数日,并谕广东潮、揭各镇官兵练兵。十五年,调各提镇轮班回思明训练。先练虎卫镇兵披挂,早晚穿戴操练2次。在南征北战中,对于训练工作始终不懈。他在练兵中很注意武艺竞赛,成绩好的立予奖励和选拔。这种方法,不但用之于练兵,而且用之于选将。他的练兵治军方法,系采用戚继光束伍遗意,几乎无时无地不在训练之中。所以全军官兵在海上战斗,似“风吼涛立,踏浪如飞”,在陆地战斗能“屹如山岳,不可摇撼”。(①钱海岳:《郑成功在军事上的贡献》载《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2年第3期。)因有这样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队伍,故能依金厦一隅之地,多次击败弓马娴熟的满州八旗劲旅,并战胜船坚炮利的荷兰侵略者。
  清代福州将军为八旗兵驻闽最高长官,其统率下的部队之军事训练,规制周详。清《皇朝通典》明确规定有关将领对绿营兵、八旗兵的操阅制度。“乾隆元年(1736),议准闽浙总督莅任一阅;水师提督一岁阅海坛、闽安、烽火门等处,一岁阅金门、南澳、铜山等处,二岁而遍;陆路提督一岁阅兴化、福州、福宁、建宁、延平等处,一岁阅泉州、漳州、龙岩、汀州、邵武、永春等处,二岁而遍。海坛、金门、南澳、台湾四镇水师岁一阅;福宁、汀州、建宁、漳州四镇陆路岁一阅。十一年定分年、分省差大臣阅兵之例。以乾隆十四年阅福建省兵。又议定,凡大臣察阅之该省督、抚、提、镇停其察阅。当提督检阅之年,则各镇停检阅;当督、抚检阅之年,则提、镇概停检阅。五十二年(1787),以福建台湾府孤悬海外,向来三年一次,只派巡台御使满汉各一员前往巡视……”(②《福建通志》卷六,清《皇朝文献通考》。)八旗军队操演的内容有旗营合操,(③旗营合操:每年十月举行。由右司会同中军副将,率领四旗两营官兵到福州东门外校场,预先操演半月,至合操之日,将军副都统亲诣教场阅视,旗营官兵演连环枪,舞箭牌及诸技艺,然后排列阵式,分别犒赏。)旗营大典,(①旗营大典:四旗两营每年十月内点验官兵甲械。右司预期移取各该册籍,查对清楚,会同中军副将造册请示点验。水师营由该营协领造册,呈请委员点验。)习射演枪,(②习射演枪:箭营春操,每年二月十五日起至四月十六日止,秋操七月十五日至十月初二日止;枪营春操,每年二至五月,秋操八至十一月,每月打靶子6日,每日演放5出,每出用药2钱4分、铅子3钱。每月一、六日期射箭,二、七日期打枪。将军、副都统率领官兵,亲诣教场操演,分别犒赏银牌。水师旗营枪、箭操期与四旗相同。每月逢四、八日期演舞刀牌。)演放炮位,(③演放炮位:每年十一月,在福州东门外登云路地方,演放一个月,演炮日期,选择于十一月初一、初二等吉日,由右司请示出炮,四旗官兵轮班下营。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等日,将军、副都统视诣阅放,两营炮位随同演放。演放结束,各将耗用火药、铁弹等造册呈报督、抚两院。水师营每年十一月在大鲤山洗炮一次。)演吹海螺等。(④演吹海螺:每年春季,二月十五日起至三月初日止;秋季,七月十五日起至八月初一日止。四旗分派兵丁于东南西北城上演吹,右司预期报明,并派官兵稽查。水师营春秋演吹海螺日期,与四旗同。)
  此外,旗营官兵每年春秋季轮班赴水操各1个月。四旗按月轮派协领1员,防御、骁骑校、记名、领催等4员,率领催兵炮手等200名,各带弓、箭、乌枪、火药诣洋屿赴操。水师营随船操演。右司于每月二十五日,将应去官员开单呈送察核。将军、副都统每年春秋两季,轮流赴洋屿阅看水操。右司于开操之月,具呈请示,并移知水师协领,差员送船上省,驾驶前往。水师营凡遇战船修造完竣之年,出洋操演一次,将军衙门于四旗协领参领内,委派1员携带赏号银牌,会同水师协领阅操发赏。光绪二年(1876)二月,福建水师组织在省的“万年青”、“济安”、“靖远”、“振威”、“福星”等兵轮和自北省避冻南回舰船,进行海上操演和比武。结果“操演帆索、枪炮,以‘万年青'‘振威’、为优;操演舳板用浆用帆各款以‘济安’为优;操演洋枪中靶以‘靖远’、‘振威’为优,操演水雷以‘镇海’为优。七月组织海上实弹射击竞赛,以‘扬武’中靶最多,‘飞云’次之,‘济安’又次之”。次年四月,各舰又赴澎湖海区校阅并进行射击竞赛。(⑤《福建通志•海军志》第5、6页。)
  清末,八旗兵、绿营兵经过长期衍变,均已骄逸厌武,闲散奢靡。洋务派乃仿照西法,改革军队,组建新军,请洋教练训练部队。同治六年(1867),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开办船政学堂,授舰船制造、驾驶、管轮课,和使用西洋新武器及相应战术等课程。初时,聘请外国教师,使用外国教材。自同治年间起,逐步由中国教师替任。学堂对学生管理严格,初期订有《艺局章程八条》,规定人学后平时不得回家。年、暑假各一个月,平时无节假日。星期日可以出校,但闻召集号后15分钟要赶回学校,逾时记过,过一小时革退。出寝室门,要服装整齐。上下操课、进出餐厅,均要整队,鱼贯出入。晚自修二小时在寝室进行,不得任意活动。晨5时起床,晚9时休息、点名,10时熄灯就寝。沈葆桢主持船政时,很重视学生的海上实习。同治九年(1870)秋,将新造的“福星”号兵船作练船使用。十二月,又将新购的夹板船“建威”号改为练船。分批派学生上船操纵。同治十年,船政局派驾驶生严复等18人和后学堂数名学生登“建威”号出海练习,巡历南至新加坡、槟榔屿,北到渤海湾、辽东湾各口岸。这是中国近代海军最早的一次远航。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后,清廷通令全国编练新军。福州八旗军队抽调部分青壮年组建前、后两个营,称“八旗捷胜营”。集中于福州东门汤箭道训练,始学德国操,后清政府感于德国操诸多不便,遂改学日本操,并派人到武备学堂求学。当时,在八旗捷胜营内还设立“学兵营”,分甲、乙两班,始收旗营青少年百名学员。乙班作为甲班毕业后候补。甲班毕业分配到捷胜营补缺,在甲班中亦选优秀生到军事学校深造或到国外留学。但由于八旗捷胜营带兵官思想迂腐,部队管理松散,训练质量很差。一千多士兵,除每天集结操练3小时(雨天停训)外,无所事事。平时官兵散居家中,操练时由传令兵沿街喊叫,到操人数参差不齐,秩序纷乱。(①伊通甫:《福州满族旗营》,载于《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
  清末民初,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福建驻军亦随时事更迭而频繁变动。军队的教育训练缺乏资料记载。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训练主要仿照德、英、美、日等国军队。部队正规教育为一年,其中半年为新兵人伍教育及制式教练,半年为应用教练。训练内容分学科和术科,学科在课堂进行,术科在操场及野外实施。闽省长期为闽系海军势力范围,他们以福州马尾为基地,建设海军,开办学校,为培植海军人才做出了贡献。福州海军学校(前身为马尾船政学堂,其沿革详见第一篇有关章节),于民国20年(1931)改为海军学校。该校主要设航海、轮机两科。(②航海科学习期限为8年又4个月。计试读3个月(不分科,期满考试合格后始分到航海科,下同),校课5年,舰课(上舰学习船艺、练习航行)1年,鱼雷课(集中于水鱼雷营学习)6个月,舰用枪炮课(上舰学习)1年,实习6个月,休假1个月(以上学习结束时)。轮机科学习期限亦为8年又4个月。计试读3个月,校课6年6个月,厂课(分到海军各工厂)1年,实习(分到海军各舰,6个月,休假1个月。)海军学校(含前身)自民国3年(1914)至民国35年(1946),共毕业航海班10届,学员234名;轮机班5届,学员81名。民国16年(1927)校内附设军用化学运一期,学制一年,民国17年4月毕业,共10人。民国32年(1943)夏又设一造舰班,翌年1月毕业,共10人。海军学校的前身制造学校历届毕业生8班178人;飞潜学校毕业生3班56人。总计毕业各业学员569人。民国35年(1946)春停办时未毕业之第11、12届航海科学员(18名)及第6届轮机科学员(19名),被送到新办的青岛海军军官学校继续学习。民国15年(1926),原在山东烟台的海军练营迁至福州马尾,称为马尾海军练营。“海军士兵人伍后,先为二等练兵,在海军练营受两年训练后升为一等练兵,再派登练船受训一年,期满后经过考试,给予证书。然后按名次顺序派补各舰艇船为三等兵。再后仅按其资历与成绩升至军士长,少数有特殊功绩的,亦可升为初级军官。”(③《福建文史资料》第八辑第133页。)马尾海军练营分舱面(帆缆、机炮班)、机舱(轮机、电机班)、通信三种专业。此外,还有步操、刺枪、国术、游泳等通用课程。练兵人数额定名,内帆缆400名,轮机160名,信号40名。招收练兵条件颇严,生活待遇比陆军士兵高,毕业后职业稳定,各地青年为逃避抓丁纷纷投考。每逢招考练兵,马江上下游各乡如君竹、魁岐、营前、亭头、马尾及福州市郊各乡适龄青年,争先恐后趋之若鹜。
  在闽人民军队,从1928年建立红军游击队时起,就重视军事训练。在战争年代,军事训练主要利用战役、战斗间隙进行,训练方法大体上有:一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打完一仗,即召开战评会、检讨会,研讨战术技术,使指战员们提高一步;二是利用战役、战斗间隙整顿部队,主要进行政治整军,也结合形势与任务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三是利用执行各项任务的间隙,开展“三操两课”(①“三操”,即早操及上、下午各一次操练,“两课”是上、下午各一次讲课,这是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建立的练兵制度。又称“三操两讲一点名”,一点名为晚点名。)、“三五枪”、“三五弹”活动。训练内容,在闽西的中央红军和各地区的红军部队,主要是射击、刺杀、投弹等项技术和步兵初级战术;各个历史时期的游击部队,除射击、投弹等基本技能外,则注重游击战术。
  福建人民革命武装队伍根据毛泽东、朱德制定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总结并运用了化整为零、集零为整,扎口子打埋伏,“叫化子打狗”,长途奔袭、奇袭,“打到外线去”等灵活机动的战术。1936年,(龙)岩永(定)(南)靖游击队在一次战斗中,17名战士以200发子弹击退了国民党军1个团,就是运用散兵群战术的一个范例。1937年3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编印《散兵群战术》,作为游击战的一部教材发给部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闽西南地区在组织武装基干队时,规定了五项任务和四条行动原则。其中就有“研究和学习游击动作”这样一项任务。解放战争时期,福建各地游击队也常利用战斗间隙到革命根据地腹地,作短暂的整顿训练,其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除基本战斗技能外,就是游击战术。
  与此同时,为适应作战和建军的需要,还先后建立了闽西红军学校、福建军区随营学校等学校,培养了大批红军中、初级军政干部。福建军区随营学校在其编印的教材《游击须知》中,将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具体化,分为游击队的任务、地形调查、敌情调查、群众调查、游击队的行动、夜间行动、宿营、袭击、偷营摸哨、警戒、纪律等11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具体项目。对游击战争中所能涉及的事项都一一作了明确规定,广大红军干部、战士从理论上掌握了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此外,福建军区还在上杭、长汀、宁化三县各成立了1个新兵补充团,对新人伍的红军战士进行短期集中训练后,补人红军正规部队。但是,由于福建人民革命武装长期处于根据地分割的局面和艰苦动荡的游击环境,不但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很不统一,有些部队甚至长期得不到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闽人民解放军从1953年转入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并从1959年开始广泛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总结解放军军事训练的历史经验,掀起群众性的练兵比武活动。“文化大革命”初期,部队的军事训练受到一定的挫折,但从1969年下半年起即进入恢复阶段。驻闽部队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举行了大规模的野营拉练,进行“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根据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的指示,对“应该不应该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1977年,团以上领导人和机关干部纷纷深入基层,蹲点代职,调查研究,帮助连队开展军事训练。至年底,全区步兵分队完成了4~5次实弹射击。两个军共考核了10个连队24个训练项目,成绩在及格以上的占94.5%。高炮部队共有48个连(排)进行了飞机拖靶实弹射击,均取得及格以上成绩。1978年,驻闽部队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决定》、《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较好地完成了当年的训练任务。全训师、全训团、全训连分别比上年增加50%、55%和13.8%,步兵、特种兵普遍完成了规定的训练课目。年终考核,福州军区抽考4个师200多名干部的军事理论,及格以上的占95.5%。步兵实弹射击2300多连次,及格率达98%。地面炮兵单炮和营的实弹射击,及格率均在95%以上,高炮班对航模拖靶、高炮连对飞机拖靶实弹射击,及格率均在92%以上。装甲兵战斗射击总评优秀。通信兵机上通报及格率达90%。后勤训练,考核了2个军及1个后勤分部,总评成绩均在良好以上。1981年,驻闽部队认真贯彻总参谋部关于加强队列训练的指示,广泛开展队列基础训练和分列式训练,并于当年“八一”建军节在福州举行盛大阅兵。有37个方队(5166人)、158辆汽车、64门火炮和10枚防空导弹和4枚岸舰导弹,通过“五一”广场检阅台,接受福建人民的检阅。一些地、市、县也举行了阅兵活动。进入80年代,驻闽部队的军事训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更加强调接近实战的对抗训练和检验性演习。40年来,由于福建面对台、澎、金、马,地处海防前线,且国内外一些政治势力至今没有放弃分裂中国的企图,驻闽陆海空军部队在坚持常年战备的同时,充分利用福建的特定条件,积极开展敌前练兵。其军事训练有两个特色:一是紧密结合战备,始终把训练作为战备的一个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亦未曾完全停止;二是结合任务,带着敌情,组织带有战术背景的练兵,合成军队从50年代起反复进行抗登陆和登陆作战训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