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军事训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569
颗粒名称: 第四篇 军事训练
分类号: E251.1
页数: 34
页码: 337-3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军事训练:综述、正规化训练与群众性练兵比武、野营拉练与“三打”“三防”训练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军事 训练

内容

综述
  军事训练是军队平时的主要任务。它包括军事理论教育和作战技能教练的活动。军事训练在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元代以前福建军队的训练,已无史料可考。
  明太祖朱元璋很重视将领的选拔和官兵的训练,专门颁发了《教练军士律》,具体规定各级军官和军士的练兵标准。明初,福建各卫所军,担任守城者经常进行训练,称为“见操军”;到水寨执勤者,经常出海巡逻,称为“出海军”,两者“按季践更”。(①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一《福建一》。)由于卫所军时常训练,素质较好,倭寇不敢来犯。到了中、后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训练流于形式,仅于“秋阅”时搞些短期训练,以应付校阅,卫所军战力极弱。因此,倭寇乘机大举入侵,在福建沿海酿成大患。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认为卫所军作战无能,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严格训练。俞大猷早在担任汀漳守备时,就设“立马读易轩”,与诸生谈经作文,教士兵击剑练武。到抗倭前线后又提出:“倭奴骄悍,制胜之方,重在练兵。因有兵不练,与无兵同;精兵不练,与弱兵同。练兵不熟,与不练同;驱不练之兵,以与敌从事,则万战而万北,岂待战之曰而后之耶”(②《俞大猷年谱》第二册第5页。)。在训练中,他既身体力行,又能因人而异,根据军士爱好和特长,“编立队伍,督习技艺,枪牌铳箭,务使专精,起伏进止,务使谙熟”(③王辅一:《古代将帅治军趣闻录》,第205页。)。经他训练的军士,勇敢善战,遵纪守法爱民,深得福建人民拥戴。后来俞大猷被调到浙江、广东抗倭,战功显著。戚继光总结了使用冷兵器和火器的训练经验,强调军队要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练将,并根据倭寇的特点和东南沿海的地形,创造了以“鸳鸯阵”(④鸳鸯阵由12人组成一队,为一个作战单位。每队有1名队长,两名藤牌手(即盾牌手,牌径2尺5寸,重5斤),2名狼筅手(狼筅长1丈3尺2寸5分,重6斤,由毛竹制成,竹枝的许多丫杈上套着尖刀),4名长枪手(枪长1丈2尺5寸,重3斤),2名短兵(器)手,1名火兵。藤牌手一手持牌,一手持腰刀攻击敌人,狼筅手保护藤牌手,长枪手照应狼筅手,短兵(器)手趁机砍杀敌人。鸳鸯阵的编制相当于一个现代步兵班,它是古代军事上的一个创举。)为作战基本单位的练兵方法。他在浙江义乌招募训练了一支精锐部队,在抗倭斗争中所向披靡。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家军”首次入闽,连续扫平了横屿岛(今宁德东)、牛田(今福清东南)、林墩(今莆田东南)三大倭巢。次年,戚继光担任福建总兵官,镇管福建七府一州和浙江金华、温州二府。他认为要彻底肃清倭寇,必须水陆夹击方能奏效,因而在训练陆军的同时,也重视水军训练,创立了陆军与水军的协同战术。他在福建沿海指挥作战数十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到嘉靖四十五年基本肃清了福建沿海的倭患。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他以厦门、金门两岛为主要根据地,积极扩军练兵,建立了前、后、左、右、中五军,分陆军为72镇,水军为20镇,准备北伐东征。郑成功非常重视军队训练。清顺治四年(1647),在鼓浪屿建演武场,开始练兵的准备。顺治八年(165l),在金门后埔练兵。十二年,建厦门澳仔演武亭,亲自检阅各兵操练。觉不甚满意,遂修改“五梅花操法”,每日督操,逐队指示步伐进止,经半月,官兵始操练如法。遂又制定“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印发全军遵行;同时阅兵漳州,大合操三日。十三年,调各乡勇训练铳器。日令乡勇新兵集合思明(厦门),亲督操练并演铳炮。十四年,北伐时部队到达凤埔操演数日,并谕广东潮、揭各镇官兵练兵。十五年,调各提镇轮班回思明训练。先练虎卫镇兵披挂,早晚穿戴操练2次。在南征北战中,对于训练工作始终不懈。他在练兵中很注意武艺竞赛,成绩好的立予奖励和选拔。这种方法,不但用之于练兵,而且用之于选将。他的练兵治军方法,系采用戚继光束伍遗意,几乎无时无地不在训练之中。所以全军官兵在海上战斗,似“风吼涛立,踏浪如飞”,在陆地战斗能“屹如山岳,不可摇撼”。(①钱海岳:《郑成功在军事上的贡献》载《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2年第3期。)因有这样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队伍,故能依金厦一隅之地,多次击败弓马娴熟的满州八旗劲旅,并战胜船坚炮利的荷兰侵略者。
  清代福州将军为八旗兵驻闽最高长官,其统率下的部队之军事训练,规制周详。清《皇朝通典》明确规定有关将领对绿营兵、八旗兵的操阅制度。“乾隆元年(1736),议准闽浙总督莅任一阅;水师提督一岁阅海坛、闽安、烽火门等处,一岁阅金门、南澳、铜山等处,二岁而遍;陆路提督一岁阅兴化、福州、福宁、建宁、延平等处,一岁阅泉州、漳州、龙岩、汀州、邵武、永春等处,二岁而遍。海坛、金门、南澳、台湾四镇水师岁一阅;福宁、汀州、建宁、漳州四镇陆路岁一阅。十一年定分年、分省差大臣阅兵之例。以乾隆十四年阅福建省兵。又议定,凡大臣察阅之该省督、抚、提、镇停其察阅。当提督检阅之年,则各镇停检阅;当督、抚检阅之年,则提、镇概停检阅。五十二年(1787),以福建台湾府孤悬海外,向来三年一次,只派巡台御使满汉各一员前往巡视……”(②《福建通志》卷六,清《皇朝文献通考》。)八旗军队操演的内容有旗营合操,(③旗营合操:每年十月举行。由右司会同中军副将,率领四旗两营官兵到福州东门外校场,预先操演半月,至合操之日,将军副都统亲诣教场阅视,旗营官兵演连环枪,舞箭牌及诸技艺,然后排列阵式,分别犒赏。)旗营大典,(①旗营大典:四旗两营每年十月内点验官兵甲械。右司预期移取各该册籍,查对清楚,会同中军副将造册请示点验。水师营由该营协领造册,呈请委员点验。)习射演枪,(②习射演枪:箭营春操,每年二月十五日起至四月十六日止,秋操七月十五日至十月初二日止;枪营春操,每年二至五月,秋操八至十一月,每月打靶子6日,每日演放5出,每出用药2钱4分、铅子3钱。每月一、六日期射箭,二、七日期打枪。将军、副都统率领官兵,亲诣教场操演,分别犒赏银牌。水师旗营枪、箭操期与四旗相同。每月逢四、八日期演舞刀牌。)演放炮位,(③演放炮位:每年十一月,在福州东门外登云路地方,演放一个月,演炮日期,选择于十一月初一、初二等吉日,由右司请示出炮,四旗官兵轮班下营。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等日,将军、副都统视诣阅放,两营炮位随同演放。演放结束,各将耗用火药、铁弹等造册呈报督、抚两院。水师营每年十一月在大鲤山洗炮一次。)演吹海螺等。(④演吹海螺:每年春季,二月十五日起至三月初日止;秋季,七月十五日起至八月初一日止。四旗分派兵丁于东南西北城上演吹,右司预期报明,并派官兵稽查。水师营春秋演吹海螺日期,与四旗同。)
  此外,旗营官兵每年春秋季轮班赴水操各1个月。四旗按月轮派协领1员,防御、骁骑校、记名、领催等4员,率领催兵炮手等200名,各带弓、箭、乌枪、火药诣洋屿赴操。水师营随船操演。右司于每月二十五日,将应去官员开单呈送察核。将军、副都统每年春秋两季,轮流赴洋屿阅看水操。右司于开操之月,具呈请示,并移知水师协领,差员送船上省,驾驶前往。水师营凡遇战船修造完竣之年,出洋操演一次,将军衙门于四旗协领参领内,委派1员携带赏号银牌,会同水师协领阅操发赏。光绪二年(1876)二月,福建水师组织在省的“万年青”、“济安”、“靖远”、“振威”、“福星”等兵轮和自北省避冻南回舰船,进行海上操演和比武。结果“操演帆索、枪炮,以‘万年青'‘振威’、为优;操演舳板用浆用帆各款以‘济安’为优;操演洋枪中靶以‘靖远’、‘振威’为优,操演水雷以‘镇海’为优。七月组织海上实弹射击竞赛,以‘扬武’中靶最多,‘飞云’次之,‘济安’又次之”。次年四月,各舰又赴澎湖海区校阅并进行射击竞赛。(⑤《福建通志•海军志》第5、6页。)
  清末,八旗兵、绿营兵经过长期衍变,均已骄逸厌武,闲散奢靡。洋务派乃仿照西法,改革军队,组建新军,请洋教练训练部队。同治六年(1867),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开办船政学堂,授舰船制造、驾驶、管轮课,和使用西洋新武器及相应战术等课程。初时,聘请外国教师,使用外国教材。自同治年间起,逐步由中国教师替任。学堂对学生管理严格,初期订有《艺局章程八条》,规定人学后平时不得回家。年、暑假各一个月,平时无节假日。星期日可以出校,但闻召集号后15分钟要赶回学校,逾时记过,过一小时革退。出寝室门,要服装整齐。上下操课、进出餐厅,均要整队,鱼贯出入。晚自修二小时在寝室进行,不得任意活动。晨5时起床,晚9时休息、点名,10时熄灯就寝。沈葆桢主持船政时,很重视学生的海上实习。同治九年(1870)秋,将新造的“福星”号兵船作练船使用。十二月,又将新购的夹板船“建威”号改为练船。分批派学生上船操纵。同治十年,船政局派驾驶生严复等18人和后学堂数名学生登“建威”号出海练习,巡历南至新加坡、槟榔屿,北到渤海湾、辽东湾各口岸。这是中国近代海军最早的一次远航。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后,清廷通令全国编练新军。福州八旗军队抽调部分青壮年组建前、后两个营,称“八旗捷胜营”。集中于福州东门汤箭道训练,始学德国操,后清政府感于德国操诸多不便,遂改学日本操,并派人到武备学堂求学。当时,在八旗捷胜营内还设立“学兵营”,分甲、乙两班,始收旗营青少年百名学员。乙班作为甲班毕业后候补。甲班毕业分配到捷胜营补缺,在甲班中亦选优秀生到军事学校深造或到国外留学。但由于八旗捷胜营带兵官思想迂腐,部队管理松散,训练质量很差。一千多士兵,除每天集结操练3小时(雨天停训)外,无所事事。平时官兵散居家中,操练时由传令兵沿街喊叫,到操人数参差不齐,秩序纷乱。(①伊通甫:《福州满族旗营》,载于《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
  清末民初,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福建驻军亦随时事更迭而频繁变动。军队的教育训练缺乏资料记载。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训练主要仿照德、英、美、日等国军队。部队正规教育为一年,其中半年为新兵人伍教育及制式教练,半年为应用教练。训练内容分学科和术科,学科在课堂进行,术科在操场及野外实施。闽省长期为闽系海军势力范围,他们以福州马尾为基地,建设海军,开办学校,为培植海军人才做出了贡献。福州海军学校(前身为马尾船政学堂,其沿革详见第一篇有关章节),于民国20年(1931)改为海军学校。该校主要设航海、轮机两科。(②航海科学习期限为8年又4个月。计试读3个月(不分科,期满考试合格后始分到航海科,下同),校课5年,舰课(上舰学习船艺、练习航行)1年,鱼雷课(集中于水鱼雷营学习)6个月,舰用枪炮课(上舰学习)1年,实习6个月,休假1个月(以上学习结束时)。轮机科学习期限亦为8年又4个月。计试读3个月,校课6年6个月,厂课(分到海军各工厂)1年,实习(分到海军各舰,6个月,休假1个月。)海军学校(含前身)自民国3年(1914)至民国35年(1946),共毕业航海班10届,学员234名;轮机班5届,学员81名。民国16年(1927)校内附设军用化学运一期,学制一年,民国17年4月毕业,共10人。民国32年(1943)夏又设一造舰班,翌年1月毕业,共10人。海军学校的前身制造学校历届毕业生8班178人;飞潜学校毕业生3班56人。总计毕业各业学员569人。民国35年(1946)春停办时未毕业之第11、12届航海科学员(18名)及第6届轮机科学员(19名),被送到新办的青岛海军军官学校继续学习。民国15年(1926),原在山东烟台的海军练营迁至福州马尾,称为马尾海军练营。“海军士兵人伍后,先为二等练兵,在海军练营受两年训练后升为一等练兵,再派登练船受训一年,期满后经过考试,给予证书。然后按名次顺序派补各舰艇船为三等兵。再后仅按其资历与成绩升至军士长,少数有特殊功绩的,亦可升为初级军官。”(③《福建文史资料》第八辑第133页。)马尾海军练营分舱面(帆缆、机炮班)、机舱(轮机、电机班)、通信三种专业。此外,还有步操、刺枪、国术、游泳等通用课程。练兵人数额定名,内帆缆400名,轮机160名,信号40名。招收练兵条件颇严,生活待遇比陆军士兵高,毕业后职业稳定,各地青年为逃避抓丁纷纷投考。每逢招考练兵,马江上下游各乡如君竹、魁岐、营前、亭头、马尾及福州市郊各乡适龄青年,争先恐后趋之若鹜。
  在闽人民军队,从1928年建立红军游击队时起,就重视军事训练。在战争年代,军事训练主要利用战役、战斗间隙进行,训练方法大体上有:一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打完一仗,即召开战评会、检讨会,研讨战术技术,使指战员们提高一步;二是利用战役、战斗间隙整顿部队,主要进行政治整军,也结合形势与任务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三是利用执行各项任务的间隙,开展“三操两课”(①“三操”,即早操及上、下午各一次操练,“两课”是上、下午各一次讲课,这是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建立的练兵制度。又称“三操两讲一点名”,一点名为晚点名。)、“三五枪”、“三五弹”活动。训练内容,在闽西的中央红军和各地区的红军部队,主要是射击、刺杀、投弹等项技术和步兵初级战术;各个历史时期的游击部队,除射击、投弹等基本技能外,则注重游击战术。
  福建人民革命武装队伍根据毛泽东、朱德制定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总结并运用了化整为零、集零为整,扎口子打埋伏,“叫化子打狗”,长途奔袭、奇袭,“打到外线去”等灵活机动的战术。1936年,(龙)岩永(定)(南)靖游击队在一次战斗中,17名战士以200发子弹击退了国民党军1个团,就是运用散兵群战术的一个范例。1937年3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编印《散兵群战术》,作为游击战的一部教材发给部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闽西南地区在组织武装基干队时,规定了五项任务和四条行动原则。其中就有“研究和学习游击动作”这样一项任务。解放战争时期,福建各地游击队也常利用战斗间隙到革命根据地腹地,作短暂的整顿训练,其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除基本战斗技能外,就是游击战术。
  与此同时,为适应作战和建军的需要,还先后建立了闽西红军学校、福建军区随营学校等学校,培养了大批红军中、初级军政干部。福建军区随营学校在其编印的教材《游击须知》中,将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具体化,分为游击队的任务、地形调查、敌情调查、群众调查、游击队的行动、夜间行动、宿营、袭击、偷营摸哨、警戒、纪律等11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具体项目。对游击战争中所能涉及的事项都一一作了明确规定,广大红军干部、战士从理论上掌握了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此外,福建军区还在上杭、长汀、宁化三县各成立了1个新兵补充团,对新人伍的红军战士进行短期集中训练后,补人红军正规部队。但是,由于福建人民革命武装长期处于根据地分割的局面和艰苦动荡的游击环境,不但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很不统一,有些部队甚至长期得不到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闽人民解放军从1953年转入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并从1959年开始广泛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总结解放军军事训练的历史经验,掀起群众性的练兵比武活动。“文化大革命”初期,部队的军事训练受到一定的挫折,但从1969年下半年起即进入恢复阶段。驻闽部队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举行了大规模的野营拉练,进行“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根据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的指示,对“应该不应该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1977年,团以上领导人和机关干部纷纷深入基层,蹲点代职,调查研究,帮助连队开展军事训练。至年底,全区步兵分队完成了4~5次实弹射击。两个军共考核了10个连队24个训练项目,成绩在及格以上的占94.5%。高炮部队共有48个连(排)进行了飞机拖靶实弹射击,均取得及格以上成绩。1978年,驻闽部队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决定》、《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较好地完成了当年的训练任务。全训师、全训团、全训连分别比上年增加50%、55%和13.8%,步兵、特种兵普遍完成了规定的训练课目。年终考核,福州军区抽考4个师200多名干部的军事理论,及格以上的占95.5%。步兵实弹射击2300多连次,及格率达98%。地面炮兵单炮和营的实弹射击,及格率均在95%以上,高炮班对航模拖靶、高炮连对飞机拖靶实弹射击,及格率均在92%以上。装甲兵战斗射击总评优秀。通信兵机上通报及格率达90%。后勤训练,考核了2个军及1个后勤分部,总评成绩均在良好以上。1981年,驻闽部队认真贯彻总参谋部关于加强队列训练的指示,广泛开展队列基础训练和分列式训练,并于当年“八一”建军节在福州举行盛大阅兵。有37个方队(5166人)、158辆汽车、64门火炮和10枚防空导弹和4枚岸舰导弹,通过“五一”广场检阅台,接受福建人民的检阅。一些地、市、县也举行了阅兵活动。进入80年代,驻闽部队的军事训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更加强调接近实战的对抗训练和检验性演习。40年来,由于福建面对台、澎、金、马,地处海防前线,且国内外一些政治势力至今没有放弃分裂中国的企图,驻闽陆海空军部队在坚持常年战备的同时,充分利用福建的特定条件,积极开展敌前练兵。其军事训练有两个特色:一是紧密结合战备,始终把训练作为战备的一个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亦未曾完全停止;二是结合任务,带着敌情,组织带有战术背景的练兵,合成军队从50年代起反复进行抗登陆和登陆作战训练。
  第一章 正规化训练与群众性练兵比武
  第一节 正规化军事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福建人民解放军曾开展大规模的海上练兵活动,准备再次攻击金门岛。攻金任务推迟后,部队在担负繁重的剿匪、海防战备等任务的同时,为适应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的需要,开始为转入大规模的军事训练进行必要的准备。根据当时干部战士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实际情况,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主要突击进行扫盲工作,掀起大规模文化学习运动。同时各级还举办了教学法集训,培养了一批训练骨干。
  1953年6月,驻闽部队遵照中央军委1952年12月召开的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联席会议的决定,转入以军事为主的正规化训练。(①所谓正规化军事训练,主要是区别于战争环境下无法系统完整地实施的、因而是不够正规的军事训练。其内容系统完整,门类齐全;训练方法是实行按级教学,上级教下级,首长教部属;还制定了严格的请示报告、检查、验收、校阅等8项训练制度。)实行正规化训练后,驻闽部队按照中央军委训练大纲所规定的“以战斗训练为中心,技术训练为重点,进行全面训练”的方针,和“以训练干部为主”、“战备与训练紧密结合”的原则,狠抓了指挥员司令部训练和部队的战术技术训练。各级指挥员、司令部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单级或两级、三级带通信工具的现地首长司令部演习,主要是演练海岸防御、山地进攻、运动进攻等课目。在技术训练方面,步兵主要熟悉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五大技术;专业技术兵种侧重了解武器装备的基本性能和结构原理,熟练掌握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的技能。在战术训练方面,军委训练大纲要求各野战军每年完成单兵到师的课题。福建军区根据战备任务重、训练时间少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连以下课目的训练,多数步兵师训到团的课目,全区每年有1~2个师进行师课目演习。各级还举办了轮训队。至1955年2月,共轮训班至团级干部16871人。通过训练,各级指挥员对本军的编制装备、美军的编制装备和战术特点,对现代化合成军队作战的组织和实施,有了初步了解。90%的指挥员初步学会按照攻防战斗的组织程序组织指挥战斗,和组织各兵种协同动作。炮兵、工兵指挥员初步掌握了本兵种的战术、技术,懂得如何保障步兵、装甲兵实施战斗的原则。各边防、守岛部队,大都根据其作战任务,在自己阵地上进行战术演习,并据以修正作战预案,改进阵地工事的构筑和火力配系。但在1955年前,由于国民党军不断对福建进行登陆窜犯和海上、空中袭扰,驻闽解放军在执行繁重战备任务的同时,还不得不以相当多的时间进行应急战备训练,因而每年都不能完成军委训练大纲规定的指标;并连续两年射击总评不及格。
  1956年,驻闽部队按照解放军训练总监部的指示,加强以战斗训练为中心的各项训练。各部队正确处理战备与训练、应急的战备训练与按训练大纲进行的战斗训练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兼顾,密切结合,既完成了海防战备及国防工程作业任务,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全训的陆军第28、第31军均完成了从单兵到团的教练,其他部队完成了从班到营的教练。翌年亦按同样的要求进行训练。经过两年的训练,野战部队学会了在山地和其他地形条件下的战斗本领,和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守备部队基本上掌握了海岸和岛屿防御战的组织实施和基本战斗动作。各部队班、排、连长组织指挥战斗的能力有显著提高。官兵射击都达到较好成绩。1956年有13.08万人参加步兵武器6个练习的实弹射击,优秀、良好者共占72.74%,不及格者不到1%。1957年步兵武器基本射击第一练习实弹射击,7个步兵师中有6个总评优秀、1个总评良好;基本射击第二练习实弹射击,有4个优秀师、3个良好师。各部队还广泛开展创造“三手”和“一专多能”活动,涌现了大批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和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材。
  这个时期军事训练的不足之处是,在学习苏联军队经验的过程中,结合解放军的特点、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不够,在某些方面生搬硬套苏军的一些做法。在1958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把全军存在的类似问题当作教条主义批判之后,驻闽部队也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教条主义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指战员练兵的积极性。
  第二节 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
  1958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开展对所谓教条主义的斗争的同时,提出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我为主”(①“以我为主”,按叶剑英元帅的解释,就是以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思想为指针,以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为依据,以总结我军经验为主,有选择地吸收苏联及其他国家的经验,认真研究敌人,从国家和军队的现实情况出发,照顾到今后可能的发展。)。恢复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群众练兵传统的方针。1960年,中央军委又提出,必须坚持军事与政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以及“少而精”、“短而少”(②“少而精”、“短而少”,指训练内容要少,院校学制要短,学习要抓住重点,求达精通。)的原则,在这些方针和原则的指导下,驻闽部队的训练体制、内容、方法、制度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全训部队减少了;训练内容改以毛泽东军事著作及共同科目、基础技术和分队战术为重点;不再强调按级任教;废止了校阅等制度。
  1959年,福州军区举办了两期毛泽东军事著作集训班,轮训了全区61%的军、师职干部。70%的团、营干部和65%的连、排干部也参加了由军、师举办的毛泽东军事著作集训班或在职学习。这一年和以后几年的毛泽东军事著作学习,不仅对于探索现代条件下的战略、战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军事训练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年,第28、第31军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针,研究了分队的战术技术合练问题。福州军区于1960年举行的领率机关运动进攻战役演习,和1961年举行的大规模反空袭演习,都是在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1961年11月,福州军区召开了团以上干部战术研究会议,主要研究在进攻战斗中如何运用毛泽东制定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在此期间,各部队的基础战术技术训练水平也有回升。
  1959年2月,福州军区成立军事科学研究委员会,以研究战役、战术的有关问题,指导部队编写条令、教材和进行训练中的技术革新工作。委员会以张翼翔副司令员为主任,石一宸副参谋长和政治部副主任高占杰为副主任。并在军区司令部内设科学研究室。驻闽部队师以上单位也都成立了军事科学研究委员会和研究室(组)。全区共神调480多名干部参加条令、教材的编写工作。至年底,编写出各种条令、教范、教材共139种,出版了6集教材选编,保证了部队训练的需要。新编的条令、教范、教材,减少了理论基础科目和师以上规模的合练、演习内容,突出了急需的应用训练内容。据此,驻闽部队主要进行技术训练,单兵、单炮、单车的战斗动作和小分队战术训练。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照本宣读,死记硬背,讲多练少,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实行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许多课目还由室内搬到野外实地讲解。兵器和射击学理课,过去要讲240个轻武器机件的名称和功用,新教材改为80件,并重点突出其中的40件。采用新条令、新教材后,部队的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1961年,驻闽部队认真贯彻叶剑英元帅当年6月提出的“一切技术训练都是为了‘开得动,打得准,联得上’”的要求,狠抓射击训练,取得较好成绩。10个步兵师的基本射击第一练习实弹射击,平均及格率达96.3%;手榴弹投远人均29米,人均投弹35米以上的连队有14个。
  1962年东南沿海地区紧急战备期间,驻闽各部队和先后入闽的部队在各自的战区内,结合抗登陆作战任务,狠抓基础训练,特别是技术训练、小分队战术训练和近战、夜战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陆军第1师步兵第1团6连(①1964年1月22日,国防部授予陆军第1师1团6连“硬骨头六连”的光荣称号。)技术训练成绩特别突出,全连人均投弹距离42米,居各部队之首,其他技术也很好。当年10月,福州军区组织该连到陆军第28、第31军各师巡回表演投弹、刺杀和特等射手射击等课目。各部队随后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苦练技术的练兵高潮。1963年,部队的技术训练有较大的突破。投弹人均达到40米以上的连队,由上年的10个猛增到184个。射击第一、第二、第三练习及格率达到97%。班以下的基础战术训练和反小股战术训练有突出进步。
  1964年1月,福州军区和所属各陆军军的军事主官参加了中央军委在南京召开的全军推广郭兴福和郭兴福式的教学法(①郭兴福系南京军区陆军第12军34师步兵100团2连副连长。他在长期进行单兵、班战术训练的实践中,摸萦出一套教练员要做到“四会”(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并按“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的要求训练部队的教学方法,训练效果良好。)现场会。会后,军区大批团以上领导干部率领机关人员深入连队,与战士同吃同住,摸爬滚打,指导分队训练。军区副司令员朱绍清率领的工作组检查考核了90个尖子分队和个人,总结了群众性练兵活动经验。为了推动群众性练兵运动的深入发展,福州军区于6月1日至20日举行比武大会。参加比武的有22个连,49个排,444个班和349名个人,连同参观见学者及工作人员,共1.04万余人。比武和表演项目共780多个,分兵种、专业,先后在福州、闽侯、白沙、南安邱店等7个点进行。7月中、下旬,福州军区又派出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和侦察兵代表队共940人,赴河南信阳参加全军步兵(分片)大比武。群众性的比武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学习和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运动,一大批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的尖子分队和个人,以及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简称“四会”)的教练员脱颖而出。陆军师平均每个连有2~3个尖子班,有1~2名连、排干部和2~3名班长达到“四会”的标准。通过普及尖子经验,又普遍提高了部队的技术战术水平。1964年步兵武器实弹射击,8个师总评优秀,1个师总评良好。优秀师比上年增加了6个。手榴弹投远,6个陆军师的步兵连、机枪连,按师平均都在40米以上。部队在各种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显著提高。驻闽部队训练形势之好,热情之高,成绩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5年底。第二章 野营拉练与“三打”“三防”训练
  1964年的群众性练兵运动曾出现偏重技术基础训练,忽视战役战术训练等问题;还有些部队在大比武中有拚凑尖子和搞花架子的现象。1965年初,国防部长林彪出于其个人政治需要,夸大这些缺点,否定群众性练兵运动的成绩和方向。他指责1964年的军事训练搞得过于突出,时间占得过多,“冲击了政治”,并诬蔑负责军事训练的领导人有“单纯军事观点”。轰轰烈烈的练兵运动被压了下去。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更使驻闽部队的军事训练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正常进行。部队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据1969年1~8月间福州军区对驻闽部队训练情况的调查,技术训练基础不牢,射击命中率低。有个步兵团抽测8个连队,只有1个及格。有一个152加农炮团对距离1万至1.2万米、半径为40~50米的地靶射击,发射171发炮弹,命中47发,命中率仅27%。有的电台台长不会上机操作,有些汽车驾驶员会开车不会修车。战术训练成绩也不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的指示,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恢复正常的军事训练。在一段时间内,突出抓了野营拉练和“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
  第一节 野营拉练
  1970年11月,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要求全军利用冬季实行一次长途野营训练。福州军区前指于当年12月率领两个军前指以及14个师共5.8万余人,实行长达两个月的长途野营训练。目的是提高在野战条件下走、打、吃、住、藏的能力,增强官兵团结和军民团结。各部队根据行军路线上的不同地形,分别演练山地攻防、强渡江河、遭遇战、村落战、卡口防御、反空降和侦察、警戒、防空等课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71年,驻闽部队有61个团以上机关和45个营进行了夏季野营拉练。这次拉练暴露了某些部队平时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步兵团在向120公里的预定战区紧急开进时,刚走出30公里,就有26人昏倒,5人住进医院。—营539人,按时到达目的地的只有96人,部队班不成班,排不成排。为此,经中央军委批准,驻闽部队又于1973年8月,以师、团为单位,结合作战任务,组织部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夏季野营训练,摸索南方酷暑条件下行军经验,提高作战能力。此后,驻闽部队每年都在冬季或夏季组织不同规模的长途野营训练。1979年6月以后,根据总参谋部指示,停止了单独组织的大规模野营训练,改为结合演习进行野营训练和举行团以下规模的拉练。
  第二节 “三打”“三防”训练
  1969年11月,中央军委办事组发出进一步开展打坦克打飞机训练的指示。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提出要把“打坦克之风吹遍全军”,据此,驻闽部队普遍开展以打坦克为主的“三打”、“三防”训练。1970年至1973年,各部队共培训打坦克骨干2万多人,每个班都有打坦克骨干和小组。驻沿海一线的陆军部队还进行了各兵种协同训练。许多单位制造大批代用器材,用于“三打”训练。同时,福州军区组织了“三防”知识教育和展览。驻闽部队有90%以上的干部和医务人员受到教育,促进了群众性“三防”训练的开展。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对军事训练又造成很大冲击。年底,解放军总参谋长邓小平提出“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翌年,驻闽部队根据总参谋部重新颁布的训练大纲、条令和教材,逐步恢复了正规化训练的秩序,掀起以“三打”、“三防”为主的群众性练兵热潮。仅福建省军区所属部队就有387个连次用步兵5种武器、器材进行打坦克训练,成绩均在及格以上;还有77个连进行了打飞机、打空降的技术战术训练。1979年4月,福州军区在陆军某师召开“三打”、“三防”训练研究会,驻闽部队团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188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参观了会上展示的60项“三打”,“三防”器材,观看了反坦克火器效应射击和破坏障碍物的效应试验,以及陆军某师和福州军区独立坦克第1团的17个“三打”、“三防”训练课题表演。这次研究会促进了驻闽部队的“三打”、“三防”训练。到年底,步兵分队普遍进行了40毫米火箭筒打坦克基础训练;各部(分)队已普及“三防”训练并完成1~2次戴防毒面具的实弹射击。
  此外,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为了改变部队缺乏训练骨干的局面,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福州军区各军、师于1972年普遍举办教导队,抽调有实战经验的军、师、团领导干部担任教员,分期分批轮训基层干部。教导队按连队编组,学员过战士生活,坚持连队一日生活制度。到1973年,各军、师普遍办了4期教导队,基层干部基本上轮训了一遍。步兵已训干部约占应训数的95%,技术兵占85~95%,海军占70%,空军地面部队占90%。同时,团一级单位举办教导队培训正副班长2.5万多人,从而大大推动了驻闽部队的训练。1975年12月到1976年3月,为贯彻中央军委六月扩大会议精神,落实毛泽东主席“军队要整顿”、“要准备打仗”的指示,福州军区先后举办两期军、师、团三级干部集训队。有1661名团以上干部参加集训。这两期集训,主要是认真学习新的《纪律条令》和《内务条令》,进行从单兵到排的队列教练,推动部队正规化建设。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等领导亲自担任集训队正副队长,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军以下单位还集训了39189名连排干部。经过整顿,部队面貌焕然一新。第三章 战技合练与实兵对抗检验性演习
  驻闽部队历来重视战术技术合练,特别是实兵实弹战术技术合练。1959年,步兵某师271团创造了单兵至班的战术技术综合训练法,融战术技术训练为一体(以往的战术演习场和射击场,合而为“战场”;以往战术训练的假设敌和射击训练的靶子,合而为“敌人”)。60年代在驻闽部队中普遍推广这一训练方法后,训练与实战距离缩短,部队训练的成果也更能反映实际的作战能力。1970年,福州军区在泉州湾地区进行了三军抗登陆战役实弹演习,发射炮弹、投掷炸弹共2500多发(枚),使用炸药3000多公斤。1973年,福州军区、某军在南安大寨山地区组织进行“加强陆军师强渡江河和山地进攻实弹战术演习”。参加演习的共6000余人,火炮135门,汽车63辆,飞机12架。演习中共发射各种炮弹1300余发,部队受到一次近似实战的锻炼。
  1978年底,解放军驻闽部队向广西边防部队输送2万余名老兵和部分军官,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据边防部队反映,这批官兵军事素质好,作战勇敢,伤亡比例小,而训练较差的勤杂人员伤亡比例较大。驻闽部队认真吸取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经验教训,在军事训练上更注重应用战术训练和实兵实弹战术演习。
  1979至1980年,驻闽部队大力改革训练内容和方法,广泛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近似实战的对抗训练和检验性演习。1980至1983年,驻闽部队共举行团以上首长机关带通信工具或带部分实兵的演习421次。1984年又有7个师41个团的部队参加各种不同规模的演习。这些演习多以对抗和检验的方式进行。
  1983年9月,陆军某军组织所属两个师共5500余人,以11天时间,在长乐、福清地区进行了“红军陆军师对立足未稳之敌进攻与蓝军重装师急迫防御实兵对抗检验性演习”。两个师在完成第一次实兵对抗演习后,转移地区,交换课题,完成第二次实兵对抗演习。这次演习,实兵对抗针对性强,双方按各自的作战原则,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反复较量,激烈对抗,较好地克服了一般演习中那种“一厢情愿”和模式化的现象。演习中双方的情况来源,主要靠直接观察、侦察。双方每个对抗行动都通过时间差、空间差、数量差的概算,在现场实施不等齐的裁决,因而能更好地锻炼提高指挥员的谋略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这种师规模的实兵对抗演习,使近似实战的对抗训练又提高了一步。
  1984年8月25日至9月25日,福州军区组织了多课题检验性演习。参加演习的有:军区前指率陆军2个军部,5个师部,29个团,还有防化、通信、电子干扰分队,野战输油管线队和新组建的预备役部队,共3.2万余人,汽车2343辆,坦克、装甲车31辆,火炮787门,飞机55架。演习根据未来战争的特点,按照多课题昼夜连续实施的要求进行。部队从进入情况起,连续14~20昼夜演练了向战区机动、反空降或反空袭、防御、进攻等4个课题20多个题目。演习部队机动于福建、江西两省,行程600~2000公里,有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和徒步行军。情况设置复杂,作战样式转换频繁,部队在走、打、吃、住、藏、管等方面都得到锻炼。演习部队全部露营,研究如何疏散隐蔽防敌火力杀伤,防病、抗敌干扰和保存有生力量的方法。部队攻、防“战斗”,事先不交方案,不看地形,不摆练,夜间突然拉到生疏地形上进行。特别是1个师又4个团规模的实弹战术演练,共发射82毫米以上口径炮弹4000余发,训练难度很大。演习中还对封闭原子突破口、电子对抗、对付敌集群坦克的进攻、临时召唤航空兵,以及克服浅水江河障碍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从而检验和提高了部队的五种作战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后勤保障能力、野战生存能力)。这次演习的成功,使驻闽部队的军事训练,朝着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此处为插图(图4一1 1979年强渡江河演习中队属工兵在架设浮桥)=]第四章 登陆与抗登陆作战训练
  第一节 登陆作战训练
  一、沿海岛屿登陆作战训练
  1949年10月进攻金门的战斗失利后,中共第10兵团委员会于当月31日召开的扩大会议上,提出“再战金门与剿匪兼顾”的方针,确定以第31、第29军为主准备再次攻金,第28军担负剿匪和警备。11月,拟定参战的部队在厦门,龙溪石码,海澄,同安马巷、新店,晋江安海、石狮、围头等沿海地区集结,进行突击性的临战训练。
  翌年2月,参训部队改为以战术训练为主。步兵重点进行登陆突破、巩固与扩大滩头阵地和纵深战斗的训练,相应进行航海教育。炮兵重点进行抵近射击,对海上活动目标射击,上下船动作和通过泥滩、桩砦、壕沟、陡壁等障碍物的训练。3月,第32军入闽接替第28军的任务,第28军亦投入准备再战金门的训练。同月下旬,根据在安海召开的作战会议的决定,各军抽调大量人员到船管部队,在地方船工的帮助下,进行水手训练。4月中旬,第10兵团决定推迟攻金时间,以便作更充分的准备。此后至9月,干部主要进行航渡的组织指挥训练,同时研究金门的地形、工事构筑、国民党军守备特点及攻金作战方案;战士主要进行破除滩头、前沿障碍物,和攻取山地围寨的训练。各军、师多次组织爆破水上和岸上障碍物的集训。炮兵训练在此段主要强调提高夜间射击技术与射击指挥。在此期间,渡海登陆所需船只大部配齐。各部队先后开始进行起渡、航行、登陆突破和纵深战斗的连贯演习。这种演习曾进行到营的规模。7月间,第25军、炮兵第3师入闽,分别集结于晋江、惠安和同安等地,亦加人准备执行攻金任务的训练。
  参训部队在完全不同于以往作战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紧张艰苦的临战训练。水手训练是在同风浪的搏斗中进行的。这些水手全是从步兵中抽调来的,90%以上的人不谙海情,不会驾船。在恶劣的海洋气象条件下,常发生船只被冲流到外海等险情。第31军还因此牺牲了68人。在克服泥滩障碍的训练中,战士们来回跋涉于没膝深的淤泥中,脚被海蛎壳划破鲜血直流,包扎一下继续练。高昂的练兵热情,使训练获得很大成绩。登陆兵上下船和通过泥滩、水际的时间大为缩短。水手较好地掌握了船团编队航行的技能。在步兵团乘船编队航行中,队形可保持不乱,距离保持也基本符合要求。爆破和射击技术也有显著提高,有70%的人员掌握了爆破技术。步枪射击命中率由训练初期的20%提高到62~82%,轻重机枪射击命中率均达到80%以上。炮兵有64%的人员掌握了直接瞄准射击技术,在夜间750米距离上的实弹射击中,成绩较好者命中率可达82%。在排除障碍物方面创造了许多方法,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战术训练完成了单兵到营的课目。临战训练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后因朝鲜战争爆发,临战训练遂告结束。
  1954年8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为解放台湾联合宣言》发表。人民解放军驻福建部队,根据华东军区的指示,在不断以各种手段打击盘踞当面一些岛屿的国民党军之同时,于1954年至1957年间,每年都安排部分兵力进行以解放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为背景的登陆作战训练和演习。师以上机关还进行以集团军岛屿登陆战役为课题的集训。
  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后,驻闽的一个军受领了准备渡海登陆作战任务。10月,该军2个师4个团的参训部队,按战斗编组调整了组织,并使用2.6万人日在濒海地区构筑了战术演习场,随即开始训练。为使训练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实战需要,参训部队创造了将小组战术训练与单枪战斗射击、班战术训练与班战斗射击结合进行的训练方法。此外,还广泛组织“一兵多能”训练。步兵的多能训练包括75毫米无坐力炮射击、步谈机通话、喷火器使用、爆破、战伤包扎等项。体育训练以游泳、涉滩、攀登陡壁、爬山、负重跑步等应用项目为主,结合战术训练进行,至11月底,4个团均完成对坚固筑垒地域进攻训练和连营登陆演习。有261个步兵班、108个步兵排、36个步兵连、4个步兵营进行了战术与射击相结合的实弹演习,成绩总评优秀。但由于船只少、时间短以及海域的限制,参训部队的航海训练仅在内港进行,且乘船次数少(2至7次),航行时间短(每次30分钟至2小时),部队海上适应性不强。
  [=此处为插图(图4-2 1952年海门岛登陆作战演习部队向滩头冲击)=]
  这次历时两个多月的训练,使参训部队初步掌握了登陆作战的一些理论原则,熟悉了战斗编组和登船、起渡、航行、抵滩登陆、实破、巩固登陆场及向纵深发展的具体战斗动作,初步解决了诸兵种协同动作的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驻闽部队参加编写了单兵至连的战斗条令,和单兵到团的岛屿进攻战术概则。1959年1月22日至2月1日,总参谋部在厦门召开战备训练现场会。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以下简称三总部)、各院校及部分大军区、野战军派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观看了加强步兵团在海、空军协同下,对敌筑垒岛屿登陆进攻的实弹战术演习。这是解放军入闽以来首次举行的三军协同登陆作战实兵实弹演习。此后,驻闽解放军每个军都指定2个步兵师、4个步兵团为登陆作战第一梯队,以渡海登陆、夺占和巩固登陆场等为主要训练内容;其余部队均作为第二梯队,以对筑垒地域的进攻为主要训练内容。
  1959年9月以后,更多的部队受领了渡海登陆作战任务。预定参战部队针对约半数人不会游泳的情况,首先开展海上游泳训练。在天冷、风大、浪高的不利条件下,许多部队经过10天左右的勤学苦练,消灭了“称砣子”,75%以上的官兵能徒手游500米以上,有一个步兵师侦察连全连徒手游完1.5万米,只用3小时19分。游泳训练结束后,即转入渡海登陆作战的战术技术训练。并安排了各种战术课题的试点。在短期内完成了试验研究任务,并编写出一批师以下部队渡海登陆作战各种课题的战术技术教材。在完成分队战术技术综合训练的基础上,转入实兵乘船演练,主要进行登船,海上航行,航渡中的射击及对空防御,排除水中及滩头障碍物,抢滩及夺取登陆场等课目。不论兵船合练或登陆后的战斗,都强调和反复演练各兵种的协同动作。至11月15日,各部队均完成登陆作战的临战训练。
  二、三军联合登陆作战演习
  1976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福州军区在闽粤交界的大埕湾地区组织了加强步兵团渡海登陆战斗研究性演习。参加演习的有:陆军1个军机关率1个师机关1个步兵团及加强兵力(含空降兵、民兵)一部,各种火炮84门,坦克39辆,各种舰艇74艘,飞机69架,总计8600余人。着重研究登陆作战的战斗编组、任务区分;步兵、坦克、炮兵的装载卸载;在水际滩头克服障碍物的方法;消灭、压制敌海岸、滩头和浅近纵深火力的手段;航渡、登陆、扩大并巩固登陆场的组织指挥和各军兵种的协同动作等问题。演习中,共发射82毫米以上口径炮弹近2000发。演习规模虽不大,但参加的军兵种齐全,是探讨在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有关问题的一次演习。演习之前,福州军区于5月下旬至7月初举办了以渡海登陆作战为课题的团以上干部集训班,全区部队结合演习集训的干部近千名。通过集训和演习,提高了合成军队指挥员和领率机关对渡海登陆作战三军协同的组织指挥能力;获得了渡海登陆作战战术技术方面和后勤保障以及战时政治工作方面的一些有益经验。此外,还组织了7000多名干部参观见学。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总政治部副主任梁必业、总后勤部长张震率领三总部、各大军区、各院校干部200多人莅临指导和参观。这次演习,由于课题新,经验少,准备时间短,有些课题未及研究和演练。
  针对1976年登陆作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三总部召开的渡海登陆作战训练座谈会的精神,福州军区于1977年3月至5月间举办了一期有陆海空三军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集训班。对登陆作战的战术技术难点进行专题讨论。在图上作业的基础上,组织学员到东山岛按照登陆作战程序进行现地作业。4月间,福州军区后勤部又在厦门海域组织了弹药装卸载、医院船开设和海上敷设野战输油管线等项目的试验,探讨渡海登陆作战的后勤保障问题。
  1977年6月上旬至8月上旬,福州军区在大埕湾地区再次组织了陆海空三军部队和民兵共1.02万余人的渡海登陆作战演习。重点是练指挥。演习前,各兵种部队进行了3个月的基础训练。步兵、装甲兵主要是练登陆作战的基本技能。在完成班以下训练课目后,多次进行从排到团规模的兵船合练和实弹战术技术合练。经过训练,抢滩动作,登陆兵从打开艇门到抢滩上陆,坦克、重机枪、40毫米火箭筒、82毫米无坐力炮、82毫米迫击炮,从展开到开始射击,普遍动作较快。攻打支撑点的动作比较熟练,组织和运用各种火力掩护爆破组和突击队,配合得好。师属炮兵,主要练打得准,同时也加强上下舰训练。海军的所有舰艇都加强了编队运动训练,做到安全航行和准时准点登陆。海军的火力支援舰艇加强了对海对岸射击训练。有的舰艇在摇摆严重的情况下苦练射击,命中率仍比较高。登陆舰艇加强了抢、退滩训练,在滩岸坡度较小的情况下,能很快地抢上去,顺利地退下来。航空兵普遍加强了准时临空训练,轰炸、强击、歼击、运输机到达时间的平均误差,均在训练大纲规定的误差值内。轰炸机、强击机还抓紧了不设地标、地靶,要求首次进入能看得见打得准的训练。
  1979年以后,随着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和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解放军驻闽部队停止了大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演习。
  第二节 抗登陆作战训练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国民党军在美国的支持下,以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为前进基地,不断对大陆进行中、小规模的登陆窜犯,并曾准备大举进犯厦门等沿海地区。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在加紧剿匪,建立巩固后方的同时,大力加强战备和军事训练,担负海岸、岛屿守备任务的部队,重点进行海岸防御作战训练。主要内容有:反登陆与反冲击战术训练,射击、投弹等技术训练和以步炮协同为主要内容的各兵种协同动作演练。第31军部队还结合作战预案,多次进行连贯性的反登陆实弹战术演习。1957年12月,福州军区首次组织新武器条件下集团军在单独方向的海岸防御战役集训。1960年11月,福州军区以假设台湾国民党军占领福建沿海地区后,继续向纵深发展进攻为背景,组织了包括军区空军司令部在内的运动进攻战役领率机关演习。1961年10月,福州军区在师以上干部战役集训的基础上,举行军区、军、师三级首长机关带部分实兵现地携带通信工具的反空袭演习。参加演习的有2.1万余人。演习以台湾国民党军窜犯大陆为背景,演练人民解放军机动作战部队在国民党空军袭击情况下,机动至预定战区,阻击登陆之国民党军和歼灭其空降兵等为内容。此后,根据台湾海峡形势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于1962年东南沿海紧急战备期间进行过抗登陆应急训练,在70年代和80年代组织过抗登陆战役训练。
  一、抗登陆应急训练
  台湾国民党军从1962年春开始,积极筹划进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人民解放军驻福建部队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自5月下旬起进入紧急战备状态。6月,驻闽部队按抗登陆作战方案,结合战区地形特点,进行抗登陆作战急需科目的临战训练。训练主要内容是:新装备武器的使用,应用技术和战术基础科目。经过两个月的训练,担任岛屿和沿海要点防御任务的部队,多数完成了各自防区(点)内各部(分)队之间的合练演习;担负反击任务的部队,大部分完成了连或营的合练演习。8月,进行各级首长司令部训练。从团到军区的首长和机关,都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抗登陆作战理论学习,并进行了2~3次携带通信工具的现地演习。部队则着重练单兵、小组战术动作和连、营战术基础科目。基层军官着重学习海岸防御的战术思想和战斗的组织指挥。至10月下旬,训练告一段落。
  经过4个月的训练,驻闽部队抗登陆作战能力有所提高。基层军官学会了海岸防御、山地防御战术,掌握了从前沿到纵深、从山脚到山顶的火力配系。团以上各级首长和司令部熟悉了抗登陆作战预案和战时司令部工作程序,以及各军兵种协同方法。军区对7个师、团的参谋人员进行业务考核,成绩总评及格。特种兵训练也取得较好成绩。炮兵对海上目标射击,有2/3的单位弹群全部覆盖目标,其余单位绝大部分弹群落在目标区域。喷火兵喷射命中率达90~94.6%,汽车驾驶员夜间闭灯驾驶达到及格水平。陆军某军还对抗登陆作战中炮兵营对海上集团目标射击、步兵反坦克武器打坦克、永备工事防跳弹等13个战术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推广。
  1971年8月18日至9月5日,福州军区遵照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军委关于加紧做好防止国民党军中小规模窜犯准备的指示,组织全区部队结合作战预案进行战备演练。守备部队进人阵地,反复演练海岸防御战术;机动部队迅速进入预定战区,演练勇猛反击、大胆穿插、断敌退路、围歼登陆之敌的战法;炮兵演练对海上目标射击和支援步兵战斗;海军在闽南、闽中、闽北海上组织了8次实兵演习,着重演练护卫艇和鱼雷快艇协同打敌舰艇,以及海军协同陆军岸上部队支援岛屿战斗;空军演练空中拦截、强击地面(海上)目标、掩护地面部队战斗、反敌机降偷袭,和场站的疏散、防护、抢修。军区机关和直属队以及福建省军区机关与部队,分别进行了紧急集合、防空袭、反空降、反小股和反暴乱等训练。这次演练近似实战,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抗登陆战役训练
  60年代和70年代初,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进行了两次抗登陆战役演练。1962年10月25日至30日,福州军区组织了一次军区、军、师三级首长机关带通信工具和部分实兵的抗登陆战役演习。参加演习的有福州军区51个师以上单位的首长和机关,28个团及相当于团的单位的首长和机关。参加演习的实兵有:1个步兵团,18个步兵营另8个步兵连;9个地炮团,5个高炮团;4个武警支队。共计3.6万余人,汽车1850辆,歼击机8架。
  这次演习,采取上级导演下级、首长导演机关的方法实施。演练了反空袭、反空降、海上突击、滩头战斗、围歼上陆与着陆之蓝军和岛屿战斗等课题。还研究了三军协同与指挥,以及战时民兵工作与兵员补充等问题。它是人民解放军入闽以来,规模最大、参加单位最多、情况设置最复杂的一次演习,得到总参谋部和一些军事院校的指导和帮助。
  1970年3月,福州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关于野营拉练的批示,组织军区前指率军区机关,炮兵、军区空军、海军机关,陆军部队共6000余人,在福建境内进行历时20天、行程2000余公里的野营拉练和抗登陆战役演练。3月7日,参演部队从驻地以徒步行军、摩托化开进和铁路输送等样式向战区机动。开进途中进行了夜行军、野炊露营、反空袭反空降、防原子防化学、强渡江河等课题的训练。随后,在泉州湾地区组织了陆海空三军抗登陆战役实弹演习。这次拉练和演习,对部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也使干部组织指挥能力得到近似实战的检验。但是,这次演习因受“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影响,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80年代初,驻闽部队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依据,着眼现代战争特点,立足现有装备,结合作战任务,探讨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新战法,连续三年组织大规模抗登陆战役集训。
  1981年5月的抗登陆战役集训,着重研究了福建地区的抗登陆作战问题。在此基础上,福州军区于10月间组织了军区、军、师、团四级首长机关带通信工具的抗登陆战役演习。参加演习的有2064名干部。这次演习以敌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为背景,设想在闽南地区实施抗登陆作战。战役准备阶段,研练了敌军入侵前夕和入侵时的战备工作,以及抗登陆战役的组织准备3个问题。战役实施阶段,研练了抗击敌预先火力袭击,打击近岸海域之敌。坚守要点,实施战役反突击和继续歼灭上陆之敌等5个问题。演习由军区首长担任导演,军区到团四级首长、机关同时按照实战要求展开工作。师以上机关曾进驻坑道作业2~6昼夜。这次演习,使各级首长、机关得到了一次比较实际的锻炼,促进了战备工作的落实。
  1982年7月1日至24日,福州军区组织有师以上干部115人参加的战役集训。学员们学习了《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研究了抗登陆作战的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在福州军区组织的战役集训带动下,军区所属一、二线部队分别组织了抗登陆作战演练。守备部队重点进行营、团海岸防御实兵演习和师团两级首长机关带部分实兵的抗登陆演习,守备某师还组织了一次守备营岛屿防御实兵对抗和实弹战术演习,重点解决歼敌于水漈滩头、坚守要点的组织指挥和战术手段,并检验部队的射击技能。机动作战部队重点进行营、团战术合练,机动作战训练和军、师两级机关带通信工具的抗登陆作战演习。9月间,闽南驻军为检验部队抗登陆作战训练的效果,进行了一次加强陆军师抗登陆反突击战斗检验性演习。部分坦克兵、炮兵和航空兵参加了这次演习。
  1983年,福州军区采取统一计划、各大单位分别组织实施的方法,继续进行抗登陆作战训练。军区机关4、5月先后以15天时间两次组织战役法学习。陆军参演部队除组织学习抗登陆战役理论外,还进行了现地勘察。6月21日至28日,福州军区组织以预想的闽江口方向抗登陆战役为背景、军区和军两级首长机关带通信工具的现地演习。参加演习的有陆海空军军级以上首长和机关,共2000余人,汽车248辆,飞机12架。演习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本区兵力和现有装备,以检验性的形式在预定战场进行。这次演习,系统地演练了扩编组建部队,调整战役布势,组织近海打击,一线抗登陆,纵深反空降,战役反突击等8个课题。第五章 空军歼击航空兵训练
  1958年航空兵部队进驻福建后,与台湾国民党空军相对峙,经常进行反侦察、反窜扰形式的空中斗争,福建成为一个很好的练兵场。歼击航空兵部队以国民党空军为主要作战对象,实行“有仗则打,无仗则训”的方针,积极开展战场练兵。
  第一节 战备训练
  1958年7月入闽的空军航空兵部队,大队以上飞行干部曾在抗美援朝或在执行国土防空任务中作过战,中队以下人员大都没有实战经验。各参战部队边战斗,边训练,边研究,边总结,掀起了研究战术和开展战术训练的热潮。8月下旬,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中将等领导人考察了几个参战部队,与部队共同研究了空战战术和空战指挥等问题。要求参战部队进一步发动群众,解放思想,着重解决几次空战中暴露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把战术研究和战术训练引向深入。入闽航空兵部队针对国民党空军的活动规律和战术特点,不断研究与改进战术。这些战术对策,在实战中取得了较好的战绩。航空兵第42团在1958年10月10日的空战中,以疏开队形作战,并采取交替转弯的方法,提高了机群警戒搜索、互相掩护和攻击的能力,取得了击落国民党空军2架飞机的胜利。航空兵第56团在1960年2月16日与携带“响尾蛇”空空导弹的国民党空军飞机作战中,采取短兵相接、积极进攻的战法,迫使对方丢弃导弹退出战斗,并取得了击伤其1架的战果。侦察航空兵则创造了条令、教程上所没有的6机编队的照相方法。经过反复试飞和训练,终于取得了成功,于1958年9月23日、25日,两次以6机编队完成了航空侦照任务。
  入闽航空兵部队还创造了不少好的训练方法。一是把战术训练和作战任务密切结合起来,作战的方案就是战术训练的内容。每天的战斗准备就是战术训练的准备。战斗机起飞后,如未与国民党军飞机遭遇,就转入战术训练。训练起飞后,也不忘敌情,遇有情况随时转入战斗。二是利用战斗空隙时间,各部队之间开展对抗合练。三是发动广大指战员撰写战术研究文章,总结空战和战术训练的经验。1959年,福州军区空军出版了《空战战术问题研究》共21辑。第二节 专题训练
  1960年后,国民党军空军启用较先进的RF101型超音速侦察机,在较长时间内采取低空隐蔽出航、速进速出的方法,对福建沿海地区进行侦察活动,其时速比驻闽空军飞机大300~400公里。针对这种情况,福州军区空军机关组成了专责班子。各轮战部队挑选精干飞行员6~8名、性能优良的飞机4~6架,组成“尖刀”作战分队。地面指挥所的领航员、雷达操纵员也以技术尖子组成“1号班”,与“尖刀”分队配套训练。这些专责分队(班子),针对RF-101型飞机的特点及其侦察活动规律,研究编写了负速度和等速度条件下截击方法的7个练习科目,进行艰苦的训练。在战术上探索了斜对头进入攻击,实施拦阻射击的一套新战法(①即飞行员在双方飞机相对时速近3000公里,与对方飞机斜对头成120度至150度进入,发现目标后仅20秒钟左右,就与对方飞机相交在一点的条件下进行作战的战法。)。经过反复的演练和实战的磨炼,飞行员们终于掌握了“起飞快、发现早、靠得上、瞄得快、打得准”的一套快速勇猛的过硬功夫。1967年1月13日反侦察作战,航空兵第70大队飞行员胡寿根驾驶歼-6飞机,运用斜对头拦阻射击的战法,在漳州地区上空一举击落国民党军F-104G型飞机1架,创造了在负速度差条件下,实行大角度攻击,击落敌机的先例。
  1974年后,国民党空军的战斗机逐步换装为性能较好的F-5E型飞机。驻闽空军为了研讨对付F-5E型飞机的作战对策,提出建设和训练“蓝军”分队的措施。目的是通过这个专门分队扮演“假设敌”,为部队进行对抗训练提供一个近似实战的空中对手。1983年,福州军区空军首先在轮战航空兵第145团进行试点。该团挑选技术好、战术意识强、反应灵活的飞行员6~8名,组成了模拟F-5E的“蓝军”小分队。他们在详细分析了F-5E的战术技术性能后,编写了模拟F-5E战术动作的练习课题,然后通过试飞论证,逐步完善了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战术动作。在逼真模拟对手的基础上,再组织作战分队开展对抗空战的训练。训练中又着重从模拟的逼真性、对抗的有效性、战术的实用性和战法研究的超前性上进行分析评估,力求不断提高,有所突破。这样的战术训练,推动了训练改革,也促进了战备工作。以往的对抗空战训练,只限于同型机之间进行,不可能充分发挥歼6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而且存在只有理论研究,不能实践检验的缺点。通过作战分队与“蓝军”分队的较量,检验和不断修改与完善了歼6飞机打F-5E飞机的战术和方法。
  第三节 战术演练
  轮战航空兵部队广泛采取赋予飞行练习以战术背景的方法进行训练。组织基地间的实兵对抗训练,即其一例。在统一指挥下,数个基地各起飞4至8架飞机,分别引导至预定“战区”,争取先“敌”发现,尔后互争优势和主动,并进行照相攻击。退出“战斗”后,着陆同一机场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一种近似实战的综合性训练形式。它使理论与实践、空中与地面、战术与技术、实战与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部队得到的锻炼大,提高快。经过这种训练后,驻闽空军飞行员空中搜索发现能力普遍有了提高,射击命中率达87%以上。
  轮战航空兵部队还将战术背景的训练同担负的作战任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战斗环境,培养部队一切行动听指挥和快的作风。如部队人、离闽转进转出,就赋予紧急机动任务,有的部队从内地,一天就转进至福建。许多部队按照敌为我用的原则,多出题,搞些“紧张局势”,如紧急起飞、快速返航着陆、地面出情况空中处置等,来锻炼部队。在机场担任战备值班的飞行员,卡着秒表练习缩短转进一等战备的时限。平时飞行装具的摆放、飞行着装的顺序和方法,以及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做到战斗化、程序化,培养了准确细致,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
  提高师以上指挥干部和指挥机关的组织指挥水平,也是轮战训练的重要内容。空军要求入闽轮战的师以上指挥干部和机关应配套完整,并由主要领导亲自率领;每次轮战结束,认真总结经验。训练过程分为熟悉情况、实战指挥练习、总结提高三步。训练内容主要是,组织计划战斗和组织实施战斗。在轮战期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按作战预案的演练。先图上作业,后实兵演习;先实施航空兵单一兵种的演练,后再带动驻地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以及各勤务保障部(分)队的多兵种演练。1983年后,这种形式的战术演练,逐渐形成制度,坚持了下来。从各批轮战部队的训练效果看,一般经过三四个月的锻炼,便熟悉了战区、敌情和作战任务,绝大多数的指挥员都能胜任本级指挥。
  第六章 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训练
  1953年6月,人民解放军由以文化教育为主转入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正规化训练后,驻闽海军部队,按照全国海军统一的安排,首先进行部署教育,即在基本战斗单位建立起一整套战斗和日常的组织和职责分工的教育。各单位在部署教育中还结合进行解放军的《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和海军的《舰艇条令》等条令条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福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逐步开始单舰武器使用、装备器材使用和编队航行等科目的训练。由于当时福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兵力薄弱、艇种单一,敌情顾虑大,编队科目训练只能是在港湾内或近海进行的小编队训练。加之海防对敌斗争任务繁重,部队的训练往往不能按计划进行。从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之前开始,入闽的解放军海军水面舰艇部队逐渐增多。这些部队在配合陆军和空军炮击封锁金门的作战间隙,经常结合战区海域的情况和作战任务,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基础训练和战术训练。此后,随着作战任务逐渐减少,福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基本上能够按照单舰(艇)训练、编队训练和合同训练的顺序,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崇武以东海战等实战证明,这种正规的军事训练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第一节 单舰(艇)训练
  福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新服役和经过中修的的舰(艇)、新任职的舰(艇)长均按规定从单舰(艇)科目开始训练;每年兵员复补或舰(艇)小修后,则进行单舰(艇)科目补训;新兵补充达30%以上或停航一年以上的舰艇亦进行单舰(艇)科目复训。舰艇训练既练舰艇的组织管理,又练战术技术,也锻炼部队长期在海上生活的习惯,培养吃大苦耐大劳的战斗作风。首先是技术基础训练,每年都按照训练大纲、教范规定的科目内容进行训练。特别是1956年起开展的技术能手(以后增加了神枪手、神炮手的内容,统称“三手”)和1958年起开展的“一专多能”活动,以及1964年学习郭兴福教学方法、开展大比武的群众性练兵活动,在加强技术基础训练方面成效显著。指战员们认真领会叶剑英元帅于1961年6月提出的“海军在港(岸)苦练勤练、出海苦练精练”的要求,自觉地从实战需要出发,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在战位上反复操练,并且尽量到各种困难、复杂的条件下去练。舰(艇)长利用旧船、小艇练习离靠码头等基本功,利用模型练习单舰(艇)攻击动作。机电部门的人员在舰艇摇摆、舱室高温、机器噪声强烈的情况下用手势代替语言,凭着看、听、嗅、摸等感觉判断机器运转情况。枪炮部门的人员做到“舰动炮转”,舰艇航行到哪里,就练到哪里,灯光、繁星都成了他们练习瞄准的目标。雷达部门则利用飞鸟、帆船、航标等小目标,练习迅速捕捉、准确测定方位距离。
  在“三手”、“多能”训练和比武中,广泛开展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互帮互学和评比竞赛活动。整个部队呈现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动人景象。大批“技术能手”、“神枪手”、“神炮手”的涌现,在战斗中发挥了威力。1964年4月9日晚,金门国民党军两栖侦察队乘挂机胶舟出航到达厦门塔头附近时,556护卫艇高速出击,断其退路,在岸上探照灯分队配合下,只用14发炮弹就击中敌艇,使其爆炸沉没。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了舰艇部队军事训练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制度废弛,装备失修,人员军事素质下降,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1977年开始恢复正常训练后,驻闽鱼雷艇部队首创舰艇分类、人员分级的训练方法,解决了战备执勤、部队训练、舰艇修理三者的矛盾。随着全军将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一些行之有效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逐步得到恢复,舰艇部队的技术基础训练又有新的提高。
  水面舰艇部队的技术基础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接着进行单舰(艇)战术训练。主要战术科目包括火炮攻击、导弹攻击、对海对空防御、反潜、布雷等。驻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在这一训练中,特别注意使舰艇各战位、各部门之间能够密切协同动作,注意使舰艇长不断巩固和提高操纵与组织指挥的能力,为进行编队科目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 编队训练
  驻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已完成单舰(艇)科目训练的舰艇均及时转入编队科目训练。有时也将编队科目训练与单舰(艇)部分科目训练穿插结合进行。通过“锚地集训”、“练习性航行”、“转移海区(基地)训练”、“远航训练”等多种形式,(①两艘以上舰艇或是一个中队、大队几个舰种离开驻泊地,选择适宜的锚地和海域实施单舰和编队科目训练,称之为“锚地集训”。为提高舰艇航行能力,单舰艇或舰艇编队从一海域(基地)转移至另一海域(基地)的航行训练,称之为“转移海区(基地)训练”。单舰艇或编队远离基地进行较长时间的航行训练,并且经常在往返的航渡中组织与其他兵力配合训练,称之为“远航训练”。)提高编队指挥员和指挥所在舰艇停泊、航行、攻击、防御时的组织指挥能力;使舰艇长能熟练地保持和变换编队的各种队形,掌握对本艇的组织指挥与实施战术机动的本领;使舰员巩固和进一步熟练已掌握的基本技术。1972年,一鱼雷快艇大队,组织12艘艇转移到浙江大陈岛海区,用14个训练日完成了编队航行与防御,中、大队昼夜鱼雷攻击等科目,完成的训练内容占年度训练计划的60%。1989年,快艇某支队两次组织锚地集训,参训艇只53艘,以20天完成全年训练科目的60%。有些干部、战士平时训练成绩很好,但是一到海上,特别是遇上大风浪或复杂海区,操作中技术变形,弱点暴露出来了,环境逼着他们要重新学习,加倍苦练,以适应海上战斗需要。编队科目训练,尤其是一些大编队的训练,都带有战术背景,以战术训练为主、以干部训练为重点进行。这就迫使编队领导、广大指战员通过长时间的海上训练,增强热爱海洋的思想感情,培养海上生活习惯和顽强的战斗作风。在1965年11月14日的崇武以东海战中,护卫艇第29大队4艘艇接到战斗任务后,立即启航,连续长时间地高速航行。指战员们精心操作,不停地检查武器装备。特别是轮机部门,在狭小的机舱内又闷又热,仍不断地巡检;艇速高,艇身颠簸非常厉害,只好爬着行走。有个轮机兵,四肢在颠簸中撞伤,就用背脊帖着主机“测量”机器温度。背脊烫红了,肿了,他咬着牙,一动不动,坚持航行。这4艘艇终于以3小时37分航行120海里的高速度提前到达集结点,按时投入战斗。
  第三节 合同训练
  合同训练是海军舰艇部队最高形式的训练。驻闽水面舰艇部队在完成或基本上完成编队训练之后均不失时机地转入合同训练。多次举行海军诸兵种之间的合练,和参加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进行合同训练时,一般是先学习有关战役战术理论,研究典型战例,然后进行图上作业,最后进行实兵演习。海军福建基地水面舰艇部队参加的实兵演习,规模最大的是1976年至1978年的3次大埕湾演习(或集训)和1980年6月的沙埕演习。
  1976年7月,福州军区在闽粤交界的大埕湾地区组织陆海空三军渡海登陆战斗研究性演习。海军有3100余人,74艘各种舰艇参加。1977年6月至8月,福州军区在同一地区组织的渡海登陆作战演习,海军参加的各种舰艇有69艘。1978年9月福州军区又举行陆海空三军渡海登陆作战集训。驻闽海军在这些演习中担负的任务是:在航空兵、炮兵掩护下输送陆军登陆;在航空兵支援下,以舰炮火力压制破坏敌前沿阵地主要火力点;掩护登陆兵上陆并支援陆上战斗。海军参加演习的舰艇,在陆军、空军的密切协同下,在战术上做到了战斗动作及时准确,指挥机动灵活,在技术上保证了连续射击,火力猛烈、准确,人员、机械安全。
  1980年6月11日,福建海军在台山列岛至浙江南麂山海域领海线附近,组织昼间在航空兵协同下于近海打击导弹巡洋舰编队实兵实弹对抗演习,即沙埕演习。参加演习的有基地建制部队和舰队加强的兵力,总计各型舰艇72艘,飞机18架,参训人员4180名。在电子干扰条件下,进行了难、新科目的实兵实弹训练。演习做到了战术情节合理、逼真,多兵种连续突击,密切协同;实现了兵力集中、火力集中和“以小打大”集中歼敌的要求。
  1980至1983年,福建海军又独自组织了11次师以上规模的演习。
  第七章 训练改革
  1959年,驻闽步兵第271团首创的战术技术综合训练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战术与技术训练脱节的问题。这一训练方法,曾于60年代在驻闽部队中全面推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驻闽部队进行了以适应现代化作战需要为目的的军事训练改革。到80年代初,在训练指导上,实行了由重点抓士兵训练转入重点抓军官训练,由主要抓打步兵训练转移到主要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训练,由侧重抓单一兵种训练转到侧重抓诸军兵种合同战役战术训练诸方面的改革;在训练内容上,进行了指挥文书、夜间训练项目和步兵连攻防战术手段的改革;在训练方法上,出现了“提纲阶段”训练和对抗训练改革。并多次组织不同规模、不同课题的现代条件下的陆上、海上、空中作战演习。1983年,驻闽部队贯彻解放军三总部教育训练改革座谈会精神,加强了对训练改革的领导,开始对不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训练体制、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在训练体制上,进行了新老兵分编分训的试点;在训练内容上,摒弃一些陈旧东西,扩大知识领域,突出了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合同作战所需的战术、技术和体能及生存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在训练方法上,大胆创新,实行科学练兵,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以后,驻闽部队对训练任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军事训练改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 体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的士兵训练,一直沿用作战体制,即新兵经过入伍教育后,补人建制连队与老兵混编混训。部队训练年年从头开始,长期处于低级循环状态,影响了作战能力的提高。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驻闽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新老兵分编分训的试验。即在3个步兵团1个守备团中分别进行一、二、三年兵分训,新老兵分训,简编部队分编分训和新老兵分组训练的试点。至1983年,形成两种形式:一种是专业兵归类合编分训。即将步兵团、营属机炮连的4种武器归类编成4个同一武器连,分别隶属一、二、三营和团直,以解决简编部队人员少、兵器种类多,不便组织训练的问题;第二种是新老兵分编分训。亦即按士兵的入伍年限,在步兵团的范围内编一、二、三年兵营,或营的范围内编一、二、三年兵连。一年兵主要进行军人基础教育,基础技术训练,单兵至班的攻防战术训练。二年兵主要进行应用技术训练,掌握多种武器(连属兵器)的训练,特等射手训练,“三防”训练和班至团的攻防战术训练。三年兵主要进行一兵多能训练,特种射击训练等。实行这种训练体制后,部队的训练质量有较大提高,二年兵营的士兵能熟练掌握连属3种武器的操纵技能,而改革前一般只能掌握一种武器。三年兵营有80%的士兵达到班长水平,85%的班长达到排长水平。
  1985年,驻闽陆军部队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训练体制进行新的改革,即在陆军师里组建教导团,专门担负新兵的训练任务,实行先训后补的办法。新兵人伍后即到教导团,接受军人荣誉教育、纪律教育、队列训练等养成教育,并完成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土工作业及单兵战术等基础军事技能的训练。掌握初步的作战技能后,补人作战部队。在作战部队主要进行班以上的攻防战术和应用技术等课目的训练。教导团的建立,形成新兵训练与部队训练既分离又相衔接的体制,提高了作战部队的训练起点,改变了低级循环状况。但在这种体制下,作战部队兵员长期缺额,影响战备;教导团训练所需装备没有正式编制,靠“借锅作饭”,影响训练质量。由于这些问题仅靠训练体制改革难以解决,1989年以后,驻闽部队陆续取消了教导团,恢复了在作战部队编成内新老兵分训的训练体制。
  驻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也进行了训练体制改革。1977年,鱼雷快艇某支队为了解决战备执勤、军事训练、艇只修理三者争艇的矛盾,为了解决艇员训练中老的“吃不饱”、新的“吃不了”,年年从头起的矛盾,率先在海军舰艇部队中实行“艇只分类,人员分级”的训练改革。艇只以大队为单位,根据各艇完成科目的进度,分为3类:一类,已完成编队攻击科目的艇只,集中到1~2个中队,担任战备执勤,同时深化战术科目训练;二类,已完成单艇攻击科目或基础训练科目的艇只,集中到另1~2个中队,进行衔接科目训练;三类,进厂修理的艇只,在修艇的同时,完成技术基础训练。人员以中队为单位,按军龄档次结合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分级,采取“组织不变,人员分散”的方法,调整到各类艇上。一级,三年以上兵,完成编队科目训练,能独立完成任务者,调整到一类艇;二级,二年以上兵或经过训练团训练的一年兵,调整到二类艇;三级,一年兵或完成技术基础训练,尚不能独立完成任务的二年兵,调整到三类艇。分类分级随艇只、人员情况的变化,每年训练预备期中调整一次,保证新年度中良好的战备、训练状态。1978年,人民解放军海军总结了驻闽海军首创的分类分级训练的经验,1979年在全国海军中推广。
  自1980年起,福建海军采用组织训练点的方法训练水面舰艇部队。即由基地或指定单位抽调得力领导干部、教员和保障人员组成临时训练机构,集中基地范围内训练水平相当的同型艇船,以3~6个月时间,按训练大纲规定的训练内容实施正规化训练。根据需要和可能,每期完成几个科目训练。此种训练方法,施训内容全面、系统,参训人员和训练时间集中,教学人员素质高、方法活,参训艇只在较短时间内军事素质与作风养成均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节 内容改革
  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军事训练的内容在70年代末即发生了一些变化。1979年,驻闽陆军部队吸取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经验教训,加强了连以下的实弹战术演习,加强了野战生存训练和应用训练。干部训练充实了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和军兵种知识等内容。1980年7月,福州军区通过全面检查发现部队战术技术基础较差后,即对基础课目的设置作了补充和调整,强化部队的基础训练。
  80年代初期,驻闽陆军开始进行以适应现代战争需要为目的的训练内容改革和试验。主要有:指挥文书和指挥程序改革;步兵连攻防战术手段改革;加强步兵连在敌大纵深障碍区中开避通路的改革;垂直登陆试验,以及夜间训练内容改革。早在1965年,驻闽部队就曾首先在每个团中培养一个“夜老虎连”,然后在全军中普及,以提高夜战、近战本领。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部队装备的改善,夜间训练的内容也须进行改革。1982年6月,福州军区在步兵第253团召开夜间训练现场会议。团以上干部294人参加。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红外线、微光、热象仪等夜视器材,同敌夜视器材相对抗的方法。与会人员观看了录像和效应试验,参观了实物和两个连的夜战实兵演习。会后又先后组织6000多名干部、骨干参观见学,推动了部队的夜间训练。驻闽空军针对在福建沿海作战的特点,先后3次编写和修改《航空兵部队入闽轮战锻炼纲要》,对航空兵部队的训练内容进行改革,并据以重新编排战术训练课目。增加了超低空、升限训练,极限训练,负速度差截击和对抗空战等课目。在增加战术训练课目的同时,适当减少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课目。
  1984年,围绕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这一中心问题,驻闽陆军部队有步骤地在5个师进行了单兵训练和分队训练内容改革的试验。根据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士兵必须具备两种知识(军人基本知识和军事科学知识)、两种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和四种技能(运动技能、防护技能、生存技能和打炸技能)的要求,改革单兵训练内容。减去不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内容、一般常识性内容和重复内容,增加军事科技常识和心理训练、野战生存训练、伪装与欺骗训练、运动协调训练、捕俘训练、多能训练、初级指挥训练和昼间单兵综合训练等内容。在优化训练内容的基础上打破共同科目与技术、战术科目的界限,重新组合训练内容。同时,调整单兵训练周期,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在改革单兵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对营以下分队的训练内容也作了改革。围绕以合同作战为核心的五种作战能力,主要进行“走、打、吃、住、藏、管”六个方面的训练,并增加了防空疏散、抗敌立体攻击、封闭原子实破口、核化学反击时的行动、野战求生和多课题战术演习等内容。守备部队还进行了分队坑道封闭防护试验性演练,研究坑道生存训练内容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方法。1985年5月中旬,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在晋江地区召开训练内容改革现场观摩会。到会的各大军区、各军兵种训练部门和一些部队首长共40余人,观看了守备师部队从单兵到连的训练课目表演,以及南昌陆军学校、步兵第277团的班(组)训练课目表演,肯定了驻闽部队的改革方案,并向全军推广试行。
  1986年,驻闽部队开始改革师、团合同战术训练,调整干部在职训练的重点,突出了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组织指挥,军事训练进入以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演习为主的高层次训练的新阶段。
  第三节 方法改革
  1978年初,陆军第29军召开教育训练现场会,宣扬1964年群众性练兵活动的经验,并组织先进单位和个人作军事表演。福州军区肯定了这一做法。此后,驻闽部队逐渐恢复了人民解放军的传统练兵方法。各级干部纷纷下基层蹲点,培养典型,树立标兵,组织各种规模的评比考核活动,部队训练开始全面恢复和发展。当年,共评出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6000余人。
  1980年,普遍推广对抗训练方法。单兵战术、分队战术课题,首长司令部训练,沙盘作业工程、通信、防化、侦察等专业兵训练,均采用对抗的方式进行。军兵种演习也引入对抗的方法。高炮第72师师团机关率3个高炮营在福清龙田地区,与空军航空兵部队进行了空袭反空袭对抗演习。海军福建基地在台山至南麂山海域进行了实兵实弹对抗演习。
  1981年,各部队在普遍运用对抗训练方法的同时,还进行了基础训练方法的改革,进一步贯彻民主教学原则,运用因人施教、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分步细训等方法,提高了基础训练质量。但存在教学模式化,情况设置不真实,缺乏灵活性等问题。1982年3月,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石一宸主持在陆军某师召开有300余人参加的教学法改革现场研究会。34名优秀教练员作了25个战术、技术和专业项目的教学表演。他们运用对抗训练的方法,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实际演练,较好解决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问题。会后,驻闽部队的教学方法改革更加活跃。各部队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围绕如何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果,进行大胆研究和探讨,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诸如程序训练法、简便射击教学进程法、82毫米无坐力炮固定目标肩炮射击组织训练法、授课指导提纲训练法等。一陆军师参考苏军“加利佩林分阶段训练法”和“沙塔洛夫教学法”,创造了提纲阶段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用网络式的提纲使教学过程系统化、形象化,特别适用于复杂的专业技术操纵训练和协同训练。对复杂的武器装备的操纵训练,可提高时效1/3以上。
  1983年4月,福州军区召开有500多人(其中解放军三总部和各大军区代表近百人)参加的对抗训练现场会。会议总结1977年以来开展对抗训练的经验,现场表演了13个课目。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傅奎清和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韩怀智到会,充分肯定了对抗训练的经验。这次会议推动了对抗训练的深入发展。当年,陆军部队连以上的战术训练,经常以对抗的形式实施。实兵对抗由连规模发展到师规模,并形成“红红对抗”、“红蓝对抗”两种基本形式,和“兵棋对抗”、“实兵对抗”、“电子计算机模拟战斗对抗”等3种基本类型。空军部队的对抗训练,由单一的“红红对抗空战”发展到“红蓝对抗空战”。这一年,福州军区空军在航空兵轮战部队组成“蓝军分队”,开展对抗训练的试点取得成功。此后,每批入闽轮战的航空兵团均成立“蓝军分队”,专司对抗训练中模拟敌方飞机之职。空军各高炮、地空导弹部队和雷达、通信等专业部(分)队也进行了对抗训练和演习。
  这一时期,驻闽部队的合同战术训练,一般按三步进行。第一步,把部队技术战术基础打牢固,搞好各种战斗勤务保障课目的训练。第二步,把各军种内的各兵种和专业部队的合练,以及首长机关携带通信工具的演习搞好。第三步,举行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演习。这种由基础到应用,由分练到合练,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军兵种协同作战训练复杂难组织的问题。
  这一时期,为全面检验部队的军政素质,还普遍采用检验性演习的方法。陆军部队在分队完成战术基础训练之后,组织步兵连(营)在生疏地形上进行检验性实弹战术演习。后来,检验性演习逐渐发展到军、师的规模。仅1984年,陆军就有5个野战师、2个守备师、41个团进行了检验性演习。同年8月,福州军区直接导演一陆军师进行的演习,把检验性演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演习横跨闽赣两省,是驻闽部队首次加强师齐装满员远距离机动作战演习。这次演习在生疏地形上进行,且多个课题昼夜连续实施,大大增加了训练难度,但也使训练更加接近实战,能更真实地反映部队的军政素质和战备水平。军区空军在每批轮战航空兵部队离闽前,均进行有航空兵、高炮、雷达等部(分)队参加的检验性实兵对抗演习,检查和考核部队的训练成果。
  1985年以后,驻闽部队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模拟训练,以较短的时间、较少的物资和经费消耗,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空军、海军广泛使用模拟器材进行训练,节约了大量经费和油料。进入80年代中、后期,模拟训练已由机械模拟向激光、电子模拟,由技术训练模拟向战术训练模拟,由单一兵种训练模拟向诸军兵种合同战役战术训练模拟的方向发展。第四节 器材革新
  60年代初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各项费用大幅度减少。驻闽部队开展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活动,制作了许多简单实用的训练器材,保障军事训练的正常进行。在1964年举办的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器材展览会上,福州军区展出发明和革新成果89项,其中有42项获奖。
  70年代,驻闽部队结合“三打”、“三防”和抗登陆、登陆训练,大力开展发明和革新活动,取得丰硕成果。主要有各种缩小的钢丝滑动与火箭推动的坦克靶、飞机靶、抛射伞兵靶和40毫米火箭筒内膛枪、82毫米无坐力炮填沙弹等。40火箭筒内膛枪以步枪弹代替火箭弹进行实弹射击训练,降低了训练消耗。一守备团研制的抛射空降弹,一次可拋射3~4个伞兵靶。一陆军师改装的航模机一次可投出9个伞兵靶。这些训练器材造价低,便于制作,训练效果好,对普及“三打”训练起到很好的作用。
  进入80年代,驻闽部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训练器材的发明和革新。1980年至1983年共发明和革新训练器材197项(不含海、空军)。其中对部队训练帮助较大的有:
  一步兵团研制的82毫米迫击炮微型激光耙场。采用微型靶场和激光反射装置,可将室外课目移到室内进行,以光代弹,以近代远,节省弹药缩短训练周期;
  一步兵团研制的82毫米迫击炮射击精度检查器。可装内膛枪,以步枪弹代替炮弹进行实弹射击。炮手经过精度检查器校正后,对300米距离上的目标行简便射击,命中率可达100%;
  一步兵团研制的冲锋枪抵近射击瞄准检查器,较好地解决了步兵武器抵近射击难以准确掌握枪口高低及左右差的问题。经165次实弹射击试验(共发射子弹45000余发),对20~30米目标射击,命中率100%,每弹均在9环以上;对50~60米目标射击,命中率达95%。
  此外,还有报务员、守机员综合训练室,步兵射击控制器(自动报靶器),TX-Ⅱ型电子报务训练机,82型轻武器、地炮构造动作投影器,XTG-5型显微投影装置,辐射侦察训练配套器,71型含磷毒剂报警训练仪,82-Ⅲ型冷光实物反射仪等。
  1984年4月,福州军区召开训练改革经验交流会,展出各单位选送的革新器材288项。训练器材评选组按照实用性、创造性、先进性、可靠性和推广范围、经济效益、器材性能7个方面的指标,评选出4个等级的革新成果104项。此后,中央军委拨出专门经费进行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制和生产。驻闽部队的训练器材逐步制式化,训练器材的革新活动转为对现有装备、设备、器材的改造利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