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闽中游击战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69
颗粒名称: 五、闽中游击战争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2
页码: 217-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34年至1937年闽中游击战争的记事。
关键词: 闽中 游击战争 福建事变

内容

1934年夏,福清、莆田两县中共组织分别组建了工农游击队福清大队、莆田红军游击队,在福清西北部和莆田北部山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5月,新的中共闽中特委成立,将这两支游击队分别改为闽中工农红军游击第1、第2支队。红1支队在福清、闽侯、永泰、莆田交界的罗汉里山区开辟根据地。他们首先收编清除了当地的三股土匪,接着袭击莆田大洋、福清一都、闽侯大义等地的民团,歼敌100余人,缴获了一批枪弹,并于11月在东山寨击溃了前来“围剿”的保安团2个连,巩固了罗汉里根据地。红2支队在莆田、仙游、永泰交界的常太山区开展抗捐、抗税、抗租、抗粮的“四抗”斗争,打击国民党基层政权,建立了常太根据地。
  1936年2月24日,红1支队在福清、闽侯交界的相思岭下设伏,截获国民党运载钞票的汽车,俘虏福建省银行副总经理韩疆土等要员,缴获现金200余万元。当月底,福建国民党当局即调集正规军、宪兵、保安队等3000余人,大举“围剿”罗汉里根据地。红1支队150余人分成小分队,与强敌周旋于高山密林之中。3月下旬,驻莆之第9师25旅49团2个连和保安团、民团500余人,也“进剿”常太游击根据地。红2支队一部转移到莆田、永泰交界的广业地区隐蔽,一部南下沿海,潜人敌后,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迫使“进剿”军回撤,再返回常太根据地。4月,红1支队向莆田、永泰交界地区转移,后根据中共闽中特委决定,向常太根据地靠拢。6月,红1、2支队在常太际川会师。随后,这两支红军游击队合编为闽中抗日救国义勇军第2支队,吴德标任司令员,刘突军任政治委员。
  1936年7月,国民党军第80师239旅接防闽中,该旅即派3个连兵力会同省保安团、县自卫队共500余人,分3路进攻常太根据地。采取步步为营,焦土政策,对常太地区进行包围。游击队则发动群众,坚壁清野,转战于各个山头。由于国民党军长驻不退,中共闽中特委遂决定将部队撤至莆田、永泰交界的山溪、后溪一带,开辟新区。9月,永泰县保安队1连进犯山溪。游击队夜间对其袭击,歼其一部。1连大部逃回。10月上旬,莆田、永泰两县保安队再次进攻红军游击队驻地一一山溪寺,游击队预先埋伏在山溪寺周围山上,突然对其攻击,保安队损失惨重。中旬,国民党军第478团纠集莆田、仙游、永泰三县保安队共500余人,分3路包围山溪地区。为了保存实力,红军游击队再次转移,主力撤往宁里、旗插安一带隐蔽,另一部重返常太地区。为了扩大政治影响,戳穿国民党“闽中红军已被肃清”的谎言,红军游击队于11月23日夜,由刘突军、吴德标率领40余名精干队伍,一举歼灭了福清琯口民团,并打电话给福清县政府,声称:“共军1000多人攻占琯口,即将进攻福州”。使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宣布福州戒严3天。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闽中特委即以群众团体名义多次通电福建省国民党当局,要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1937年2月,闽中特委被叛徒出卖遭到破坏,刘突军等即组成中共闽中工委,继续领导闽中抗日义勇军坚持斗争,积极推动同闽中国民党当局联合抗日。至9月,闽中工委与莆田国民党当局达成协议时,闽中抗日义勇军已有200余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