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西游击战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65
颗粒名称: 一、闽西游击战争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3
页码: 210-2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34年至1937年闽西游击战争的记事。
关键词: 闽西 游击战争 福建事变

内容

1934年11月,国民党军先后在漳平、平和、上杭、长汀地区集中8个正规师,连同保安团、民团及土匪武装,共10余万人,对闽西苏区大举“清剿”。当时留在闽西苏区的红军游击队有:退据长汀四都山区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军区机关及红19、红20团4000人;在龙岩、连城、宁洋、漳平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的红8、红9团和明光独立营2200余人;张鼎丞在永定刚组建的游击队,以上各部总兵力不超过7000余人。而且,他们已被分割,彼此失去联系,各自为战。
  1935年1月,国民党军以3个正规团、2个保安团进攻在连城、宁洋边界邹家山的红9团;以1个旅进犯在漳平永福的红8团。红9团以一部兵力向小陶出击,吸引进攻的国民党军,主力向龙岩转移。红8团采取“绕圈子”战术,与来犯的国民党军周旋于漳平和龙岩之间,曾以伏击战、麻雀战在永福铁鸡岭、龙岩铜钵歼敌100余人。3月,红9、8团与张鼎丞领导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先后汇集到永定地区。同月,国民党军第36师和保安团等向长汀四都进攻。由于福建省委、福建军区领导人仍坚持“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①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闽西三年游击战争》载于《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第8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的方针,在敌人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命令红19、20团凭借山地死守硬拼,致使4000余人丧失殆尽,最后突围的几十人,又于4月10日在长汀腊口附近的分水垇被敌重兵包围,全部壮烈牺牲。
  红8、9团在永定会师后,张鼎丞随即召开两团领导干部会议,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由张鼎丞任主席,统一领导闽西军事、政治斗争。国民党军发现红军游击队转移到永定地区后,即拟以第3、第10师分别从东、北两个方向朝永定进击。闽西军政委员会决定:以红9团出击永定以东,相机向南靖、平和发展;以红8团北上龙岩,袭扰第10师,破坏其南进计划。红9团进入永定东部后,消灭了多处民团,扫清了国民党军的据点,巩固了永定东部游击根据地。红8团在龙岩地区,充分利用地形,不断对第10师进行骚扰和袭击,使其穷于应付,停止南进。至此,国民党军的第一期“清剿”被打破。
  3月,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率领从江西突围的红24师1个营余部到达永定大阜,与张鼎丞所部会师。两部共1500余人。4月,张鼎丞主持召开了各部队负责人会议,根据二月间中共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几个指示电精神,以及闽西当面敌情,确定了坚持游击战争,保存力量,锻炼部队,等待时机以开展新局面的方针和任务,并将闽西地区划分为4个作战分区,规定了各部队的活动区域和任务。会议决定将闽西军政委员会改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选举张鼎丞为主席,邓子恢、谭震林、郭义为、方方等为委员,统一领导这一地区党政军工作。
  这时,国民党军开始组织对闽西的第二期“清剿”。这次“清剿”,采取“驻剿”与“搜剿”相结合的办法。“驻剿”部队在各村庄、山头、隘口、要道普遍修建炮楼、堡垒,分兵把守,并配合“搜剿”部队堵截。“搜剿”部队携带帐篷进驻机动地点,发现红军游击队立即进击和围堵。同时,对革命群众进行血腥镇压和严密控制,对红军游击队进行经济封锁。闽西各作战分区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以坚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术投入反“清剿”斗争。
  第一作战分区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率领明光独立营进入(龙)岩连(城)宁(洋)边区,与在该地的红9团第2营及原闽赣军区失散的100余人会合后,为了保存力量,除留部分在原根据地坚持斗争外,其余分别向永安、清流游击和到龙岩西北开辟新区。6月底,国民党军第10师以3个团的兵力,采取围堵结合,向游击区进攻。红军游击队避其锋芒,适时跳到外线作战,袭扰敌人后方,并诈称要打龙岩,迫使国民党军回撤。游击队乘机回到根据地。国民党军发现上当,立即发动第二次进攻。由于对敌人的第二次进攻未及时准备,仓促应战,明光独立营遭到较大损失,营长贺德望牺牲。国民党军两次进攻未能消灭游击队,便推行移民并村和保甲制度,严密封锁山区。9月,为了打破封锁,争取群众的支持,红军游击队化整为零,离开山区,到溪口、白沙、雁石一带游击和做群众工作,“变敌人的保甲政策为赤色联防,变敌人的堡垒政策为赤色据点,白皮红心,应付敌人”(①方方《三年游击战争》,1948年8月1日。)。至年底,打破了国民党军的“清剿”,在龙岩东北、漳平西南、清流南部、连城东南和永安、宁洋、漳平三县边界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第二作战分区司令员吴胜、政委谢育才,率领红9团第1、3营和永东游击队,于4月底策应明光独立营北进,在初溪伏击国民党军第3师1个团,毙伤敌200余人。随后直插南靖,南下平和。7月,在平和三坪与闽南红3团会师后,活动于平和与广东大埔、饶平边境地区。在饶平击败了广东军阀李汉魂部1个营,歼敌200余人;在平和刺牛岗击溃第80师1个团;在平和大、小芦溪打退第80师的多路夹击。同时,多次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政权和地主武装,恢复和开辟了永东、永定、平和、大埔交界地区,龙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区,饶平、平和、大埔交界地区游击根据地。10月,第二分区奉命向闽西靠扰遭到国民党军8个团的追击、围堵,在永定湖雷突围后又遭到国民党军第10师的伏击,部队全部被打散,司令员吴胜被俘遭害。11月,政委谢育才收拢被打散的200余人,继续在永定、平和、南靖边境坚持斗争。12月,在永定与平和交界的仙洞歼灭国民党军1个营,接着袭击永定三莱州,消灭1个保安团,扭转了被动局面。
  第三作战分区司令员邱金声、政委邱织云率领红8团和龙岩、漳平游击队,进入龙岩西部,攻占了南洋坝。国民党军第10师以2个团进行堵截、追击。红军游击队以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敌周旋,于6月越过敌人重重封锁线,进入红8团老根据地——漳平永福地区。9月向华安方向游击,在华安县城附近的官田战斗中失利,政委邱织云牺牲,又折回龙岩、南靖、漳平边区。此时,国民党军第10师1个旅和2个保安团进驻永福地区,在游击区内修筑碉堡,实行移民并村和保甲制度,给游击队的行动造成很大困难。第3分区遂将所部以连为单位分散活动,运用各种方式打击“驻剿”部队和保安团。在分散期间,各连共歼灭国民党军六七百人。
  第四作战分区由红24师突围到闽西的1个营余部和永定、上杭游击队组成,活动于永定西北、上杭东南地区,负责保护军政委员会机关安全。
  至年底,闽西国民党军兵力减少到5个师,情况有所缓和。在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指示传到闽西后,军政委员会于1936年1月举行第二次会议,确定在闽西地区开展争取一切阶级、政党、团体、军队和个人加入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工作。同时,将闽西游击武装改称抗日讨蒋军,第1至第4作战分区所属部队依次改为第1、第5、第3、第7支队,各县游击队改称抗日义勇军。此后,各支队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并改变了一些过去的做法,从而争取了当地一部分地主以及区、乡、保长和民团的同情。与此同时,各支队坚决打击进犯之敌,先后在连城贴长、龙岩白土击退了国民党军团规模的进攻,在陈东坑(龙岩)、大河祠(连城)伏击战中歼灭第52师1个营,并消灭了多股反动民团,捣毁了几个反动区公所,游击区扩大到南靖、平和、大埔、蕉岭、武平、连城、宁洋等10余个县,新建了几块游击根据地。至8月,游击武装发展到近2000人,新成立了第2、第4两个支队。
  1936年3月,国民党军对闽西进行了第三期“清剿”。6月,“两广事件”(①1936年6月1日,国民党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以北上抗日为名发表通电,企图出兵争夺南京国民党政权。7月,在蒋介石收买下,陈济棠部下军长余汉谋等通电拥蒋,陈被迫下台,李宗仁、白崇禧同蒋介石妥协。)爆发,部分国民党军被调入粤,“清剿”被迫停止。但是军政委员会此时忽视了利用此一良机发展游击战争,而集中兵力截击国民党军人粤部队。8月,“两广事变”结束,人粤国民党军返回闽西,又开始了第四期“清剿”。10月,国民党军第3、第92师调离闽西,粤军第157、第158师进入闽西。11月,以粤军为主,又对闽西红军游击队进行第五期“清剿”。军政委员会集中4个支队在永定陈东坑和上杭中华山抗击粤军,虽然毙伤粤军200余人,而自身也受到一些损失。
  1937年初,粤军2个师再次向闽西发起进攻。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共南方工委转来的中共中央关于联蒋抗日的指示,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同时,在军事上不主动进攻粤军。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与粤军当局达成合作抗战协议。闽西红军游击队1200余人改编为闽西抗日义勇军第1支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