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三年游击战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6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三年游击战争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10
页码: 209-2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年游击战争的记事,其中包括了闽西游击战争、闽北游击战争、闽东游击战争、闽南游击战争、闽中游击战争等。
关键词: 游击战争 土地革命 福建省

内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福建的地方红军和游击队,在当地中共组织的领导下,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于闽西、闽北、闽东、闽南和闽中五个革命根据地,独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1934年冬,国民党军集中了16个师约20万兵力,扑向福建各个革命根据地,轮番对红军和游击队进行“清剿”。他们在军事上采取“驻剿”、“围剿”、“搜剿”和分进合击、前堵后追、伏击等战术,不断地向红军游击队进攻;在政治上实行“五光”、“十杀”(①“五光”即移光、并光、烧光、杀光、抢光;“十杀”即“通匪'济匪、密匪……”者杀。)、移民并村、“保甲连坐”等政策,残酷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摧毁革命基点村,企图隔绝群众和红军游击队的联系;在经济上进行全面封锁,实行计口购粮、购盐,破坏农业生产,妄图把红军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山上。同时,地主豪绅乘机反攻倒算,进行阶级报复。白色恐怖笼罩着苏区的每一个村庄,到处是田园荒芜、十室九空的惨象。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苏区被杀害和被迫流亡致死的群众达35万人,全家灭绝的86319户,被烧毁、拆毁的房屋43万余间,被毁灭的村庄2564个,荒芜的田园200多万亩。
  留在福建各地坚持游击战争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地方红军游击队。他们在十几倍几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反复“清剿”中,从实际情况出发,适时改变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和策略,依靠和发动群众,与敌人进行军事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克服种种艰难困苦,一次次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进攻,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和阵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4军(简称新四军)第2、第3支队和军部特务营,成为在大江南北进行抗日战争的重要武装。
  一、闽西游击战争
  1934年11月,国民党军先后在漳平、平和、上杭、长汀地区集中8个正规师,连同保安团、民团及土匪武装,共10余万人,对闽西苏区大举“清剿”。当时留在闽西苏区的红军游击队有:退据长汀四都山区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军区机关及红19、红20团4000人;在龙岩、连城、宁洋、漳平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的红8、红9团和明光独立营2200余人;张鼎丞在永定刚组建的游击队,以上各部总兵力不超过7000余人。而且,他们已被分割,彼此失去联系,各自为战。
  1935年1月,国民党军以3个正规团、2个保安团进攻在连城、宁洋边界邹家山的红9团;以1个旅进犯在漳平永福的红8团。红9团以一部兵力向小陶出击,吸引进攻的国民党军,主力向龙岩转移。红8团采取“绕圈子”战术,与来犯的国民党军周旋于漳平和龙岩之间,曾以伏击战、麻雀战在永福铁鸡岭、龙岩铜钵歼敌100余人。3月,红9、8团与张鼎丞领导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先后汇集到永定地区。同月,国民党军第36师和保安团等向长汀四都进攻。由于福建省委、福建军区领导人仍坚持“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①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闽西三年游击战争》载于《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第8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的方针,在敌人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命令红19、20团凭借山地死守硬拼,致使4000余人丧失殆尽,最后突围的几十人,又于4月10日在长汀腊口附近的分水垇被敌重兵包围,全部壮烈牺牲。
  红8、9团在永定会师后,张鼎丞随即召开两团领导干部会议,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由张鼎丞任主席,统一领导闽西军事、政治斗争。国民党军发现红军游击队转移到永定地区后,即拟以第3、第10师分别从东、北两个方向朝永定进击。闽西军政委员会决定:以红9团出击永定以东,相机向南靖、平和发展;以红8团北上龙岩,袭扰第10师,破坏其南进计划。红9团进入永定东部后,消灭了多处民团,扫清了国民党军的据点,巩固了永定东部游击根据地。红8团在龙岩地区,充分利用地形,不断对第10师进行骚扰和袭击,使其穷于应付,停止南进。至此,国民党军的第一期“清剿”被打破。
  3月,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率领从江西突围的红24师1个营余部到达永定大阜,与张鼎丞所部会师。两部共1500余人。4月,张鼎丞主持召开了各部队负责人会议,根据二月间中共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几个指示电精神,以及闽西当面敌情,确定了坚持游击战争,保存力量,锻炼部队,等待时机以开展新局面的方针和任务,并将闽西地区划分为4个作战分区,规定了各部队的活动区域和任务。会议决定将闽西军政委员会改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选举张鼎丞为主席,邓子恢、谭震林、郭义为、方方等为委员,统一领导这一地区党政军工作。
  这时,国民党军开始组织对闽西的第二期“清剿”。这次“清剿”,采取“驻剿”与“搜剿”相结合的办法。“驻剿”部队在各村庄、山头、隘口、要道普遍修建炮楼、堡垒,分兵把守,并配合“搜剿”部队堵截。“搜剿”部队携带帐篷进驻机动地点,发现红军游击队立即进击和围堵。同时,对革命群众进行血腥镇压和严密控制,对红军游击队进行经济封锁。闽西各作战分区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以坚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术投入反“清剿”斗争。
  第一作战分区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率领明光独立营进入(龙)岩连(城)宁(洋)边区,与在该地的红9团第2营及原闽赣军区失散的100余人会合后,为了保存力量,除留部分在原根据地坚持斗争外,其余分别向永安、清流游击和到龙岩西北开辟新区。6月底,国民党军第10师以3个团的兵力,采取围堵结合,向游击区进攻。红军游击队避其锋芒,适时跳到外线作战,袭扰敌人后方,并诈称要打龙岩,迫使国民党军回撤。游击队乘机回到根据地。国民党军发现上当,立即发动第二次进攻。由于对敌人的第二次进攻未及时准备,仓促应战,明光独立营遭到较大损失,营长贺德望牺牲。国民党军两次进攻未能消灭游击队,便推行移民并村和保甲制度,严密封锁山区。9月,为了打破封锁,争取群众的支持,红军游击队化整为零,离开山区,到溪口、白沙、雁石一带游击和做群众工作,“变敌人的保甲政策为赤色联防,变敌人的堡垒政策为赤色据点,白皮红心,应付敌人”(①方方《三年游击战争》,1948年8月1日。)。至年底,打破了国民党军的“清剿”,在龙岩东北、漳平西南、清流南部、连城东南和永安、宁洋、漳平三县边界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第二作战分区司令员吴胜、政委谢育才,率领红9团第1、3营和永东游击队,于4月底策应明光独立营北进,在初溪伏击国民党军第3师1个团,毙伤敌200余人。随后直插南靖,南下平和。7月,在平和三坪与闽南红3团会师后,活动于平和与广东大埔、饶平边境地区。在饶平击败了广东军阀李汉魂部1个营,歼敌200余人;在平和刺牛岗击溃第80师1个团;在平和大、小芦溪打退第80师的多路夹击。同时,多次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政权和地主武装,恢复和开辟了永东、永定、平和、大埔交界地区,龙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区,饶平、平和、大埔交界地区游击根据地。10月,第二分区奉命向闽西靠扰遭到国民党军8个团的追击、围堵,在永定湖雷突围后又遭到国民党军第10师的伏击,部队全部被打散,司令员吴胜被俘遭害。11月,政委谢育才收拢被打散的200余人,继续在永定、平和、南靖边境坚持斗争。12月,在永定与平和交界的仙洞歼灭国民党军1个营,接着袭击永定三莱州,消灭1个保安团,扭转了被动局面。
  第三作战分区司令员邱金声、政委邱织云率领红8团和龙岩、漳平游击队,进入龙岩西部,攻占了南洋坝。国民党军第10师以2个团进行堵截、追击。红军游击队以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敌周旋,于6月越过敌人重重封锁线,进入红8团老根据地——漳平永福地区。9月向华安方向游击,在华安县城附近的官田战斗中失利,政委邱织云牺牲,又折回龙岩、南靖、漳平边区。此时,国民党军第10师1个旅和2个保安团进驻永福地区,在游击区内修筑碉堡,实行移民并村和保甲制度,给游击队的行动造成很大困难。第3分区遂将所部以连为单位分散活动,运用各种方式打击“驻剿”部队和保安团。在分散期间,各连共歼灭国民党军六七百人。
  第四作战分区由红24师突围到闽西的1个营余部和永定、上杭游击队组成,活动于永定西北、上杭东南地区,负责保护军政委员会机关安全。
  至年底,闽西国民党军兵力减少到5个师,情况有所缓和。在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指示传到闽西后,军政委员会于1936年1月举行第二次会议,确定在闽西地区开展争取一切阶级、政党、团体、军队和个人加入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工作。同时,将闽西游击武装改称抗日讨蒋军,第1至第4作战分区所属部队依次改为第1、第5、第3、第7支队,各县游击队改称抗日义勇军。此后,各支队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并改变了一些过去的做法,从而争取了当地一部分地主以及区、乡、保长和民团的同情。与此同时,各支队坚决打击进犯之敌,先后在连城贴长、龙岩白土击退了国民党军团规模的进攻,在陈东坑(龙岩)、大河祠(连城)伏击战中歼灭第52师1个营,并消灭了多股反动民团,捣毁了几个反动区公所,游击区扩大到南靖、平和、大埔、蕉岭、武平、连城、宁洋等10余个县,新建了几块游击根据地。至8月,游击武装发展到近2000人,新成立了第2、第4两个支队。
  1936年3月,国民党军对闽西进行了第三期“清剿”。6月,“两广事件”(①1936年6月1日,国民党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以北上抗日为名发表通电,企图出兵争夺南京国民党政权。7月,在蒋介石收买下,陈济棠部下军长余汉谋等通电拥蒋,陈被迫下台,李宗仁、白崇禧同蒋介石妥协。)爆发,部分国民党军被调入粤,“清剿”被迫停止。但是军政委员会此时忽视了利用此一良机发展游击战争,而集中兵力截击国民党军人粤部队。8月,“两广事变”结束,人粤国民党军返回闽西,又开始了第四期“清剿”。10月,国民党军第3、第92师调离闽西,粤军第157、第158师进入闽西。11月,以粤军为主,又对闽西红军游击队进行第五期“清剿”。军政委员会集中4个支队在永定陈东坑和上杭中华山抗击粤军,虽然毙伤粤军200余人,而自身也受到一些损失。
  1937年初,粤军2个师再次向闽西发起进攻。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共南方工委转来的中共中央关于联蒋抗日的指示,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同时,在军事上不主动进攻粤军。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与粤军当局达成合作抗战协议。闽西红军游击队1200余人改编为闽西抗日义勇军第1支队。
  二、闽北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以4个师另2个旅和闽浙赣边区的保安团一部,共10万余人,分4路对闽北苏区大举“围剿”。其南路之独立第45旅进攻崇安县城以北的四渡桥,红军闽北军分区警卫连依托险要地形,打退了该旅从营至团的几十次冲锋,毙伤敌2000余人。后来国民党军调来2门大炮轰击,警卫连退守距大安15公里的五渡桥炮台。由于闽北军分区司令李德胜坚持“以堡垒对堡垒”和“分兵把口”的消极防御方针,致使闽北红军陷于被动地位,节节败退,遭到损失。至年底,北路之敌第21师由江西铅山越分水关进至距大安5公里之黄连坑;南路之敌推进到距大安5公里之小浆。1935年1月5日,以黄道为书记的中共闽北分区委,率领在苏区内坚持斗争的部队和党政机关撤离大安,转移到武夷山区。转移前在大安街到处埋下地雷等爆炸物,次日国民党军进入大安街,被炸死炸伤达500余人。2月,闽北分区委决定将红58团、闽北独立团、西南独立团等部合编为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卢文卿任政委,下辖3个团,共约2000人。独立师成立后即在崇安、浦城和资溪、光泽、邵武一带活动。分区委和军分区机关向江西转移,至铅山东坑时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叛变投敌,分区委书记黄道率领机关、部队连夜冒雨向桐木关方向转移,在桐木关外三港同吴先喜率领的西南独立团会合。分区委随即整顿队伍,精简机构,将分区委、分区苏维埃和军分区等机关合并组成军分区司令部,吴先喜任司令员,精简的人员编入武装部队。
  3月,国民党军对闽北苏区大举“清剿”。为了打破“清剿”,黄立贵率领独立师第1团挺进到建(瓯)松(溪)政(和)地区开展游击活动(不久,当地紧张局面缓和,遂回师崇安独立师主力分散在崇安、建阳、邵武、光泽、资溪、广丰等县,在武夷山区开展游击战争。7月,独立师第2团翻越崇安寮竹关,在金钟山伏击国民党军1个营,歼其2个连,俘虏80余人。8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军事上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向敌后挺进,创造新游击区”的方针;政治上允许“白皮红心”的做法,争取保甲长和大刀会;经济上改打土豪分田地为筹款、减租减息。会后,独立师分三路向外线突击。国民党军随即组织优势兵力'“追剿”。11月,闽北独立师主力在上饶县甘溪附近的伏击战中歼灭国民党军200余人,缴枪200余支。在此期间,挺进闽东北的独立师部队,曾在当地同情革命的大刀会武装配合下,歼灭国民党军2个营,到1936年春,建立了以建瓯迪口为中心,包括建瓯、松溪、政和、古田一带纵横50公里的游击根据地,部队扩大到2000余人。
  1936年1月底,中共闽北分区委令黄立贵率领独立师第1团主力从建阳出发,向闽东挺进。2月间,在与尾追的国民党军新编第11师周旋中,于建阳界首镇附近歼其500余人,并击伤其师长,迫使该师停止追击。随后,又在屏南上楼村冲破国民党军第56、第11师的包围,歼其1个营又2个连。当月进至闽浙边界的洞宫山地区,同在当地坚持斗争的闽东独立师会合,打通了闽北、闽东两个游击区的联系。4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同闽东特委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赣省委,黄道任书记。但闽北、闽东独立师仍分别在各自的地区独立活动。闽赣省委将原闽北分区委所辖地域划分为4个游击分区,独立师下属3个团也改编为4个纵队。至年底,闽北游击区扩大到东起松溪、政和、古田,南至顺昌、将乐、泰宁,西到资溪、贵溪,北到信江的10余个县地区,全区游击队发展到6个纵队,3000余人。
  1937年初,国民党军又以4个多师和1个保安团向闽北游击区进攻。由于有的游击分区领导人急于打退敌人的进攻,集中兵力硬拼硬打,使红军游击队遭到较大损失。2月,独立师第4纵队在光泽北部柴家村被国民党军第52师包围,闽北军分区司令员吴先喜阵亡,部队伤亡很大。第1纵队在抗击国民党军进攻中也遭受很大损失。为此,闽赣省委命各游击分区的部队转入山区分散隐蔽活动。国民党军采取“驻剿”与“搜剿”相结合的办法,将游击区分割包围,严密封锁,并派大量便衣四处侦察,使红军游击队的活动陷人极端困难的境地。独立师师长黄立贵率领1个营在邵武、顺昌、建宁、泰宁一带活动,被第76师2个团前堵后追,该营即分散以排为单位活动。黄立贵带1个排转移近2个月,仍未甩掉敌人。7月13日被围困于邵武梧桐际村,突围时黄立贵不幸牺牲。闽赣省委转移至光泽与建阳边界的猪母岗高山上,被第75、第76师围困达2个多月,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被迫将进攻闽北的第3、第75、第76师撤走,形势才渐趋好转。
  9月,闽赣省委就抗日合作问题与国民党军当局进行谈判,达成了双方停止军事行动的协议。但国民党军仍在崇安、建阳、邵武一线继续对红军游击队进行封锁和进攻。闽北红军独立师进行自卫还击,迫使国民党军停止进攻。这时,闽北红军尚存800余人,改编为闽赣边抗日义勇军。后整编为新四军3支队第5团开赴皖南。
  三、闽东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中共闽东特委以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留下的200余名伤病员和闽东独立第2、第13团为基础,成立闽东独立师,冯品泰任师长,叶飞任政治委员,辖3个团,共1000余人。同年底,国民党军调集新编第10、第87师和第78师1个团,共8个团的兵力,在5个保安团的配合下,对闽东苏区大举进攻。1935年1月13日,闽东特委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保存实力,坚持长期游击战争的方针。15日,闽东独立师在福安彭家山伏击尾追之国民党军新10师4个团,激战一昼夜,毙伤国民党军约500人,自身伤亡近200人。随后,国民党军援兵到达,独立师分两路转移,师部率第1、第2团北撤寿宁;第3团撤往福安东部开展游击战争。2月3日,第3团团长游聚坤以开会为名,收缴全体干部武器,叛变投敌,并带领保安团包围驻地,致使第3团被瓦解,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被杀害。2月下旬,独立师第1、第2团从寿宁绕道政和向宁德转移,于宁德边界的官岭被国民党军包围,突围时伤亡严重,副师长赖金彪牺牲,突围后仅剩150余人(一说400余人),撤往宁德梅溪隐蔽待机。至3月底,闽东苏区全部被国民党军占领,各县独立营、游击队大部损失,闽东独立师余部分散在福安东区、周墩、溪边和宁德坑头、梅溪一带,闽东特委成员大部牺牲,形势非常严重。
  1935年4月,国民党军认为闽东红军已被消灭,大部正规军陆续撤离闽东,剩下新10师和保安旅等部队留驻闽东。在此情况下,闽东独立师余部积极开展游击战,范式人带领一部向福安北部发展;叶飞率领师部特务队在宁德桃坑消灭国民党军1个连后,又与许旺领导的霞(浦)(福)鼎游击队在霞浦西北部的大湾村会合,将霞鼎游击队近300人编为闽东红军独立师第4团。4月10日,闽东独立师第4团和独立师特务队在福鼎梗岔头(槟〓岔)设伏歼灭国民党军100余人;阮英平带领独立师80余人和宁德游击队20余人在宁德地区积极活动。随后,恢复了一些老区,并开辟了闽浙边和宁屏古新区。5月底,叶飞在福(安)寿(宁)间的含溪召开闽东党组织主要干部会议,重建中共闽东特委,叶飞任书记。不久,特委得悉2月间中共中央给苏区中央分局几次指示的精神,提出了“坚持游击战争,恢复苏区,波浪式向外发展新区”的方针,并将独立师400余人编成3个纵队,分别在宁德、罗源、古田地区,福安、福鼎、霞浦地区,福鼎、平阳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此后,各地区游击战争接连取得胜利,消灭了部分保安部队和民团,闽东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有了较大发展,各县普遍建立了独立营、团或游击队。
  10月上旬,刘英、粟裕率领挺进师余部由浙西南进入闽东,在寿宁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独立师一部会师,随即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11月,国民党军增兵闽东,以6个团兵力在福鼎至寿宁、霞浦至福安部署了两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游击队围困在福鼎、寿宁、霞浦、福安四县之间,尔后进行“清剿”。为突破敌人围困,刘英、粟裕率挺进师由闽浙边界向东北行动,进入浙南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叶飞率闽东独立师攻克国民党军外围据点,经古田、闽清、闽侯,直逼福州,破坏了国民党军的“清剿”部署。1936年2月,国民党军又以第56师等部队,从霞浦、福鼎,经浙江桥墩门、丽水、龙泉至庆元,重新布设封锁线。闽东特委命福鼎、寿宁等边区游击队在政和、寿宁边界牵制国民党军,令闽东独立师第1纵队(陈挺纵队)随同挺进师行动,转向外线作战。在反封锁作战中,红军游击队采取夜间行军,长途奔袭,快速猛进,外围歼敌的办法,先后袭击了宁德洋中、连江透堡、闽侯下寮、庆元高山、景宁沙湾、龙泉黄村等国民党军驻地及霞浦县城。经2个月奋战,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至1936年春,除恢复闽东部分老区外,还开辟了南至福州附近,北到龙泉、青田、庆元,西至政和、屏南、古田的许多新游击区。
  1936年冬,闽东特委得到中共中央“八一宣言”,随即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1937年春,又将闽东苏维埃政府改为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同时向当地国民党当局提出合作抗日的建议,取得了闽东各界人士的同情。但是,国民党当局在“西安事变”后仍采取北和南打的政策,继续对南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1月上旬,国民党军继续增兵闽东,以4个多师正规军和部分保安队对闽东红军游击队进行“分区进剿”。这次“清剿”除采取移民并村、堡垒封锁外,还用斩首、分尸、挖心、剜割、火刑等残忍手段大肆杀害红军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制造白色恐怖,企图在2月15日前“肃清”闽东红军游击队。由于内部肃反错杀了一批骨干,独立师第3纵队又调往闽北,削弱了红军力量,加上内奸、叛徒的破坏、暗杀,红军游击队遭到较大损失,原有游击区几乎全被国民党军占领。闽东特委和独立师主力转移到宁屏古山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度过了难关,保存了革命力量,并以速战速决的战法,先后袭击古田松洋、西洋和宁德七都、八都的国民党军。二月以后,由于中共中央提出了合作抗日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以及全国政治形势的压力,国民党军不得不停止对闽东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并陆续撤出正规部队。此后闽东革命形势开始好转。至年底,闽东“国共”和谈成功,红军游击队集中时,还保留了1300余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2支队,随后改编为新4军3支队第6团北上抗日。
  四、闽南游击战争
  1934年底,国民党军先后调集4个多师以及地方民团对闽粤边苏区进行第一期“清剿”,重点进攻(南)靖(平)和(漳)浦苏区。1935年初,中共闽粤边特委决定避敌锐气,突围到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闽粤边红军主力——红3团,除留小部兵力与地方赤卫队坚持在靖和浦苏区斗争外,大部转移到漳浦、云霄交界的梁山和云霄、平和、诏安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红3团主力到外线后,不断袭击敌人。4月,攻下平和之郭坑、松湖、乌仁坑等地,开辟了通往闽西的游击区。6月,与闽西红9团在平和之三坪胜利会师。红9团南下闽南,歼灭了不少国民党军,为开辟闽粤边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至7月,红3团各部先后打下平和的南胜、五寨,云霄的何地、马埔圩,诏安的金溪圩,漳浦的杜浔、过洋、枫林、院前等地,开辟了多块游击根据地。9月,卢胜率领红3团一部,与从潮(安)澄(海)饶(平)根据地进入乌山地区的红3大队会合,两部红军合编为闽粤边红军独立营,在云霄、平和、诏安边界地区坚持游击战争。至年底,重建了(南)靖(平)和(漳)浦游击根据地。
  1934年底,国民党军第9师26旅及地方民团一部向安(溪)南(安)永(春)红军游击根据地进攻。在安南永根据地的红军闽南游击第2支队一部,由尹林平、李剑光率领于1935年3月间转移到晋南地区,协助晋(江)南(安)同(安)中心县委组建红军闽南游击第3支队,并与第3支队协同作战,智袭晋江砌坑收粮队;另一部由彭德清率领到安(溪)南(安)同(安)边区开展游击活动。5月,第2支队与国民党军1个团和保安团1000多人在高田发生战斗,歼敌30余人。为保存力量,游击队分三路转移到安溪、南安边境和永春、安溪芸溪一带活动。7月,国民党军对安南永、安南同等地的红军游击队进行分区“围剿”。游击队不断受到国民党军追击、包围,有的领导人牺牲,有的领导人叛变,队伍伤亡、损失较大。10月,游击队余部根据当地中共组织决定,转入分散隐蔽活动。
  1935年10月,国民党军第80师及2个保安团对靖和浦、云和诏根据地发动第二期“清剿”。红军游击队时而化整为零,分兵发动群众;时而集中机动,抓住战机打击敌人,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挨打地位。1936年1月,红3团集中2个连兵力,袭击了南靖洋尾,歼灭保安队30余人,缴枪32支;红军独立营在地方赤卫队配合下,进袭金溪圩附近的园林灰寨,毙伤敌200余人。2月,国民党军第80师和保安团共7000余人“进剿”乌山根据地。红军独立营进入大山与敌周旋。国民党军连续“清剿”14天,一无所获,不得不撤走。这时,闽粤边特委根据当面敌情及中共中央对时局的主张,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并在闽粤边广大地区建立抗日救国会、抗日自卫军等群众抗日组织和武装,争取了许多壮丁队成为抗日自卫军,还在靖和浦、云和诏两游击根据地普遍建立人民抗日义勇军(即区游击队)。7月,又将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红军闽南抗日军第1、第3、第5支队。8月,粤军157师和158师一部对闽粤边游击区举行“清剿”。红1、3支队避敌主力,分路出击,在靖和浦、云和诏和闽粤边境拔除了许多反动据点,并于9月3日袭击云霄县城,迫使其回援,打破其“清剿”。至年底,闽粤边各游击区范围扩大到南至广东的潮安、澄海、饶平边界,北迄漳州城郊,西与闽西游击区接近的广大地区,红军游击队(包括入民抗日义勇军)已发展到1300余人。1937年初,红3支队在马口桥美山附近伏击粤军第157师1个连,毙伤其30余人。由于只在内线作战,红军游击队处于被动地位,2月在南靖坪山、3月在平和西崎的战斗均失利,部队伤亡不少。
  1937年6、7月间,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何鸣在同驻闽南粤军当局进行停战谈判时,丧失革命警惕性,轻率答应将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保安独立大队,归粤军第157师指挥,并于7月16日将红军游击队700余人(①张鼎丞《为闽南红军请命》,福建档案馆编《福建军事斗争史料选编》第633页。)带入漳浦城内接受点验,结果被粤军缴械。接着特委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逃出漳浦城的红军游击队近百名干部战士,在特委常委何浚领导下重建红3团,卢胜任团长,王胜任参谋长。9月,谭震林率闽西红军1个排到闽南,为重建的红3团解决武器、粮款等问题。至年底,部队又发展到300余人。
  五、闽中游击战争
  1934年夏,福清、莆田两县中共组织分别组建了工农游击队福清大队、莆田红军游击队,在福清西北部和莆田北部山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5月,新的中共闽中特委成立,将这两支游击队分别改为闽中工农红军游击第1、第2支队。红1支队在福清、闽侯、永泰、莆田交界的罗汉里山区开辟根据地。他们首先收编清除了当地的三股土匪,接着袭击莆田大洋、福清一都、闽侯大义等地的民团,歼敌100余人,缴获了一批枪弹,并于11月在东山寨击溃了前来“围剿”的保安团2个连,巩固了罗汉里根据地。红2支队在莆田、仙游、永泰交界的常太山区开展抗捐、抗税、抗租、抗粮的“四抗”斗争,打击国民党基层政权,建立了常太根据地。
  1936年2月24日,红1支队在福清、闽侯交界的相思岭下设伏,截获国民党运载钞票的汽车,俘虏福建省银行副总经理韩疆土等要员,缴获现金200余万元。当月底,福建国民党当局即调集正规军、宪兵、保安队等3000余人,大举“围剿”罗汉里根据地。红1支队150余人分成小分队,与强敌周旋于高山密林之中。3月下旬,驻莆之第9师25旅49团2个连和保安团、民团500余人,也“进剿”常太游击根据地。红2支队一部转移到莆田、永泰交界的广业地区隐蔽,一部南下沿海,潜人敌后,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迫使“进剿”军回撤,再返回常太根据地。4月,红1支队向莆田、永泰交界地区转移,后根据中共闽中特委决定,向常太根据地靠拢。6月,红1、2支队在常太际川会师。随后,这两支红军游击队合编为闽中抗日救国义勇军第2支队,吴德标任司令员,刘突军任政治委员。
  1936年7月,国民党军第80师239旅接防闽中,该旅即派3个连兵力会同省保安团、县自卫队共500余人,分3路进攻常太根据地。采取步步为营,焦土政策,对常太地区进行包围。游击队则发动群众,坚壁清野,转战于各个山头。由于国民党军长驻不退,中共闽中特委遂决定将部队撤至莆田、永泰交界的山溪、后溪一带,开辟新区。9月,永泰县保安队1连进犯山溪。游击队夜间对其袭击,歼其一部。1连大部逃回。10月上旬,莆田、永泰两县保安队再次进攻红军游击队驻地一一山溪寺,游击队预先埋伏在山溪寺周围山上,突然对其攻击,保安队损失惨重。中旬,国民党军第478团纠集莆田、仙游、永泰三县保安队共500余人,分3路包围山溪地区。为了保存实力,红军游击队再次转移,主力撤往宁里、旗插安一带隐蔽,另一部重返常太地区。为了扩大政治影响,戳穿国民党“闽中红军已被肃清”的谎言,红军游击队于11月23日夜,由刘突军、吴德标率领40余名精干队伍,一举歼灭了福清琯口民团,并打电话给福清县政府,声称:“共军1000多人攻占琯口,即将进攻福州”。使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宣布福州戒严3天。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闽中特委即以群众团体名义多次通电福建省国民党当局,要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1937年2月,闽中特委被叛徒出卖遭到破坏,刘突军等即组成中共闽中工委,继续领导闽中抗日义勇军坚持斗争,积极推动同闽中国民党当局联合抗日。至9月,闽中工委与莆田国民党当局达成协议时,闽中抗日义勇军已有200余人。
  六、海上游击战
  中共闽东地方组织为了配合陆上游击战争,依靠沿海船民,于1934年春前后组织了三支海上游击队,开展海上游击战,进行筹款和建立海上地下运输线。
  福鼎海上游击队,于1934年5月配合闽东红军独立团攻打秦屿镇。游击队从海上迂回包围,牵制守军兵力,使独立团一举击溃守军1个连,占领了秦屿镇。1935年2月6日,又配合闽东独立师特务队奇袭沙捏海关水警队,歼灭水警1个排,占领了沙埕港。福鼎海上游击队以秦屿、大嵛山岛为根据地开展海上游击战,并在沙埕、秦屿等地向盐商、茶商征税,先后筹集2万银元支援陆上武装斗争。
  以霞浦西洋岛为根据地的红军闽东独立第2团海上游击独立营,于1934年4月两次攻打三州、石湖、大京等地民团。10月,于西洋海区先后袭击国民党海军舰只和入侵的日本艇船,毙伤国民党军“通济”号舰士兵数名,迫使海军艇船不敢轻易进入西洋海区。1935年2月,中共连江县委和红军西南团200余人被迫转移到西洋、浮鹰岛,与霞浦海上游击独立营会合。随后,国民党军第87师2个团及民团1000余人在海军陆战队、舰艇、飞机的配合下,进攻西洋、浮鹰。因众寡悬殊,这两支红军游击队遂被打散。
  连江海上游击总队,于1934年4月成立后,即配合红军独立第13团进攻黄岐镇。总队长枪队扼守海岸要点,阻敌援兵;短枪队协同13团包抄民团团部,迅速占领了黄岐。6月,又配合13团攻下国民党军第87师在官岭的三座碉堡,拔掉黄岐半岛腰部敌人据点,巩固了连(江)罗(源)沿海苏区。连江游击总队为建立筱埕至福州的海上交通线,先后扣留了“祥安”号客轮和“万茂”号汽轮,经过争取工作,“祥安”、“万茂”成了闽东红军海上的地下交通船,从福州向闽东苏区秘密运送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医疗器械、药品。霞浦海上游击独立营也在马尾建立了交通站,以运冰贩鱼作掩护输送军用物资。1934年8月,这两支海上游击队组织民船,将沿海五六百名红军伤病员及时转移到红军后方医院。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