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福建事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6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福建事变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5
页码: 205-209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福建事变。
关键词: 福建事变 土地革命 福建省

内容

1932年,国民党军第19路军进行“一•二八”淞沪抗战,触犯了南京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在《淞沪停战协定》签订的第二天,蒋介石对“违令”抗日的19路军进行“整肃”,下令将该军3个师分别派到皖、鄂、赣三省“剿共”前线参加内战。这个肢解19路军的阴谋,遭到各方的反对。蒋又于5月21日改令该军全部开到福建“剿共”前线,企图使19路军和红军两败俱伤,以收渔人之利。同时,免除支持19路军抗日的陈铭枢(19路军前身第11军军长)京沪卫戍司令职务,并迫使陈辞去交通部长一职,出国去欧。这使19路军广大官兵进一步看清南京政府卖国投降的真面目,对蒋介石更加不满。
  6月,19路军陆续入闽后,整肃、收编了陈国辉、张贞等杂牌部队,并举兵进占闽西苏区和闽南游击区,在军内外进行反共活动。年底,蒋介石改组福建省政府,任命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为省主席、军长蔡廷锴为驻闽绥靖公署主任兼19路军总指挥。
  1933年1月3日,日军占领山海关,入侵华北,热河告急,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南京政府仍坚持对日妥协、全力“剿共”的政策。5日,蔡廷锴致电蒋介石“请缨援热”。经一再要求,蒋不得不允许他在19路军中抽调志愿官兵,编成“援热先遣队”北上抗日。5月,蔡廷锴率部抵郴州、耒阳集结时,南京政府已对日妥协,严令“援热先遣队”回师“剿共”。蒋光鼐、蔡廷锴对此十分愤慨,当即通电反对。《塘沽协定》签订后的第三天,蒋、蔡在福州召开群众大会,通电全国,呼吁反对对日妥协,并就《塘沽协定》的内容,向南京政府提出质询。6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宣言,反对《塘沽协定》,揭露南京政府的卖国、内战政策,并重申合作抗日的“三条件”(①指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中提出的三条件,即停止进攻革命根据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武装人民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完整。)。使19路军逐步认识到要抗日就必须反蒋,抗日反蒋就必须联合共产党。这时,陈铭枢从苏联和欧洲各国考察回国,奔走于香港、广州、福州之间联络反蒋,并派人到上海试与中共联系(中共中央已迁往中央苏区,未果)。
  七八月间,19路军在蒋介石一再逼令下进占连城,遭到红军东方军的痛击,78师损失3个团。9月,东方军在闽北又歼19路军1个团,围攻延平,逼近水口。蔡廷锴“感到积极反共固然失败,消极反共也难于立足”(②《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第80页,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遂下决心走联共抗日的道路,随即派陈公培携带蒋光鼐的亲笔信到延平前线与红军联络。遵照周恩来的电示,彭德怀于王台与陈公培会谈,并给蒋光鼐、蔡廷锴写了回信,“告以反蒋抗日大计,请他们派代表到瑞金”(③《彭德怀自述》第182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进行谈判。10月下旬,福建省政府及19路军的全权代表徐名鸿等抵达瑞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热情接待了他们,并晓以抗日救国大义。中共以潘健行(潘汉年)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的全权代表。双方以抗日三条件为原则进行具体谈判,26日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双方停止军事行动;恢复商品贸易往来;立即释放政治犯,赞同境内革命的一切组织之活动(④《福建事变档案资料》第195~19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双方还同意互派全权代表常驻对方。11月初,陈铭枢、蒋光鼐、徐名鸿等在香港李济深住处秘密聚会,讨论赴闽组织人民政府事宜。之后,各地抗日反蒋人士陆续来到福州。蒋光鼐、蔡廷锴又分别在漳州、龙岩、南靖、福州各地召开高级将领会议,讲述和宣传联共反蒋抗日的道理。蒋介石对19路军的行动早获情报,竭力加以阻止。先是电邀蔡廷锴到庐山会晤,不成。继又派林森入闽劝诱陈铭枢,又失败。遂于17日派自己的专机携函来闽接蔡廷锴往南昌,结果飞机和驾驶员均被扣留。18日,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黄琪翔、陈友仁、徐廉等在福州鼓山召开紧急会议,最后确定发动事变的时间、方式和成立福建人民政府等重要事项。
  11月20日上午,来自全国25个省、市和海外华侨代表100余人,以及19路军、省市政府机关团体和群众数万人,在福州南校场(今五一广场)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组织人民政府》、《制定新国旗》等12项议案。当晚,大会主席团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改年号为中华共和国元年,首都设在福州。22日,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李济深任主席,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12人为政府委员。随后,相继发布人民政府成立宣言、最低纲领和对外宣言,提出“排除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卖国残民的南京政府”、“保障人权”、“实行计口授田”、“发展民族资本”等主张,并将福建划分为闽海、兴泉、龙汀、延建四省和福州、厦门两市。11月27日与苏维埃政府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实行初步合作。
  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后,将19路军所辖5个师10个旅改编为5个军10个师,并新组建1个军2个师,成立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蔡廷锴任方面军总司令兼19路军(仍保留19路军番号)总指挥,总司令部还辖有空军2个大队、海军陆战队2个旅和特务团、人民自卫团等武装,总兵力约7万人。
  在福建事变第二天,南京政府就下达讨伐令。蒋介石接连发表文告,以“叛国叛党”、“联共”等罪名大肆攻击事变领导人,并派陈仪赴日本、派李泽一与“驻华”日军交涉,请曰军协助平定闽变。同时,在南京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决定暂缓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先集中兵力进攻19路军,自任“讨逆军”总司令。日、英、美等国海军舰艇也以护侨为名,纷纷开赴厦门、马江、福州恫吓。12月,由蒋鼎文、张治中、卫立煌分率第2、第4、第5路军,约15万人,分三路从赣东、浙南入闽,对延平、古田等地达成包围态势;由李文斌率领海军舰艇对福州、厦门进行海上封锁;集中大批飞机于浙南、闽北,负责侦察、轰炸、配合战役行动;蒋介石亲临建瓯坐镇指挥。
  当蒋介石从进攻中央苏区的主力北路军抽调大批部队入闽镇压19路军时,毛泽东建议红军主力跳出包围圈,挺进苏浙皖赣地区,威胁京沪杭,迫使国民党军回援其根本重地,从而粉碎其“围剿”计划,并支援19路军。随后,周恩来、彭德怀也提出类似的建议。当时控制中共临时中央、中革军委的博古、李德等人,拒绝毛、周、彭的建议,并斥责彭德怀的建议为冒险主义。他们认为,红军反“围剿’自顾不暇,再去支援19路军会吃大亏,而按共产国际军事代表弗雷德电示,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至西线,企图向江西西部推进。因此,部分国民党军毫无阻挡地通过苏区进入闽北。
  12月中旬,国民党军已进入闽北,19路军才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策,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同意陈铭枢、李济深、黄琪翔等人集中主力守卫福州的主张。蔡廷锴即将闽北、闽西、闽南、闽中的部队大部调至福州附近,放弃了闽北大部地区,仅由补充旅和抗日先遣队合并新编的第5军驻守延平、水口、古田几个要点。致使国民党军长驱直人,对以上要点形成包围。
  1934年1月5日,国民党军一举攻占延平。延平三面环水,西北为高山,形势险要。守军仅第5军1个团1000余人,重点防守九峰山、玉屏山、炮台山和城区。4日,国民党军第56师占领东、南门外围,第4师占领西、北门外围,第36师围住城南对岸的九峰山,完成攻击准备。5日晨,国民党军进行炮兵火力准备后,即对各要点发起进攻。36师攻击九峰山,受阻于八峰、九峰之下。13时许,36师再次组织攻击时,守军从其它山峰抽调兵力支援主峰,四峰、五峰遂失,守军营长阵亡。36师乘势攻上九峰。56师攻击炮台山,在守军反击中受挫,15时许乘友邻攻占九峰山之机,再次发起猛攻,占领了前沿阵地。.与此同时,第4师攻占天台山一带高地。延平守军见九峰山屏障已失,知难持久,遂于当.日18时投降。
  延平战斗的当日,19路军在福州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改变集中主力守卫福州的决策,以全军西进救援第5军。蔡廷锴即令所部分别沿大湖、雪峰向古田,沿甘蔗、白沙、水口向延平推进。正当19路军主力西进时,国民党军又于7日攻下水口。水口位于延平与福州之间,是支撑古田、保卫福州的要地,由第5军军部率2个团驻守。蒋介石乘19路军援兵未到,集中7、8倍于守军的兵力,在空军、炮兵的掩护下向水口发起攻击。守军利用有利地形于天柱山、棋干山、尖山、抗山等要点组织顽强抵抗,给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经过一天激战,终因众寡悬殊,孤立无援,水口于当晚失守,军长谭启秀只身逃出。鉴于水口已失,古田四周国民党军云集,救援困难,且接彭德怀电告,得知国民党军一部已向永泰迂回,企图切断19路军南撤之路。蔡廷锴遂力排众议,率领主力南撤。国民党军原对古田采取佯攻,企图诱使蔡廷锴率主力增援,围城打援,在闽北歼灭19路军主力。19路军主力南撤后蒋介石即命总攻古田,古田守军第5军15师于11日投降。国民党军即分路南下阻截、追击19路军,并于16日占领福州。
  当国民党军进逼延平时,蔡廷锴通过中央苏区驻福州代表潘汉年电告瑞金,请求原在闽北退回江西不久的东方军向东移动,以联合抗击国民党军。经过周恩来、张闻天等努力,彭德怀率红3军团于1月4日由江西头陂东进,红7军团也由泰宁南下配合,但当红军于10日围攻沙县时,延平、水口已经陷落,19路军主力开始南撤,双方未能配合作战。红军攻克沙县后,于下旬回师江西反“围剿”。蔡延锴求援心切,在发电请援后,又派参谋处长尹时中往瑞金洽谈。尹于1月9日抵达瑞金,先后会见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博古、洛甫等人,再次请求红军主力东移,与19路军相联络,但李德、博古等人迟迟不作答复。
  19路军自13日起抢渡乌龙江,15日全军安全过江。这时,从永泰南下的国民党军第83师先头部队已抵仙游南郊福泉公路北侧山口,威胁南撤之19路军。原留守仙游的19路军第3师立即组织反击,保障19路军主力顺利通过。尾追19路军的国民党军第36师,于莆田城北又遭到19路军后卫第49师阻击,受挫。19日,国民党军第10师先头部队在惠安涂岭阻击。20日,19路军组织3个纵队向其阵地猛扑,双方激烈争夺,阵地反复易手。4个小时后,国民党军在飞机、炮兵掩护下和后续部队支援下,才勉强稳住阵地。而19路军主力则迂回公路东侧,沿海边继续南撤,当夜全部通过涂岭。21日,19路军退出惠安,进入晋江以南地区。
  蔡廷锴于1月15日驱车抵泉州。驻守泉州之第2军军长毛维寿等有逼蔡离军,率部投降之意,对洛阳桥等处要隘守备不积极部署。蔡廷锴见高级将领思想动摇,组织有计划抵抗已经不易;蒋介石又放出可以考虑保留19路军的空气,为了保留19路军实力,决定自己离军他走。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宣布由毛维寿代理指挥全军,留下亲笔信,交毛转达尚在途中的各级指挥官,称:“此次福建起义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垂危,惟目下形势险恶,泉州被围,自己决心先至闽西,与红军为伍,各军行动由毛军长召集大家商量决定”(①王顺生《福建事变》第12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随即乘飞机前往漳州。21日,毛维寿与其他军长沈光汉、区寿年、张炎联名通电投蒋。后来,19路军还是被蒋介石肢解消灭。
  在闽北战斗期间,厦门守军即将防务交给原厦门海军要港司令部接管。1月20日,国民党军第3师由马尾港乘舰于厦门嵩屿登陆,21日攻占角尾、同安,22日进占漳州,在西溪上游与由陆路南下之国民党军会合。
  1月中旬以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黄琪翔、何公敢、徐名鸿等相继到达龙岩,随之到达的部队有军官团、炮兵营、工兵营、高炮营,连同原驻龙岩的1个团共4000余人。蔡廷锴即令破坏龙漳公路,企图与地方势力傅柏翠合作,以龙岩为基地继续反蒋。后鉴于形势严峻,蔡廷锴感到坚持闽西据点困难重重,投奔红军又有顾虑,遂决定将其残部由粤军收编,以保留19路军的一点种子。下旬以后,事变领导人相继退避香港,福建事变彻底失败。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