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反“围剿”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5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反“围剿”斗争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10
页码: 196-2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反“围剿”斗争的战事,其中包括了第一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第三次反“围剿”等。
关键词: 反围剿斗争 土地革命 福建省

内容

一、第一次反“围剿”
  闽西第二次反“会剿”后,境内已无大股敌人。为了巩固和建设苏区,各县、区、乡都建立赤卫总队(后称赤卫团)、赤卫大队、赤卫队。至1929年冬,闽西各县革命武装达2万余人,5000多支枪。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红12、20军。6月,红4军和赣南红6军、闽西红12军在长汀组成红军第1军团。闽西另行组建红21军。8月,红1军团和红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朱德任总司令。不久,赣南、闽西苏区统称为中央苏区。10月,蒋介石命其驻江西的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①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一卷第9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战略,在赣南与敌周旋,第9路军到处扑空。12月,蒋介石亲自到南昌指挥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并调在武汉的第19军人赣参战。同时,命驻闽的第56师由建宁向石城,第49师由漳州向龙岩,暂编第2旅由闽北向长汀,驻粤东的第62师向永定推进,“围剿”闽西苏区和堵截中央红军东进。
  闽西苏区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红21军成立不久即三次出击广东东江地区,连连受挫,回师闽西后又盲目攻上杭、打武平,接连失利,使4000余人的队伍仅剩下400余人。11月,红21军余部与红20军合编为新红12军,全军2600余人。12月,第56师进至建宁、泰宁,暂编第2旅进至永安,即观望不前。张贞第49师由闽南向闽西进攻,刚成立的新红12军无力抵挡。15日,张贞师进占龙岩,闽西苏维埃政府被迫迁至永定虎岗。随后,长汀、漳平等地也告失守。国民党军阀和土豪劣绅组织的“救乡团”进入闽西后,疯狂进行反攻倒算,大批革命干部和群众惨遭杀害。闽西军民实行坚壁清野,进行艰苦斗争。
  12月30日和次年1月1日,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吉安东南发起龙岗战斗和东韶战斗,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5万人,活捉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深日苏区的国民党军纷纷撤退。1月上旬,东江红11军48团从饶平进入闽西,联合永定赤卫队和溪南、湖雷革命群众6000余人,攻占永定城,歼灭守城的保安队和民团数百人。新红12军乘势向龙岩大池、小池反攻,歼灭张贞所部292团大部,其余部退回龙岩。接着红军和地方群众又克连城,迫使坎市之敌撤退。至此,国民党军第49师龟缩龙岩城,结束对闽西苏区的“围剿”。
  二、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2月,蒋介石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组织第19、第5、第26、第6路军等部20万人,对中央苏区进行第2次大规模“围剿”。其对闽粤国民党军的部署是:以第56师由建宁出安远汛(宁化北部),归第6路军指挥,以保障侧后安全;以新编第4旅出宁化、新编第2师第32旅出连城、长汀,第49师出上杭、武平,第62师出蕉岭,“围剿”闽西苏区和防堵红一方面军向东南转移。4月,各路“围剿”军开始向中央苏区进攻。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从5月16日起,连续取得富田、白沙、中村、广昌战斗胜利,进犯苏区的国民党军先后撤退,在闽赣边界中沙的第56师也由安远汛退回建宁。红一方面军总部率红3军团和红12军主力乘胜入闽,求歼第56师。5月31日,红3军团突然对建宁城发起攻击,18时占领该城,歼灭第56师3个多团,俘虏3000余人。在半个月内,红一方面军从赣江之畔打到闽西北山区,连打5次胜仗,歼敌3万余人,顺利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
  在闽西苏区,国民党军第62师从蕉岭、第49师从龙岩对永定、上杭地区进行南北夹击。新红12军为了保卫闽西苏维埃政府驻地虎岗,采取节节抵抗,与敌打硬仗,损失较大,坎市、峰市、湖雷和永定城相继失守。中共闽粤赣特委立即进行紧急战争动员,扩大红军和群众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迟滞敌人的进攻。6月上旬,第49师占领小池、大池后,继续向永定太平、塘背地区进攻,包围虎岗。但此时“围剿”军主力在江西已全面崩溃。第49师为保存实力,急向龙岩、漳州撤退;第62师也从上杭、永定地区撤至闽粤边境的峰市,从而结束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的同时,还分别对赣东北、闽北苏区发动“围剿”。4月下旬,红10军为了避免与国民党军在赣东北决战和支援闽北苏区反“围剿”,在军长周建屏、政委方志敏率领下,南渡信江,挺进闽北。该军先后攻占铅山石塘,崇安长涧源、新阳、赤石街,歼灭国民党军1个团大部和1个营,并在闽北红军独立团的配合下围攻崇安城,给国民党军独立第32旅以多次打击,迫其转入守势,从而恢复和巩固了闽北苏区。
  5月5日,红10军主力回师赣东北,留下特务营协同闽北独立团坚持斗争。
  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决定利用国民党内部的新矛盾和江西国民党军暂处守势的有利时机,转入进攻,扩大苏区。6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分兵于建宁、黎川、泰宁及其以北地区开展工作。下旬,红3军团、红4军主力和红12军,分别移驻闽西北的建宁、光泽、顺昌之间地区和闽西及闽赣边的归化(今明溪)、永安、连城、长汀、石城之间地区,进行群众工作和筹措给养,方面军总部驻建宁。至七月上旬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开始,红一方面军已占领了闽西、闽西北和赣南、赣东广大地区,巩固和发展了苏区,整训和扩大了红军,为反“围剿”创造了条件。
  三、第三次反“围剿”
  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不久,即组织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任前线总司令,调集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长驱直人,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再深入进行“清剿”。7月初,各路国民党军进入中央苏区,其闽粤部队的行动是:第49师从龙岩向小池、坎市推进,第62师从大埔、蕉岭向北推进,新编第2师从永安向清流、连城推进,三面合击闽西苏区,并防止红军主力东进。
  红一方面军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待国民党军深入根据地中心区,再集中兵力反击。7月10日前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从闽西北出发,经宁化、长汀、瑞金向苏区中心区回师。8月初,抓住战机,连续发起莲塘、良村、黄陂战斗,歼敌1万余人,并将“进剿”军主力向临川牵引。8月底,两广军阀向湖南进军,给蒋介石以很大的威胁,蒋不得不转移兵力于湖南。9月,红一方面军乘其退却之机,接连发起老营盘、高兴±于、方石岭战斗,再次歼敌万余人,胜利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闽西苏区在这次反“围剿”中根据红一方面军的指示,采取了灵活机动作战的方针。7月上旬,第49师占领大池后,集中兵力进攻闽西苏维埃政府驻地白砂。新红12军避开强敌,撤离白砂,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长汀方向进攻,击溃了新编第2师6旅,占领长汀。随后乘胜反击,夺回白砂。8月2日,新编第2师第6旅进行反扑,进占长汀;10日,第49师攻占虎岗。新红12军则向上杭西部的回龙出击,尔后沿汀江而下,会同彭扬军政学校第三分校的学员和地方武装,向上杭东部进攻,于庐丰、蓝家渡、丰稔市连创土匪部队钟绍葵部,再向白砂转移。9月上旬,根据闽粤赣军区的命令,新红12军向长汀、连城方向发展。6日在朋口击溃新编第2师6旅12团的进攻。8日占领钟屋村,并击退12团的反扑,歼其一部。11日攻占长汀城,守军新编第2师第6旅第11团向连城逃窜。10.月,红12军进至长汀与新红12军会合,由红12军调2个师编入红4军,将新12军并入红12军,仍称红1军团第12军。闽西另成立红军独立师、团。11、12月间,红12军向连城、宁化、清流发展,全歼了新编第2师第6旅第11团,占领了连城县和汀、连、宁广大地区,打通了闽西与宁化、清流、归化、建宁红色区域的联系。1932年2月20日,红12军在武平击溃钟绍葵部2个主力营,攻占武平县城。随后,追歼钟匪残部,于23日攻克上杭城。至此,闽西与赣南的中央苏区又连成一片。
  四、漳州战役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苏区得到了巩固和扩大,红一方面军也得到较大发展,由宁都起义的国民党军第26路军1.7万人新编了红5军团。国民党则因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内部矛盾加剧,暂时无力对中央苏区组织新的“围剿”,转取守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指令红一方面军首取赣州,然后沿赣江而下,夺取吉安、樟树、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争取革命在江西及其邻近省区的首先胜利。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红一方面军于1932年2月发起赣州战役。3月,红一方面军围攻赣州受挫后,国民党军增强了赣江流域兵力。苏区中央局在江口会议上错误拒绝了毛泽东关于集中力量向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赣东北发展的主张,仍然作出沿赣江两岸北进,夺取中心城市的决定,并将红一方面军分为中、西两路军,分别在赣江两岸活动。稍后,粤军进犯赣南、闽西,中路军改称东路军,临时到福建活动,打击福建的国民党军和入侵闽西的广东国民党军,巩固闽西苏区,筹措经费。
  东路军由红1、5军团组成,林彪任总指挥,聂荣臻任政治委员。3月下旬,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东路军主力(红1军团)抵达长汀。他根据福建国民党军第56师、骑兵第1师远在福州、延平(今南平)和清流、归化(今明溪),而粤军仍在平远、蕉岭、大浦地区,龙岩、漳州仅有张贞第49师,以及漳州易攻难守,攻占漳州政治影响大,筹款容易等情况,致电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建议集中兵力攻取龙岩,直下漳州,消灭第49师,调动和打击粤军。周恩来同意这一建议,并亲至长汀组织动员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支援这一战役。
  4月3日,林彪、聂荣臻率红1军团第4、第15军由长汀经白沙向战区开进,8日至大池作攻击准备。10日拂晓,红15军在游击队配合下,迅速歼灭小池守军补充营和民团大部,继而分兵三路合击考塘守军,全歼第145旅291团,并击溃从龙岩来的援军。当日下午,红1军团乘胜从西门和北门攻入龙岩城,守军独立团大部被歼,残部400余人分别向永福、适中逃窜。第145旅旅长杨逢年从龙岩城逃出后,收拢由白土、南阳坝、坎市撤出的两个团,仓皇向适中、南靖撤退。14日,红5军团政治委员肖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率红3军(欠第8师)、红13军到达龙岩。至此,东路军主力在龙岩地区集中完毕。东路军随即决定:以红1军团并指挥红3军东进闽南,攻取漳州,消灭第49师;以红5军团13军驻守龙岩,保障东路军主力侧后安全,并维护龙岩至漳州交通;以闽西军区之红12军在武平、上杭、永定地区活动,监视、牵制粤军。
  漳州守军第49师师长张贞企图利用天宝大山至南靖(今靖城)一带的有利地形,阻止红军攻占漳州。其部署是:以第145旅(欠291团)防守笔架山、榕子岭、南靖;以第146旅(欠292团)防守风霜岭、十二岭、天宝;以292团为预备队,配置在天宝附近,并向浦南方向警戒;师部和直属队位于漳州城。
  东路军攻漳部队于4月15日进至马山一带集结。经过地形、敌情侦察,林彪、聂荣臻决定:以红4军在左主攻,红15军在右助攻,红3军(欠红8师)为预备队。17日,东路军以红15军一部牵制保林桥敌人,掩护主力在保林桥上游顺利渡过永丰溪,占领南坪、内洞地区进攻出发阵地。19日拂晓发起总攻,激战至9时,红4军一部攻占五峰山。风霜岭、十二岭守军在红军前后火力夹击下,顿时混乱。红4军主力乘势发起冲击,一举突破风霜岭、十二岭主阵地。守军大部被歼,残部溃散。红4军主力乘胜向天宝方向追击,另一部兵力向笔架山迂回,歼灭来援的国民党军一个营。第145旅见友邻主阵地被突破,即从笔架山、榕子岭退守南靖。红15军占领榕子岭后,在红4军一部配合下,于下午3时,围攻南靖,守军大部被歼。红3军主力从左翼适时投入战斗,向乌石亭方向扩大战果。天宝守军和由漳州增援天宝之国民党军,大部被红军歼灭于天宝、茶铺地区,一部逃回漳州。当日晚张贞率残部从漳州分路向漳浦、同安方向撤逃。红军于20日8时占领漳州。之后,红军在中共地方组织和游击队配合下,相继占领了角尾、海澄、石码(今龙海)、山城(今南靖)、小溪(今平和)、漳浦、旧镇、浦南、长泰等地,分散做群众工作,宣传抗日主张,扩大红军和筹款。在此期间,红12军攻占了永定和坎市,闽西红军独立师也向宁化、清流发展,开辟了大片新区。5月28日,东路军主力奉命回师闽西、赣南与红3军团会师,发动南雄、水口战役,打击粤军。
  此役歼灭国民党军第49师大部,俘其副旅长以下23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火炮8门、飞机2架和大量物资弹药,并筹集资款百万(银元),扩军上千,巩固和扩大了苏区,扩大了政治影响,为开展闽南的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五、建(宁)黎(川)泰(宁)战役
  1932年秋,当国民党军对湘鄂西、鄂豫皖两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基本结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尚未准备就绪之际,闽西、赣东北苏区红军根据中共临时中央的意图,积极主动出击,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以破坏敌人的“围剿”准备。7月,中共闽粤赣省委将红12军部署在杭、永、岩地区,以对付国民党军第19路军和粤军的可能进攻;同时,令闽西红军独立第7师北进,先后攻占宁化、清流等地,扩大了闽西根据地。9月,红10军在赣东北省委书记方志敏和军长周建屏、政委聂鸿钧的率领下,挺进闽北,在闽北红军独立团的配合下,连战崇安赤石、星村,继而攻克浦城县城,歼灭国民党军约3个团,巩固和扩大了闽北根据地,打通了赣东北与闽北两苏区的联系。
  中央红军在取得乐安、宜黄进攻战役胜利之后,根据闽赣边境之建宁、黎川、泰宁、邵武、光泽等广大地区仅有国民党军新编第4旅和第24师1个团兵力,是中央苏区周围国民党军的薄弱方向的情况,决定出敌不意发动建黎泰战役,“赤化所在地域,及征集红军所需资材,以利于此后的战役”(①1932年10月14日《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役计划》,转引自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主编《福建革命史》(上)第393页。)。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在苏区中央局书记兼总政委周恩来、总司令朱德的率领下,由江西广昌一带东进。其进攻部署是:以红22军为右路,取道建宁之均口,北击泰宁;以红1军团为中路,正面突击建宁;以红3军团为左路,向东北进攻,夺占黎川;以红5军团为总预备队,策应红1军团和红22军行动。18日,红3军团攻占黎川,守军第24师1个团向南城败逃;红1军团攻克建宁,击溃新编第4旅1个团。19日,红22军攻下泰宁,歼灭新编第4旅1个团。随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进驻建宁;红22军乘胜向北发展,连克邵武、光泽,新编第4旅余部东逃;红1、3军团和红5军团13军于南丰以东击溃国民党援军第8师2个团。11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从黎川、邵武、光泽继续北进,接着举行金溪、资溪战役。
  建黎泰战役和随后进行的金溪、资溪战役,恢复和发展了建黎泰苏区,打通了中央苏区与赣东北、闽北苏区的联系,为第四次反“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东方军入闽作战
  1933年,国民党军组织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时,以驻福建的第19路军等6个师又1个旅为左路军,担任就地“剿办”,配合江西中路军“进剿”。由于第19路军与蒋介石之间矛盾很深,在福建一直没有积极行动。3月,红一方面军在江西运用大兵团伏击战法,于黄陂、草台岗两仗歼灭蒋介石嫡系近3个师,打破了这次“围剿”。5月,蒋介石在南昌设立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直接指挥5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正当国民党军加紧准备“围剿”时,中共临时中央不组织苏区人民和红军进行反“围剿”准备,却将主力红军分成两部:一部组成中央军,在抚河与赣江之间地区不断进攻;一部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企图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取胜,实现革命在江西和邻近省区的首先胜利。
  当时驻闽国民党的部署是:第19路军总指挥部位于漳州,其所属第60师位于龙岩、新泉,第61师位于泉州、永春,第78师位于连城、漳平,补充师位于福州;归第19路军指挥的第56师位于延平(今南平)、将乐、建瓯,第49师位于永定、漳州,新编第2师位于清流、尤溪,新编第4旅位于邵武。
  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下令,以红3军团(暂缺第6师)和红19师组成东方军(随后第3军团第6师、第5军团第13师、第7军团第20师,以及红21师一部也陆续编入东方军序列),彭德怀任司令员,滕代远任政治委员,并就近指挥闽赣军区和福建军区的地方部队。东方军入闽的任务:首先挺进闽西,迅速歼灭国民党军第78、第49师和新编第2师,尔后挥师北击,消灭第56师和新编第4旅,最后从闽西北入赣,与中央军会攻抚州、南昌。
  7月初,东方军主力从广昌南部经石城入闽,5日抵达宁化后,即展开攻势作战。国民党军新编第2师主力驻清流,所属1个团分驻泉上、归化(今明溪)。泉上为宁化通住归化的交通要冲,该地有一周长一里多的大土堡,墙高3丈,厚2丈,为新编第2师307团2个营和地主武装400余人所盘踞。东方军决定先围堡打援,继而攻占清流,消灭新编第2师。其部署是:以红5师攻打泉上和归化,并以一部兵力于泉上南部的延祥设伏,歼灭由清流北援之敌;以红4师进攻清流,于清流之敌分兵北援时,乘虚攻占县城。红5师包围泉上土堡后,于9日袭占归化城,全歼守军1个营;10日于延祥伏击,全歼由清流来援的第309团5个连。红4师于14日攻占清流城,新编第2师率余部3个团向永安撤逃。红5师于19日拂晓,用地道爆破炸开泉上土堡围墙,全歼守军和地主武装。泉上、归化、延祥之战,共歼国民党军新编第2师近2个团,扫除了地主武装盘踞的土围子,使三县苏区连成一片。
  7月24日,东方军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南下连城,求歼第19路军78师。当时,第78师师长区寿年率4个团驻连城,另以1个团配置在连城以北的雾阁至马屋一线,1个团配置在连城以南的莒溪、朋口,以1个营守朋口。东方军决定改变中革军委关于由北向南推进的打法,以一部从东侧佯攻连城北部,牵制其兵力,集中主力从西侧南下,先打朋口、莒溪,调动连城守军南援,各个击破之,尔后乘胜夺取连城。29日,东方军主力进至朋口以西的南山坝、大田吴、中复村地区集结。随即以红19师主攻朋口、莒溪;以红4、5师策应红19师行动,并担任朋口南北的打援任务。30日晨,红19师围攻朋口,迅速占领其前沿阵地。守军退至纵深依托坚固工事顽抗,红19师连续攻击不下,伤亡较大,遂调整部署,组织夜袭,于31日拂晓攻克朋口,全歼守军。从连城来援的第466团,于朋口东侧的贵仞山前,大部被红4师所歼,残部退回连城。驻莒溪的第467团主力西援时,遭到红5师的伏击,大部被歼,红军乘胜攻占莒溪。区寿年见2个团被歼,即率余部4个团向永安撤逃。东方军连夜追击,8月2日占领连城,3日在姑田、小陶地区又歼逃军1个团。随后,东方军一部南下占领新泉、白沙,守军逃回龙岩。朋口战斗共歼78师3个团,其中俘2000余人,缴获各种枪2000余支。
  8月中旬,东方军奉命北上,求歼国民党军第56师和新编第4旅。下旬,东方军红4、5、19师经清流、归化进抵沙县夏茂、高桥地区,即以一部兵力袭占富屯江沿岸的洋口、峡阳,切断了顺昌与延平国民党军的联系。随即以红19师一部配合从黎川东下的红6师围攻将乐;以红4师、红19师各一部围攻顺昌,以红5师和红4师一部围攻延平;以从黎川东下加入东方军序列的红13、21师一部作为预备队,配置于沙县以北。国民党军第56师的部署是:师部及从峡阳逃回的1个团驻守延平,166旅1个团守顺昌,168旅守将乐,另一部位于建瓯。延平被围后,第19路军在蒋介石的威逼下,总指挥蔡廷锴遂令第60师从龙岩经永安、第61师从泉州经大田向沙县推进,自率补充师从福州沿闽江北援。彭德怀、滕代远根据地形、敌情判断,延平等城地险墙坚,一时难以攻克,第19路军可能从水口、沙县两个方向来援,毅然决定改攻城为围城打援,以部分兵力继续攻城,集中主力求歼援军于运动之中。
  9月3日,红4师及红5师第13团沿闽江北岸东进迎敌,于尤溪口的夏道,突然袭击补充师先头团,歼其大部,残敌窜回水口。随后,红4师及红5师第13团转移至延平西芹,待机歼灭由沙县来援之敌。第61师进至沙县后,拟先以部分兵力进占西芹,掩护主力向延平推进。18日,第61师1个加强团由青州向西芹开进,于芹山与红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该团被歼800余人,余部逃回沙县。由于蔡廷锴比较谨慎,所部未再向前推进,东方军仅在夏道和芹山歼其1个多团。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东方军加强攻城作战,但各城均屡攻不克。下旬,国民党军开始第五次“围剿”,其北路军已攻占黎川,东方军奉令西返人赣作战。
  东方军入闽作战近三个月,攻克了一些城镇,歼灭了部分国民党军,恢复和扩大了苏区,发展了地方革命武装,但却丧失了反“围剿”准备的宝贵时间,自身也遭到削弱,给第五次反“围剿”造成了很大困难。
  七、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9月,蒋介石指挥50万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企图以层层筑堡,节节进逼,逐步压缩苏区,消耗钍军有生力量,最后与红军主力决战,一举摧毁中央苏区。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临时中央不切实际地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方针,要求红军在苏区外战胜敌人,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当“围剿”军从北线进攻黎川时,中革军委仓促将红一方面军(东方军和中央军)调至北线就敌。至11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在国民党军主力和堡垒之间连续作战近两个月,接连受挫,损失很大,陷人了被动地位。此时,中共临时中央由冒险进攻转变为消极防御,要求红军处处设防,节节抵抗,既不敢大胆诱敌深人,又不敢在有利条件下向国民党军后方进攻。11月20日,驻福建的第19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宣布同蒋介石决裂,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围剿”中央苏区的北路军抽调9个师,由宁沪杭地区抽调两个师,分由江西和浙江进入福建,进攻第19路军。毛泽东建议:红军主力应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广大无堡垒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威胁敌之根本重地,迫使“围剿”军回援,并支援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中共临时中央拒绝毛泽东的意见,而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往西线进攻永丰,丧失了粉碎这次“围剿”的有利时机。到了1934年1月初,从江西入闽的国民党军已经包围延平、古田,威胁福州,才命红3、7军团入闽支援第19路军,但已无法阻挡国民党军南进。
  红3军团并指挥红7军团,于1月上旬由建宁下泰宁,克将乐、归化(今明溪),占领沙县的富口、夏茂。10日,红3军团包围沙县县城,红7军团机动于沙县、尤溪之间,担任打援。沙县守军为新编第52师第10团和第11团之第1营,以及炮兵营、工兵营的一部。当红军进逼沙、尤时,在建瓯坐镇指挥的蒋介石命第4师由延平西援沙县。红3军团以红4师于青州附近阻击,将其击退,毙其团长以下官兵200余人。沙县城坚,守军火力密集,红军屡攻不下,遂改取爆破攻城。1月25日拂晓,红3军团以爆破法炸垮城墙一角,部队突入城内,7时全歼守军,俘其1300余人,缴获各种枪1800余支、火炮8门及两个兵工厂设备。这时,蒋介石已经打败第19路军,将入闽部队改编为东路军,协同其北路军、南路军重新对中央苏区进攻。2月,红3军团奉命回师建宁、黎川,对付北路军和东路军的进攻。
  中革军委要求红军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顶住国民党军的进攻。由于“围剿”军兵力集中,交替筑堡前进,从1934年1月下旬至3月下旬,红5军团在黎川以南之横村、樟村的阵地防御战;红1、9军团和红3军团第4师反击进占建宁以北邱家隘v坪寮之国民党军的作战,在风翔峰的阵地防御战,红9军团鸡公山的阵地防御战;红1、9军团协同红3军团反击进占南丰西南三溪圩、三坑之国民党军的作战;红1、红3军团反击由将乐进占泰宁、新桥之国民党军的作战均未打好,遭到重大损失。4月,红1、3、9军团和红13、23师进行为期18天的广昌保卫战,虽给“进剿”军以重大杀伤,但自身伤亡达5500余人,被迫撤出战斗。
  广昌战役即将结束时,国民党军北路军即以第10纵队3个师从泰宁向建宁进攻,随后又以第8纵队3个师从建宁北部南进,合击建宁。红1、3军团各一部急从江西东进,会同在建宁的红7、9军团和少共国际师投入建宁保卫战。红一方面军在建宁外围之将军殿、弋口、梅口、江家店、驻马寨、雪山岽等地与近十倍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给进攻之敌以大量杀伤。但因力量悬殊,又受对方飞机、炮火猛烈轰击,节节后退。至5月15日,建宁周围主要阵地先后失守。16日,国民党军6个师对建宁发起总攻。红一方面军坚持至中午,被迫向塘坊、驿前转移。6月在古龙冈以北的反击战,又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苏区进一步缩小。
  7月,国民党军调整部署,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围剿”。这时,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红军要在内线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不可能,而中革军委仍要求红军主力用一切力量继续捍卫苏区,分兵六路,全线抵御。同时,为宣传、推动抗日民族运动,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以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派红7军团,以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经福建挺进闽浙皖赣边区。
  1934年7月6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率领下,由江西瑞金出发,经长汀、清流、大田、尤溪,于29日攻占延平樟湖坂,30日北渡闽江,占领古田谷口。当准备继续北上时,接到中革军委关于相机袭取福州的电令,遂转兵东进,8月1日进占水口,继而占领古田,于7日兵临福州西北郊。守军第87师2个团和部分炮兵、工兵、海军陆战队凭借坚固防御工事抵抗。红军连攻2天,进展不大即主动撤出战斗,经连江潘渡转战闽东。国民党军发现先遣队兵力不大,即以第87师2个团和第49师进行尾追。14日,先遣队在闽东红13团、罗源红军游击队配合下,一举攻克罗源县城,全歼守军保安第11团1个营、海军陆战队1个连及县警备队1000余人。17日于罗源边境梦龙(满盾)击溃第49师尾追部队2个连,歼敌100余人。21日与闽东红军独立团会师于宁德赤溪。22日轻取福安穆阳镇。28日进入浙江省境。后由皖南进入闽浙赣苏区,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
  北上抗日先遣队兵力小,未能牵动“围剿”军。8月,国民党军在北路军大举进攻驿前以北地区的同时,以东路军为主的6个师在朋口、连城一线构筑碉堡,逐步向长汀推进。长汀为中共临时中央所在地——瑞金的东方门户,中革军委急从北线抽调红1军团至长汀,协同红9军团防守。8月31日,在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的统一部署下,红1军团进占温坊(今文坊)以西的要隘松毛岭,红9军团从姑田、小陶迂回至温坊以北的曹坊,红24师占领温坊以南的上莒溪,待机歼敌。9月1日下午,东路军第4纵队第3师第8旅脱离朋口碉堡区,进占温坊。红24师当夜突然袭击温坊,一举全歼第8旅。9月3日,东路军第4纵队总指挥李延年命第9师和第3师3个团向温坊反扑。红军预先占据有利地形,以正面阻击、迂回侧击和适时反击,经6小时激战,将其击溃,毙伤国民党军少将以下官兵1200余人。整个温坊战斗共歼国民党军4000余人,给进攻闽西的东路军以重大打击。之后,红1军团奉命回援兴国,松毛岭、温坊由红9军团、红24师防守。23日开始,东路军纠集了第3、第9、第10、第36、第83、第85等6个师,在几十架飞机配合下,大举向温坊、松毛岭进攻。红军与长汀地方武装英勇抗击,伤亡惨重。27日,松毛岭中段主阵地被突破,红军退守西侧山麓之钟屋村。28日,红9军团奉命向江西转移,阻击任务由红24师担任。数日后,终因力量对比悬殊,工事多被摧毁,红24师也被迫向后转移。
  至1934年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狭小地区。10月上旬,北路军和东路军加紧对兴国、石城、长汀进攻,中共临时中央慌忙决定放弃中央苏区,下令各线主力红军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至此,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