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北伐军占领福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4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北伐军占领福建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3
页码: 184-186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辛亥革命时期北伐军占领福建的记事。
关键词: 北伐军 占领 福建省

内容

民国13年(1924)1月,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成立国民政府,建立国民革命军。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迅速出师北伐案。当时,北洋军阀直系吴佩孚拥兵20万,控制湘、鄂、豫三省和陕、冀部分地区;直系另一派孙传芳拥兵20万,盘踞赣、闽、浙、皖、苏五省;奉系张作霖拥兵35万,占据东北各省及京、津等地。吴、张勾结,向南口、张家口一带进攻冯玉祥所部国民军。同时,吴佩孚增兵湖南,企图进攻广东革命根据地。孙传芳则在赣、闽伺机行动。国民革命军8个军10万人(后发展到40多个军),蒋介石任总司令,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歼灭吴佩孚军,再歼灭孙传芳军,最后歼灭张作霖军。
  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主力向湖南挺进,另以第1军大部在汕头、梅县地区对闽警戒,第4军一部和第5军留守广州。9月,北伐军主力进展顺利,攻克汉口,进围武昌,并开始向江西进军。孙传芳原抱观望态度,想取渔人之利,此时见吴佩孚军濒于崩溃,江西危急,忙从苏、浙、皖调兵10万入赣,企图向湘、鄂反攻,并命福建周荫人第四方面军南攻广东,威胁北伐军后方,牵制国民革命军在江西南部的兵力。
  福建军阀周荫人按照孙传芳的意图,集中闽中、闽南三万余兵力,编成4个军,拟分三路进攻广东潮、梅地区。其部署是:第1军(军长张毅)集结于平和、云霄,进攻饶平、黄冈;第2军(军长李凤翔)集结于大坝、岩前,进取蕉岭、平远;第3军(军长刘俊)集结于永定、峰市,向松口、梅县进攻;第4军(军长孙云峰)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长汀、上杭地区。
  驻守潮、梅地区的北伐军由第1军军长何应钦指挥,所属第3、第14师和第20师58团,以及由民军改编的独立第4师,兵力约9000人。(①北伐军所属兵力,据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60页载,为9000人。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58页则称只有6000人。切列潘诺夫亲自参加这次作战策划,对所属各部的兵力装备了解甚详,似较可靠。)由于兵力对比悬殊,北伐军总司令部决定第1军对周荫人部的进攻采取守势。何应钦与该军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认为:潮、梅滨海,无险可守,且兵少又处处设防,易被击破;敌人兵力虽多,但士气不旺,内部矛盾尖锐,其第2军两个旅已准备待机倒戈起义,福建海军、民军也拟配合北伐军行动;周荫人在福建横征暴敛,人民必将支持北伐军驱周。因此,主张“集中兵力,转守为攻”(②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第5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入闽作战。9月底,北伐军总司令部同意第1军入闽作战。何应钦即秘密集结主力于高陂、松口一带,等待对方进攻时插入敌后,直取周荫人总部。
  10月上旬,周荫人部向潮、梅发起进攻,先后占领蕉岭、松口、饶平等地。9日,即周部占领松口第二天,北伐军主力突然从大埔进袭峰市和永定周荫人总部。第3师经过激战,于19时击溃了永定城南孙云峰部1个团的顽抗。次日,继向城东高地攻击。此时,孙云峰部另1个团从峰市回援永定,第3师分兵于城西南阻击。何应钦见第3师被牵制,遂将预备队投入战斗。永定城内仅有周荫人司令部及其卫队团、手枪连1000余人。为了策应城外作战,周荫人组织百余人的敢死队,从东门出击,几乎全部被歼。而且,电话又被群众割断,与城外失去了联系。周见大势已去,于16时带领十余名亲信缒城而逃。17时,北伐军击溃城西南的援兵,并占领了城东高地,城内遂竖白旗投降。与此同时,第14师攻占了峰市。永定、峰市之战,北伐军歼灭周荫人总部及其第4军3个团,俘其官兵近2000人。
  攻克永定、峰市后,北伐军主力立即回师松口,围攻周部第3军。刘俊得知永定总部覆没,急令所部后撤,但已处于北伐军南北夹击之中。12日,北伐军第3、第14师从左右两侧向刘俊军发起攻击,刘部占据有利地形,节节抵抗,并时而主动出击,双方反复进行冲锋与反冲锋,战斗十分激烈。13日,原在松口与刘俊部隔河对峙的北伐军第9团从梅河上游渡河,配合主力围攻第3军。刘俊无力再支持下去,率余部2000余人,从西北突围,向上杭溃逃。松口一战,双方各伤亡1000余人,北伐军俘敌官兵4000余人。
  占领蕉岭的周荫人部第2军第5旅旅长曹万顺和第6旅旅长杜起云,于8日通电宣布起义,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7军,曹任军长兼第1师师长,杜任第2师师长。该军随即奉命至上杭拦截刘俊残部,17日于中都附近截俘其1800余人。刘俊带领卫队及骑兵200余人逃脱,后于连城被当地民军消灭。至此,周荫人的精锐部队第3军全部被歼。
  占领饶平的肩荫人部第1军,在北伐军独立第4师和第20师58团的反击下,于14日向平和、云霄撤逃。张毅获悉总部和第3军被歼,即令所部继续向漳州退却。在上杭的第2军军长李凤翔,于曹、杜两旅起义后,急率直属队1个炮兵团、2个骑兵营退至长汀,与第四军残部会合。
  北伐军在闽粤边境获胜后,总司令部决定由第1、第17军和在江西起义改编的第14军组成东路军,以何应钦为总指挥,乘胜占领福建全省,为尔后进军浙江、上海创造条件。东路军即以第1军和第17军第2师、独立第4师从沿海北进,追歼周荫人之第1军,攻占福州;以第17军第1师会同由赣入闽的第14军会攻汀州,歼灭周荫人第2、第4军残部,尔后沿武夷山脉东麓北上闽北。
  北伐军独立第4师由平和、第1军第14师由大埔、第17军第2师由上杭向漳州追击。此时,孙传芳已命张毅向浙江退却,张遂于10月24日放弃漳州北撤,仅在南靖、山城、小溪、江东桥、灌口留下小部阻击,迟滞北伐军的追击。北伐军于11月7日攻克南靖,8日进占漳州,21日占领泉州。张毅节节向福州撤逃,沿途遭当地民军袭击,惊慌失措。月底抵达乌龙江南岸,又遭国共两党争取反正的福建海军舰炮轰击,小部过江被歼于南台岛,主力万余人即转向闽清北上。12月初,被北伐军和海军陆战队围困于闽侯南屿瓜山、陈厝一带。张毅组织突围未逞,军心涣散,粮草断绝,最后被迫接受改编。12月3日,福州市民、学生响应北伐军举行示威,驻福州周荫人部第12师第23旅旅长、省防司令李生春宣布归顺北伐军,该旅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7军第3师。12月9日,北伐军进占福州城。(①北伐军进占福州城的时间,各种资料说法不一,今采用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北伐战争》条目中所说。)
  北伐军第17军第1师与第14军第2师会攻汀州。守军李凤翔、孙云峰残部于10月29日突围北窜,逃至宁化被北伐军追及包围,李凤翔等少数人脱逃,所部为第17宰收编。
  周荫人由永定逃走后,由龙岩、永安至延平,在延平重建第四方面军司令部,并电令各部伺机反攻,但所属各部已无斗志,对周的命令不予理睬。11月底。周荫人的司令部在延平遭到民军卢兴邦部袭击,遂北移至建瓯。12月初,由赣入闽的北伐军第14军第1师和第2军第6师联合进攻建瓯,周荫人部损失2个团,余部由政和逃入浙江。随后,原驻防闽北、闽东的周荫人部第30混成旅和补充旅也退人浙江。至此,北伐军占领了整个福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