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护法军攻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4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护法军攻闽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3
页码: 182-184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时期护法军攻闽的记事。
关键词: 护法军 攻闽 福建省 辛亥革命

内容

民国6年(1917)7月,军阀张勋拥清逊帝溥仪复辟,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即南下广州,准备组织武力讨逆,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皖系军阀段祺瑞,驱走张勋,继任国务总理后,仍坚持独裁统治,并企图以武力制服西南。孙中山便联合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等人,于8、9月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决定建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北洋政府。不久,护法战争便先后在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地进行。
  11月,广州军事会议决定成立“征闽海陆联合军”,以程光璧为总司令,指挥海军、粤军、滇军三支部队,分五路攻闽。12月,段系龙济光部由琼州出兵,抄袭粤省侧背。护法军政府遂从攻闽部队中抽调兵力对付龙济光,改变攻闽部署,即由攻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率领所部20个营进攻福建,以驻粤滇军第六军军长方声涛为征闽靖国军总指挥,率所部第八、第九旅进驻潮、汕,策应陈炯明作战。攻闽粤军、滇军总兵力约为2万人。
  潮梅镇守使莫擎宇在北洋政府收买下,于10月向广东当局宣布“独立”。福建督军李厚基受段棋瑞指使通电支持,并令臧致平率领10个营兵力赴粤援助。12月,护法军之“平潮军”、滇军攻克潮、汕,莫、臧战败,退回福建。此时,闽军有:福建第一旅(旅长姚建屏),驻福州;北洋第十一混成旅,驻闽东各县;北洋第十混成旅(旅长唐国谟),驻厦门;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长臧致平),诏安;闽省清乡队(总司合张清汝),驻延平(今南平);巡防队约4个团,分驻全省各地,总兵力2.2万余人。(②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三册第27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李厚基得知护法军将攻闽,即令唐国谟旅驰赴永定、上杭一带防守,并迭电北洋政府派兵援闽。
  民国7年(1918)2月,攻闽粤军抵达潮、汕一带。但陈炯明对攻闽并不热心,而忙于招兵勒饷,培植个人势力,迟迟不发动进攻。3月22日和4月5日,孙中山两次致电催战,并晓以利害,他均置若罔闻。由于粤军在闽粤边境滞留不前,闽军得以从容调遣部队,加强闽西南防御。同时,浙江援闽的第一师(师长童葆暄)已入闽,福建兵力有了明显加强,其它各省战场也出现了一些对护法军不利的变化。
  在孙中山和粤军将领的督促下,陈炯明才于5月下达进攻命令。这时粤军已扩充至30个营,约1.2万人。陈炯明将所属编为5个支队和2个预备支队,分三路攻闽:以许崇智第2支队4个营为左路,从蕉岭向武平、上杭进攻,得手后继续攻占长汀、连城;以粤军参谋长邓铿率第5支队3个营及游击2个营为右路,占领澄海、黄冈(今饶平),牵制和监视诏安、云霄闽军;陈炯明亲自指挥第1、第3、第4支队和2个预备支队为中路,分两个方向突击,第1支队等5个营,从大埔攻永定,向龙岩发展,第3、第4支队6个营,从饶平(今三饶)进攻柏嵩关,向平和方面进攻。10日,粤军全线发起进攻。由于许崇智任过闽军师长,在闽军中有一定影响,战前已运动驻武平的1个营和驻上杭的1个大队倒戈附粤,故左路发展迅速,当日就占领武平,13日占领上杭。中路第1支队进攻受阻,经许崇智派2个营增援,才攻下永定。第3、第4支队也顺利攻克柏嵩关,向平和推进。至此,闽军第一道防线完全被突破,粤军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作战任务。
  正当粤军准备向纵深发展,执行第二阶段作战计划时,浙军童葆暄师开抵前线,闽、浙军联合发起反攻,战局急转直下。5月下旬,北洋政府任命李厚基为闽浙援粤军总司令,童葆暄为副总司令。6月4日,闽浙联军约1.5万人,分三路向粤军发动全线反攻:以臧致平旅为左路,从诏安突破黄冈粤军阵地,进窥潮、汕;以童葆暄师为中路,从平和进攻柏嵩关,尔后进取高陂,扼控韩江,威胁粤军总指挥部所在地三河坝;以唐国谟旅为右路,收拢被许崇智击败的溃兵,收复上杭、永定,然后改取守势,牵制粤军左翼兵力。此时,陈炯明与方声涛之间出现隔阂,滇军隔岸观火,消极怠战。粤军右路兵少力弱,在闽军臧致平旅反击下,放弃黄冈,退守汕头。陈炯明急调左路军一部增援,企图夺回黄冈,不料闽军右路乘虚而入,攻占永定,许崇智部退守岩前。同时,粤军中路军防线也被浙军突破。激战一天多,粤军原攻取的闽西要地全部丧失。接着,闽军左翼前锋深入达汕头一带,中路也突破峰市,进逼大埔,粤军形势岌岌可危。
  被西南军阀排斥,已离开广东护法军政府的孙中山,对闽粤战场形势恶化极为焦虑,于6月27日致电陈炯明,指出:攻闽粤军已处于敌三面包围之中,“敢冒险进攻则生,不冒险则必坐困;以攻为守,则士气壮,响应多,敌胆寒,一进必收奇效”(①转引自《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37年版)第二册第28页。)。然而,陈炯明对北洋政府已有“内附之意”(②《徐树铮电稿》第267页,《致李厚基齐电》。中华书局1963年版。),故仍节节退守,并向北洋军暗传函电,以示妥协。这时,北洋军在军事上迭获胜利,对陈的“内附”表示未予理踩,拟乘其动摇之际,“一击破之”。(③《徐树铮电稿》第267页,《致李厚基齐电》。中华书局1963年版。)故闽浙联军继续穷追猛打,以主力从左侧楔入粤境,于7月18日攻占大埔,威胁粤军总部驻地三河坝。
  在此危急时刻,孙中山再次给陈炯明写信,进一步指明:“惟有奋力前进,冒险求胜,规取闽中”(①孙中山《民七年致陈兢存函》,见胡汉民《总理全集》第三集第页。),才有出路。并派广东军政府参谋部长吕公望(原浙江督军)往前线策动浙军倒戈。陈炯明见“内附”无望,才听从孙中山的劝导,重新组织部队攻闽。7月23日,陈将右路第5支队调至中路,增强三河坝一线防御。8月初,他集中中路兵力反攻大埔,以一部兵力进行正面突击,分兵一部从漳溪下游攻敌侧背。经过两昼夜激战,闽军不支,弃城溃逃。与此同时,驻饶平浙军第一团团长陈肇英,在吕公望等人策动下率部起义,成立援闽浙军总司令部,浙军师长童葆暄仓皇领余部撤往厦门。粤军乘势全线反攻,右翼邓铿部连克诏安、云霄、漳浦等城,直逼漳州;左翼许崇智部迭占武平、上杭、龙岩等地,配合主力会攻漳州。8月日,粤军攻克漳州城,继而向厦门、福州推进。先后占领了汀漳道所属各县,以及永春、大田、德化、安溪和仙游、永泰、闽清等县。滇军方声涛部也由潮、汕进入闽南地区。李厚基在失地20余县、丧师万余的情况下,于9月12日由厦门乘舰逃回福州,屡向北洋政府告急。段褀瑞一面命其坚守待援,一面下令江西调兵赴上杭,浙江增兵往厦门,并命海军舰队进入厦门海面。
  自5月下旬孙中山离开广州,表示与西南军阀决裂之后,护法军政府完全为军阀官僚所控制,护法战争也蜕变为南北军阀之间的战争,遭到全国各界的反对。10月,北洋政府新总统徐世昌为顺应国内和平的潮流,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11月,北洋政府和广东军政府分别向前线发布停战令,粤军和闽浙联军在福建划界停战。陈炯明建立了“闽南护法区”。民国9年(1920)7月,直皖战争爆发。8月,桂系军阀向闽南粤军进攻,孙中山命粤军回师广东讨伐桂军,粤军在福建占领的地盘遂重归李厚基所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