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福州响应起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福州响应起义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3
页码: 180-182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时期的福州响应起义。
关键词: 福州起义 福建省 辛亥革命

内容

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福建便建立了益闻社、文明社、共和山堂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绪三十二年,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在福州成立,郑祖荫为会长,积极在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组织。宣统三年(辛亥,1911)三月,福建派同盟会员数十人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19名是福建籍的。鉴于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福建于五月成立军警特殊同盟会,彭寿松任会长,广泛在士兵和下级军官中发展会员,准备策动起事。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更加促进福建革命形势的发展,全省同盟会员超过万人。福建新军第10镇统制孙道仁、第20协协统许崇智也参加了军警同盟会,整个新军已为革命党所掌握。农历九月十五日,同盟会台江会议议定:以孙道仁为闽都督,彭寿松为参事会会长,许崇智为革命军总司令,统率新军第37、38、39、40标(相当于团)及炮兵营、工兵营等;并以同盟会桥南公益社体育队员为主体成立学生炸弹队、洋枪队,同时成立商团队、民团救火队、闲散官兵先锋队等,配合新军准备于农历九月二十二日起义。会后,即颁发通告,劝告满族官兵投降,企望实现不流血的革命。闽浙总督松寿、福州将军朴寿拒绝投降,一面命所属加强戒备,准备顽抗;一面以佐领文楷组织杀汉团,加紧镇压革命,并策划于十九日围攻桥南社同盟会闽支会总机关部。于是,革命党人遂决定提前于十八日夜围攻旗界。(①满八旗官兵及其家属于福州城内圈地居住,强迫圈地内汉族居民迁走,故称其地为旗界。其范围:西自东街、井大路、仙塔街叉路口起,直至东门兜,包括整个东湖;北从汤门、秘书巷向南展延,到水部门古仙桥河沿,包括河西街、河东街、大根路几条街道。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辛亥革命处理八旗兵的经过》。)
  满洲八旗驻福州兵力共2600余人。(②张玉田《中国近代军事史》第5页载,福州八旗官兵为2623人。今取其约数。)光绪末年从中挑选青壮年编练前、后两营新军,每营600余人,装备德国造毛瑟枪,称为捷胜营。加上临时组成的杀汉团500余人(分为大刀冲锋队和汽龙洋油放火队),总兵力约3000人。其部署是:以捷胜营防守鳌峰坊(于山北麓)法政学堂一带,其余布防于旗界各城门及旗下街(今东街东段及东大路)、河西街、河东街等处。
  农历九月十八日,革命军前敌总指挥许崇智派标统蒋国斌带步兵1个营进占屏山北库(枪械弹药库),骑兵连驻南门维持城内和近郊交通联络,步兵1个营进驻于山大士殿;命南校场炮兵管带肖奇斌于当夜将6门克虏伯炮(山炮)运上于山,炮口指向旗下街,工兵营(两个队)和榴重营学兵随同炮兵上山,担任掩护;令城内和近郊部队向旗界周围推进,采取三面包围,开放东门让其退却。革命军总司令部设在花巷。并在于山观音阁设前敌总指挥部。当夜双方开始接触,发生了零星战斗。
  九月十九日拂晓,革命军发起攻击,从于山发炮轰击旗下街,命中将军署(今省立医院院址)。但因炮弹缺乏,发炮十余发就停止。步兵不得不暂取守势。旗兵由旗汛口、狮桥头大路冲出,与革命军进行多次巷战,均被击退。因于山炮声沉寂,文楷便率杀汉团冲锋队由观巷、九曲亭向山上猛扑,企图夺炮。于山新军坚决阻击,学生炸弹队不断投掷炸弹,(①炸弹系以铁皮罐装炸药和碎铁片制成,威力不及今之手榴弹。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参加辛亥革命的学生炸弹队》。)终于将冲上山的旗兵击退。同时,占领鳌峰坊法政学堂最高洋楼的旗兵以密集火力向于山阵地射击,造成革命军多人伤亡。这时正好屏山北库的炮弹运到,革命军即向法政学堂开炮,将高楼轰毁,旗兵死伤甚多,余部纷纷逃窜。随后,延建邵巡防统领徐镜清率部从洪山桥赶来支援革命军,(②徐镜清部是奉总督松寿之命来福州协防的,十八日下午抵洪山桥。孙道仁派人动员其参加起义。)于山上的步兵营便乘势冲下,给杀汉团冲锋队予重创,迫其退回九曲亭。
  与此同时,城内革命军再次发起进攻,在津门路、秀冶里、高节里一带与旗兵展开激烈巷战,在学生炸弹队的配合下,于高节里击溃了旗兵。杀汉团放火队到旗汛口、高节里、鳌峰坊一带到处放火。同盟会急调民团救火队前往灭火,并以军政府都督名义电令长门炮台统领陈恩焘派兵400名,运炮4门入城助战,又派程拱宸、林步云乘快轮到马江船政局造船厂,将旧存枪械、子弹全部送到机关部接济军用。
  下午,总督松寿见大势已去,遂微服出署,至盐道前(今鼓西路)高开榜画店吞金自杀;将军朴寿则躲到蒙古营(今河东街)副都统明玉家中。八旗官兵见主帅出走,便决定投降,一面在水部城上竖起写有“将军出走,停战议和”的白旗,又在天君殿前榕树上悬挂写着“请求停火,全部缴械乞降”的白布;一面派人到于山指挥部和花巷司令部请降。许崇智即下令停火,命八旗官兵集中到南校场(今五一广场)呈缴武器。战事至此结束。此役,革命军阵亡13人,旗兵亡280余人。(③潘守正《辛亥革命在福州》,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次日上午,朴寿被进入旗界搜查枪支的学生炸弹队抓获,押交军警同盟会。审问时,朴寿态度恶劣,引起群情激愤,一致要求正法。为了安全,彭寿松于当晚派马弁将其押往他处看管,途中为马弁所杀。(①关于将军朴寿之死,众说不一。今从郭公木《辛亥福州光复几个问题的调查研究》考证的意见。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九月二十三日,福建军政府成立,革命军正式授予孙道仁“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之印”,总理全省军事和政务。
  福州起义的胜利,结束了清朝在福州的统治,全省各地人民随即纷纷起来赶走清朝官兵,几乎没有再经过流血斗争,就取得了全省的胜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