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辛亥革命北伐战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3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辛亥革命北伐战争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7
页码: 180-186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辛亥革命的北伐战争,其中包括了福州响应起义、护法军攻闽、北伐军占领福建等。
关键词: 北伐战争 福建省 辛亥革命

内容

第一节 福州响应起义
  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福建便建立了益闻社、文明社、共和山堂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绪三十二年,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在福州成立,郑祖荫为会长,积极在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组织。宣统三年(辛亥,1911)三月,福建派同盟会员数十人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19名是福建籍的。鉴于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福建于五月成立军警特殊同盟会,彭寿松任会长,广泛在士兵和下级军官中发展会员,准备策动起事。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更加促进福建革命形势的发展,全省同盟会员超过万人。福建新军第10镇统制孙道仁、第20协协统许崇智也参加了军警同盟会,整个新军已为革命党所掌握。农历九月十五日,同盟会台江会议议定:以孙道仁为闽都督,彭寿松为参事会会长,许崇智为革命军总司令,统率新军第37、38、39、40标(相当于团)及炮兵营、工兵营等;并以同盟会桥南公益社体育队员为主体成立学生炸弹队、洋枪队,同时成立商团队、民团救火队、闲散官兵先锋队等,配合新军准备于农历九月二十二日起义。会后,即颁发通告,劝告满族官兵投降,企望实现不流血的革命。闽浙总督松寿、福州将军朴寿拒绝投降,一面命所属加强戒备,准备顽抗;一面以佐领文楷组织杀汉团,加紧镇压革命,并策划于十九日围攻桥南社同盟会闽支会总机关部。于是,革命党人遂决定提前于十八日夜围攻旗界。(①满八旗官兵及其家属于福州城内圈地居住,强迫圈地内汉族居民迁走,故称其地为旗界。其范围:西自东街、井大路、仙塔街叉路口起,直至东门兜,包括整个东湖;北从汤门、秘书巷向南展延,到水部门古仙桥河沿,包括河西街、河东街、大根路几条街道。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辛亥革命处理八旗兵的经过》。)
  满洲八旗驻福州兵力共2600余人。(②张玉田《中国近代军事史》第5页载,福州八旗官兵为2623人。今取其约数。)光绪末年从中挑选青壮年编练前、后两营新军,每营600余人,装备德国造毛瑟枪,称为捷胜营。加上临时组成的杀汉团500余人(分为大刀冲锋队和汽龙洋油放火队),总兵力约3000人。其部署是:以捷胜营防守鳌峰坊(于山北麓)法政学堂一带,其余布防于旗界各城门及旗下街(今东街东段及东大路)、河西街、河东街等处。
  农历九月十八日,革命军前敌总指挥许崇智派标统蒋国斌带步兵1个营进占屏山北库(枪械弹药库),骑兵连驻南门维持城内和近郊交通联络,步兵1个营进驻于山大士殿;命南校场炮兵管带肖奇斌于当夜将6门克虏伯炮(山炮)运上于山,炮口指向旗下街,工兵营(两个队)和榴重营学兵随同炮兵上山,担任掩护;令城内和近郊部队向旗界周围推进,采取三面包围,开放东门让其退却。革命军总司令部设在花巷。并在于山观音阁设前敌总指挥部。当夜双方开始接触,发生了零星战斗。
  九月十九日拂晓,革命军发起攻击,从于山发炮轰击旗下街,命中将军署(今省立医院院址)。但因炮弹缺乏,发炮十余发就停止。步兵不得不暂取守势。旗兵由旗汛口、狮桥头大路冲出,与革命军进行多次巷战,均被击退。因于山炮声沉寂,文楷便率杀汉团冲锋队由观巷、九曲亭向山上猛扑,企图夺炮。于山新军坚决阻击,学生炸弹队不断投掷炸弹,(①炸弹系以铁皮罐装炸药和碎铁片制成,威力不及今之手榴弹。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参加辛亥革命的学生炸弹队》。)终于将冲上山的旗兵击退。同时,占领鳌峰坊法政学堂最高洋楼的旗兵以密集火力向于山阵地射击,造成革命军多人伤亡。这时正好屏山北库的炮弹运到,革命军即向法政学堂开炮,将高楼轰毁,旗兵死伤甚多,余部纷纷逃窜。随后,延建邵巡防统领徐镜清率部从洪山桥赶来支援革命军,(②徐镜清部是奉总督松寿之命来福州协防的,十八日下午抵洪山桥。孙道仁派人动员其参加起义。)于山上的步兵营便乘势冲下,给杀汉团冲锋队予重创,迫其退回九曲亭。
  与此同时,城内革命军再次发起进攻,在津门路、秀冶里、高节里一带与旗兵展开激烈巷战,在学生炸弹队的配合下,于高节里击溃了旗兵。杀汉团放火队到旗汛口、高节里、鳌峰坊一带到处放火。同盟会急调民团救火队前往灭火,并以军政府都督名义电令长门炮台统领陈恩焘派兵400名,运炮4门入城助战,又派程拱宸、林步云乘快轮到马江船政局造船厂,将旧存枪械、子弹全部送到机关部接济军用。
  下午,总督松寿见大势已去,遂微服出署,至盐道前(今鼓西路)高开榜画店吞金自杀;将军朴寿则躲到蒙古营(今河东街)副都统明玉家中。八旗官兵见主帅出走,便决定投降,一面在水部城上竖起写有“将军出走,停战议和”的白旗,又在天君殿前榕树上悬挂写着“请求停火,全部缴械乞降”的白布;一面派人到于山指挥部和花巷司令部请降。许崇智即下令停火,命八旗官兵集中到南校场(今五一广场)呈缴武器。战事至此结束。此役,革命军阵亡13人,旗兵亡280余人。(③潘守正《辛亥革命在福州》,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次日上午,朴寿被进入旗界搜查枪支的学生炸弹队抓获,押交军警同盟会。审问时,朴寿态度恶劣,引起群情激愤,一致要求正法。为了安全,彭寿松于当晚派马弁将其押往他处看管,途中为马弁所杀。(①关于将军朴寿之死,众说不一。今从郭公木《辛亥福州光复几个问题的调查研究》考证的意见。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九月二十三日,福建军政府成立,革命军正式授予孙道仁“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之印”,总理全省军事和政务。
  福州起义的胜利,结束了清朝在福州的统治,全省各地人民随即纷纷起来赶走清朝官兵,几乎没有再经过流血斗争,就取得了全省的胜利。
  第二节 护法军攻闽
  民国6年(1917)7月,军阀张勋拥清逊帝溥仪复辟,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即南下广州,准备组织武力讨逆,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皖系军阀段祺瑞,驱走张勋,继任国务总理后,仍坚持独裁统治,并企图以武力制服西南。孙中山便联合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等人,于8、9月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决定建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北洋政府。不久,护法战争便先后在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地进行。
  11月,广州军事会议决定成立“征闽海陆联合军”,以程光璧为总司令,指挥海军、粤军、滇军三支部队,分五路攻闽。12月,段系龙济光部由琼州出兵,抄袭粤省侧背。护法军政府遂从攻闽部队中抽调兵力对付龙济光,改变攻闽部署,即由攻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率领所部20个营进攻福建,以驻粤滇军第六军军长方声涛为征闽靖国军总指挥,率所部第八、第九旅进驻潮、汕,策应陈炯明作战。攻闽粤军、滇军总兵力约为2万人。
  潮梅镇守使莫擎宇在北洋政府收买下,于10月向广东当局宣布“独立”。福建督军李厚基受段棋瑞指使通电支持,并令臧致平率领10个营兵力赴粤援助。12月,护法军之“平潮军”、滇军攻克潮、汕,莫、臧战败,退回福建。此时,闽军有:福建第一旅(旅长姚建屏),驻福州;北洋第十一混成旅,驻闽东各县;北洋第十混成旅(旅长唐国谟),驻厦门;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长臧致平),诏安;闽省清乡队(总司合张清汝),驻延平(今南平);巡防队约4个团,分驻全省各地,总兵力2.2万余人。(②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三册第27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李厚基得知护法军将攻闽,即令唐国谟旅驰赴永定、上杭一带防守,并迭电北洋政府派兵援闽。
  民国7年(1918)2月,攻闽粤军抵达潮、汕一带。但陈炯明对攻闽并不热心,而忙于招兵勒饷,培植个人势力,迟迟不发动进攻。3月22日和4月5日,孙中山两次致电催战,并晓以利害,他均置若罔闻。由于粤军在闽粤边境滞留不前,闽军得以从容调遣部队,加强闽西南防御。同时,浙江援闽的第一师(师长童葆暄)已入闽,福建兵力有了明显加强,其它各省战场也出现了一些对护法军不利的变化。
  在孙中山和粤军将领的督促下,陈炯明才于5月下达进攻命令。这时粤军已扩充至30个营,约1.2万人。陈炯明将所属编为5个支队和2个预备支队,分三路攻闽:以许崇智第2支队4个营为左路,从蕉岭向武平、上杭进攻,得手后继续攻占长汀、连城;以粤军参谋长邓铿率第5支队3个营及游击2个营为右路,占领澄海、黄冈(今饶平),牵制和监视诏安、云霄闽军;陈炯明亲自指挥第1、第3、第4支队和2个预备支队为中路,分两个方向突击,第1支队等5个营,从大埔攻永定,向龙岩发展,第3、第4支队6个营,从饶平(今三饶)进攻柏嵩关,向平和方面进攻。10日,粤军全线发起进攻。由于许崇智任过闽军师长,在闽军中有一定影响,战前已运动驻武平的1个营和驻上杭的1个大队倒戈附粤,故左路发展迅速,当日就占领武平,13日占领上杭。中路第1支队进攻受阻,经许崇智派2个营增援,才攻下永定。第3、第4支队也顺利攻克柏嵩关,向平和推进。至此,闽军第一道防线完全被突破,粤军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作战任务。
  正当粤军准备向纵深发展,执行第二阶段作战计划时,浙军童葆暄师开抵前线,闽、浙军联合发起反攻,战局急转直下。5月下旬,北洋政府任命李厚基为闽浙援粤军总司令,童葆暄为副总司令。6月4日,闽浙联军约1.5万人,分三路向粤军发动全线反攻:以臧致平旅为左路,从诏安突破黄冈粤军阵地,进窥潮、汕;以童葆暄师为中路,从平和进攻柏嵩关,尔后进取高陂,扼控韩江,威胁粤军总指挥部所在地三河坝;以唐国谟旅为右路,收拢被许崇智击败的溃兵,收复上杭、永定,然后改取守势,牵制粤军左翼兵力。此时,陈炯明与方声涛之间出现隔阂,滇军隔岸观火,消极怠战。粤军右路兵少力弱,在闽军臧致平旅反击下,放弃黄冈,退守汕头。陈炯明急调左路军一部增援,企图夺回黄冈,不料闽军右路乘虚而入,攻占永定,许崇智部退守岩前。同时,粤军中路军防线也被浙军突破。激战一天多,粤军原攻取的闽西要地全部丧失。接着,闽军左翼前锋深入达汕头一带,中路也突破峰市,进逼大埔,粤军形势岌岌可危。
  被西南军阀排斥,已离开广东护法军政府的孙中山,对闽粤战场形势恶化极为焦虑,于6月27日致电陈炯明,指出:攻闽粤军已处于敌三面包围之中,“敢冒险进攻则生,不冒险则必坐困;以攻为守,则士气壮,响应多,敌胆寒,一进必收奇效”(①转引自《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37年版)第二册第28页。)。然而,陈炯明对北洋政府已有“内附之意”(②《徐树铮电稿》第267页,《致李厚基齐电》。中华书局1963年版。),故仍节节退守,并向北洋军暗传函电,以示妥协。这时,北洋军在军事上迭获胜利,对陈的“内附”表示未予理踩,拟乘其动摇之际,“一击破之”。(③《徐树铮电稿》第267页,《致李厚基齐电》。中华书局1963年版。)故闽浙联军继续穷追猛打,以主力从左侧楔入粤境,于7月18日攻占大埔,威胁粤军总部驻地三河坝。
  在此危急时刻,孙中山再次给陈炯明写信,进一步指明:“惟有奋力前进,冒险求胜,规取闽中”(①孙中山《民七年致陈兢存函》,见胡汉民《总理全集》第三集第页。),才有出路。并派广东军政府参谋部长吕公望(原浙江督军)往前线策动浙军倒戈。陈炯明见“内附”无望,才听从孙中山的劝导,重新组织部队攻闽。7月23日,陈将右路第5支队调至中路,增强三河坝一线防御。8月初,他集中中路兵力反攻大埔,以一部兵力进行正面突击,分兵一部从漳溪下游攻敌侧背。经过两昼夜激战,闽军不支,弃城溃逃。与此同时,驻饶平浙军第一团团长陈肇英,在吕公望等人策动下率部起义,成立援闽浙军总司令部,浙军师长童葆暄仓皇领余部撤往厦门。粤军乘势全线反攻,右翼邓铿部连克诏安、云霄、漳浦等城,直逼漳州;左翼许崇智部迭占武平、上杭、龙岩等地,配合主力会攻漳州。8月日,粤军攻克漳州城,继而向厦门、福州推进。先后占领了汀漳道所属各县,以及永春、大田、德化、安溪和仙游、永泰、闽清等县。滇军方声涛部也由潮、汕进入闽南地区。李厚基在失地20余县、丧师万余的情况下,于9月12日由厦门乘舰逃回福州,屡向北洋政府告急。段褀瑞一面命其坚守待援,一面下令江西调兵赴上杭,浙江增兵往厦门,并命海军舰队进入厦门海面。
  自5月下旬孙中山离开广州,表示与西南军阀决裂之后,护法军政府完全为军阀官僚所控制,护法战争也蜕变为南北军阀之间的战争,遭到全国各界的反对。10月,北洋政府新总统徐世昌为顺应国内和平的潮流,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11月,北洋政府和广东军政府分别向前线发布停战令,粤军和闽浙联军在福建划界停战。陈炯明建立了“闽南护法区”。民国9年(1920)7月,直皖战争爆发。8月,桂系军阀向闽南粤军进攻,孙中山命粤军回师广东讨伐桂军,粤军在福建占领的地盘遂重归李厚基所有。
  第三节 北伐军占领福建
  民国13年(1924)1月,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成立国民政府,建立国民革命军。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迅速出师北伐案。当时,北洋军阀直系吴佩孚拥兵20万,控制湘、鄂、豫三省和陕、冀部分地区;直系另一派孙传芳拥兵20万,盘踞赣、闽、浙、皖、苏五省;奉系张作霖拥兵35万,占据东北各省及京、津等地。吴、张勾结,向南口、张家口一带进攻冯玉祥所部国民军。同时,吴佩孚增兵湖南,企图进攻广东革命根据地。孙传芳则在赣、闽伺机行动。国民革命军8个军10万人(后发展到40多个军),蒋介石任总司令,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歼灭吴佩孚军,再歼灭孙传芳军,最后歼灭张作霖军。
  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主力向湖南挺进,另以第1军大部在汕头、梅县地区对闽警戒,第4军一部和第5军留守广州。9月,北伐军主力进展顺利,攻克汉口,进围武昌,并开始向江西进军。孙传芳原抱观望态度,想取渔人之利,此时见吴佩孚军濒于崩溃,江西危急,忙从苏、浙、皖调兵10万入赣,企图向湘、鄂反攻,并命福建周荫人第四方面军南攻广东,威胁北伐军后方,牵制国民革命军在江西南部的兵力。
  福建军阀周荫人按照孙传芳的意图,集中闽中、闽南三万余兵力,编成4个军,拟分三路进攻广东潮、梅地区。其部署是:第1军(军长张毅)集结于平和、云霄,进攻饶平、黄冈;第2军(军长李凤翔)集结于大坝、岩前,进取蕉岭、平远;第3军(军长刘俊)集结于永定、峰市,向松口、梅县进攻;第4军(军长孙云峰)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长汀、上杭地区。
  驻守潮、梅地区的北伐军由第1军军长何应钦指挥,所属第3、第14师和第20师58团,以及由民军改编的独立第4师,兵力约9000人。(①北伐军所属兵力,据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60页载,为9000人。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58页则称只有6000人。切列潘诺夫亲自参加这次作战策划,对所属各部的兵力装备了解甚详,似较可靠。)由于兵力对比悬殊,北伐军总司令部决定第1军对周荫人部的进攻采取守势。何应钦与该军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认为:潮、梅滨海,无险可守,且兵少又处处设防,易被击破;敌人兵力虽多,但士气不旺,内部矛盾尖锐,其第2军两个旅已准备待机倒戈起义,福建海军、民军也拟配合北伐军行动;周荫人在福建横征暴敛,人民必将支持北伐军驱周。因此,主张“集中兵力,转守为攻”(②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第5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入闽作战。9月底,北伐军总司令部同意第1军入闽作战。何应钦即秘密集结主力于高陂、松口一带,等待对方进攻时插入敌后,直取周荫人总部。
  10月上旬,周荫人部向潮、梅发起进攻,先后占领蕉岭、松口、饶平等地。9日,即周部占领松口第二天,北伐军主力突然从大埔进袭峰市和永定周荫人总部。第3师经过激战,于19时击溃了永定城南孙云峰部1个团的顽抗。次日,继向城东高地攻击。此时,孙云峰部另1个团从峰市回援永定,第3师分兵于城西南阻击。何应钦见第3师被牵制,遂将预备队投入战斗。永定城内仅有周荫人司令部及其卫队团、手枪连1000余人。为了策应城外作战,周荫人组织百余人的敢死队,从东门出击,几乎全部被歼。而且,电话又被群众割断,与城外失去了联系。周见大势已去,于16时带领十余名亲信缒城而逃。17时,北伐军击溃城西南的援兵,并占领了城东高地,城内遂竖白旗投降。与此同时,第14师攻占了峰市。永定、峰市之战,北伐军歼灭周荫人总部及其第4军3个团,俘其官兵近2000人。
  攻克永定、峰市后,北伐军主力立即回师松口,围攻周部第3军。刘俊得知永定总部覆没,急令所部后撤,但已处于北伐军南北夹击之中。12日,北伐军第3、第14师从左右两侧向刘俊军发起攻击,刘部占据有利地形,节节抵抗,并时而主动出击,双方反复进行冲锋与反冲锋,战斗十分激烈。13日,原在松口与刘俊部隔河对峙的北伐军第9团从梅河上游渡河,配合主力围攻第3军。刘俊无力再支持下去,率余部2000余人,从西北突围,向上杭溃逃。松口一战,双方各伤亡1000余人,北伐军俘敌官兵4000余人。
  占领蕉岭的周荫人部第2军第5旅旅长曹万顺和第6旅旅长杜起云,于8日通电宣布起义,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7军,曹任军长兼第1师师长,杜任第2师师长。该军随即奉命至上杭拦截刘俊残部,17日于中都附近截俘其1800余人。刘俊带领卫队及骑兵200余人逃脱,后于连城被当地民军消灭。至此,周荫人的精锐部队第3军全部被歼。
  占领饶平的肩荫人部第1军,在北伐军独立第4师和第20师58团的反击下,于14日向平和、云霄撤逃。张毅获悉总部和第3军被歼,即令所部继续向漳州退却。在上杭的第2军军长李凤翔,于曹、杜两旅起义后,急率直属队1个炮兵团、2个骑兵营退至长汀,与第四军残部会合。
  北伐军在闽粤边境获胜后,总司令部决定由第1、第17军和在江西起义改编的第14军组成东路军,以何应钦为总指挥,乘胜占领福建全省,为尔后进军浙江、上海创造条件。东路军即以第1军和第17军第2师、独立第4师从沿海北进,追歼周荫人之第1军,攻占福州;以第17军第1师会同由赣入闽的第14军会攻汀州,歼灭周荫人第2、第4军残部,尔后沿武夷山脉东麓北上闽北。
  北伐军独立第4师由平和、第1军第14师由大埔、第17军第2师由上杭向漳州追击。此时,孙传芳已命张毅向浙江退却,张遂于10月24日放弃漳州北撤,仅在南靖、山城、小溪、江东桥、灌口留下小部阻击,迟滞北伐军的追击。北伐军于11月7日攻克南靖,8日进占漳州,21日占领泉州。张毅节节向福州撤逃,沿途遭当地民军袭击,惊慌失措。月底抵达乌龙江南岸,又遭国共两党争取反正的福建海军舰炮轰击,小部过江被歼于南台岛,主力万余人即转向闽清北上。12月初,被北伐军和海军陆战队围困于闽侯南屿瓜山、陈厝一带。张毅组织突围未逞,军心涣散,粮草断绝,最后被迫接受改编。12月3日,福州市民、学生响应北伐军举行示威,驻福州周荫人部第12师第23旅旅长、省防司令李生春宣布归顺北伐军,该旅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7军第3师。12月9日,北伐军进占福州城。(①北伐军进占福州城的时间,各种资料说法不一,今采用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北伐战争》条目中所说。)
  北伐军第17军第1师与第14军第2师会攻汀州。守军李凤翔、孙云峰残部于10月29日突围北窜,逃至宁化被北伐军追及包围,李凤翔等少数人脱逃,所部为第17宰收编。
  周荫人由永定逃走后,由龙岩、永安至延平,在延平重建第四方面军司令部,并电令各部伺机反攻,但所属各部已无斗志,对周的命令不予理睬。11月底。周荫人的司令部在延平遭到民军卢兴邦部袭击,遂北移至建瓯。12月初,由赣入闽的北伐军第14军第1师和第2军第6师联合进攻建瓯,周荫人部损失2个团,余部由政和逃入浙江。随后,原驻防闽北、闽东的周荫人部第30混成旅和补充旅也退人浙江。至此,北伐军占领了整个福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