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太平军转战福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36
颗粒名称: 五、太平军转战福建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6
页码: 171-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时期太平军转战福建的记事,清咸丰六年(1856)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江西率领二三万人回援天京(今南京)后,太平军在江西战场即由攻势转入守势,原占领的数十座城镇,有的被清军夺回,有的受围困,处于被动局面。这时,在赣东的部分太平军开始转入福建,开辟新战场。
关键词: 太平军 转战福建 清代

内容

清咸丰六年(1856)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江西率领二三万人回援天京(今南京)后,太平军在江西战场即由攻势转入守势,原占领的数十座城镇,有的被清军夺回,有的受围困,处于被动局面。这时,在赣东的部分太平军开始转入福建,开辟新战场。
  咸丰七年二月三十日,国宗石某(⑤国宗为东、西、南、北、翼五王的兄弟,天王本家兄弟亦称国宗。其地位相当于四等王。石某是哪一位不明。)领兵自江西泸溪(今资溪)经铁牛关入闽,占领光泽县,杀了知县蒋仁瑞。三月初六日,国宗杨辅清、杨义清和祷天侯胡寿阶等部又从泸溪人云际关,攻占邵武府(今邵武县),杀死粮道王训茅、知府娄浩等。设立乡官,收纳贡税。石某见友军已占邵武,便于三月十四日南下占领泰宁县,随后转入江西。太平军入闽时,驻守杉关(光泽西)的副将张从龙、参将琳润等弃关内逃。闽浙总督王懿德急忙请调浙江、广东部分兵力,加强闽北、闽西防御,并由福州亲到延平(今南平市)督师。
  入闽的太平军占领邵武后即兵分三路:杨义清部于石某转入江西后,南下占领泰宁。胡寿阶部从邵武南进,于四月初一日占领宁化。清总兵富勒兴阿守竹篙岭,太平军未到就逃走。胡寿阶便会同闽广起义部队,于四月初七日攻占汀州府(今长汀县),杀了知府延英、同知朱式景。同日,当地起义部队攻克清流、归化(今明溪县)二县。四月中旬以后,胡寿阶部撤出汀州,连陷连城、武平二县。后受到汀漳龙道道员英朴所部清兵和当地地主武装的攻击,于六月分别从宁化、武平退人江西。杨辅清部于三月十九日,分兵攻占建阳、崇安二县,二十八日主力围攻建宁府(今建瓯县)。王懿德急令福建水师提督钟宝三从闽东西援,游击毕定邦由浦城南援,自率舟师由延平北救。杨辅清部连日攻城未下,四月十八日以地雷将东门城墙炸崩五丈多,随即蜂拥而进。由于知府刘翊宸率兵死守,仍然未能攻入城内。此时,清军各路援兵已到,代理按察使赵印川与毕定邦水陆并进,南北夹击,王懿德亲临督战。太平军多次中伏受挫。五月初一日,杨辅清撤围建宁回师邵武。闰五月初七日,杨辅清得知石达开已领军南下,便开始从邵武等地撤军,二十二日进入江西新城(今黎川),准备与翼王会师。
  咸丰六年秋,天京发生内讧事变。二个月后石达开被召回京辅政。石达开辅政后,遭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并受到牵制和监视,遂于咸丰七年五月离京出走。他带领数万听他指挥的部队,经皖南人赣,招集旧部,独立进行远征。九月,石达开部与由闽入赣的杨辅清部会师贵溪,联合攻城未克。随后石达开引军转战赣江以东至抚州、东乡一带,在江西的旧部大多前来汇合。这时,湘军正围攻吉安、临江(今清江西南),石达开改变了西援吉安、临江的计划,决定东进闽浙。咸丰八年二三月间,石达开部经玉山迸入浙江,杨辅清部仍从赣东入闽北。
  杨辅清、杨义清部四五万人,于二月十六日由铅山袭破岑阳关,进占崇安西南。二十一日,从苦树林小路越过双亭隘,袭占浦城县城。接着连克松溪、政和二县。占领以上三县后,即整修加固城墙,分兵筹粮征饷,打击各处地主武装。另一支太平军(①似为杨辅清部,但《邵武府志》称为黑旗,又似石达开部。)于三月二十一日从江西泸溪突入铁牛关,攻陷光泽县。二十七日击败延建邵道道员赵印川部清军后,占领邵武府城。五月十八日,杨辅清分兵一部南下,于建阳麻沙击毙赵印川,二十七日又阵斩参将黄挺秀,占领建阳城,不久北撤。
  石达开人浙占领江山后,自率主力围攻衢州(今衢县),以国宗石镇吉、石镇常部数万人攻略浙西南,先后占领了十几个州县。但攻衢州三个月未克,石达开遂决定放弃浙江,南下福建。六月初四日,石达开撤围衢州,分两路南进,并命石镇吉等部入闽会师。这时杨辅清与石达开不和,听说石部将入闽,即于七月初七日前从政和、松溪、浦城等地撤兵,进入江西广丰,脱离石达开,取道皖南,回援天京。(①关于杨辅清与石达开分手事,一说曾发生互相残杀,一说于浦城会师才脱离。据郭以廷《太平天国史事日记》记载和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考证,均不确。因为石部入闽前,杨部已全部撤走。)
  石达开刚入浙时,清廷判断他可能抄袭苏州、常州,回援金陵(南京),故令在家守父丧的曾国藩复出,率领在江西的湘军东援浙江。后见石达开挥军南进,即命曾国藩改援福建,并调浙南部分兵力归他指挥,对石达开部进行前堵后追。
  石达开军前队于七月初八日进入闽北,后队大军也于初十日越过仙霞岭,屯驻浦城、崇安一带。其前队曾于初九日围攻政县城,(②杨辅清部于七月初一日撤离政和,清军随即入城。)因城经杨辅清加固,福宁镇总兵池建功等死守,连攻四昼夜不克。石达开的战略目标是经闽西、赣南、湘南西人四川,故下令停止攻城,减少消耗。经几天休整后,石达开军于四月二十一日开始南下,担任阻击的建阳镇总兵林尚荣节节败退,石军第二天就占领建阳,随后入邵武。八月十六日撤离邵武,分路前进。石达开自统大军,沿武夷山脉东麓南进。连克泰宁、建宁、宁化,于九月十一日占领汀州,随即转人江西瑞金。石镇吉、石镇常等部直趋赣南,西人江西新城(今黎川)为湘军刘长佑部所阻,又折回福建,经建宁、宁化南下。九月二十九日,在连城北部冠豸山歼灭3000多地主武装后,进占汀州。十月十五日放弃西人赣南的计划,改为东攻连城。从此,石镇吉、石镇常部也脱离石达开,带领四万太平军单独行动。咸丰九年正月初十日,该部撤离连城,在当地起义军的配合下,于芷溪、大池连挫清军的阻击,汀漳龙道道员英朴狼狈逃回漳州。十三日,太平军占领了龙岩州城。石镇吉在龙岩吸收了4000多青壮年充实队伍。二十三日离开龙岩向南挺进,由永定人广东大埔。后经湖南人广西,于百色地方被清军消灭。
  石达开由江西人湖南后,连连失利,所属多部相继脱离石达开出走。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石达开放弃安远南下后,又有右一旗大军略扩天燕彭大顺、军略孝天豫朱衣点、观天燕童容海等(③大军略、军略为职称。扩天燕、观天燕、孝天豫为爵号。太平天国在王爵之下,又设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爵位。)率众数万东返。该部主力经湖南入江西,于当年十一月攻占瑞金,十二月占领汀州城,并于河田筑木城,与汀州城互为犄角。闽浙总督庆端急令总兵袁艮等进击,溃败而回。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太平军向东攻占连城,彭大顺不幸负伤,三月死于连城。占领连城后,童容海率大队北进,逼近永安,威胁清流。庆端一面命总兵曾玉明等进兵永安、清流堵御,一面亲至延平,调动兵力加强闽北地区防御。三月,原占据武平县的石达开旧部花旗军(④花旗军为广东天地会起义军,于咸丰五年归入石达开部,咸丰十年在广西脱离石达开东归,当年十一月九日据武平。其领导人为谭星、陈荣、周春、林彩等。)放弃武平,到汀州与朱衣点、童容海会合。鉴于清流、永安被清军所阻,朱衣点等遂于四月十五日撤离汀州,改道从瑞金北上,后至河口(今铅山县)归入忠王李秀成部。
  同治三年(1864)六月天京失陷,标志了太平天国的失败。但在长江南北各战场的数十万太平军,仍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长江以南的太平军,在江西和浙江湖州遭到湘军、淮军的攻击,多数并入侍王李世贤和康王汪海洋部,转至福建、广东继续战斗。
  李世贤军十余万人,于八月底越梅岭关进入广东。来王陆顺德等部于九月初九日由大埔进占福建永定县,十五日攻克龙岩州,击毙守备陈登鳌。天将丁太阳、林正阳部十一日攻陷武平县,擒获福建按察使张运兰,击毙总兵贺国祯、王明高和副将雷昭维、尹定友等。十三日粤军来攻武平,次日丁太阳转入永定。李世贤自领大军,十三日连占平和、南靖二县和云霄厅(今云霄县),十四日一举袭破闽南重镇漳州府,击毙总兵禄魁、道员徐晓峰,杀了知府扎克丹布。汪海洋军进攻江西宁都失利后退回瑞金。浙江提督鲍超统军来逼,汪部四五万人即于九月十五日退入长汀南部濯田一带,随后又进占连城南部的新泉和上杭北部。至此,太平军在闽南、闽西占领区连成了一片。
  太平军余部十余万人会集福建南部,闽浙总督左宗棠不得不入闽督师。左部湘军二万余人分三路进军福建:西路由帮办福建军务刘典、署臬司王德榜率领,由江西建昌(今南城)人汀州;中路由提督黄少春带领,由衢州经浦城、建宁南进;东路由提督高连升统率,由杭州赴宁波,乘英轮从海道抵福州,经兴化(今莆田)出泉州。除湘军和福建本省兵力外,还檄调江西、广东部分兵力,配合作战。
  十月十二日,署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率军进攻漳州,被守军击退,屯扎九龙江右岸万松关、瑞香亭一带。十一月初三夜,李世贤率部在当地起义军的配合下,袭击了清军营垒,毙林文察以下约千人。(①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第296页,1984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英人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引威里塔斯《访问漳州》的报告说:“斩了清军一千人,俘获四百五十人。”见该书下册6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署福建水师提督曾玉明率水师来援,又被击溃,退扎安东桥。中旬,湘军高连升部抵安东桥,黄少春部进占万松关、瑞香亭一带,与李世贤军对峙。
  湘军刘典部入汀州后,于十一月十七日进犯新泉、下车、上下罗等处。十九日,汪海洋和偕王谭体元、佑王李远继等组织反击,大败刘典所部于马洋洞,并袭破其杨家坊行营,阵斩副将卢华胜、参将刘敬廷、游击郭立本等。刘典收集败兵,退守连城县城。清廷得报,即命李鸿章调拨炮队入闽增援。
  左宗棠鉴于冒进失利的教训,改取“渐逼渐进”的战术。以高连升、黄少春部6600人攻漳州,道员康国器、总兵刘明珍部4500人攻龙岩,刘典、王德榜、总兵王开琳部1.8万人攻汀州、连城。十二月二十九日,署汀州镇总兵关镇国部在粤军副将方耀部的配合下,占领永定县。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三日,龙岩太平军万余人,分五路进攻距城四公里的铁石洋清军,未克而归。次日,康国器于东宝山草帽坳预设伏兵,另以一部攻城诈败。太平军倾城而出,中伏伤亡2000余人。当夜,康部又袭击东门炮台,城内守军出援,清军乘隙攻入城内。陆顺德等部弃城逃往漳州。龙岩的失陷,太平军漳州李世贤部与长汀、连城汪海洋部的联系便被切断。接着,刘典、王德榜部连续向汪海洋部进攻,汪部节节败退。正月二十七日,双方大战于连城新泉地区,汪部又大败,“所部精锐,丧失几半”(①郭以廷《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下册第1119页,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二月初四日,汪部再败于南阳,余部向龙岩、南靖、永定一带转移。
  清廷为加强对福建太平军的镇压,又从江苏调派提督郭松林、杨鼎勋带领装备有洋枪洋炮的八千淮军,由海道入闽。郭松林部于三月五日抵厦门,随即从海澄登陆,入漳与湘军协同作战。左宗棠又命在闽西的王德榜部、在龙岩的刘明珍部东进,在永安的总兵刘端冕部南下,会攻漳州。还从浙江增调3000湘军,由衢州总兵刘清亮率领,以增强攻漳兵力。这样,围攻漳州的湘军、淮军和闽军已达三万余人,且多为装备有洋枪洋炮的精锐部队。
  三月初以后,清军采取步步为营,进逼漳州。李世贤军多次出击,均未奏效。三月十六日,高连升一部进扎赤岭南部院祠。李世贤亲率城内太平军和南靖援兵分路出击,首次攻击不利,再次攻击又遭到高连升、郭松林部的联合反击,后退时被清军洋枪队斜出轰击,阵亡“三四千人,带伤以万计”(②王先谦《华东续录》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王德榜部于漳州东北越河扎营,李世贤军再次出击,阵斩游击钟元兴,但受对方排炮轰击,未能攻破营垒。四月初十日,李世贤军于漳州南部古县、埔西、恒苍一带,再次与郭松林、杨鼎勋部交锋,又失利。十五日,与王德榜、刘清亮部战于漳州东北、浦南、乌头门一带,也败退。至此,清军已从北、东、南三面逼近漳州城。为了配合进攻漳州,粤军于两省交界的枫朗、柏嵩关、老虎关分三路布防,由总兵卓兴、翟国彦、副将方耀分别扼守,以堵截太平军入粤;湘军刘典部则机动至龙岩一带,防止李世贤部西进。
  四月二十日,王德榜、刘清亮部进攻漳州东北部要隘乌头门,太平军据垒顽抗,垒外花椿木栅尽被破坏。次日,王德榜、刘清亮与郭松林、杨鼎勋联合进攻。太平军在乌头门的十四座营垒先后被攻破,牺牲万余人,余部向南靖退却。清军追击至天宝寨。在漳州东面的高连升、黄少春部乘势进攻楼内寨,太平军败溃,清军追至东关,纵火焚烧附城营垒。败退的太平军拥挤入城,清军紧紧追杀,夺门而入。李世贤率城内太平军“巷战不胜”(③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下编第三册586页,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于当夜十时从西门撤走。太平军占领七个月之久的漳州城遂告沦陷。随后,南靖、平和、漳浦、云霄、诏安也相继失守。五月初二日,李世贤、陆顺德等余部于永定塔下,又为康国器、王开琳部所败,损失约二万人,次日又有三万余人投降清军。(④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297页,1984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至此,李世贤军丧失殆尽,只身逃出。陆顺德则率余部人粤,占领镇平(今蕉岭),后走平远。
  汪海洋部太平军也接连失利。三月二十七日又于龙岩、永定、南靖间的奎洋等处,被刘典、康国器部打败,阵亡6000余人。四月十三日续败于大溪,即退入广东大埔。漳州失陷后,汪海洋领军回击永定,二十三日进攻猎射凹清军获胜,斩总兵丁长胜、游击陈观光,擒参将熊常富。二十五日进攻湖雷康国器部,受挫,西走上杭。五月十一日于上杭被高连升部战败,遂人武平。二十日进占广东镇平。
  李世贤从永定塔下逃出后,“割发密藏山中,昼伏夜行”(①牟安世《太平天国》第495页。195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六月二十八日至镇平,入汪海洋军营,不意四天后竞被汪海洋刺死,(②李世贤在永定被围,汪海洋在上杭不去救援;后李世贤余部投附汪海洋,汪又杀了李的部将李元茂。汪海洋怕李世贤取代自己,于己不利,故派人将他剌死,并诬世贤投敌。)年仅32岁。
  汪海洋等部转战于粤东、赣南,十月占领广东嘉应州(今梅县),被左宗棠指挥的五六万湘军、粤军包围。十二月十二日,汪海洋督率所部反击清军时中弹受伤,四天后牺牲,年仅36岁。余部由偕王谭体元统率突围,二十四日于黄沙嶂山中迷途,被清军追及,谭体元力竭坠崖死,部众或战死,或投降。至此,转战闽粤的太平军余部以失败而告终。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