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党起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35
颗粒名称: 四、会党起义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5
页码: 167-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末清初会党起义的记事,其中包括了闽南小刀会起义、闽中红钱会、黑钱会起义等。
关键词: 会党 起义 清代

内容

明末清初,福建人民抗清最久,频繁的战事使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死亡和逃亡者不知其数。到了康熙中期以后,局势相对稳定,但官府的苛捐杂税和地主的残酷剥削,仍使劳动人民处于极端困苦中。因此,不少人迁渡台湾、南洋谋生,有的秘密结社,团结互援,对抗官府。早在清初康熙、乾隆年间,闽中、闽南一带就出现了以抗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组织。以后,这种秘密会社逐渐传播到东南各省和南洋地区。太平天国革命期间,福建的会党组织遍及全省各地,有小刀会、红钱会、黑钱会、江湖会、闹公会、红会、花会、黑白旗、红白旗等。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推动下,他们纷纷响应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黄位、黄德美领导的闽南小刀会起义,林俊领导的闽中红钱会、黑钱会起义。
  (一)闽南小刀会起义
  闽南小刀会于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创建于厦门,会首是同安店前村华侨陈庆真。不久遭到清政府镇压,陈庆真等便转移到龙溪、海澄、同安三县交界的农村继续活动。后来,会众发展到上万人,活动地区遍及闽南各县。咸丰元年(1851),陈庆真、王泉等50名骨干先后被捕牺牲,组织受到严重破坏。是年,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全国掀起了反清高潮,闽南小刀会在海澄县归国华侨江源、江发兄弟领导下,积极准备起义,因事机不密,江源、江发等五人被捕,刑毙于省狱中。会众便推举黄位、黄德美继续组织起义。
  黄位,同安上巷社人,以贩牛皮为业,绰号“牛皮位”。黄德美,同安石兜社(今属龙海角尾乡)华侨地主,黄位是他的养子(一说是族叔)。他俩为人慷慨豪杰,交游甚广,深得会众拥护。起义前,闽南各地小刀会首领于厦门秘密集会,统一认识,约期起事。两黄回来后,在灌口刘心庵地方集合附近十八社2000余会众,誓师起义,公推黄位为大元帅,黄德美为大统领。咸丰三年四月初六日夜,起义军进袭海澄,一举攻克县城,次日占领石码,随即乘胜围攻漳州城。漳州守军上年大部被调往湖南对付太平军,当时守城的多数是临时雇请的兵丁,战力极弱,且城内又有小刀会会众内应,所以初十日城就被起义军占领。兵备道兼知府文秀、总兵曹三祝抗拒,被义军所杀。同日,另一路起义军攻占长泰城。小刀会起义后,附近农民“闻风蜂起”(①黄家鼎《马巷厅志》附录《小刀会匪纪略》。),两三天内义军队伍已达8000余人。十一日,黄位、黄德美率领3000义军,以篷船30余艘,从石码渡海进攻厦门。厦门水师提督施得高正率舟师出巡外海,起义军在洪英领导的厦门小刀会的策应下,顺利占领厦门。施得高回航后泊于中港,派游击郑振缨领兵200余人向镇南关(今思明南路大生里附近)反扑,很快被起义军歼灭。施急率水师退守刘五店和马巷。当晚,起义军元帅黄霸业、军师蔡茂昭领兵一部进攻同安。清参将雅尔颂阿和知县李湘洲连夜弃城逃走。十二日晨,城内群众以鼓乐迎起义军入城。起义军稍事休息,即继续进军攻克安溪县城。十三、十四日,另一支起义军连克漳浦、云霄和诏安的铜山(今东山岛)、平和的琯溪等城镇。二十二日,施得高亲自率兵600人,从沙尾坡登岸,很快又被起义军击退。
  小刀会占领厦门后,即着手建立革命政权,废除苛捐杂税,严令所属:不准恃强欺弱,不准恃众欺寡,不准理曲袒亲,不准假公济私。由于起义军“行为和平,大孚人望”(②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第130页,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下等阶级同他们亲如兄弟”(③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第505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市民乡民“从之如归”(④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咸丰三年四月。),革命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小刀会乘“闽兵外援内虚”(⑤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咸丰三年四月。)举兵,势如破竹,九天之内占领了闽南大部州县。但随着占领区扩大,兵力分散,有些城镇得而复失。初十日,起义军占领漳州后,主力即转攻厦门,清游击饶廷选率余部,配合龙溪县令苏宗勤、海澄县令汪世清带领的民团,串通城内的绅士,于十二日乘文秀的儿子恩志入城寻找父尸之机,突然袭取漳州城。起义军仓促应战,众寡悬殊,阵亡千余人,首领谢厚、将军吴魁、军师陈金斗等被俘。过几天,安溪、云霄、同安、漳浦、铜山等城镇也相继陷落。
  在小刀会起义的同时,红钱会、黑钱会起义军也连克闽中各县,全闽骚动。福建兵少库虚,巡抚王懿德穷于应付,只好将省城各标营交给总兵郭仁布带领,会同兴泉永兵备道锡藩所部,配合水师提督施得高进攻厦而把浦城枫岭守军调到延平(今南平),扼守闽江上游,再以部分水师防守闽江下游,以保省城安全。清廷认为厦门为福建要地,务必乘起义军初起“及早扑灭,否则滋蔓难图矣”(⑥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三年五月。),即令广东巡抚叶名琛雇募红单船,并抽调潮州兵勇,驰赴厦门协同镇压。六月,各部清军集结同安刘五店一带,会攻厦门。总兵郭仁布、参将琳润畏死,迁延不进。起义军抄间道出刘五店侧后。锡藩会同水师迎击,其部将林向荣倒戈归顺起义军。锡藩腹背受敌,溃败,乘水师船只逃走。起义军乘胜出动战船40余艘,于十六日进攻金门。金门与厦门仅一水之隔,互为唇齿。起义军初占厦门时,上了金门绅士的当,未及时攻取,此时岛上已作充分准备。起义军进抵后埔海面(大小金门之间),即遭岛上炮火轰击,无法靠岸。随后,清水师战船从后丰港冲击,起义军抵挡不住,损失战船九艘(一说11艘),阵亡淹死数百人,将领林沙、林桂被俘,余部败归厦门。
  七月,王懿德奏准起用久历戎行、革职家居同安的提督李廷钰督师进攻厦门。二十三日,清军从镏江越五通水道登岛,二十五日抵金瓜亭,进攻文灶。起义军奋勇抗击,元帅黄潮力战阵亡,首领黄英被俘就义。清军也伤亡不少。之后,清军进攻,义军除正面迎击外,还进行迂回侧击,清军屡战不能得手。李廷钰遂分兵占领南部的曾厝垵,以牵制起义军兵力。尽管如此,由于起义军顽强节节抗击,清军进展缓慢,常常处于对峙状态。八月,王懿德亲临泉州城督战,李廷钰把招募的亲兵也投入战斗,才从麻灶埔、将军祠、金鸡亭逐步逼近厦门城。九月,提督施得高、总兵陈鼎鳌率闽粤水师占领鼓浪屿,切断起义军从海澄来援和补给的水道。李廷钰督率各部清军三面包围厦门城,多次攻城,均被起义军击退。至十月十一日,起义军因援绝粮尽,才从西门撤退入海。起义军白天撤走,“并未受到胆怯的清军的阻挠”(①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第130页,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及至全部走完,“官军才入城市,纵兵劫掠,戮及童稚,刀钝而不血,则并缚数人而投入海”,“有一日斩杀至二千人以上者”。(②徐珂《清稗类钞》第27册,《会党类》第14页。)
  小刀会退出厦门后,海澄、长泰、琯溪也相继失守。在同安城郊的起义军将领黄霸业、蔡茂昭被捕,壮烈就义。黄德美退到龙溪乌屿桥(江东桥)备舟准备出洋,被同族地主黄伦等告发,被捕至厦门肢解惨死。黄位率余部游弋于海上,继续进行反清斗争。后曾联合广东澄海黄兴顺的抗清船队,袭击厦门和台湾的淡水、鸡笼(基隆)等地,直到咸丰八年(1858),才在海上被消灭。
  (二)闽中红钱会、黑钱会起义
  起义主要领导人林俊,是永春州(今永春县)武生,学名万青,善骑射,以豪侠闻名。他受红钱会、黑钱会反清复明的影响,少年时期就决心要推翻清朝。太平天国革命后,他积极联络会党,以调解械斗、教练武术为名,在永春、德化、南安一带发动群众,准备起义。他的挚友,黑钱会首陈湖和在延平当船工的红钱会首黄有使(即黄友)均答应同时举事。其父武举人林捷云怕他惹祸,将他“执以送官”,而会众“千余人已布满城内,声言与大帅共命”,(③民国《永春县志》卷一《大事记》。)永春知州崔洲被迫将他释放。
  咸丰三年(1853)四月,闽南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了厦门和周围各县。林俊见时机已到,便在城西金峰山聚众宣布起义,二十四日率领数千起义军攻克德化县城,知县申逢吉弃城逃走。永春知州崔洲便杀了林俊的父亲,并诛累其亲友。林俊即回师永春,三十日攻破州城。由于永春豪绅带领团练拚死反扑,泉州清军也赶来支援,永春、德化二城得而复失。五月,林俊率领起义军北进,准备与攻下永安、沙县、大田的黄有使、江水领导的红钱会起义军会师,进攻延平。当林俊抵达沙县时,黄、江起义军围延平,因清提督炳文率军来援,已退回永安,沙县已经失陷。林俊单独围攻沙县不克,遂向尤溪转进,于六月初八日攻下尤溪城。负伤逃走的尤溪县令金琳召集各乡民团,在清军配合下进行反扑。林俊主动退出县城,迎战于山头窑地方。起义军失利,林俊负伤,军师僧人阿金等多人被俘,遂退至尤溪二十都深山休整。此时,永安、大田也相继失守,黄、江起义军退到岩洞寨山区。林俊伤后即率余部返回永春。
  林俊回到永春后,在陈湖黑钱会的配合下,于七月中旬在桂洋地区打了胜仗,杀了清军游击恒动、都司暨青云,乘势先后重占德化、大田县城。八月中旬,林俊引军指向闽中沿海,二十四日一举袭占仙游县城,杀了知县黄曾志。他积极调解莆仙黑白旗群众之间的矛盾,使其团结抗清。九月初八日,林俊起义军在数千黑白旗群众的配合下,围攻兴化府城,因海坛总兵钟宝三领兵来援,起义军退回仙游。在泉州督师进攻厦门小刀会起义军的巡抚王懿德,见福州至泉州的通道被切断,急忙分兵2000北击,林俊命其兄林广带领一部起义军到枫亭阻击。十七日,林广乘清兵刚到,立足未稳,突然发起进攻,杀了游击周兆麟和新任仙游知县黄际虞。清军溃败。二十三日,林俊再次联合黑白旗群众进攻兴化府,第二天遭到城内清军和城外豪绅武装的夹击。起义军受挫,一部退回仙游,一部转移到永福(今永泰)、福清边界山区。兴化清军乘起义军新败,以2000兵由间道偷袭仙游。二十九日,清军抵达仙游城东五里的陵陂,黑白旗伪装“乡团”,诱其进入城南东屏山伏击圈内,一举将其歼灭,杀了参将瑞文、游击周向宸和通判其昌。十月初,起义军攻占永福县城。中旬,清军击退厦门小刀会起义军,移兵北上。林俊见态势不利,主动撤离仙游、永福。
  林俊离开仙游后,回师德化,占据永春与德化交界的虎豹关。十一月,清总兵吕大升、钟宝三等领兵进攻德化,途中遭到起义军袭击,游击王应选、都司苏起鳌被杀。在虎豹关前,起义军又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后来,永定知县以“乡勇”为向导,从小路攀岩而上,偷袭焚烧起义军关寨,起义军退守德化县城。十二月初,起义军在城郊与清军恶战失利,黑钱会首领陈湖牺牲,(①民国《永春县志》称陈湖为内部所害。本文从《王靖毅年谱》卷上,咸丰三年十一月。)林俊率余部转移到永春西部与安溪交界的覆鼎乡帽顶山。该山四周皆悬崖陡壁,山顶平坦,水源充足,起义军在山顶筑寨屯粮,准备长期固守。咸丰四年初,在闽北坚持斗争的黄有使、江水因彼此不和,被清军各个击破,江水牺牲,黄有使率余部到帽顶山与林俊会合。清总兵钟宝三、道台胡应泰、知州崔洲带领5000兵勇围困山寨,屡攻不下,又以招降、离间瓦解起义军,也未得逞。直到三月八日夜,因寨内粮草被安溪练总李维霖收买的内奸烧毁,林俊才引军转移到南安炉内乡一带山区。
  林俊转移后,清军一时不知起义军去向。四月初,起义军已作好反“围剿”准备,钟宝三才领兵至南安,刚到厚阳杉仔隔屯兵,即遭起义军夜袭。由于起义军得到炉内人民的掩护,清军连日“剿捕,逆踪杳然”(②沈储《舌击编》卷三,咸丰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禀》。)。至五月,钟宝三发现起义军在湖内村的据点,便开始进攻。林俊以一部兵坚守湖内土堡(土楼),自领其余起义军游动于附近山中策应。土堡背山面水,石砌墙厚二尺八,高四丈,可屯兵千人。清军进攻时,土堡内守军居高临下,顽强抗击,山中起义军则抄袭清军侧后。因此,清军连攻20余日,均未得手,南安知县反被起义军抓走。此时正当雨季,清兵长期露宿,日晒雨淋,伤病死亡日众,钟宝三便找个借口,怏怏退兵。
  林俊应黑白旗首领朱三、陈尾之请,于六月初三日到仙游盖尾乡一带,与朱、陈共同领导数万旗众抗清。清方在仙游集中7000兵勇,由总兵吕大升、钟宝三、道台徐宗干、保泰分别率领“围剿”。林俊利用有利地形,采取流动作战,与敌周旋达数月之久。闰七月,清方收买内奸杀害朱三。清军为搜捕林俊,采取烧光政策,“迭用炮火挨乡焚烧”(①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清》七,咸丰四年闰七月。)。九月十七日清军攻陷盖尾,陈尾被俘受害,林俊突围转移。
  形势对起义军不利,林俊所部离开盖尾后即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于晋、南、永、仙交界山区。为了迷惑敌人,还散布“林俊已在盖尾被烧死”的假消息。不久,黄有使在永春被捕牺牲。王懿德遂于咸丰五年初宣布“全省肃清,大军凯撤”(②王家勤《王靖毅年谱》卷下,咸丰五年。)。可是,当年四五月间,林俊又于南安与永春交界的云峰山集合2000余人,开赴闽北,占据顺昌班宝山、淹山,袭击沙县、将乐、顺昌等地。九月,清廷下令:“林俊一犯,于一月限内务期必获,若仍前懈驰,著即严参”(③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五年九月。)。王懿德不得不再次调兵“进剿”。但“剿”了一年多,起义军仍十分活跃,到顺昌督“剿”的延平知府金万清、守备王三韬先后被起义军击毙。
  林俊再到闽北时,曾派人到江西与太平军联系,请求支援。咸丰七年二三月间,太平军杨辅清等部首次入闽,连克光泽、邵武、建阳、汀州等府县。林俊即在晋江与南安交界的大罗溪、吉火一带重新聚众万人,并以太平天国“英烈王三千岁”(④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三,《陈奏泉州守城获胜疏》。按:太平天国并未授予“英烈王三千岁”封号,林俊假借此封号是为了号召群众。)名义发布告示。两次攻打南安县城和围攻泉州府城都未得手。林俊便率领起义军经永春、德化、大田北上。闰五月抵达沙县,连败沙县知县严葆铦、游击王金镛所部官军,围攻县城七日不克,遂继续向北挺进,拟与太平军会师。此时,入闽的太平军已折回江西,会师未能实现。七月二十一日,起义军经过顺昌仁寿乡时,林俊率先过仁寿桥,被一名躲在桥下的乡勇开枪击中,落水身亡,年仅31岁。林俊死后,起义军一部留在闽北继续斗争,其余退回永春、南安,于同治四年(1865)被左宗棠湘军所镇压。
  福建会党起义打击了当地封建势力,牵制了清军兵力,有力支持了太平天国革命。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