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厦门抗英军登陆作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34
颗粒名称: 三、厦门抗英军登陆作战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3
页码: 165-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时期厦门抗英军登陆作战的记事,厦门是福建的重要门户,面对台澎,背靠漳泉,分控东南沿海。港内有鼓浪屿、大屿、猴屿、火烧屿等依托,港外有青屿、浯屿和金门诸岛屏卫。厦门本岛及附近各岛驻有清军水师850名,陆军800名,另有水勇300余名,在新筑炮墩及旧炮台内共安有大小火炮280余门。
关键词: 厦门 抗英军 作战 清代

内容

厦门是福建的重要门户,面对台澎,背靠漳泉,分控东南沿海。港内有鼓浪屿、大屿、猴屿、火烧屿等依托,港外有青屿、浯屿和金门诸岛屏卫。厦门本岛及附近各岛驻有清军水师850名,陆军800名,另有水勇300余名,在新筑炮墩及旧炮台内共安有大小火炮280余门。
  道光二十年(1840)夏,英国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借口清朝在广东虎门烧毁其走私鸦片,发动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五月,英侵略军舰队驶达广州海面,以少数舰只封锁珠江口后,即起航北犯。六月初,英舰队驶经福建海面时,侵略军总司令懿律以递送《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副本为名,派舰长包诅率载有44门炮的“布朗底”号军舰,闯人厦门港挑衅。
  六月初四日(7月2日),英舰“布朗底”号由青屿强行进港,并派一名少尉军官偕翻译划舢板递送照会副本,遭到岸上清军拒绝。次日,包诅再派舢板强行靠岸投送,又遭清军拒绝,英舰遂“换旗开炮,直扑炮台”(③王光谦《东华续录》道光二十年七月条。),使厦门炮台和民房多处受损。清守军忍无可忍,当即还击,“哨船及岸上弁兵枪炮联络”(④王光谦《东华续录》道光二十年七月条。),毙伤英军多人。包诅害怕势孤吃亏,“系书(副本)竿头,树立于滩上”(①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5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退出厦门港,北上追赶舰队。但留军舰、运输船各一艘封锁港口,进行多次挑衅,均被守军击退,不久也北上定海。
  英军攻占浙江定海,北犯渤海湾,清廷被迫同意在广州会谈,英军撤兵南还。十二月,广州谈判破裂,英军攻陷虎门,继而围攻广州。道光二十一年四月,清廷乞和,屈辱签订《广州和约》。英政府仍嫌勒索太少,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主持扩大侵略战争。七月,璞鼎查抵达澳门,会同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卧乌台,率领军舰10艘、轮船4艘、运输船21艘,装载陆军2500余人,驶离香港,第二次北犯。
  签订“和约”后,英军退出虎门,清廷误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下令沿海各省将军和督抚,酌量裁撤调防官兵。六月下旬得到英军即将再犯闽浙的报告后,道光帝仍不以为然,于七月初三日批复:除“镇海、定海紧要处,酌量暂留弁兵外,其余调防官兵,即著奏明裁撤归伍。……不必为浮言所惑,以致糜饷劳师”(②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43页,引自《廷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二)第1129页。)。可是,事隔数日,英舰的大炮就在厦门开火。
  厦门防务,自上年六月英军侵扰后有加强。在浯屿、青屿、大担、小担四岛增筑了炮台;本岛东部自白石炮台至沙坡尾一带,改沙囊为石壁,高一丈,厚八尺,长五百丈,每五丈留一炮洞,安炮100门;曾厝垵、何厝等处也增筑了炮台;鼓浪屿为咽喉要地,有多座坚固的石砌炮台,并环以沙墩炮台,以增强主炮台的防御能力,计安炮79门。英军再次进犯前,整个厦门地区共安设大小炮279门,有水陆防兵2800人,并有9000余名水勇、乡勇可供调遣。
  七月初九日(8月25日)晚,英舰自广东驶到厦门南之青屿附近碇泊集结,随即向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发了限期献出厦门的最后通牒。当时,窦振彪“以广东和局甫成,现当无事”(③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112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正率水师出巡外洋,闽浙总督颜伯焘督同道员刘耀春,传令清军据守各要隘,准备抗击侵略军。
  初十日晨,英军先以火轮数艘对鼓浪屿和厦门实施火力侦察,接着大队兵船闯人。白石头、鼓浪屿、屿仔尾等炮台守军,以猛烈炮火三面环击,击沉英军火轮二艘、兵船一艘。(④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114页。另《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三十一,闽浙总督颜伯焘称:“打沉该逆火轮船一只,兵船五只”。)英军集中七八艘舰的二三百门炮对各炮台逐个猛轰。下午一时,英舰三艘对鼓浪屿和厦门沿岸各炮台继续进行炮击后,英军一部乘舢板首先在鼓浪屿登陆。由于英军火力猛烈,守军稍事抵抗即溃散,鼓浪屿于下午三时落人敌手。与此同时,另几艘英舰进攻厦门以东各炮台,守军坚决抵抗,有的击退登陆兵达三五次之多,总兵江继芸、副将凌志、游击张然等先后壮烈牺牲,守兵伤亡数百人。下午四时左右,白石头及其以西各炮台被英军火力击毁,英军遂从此登陆。此后,英舰火力延伸,轰击厦门城,守城清军向虎头山退却。傍晚,厦门被英军占领,颜伯焘、刘耀春退守同安。但厦门人民并没有屈服于外国侵略者,他们组织了两支抗英武装,不断袭扰英军,在十余天内打死打伤侵略军200余人。
  厦门沦陷后,清廷急调2000名江西兵援闽,严令颜伯焘收复厦门,并命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奉天沿海诸省停止撤兵,加强防御。
  二十一日(9月5日)晨,英军撤出厦门,以军舰三艘、运输船三条,及陆兵400名留守鼓浪屿,其余舰船全部北驶。随后,英军继续增加侵华兵力,连陷定海、镇海、吴淞、镇江等地。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清廷被迫与英方签订《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这个外国侵略者强加于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