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成功抗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32
颗粒名称: 一、郑成功抗清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11
页码: 153-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时期郑成功抗清的记事,其中包括了创建金厦根据地、奋战闽南,大败清军、拒清诱降分兵进取、大举北伐,保卫厦门等。
关键词: 郑成功 抗清 战事

内容

郑成功,初名森,南安石井人。他从小立志报国,喜读孙吴兵书,兼爱舞剑驰射。十五岁补县学生员,二十一岁人南京太学。其父郑芝龙,早年组织武装商船队,兴贩日本和南洋各国,对抗明朝官府。后为明朝招抚,授为海防游击,累升至福建总兵。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军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总兵郑鸿逵、郑彩奉迎明唐王朱聿键入闽。当年闰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改元隆武。隆武帝在福建主要依靠郑芝龙的势力,封芝龙为平虏侯,继升为太师平国公,“军国大政一委芝龙”(①邵廷采《东南纪事》卷一《唐王聿键》。)。隆武帝对郑森极为器重,赐他姓朱,改名成功,任为御营内都督。自是中外称他为国姓爷。隆武帝为了抗清和恢复失地,派郑鸿逵出浙东、郑彩出江西,自己统兵亲征,十二月进抵建宁(今建瓯)。次年春,湖北、江西、浙江等地抗清连连受挫,隆武帝移师驻延平(今南平),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二月,清廷命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同固山额真图赖等,(②贝勒为清贵族爵号,位在亲王、郡王之下。固山额真为官名,即八旗组织中旗的长官,后改称都统。)率军攻略浙、闽。四月,清军进攻抚州,郑彩从广信(今饶)撤兵入分水关(崇安西北)。六月,郑芝龙无意抗清,借口海寇来犯,尽撤关隘水陆诸军回安平(今晋江安海)。清军连克金华、温州、台州后,分路从广信、衢州(今衢县)入闽。八月,郑鸿逵退兵人仙霞关,关门不守,致使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见形势危急,从延平出奔汀州(今长汀)。清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杜尔德由仙霞关人浦城,连下建宁、延平,即向汀州追击,二十八日占领汀州城。隆武帝被俘受害,隆武政权灭亡。清固山额真韩岱由分水关人崇安,直下福州。九月,博洛抵福州,即分兵由兴化(今莆田)取泉州,由大田、漳平取漳州,并派人招降郑芝龙。十一月,拥重兵于安平的郑芝龙投降,随后被清军从福州挟持北去。同月,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改元永历,建立另一个南明政权。
  清军入闽,大肆进行屠杀和掠夺,各地人民奋起反抗。顺治三年至八年,福建境内就有明朝遗臣领导的抗清军和农民起义军70余部。隆武帝遇难后,郑彩以水师迎接原在浙江称监国的鲁王朱以海入闽,与福建抗清军联合抗清。抗清联军在广大农民军的参加和配合下,先后光复三府一州三十九县,一度围攻省城,水陆起义军达数十万人。后因郑彩专横,排斥打击异部,对百姓横征暴敛,渐失人心,联军发生内讧,遂被清军击破。其余部后来集中到郑成功的旗帜下继续抗清。
  (一)创建金厦根据地
  郑芝龙降清时,不听郑成功劝阻,并逼成功一起降清。成功在其叔鸿逵的帮助下,率部人海。顺治三年十二月初一日,年仅23岁的郑成功,会隆武帝遗臣和好友于烈屿(小金门),定盟复明,起兵抗清。随后,前往南澳招兵,在鼓浪屿练兵。他父亲的旧部也多来归附,乃称明招讨大将军,设左右先锋、左右护卫、亲丁、楼船六镇,(③镇为郑军的基本单位,下辖四至五协(营),约二千人。)沿用隆武年号。
  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1647)二月,清贝勒博洛命固山额真韩岱率军进占安平。郑成功的叔叔芝豹弃城登舟逃泊外海,母亲田川氏殉难。郑成功带孝出师。韩岱见郑军军容强盛,不敢迎战,连夜退回泉州。四月,郑成功联合郑彩部进攻海澄,占领九都。驻在金门的郑鸿逵见成功远去,恐清军再下安平回救不及,劝他回师联合攻取泉州,伺机进取。八月二十二日,成功与鸿逵会师泉州桃花山。驻守泉州的福建提督赵国祚率骁骑500、步卒1500,出涂门和东门,分两路直冲郑军营垒。成功命洪政、陈新二将领兵分头迎击。双方激战四小时,胜负未分。鸿逵命该部绕到侧后夹击,成功又出奇兵截杀。清军溃败,入城中固守。以后成功屡次攻城,清溜石寨参将解应龙即驰军来援。九月初三日,成功采取攻城打援战法,于途中伏击,歼灭解应龙援兵,并以水师袭破溜石寨,孤立了泉州城清军。当时,附近农民起义军主动配合郑军围城。城内绅士郭显等策划内应,不幸事泄,被清军镇压。后来,西门清军守将杨义约降未遂,造成郑军夜袭受挫。
  九月,清漳州守将王进奉檄率骑兵500、步兵千余人来援,诈称合潮州援兵数万,将分兵进捣安平。成功认为泉州城坚,一时难破,须先退敌援兵。即以鸿逵继续督师围城,命水师移泊浔尾(今集美),分兵据守刺园,以防清军攻安平;自率一部屯驻五陵坡,扼控漳泉要道,兼作两边救援。王进援兵至大盈岭,侦知大路被阻,遂以一部佯攻安平,牵制郑军,自带主力从冷水井、何坑出南安,二十一日突至泉州城下。王进正与鸿逵所部交战,城上见援兵到,即呐喊助威,虚作出击之势。鸿逵急忙引军退回金门。成功得知后,也退兵驻守安平。
  顺治五年五月,郑成功率部进攻同安。清守将游击祁光秋领兵出战,被郑将甘辉击败,守备王庭被杀,溃退入城。当夜,祁光秋与知县张效龄弃城逃走。次日晨,百姓迎郑军入城。此时,郑成功获知桂王在广东即位,遂改用永年号,派人奉表称贺。随后,以邱缙、杜壮猷、金作裕三将守同安,自率大队舟师到铜山(今东山)修船练兵,并等侯永历帝旨意,企望会师进取。
  七月,清廷命闽浙总督陈锦、福建巡抚余国鼎及李率泰等会师攻同安。邱缙、杜壮猷扼守大盈岭,阻击从泉州来犯之敌;金作裕据守宁西岭,以防漳州清兵来袭;知县叶翼云带领民兵守城。清军领旗黄有信率骑兵冲击大盈岭,邱缙负伤,杜壮猷不支,退入城内。金作裕闻讯也收兵入城,协助防守待援。清军日夜攻城,郑军分门死守。八月十八日,城堞全被炮火轰平,清兵越城而人。郑军英勇不屈,与清军展开巷战,多数力竭阵亡,少数被俘受害。陈锦以居民协助郑军顽抗,致使清军伤亡众多,下令大肆屠杀百姓,“死者五万余人”(①夏琳《闽海纪要》卷上。)。郑成功自铜山回援,至金门,城已破。十月,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威远侯。
  顺治六年十月,郑成功率军南征。初九日舟师入云霄港,次日由白塔登岸,分三路攻云霄城。云霄守备张国柱率马步千余人出城迎战。郑军左右两路夹击,阵斩张国柱,清军溃散。郑成功自领中军掩杀,乘势攻入城内,活捉清将姚国泰。城破后,郑军分屯城外要地,准备迎击来援清军。至二十日,未见清军来攻。成功即以三镇兵力扼守盘陀岭,又派两镇兵力扎守通往诏安的南岭门小路,自率主力南围诏安城。漳州守将王之纲、王邦俊得知郑军攻诏安,即调集所属各县兵力,分四路会攻盘陀岭。二十八日晨,岭上浓雾密布,清军乘雾上岭,先以炮轰击,继以各路冲击。岭上郑军来不及应战即被冲散,雾大无法互相应援,岭隘失守。郑成功见漳州援兵到,于十一月撤围诏安,率部进入潮州地区招兵措粮。先后攻下粤东沿海割据诸寨,海澄、惠来、潮阳等县闻风归顺,建立了征粮基地,并招收农民军多部。
  顺治七年八月,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驻守粤东,继续措粮,自领大军回师福建,计取厦门,收并郑联所部四万人。九月,郑彩部将也多来附。十月,铜山、南澳、闽安等处义师均归成功节制。郑军声势大振,部队已达近10人,遂分设左、右、前、后、中五军。十一月,清军南下广州,分略粤东,永历帝命成功南援。成功以郑芝莞留守厦门,自领大军由海道赴粤救援。
  福建巡抚张学圣见成功远出,命泉州总兵马得功乘机袭取厦门。顺治八年三月十四日,清军在厦门登陆,郑芝莞乘船逃走。清军在岛上大肆焚掠,郑军历年积存的金银财宝和军械、粮草被洗劫一空。张学圣见岛屿孤悬海中,波涛汹涌,急引兵退走,仅留马得功300余骑在岛上。此时,郑鸿逵由南澳回厦门协守,见厦门失陷,即分发水师堵截五通道、高崎等处,自守神前港,左先锋镇镇将施郎(后投清改名施琅)率部上岛冲杀。马得功走投无路,遂以郑芝龙被挟持京,胁迫郑鸿逵送其回泉州。鸿逵深恐其兄芝龙被害,纵敌回归。四月初一日,成功回师厦门,获悉厦门被袭经过,极为愤恨,以失机论罪义斩族叔郑芝莞,发誓不与纵敌的亲叔郑鸿逵见面。并传话给鸿逵:“不杀虏,无相见期”(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五年四月条。虏,指清军。)。鸿逵“见成功举动威严,执法无私”(②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不能原谅自己,遂退隐金门白沙,将所部及船只交给成功。为了加强厦门、金门防御,郑成功下令于各要口修筑炮台,增加守备兵力,同时设局督造军器,修造战船,积极操演战法。从此,厦门、金门成了郑成功的抗清根据地。
  (二)奋战闽南,大败清军
  顺治八年五月和八月,郑成功两次率师出击,分别于海澄磁灶、漳浦钱山大败清军漳州总兵王邦俊所部,歼敌数千,沉重打击了闽南清军势力。十一月,福建提督杨名高(一作皋)奉命带领马步兵数于南援。成功率师至同安小盈岭据险迎战。他自领戎旗镇屯驻岭上,其余分为四部,一部扎营前方鹊山下,两部埋伏岭下两侧,另一部屯驻侧后鸿渐山后。来犯清军分三个梯队正面进攻,另以一部迂回岭后夹击。清军第一梯队冲击鹊山营栅时,郑军各部严守军令按兵不动;当清军后续两个梯队也投入战斗时,成功发令,岭下左右伏兵从两侧夹击,成功也从岭下麾兵冲下。清军三面受敌,溃散奔逃,多数被擒杀,少数突围北窜;迂回的清军也遭鸿渐山后郑军截击,溃败北逃。郑军合兵乘胜追击,直至马厝巷(今马巷)。杨名高率残部逃回泉州,郑军班师回厦门。
  清漳浦协守明故将陈尧策派人至厦门约降。十二月十五日,郑成功领军至漳浦,陈尧策献城归附。随后,郑将黄廷、黄兴分别攻占诏安、平和二县。次年正月初二日,清海澄守将郝文兴也献城归附,成功乘势发兵进取长泰县。进军途中,郑军前锋两次击退漳州数千清军的阻击。月底围困长泰城,先以云梯攻城不克,后改挖地道炸城。三月初七日爆破,因地道未及城墙而失败。此时,闽浙总督陈锦亲率马步兵数万南援,并传檄汀州、潮州清兵人漳应援。成功即下令撤围长泰,以一部兵力分屯诏安、平和和南靖,堵截潮、汀援兵;自领大军出江东桥,迎击陈锦所部清军。
  郑军帅营扎于江东山(江东桥东侧高地),以三镇兵力屯驻东北大山下,扼守通往漳州的大道,并于山上遍扎空营栅,以迷惑敌人;以十镇兵力布防于东南小山丘地带,采取环形梯次配置,“形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中则首尾俱应”(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六年三月条。),并下令尽撤九龙江上船只,决心在此与清军背水决战;另以一部前出至深青桥、鸿渐尾埋伏,截敌归路。三月初十日,陈锦抵达角美,于距郑军五里的牛蹄山扎营。十三日上午,陈锦亲率全部兵马冲击郑军东南营垒中部,双方相持不下。成功亲督戎旗镇从江东山冲下,清军稍退。继而郑军左右两侧各镇包抄过来,四面夹攻,清军披靡败退。成功挥军追杀至牛蹄山下,清兵尸横遍野。陈锦收拾残部向北奔逃,夜间又遭郑军伏兵截击,数万兵马丧失殆尽。陈锦逃到同安后被其家丁所杀。
  长泰守将得知陈锦全军覆没,连夜弃城逃往漳州,长泰百姓迎郑军入城。四月,成功集中兵力进围漳州城,于四门外各驻四至五镇兵力,分为堵御、应援两部分,指定一名将领统一指挥;另于八角亭、东岳庙附近屯扎部分兵力,扼控进出漳州要道。漳州守将王邦俊闭城固守,上下求援,不敢出战。福建巡抚、提督得报,急忙请调浙江金衢总兵马进宝(一作马逢知)驰赴漳州解围。五月,马进宝带领骑兵1000,步卒3000入漳。成功知马进宝为清军骁将,以计逼他入城,然后继续围困。随后,马进宝出击,在东岳庙附近遭郑军伏击,副将金风被擒,损失惨重,逃到城中再也不敢出战。郑军遂加修各营盘工事,挖河沟,筑短墙,设鹿角、木栅、籧篨等,(②鹿角,树枝制成的障碍物,形似鹿角,故名。籧篨,用竹筐装满沙石堆成的防御工事。)作长期围困之准备。福建巡抚宜永贵见漳州之围未解,援兵又被困城内,便调集二百余条船只,准备进袭厦门,“效围魏救赵法”(③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以诱郑军撤漳州之围往救厦门。成功识破其谋,仅令陈辉率水师北上迎敌。两军水师相遇于崇武海面,开战时清军顺风顺潮冲下,郑军稍退;至潮退风转,陈辉座船领头冲人清军船队,各船后续涌进,清军抵挡不住,弃船登岸而逃。郑军夺得大船十余艘,胜利回师。
  漳州被围日久,城中缺粮。清军骑兵出城夺粮被歼,此后不敢出击,以致“城中食尽,人相食”(④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卷四《郑成功之乱》。),居民饿死过半,(⑤《台湾外纪》、《闽海纪要》、《海上见闻录》等书均说城内饿死70余万,疑有夸大。惟《刑科右给事中张王治残题本》(见《明清史料》已编第三本第269页)称“饿死男女数万”似较可靠。本文从《先王实录》,不书具体数字。)清兵也零星逃出投降。
  九月,清固山额真金砺统率直隶、浙江骑兵万人入闽救援。郑成功仍率师至江东桥据险迎敌。金砺接受陈锦败亡的教训,不从大道直进,改由长泰小路人漳。成功得知后,于二十六日撤围漳州,退屯古县(漳州城南),据险伏兵待敌。金砺进城后即率部与郑军对垒。十月初三日,清军分两股发起攻击。先以一股冲击郑军左翼,被树林内伏兵抄断后路,死伤过半,溃败逃回。继以一股进击郑军右翼,郑军火箭、火炮齐发,火烟被强西风打回,清军乘烟突击。因硝烟迷漫,郑军无法相互救援,败阵溃退。成功亲率戎旗镇接应,仍然抵挡不住,遂边战边退,回据海澄。此战,郑军损失不小,左提督黄山及镇将陈棒等五将领阵亡。海澄城(今龙海海澄镇)地处九龙江下游,三面环水,“与金厦二门互为表里”(①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卷上。)。郑军为长期固守,于年初占领后即增筑二丈余高的石城,与原有土城相连,并修短墙安放铳炮,挖通南部接陆壕沟,通以港水。
  顺治十年四月二十八日,金砺率满汉步骑数万进驻祖山头一带,准备进攻海澄。郑成功由厦门至海澄亲自指挥防守。郑军除以少数兵力守城外,主力布防于南门外桥头、东门外岳庙前、中权关、九都城、镇远寨、关帝庙等处。五月初四日,金砺移师妈宫前,隔河与郑军对峙,当夜即以铳炮不断轰击。郑军营垒木栅、多数崩坏。次日午后,成功命各镇挑选精勇数百人乘炮烟出击,受挫退回。连遭两昼夜炮轰后,郑军工事修了又被轰平,官兵无处站立,颇有伤亡。郑成功一面激励士气,一面下令挖地坑藏身,并亲上前沿高台观察敌情。根据谍报和观察情况,成功判断:敌只以炮轰击,不敢进击,意在逼我退回厦门;今敌火药将尽,我又不退,早晚必来决战。遂下令做好迎击准备,连夜在护城河边埋地炮(地雷)。初七日拂晓,清军分三个梯队进攻。当清军改放空炮策应进攻时,郑军立即拥守河边,用大刀大斧砍杀企图上岸之敌。清军三退三进,双方死伤不少。直到清军三个梯队大部已冲下河沟,郑军即引发地炮,炸死烧死清军无数,尸体填满河沟。成功乘势麾兵过河,追杀清军残部。金砺急忙逃回漳州。
  (三)拒清诱降分兵进取
  郑成功在闽南抗清,清将杨名高、陈锦、马进宝、金砺四次率军南援,均遭惨败。郑军纪律严明,深得人民拥护,队伍已发展到十余万人。清廷为集中力量对付西南桂王势力,便利用被挟持在京的郑芝龙对成功进行劝降。顺治十年八月,芝龙来信劝降。成功为了“将计就计,权借粮饷。以裕兵食”(②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七年八月条。),提出清方难以接受的条件,拖延时间,乘其按兵求抚的机会,分兵略地筹饷,次年正月,清军派人送来封郑成功为海澄公的爵印,八月又送来拨沿海四府给成功安置军队的敕书,成功均予以拒绝。
  顺治十一年七月,明永历帝晋封郑成功为延平王。(③郑成功受封延平王的时间,一说为顺治十年(永历七年)五月,据朱希祖《郑成功受明官爵考》一书考证,以永历八年七月为是,从之。见《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七年五月条注。)十月,郑成功命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率军数万由海道南下勤王,拟和明晋王李定国会师广州。林察未到,李定国已败退梧州。次年五月,林察班师回厦门。
  十一月初二日,漳州协守刘国柱,乘新任总兵刚到,献漳州城归顺郑军。随后,漳州所属各县相继归附。十二月,郑成功命镇将郝文兴、林胜、陈六御分别袭占同安、南安、惠安三县,安溪、永春、德化也闻风来附。继而又以地道爆破法攻陷仙游县城。漳、泉二府仅剩泉州城为清朝所有。次年二月,郑成功为加强政权建设,设置吏、户、礼、刑、工、兵六官,又设储贤馆和育胄馆。三月,改厦门为思明州。在军事方面,于澳仔(今厦门大学校址)盖演武亭,大练水陆诸军,准备兴师进取。
  顺治十二年五月,清廷命郑亲王第二子济渡(一作吉都)为定远大将军,增率清军人闽,企图以兵逼降。郑成功一面下令拆毁漳州城及沿海已占领的县城,使南下清军无城依托,以便撕杀;一面分兵南下征粮,北上牵制清军兵力。六月,前提督黄廷带领十二镇兵力南下潮州,先后攻占了揭阳、普宁、澄海诸县。七月,左军洪旭率领水陆十三镇兵力北上,准备与在浙江抗清的定西侯张名振会师人长江,牵制南下清军。因被风浪所阻,洪旭部仅攻占台州、舟山等地,未能进入长江。九月,济渡统领满汉清军三万人抵达福州,并调集本省兵力,准备进犯厦门。郑成功认为,济渡并非宿将,“不过藉兵再逼我和耳”(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九年九月条。)。遂下令将官兵家属撤往金门、镇海,空厦门岛以迷惑敌人。济渡至泉州,果然再次发信给成功逼降。成功不予理睬,随即调回南北征伐的精锐部队准备应战。
  济渡逼降不成,遂于泉州港调集船只,命泉州总兵韩沿亮为先锋,率舟师进攻金厦。顺治十三年四月十六日,清船队出港,郑军水师出围头迎战。清军先头船只被郑军火炮击沉一艘,其余即转舵逃走,郑师追击。不久,海上风暴骤起,大雨滂沱,波涛汹涌。郑师舟船收泊围头。清军船队被风浪打散,有的驶至围头被郑军夺走;有的漂到金门、青屿,向郑军乞降;有的被远漂到南海;逃回泉州港的仅十余艘;破损翻沉的30余艘,韩沿亮也葬身海中。
  粉碎清军对金厦的进攻后,郑成功日夜操练水陆诸军,准备出征。六月二十二日,防守海澄县城的镇将黄梧背叛,献城降清。海澄为郑军后勤基地,储存大量军器、衣甲、粮食,失落后对郑军颇为不利。七月,郑成功乘济渡及总督、提督全在漳州,省城空虚,密令中提督甘辉带领左戎旗等十五镇兵力北袭。十八日,甘辉师入闽江口,占领闽安镇。随即分兵进围福州城,水路溯江而上,扎营于南台城下;陆路越鼓岭,进逼城东北,整备器具,准备攻城。福州城大兵少,巡抚宜永贵一面派人驰告济渡回援,一面亲督军民守御。济渡得报,急令大军星夜北援,并命提督马得功领兵袭击铜山,牵制郑军兵力。甘辉知援兵将到,福州城坚难下,于二十七日退守罗星塔、闽安镇一带。清军出城追击,被戎旗左协黄安杀退。(②《台湾外纪》称,七月郑成功亲自指挥攻打福州,攻占了乌楼,八月十六日被宜永贵以奇兵吓走。据《先王实录》,郑成功系因济渡北援,恐甘辉轻敌,闽安难守,才决定亲征的,于九月三日抵闽安。《实录》是杨英从征亲闻目睹和郑氏六官案卷整理的,似较可信。另《榕城见闻录》是作者在福州的见闻,对郑军占闽安、围福州的记载甚详,并无郑成功攻城的记述。况且,清大军在漳州,郑成功是不会轻易离开厦门的。若济渡北援后,成功再北上,抵福州当在其后。故采《先王实录》所说。)
  八月,济渡率清军抵福州。郑成功担心甘辉轻敌出战,闽安难守,遂于十八日亲率右戎旗镇等北上。九月三月抵达闽安镇,沿江巡视后,命于罗星塔、闽安镇修筑土城,委派将领镇守,以扼福州门户。不久,他便引军出驻壶江、定海,袭取连江城。十月初六日,马得功领兵从八尺门、大〓渡越海进攻铜山,被郑军镇将黄元、郭华栋击退。
  十月,郑成功率舟师进泊三都澳。十二月由梅溪登岸,翻越飞鸾、白鹤岭进入罗源。济渡派梅勒章京(①梅勒章京,为旗的副主官。清八旗制度,每旗设固山额真(都统)一人,左右梅勒章京(副都统)各一人。)阿格商、巴都、柯如良三将领马步兵数千尾后牵制。郑军改向宁德前进,阿格商又随后跟进。成功即令甘辉等断后,以计诱敌,于险要处伏击,将其歼灭。二十九日,郑军迅速开进,清军放心追赶。至护国岭险要处,甘辉命左先锋周全斌埋伏左边,援剿后镇陈魁埋伏右边,自率一部迎敌。阿格商督兵进击,甘辉拼力死战,胜负未分。随后左右伏兵齐发,清军稍退。因道路狭窄崎岖,对清军骑兵不利,阿格商遂下令下马打死仗。甘辉见清军骑兵披挂(铁甲)沉重,步战易于疲乏,即按操法三退诱敌。阿格商果然三追,但已精疲力尽。陈魁执牌持刀直取阿格商,被对方射中二箭,伤了一刀,陈蟒及时赶到,杀了阿格商,救回陈魁。清军见主将阿格商被杀,急向后退。甘辉挥军赶杀,清军大部来不及上马就死于刀下,巴都、柯如良也在其中。随后清军余部合兵来夺尸体,恰好郑军右提督马信领兵回援,与甘辉等合力奋杀,清军仅存数百骑逃回福州。阿格商三人均为清廷勋故猛将,入关以来,声称战无不胜,故被委派为王世子济渡的先锋官,护国岭一战全部丧命。济渡在闽折兵损将,次年正月回京。
  郑成功继而围攻宁德,清守将不敢出战。郑军遂分散筹粮,回屯三都。顺治十四年三月,成功率师继续北上,至镇下澳(闽浙交界处)被风滞留,获悉其叔鸿逵病故,恐金厦有变,即回师厦门。同年七月,成功再度挥师北征。八月十二日人海门港(台州湾南侧),先后攻占黄岩、台州、仙居、天台和海门卫城。
  闽浙总督李率泰见郑军主力北上,闽安、罗星塔守军多为老弱副锋兵,便命固山额真土赖率领漳泉哨船围攻罗星塔(当时为江中小岛),固山额真郎赛率领铁兵(披挂兵)进攻闽安镇。预先调集数万民夫,自鼓山经溪头,开路直达闽安。九月十四日,清军水陆齐发,同时进犯闽安和罗星塔。闽安寨城连遭清军炮火轰击四昼夜,城墙、工事全被摧毁。郑军镇将余程率所部坚守,全部阵亡。罗星塔被困无援,镇将陈斌等数百人被俘,不屈受害。(②《台湾外纪》卷十称:陈斌等援绝,被叛将施琅招降,千余人降后被杀。《海上见闻录》也说:陈斌等五百余人降后被杀于南台桥。本文从《先王实录》校注本所载。)郑成功发觉闽安部署不当,即于十八日未接告急之前从台州回师,二十一日至闽江口琅琦岛,得知闽安、罗星塔已失,便引军回厦门。
  (四)大举北伐,保卫厦门
  郑成功在福建及浙东、粤东沿海经年攻城略地,频得频失,复明中兴大计难以实现,遂决定进取江南,夺占金陵,以“号召天下”(③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十。)。于是积极整顿军备,加强练兵选将,准备大举北伐。同时,修表至粤西向永历帝请旨,'约孙可望、李定国出师洞庭湖,会师江南。
  顺治十五年五月,郑成功统领北伐大军自厦门扬帆北上。八月,舟师至羊山(杭州湾外)遭到台风袭击,“破巨舰数十艘,漂没士卒数千”(④魏源《圣武记》卷八《国初东南靖海记》。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称,“暴风雨漂没八千余人”。),退回舟山,攻占温、台,整修船只、军械。次年五月,郑成功挥师继续北上,战船数千艘人长江,溯流而上。六月十六日一举攻下瓜州,继而占领南北咽喉镇江。由张煌言率舟师一部追击清水师至芜湖。七月初七日,郑成功指挥十余万水陆大军进围南都(南京)。(①郑军北伐兵力,《三藩纪事本末》称“甲士十七万,习流五万,习马五千,戈船八千,铁人八千。”《圣武记》则称,“戈船之土十七万,以五万习水战,以五万习骑射,五万习步击,以万人来往策应,又有铁人万人。”)于是江南震动,仅芜湖一带归附郑军的就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但由于郑成功轻敌,中了清将的缓兵之计,围而不攻,又未作防御准备,二十二日遭到清军援兵的袭击,连战失利,甘辉等将领阵亡,于二十八日退出长江。八月,再攻崇明不克。九月,回师厦门。
  清廷乘郑成功新败,命安南将军达素率领救援南都的万余骑兵入闽,并抽调直隶、浙江、广东三省水师会攻厦门。郑成功从南北防地调回部分兵力,加强厦门防御。
  顺治十七年四月,清军进围厦门,其攻厦部署:闽浙总督李率泰及叛将黄梧等集中战舰四百余艘于海澄港,企图顺流而下,牵制、歼灭郑军水师;达素及叛将施琅等集中船只二百余艘,分泊于同安南、北港(今杏林南、集美西二港湾),企图运载陆兵从厦门西北部登陆。郑成功根据清军动向,决定亲率水师主力,于九龙江人海处海门岛水域堵击海澄舟师;由辅明侯林察督率另一部水师,分泊于刘五店、高崎、洇洲、石湖头等处,阻击同安登陆船队;以陆师六镇兵力布防于厦门北部和西部沿海,由戎政王秀奇、协理戎政杨朝栋分别督守高崎和东渡地区。
  五月初十日,清军发起进攻。八时,清军数百艘战船从海澄乘风顺流而下。郑军水师头叠战舰横列碇泊圭屿(②圭屿又名龟屿,在厦门与海澄交界海中。)上游。因水势风汛未顺,郑成功下令不得起碇,泊碇与敌对打。清军船队被挡,遂以数船攻一船。郑军船只没有起碇,无法相互接应,致使一船被毁,一船被夺。当清军冲到郑将忠靖伯陈辉船上时,陈辉急人舱内点燃火药,刹时舱顶飞裂,二百余名清兵全部被烧死和掀落海中淹死。吓得清军不敢再过船近战,只以炮铳对击。十时许,潮平风顺,郑军船只起碇。清军船只排拥冲下,郑军头叠船只稍向后退。郑成功即亲驾哨船来往指挥头叠、二叠船只前冲。郑军战船奋勇直前,闯人清军船队,并跳上敌船拼杀,接连夺获清先锋昂拜、乌沙、耿胜三艘座船,(③杨英《先王实录》称昂拜章红眼,即梅勒章京昂拜,绰号红眼。)生擒满将呢马勒、石山虎等,清船队被冲散。午后,驻守金门、浯屿的郑军水师船只也驶入海门并力冲杀,清军舟师逃回海澄港。
  在海门海战打响时,同安清军船队驶出南、北港,从厦门西岸北段的赤山坪一带登陆。驻泊高崎的郑军水师西进迎击,冲沉对方数船。因郑军船大,内港水浅行动不便,致使清方哨船迭进登陆。随后潮水上涨,驻泊石湖头、抦洲、刘五店的郑军水师先后赶到,控制了整个海道。清军无法继续登陆,后续船队退人同安港。已登陆的清军经激战后从前冲镇防御地段突破。王秀奇命驻守高崎以东的右虎卫镇驰援。该镇镇将陈鹏通敌,不肯发兵。但所属协将不顾陈鹏禁令,各率部出援。右协陈蟒从右边疾进,旗协刘雄从水墘抄出,均到赤山坪迎敌。各镇援兵合力奋击,杀死登陆清兵甚多,生擒300余人,其余被赶下海。登陆清军多为披挂兵,入海后陷入泥淖,千余人全被淹死。(①清军厦门登陆情况,各书说法不一。《先王实录》记载甚详,其中包括战前部署,战斗经过、战后郑成功在议功进呈上的批文,故按《先王实录》整理。)
  达素攻厦失败后回到福州。郑成功去信并附上女人服装,激他再战,达素不敢应战,十月被调回京。(②一说达素回到福州后,畏罪吞金自杀。而《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二《达素传》则说,达素回京后仍旧供职,于康熙八年始被罢职,与《先王实录》说法相吻合。故采后者所说。)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郑经攻略闽粤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明朝隶属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管辖。天启四年(1624)被荷兰殖民者侵占,驻有陆军2000余人,重点据守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镇)及赤嵌城(今台南市内)。
  郑成功深感沿海诸岛处于清军威胁之下,南北征战屡遭牵制,自北伐失利尤其是达素攻厦后,就决心实行战略转移,渡海东征,收复台湾,以建立稳固的抗清基地。经过整修战船、筹备军粮和对航道、敌情的侦察,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二十三日,亲率十三镇官兵(约二万五千人),数百艘战船,自金门料罗湾起航东渡。次日抵澎湖,遇大风,停留数日。四月初二日(③杨英《先王实录》为四月初一日,而荷兰官方和私人著作记载均为公历四月三十日,即阴历四月初二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郑成功收复台湾》认定为四月初二,从之。)出敌不意,乘潮人鹿耳门至禾寮港登陆。郑军登陆后,迅速进逼赤嵌城,连挫荷军的水陆进攻,迫使赤嵌城守军于初六日投降。随后,乘胜进围台湾城,同时分军收复其它失地,组织部队开荒,解决军粮问题,以作长久围困之计。闰七月二十三日,郑军击败了荷军从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派来的援军,使龟缩台湾城的荷军处于绝境。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十二月十三日签字投降。被荷兰侵占达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
  台湾收复后,郑成功即以赤嵌城为东都,于台湾设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加强台湾的政权和经济建设。
  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日,39岁的郑成功于台湾病逝,他的长子郑经嗣位。清廷利用局势变化时机,加紧军事和政治攻势。郑军在沿海的势力大为削弱。康熙二年十月,清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以及施琅、黄梧诸军,联合荷兰舰队,攻陷厦门、金门,大肆屠杀岛民,将城寨、房屋“尽行拆卸焚毁”(④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六《厦门大捷》。),迫迁居民于内地。铜山、南澳等各岛也相继失陷,郑经率军退守台湾。
  康熙十二三年,原降清被封王的吴三桂、耿精忠、尚可信先后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云南,耿精忠起兵福建,尚可信起兵广东。郑经乘势发兵进攻闽粤沿海。由于耿精忠、尚可信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闽粤地区守将和士兵纷纷归附郑经。至康熙十五年,郑经“悉有泉、潮、漳、韶、惠、汀、兴、邵八郡之地”(⑤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卷四《郑成功之乱》。)。当年十月之后,耿精忠、尚可信又先后降清,并与清军联合进攻郑军。郑经率领所部在沿海与清军展开了拉锯战,曾于康熙十八年在海澄围歼了三万清军。随后,清军反攻,郑军连连失利,退守沿海诸岛。康熙十九年,海坛(平潭岛)、金门、厦门相继失守,郑经率余部回台湾。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病故,年仅十二岁的次子克爽嗣位,“幼弱不能莅事”,“人心益失”。(①魏源《圣武记》卷八《康熙戡定台湾记》。)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清廷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领军进取台湾。八月,郑克爽投降,清朝统一台湾。郑成功及其子孙三代抗清三十八年,至此便告结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