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清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3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清代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27
页码: 153-179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清代时期的重要战事,其中包括了郑成功抗清、厦门抗英军登陆作战、会党起义、太平军转战福建、中法马尾海战等。
关键词: 战事 福建省 清代

内容

一、郑成功抗清
  郑成功,初名森,南安石井人。他从小立志报国,喜读孙吴兵书,兼爱舞剑驰射。十五岁补县学生员,二十一岁人南京太学。其父郑芝龙,早年组织武装商船队,兴贩日本和南洋各国,对抗明朝官府。后为明朝招抚,授为海防游击,累升至福建总兵。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军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总兵郑鸿逵、郑彩奉迎明唐王朱聿键入闽。当年闰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改元隆武。隆武帝在福建主要依靠郑芝龙的势力,封芝龙为平虏侯,继升为太师平国公,“军国大政一委芝龙”(①邵廷采《东南纪事》卷一《唐王聿键》。)。隆武帝对郑森极为器重,赐他姓朱,改名成功,任为御营内都督。自是中外称他为国姓爷。隆武帝为了抗清和恢复失地,派郑鸿逵出浙东、郑彩出江西,自己统兵亲征,十二月进抵建宁(今建瓯)。次年春,湖北、江西、浙江等地抗清连连受挫,隆武帝移师驻延平(今南平),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二月,清廷命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同固山额真图赖等,(②贝勒为清贵族爵号,位在亲王、郡王之下。固山额真为官名,即八旗组织中旗的长官,后改称都统。)率军攻略浙、闽。四月,清军进攻抚州,郑彩从广信(今饶)撤兵入分水关(崇安西北)。六月,郑芝龙无意抗清,借口海寇来犯,尽撤关隘水陆诸军回安平(今晋江安海)。清军连克金华、温州、台州后,分路从广信、衢州(今衢县)入闽。八月,郑鸿逵退兵人仙霞关,关门不守,致使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见形势危急,从延平出奔汀州(今长汀)。清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杜尔德由仙霞关人浦城,连下建宁、延平,即向汀州追击,二十八日占领汀州城。隆武帝被俘受害,隆武政权灭亡。清固山额真韩岱由分水关人崇安,直下福州。九月,博洛抵福州,即分兵由兴化(今莆田)取泉州,由大田、漳平取漳州,并派人招降郑芝龙。十一月,拥重兵于安平的郑芝龙投降,随后被清军从福州挟持北去。同月,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改元永历,建立另一个南明政权。
  清军入闽,大肆进行屠杀和掠夺,各地人民奋起反抗。顺治三年至八年,福建境内就有明朝遗臣领导的抗清军和农民起义军70余部。隆武帝遇难后,郑彩以水师迎接原在浙江称监国的鲁王朱以海入闽,与福建抗清军联合抗清。抗清联军在广大农民军的参加和配合下,先后光复三府一州三十九县,一度围攻省城,水陆起义军达数十万人。后因郑彩专横,排斥打击异部,对百姓横征暴敛,渐失人心,联军发生内讧,遂被清军击破。其余部后来集中到郑成功的旗帜下继续抗清。
  (一)创建金厦根据地
  郑芝龙降清时,不听郑成功劝阻,并逼成功一起降清。成功在其叔鸿逵的帮助下,率部人海。顺治三年十二月初一日,年仅23岁的郑成功,会隆武帝遗臣和好友于烈屿(小金门),定盟复明,起兵抗清。随后,前往南澳招兵,在鼓浪屿练兵。他父亲的旧部也多来归附,乃称明招讨大将军,设左右先锋、左右护卫、亲丁、楼船六镇,(③镇为郑军的基本单位,下辖四至五协(营),约二千人。)沿用隆武年号。
  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1647)二月,清贝勒博洛命固山额真韩岱率军进占安平。郑成功的叔叔芝豹弃城登舟逃泊外海,母亲田川氏殉难。郑成功带孝出师。韩岱见郑军军容强盛,不敢迎战,连夜退回泉州。四月,郑成功联合郑彩部进攻海澄,占领九都。驻在金门的郑鸿逵见成功远去,恐清军再下安平回救不及,劝他回师联合攻取泉州,伺机进取。八月二十二日,成功与鸿逵会师泉州桃花山。驻守泉州的福建提督赵国祚率骁骑500、步卒1500,出涂门和东门,分两路直冲郑军营垒。成功命洪政、陈新二将领兵分头迎击。双方激战四小时,胜负未分。鸿逵命该部绕到侧后夹击,成功又出奇兵截杀。清军溃败,入城中固守。以后成功屡次攻城,清溜石寨参将解应龙即驰军来援。九月初三日,成功采取攻城打援战法,于途中伏击,歼灭解应龙援兵,并以水师袭破溜石寨,孤立了泉州城清军。当时,附近农民起义军主动配合郑军围城。城内绅士郭显等策划内应,不幸事泄,被清军镇压。后来,西门清军守将杨义约降未遂,造成郑军夜袭受挫。
  九月,清漳州守将王进奉檄率骑兵500、步兵千余人来援,诈称合潮州援兵数万,将分兵进捣安平。成功认为泉州城坚,一时难破,须先退敌援兵。即以鸿逵继续督师围城,命水师移泊浔尾(今集美),分兵据守刺园,以防清军攻安平;自率一部屯驻五陵坡,扼控漳泉要道,兼作两边救援。王进援兵至大盈岭,侦知大路被阻,遂以一部佯攻安平,牵制郑军,自带主力从冷水井、何坑出南安,二十一日突至泉州城下。王进正与鸿逵所部交战,城上见援兵到,即呐喊助威,虚作出击之势。鸿逵急忙引军退回金门。成功得知后,也退兵驻守安平。
  顺治五年五月,郑成功率部进攻同安。清守将游击祁光秋领兵出战,被郑将甘辉击败,守备王庭被杀,溃退入城。当夜,祁光秋与知县张效龄弃城逃走。次日晨,百姓迎郑军入城。此时,郑成功获知桂王在广东即位,遂改用永年号,派人奉表称贺。随后,以邱缙、杜壮猷、金作裕三将守同安,自率大队舟师到铜山(今东山)修船练兵,并等侯永历帝旨意,企望会师进取。
  七月,清廷命闽浙总督陈锦、福建巡抚余国鼎及李率泰等会师攻同安。邱缙、杜壮猷扼守大盈岭,阻击从泉州来犯之敌;金作裕据守宁西岭,以防漳州清兵来袭;知县叶翼云带领民兵守城。清军领旗黄有信率骑兵冲击大盈岭,邱缙负伤,杜壮猷不支,退入城内。金作裕闻讯也收兵入城,协助防守待援。清军日夜攻城,郑军分门死守。八月十八日,城堞全被炮火轰平,清兵越城而人。郑军英勇不屈,与清军展开巷战,多数力竭阵亡,少数被俘受害。陈锦以居民协助郑军顽抗,致使清军伤亡众多,下令大肆屠杀百姓,“死者五万余人”(①夏琳《闽海纪要》卷上。)。郑成功自铜山回援,至金门,城已破。十月,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威远侯。
  顺治六年十月,郑成功率军南征。初九日舟师入云霄港,次日由白塔登岸,分三路攻云霄城。云霄守备张国柱率马步千余人出城迎战。郑军左右两路夹击,阵斩张国柱,清军溃散。郑成功自领中军掩杀,乘势攻入城内,活捉清将姚国泰。城破后,郑军分屯城外要地,准备迎击来援清军。至二十日,未见清军来攻。成功即以三镇兵力扼守盘陀岭,又派两镇兵力扎守通往诏安的南岭门小路,自率主力南围诏安城。漳州守将王之纲、王邦俊得知郑军攻诏安,即调集所属各县兵力,分四路会攻盘陀岭。二十八日晨,岭上浓雾密布,清军乘雾上岭,先以炮轰击,继以各路冲击。岭上郑军来不及应战即被冲散,雾大无法互相应援,岭隘失守。郑成功见漳州援兵到,于十一月撤围诏安,率部进入潮州地区招兵措粮。先后攻下粤东沿海割据诸寨,海澄、惠来、潮阳等县闻风归顺,建立了征粮基地,并招收农民军多部。
  顺治七年八月,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驻守粤东,继续措粮,自领大军回师福建,计取厦门,收并郑联所部四万人。九月,郑彩部将也多来附。十月,铜山、南澳、闽安等处义师均归成功节制。郑军声势大振,部队已达近10人,遂分设左、右、前、后、中五军。十一月,清军南下广州,分略粤东,永历帝命成功南援。成功以郑芝莞留守厦门,自领大军由海道赴粤救援。
  福建巡抚张学圣见成功远出,命泉州总兵马得功乘机袭取厦门。顺治八年三月十四日,清军在厦门登陆,郑芝莞乘船逃走。清军在岛上大肆焚掠,郑军历年积存的金银财宝和军械、粮草被洗劫一空。张学圣见岛屿孤悬海中,波涛汹涌,急引兵退走,仅留马得功300余骑在岛上。此时,郑鸿逵由南澳回厦门协守,见厦门失陷,即分发水师堵截五通道、高崎等处,自守神前港,左先锋镇镇将施郎(后投清改名施琅)率部上岛冲杀。马得功走投无路,遂以郑芝龙被挟持京,胁迫郑鸿逵送其回泉州。鸿逵深恐其兄芝龙被害,纵敌回归。四月初一日,成功回师厦门,获悉厦门被袭经过,极为愤恨,以失机论罪义斩族叔郑芝莞,发誓不与纵敌的亲叔郑鸿逵见面。并传话给鸿逵:“不杀虏,无相见期”(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五年四月条。虏,指清军。)。鸿逵“见成功举动威严,执法无私”(②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不能原谅自己,遂退隐金门白沙,将所部及船只交给成功。为了加强厦门、金门防御,郑成功下令于各要口修筑炮台,增加守备兵力,同时设局督造军器,修造战船,积极操演战法。从此,厦门、金门成了郑成功的抗清根据地。
  (二)奋战闽南,大败清军
  顺治八年五月和八月,郑成功两次率师出击,分别于海澄磁灶、漳浦钱山大败清军漳州总兵王邦俊所部,歼敌数千,沉重打击了闽南清军势力。十一月,福建提督杨名高(一作皋)奉命带领马步兵数于南援。成功率师至同安小盈岭据险迎战。他自领戎旗镇屯驻岭上,其余分为四部,一部扎营前方鹊山下,两部埋伏岭下两侧,另一部屯驻侧后鸿渐山后。来犯清军分三个梯队正面进攻,另以一部迂回岭后夹击。清军第一梯队冲击鹊山营栅时,郑军各部严守军令按兵不动;当清军后续两个梯队也投入战斗时,成功发令,岭下左右伏兵从两侧夹击,成功也从岭下麾兵冲下。清军三面受敌,溃散奔逃,多数被擒杀,少数突围北窜;迂回的清军也遭鸿渐山后郑军截击,溃败北逃。郑军合兵乘胜追击,直至马厝巷(今马巷)。杨名高率残部逃回泉州,郑军班师回厦门。
  清漳浦协守明故将陈尧策派人至厦门约降。十二月十五日,郑成功领军至漳浦,陈尧策献城归附。随后,郑将黄廷、黄兴分别攻占诏安、平和二县。次年正月初二日,清海澄守将郝文兴也献城归附,成功乘势发兵进取长泰县。进军途中,郑军前锋两次击退漳州数千清军的阻击。月底围困长泰城,先以云梯攻城不克,后改挖地道炸城。三月初七日爆破,因地道未及城墙而失败。此时,闽浙总督陈锦亲率马步兵数万南援,并传檄汀州、潮州清兵人漳应援。成功即下令撤围长泰,以一部兵力分屯诏安、平和和南靖,堵截潮、汀援兵;自领大军出江东桥,迎击陈锦所部清军。
  郑军帅营扎于江东山(江东桥东侧高地),以三镇兵力屯驻东北大山下,扼守通往漳州的大道,并于山上遍扎空营栅,以迷惑敌人;以十镇兵力布防于东南小山丘地带,采取环形梯次配置,“形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中则首尾俱应”(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六年三月条。),并下令尽撤九龙江上船只,决心在此与清军背水决战;另以一部前出至深青桥、鸿渐尾埋伏,截敌归路。三月初十日,陈锦抵达角美,于距郑军五里的牛蹄山扎营。十三日上午,陈锦亲率全部兵马冲击郑军东南营垒中部,双方相持不下。成功亲督戎旗镇从江东山冲下,清军稍退。继而郑军左右两侧各镇包抄过来,四面夹攻,清军披靡败退。成功挥军追杀至牛蹄山下,清兵尸横遍野。陈锦收拾残部向北奔逃,夜间又遭郑军伏兵截击,数万兵马丧失殆尽。陈锦逃到同安后被其家丁所杀。
  长泰守将得知陈锦全军覆没,连夜弃城逃往漳州,长泰百姓迎郑军入城。四月,成功集中兵力进围漳州城,于四门外各驻四至五镇兵力,分为堵御、应援两部分,指定一名将领统一指挥;另于八角亭、东岳庙附近屯扎部分兵力,扼控进出漳州要道。漳州守将王邦俊闭城固守,上下求援,不敢出战。福建巡抚、提督得报,急忙请调浙江金衢总兵马进宝(一作马逢知)驰赴漳州解围。五月,马进宝带领骑兵1000,步卒3000入漳。成功知马进宝为清军骁将,以计逼他入城,然后继续围困。随后,马进宝出击,在东岳庙附近遭郑军伏击,副将金风被擒,损失惨重,逃到城中再也不敢出战。郑军遂加修各营盘工事,挖河沟,筑短墙,设鹿角、木栅、籧篨等,(②鹿角,树枝制成的障碍物,形似鹿角,故名。籧篨,用竹筐装满沙石堆成的防御工事。)作长期围困之准备。福建巡抚宜永贵见漳州之围未解,援兵又被困城内,便调集二百余条船只,准备进袭厦门,“效围魏救赵法”(③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以诱郑军撤漳州之围往救厦门。成功识破其谋,仅令陈辉率水师北上迎敌。两军水师相遇于崇武海面,开战时清军顺风顺潮冲下,郑军稍退;至潮退风转,陈辉座船领头冲人清军船队,各船后续涌进,清军抵挡不住,弃船登岸而逃。郑军夺得大船十余艘,胜利回师。
  漳州被围日久,城中缺粮。清军骑兵出城夺粮被歼,此后不敢出击,以致“城中食尽,人相食”(④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卷四《郑成功之乱》。),居民饿死过半,(⑤《台湾外纪》、《闽海纪要》、《海上见闻录》等书均说城内饿死70余万,疑有夸大。惟《刑科右给事中张王治残题本》(见《明清史料》已编第三本第269页)称“饿死男女数万”似较可靠。本文从《先王实录》,不书具体数字。)清兵也零星逃出投降。
  九月,清固山额真金砺统率直隶、浙江骑兵万人入闽救援。郑成功仍率师至江东桥据险迎敌。金砺接受陈锦败亡的教训,不从大道直进,改由长泰小路人漳。成功得知后,于二十六日撤围漳州,退屯古县(漳州城南),据险伏兵待敌。金砺进城后即率部与郑军对垒。十月初三日,清军分两股发起攻击。先以一股冲击郑军左翼,被树林内伏兵抄断后路,死伤过半,溃败逃回。继以一股进击郑军右翼,郑军火箭、火炮齐发,火烟被强西风打回,清军乘烟突击。因硝烟迷漫,郑军无法相互救援,败阵溃退。成功亲率戎旗镇接应,仍然抵挡不住,遂边战边退,回据海澄。此战,郑军损失不小,左提督黄山及镇将陈棒等五将领阵亡。海澄城(今龙海海澄镇)地处九龙江下游,三面环水,“与金厦二门互为表里”(①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卷上。)。郑军为长期固守,于年初占领后即增筑二丈余高的石城,与原有土城相连,并修短墙安放铳炮,挖通南部接陆壕沟,通以港水。
  顺治十年四月二十八日,金砺率满汉步骑数万进驻祖山头一带,准备进攻海澄。郑成功由厦门至海澄亲自指挥防守。郑军除以少数兵力守城外,主力布防于南门外桥头、东门外岳庙前、中权关、九都城、镇远寨、关帝庙等处。五月初四日,金砺移师妈宫前,隔河与郑军对峙,当夜即以铳炮不断轰击。郑军营垒木栅、多数崩坏。次日午后,成功命各镇挑选精勇数百人乘炮烟出击,受挫退回。连遭两昼夜炮轰后,郑军工事修了又被轰平,官兵无处站立,颇有伤亡。郑成功一面激励士气,一面下令挖地坑藏身,并亲上前沿高台观察敌情。根据谍报和观察情况,成功判断:敌只以炮轰击,不敢进击,意在逼我退回厦门;今敌火药将尽,我又不退,早晚必来决战。遂下令做好迎击准备,连夜在护城河边埋地炮(地雷)。初七日拂晓,清军分三个梯队进攻。当清军改放空炮策应进攻时,郑军立即拥守河边,用大刀大斧砍杀企图上岸之敌。清军三退三进,双方死伤不少。直到清军三个梯队大部已冲下河沟,郑军即引发地炮,炸死烧死清军无数,尸体填满河沟。成功乘势麾兵过河,追杀清军残部。金砺急忙逃回漳州。
  (三)拒清诱降分兵进取
  郑成功在闽南抗清,清将杨名高、陈锦、马进宝、金砺四次率军南援,均遭惨败。郑军纪律严明,深得人民拥护,队伍已发展到十余万人。清廷为集中力量对付西南桂王势力,便利用被挟持在京的郑芝龙对成功进行劝降。顺治十年八月,芝龙来信劝降。成功为了“将计就计,权借粮饷。以裕兵食”(②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七年八月条。),提出清方难以接受的条件,拖延时间,乘其按兵求抚的机会,分兵略地筹饷,次年正月,清军派人送来封郑成功为海澄公的爵印,八月又送来拨沿海四府给成功安置军队的敕书,成功均予以拒绝。
  顺治十一年七月,明永历帝晋封郑成功为延平王。(③郑成功受封延平王的时间,一说为顺治十年(永历七年)五月,据朱希祖《郑成功受明官爵考》一书考证,以永历八年七月为是,从之。见《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七年五月条注。)十月,郑成功命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率军数万由海道南下勤王,拟和明晋王李定国会师广州。林察未到,李定国已败退梧州。次年五月,林察班师回厦门。
  十一月初二日,漳州协守刘国柱,乘新任总兵刚到,献漳州城归顺郑军。随后,漳州所属各县相继归附。十二月,郑成功命镇将郝文兴、林胜、陈六御分别袭占同安、南安、惠安三县,安溪、永春、德化也闻风来附。继而又以地道爆破法攻陷仙游县城。漳、泉二府仅剩泉州城为清朝所有。次年二月,郑成功为加强政权建设,设置吏、户、礼、刑、工、兵六官,又设储贤馆和育胄馆。三月,改厦门为思明州。在军事方面,于澳仔(今厦门大学校址)盖演武亭,大练水陆诸军,准备兴师进取。
  顺治十二年五月,清廷命郑亲王第二子济渡(一作吉都)为定远大将军,增率清军人闽,企图以兵逼降。郑成功一面下令拆毁漳州城及沿海已占领的县城,使南下清军无城依托,以便撕杀;一面分兵南下征粮,北上牵制清军兵力。六月,前提督黄廷带领十二镇兵力南下潮州,先后攻占了揭阳、普宁、澄海诸县。七月,左军洪旭率领水陆十三镇兵力北上,准备与在浙江抗清的定西侯张名振会师人长江,牵制南下清军。因被风浪所阻,洪旭部仅攻占台州、舟山等地,未能进入长江。九月,济渡统领满汉清军三万人抵达福州,并调集本省兵力,准备进犯厦门。郑成功认为,济渡并非宿将,“不过藉兵再逼我和耳”(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九年九月条。)。遂下令将官兵家属撤往金门、镇海,空厦门岛以迷惑敌人。济渡至泉州,果然再次发信给成功逼降。成功不予理睬,随即调回南北征伐的精锐部队准备应战。
  济渡逼降不成,遂于泉州港调集船只,命泉州总兵韩沿亮为先锋,率舟师进攻金厦。顺治十三年四月十六日,清船队出港,郑军水师出围头迎战。清军先头船只被郑军火炮击沉一艘,其余即转舵逃走,郑师追击。不久,海上风暴骤起,大雨滂沱,波涛汹涌。郑师舟船收泊围头。清军船队被风浪打散,有的驶至围头被郑军夺走;有的漂到金门、青屿,向郑军乞降;有的被远漂到南海;逃回泉州港的仅十余艘;破损翻沉的30余艘,韩沿亮也葬身海中。
  粉碎清军对金厦的进攻后,郑成功日夜操练水陆诸军,准备出征。六月二十二日,防守海澄县城的镇将黄梧背叛,献城降清。海澄为郑军后勤基地,储存大量军器、衣甲、粮食,失落后对郑军颇为不利。七月,郑成功乘济渡及总督、提督全在漳州,省城空虚,密令中提督甘辉带领左戎旗等十五镇兵力北袭。十八日,甘辉师入闽江口,占领闽安镇。随即分兵进围福州城,水路溯江而上,扎营于南台城下;陆路越鼓岭,进逼城东北,整备器具,准备攻城。福州城大兵少,巡抚宜永贵一面派人驰告济渡回援,一面亲督军民守御。济渡得报,急令大军星夜北援,并命提督马得功领兵袭击铜山,牵制郑军兵力。甘辉知援兵将到,福州城坚难下,于二十七日退守罗星塔、闽安镇一带。清军出城追击,被戎旗左协黄安杀退。(②《台湾外纪》称,七月郑成功亲自指挥攻打福州,攻占了乌楼,八月十六日被宜永贵以奇兵吓走。据《先王实录》,郑成功系因济渡北援,恐甘辉轻敌,闽安难守,才决定亲征的,于九月三日抵闽安。《实录》是杨英从征亲闻目睹和郑氏六官案卷整理的,似较可信。另《榕城见闻录》是作者在福州的见闻,对郑军占闽安、围福州的记载甚详,并无郑成功攻城的记述。况且,清大军在漳州,郑成功是不会轻易离开厦门的。若济渡北援后,成功再北上,抵福州当在其后。故采《先王实录》所说。)
  八月,济渡率清军抵福州。郑成功担心甘辉轻敌出战,闽安难守,遂于十八日亲率右戎旗镇等北上。九月三月抵达闽安镇,沿江巡视后,命于罗星塔、闽安镇修筑土城,委派将领镇守,以扼福州门户。不久,他便引军出驻壶江、定海,袭取连江城。十月初六日,马得功领兵从八尺门、大〓渡越海进攻铜山,被郑军镇将黄元、郭华栋击退。
  十月,郑成功率舟师进泊三都澳。十二月由梅溪登岸,翻越飞鸾、白鹤岭进入罗源。济渡派梅勒章京(①梅勒章京,为旗的副主官。清八旗制度,每旗设固山额真(都统)一人,左右梅勒章京(副都统)各一人。)阿格商、巴都、柯如良三将领马步兵数千尾后牵制。郑军改向宁德前进,阿格商又随后跟进。成功即令甘辉等断后,以计诱敌,于险要处伏击,将其歼灭。二十九日,郑军迅速开进,清军放心追赶。至护国岭险要处,甘辉命左先锋周全斌埋伏左边,援剿后镇陈魁埋伏右边,自率一部迎敌。阿格商督兵进击,甘辉拼力死战,胜负未分。随后左右伏兵齐发,清军稍退。因道路狭窄崎岖,对清军骑兵不利,阿格商遂下令下马打死仗。甘辉见清军骑兵披挂(铁甲)沉重,步战易于疲乏,即按操法三退诱敌。阿格商果然三追,但已精疲力尽。陈魁执牌持刀直取阿格商,被对方射中二箭,伤了一刀,陈蟒及时赶到,杀了阿格商,救回陈魁。清军见主将阿格商被杀,急向后退。甘辉挥军赶杀,清军大部来不及上马就死于刀下,巴都、柯如良也在其中。随后清军余部合兵来夺尸体,恰好郑军右提督马信领兵回援,与甘辉等合力奋杀,清军仅存数百骑逃回福州。阿格商三人均为清廷勋故猛将,入关以来,声称战无不胜,故被委派为王世子济渡的先锋官,护国岭一战全部丧命。济渡在闽折兵损将,次年正月回京。
  郑成功继而围攻宁德,清守将不敢出战。郑军遂分散筹粮,回屯三都。顺治十四年三月,成功率师继续北上,至镇下澳(闽浙交界处)被风滞留,获悉其叔鸿逵病故,恐金厦有变,即回师厦门。同年七月,成功再度挥师北征。八月十二日人海门港(台州湾南侧),先后攻占黄岩、台州、仙居、天台和海门卫城。
  闽浙总督李率泰见郑军主力北上,闽安、罗星塔守军多为老弱副锋兵,便命固山额真土赖率领漳泉哨船围攻罗星塔(当时为江中小岛),固山额真郎赛率领铁兵(披挂兵)进攻闽安镇。预先调集数万民夫,自鼓山经溪头,开路直达闽安。九月十四日,清军水陆齐发,同时进犯闽安和罗星塔。闽安寨城连遭清军炮火轰击四昼夜,城墙、工事全被摧毁。郑军镇将余程率所部坚守,全部阵亡。罗星塔被困无援,镇将陈斌等数百人被俘,不屈受害。(②《台湾外纪》卷十称:陈斌等援绝,被叛将施琅招降,千余人降后被杀。《海上见闻录》也说:陈斌等五百余人降后被杀于南台桥。本文从《先王实录》校注本所载。)郑成功发觉闽安部署不当,即于十八日未接告急之前从台州回师,二十一日至闽江口琅琦岛,得知闽安、罗星塔已失,便引军回厦门。
  (四)大举北伐,保卫厦门
  郑成功在福建及浙东、粤东沿海经年攻城略地,频得频失,复明中兴大计难以实现,遂决定进取江南,夺占金陵,以“号召天下”(③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十。)。于是积极整顿军备,加强练兵选将,准备大举北伐。同时,修表至粤西向永历帝请旨,'约孙可望、李定国出师洞庭湖,会师江南。
  顺治十五年五月,郑成功统领北伐大军自厦门扬帆北上。八月,舟师至羊山(杭州湾外)遭到台风袭击,“破巨舰数十艘,漂没士卒数千”(④魏源《圣武记》卷八《国初东南靖海记》。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称,“暴风雨漂没八千余人”。),退回舟山,攻占温、台,整修船只、军械。次年五月,郑成功挥师继续北上,战船数千艘人长江,溯流而上。六月十六日一举攻下瓜州,继而占领南北咽喉镇江。由张煌言率舟师一部追击清水师至芜湖。七月初七日,郑成功指挥十余万水陆大军进围南都(南京)。(①郑军北伐兵力,《三藩纪事本末》称“甲士十七万,习流五万,习马五千,戈船八千,铁人八千。”《圣武记》则称,“戈船之土十七万,以五万习水战,以五万习骑射,五万习步击,以万人来往策应,又有铁人万人。”)于是江南震动,仅芜湖一带归附郑军的就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但由于郑成功轻敌,中了清将的缓兵之计,围而不攻,又未作防御准备,二十二日遭到清军援兵的袭击,连战失利,甘辉等将领阵亡,于二十八日退出长江。八月,再攻崇明不克。九月,回师厦门。
  清廷乘郑成功新败,命安南将军达素率领救援南都的万余骑兵入闽,并抽调直隶、浙江、广东三省水师会攻厦门。郑成功从南北防地调回部分兵力,加强厦门防御。
  顺治十七年四月,清军进围厦门,其攻厦部署:闽浙总督李率泰及叛将黄梧等集中战舰四百余艘于海澄港,企图顺流而下,牵制、歼灭郑军水师;达素及叛将施琅等集中船只二百余艘,分泊于同安南、北港(今杏林南、集美西二港湾),企图运载陆兵从厦门西北部登陆。郑成功根据清军动向,决定亲率水师主力,于九龙江人海处海门岛水域堵击海澄舟师;由辅明侯林察督率另一部水师,分泊于刘五店、高崎、洇洲、石湖头等处,阻击同安登陆船队;以陆师六镇兵力布防于厦门北部和西部沿海,由戎政王秀奇、协理戎政杨朝栋分别督守高崎和东渡地区。
  五月初十日,清军发起进攻。八时,清军数百艘战船从海澄乘风顺流而下。郑军水师头叠战舰横列碇泊圭屿(②圭屿又名龟屿,在厦门与海澄交界海中。)上游。因水势风汛未顺,郑成功下令不得起碇,泊碇与敌对打。清军船队被挡,遂以数船攻一船。郑军船只没有起碇,无法相互接应,致使一船被毁,一船被夺。当清军冲到郑将忠靖伯陈辉船上时,陈辉急人舱内点燃火药,刹时舱顶飞裂,二百余名清兵全部被烧死和掀落海中淹死。吓得清军不敢再过船近战,只以炮铳对击。十时许,潮平风顺,郑军船只起碇。清军船只排拥冲下,郑军头叠船只稍向后退。郑成功即亲驾哨船来往指挥头叠、二叠船只前冲。郑军战船奋勇直前,闯人清军船队,并跳上敌船拼杀,接连夺获清先锋昂拜、乌沙、耿胜三艘座船,(③杨英《先王实录》称昂拜章红眼,即梅勒章京昂拜,绰号红眼。)生擒满将呢马勒、石山虎等,清船队被冲散。午后,驻守金门、浯屿的郑军水师船只也驶入海门并力冲杀,清军舟师逃回海澄港。
  在海门海战打响时,同安清军船队驶出南、北港,从厦门西岸北段的赤山坪一带登陆。驻泊高崎的郑军水师西进迎击,冲沉对方数船。因郑军船大,内港水浅行动不便,致使清方哨船迭进登陆。随后潮水上涨,驻泊石湖头、抦洲、刘五店的郑军水师先后赶到,控制了整个海道。清军无法继续登陆,后续船队退人同安港。已登陆的清军经激战后从前冲镇防御地段突破。王秀奇命驻守高崎以东的右虎卫镇驰援。该镇镇将陈鹏通敌,不肯发兵。但所属协将不顾陈鹏禁令,各率部出援。右协陈蟒从右边疾进,旗协刘雄从水墘抄出,均到赤山坪迎敌。各镇援兵合力奋击,杀死登陆清兵甚多,生擒300余人,其余被赶下海。登陆清军多为披挂兵,入海后陷入泥淖,千余人全被淹死。(①清军厦门登陆情况,各书说法不一。《先王实录》记载甚详,其中包括战前部署,战斗经过、战后郑成功在议功进呈上的批文,故按《先王实录》整理。)
  达素攻厦失败后回到福州。郑成功去信并附上女人服装,激他再战,达素不敢应战,十月被调回京。(②一说达素回到福州后,畏罪吞金自杀。而《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二《达素传》则说,达素回京后仍旧供职,于康熙八年始被罢职,与《先王实录》说法相吻合。故采后者所说。)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郑经攻略闽粤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明朝隶属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管辖。天启四年(1624)被荷兰殖民者侵占,驻有陆军2000余人,重点据守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镇)及赤嵌城(今台南市内)。
  郑成功深感沿海诸岛处于清军威胁之下,南北征战屡遭牵制,自北伐失利尤其是达素攻厦后,就决心实行战略转移,渡海东征,收复台湾,以建立稳固的抗清基地。经过整修战船、筹备军粮和对航道、敌情的侦察,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二十三日,亲率十三镇官兵(约二万五千人),数百艘战船,自金门料罗湾起航东渡。次日抵澎湖,遇大风,停留数日。四月初二日(③杨英《先王实录》为四月初一日,而荷兰官方和私人著作记载均为公历四月三十日,即阴历四月初二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郑成功收复台湾》认定为四月初二,从之。)出敌不意,乘潮人鹿耳门至禾寮港登陆。郑军登陆后,迅速进逼赤嵌城,连挫荷军的水陆进攻,迫使赤嵌城守军于初六日投降。随后,乘胜进围台湾城,同时分军收复其它失地,组织部队开荒,解决军粮问题,以作长久围困之计。闰七月二十三日,郑军击败了荷军从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派来的援军,使龟缩台湾城的荷军处于绝境。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十二月十三日签字投降。被荷兰侵占达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
  台湾收复后,郑成功即以赤嵌城为东都,于台湾设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加强台湾的政权和经济建设。
  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日,39岁的郑成功于台湾病逝,他的长子郑经嗣位。清廷利用局势变化时机,加紧军事和政治攻势。郑军在沿海的势力大为削弱。康熙二年十月,清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以及施琅、黄梧诸军,联合荷兰舰队,攻陷厦门、金门,大肆屠杀岛民,将城寨、房屋“尽行拆卸焚毁”(④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六《厦门大捷》。),迫迁居民于内地。铜山、南澳等各岛也相继失陷,郑经率军退守台湾。
  康熙十二三年,原降清被封王的吴三桂、耿精忠、尚可信先后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云南,耿精忠起兵福建,尚可信起兵广东。郑经乘势发兵进攻闽粤沿海。由于耿精忠、尚可信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闽粤地区守将和士兵纷纷归附郑经。至康熙十五年,郑经“悉有泉、潮、漳、韶、惠、汀、兴、邵八郡之地”(⑤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卷四《郑成功之乱》。)。当年十月之后,耿精忠、尚可信又先后降清,并与清军联合进攻郑军。郑经率领所部在沿海与清军展开了拉锯战,曾于康熙十八年在海澄围歼了三万清军。随后,清军反攻,郑军连连失利,退守沿海诸岛。康熙十九年,海坛(平潭岛)、金门、厦门相继失守,郑经率余部回台湾。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病故,年仅十二岁的次子克爽嗣位,“幼弱不能莅事”,“人心益失”。(①魏源《圣武记》卷八《康熙戡定台湾记》。)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清廷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领军进取台湾。八月,郑克爽投降,清朝统一台湾。郑成功及其子孙三代抗清三十八年,至此便告结束。
  二、蔡牵海上起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海禁,东南沿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政风日坏。一方面,商人勾结官府,从外贸中获取高利而暴富;另一方面,广大渔民、农民在封建剥削下,生活极其艰苦,贫富悬殊非常突出。时值沿海连年遭灾,米价飞涨,由于生活所迫,“失业贫民无不出海为盗”(②《清仁宗实录》卷二,嘉庆元年二月条。),形成了几股“劫海”的海上武装集团。
  蔡牵,福建同安人,家庭贫寒,(③有人说,蔡牵是以弹棉为生的手工业者。见《台湾杂谈》,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于乾隆六十年(1795)参加海上武装集团,并成为首领。由于他劫富济贫,“善捭阖,能使其众”(④魏源《圣武记》卷八《嘉庆东南靖海记》。),力量不断壮大。嘉庆五年(1800),他收并了安南夷艇,(⑤安南(今越南)阮光平夺得政权后,招纳亡命,配以艇船,令劫中国沿海商船,以佐国用。光平死后,其子福映受中国封,断绝与劫海艇船的联系,其在福建沿海的艇船遂为蔡牵所并。)被清军打散的水澳、风尾帮等海上武装集团又来归附,遂拥有战船百余艘,义军万余人,并与陆上天地会党(⑥以抗清复明为宗旨的群众秘密结社。)相连结,从而控制了闽浙沿海部分地区,对进出的外国商船实行征税。此后,蔡牵率领海上义军,活动于北自山东、南至两广一线沿海,攻城略地,屡次打击清军。
  蔡牵的舰艇船高炮大,清军“水师战舰不能制,(浙江巡抚阮元)乃集捐十万金付(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三十(艘),名曰霆船,铸大炮四百余(门)配之”(⑦《清史稿》卷三五0《李长庚传》。)。嘉庆六年(1801),清军水师装备霆船后便不断出洋追歼蔡牵船队。蔡牵采取分散游击,避强击弱,与其周旋于闽浙海面,使清军疲于南北奔命。嘉庆七年三月初五日,蔡牵在南日岛海面与闽浙水师发生遭遇战,损失战船3艘,随即向外海转移。五月初一日,蔡牵乘清军无备,率500余人夜袭厦门海口的大担、二担岛,全歼守军,夺得大炮13门。
  嘉庆八年(l803)正月,蔡牵率船队北上浙江定海,往普陀山进香。李长庚率浙江水师掩至,占据上风发炮攻击。义军抗击失利,损失较大,退回闽海。二月,李长庚追至闽东三沙海面。义军因粮食、火药已尽,篷破桅坏,无力再行抵抗,蔡牵即利用闽浙总督玉德与李长庚的矛盾,向玉德伪降。当浙江水师退走后,义军在闽东人民的支援下,“缮樯械,备糗粮”(①魏源《圣武记》卷八《嘉庆东南靖海记》。),继续扬帆海上。尔后,“赂闽商造大艇,高于霆船”(②《清史稿》卷三五〇《李长庚传》。)。六月,蔡牵于海上劫得台米数千石,并接济广东海上义军朱〓部,朱〓便率所部数千人与蔡牵联合反抗清朝。至此,海上义军声势复振。
  嘉庆九年(1804)三月初十日,蔡牵与李长庚战于闽东浮鹰岛海面,双方各有伤亡。为了保存实力,蔡牵引军转战台湾。四月中旬,驶抵鹿港,进泊鹿耳门。二十八日乘雨袭击台湾重镇北汕,守军来不及发炮即溃败,游击武克勤、守备王维光战死。义军“遂燔木城,毁炮台,夺铁炮”。三十日夜又“焚鹿耳门营署,火光达安平”。(③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二《海盗传》。)总兵爱新泰移驻安平,不敢往救。五月下旬,蔡牵回师闽海,又有广东红头艚20余艘来附,会师于竿塘(今马祖)海面。六月初五日,温州镇总兵胡振声奉命带领在闽运木的20余艘战舰率先进攻,与义军激战于浮膺海面,总兵坐舰被击毁,胡振声以下官兵80余人丧命。义军获胜后,即分三帮北上浙海。清廷急命沿海水师严防谨守,合师“会剿”。八月二十日,李长庚率浙闽4镇水师合击蔡牵于定海以北海面。义军各帮未能密切配合,损失艇船3艘,从北关退走。蔡牵将这次失利委过于朱〓,朱〓不服,遂率所部单独行动,蔡牵之势少衰。之后,蔡牵几次海上作战均不利。
  嘉庆十年(1805)四月,蔡牵集中艇船百余艘进攻台湾。在漳化洪老四数千义军的配合下,攻占淡水,“据沪尾,焚艋舺(今台北)”;继而分兵南渡,又有凤山(今高雄)吴淮洒义军响应,遂克凤山。“官军皆闻风而靡”(④连横《台湾通史》三十二《海盗传》。),伤亡惨重,龟缩府城(今台南)及其附近。蔡牵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称镇海威武王,建元光明,设文武官制。十一月,义军一面逼攻府城,一面于鹿耳门、淡水等地设防,以对付大陆来援的清军。蔡牵亲率船队游弋海上,指挥海陆攻防。十二月二十四日,蔡牵于海上击溃台湾总兵爱新泰船队进犯。
  嘉庆十一年(1806)正月,李长庚率闽浙水师援台。因鹿耳门为义军沉船所阻,命金门总兵许松年、澎湖副将王得禄率小舟从南北汕大港门进入内港,乘夜以火攻袭击义军船队。蔡牵战船被焚20余艘,退保洲仔尾。二月,清军水陆夹击洲仔尾,义军陆上营寨被毁,船队被困。初六日,风潮骤涨,沉舟漂起,蔡牵乘机率战船30余艘夺鹿耳门而出,退回闽东水溪、大全休整,“装篷镡洗”(⑤《清仁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一,嘉庆十一年五月。),补充粮、药。清军在鹿耳门获胜后,加紧对岛上义军进行反击。义军连连失利,淡水、凤山等要地先后失陷。三月,钦差大臣、广州将军赛冲阿领援兵抵台。(⑥清廷命广州将军赛冲阿领兵援台后,认为“福建水陆官兵七万有余,调渡台湾者不过三四千”,难以对付二万义军,又令成都将军德楞泰“调四川兵3000赴剿”,德楞泰又奏准从两湖、两广、山东各调兵二千人随行。另调吉林、黑龙江兵赴闽参战。但因台湾战事基本结束,后者未见抵台。)五月,蔡牵在率船队赴台。进攻噶玛兰(今宜兰)、鹿耳门均受挫。逐放弃台湾,撤回闽浙沿海。
  由于清廷逮治闽浙总督玉德“协剿”不力罪,闽浙沿海实行严格的坚壁清野,蔡牵船队的粮饷硝药得不到补给,船炮得不到修理,只得分散游击。此后,与清水师多次交战中,互有胜负。
  嘉庆十二年(1807)十二月,李长庚侦知蔡牵行踪,即与福建水师提督张见升合围蔡牵于南澳东南之黑水洋。蔡牵在数倍于己的清军围攻下,奋起抗击,船艇大部被毁,最后仅存三艇。当蔡牵座艇后梢被李长庚坐船挂住,清副将印得方跃上艇时,蔡牵镇定指挥,迅即以尾炮击倒李长庚。水师各船见主帅身亡,顿时惊散。张见升“不战,遽引舟退,牵得以逸安南”(①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各省之叛乱》。)。因此,张见升被逮往京城问罪。
  嘉庆十三年(1808)秋,蔡牵重聚50余艘艇船,再入闽浙海面,劫商船,袭兵舰。闽浙水师频频出击,蔡牵船队多次受挫。十四年八月十七日,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浙江水师提督邱良功分率两省水师,合击蔡牵于舟山海面。是日,双方激战于渔山外海,互有伤亡。次日,蔡牵船队边战边走,傍午越过了黑水洋。清军深恐蔡牵走脱,决定采取“分船隔攻”的近战战术,将义军船队分别包围,使其无法互相应援,并集中围攻蔡牵座艇。邱良功首先逼近蔡艇,两篷交结。蔡牵即以碇猛击邱船,并以矛刺伤其左髅。良功身伤船坏,王得禄继又冲上。蔡艇弹丸用尽,遂以银元用炮子,击伤得禄额、腕。王得禄遂令向艇上投掷火斗、火罐,并靠上蔡艇。蔡牵见尾楼着火、清军已跃上艇,毅然引爆巨炮,裂船自沉。蔡牵和“船内伙众共二百五六十名”(②魏源《圣武记》卷八《嘉庆东南靖海记》。)壮烈牺牲,其它船艇部众千余人降清。
  蔡牵海上起事十余年,台湾海峡两岸群众受其旗者数万人,多次打败清军,给清朝统治者以重大打击。但其劫海行为对海上生产和贸易则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厦门抗英军登陆作战
  厦门是福建的重要门户,面对台澎,背靠漳泉,分控东南沿海。港内有鼓浪屿、大屿、猴屿、火烧屿等依托,港外有青屿、浯屿和金门诸岛屏卫。厦门本岛及附近各岛驻有清军水师850名,陆军800名,另有水勇300余名,在新筑炮墩及旧炮台内共安有大小火炮280余门。
  道光二十年(1840)夏,英国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借口清朝在广东虎门烧毁其走私鸦片,发动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五月,英侵略军舰队驶达广州海面,以少数舰只封锁珠江口后,即起航北犯。六月初,英舰队驶经福建海面时,侵略军总司令懿律以递送《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副本为名,派舰长包诅率载有44门炮的“布朗底”号军舰,闯人厦门港挑衅。
  六月初四日(7月2日),英舰“布朗底”号由青屿强行进港,并派一名少尉军官偕翻译划舢板递送照会副本,遭到岸上清军拒绝。次日,包诅再派舢板强行靠岸投送,又遭清军拒绝,英舰遂“换旗开炮,直扑炮台”(③王光谦《东华续录》道光二十年七月条。),使厦门炮台和民房多处受损。清守军忍无可忍,当即还击,“哨船及岸上弁兵枪炮联络”(④王光谦《东华续录》道光二十年七月条。),毙伤英军多人。包诅害怕势孤吃亏,“系书(副本)竿头,树立于滩上”(①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5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退出厦门港,北上追赶舰队。但留军舰、运输船各一艘封锁港口,进行多次挑衅,均被守军击退,不久也北上定海。
  英军攻占浙江定海,北犯渤海湾,清廷被迫同意在广州会谈,英军撤兵南还。十二月,广州谈判破裂,英军攻陷虎门,继而围攻广州。道光二十一年四月,清廷乞和,屈辱签订《广州和约》。英政府仍嫌勒索太少,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主持扩大侵略战争。七月,璞鼎查抵达澳门,会同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卧乌台,率领军舰10艘、轮船4艘、运输船21艘,装载陆军2500余人,驶离香港,第二次北犯。
  签订“和约”后,英军退出虎门,清廷误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下令沿海各省将军和督抚,酌量裁撤调防官兵。六月下旬得到英军即将再犯闽浙的报告后,道光帝仍不以为然,于七月初三日批复:除“镇海、定海紧要处,酌量暂留弁兵外,其余调防官兵,即著奏明裁撤归伍。……不必为浮言所惑,以致糜饷劳师”(②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43页,引自《廷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二)第1129页。)。可是,事隔数日,英舰的大炮就在厦门开火。
  厦门防务,自上年六月英军侵扰后有加强。在浯屿、青屿、大担、小担四岛增筑了炮台;本岛东部自白石炮台至沙坡尾一带,改沙囊为石壁,高一丈,厚八尺,长五百丈,每五丈留一炮洞,安炮100门;曾厝垵、何厝等处也增筑了炮台;鼓浪屿为咽喉要地,有多座坚固的石砌炮台,并环以沙墩炮台,以增强主炮台的防御能力,计安炮79门。英军再次进犯前,整个厦门地区共安设大小炮279门,有水陆防兵2800人,并有9000余名水勇、乡勇可供调遣。
  七月初九日(8月25日)晚,英舰自广东驶到厦门南之青屿附近碇泊集结,随即向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发了限期献出厦门的最后通牒。当时,窦振彪“以广东和局甫成,现当无事”(③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112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正率水师出巡外洋,闽浙总督颜伯焘督同道员刘耀春,传令清军据守各要隘,准备抗击侵略军。
  初十日晨,英军先以火轮数艘对鼓浪屿和厦门实施火力侦察,接着大队兵船闯人。白石头、鼓浪屿、屿仔尾等炮台守军,以猛烈炮火三面环击,击沉英军火轮二艘、兵船一艘。(④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114页。另《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三十一,闽浙总督颜伯焘称:“打沉该逆火轮船一只,兵船五只”。)英军集中七八艘舰的二三百门炮对各炮台逐个猛轰。下午一时,英舰三艘对鼓浪屿和厦门沿岸各炮台继续进行炮击后,英军一部乘舢板首先在鼓浪屿登陆。由于英军火力猛烈,守军稍事抵抗即溃散,鼓浪屿于下午三时落人敌手。与此同时,另几艘英舰进攻厦门以东各炮台,守军坚决抵抗,有的击退登陆兵达三五次之多,总兵江继芸、副将凌志、游击张然等先后壮烈牺牲,守兵伤亡数百人。下午四时左右,白石头及其以西各炮台被英军火力击毁,英军遂从此登陆。此后,英舰火力延伸,轰击厦门城,守城清军向虎头山退却。傍晚,厦门被英军占领,颜伯焘、刘耀春退守同安。但厦门人民并没有屈服于外国侵略者,他们组织了两支抗英武装,不断袭扰英军,在十余天内打死打伤侵略军200余人。
  厦门沦陷后,清廷急调2000名江西兵援闽,严令颜伯焘收复厦门,并命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奉天沿海诸省停止撤兵,加强防御。
  二十一日(9月5日)晨,英军撤出厦门,以军舰三艘、运输船三条,及陆兵400名留守鼓浪屿,其余舰船全部北驶。随后,英军继续增加侵华兵力,连陷定海、镇海、吴淞、镇江等地。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清廷被迫与英方签订《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这个外国侵略者强加于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元。
  四、会党起义
  明末清初,福建人民抗清最久,频繁的战事使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死亡和逃亡者不知其数。到了康熙中期以后,局势相对稳定,但官府的苛捐杂税和地主的残酷剥削,仍使劳动人民处于极端困苦中。因此,不少人迁渡台湾、南洋谋生,有的秘密结社,团结互援,对抗官府。早在清初康熙、乾隆年间,闽中、闽南一带就出现了以抗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组织。以后,这种秘密会社逐渐传播到东南各省和南洋地区。太平天国革命期间,福建的会党组织遍及全省各地,有小刀会、红钱会、黑钱会、江湖会、闹公会、红会、花会、黑白旗、红白旗等。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推动下,他们纷纷响应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黄位、黄德美领导的闽南小刀会起义,林俊领导的闽中红钱会、黑钱会起义。
  (一)闽南小刀会起义
  闽南小刀会于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创建于厦门,会首是同安店前村华侨陈庆真。不久遭到清政府镇压,陈庆真等便转移到龙溪、海澄、同安三县交界的农村继续活动。后来,会众发展到上万人,活动地区遍及闽南各县。咸丰元年(1851),陈庆真、王泉等50名骨干先后被捕牺牲,组织受到严重破坏。是年,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全国掀起了反清高潮,闽南小刀会在海澄县归国华侨江源、江发兄弟领导下,积极准备起义,因事机不密,江源、江发等五人被捕,刑毙于省狱中。会众便推举黄位、黄德美继续组织起义。
  黄位,同安上巷社人,以贩牛皮为业,绰号“牛皮位”。黄德美,同安石兜社(今属龙海角尾乡)华侨地主,黄位是他的养子(一说是族叔)。他俩为人慷慨豪杰,交游甚广,深得会众拥护。起义前,闽南各地小刀会首领于厦门秘密集会,统一认识,约期起事。两黄回来后,在灌口刘心庵地方集合附近十八社2000余会众,誓师起义,公推黄位为大元帅,黄德美为大统领。咸丰三年四月初六日夜,起义军进袭海澄,一举攻克县城,次日占领石码,随即乘胜围攻漳州城。漳州守军上年大部被调往湖南对付太平军,当时守城的多数是临时雇请的兵丁,战力极弱,且城内又有小刀会会众内应,所以初十日城就被起义军占领。兵备道兼知府文秀、总兵曹三祝抗拒,被义军所杀。同日,另一路起义军攻占长泰城。小刀会起义后,附近农民“闻风蜂起”(①黄家鼎《马巷厅志》附录《小刀会匪纪略》。),两三天内义军队伍已达8000余人。十一日,黄位、黄德美率领3000义军,以篷船30余艘,从石码渡海进攻厦门。厦门水师提督施得高正率舟师出巡外海,起义军在洪英领导的厦门小刀会的策应下,顺利占领厦门。施得高回航后泊于中港,派游击郑振缨领兵200余人向镇南关(今思明南路大生里附近)反扑,很快被起义军歼灭。施急率水师退守刘五店和马巷。当晚,起义军元帅黄霸业、军师蔡茂昭领兵一部进攻同安。清参将雅尔颂阿和知县李湘洲连夜弃城逃走。十二日晨,城内群众以鼓乐迎起义军入城。起义军稍事休息,即继续进军攻克安溪县城。十三、十四日,另一支起义军连克漳浦、云霄和诏安的铜山(今东山岛)、平和的琯溪等城镇。二十二日,施得高亲自率兵600人,从沙尾坡登岸,很快又被起义军击退。
  小刀会占领厦门后,即着手建立革命政权,废除苛捐杂税,严令所属:不准恃强欺弱,不准恃众欺寡,不准理曲袒亲,不准假公济私。由于起义军“行为和平,大孚人望”(②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第130页,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下等阶级同他们亲如兄弟”(③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第505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市民乡民“从之如归”(④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咸丰三年四月。),革命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小刀会乘“闽兵外援内虚”(⑤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咸丰三年四月。)举兵,势如破竹,九天之内占领了闽南大部州县。但随着占领区扩大,兵力分散,有些城镇得而复失。初十日,起义军占领漳州后,主力即转攻厦门,清游击饶廷选率余部,配合龙溪县令苏宗勤、海澄县令汪世清带领的民团,串通城内的绅士,于十二日乘文秀的儿子恩志入城寻找父尸之机,突然袭取漳州城。起义军仓促应战,众寡悬殊,阵亡千余人,首领谢厚、将军吴魁、军师陈金斗等被俘。过几天,安溪、云霄、同安、漳浦、铜山等城镇也相继陷落。
  在小刀会起义的同时,红钱会、黑钱会起义军也连克闽中各县,全闽骚动。福建兵少库虚,巡抚王懿德穷于应付,只好将省城各标营交给总兵郭仁布带领,会同兴泉永兵备道锡藩所部,配合水师提督施得高进攻厦而把浦城枫岭守军调到延平(今南平),扼守闽江上游,再以部分水师防守闽江下游,以保省城安全。清廷认为厦门为福建要地,务必乘起义军初起“及早扑灭,否则滋蔓难图矣”(⑥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三年五月。),即令广东巡抚叶名琛雇募红单船,并抽调潮州兵勇,驰赴厦门协同镇压。六月,各部清军集结同安刘五店一带,会攻厦门。总兵郭仁布、参将琳润畏死,迁延不进。起义军抄间道出刘五店侧后。锡藩会同水师迎击,其部将林向荣倒戈归顺起义军。锡藩腹背受敌,溃败,乘水师船只逃走。起义军乘胜出动战船40余艘,于十六日进攻金门。金门与厦门仅一水之隔,互为唇齿。起义军初占厦门时,上了金门绅士的当,未及时攻取,此时岛上已作充分准备。起义军进抵后埔海面(大小金门之间),即遭岛上炮火轰击,无法靠岸。随后,清水师战船从后丰港冲击,起义军抵挡不住,损失战船九艘(一说11艘),阵亡淹死数百人,将领林沙、林桂被俘,余部败归厦门。
  七月,王懿德奏准起用久历戎行、革职家居同安的提督李廷钰督师进攻厦门。二十三日,清军从镏江越五通水道登岛,二十五日抵金瓜亭,进攻文灶。起义军奋勇抗击,元帅黄潮力战阵亡,首领黄英被俘就义。清军也伤亡不少。之后,清军进攻,义军除正面迎击外,还进行迂回侧击,清军屡战不能得手。李廷钰遂分兵占领南部的曾厝垵,以牵制起义军兵力。尽管如此,由于起义军顽强节节抗击,清军进展缓慢,常常处于对峙状态。八月,王懿德亲临泉州城督战,李廷钰把招募的亲兵也投入战斗,才从麻灶埔、将军祠、金鸡亭逐步逼近厦门城。九月,提督施得高、总兵陈鼎鳌率闽粤水师占领鼓浪屿,切断起义军从海澄来援和补给的水道。李廷钰督率各部清军三面包围厦门城,多次攻城,均被起义军击退。至十月十一日,起义军因援绝粮尽,才从西门撤退入海。起义军白天撤走,“并未受到胆怯的清军的阻挠”(①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第130页,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及至全部走完,“官军才入城市,纵兵劫掠,戮及童稚,刀钝而不血,则并缚数人而投入海”,“有一日斩杀至二千人以上者”。(②徐珂《清稗类钞》第27册,《会党类》第14页。)
  小刀会退出厦门后,海澄、长泰、琯溪也相继失守。在同安城郊的起义军将领黄霸业、蔡茂昭被捕,壮烈就义。黄德美退到龙溪乌屿桥(江东桥)备舟准备出洋,被同族地主黄伦等告发,被捕至厦门肢解惨死。黄位率余部游弋于海上,继续进行反清斗争。后曾联合广东澄海黄兴顺的抗清船队,袭击厦门和台湾的淡水、鸡笼(基隆)等地,直到咸丰八年(1858),才在海上被消灭。
  (二)闽中红钱会、黑钱会起义
  起义主要领导人林俊,是永春州(今永春县)武生,学名万青,善骑射,以豪侠闻名。他受红钱会、黑钱会反清复明的影响,少年时期就决心要推翻清朝。太平天国革命后,他积极联络会党,以调解械斗、教练武术为名,在永春、德化、南安一带发动群众,准备起义。他的挚友,黑钱会首陈湖和在延平当船工的红钱会首黄有使(即黄友)均答应同时举事。其父武举人林捷云怕他惹祸,将他“执以送官”,而会众“千余人已布满城内,声言与大帅共命”,(③民国《永春县志》卷一《大事记》。)永春知州崔洲被迫将他释放。
  咸丰三年(1853)四月,闽南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了厦门和周围各县。林俊见时机已到,便在城西金峰山聚众宣布起义,二十四日率领数千起义军攻克德化县城,知县申逢吉弃城逃走。永春知州崔洲便杀了林俊的父亲,并诛累其亲友。林俊即回师永春,三十日攻破州城。由于永春豪绅带领团练拚死反扑,泉州清军也赶来支援,永春、德化二城得而复失。五月,林俊率领起义军北进,准备与攻下永安、沙县、大田的黄有使、江水领导的红钱会起义军会师,进攻延平。当林俊抵达沙县时,黄、江起义军围延平,因清提督炳文率军来援,已退回永安,沙县已经失陷。林俊单独围攻沙县不克,遂向尤溪转进,于六月初八日攻下尤溪城。负伤逃走的尤溪县令金琳召集各乡民团,在清军配合下进行反扑。林俊主动退出县城,迎战于山头窑地方。起义军失利,林俊负伤,军师僧人阿金等多人被俘,遂退至尤溪二十都深山休整。此时,永安、大田也相继失守,黄、江起义军退到岩洞寨山区。林俊伤后即率余部返回永春。
  林俊回到永春后,在陈湖黑钱会的配合下,于七月中旬在桂洋地区打了胜仗,杀了清军游击恒动、都司暨青云,乘势先后重占德化、大田县城。八月中旬,林俊引军指向闽中沿海,二十四日一举袭占仙游县城,杀了知县黄曾志。他积极调解莆仙黑白旗群众之间的矛盾,使其团结抗清。九月初八日,林俊起义军在数千黑白旗群众的配合下,围攻兴化府城,因海坛总兵钟宝三领兵来援,起义军退回仙游。在泉州督师进攻厦门小刀会起义军的巡抚王懿德,见福州至泉州的通道被切断,急忙分兵2000北击,林俊命其兄林广带领一部起义军到枫亭阻击。十七日,林广乘清兵刚到,立足未稳,突然发起进攻,杀了游击周兆麟和新任仙游知县黄际虞。清军溃败。二十三日,林俊再次联合黑白旗群众进攻兴化府,第二天遭到城内清军和城外豪绅武装的夹击。起义军受挫,一部退回仙游,一部转移到永福(今永泰)、福清边界山区。兴化清军乘起义军新败,以2000兵由间道偷袭仙游。二十九日,清军抵达仙游城东五里的陵陂,黑白旗伪装“乡团”,诱其进入城南东屏山伏击圈内,一举将其歼灭,杀了参将瑞文、游击周向宸和通判其昌。十月初,起义军攻占永福县城。中旬,清军击退厦门小刀会起义军,移兵北上。林俊见态势不利,主动撤离仙游、永福。
  林俊离开仙游后,回师德化,占据永春与德化交界的虎豹关。十一月,清总兵吕大升、钟宝三等领兵进攻德化,途中遭到起义军袭击,游击王应选、都司苏起鳌被杀。在虎豹关前,起义军又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后来,永定知县以“乡勇”为向导,从小路攀岩而上,偷袭焚烧起义军关寨,起义军退守德化县城。十二月初,起义军在城郊与清军恶战失利,黑钱会首领陈湖牺牲,(①民国《永春县志》称陈湖为内部所害。本文从《王靖毅年谱》卷上,咸丰三年十一月。)林俊率余部转移到永春西部与安溪交界的覆鼎乡帽顶山。该山四周皆悬崖陡壁,山顶平坦,水源充足,起义军在山顶筑寨屯粮,准备长期固守。咸丰四年初,在闽北坚持斗争的黄有使、江水因彼此不和,被清军各个击破,江水牺牲,黄有使率余部到帽顶山与林俊会合。清总兵钟宝三、道台胡应泰、知州崔洲带领5000兵勇围困山寨,屡攻不下,又以招降、离间瓦解起义军,也未得逞。直到三月八日夜,因寨内粮草被安溪练总李维霖收买的内奸烧毁,林俊才引军转移到南安炉内乡一带山区。
  林俊转移后,清军一时不知起义军去向。四月初,起义军已作好反“围剿”准备,钟宝三才领兵至南安,刚到厚阳杉仔隔屯兵,即遭起义军夜袭。由于起义军得到炉内人民的掩护,清军连日“剿捕,逆踪杳然”(②沈储《舌击编》卷三,咸丰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禀》。)。至五月,钟宝三发现起义军在湖内村的据点,便开始进攻。林俊以一部兵坚守湖内土堡(土楼),自领其余起义军游动于附近山中策应。土堡背山面水,石砌墙厚二尺八,高四丈,可屯兵千人。清军进攻时,土堡内守军居高临下,顽强抗击,山中起义军则抄袭清军侧后。因此,清军连攻20余日,均未得手,南安知县反被起义军抓走。此时正当雨季,清兵长期露宿,日晒雨淋,伤病死亡日众,钟宝三便找个借口,怏怏退兵。
  林俊应黑白旗首领朱三、陈尾之请,于六月初三日到仙游盖尾乡一带,与朱、陈共同领导数万旗众抗清。清方在仙游集中7000兵勇,由总兵吕大升、钟宝三、道台徐宗干、保泰分别率领“围剿”。林俊利用有利地形,采取流动作战,与敌周旋达数月之久。闰七月,清方收买内奸杀害朱三。清军为搜捕林俊,采取烧光政策,“迭用炮火挨乡焚烧”(①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清》七,咸丰四年闰七月。)。九月十七日清军攻陷盖尾,陈尾被俘受害,林俊突围转移。
  形势对起义军不利,林俊所部离开盖尾后即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于晋、南、永、仙交界山区。为了迷惑敌人,还散布“林俊已在盖尾被烧死”的假消息。不久,黄有使在永春被捕牺牲。王懿德遂于咸丰五年初宣布“全省肃清,大军凯撤”(②王家勤《王靖毅年谱》卷下,咸丰五年。)。可是,当年四五月间,林俊又于南安与永春交界的云峰山集合2000余人,开赴闽北,占据顺昌班宝山、淹山,袭击沙县、将乐、顺昌等地。九月,清廷下令:“林俊一犯,于一月限内务期必获,若仍前懈驰,著即严参”(③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五年九月。)。王懿德不得不再次调兵“进剿”。但“剿”了一年多,起义军仍十分活跃,到顺昌督“剿”的延平知府金万清、守备王三韬先后被起义军击毙。
  林俊再到闽北时,曾派人到江西与太平军联系,请求支援。咸丰七年二三月间,太平军杨辅清等部首次入闽,连克光泽、邵武、建阳、汀州等府县。林俊即在晋江与南安交界的大罗溪、吉火一带重新聚众万人,并以太平天国“英烈王三千岁”(④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三,《陈奏泉州守城获胜疏》。按:太平天国并未授予“英烈王三千岁”封号,林俊假借此封号是为了号召群众。)名义发布告示。两次攻打南安县城和围攻泉州府城都未得手。林俊便率领起义军经永春、德化、大田北上。闰五月抵达沙县,连败沙县知县严葆铦、游击王金镛所部官军,围攻县城七日不克,遂继续向北挺进,拟与太平军会师。此时,入闽的太平军已折回江西,会师未能实现。七月二十一日,起义军经过顺昌仁寿乡时,林俊率先过仁寿桥,被一名躲在桥下的乡勇开枪击中,落水身亡,年仅31岁。林俊死后,起义军一部留在闽北继续斗争,其余退回永春、南安,于同治四年(1865)被左宗棠湘军所镇压。
  福建会党起义打击了当地封建势力,牵制了清军兵力,有力支持了太平天国革命。
  五、太平军转战福建
  清咸丰六年(1856)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江西率领二三万人回援天京(今南京)后,太平军在江西战场即由攻势转入守势,原占领的数十座城镇,有的被清军夺回,有的受围困,处于被动局面。这时,在赣东的部分太平军开始转入福建,开辟新战场。
  咸丰七年二月三十日,国宗石某(⑤国宗为东、西、南、北、翼五王的兄弟,天王本家兄弟亦称国宗。其地位相当于四等王。石某是哪一位不明。)领兵自江西泸溪(今资溪)经铁牛关入闽,占领光泽县,杀了知县蒋仁瑞。三月初六日,国宗杨辅清、杨义清和祷天侯胡寿阶等部又从泸溪人云际关,攻占邵武府(今邵武县),杀死粮道王训茅、知府娄浩等。设立乡官,收纳贡税。石某见友军已占邵武,便于三月十四日南下占领泰宁县,随后转入江西。太平军入闽时,驻守杉关(光泽西)的副将张从龙、参将琳润等弃关内逃。闽浙总督王懿德急忙请调浙江、广东部分兵力,加强闽北、闽西防御,并由福州亲到延平(今南平市)督师。
  入闽的太平军占领邵武后即兵分三路:杨义清部于石某转入江西后,南下占领泰宁。胡寿阶部从邵武南进,于四月初一日占领宁化。清总兵富勒兴阿守竹篙岭,太平军未到就逃走。胡寿阶便会同闽广起义部队,于四月初七日攻占汀州府(今长汀县),杀了知府延英、同知朱式景。同日,当地起义部队攻克清流、归化(今明溪县)二县。四月中旬以后,胡寿阶部撤出汀州,连陷连城、武平二县。后受到汀漳龙道道员英朴所部清兵和当地地主武装的攻击,于六月分别从宁化、武平退人江西。杨辅清部于三月十九日,分兵攻占建阳、崇安二县,二十八日主力围攻建宁府(今建瓯县)。王懿德急令福建水师提督钟宝三从闽东西援,游击毕定邦由浦城南援,自率舟师由延平北救。杨辅清部连日攻城未下,四月十八日以地雷将东门城墙炸崩五丈多,随即蜂拥而进。由于知府刘翊宸率兵死守,仍然未能攻入城内。此时,清军各路援兵已到,代理按察使赵印川与毕定邦水陆并进,南北夹击,王懿德亲临督战。太平军多次中伏受挫。五月初一日,杨辅清撤围建宁回师邵武。闰五月初七日,杨辅清得知石达开已领军南下,便开始从邵武等地撤军,二十二日进入江西新城(今黎川),准备与翼王会师。
  咸丰六年秋,天京发生内讧事变。二个月后石达开被召回京辅政。石达开辅政后,遭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并受到牵制和监视,遂于咸丰七年五月离京出走。他带领数万听他指挥的部队,经皖南人赣,招集旧部,独立进行远征。九月,石达开部与由闽入赣的杨辅清部会师贵溪,联合攻城未克。随后石达开引军转战赣江以东至抚州、东乡一带,在江西的旧部大多前来汇合。这时,湘军正围攻吉安、临江(今清江西南),石达开改变了西援吉安、临江的计划,决定东进闽浙。咸丰八年二三月间,石达开部经玉山迸入浙江,杨辅清部仍从赣东入闽北。
  杨辅清、杨义清部四五万人,于二月十六日由铅山袭破岑阳关,进占崇安西南。二十一日,从苦树林小路越过双亭隘,袭占浦城县城。接着连克松溪、政和二县。占领以上三县后,即整修加固城墙,分兵筹粮征饷,打击各处地主武装。另一支太平军(①似为杨辅清部,但《邵武府志》称为黑旗,又似石达开部。)于三月二十一日从江西泸溪突入铁牛关,攻陷光泽县。二十七日击败延建邵道道员赵印川部清军后,占领邵武府城。五月十八日,杨辅清分兵一部南下,于建阳麻沙击毙赵印川,二十七日又阵斩参将黄挺秀,占领建阳城,不久北撤。
  石达开人浙占领江山后,自率主力围攻衢州(今衢县),以国宗石镇吉、石镇常部数万人攻略浙西南,先后占领了十几个州县。但攻衢州三个月未克,石达开遂决定放弃浙江,南下福建。六月初四日,石达开撤围衢州,分两路南进,并命石镇吉等部入闽会师。这时杨辅清与石达开不和,听说石部将入闽,即于七月初七日前从政和、松溪、浦城等地撤兵,进入江西广丰,脱离石达开,取道皖南,回援天京。(①关于杨辅清与石达开分手事,一说曾发生互相残杀,一说于浦城会师才脱离。据郭以廷《太平天国史事日记》记载和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考证,均不确。因为石部入闽前,杨部已全部撤走。)
  石达开刚入浙时,清廷判断他可能抄袭苏州、常州,回援金陵(南京),故令在家守父丧的曾国藩复出,率领在江西的湘军东援浙江。后见石达开挥军南进,即命曾国藩改援福建,并调浙南部分兵力归他指挥,对石达开部进行前堵后追。
  石达开军前队于七月初八日进入闽北,后队大军也于初十日越过仙霞岭,屯驻浦城、崇安一带。其前队曾于初九日围攻政县城,(②杨辅清部于七月初一日撤离政和,清军随即入城。)因城经杨辅清加固,福宁镇总兵池建功等死守,连攻四昼夜不克。石达开的战略目标是经闽西、赣南、湘南西人四川,故下令停止攻城,减少消耗。经几天休整后,石达开军于四月二十一日开始南下,担任阻击的建阳镇总兵林尚荣节节败退,石军第二天就占领建阳,随后入邵武。八月十六日撤离邵武,分路前进。石达开自统大军,沿武夷山脉东麓南进。连克泰宁、建宁、宁化,于九月十一日占领汀州,随即转人江西瑞金。石镇吉、石镇常等部直趋赣南,西人江西新城(今黎川)为湘军刘长佑部所阻,又折回福建,经建宁、宁化南下。九月二十九日,在连城北部冠豸山歼灭3000多地主武装后,进占汀州。十月十五日放弃西人赣南的计划,改为东攻连城。从此,石镇吉、石镇常部也脱离石达开,带领四万太平军单独行动。咸丰九年正月初十日,该部撤离连城,在当地起义军的配合下,于芷溪、大池连挫清军的阻击,汀漳龙道道员英朴狼狈逃回漳州。十三日,太平军占领了龙岩州城。石镇吉在龙岩吸收了4000多青壮年充实队伍。二十三日离开龙岩向南挺进,由永定人广东大埔。后经湖南人广西,于百色地方被清军消灭。
  石达开由江西人湖南后,连连失利,所属多部相继脱离石达开出走。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石达开放弃安远南下后,又有右一旗大军略扩天燕彭大顺、军略孝天豫朱衣点、观天燕童容海等(③大军略、军略为职称。扩天燕、观天燕、孝天豫为爵号。太平天国在王爵之下,又设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爵位。)率众数万东返。该部主力经湖南入江西,于当年十一月攻占瑞金,十二月占领汀州城,并于河田筑木城,与汀州城互为犄角。闽浙总督庆端急令总兵袁艮等进击,溃败而回。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太平军向东攻占连城,彭大顺不幸负伤,三月死于连城。占领连城后,童容海率大队北进,逼近永安,威胁清流。庆端一面命总兵曾玉明等进兵永安、清流堵御,一面亲至延平,调动兵力加强闽北地区防御。三月,原占据武平县的石达开旧部花旗军(④花旗军为广东天地会起义军,于咸丰五年归入石达开部,咸丰十年在广西脱离石达开东归,当年十一月九日据武平。其领导人为谭星、陈荣、周春、林彩等。)放弃武平,到汀州与朱衣点、童容海会合。鉴于清流、永安被清军所阻,朱衣点等遂于四月十五日撤离汀州,改道从瑞金北上,后至河口(今铅山县)归入忠王李秀成部。
  同治三年(1864)六月天京失陷,标志了太平天国的失败。但在长江南北各战场的数十万太平军,仍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长江以南的太平军,在江西和浙江湖州遭到湘军、淮军的攻击,多数并入侍王李世贤和康王汪海洋部,转至福建、广东继续战斗。
  李世贤军十余万人,于八月底越梅岭关进入广东。来王陆顺德等部于九月初九日由大埔进占福建永定县,十五日攻克龙岩州,击毙守备陈登鳌。天将丁太阳、林正阳部十一日攻陷武平县,擒获福建按察使张运兰,击毙总兵贺国祯、王明高和副将雷昭维、尹定友等。十三日粤军来攻武平,次日丁太阳转入永定。李世贤自领大军,十三日连占平和、南靖二县和云霄厅(今云霄县),十四日一举袭破闽南重镇漳州府,击毙总兵禄魁、道员徐晓峰,杀了知府扎克丹布。汪海洋军进攻江西宁都失利后退回瑞金。浙江提督鲍超统军来逼,汪部四五万人即于九月十五日退入长汀南部濯田一带,随后又进占连城南部的新泉和上杭北部。至此,太平军在闽南、闽西占领区连成了一片。
  太平军余部十余万人会集福建南部,闽浙总督左宗棠不得不入闽督师。左部湘军二万余人分三路进军福建:西路由帮办福建军务刘典、署臬司王德榜率领,由江西建昌(今南城)人汀州;中路由提督黄少春带领,由衢州经浦城、建宁南进;东路由提督高连升统率,由杭州赴宁波,乘英轮从海道抵福州,经兴化(今莆田)出泉州。除湘军和福建本省兵力外,还檄调江西、广东部分兵力,配合作战。
  十月十二日,署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率军进攻漳州,被守军击退,屯扎九龙江右岸万松关、瑞香亭一带。十一月初三夜,李世贤率部在当地起义军的配合下,袭击了清军营垒,毙林文察以下约千人。(①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第296页,1984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英人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引威里塔斯《访问漳州》的报告说:“斩了清军一千人,俘获四百五十人。”见该书下册6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署福建水师提督曾玉明率水师来援,又被击溃,退扎安东桥。中旬,湘军高连升部抵安东桥,黄少春部进占万松关、瑞香亭一带,与李世贤军对峙。
  湘军刘典部入汀州后,于十一月十七日进犯新泉、下车、上下罗等处。十九日,汪海洋和偕王谭体元、佑王李远继等组织反击,大败刘典所部于马洋洞,并袭破其杨家坊行营,阵斩副将卢华胜、参将刘敬廷、游击郭立本等。刘典收集败兵,退守连城县城。清廷得报,即命李鸿章调拨炮队入闽增援。
  左宗棠鉴于冒进失利的教训,改取“渐逼渐进”的战术。以高连升、黄少春部6600人攻漳州,道员康国器、总兵刘明珍部4500人攻龙岩,刘典、王德榜、总兵王开琳部1.8万人攻汀州、连城。十二月二十九日,署汀州镇总兵关镇国部在粤军副将方耀部的配合下,占领永定县。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三日,龙岩太平军万余人,分五路进攻距城四公里的铁石洋清军,未克而归。次日,康国器于东宝山草帽坳预设伏兵,另以一部攻城诈败。太平军倾城而出,中伏伤亡2000余人。当夜,康部又袭击东门炮台,城内守军出援,清军乘隙攻入城内。陆顺德等部弃城逃往漳州。龙岩的失陷,太平军漳州李世贤部与长汀、连城汪海洋部的联系便被切断。接着,刘典、王德榜部连续向汪海洋部进攻,汪部节节败退。正月二十七日,双方大战于连城新泉地区,汪部又大败,“所部精锐,丧失几半”(①郭以廷《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下册第1119页,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二月初四日,汪部再败于南阳,余部向龙岩、南靖、永定一带转移。
  清廷为加强对福建太平军的镇压,又从江苏调派提督郭松林、杨鼎勋带领装备有洋枪洋炮的八千淮军,由海道入闽。郭松林部于三月五日抵厦门,随即从海澄登陆,入漳与湘军协同作战。左宗棠又命在闽西的王德榜部、在龙岩的刘明珍部东进,在永安的总兵刘端冕部南下,会攻漳州。还从浙江增调3000湘军,由衢州总兵刘清亮率领,以增强攻漳兵力。这样,围攻漳州的湘军、淮军和闽军已达三万余人,且多为装备有洋枪洋炮的精锐部队。
  三月初以后,清军采取步步为营,进逼漳州。李世贤军多次出击,均未奏效。三月十六日,高连升一部进扎赤岭南部院祠。李世贤亲率城内太平军和南靖援兵分路出击,首次攻击不利,再次攻击又遭到高连升、郭松林部的联合反击,后退时被清军洋枪队斜出轰击,阵亡“三四千人,带伤以万计”(②王先谦《华东续录》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王德榜部于漳州东北越河扎营,李世贤军再次出击,阵斩游击钟元兴,但受对方排炮轰击,未能攻破营垒。四月初十日,李世贤军于漳州南部古县、埔西、恒苍一带,再次与郭松林、杨鼎勋部交锋,又失利。十五日,与王德榜、刘清亮部战于漳州东北、浦南、乌头门一带,也败退。至此,清军已从北、东、南三面逼近漳州城。为了配合进攻漳州,粤军于两省交界的枫朗、柏嵩关、老虎关分三路布防,由总兵卓兴、翟国彦、副将方耀分别扼守,以堵截太平军入粤;湘军刘典部则机动至龙岩一带,防止李世贤部西进。
  四月二十日,王德榜、刘清亮部进攻漳州东北部要隘乌头门,太平军据垒顽抗,垒外花椿木栅尽被破坏。次日,王德榜、刘清亮与郭松林、杨鼎勋联合进攻。太平军在乌头门的十四座营垒先后被攻破,牺牲万余人,余部向南靖退却。清军追击至天宝寨。在漳州东面的高连升、黄少春部乘势进攻楼内寨,太平军败溃,清军追至东关,纵火焚烧附城营垒。败退的太平军拥挤入城,清军紧紧追杀,夺门而入。李世贤率城内太平军“巷战不胜”(③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下编第三册586页,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于当夜十时从西门撤走。太平军占领七个月之久的漳州城遂告沦陷。随后,南靖、平和、漳浦、云霄、诏安也相继失守。五月初二日,李世贤、陆顺德等余部于永定塔下,又为康国器、王开琳部所败,损失约二万人,次日又有三万余人投降清军。(④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297页,1984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至此,李世贤军丧失殆尽,只身逃出。陆顺德则率余部人粤,占领镇平(今蕉岭),后走平远。
  汪海洋部太平军也接连失利。三月二十七日又于龙岩、永定、南靖间的奎洋等处,被刘典、康国器部打败,阵亡6000余人。四月十三日续败于大溪,即退入广东大埔。漳州失陷后,汪海洋领军回击永定,二十三日进攻猎射凹清军获胜,斩总兵丁长胜、游击陈观光,擒参将熊常富。二十五日进攻湖雷康国器部,受挫,西走上杭。五月十一日于上杭被高连升部战败,遂人武平。二十日进占广东镇平。
  李世贤从永定塔下逃出后,“割发密藏山中,昼伏夜行”(①牟安世《太平天国》第495页。195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六月二十八日至镇平,入汪海洋军营,不意四天后竞被汪海洋刺死,(②李世贤在永定被围,汪海洋在上杭不去救援;后李世贤余部投附汪海洋,汪又杀了李的部将李元茂。汪海洋怕李世贤取代自己,于己不利,故派人将他剌死,并诬世贤投敌。)年仅32岁。
  汪海洋等部转战于粤东、赣南,十月占领广东嘉应州(今梅县),被左宗棠指挥的五六万湘军、粤军包围。十二月十二日,汪海洋督率所部反击清军时中弹受伤,四天后牺牲,年仅36岁。余部由偕王谭体元统率突围,二十四日于黄沙嶂山中迷途,被清军追及,谭体元力竭坠崖死,部众或战死,或投降。至此,转战闽粤的太平军余部以失败而告终。
  六、中法马尾海战
  马尾又称马江,位于福州东南,是闽江下游的天然良港。清朝最早建立的第一支海军福建水师和创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的福州造船厂,均在此港。马尾港区处于闽江两分流一台江、乌龙江会合处,港阔水深,可泊大型舰船。水路距福州16.4公里,距闽江口26.6公里。闽江口附近,岛屿棋布,沙礁纵横,长门江面两山交锁,有“五虎把门,双龟守户”之称;溯流而上直至港区,航道狭窄,两岸峰峦夹峙,炮台林立,形势十分险峻。
  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侵越法军向驻守越南北部山西的清军进攻,挑起中法战争。十年闰五月,法军袭击驻在谅山的清军,制造“北黎事变”,借此要求中国立即从北圻(越南北部)撤军,并索取巨额赔款。清政府一面下令撤回北圻清军,一面命令两江总督曾国荃与法使巴德诺在上海谈判。法国侵略者在同清政府的谈判的同时,即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所属舰只从南海北上,企图占领中国沿海港口,踞地为质,索取赔款。清廷虽令沿海各省将军、督抚“密饬各军,严阵以待”,但又采取“倘有法军前来按兵不动,我亦静以待之”,(③《军机处电寄各省将军督抚谕旨》,见《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十九。)的消极防御方针。
  当时负责福建军事指挥的要员有钦差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将军穆图善。他们秉承清廷“不可衅自我开”的旨意,对法舰入侵不敢阻止。闰五月二十一日,法舰以“游历”为名,要求进入闽江口。次日,何璟允许其开进两艘,停泊罗星塔附近。二十三日,又允许孤拔率旗舰“窝尔达”号等两艘开到马尾,并给予款待,妄想借此缓和局势。此后,法舰在马尾港或五六艘,或七八艘,出入无阻。它们与中国军舰首尾相接,日夜监视福建水师行动,前后达月余之久。其间,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曾于六月十五日率部分舰只进攻基隆,被台湾军民击败后,法舰仍然自由进出马尾港,未遭任何阻挡。
  对法国侵略者的战争挑衅,闽江两岸军民义愤填膺,纷纷请缨杀敌。法舰首次人口当天,福州人民就涌向仓前山外国使馆区游行示威,抗议法舰入侵,并向总督、巡抚提出“堵塞海口”、“关门打狗”等主张,未被采纳。法军进犯基隆后,有人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④当时国际公法规定,人口军舰不得超过两艘,停泊时间不能超过两周,否则主权国可以向其开战。)要求先发制人,又遭拒绝。闽侯尚干乡农民则集合到福州向何璟递交“万民书”,献计请战,并表示 愿意“自备干粮武器”上前线杀敌,“要是官家害怕,不敢抵抗,那抗法的事,我们愿意承担 下来”(①林世芬《尚干乡万人请战》,《福建日报》1961年5月21日第3版。)。何璟却以“军法论处”恫吓他们,不允许人民“乱动”。回程中群众又到马尾向张佩 纶请战,才允许其挑选300余名熟悉水性的壮士,由武举人林培基带领,进驻海潮寺、朏头 一带备战。闽侯、福州、连江各地民众也纷纷举办团练,训练乡兵,准备痛击侵略者。福建 水师官兵和闽江两岸炮手、陆勇始终“枕戈待旦”,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以身殉国。陆军千总 张德胜上书请战,他指出“彼已开衅(指进攻基隆),势难中止,若不先发制人,恐为彼所 乘”(②欧阳昱《见闻琐录》后集二。)。水师下层官兵见中国舰船“一字”排列,紧靠敌舰,倘法舰突然开炮,势必全军覆没, 建议调整部署,“疏密相间,首尾数里,万一前船有失,后船亦可接战”(③唐景崧《请缨日记》卷五。)。福建军事当局对此 无动于衷,反而严令官兵“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④唐景崧《请缨日记》卷五。)。
  孤拔于基隆战败后,即将舰队主力集中于马尾,泊于罗星塔以南、以东江面;少数舰只 泊于马祖澳,控制闽江口,完成了作战部署。在马尾的法舰编成两个梯队:前梯队由轻巡洋 舰“窝尔达”号,炮舰“益士弼”、“蝮蛇”、“犲狼”(一说“野猫”)号和45、46号鱼雷艇编 成;后梯队由巡洋舰“杜居土路因”号和炮舰“维拉”(一说“费勒斯”)、“德斯丹”号编成。 加上临战前赶来的装甲巡洋舰“凯旋”号,共10艘,总排水量近1.5万吨,火炮72门(一 说77门),船员1790人(一说1830人)。
  福建水师军舰原驻港的仅有轻巡洋舰“扬武”号和炮舰“福胜”、“建胜”号3艘,后从 本省各港口调回炮舰“振威”、“伏波”、“艺新”、“福星”号,从广东调回炮舰“飞云”、“济 安”号。在厂待修的台北武装船“永保”、“琛航”号也驶离船槽备战,共11艘。其中除“福胜”、“建胜”号为铁壳外,其余均为木壳船。总排水量约为6500吨,火炮44门(一说45门)。船员1200余人。其中8艘泊于罗星塔以西,法舰上游;3艘泊于罗星塔东南,分别与法舰前、后梯队对峙。另有水师营旧式兵船、武装渔船各20余艘,散泊于港区沿岸。江防陆军至临战前增至20余营,并有大量自动参加战备的群众武装。其中11个营扼守马尾船厂和附近江岸,11个营驻守琯头到长门各要点,民壮近2000人协守闽安至琯头两岸。从马尾至闽江口有新旧炮台10余处,仅马尾附近就有7处,共有岸炮30余门。何璟、张兆栋留守福州,张佩纶、何如璋住马尾负责指挥附近水陆各军,穆图善坐镇长门,控制闽江口。由于清廷和战不定,缺乏周密有效的作战准备,加上装备陈旧,弹药不足,虽然总兵力大于法军,而战斗力却很弱。
  六月二十七日,清政府见和谈无望,遂撤回上海谈判代表,令沿海各省极力筹防,严行戒备。但对马尾方面,仅指示“法舰在内者应设法阻其出口,其未进口者不准再人”(⑤《军机处寄福州将军穆图善电旨》,见《中法战争》(五)第503页。),并未解除不得主动出击的禁令。
  七月初一日,法国驻北京代办谢满禄以基隆事件为借口,下旗离京。初二日,法海军部电令孤拔消灭福建水师。当晚8时,孤拔召开作战会议,决定于次日下午2时,利用退潮船体转向的有利时机开战。当时在港法舰从吨位、防护能力、重炮数量、兵员素质上均占明显优势,而且“在退潮时方攻击”(①(法)罗亚尔《中法海战》,见《中法战争》(三),第549页。),使大部中国军舰舰尾(火力最弱部位)置于法舰舰首主炮之前,这对福建海军极为不利。
  七月初三日(8月23日)8时,法国驻福州副领事白藻太将开战时间通知各国驻福州领事馆。闽浙总督何璟于“午刻接法领事照会”(②《闽浙总督何璟等来电》,见《中法战争》(五),第512页。按:法何时宣战,战书交给何人,各种资料说法不一。据郑师渠《甲申马尾之役法国宣战史实辩误》一文考证,以何璟于初三日给总署的电报为是。因孤拔系借宣战之名,行偷袭之实,不可能过早将战书交给中方。),才知当日开战,立即向马尾、长门打电话,“长门线断不得达,马尾未接电音,而法人已先开炮”(③《会奏闽省接仗情形摺》,张佩纶《涧于集、奏议》卷三第58页。)。当日下午1时56分,孤拔指挥在港所有法舰对近在咫尺、毫无准备的中国军舰突然开火。福建水师舰只来不及起锚就被敌舰第一排炮弹击沉两艘(“琛航”和“永保”号),重创多艘。清军官兵在敌人密集炮火下,断锚转舵,浴血还击。
  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用舰尾炮准确地还击在它下游的法军旗舰“窝尔达”号,首发命中舰桥,击毙其引水和5名水手,孤拔差一点丧命。此时法军46号鱼雷艇冲过来发射鱼雷,“扬武”号中雷下沉。该鱼雷艇也被清军岸炮击毁。“扬武”号即将下沉时,舰上官兵继续坚守岗位,战斗到该舰沉没。炮舰“福星”号离法舰最近,一开始就受了重伤。但它立即断锚转向,冲向敌阵,瞄准“窝尔达”号猛烈射击,连续命中,并击退了45号敌鱼雷艇的进攻。孤拔遂指挥3艘法舰围攻“福星”号,该舰管驾陈英在舰身多处中弹、人员伤亡过半的情况下,登高传呼“以死报国,有进无退”(④陈培锟《甲申抗法战役记略》,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4页。),舰上官兵高喊着杀敌声开足马力冲向法军旗舰,吓得“窝尔达”号急忙后退。不幸“福星”号火药舱中弹爆炸,官兵壮烈牺牲。受伤的“福胜”、“建胜”号也奋力抵抗,直至沉没。附近的“伏波”、“艺新”号受伤后突围西驶,搁浅林浦,丧失了战斗力。
  在罗星塔下游的“振威”、“飞云”、“济安”号遭到袭击后拼死奋战。“振威”号受到法巡洋舰“凯旋”号等攻击,船身中弹累累,管驾许寿山带伤指挥还击,并下令全速向“凯旋”号冲去,决心与敌舰同归于尽。“振威”号半途又遭侧面法舰重炮轰击,官兵在烈火浓烟中仍奋战不止,在被敌鱼雷击中沉没前一瞬间,还发射了最后一颗炮弹,击伤一法舰舰长和两名士兵。“飞云”、“济安”号在“振威”号沉没后继续抵抗到底。“飞云”号督带高腾云一条腿被炸断,忍着剧痛扶着望台栏杆指挥战斗,被一颗炮弹掀落江中,英勇殉国。由于两舰均为木壳,中弹后起火,先后在烈火燃烧中下沉。
  江面战斗仅约半个小时,福建水师11艘舰9艘沉没,2艘重搁浅,尚存官兵攀援碎木板、断桅杆沉浮江中。惨无人道的法国侵略军又向漂浮于江面、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中国官兵射击,江水顿时染成了红色。
  下午2时30分以后,法国舰队主力转攻马尾造船厂和附近炮台,一部兵力继续炮击周围水域的水师旧兵船和武装渔船。清军在失去指挥情况下,各炮台自行还击。下午4时55分,炮战停止,法舰仍泊罗星塔附近。人夜,沿江军民自动驾驶炮船、渔船、盐船、火攻船,携带土炮、火炮、漂雷、放火器等,从四面八方不断逼近袭击法舰,使法舰整夜不得安宁,多次转移船位。初四日,法舰派出十余艘小艇驶入附近港叉搜索,见船就投弹炸毁。或纵火焚烧。法舰3艘再次炮击船厂,刚建成在厂的一艘巡洋舰也被炸毁。游戈在闽江口的两艘法舰也向长门、金牌炮击。林浦、魁岐数千群众听到炮声,自动移石填江,阻断法舰进福州的水路。
  初五日,法装甲舰“拉加利桑尼亚”号从台湾驶至闽江口,炮击金牌等地。金牌炮台守军猛烈还击,击伤该舰,击毙4名侵略者。港内法军在炮火掩护下登陆罗星塔,劫走克虏伯炮3门。午后,法舰沿江而下,攻击田螺炮台。孤拔乘“杜居土路因”号经长门驶出闽江口,被岸炮“缺咀将军”(①它是闽中要塞礼台4门210毫米岸炮中的1门,因炮口有点缺,马尾战役中仅发一炮即命中孤拔座舰,被誉为“缺咀将军”。)击中驾驶台,孤拔受伤(一说被击毙),多人被击毙。
  初六日,法军陆战队登岸炸毁田螺炮台,法舰直下闽安,炮击南、北岸炮台。击毁炮台后,一支法军窜入闽安镇抢劫,杀人放火。乡民陈明良率民众与敌激战,受伤被俘,不屈牺牲。当地群众纷纷集结还击,守将张世兴乘机夺回炮台,击退敌人。次日,法舰集中8艘,由琯头江面向长门、金牌炮台攻击。由于岸炮固定向外,无法向内还击,陆勇用轻武器回击。初八日,法舰开至长门掩护陆战队登陆。初九日下午,长门、金牌炮台被炸毁。在守军和群众武装还击下,法军全部舰只于初十日撤离闽江口,马尾战役结束。
  此役,法军被击沉鱼雷艇1艘,伤军舰3艘(一说伤5艘),伤亡200余人。(②法军伤亡数说法不一。有的说伤亡30余人,也有说50余人,似指初三日江面战斗而言,未含以后数日的战斗伤亡数。)清军被击沉军舰7艘、武装商船2艘,伤军舰2艘;所有兵船、炮船、鱼杆雷艇悉被破坏;阵亡官兵、民勇有名者796人,(③清军牺牲人数按昭忠祠开列名单为796人,实际可能大于此数。)伤数百人。清政府艰辛创建的船厂、学校、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均遭到严重破坏。
  马江之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清政府被迫于七月初六日向法国宣战。
  战后,清廷将临阵脱逃的张成斩首。张佩纶、何璟、张兆栋、何如璋被革职。为表彰在这次抗法战役中英勇献身的将士,在马尾马限山下建立了昭忠祠。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