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元起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24
颗粒名称: 二、抗元起义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4
页码: 136-1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军南下,在各地大肆烧杀和掳掠。诸将为了邀功,往往掳杀无辜百姓充数,有的则抓捕新占领区百姓为奴隶。福建是抗元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从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入闽到二十七年,抗元起义此起彼伏,前仆后继,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漳州陈大举、政和黄华、汀州(今长汀)钟明亮领导的三次翕汉人民联合起义。
关键词: 抗元起义 元代 战事

内容

元军南下,在各地大肆烧杀和掳掠。诸将为了邀功,往往掳杀无辜百姓充数,有的则抓捕新占领区百姓为奴隶。(②《元史》卷一百七十《雷膺传》载:“诸将市功,且利俘获,往往滥及无辜,或强藉新民为奴隶”。)因而激起江南人民强烈的反抗,抗元起义的群众,“大或数万,小或数千”,遍布江南各地,到至元二十年尚有二百余处。(③《元文类》卷六十一,姚燧《贾公神道碑》及《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崔或传》。)福建是抗元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从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入闽到二十七年,抗元起义此起彼伏,前仆后继,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漳州陈大举、政和黄华、汀州(今长汀)钟明亮领导的三次翕汉人民联合起义。
  (一)陈大举起义
  陈大举绰号陈吊眼,漳州人。至元十三年南宋二王(赵昰,赵昺)入闽,陈大举即领导畲汉人民起义,称“头陀军”(④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九十四《吕德传》。),与宋军共同进行抗元斗争。十四年七月,他率领起义军协助宋将张世杰围攻泉州。宋军南撤后,他带领五万起义军于十五年攻占漳州城。当年,元都元帅张弘范率领蒙古汉军南征,追歼二王。元军抵漳州时,陈大举为了保存实力,主动退守山区。十七年,陈大举一度向元军投降,元福建行省让他及部分起义军进入漳州城,与百姓杂居。(⑤乾隆《龙溪县志》卷二十四,侯安《旌表烈妇王氏祠记》。)八月十五日,陈大举乘中秋节元军无备,再举义旗,袭击元军,杀了元招讨使傅全及其一家,“官军死者十八九”(⑥乾隆《龙溪县志》卷二十四.揭奚斯《双节庙记》。),再次占领漳州城。戍屯山区的原起义军随之揭竿而起,又有许多民众参加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活动范围扩大到汀州地区。福建其它地区也纷纷响应起义。
  为了扑灭福建人民的起义烈火,元廷即令福建招讨使塔里赤为征南都元帅,率南方四省抽调的兵力“进剿”,并命完者都为镇国上将军福建等处征蛮都元帅,高兴为副都元帅,带领五千精锐部队入闽协同镇压。塔里赤兵临漳州,陈大举再次退守山区,以其叔陈桂龙据守漳州西北的高安寨,自率主力屯驻漳浦峰山等山寨。塔里所部屡攻不克。
  完者都领军抵闽北.恰遇政和黄华领导的三万起义军占据建宁(今建瓯)一带,挡住了去路。完者都即先诱降黄华所部,尔后以黄华为前驱,南下进攻陈大举。至元十八年,完者都兵至漳州,令高兴攻取高安寨。陈桂龙“据此,乘高为险,人莫敢进”(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九《福建》五,《漳州府》《龙溪县•高安寨》。)。高兴命所属每人带一束柴草,进攻时用以遮身,挡住山上射来的矢石,至半山丢下退回,连续六天,山上矢石皆尽,乃点火焚烧寨栅,乘势攻上山去,二万起义军大部遇难,陈桂龙逃回畲洞。(②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卷一《江南群盗之平》。史书称畲族聚居的山区为畲洞。)到了十月,陈大举仍拥有起义军10万,“连五十余寨,扼险自固”(③《元史》卷一百六十二《高兴传》。)。高兴继续率军进击,先后攻破十五寨,陈大举退守千壁岭。千壁岭地势险峻,元军数次攻山,均遭击退。十九年三月,高兴于半山预先伏兵,诱陈大举下山对话,乘大举无备,将其擒杀。(④据《元史》一百六十二《高兴传》。同书卷一百三十五《塔里赤传》又称陈大举为塔里赤所擒,戮于市。)陈大举牺牲后,陈桂龙等向元军投降,起义失败。但其余部吴满、张飞等仍坚持斗争了很长时间。二十年后的元贞三年(1297),元廷曾下令将陈大举余部安插在漳州地区屯田,“与军人相参耕种”(⑤《元史》卷一百《兵志》。)。
  (二)黄华起义
  黄华政和人。至元十五年(1278)十月,他集合盐夫,联络建宁、括苍(今浙南)一带贫苦农民和许夫人领导的畲军起义抗元。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活动于闽北和浙南地区。至元二十七年下半年,黄华向元征蛮都元帅完者都投降,参加了镇压漳州陈大举起义军活动。此后,他被元朝任命为建宁路总管。当时福建官吏贪残,民不聊生,各地民众不断起来反抗。至元二十年八月,黄华在人民抗元斗争的推动下,再次领导闽北人民起义抗元,参加起义的达十余万人,号称20万。他们“剪发文身”,号称“头陀军”,(⑥《元文类》卷四十一苏天爵《经世大典序录•招捕》。)沿用宋祥兴年号,使用两浙安抚司印。起义后即占领政和,攻陷崇安、浦城、松溪、瓯宁(今属建瓯)、古田等县,继而围攻建宁路治(今建瓯城)。浙东提刑按察使吴某也起兵响应。
  元廷把黄华起义军视为劲敌,急派淮西宣慰使高兴率军驰闽,会同两浙和福建驻军“进剿”;(⑦《元史》卷十二《世祖纪》载“诏卜怜带、史弼等带兵二万二千讨平之”。史弼当时为浙西宣慰使,这二万二千名应为浙西和福建的驻军。)又命扬州征东行省左丞刘国杰带领准备东征日本的精锐部队南下镇压;随后还派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八忽带率领万名蒙古骑兵接应。黄华在元朝大军压境时,分兵扼守闽浙赣边境要道,同时,急攻建宁路城。由于南北受敌,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元军很快越过分水关,兵临建宁城下。黄华在诸路官军的夹击下,败退进入江山,据守赤岩寨。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刘国杰攻破赤岩寨,黄华纵火自焚死。在这次抗击元军的“进剿”中,大部头陀军壮烈牺牲。元军对闽北人民大肆进行屠杀。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王恽于事后向忽必烈进言中说:“福建一道收附之后,户几百万,黄华之变,十去四五”(⑧《元史》卷一百六十七《王恽传》。)。
  (三)钟明亮起义
  元世祖至元末期,忽必烈对江南的统治已经十余年,由于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江南人民不堪其苦,起义斗争“迄今未靖”(①《元史》卷十四《世祖纪》。)。这一时期声势最大、影响最广的抗元斗争,是至元二十四(1287)年冬钟明亮领导的闽赣粤三省边境各族人民起义。
  钟明亮,福建汀州畲族人,劳动人民出身,在群众中有威望。统治阶级骂他“草间匹夫”,又说他“有威风,多智略”。(②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钟明亮起义后,队伍迅速壮大,“拥众十万,声摇数郡”(③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参政陇西公平寇碑》。)。起义军活动于三省交界地区,游动于汀州、漳州、赣州、邵武、宁都、南安(今江西大余)、建昌(今江西南城)、南丰、循州(今广东龙川)、梅州(今广东梅县)等地,有力推动了三省的抗元斗争。在钟明亮起义的影响下,福建先后有畲民邱老大起义,集众千人攻长泰;漳州陈机察起义,8000起义军攻龙岩,活捉千户张武义;仙游有朱三十五起义。在江西有邱元、谢主薄、刘六十、刘大老、雷艾起义。在广东有董贤举、阎大僚、曾大僚、钟大僚、肖大僚等起义。(④大老、大僚是少数民族对首领的称呼。)他们与钟明亮的起义军相呼应,使元军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至元二十五年四月,元廷见地方官府无力镇压,遂命江西行省左丞忙兀带、行枢密副使月的迷失统率福建、江西、广东、江淮四省官兵“会剿”。次年五月,又命江西行省新任左丞管如德合力镇压。钟明亮采取流动作战,与进击的官军周旋于三省边境山林之间。由于义军活动区域广阔,山地地形复杂,官军“攻围则兵力不敷”,进击“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轶”,(⑤王恽《秋涧集》卷九十二《论钟明亮事状》。)疲于奔命,长久无法将起义军镇压下去。于是月的迷失和管如德均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在派兵进击的同时,千方百计对义军进行诱降。钟明亮对官军的招抚,则审时度势,巧加利用。在态势不利时,为了保存实力,钟明亮曾于至元二十五年五月和二十七年二月,两次向元军“投降”,一当形势好转,即重举义旗,主动出击。第一次“投降”后五个月,各省官兵已经退走,钟明亮带领万余名起义军进攻梅州,并命江罗等率8000起义军出击漳州。第二次“投降”不到一个月,便率众围攻赣州。对钟明亮的“投降”,统治阶级也说是“诈降无实”,“诸省奔赴,竭数载之力”(⑥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只得到与钟明亮在军前见一面。元世祖一再下令将钟明亮“遣送赴阙”(⑦《元史》卷十六《世祖纪》。),然而始终未能得逞。元廷遂以“违诏纵贼”(⑧《元史》卷十六《世祖纪》。),诘责管如德。
  至元二十七年三月以后,钟明亮病故,(⑨钟明亮之死,姚燧《同知广东宣慰使王公神道碑》说被斩于梅州。据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记载及《元朝史》一书考证,当病死于至元二十七年三月以后不久,今从之。)但其影响仍然存在,故其所部没有立即溃降。到了至元二十八年,由于各部农民军之间缺乏互相配合,被元军各个击破,持续达四年之久的起义斗争终告失败。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