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元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2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元代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7
页码: 134-140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元代时期的重要战事,其中包括了元军入闽、抗元起义、赛甫丁和那兀纳叛乱等。
关键词: 战事 福建省 元代

内容

一、元军入闽
  元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元世祖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督率诸路大军伐宋。至元十三年二月,元军人临安(今杭州),宋恭帝赵显被俘。宋益王赵昺、广王赵昰逃往温州,于四月人闽。五月初一日,陈宜中、张世杰等拥赵是在福州即帝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南宋新政权以福州为行都,改福州为福安府,改温州为瑞安府,命诸将分别出兵浙江、江西和广东抗元。当月,被元军扣留的宋丞相文天祥从镇江逃脱后来到福安,即令其部将往江淮招集豪杰和到浙东募兵,以图恢复失地。七月,端宗命文天祥为同都督,在南剑(今南平)设都督府,筹划收复江西。八月,又命秀王赵与择出兵浙东,驻守瑞安。同时,以王积翁为福建提刑招捕使,兼知南剑州,防守闽北地区;以黄佺为同提刑招捕使,兼知漳州,防守闽南地区。
  至元十三年九月,元以副都元帅搭出、李恒等率骑兵从江西南进,以参知政事阿刺罕、董文炳等率舟师和步骑兵由浙江沿海南下,分道攻略广东、福建,围攻宋端宗政权。十月,文天祥移军汀州(今长汀),出兵江西,先后攻克宁都、雩都(今于都),江西各地纷纷起兵响应,一时军心大振。十一月,阿刺罕、董文炳占领处州(今浙江丽水),攻克瑞安,歼灭赵与择所部后,(④元军歼赵与〓所部地点,《元史•阿刺罕传》、屠寄《蒙兀儿史记•阿刺罕传》、《福建通纪》以为在福安(今福州),而《宋史•二王本纪》、《宋史•赵与择传》、《宋史纪事本末》、《蒙兀儿史记•忽必烈汗本纪》、《重纂福建通志》则载为瑞安(今温州)。《元史》成书较迟,且编纂仓促,错误颇多,故从《宋史》所载。)即水陆并进攻闽。由于元军逼近,陈宜中、张世杰便奉宋帝由海道奔泉州,泉州招捕使蒲寿庚“有异志”(⑤《宋史》卷四十七《二王本纪》。),又南走广东潮州。
  至元十三年十一月,元将奥鲁赤从江西人邵武,宋知州赵时赏战败退走;董文炳由浙江入闽北,十四日攻克建宁府(今建瓯),俘知府赵崇钒,王积翁弃南剑逃回福安;阿刺罕率舟师沿海岸南下,在叛将王世强导引下,二十三日抵福安。王积翁勾结知府王刚中献城投降。阿刺罕命王刚中派人持书到兴化(今莆田)、泉州招降。十二月初八日,泉州蒲寿庚和知州田真子派人向元军献降书。宋参知政事兼知兴化军陈文龙拒降,杀来使,回书斥责王世强、王刚中叛宋。元军遂进围兴化。陈文龙所部“兵不满千”(①《宋史》卷四百五十一《陈文龙传》。),死守孤城,元军屡攻不下。阿刺罕又以陈的姻亲前去劝降,再次遭到严词拒绝。十二月二十五日,兴化军通判曹澄孙叛变,开门引元军入城,陈文龙及其一家被俘。阿刺罕以各种手段逼降,文龙指其腹说:“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②《宋史》卷四百五十一《陈文龙传》。)后陈文龙被械送杭州,途中绝食而死。与此同时,塔出、李恒在江西先后攻占建昌(今南城)、南丰、瑞金等地。文天祥退回汀州,汀州守臣黄弃疾“拥兵有异志”(③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八《二王之立》》。),便移军漳州。十四年正月,元军破汀关,黄弃疾和监军吴浚降元。李恒即派吴浚到漳州劝降,文天祥责以大义,“缚浚缢杀之”(④《宋史》卷四百一十八《文天祥传》。)。
  至元十四年春,忽必烈因北方诸王叛乱,召南征诸军回师,“去者大半,江南新附之地,守备骤虚”(⑤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七《忽必烈汗本纪》。)。宋军便乘势兴复。文天祥从漳州引兵西进,三月攻取梅州(今广东梅县),四月北出江西,连克会昌、雩都、兴国等赣南诸县,七月进围赣州城。在福建,陈文龙的从叔陈瓒(⑥据弘治《兴化府志》卷四十三《陈瓒传》及《福建史稿》引《莆田玉瑚陈氏家乘》,陈瓒系陈文龙从叔。《宋史•陈文龙传》和《福建通纪》则称陈瓒为陈文龙从子,似误。)乘势起兵,三月杀了元兴化守将林华,重占兴化军城。在广东,宋制置使张镇孙于四月袭占广州城,张世杰于五月攻克潮州。七月,张世杰率领淮军至泉州围攻蒲寿庚,漳州陈大举、许夫人领导的抗元畲军和兴化陈瓒的500名家丁也到泉州会攻。同时,宋将高日新收复了邵武,张清重据南剑,闽北人民奋起抗元,万余名起义军进攻建宁府,与元军进行了多次战斗。被迫降元的福州淮军将校李雄等于三月杀了元宣慰使潜说友,七月拟杀宣慰副使王积翁,事露反为王积翁所杀。王积翁见福建大部地区已重为宋所有,遂与张世杰联系,表示要反正归宋。
  鉴于江南各地响应南宋的兴复,元廷即命大军继续南下,并于至元十四年七月在兴隆(今南昌)设置江西行省,以塔出为右丞,李恒、蒲寿庚等为参政。八月,李恒率军攻克赣南诸县,文天祥败走梅州。九月,元廷以唆都为福建宣慰使行征南元帅府事,听塔出节制。塔出令其由浙江南下,先解泉州之围,尔后由海道会师广州。同月,元参政月的迷失由赣入闽,攻占邵武。唆都从分水关南下,在崇安遇到“军容甚盛”(⑦《元史》卷一百二十九《唆都传》。)的宋军阻击。元军以分兵夹击和在退路上伏击,将其击败。唆都抵建宁,张清派军前来迎击,夜间遭到元军伏击,退回南剑。唆都乘势攻取南剑,大败张清所部,夺占州城。元军到福州,反复无常的王积翁再次献城投降。唆都兵临兴化,陈瓒率领家丁和三千义勇据城固守,予元军以重创。十月十五日城破,城内军民同仇敌忾,与元军“巷战终日”(①《元史》卷一百二十九《唆都传》。)。唆都下令屠城,三万军民壮烈牺牲,陈瓒被俘不屈,遭到车裂惨死。
  十月,张世杰久攻泉州不下,唆都南援元军已经逼近,遂引军退回广东浅湾。唆都至泉州,令其子百家奴先率部分兵力航海往广东会塔出,自率主力南下与都元帅忙兀台会攻漳州。十一月,漳州宋军拒守失利,知府何清献城投降。元军遂继续南进,追击南宋残存政权。
  至元十五年四月,端宗赵是死于硇洲(今广东雷州湾外硇洲岛),赵昺继位。十六年二月,元各路大军围困宋军于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边),宋军无力再行抵抗,陆秀夫背负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
  二、抗元起义
  元军南下,在各地大肆烧杀和掳掠。诸将为了邀功,往往掳杀无辜百姓充数,有的则抓捕新占领区百姓为奴隶。(②《元史》卷一百七十《雷膺传》载:“诸将市功,且利俘获,往往滥及无辜,或强藉新民为奴隶”。)因而激起江南人民强烈的反抗,抗元起义的群众,“大或数万,小或数千”,遍布江南各地,到至元二十年尚有二百余处。(③《元文类》卷六十一,姚燧《贾公神道碑》及《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崔或传》。)福建是抗元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从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入闽到二十七年,抗元起义此起彼伏,前仆后继,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漳州陈大举、政和黄华、汀州(今长汀)钟明亮领导的三次翕汉人民联合起义。
  (一)陈大举起义
  陈大举绰号陈吊眼,漳州人。至元十三年南宋二王(赵昰,赵昺)入闽,陈大举即领导畲汉人民起义,称“头陀军”(④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九十四《吕德传》。),与宋军共同进行抗元斗争。十四年七月,他率领起义军协助宋将张世杰围攻泉州。宋军南撤后,他带领五万起义军于十五年攻占漳州城。当年,元都元帅张弘范率领蒙古汉军南征,追歼二王。元军抵漳州时,陈大举为了保存实力,主动退守山区。十七年,陈大举一度向元军投降,元福建行省让他及部分起义军进入漳州城,与百姓杂居。(⑤乾隆《龙溪县志》卷二十四,侯安《旌表烈妇王氏祠记》。)八月十五日,陈大举乘中秋节元军无备,再举义旗,袭击元军,杀了元招讨使傅全及其一家,“官军死者十八九”(⑥乾隆《龙溪县志》卷二十四.揭奚斯《双节庙记》。),再次占领漳州城。戍屯山区的原起义军随之揭竿而起,又有许多民众参加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活动范围扩大到汀州地区。福建其它地区也纷纷响应起义。
  为了扑灭福建人民的起义烈火,元廷即令福建招讨使塔里赤为征南都元帅,率南方四省抽调的兵力“进剿”,并命完者都为镇国上将军福建等处征蛮都元帅,高兴为副都元帅,带领五千精锐部队入闽协同镇压。塔里赤兵临漳州,陈大举再次退守山区,以其叔陈桂龙据守漳州西北的高安寨,自率主力屯驻漳浦峰山等山寨。塔里所部屡攻不克。
  完者都领军抵闽北.恰遇政和黄华领导的三万起义军占据建宁(今建瓯)一带,挡住了去路。完者都即先诱降黄华所部,尔后以黄华为前驱,南下进攻陈大举。至元十八年,完者都兵至漳州,令高兴攻取高安寨。陈桂龙“据此,乘高为险,人莫敢进”(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九《福建》五,《漳州府》《龙溪县•高安寨》。)。高兴命所属每人带一束柴草,进攻时用以遮身,挡住山上射来的矢石,至半山丢下退回,连续六天,山上矢石皆尽,乃点火焚烧寨栅,乘势攻上山去,二万起义军大部遇难,陈桂龙逃回畲洞。(②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卷一《江南群盗之平》。史书称畲族聚居的山区为畲洞。)到了十月,陈大举仍拥有起义军10万,“连五十余寨,扼险自固”(③《元史》卷一百六十二《高兴传》。)。高兴继续率军进击,先后攻破十五寨,陈大举退守千壁岭。千壁岭地势险峻,元军数次攻山,均遭击退。十九年三月,高兴于半山预先伏兵,诱陈大举下山对话,乘大举无备,将其擒杀。(④据《元史》一百六十二《高兴传》。同书卷一百三十五《塔里赤传》又称陈大举为塔里赤所擒,戮于市。)陈大举牺牲后,陈桂龙等向元军投降,起义失败。但其余部吴满、张飞等仍坚持斗争了很长时间。二十年后的元贞三年(1297),元廷曾下令将陈大举余部安插在漳州地区屯田,“与军人相参耕种”(⑤《元史》卷一百《兵志》。)。
  (二)黄华起义
  黄华政和人。至元十五年(1278)十月,他集合盐夫,联络建宁、括苍(今浙南)一带贫苦农民和许夫人领导的畲军起义抗元。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活动于闽北和浙南地区。至元二十七年下半年,黄华向元征蛮都元帅完者都投降,参加了镇压漳州陈大举起义军活动。此后,他被元朝任命为建宁路总管。当时福建官吏贪残,民不聊生,各地民众不断起来反抗。至元二十年八月,黄华在人民抗元斗争的推动下,再次领导闽北人民起义抗元,参加起义的达十余万人,号称20万。他们“剪发文身”,号称“头陀军”,(⑥《元文类》卷四十一苏天爵《经世大典序录•招捕》。)沿用宋祥兴年号,使用两浙安抚司印。起义后即占领政和,攻陷崇安、浦城、松溪、瓯宁(今属建瓯)、古田等县,继而围攻建宁路治(今建瓯城)。浙东提刑按察使吴某也起兵响应。
  元廷把黄华起义军视为劲敌,急派淮西宣慰使高兴率军驰闽,会同两浙和福建驻军“进剿”;(⑦《元史》卷十二《世祖纪》载“诏卜怜带、史弼等带兵二万二千讨平之”。史弼当时为浙西宣慰使,这二万二千名应为浙西和福建的驻军。)又命扬州征东行省左丞刘国杰带领准备东征日本的精锐部队南下镇压;随后还派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八忽带率领万名蒙古骑兵接应。黄华在元朝大军压境时,分兵扼守闽浙赣边境要道,同时,急攻建宁路城。由于南北受敌,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元军很快越过分水关,兵临建宁城下。黄华在诸路官军的夹击下,败退进入江山,据守赤岩寨。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刘国杰攻破赤岩寨,黄华纵火自焚死。在这次抗击元军的“进剿”中,大部头陀军壮烈牺牲。元军对闽北人民大肆进行屠杀。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王恽于事后向忽必烈进言中说:“福建一道收附之后,户几百万,黄华之变,十去四五”(⑧《元史》卷一百六十七《王恽传》。)。
  (三)钟明亮起义
  元世祖至元末期,忽必烈对江南的统治已经十余年,由于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江南人民不堪其苦,起义斗争“迄今未靖”(①《元史》卷十四《世祖纪》。)。这一时期声势最大、影响最广的抗元斗争,是至元二十四(1287)年冬钟明亮领导的闽赣粤三省边境各族人民起义。
  钟明亮,福建汀州畲族人,劳动人民出身,在群众中有威望。统治阶级骂他“草间匹夫”,又说他“有威风,多智略”。(②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钟明亮起义后,队伍迅速壮大,“拥众十万,声摇数郡”(③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参政陇西公平寇碑》。)。起义军活动于三省交界地区,游动于汀州、漳州、赣州、邵武、宁都、南安(今江西大余)、建昌(今江西南城)、南丰、循州(今广东龙川)、梅州(今广东梅县)等地,有力推动了三省的抗元斗争。在钟明亮起义的影响下,福建先后有畲民邱老大起义,集众千人攻长泰;漳州陈机察起义,8000起义军攻龙岩,活捉千户张武义;仙游有朱三十五起义。在江西有邱元、谢主薄、刘六十、刘大老、雷艾起义。在广东有董贤举、阎大僚、曾大僚、钟大僚、肖大僚等起义。(④大老、大僚是少数民族对首领的称呼。)他们与钟明亮的起义军相呼应,使元军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至元二十五年四月,元廷见地方官府无力镇压,遂命江西行省左丞忙兀带、行枢密副使月的迷失统率福建、江西、广东、江淮四省官兵“会剿”。次年五月,又命江西行省新任左丞管如德合力镇压。钟明亮采取流动作战,与进击的官军周旋于三省边境山林之间。由于义军活动区域广阔,山地地形复杂,官军“攻围则兵力不敷”,进击“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轶”,(⑤王恽《秋涧集》卷九十二《论钟明亮事状》。)疲于奔命,长久无法将起义军镇压下去。于是月的迷失和管如德均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在派兵进击的同时,千方百计对义军进行诱降。钟明亮对官军的招抚,则审时度势,巧加利用。在态势不利时,为了保存实力,钟明亮曾于至元二十五年五月和二十七年二月,两次向元军“投降”,一当形势好转,即重举义旗,主动出击。第一次“投降”后五个月,各省官兵已经退走,钟明亮带领万余名起义军进攻梅州,并命江罗等率8000起义军出击漳州。第二次“投降”不到一个月,便率众围攻赣州。对钟明亮的“投降”,统治阶级也说是“诈降无实”,“诸省奔赴,竭数载之力”(⑥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只得到与钟明亮在军前见一面。元世祖一再下令将钟明亮“遣送赴阙”(⑦《元史》卷十六《世祖纪》。),然而始终未能得逞。元廷遂以“违诏纵贼”(⑧《元史》卷十六《世祖纪》。),诘责管如德。
  至元二十七年三月以后,钟明亮病故,(⑨钟明亮之死,姚燧《同知广东宣慰使王公神道碑》说被斩于梅州。据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记载及《元朝史》一书考证,当病死于至元二十七年三月以后不久,今从之。)但其影响仍然存在,故其所部没有立即溃降。到了至元二十八年,由于各部农民军之间缺乏互相配合,被元军各个击破,持续达四年之久的起义斗争终告失败。
  三、赛甫丁和那兀纳叛乱
  泉州在元代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住有外国侨民万人以上。外侨多来自波斯亦思法杭城(弘治《兴化府志》译作亦思巴奚)。赛甫丁就是亦思法杭舶商,因组织武装协助福建行省镇压农民起义,元朝政府授予义兵万户。当时泉州市舶司(①市舶司是元代掌管外贸、征收关税的专设机构。)也为亦思法杭人所控制。这样,他们在泉州既拥有武力,又掌握财权。
  元顺帝至正中期,政治腐败,政治集团连年内讧,江南爆发农民大起义,各派势力据地称雄。赛甫丁见“元政衰,四方兵起,国令不行”(②泉州《清源金氏家谱》第51页。),福建当权者腐败无能,遂于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勾结另一亦思法杭人阿迷里丁“叛据泉州”(③《元史》卷四十五《顺帝纪》。),伺机北略兴化(今莆田)、福州。
  至正十八年十二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普化帖木儿与廉访使般若帖木儿互相倾轧。普化帖木儿为了赶走对方,拉拢寓居兴化的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和前兴化路总管安童,要他们“集兵为己援”;“又赂泉州亦思巴奚,调其兵”(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进福州。十九年正月,三旦八自称平章,安童自封参政,在兴化路治(今莆田市)设分省。二月,三旦八留安童守分省,自率兴化官兵和泉州兵数千人进驻福州,赛甫丁便乘机北上,人据福州。三月,阿迷里丁借口援助福州,率军进抵兴化路治,威胁分省安全。安童即向三旦八告急,三旦八赶回劝说阿里迷丁退兵,被其拘留。阿迷里丁纵兵焚烧城门,次日猛攻州峰附近较低的城墙,以弓箭射走守兵后登城而入,安童狼狈逃走。阿迷里丁入城,“纵兵杀掠”(⑤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近一个月,莆田百姓深受其害。当时安童在兴化县(今莆田新县乡)龙纪寺屯兵,莆田城外民众也“随处屯结”(⑥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准备进击甫城。阿迷里丁见形势对己不利,便于四月押着三旦八和所掳男女退回泉州。
  至正二十年,莆禧豪霸林德隆和惠安豪霸陈从仁均以“御寇有功”(⑦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百三十《陈友定传》。),分别被授为兴化路总管和同知。林、陈“屡以嫌隙交恶”(⑧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互不相容,各自拥兵自卫。陈从仁与分省右丞苫思丁串通,秘密将其兄陈同的队伍调到城外。十二月,陈从仁乘林德隆外出,将林抓住,用沙袋压死后焚尸,并到莆禧抄没其家财。林德隆的儿子林拱和部下许瑛,分别到福州、泉州贿赂赛甫丁和阿迷里丁,要他们为其报仇。二十一年四月,林拱大集“民兵”于湖头等处,阿迷里丁派兵到惠安牵制陈同。苫思丁受到赛甫丁、阿迷里丁指使和武力威胁,遂将陈从仁诱至分省公署,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将陈处死,分尸送给林拱和阿迷里丁,这两路兵才各自撤走。
  陈从仁死后,陈同跑到漳州向总管罗良乞援。至正二十一年,陈同率部航海返回,攻占惠安县城,并在涂岭要道上依险筑寨。随后,陈同在其姐夫柳伯顺的支援下,于枫亭击败林拱所部,乘胜追至吴山、下林诸处,大肆杀戮。当时新任分省两主官,参政忽都沙和元帅忽先各自为政。七月,柳伯顺串通忽先,率部突然从西门扶梯入城,到忽都沙家,逼其下委任状和讨伐令,柳伯顺便以路判名义占据莆城。林拱、许瑛再次向阿迷里丁求援。八月,林拱引扶信带领的波斯兵围攻莆城。柳伯顺自知不敌,先送忽先回福州,后乘夜突围出城,逃人兴化山区。九月,扶信人据莆城,自称元帅,林拱称总管。接着,马合谋带领的波斯兵攻陷仙游城,又进入兴化山区搜捕柳伯顺。马合谋兵所到之处,杀戮劫掠无禁,兴化路所属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均遭蹂躏。
  至正二十二年二月,市舶司提举那兀纳(《蒙兀儿史记》译为阿巫那)杀了阿迷里丁,并追究其党。扶信害怕,便从莆城逃到福州投靠赛甫丁。此时,柳伯顺以为扶信已走,林拱不足畏,便于三月袭占兴化县城,并约陈同共取甫城。由于陈同失约,柳伯顺孤军作战,于莆城宁真门外被林拱用计打败。柳伯顺整顿残部再战,又败,再次退人山区。
  至正二十二年四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易人。五月,新任平章政事燕只不花命左丞余阿里为兴化分省主官,以遏叛军南逃,自率诸军会攻赛甫丁、扶信所部,歼灭其数百人。盘踞省城达三年之久的赛甫丁被迫带领“余众航海还据泉州”(①《元史》卷四十五《顺帝纪》。)。不久,行省参知政事郑〓替换金阿里为兴化分省主官,经郑畋劝导,林拱、陈同两家终于罢兵解仇,但仍各自拥兵割据。
  至正二十三年十一月,占据泉州的那兀纳派其党白牌、大阔领兵进攻惠安,追陈同至仙游、兴化,沿途大肆杀掠。二十四年正月至二十五年,元朝政府三次派分省主官至兴化,均被叛军赶走。二十五年十一月,叛军再次占据莆城,并北掠涵头(今涵江)、江口,直至福清宏路。次年正月,又进攻仙游、兴化二县。二月,林拱、柳伯顺乘莆城兵虚,联合攻占甫城歼灭叛军数十人,擒斩其头目哈散,在兴化、仙游二县的叛军即退回泉州。三月,白牌、马合谋、金阿里再次领波斯兵进攻莆田吴山。林拱扼守蛎前寨,许瑛带水师来援,均被击溃。波斯兵乘胜追击,笏石以南两半岛的百姓、财物被杀掠一空。随后,白牌等进围莆城。
  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福建行省左丞陈友定奉命讨伐那兀纳叛军,以其子陈宗海为先锋。宗海率所部于夜晚从莆城宁真门入城与柳伯顺会师。次日,陈宗海率师从西门、南门冲出,直前搏击。叛军不知其入城,毫无准备,临时措手不及,大部被杀,溃散者除四骑逃脱外,余均被所在农民“以锄梃击攀之”(②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十三《福建陈友定》。),白牌、马合谋、金阿里被擒,就地正法。
  兴化数千叛军被歼后,陈友定即派人联络泉州豪强和策反叛军头目,命陈宗海督率陈同、柳伯顺、林拱等部,水陆并进,南取泉州,自领大军殿后。五月,陈友定师至泉州,晋江盐官龚名安等即于海滨起兵响应。官兵围城,据守西门的叛军千户金吉“开门纳之”(③万历《泉州府志》卷十八《武功志》。),那兀纳等叛军首领就擒。前后达十年之久的叛乱遂告平息。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