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居裔起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18
颗粒名称: 一、林居裔起义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1
页码: 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北宋时期林居裔起义的记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割据漳州、泉州(含莆田、仙游)地区达十九年之久的陈洪进,向宋朝纳土归顺。在陈统治期间,漳、泉农民既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又遭军阀官僚敲诈勒索。纳土这一年,陈洪进又对人民大肆搜刮,向宋王朝贡献了大量金银和贵重物品,使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从而引发了林居裔领导的农民起义。
关键词: 林居裔 起义 宋代

内容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割据漳州、泉州(含莆田、仙游)地区达十九年之久的陈洪进,向宋朝纳土归顺。在陈统治期间,漳、泉农民既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又遭军阀官僚敲诈勒索。纳土这一年,陈洪进又对人民大肆搜刮,向宋王朝贡献了大量金银和贵重物品,使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从而引发了林居裔领导的农民起义。
  林居裔原名茂恩,仙游游洋镇(又称游洋山洞,今仙游东北游洋乡古邑村)人。太平兴国三年,他在家乡领导农民起义,自称西平王。莆仙山区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军。起初,农民军主要活动于游洋和莆田百丈镇一带山区。随后,林居裔率领义军向泉州方向发展,沿途又有许多农民参加,队伍扩大到万人以上,(①围泉州兵力,《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九《太宗纪》和《八闽通志》卷三十七《乔维岳传》均称十余万;《宋史》卷二百七十六《王继升传》则载:“游洋洞民万余叛,攻泉”。是年,整个漳泉地区仅有151978户,莆仙山区人口有限,就是沿途有惠安、晋江、南安的农民参加,也不会有十余万人。故采《宋史》所说。)遂于当年十二月进围泉州城。泉州“城中兵才三千,势甚危急,监军何承矩、王文宝欲屠其城,燔府库而遁”(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九《太宗纪》。),通判乔维岳坚决反对.才据城固守待援。两浙西南路转运使杨克让闻讯,即率领在福州的屯兵南下支援。起义军在城内外官兵的夹击下,撤围退走,后遭到泉州兵马都监王继升率骑兵夜袭,损失较大.遂退回据守莆仙山区。
  太平兴国四年,宋廷“诏就近调兵收讨”(③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灵显庙记》。),地方官府即派官兵进击。游洋山区地势“至险峻”(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福建》二,《兴化府•莆田县》。),易守难攻。官军前锋陈应功“越溪谷鏖战”(⑤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录显庙记》。),为农民军击杀。后在官军的引诱下,林居裔“遂率众降”(⑥《宋史》卷二百七十六《王继升传》称:王继升“夜袭破之,擒其魁,械送阙下,余党悉平。”《八闽通志》卷八十引陈铸《西林院记》载:林居裔“侵撼邻封。及败.尚据此土。太平兴国四年,遣偏师伐之,且谕以不死,遂率众降,因置军焉。”可证《宋史》所称林居裔被擒不确。)。起义失败后,宋朝政府以游洋民风强悍,于太平兴国五年特设兴化县和兴化军,以游洋镇为县治和军治,加强对山区人民的控制。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居裔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