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国内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15
颗粒名称: 一、闽国内战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4
页码: 122-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乾宁四年(897)闽国内战的记事,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病逝,王审知为留后。次年唐廷任命王审知为节度使,后封琅琊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后梁封审知为闽王。王审知沿承王潮执政成规,“每以节俭自处,迁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病故,长子王延翰继立。此后,王氏统治集团贪浊残暴,内讧、政变迭起。
关键词: 闽国内战 福建 五代

内容

唐乾宁四年(897)十二月,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病逝,王审知为留后。次年唐廷任命王审知为节度使,后封琅琊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后梁封审知为闽王。王审知沿承王潮执政成规,“每以节俭自处,迁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⑧《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王审知传》。)。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病故,长子王延翰继立。此后,王氏统治集团贪浊残暴,内讧、政变迭起。
  后唐同光四年三月,庄宗任命王延翰为威武军节度使。十月,王延翰以《史记•东越列传》示将吏,称:“闽自古王国也,吾今不王,何待之有”(①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一《闽二•嗣王世家》。),遂自称大闽国王。闽王骄奢荒淫,又猜忌、排斥兄弟,贬王延钧(审知次子)为泉州刺史,派人鸩杀建州(今建瓯)刺史王延禀(审知养子),未遂。延钧、延禀皆怨恨,便联合出兵攻福州。十二月,延禀率师从建州沿闽江顺流而下,先到福州,打败指挥使陈陶后,连夜从西门扶梯而入,擒杀了延翰。次日,延钧赶到,延禀推延钧为主。延禀回建州时,延钧设宴饯行,延禀却傲然地说:“善继先志,勿烦老兄再来。”(②《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后唐天成二年(927)五月,明宗授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封琅琊王,次年七月晋封闽王。延钧靠延禀之力而得位,上表请授延禀为奉国节度使。延禀兵强权重,便不禀命于延钧,直接上书后唐请授其长子继雄为建州刺史。延钧知其有异志,便设计赚他。后唐长兴元年(930)十二月,延钧“诈病召(延)禀”(③(宋)不著撰人《五国故事》。)。次年正月,(④《十国春秋》为长兴二年四月,据《重纂福建通志》考证,当在正月,从之。)延禀留次子继升守建州,与长子继雄率水师袭击福州。延禀命继雄攻东门,自攻西门。延钧以从子楼指挥使仁达于南台江中截击。仁达伏甲船中,竖白旗伪降,继雄信以为真,登船抚慰,被擒,斩于西门。延禀正纵火攻城,闻见继雄被杀而恸哭,军遂乱。仁达乘机出击,延禀败溃,次日被俘。延钧讥诮他说:“果烦老兄复至矣!”(⑤(宋)不著撰人《五国故事》。)次月,延禀被杀。
  王延钧继位,“其初数年,颇亦善守”(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后越来越昏暴。后唐长兴四年正月,他自称大闽皇帝,更名璘(一作辚),改元龙启。王璘称帝后,为了搜刮钱财,用中军使薛文杰为国计使。“文杰多察民间阴事,致富人以罪,而没其赀以任用,闽人皆怨。”(⑦《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文杰得宠,便勾结巫师,陷害异己,冤杀了主持军政的内枢密使吴英,将士忿恨不平。不久,建州土豪吴光人朝,文杰对他大肆勒索,并要将他治罪。吴光遂率部曲万人投奔吴国,请吴国伐闽。闽龙启元年(933)冬,吴信州(今上饶)刺史蒋延徽急于邀功,不待朝命,擅自率兵攻建州。次年正月,吴军于浦城击败闽军,进围建州城。王璘命骠骑大将军王延宗率兵万人往救,军至中途不进,坚决要求杀掉薛文杰。王璘无奈,听任其子继鹏将文杰捕送军中,士卒碎斩文杰后才继续进军。蒋延徽将攻克建州,忽闻闽援军将至,又接吴国要其回师的命令,即引军北还。闽军乘势追击,吴军大败而归。
  王璘的儿子继鹏与皇城使李仿等勾结,以对付后党。闽永和元年(935)十月,王璘病重,继鹏与李仿领兵入宫,杀了王璘及其妻陈后。继鹏遂自立为帝,改名昶。王昶残忍贪婪,愚蠢无知,崇信巫道。闽通文三年(938)夏,宫中出现彩虹,巫师林兴诡称神言:“此宗室将为乱之兆也”(⑧《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王昶信之不疑,首先将叔父前建州刺史王延武、户部尚书王延望及其子五人杀了,又“屡以猜怒诛宗室”(①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王氏据闽中》。)。其叔左仆射、同平章政事王延羲为避祸装疯,王昶将其幽禁在私第。王昶对威武军禁军拱宸、控鹤二都不信任,另募二千人别立宸卫都,待遇“数倍于威武(军)”(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威武军二都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又数遭王昶训斥,将士颇有怨言。王昶准备将拱宸、控鹤二都调出福州,分隶于漳、泉二州。闽通文四年七月,北宫被烧毁,王昶怀疑连重遇知道纵火之谋,准备杀他,事被泄漏。朱文进、连重遇遂激发军卒,于闰七月十二日发动政变,拥王延羲为帝,率军进攻宸卫都。宸卫都军卒奉王昶逃出北关。王延羲派从子继业追杀了王昶,宸卫都余众逃往吴越。
  王延羲即位,更名为曦。他本是酗酒之徒,骄淫苛虐过于王昶。王曦即位后,对宗室、勋旧多寻旧怨,往往以猜忌杀戮,宰相以下被杀者不少。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上书进谏,他则复书斥责,兄弟遂互相猜恨。
  王曦对王延政不放心,派亲信邺翘监军建州、杜汉崇监军南镇。(③闽设南镇军于建、福二州之间,以扼控要冲。)闽永隆二年(940)正月,邺翘对延政无礼,惧怕被杀,逃往南镇。延政发兵攻南镇,邺翘、杜汉崇战败,皆逃回福州。王曦想借机消灭延政,于二月命统军使潘师逵、吴行真领兵四万进攻建州,师逵驻军城西,行真屯兵城南,皆隔水扎营。延政一面派人到吴越求援,一面加强防御。三月初二,师逵分兵三千,由都军使蔡宏裔带领出战。延政命部将林汉彻迎战于茶山,斩敌千余。蔡宏裔败退。十一日,延政募敢死士兵千余人,利用夜晚涉水潜入师逵营内纵火、劫营,城上大肆鼓噪助威,战棹都头陈诲乘乱杀了师逵。师逵所部溃败。十二日,延政尽出其兵进攻行真营寨,尚未渡河,行真即引军逃窜。建州兵乘势追击,歼敌万人。延政乘胜占领永平(今南平)、顺昌二城。四月,由宁国节度使仰仁诠、内都监薛方忠率领的四万吴越援兵抵达建州,屯驻于城西北。延政以福州兵已败退,对吴越援兵进行慰劳后,请其班师。吴越出兵意在吞并,不肯还师。延政恐惧,又乞援于福州。王曦怕丢失土地,命从子泉州刺史王继业为行营都统,领兵二万救建州,另派遣轻骑绕道切断吴越军粮道,并致书吴越,谴责其出兵。当时正值雨季,不利于攻城,吴越军粮草不继。延政利用其军心不稳,向吴越发动进攻,俘斩万余人。仰仁诠被迫于五月十八日全部北归。
  当时,南唐担心闽国内争,吴越得益,于己不利,特派使者为王曦兄弟劝和。闽永隆二年六月,延政派人持誓书、香炉至福州,与王曦盟誓于祖陵之前。双方表面和解,实则互相猜忌如故,并各自拓修城廓,加强戒备。闽永隆三年正月,王曦应延政之请,于建州置镇武军,以延政为节度使,封富沙王。此后,王曦继续滥杀宗室、勋旧,并与延政治兵相攻,以致“福、建之间,暴骨如莽”(④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二,《闽三•景宗本纪》。)。闽永隆四年六月,延政攻打汀州。王曦一面发漳、泉兵5000前去救援,一面派林守亮率军人尤溪,黄敬忠屯兵尤口,以黄绍颇带领八千步兵作后援,企图乘虚袭占建州。延政攻汀州“凡四十二战”(①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二,《闽三•景宗本纪》。),不克,于七月解围回建州,以对付福州兵。延政命部将包洪实、陈望率水军南下迎击,接敌前包洪实引军登岸,采取水陆夹击,大败福州兵于尤口,杀了黄敬忠,俘斩2000余人。林守亮、黄绍颇败逃而归。闽永隆五年正月,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四月,殷将陈光逸奉命领军攻福州,突人外城西门,旋被闽军击退,逃归建州。
  接着,福州发生政变。拥立王曦的朱文进、连重遇互相勾结,遭到王曦猜疑,正惶惶不安。而李后妒尚妃得宠,想借朱、连二将之力,“欲图帝而立其子亚澄(②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二,《闽三•景宗本纪》。)。永隆六年(944)三月十三日,王曦春游大醉而归,朱、连派人于途中将他打死,接着又杀了王氏宗族50余人,愚昧悍妒的李后也丧了命。政变后,朱文进自立为闽王,称臣于后晋,并分任将吏于诸州,以黄绍颇守泉州,程文纬(③《新五代史》为程赟,今从《资治通鉴》、《十国春秋》。)守漳州,许文稹守汀州。殷主王延政即派吴成义率兵征讨朱文进,不克而回。十月又命陈敬诠、卢进屯兵尤溪、古田和长溪南部(今罗源境内),伺机取福州。十一月,泉州留从效杀了黄绍颇,漳州程谟杀了程文纬,迎王氏宗室为留后,呈报王延政任命。汀州许文稹恐惧,上表归顺延政。十二月,朱文进闻黄绍颇被杀,以重赏募兵两万,命统军使林守谅、内客省使李廷锷率领攻泉州。王延政即遣大将军杜进领兵二万往救泉州。泉州都指挥使留从效开门迎战,大破福州兵,斩林守谅,俘李廷锷。王延政遂令吴成义(④《南唐书》作吴承佑,今从《资治通鉴》、《重纂福建通志》。)统率战船千艘,南取福州。朱文进见形势危急,忙以子弟为质,乞援于吴越。当月,南唐大军入侵闽北,吴成义借此诈称唐兵助攻福州,福州军民纷纷谋归延政。于是福州发生了兵变,禆将林仁翰杀了连重遇、朱文进,迎殷将吴成义入城。次年正月,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因唐军压境不便迁都,故改福州为南都(一说东都),以从子王继昌督南都诸军事,命飞捷指挥使黄仁讽为福州城镇遏使,领兵守御。至此,福建五州全归王延政所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