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至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汉至隋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6
页码: 113-1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汉代至隋代的重要战事,其中包括了汉武帝平闽越、孙吴对闽中用兵、卢循农民军过闽、陈文帝征讨陈宝应、隋末建安农民起义。
关键词: 战事 福建省 汉至隋

内容

一、汉武帝平闽越
  商、周时期(前1600至前256),在今福建及其邻接的浙江南部、江西东北部、广东东部地区,散居着与华夏民族殊异的各种部族,史称“七闽”。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七闽之地曾先后为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诸侯强国的势力范围。战国中期,楚灭越后,越王族子孙流散于东南沿海各地,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建立许多王国或君国。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摇,即在七闽之地称王,建立政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随即派兵南下平百越,“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江华境)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之界,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①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无诸等战败,皆被废为君长。秦遂以其地为闽中郡(②秦设闽中郡的具体时间无可考。但知《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称:“秦已并天下,(无诸、摇)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史记》又称“(闽中)自秦时弃弗属”。史籍中也未见秦派守尉令长到闽中任职。《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载淮南王刘安给汉武帝的上书中也称“(闽)越方外之地,〓发文身之民也”。录以备考。)。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大规模农民起义,旧诸侯乘机纷纷起兵反秦。无诸、摇等也率闽中兵随鄱阳令吴芮北上,与诸侯共灭秦,后又助汉伐楚,为汉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为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重立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于冶(今福州),统治原闽中郡地区。十二年(前195),汉又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其领土为今之闽西南、粤东、赣南地区。汉惠帝三年(前192),汉廷以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③《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复立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温州),领地为今之浙南、闽东北地区。这样,原闽中地区同时存在着三个王国。
  闽越国重建后,国势日渐强盛,在今福州、邵武、建阳、崇安、浦城均建有城邑,其“甲卒不下数十万”(①《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并多次侵扰邻国和汉的边郡。邻近汉的诸侯王便与闽越勾结,在汉有罪的官民也往往逃到闽越避难。汉文帝初年,南海王反汉,汉淮南王刘长派楼船军讨伐,南海“以其军降,处之上淦(今江西清江境)”(②《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南海之地遂归闽越所有。汉景帝三年(前154),以吴王濞为首的七王叛乱,不久失败,吴王逃到东瓯,汉收买东瓯将其诱杀。“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③《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年青的汉武帝不顾贵戚大臣太尉田盼的反对,毅然派中大夫严助征调会稽郡(治所在今苏州)的水师南救东瓯。汉兵未到,闽越已撤兵退回,严助也没追击。东瓯畏闽越之强,“请举国徙中国”(④《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汉即将东瓯之众四万余人,迁徙到江淮之间的庐江郡境内。东瓯地虚,不久也为闽越占有。
  建元六年(前135)八月,闽越王郢举兵从冶南进犯南越(今两广大部地区)边邑。“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⑤《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上书报告汉廷。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今南昌)、大农韩安国出会稽(今苏州),分率两路大军征讨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谏阻。武帝认为闽越“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其暴疆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勾践之迹”(⑥《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若不以武力给予震慑,“则会稽、豫章必有长患”(⑦《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故对刘安上书未予理睬。闽越王得知汉军临境,即派兵扼守险隘抗汉。其弟余善唯恐抗汉会招致灭国,遂与宗族和相计议,杀了闽越王,送郢头给王恢,请求免战。武帝即命王、韩二将退兵,封未参与郢谋乱的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但余善“威行于国,国民多属”(⑧《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便擅自称王,繇王无法制驭。武帝虽知余善曾与郢同谋反汉,不愿为此再次兴兵,于是又封余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并处”(⑨《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
  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相吕嘉反汉,武帝兴兵征讨。东越王余善自请率八千兵从楼船将军杨仆进讨南越。余善率师到揭阳(今潮汕地区),借口风浪大,停止不前,暗地里却派人与南越勾结,至汉军攻破番禺,仍不去与杨仆会师。汉军灭南越后,杨仆上书建议乘势引军进攻东越。武帝认为士卒劳倦,令暂屯兵豫章梅岭(今江西宁都境)待命。此时,中大夫朱买臣献策说:“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10)《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武帝委任朱为会稽太守,“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11)《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待诏随军出征东越。六年(前111)秋,余善得知杨仆上书请伐东越,汉军已屯驻边境,便起兵反汉。他一面派兵扼守险要通道;一面主动出击,任命驺力等为吞汉将军、徇北将军,分路进攻白沙(今江西波阳西)、武林(白沙东南)、梅岭等地,杀了汉军三名校尉。汉大农张成、原山州侯刘齿等驻屯军不敢出击,反而退避,被武帝以畏敌罪处死。余善初战获胜,便自立为东越武帝,刻制玉玺。
  汉武帝见东越已公开反汉,即发四路大军进攻东越。其部署是:以横海将军韩说从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航海南下;以楼船将军杨仆向武林方向进击;以中尉王温舒向梅岭方向进攻;以归汉的二位越侯为戈船、下濑将军,从若邪(今浙江绍兴南)、白沙(今浙江乐清东)向南推进,对东越形成三面合击。东越据守武林的徇北将军曾一度打败汉军的几名校尉,杀了汉军长吏。至元封元年(前110)冬,楼船将军率军吏辕终古阵斩徇北将军,攻克武林,其余三路汉军也攻人东越境内。东越另一将军多军,于汉军到达时即弃军归降。前住汉地的越衍侯吴阳受命回东越劝谕余善,余善不听。当横海将军从海上登陆时,吴阳即率其封邑七百人反攻汉阳城(今浦城北),随后又与越建成侯傲、繇王居股合谋,杀了余善,率领部众向横海将军投降。至此,东越国亡。
  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①《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下令军吏将越人全部迁往江淮间安置。汉平闽越.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但将居民迁走,致使繁荣一时的闽中成了空虚之地,直至二十五年后,逃遁山林的少数越人出来聚居,才成立冶县。
  二、孙吴对闽中用兵
  东汉末期,军事集团割据混战,孙策崛起江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孙策进攻会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绍兴),太守王朗战败,航海逃到侯官(今福州)(②东汉改冶县为侯官县,隶属于会稽郡东部都尉管辖,故又称东侯官。)。孙策命永宁(今浙江永嘉)长韩晏为南部都尉,领兵追击至侯官,为侯官长商升击败。孙策又命贺齐代韩晏为南部都尉,继续领兵攻侯官。商升素知贺齐威名.拟向他投降,被部属张雅、詹疆所杀。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疆自称会稽太守。贺齐因兵力不足,不敢轻易进攻,暂时住军观变。当时张雅与女婿何雄争夺权力,贺齐派人从中离间,致使张、何彼此疑隙,“阻兵相图”(③《三国志》卷六十《吴书•贺齐传》。)。贺齐即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大败张雅。詹疆恐惧,遂率众出降。王朗准备南逃交州,为兵所逼,也向贺齐投降。从此闽江下游便归孙氏所有。
  孙氏在江南扩张,遇到散居南方山区的越族人民多次反抗。建安八年,孙权西伐黄祖时,闽、浙、赣山越纷纷集众反抗孙氏的统治。其中闽北有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五人,各率领万户,连屯于今浦城一带,吴五、邹临二人,各率领6000户,分别屯于大潭、盖竹(今建阳西南和南部)。他们同时向余汗(今江西余干)方向进攻。孙权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即派会稽南部都尉贺齐领兵“讨伐”。会稽“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④《三国志》卷六十《吴书•贺齐传》。)。贺齐带兵到余汗,恐全军深入被山越切断后路,分兵一部留守余汗,以作后援,自率主力进击。他首先集中兵力打败洪明,洪明被杀,洪进、苑御、吴免、华当四部皆降。随后驱军转攻大潭、盖竹,吴五、邹临二将战败也降。此役,贺齐先后擒杀山越6000余人,并从闽越人中选出丁壮万人,充实孙家军伍。
  为了加强对闽中山越的统治,孙权将会稽南部都尉移至建安,并于建安十二年(207)前,相继在闽江上游设置了建平(今建阳)、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南平四县。加上原有的侯官,闽中已有五县。不久,设立了建安郡。但闽中山越的反抗并没有因此结束,建安十五年有吕合、秦狼起义,吴嘉禾四年(235)有隋春起义,赤乌五年(240)和太平二年(257)又有山民“作乱”,孙吴均派兵入闽镇压。在62年之间,孙吴多次对闽中用兵,既稳定了后方,又从越族调取人力物力,从而加强孙吴政权的实力。
  三、卢循农民军过闽
  东晋末期,政治腐败,战乱不止,民不聊生。隆安三年(399)暴发了孙恩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军转战东南地区,杀郡守县令,建立地方政权,后被官兵击败,退守海岛。元兴元年(402),农民军登陆进攻临海(今浙江临海一带),但孙恩战败,投海而死。农民军余部推举孙恩的妹夫卢循为主。卢循“雅有材艺”(①《晋书》卷一百《卢循传》。),自称征虏将军,继续领导农民军进行反晋斗争,攻略永嘉(今浙江永嘉)、晋安(今福州)二郡。(②《晋书•天文志》及《宋书•天文志》均称,卢循“领孙恩余众,略有永嘉、晋安等地”。)
  元兴二年(403)春,卢循派部将徐道覆进攻东阳(今浙江金华),被晋建威将军刘裕打败。八月,刘裕乘胜进击永嘉,卢循又战败,率领农民军航海南下晋安。随后,刘裕带领官军入闽追击,农民军连连失利。(③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七《卢循之乱》称,刘裕“追至晋安,屡破之”。)为避开强敌,卢循遂引军渡海南进,于元兴三年十月攻克广州。当时东晋王朝刚平恒玄之乱,无力“征讨”,故封卢循为广州刺史。义熙六年(410),刘裕北伐南燕,卢循乘机重举义旗,分两路北上,进击东晋京都建康(今南京)。农民义军攻陷江州(州治在今江西九江)时,晋安太守张茂度、建安(郡治在今建瓯)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④《宋书》卷五十三《张茂度传》。当时晋安、建安二郡均隶属于江州。)。刘裕灭南燕后迅速回师建康,农民军进攻受挫,卢循引军南撤,七年转战至交州(今越南、广西、广东部分地区)时战败身亡,起义失败。
  孙、卢领导的农民军,转战东南半壁,拥有大批船只,失败后,其余部漂泊闽粤江海,繁衍子孙。散居闽中沿海的称“泉郎”,亦称“游艇子”,成为泉州的夷户,(⑤隋至唐初,闽中置泉州州治在今福州。)从事渔业和海上交通贸易活动。唐武德八年(625)都督王义童招抚“泉郎”,授其首领为骑都尉。
  四、陈文帝征讨陈宝应
  陈宝应晋安侯官(今福州)人,“性反复,多变诈”(⑥《陈书》卷三十五《陈宝应传》。)。他的父亲陈羽是闽中雄豪。南朝梁代,晋安人多次暴动,屡次杀死郡太守。陈羽往往先参与其事.随后又引官兵进行镇压,一 郡的兵权就逐渐落到他的手中。梁末侯景之乱时,陈羽把晋安太守肖云逼走,梁元帝遂任命他为晋安太守。陈羽年老,只管政务,由宝应管军务。当时江浙一带发生大饥荒,.陈宝应乘机由海上劫掠临安、永嘉、会稽、余姚、诸暨各郡县,并运粮到灾区换取玉帛子女,以扩张势力。绍泰元年(555),陈羽请求把郡守让给儿子,梁敬帝便授予陈宝应壮武将军、晋安太守。
  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废梁自立,是为陈武帝。陈朝初立,北有肖梁残余势力联合北齐反陈,南有地方豪强割地称雄。当时,周迪在临川(今江西抚州),留异在东阳(今浙江金华)、陈宝应在建晋(今福建),“共相连结”(①《陈书》卷二十一《肖乾传》。)。陈王朝首先要对付王琳和北齐的联合进攻,对割据势力不得不采取绥抚政策,暂求相安。于是特命给事黄门侍郎肖乾招抚闽中,并设闽州(州治在今福州,辖建安、晋安、南安三郡),以陈宝应为闽州刺史。同时加封江州刺史周迪为平南将军。晋升留异为缙州刺史,仍领东阳太守,还把丰安公主嫁给他的儿子贞臣。周、留、陈虽表面臣服于陈,实际上心怀两端。陈朝命留异为南徐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刺史,留异“迁延不就”,并与王琳“潜通使往来”。(②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四《周陈之乱》。)征调周迪出镇湓城(一作盆口),周迪也观望不至,暗中与留异勾结。陈宝应娶留异之女为妻,积极支持留异、周迪抗陈,并把陈朝任命的建安太守肖乾逼走。
  天嘉二年(561),陈文帝打败王琳以后,即着手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当年十二月,命司空侯安都督军进讨东阳。天嘉三年三月,安都于桃枝岭击败留异,留异父子逃奔晋安依附陈宝应。同月又命吴明彻为江州刺史,督军进击临川。天嘉四年正月,周迪战败,率残部入闽,投靠陈宝应。陈宝应先是出兵救援留异,这时又以兵、粮支援周迪,要周迪向临川反攻。当年九月,周迪带领余部和闽中援兵西出东兴岭(今光泽以西),得到东兴、南城诸县旧部的响应,一时声势复振。十一月被陈护军将军章昭达击溃,逃窜于山林之中。
  天嘉四年十二月,陈文帝乘势出动大军征讨闽中。陆路由章昭达统率缇骑五千、组甲二万,随行的有十位牧守、二位将军,由杉关(今光泽西)人邵武;水路由信威将军余孝顷督率会稽、东阳、临海、永嘉诸军,号称羽林二万,随行的有八位将军,由海道取晋安。陈宝应集中主力于建安(今建瓯)湖漈,依山临水设置栅栏,以阻击陈军。天嘉五年章昭达进抵建安,与陈宝应接战失利,遂占据上游,命军士伐木并带枝叶,以绳索连结为筏(③《陈书•章昭达传》、《南史•章昭达传》均称筏。《南史•陈宝应传》则称为簰。),夹于两岸。宝应屡次挑战,昭达始终按兵不动。待到连日大雨,溪洪暴涨,昭达即放筏冲破宝应水栅,继以步兵从岸上攻击。这时余孝顷从晋安登陆后赶到,两军前后夹击,宝应兵败南逃。章昭达率军乘胜追击,十一月十一日于莆口(今莆田)擒获宝应父子及留异等二十余人,送建康(今南京)斩首。天嘉六年,周迪也在临川被捕。闽浙赣的割据局面终告结束。
  五、隋末建安农民起义
  隋末,炀帝杨广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不断用兵。无休止的徭役、兵役与繁重的赋税加在农民身上,官僚地主乘机勒索财物和兼并土地,使农民破产流亡,田园荒芜,阶级矛盾激化,于是爆发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大业九年(613)六月,隋炀帝第二次大规模兴兵进攻高丽(今朝鲜),在后方督运军粮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举兵反隋。七月,江南余杭(今杭州)人刘元进乘机发动农民起义,旬月间发展到数万人。八月,与吴郡朱燮、晋陵管崇领导的农民军汇合,兵力共达十余万人。刘元进遂称天子,设置百官。十月,建安(郡治在今福州)农民“执长吏”(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响应起义。十二月,刘元进进攻丹阳(今安徽宣城),被隋左屯卫大将军吐方绪、光禄大夫鱼俱罗合兵击败,随后节节失利,退守建安。经短期休整,刘元进又领兵北击,于吴郡地区,与隋江都丞王世充率领的数万江淮兵大战。刘元进战败阵亡,所部溃散,被诱降的三万余人全被王世充坑杀于黄亭涧。(②《隋书》卷七十《刘元进传》。另据《资治通鉴》大业九年十二月条考异,还有二种说法,一说“坑其众二十万于黄亭涧,涧长数里,深阔数丈,积尸与之平”;一说“坑所首八千人于黄山下”。本书从《隋书》所载。)余部仍相聚继续斗争,直至隋亡。
  大业十年(614)六月,建安郑文雅、林宝护再次领导三万农民起义,攻陷了郡城,杀了建安太守杨景祥。(③《隋书》卷四《炀帝纪》。)这是闽中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当时东海人李子通领导的农民军占据江都,自称吴帝,派使者收略闽中。后来,江淮农民领袖杜伏威击败李子通,收编其部众,尽占江南、淮东地区。其时,建安农民军与江南农民军汇集,壮大了南方农民起义力量,在推翻隋朝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作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