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至清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0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汉至清代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67
页码: 113-179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汉代至清代的重要战事,其中包括了汉武帝平闽越、孙吴对闽中用兵、陈政、陈元光与土著居民的战争、黄巢农民军转战福建、闽国内战、建州兵变等。
关键词: 战事 福建省

内容

第一节 汉至隋
  一、汉武帝平闽越
  商、周时期(前1600至前256),在今福建及其邻接的浙江南部、江西东北部、广东东部地区,散居着与华夏民族殊异的各种部族,史称“七闽”。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七闽之地曾先后为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诸侯强国的势力范围。战国中期,楚灭越后,越王族子孙流散于东南沿海各地,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建立许多王国或君国。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摇,即在七闽之地称王,建立政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随即派兵南下平百越,“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江华境)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之界,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①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无诸等战败,皆被废为君长。秦遂以其地为闽中郡(②秦设闽中郡的具体时间无可考。但知《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称:“秦已并天下,(无诸、摇)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史记》又称“(闽中)自秦时弃弗属”。史籍中也未见秦派守尉令长到闽中任职。《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载淮南王刘安给汉武帝的上书中也称“(闽)越方外之地,〓发文身之民也”。录以备考。)。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大规模农民起义,旧诸侯乘机纷纷起兵反秦。无诸、摇等也率闽中兵随鄱阳令吴芮北上,与诸侯共灭秦,后又助汉伐楚,为汉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为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重立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于冶(今福州),统治原闽中郡地区。十二年(前195),汉又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其领土为今之闽西南、粤东、赣南地区。汉惠帝三年(前192),汉廷以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③《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复立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温州),领地为今之浙南、闽东北地区。这样,原闽中地区同时存在着三个王国。
  闽越国重建后,国势日渐强盛,在今福州、邵武、建阳、崇安、浦城均建有城邑,其“甲卒不下数十万”(①《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并多次侵扰邻国和汉的边郡。邻近汉的诸侯王便与闽越勾结,在汉有罪的官民也往往逃到闽越避难。汉文帝初年,南海王反汉,汉淮南王刘长派楼船军讨伐,南海“以其军降,处之上淦(今江西清江境)”(②《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南海之地遂归闽越所有。汉景帝三年(前154),以吴王濞为首的七王叛乱,不久失败,吴王逃到东瓯,汉收买东瓯将其诱杀。“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③《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年青的汉武帝不顾贵戚大臣太尉田盼的反对,毅然派中大夫严助征调会稽郡(治所在今苏州)的水师南救东瓯。汉兵未到,闽越已撤兵退回,严助也没追击。东瓯畏闽越之强,“请举国徙中国”(④《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汉即将东瓯之众四万余人,迁徙到江淮之间的庐江郡境内。东瓯地虚,不久也为闽越占有。
  建元六年(前135)八月,闽越王郢举兵从冶南进犯南越(今两广大部地区)边邑。“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⑤《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上书报告汉廷。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今南昌)、大农韩安国出会稽(今苏州),分率两路大军征讨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谏阻。武帝认为闽越“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其暴疆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勾践之迹”(⑥《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若不以武力给予震慑,“则会稽、豫章必有长患”(⑦《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故对刘安上书未予理睬。闽越王得知汉军临境,即派兵扼守险隘抗汉。其弟余善唯恐抗汉会招致灭国,遂与宗族和相计议,杀了闽越王,送郢头给王恢,请求免战。武帝即命王、韩二将退兵,封未参与郢谋乱的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但余善“威行于国,国民多属”(⑧《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便擅自称王,繇王无法制驭。武帝虽知余善曾与郢同谋反汉,不愿为此再次兴兵,于是又封余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并处”(⑨《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
  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相吕嘉反汉,武帝兴兵征讨。东越王余善自请率八千兵从楼船将军杨仆进讨南越。余善率师到揭阳(今潮汕地区),借口风浪大,停止不前,暗地里却派人与南越勾结,至汉军攻破番禺,仍不去与杨仆会师。汉军灭南越后,杨仆上书建议乘势引军进攻东越。武帝认为士卒劳倦,令暂屯兵豫章梅岭(今江西宁都境)待命。此时,中大夫朱买臣献策说:“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10)《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武帝委任朱为会稽太守,“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11)《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待诏随军出征东越。六年(前111)秋,余善得知杨仆上书请伐东越,汉军已屯驻边境,便起兵反汉。他一面派兵扼守险要通道;一面主动出击,任命驺力等为吞汉将军、徇北将军,分路进攻白沙(今江西波阳西)、武林(白沙东南)、梅岭等地,杀了汉军三名校尉。汉大农张成、原山州侯刘齿等驻屯军不敢出击,反而退避,被武帝以畏敌罪处死。余善初战获胜,便自立为东越武帝,刻制玉玺。
  汉武帝见东越已公开反汉,即发四路大军进攻东越。其部署是:以横海将军韩说从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航海南下;以楼船将军杨仆向武林方向进击;以中尉王温舒向梅岭方向进攻;以归汉的二位越侯为戈船、下濑将军,从若邪(今浙江绍兴南)、白沙(今浙江乐清东)向南推进,对东越形成三面合击。东越据守武林的徇北将军曾一度打败汉军的几名校尉,杀了汉军长吏。至元封元年(前110)冬,楼船将军率军吏辕终古阵斩徇北将军,攻克武林,其余三路汉军也攻人东越境内。东越另一将军多军,于汉军到达时即弃军归降。前住汉地的越衍侯吴阳受命回东越劝谕余善,余善不听。当横海将军从海上登陆时,吴阳即率其封邑七百人反攻汉阳城(今浦城北),随后又与越建成侯傲、繇王居股合谋,杀了余善,率领部众向横海将军投降。至此,东越国亡。
  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①《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下令军吏将越人全部迁往江淮间安置。汉平闽越.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但将居民迁走,致使繁荣一时的闽中成了空虚之地,直至二十五年后,逃遁山林的少数越人出来聚居,才成立冶县。
  二、孙吴对闽中用兵
  东汉末期,军事集团割据混战,孙策崛起江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孙策进攻会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绍兴),太守王朗战败,航海逃到侯官(今福州)(②东汉改冶县为侯官县,隶属于会稽郡东部都尉管辖,故又称东侯官。)。孙策命永宁(今浙江永嘉)长韩晏为南部都尉,领兵追击至侯官,为侯官长商升击败。孙策又命贺齐代韩晏为南部都尉,继续领兵攻侯官。商升素知贺齐威名.拟向他投降,被部属张雅、詹疆所杀。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疆自称会稽太守。贺齐因兵力不足,不敢轻易进攻,暂时住军观变。当时张雅与女婿何雄争夺权力,贺齐派人从中离间,致使张、何彼此疑隙,“阻兵相图”(③《三国志》卷六十《吴书•贺齐传》。)。贺齐即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大败张雅。詹疆恐惧,遂率众出降。王朗准备南逃交州,为兵所逼,也向贺齐投降。从此闽江下游便归孙氏所有。
  孙氏在江南扩张,遇到散居南方山区的越族人民多次反抗。建安八年,孙权西伐黄祖时,闽、浙、赣山越纷纷集众反抗孙氏的统治。其中闽北有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五人,各率领万户,连屯于今浦城一带,吴五、邹临二人,各率领6000户,分别屯于大潭、盖竹(今建阳西南和南部)。他们同时向余汗(今江西余干)方向进攻。孙权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即派会稽南部都尉贺齐领兵“讨伐”。会稽“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④《三国志》卷六十《吴书•贺齐传》。)。贺齐带兵到余汗,恐全军深入被山越切断后路,分兵一部留守余汗,以作后援,自率主力进击。他首先集中兵力打败洪明,洪明被杀,洪进、苑御、吴免、华当四部皆降。随后驱军转攻大潭、盖竹,吴五、邹临二将战败也降。此役,贺齐先后擒杀山越6000余人,并从闽越人中选出丁壮万人,充实孙家军伍。
  为了加强对闽中山越的统治,孙权将会稽南部都尉移至建安,并于建安十二年(207)前,相继在闽江上游设置了建平(今建阳)、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南平四县。加上原有的侯官,闽中已有五县。不久,设立了建安郡。但闽中山越的反抗并没有因此结束,建安十五年有吕合、秦狼起义,吴嘉禾四年(235)有隋春起义,赤乌五年(240)和太平二年(257)又有山民“作乱”,孙吴均派兵入闽镇压。在62年之间,孙吴多次对闽中用兵,既稳定了后方,又从越族调取人力物力,从而加强孙吴政权的实力。
  三、卢循农民军过闽
  东晋末期,政治腐败,战乱不止,民不聊生。隆安三年(399)暴发了孙恩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军转战东南地区,杀郡守县令,建立地方政权,后被官兵击败,退守海岛。元兴元年(402),农民军登陆进攻临海(今浙江临海一带),但孙恩战败,投海而死。农民军余部推举孙恩的妹夫卢循为主。卢循“雅有材艺”(①《晋书》卷一百《卢循传》。),自称征虏将军,继续领导农民军进行反晋斗争,攻略永嘉(今浙江永嘉)、晋安(今福州)二郡。(②《晋书•天文志》及《宋书•天文志》均称,卢循“领孙恩余众,略有永嘉、晋安等地”。)
  元兴二年(403)春,卢循派部将徐道覆进攻东阳(今浙江金华),被晋建威将军刘裕打败。八月,刘裕乘胜进击永嘉,卢循又战败,率领农民军航海南下晋安。随后,刘裕带领官军入闽追击,农民军连连失利。(③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七《卢循之乱》称,刘裕“追至晋安,屡破之”。)为避开强敌,卢循遂引军渡海南进,于元兴三年十月攻克广州。当时东晋王朝刚平恒玄之乱,无力“征讨”,故封卢循为广州刺史。义熙六年(410),刘裕北伐南燕,卢循乘机重举义旗,分两路北上,进击东晋京都建康(今南京)。农民义军攻陷江州(州治在今江西九江)时,晋安太守张茂度、建安(郡治在今建瓯)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④《宋书》卷五十三《张茂度传》。当时晋安、建安二郡均隶属于江州。)。刘裕灭南燕后迅速回师建康,农民军进攻受挫,卢循引军南撤,七年转战至交州(今越南、广西、广东部分地区)时战败身亡,起义失败。
  孙、卢领导的农民军,转战东南半壁,拥有大批船只,失败后,其余部漂泊闽粤江海,繁衍子孙。散居闽中沿海的称“泉郎”,亦称“游艇子”,成为泉州的夷户,(⑤隋至唐初,闽中置泉州州治在今福州。)从事渔业和海上交通贸易活动。唐武德八年(625)都督王义童招抚“泉郎”,授其首领为骑都尉。
  四、陈文帝征讨陈宝应
  陈宝应晋安侯官(今福州)人,“性反复,多变诈”(⑥《陈书》卷三十五《陈宝应传》。)。他的父亲陈羽是闽中雄豪。南朝梁代,晋安人多次暴动,屡次杀死郡太守。陈羽往往先参与其事.随后又引官兵进行镇压,一 郡的兵权就逐渐落到他的手中。梁末侯景之乱时,陈羽把晋安太守肖云逼走,梁元帝遂任命他为晋安太守。陈羽年老,只管政务,由宝应管军务。当时江浙一带发生大饥荒,.陈宝应乘机由海上劫掠临安、永嘉、会稽、余姚、诸暨各郡县,并运粮到灾区换取玉帛子女,以扩张势力。绍泰元年(555),陈羽请求把郡守让给儿子,梁敬帝便授予陈宝应壮武将军、晋安太守。
  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废梁自立,是为陈武帝。陈朝初立,北有肖梁残余势力联合北齐反陈,南有地方豪强割地称雄。当时,周迪在临川(今江西抚州),留异在东阳(今浙江金华)、陈宝应在建晋(今福建),“共相连结”(①《陈书》卷二十一《肖乾传》。)。陈王朝首先要对付王琳和北齐的联合进攻,对割据势力不得不采取绥抚政策,暂求相安。于是特命给事黄门侍郎肖乾招抚闽中,并设闽州(州治在今福州,辖建安、晋安、南安三郡),以陈宝应为闽州刺史。同时加封江州刺史周迪为平南将军。晋升留异为缙州刺史,仍领东阳太守,还把丰安公主嫁给他的儿子贞臣。周、留、陈虽表面臣服于陈,实际上心怀两端。陈朝命留异为南徐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刺史,留异“迁延不就”,并与王琳“潜通使往来”。(②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四《周陈之乱》。)征调周迪出镇湓城(一作盆口),周迪也观望不至,暗中与留异勾结。陈宝应娶留异之女为妻,积极支持留异、周迪抗陈,并把陈朝任命的建安太守肖乾逼走。
  天嘉二年(561),陈文帝打败王琳以后,即着手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当年十二月,命司空侯安都督军进讨东阳。天嘉三年三月,安都于桃枝岭击败留异,留异父子逃奔晋安依附陈宝应。同月又命吴明彻为江州刺史,督军进击临川。天嘉四年正月,周迪战败,率残部入闽,投靠陈宝应。陈宝应先是出兵救援留异,这时又以兵、粮支援周迪,要周迪向临川反攻。当年九月,周迪带领余部和闽中援兵西出东兴岭(今光泽以西),得到东兴、南城诸县旧部的响应,一时声势复振。十一月被陈护军将军章昭达击溃,逃窜于山林之中。
  天嘉四年十二月,陈文帝乘势出动大军征讨闽中。陆路由章昭达统率缇骑五千、组甲二万,随行的有十位牧守、二位将军,由杉关(今光泽西)人邵武;水路由信威将军余孝顷督率会稽、东阳、临海、永嘉诸军,号称羽林二万,随行的有八位将军,由海道取晋安。陈宝应集中主力于建安(今建瓯)湖漈,依山临水设置栅栏,以阻击陈军。天嘉五年章昭达进抵建安,与陈宝应接战失利,遂占据上游,命军士伐木并带枝叶,以绳索连结为筏(③《陈书•章昭达传》、《南史•章昭达传》均称筏。《南史•陈宝应传》则称为簰。),夹于两岸。宝应屡次挑战,昭达始终按兵不动。待到连日大雨,溪洪暴涨,昭达即放筏冲破宝应水栅,继以步兵从岸上攻击。这时余孝顷从晋安登陆后赶到,两军前后夹击,宝应兵败南逃。章昭达率军乘胜追击,十一月十一日于莆口(今莆田)擒获宝应父子及留异等二十余人,送建康(今南京)斩首。天嘉六年,周迪也在临川被捕。闽浙赣的割据局面终告结束。
  五、隋末建安农民起义
  隋末,炀帝杨广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不断用兵。无休止的徭役、兵役与繁重的赋税加在农民身上,官僚地主乘机勒索财物和兼并土地,使农民破产流亡,田园荒芜,阶级矛盾激化,于是爆发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大业九年(613)六月,隋炀帝第二次大规模兴兵进攻高丽(今朝鲜),在后方督运军粮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举兵反隋。七月,江南余杭(今杭州)人刘元进乘机发动农民起义,旬月间发展到数万人。八月,与吴郡朱燮、晋陵管崇领导的农民军汇合,兵力共达十余万人。刘元进遂称天子,设置百官。十月,建安(郡治在今福州)农民“执长吏”(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响应起义。十二月,刘元进进攻丹阳(今安徽宣城),被隋左屯卫大将军吐方绪、光禄大夫鱼俱罗合兵击败,随后节节失利,退守建安。经短期休整,刘元进又领兵北击,于吴郡地区,与隋江都丞王世充率领的数万江淮兵大战。刘元进战败阵亡,所部溃散,被诱降的三万余人全被王世充坑杀于黄亭涧。(②《隋书》卷七十《刘元进传》。另据《资治通鉴》大业九年十二月条考异,还有二种说法,一说“坑其众二十万于黄亭涧,涧长数里,深阔数丈,积尸与之平”;一说“坑所首八千人于黄山下”。本书从《隋书》所载。)余部仍相聚继续斗争,直至隋亡。
  大业十年(614)六月,建安郑文雅、林宝护再次领导三万农民起义,攻陷了郡城,杀了建安太守杨景祥。(③《隋书》卷四《炀帝纪》。)这是闽中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当时东海人李子通领导的农民军占据江都,自称吴帝,派使者收略闽中。后来,江淮农民领袖杜伏威击败李子通,收编其部众,尽占江南、淮东地区。其时,建安农民军与江南农民军汇集,壮大了南方农民起义力量,在推翻隋朝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作用。
  第二节 唐代
  一、陈政、陈元光与土著居民的战争
  唐朝初叶,福建地区尚未宪全开发。高宗时仅设泉、建二州,(④唐高祖〓以南安郡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太宗贞观初废,并入泉州,故高宗时仅有泉、建二州。)泉州州治在闽县(今福州),建州州治在建安(今建瓯),均隶属岭南道。闽南一带,地荒人稀,是土著居民(时称“蛮獠”)的散居地。(⑤据顾炎〓《天下郡国利病书》考证,粤东和闽南散居的“蛮獠”为当地土著居民,是畲族的先民,其姓为槃、兰、雷、钟、苟等。)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獠啸乱”(⑥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绩·陈政》。),与汉族居民发生武装冲突。唐廷命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人、战将123员入闽,镇守绥安(隋废县,县治在今云霄县北)。陈政到达后,因兵力不足,只得退保九龙山(今漳州市北)并向朝廷请援。高宗又派其兄陈敏、陈敷领兵南下增援。敏和敷均于行军途中病亡,队伍遂由其母魏氏代领入闽。援兵到后,陈政即引兵进驻梁山(今漳浦南)南部的云霄镇。随后以李伯瑶为前锋将,进攻诸山寨。伯瑶以骄兵之计,“沿江植柳为营,佯为不进”(①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二十一《唐宦绩•李伯瑶》。),引诱土著来攻,擒杀了兰、雷二首领,随后,发兵进击,遂“平三十六寨”(②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二十一《唐宦绩•李伯瑶》。)。
  仪凤二年(677),陈政病故,其子陈元光深得陈政所部拥戴,遂代父为将。当年,粤人陈谦连结“诸蛮”首领苗自成、雷万兴等“攻漳潮二州”(③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六《唐外纪》。当时漳州尚未设置,应指泉州所属的龙溪。),“陷潮阳”(④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绩•陈元光》。),闽粤震动。陈元光率骑兵前往讨伐,出师获胜。当时龙溪县东部地区,“两江夹峙,波涛激涌,两岸尽属蛮獠”(⑤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五《关隘•龙溪柳营江把截所》。两江系指九龙江支流北溪与西溪。⑥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之九《山川•漳浦梁山》。)。陈元光秘密派人在上游结筏,顺流而下,对其袭击,蛮军败逃,唐军追至梁山西麓盘陀岭下,“尽歼之”⑥。随后,陈元光在柳营江(今九龙江)西岸建寨屯兵,当地土著纷纷归顺定居,因以其地为“唐化里”。
  永隆二年(681),南海战事又起。循州司马高绽受命“征剿”,高琔命陈元光率兵人潮州增援。陈元光“伐山开道,潜袭寇垒,俘馘万计,岭表悉平”(⑦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十八《征抚》。)。唐廷晋升陈元光为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元光还师移镇梁山一带,“阻盘陀诸山为寨,渐开西北诸山洞,拓地千里”(⑧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之九《山川•漳浦梁山》。)。武后垂拱二年(686),陈元光上表朝廷,建议于此增设州县,以加强地方统治。唐廷从其所请,于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州治在梁山下漳江南,即绥安故址(今云霄县城北之西林),以元光为刺史,并增设漳浦、怀恩二县作为漳州的属县。接着,漳州司马李伯瑶领兵凿断鹅头山,“平娘子洞诸寨”(⑨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二十一《唐宦绩•李伯瑶》。)。
  中宗景龙二年(708),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又率众起事,秘密进至岳山。十一月,陈元光率轻骑进击,由于后援步兵未及时赶到,至漳浦南部大峙原(今云霄境内)时被“蛮军”将领兰奉高所击杀。随后,漳州司户、校尉卢如金率唐军击溃“蛮军”,保全了州治。
  陈元光死后,其子陈珦继任漳州刺史。玄宗开元三年(715),陈确率领武勇夜袭“蛮洞”,打败“蛮军”,杀了兰奉高。
  二、黄巢农民军转战福建
  唐末,爆发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唐僖宗乾符五年(878)三月,黄巢率领10万农民军渡过长江南征,首先突入江西,继而转战两浙。九月,镇海节度使高骈派大将张璘、梁缵分路阻击,农民军连续受挫。(①高骈所部打败农民军的时间,《新唐书》卷九《僖宗纪》为乾符五年九月,《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则为六年正月,即农民军入闽之后。据《唐末农民战争》、《黄巢起义史》、《黄巢起义考》等书考证,以《新唐书》为是,从之。)为不与强敌硬拼,黄巢决定引军南下闽粤,进行战略转移,再伺机北伐。原拟从浙江航海入闽,因缺少船只,大部农民军遂从衢州(今衢县)沿仙霞岭修拓山路进入福建。(②《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黄巢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均载:“刊(开)山道七百里”。《旧唐书》卷十九《僖宗本纪》作“开山洞五百里”。据朱维干《福建史稿》考证,仙霞岭原已有路,农民军只是加以拓修,里程也不足五百里,故不提修拓里程。)
  黄巢起义军进抵浦城后,即分路南下。农民军主力直趋建州(今建瓯),在崇安镇(今崇安县)大败唐军,射杀了镇将邓光布,乘胜追击,于建阳擒杀了建州指挥使李材兄弟,兵临建安(建州州治,今属建瓯)又歼灭了节度副使童猛所部,建州刺吏李乾祐弃城逃走,农民军便占领州城。随后,从古田间道进逼福州。
  左翼农民军从浦城向东南进攻,在今政和一带遇到了唐军和地方武装的抵抗。农民军人闽时,唐僖宗即派“家世居闽,素知山川险要”(③同治《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七十《唐忠烈•李彦坚传》。)的御史中丞李彦坚往守建州。李彦坚尚在途中,建州已失。李便在政和西北组织地方武装(④早在乾符三年二月,唐僖宗就下令福建、江西、湖南诸省训练士卒和地主武装,防备起义军。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进攻高宅,被农民军击败,退踞东漈,又为农民军围困,李彦坚势穷绝望而自杀。农民军继续东进,屡次击溃福建招讨使张谨所部唐军,张谨退至今政和东北的铁山负隅顽抗,农民军以奇兵断其粮道,挥师进击,经过反复激战,擒杀张谨及其偏将郭荣等十八名将校,全歼该部。随后,农民军从长溪(今福安、霞浦、宁德)、连江(含今罗源)沿海挺进福州。
  右翼农民军由崇安向西南,沿武夷山脉东麓南进,到达邵武黄连镇(今建宁县)将屯保(一作寨)时,遇到陈岩组织训练的数千“九龙军”(⑤乾隆《邵武府志》卷十六《乡贤•陈岩传》。)和镇将谢望父子的抵抗,农民军受阻,遂转向东南,攻人沙县古铜场、杨篑坂地区,(⑥乾隆《延平府志》卷十一《征抚•黄巢》。)经延平(今南平)顺流直下福州。
  乾符五年十二月,各路农民军会攻福州,福建观察使韦岫“战不胜,弃城遁”(⑦《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黄巢传》。),黄巢遂于十三日占领福州。(⑧《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新唐书》卷之九《僖宗纪》。)黄巢入闽后,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响应,“溪洞”起义人数多达八万人。(⑨崔致运《桂苑笔耕集》卷五《奏诱降福建道草贼状》。)在福建人民积极支援下,农民军连下“闽中”诸州。并沿海岸南下泉州、漳州。
  黄巢农民军在福建给封建势力予重大打击。农民军所到之处,焚毁官府、寺院,镇压官僚、豪绅,没收地主、豪富钱财分给农民;对儒士则采取团结、保护政策。当时农民军奉行“逢儒则肉,师必覆”(①《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黄巢传》。“肉”指杀戮和侮辱。)的信条。意思是说,如果侮辱、杀戮儒士,农民军就会失败。因此,农民军所虏的人,凡自称是儒生者皆释放。黄巢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门口时,就曾下令:“儒者宅,灭炬弗焚”(②乾隆《福州府志》卷二十一,《第宅园事》。)。
  黄巢农民军在福建活动半年,经过休整和扩大队伍后,继续进军岭南,于乾符六年五六月间攻占广州。农民军主力离闽后,新任福建观察使郑镒命陈岩率“九龙军”,会同屯驻福清的都巡检使许忠反攻福州。留守福州的黄巢部将战败,也率余部撤往粤东。
  三、王潮攻取福建
  黄巢农民军离闽后,福建观察使郑镒,以陈岩收复福州有功,奏请唐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兼领泉州刺史。不久,左厢都虞侯李连反叛,率众攻福州。陈岩领军讨平李连,声势日盛。郑镒害怕其威逼,上表请求辞职,朝廷遂授陈岩为福建观察使。但福建诸州多为土豪盘踞,各自为政,并不完全听命于陈岩。
  王潮.河南光州固始人,出身农家,为本县佐史。中和元年(881),黄巢北伐之际,寿春屠者王绪聚众起义,占踞寿州,自称将军,随后,又取光州,“闻潮兄弟材勇,召置军中”(③《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署王潮为军正。王绪后来向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投降,被授为光州刺史。秦宗权屡征其租赋,王绪不堪供应,其后又命其出兵会击黄巢,王绪滞留不进。宗权大怒,乃发兵攻讨之,王绪不能敌,遂于光启元年(885)正月,率光、寿二州兵五千人,与吏民一同南行,企图在南方寻求安身之地。王绪渡过长江后,转趋江、洪、虔诸州,折人福建,攻陷汀、漳二州,自称汀州刺史。王绪军无纪律,沿途大肆抢掠。攻陷城镇并不久留,往往洗劫一空。王绪性残暴,多猜疑。南下途中以路险粮少,下令军中:“以老孺从者斩”(④《新唐书》卷一百九十《王潮传》。)。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共奉老母同行,苦求于王绪,王绪大怒,欲立斩其母,王潮兄弟“请先母死”(⑤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八《五代封爵》。),诸将共为之哀求,方免。后王绪听术士言,“军中当有暴者兴”(⑥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八《五代封爵》。),对部属更加猜忌,“见将卒有勇踰略己及气质魁岸者皆杀之”(⑦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连共同起事的妹夫、前锋将刘行全也难免于祸。于是军中人人怨恨,个个自危。八月,军至泉州南安,王潮与将士共谋,擒拘了王绪(后王绪自杀死),“军中皆呼万岁”(⑧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诸将遂拥王潮为首,称将军。
  王潮既为主将,便与部属相约,改变以往恶习,严格整饬军纪。随即率师北上,拟还光州,“所过秋毫无犯”(⑨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当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军民怨恨。泉州百姓闻王潮治军有法,张延鲁“帅耆老,奉牛酒”(①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闽一》。),追至沙县拦道请留。王潮即改变北还计划,回师围攻泉州。历时一年,于光启二年八月,杀廖彦若,占领州城。后又平狼山薛蕴,“兵锋日盛”(②《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王审知传》。)。福建观察使陈岩遂上表唐廷,请授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在泉州,“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之”(③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闽一》。)。
  大顺二年(891)十二月,陈岩病死,妻弟都将范晖自称观察使留后。范骄侈横暴,大失人心,陈岩旧部多奔附王潮,劝取福州。景福元年(892)二月,王潮以从弟彦复为都统,胞弟审知为都监,出兵攻福州。“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及滨海蛮夷皆以兵船助之”(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福州城经郑镒、陈岩拓修,坚固难攻。彦复、审知久攻不下,士卒伤亡较大,且浙东威胜军节度使董昌派援范晖的五千兵将到,因而请求退师,王潮不许。又请王潮增兵,亲临指挥,王潮答复:“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与将俱尽,吾当自来”(⑤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八《五代封爵》。)。彦复、审知乃冒着矢石督军急攻。当时围攻已经年余,城中粮尽。范晖势窘,遂于景福二年五月弃城出走,后为部下所杀。董昌的援兵也撤回浙东。王潮便以胞弟审邽为泉州刺史,自往福州,称观察使留后。随后,建州人徐归范杀了本州刺史,归顺王潮;汀州刺史谭全慕表示听命;福建境内20余部农民军也接受招安。王潮“由是尽有闽岭五州之地”(⑥《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王审知传》。)。景福二年九月,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乾宁三年(896),唐廷升福建为威武军,以王潮为节度使。
  王潮取得福建后,励精图治,“遣僚佐巡视州县,劝农桑,定租赋,交好邻道,保境息民,闽人安之”(⑦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为尔后建立闽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五代
  一、闽国内战
  唐乾宁四年(897)十二月,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病逝,王审知为留后。次年唐廷任命王审知为节度使,后封琅琊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后梁封审知为闽王。王审知沿承王潮执政成规,“每以节俭自处,迁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⑧《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王审知传》。)。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病故,长子王延翰继立。此后,王氏统治集团贪浊残暴,内讧、政变迭起。
  后唐同光四年三月,庄宗任命王延翰为威武军节度使。十月,王延翰以《史记•东越列传》示将吏,称:“闽自古王国也,吾今不王,何待之有”(①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一《闽二•嗣王世家》。),遂自称大闽国王。闽王骄奢荒淫,又猜忌、排斥兄弟,贬王延钧(审知次子)为泉州刺史,派人鸩杀建州(今建瓯)刺史王延禀(审知养子),未遂。延钧、延禀皆怨恨,便联合出兵攻福州。十二月,延禀率师从建州沿闽江顺流而下,先到福州,打败指挥使陈陶后,连夜从西门扶梯而入,擒杀了延翰。次日,延钧赶到,延禀推延钧为主。延禀回建州时,延钧设宴饯行,延禀却傲然地说:“善继先志,勿烦老兄再来。”(②《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后唐天成二年(927)五月,明宗授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封琅琊王,次年七月晋封闽王。延钧靠延禀之力而得位,上表请授延禀为奉国节度使。延禀兵强权重,便不禀命于延钧,直接上书后唐请授其长子继雄为建州刺史。延钧知其有异志,便设计赚他。后唐长兴元年(930)十二月,延钧“诈病召(延)禀”(③(宋)不著撰人《五国故事》。)。次年正月,(④《十国春秋》为长兴二年四月,据《重纂福建通志》考证,当在正月,从之。)延禀留次子继升守建州,与长子继雄率水师袭击福州。延禀命继雄攻东门,自攻西门。延钧以从子楼指挥使仁达于南台江中截击。仁达伏甲船中,竖白旗伪降,继雄信以为真,登船抚慰,被擒,斩于西门。延禀正纵火攻城,闻见继雄被杀而恸哭,军遂乱。仁达乘机出击,延禀败溃,次日被俘。延钧讥诮他说:“果烦老兄复至矣!”(⑤(宋)不著撰人《五国故事》。)次月,延禀被杀。
  王延钧继位,“其初数年,颇亦善守”(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后越来越昏暴。后唐长兴四年正月,他自称大闽皇帝,更名璘(一作辚),改元龙启。王璘称帝后,为了搜刮钱财,用中军使薛文杰为国计使。“文杰多察民间阴事,致富人以罪,而没其赀以任用,闽人皆怨。”(⑦《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文杰得宠,便勾结巫师,陷害异己,冤杀了主持军政的内枢密使吴英,将士忿恨不平。不久,建州土豪吴光人朝,文杰对他大肆勒索,并要将他治罪。吴光遂率部曲万人投奔吴国,请吴国伐闽。闽龙启元年(933)冬,吴信州(今上饶)刺史蒋延徽急于邀功,不待朝命,擅自率兵攻建州。次年正月,吴军于浦城击败闽军,进围建州城。王璘命骠骑大将军王延宗率兵万人往救,军至中途不进,坚决要求杀掉薛文杰。王璘无奈,听任其子继鹏将文杰捕送军中,士卒碎斩文杰后才继续进军。蒋延徽将攻克建州,忽闻闽援军将至,又接吴国要其回师的命令,即引军北还。闽军乘势追击,吴军大败而归。
  王璘的儿子继鹏与皇城使李仿等勾结,以对付后党。闽永和元年(935)十月,王璘病重,继鹏与李仿领兵入宫,杀了王璘及其妻陈后。继鹏遂自立为帝,改名昶。王昶残忍贪婪,愚蠢无知,崇信巫道。闽通文三年(938)夏,宫中出现彩虹,巫师林兴诡称神言:“此宗室将为乱之兆也”(⑧《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王昶信之不疑,首先将叔父前建州刺史王延武、户部尚书王延望及其子五人杀了,又“屡以猜怒诛宗室”(①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王氏据闽中》。)。其叔左仆射、同平章政事王延羲为避祸装疯,王昶将其幽禁在私第。王昶对威武军禁军拱宸、控鹤二都不信任,另募二千人别立宸卫都,待遇“数倍于威武(军)”(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威武军二都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又数遭王昶训斥,将士颇有怨言。王昶准备将拱宸、控鹤二都调出福州,分隶于漳、泉二州。闽通文四年七月,北宫被烧毁,王昶怀疑连重遇知道纵火之谋,准备杀他,事被泄漏。朱文进、连重遇遂激发军卒,于闰七月十二日发动政变,拥王延羲为帝,率军进攻宸卫都。宸卫都军卒奉王昶逃出北关。王延羲派从子继业追杀了王昶,宸卫都余众逃往吴越。
  王延羲即位,更名为曦。他本是酗酒之徒,骄淫苛虐过于王昶。王曦即位后,对宗室、勋旧多寻旧怨,往往以猜忌杀戮,宰相以下被杀者不少。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上书进谏,他则复书斥责,兄弟遂互相猜恨。
  王曦对王延政不放心,派亲信邺翘监军建州、杜汉崇监军南镇。(③闽设南镇军于建、福二州之间,以扼控要冲。)闽永隆二年(940)正月,邺翘对延政无礼,惧怕被杀,逃往南镇。延政发兵攻南镇,邺翘、杜汉崇战败,皆逃回福州。王曦想借机消灭延政,于二月命统军使潘师逵、吴行真领兵四万进攻建州,师逵驻军城西,行真屯兵城南,皆隔水扎营。延政一面派人到吴越求援,一面加强防御。三月初二,师逵分兵三千,由都军使蔡宏裔带领出战。延政命部将林汉彻迎战于茶山,斩敌千余。蔡宏裔败退。十一日,延政募敢死士兵千余人,利用夜晚涉水潜入师逵营内纵火、劫营,城上大肆鼓噪助威,战棹都头陈诲乘乱杀了师逵。师逵所部溃败。十二日,延政尽出其兵进攻行真营寨,尚未渡河,行真即引军逃窜。建州兵乘势追击,歼敌万人。延政乘胜占领永平(今南平)、顺昌二城。四月,由宁国节度使仰仁诠、内都监薛方忠率领的四万吴越援兵抵达建州,屯驻于城西北。延政以福州兵已败退,对吴越援兵进行慰劳后,请其班师。吴越出兵意在吞并,不肯还师。延政恐惧,又乞援于福州。王曦怕丢失土地,命从子泉州刺史王继业为行营都统,领兵二万救建州,另派遣轻骑绕道切断吴越军粮道,并致书吴越,谴责其出兵。当时正值雨季,不利于攻城,吴越军粮草不继。延政利用其军心不稳,向吴越发动进攻,俘斩万余人。仰仁诠被迫于五月十八日全部北归。
  当时,南唐担心闽国内争,吴越得益,于己不利,特派使者为王曦兄弟劝和。闽永隆二年六月,延政派人持誓书、香炉至福州,与王曦盟誓于祖陵之前。双方表面和解,实则互相猜忌如故,并各自拓修城廓,加强戒备。闽永隆三年正月,王曦应延政之请,于建州置镇武军,以延政为节度使,封富沙王。此后,王曦继续滥杀宗室、勋旧,并与延政治兵相攻,以致“福、建之间,暴骨如莽”(④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二,《闽三•景宗本纪》。)。闽永隆四年六月,延政攻打汀州。王曦一面发漳、泉兵5000前去救援,一面派林守亮率军人尤溪,黄敬忠屯兵尤口,以黄绍颇带领八千步兵作后援,企图乘虚袭占建州。延政攻汀州“凡四十二战”(①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二,《闽三•景宗本纪》。),不克,于七月解围回建州,以对付福州兵。延政命部将包洪实、陈望率水军南下迎击,接敌前包洪实引军登岸,采取水陆夹击,大败福州兵于尤口,杀了黄敬忠,俘斩2000余人。林守亮、黄绍颇败逃而归。闽永隆五年正月,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四月,殷将陈光逸奉命领军攻福州,突人外城西门,旋被闽军击退,逃归建州。
  接着,福州发生政变。拥立王曦的朱文进、连重遇互相勾结,遭到王曦猜疑,正惶惶不安。而李后妒尚妃得宠,想借朱、连二将之力,“欲图帝而立其子亚澄(②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二,《闽三•景宗本纪》。)。永隆六年(944)三月十三日,王曦春游大醉而归,朱、连派人于途中将他打死,接着又杀了王氏宗族50余人,愚昧悍妒的李后也丧了命。政变后,朱文进自立为闽王,称臣于后晋,并分任将吏于诸州,以黄绍颇守泉州,程文纬(③《新五代史》为程赟,今从《资治通鉴》、《十国春秋》。)守漳州,许文稹守汀州。殷主王延政即派吴成义率兵征讨朱文进,不克而回。十月又命陈敬诠、卢进屯兵尤溪、古田和长溪南部(今罗源境内),伺机取福州。十一月,泉州留从效杀了黄绍颇,漳州程谟杀了程文纬,迎王氏宗室为留后,呈报王延政任命。汀州许文稹恐惧,上表归顺延政。十二月,朱文进闻黄绍颇被杀,以重赏募兵两万,命统军使林守谅、内客省使李廷锷率领攻泉州。王延政即遣大将军杜进领兵二万往救泉州。泉州都指挥使留从效开门迎战,大破福州兵,斩林守谅,俘李廷锷。王延政遂令吴成义(④《南唐书》作吴承佑,今从《资治通鉴》、《重纂福建通志》。)统率战船千艘,南取福州。朱文进见形势危急,忙以子弟为质,乞援于吴越。当月,南唐大军入侵闽北,吴成义借此诈称唐兵助攻福州,福州军民纷纷谋归延政。于是福州发生了兵变,禆将林仁翰杀了连重遇、朱文进,迎殷将吴成义入城。次年正月,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因唐军压境不便迁都,故改福州为南都(一说东都),以从子王继昌督南都诸军事,命飞捷指挥使黄仁讽为福州城镇遏使,领兵守御。至此,福建五州全归王延政所有。
  二、南唐灭闽
  南唐是五代南方诸国中的大国,地大物丰,兵力强盛。李异灭吴立国后,怀有统一中国大志,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奖励农桑,澄清吏治”,(⑤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积蓄财力,训练士兵,待机北伐。他死后,长子李景通继位,改名为璟,是为元宗,李璟好大喜功,信任庸臣,改变乃父成策,只图吞并南方邻国。
  南唐保大元年(闽永隆五年,943)正月,闽主王曦之弟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福建遂分为闽、殷二国。次年三月,闽国发生政变,朱文进杀了王曦自立为闽王。十一月,泉、漳、汀三州归附于殷,殷主即自建州发重兵进攻福州。南唐江西安抚使查文徽建议乘虚出兵取建州,李璟便命洪州(今南昌)营屯都虞侯边镐为行营招讨使,率洪州等地屯兵随查文徽进军建州。建州人民备受王氏内乱之苦,“伐木开道,以迎唐兵”(①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八《五代封爵》。)。查文徽遂顺利占领了邵武、建阳,继而进屯建阳南部的盖竹。王延政即派兵迎击,于盖竹击败唐军,又袭击邵武,俘唐军偏将臧循。查文徽退保建阳,得知镛州(今将乐)将张汉真领兵8000将到,急向元宗请求援兵。当月,殷军占领福州。保大三年正月,王延政复国号为闽,调福州侍卫拱宸、控鹤二都等15000人北上抗击唐军。二月,李璟命天威都虞侯何敬洙为建州行营招讨马步都指挥使,将军祖全恩为应援使,姚凤(一作奉)为都监,率兵万人入闽增援。何敬洙、祖全恩领军自崇安进屯赤岭(崇安南部,今赤石附近),王延政命统军使陈望领军万人迎击,以仆射杨思恭为监军,于水南建寨列栅。两军隔河对峙十余日,均不敢贸然进击。陈望以为建州安危在于此战,应观唐军变化,谋图万全之策而后动。思恭则力主速战,严责陈望,再三催其出战。陈望不得已引兵涉水进击。唐军以主力正面迎击,另以骑兵一部绕到闽军后侧,前后夹击,陈望大败被杀,杨思恭逃回建州。王延政遂亲领余部固守建州城,并命泉州将董思安、王忠顺率兵5000来建州,分守要溢。
  三月,福州发生兵变。被黜居福清的指挥使李仁达潜回福州,与镇遏使黄仁讽串通,杀了镇守南都的王继昌,立雪峰寺僧卓严明为帝。王延政即派镛州将张汉真领水军5000会同漳、泉二州兵讨伐。四月,张汉真攻东关,兵败被黄仁讽所杀。五月,李仁达又杀卓严明,自称威武军留后,派人向南唐投降。李璟授他为威武军节度使,改名弘义。同月,唐兵进围建州,击败泉州援兵,并分兵一部攻汀州,被汀州守将许文稹打败,唐将时厚卿被俘。七月,王延政听说年初从福州调来的援兵图谋叛乱,即收缴其军械,于遣还途中将8000余人全杀掉。当月,唐将边镐攻陷镡州(今南平),孤立了建州。王延政见形势危急,遂向吴越称臣,乞求援兵。
  八月,唐军围困建州日久,建州城内军心动摇,防守稍有松懈。二十四日,唐军再次发起进攻,先锋桥道使王建封纵火焚烧外城,奋勇登城而人。建州城破,王延政出降。唐军人城,“纵兵大掠,焚宫室庐舍几尽,是夕寒雨,冻死者枕藉于道,建人失望”(②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二《闽三•天德帝本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五。)。九月,许文稹以汀州、王继勋以泉州、王继成以漳州向唐军投降,闽国至此灭亡。南唐遂尽迁王氏宗室于金陵(今南京),于建州设永安军,于延平津(今南平市)设剑州。
  南唐虽尽取福建之地,但对闽中降将甚不放心,调换了汀、漳、泉三州刺史,引起原闽军将佐的不满。南唐保大四年(946)六月,李璟命枢密使陈觉为宣慰使,到福州召威武军节度使李弘义等入朝,企图夺其兵权。李弘义察知其意,推辞不去。陈觉回到剑州,“耻于无功”(③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二十六《南唐十二•陈觉传》。),遂于八月矫诏擅发汀、建、抚、信州兵及戍卒,命建州监军冯延鲁率领攻福州。唐将魏岑正在漳、泉州抚慰,得知延鲁出兵,也擅领漳、泉二州兵来会。李弘义命楼船指挥使杨崇保率舟师阻击,十九日于侯官(今闽侯侯官)江面被唐军击败。冯延鲁乘势进攻福州西关,被李弘义击退。九月,李弘义更名李弘达,称臣于后晋,晋授其为威武军节度使。李璟得知陈觉擅自发兵,大怒,但见“兵业行,不可正”(①马令《南唐书》卷二《嗣主书》。),乃命永安军节度使王崇文为招讨使,信州刺史王建封为副使,增兵会攻福州。同时正式任命陈觉为诸军监军使,冯延鲁为南面监军使,魏岑为东南面监军使。王崇文率师抵福州,从西北进攻,福州降将马捷引唐兵自马牧山(今屏山以西诸高地)破寨而人,李弘达退踞善化门,外城遂为唐军所占。十月,李弘达再次更名李达,奉表向吴越称臣乞援。二十五日,吴越命统军使张筠、赵承泰领兵三万,水陆并进,驰援福州。十一月,吴越援兵到福州,自城东〓浦南潜入城内,协同李达守御。唐军进踞东武门,并将整个福州城重重包围起来。(②唐军围城兵力,史料未明确记载。《南唐书》称:“延鲁、魏岑、王崇文各领兵万数,四面俱至,围城数匝,声天动地,有国以来,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李达与吴越兵出战皆失利,城危在旦夕。但由于唐将陈觉、冯延鲁、魏岑各为己功,虽然互为犄角,而进退各不相应;王崇文虽为主帅,而诸将不肯用命,故久围不克。
  南唐保大五年三月初七日,吴越又命余安率军航海来救。十四日,吴越兵抵福州城南白〓浦,岸滩泥泞,将铺竹箦登岸,遭到唐兵箭矢攻击,无法靠岸。唐军城南主将冯延鲁认为,李达不降,依靠的是这支援兵,不若纵其登岸,于平地“尽歼其众,城必降矣”(③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八《五代封爵》。),遂下令所部后退。裨将孟坚力谏不听。吴越兵上陆后,大呼奋击,延鲁抵挡不住,弃众而逃,吴越军乘势掩击,城内又发兵夹攻,诸路唐军皆溃逃,死亡二万余人,都指挥使杨匡业、蔡遇等被俘,“委弃军资、器械数十万。”(④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十《吴越四•忠献王世家》。)福州遂归吴越所有。
  南唐保大八年二月,吴越派人到建州诈称:福州“吴越戍兵乱,杀李仁达而遁”(⑤《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南唐建州永安军节度使查文徽贪功,信以为真,命剑州刺史陈诲率舟师先行,自领步骑兵继后,南取福州。当时正值春雨,江水暴涨,陈诲与吴越水军战于江中,陈诲率若干水手没人水中,凿破吴越楼船,擒获其将马先进、叶仁安等,从降将郑彦华口中得知吴越之诈。二十二日,查文徽引兵赶到,吴越伪降,派人迎于西郊。文徽即要传命入城。陈诲以所闻劝其不要轻进。文徽则说:“狐疑且生变,乘机据城上策也!”(⑥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二十四《南唐十二•陈诲传》。)麾师而进。至西门,吴越伏兵突发,文徽及其将佐三十人皆被俘,所部被歼。陈诲知其必败,屯兵江边等待,事发后即率水师返回剑州,献俘于金陵,被升授为永安军节度使。
  第四节 宋代
  一、林居裔起义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割据漳州、泉州(含莆田、仙游)地区达十九年之久的陈洪进,向宋朝纳土归顺。在陈统治期间,漳、泉农民既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又遭军阀官僚敲诈勒索。纳土这一年,陈洪进又对人民大肆搜刮,向宋王朝贡献了大量金银和贵重物品,使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从而引发了林居裔领导的农民起义。
  林居裔原名茂恩,仙游游洋镇(又称游洋山洞,今仙游东北游洋乡古邑村)人。太平兴国三年,他在家乡领导农民起义,自称西平王。莆仙山区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军。起初,农民军主要活动于游洋和莆田百丈镇一带山区。随后,林居裔率领义军向泉州方向发展,沿途又有许多农民参加,队伍扩大到万人以上,(①围泉州兵力,《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九《太宗纪》和《八闽通志》卷三十七《乔维岳传》均称十余万;《宋史》卷二百七十六《王继升传》则载:“游洋洞民万余叛,攻泉”。是年,整个漳泉地区仅有151978户,莆仙山区人口有限,就是沿途有惠安、晋江、南安的农民参加,也不会有十余万人。故采《宋史》所说。)遂于当年十二月进围泉州城。泉州“城中兵才三千,势甚危急,监军何承矩、王文宝欲屠其城,燔府库而遁”(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九《太宗纪》。),通判乔维岳坚决反对.才据城固守待援。两浙西南路转运使杨克让闻讯,即率领在福州的屯兵南下支援。起义军在城内外官兵的夹击下,撤围退走,后遭到泉州兵马都监王继升率骑兵夜袭,损失较大.遂退回据守莆仙山区。
  太平兴国四年,宋廷“诏就近调兵收讨”(③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灵显庙记》。),地方官府即派官兵进击。游洋山区地势“至险峻”(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福建》二,《兴化府•莆田县》。),易守难攻。官军前锋陈应功“越溪谷鏖战”(⑤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录显庙记》。),为农民军击杀。后在官军的引诱下,林居裔“遂率众降”(⑥《宋史》卷二百七十六《王继升传》称:王继升“夜袭破之,擒其魁,械送阙下,余党悉平。”《八闽通志》卷八十引陈铸《西林院记》载:林居裔“侵撼邻封。及败.尚据此土。太平兴国四年,遣偏师伐之,且谕以不死,遂率众降,因置军焉。”可证《宋史》所称林居裔被擒不确。)。起义失败后,宋朝政府以游洋民风强悍,于太平兴国五年特设兴化县和兴化军,以游洋镇为县治和军治,加强对山区人民的控制。
  二、建州兵变
  宋代的士兵,其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被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⑦《宋史》卷四十六《余玠传》。)。在营盘里又受将校凌虐勒索.生活“大率贫窘,妻子赤露饥寒十有六七”(⑧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三《兵考》五,引自苏轼定州疏。)。故兵变时有发生。
  南宋初,驻防建州(今建瓯)的禁军奉令北守黄河渡口的滑州(今河南滑县,北临古黄河),败退回来,照例应发“卸甲钱”,而转运司却迟迟不发,激起军卒愤恨。建炎元年(1127)九月初二日,军校张员等利用建州驻军大阅之机,发动兵变,杀了转运使毛奎和本路兵马都监田某,并拘留知州张勤和提举官王浚明,占据建州城。朝请郎王淮奉命为统制官,率本州诸县弓手和南剑(今南平)州兵征讨。王淮领兵至建州城下,与张员相持日久,未能破城。有一军校魏胜,没有参加兵变,“颇能调护其党”(①熊克《中兴小纪》卷二。)。张勤和王浚明便利用他稳住张员,声称地方官府“已奏朝廷,军人本无叛意,缘转运司不支卸甲钱,以致作闹”(②熊克《中兴小纪》卷二。)十二月,高宗命本州负责招安,并以魏胜权充建州兵马监押。二年五月,新任福建转运判官谢如意与建州分都监黄涛和魏胜,将为首兵变的张员等六人诱至路分厅,将其全部擒斩。张员被杀后,宋廷命方承知建州,要他持“敕榜”到建州抚谕军卒。方承“留建阳,不敢进”(③熊克《中兴小纪》卷三。)。当时,建州军卒得知朝廷选差他们北上“勤王”(④《宋会要稿》第一百七十八册,《兵》十三之五《捕贼》下。),他们不肯行,遂推举叶浓、叶明珍、范擒虎为首领,于六月初一夜再次举行兵变。叶浓带领军卒“数千人,杀官吏”(⑤陈柴仁《闽中金石略》卷八《宋兴化军祥应庙记》。),“盗本州观察使印,突城而出”(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六。),向福州进发。十六日攻破古田县城,二十一日人福州西门,“掠特进致仕卫国公徐深家金帛”(⑦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六。)。福建路提点刑狱李芘“拥兵三万余人”(⑧《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册,《职官》七0之七。),守内城不敢出战。叶浓在福州十余日,引兵向东北转移。福州官军追击,被击败退回。七月二十一日,叶浓攻陷宁德。知长溪(今霞浦)县潘中率兵救援,战于盐田,兵败被杀。随后,叶浓领军还建州。八月又向北进击,十八日人政和,十九日破松溪,九月十一日陷浦城,并进入浙江龙泉境内,所向披靡。南宋朝廷急忙派御营中军都统制张浚、两浙提点刑狱赵哲率兵2000,号称万人,协同福建官军讨伐。叶浓见态势不利,遂收兵还据建州。十一月十三日,叶浓与张浚大战于建州城下,失利.率残部东走。赵哲派人前去招安.叶浓于十二月初十日投降。不久,张浚以“复谋为叛”(⑨熊克《中兴小纪》卷四。)的罪名,将叶浓等捕杀。
  三、范汝为起义
  宋代土地兼并程度加剧,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贵族、官僚和大地主手中。到了南宋,版藉缩小,土地兼并愈加剧烈,许多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客,而官僚、大地主则集中前代剥削的方法,对佃客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闽北地区山多、地少、民穷,是地主阶级剥削最沉重的地区之一。加上各级官吏的层层敲诈勒索,以及连年兵祸,造成百姓流离失所,从事耕种的无几,因而日食益缺,多数人饥寒交迫,挣扎于死亡线上。故高宗即位不久,农民起义蜂起,其中规模最大的为范汝为领导的农民起义。
  范汝为,建州販宁(今属建瓯)人,“粗知书”(①熊克《中兴小纪》卷九。)。他的叔父范积中集聚一批破产农民,以贩卖私盐为业。当时福建内陆四州实行食盐官卖,官盐质低价高,故私盐畅销,许多贫苦农民成群结队贩卖私盐。官府强制推销官盐,断了破产农民的生路。跟随范积中的徒众多次要求起义,积中不从。后其徒众杀人,“劫之为首”(②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三《盗贼》。),积中始终不肯,遂拥戴范汝为作领袖,于建炎四年(1130)七月二十一日,在瓯宁吉阳回源洞(与建阳接壤的山区)举行武装起义。(③关于范汝为的叔父,《中兴小纪》卷九说他在起爻前被捕;《宋会要辑稿》一百七十六册《兵》十则说,汝为被招安时,其叔父范积中补忠训郎第三名,与《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三所说吻合。关于杀人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六说是汝为杀人;《中兴小纪》卷九未明确是汝为或徒众杀人;《朱子语类》则说是徒众杀人。以上二事,均采朱熹所说。)
  范汝为起义“初不过四十人”(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四。)。当时闽北正闹饥荒,饥民参加起义的人很多。建阳县令王昌和瓯宁县令黄邦光束手无策,建州知州韩珉派州兵前往镇压,被农民军打败。八月二十三日,宋廷命福建安抚使程迈“节制诸军,专一措置”(⑤《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七十六册《兵》一〇之三〇《讨叛•范汝为》。)。九月二日,神武副统制官李棒、统领官王民率3000官兵进击农民军。范汝为利用官军不熟悉山川道路,纵其人山,在崎岖山路上把官兵拖得疲困不堪,再诱其出平原。当时秋稼已熟,官军出山后,“争趋田中,既为结穗牵绊,又陷泥淖”(⑥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三《盗贼》。)。预先埋伏的农民军从四面奋勇进击,官军大部被歼,李棒逃走。农民军连战皆捷,声势大振,附近的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军,队伍已达数万人,(⑦《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七十六册《兵》一〇之三〇引到信州把溢的神武前军统制王燮上报的奏文称:范汝为“杀散军兵之后,聚众愈多,气焰益炽”,“贼马几数万,已破建阳县”。)范汝为便乘胜攻占建阳城。
  宋高宗在军事镇压失利的情况下,于十月二十一日派前御史台检法官谢响、迪功郎陆棠前往招安,范汝为不予理睬。高宗遂于十一月十一日派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率万名官军入闽“征剿”。辛企宗率师抵邵武,距义军大本营尚有近百公里,不敢进,仅派小股官军前去攻击,均被义军打败。曾在颖昌府学任教授的邵武人施逵,遂向辛企宗献招安之策,当时福建路监司也主张招安,于是又招募了国学内舍人叶招积与施逵同去劝降。范汝为“慕得官,且惧大军继至”(⑧熊克《中兴小纪》卷九。),便率领部将范擒虎等出寨接受招安。十二月二十九日,朝廷“授汝为武翼郎、阁门祗侯,充民兵都统领”(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农民军骁将叶铁被授为忠诩郎、民兵副都统领,改名彻。其余农民军将领被授“官者一二百人”((10)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二。)。宋廷遂以谢响、陆棠为措置民兵寨栅官,以监督范汝为。
  范汝为受招安后,曾参与镇压闽北地区的刘时举、廖公昭、余胜等部农民军,并与已被招安的张万全、张毅等部互相仇杀。但他始终“未肯散其徒”(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绍兴元年(1131)正月,高宗下诏令汝为归辛企宗节制,二月以后又多次命辛企宗、谢响“放散汝为党徒”(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范汝为皆不听命,而将所部农民军屯驻在建州城外数十座“外寨”中,分屯把隘。同时在各寨进行夺地斗争,勒令地主在寨内的田业,“必计其岁人之数,纳银或钱”(③廖刚《高峰文集》卷一《投富枢密札子》。),否则将其驱逐出寨,没收其土地和牛畜,分给农民军耕种。
  绍兴元年七月,建阳丁朝佐起义。范汝为所部提辖官熊志宁率众与他会合,打击当地封建势力。宋廷为防农民军南下,即令辛企宗移军福州,并派官兵前往镇压。辛企宗徘徊不前。九月,高宗又命监察御史胡世将往福建路抚谕,十月胡世将向朝廷报称:“汝为怀反侧,犹肆剽掠,而招抚官谢响、陆棠顾与贼通”(④熊克《中兴小纪》卷十一。)。高宗见“辛企宗坐视而不能制,谢响顺从而不敢违”(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二。),遂下诏悬赏擒杀范汝为等农民军首领。绍兴元年十月十九日,范汝为重举义旗,率农民军人据建州城。知州王浚明以下官吏皆逃遁,瓯宁知县叶斐被拘。范汝为便命叶斐暂时负责处理州事,建立地方政权。这时农民军队伍已达“十余万”(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八。),范汝为便以建州为中心,分兵出击,扩大势力范围。十月三十日,叶谅率农民军攻打邵武,驻守邵武的江西兵马副都监李山败溃,退守光泽。十一月六日,叶部又克光泽,李山逃回江西信州(今上饶)。与此同时,姚达、饶青带领万余农民军进入江西,其游骑深入到抚州(今临川)境内。江西安抚大使李回急忙让驻守江州(今九江)的岳飞分兵保建昌(今南城)和抚州。十一月,农民军逼攻建昌,被岳飞部将王万、徐庆击败,姚达、饶青被俘。十一月二十日,范汝为又命叶铁率军南下,攻占沙县、尤溪后进攻南剑州城(今南平市)。驻守城西的辛企宗所部统制官任士安不肯力战,知州张鲎率州兵轮番迎战,叶铁不幸中流矢阵亡,农民军败归。随后叶铁的儿子为报父仇,又领兵攻南剑,也为官军所败。在此期间,另一部农民军进入政和、松溪境内活动,熊志宁所部则来往于崇安、浦城一带。农民军西进、南下虽受挫,但仍控制着闽北大部地区,威胁浙南和赣东北地区。
  范汝为再次造反后,闽浙赣官吏纷纷向宋廷告急。福建安抚使程迈连续向高宗上书,指责辛企宗“拥兵逗留”,“懦弱玩寇”,要求“改命将帅”。(⑦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九。)十一月五日,高宗命参知政事孟庾为福建、江西、荆湖宣抚使,从抗金前线调回名将神武左军都统制韩世忠为宣慰副使,率领三万官军先入闽“征剿”,并令辛企宗所部改隶韩世忠指挥。为防农民军沿闽江顺流而下,韩世忠决定先从台州(今浙江临海)航海至福州,尔后北取建州。绍兴二年正月初,韩军抵福州后即急驰建州。至南剑,桥为农民军所焚,韩世忠率先以马涉湍流过剑潭,所部遂齐渡而进。当时通往建州的要道,尽为农民军堵绝和破坏,韩世忠即引军抄山间小道,迅速绕到建州东北的凤凰山。初四日晨,韩军骤围建州城,并以天桥、对楼、云梯和火炮昼夜攻城,农民军倚城顽强抗击。初九日夜,韩军乘农民军倦怠之隙扶梯而上,城被攻破。万余农民军将士壮烈牺牲,张雄等五百余人被俘,范汝为突围退到回源洞自焚而死。农民军余部在陆必强、叶铁骨、陆必先、张弓手、熊志远等将领率领下分兵出击,叶谅所部农民军再次进攻邵武城,由于失去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大多相继被韩军击败。此役,农民军先后被杀戮达三万余人。
  绍兴二年四月十一日,宋廷发布所谓“德音”,对农民军的夺地斗争进行反攻倒算。高宗命福建州县出榜宣布,被农民军“占据”的田地,或“令田主计亩纳租及银钱之类”,“许人户陈诉,官为断还”。(①《宋会要辑稿》一百六十七册《刑法》三《诉讼》。)
  范汝为起义失败后,范忠仍领导千余名农民军坚持斗争到底。该部农民军于绍兴二年十一月攻占松溪,杀了县尉吴某及知泉州陈戬的妻子。继而进入浙江龙泉,围攻处州(今丽水)。十二月初一,高宗命神武前军左部统领申世景、御前忠锐第六将单德忠率二千官兵驰援处州。但申、单官兵仍非农民军对手,“处州复告急”。宋廷又派“忠锐第一将张守忠以精兵二千会之”(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一。)。范忠所部农民军与四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遭到残酷镇压。
  范汝为领导的农民起义虽告失败,但其斗争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夺取地主土地的尝试,对后代的农民革命仍有一定的启示。
  四、晏梦彪起义
  宋代,福建内陆均实行食盐官卖。官盐价格往往高出私盐数倍,且掺杂灰土,不堪食用,故贫苦农民贩卖私盐的活动长盛不衰。官府为了盐利,除按人口强制派销官盐外,还颁布了严苛的盐法,派官兵缉捕贩运私盐的群众,每年因贩私盐被判罪的达数万人。(③蔡襄《蔡忠惠公集》卷二十二《乞与福建路转运使相度盐法札子》。)于是贩盐的群众便联合起来,“汀、邵之人千百成群,执持兵械,船贩于漳、泉、潮、梅诸处”(④真德秀《真文忠公集》《文集》卷十五《小贴子》。),遇到官兵追捕即进行自卫抵抗;一般群众也常群起拒不买官盐。南宋末期,被统治阶级称为“盐寇”的晏梦彪起义,就是这样被激逼起来的。
  晏梦彪(一作晏彪)绰号晏头陀,汀州宁化人。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他集合数百名盐贩,于宁化南部的潭飞漈举行武装起义。潭飞漈“重岗复岭,环布森列,登涉极难,漈居其上,坦然宽平,山环水合,有田有池,草茂林深,易于藏聚”(⑤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八《福建》四,《汀州府》《宁化府•潭飞漈》。)福建左翼军将邓起奉命提军进击,乘夜冒进,遭到起义军伏击,官军溃败,邓起被杀。起义军首战告捷,声威大振,队伍迅速扩大到数千人,便接着攻破宁化、清流、莲城(今连城)等县,兵临汀州(今长汀)城下。宋廷命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王居安“专任招捕”。绍定二年十月,王居安以为“土瘠民贫”(①《宋史》卷四百五《王居安传》。),贩盐难以尽禁,遂招募军校刘华、邱锐前去招安。起义军获悉,暂时撤离汀州城。刘、邱与起义军联系约降,而汀州知州贪功,准备利用招降对起义军进行突然袭击。其阴谋被起义军识破,招安失败。起义军乘官府招、捕未定,积极向邵武、南剑(今南平)方向发展,又占领了建宁、泰宁、光泽、将乐等县,于尤溪城外杀死宋将赵师檟,进逼南剑州城,队伍进一步扩大.仅在莲城就建立了七十二寨。当时宋汀州守臣陈孝严“鸷悍不恤其下”(②李昂英《文溪集》卷首《忠简先公行状》。),滥杀州兵,军卒王宝等遂关闭汀关,杀官吏,率州兵与起义军汇合,再次围攻州城。连攻五天不克,主动撤围。随后,廖十六带领一部义军人赣,曾两度攻占南丰,继攻建昌(今南城)不克,即引兵南下赣南,占据龙南南部的松梓山。在其影响下,赣南的农民纷纷响应起义。王居安在两省“啸聚蜂起”的情况下,不敢“复为焦头烂额之功”,(③《宋史》卷四百五《王居安传》。)向朝廷辞职。继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程秘继续玩弄招安这一手,仍未得逞。绍定二年十二月,福建路转运使陈汶等见起义军已达数万人,“环地数百里,莫非盗矣”,“既陷将乐,窥延平甚急”,(④真德秀《真文忠公集》《文集》卷二十五《福建招捕使陈公生祠记》。)遂向宋廷告急,并推荐在福州守丧的陈铧出来招捕。
  绍定三年正月,宋理宗起复陈铧知南剑州兼福建招捕使。陈铧力主武装镇压,一到南剑即将土民丁壮编练为“忠勇军”,在起义军攻占沙县城后,于高桥抄袭农民军,获得小胜。闰二月,起义军集中兵力进攻邵武。邵武军官吏大部逃走,殿前司裨将胡斌率数百名官兵应战。起义军经过巷战,全歼胡斌所部,占领“铁邵武”。起义军声势更大,遂分兵一部进入江西,在当地农民军的配合下,陷宜黄,焚崇仁,攻金溪。四月,闽西的农民军在陈三枪带领下攻破龙岩城,知县庄梦诜、县尉钟自强临阵脱逃,起义军乘势下长泰,陷永春,破德化,一路势如破竹。另一部农民军于三平击败宋军,杀死武平知县颜东老和县尉钟茂福,攻占武平县城。陈铧见起义军“势益炽”(⑤《宋史》卷四百一十九《陈铧传》。),急忙向宋廷求援,要求派淮军劲旅入闽镇压。
  绍定三年五月,淮西将王祖忠奉命率三千五百精兵,由漳泉间道入闽西,尔后北上。起义军于顺昌阻击,失利退走。六月,淮军与福建地主武装会师,陈铧升任为福建提点刑狱。七月,陈铧亲自提兵至沙县、顺昌、清流、宁化督捕。由于起义军分兵把寨,兵力分散,而官军兵力集中,采取各个击破,至十月,上述各县起义军所据山寨大多相继失陷。十一月,陈铧以王祖忠、陈君华率主力从明溪、柳阳西进,以经略宋慈带奇兵从竹洲、招贤、招德南下,分进合击潭飞漈。起义军节节阻击,终因采取消极防御,导致了起义之地潭飞漈陷落,起义军损失惨重,晏梦彪率领余部转入邵武山区。十二月,陈铧引兵南下镇压了汀州军卒起义军,继而以分化瓦解的手段,招降了莲城七十二寨。
  绍定四年正月,官军集中兵力北上围攻邵武农民军。在进攻建阳下瞿时,邵武县知县刘纯被起义军擒杀。二月,陈〓督率诸军进攻邵武起义军大本营,突破起义军防御后,晏梦彪等因粮尽援绝出降。陈铧以“其罪不可赦,力屈乃降”(①刘克庄《后田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十六《忠肃陈观文神道碑》。),将其杀害。
  在福建的起义军被镇压后,入赣的起义军与当地农民军结合,在陈三枪、张魔王(②张魔王起义可能与摩尼教有关。摩尼教是波斯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端平元年(1234)才被官军镇压下去。
  这次起义打击了南宋统治者,福建地方官府从此明令废罢“计口敷盐”(③刘克庄《后田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十二《虚斋资政赵公神道碑》。),漳州、泉州、兴化的官吏还以别项岁人代替了人民输纳的丁钱四万余贯。
  第五节 元代
  一、元军入闽
  元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元世祖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督率诸路大军伐宋。至元十三年二月,元军人临安(今杭州),宋恭帝赵显被俘。宋益王赵昺、广王赵昰逃往温州,于四月人闽。五月初一日,陈宜中、张世杰等拥赵是在福州即帝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南宋新政权以福州为行都,改福州为福安府,改温州为瑞安府,命诸将分别出兵浙江、江西和广东抗元。当月,被元军扣留的宋丞相文天祥从镇江逃脱后来到福安,即令其部将往江淮招集豪杰和到浙东募兵,以图恢复失地。七月,端宗命文天祥为同都督,在南剑(今南平)设都督府,筹划收复江西。八月,又命秀王赵与择出兵浙东,驻守瑞安。同时,以王积翁为福建提刑招捕使,兼知南剑州,防守闽北地区;以黄佺为同提刑招捕使,兼知漳州,防守闽南地区。
  至元十三年九月,元以副都元帅搭出、李恒等率骑兵从江西南进,以参知政事阿刺罕、董文炳等率舟师和步骑兵由浙江沿海南下,分道攻略广东、福建,围攻宋端宗政权。十月,文天祥移军汀州(今长汀),出兵江西,先后攻克宁都、雩都(今于都),江西各地纷纷起兵响应,一时军心大振。十一月,阿刺罕、董文炳占领处州(今浙江丽水),攻克瑞安,歼灭赵与择所部后,(④元军歼赵与〓所部地点,《元史•阿刺罕传》、屠寄《蒙兀儿史记•阿刺罕传》、《福建通纪》以为在福安(今福州),而《宋史•二王本纪》、《宋史•赵与择传》、《宋史纪事本末》、《蒙兀儿史记•忽必烈汗本纪》、《重纂福建通志》则载为瑞安(今温州)。《元史》成书较迟,且编纂仓促,错误颇多,故从《宋史》所载。)即水陆并进攻闽。由于元军逼近,陈宜中、张世杰便奉宋帝由海道奔泉州,泉州招捕使蒲寿庚“有异志”(⑤《宋史》卷四十七《二王本纪》。),又南走广东潮州。
  至元十三年十一月,元将奥鲁赤从江西人邵武,宋知州赵时赏战败退走;董文炳由浙江入闽北,十四日攻克建宁府(今建瓯),俘知府赵崇钒,王积翁弃南剑逃回福安;阿刺罕率舟师沿海岸南下,在叛将王世强导引下,二十三日抵福安。王积翁勾结知府王刚中献城投降。阿刺罕命王刚中派人持书到兴化(今莆田)、泉州招降。十二月初八日,泉州蒲寿庚和知州田真子派人向元军献降书。宋参知政事兼知兴化军陈文龙拒降,杀来使,回书斥责王世强、王刚中叛宋。元军遂进围兴化。陈文龙所部“兵不满千”(①《宋史》卷四百五十一《陈文龙传》。),死守孤城,元军屡攻不下。阿刺罕又以陈的姻亲前去劝降,再次遭到严词拒绝。十二月二十五日,兴化军通判曹澄孙叛变,开门引元军入城,陈文龙及其一家被俘。阿刺罕以各种手段逼降,文龙指其腹说:“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②《宋史》卷四百五十一《陈文龙传》。)后陈文龙被械送杭州,途中绝食而死。与此同时,塔出、李恒在江西先后攻占建昌(今南城)、南丰、瑞金等地。文天祥退回汀州,汀州守臣黄弃疾“拥兵有异志”(③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八《二王之立》》。),便移军漳州。十四年正月,元军破汀关,黄弃疾和监军吴浚降元。李恒即派吴浚到漳州劝降,文天祥责以大义,“缚浚缢杀之”(④《宋史》卷四百一十八《文天祥传》。)。
  至元十四年春,忽必烈因北方诸王叛乱,召南征诸军回师,“去者大半,江南新附之地,守备骤虚”(⑤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七《忽必烈汗本纪》。)。宋军便乘势兴复。文天祥从漳州引兵西进,三月攻取梅州(今广东梅县),四月北出江西,连克会昌、雩都、兴国等赣南诸县,七月进围赣州城。在福建,陈文龙的从叔陈瓒(⑥据弘治《兴化府志》卷四十三《陈瓒传》及《福建史稿》引《莆田玉瑚陈氏家乘》,陈瓒系陈文龙从叔。《宋史•陈文龙传》和《福建通纪》则称陈瓒为陈文龙从子,似误。)乘势起兵,三月杀了元兴化守将林华,重占兴化军城。在广东,宋制置使张镇孙于四月袭占广州城,张世杰于五月攻克潮州。七月,张世杰率领淮军至泉州围攻蒲寿庚,漳州陈大举、许夫人领导的抗元畲军和兴化陈瓒的500名家丁也到泉州会攻。同时,宋将高日新收复了邵武,张清重据南剑,闽北人民奋起抗元,万余名起义军进攻建宁府,与元军进行了多次战斗。被迫降元的福州淮军将校李雄等于三月杀了元宣慰使潜说友,七月拟杀宣慰副使王积翁,事露反为王积翁所杀。王积翁见福建大部地区已重为宋所有,遂与张世杰联系,表示要反正归宋。
  鉴于江南各地响应南宋的兴复,元廷即命大军继续南下,并于至元十四年七月在兴隆(今南昌)设置江西行省,以塔出为右丞,李恒、蒲寿庚等为参政。八月,李恒率军攻克赣南诸县,文天祥败走梅州。九月,元廷以唆都为福建宣慰使行征南元帅府事,听塔出节制。塔出令其由浙江南下,先解泉州之围,尔后由海道会师广州。同月,元参政月的迷失由赣入闽,攻占邵武。唆都从分水关南下,在崇安遇到“军容甚盛”(⑦《元史》卷一百二十九《唆都传》。)的宋军阻击。元军以分兵夹击和在退路上伏击,将其击败。唆都抵建宁,张清派军前来迎击,夜间遭到元军伏击,退回南剑。唆都乘势攻取南剑,大败张清所部,夺占州城。元军到福州,反复无常的王积翁再次献城投降。唆都兵临兴化,陈瓒率领家丁和三千义勇据城固守,予元军以重创。十月十五日城破,城内军民同仇敌忾,与元军“巷战终日”(①《元史》卷一百二十九《唆都传》。)。唆都下令屠城,三万军民壮烈牺牲,陈瓒被俘不屈,遭到车裂惨死。
  十月,张世杰久攻泉州不下,唆都南援元军已经逼近,遂引军退回广东浅湾。唆都至泉州,令其子百家奴先率部分兵力航海往广东会塔出,自率主力南下与都元帅忙兀台会攻漳州。十一月,漳州宋军拒守失利,知府何清献城投降。元军遂继续南进,追击南宋残存政权。
  至元十五年四月,端宗赵是死于硇洲(今广东雷州湾外硇洲岛),赵昺继位。十六年二月,元各路大军围困宋军于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边),宋军无力再行抵抗,陆秀夫背负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
  二、抗元起义
  元军南下,在各地大肆烧杀和掳掠。诸将为了邀功,往往掳杀无辜百姓充数,有的则抓捕新占领区百姓为奴隶。(②《元史》卷一百七十《雷膺传》载:“诸将市功,且利俘获,往往滥及无辜,或强藉新民为奴隶”。)因而激起江南人民强烈的反抗,抗元起义的群众,“大或数万,小或数千”,遍布江南各地,到至元二十年尚有二百余处。(③《元文类》卷六十一,姚燧《贾公神道碑》及《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崔或传》。)福建是抗元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从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入闽到二十七年,抗元起义此起彼伏,前仆后继,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漳州陈大举、政和黄华、汀州(今长汀)钟明亮领导的三次翕汉人民联合起义。
  (一)陈大举起义
  陈大举绰号陈吊眼,漳州人。至元十三年南宋二王(赵昰,赵昺)入闽,陈大举即领导畲汉人民起义,称“头陀军”(④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九十四《吕德传》。),与宋军共同进行抗元斗争。十四年七月,他率领起义军协助宋将张世杰围攻泉州。宋军南撤后,他带领五万起义军于十五年攻占漳州城。当年,元都元帅张弘范率领蒙古汉军南征,追歼二王。元军抵漳州时,陈大举为了保存实力,主动退守山区。十七年,陈大举一度向元军投降,元福建行省让他及部分起义军进入漳州城,与百姓杂居。(⑤乾隆《龙溪县志》卷二十四,侯安《旌表烈妇王氏祠记》。)八月十五日,陈大举乘中秋节元军无备,再举义旗,袭击元军,杀了元招讨使傅全及其一家,“官军死者十八九”(⑥乾隆《龙溪县志》卷二十四.揭奚斯《双节庙记》。),再次占领漳州城。戍屯山区的原起义军随之揭竿而起,又有许多民众参加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活动范围扩大到汀州地区。福建其它地区也纷纷响应起义。
  为了扑灭福建人民的起义烈火,元廷即令福建招讨使塔里赤为征南都元帅,率南方四省抽调的兵力“进剿”,并命完者都为镇国上将军福建等处征蛮都元帅,高兴为副都元帅,带领五千精锐部队入闽协同镇压。塔里赤兵临漳州,陈大举再次退守山区,以其叔陈桂龙据守漳州西北的高安寨,自率主力屯驻漳浦峰山等山寨。塔里所部屡攻不克。
  完者都领军抵闽北.恰遇政和黄华领导的三万起义军占据建宁(今建瓯)一带,挡住了去路。完者都即先诱降黄华所部,尔后以黄华为前驱,南下进攻陈大举。至元十八年,完者都兵至漳州,令高兴攻取高安寨。陈桂龙“据此,乘高为险,人莫敢进”(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九《福建》五,《漳州府》《龙溪县•高安寨》。)。高兴命所属每人带一束柴草,进攻时用以遮身,挡住山上射来的矢石,至半山丢下退回,连续六天,山上矢石皆尽,乃点火焚烧寨栅,乘势攻上山去,二万起义军大部遇难,陈桂龙逃回畲洞。(②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卷一《江南群盗之平》。史书称畲族聚居的山区为畲洞。)到了十月,陈大举仍拥有起义军10万,“连五十余寨,扼险自固”(③《元史》卷一百六十二《高兴传》。)。高兴继续率军进击,先后攻破十五寨,陈大举退守千壁岭。千壁岭地势险峻,元军数次攻山,均遭击退。十九年三月,高兴于半山预先伏兵,诱陈大举下山对话,乘大举无备,将其擒杀。(④据《元史》一百六十二《高兴传》。同书卷一百三十五《塔里赤传》又称陈大举为塔里赤所擒,戮于市。)陈大举牺牲后,陈桂龙等向元军投降,起义失败。但其余部吴满、张飞等仍坚持斗争了很长时间。二十年后的元贞三年(1297),元廷曾下令将陈大举余部安插在漳州地区屯田,“与军人相参耕种”(⑤《元史》卷一百《兵志》。)。
  (二)黄华起义
  黄华政和人。至元十五年(1278)十月,他集合盐夫,联络建宁、括苍(今浙南)一带贫苦农民和许夫人领导的畲军起义抗元。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活动于闽北和浙南地区。至元二十七年下半年,黄华向元征蛮都元帅完者都投降,参加了镇压漳州陈大举起义军活动。此后,他被元朝任命为建宁路总管。当时福建官吏贪残,民不聊生,各地民众不断起来反抗。至元二十年八月,黄华在人民抗元斗争的推动下,再次领导闽北人民起义抗元,参加起义的达十余万人,号称20万。他们“剪发文身”,号称“头陀军”,(⑥《元文类》卷四十一苏天爵《经世大典序录•招捕》。)沿用宋祥兴年号,使用两浙安抚司印。起义后即占领政和,攻陷崇安、浦城、松溪、瓯宁(今属建瓯)、古田等县,继而围攻建宁路治(今建瓯城)。浙东提刑按察使吴某也起兵响应。
  元廷把黄华起义军视为劲敌,急派淮西宣慰使高兴率军驰闽,会同两浙和福建驻军“进剿”;(⑦《元史》卷十二《世祖纪》载“诏卜怜带、史弼等带兵二万二千讨平之”。史弼当时为浙西宣慰使,这二万二千名应为浙西和福建的驻军。)又命扬州征东行省左丞刘国杰带领准备东征日本的精锐部队南下镇压;随后还派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八忽带率领万名蒙古骑兵接应。黄华在元朝大军压境时,分兵扼守闽浙赣边境要道,同时,急攻建宁路城。由于南北受敌,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元军很快越过分水关,兵临建宁城下。黄华在诸路官军的夹击下,败退进入江山,据守赤岩寨。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刘国杰攻破赤岩寨,黄华纵火自焚死。在这次抗击元军的“进剿”中,大部头陀军壮烈牺牲。元军对闽北人民大肆进行屠杀。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王恽于事后向忽必烈进言中说:“福建一道收附之后,户几百万,黄华之变,十去四五”(⑧《元史》卷一百六十七《王恽传》。)。
  (三)钟明亮起义
  元世祖至元末期,忽必烈对江南的统治已经十余年,由于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江南人民不堪其苦,起义斗争“迄今未靖”(①《元史》卷十四《世祖纪》。)。这一时期声势最大、影响最广的抗元斗争,是至元二十四(1287)年冬钟明亮领导的闽赣粤三省边境各族人民起义。
  钟明亮,福建汀州畲族人,劳动人民出身,在群众中有威望。统治阶级骂他“草间匹夫”,又说他“有威风,多智略”。(②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钟明亮起义后,队伍迅速壮大,“拥众十万,声摇数郡”(③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参政陇西公平寇碑》。)。起义军活动于三省交界地区,游动于汀州、漳州、赣州、邵武、宁都、南安(今江西大余)、建昌(今江西南城)、南丰、循州(今广东龙川)、梅州(今广东梅县)等地,有力推动了三省的抗元斗争。在钟明亮起义的影响下,福建先后有畲民邱老大起义,集众千人攻长泰;漳州陈机察起义,8000起义军攻龙岩,活捉千户张武义;仙游有朱三十五起义。在江西有邱元、谢主薄、刘六十、刘大老、雷艾起义。在广东有董贤举、阎大僚、曾大僚、钟大僚、肖大僚等起义。(④大老、大僚是少数民族对首领的称呼。)他们与钟明亮的起义军相呼应,使元军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至元二十五年四月,元廷见地方官府无力镇压,遂命江西行省左丞忙兀带、行枢密副使月的迷失统率福建、江西、广东、江淮四省官兵“会剿”。次年五月,又命江西行省新任左丞管如德合力镇压。钟明亮采取流动作战,与进击的官军周旋于三省边境山林之间。由于义军活动区域广阔,山地地形复杂,官军“攻围则兵力不敷”,进击“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轶”,(⑤王恽《秋涧集》卷九十二《论钟明亮事状》。)疲于奔命,长久无法将起义军镇压下去。于是月的迷失和管如德均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在派兵进击的同时,千方百计对义军进行诱降。钟明亮对官军的招抚,则审时度势,巧加利用。在态势不利时,为了保存实力,钟明亮曾于至元二十五年五月和二十七年二月,两次向元军“投降”,一当形势好转,即重举义旗,主动出击。第一次“投降”后五个月,各省官兵已经退走,钟明亮带领万余名起义军进攻梅州,并命江罗等率8000起义军出击漳州。第二次“投降”不到一个月,便率众围攻赣州。对钟明亮的“投降”,统治阶级也说是“诈降无实”,“诸省奔赴,竭数载之力”(⑥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只得到与钟明亮在军前见一面。元世祖一再下令将钟明亮“遣送赴阙”(⑦《元史》卷十六《世祖纪》。),然而始终未能得逞。元廷遂以“违诏纵贼”(⑧《元史》卷十六《世祖纪》。),诘责管如德。
  至元二十七年三月以后,钟明亮病故,(⑨钟明亮之死,姚燧《同知广东宣慰使王公神道碑》说被斩于梅州。据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记载及《元朝史》一书考证,当病死于至元二十七年三月以后不久,今从之。)但其影响仍然存在,故其所部没有立即溃降。到了至元二十八年,由于各部农民军之间缺乏互相配合,被元军各个击破,持续达四年之久的起义斗争终告失败。
  三、赛甫丁和那兀纳叛乱
  泉州在元代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住有外国侨民万人以上。外侨多来自波斯亦思法杭城(弘治《兴化府志》译作亦思巴奚)。赛甫丁就是亦思法杭舶商,因组织武装协助福建行省镇压农民起义,元朝政府授予义兵万户。当时泉州市舶司(①市舶司是元代掌管外贸、征收关税的专设机构。)也为亦思法杭人所控制。这样,他们在泉州既拥有武力,又掌握财权。
  元顺帝至正中期,政治腐败,政治集团连年内讧,江南爆发农民大起义,各派势力据地称雄。赛甫丁见“元政衰,四方兵起,国令不行”(②泉州《清源金氏家谱》第51页。),福建当权者腐败无能,遂于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勾结另一亦思法杭人阿迷里丁“叛据泉州”(③《元史》卷四十五《顺帝纪》。),伺机北略兴化(今莆田)、福州。
  至正十八年十二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普化帖木儿与廉访使般若帖木儿互相倾轧。普化帖木儿为了赶走对方,拉拢寓居兴化的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和前兴化路总管安童,要他们“集兵为己援”;“又赂泉州亦思巴奚,调其兵”(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进福州。十九年正月,三旦八自称平章,安童自封参政,在兴化路治(今莆田市)设分省。二月,三旦八留安童守分省,自率兴化官兵和泉州兵数千人进驻福州,赛甫丁便乘机北上,人据福州。三月,阿迷里丁借口援助福州,率军进抵兴化路治,威胁分省安全。安童即向三旦八告急,三旦八赶回劝说阿里迷丁退兵,被其拘留。阿迷里丁纵兵焚烧城门,次日猛攻州峰附近较低的城墙,以弓箭射走守兵后登城而入,安童狼狈逃走。阿迷里丁入城,“纵兵杀掠”(⑤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近一个月,莆田百姓深受其害。当时安童在兴化县(今莆田新县乡)龙纪寺屯兵,莆田城外民众也“随处屯结”(⑥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准备进击甫城。阿迷里丁见形势对己不利,便于四月押着三旦八和所掳男女退回泉州。
  至正二十年,莆禧豪霸林德隆和惠安豪霸陈从仁均以“御寇有功”(⑦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百三十《陈友定传》。),分别被授为兴化路总管和同知。林、陈“屡以嫌隙交恶”(⑧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互不相容,各自拥兵自卫。陈从仁与分省右丞苫思丁串通,秘密将其兄陈同的队伍调到城外。十二月,陈从仁乘林德隆外出,将林抓住,用沙袋压死后焚尸,并到莆禧抄没其家财。林德隆的儿子林拱和部下许瑛,分别到福州、泉州贿赂赛甫丁和阿迷里丁,要他们为其报仇。二十一年四月,林拱大集“民兵”于湖头等处,阿迷里丁派兵到惠安牵制陈同。苫思丁受到赛甫丁、阿迷里丁指使和武力威胁,遂将陈从仁诱至分省公署,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将陈处死,分尸送给林拱和阿迷里丁,这两路兵才各自撤走。
  陈从仁死后,陈同跑到漳州向总管罗良乞援。至正二十一年,陈同率部航海返回,攻占惠安县城,并在涂岭要道上依险筑寨。随后,陈同在其姐夫柳伯顺的支援下,于枫亭击败林拱所部,乘胜追至吴山、下林诸处,大肆杀戮。当时新任分省两主官,参政忽都沙和元帅忽先各自为政。七月,柳伯顺串通忽先,率部突然从西门扶梯入城,到忽都沙家,逼其下委任状和讨伐令,柳伯顺便以路判名义占据莆城。林拱、许瑛再次向阿迷里丁求援。八月,林拱引扶信带领的波斯兵围攻莆城。柳伯顺自知不敌,先送忽先回福州,后乘夜突围出城,逃人兴化山区。九月,扶信人据莆城,自称元帅,林拱称总管。接着,马合谋带领的波斯兵攻陷仙游城,又进入兴化山区搜捕柳伯顺。马合谋兵所到之处,杀戮劫掠无禁,兴化路所属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均遭蹂躏。
  至正二十二年二月,市舶司提举那兀纳(《蒙兀儿史记》译为阿巫那)杀了阿迷里丁,并追究其党。扶信害怕,便从莆城逃到福州投靠赛甫丁。此时,柳伯顺以为扶信已走,林拱不足畏,便于三月袭占兴化县城,并约陈同共取甫城。由于陈同失约,柳伯顺孤军作战,于莆城宁真门外被林拱用计打败。柳伯顺整顿残部再战,又败,再次退人山区。
  至正二十二年四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易人。五月,新任平章政事燕只不花命左丞余阿里为兴化分省主官,以遏叛军南逃,自率诸军会攻赛甫丁、扶信所部,歼灭其数百人。盘踞省城达三年之久的赛甫丁被迫带领“余众航海还据泉州”(①《元史》卷四十五《顺帝纪》。)。不久,行省参知政事郑〓替换金阿里为兴化分省主官,经郑畋劝导,林拱、陈同两家终于罢兵解仇,但仍各自拥兵割据。
  至正二十三年十一月,占据泉州的那兀纳派其党白牌、大阔领兵进攻惠安,追陈同至仙游、兴化,沿途大肆杀掠。二十四年正月至二十五年,元朝政府三次派分省主官至兴化,均被叛军赶走。二十五年十一月,叛军再次占据莆城,并北掠涵头(今涵江)、江口,直至福清宏路。次年正月,又进攻仙游、兴化二县。二月,林拱、柳伯顺乘莆城兵虚,联合攻占甫城歼灭叛军数十人,擒斩其头目哈散,在兴化、仙游二县的叛军即退回泉州。三月,白牌、马合谋、金阿里再次领波斯兵进攻莆田吴山。林拱扼守蛎前寨,许瑛带水师来援,均被击溃。波斯兵乘胜追击,笏石以南两半岛的百姓、财物被杀掠一空。随后,白牌等进围莆城。
  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福建行省左丞陈友定奉命讨伐那兀纳叛军,以其子陈宗海为先锋。宗海率所部于夜晚从莆城宁真门入城与柳伯顺会师。次日,陈宗海率师从西门、南门冲出,直前搏击。叛军不知其入城,毫无准备,临时措手不及,大部被杀,溃散者除四骑逃脱外,余均被所在农民“以锄梃击攀之”(②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十三《福建陈友定》。),白牌、马合谋、金阿里被擒,就地正法。
  兴化数千叛军被歼后,陈友定即派人联络泉州豪强和策反叛军头目,命陈宗海督率陈同、柳伯顺、林拱等部,水陆并进,南取泉州,自领大军殿后。五月,陈友定师至泉州,晋江盐官龚名安等即于海滨起兵响应。官兵围城,据守西门的叛军千户金吉“开门纳之”(③万历《泉州府志》卷十八《武功志》。),那兀纳等叛军首领就擒。前后达十年之久的叛乱遂告平息。
  第六节 明代
  一、明军灭陈友定
  陈友定(一名有定)原为福建清流明溪驿卒,由于镇压本省农民起义和打退江西红巾军对汀州(今长汀)、邵武的进攻,因功屡升至福建行省左丞。至正二十四(1364)年,元置分省于延平(今南平),以友定为分省平章政事,他便控制了闽北、闽西的军政大权。
  至正二十五年二月,陈友定进犯处州(今浙江丽水)。吴王朱元璋命参军胡深率军赴援,将友定击败,乘胜追击入闽,攻占浦城。四月又克松溪,俘友定部将张子玉而归。五月,胡深建议发兵攻取福建,朱元璋以为“子玉骁将,擒之,则友定破胆,乘势攻之,理无不克”(①《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胡深传》。),即命广信(今江西上饶)指挥朱亮祖由铅山、建昌(今江西南城)左丞王溥由杉关进兵,会同胡深攻闽。胡深从浦城南攻,于浦城南部与友定部将赖元帅大战,元军败逃。六月,胡深与朱亮祖联合作战,先克崇安,继占建阳,便南下进攻建宁(今建瓯)。吴军逼进城下,友定率牙将赖政等精锐迎战,而以部将阮德柔带兵四万屯锦江,威胁胡深侧后,断其归路。胡深与友定搏击,突破两道栅栏时,德柔已从侧后重重包围过来。胡深受到前后夹击,知难持久,便乘天黑突围,不料中元军伏击,马蹶被俘,后被友定杀害。吴军这次攻闽遂告失败。
  至正二十六年四月,陈友定讨平兴化、泉州赛甫丁和那兀纳叛乱。八月,元廷以陈友定打败吴军和平叛有功,命他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兼守八闽。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消灭了东部张士诚势力后,于十月命中书平章胡美(一作胡廷美,原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吉安、宁国、南昌等处兵马征伐陈友定。又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为征南将军,佥大都督府事吴桢为副将军,率常州、长兴、江阴诸军,讨伐浙江方国珍。
  胡美于十一月三十日引兵人杉关,攻克光泽。十二月初七进攻邵武,元守将李宗茂献城投降;十五日攻占建阳,守将曹畴也降。随即南下建宁。十七日,广信指挥沐英破分水关,克崇安。
  汤和于十一月攻克浙江庆元,方国珍下海逃遁。朱元璋命中书平章廖永忠为副将军,率舟师会同汤和追歼。十二月,方国珍向吴军投降。浙东平定后,汤和、廖永忠奉命率兵二万自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进攻福州。起初,陈友定亲守福州。环城筑垒,每隔五十步建一台,严兵把守。后吴兵人杉关,闽北告急,友定便留兵二万防守福州,自率精锐扼守延平。汤和率舟师乘东北风,不数日到闽江口,擒杀把海指挥孙通、程严,人五虎门,溯流而上,屯泊南台江边,派人入城劝降。元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曲出拒降,杀来使。二十七日,吴军登岸围城,曲出带兵出南门迎战,被吴军指挥谢得成打败,逃入城内固守。当夜,元行省参政袁仁派人秘密与汤和约降。次日黎明,吴军“蚁附登城,遂开南门”(①《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八下,吴元年十二月庚午。),汤和即拥兵入城。元将邓益于水部门拒战,被杀。元在福州主要官吏非死即逃,佥枢柏铁木儿杀妻女后纵火自焚。汤和占福州后,分兵一部讨伐闽东北未降的州县,并派袁仁等到兴化(今莆田)、泉州、漳州招降。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王朝,以当年为洪武元年。是月,胡美、何文辉率师攻建宁。元守将同佥达里麻、参政陈子琦不敢出战。明军十一日围城,不断攻击。元守军无力支持,达里麻和总管翟也先不花便向何文辉投降。二十一日,明军入城,擒获陈子琦。随后胡美即派人招降汀州、泉州诸路。
  同月,元兴化守将元帅王思义、叶万等逃遁,绅士李子成、吴弥明到福州迎降。汤和派都指挥俞良辅前往镇守,附近十三县皆降。汤和随即进军延平。进军前先派人前去劝降,友定杀来使,取血加入酒中与诸将共饮,盟誓以死报答元朝。明军抵达后屯兵水南,分一军渡河攻西门。陈友定出战败归,以“敌千里远斗,气锐,慎勿战”(②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太祖平闽》。),令将士日夜守城。守城部队得不到轮番休息,颇有怨气。所属将领屡次请战,友定始终不准,并怀疑部下有异心,杀了肖院判,夺了部将刘守仁的兵权。刘守仁遂向明军投降,不少士卒也越墙逃走。明军攻城十天,二十九日,城内军局炮响,汤和以为有内应,即发兵猛攻,城遂破。明军入城,陈友定服药自尽未死,将其槛送京师斩首。
  明军占领建宁、延平后,泉州、汀州各州县纷纷归附,唯独漳州不降。二月,汤和率军下漳州,漳州路达鲁花赤迭里迷失自杀,所属州县也归附明朝。
  胡美、汤和大军攻闽时,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奉命率军攻占浦城,屯兵以为后援。建宁、延平攻克后,李即引兵还浙。后明廷命廖永忠、朱亮祖率攻闽明军南征广东。陈友定故将金子隆、冯谷保于六月率众反明,进攻延平。明延平守将蔡玉将其击退,追至沙县青云寨,金子隆等负险固守。蔡玉会同建宁指挥沐英分路夹击,破诸寨,生擒冯谷保,金子隆逃脱。朝廷又命李文忠率师入闽,讨伐金子隆。闰七月,李文忠攻克清流、宁化诸山寨,俘获金子隆,余党悉平,整个福建遂归明朝所有。
  二、叶宗留与邓茂七起义
  叶宗留浙江庆元人,(③关于叶宗留的籍贯,众说不一,有的说是明州(宁波)人,有的说是青田人。这里依《明史纪事本末》说法,定为庆元县人。)流落到处州(今浙江丽水)当过府署皂隶,因不堪受压迫,于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与处州人叶希八、陈善恭等带领数百名流民到福建福安,私自开宝峰场(今寿宁南)银矿。(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平浙闽盗》。)闽浙一带山区多银矿,是明朝封闭的禁区,地方官吏经常派巡卒搜山驱逐入山开矿的流民。因叶宗留带领的人多,地方官府便上报了朝廷,明廷命福建、浙江两省派兵搜捕。叶宗留即据守要地,铸造兵器,武装自卫。明朝官府早就颁令严禁“偷开坑穴”、“私煎银矿”,违者“处以极刑”,家属发配边疆,“如有不服追究者,即调军剿捕”。(①《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九,正统三年十二月乙丑。)叶宗留对官府的禁令不予理睐。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兵马指挥佥事刘海率千余官兵进剿。叶宗留即领导矿工武装起义,对抗官兵。起义军诱敌深入,以设埋伏、挖陷并等手段大败官兵,擒杀竺渊,箭伤刘海。起义军首战告捷,闽北各坑场矿工纷纷响应,附近有些贫苦农民也到矿区参加起义军,起义军的势力迅速发展到仙霞岭铜塘山一带。十年十二月,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命广信(今上饶)府和铅山县的官兵进剿。起义军抢先攻占了官兵必经的永丰(今广丰)县城,并乘官兵抵城下立足未稳,出城袭击,歼敌过半,官兵残部逃回。此后,起义军活动于闽浙赣三省边境山区,采取流动战术对付官兵的“搜剿”。官军“东剿则西走,南搜则北移”,常于隘路设伏杀伤官兵,有利则主动出击,多次粉碎了明军的“进剿”。
  正统十一年春,起义军发展到数千人,叶希八等一致推举叶宗留为领袖,称“大王”。三月,明廷见地方官兵镇压不力,“贼势滋蔓”(②高岱《鸿猷录》卷十《平处州寇》。),命御史柳华提督闽浙赣三省兵马合力“征剿”。柳华到福建后,一面派兵“进剿”,一面令各府县,在城镇巷道首尾建隘门(上有重屋),在乡村建望楼,置金鼓器械在上面,把居民编为总小甲,由总小甲长带领轮流值宿在隘门、望楼上,进行瞭望和警戒。起义军在永丰、浦城、庆元、政和、福安一带与官军周旋,相机杀敌,多次给官兵予重创。柳华终因“搜剿”无功,被弹劾问罪。
  正统十二年二月以后,矿工起义军遍掘了政和少阳坑、少亭坑和闽北其它坑场银矿,所获不足费用。叶宗留认为,“与其取于山,劳而不获,孰若取于人,一举而有余”(③高岱《鸿猷录》卷十《平处州寇》。),遂带领义军打出矿区,攻陷了政和县城和各大乡镇。九月,叶宗留带领起义军回庆元,“召龙泉良葛山人叶七为教师,训练武艺”(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平浙闽盗》。),并吸收了千余名青壮年充实队伍。十二月,叶宗留挥军南下,一举攻克浦城。十三年正月,攻陷建阳,沿途又有大批农民参加,队伍已达近万人,遂进军闽北重镇建宁(今建瓯)。由于官吏潜逃,便顺利占领了府城。为了遏阻明军入闽,起义军一部越过铜塘山进入江西,占领了闽赣交通要道上的车盘岭,屡挫官兵的进攻。不久,叶宗留率起义军主力转战浙南。这时,叶宗留的好友陶得二在处州领导千余农民响应起义,起义军声势更大,控制了闽浙赣三省边境地区和交通要道。
  正统十三年二月,在矿工起义的推动下,邓茂七领导佃农在沙县西南的陈山寨起义。邓茂七原名邓云,建昌(今江西南城)人,佃农出身,“勇悍自智”(⑤傅维麟《明书》卷一百六十一《邓茂七传》。),因杀死恶霸地主,逃到福建宁化县投靠陈政景,化名茂七。福建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茂七常聚集佃户谋划抗租斗争,被当地官府察觉,便转移到沙县。柳华在闽督剿叶宗留矿工起义军时,各地组织总小甲,茂七被推为巡警总甲,“时郡邑长吏受富民贿,纵其多取田租,倍征债息。小民赴愬无所”(①《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五,正统十四年二月丁已。)。沙县佃户遭受剥削尤为严重,交租必须送到地主指定的地点,称为“送租”,逢年过节还要向地主奉献鸡鸭之类的物品,名为“冬牲”。邓茂七利用总甲的身分,号召废除“冬牲”,拒绝“送租”,要地主自行收租。附近农民纷纷响应。地主们即向官府投诉,县衙派兵丁缉捕,茂七拒捕,并打死了来捕的兵丁。随后,沙县县令亲带300名官兵进行围捕,茂七组织佃农武装抵抗,杀了县令和巡检,300名官兵几乎被杀尽,并“劫其富民,尽杀之”(②《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五,正统十四年二月丁已。)。于是,邓茂七率众占据陈山寨,正式宣布起义,自称“铲平王”,设官属,歃血誓众,宣布要铲平天下的不平。
  当时,靠贿赂宦官王振上台的福建左布政使宋彰,“浸鱼贪恶,民不能堪”(③《明史》卷一百六十五《丁瑄传》。)。因此,邓茂七起义后附近各县贫苦农民“皆举金鼓器械应之”(④黄瑜《双槐岁抄》卷六。),“远近至者,皆附其党”(⑤傅维麟《明书》卷一百六十一《邓茂七传》。),西有陈政景领导的宁化农民响应起义,东有蒋福成领导的尤溪万余炉丁(炼铁工人)和农民声援。起义军以沙县、尤溪为根据地,建立地方政权,积极向外扩展势力。四月,邓茂七带领农民军主力,从间道北上占领杉关,攻克光泽,顺北屯溪而下,陷邵武,入顺昌,农民军所到之处,官吏、豪绅“悉逃匿”。同时,宁化农民军进攻连城、汀州(今长汀)等地。邓茂七与蒋福成便联合进逼延平(今南平),八闽震动。
  正统十三年八月,明英宗命御史丁瑄驰闽“剿抚”,并以都督刘聚为总兵,都督陈荣为副总兵,陈诏(一作韶)、刘德新为左右参将,佥都御史张楷监军,率重兵随后入闽,以解延平之危。丁瑄一到延平,即命同知邓洪率兵2000往沙县征剿,遭到邓茂七、蒋福成联合反击,全军覆没。丁瑄又改变手法,派人前去招降,要农民军“解散,得免死”。邓茂七坚定地说:“吾岂畏死求免者!吾取延平,据建宁,塞二关,传檄南下八闽,谁敢窥焉!”(⑥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平浙闽盗》。)遂杀来使。延平守城御史张海急忙派都指挥张某带兵4000前去阻击。农民军于王台南部双溪口隘路上设伏待敌。以20余人隐藏在两侧村店中,大部队埋伏于就近山上。当官兵大队人马已过,殿后都指挥将至之际,村店中的农民军突然举排栅塞道,迅速把都指挥及数名从兵擒杀了。等官兵前驱发觉回援,山上伏兵从侧面冲下掩杀,一举歼敌数千。邓茂七便乘胜进围延平府城。张海再次上城诱降,未能得逞。接着双方大战于城外,农民军连斩明军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二将,官兵不敢再战,闭城固守待援。
  正统十三年九月,张楷率南京、江西、浙江8000官兵及数百名蒙古骑兵向福建进军。邓茂七派人与叶宗留联系,商讨协同对明军作战问题。叶宗留即派重兵扼守闽赣边境要道,阻止明军入闽。张楷派遣刘德新率偏师由建昌人邵武,自率主力由浙江经广信入闽北。张楷至广信时,其前锋陈诏与矿工起义军交战,败死。张楷遂逗留不敢进。至十一月,张楷怕朝廷追究,才命都督陈荣、指挥戴礼率兵2000进攻铅山的黄柏铺。叶宗留亲率起义军与明军激战,不幸中矢牺牲(当时明军不知)。起义军退入山中,推举叶希八为领袖,继续坚持斗争。叶希八派人从铅山、弋阳绕道入闽,与邓茂七取得联系,并分兵四百,加入邓茂七领导的农民军。叶希八除留部分兵力扼控车盘岭外,主力迂回山岭之间,伺机歼敌。不久,明军前来搜山,叶希八在玉山十二都设伏,杀死了陈荣、戴礼和大批明军,为叶宗留报了仇。
  在矿工的支援和配合下,邓茂七继续围攻延平,派部将黄琴、刘宗、罗海扼控建阳、邵武等要塞,以防明军南下。同时分兵出击。一路由陈敬德、吴都总带领,连克德化、永春、安溪,直抵闽中沿海重镇泉州府,于城南五陵坡(一作古陵坡)活捉率兵来战的知府熊尚初。一路指向闽西,由将乐、连城,攻达上杭。此外,还以2000义兵北攻建宁府,遭到建宁知府张瑛的袭击,败绩退回。农民军出击时,沿途焚烧衙门,破牢释囚,开仓济贫,深得受苦民众的拥护,数月之间连克二十余州县,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建立了19寨36营,对明王朝在东南的统治构成很大威胁。
  正统十四年二月,明英宗闻报,下诏严斥刘聚、张楷“进军日久,全无实效”,“再不用心,必杀不宥”。(①《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五,正统十四年二月壬戍。)同时,又命宁阳候陈懋为征南(一作平夷)将军,保定伯梁瑶、平江伯陈豫为副将军,都督同知范雄、都督佥事董兴为左右参将,刑部尚书金濂参赞军务,太监曹吉祥、王瑾、陈梧监军,统率京营和江浙兵四万,配备神机铳、炮火器,入闽“征剿”。滞留广信的张楷,因刘德新已破杉关,人光泽,占邵武,才从间道入闽北,与刘会攻建阳。此时,农民军由于黄琴叛变投敌,并为官军诱杀了刘宗、罗海等义军将领,明军终于打通了南下的通道。
  南部的农民军在杨福的带领下,接连攻陷了漳浦、南靖、长泰、龙岩等地,于进攻漳州时被明军守将卫指挥顾斌击退。邓茂七久攻延平不下,遂移兵北攻建宁。建宁守臣行省参政张瑛带兵阻击,兵败被杀。(②张瑛被杀事,各种资料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和民国《福建通纪》记载较详实,从之。)当时,张楷已率兵抵建宁,金濂的大军也将入闽,形势对农民军不利,邓茂七便主动撤兵退守陈山寨一带。二月,由于潜伏农民军内部的叛徒张由孙、罗汝先的引诱,邓茂七再次率兵进攻延平。当农民军从溪南渡河时,明军埋伏在溪北的铳、炮突然齐发。农民军伤亡数百,溃退下来。明军指挥刘福又率埋伏在附近的官兵掩击,在混战中邓茂七不幸中流矢阵亡(一说被斩)。
  邓茂七牺牲后,形势急转直下。驻守沙县的农民军推举邓茂七的侄子邓伯孙为领袖,率农民军余部据守陈山寨、后洋、贡川、九龙山等地,继续抗击官兵。张楷、金濂一面分兵进剿,一面派叛徒招降,并施展离间计使邓伯孙杀了农民军骁将张留孙,使邓伯孙陷于孤立。三月,九龙山等据点相继失守。五月,陈山寨最后陷落,邓伯孙被捕遭害,农民军将士二百余人殉难。至此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
  叶希八、陶得二领导的矿工起义军,在明军入闽后转战浙南,屡败官兵,围困处州达数月之久。后张楷回师浙南,起义军受挫,于景泰元年(1450)进攻武义、永康失利,陶得二被俘就义。这支起义军也告失败。
  叶宗留、邓茂七领导的矿工和农民起义,是明朝中叶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联合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抗倭斗争
  元末明初,日本处于南北朝时代,在国内战争中溃败的武士流亡海岛,勾结海商和失业流民,组成海盗集团,经常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史称“倭寇”。倭寇初始窜犯中国北部沿海,后来逐次南移,洪武三年(1370)和五年就曾两次侵扰福建沿海。当时明廷厉行海禁,派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将领在东南沿海筑城设卫,整饬海防,造船御寇,故未成大患。十五世纪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为了扩充实力,弥补内战损失,怂恿和支持海盗活动,倭寇渐趋猖獗。明世宗嘉靖年间,内政日益腐败,沿海卫所“船敝伍虚”(①《明史》卷三百二十二《日本传》。),军备废弛。倭寇乘机与中国少数奸商、海盗勾结,不断窜犯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成了明朝的严重祸患。
  嘉靖二十六年(1547),入侵浙闽的倭寇出没无常,当地守军不相统属,难以抵御。明廷命朱纨为浙江巡抚,兼提督浙闽海防军务。他统一部署两省海防事宜,征调战船扼守要地,禁止商船下海,严立保甲制度,严惩勾结倭寇的内贼,孤立倭寇。二十七年四月,朱纨命福建都指挥佥事卢镗进剿双屿港(今宁波东),歼灭海盗数百人,擒获勾结倭寇的海盗头目许栋。次年二月,又派巡海副使柯乔和卢镗于诏安走马溪(东山岛西北)海面围歼葡萄牙殖民者,并俘获勾结葡盗和倭寇的李光头等96人。朱纨以“便宜(行事)斩之”(②《明史》卷三百二十五《佛郎机传》。),打击了浙闽勾结倭寇的豪绅和奸商。四月朱纨被弹劾“擅自行诛”(③《明史》卷三百二十五《佛郎机传》。)而罢职,忧愤自杀,柯乔、卢镗也人狱。倭寇遂更加猖獗。
  嘉靖三十一年以后,明世宗复先后命王抒和张经总督浙闽军务。他们重用俞大猷、汤克宽,释放柯乔、卢镗等人,编练水师,请调援兵,水陆密切配合,在浙江一带沿海有效地抗击倭寇。当时,福建沿海虽有倭寇流劫,但还不是倭寇侵犯的重点地区。
  嘉靖三十四年,福建的倭患开始日趋严重。倭寇从浙江南窜,蹂躏福宁州(州治在今霞浦)沿海,继而南移进犯兴化(今莆田)、泉州一带,受祸最重的是福清海口。三月,倭船百余艘乘雾企图在莆田吉了澳登陆,参将黎鹏举即令炮台开炮拦阻,随后借雾散、潮落、风顺之机率水寨哨舟和百余艘商渔船迎击,倭船败逃。军民共击沉倭船三艘,斩倭百余人,生擒87人,倭贼坠海淹死不少。十一月,又有数十条倭船沿莆田海岸焚掠,平海卫千户邱珍率所部至冲要游动阻击,倭船无法靠岸,转而潜至白湖江上陆,进犯涵头(今涵江)。千户杨一茂、邱珍等追至福清东岳山,力战阵亡。倭继而入福清海口,大批新倭又到,遂于闰十一月十三日合股进攻镇东卫城(海口东)。千总戴洪、高怀德、张銮等出战,皆败被杀。泉州指挥童乾震奉命来援,驻军里尾(距海口五公里),见卫城危急,率师先发,直逼倭垒,擒杀倭十余人,倭败退。因备倭刘炌率兵后援未到,败退的倭夷加兵反击,官兵抵挡不住,边战边退至覆釜山麓。童乾震“搏一贼,践而刃之,为反刃”(①乾隆《福清县志》卷二十,郭造卿《与戚将军言指挥童乾震死事书》。)而死。倭人海口、陷镇东,先后“杀都指挥、指挥、千百户、武举三十员,军民以万计”(②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六《上巡按二司防倭揭帖》。)。三十五年正月,倭自海口北窜。刘炌率兵至宁德石壁岭阻击,刚到尚未列阵,倭众已来。刘炌仑卒应战,力尽被杀。三月,倭围攻福宁州城,未克退走。参将尹凤带官军追击、堵截,先后以火攻、伏弩等战法败倭于孤山、湖坪和桐山,残倭逃人浙江。十月,倭贼万余人围攻福鼎秦屿堡,乡民程伯简率民众抗击,“丁壮列于垛,妇女运石传餐,即有患矢者亦不挠避”,“倭攻七昼夜挫刃去”。(③乾隆《福宁府志》卷三十九《赤岸堡记》。)在闽南,倭从漳浦六都登陆,屯驻后江头土城,流劫诏安各地,十月进犯漳州月港(今龙海海澄镇)。
  嘉靖三十六年三月,倭寇数千从琯头登陆,并以此为巢,四出劫掠。八月,从流江(沙埕港东岸)转掠小埕(黄岐半岛南岸)水寨的倭寇,会同琯头的倭寇围攻福州城,在四郊焚掠杀掳,“南台、洪塘悉为煨烬”(④林绳武《海滨大事记》卷一《福州倭患始末》。)。福建巡抚阮鹗,“竭库藏并括民间金帛赂之”(⑤林绳武《海滨大事记》卷一《福州倭患始末》。),送给倭寇白银数万两,金花千枝,牙轿数乘,又拨给新造大船六艘,让其满载而归。倭贼遂拥舟船下马江,沿途焚掠人海。十月,倭由连江渔仓浦登岸,攻小东门,犯北茭。随后新倭又到,合股攻连江城。官兵分门出击,倭从拱屿退走。同年六月,流劫漳州地区的倭寇犯月港,焚掠千家,杀掳千人。十一月,从浙南来的一批倭船屯泊浯屿(厦门港外,今属龙海),分劫同安、南安、惠安诸县。十二月,从潮州澄海界登陆的倭寇,占黄土冈土城,流劫诏安县境。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倭万余攻陷宁德城,继由七都抵罗源,见城上官军严阵以待,遂转掠连江一带。四月,由海盗严山老引导,越大北岭进逼福州,在城外焚掠达60天之久。同时,分掠长乐、福清。倭攻长乐时,城崩20余丈,居民数千“列栅拒战”,“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⑥谢杰汉《虔台倭纂》卷上《倭变二》。)终于击退倭寇。进攻福清的倭寇从长乐坑田登岸,经罗芹山、石尤岭至福清,四月二十六日攻城,守备来熙率援兵到,倭不敌退走。五月初,又有倭千余自长乐来,十二日,占城外山头,以炮轰城墙,城遂破。(⑦倭陷福清城时间,《福建史稿》为四月初八,本文从民国《福建通纪》嘉靖三十七年条,因其记载较详细。)倭据城两天,掳杀千余人,掠走财物无数。倭南掠莆田涵头、镇前、洋尾诸大村后,从海口出海。参将尹凤率舟师截击,冲沉倭船七艘,追至外海,连战浒屿、东洛海面,擒斩200余人,倭落水淹亡不少。另一股倭寇于四月进犯惠安城。当时,惠城新建,“遇雨而漶”,署县事孙节推避于泉州,绅士李恺等哭请受劾停职的知县林咸出来带领军民抗倭。林见义勇为,精心部署,“塞津补坠”(①杜印陶《惠安明代御倭史》1916年石印本。)。二十六日倭围城,先以铳攻击,再以布梯攀登。军民用矢石、钯头力遏,多次击退倭贼。双方相持五昼夜,各伤亡数百人。这时,朱紫贵率兵来援,倭解围退走。过三日,倭一部由海道攻鸭山,林咸带民兵迎击,倭溃败,林在继续追击中不幸中伏牺牲。五月初,倭攻泉州府城,20余天未下,便转掠凤山、清源一带,人南安县治(未建城),纵火焚毁官民廨舍。同年三月,倭由潮州人诏安。五月掠漳浦。一股乘船由沧泉至月港,焚劫九都后出海,随即北攻同安,被知县林宗爽率军民击退。十一月,盘踞浙江柯梅(舟山北部)的倭寇移巢浯屿。从此,倭寇侵犯的重点地区南移到了福建。
  嘉靖三十八年,除盘踞在浯屿的倭寇外,又有大批新倭携带攻城器具来犯,整个福建沿海“无地非倭矣”(②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乱》。)。在漳州地区,浯屿的倭寇和从潮州来的数千新倭,劫掠龙溪、漳浦、诏安和长泰诸县,围攻漳浦、长泰县城,均被击退。仅长泰就击杀倭贼数百人。在泉州地区,倭围泉州城达四月之久,同时分掠南安、同安等地。倭攻同安时,正值“久雨城圮”,同知李时芳带领居民“植木栅桿蔽”(③嘉庆《同安县志》卷九《征抚》。),县学教官吴金率诸生和丁壮死守,倭攻城不下,退走。倭贼从详芝、石湖、乌浔等地分道出海,参将王麟带领舟师追击,败寇于大蚱山海面。在福州及其以北地区,三月,倭众数千攻福宁州城,军民实行坚壁清野抗战,屡挫倭对州城的进攻,并败倭于城北金字山。四月,新倭又到,遂西向攻陷福安城,焚掠五天,民众死难3000多人,被掳700余人。倭舟出海时,参将黎鹏举率舟师自嵛山(今嵛山岛)冲击倭船,冲断压沉各一艘,追驱于三沙至火焰山海面,以火攻将其击败,斩倭首67级,生擒68人。四月,倭自罗源、连江进犯福州,先掠周围各乡,十六日会攻省城,近月始解围去。当时,长乐、福清、永福(今永泰)均有倭寇侵扰。长乐城被围达70余天,守备来熙率军民固守,用火铳、矢石击伤击毙倭贼数百人。福清城自三月至五月,倭来犯达七次之多,均被城内军民击退。永福城于五月被倭攻陷,知县周焕等战死。六月,抢劫永福的倭寇从洪塘江(乌龙江西段)乘船,经马江出海,参将尹凤于梅花外海截击,击沉大小倭船78条,斩倭百余人,擒获勾结倭寇的贼首严山老等九人,倭众落海淹死无数。
  嘉靖三十九年三四月间,倭寇再次大掠连江、长乐和福州周围地区,从沿海到深山穷谷,多数村庄遭到焚烧屠戮,财物“罄掠无遗”,省城“城门昼闭弥月”。(④林绳武《海滨大事记》卷一《福州倭患始末》。)新任巡抚刘焘一到即率官兵出击,先追败倭至闽安镇,继而击倭于长乐壶井山下,福州地区的倭寇始逐渐退走。三至五月,倭寇焚劫同安浯洲(今金门岛),受害最惨的是官澳。当时官澳巡检司城内有难民万余人,他们推举杨克绍为首组织丁壮4000人守城,因城高缺水,于四月初九组织突围时城破,倭纵火屠城,城内外尸横遍地,妇女相携投海不计其数,仅先头突围的200余人幸免被害。五月倭攻后浦,后浦虽筑城未就,但民众早已结社练兵,协力防守,倭攻不入。后同安知县谭维鼎率乡兵渡海来援,城内自卫武装配合援兵夹击倭贼,将倭众击溃,擒获倭酋阿士机、安尾达等七人。浯洲倭患“始终凡五十日,村社为虚”(①民国《金门县志》卷十二《兵事志》。)。不久,屯驻月港的3000倭寇移舟出港,官兵于海沧、白石、镇海、井尾等处伏击,每战皆胜。参将王麟、把总邓一贯又追倭于鼓浪屿、刺屿尾海面,击沉倭舟数十艘,俘斩数百人,哑哩国王孙上键、勾结倭寇的贼首徐老就擒,倭众大部溺死。同年五月,倭又围攻泉州城,攻陷崇武所城。另一股倭寇从仙游人永春,破县城,七月又陷安溪县城。
  嘉靖四十年二三月间,倭寇流劫诏安各地。知县率民兵迎击,败绩,60余人被杀。四月,倭扰长乐各乡,掠福清和福州郊外,攻闽清城不克。十月,倭贼二万余人大掠同安各地,攻县城不下。十月和十二月,倭两次陷宁德城,居民被杀无数,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倭旋即占据城东的横屿(三都澳湾顶一小岛)为巢穴。
  嘉靖四十一年二三月间,倭围攻诏安城,两次攻陷永宁卫城(泉州东南25公里),泉州卫指挥欧阳深率军击倭,活捉勾结倭寇的贼首江一峰。四月,大批新倭焚掠长乐、福清、甫田,并占领海口以南的牛田(今龙田)和莆田东南的林墩为巢穴,与宁德的横屿倭巢互为犄角。以上三倭巢的倭贼四出焚掠,并立“买港之法,人以金赎免斩,屋以金赎免烧”(②乾隆《宁德县志》卷十《祥异》。)。七月,参将戚继光奉命率6000精兵由浙入闽剿倭。戚家军经过严格训练,纪律严明,在浙江曾屡败倭寇。戚军八月初一抵福宁州,初七到宁德,先招降了漳湾一带勾结倭寇的人,去敌耳目。初九晨,乘退潮之机,以稻草铺泥滩,徒涉进攻横屿。倭于山前列阵,戚军奋勇直前,并以一部迂回夹击,鏖战六小时,全歼岛上倭寇,活捉90余人,斩首2600余级,救出被俘群众3700余人。戚军随即南下进剿牛田之倭。屯驻牛田的倭寇万余人,分守上薛、西林、目岭、葛塘、新塘、闻读等地,络绎十余公里。戚继光于二十九日到福清。次日,“邑令及父老请师期”,继光声称“吾兵疲且休矣,俟缓图之”。(③民国《福建通纪》第三册卷九,嘉靖四十一年七月。)倭探得讯回报,倭酋不以为备。继光即于当晚分三路进剿,黎明便突破倭巢。当戚军攻进杞店时,倭才从梦中惊醒,慌张逃窜。戚军连破牛田、上薛、闻读诸穴,一直追至新塘。因扼守上原岭的福建南路参将也没有准备,致使残倭四千余人逃往莆田、惠安。这次战斗斩倭688人,胁从弃械投降任其散去数千人,救出被掳民众964人。九月十二日,戚军南移至峰头、江口。十三日,继光令把总张谏守海宁桥,自率主力入兴化府。当晚,地方官吏设宴招待戚军将领。继光从容宴饮,以示不即进兵,半夜,继光即率兵乘月色出城,经阳城、西洪,拂晓抵林墩。林墩四面沟海相通,路桥狭窄。戚军鱼贯而进,纵队攻击,与倭寇血战多时,三退三进,阵亡90余人,才将桥上倭寇击退。这时偏师张谏所部也从海宁桥南进,两面夹击,倭败退入巢。戚军当即冲进倭巢,与敌短兵相接,倭众落水淹死千余人。由于响导所误,林墩通黄石的大桥未作事先防堵,残倭便向黄石南窜,逃人窑兜乡。戚军跟踪追击。贼徒漫山四散,真倭躲进砖窑内。官军遂用火攻,将其全歼。这一仗共斩倭2023人,救出被俘男女2114人。戚军扫平三大倭巢后,即凯旋还浙。戚军路经福清时,恰遇新倭从东营澳登陆,又击斩倭贼200余人。
  戚军走后,又有大批倭寇来犯福建。从温州来的,十月攻陷政和城,十一月又陷寿宁县城,十二月围攻松溪。从南澳来的,与在福清溃败的残倭合股,十月围攻同安城,继而攻陷福全所城(泉州东南44公里),十一月又陷玄钟所城(又作悬钟,在诏安南)。从福清海口登陆的新倭,十月进围兴化府城,月余未下。当时,广东总兵刘显奉命来援,兵不及且屡战疲乏,暂屯江口,派人往府城联系,拟约期入城协助守御。使者途中被倭抓获,倭遂以假冒真,诱守将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开城门。倭贼突然拥入,府城即告失陷,同知吴时亮及军民被杀害千人以上。十二月二十九日,因城中粮尽,且闻官兵将至,倭弃城进占崎头为巢穴,以待夺船出海。
  嘉靖四十二年二月,都指挥欧阳深与盘踞崎头的倭寇相持月余,见倭无大的行动,便引兵轻进挑战,遭到伏击,欧阳深及所部百余人皆阵亡。倭便乘胜攻陷平海卫(莆田东南《公里)。上年十一月明廷命谭纶为福建巡抚,总督福建军务;又命俞大猷、戚继光为福建正、副总兵,与刘显协同剿倭。这时,俞大猷从江西赶到,驻军秀山;刘显驻军明山,距倭营二公里。俞大猷原所带南赣兵被江西留下,新带刚招募的漳州兵,战斗力较差,故先把截港口,防倭船逃脱,以待戚军到后“并力收功”(①俞大猷《正气堂集》卷十五《与戚南塘书》。)。四月初八,戚军赶到福州,十三日抵宏路。倭寇获悉即贿赂把总许朝光,让部分倭寇运载财物出海。留下的3000狡黠倭寇据险结巢,分一股驻守赤崎山下,互为崎角。二十日,谭纶到渚林,召集诸将商讨破敌之策。他根据平海卫三面环水,易守难攻,为全歼该倭,决定以戚继光为中路军,担任正面攻击;刘显为左路军,从侧翼迂回夹击;俞大猷为右路军,断倭海上逃路。二十一日凌晨,三军同时开进,拂晓发起攻击。戚军先以火器击溃前来阻击的倭众,继以步兵冲杀,激战二小时,倭退人许厝大巢。官军旋即将其包围,以火攻夷平倭穴,斩倭2300余人,救出被掳男女3000余人,次日搜捕残倭,又擒斩171人。
  上年冬攻陷政和、寿宁的倭寇一股400余人,南下拟与平海的倭寇合伙,得知平海倭寇覆灭后,遂退踞连江东北30公里的马鼻(当时为罗源湾内岸边一孤岛)。戚继光在平海战斗结束后即挥师北上,水陆并进,一举将其全歼。另一股倭寇盘踞于宁德漳湾,听说戚军将到,即移屯于龟山寺。为防其北窜,继光先以少数兵力迂回侧后佯动。五月二十五日,倭南移至小石岭。戚军分三路将其围歼,擒斩108人,余倭40余人投火自尽。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俞大猷调任广东,戚继光升任福建总兵,兼守浙江金华、温州二府。十一月,倭寇同时侵扰福宁、连江、莆田、惠安、晋江等地。其中从日本新到的百余艘倭船从莆田、仙游交界的东沙登陆,会同原漏网的残倭共万余人,于七日进围仙游县城,蜂聚四门营垒。知县陈大有、典史陈贤带领兵民据城固守。谭纶、戚继光即率师前往解围,谭、戚认为“倭从且方坚锐”、“未可轻战”,(①康熙《仙游县志》卷十四《崇勋祠•解围功德碑记》。)为防倭陷城和四出剽掠,即派部分兵力携带火器,夜缒入城,协助守御,并分兵遏阻要冲,余部屯驻距城十余公里的俞潭浦和沙园,待轮换的浙兵到后,并力歼敌。倭连日攻城不下,于十四日编竹为牌,以其遮身突入子城木栅。内城矢石齐下,火铳齐发,数百名倭贼大部被击毙。十二月六日,倭又“强运机梯环倚城四壁,诸黯酋奋力先登,直至城(垛)口,兵民争死力击之”(②康熙《仙游县志》卷十四《崇勋祠•解围功德碑记》。),倭死百余人,再次溃退。随后,倭“构大木为冲车,中藏兵械,架危梯于上”(③康熙《仙游县志》卷十四《崇勋祠•解围功德碑记》。),昼夜攻城。正当城危之际,轮调的浙兵赶到,谭、戚遂于二十六日挥师从东、南直捣倭垒。攻城的倭贼惊呼“戚虎至矣!”(④康熙《仙游县志》卷十四《崇勋祠•解围功德碑记》。),急往西、北奔窜。官军乘势掩杀,擒斩千余人,夺回被掳男女3000余人。余倭万余人南窜惠安、晋江等地。
  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南窜的倭贼攻安平(今安海),闻戚军将至,便继续南逃。二月初五,戚军追至同安王仓坪,斩倭百余人,倭众坠崖死者无数。余倭溃逃南去,占据漳浦蔡丕(一作坡)岭。岭上地如锅底,四周悬崖陡壁。二十六日,戚军分五哨,缘崖而上,将其包围。倭在岭上蔗林中设伏。官军纵火焚蔗林,烧死倭寇千人以上,擒杀数百人。逃脱的残倭千余人夺船下海,南窜广东。至此,侵犯福建的倭寇大部荡平。
  此后,俞大猷、戚继光分别率军横扫流窜广东、福建沿海的残倭,至嘉靖四十五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
  福建从嘉靖三十四年起,严重倭患达七八年之久,先后被攻陷的有府城县城12座,卫城所城九座,沿海主要城镇大多遭到围攻,军民被杀被掳十余万人,房舍被焚数万间,财物被掠无数,使原来繁华的沿海地区为之残破萧条。福建军民在这场抗倭战争中,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前后歼倭数万人,为抗击外来侵略,保卫海疆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四、抗击荷兰殖民者
  16世纪至17世纪期间,西方一些国家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荷兰是欧洲最早成为资本主义的国家之一。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荷兰舰队东驶到达爪哇,二十九年进入中国海域。次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后来,荷兰殖民者占领雅加达,建巴达维亚城。作为侵略东方的大本营。
  荷兰人脸白须发红,史称“红夷”。万历三十二年七月,荷兰将领韦麻郎率舰进犯闽海,占领澎湖列岛,伐木修筑城堡,准备长久盘踞,并派译使要求通商。福建官府拒绝韦麻郎的要求,严禁沿海商民私自出海与其交易。总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领兵渡海征剿。沈有容率20艘兵船驶抵澎湖,亲到荷兰舰上谕令韦麻郎撤离澎湖。韦麻郎部下“露刃相诘,有容无所慑,盛气与辩”(⑤《明史》卷三二五《荷兰传》。)。荷兰殖民者理屈词穷,加上粮食将尽,只好率舰离去。过后,荷舰转窜北港,侵据台湾南部,久留不走。
  天启二年(1622)五月,荷兰东印度公司司令官高文律率领舰船六艘,载兵2000,再度侵占澎湖岛,筑城据守。随后,荷舰进犯中左所(厦门),逼圭屿,由于海澄知县刘斯来守备严密,未能得遥,遂又派人要求通商。福建巡抚见荷兰殖民者来意不善,再次严词拒绝。此后,荷兰军舰出没于浯屿、白坑、东锭、莆头、古雷、洪屿、沙洲、甲洲之间,侵扰沿海各地。荷兰殖民者所到之处,“大肆焚劫”,“商、渔并遭荼毒,村落相顾惊逃”,致使“洋贩不通,海运梗塞”。(①曹履泰《靖海纪略》卷三《答朱抚台》。)仅在厦门附近就烧毁船只六七十艘,掠走渔船600余艘,俘虏1500百余人。荷兰殖民者强迫这些被掠渔船和被掳民工在澎湖为其运土石筑城堡。后来,大部民工因劳累过度而死去,剩下579人被送往巴达维亚当奴隶出卖,航海途中遭受虐待,大部死亡,到巴达维亚仅存活33人。荷兰殖民者的野蛮暴行,激起福建军民的极大愤恨,奋起抗击。
  十月,福建总兵徐一鸣率领明军进驻中左所。厦门人民积极配合官兵进行抗荷斗争。岛人陈则赓散家财招募敢死壮士,声称政府允许通商,携带放毒的酒菜,“人夷船遍觞之”(②道光《厦门志》卷一六《旧事志•纪兵》),急下小艇返回。接着,明军舟师对荷舰进行火攻,“俘斩数十人”(③《明史》卷三二五《荷兰传》。)。事后,徐一鸣在厦门鸿山寺镌勒“攻剿红夷”石刻,铭彰这一胜利。
  天启三年,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为制止荷兰侵扰,派人前往巴达维亚交涉无效,明廷遂提出“调兵足饷方略”(④《明史》卷三二五《荷兰传》。),准备征讨荷兰殖民者。是年秋,荷兰舰船再次侵犯厦门鼓浪屿,浯铜把总王梦熊带领官兵迎击,一举将其击溃,夺得荷船三艘。后来,荷兰殖民者不甘失败,军舰直逼内地。王梦熊以数十条小艇伪装渔船,“藏火具,潜迫其旁,乘风纵火”,继以大舰实施冲击,“焚甲板十余艘,生擒大酋牛文来、律钦等,夷脱于火者尽溺于水”(⑤道光《厦门志》卷一六《旧事志•纪兵》。按,福建人称荷兰巨舰为甲板船。)。十月下旬至十一月间,荷舰又两次侵犯浯屿。福建总兵谢隆仪用间计,乘其不备,于夜间实施海上突击,烧毁入侵的荷舰,俘虏其头领及其部属余人,焚溺而死者不少。
  巡抚南居益见荷兰殖民者久据澎湖,屡犯福建沿海,遂调派将领,在漳、泉一带沿海募兵买船,准备出海捣毁其巢穴。天启四年正月初二日,南居益命王梦熊诸将领兵渡海进攻澎湖。官兵在镇海港登陆后,采取步步为营,边进攻边筑垒,将荷军迫退到风柜城堡。当时,南居益还命都司顾思忠率军往澎湖会攻,荷兰侵略军仍据城顽抗。
  南居益见荷军不肯离去,决定出海亲征,命总兵俞咨皋督率漳、泉诸军直驶澎湖。南居益根据当时敌情和地理形势,以海道孙国祯等率领一部兵船至娘妈宫前,侦察、监视荷军动静,扼守要害;以洪永元等率领大部兵船分布于镇海洋面,直逼荷兰舰队;并命王梦熊进至中墩扎营,断绝荷军营地水源,尔后相机进取。其时,荷兰东印度公司新任司令宋克到达澎湖后,见中国官军近万,兵船200,进行水陆围困,不敢再行抵抗,两次派人请求暂缓用兵,待其补给粮食运到后,即率舰离开澎湖。得到明军允许后,荷兰舰队“遂扬帆去。独渠帅高文律等十二人据高楼自守。诸将悉力破擒之,献俘于朝。澎湖之警以息”(①光绪《澎湖厅志》卷十一《纪兵》。)。此后,荷兰殖民者“不敢再窥内地者数年”(②《明史》卷三二五《荷兰传》。)。此役,官军奋力作战数月,把称雄海上的荷兰舰队赶出澎湖,是福建军民反侵略战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崇祯三年(1630),荷兰殖民者又犯中左所。明朝游击郑芝龙招募龙溪人郭任功率领十余人,乘夜浮海到荷舰尾部,潜入舰中,放火焚烧了三艘,其余荷舰慌忙逃遁。六年,荷兰舰队侵犯孀山(今闽东北四孀列岛)。福建巡抚邹维琏亲自领兵至福宁(今霞浦)迎击,并命在广东海面的郑芝龙北上增援。荷兰舰队乘官军北上,南驶突入中左所,焚烧明军船只,残害厦门军民。邹维琏一面命漳、泉等地募兵抗荷;一面授予诸将兵略,水陆并进,南驰会攻荷军。郑芝龙从福宁海面率舟师赶到,率众奋战,杀伤不少荷兵。加上诸将协力作战,以小舟出奇制敌,荷舰大败,转犯石湾、海澄等地。邹维琏随即大集舟师于铜山(今东山)海面阻击,与荷寇苦战八昼夜,“生擒酋长数十人,焚其舟舰、器械略尽。”(③道光《厦门志》卷一六《旧事志•纪事》。)这是福建军民抗荷战争的又一次胜利。九月二十日,荷兰巨舰九艘联合海盗刘香老海船50余艘,进犯金门料罗湾。邹维琏以郑芝龙为先锋,率舟师进击荷兰舰队。郑芝龙统领战船105艘直驶料罗湾,列阵冲向荷兰舰队,将士奋勇跳上荷舰,与敌短兵相接,纵火焚烧,夺得荷舰一艘,斩敌首级20颗,生俘百余人。荷兰舰队败退逃窜。
  明军料罗大捷后,荷兰殖民者仍不甘失败,继续侵扰福建沿海。崇祯十二年,荷兰舰队窜犯福建内海,郑芝龙率领明军舟师又于枫亭港口痛击荷军,“焚夷船五艘”,“自是不敢入闽境”(④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七《明外纪》。)
  荷兰殖民者侵犯福建沿海遭到失败,但仍占据着台湾,至清顺治十八年(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才把荷兰侵略者从中国的领土上赶走。
  第七节 清代
  一、郑成功抗清
  郑成功,初名森,南安石井人。他从小立志报国,喜读孙吴兵书,兼爱舞剑驰射。十五岁补县学生员,二十一岁人南京太学。其父郑芝龙,早年组织武装商船队,兴贩日本和南洋各国,对抗明朝官府。后为明朝招抚,授为海防游击,累升至福建总兵。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军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总兵郑鸿逵、郑彩奉迎明唐王朱聿键入闽。当年闰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改元隆武。隆武帝在福建主要依靠郑芝龙的势力,封芝龙为平虏侯,继升为太师平国公,“军国大政一委芝龙”(①邵廷采《东南纪事》卷一《唐王聿键》。)。隆武帝对郑森极为器重,赐他姓朱,改名成功,任为御营内都督。自是中外称他为国姓爷。隆武帝为了抗清和恢复失地,派郑鸿逵出浙东、郑彩出江西,自己统兵亲征,十二月进抵建宁(今建瓯)。次年春,湖北、江西、浙江等地抗清连连受挫,隆武帝移师驻延平(今南平),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二月,清廷命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同固山额真图赖等,(②贝勒为清贵族爵号,位在亲王、郡王之下。固山额真为官名,即八旗组织中旗的长官,后改称都统。)率军攻略浙、闽。四月,清军进攻抚州,郑彩从广信(今饶)撤兵入分水关(崇安西北)。六月,郑芝龙无意抗清,借口海寇来犯,尽撤关隘水陆诸军回安平(今晋江安海)。清军连克金华、温州、台州后,分路从广信、衢州(今衢县)入闽。八月,郑鸿逵退兵人仙霞关,关门不守,致使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见形势危急,从延平出奔汀州(今长汀)。清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杜尔德由仙霞关人浦城,连下建宁、延平,即向汀州追击,二十八日占领汀州城。隆武帝被俘受害,隆武政权灭亡。清固山额真韩岱由分水关人崇安,直下福州。九月,博洛抵福州,即分兵由兴化(今莆田)取泉州,由大田、漳平取漳州,并派人招降郑芝龙。十一月,拥重兵于安平的郑芝龙投降,随后被清军从福州挟持北去。同月,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改元永历,建立另一个南明政权。
  清军入闽,大肆进行屠杀和掠夺,各地人民奋起反抗。顺治三年至八年,福建境内就有明朝遗臣领导的抗清军和农民起义军70余部。隆武帝遇难后,郑彩以水师迎接原在浙江称监国的鲁王朱以海入闽,与福建抗清军联合抗清。抗清联军在广大农民军的参加和配合下,先后光复三府一州三十九县,一度围攻省城,水陆起义军达数十万人。后因郑彩专横,排斥打击异部,对百姓横征暴敛,渐失人心,联军发生内讧,遂被清军击破。其余部后来集中到郑成功的旗帜下继续抗清。
  (一)创建金厦根据地
  郑芝龙降清时,不听郑成功劝阻,并逼成功一起降清。成功在其叔鸿逵的帮助下,率部人海。顺治三年十二月初一日,年仅23岁的郑成功,会隆武帝遗臣和好友于烈屿(小金门),定盟复明,起兵抗清。随后,前往南澳招兵,在鼓浪屿练兵。他父亲的旧部也多来归附,乃称明招讨大将军,设左右先锋、左右护卫、亲丁、楼船六镇,(③镇为郑军的基本单位,下辖四至五协(营),约二千人。)沿用隆武年号。
  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1647)二月,清贝勒博洛命固山额真韩岱率军进占安平。郑成功的叔叔芝豹弃城登舟逃泊外海,母亲田川氏殉难。郑成功带孝出师。韩岱见郑军军容强盛,不敢迎战,连夜退回泉州。四月,郑成功联合郑彩部进攻海澄,占领九都。驻在金门的郑鸿逵见成功远去,恐清军再下安平回救不及,劝他回师联合攻取泉州,伺机进取。八月二十二日,成功与鸿逵会师泉州桃花山。驻守泉州的福建提督赵国祚率骁骑500、步卒1500,出涂门和东门,分两路直冲郑军营垒。成功命洪政、陈新二将领兵分头迎击。双方激战四小时,胜负未分。鸿逵命该部绕到侧后夹击,成功又出奇兵截杀。清军溃败,入城中固守。以后成功屡次攻城,清溜石寨参将解应龙即驰军来援。九月初三日,成功采取攻城打援战法,于途中伏击,歼灭解应龙援兵,并以水师袭破溜石寨,孤立了泉州城清军。当时,附近农民起义军主动配合郑军围城。城内绅士郭显等策划内应,不幸事泄,被清军镇压。后来,西门清军守将杨义约降未遂,造成郑军夜袭受挫。
  九月,清漳州守将王进奉檄率骑兵500、步兵千余人来援,诈称合潮州援兵数万,将分兵进捣安平。成功认为泉州城坚,一时难破,须先退敌援兵。即以鸿逵继续督师围城,命水师移泊浔尾(今集美),分兵据守刺园,以防清军攻安平;自率一部屯驻五陵坡,扼控漳泉要道,兼作两边救援。王进援兵至大盈岭,侦知大路被阻,遂以一部佯攻安平,牵制郑军,自带主力从冷水井、何坑出南安,二十一日突至泉州城下。王进正与鸿逵所部交战,城上见援兵到,即呐喊助威,虚作出击之势。鸿逵急忙引军退回金门。成功得知后,也退兵驻守安平。
  顺治五年五月,郑成功率部进攻同安。清守将游击祁光秋领兵出战,被郑将甘辉击败,守备王庭被杀,溃退入城。当夜,祁光秋与知县张效龄弃城逃走。次日晨,百姓迎郑军入城。此时,郑成功获知桂王在广东即位,遂改用永年号,派人奉表称贺。随后,以邱缙、杜壮猷、金作裕三将守同安,自率大队舟师到铜山(今东山)修船练兵,并等侯永历帝旨意,企望会师进取。
  七月,清廷命闽浙总督陈锦、福建巡抚余国鼎及李率泰等会师攻同安。邱缙、杜壮猷扼守大盈岭,阻击从泉州来犯之敌;金作裕据守宁西岭,以防漳州清兵来袭;知县叶翼云带领民兵守城。清军领旗黄有信率骑兵冲击大盈岭,邱缙负伤,杜壮猷不支,退入城内。金作裕闻讯也收兵入城,协助防守待援。清军日夜攻城,郑军分门死守。八月十八日,城堞全被炮火轰平,清兵越城而人。郑军英勇不屈,与清军展开巷战,多数力竭阵亡,少数被俘受害。陈锦以居民协助郑军顽抗,致使清军伤亡众多,下令大肆屠杀百姓,“死者五万余人”(①夏琳《闽海纪要》卷上。)。郑成功自铜山回援,至金门,城已破。十月,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威远侯。
  顺治六年十月,郑成功率军南征。初九日舟师入云霄港,次日由白塔登岸,分三路攻云霄城。云霄守备张国柱率马步千余人出城迎战。郑军左右两路夹击,阵斩张国柱,清军溃散。郑成功自领中军掩杀,乘势攻入城内,活捉清将姚国泰。城破后,郑军分屯城外要地,准备迎击来援清军。至二十日,未见清军来攻。成功即以三镇兵力扼守盘陀岭,又派两镇兵力扎守通往诏安的南岭门小路,自率主力南围诏安城。漳州守将王之纲、王邦俊得知郑军攻诏安,即调集所属各县兵力,分四路会攻盘陀岭。二十八日晨,岭上浓雾密布,清军乘雾上岭,先以炮轰击,继以各路冲击。岭上郑军来不及应战即被冲散,雾大无法互相应援,岭隘失守。郑成功见漳州援兵到,于十一月撤围诏安,率部进入潮州地区招兵措粮。先后攻下粤东沿海割据诸寨,海澄、惠来、潮阳等县闻风归顺,建立了征粮基地,并招收农民军多部。
  顺治七年八月,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驻守粤东,继续措粮,自领大军回师福建,计取厦门,收并郑联所部四万人。九月,郑彩部将也多来附。十月,铜山、南澳、闽安等处义师均归成功节制。郑军声势大振,部队已达近10人,遂分设左、右、前、后、中五军。十一月,清军南下广州,分略粤东,永历帝命成功南援。成功以郑芝莞留守厦门,自领大军由海道赴粤救援。
  福建巡抚张学圣见成功远出,命泉州总兵马得功乘机袭取厦门。顺治八年三月十四日,清军在厦门登陆,郑芝莞乘船逃走。清军在岛上大肆焚掠,郑军历年积存的金银财宝和军械、粮草被洗劫一空。张学圣见岛屿孤悬海中,波涛汹涌,急引兵退走,仅留马得功300余骑在岛上。此时,郑鸿逵由南澳回厦门协守,见厦门失陷,即分发水师堵截五通道、高崎等处,自守神前港,左先锋镇镇将施郎(后投清改名施琅)率部上岛冲杀。马得功走投无路,遂以郑芝龙被挟持京,胁迫郑鸿逵送其回泉州。鸿逵深恐其兄芝龙被害,纵敌回归。四月初一日,成功回师厦门,获悉厦门被袭经过,极为愤恨,以失机论罪义斩族叔郑芝莞,发誓不与纵敌的亲叔郑鸿逵见面。并传话给鸿逵:“不杀虏,无相见期”(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五年四月条。虏,指清军。)。鸿逵“见成功举动威严,执法无私”(②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不能原谅自己,遂退隐金门白沙,将所部及船只交给成功。为了加强厦门、金门防御,郑成功下令于各要口修筑炮台,增加守备兵力,同时设局督造军器,修造战船,积极操演战法。从此,厦门、金门成了郑成功的抗清根据地。
  (二)奋战闽南,大败清军
  顺治八年五月和八月,郑成功两次率师出击,分别于海澄磁灶、漳浦钱山大败清军漳州总兵王邦俊所部,歼敌数千,沉重打击了闽南清军势力。十一月,福建提督杨名高(一作皋)奉命带领马步兵数于南援。成功率师至同安小盈岭据险迎战。他自领戎旗镇屯驻岭上,其余分为四部,一部扎营前方鹊山下,两部埋伏岭下两侧,另一部屯驻侧后鸿渐山后。来犯清军分三个梯队正面进攻,另以一部迂回岭后夹击。清军第一梯队冲击鹊山营栅时,郑军各部严守军令按兵不动;当清军后续两个梯队也投入战斗时,成功发令,岭下左右伏兵从两侧夹击,成功也从岭下麾兵冲下。清军三面受敌,溃散奔逃,多数被擒杀,少数突围北窜;迂回的清军也遭鸿渐山后郑军截击,溃败北逃。郑军合兵乘胜追击,直至马厝巷(今马巷)。杨名高率残部逃回泉州,郑军班师回厦门。
  清漳浦协守明故将陈尧策派人至厦门约降。十二月十五日,郑成功领军至漳浦,陈尧策献城归附。随后,郑将黄廷、黄兴分别攻占诏安、平和二县。次年正月初二日,清海澄守将郝文兴也献城归附,成功乘势发兵进取长泰县。进军途中,郑军前锋两次击退漳州数千清军的阻击。月底围困长泰城,先以云梯攻城不克,后改挖地道炸城。三月初七日爆破,因地道未及城墙而失败。此时,闽浙总督陈锦亲率马步兵数万南援,并传檄汀州、潮州清兵人漳应援。成功即下令撤围长泰,以一部兵力分屯诏安、平和和南靖,堵截潮、汀援兵;自领大军出江东桥,迎击陈锦所部清军。
  郑军帅营扎于江东山(江东桥东侧高地),以三镇兵力屯驻东北大山下,扼守通往漳州的大道,并于山上遍扎空营栅,以迷惑敌人;以十镇兵力布防于东南小山丘地带,采取环形梯次配置,“形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中则首尾俱应”(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六年三月条。),并下令尽撤九龙江上船只,决心在此与清军背水决战;另以一部前出至深青桥、鸿渐尾埋伏,截敌归路。三月初十日,陈锦抵达角美,于距郑军五里的牛蹄山扎营。十三日上午,陈锦亲率全部兵马冲击郑军东南营垒中部,双方相持不下。成功亲督戎旗镇从江东山冲下,清军稍退。继而郑军左右两侧各镇包抄过来,四面夹攻,清军披靡败退。成功挥军追杀至牛蹄山下,清兵尸横遍野。陈锦收拾残部向北奔逃,夜间又遭郑军伏兵截击,数万兵马丧失殆尽。陈锦逃到同安后被其家丁所杀。
  长泰守将得知陈锦全军覆没,连夜弃城逃往漳州,长泰百姓迎郑军入城。四月,成功集中兵力进围漳州城,于四门外各驻四至五镇兵力,分为堵御、应援两部分,指定一名将领统一指挥;另于八角亭、东岳庙附近屯扎部分兵力,扼控进出漳州要道。漳州守将王邦俊闭城固守,上下求援,不敢出战。福建巡抚、提督得报,急忙请调浙江金衢总兵马进宝(一作马逢知)驰赴漳州解围。五月,马进宝带领骑兵1000,步卒3000入漳。成功知马进宝为清军骁将,以计逼他入城,然后继续围困。随后,马进宝出击,在东岳庙附近遭郑军伏击,副将金风被擒,损失惨重,逃到城中再也不敢出战。郑军遂加修各营盘工事,挖河沟,筑短墙,设鹿角、木栅、籧篨等,(②鹿角,树枝制成的障碍物,形似鹿角,故名。籧篨,用竹筐装满沙石堆成的防御工事。)作长期围困之准备。福建巡抚宜永贵见漳州之围未解,援兵又被困城内,便调集二百余条船只,准备进袭厦门,“效围魏救赵法”(③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以诱郑军撤漳州之围往救厦门。成功识破其谋,仅令陈辉率水师北上迎敌。两军水师相遇于崇武海面,开战时清军顺风顺潮冲下,郑军稍退;至潮退风转,陈辉座船领头冲人清军船队,各船后续涌进,清军抵挡不住,弃船登岸而逃。郑军夺得大船十余艘,胜利回师。
  漳州被围日久,城中缺粮。清军骑兵出城夺粮被歼,此后不敢出击,以致“城中食尽,人相食”(④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卷四《郑成功之乱》。),居民饿死过半,(⑤《台湾外纪》、《闽海纪要》、《海上见闻录》等书均说城内饿死70余万,疑有夸大。惟《刑科右给事中张王治残题本》(见《明清史料》已编第三本第269页)称“饿死男女数万”似较可靠。本文从《先王实录》,不书具体数字。)清兵也零星逃出投降。
  九月,清固山额真金砺统率直隶、浙江骑兵万人入闽救援。郑成功仍率师至江东桥据险迎敌。金砺接受陈锦败亡的教训,不从大道直进,改由长泰小路人漳。成功得知后,于二十六日撤围漳州,退屯古县(漳州城南),据险伏兵待敌。金砺进城后即率部与郑军对垒。十月初三日,清军分两股发起攻击。先以一股冲击郑军左翼,被树林内伏兵抄断后路,死伤过半,溃败逃回。继以一股进击郑军右翼,郑军火箭、火炮齐发,火烟被强西风打回,清军乘烟突击。因硝烟迷漫,郑军无法相互救援,败阵溃退。成功亲率戎旗镇接应,仍然抵挡不住,遂边战边退,回据海澄。此战,郑军损失不小,左提督黄山及镇将陈棒等五将领阵亡。海澄城(今龙海海澄镇)地处九龙江下游,三面环水,“与金厦二门互为表里”(①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卷上。)。郑军为长期固守,于年初占领后即增筑二丈余高的石城,与原有土城相连,并修短墙安放铳炮,挖通南部接陆壕沟,通以港水。
  顺治十年四月二十八日,金砺率满汉步骑数万进驻祖山头一带,准备进攻海澄。郑成功由厦门至海澄亲自指挥防守。郑军除以少数兵力守城外,主力布防于南门外桥头、东门外岳庙前、中权关、九都城、镇远寨、关帝庙等处。五月初四日,金砺移师妈宫前,隔河与郑军对峙,当夜即以铳炮不断轰击。郑军营垒木栅、多数崩坏。次日午后,成功命各镇挑选精勇数百人乘炮烟出击,受挫退回。连遭两昼夜炮轰后,郑军工事修了又被轰平,官兵无处站立,颇有伤亡。郑成功一面激励士气,一面下令挖地坑藏身,并亲上前沿高台观察敌情。根据谍报和观察情况,成功判断:敌只以炮轰击,不敢进击,意在逼我退回厦门;今敌火药将尽,我又不退,早晚必来决战。遂下令做好迎击准备,连夜在护城河边埋地炮(地雷)。初七日拂晓,清军分三个梯队进攻。当清军改放空炮策应进攻时,郑军立即拥守河边,用大刀大斧砍杀企图上岸之敌。清军三退三进,双方死伤不少。直到清军三个梯队大部已冲下河沟,郑军即引发地炮,炸死烧死清军无数,尸体填满河沟。成功乘势麾兵过河,追杀清军残部。金砺急忙逃回漳州。
  (三)拒清诱降分兵进取
  郑成功在闽南抗清,清将杨名高、陈锦、马进宝、金砺四次率军南援,均遭惨败。郑军纪律严明,深得人民拥护,队伍已发展到十余万人。清廷为集中力量对付西南桂王势力,便利用被挟持在京的郑芝龙对成功进行劝降。顺治十年八月,芝龙来信劝降。成功为了“将计就计,权借粮饷。以裕兵食”(②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七年八月条。),提出清方难以接受的条件,拖延时间,乘其按兵求抚的机会,分兵略地筹饷,次年正月,清军派人送来封郑成功为海澄公的爵印,八月又送来拨沿海四府给成功安置军队的敕书,成功均予以拒绝。
  顺治十一年七月,明永历帝晋封郑成功为延平王。(③郑成功受封延平王的时间,一说为顺治十年(永历七年)五月,据朱希祖《郑成功受明官爵考》一书考证,以永历八年七月为是,从之。见《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七年五月条注。)十月,郑成功命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率军数万由海道南下勤王,拟和明晋王李定国会师广州。林察未到,李定国已败退梧州。次年五月,林察班师回厦门。
  十一月初二日,漳州协守刘国柱,乘新任总兵刚到,献漳州城归顺郑军。随后,漳州所属各县相继归附。十二月,郑成功命镇将郝文兴、林胜、陈六御分别袭占同安、南安、惠安三县,安溪、永春、德化也闻风来附。继而又以地道爆破法攻陷仙游县城。漳、泉二府仅剩泉州城为清朝所有。次年二月,郑成功为加强政权建设,设置吏、户、礼、刑、工、兵六官,又设储贤馆和育胄馆。三月,改厦门为思明州。在军事方面,于澳仔(今厦门大学校址)盖演武亭,大练水陆诸军,准备兴师进取。
  顺治十二年五月,清廷命郑亲王第二子济渡(一作吉都)为定远大将军,增率清军人闽,企图以兵逼降。郑成功一面下令拆毁漳州城及沿海已占领的县城,使南下清军无城依托,以便撕杀;一面分兵南下征粮,北上牵制清军兵力。六月,前提督黄廷带领十二镇兵力南下潮州,先后攻占了揭阳、普宁、澄海诸县。七月,左军洪旭率领水陆十三镇兵力北上,准备与在浙江抗清的定西侯张名振会师人长江,牵制南下清军。因被风浪所阻,洪旭部仅攻占台州、舟山等地,未能进入长江。九月,济渡统领满汉清军三万人抵达福州,并调集本省兵力,准备进犯厦门。郑成功认为,济渡并非宿将,“不过藉兵再逼我和耳”(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九年九月条。)。遂下令将官兵家属撤往金门、镇海,空厦门岛以迷惑敌人。济渡至泉州,果然再次发信给成功逼降。成功不予理睬,随即调回南北征伐的精锐部队准备应战。
  济渡逼降不成,遂于泉州港调集船只,命泉州总兵韩沿亮为先锋,率舟师进攻金厦。顺治十三年四月十六日,清船队出港,郑军水师出围头迎战。清军先头船只被郑军火炮击沉一艘,其余即转舵逃走,郑师追击。不久,海上风暴骤起,大雨滂沱,波涛汹涌。郑师舟船收泊围头。清军船队被风浪打散,有的驶至围头被郑军夺走;有的漂到金门、青屿,向郑军乞降;有的被远漂到南海;逃回泉州港的仅十余艘;破损翻沉的30余艘,韩沿亮也葬身海中。
  粉碎清军对金厦的进攻后,郑成功日夜操练水陆诸军,准备出征。六月二十二日,防守海澄县城的镇将黄梧背叛,献城降清。海澄为郑军后勤基地,储存大量军器、衣甲、粮食,失落后对郑军颇为不利。七月,郑成功乘济渡及总督、提督全在漳州,省城空虚,密令中提督甘辉带领左戎旗等十五镇兵力北袭。十八日,甘辉师入闽江口,占领闽安镇。随即分兵进围福州城,水路溯江而上,扎营于南台城下;陆路越鼓岭,进逼城东北,整备器具,准备攻城。福州城大兵少,巡抚宜永贵一面派人驰告济渡回援,一面亲督军民守御。济渡得报,急令大军星夜北援,并命提督马得功领兵袭击铜山,牵制郑军兵力。甘辉知援兵将到,福州城坚难下,于二十七日退守罗星塔、闽安镇一带。清军出城追击,被戎旗左协黄安杀退。(②《台湾外纪》称,七月郑成功亲自指挥攻打福州,攻占了乌楼,八月十六日被宜永贵以奇兵吓走。据《先王实录》,郑成功系因济渡北援,恐甘辉轻敌,闽安难守,才决定亲征的,于九月三日抵闽安。《实录》是杨英从征亲闻目睹和郑氏六官案卷整理的,似较可信。另《榕城见闻录》是作者在福州的见闻,对郑军占闽安、围福州的记载甚详,并无郑成功攻城的记述。况且,清大军在漳州,郑成功是不会轻易离开厦门的。若济渡北援后,成功再北上,抵福州当在其后。故采《先王实录》所说。)
  八月,济渡率清军抵福州。郑成功担心甘辉轻敌出战,闽安难守,遂于十八日亲率右戎旗镇等北上。九月三月抵达闽安镇,沿江巡视后,命于罗星塔、闽安镇修筑土城,委派将领镇守,以扼福州门户。不久,他便引军出驻壶江、定海,袭取连江城。十月初六日,马得功领兵从八尺门、大〓渡越海进攻铜山,被郑军镇将黄元、郭华栋击退。
  十月,郑成功率舟师进泊三都澳。十二月由梅溪登岸,翻越飞鸾、白鹤岭进入罗源。济渡派梅勒章京(①梅勒章京,为旗的副主官。清八旗制度,每旗设固山额真(都统)一人,左右梅勒章京(副都统)各一人。)阿格商、巴都、柯如良三将领马步兵数千尾后牵制。郑军改向宁德前进,阿格商又随后跟进。成功即令甘辉等断后,以计诱敌,于险要处伏击,将其歼灭。二十九日,郑军迅速开进,清军放心追赶。至护国岭险要处,甘辉命左先锋周全斌埋伏左边,援剿后镇陈魁埋伏右边,自率一部迎敌。阿格商督兵进击,甘辉拼力死战,胜负未分。随后左右伏兵齐发,清军稍退。因道路狭窄崎岖,对清军骑兵不利,阿格商遂下令下马打死仗。甘辉见清军骑兵披挂(铁甲)沉重,步战易于疲乏,即按操法三退诱敌。阿格商果然三追,但已精疲力尽。陈魁执牌持刀直取阿格商,被对方射中二箭,伤了一刀,陈蟒及时赶到,杀了阿格商,救回陈魁。清军见主将阿格商被杀,急向后退。甘辉挥军赶杀,清军大部来不及上马就死于刀下,巴都、柯如良也在其中。随后清军余部合兵来夺尸体,恰好郑军右提督马信领兵回援,与甘辉等合力奋杀,清军仅存数百骑逃回福州。阿格商三人均为清廷勋故猛将,入关以来,声称战无不胜,故被委派为王世子济渡的先锋官,护国岭一战全部丧命。济渡在闽折兵损将,次年正月回京。
  郑成功继而围攻宁德,清守将不敢出战。郑军遂分散筹粮,回屯三都。顺治十四年三月,成功率师继续北上,至镇下澳(闽浙交界处)被风滞留,获悉其叔鸿逵病故,恐金厦有变,即回师厦门。同年七月,成功再度挥师北征。八月十二日人海门港(台州湾南侧),先后攻占黄岩、台州、仙居、天台和海门卫城。
  闽浙总督李率泰见郑军主力北上,闽安、罗星塔守军多为老弱副锋兵,便命固山额真土赖率领漳泉哨船围攻罗星塔(当时为江中小岛),固山额真郎赛率领铁兵(披挂兵)进攻闽安镇。预先调集数万民夫,自鼓山经溪头,开路直达闽安。九月十四日,清军水陆齐发,同时进犯闽安和罗星塔。闽安寨城连遭清军炮火轰击四昼夜,城墙、工事全被摧毁。郑军镇将余程率所部坚守,全部阵亡。罗星塔被困无援,镇将陈斌等数百人被俘,不屈受害。(②《台湾外纪》卷十称:陈斌等援绝,被叛将施琅招降,千余人降后被杀。《海上见闻录》也说:陈斌等五百余人降后被杀于南台桥。本文从《先王实录》校注本所载。)郑成功发觉闽安部署不当,即于十八日未接告急之前从台州回师,二十一日至闽江口琅琦岛,得知闽安、罗星塔已失,便引军回厦门。
  (四)大举北伐,保卫厦门
  郑成功在福建及浙东、粤东沿海经年攻城略地,频得频失,复明中兴大计难以实现,遂决定进取江南,夺占金陵,以“号召天下”(③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十。)。于是积极整顿军备,加强练兵选将,准备大举北伐。同时,修表至粤西向永历帝请旨,'约孙可望、李定国出师洞庭湖,会师江南。
  顺治十五年五月,郑成功统领北伐大军自厦门扬帆北上。八月,舟师至羊山(杭州湾外)遭到台风袭击,“破巨舰数十艘,漂没士卒数千”(④魏源《圣武记》卷八《国初东南靖海记》。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称,“暴风雨漂没八千余人”。),退回舟山,攻占温、台,整修船只、军械。次年五月,郑成功挥师继续北上,战船数千艘人长江,溯流而上。六月十六日一举攻下瓜州,继而占领南北咽喉镇江。由张煌言率舟师一部追击清水师至芜湖。七月初七日,郑成功指挥十余万水陆大军进围南都(南京)。(①郑军北伐兵力,《三藩纪事本末》称“甲士十七万,习流五万,习马五千,戈船八千,铁人八千。”《圣武记》则称,“戈船之土十七万,以五万习水战,以五万习骑射,五万习步击,以万人来往策应,又有铁人万人。”)于是江南震动,仅芜湖一带归附郑军的就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但由于郑成功轻敌,中了清将的缓兵之计,围而不攻,又未作防御准备,二十二日遭到清军援兵的袭击,连战失利,甘辉等将领阵亡,于二十八日退出长江。八月,再攻崇明不克。九月,回师厦门。
  清廷乘郑成功新败,命安南将军达素率领救援南都的万余骑兵入闽,并抽调直隶、浙江、广东三省水师会攻厦门。郑成功从南北防地调回部分兵力,加强厦门防御。
  顺治十七年四月,清军进围厦门,其攻厦部署:闽浙总督李率泰及叛将黄梧等集中战舰四百余艘于海澄港,企图顺流而下,牵制、歼灭郑军水师;达素及叛将施琅等集中船只二百余艘,分泊于同安南、北港(今杏林南、集美西二港湾),企图运载陆兵从厦门西北部登陆。郑成功根据清军动向,决定亲率水师主力,于九龙江人海处海门岛水域堵击海澄舟师;由辅明侯林察督率另一部水师,分泊于刘五店、高崎、洇洲、石湖头等处,阻击同安登陆船队;以陆师六镇兵力布防于厦门北部和西部沿海,由戎政王秀奇、协理戎政杨朝栋分别督守高崎和东渡地区。
  五月初十日,清军发起进攻。八时,清军数百艘战船从海澄乘风顺流而下。郑军水师头叠战舰横列碇泊圭屿(②圭屿又名龟屿,在厦门与海澄交界海中。)上游。因水势风汛未顺,郑成功下令不得起碇,泊碇与敌对打。清军船队被挡,遂以数船攻一船。郑军船只没有起碇,无法相互接应,致使一船被毁,一船被夺。当清军冲到郑将忠靖伯陈辉船上时,陈辉急人舱内点燃火药,刹时舱顶飞裂,二百余名清兵全部被烧死和掀落海中淹死。吓得清军不敢再过船近战,只以炮铳对击。十时许,潮平风顺,郑军船只起碇。清军船只排拥冲下,郑军头叠船只稍向后退。郑成功即亲驾哨船来往指挥头叠、二叠船只前冲。郑军战船奋勇直前,闯人清军船队,并跳上敌船拼杀,接连夺获清先锋昂拜、乌沙、耿胜三艘座船,(③杨英《先王实录》称昂拜章红眼,即梅勒章京昂拜,绰号红眼。)生擒满将呢马勒、石山虎等,清船队被冲散。午后,驻守金门、浯屿的郑军水师船只也驶入海门并力冲杀,清军舟师逃回海澄港。
  在海门海战打响时,同安清军船队驶出南、北港,从厦门西岸北段的赤山坪一带登陆。驻泊高崎的郑军水师西进迎击,冲沉对方数船。因郑军船大,内港水浅行动不便,致使清方哨船迭进登陆。随后潮水上涨,驻泊石湖头、抦洲、刘五店的郑军水师先后赶到,控制了整个海道。清军无法继续登陆,后续船队退人同安港。已登陆的清军经激战后从前冲镇防御地段突破。王秀奇命驻守高崎以东的右虎卫镇驰援。该镇镇将陈鹏通敌,不肯发兵。但所属协将不顾陈鹏禁令,各率部出援。右协陈蟒从右边疾进,旗协刘雄从水墘抄出,均到赤山坪迎敌。各镇援兵合力奋击,杀死登陆清兵甚多,生擒300余人,其余被赶下海。登陆清军多为披挂兵,入海后陷入泥淖,千余人全被淹死。(①清军厦门登陆情况,各书说法不一。《先王实录》记载甚详,其中包括战前部署,战斗经过、战后郑成功在议功进呈上的批文,故按《先王实录》整理。)
  达素攻厦失败后回到福州。郑成功去信并附上女人服装,激他再战,达素不敢应战,十月被调回京。(②一说达素回到福州后,畏罪吞金自杀。而《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二《达素传》则说,达素回京后仍旧供职,于康熙八年始被罢职,与《先王实录》说法相吻合。故采后者所说。)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郑经攻略闽粤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明朝隶属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管辖。天启四年(1624)被荷兰殖民者侵占,驻有陆军2000余人,重点据守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镇)及赤嵌城(今台南市内)。
  郑成功深感沿海诸岛处于清军威胁之下,南北征战屡遭牵制,自北伐失利尤其是达素攻厦后,就决心实行战略转移,渡海东征,收复台湾,以建立稳固的抗清基地。经过整修战船、筹备军粮和对航道、敌情的侦察,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二十三日,亲率十三镇官兵(约二万五千人),数百艘战船,自金门料罗湾起航东渡。次日抵澎湖,遇大风,停留数日。四月初二日(③杨英《先王实录》为四月初一日,而荷兰官方和私人著作记载均为公历四月三十日,即阴历四月初二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郑成功收复台湾》认定为四月初二,从之。)出敌不意,乘潮人鹿耳门至禾寮港登陆。郑军登陆后,迅速进逼赤嵌城,连挫荷军的水陆进攻,迫使赤嵌城守军于初六日投降。随后,乘胜进围台湾城,同时分军收复其它失地,组织部队开荒,解决军粮问题,以作长久围困之计。闰七月二十三日,郑军击败了荷军从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派来的援军,使龟缩台湾城的荷军处于绝境。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十二月十三日签字投降。被荷兰侵占达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
  台湾收复后,郑成功即以赤嵌城为东都,于台湾设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加强台湾的政权和经济建设。
  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日,39岁的郑成功于台湾病逝,他的长子郑经嗣位。清廷利用局势变化时机,加紧军事和政治攻势。郑军在沿海的势力大为削弱。康熙二年十月,清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以及施琅、黄梧诸军,联合荷兰舰队,攻陷厦门、金门,大肆屠杀岛民,将城寨、房屋“尽行拆卸焚毁”(④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六《厦门大捷》。),迫迁居民于内地。铜山、南澳等各岛也相继失陷,郑经率军退守台湾。
  康熙十二三年,原降清被封王的吴三桂、耿精忠、尚可信先后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云南,耿精忠起兵福建,尚可信起兵广东。郑经乘势发兵进攻闽粤沿海。由于耿精忠、尚可信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闽粤地区守将和士兵纷纷归附郑经。至康熙十五年,郑经“悉有泉、潮、漳、韶、惠、汀、兴、邵八郡之地”(⑤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卷四《郑成功之乱》。)。当年十月之后,耿精忠、尚可信又先后降清,并与清军联合进攻郑军。郑经率领所部在沿海与清军展开了拉锯战,曾于康熙十八年在海澄围歼了三万清军。随后,清军反攻,郑军连连失利,退守沿海诸岛。康熙十九年,海坛(平潭岛)、金门、厦门相继失守,郑经率余部回台湾。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病故,年仅十二岁的次子克爽嗣位,“幼弱不能莅事”,“人心益失”。(①魏源《圣武记》卷八《康熙戡定台湾记》。)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清廷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领军进取台湾。八月,郑克爽投降,清朝统一台湾。郑成功及其子孙三代抗清三十八年,至此便告结束。
  二、蔡牵海上起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海禁,东南沿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政风日坏。一方面,商人勾结官府,从外贸中获取高利而暴富;另一方面,广大渔民、农民在封建剥削下,生活极其艰苦,贫富悬殊非常突出。时值沿海连年遭灾,米价飞涨,由于生活所迫,“失业贫民无不出海为盗”(②《清仁宗实录》卷二,嘉庆元年二月条。),形成了几股“劫海”的海上武装集团。
  蔡牵,福建同安人,家庭贫寒,(③有人说,蔡牵是以弹棉为生的手工业者。见《台湾杂谈》,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于乾隆六十年(1795)参加海上武装集团,并成为首领。由于他劫富济贫,“善捭阖,能使其众”(④魏源《圣武记》卷八《嘉庆东南靖海记》。),力量不断壮大。嘉庆五年(1800),他收并了安南夷艇,(⑤安南(今越南)阮光平夺得政权后,招纳亡命,配以艇船,令劫中国沿海商船,以佐国用。光平死后,其子福映受中国封,断绝与劫海艇船的联系,其在福建沿海的艇船遂为蔡牵所并。)被清军打散的水澳、风尾帮等海上武装集团又来归附,遂拥有战船百余艘,义军万余人,并与陆上天地会党(⑥以抗清复明为宗旨的群众秘密结社。)相连结,从而控制了闽浙沿海部分地区,对进出的外国商船实行征税。此后,蔡牵率领海上义军,活动于北自山东、南至两广一线沿海,攻城略地,屡次打击清军。
  蔡牵的舰艇船高炮大,清军“水师战舰不能制,(浙江巡抚阮元)乃集捐十万金付(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三十(艘),名曰霆船,铸大炮四百余(门)配之”(⑦《清史稿》卷三五0《李长庚传》。)。嘉庆六年(1801),清军水师装备霆船后便不断出洋追歼蔡牵船队。蔡牵采取分散游击,避强击弱,与其周旋于闽浙海面,使清军疲于南北奔命。嘉庆七年三月初五日,蔡牵在南日岛海面与闽浙水师发生遭遇战,损失战船3艘,随即向外海转移。五月初一日,蔡牵乘清军无备,率500余人夜袭厦门海口的大担、二担岛,全歼守军,夺得大炮13门。
  嘉庆八年(l803)正月,蔡牵率船队北上浙江定海,往普陀山进香。李长庚率浙江水师掩至,占据上风发炮攻击。义军抗击失利,损失较大,退回闽海。二月,李长庚追至闽东三沙海面。义军因粮食、火药已尽,篷破桅坏,无力再行抵抗,蔡牵即利用闽浙总督玉德与李长庚的矛盾,向玉德伪降。当浙江水师退走后,义军在闽东人民的支援下,“缮樯械,备糗粮”(①魏源《圣武记》卷八《嘉庆东南靖海记》。),继续扬帆海上。尔后,“赂闽商造大艇,高于霆船”(②《清史稿》卷三五〇《李长庚传》。)。六月,蔡牵于海上劫得台米数千石,并接济广东海上义军朱〓部,朱〓便率所部数千人与蔡牵联合反抗清朝。至此,海上义军声势复振。
  嘉庆九年(1804)三月初十日,蔡牵与李长庚战于闽东浮鹰岛海面,双方各有伤亡。为了保存实力,蔡牵引军转战台湾。四月中旬,驶抵鹿港,进泊鹿耳门。二十八日乘雨袭击台湾重镇北汕,守军来不及发炮即溃败,游击武克勤、守备王维光战死。义军“遂燔木城,毁炮台,夺铁炮”。三十日夜又“焚鹿耳门营署,火光达安平”。(③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二《海盗传》。)总兵爱新泰移驻安平,不敢往救。五月下旬,蔡牵回师闽海,又有广东红头艚20余艘来附,会师于竿塘(今马祖)海面。六月初五日,温州镇总兵胡振声奉命带领在闽运木的20余艘战舰率先进攻,与义军激战于浮膺海面,总兵坐舰被击毁,胡振声以下官兵80余人丧命。义军获胜后,即分三帮北上浙海。清廷急命沿海水师严防谨守,合师“会剿”。八月二十日,李长庚率浙闽4镇水师合击蔡牵于定海以北海面。义军各帮未能密切配合,损失艇船3艘,从北关退走。蔡牵将这次失利委过于朱〓,朱〓不服,遂率所部单独行动,蔡牵之势少衰。之后,蔡牵几次海上作战均不利。
  嘉庆十年(1805)四月,蔡牵集中艇船百余艘进攻台湾。在漳化洪老四数千义军的配合下,攻占淡水,“据沪尾,焚艋舺(今台北)”;继而分兵南渡,又有凤山(今高雄)吴淮洒义军响应,遂克凤山。“官军皆闻风而靡”(④连横《台湾通史》三十二《海盗传》。),伤亡惨重,龟缩府城(今台南)及其附近。蔡牵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称镇海威武王,建元光明,设文武官制。十一月,义军一面逼攻府城,一面于鹿耳门、淡水等地设防,以对付大陆来援的清军。蔡牵亲率船队游弋海上,指挥海陆攻防。十二月二十四日,蔡牵于海上击溃台湾总兵爱新泰船队进犯。
  嘉庆十一年(1806)正月,李长庚率闽浙水师援台。因鹿耳门为义军沉船所阻,命金门总兵许松年、澎湖副将王得禄率小舟从南北汕大港门进入内港,乘夜以火攻袭击义军船队。蔡牵战船被焚20余艘,退保洲仔尾。二月,清军水陆夹击洲仔尾,义军陆上营寨被毁,船队被困。初六日,风潮骤涨,沉舟漂起,蔡牵乘机率战船30余艘夺鹿耳门而出,退回闽东水溪、大全休整,“装篷镡洗”(⑤《清仁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一,嘉庆十一年五月。),补充粮、药。清军在鹿耳门获胜后,加紧对岛上义军进行反击。义军连连失利,淡水、凤山等要地先后失陷。三月,钦差大臣、广州将军赛冲阿领援兵抵台。(⑥清廷命广州将军赛冲阿领兵援台后,认为“福建水陆官兵七万有余,调渡台湾者不过三四千”,难以对付二万义军,又令成都将军德楞泰“调四川兵3000赴剿”,德楞泰又奏准从两湖、两广、山东各调兵二千人随行。另调吉林、黑龙江兵赴闽参战。但因台湾战事基本结束,后者未见抵台。)五月,蔡牵在率船队赴台。进攻噶玛兰(今宜兰)、鹿耳门均受挫。逐放弃台湾,撤回闽浙沿海。
  由于清廷逮治闽浙总督玉德“协剿”不力罪,闽浙沿海实行严格的坚壁清野,蔡牵船队的粮饷硝药得不到补给,船炮得不到修理,只得分散游击。此后,与清水师多次交战中,互有胜负。
  嘉庆十二年(1807)十二月,李长庚侦知蔡牵行踪,即与福建水师提督张见升合围蔡牵于南澳东南之黑水洋。蔡牵在数倍于己的清军围攻下,奋起抗击,船艇大部被毁,最后仅存三艇。当蔡牵座艇后梢被李长庚坐船挂住,清副将印得方跃上艇时,蔡牵镇定指挥,迅即以尾炮击倒李长庚。水师各船见主帅身亡,顿时惊散。张见升“不战,遽引舟退,牵得以逸安南”(①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各省之叛乱》。)。因此,张见升被逮往京城问罪。
  嘉庆十三年(1808)秋,蔡牵重聚50余艘艇船,再入闽浙海面,劫商船,袭兵舰。闽浙水师频频出击,蔡牵船队多次受挫。十四年八月十七日,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浙江水师提督邱良功分率两省水师,合击蔡牵于舟山海面。是日,双方激战于渔山外海,互有伤亡。次日,蔡牵船队边战边走,傍午越过了黑水洋。清军深恐蔡牵走脱,决定采取“分船隔攻”的近战战术,将义军船队分别包围,使其无法互相应援,并集中围攻蔡牵座艇。邱良功首先逼近蔡艇,两篷交结。蔡牵即以碇猛击邱船,并以矛刺伤其左髅。良功身伤船坏,王得禄继又冲上。蔡艇弹丸用尽,遂以银元用炮子,击伤得禄额、腕。王得禄遂令向艇上投掷火斗、火罐,并靠上蔡艇。蔡牵见尾楼着火、清军已跃上艇,毅然引爆巨炮,裂船自沉。蔡牵和“船内伙众共二百五六十名”(②魏源《圣武记》卷八《嘉庆东南靖海记》。)壮烈牺牲,其它船艇部众千余人降清。
  蔡牵海上起事十余年,台湾海峡两岸群众受其旗者数万人,多次打败清军,给清朝统治者以重大打击。但其劫海行为对海上生产和贸易则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厦门抗英军登陆作战
  厦门是福建的重要门户,面对台澎,背靠漳泉,分控东南沿海。港内有鼓浪屿、大屿、猴屿、火烧屿等依托,港外有青屿、浯屿和金门诸岛屏卫。厦门本岛及附近各岛驻有清军水师850名,陆军800名,另有水勇300余名,在新筑炮墩及旧炮台内共安有大小火炮280余门。
  道光二十年(1840)夏,英国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借口清朝在广东虎门烧毁其走私鸦片,发动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五月,英侵略军舰队驶达广州海面,以少数舰只封锁珠江口后,即起航北犯。六月初,英舰队驶经福建海面时,侵略军总司令懿律以递送《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副本为名,派舰长包诅率载有44门炮的“布朗底”号军舰,闯人厦门港挑衅。
  六月初四日(7月2日),英舰“布朗底”号由青屿强行进港,并派一名少尉军官偕翻译划舢板递送照会副本,遭到岸上清军拒绝。次日,包诅再派舢板强行靠岸投送,又遭清军拒绝,英舰遂“换旗开炮,直扑炮台”(③王光谦《东华续录》道光二十年七月条。),使厦门炮台和民房多处受损。清守军忍无可忍,当即还击,“哨船及岸上弁兵枪炮联络”(④王光谦《东华续录》道光二十年七月条。),毙伤英军多人。包诅害怕势孤吃亏,“系书(副本)竿头,树立于滩上”(①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5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退出厦门港,北上追赶舰队。但留军舰、运输船各一艘封锁港口,进行多次挑衅,均被守军击退,不久也北上定海。
  英军攻占浙江定海,北犯渤海湾,清廷被迫同意在广州会谈,英军撤兵南还。十二月,广州谈判破裂,英军攻陷虎门,继而围攻广州。道光二十一年四月,清廷乞和,屈辱签订《广州和约》。英政府仍嫌勒索太少,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主持扩大侵略战争。七月,璞鼎查抵达澳门,会同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卧乌台,率领军舰10艘、轮船4艘、运输船21艘,装载陆军2500余人,驶离香港,第二次北犯。
  签订“和约”后,英军退出虎门,清廷误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下令沿海各省将军和督抚,酌量裁撤调防官兵。六月下旬得到英军即将再犯闽浙的报告后,道光帝仍不以为然,于七月初三日批复:除“镇海、定海紧要处,酌量暂留弁兵外,其余调防官兵,即著奏明裁撤归伍。……不必为浮言所惑,以致糜饷劳师”(②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43页,引自《廷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二)第1129页。)。可是,事隔数日,英舰的大炮就在厦门开火。
  厦门防务,自上年六月英军侵扰后有加强。在浯屿、青屿、大担、小担四岛增筑了炮台;本岛东部自白石炮台至沙坡尾一带,改沙囊为石壁,高一丈,厚八尺,长五百丈,每五丈留一炮洞,安炮100门;曾厝垵、何厝等处也增筑了炮台;鼓浪屿为咽喉要地,有多座坚固的石砌炮台,并环以沙墩炮台,以增强主炮台的防御能力,计安炮79门。英军再次进犯前,整个厦门地区共安设大小炮279门,有水陆防兵2800人,并有9000余名水勇、乡勇可供调遣。
  七月初九日(8月25日)晚,英舰自广东驶到厦门南之青屿附近碇泊集结,随即向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发了限期献出厦门的最后通牒。当时,窦振彪“以广东和局甫成,现当无事”(③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112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正率水师出巡外洋,闽浙总督颜伯焘督同道员刘耀春,传令清军据守各要隘,准备抗击侵略军。
  初十日晨,英军先以火轮数艘对鼓浪屿和厦门实施火力侦察,接着大队兵船闯人。白石头、鼓浪屿、屿仔尾等炮台守军,以猛烈炮火三面环击,击沉英军火轮二艘、兵船一艘。(④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114页。另《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三十一,闽浙总督颜伯焘称:“打沉该逆火轮船一只,兵船五只”。)英军集中七八艘舰的二三百门炮对各炮台逐个猛轰。下午一时,英舰三艘对鼓浪屿和厦门沿岸各炮台继续进行炮击后,英军一部乘舢板首先在鼓浪屿登陆。由于英军火力猛烈,守军稍事抵抗即溃散,鼓浪屿于下午三时落人敌手。与此同时,另几艘英舰进攻厦门以东各炮台,守军坚决抵抗,有的击退登陆兵达三五次之多,总兵江继芸、副将凌志、游击张然等先后壮烈牺牲,守兵伤亡数百人。下午四时左右,白石头及其以西各炮台被英军火力击毁,英军遂从此登陆。此后,英舰火力延伸,轰击厦门城,守城清军向虎头山退却。傍晚,厦门被英军占领,颜伯焘、刘耀春退守同安。但厦门人民并没有屈服于外国侵略者,他们组织了两支抗英武装,不断袭扰英军,在十余天内打死打伤侵略军200余人。
  厦门沦陷后,清廷急调2000名江西兵援闽,严令颜伯焘收复厦门,并命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奉天沿海诸省停止撤兵,加强防御。
  二十一日(9月5日)晨,英军撤出厦门,以军舰三艘、运输船三条,及陆兵400名留守鼓浪屿,其余舰船全部北驶。随后,英军继续增加侵华兵力,连陷定海、镇海、吴淞、镇江等地。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清廷被迫与英方签订《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这个外国侵略者强加于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元。
  四、会党起义
  明末清初,福建人民抗清最久,频繁的战事使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死亡和逃亡者不知其数。到了康熙中期以后,局势相对稳定,但官府的苛捐杂税和地主的残酷剥削,仍使劳动人民处于极端困苦中。因此,不少人迁渡台湾、南洋谋生,有的秘密结社,团结互援,对抗官府。早在清初康熙、乾隆年间,闽中、闽南一带就出现了以抗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组织。以后,这种秘密会社逐渐传播到东南各省和南洋地区。太平天国革命期间,福建的会党组织遍及全省各地,有小刀会、红钱会、黑钱会、江湖会、闹公会、红会、花会、黑白旗、红白旗等。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推动下,他们纷纷响应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黄位、黄德美领导的闽南小刀会起义,林俊领导的闽中红钱会、黑钱会起义。
  (一)闽南小刀会起义
  闽南小刀会于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创建于厦门,会首是同安店前村华侨陈庆真。不久遭到清政府镇压,陈庆真等便转移到龙溪、海澄、同安三县交界的农村继续活动。后来,会众发展到上万人,活动地区遍及闽南各县。咸丰元年(1851),陈庆真、王泉等50名骨干先后被捕牺牲,组织受到严重破坏。是年,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全国掀起了反清高潮,闽南小刀会在海澄县归国华侨江源、江发兄弟领导下,积极准备起义,因事机不密,江源、江发等五人被捕,刑毙于省狱中。会众便推举黄位、黄德美继续组织起义。
  黄位,同安上巷社人,以贩牛皮为业,绰号“牛皮位”。黄德美,同安石兜社(今属龙海角尾乡)华侨地主,黄位是他的养子(一说是族叔)。他俩为人慷慨豪杰,交游甚广,深得会众拥护。起义前,闽南各地小刀会首领于厦门秘密集会,统一认识,约期起事。两黄回来后,在灌口刘心庵地方集合附近十八社2000余会众,誓师起义,公推黄位为大元帅,黄德美为大统领。咸丰三年四月初六日夜,起义军进袭海澄,一举攻克县城,次日占领石码,随即乘胜围攻漳州城。漳州守军上年大部被调往湖南对付太平军,当时守城的多数是临时雇请的兵丁,战力极弱,且城内又有小刀会会众内应,所以初十日城就被起义军占领。兵备道兼知府文秀、总兵曹三祝抗拒,被义军所杀。同日,另一路起义军攻占长泰城。小刀会起义后,附近农民“闻风蜂起”(①黄家鼎《马巷厅志》附录《小刀会匪纪略》。),两三天内义军队伍已达8000余人。十一日,黄位、黄德美率领3000义军,以篷船30余艘,从石码渡海进攻厦门。厦门水师提督施得高正率舟师出巡外海,起义军在洪英领导的厦门小刀会的策应下,顺利占领厦门。施得高回航后泊于中港,派游击郑振缨领兵200余人向镇南关(今思明南路大生里附近)反扑,很快被起义军歼灭。施急率水师退守刘五店和马巷。当晚,起义军元帅黄霸业、军师蔡茂昭领兵一部进攻同安。清参将雅尔颂阿和知县李湘洲连夜弃城逃走。十二日晨,城内群众以鼓乐迎起义军入城。起义军稍事休息,即继续进军攻克安溪县城。十三、十四日,另一支起义军连克漳浦、云霄和诏安的铜山(今东山岛)、平和的琯溪等城镇。二十二日,施得高亲自率兵600人,从沙尾坡登岸,很快又被起义军击退。
  小刀会占领厦门后,即着手建立革命政权,废除苛捐杂税,严令所属:不准恃强欺弱,不准恃众欺寡,不准理曲袒亲,不准假公济私。由于起义军“行为和平,大孚人望”(②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第130页,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下等阶级同他们亲如兄弟”(③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第505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市民乡民“从之如归”(④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咸丰三年四月。),革命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小刀会乘“闽兵外援内虚”(⑤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咸丰三年四月。)举兵,势如破竹,九天之内占领了闽南大部州县。但随着占领区扩大,兵力分散,有些城镇得而复失。初十日,起义军占领漳州后,主力即转攻厦门,清游击饶廷选率余部,配合龙溪县令苏宗勤、海澄县令汪世清带领的民团,串通城内的绅士,于十二日乘文秀的儿子恩志入城寻找父尸之机,突然袭取漳州城。起义军仓促应战,众寡悬殊,阵亡千余人,首领谢厚、将军吴魁、军师陈金斗等被俘。过几天,安溪、云霄、同安、漳浦、铜山等城镇也相继陷落。
  在小刀会起义的同时,红钱会、黑钱会起义军也连克闽中各县,全闽骚动。福建兵少库虚,巡抚王懿德穷于应付,只好将省城各标营交给总兵郭仁布带领,会同兴泉永兵备道锡藩所部,配合水师提督施得高进攻厦而把浦城枫岭守军调到延平(今南平),扼守闽江上游,再以部分水师防守闽江下游,以保省城安全。清廷认为厦门为福建要地,务必乘起义军初起“及早扑灭,否则滋蔓难图矣”(⑥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三年五月。),即令广东巡抚叶名琛雇募红单船,并抽调潮州兵勇,驰赴厦门协同镇压。六月,各部清军集结同安刘五店一带,会攻厦门。总兵郭仁布、参将琳润畏死,迁延不进。起义军抄间道出刘五店侧后。锡藩会同水师迎击,其部将林向荣倒戈归顺起义军。锡藩腹背受敌,溃败,乘水师船只逃走。起义军乘胜出动战船40余艘,于十六日进攻金门。金门与厦门仅一水之隔,互为唇齿。起义军初占厦门时,上了金门绅士的当,未及时攻取,此时岛上已作充分准备。起义军进抵后埔海面(大小金门之间),即遭岛上炮火轰击,无法靠岸。随后,清水师战船从后丰港冲击,起义军抵挡不住,损失战船九艘(一说11艘),阵亡淹死数百人,将领林沙、林桂被俘,余部败归厦门。
  七月,王懿德奏准起用久历戎行、革职家居同安的提督李廷钰督师进攻厦门。二十三日,清军从镏江越五通水道登岛,二十五日抵金瓜亭,进攻文灶。起义军奋勇抗击,元帅黄潮力战阵亡,首领黄英被俘就义。清军也伤亡不少。之后,清军进攻,义军除正面迎击外,还进行迂回侧击,清军屡战不能得手。李廷钰遂分兵占领南部的曾厝垵,以牵制起义军兵力。尽管如此,由于起义军顽强节节抗击,清军进展缓慢,常常处于对峙状态。八月,王懿德亲临泉州城督战,李廷钰把招募的亲兵也投入战斗,才从麻灶埔、将军祠、金鸡亭逐步逼近厦门城。九月,提督施得高、总兵陈鼎鳌率闽粤水师占领鼓浪屿,切断起义军从海澄来援和补给的水道。李廷钰督率各部清军三面包围厦门城,多次攻城,均被起义军击退。至十月十一日,起义军因援绝粮尽,才从西门撤退入海。起义军白天撤走,“并未受到胆怯的清军的阻挠”(①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第130页,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及至全部走完,“官军才入城市,纵兵劫掠,戮及童稚,刀钝而不血,则并缚数人而投入海”,“有一日斩杀至二千人以上者”。(②徐珂《清稗类钞》第27册,《会党类》第14页。)
  小刀会退出厦门后,海澄、长泰、琯溪也相继失守。在同安城郊的起义军将领黄霸业、蔡茂昭被捕,壮烈就义。黄德美退到龙溪乌屿桥(江东桥)备舟准备出洋,被同族地主黄伦等告发,被捕至厦门肢解惨死。黄位率余部游弋于海上,继续进行反清斗争。后曾联合广东澄海黄兴顺的抗清船队,袭击厦门和台湾的淡水、鸡笼(基隆)等地,直到咸丰八年(1858),才在海上被消灭。
  (二)闽中红钱会、黑钱会起义
  起义主要领导人林俊,是永春州(今永春县)武生,学名万青,善骑射,以豪侠闻名。他受红钱会、黑钱会反清复明的影响,少年时期就决心要推翻清朝。太平天国革命后,他积极联络会党,以调解械斗、教练武术为名,在永春、德化、南安一带发动群众,准备起义。他的挚友,黑钱会首陈湖和在延平当船工的红钱会首黄有使(即黄友)均答应同时举事。其父武举人林捷云怕他惹祸,将他“执以送官”,而会众“千余人已布满城内,声言与大帅共命”,(③民国《永春县志》卷一《大事记》。)永春知州崔洲被迫将他释放。
  咸丰三年(1853)四月,闽南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了厦门和周围各县。林俊见时机已到,便在城西金峰山聚众宣布起义,二十四日率领数千起义军攻克德化县城,知县申逢吉弃城逃走。永春知州崔洲便杀了林俊的父亲,并诛累其亲友。林俊即回师永春,三十日攻破州城。由于永春豪绅带领团练拚死反扑,泉州清军也赶来支援,永春、德化二城得而复失。五月,林俊率领起义军北进,准备与攻下永安、沙县、大田的黄有使、江水领导的红钱会起义军会师,进攻延平。当林俊抵达沙县时,黄、江起义军围延平,因清提督炳文率军来援,已退回永安,沙县已经失陷。林俊单独围攻沙县不克,遂向尤溪转进,于六月初八日攻下尤溪城。负伤逃走的尤溪县令金琳召集各乡民团,在清军配合下进行反扑。林俊主动退出县城,迎战于山头窑地方。起义军失利,林俊负伤,军师僧人阿金等多人被俘,遂退至尤溪二十都深山休整。此时,永安、大田也相继失守,黄、江起义军退到岩洞寨山区。林俊伤后即率余部返回永春。
  林俊回到永春后,在陈湖黑钱会的配合下,于七月中旬在桂洋地区打了胜仗,杀了清军游击恒动、都司暨青云,乘势先后重占德化、大田县城。八月中旬,林俊引军指向闽中沿海,二十四日一举袭占仙游县城,杀了知县黄曾志。他积极调解莆仙黑白旗群众之间的矛盾,使其团结抗清。九月初八日,林俊起义军在数千黑白旗群众的配合下,围攻兴化府城,因海坛总兵钟宝三领兵来援,起义军退回仙游。在泉州督师进攻厦门小刀会起义军的巡抚王懿德,见福州至泉州的通道被切断,急忙分兵2000北击,林俊命其兄林广带领一部起义军到枫亭阻击。十七日,林广乘清兵刚到,立足未稳,突然发起进攻,杀了游击周兆麟和新任仙游知县黄际虞。清军溃败。二十三日,林俊再次联合黑白旗群众进攻兴化府,第二天遭到城内清军和城外豪绅武装的夹击。起义军受挫,一部退回仙游,一部转移到永福(今永泰)、福清边界山区。兴化清军乘起义军新败,以2000兵由间道偷袭仙游。二十九日,清军抵达仙游城东五里的陵陂,黑白旗伪装“乡团”,诱其进入城南东屏山伏击圈内,一举将其歼灭,杀了参将瑞文、游击周向宸和通判其昌。十月初,起义军攻占永福县城。中旬,清军击退厦门小刀会起义军,移兵北上。林俊见态势不利,主动撤离仙游、永福。
  林俊离开仙游后,回师德化,占据永春与德化交界的虎豹关。十一月,清总兵吕大升、钟宝三等领兵进攻德化,途中遭到起义军袭击,游击王应选、都司苏起鳌被杀。在虎豹关前,起义军又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后来,永定知县以“乡勇”为向导,从小路攀岩而上,偷袭焚烧起义军关寨,起义军退守德化县城。十二月初,起义军在城郊与清军恶战失利,黑钱会首领陈湖牺牲,(①民国《永春县志》称陈湖为内部所害。本文从《王靖毅年谱》卷上,咸丰三年十一月。)林俊率余部转移到永春西部与安溪交界的覆鼎乡帽顶山。该山四周皆悬崖陡壁,山顶平坦,水源充足,起义军在山顶筑寨屯粮,准备长期固守。咸丰四年初,在闽北坚持斗争的黄有使、江水因彼此不和,被清军各个击破,江水牺牲,黄有使率余部到帽顶山与林俊会合。清总兵钟宝三、道台胡应泰、知州崔洲带领5000兵勇围困山寨,屡攻不下,又以招降、离间瓦解起义军,也未得逞。直到三月八日夜,因寨内粮草被安溪练总李维霖收买的内奸烧毁,林俊才引军转移到南安炉内乡一带山区。
  林俊转移后,清军一时不知起义军去向。四月初,起义军已作好反“围剿”准备,钟宝三才领兵至南安,刚到厚阳杉仔隔屯兵,即遭起义军夜袭。由于起义军得到炉内人民的掩护,清军连日“剿捕,逆踪杳然”(②沈储《舌击编》卷三,咸丰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禀》。)。至五月,钟宝三发现起义军在湖内村的据点,便开始进攻。林俊以一部兵坚守湖内土堡(土楼),自领其余起义军游动于附近山中策应。土堡背山面水,石砌墙厚二尺八,高四丈,可屯兵千人。清军进攻时,土堡内守军居高临下,顽强抗击,山中起义军则抄袭清军侧后。因此,清军连攻20余日,均未得手,南安知县反被起义军抓走。此时正当雨季,清兵长期露宿,日晒雨淋,伤病死亡日众,钟宝三便找个借口,怏怏退兵。
  林俊应黑白旗首领朱三、陈尾之请,于六月初三日到仙游盖尾乡一带,与朱、陈共同领导数万旗众抗清。清方在仙游集中7000兵勇,由总兵吕大升、钟宝三、道台徐宗干、保泰分别率领“围剿”。林俊利用有利地形,采取流动作战,与敌周旋达数月之久。闰七月,清方收买内奸杀害朱三。清军为搜捕林俊,采取烧光政策,“迭用炮火挨乡焚烧”(①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清》七,咸丰四年闰七月。)。九月十七日清军攻陷盖尾,陈尾被俘受害,林俊突围转移。
  形势对起义军不利,林俊所部离开盖尾后即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于晋、南、永、仙交界山区。为了迷惑敌人,还散布“林俊已在盖尾被烧死”的假消息。不久,黄有使在永春被捕牺牲。王懿德遂于咸丰五年初宣布“全省肃清,大军凯撤”(②王家勤《王靖毅年谱》卷下,咸丰五年。)。可是,当年四五月间,林俊又于南安与永春交界的云峰山集合2000余人,开赴闽北,占据顺昌班宝山、淹山,袭击沙县、将乐、顺昌等地。九月,清廷下令:“林俊一犯,于一月限内务期必获,若仍前懈驰,著即严参”(③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五年九月。)。王懿德不得不再次调兵“进剿”。但“剿”了一年多,起义军仍十分活跃,到顺昌督“剿”的延平知府金万清、守备王三韬先后被起义军击毙。
  林俊再到闽北时,曾派人到江西与太平军联系,请求支援。咸丰七年二三月间,太平军杨辅清等部首次入闽,连克光泽、邵武、建阳、汀州等府县。林俊即在晋江与南安交界的大罗溪、吉火一带重新聚众万人,并以太平天国“英烈王三千岁”(④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三,《陈奏泉州守城获胜疏》。按:太平天国并未授予“英烈王三千岁”封号,林俊假借此封号是为了号召群众。)名义发布告示。两次攻打南安县城和围攻泉州府城都未得手。林俊便率领起义军经永春、德化、大田北上。闰五月抵达沙县,连败沙县知县严葆铦、游击王金镛所部官军,围攻县城七日不克,遂继续向北挺进,拟与太平军会师。此时,入闽的太平军已折回江西,会师未能实现。七月二十一日,起义军经过顺昌仁寿乡时,林俊率先过仁寿桥,被一名躲在桥下的乡勇开枪击中,落水身亡,年仅31岁。林俊死后,起义军一部留在闽北继续斗争,其余退回永春、南安,于同治四年(1865)被左宗棠湘军所镇压。
  福建会党起义打击了当地封建势力,牵制了清军兵力,有力支持了太平天国革命。
  五、太平军转战福建
  清咸丰六年(1856)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江西率领二三万人回援天京(今南京)后,太平军在江西战场即由攻势转入守势,原占领的数十座城镇,有的被清军夺回,有的受围困,处于被动局面。这时,在赣东的部分太平军开始转入福建,开辟新战场。
  咸丰七年二月三十日,国宗石某(⑤国宗为东、西、南、北、翼五王的兄弟,天王本家兄弟亦称国宗。其地位相当于四等王。石某是哪一位不明。)领兵自江西泸溪(今资溪)经铁牛关入闽,占领光泽县,杀了知县蒋仁瑞。三月初六日,国宗杨辅清、杨义清和祷天侯胡寿阶等部又从泸溪人云际关,攻占邵武府(今邵武县),杀死粮道王训茅、知府娄浩等。设立乡官,收纳贡税。石某见友军已占邵武,便于三月十四日南下占领泰宁县,随后转入江西。太平军入闽时,驻守杉关(光泽西)的副将张从龙、参将琳润等弃关内逃。闽浙总督王懿德急忙请调浙江、广东部分兵力,加强闽北、闽西防御,并由福州亲到延平(今南平市)督师。
  入闽的太平军占领邵武后即兵分三路:杨义清部于石某转入江西后,南下占领泰宁。胡寿阶部从邵武南进,于四月初一日占领宁化。清总兵富勒兴阿守竹篙岭,太平军未到就逃走。胡寿阶便会同闽广起义部队,于四月初七日攻占汀州府(今长汀县),杀了知府延英、同知朱式景。同日,当地起义部队攻克清流、归化(今明溪县)二县。四月中旬以后,胡寿阶部撤出汀州,连陷连城、武平二县。后受到汀漳龙道道员英朴所部清兵和当地地主武装的攻击,于六月分别从宁化、武平退人江西。杨辅清部于三月十九日,分兵攻占建阳、崇安二县,二十八日主力围攻建宁府(今建瓯县)。王懿德急令福建水师提督钟宝三从闽东西援,游击毕定邦由浦城南援,自率舟师由延平北救。杨辅清部连日攻城未下,四月十八日以地雷将东门城墙炸崩五丈多,随即蜂拥而进。由于知府刘翊宸率兵死守,仍然未能攻入城内。此时,清军各路援兵已到,代理按察使赵印川与毕定邦水陆并进,南北夹击,王懿德亲临督战。太平军多次中伏受挫。五月初一日,杨辅清撤围建宁回师邵武。闰五月初七日,杨辅清得知石达开已领军南下,便开始从邵武等地撤军,二十二日进入江西新城(今黎川),准备与翼王会师。
  咸丰六年秋,天京发生内讧事变。二个月后石达开被召回京辅政。石达开辅政后,遭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并受到牵制和监视,遂于咸丰七年五月离京出走。他带领数万听他指挥的部队,经皖南人赣,招集旧部,独立进行远征。九月,石达开部与由闽入赣的杨辅清部会师贵溪,联合攻城未克。随后石达开引军转战赣江以东至抚州、东乡一带,在江西的旧部大多前来汇合。这时,湘军正围攻吉安、临江(今清江西南),石达开改变了西援吉安、临江的计划,决定东进闽浙。咸丰八年二三月间,石达开部经玉山迸入浙江,杨辅清部仍从赣东入闽北。
  杨辅清、杨义清部四五万人,于二月十六日由铅山袭破岑阳关,进占崇安西南。二十一日,从苦树林小路越过双亭隘,袭占浦城县城。接着连克松溪、政和二县。占领以上三县后,即整修加固城墙,分兵筹粮征饷,打击各处地主武装。另一支太平军(①似为杨辅清部,但《邵武府志》称为黑旗,又似石达开部。)于三月二十一日从江西泸溪突入铁牛关,攻陷光泽县。二十七日击败延建邵道道员赵印川部清军后,占领邵武府城。五月十八日,杨辅清分兵一部南下,于建阳麻沙击毙赵印川,二十七日又阵斩参将黄挺秀,占领建阳城,不久北撤。
  石达开人浙占领江山后,自率主力围攻衢州(今衢县),以国宗石镇吉、石镇常部数万人攻略浙西南,先后占领了十几个州县。但攻衢州三个月未克,石达开遂决定放弃浙江,南下福建。六月初四日,石达开撤围衢州,分两路南进,并命石镇吉等部入闽会师。这时杨辅清与石达开不和,听说石部将入闽,即于七月初七日前从政和、松溪、浦城等地撤兵,进入江西广丰,脱离石达开,取道皖南,回援天京。(①关于杨辅清与石达开分手事,一说曾发生互相残杀,一说于浦城会师才脱离。据郭以廷《太平天国史事日记》记载和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考证,均不确。因为石部入闽前,杨部已全部撤走。)
  石达开刚入浙时,清廷判断他可能抄袭苏州、常州,回援金陵(南京),故令在家守父丧的曾国藩复出,率领在江西的湘军东援浙江。后见石达开挥军南进,即命曾国藩改援福建,并调浙南部分兵力归他指挥,对石达开部进行前堵后追。
  石达开军前队于七月初八日进入闽北,后队大军也于初十日越过仙霞岭,屯驻浦城、崇安一带。其前队曾于初九日围攻政县城,(②杨辅清部于七月初一日撤离政和,清军随即入城。)因城经杨辅清加固,福宁镇总兵池建功等死守,连攻四昼夜不克。石达开的战略目标是经闽西、赣南、湘南西人四川,故下令停止攻城,减少消耗。经几天休整后,石达开军于四月二十一日开始南下,担任阻击的建阳镇总兵林尚荣节节败退,石军第二天就占领建阳,随后入邵武。八月十六日撤离邵武,分路前进。石达开自统大军,沿武夷山脉东麓南进。连克泰宁、建宁、宁化,于九月十一日占领汀州,随即转人江西瑞金。石镇吉、石镇常等部直趋赣南,西人江西新城(今黎川)为湘军刘长佑部所阻,又折回福建,经建宁、宁化南下。九月二十九日,在连城北部冠豸山歼灭3000多地主武装后,进占汀州。十月十五日放弃西人赣南的计划,改为东攻连城。从此,石镇吉、石镇常部也脱离石达开,带领四万太平军单独行动。咸丰九年正月初十日,该部撤离连城,在当地起义军的配合下,于芷溪、大池连挫清军的阻击,汀漳龙道道员英朴狼狈逃回漳州。十三日,太平军占领了龙岩州城。石镇吉在龙岩吸收了4000多青壮年充实队伍。二十三日离开龙岩向南挺进,由永定人广东大埔。后经湖南人广西,于百色地方被清军消灭。
  石达开由江西人湖南后,连连失利,所属多部相继脱离石达开出走。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石达开放弃安远南下后,又有右一旗大军略扩天燕彭大顺、军略孝天豫朱衣点、观天燕童容海等(③大军略、军略为职称。扩天燕、观天燕、孝天豫为爵号。太平天国在王爵之下,又设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爵位。)率众数万东返。该部主力经湖南入江西,于当年十一月攻占瑞金,十二月占领汀州城,并于河田筑木城,与汀州城互为犄角。闽浙总督庆端急令总兵袁艮等进击,溃败而回。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太平军向东攻占连城,彭大顺不幸负伤,三月死于连城。占领连城后,童容海率大队北进,逼近永安,威胁清流。庆端一面命总兵曾玉明等进兵永安、清流堵御,一面亲至延平,调动兵力加强闽北地区防御。三月,原占据武平县的石达开旧部花旗军(④花旗军为广东天地会起义军,于咸丰五年归入石达开部,咸丰十年在广西脱离石达开东归,当年十一月九日据武平。其领导人为谭星、陈荣、周春、林彩等。)放弃武平,到汀州与朱衣点、童容海会合。鉴于清流、永安被清军所阻,朱衣点等遂于四月十五日撤离汀州,改道从瑞金北上,后至河口(今铅山县)归入忠王李秀成部。
  同治三年(1864)六月天京失陷,标志了太平天国的失败。但在长江南北各战场的数十万太平军,仍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长江以南的太平军,在江西和浙江湖州遭到湘军、淮军的攻击,多数并入侍王李世贤和康王汪海洋部,转至福建、广东继续战斗。
  李世贤军十余万人,于八月底越梅岭关进入广东。来王陆顺德等部于九月初九日由大埔进占福建永定县,十五日攻克龙岩州,击毙守备陈登鳌。天将丁太阳、林正阳部十一日攻陷武平县,擒获福建按察使张运兰,击毙总兵贺国祯、王明高和副将雷昭维、尹定友等。十三日粤军来攻武平,次日丁太阳转入永定。李世贤自领大军,十三日连占平和、南靖二县和云霄厅(今云霄县),十四日一举袭破闽南重镇漳州府,击毙总兵禄魁、道员徐晓峰,杀了知府扎克丹布。汪海洋军进攻江西宁都失利后退回瑞金。浙江提督鲍超统军来逼,汪部四五万人即于九月十五日退入长汀南部濯田一带,随后又进占连城南部的新泉和上杭北部。至此,太平军在闽南、闽西占领区连成了一片。
  太平军余部十余万人会集福建南部,闽浙总督左宗棠不得不入闽督师。左部湘军二万余人分三路进军福建:西路由帮办福建军务刘典、署臬司王德榜率领,由江西建昌(今南城)人汀州;中路由提督黄少春带领,由衢州经浦城、建宁南进;东路由提督高连升统率,由杭州赴宁波,乘英轮从海道抵福州,经兴化(今莆田)出泉州。除湘军和福建本省兵力外,还檄调江西、广东部分兵力,配合作战。
  十月十二日,署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率军进攻漳州,被守军击退,屯扎九龙江右岸万松关、瑞香亭一带。十一月初三夜,李世贤率部在当地起义军的配合下,袭击了清军营垒,毙林文察以下约千人。(①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第296页,1984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英人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引威里塔斯《访问漳州》的报告说:“斩了清军一千人,俘获四百五十人。”见该书下册6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署福建水师提督曾玉明率水师来援,又被击溃,退扎安东桥。中旬,湘军高连升部抵安东桥,黄少春部进占万松关、瑞香亭一带,与李世贤军对峙。
  湘军刘典部入汀州后,于十一月十七日进犯新泉、下车、上下罗等处。十九日,汪海洋和偕王谭体元、佑王李远继等组织反击,大败刘典所部于马洋洞,并袭破其杨家坊行营,阵斩副将卢华胜、参将刘敬廷、游击郭立本等。刘典收集败兵,退守连城县城。清廷得报,即命李鸿章调拨炮队入闽增援。
  左宗棠鉴于冒进失利的教训,改取“渐逼渐进”的战术。以高连升、黄少春部6600人攻漳州,道员康国器、总兵刘明珍部4500人攻龙岩,刘典、王德榜、总兵王开琳部1.8万人攻汀州、连城。十二月二十九日,署汀州镇总兵关镇国部在粤军副将方耀部的配合下,占领永定县。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三日,龙岩太平军万余人,分五路进攻距城四公里的铁石洋清军,未克而归。次日,康国器于东宝山草帽坳预设伏兵,另以一部攻城诈败。太平军倾城而出,中伏伤亡2000余人。当夜,康部又袭击东门炮台,城内守军出援,清军乘隙攻入城内。陆顺德等部弃城逃往漳州。龙岩的失陷,太平军漳州李世贤部与长汀、连城汪海洋部的联系便被切断。接着,刘典、王德榜部连续向汪海洋部进攻,汪部节节败退。正月二十七日,双方大战于连城新泉地区,汪部又大败,“所部精锐,丧失几半”(①郭以廷《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下册第1119页,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二月初四日,汪部再败于南阳,余部向龙岩、南靖、永定一带转移。
  清廷为加强对福建太平军的镇压,又从江苏调派提督郭松林、杨鼎勋带领装备有洋枪洋炮的八千淮军,由海道入闽。郭松林部于三月五日抵厦门,随即从海澄登陆,入漳与湘军协同作战。左宗棠又命在闽西的王德榜部、在龙岩的刘明珍部东进,在永安的总兵刘端冕部南下,会攻漳州。还从浙江增调3000湘军,由衢州总兵刘清亮率领,以增强攻漳兵力。这样,围攻漳州的湘军、淮军和闽军已达三万余人,且多为装备有洋枪洋炮的精锐部队。
  三月初以后,清军采取步步为营,进逼漳州。李世贤军多次出击,均未奏效。三月十六日,高连升一部进扎赤岭南部院祠。李世贤亲率城内太平军和南靖援兵分路出击,首次攻击不利,再次攻击又遭到高连升、郭松林部的联合反击,后退时被清军洋枪队斜出轰击,阵亡“三四千人,带伤以万计”(②王先谦《华东续录》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王德榜部于漳州东北越河扎营,李世贤军再次出击,阵斩游击钟元兴,但受对方排炮轰击,未能攻破营垒。四月初十日,李世贤军于漳州南部古县、埔西、恒苍一带,再次与郭松林、杨鼎勋部交锋,又失利。十五日,与王德榜、刘清亮部战于漳州东北、浦南、乌头门一带,也败退。至此,清军已从北、东、南三面逼近漳州城。为了配合进攻漳州,粤军于两省交界的枫朗、柏嵩关、老虎关分三路布防,由总兵卓兴、翟国彦、副将方耀分别扼守,以堵截太平军入粤;湘军刘典部则机动至龙岩一带,防止李世贤部西进。
  四月二十日,王德榜、刘清亮部进攻漳州东北部要隘乌头门,太平军据垒顽抗,垒外花椿木栅尽被破坏。次日,王德榜、刘清亮与郭松林、杨鼎勋联合进攻。太平军在乌头门的十四座营垒先后被攻破,牺牲万余人,余部向南靖退却。清军追击至天宝寨。在漳州东面的高连升、黄少春部乘势进攻楼内寨,太平军败溃,清军追至东关,纵火焚烧附城营垒。败退的太平军拥挤入城,清军紧紧追杀,夺门而入。李世贤率城内太平军“巷战不胜”(③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下编第三册586页,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于当夜十时从西门撤走。太平军占领七个月之久的漳州城遂告沦陷。随后,南靖、平和、漳浦、云霄、诏安也相继失守。五月初二日,李世贤、陆顺德等余部于永定塔下,又为康国器、王开琳部所败,损失约二万人,次日又有三万余人投降清军。(④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297页,1984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至此,李世贤军丧失殆尽,只身逃出。陆顺德则率余部人粤,占领镇平(今蕉岭),后走平远。
  汪海洋部太平军也接连失利。三月二十七日又于龙岩、永定、南靖间的奎洋等处,被刘典、康国器部打败,阵亡6000余人。四月十三日续败于大溪,即退入广东大埔。漳州失陷后,汪海洋领军回击永定,二十三日进攻猎射凹清军获胜,斩总兵丁长胜、游击陈观光,擒参将熊常富。二十五日进攻湖雷康国器部,受挫,西走上杭。五月十一日于上杭被高连升部战败,遂人武平。二十日进占广东镇平。
  李世贤从永定塔下逃出后,“割发密藏山中,昼伏夜行”(①牟安世《太平天国》第495页。195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六月二十八日至镇平,入汪海洋军营,不意四天后竞被汪海洋刺死,(②李世贤在永定被围,汪海洋在上杭不去救援;后李世贤余部投附汪海洋,汪又杀了李的部将李元茂。汪海洋怕李世贤取代自己,于己不利,故派人将他剌死,并诬世贤投敌。)年仅32岁。
  汪海洋等部转战于粤东、赣南,十月占领广东嘉应州(今梅县),被左宗棠指挥的五六万湘军、粤军包围。十二月十二日,汪海洋督率所部反击清军时中弹受伤,四天后牺牲,年仅36岁。余部由偕王谭体元统率突围,二十四日于黄沙嶂山中迷途,被清军追及,谭体元力竭坠崖死,部众或战死,或投降。至此,转战闽粤的太平军余部以失败而告终。
  六、中法马尾海战
  马尾又称马江,位于福州东南,是闽江下游的天然良港。清朝最早建立的第一支海军福建水师和创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的福州造船厂,均在此港。马尾港区处于闽江两分流一台江、乌龙江会合处,港阔水深,可泊大型舰船。水路距福州16.4公里,距闽江口26.6公里。闽江口附近,岛屿棋布,沙礁纵横,长门江面两山交锁,有“五虎把门,双龟守户”之称;溯流而上直至港区,航道狭窄,两岸峰峦夹峙,炮台林立,形势十分险峻。
  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侵越法军向驻守越南北部山西的清军进攻,挑起中法战争。十年闰五月,法军袭击驻在谅山的清军,制造“北黎事变”,借此要求中国立即从北圻(越南北部)撤军,并索取巨额赔款。清政府一面下令撤回北圻清军,一面命令两江总督曾国荃与法使巴德诺在上海谈判。法国侵略者在同清政府的谈判的同时,即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所属舰只从南海北上,企图占领中国沿海港口,踞地为质,索取赔款。清廷虽令沿海各省将军、督抚“密饬各军,严阵以待”,但又采取“倘有法军前来按兵不动,我亦静以待之”,(③《军机处电寄各省将军督抚谕旨》,见《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十九。)的消极防御方针。
  当时负责福建军事指挥的要员有钦差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将军穆图善。他们秉承清廷“不可衅自我开”的旨意,对法舰入侵不敢阻止。闰五月二十一日,法舰以“游历”为名,要求进入闽江口。次日,何璟允许其开进两艘,停泊罗星塔附近。二十三日,又允许孤拔率旗舰“窝尔达”号等两艘开到马尾,并给予款待,妄想借此缓和局势。此后,法舰在马尾港或五六艘,或七八艘,出入无阻。它们与中国军舰首尾相接,日夜监视福建水师行动,前后达月余之久。其间,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曾于六月十五日率部分舰只进攻基隆,被台湾军民击败后,法舰仍然自由进出马尾港,未遭任何阻挡。
  对法国侵略者的战争挑衅,闽江两岸军民义愤填膺,纷纷请缨杀敌。法舰首次人口当天,福州人民就涌向仓前山外国使馆区游行示威,抗议法舰入侵,并向总督、巡抚提出“堵塞海口”、“关门打狗”等主张,未被采纳。法军进犯基隆后,有人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④当时国际公法规定,人口军舰不得超过两艘,停泊时间不能超过两周,否则主权国可以向其开战。)要求先发制人,又遭拒绝。闽侯尚干乡农民则集合到福州向何璟递交“万民书”,献计请战,并表示 愿意“自备干粮武器”上前线杀敌,“要是官家害怕,不敢抵抗,那抗法的事,我们愿意承担 下来”(①林世芬《尚干乡万人请战》,《福建日报》1961年5月21日第3版。)。何璟却以“军法论处”恫吓他们,不允许人民“乱动”。回程中群众又到马尾向张佩 纶请战,才允许其挑选300余名熟悉水性的壮士,由武举人林培基带领,进驻海潮寺、朏头 一带备战。闽侯、福州、连江各地民众也纷纷举办团练,训练乡兵,准备痛击侵略者。福建 水师官兵和闽江两岸炮手、陆勇始终“枕戈待旦”,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以身殉国。陆军千总 张德胜上书请战,他指出“彼已开衅(指进攻基隆),势难中止,若不先发制人,恐为彼所 乘”(②欧阳昱《见闻琐录》后集二。)。水师下层官兵见中国舰船“一字”排列,紧靠敌舰,倘法舰突然开炮,势必全军覆没, 建议调整部署,“疏密相间,首尾数里,万一前船有失,后船亦可接战”(③唐景崧《请缨日记》卷五。)。福建军事当局对此 无动于衷,反而严令官兵“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④唐景崧《请缨日记》卷五。)。
  孤拔于基隆战败后,即将舰队主力集中于马尾,泊于罗星塔以南、以东江面;少数舰只 泊于马祖澳,控制闽江口,完成了作战部署。在马尾的法舰编成两个梯队:前梯队由轻巡洋 舰“窝尔达”号,炮舰“益士弼”、“蝮蛇”、“犲狼”(一说“野猫”)号和45、46号鱼雷艇编 成;后梯队由巡洋舰“杜居土路因”号和炮舰“维拉”(一说“费勒斯”)、“德斯丹”号编成。 加上临战前赶来的装甲巡洋舰“凯旋”号,共10艘,总排水量近1.5万吨,火炮72门(一 说77门),船员1790人(一说1830人)。
  福建水师军舰原驻港的仅有轻巡洋舰“扬武”号和炮舰“福胜”、“建胜”号3艘,后从 本省各港口调回炮舰“振威”、“伏波”、“艺新”、“福星”号,从广东调回炮舰“飞云”、“济 安”号。在厂待修的台北武装船“永保”、“琛航”号也驶离船槽备战,共11艘。其中除“福胜”、“建胜”号为铁壳外,其余均为木壳船。总排水量约为6500吨,火炮44门(一说45门)。船员1200余人。其中8艘泊于罗星塔以西,法舰上游;3艘泊于罗星塔东南,分别与法舰前、后梯队对峙。另有水师营旧式兵船、武装渔船各20余艘,散泊于港区沿岸。江防陆军至临战前增至20余营,并有大量自动参加战备的群众武装。其中11个营扼守马尾船厂和附近江岸,11个营驻守琯头到长门各要点,民壮近2000人协守闽安至琯头两岸。从马尾至闽江口有新旧炮台10余处,仅马尾附近就有7处,共有岸炮30余门。何璟、张兆栋留守福州,张佩纶、何如璋住马尾负责指挥附近水陆各军,穆图善坐镇长门,控制闽江口。由于清廷和战不定,缺乏周密有效的作战准备,加上装备陈旧,弹药不足,虽然总兵力大于法军,而战斗力却很弱。
  六月二十七日,清政府见和谈无望,遂撤回上海谈判代表,令沿海各省极力筹防,严行戒备。但对马尾方面,仅指示“法舰在内者应设法阻其出口,其未进口者不准再人”(⑤《军机处寄福州将军穆图善电旨》,见《中法战争》(五)第503页。),并未解除不得主动出击的禁令。
  七月初一日,法国驻北京代办谢满禄以基隆事件为借口,下旗离京。初二日,法海军部电令孤拔消灭福建水师。当晚8时,孤拔召开作战会议,决定于次日下午2时,利用退潮船体转向的有利时机开战。当时在港法舰从吨位、防护能力、重炮数量、兵员素质上均占明显优势,而且“在退潮时方攻击”(①(法)罗亚尔《中法海战》,见《中法战争》(三),第549页。),使大部中国军舰舰尾(火力最弱部位)置于法舰舰首主炮之前,这对福建海军极为不利。
  七月初三日(8月23日)8时,法国驻福州副领事白藻太将开战时间通知各国驻福州领事馆。闽浙总督何璟于“午刻接法领事照会”(②《闽浙总督何璟等来电》,见《中法战争》(五),第512页。按:法何时宣战,战书交给何人,各种资料说法不一。据郑师渠《甲申马尾之役法国宣战史实辩误》一文考证,以何璟于初三日给总署的电报为是。因孤拔系借宣战之名,行偷袭之实,不可能过早将战书交给中方。),才知当日开战,立即向马尾、长门打电话,“长门线断不得达,马尾未接电音,而法人已先开炮”(③《会奏闽省接仗情形摺》,张佩纶《涧于集、奏议》卷三第58页。)。当日下午1时56分,孤拔指挥在港所有法舰对近在咫尺、毫无准备的中国军舰突然开火。福建水师舰只来不及起锚就被敌舰第一排炮弹击沉两艘(“琛航”和“永保”号),重创多艘。清军官兵在敌人密集炮火下,断锚转舵,浴血还击。
  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用舰尾炮准确地还击在它下游的法军旗舰“窝尔达”号,首发命中舰桥,击毙其引水和5名水手,孤拔差一点丧命。此时法军46号鱼雷艇冲过来发射鱼雷,“扬武”号中雷下沉。该鱼雷艇也被清军岸炮击毁。“扬武”号即将下沉时,舰上官兵继续坚守岗位,战斗到该舰沉没。炮舰“福星”号离法舰最近,一开始就受了重伤。但它立即断锚转向,冲向敌阵,瞄准“窝尔达”号猛烈射击,连续命中,并击退了45号敌鱼雷艇的进攻。孤拔遂指挥3艘法舰围攻“福星”号,该舰管驾陈英在舰身多处中弹、人员伤亡过半的情况下,登高传呼“以死报国,有进无退”(④陈培锟《甲申抗法战役记略》,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4页。),舰上官兵高喊着杀敌声开足马力冲向法军旗舰,吓得“窝尔达”号急忙后退。不幸“福星”号火药舱中弹爆炸,官兵壮烈牺牲。受伤的“福胜”、“建胜”号也奋力抵抗,直至沉没。附近的“伏波”、“艺新”号受伤后突围西驶,搁浅林浦,丧失了战斗力。
  在罗星塔下游的“振威”、“飞云”、“济安”号遭到袭击后拼死奋战。“振威”号受到法巡洋舰“凯旋”号等攻击,船身中弹累累,管驾许寿山带伤指挥还击,并下令全速向“凯旋”号冲去,决心与敌舰同归于尽。“振威”号半途又遭侧面法舰重炮轰击,官兵在烈火浓烟中仍奋战不止,在被敌鱼雷击中沉没前一瞬间,还发射了最后一颗炮弹,击伤一法舰舰长和两名士兵。“飞云”、“济安”号在“振威”号沉没后继续抵抗到底。“飞云”号督带高腾云一条腿被炸断,忍着剧痛扶着望台栏杆指挥战斗,被一颗炮弹掀落江中,英勇殉国。由于两舰均为木壳,中弹后起火,先后在烈火燃烧中下沉。
  江面战斗仅约半个小时,福建水师11艘舰9艘沉没,2艘重搁浅,尚存官兵攀援碎木板、断桅杆沉浮江中。惨无人道的法国侵略军又向漂浮于江面、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中国官兵射击,江水顿时染成了红色。
  下午2时30分以后,法国舰队主力转攻马尾造船厂和附近炮台,一部兵力继续炮击周围水域的水师旧兵船和武装渔船。清军在失去指挥情况下,各炮台自行还击。下午4时55分,炮战停止,法舰仍泊罗星塔附近。人夜,沿江军民自动驾驶炮船、渔船、盐船、火攻船,携带土炮、火炮、漂雷、放火器等,从四面八方不断逼近袭击法舰,使法舰整夜不得安宁,多次转移船位。初四日,法舰派出十余艘小艇驶入附近港叉搜索,见船就投弹炸毁。或纵火焚烧。法舰3艘再次炮击船厂,刚建成在厂的一艘巡洋舰也被炸毁。游戈在闽江口的两艘法舰也向长门、金牌炮击。林浦、魁岐数千群众听到炮声,自动移石填江,阻断法舰进福州的水路。
  初五日,法装甲舰“拉加利桑尼亚”号从台湾驶至闽江口,炮击金牌等地。金牌炮台守军猛烈还击,击伤该舰,击毙4名侵略者。港内法军在炮火掩护下登陆罗星塔,劫走克虏伯炮3门。午后,法舰沿江而下,攻击田螺炮台。孤拔乘“杜居土路因”号经长门驶出闽江口,被岸炮“缺咀将军”(①它是闽中要塞礼台4门210毫米岸炮中的1门,因炮口有点缺,马尾战役中仅发一炮即命中孤拔座舰,被誉为“缺咀将军”。)击中驾驶台,孤拔受伤(一说被击毙),多人被击毙。
  初六日,法军陆战队登岸炸毁田螺炮台,法舰直下闽安,炮击南、北岸炮台。击毁炮台后,一支法军窜入闽安镇抢劫,杀人放火。乡民陈明良率民众与敌激战,受伤被俘,不屈牺牲。当地群众纷纷集结还击,守将张世兴乘机夺回炮台,击退敌人。次日,法舰集中8艘,由琯头江面向长门、金牌炮台攻击。由于岸炮固定向外,无法向内还击,陆勇用轻武器回击。初八日,法舰开至长门掩护陆战队登陆。初九日下午,长门、金牌炮台被炸毁。在守军和群众武装还击下,法军全部舰只于初十日撤离闽江口,马尾战役结束。
  此役,法军被击沉鱼雷艇1艘,伤军舰3艘(一说伤5艘),伤亡200余人。(②法军伤亡数说法不一。有的说伤亡30余人,也有说50余人,似指初三日江面战斗而言,未含以后数日的战斗伤亡数。)清军被击沉军舰7艘、武装商船2艘,伤军舰2艘;所有兵船、炮船、鱼杆雷艇悉被破坏;阵亡官兵、民勇有名者796人,(③清军牺牲人数按昭忠祠开列名单为796人,实际可能大于此数。)伤数百人。清政府艰辛创建的船厂、学校、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均遭到严重破坏。
  马江之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清政府被迫于七月初六日向法国宣战。
  战后,清廷将临阵脱逃的张成斩首。张佩纶、何璟、张兆栋、何如璋被革职。为表彰在这次抗法战役中英勇献身的将士,在马尾马限山下建立了昭忠祠。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