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重要战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02
颗粒名称: 第二篇 重要战事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198
页码: 111-308
摘要: 本篇记述了福建省汉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要战事,其中包括了汉武帝平闽越、隋末建安农民起义、陈政、陈元光与土著居民的战争、闽国内战、林居裔起义、明军灭陈友定、农民武装暴动、反“围剿”斗争、三年游击战争等。
关键词: 重要战事 福建省

内容

第一章 汉至清代
  第一节 汉至隋
  一、汉武帝平闽越
  商、周时期(前1600至前256),在今福建及其邻接的浙江南部、江西东北部、广东东部地区,散居着与华夏民族殊异的各种部族,史称“七闽”。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七闽之地曾先后为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诸侯强国的势力范围。战国中期,楚灭越后,越王族子孙流散于东南沿海各地,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建立许多王国或君国。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摇,即在七闽之地称王,建立政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随即派兵南下平百越,“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江华境)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之界,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①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无诸等战败,皆被废为君长。秦遂以其地为闽中郡(②秦设闽中郡的具体时间无可考。但知《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称:“秦已并天下,(无诸、摇)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史记》又称“(闽中)自秦时弃弗属”。史籍中也未见秦派守尉令长到闽中任职。《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载淮南王刘安给汉武帝的上书中也称“(闽)越方外之地,〓发文身之民也”。录以备考。)。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大规模农民起义,旧诸侯乘机纷纷起兵反秦。无诸、摇等也率闽中兵随鄱阳令吴芮北上,与诸侯共灭秦,后又助汉伐楚,为汉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为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重立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于冶(今福州),统治原闽中郡地区。十二年(前195),汉又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其领土为今之闽西南、粤东、赣南地区。汉惠帝三年(前192),汉廷以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③《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复立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温州),领地为今之浙南、闽东北地区。这样,原闽中地区同时存在着三个王国。
  闽越国重建后,国势日渐强盛,在今福州、邵武、建阳、崇安、浦城均建有城邑,其“甲卒不下数十万”(①《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并多次侵扰邻国和汉的边郡。邻近汉的诸侯王便与闽越勾结,在汉有罪的官民也往往逃到闽越避难。汉文帝初年,南海王反汉,汉淮南王刘长派楼船军讨伐,南海“以其军降,处之上淦(今江西清江境)”(②《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南海之地遂归闽越所有。汉景帝三年(前154),以吴王濞为首的七王叛乱,不久失败,吴王逃到东瓯,汉收买东瓯将其诱杀。“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③《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年青的汉武帝不顾贵戚大臣太尉田盼的反对,毅然派中大夫严助征调会稽郡(治所在今苏州)的水师南救东瓯。汉兵未到,闽越已撤兵退回,严助也没追击。东瓯畏闽越之强,“请举国徙中国”(④《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汉即将东瓯之众四万余人,迁徙到江淮之间的庐江郡境内。东瓯地虚,不久也为闽越占有。
  建元六年(前135)八月,闽越王郢举兵从冶南进犯南越(今两广大部地区)边邑。“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⑤《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上书报告汉廷。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今南昌)、大农韩安国出会稽(今苏州),分率两路大军征讨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谏阻。武帝认为闽越“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其暴疆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勾践之迹”(⑥《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若不以武力给予震慑,“则会稽、豫章必有长患”(⑦《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故对刘安上书未予理睬。闽越王得知汉军临境,即派兵扼守险隘抗汉。其弟余善唯恐抗汉会招致灭国,遂与宗族和相计议,杀了闽越王,送郢头给王恢,请求免战。武帝即命王、韩二将退兵,封未参与郢谋乱的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但余善“威行于国,国民多属”(⑧《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便擅自称王,繇王无法制驭。武帝虽知余善曾与郢同谋反汉,不愿为此再次兴兵,于是又封余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并处”(⑨《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
  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相吕嘉反汉,武帝兴兵征讨。东越王余善自请率八千兵从楼船将军杨仆进讨南越。余善率师到揭阳(今潮汕地区),借口风浪大,停止不前,暗地里却派人与南越勾结,至汉军攻破番禺,仍不去与杨仆会师。汉军灭南越后,杨仆上书建议乘势引军进攻东越。武帝认为士卒劳倦,令暂屯兵豫章梅岭(今江西宁都境)待命。此时,中大夫朱买臣献策说:“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10)《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武帝委任朱为会稽太守,“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11)《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待诏随军出征东越。六年(前111)秋,余善得知杨仆上书请伐东越,汉军已屯驻边境,便起兵反汉。他一面派兵扼守险要通道;一面主动出击,任命驺力等为吞汉将军、徇北将军,分路进攻白沙(今江西波阳西)、武林(白沙东南)、梅岭等地,杀了汉军三名校尉。汉大农张成、原山州侯刘齿等驻屯军不敢出击,反而退避,被武帝以畏敌罪处死。余善初战获胜,便自立为东越武帝,刻制玉玺。
  汉武帝见东越已公开反汉,即发四路大军进攻东越。其部署是:以横海将军韩说从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航海南下;以楼船将军杨仆向武林方向进击;以中尉王温舒向梅岭方向进攻;以归汉的二位越侯为戈船、下濑将军,从若邪(今浙江绍兴南)、白沙(今浙江乐清东)向南推进,对东越形成三面合击。东越据守武林的徇北将军曾一度打败汉军的几名校尉,杀了汉军长吏。至元封元年(前110)冬,楼船将军率军吏辕终古阵斩徇北将军,攻克武林,其余三路汉军也攻人东越境内。东越另一将军多军,于汉军到达时即弃军归降。前住汉地的越衍侯吴阳受命回东越劝谕余善,余善不听。当横海将军从海上登陆时,吴阳即率其封邑七百人反攻汉阳城(今浦城北),随后又与越建成侯傲、繇王居股合谋,杀了余善,率领部众向横海将军投降。至此,东越国亡。
  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①《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下令军吏将越人全部迁往江淮间安置。汉平闽越.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但将居民迁走,致使繁荣一时的闽中成了空虚之地,直至二十五年后,逃遁山林的少数越人出来聚居,才成立冶县。
  二、孙吴对闽中用兵
  东汉末期,军事集团割据混战,孙策崛起江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孙策进攻会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绍兴),太守王朗战败,航海逃到侯官(今福州)(②东汉改冶县为侯官县,隶属于会稽郡东部都尉管辖,故又称东侯官。)。孙策命永宁(今浙江永嘉)长韩晏为南部都尉,领兵追击至侯官,为侯官长商升击败。孙策又命贺齐代韩晏为南部都尉,继续领兵攻侯官。商升素知贺齐威名.拟向他投降,被部属张雅、詹疆所杀。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疆自称会稽太守。贺齐因兵力不足,不敢轻易进攻,暂时住军观变。当时张雅与女婿何雄争夺权力,贺齐派人从中离间,致使张、何彼此疑隙,“阻兵相图”(③《三国志》卷六十《吴书•贺齐传》。)。贺齐即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大败张雅。詹疆恐惧,遂率众出降。王朗准备南逃交州,为兵所逼,也向贺齐投降。从此闽江下游便归孙氏所有。
  孙氏在江南扩张,遇到散居南方山区的越族人民多次反抗。建安八年,孙权西伐黄祖时,闽、浙、赣山越纷纷集众反抗孙氏的统治。其中闽北有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五人,各率领万户,连屯于今浦城一带,吴五、邹临二人,各率领6000户,分别屯于大潭、盖竹(今建阳西南和南部)。他们同时向余汗(今江西余干)方向进攻。孙权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即派会稽南部都尉贺齐领兵“讨伐”。会稽“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④《三国志》卷六十《吴书•贺齐传》。)。贺齐带兵到余汗,恐全军深入被山越切断后路,分兵一部留守余汗,以作后援,自率主力进击。他首先集中兵力打败洪明,洪明被杀,洪进、苑御、吴免、华当四部皆降。随后驱军转攻大潭、盖竹,吴五、邹临二将战败也降。此役,贺齐先后擒杀山越6000余人,并从闽越人中选出丁壮万人,充实孙家军伍。
  为了加强对闽中山越的统治,孙权将会稽南部都尉移至建安,并于建安十二年(207)前,相继在闽江上游设置了建平(今建阳)、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南平四县。加上原有的侯官,闽中已有五县。不久,设立了建安郡。但闽中山越的反抗并没有因此结束,建安十五年有吕合、秦狼起义,吴嘉禾四年(235)有隋春起义,赤乌五年(240)和太平二年(257)又有山民“作乱”,孙吴均派兵入闽镇压。在62年之间,孙吴多次对闽中用兵,既稳定了后方,又从越族调取人力物力,从而加强孙吴政权的实力。
  三、卢循农民军过闽
  东晋末期,政治腐败,战乱不止,民不聊生。隆安三年(399)暴发了孙恩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军转战东南地区,杀郡守县令,建立地方政权,后被官兵击败,退守海岛。元兴元年(402),农民军登陆进攻临海(今浙江临海一带),但孙恩战败,投海而死。农民军余部推举孙恩的妹夫卢循为主。卢循“雅有材艺”(①《晋书》卷一百《卢循传》。),自称征虏将军,继续领导农民军进行反晋斗争,攻略永嘉(今浙江永嘉)、晋安(今福州)二郡。(②《晋书•天文志》及《宋书•天文志》均称,卢循“领孙恩余众,略有永嘉、晋安等地”。)
  元兴二年(403)春,卢循派部将徐道覆进攻东阳(今浙江金华),被晋建威将军刘裕打败。八月,刘裕乘胜进击永嘉,卢循又战败,率领农民军航海南下晋安。随后,刘裕带领官军入闽追击,农民军连连失利。(③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七《卢循之乱》称,刘裕“追至晋安,屡破之”。)为避开强敌,卢循遂引军渡海南进,于元兴三年十月攻克广州。当时东晋王朝刚平恒玄之乱,无力“征讨”,故封卢循为广州刺史。义熙六年(410),刘裕北伐南燕,卢循乘机重举义旗,分两路北上,进击东晋京都建康(今南京)。农民义军攻陷江州(州治在今江西九江)时,晋安太守张茂度、建安(郡治在今建瓯)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④《宋书》卷五十三《张茂度传》。当时晋安、建安二郡均隶属于江州。)。刘裕灭南燕后迅速回师建康,农民军进攻受挫,卢循引军南撤,七年转战至交州(今越南、广西、广东部分地区)时战败身亡,起义失败。
  孙、卢领导的农民军,转战东南半壁,拥有大批船只,失败后,其余部漂泊闽粤江海,繁衍子孙。散居闽中沿海的称“泉郎”,亦称“游艇子”,成为泉州的夷户,(⑤隋至唐初,闽中置泉州州治在今福州。)从事渔业和海上交通贸易活动。唐武德八年(625)都督王义童招抚“泉郎”,授其首领为骑都尉。
  四、陈文帝征讨陈宝应
  陈宝应晋安侯官(今福州)人,“性反复,多变诈”(⑥《陈书》卷三十五《陈宝应传》。)。他的父亲陈羽是闽中雄豪。南朝梁代,晋安人多次暴动,屡次杀死郡太守。陈羽往往先参与其事.随后又引官兵进行镇压,一 郡的兵权就逐渐落到他的手中。梁末侯景之乱时,陈羽把晋安太守肖云逼走,梁元帝遂任命他为晋安太守。陈羽年老,只管政务,由宝应管军务。当时江浙一带发生大饥荒,.陈宝应乘机由海上劫掠临安、永嘉、会稽、余姚、诸暨各郡县,并运粮到灾区换取玉帛子女,以扩张势力。绍泰元年(555),陈羽请求把郡守让给儿子,梁敬帝便授予陈宝应壮武将军、晋安太守。
  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废梁自立,是为陈武帝。陈朝初立,北有肖梁残余势力联合北齐反陈,南有地方豪强割地称雄。当时,周迪在临川(今江西抚州),留异在东阳(今浙江金华)、陈宝应在建晋(今福建),“共相连结”(①《陈书》卷二十一《肖乾传》。)。陈王朝首先要对付王琳和北齐的联合进攻,对割据势力不得不采取绥抚政策,暂求相安。于是特命给事黄门侍郎肖乾招抚闽中,并设闽州(州治在今福州,辖建安、晋安、南安三郡),以陈宝应为闽州刺史。同时加封江州刺史周迪为平南将军。晋升留异为缙州刺史,仍领东阳太守,还把丰安公主嫁给他的儿子贞臣。周、留、陈虽表面臣服于陈,实际上心怀两端。陈朝命留异为南徐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刺史,留异“迁延不就”,并与王琳“潜通使往来”。(②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四《周陈之乱》。)征调周迪出镇湓城(一作盆口),周迪也观望不至,暗中与留异勾结。陈宝应娶留异之女为妻,积极支持留异、周迪抗陈,并把陈朝任命的建安太守肖乾逼走。
  天嘉二年(561),陈文帝打败王琳以后,即着手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当年十二月,命司空侯安都督军进讨东阳。天嘉三年三月,安都于桃枝岭击败留异,留异父子逃奔晋安依附陈宝应。同月又命吴明彻为江州刺史,督军进击临川。天嘉四年正月,周迪战败,率残部入闽,投靠陈宝应。陈宝应先是出兵救援留异,这时又以兵、粮支援周迪,要周迪向临川反攻。当年九月,周迪带领余部和闽中援兵西出东兴岭(今光泽以西),得到东兴、南城诸县旧部的响应,一时声势复振。十一月被陈护军将军章昭达击溃,逃窜于山林之中。
  天嘉四年十二月,陈文帝乘势出动大军征讨闽中。陆路由章昭达统率缇骑五千、组甲二万,随行的有十位牧守、二位将军,由杉关(今光泽西)人邵武;水路由信威将军余孝顷督率会稽、东阳、临海、永嘉诸军,号称羽林二万,随行的有八位将军,由海道取晋安。陈宝应集中主力于建安(今建瓯)湖漈,依山临水设置栅栏,以阻击陈军。天嘉五年章昭达进抵建安,与陈宝应接战失利,遂占据上游,命军士伐木并带枝叶,以绳索连结为筏(③《陈书•章昭达传》、《南史•章昭达传》均称筏。《南史•陈宝应传》则称为簰。),夹于两岸。宝应屡次挑战,昭达始终按兵不动。待到连日大雨,溪洪暴涨,昭达即放筏冲破宝应水栅,继以步兵从岸上攻击。这时余孝顷从晋安登陆后赶到,两军前后夹击,宝应兵败南逃。章昭达率军乘胜追击,十一月十一日于莆口(今莆田)擒获宝应父子及留异等二十余人,送建康(今南京)斩首。天嘉六年,周迪也在临川被捕。闽浙赣的割据局面终告结束。
  五、隋末建安农民起义
  隋末,炀帝杨广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不断用兵。无休止的徭役、兵役与繁重的赋税加在农民身上,官僚地主乘机勒索财物和兼并土地,使农民破产流亡,田园荒芜,阶级矛盾激化,于是爆发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大业九年(613)六月,隋炀帝第二次大规模兴兵进攻高丽(今朝鲜),在后方督运军粮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举兵反隋。七月,江南余杭(今杭州)人刘元进乘机发动农民起义,旬月间发展到数万人。八月,与吴郡朱燮、晋陵管崇领导的农民军汇合,兵力共达十余万人。刘元进遂称天子,设置百官。十月,建安(郡治在今福州)农民“执长吏”(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响应起义。十二月,刘元进进攻丹阳(今安徽宣城),被隋左屯卫大将军吐方绪、光禄大夫鱼俱罗合兵击败,随后节节失利,退守建安。经短期休整,刘元进又领兵北击,于吴郡地区,与隋江都丞王世充率领的数万江淮兵大战。刘元进战败阵亡,所部溃散,被诱降的三万余人全被王世充坑杀于黄亭涧。(②《隋书》卷七十《刘元进传》。另据《资治通鉴》大业九年十二月条考异,还有二种说法,一说“坑其众二十万于黄亭涧,涧长数里,深阔数丈,积尸与之平”;一说“坑所首八千人于黄山下”。本书从《隋书》所载。)余部仍相聚继续斗争,直至隋亡。
  大业十年(614)六月,建安郑文雅、林宝护再次领导三万农民起义,攻陷了郡城,杀了建安太守杨景祥。(③《隋书》卷四《炀帝纪》。)这是闽中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当时东海人李子通领导的农民军占据江都,自称吴帝,派使者收略闽中。后来,江淮农民领袖杜伏威击败李子通,收编其部众,尽占江南、淮东地区。其时,建安农民军与江南农民军汇集,壮大了南方农民起义力量,在推翻隋朝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作用。
  第二节 唐代
  一、陈政、陈元光与土著居民的战争
  唐朝初叶,福建地区尚未宪全开发。高宗时仅设泉、建二州,(④唐高祖〓以南安郡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太宗贞观初废,并入泉州,故高宗时仅有泉、建二州。)泉州州治在闽县(今福州),建州州治在建安(今建瓯),均隶属岭南道。闽南一带,地荒人稀,是土著居民(时称“蛮獠”)的散居地。(⑤据顾炎〓《天下郡国利病书》考证,粤东和闽南散居的“蛮獠”为当地土著居民,是畲族的先民,其姓为槃、兰、雷、钟、苟等。)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獠啸乱”(⑥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绩·陈政》。),与汉族居民发生武装冲突。唐廷命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人、战将123员入闽,镇守绥安(隋废县,县治在今云霄县北)。陈政到达后,因兵力不足,只得退保九龙山(今漳州市北)并向朝廷请援。高宗又派其兄陈敏、陈敷领兵南下增援。敏和敷均于行军途中病亡,队伍遂由其母魏氏代领入闽。援兵到后,陈政即引兵进驻梁山(今漳浦南)南部的云霄镇。随后以李伯瑶为前锋将,进攻诸山寨。伯瑶以骄兵之计,“沿江植柳为营,佯为不进”(①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二十一《唐宦绩•李伯瑶》。),引诱土著来攻,擒杀了兰、雷二首领,随后,发兵进击,遂“平三十六寨”(②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二十一《唐宦绩•李伯瑶》。)。
  仪凤二年(677),陈政病故,其子陈元光深得陈政所部拥戴,遂代父为将。当年,粤人陈谦连结“诸蛮”首领苗自成、雷万兴等“攻漳潮二州”(③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六《唐外纪》。当时漳州尚未设置,应指泉州所属的龙溪。),“陷潮阳”(④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绩•陈元光》。),闽粤震动。陈元光率骑兵前往讨伐,出师获胜。当时龙溪县东部地区,“两江夹峙,波涛激涌,两岸尽属蛮獠”(⑤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五《关隘•龙溪柳营江把截所》。两江系指九龙江支流北溪与西溪。⑥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之九《山川•漳浦梁山》。)。陈元光秘密派人在上游结筏,顺流而下,对其袭击,蛮军败逃,唐军追至梁山西麓盘陀岭下,“尽歼之”⑥。随后,陈元光在柳营江(今九龙江)西岸建寨屯兵,当地土著纷纷归顺定居,因以其地为“唐化里”。
  永隆二年(681),南海战事又起。循州司马高绽受命“征剿”,高琔命陈元光率兵人潮州增援。陈元光“伐山开道,潜袭寇垒,俘馘万计,岭表悉平”(⑦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十八《征抚》。)。唐廷晋升陈元光为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元光还师移镇梁山一带,“阻盘陀诸山为寨,渐开西北诸山洞,拓地千里”(⑧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之九《山川•漳浦梁山》。)。武后垂拱二年(686),陈元光上表朝廷,建议于此增设州县,以加强地方统治。唐廷从其所请,于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州治在梁山下漳江南,即绥安故址(今云霄县城北之西林),以元光为刺史,并增设漳浦、怀恩二县作为漳州的属县。接着,漳州司马李伯瑶领兵凿断鹅头山,“平娘子洞诸寨”(⑨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二十一《唐宦绩•李伯瑶》。)。
  中宗景龙二年(708),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又率众起事,秘密进至岳山。十一月,陈元光率轻骑进击,由于后援步兵未及时赶到,至漳浦南部大峙原(今云霄境内)时被“蛮军”将领兰奉高所击杀。随后,漳州司户、校尉卢如金率唐军击溃“蛮军”,保全了州治。
  陈元光死后,其子陈珦继任漳州刺史。玄宗开元三年(715),陈确率领武勇夜袭“蛮洞”,打败“蛮军”,杀了兰奉高。
  二、黄巢农民军转战福建
  唐末,爆发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唐僖宗乾符五年(878)三月,黄巢率领10万农民军渡过长江南征,首先突入江西,继而转战两浙。九月,镇海节度使高骈派大将张璘、梁缵分路阻击,农民军连续受挫。(①高骈所部打败农民军的时间,《新唐书》卷九《僖宗纪》为乾符五年九月,《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则为六年正月,即农民军入闽之后。据《唐末农民战争》、《黄巢起义史》、《黄巢起义考》等书考证,以《新唐书》为是,从之。)为不与强敌硬拼,黄巢决定引军南下闽粤,进行战略转移,再伺机北伐。原拟从浙江航海入闽,因缺少船只,大部农民军遂从衢州(今衢县)沿仙霞岭修拓山路进入福建。(②《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黄巢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均载:“刊(开)山道七百里”。《旧唐书》卷十九《僖宗本纪》作“开山洞五百里”。据朱维干《福建史稿》考证,仙霞岭原已有路,农民军只是加以拓修,里程也不足五百里,故不提修拓里程。)
  黄巢起义军进抵浦城后,即分路南下。农民军主力直趋建州(今建瓯),在崇安镇(今崇安县)大败唐军,射杀了镇将邓光布,乘胜追击,于建阳擒杀了建州指挥使李材兄弟,兵临建安(建州州治,今属建瓯)又歼灭了节度副使童猛所部,建州刺吏李乾祐弃城逃走,农民军便占领州城。随后,从古田间道进逼福州。
  左翼农民军从浦城向东南进攻,在今政和一带遇到了唐军和地方武装的抵抗。农民军人闽时,唐僖宗即派“家世居闽,素知山川险要”(③同治《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七十《唐忠烈•李彦坚传》。)的御史中丞李彦坚往守建州。李彦坚尚在途中,建州已失。李便在政和西北组织地方武装(④早在乾符三年二月,唐僖宗就下令福建、江西、湖南诸省训练士卒和地主武装,防备起义军。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进攻高宅,被农民军击败,退踞东漈,又为农民军围困,李彦坚势穷绝望而自杀。农民军继续东进,屡次击溃福建招讨使张谨所部唐军,张谨退至今政和东北的铁山负隅顽抗,农民军以奇兵断其粮道,挥师进击,经过反复激战,擒杀张谨及其偏将郭荣等十八名将校,全歼该部。随后,农民军从长溪(今福安、霞浦、宁德)、连江(含今罗源)沿海挺进福州。
  右翼农民军由崇安向西南,沿武夷山脉东麓南进,到达邵武黄连镇(今建宁县)将屯保(一作寨)时,遇到陈岩组织训练的数千“九龙军”(⑤乾隆《邵武府志》卷十六《乡贤•陈岩传》。)和镇将谢望父子的抵抗,农民军受阻,遂转向东南,攻人沙县古铜场、杨篑坂地区,(⑥乾隆《延平府志》卷十一《征抚•黄巢》。)经延平(今南平)顺流直下福州。
  乾符五年十二月,各路农民军会攻福州,福建观察使韦岫“战不胜,弃城遁”(⑦《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黄巢传》。),黄巢遂于十三日占领福州。(⑧《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新唐书》卷之九《僖宗纪》。)黄巢入闽后,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响应,“溪洞”起义人数多达八万人。(⑨崔致运《桂苑笔耕集》卷五《奏诱降福建道草贼状》。)在福建人民积极支援下,农民军连下“闽中”诸州。并沿海岸南下泉州、漳州。
  黄巢农民军在福建给封建势力予重大打击。农民军所到之处,焚毁官府、寺院,镇压官僚、豪绅,没收地主、豪富钱财分给农民;对儒士则采取团结、保护政策。当时农民军奉行“逢儒则肉,师必覆”(①《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黄巢传》。“肉”指杀戮和侮辱。)的信条。意思是说,如果侮辱、杀戮儒士,农民军就会失败。因此,农民军所虏的人,凡自称是儒生者皆释放。黄巢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门口时,就曾下令:“儒者宅,灭炬弗焚”(②乾隆《福州府志》卷二十一,《第宅园事》。)。
  黄巢农民军在福建活动半年,经过休整和扩大队伍后,继续进军岭南,于乾符六年五六月间攻占广州。农民军主力离闽后,新任福建观察使郑镒命陈岩率“九龙军”,会同屯驻福清的都巡检使许忠反攻福州。留守福州的黄巢部将战败,也率余部撤往粤东。
  三、王潮攻取福建
  黄巢农民军离闽后,福建观察使郑镒,以陈岩收复福州有功,奏请唐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兼领泉州刺史。不久,左厢都虞侯李连反叛,率众攻福州。陈岩领军讨平李连,声势日盛。郑镒害怕其威逼,上表请求辞职,朝廷遂授陈岩为福建观察使。但福建诸州多为土豪盘踞,各自为政,并不完全听命于陈岩。
  王潮.河南光州固始人,出身农家,为本县佐史。中和元年(881),黄巢北伐之际,寿春屠者王绪聚众起义,占踞寿州,自称将军,随后,又取光州,“闻潮兄弟材勇,召置军中”(③《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署王潮为军正。王绪后来向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投降,被授为光州刺史。秦宗权屡征其租赋,王绪不堪供应,其后又命其出兵会击黄巢,王绪滞留不进。宗权大怒,乃发兵攻讨之,王绪不能敌,遂于光启元年(885)正月,率光、寿二州兵五千人,与吏民一同南行,企图在南方寻求安身之地。王绪渡过长江后,转趋江、洪、虔诸州,折人福建,攻陷汀、漳二州,自称汀州刺史。王绪军无纪律,沿途大肆抢掠。攻陷城镇并不久留,往往洗劫一空。王绪性残暴,多猜疑。南下途中以路险粮少,下令军中:“以老孺从者斩”(④《新唐书》卷一百九十《王潮传》。)。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共奉老母同行,苦求于王绪,王绪大怒,欲立斩其母,王潮兄弟“请先母死”(⑤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八《五代封爵》。),诸将共为之哀求,方免。后王绪听术士言,“军中当有暴者兴”(⑥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八《五代封爵》。),对部属更加猜忌,“见将卒有勇踰略己及气质魁岸者皆杀之”(⑦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连共同起事的妹夫、前锋将刘行全也难免于祸。于是军中人人怨恨,个个自危。八月,军至泉州南安,王潮与将士共谋,擒拘了王绪(后王绪自杀死),“军中皆呼万岁”(⑧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诸将遂拥王潮为首,称将军。
  王潮既为主将,便与部属相约,改变以往恶习,严格整饬军纪。随即率师北上,拟还光州,“所过秋毫无犯”(⑨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当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军民怨恨。泉州百姓闻王潮治军有法,张延鲁“帅耆老,奉牛酒”(①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闽一》。),追至沙县拦道请留。王潮即改变北还计划,回师围攻泉州。历时一年,于光启二年八月,杀廖彦若,占领州城。后又平狼山薛蕴,“兵锋日盛”(②《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王审知传》。)。福建观察使陈岩遂上表唐廷,请授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在泉州,“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之”(③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闽一》。)。
  大顺二年(891)十二月,陈岩病死,妻弟都将范晖自称观察使留后。范骄侈横暴,大失人心,陈岩旧部多奔附王潮,劝取福州。景福元年(892)二月,王潮以从弟彦复为都统,胞弟审知为都监,出兵攻福州。“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及滨海蛮夷皆以兵船助之”(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福州城经郑镒、陈岩拓修,坚固难攻。彦复、审知久攻不下,士卒伤亡较大,且浙东威胜军节度使董昌派援范晖的五千兵将到,因而请求退师,王潮不许。又请王潮增兵,亲临指挥,王潮答复:“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与将俱尽,吾当自来”(⑤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八《五代封爵》。)。彦复、审知乃冒着矢石督军急攻。当时围攻已经年余,城中粮尽。范晖势窘,遂于景福二年五月弃城出走,后为部下所杀。董昌的援兵也撤回浙东。王潮便以胞弟审邽为泉州刺史,自往福州,称观察使留后。随后,建州人徐归范杀了本州刺史,归顺王潮;汀州刺史谭全慕表示听命;福建境内20余部农民军也接受招安。王潮“由是尽有闽岭五州之地”(⑥《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王审知传》。)。景福二年九月,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乾宁三年(896),唐廷升福建为威武军,以王潮为节度使。
  王潮取得福建后,励精图治,“遣僚佐巡视州县,劝农桑,定租赋,交好邻道,保境息民,闽人安之”(⑦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为尔后建立闽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五代
  一、闽国内战
  唐乾宁四年(897)十二月,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病逝,王审知为留后。次年唐廷任命王审知为节度使,后封琅琊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后梁封审知为闽王。王审知沿承王潮执政成规,“每以节俭自处,迁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⑧《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王审知传》。)。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病故,长子王延翰继立。此后,王氏统治集团贪浊残暴,内讧、政变迭起。
  后唐同光四年三月,庄宗任命王延翰为威武军节度使。十月,王延翰以《史记•东越列传》示将吏,称:“闽自古王国也,吾今不王,何待之有”(①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一《闽二•嗣王世家》。),遂自称大闽国王。闽王骄奢荒淫,又猜忌、排斥兄弟,贬王延钧(审知次子)为泉州刺史,派人鸩杀建州(今建瓯)刺史王延禀(审知养子),未遂。延钧、延禀皆怨恨,便联合出兵攻福州。十二月,延禀率师从建州沿闽江顺流而下,先到福州,打败指挥使陈陶后,连夜从西门扶梯而入,擒杀了延翰。次日,延钧赶到,延禀推延钧为主。延禀回建州时,延钧设宴饯行,延禀却傲然地说:“善继先志,勿烦老兄再来。”(②《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后唐天成二年(927)五月,明宗授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封琅琊王,次年七月晋封闽王。延钧靠延禀之力而得位,上表请授延禀为奉国节度使。延禀兵强权重,便不禀命于延钧,直接上书后唐请授其长子继雄为建州刺史。延钧知其有异志,便设计赚他。后唐长兴元年(930)十二月,延钧“诈病召(延)禀”(③(宋)不著撰人《五国故事》。)。次年正月,(④《十国春秋》为长兴二年四月,据《重纂福建通志》考证,当在正月,从之。)延禀留次子继升守建州,与长子继雄率水师袭击福州。延禀命继雄攻东门,自攻西门。延钧以从子楼指挥使仁达于南台江中截击。仁达伏甲船中,竖白旗伪降,继雄信以为真,登船抚慰,被擒,斩于西门。延禀正纵火攻城,闻见继雄被杀而恸哭,军遂乱。仁达乘机出击,延禀败溃,次日被俘。延钧讥诮他说:“果烦老兄复至矣!”(⑤(宋)不著撰人《五国故事》。)次月,延禀被杀。
  王延钧继位,“其初数年,颇亦善守”(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后越来越昏暴。后唐长兴四年正月,他自称大闽皇帝,更名璘(一作辚),改元龙启。王璘称帝后,为了搜刮钱财,用中军使薛文杰为国计使。“文杰多察民间阴事,致富人以罪,而没其赀以任用,闽人皆怨。”(⑦《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文杰得宠,便勾结巫师,陷害异己,冤杀了主持军政的内枢密使吴英,将士忿恨不平。不久,建州土豪吴光人朝,文杰对他大肆勒索,并要将他治罪。吴光遂率部曲万人投奔吴国,请吴国伐闽。闽龙启元年(933)冬,吴信州(今上饶)刺史蒋延徽急于邀功,不待朝命,擅自率兵攻建州。次年正月,吴军于浦城击败闽军,进围建州城。王璘命骠骑大将军王延宗率兵万人往救,军至中途不进,坚决要求杀掉薛文杰。王璘无奈,听任其子继鹏将文杰捕送军中,士卒碎斩文杰后才继续进军。蒋延徽将攻克建州,忽闻闽援军将至,又接吴国要其回师的命令,即引军北还。闽军乘势追击,吴军大败而归。
  王璘的儿子继鹏与皇城使李仿等勾结,以对付后党。闽永和元年(935)十月,王璘病重,继鹏与李仿领兵入宫,杀了王璘及其妻陈后。继鹏遂自立为帝,改名昶。王昶残忍贪婪,愚蠢无知,崇信巫道。闽通文三年(938)夏,宫中出现彩虹,巫师林兴诡称神言:“此宗室将为乱之兆也”(⑧《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王昶信之不疑,首先将叔父前建州刺史王延武、户部尚书王延望及其子五人杀了,又“屡以猜怒诛宗室”(①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王氏据闽中》。)。其叔左仆射、同平章政事王延羲为避祸装疯,王昶将其幽禁在私第。王昶对威武军禁军拱宸、控鹤二都不信任,另募二千人别立宸卫都,待遇“数倍于威武(军)”(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威武军二都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又数遭王昶训斥,将士颇有怨言。王昶准备将拱宸、控鹤二都调出福州,分隶于漳、泉二州。闽通文四年七月,北宫被烧毁,王昶怀疑连重遇知道纵火之谋,准备杀他,事被泄漏。朱文进、连重遇遂激发军卒,于闰七月十二日发动政变,拥王延羲为帝,率军进攻宸卫都。宸卫都军卒奉王昶逃出北关。王延羲派从子继业追杀了王昶,宸卫都余众逃往吴越。
  王延羲即位,更名为曦。他本是酗酒之徒,骄淫苛虐过于王昶。王曦即位后,对宗室、勋旧多寻旧怨,往往以猜忌杀戮,宰相以下被杀者不少。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上书进谏,他则复书斥责,兄弟遂互相猜恨。
  王曦对王延政不放心,派亲信邺翘监军建州、杜汉崇监军南镇。(③闽设南镇军于建、福二州之间,以扼控要冲。)闽永隆二年(940)正月,邺翘对延政无礼,惧怕被杀,逃往南镇。延政发兵攻南镇,邺翘、杜汉崇战败,皆逃回福州。王曦想借机消灭延政,于二月命统军使潘师逵、吴行真领兵四万进攻建州,师逵驻军城西,行真屯兵城南,皆隔水扎营。延政一面派人到吴越求援,一面加强防御。三月初二,师逵分兵三千,由都军使蔡宏裔带领出战。延政命部将林汉彻迎战于茶山,斩敌千余。蔡宏裔败退。十一日,延政募敢死士兵千余人,利用夜晚涉水潜入师逵营内纵火、劫营,城上大肆鼓噪助威,战棹都头陈诲乘乱杀了师逵。师逵所部溃败。十二日,延政尽出其兵进攻行真营寨,尚未渡河,行真即引军逃窜。建州兵乘势追击,歼敌万人。延政乘胜占领永平(今南平)、顺昌二城。四月,由宁国节度使仰仁诠、内都监薛方忠率领的四万吴越援兵抵达建州,屯驻于城西北。延政以福州兵已败退,对吴越援兵进行慰劳后,请其班师。吴越出兵意在吞并,不肯还师。延政恐惧,又乞援于福州。王曦怕丢失土地,命从子泉州刺史王继业为行营都统,领兵二万救建州,另派遣轻骑绕道切断吴越军粮道,并致书吴越,谴责其出兵。当时正值雨季,不利于攻城,吴越军粮草不继。延政利用其军心不稳,向吴越发动进攻,俘斩万余人。仰仁诠被迫于五月十八日全部北归。
  当时,南唐担心闽国内争,吴越得益,于己不利,特派使者为王曦兄弟劝和。闽永隆二年六月,延政派人持誓书、香炉至福州,与王曦盟誓于祖陵之前。双方表面和解,实则互相猜忌如故,并各自拓修城廓,加强戒备。闽永隆三年正月,王曦应延政之请,于建州置镇武军,以延政为节度使,封富沙王。此后,王曦继续滥杀宗室、勋旧,并与延政治兵相攻,以致“福、建之间,暴骨如莽”(④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二,《闽三•景宗本纪》。)。闽永隆四年六月,延政攻打汀州。王曦一面发漳、泉兵5000前去救援,一面派林守亮率军人尤溪,黄敬忠屯兵尤口,以黄绍颇带领八千步兵作后援,企图乘虚袭占建州。延政攻汀州“凡四十二战”(①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二,《闽三•景宗本纪》。),不克,于七月解围回建州,以对付福州兵。延政命部将包洪实、陈望率水军南下迎击,接敌前包洪实引军登岸,采取水陆夹击,大败福州兵于尤口,杀了黄敬忠,俘斩2000余人。林守亮、黄绍颇败逃而归。闽永隆五年正月,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四月,殷将陈光逸奉命领军攻福州,突人外城西门,旋被闽军击退,逃归建州。
  接着,福州发生政变。拥立王曦的朱文进、连重遇互相勾结,遭到王曦猜疑,正惶惶不安。而李后妒尚妃得宠,想借朱、连二将之力,“欲图帝而立其子亚澄(②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二,《闽三•景宗本纪》。)。永隆六年(944)三月十三日,王曦春游大醉而归,朱、连派人于途中将他打死,接着又杀了王氏宗族50余人,愚昧悍妒的李后也丧了命。政变后,朱文进自立为闽王,称臣于后晋,并分任将吏于诸州,以黄绍颇守泉州,程文纬(③《新五代史》为程赟,今从《资治通鉴》、《十国春秋》。)守漳州,许文稹守汀州。殷主王延政即派吴成义率兵征讨朱文进,不克而回。十月又命陈敬诠、卢进屯兵尤溪、古田和长溪南部(今罗源境内),伺机取福州。十一月,泉州留从效杀了黄绍颇,漳州程谟杀了程文纬,迎王氏宗室为留后,呈报王延政任命。汀州许文稹恐惧,上表归顺延政。十二月,朱文进闻黄绍颇被杀,以重赏募兵两万,命统军使林守谅、内客省使李廷锷率领攻泉州。王延政即遣大将军杜进领兵二万往救泉州。泉州都指挥使留从效开门迎战,大破福州兵,斩林守谅,俘李廷锷。王延政遂令吴成义(④《南唐书》作吴承佑,今从《资治通鉴》、《重纂福建通志》。)统率战船千艘,南取福州。朱文进见形势危急,忙以子弟为质,乞援于吴越。当月,南唐大军入侵闽北,吴成义借此诈称唐兵助攻福州,福州军民纷纷谋归延政。于是福州发生了兵变,禆将林仁翰杀了连重遇、朱文进,迎殷将吴成义入城。次年正月,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因唐军压境不便迁都,故改福州为南都(一说东都),以从子王继昌督南都诸军事,命飞捷指挥使黄仁讽为福州城镇遏使,领兵守御。至此,福建五州全归王延政所有。
  二、南唐灭闽
  南唐是五代南方诸国中的大国,地大物丰,兵力强盛。李异灭吴立国后,怀有统一中国大志,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奖励农桑,澄清吏治”,(⑤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积蓄财力,训练士兵,待机北伐。他死后,长子李景通继位,改名为璟,是为元宗,李璟好大喜功,信任庸臣,改变乃父成策,只图吞并南方邻国。
  南唐保大元年(闽永隆五年,943)正月,闽主王曦之弟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福建遂分为闽、殷二国。次年三月,闽国发生政变,朱文进杀了王曦自立为闽王。十一月,泉、漳、汀三州归附于殷,殷主即自建州发重兵进攻福州。南唐江西安抚使查文徽建议乘虚出兵取建州,李璟便命洪州(今南昌)营屯都虞侯边镐为行营招讨使,率洪州等地屯兵随查文徽进军建州。建州人民备受王氏内乱之苦,“伐木开道,以迎唐兵”(①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八《五代封爵》。)。查文徽遂顺利占领了邵武、建阳,继而进屯建阳南部的盖竹。王延政即派兵迎击,于盖竹击败唐军,又袭击邵武,俘唐军偏将臧循。查文徽退保建阳,得知镛州(今将乐)将张汉真领兵8000将到,急向元宗请求援兵。当月,殷军占领福州。保大三年正月,王延政复国号为闽,调福州侍卫拱宸、控鹤二都等15000人北上抗击唐军。二月,李璟命天威都虞侯何敬洙为建州行营招讨马步都指挥使,将军祖全恩为应援使,姚凤(一作奉)为都监,率兵万人入闽增援。何敬洙、祖全恩领军自崇安进屯赤岭(崇安南部,今赤石附近),王延政命统军使陈望领军万人迎击,以仆射杨思恭为监军,于水南建寨列栅。两军隔河对峙十余日,均不敢贸然进击。陈望以为建州安危在于此战,应观唐军变化,谋图万全之策而后动。思恭则力主速战,严责陈望,再三催其出战。陈望不得已引兵涉水进击。唐军以主力正面迎击,另以骑兵一部绕到闽军后侧,前后夹击,陈望大败被杀,杨思恭逃回建州。王延政遂亲领余部固守建州城,并命泉州将董思安、王忠顺率兵5000来建州,分守要溢。
  三月,福州发生兵变。被黜居福清的指挥使李仁达潜回福州,与镇遏使黄仁讽串通,杀了镇守南都的王继昌,立雪峰寺僧卓严明为帝。王延政即派镛州将张汉真领水军5000会同漳、泉二州兵讨伐。四月,张汉真攻东关,兵败被黄仁讽所杀。五月,李仁达又杀卓严明,自称威武军留后,派人向南唐投降。李璟授他为威武军节度使,改名弘义。同月,唐兵进围建州,击败泉州援兵,并分兵一部攻汀州,被汀州守将许文稹打败,唐将时厚卿被俘。七月,王延政听说年初从福州调来的援兵图谋叛乱,即收缴其军械,于遣还途中将8000余人全杀掉。当月,唐将边镐攻陷镡州(今南平),孤立了建州。王延政见形势危急,遂向吴越称臣,乞求援兵。
  八月,唐军围困建州日久,建州城内军心动摇,防守稍有松懈。二十四日,唐军再次发起进攻,先锋桥道使王建封纵火焚烧外城,奋勇登城而人。建州城破,王延政出降。唐军人城,“纵兵大掠,焚宫室庐舍几尽,是夕寒雨,冻死者枕藉于道,建人失望”(②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二《闽三•天德帝本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五。)。九月,许文稹以汀州、王继勋以泉州、王继成以漳州向唐军投降,闽国至此灭亡。南唐遂尽迁王氏宗室于金陵(今南京),于建州设永安军,于延平津(今南平市)设剑州。
  南唐虽尽取福建之地,但对闽中降将甚不放心,调换了汀、漳、泉三州刺史,引起原闽军将佐的不满。南唐保大四年(946)六月,李璟命枢密使陈觉为宣慰使,到福州召威武军节度使李弘义等入朝,企图夺其兵权。李弘义察知其意,推辞不去。陈觉回到剑州,“耻于无功”(③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二十六《南唐十二•陈觉传》。),遂于八月矫诏擅发汀、建、抚、信州兵及戍卒,命建州监军冯延鲁率领攻福州。唐将魏岑正在漳、泉州抚慰,得知延鲁出兵,也擅领漳、泉二州兵来会。李弘义命楼船指挥使杨崇保率舟师阻击,十九日于侯官(今闽侯侯官)江面被唐军击败。冯延鲁乘势进攻福州西关,被李弘义击退。九月,李弘义更名李弘达,称臣于后晋,晋授其为威武军节度使。李璟得知陈觉擅自发兵,大怒,但见“兵业行,不可正”(①马令《南唐书》卷二《嗣主书》。),乃命永安军节度使王崇文为招讨使,信州刺史王建封为副使,增兵会攻福州。同时正式任命陈觉为诸军监军使,冯延鲁为南面监军使,魏岑为东南面监军使。王崇文率师抵福州,从西北进攻,福州降将马捷引唐兵自马牧山(今屏山以西诸高地)破寨而人,李弘达退踞善化门,外城遂为唐军所占。十月,李弘达再次更名李达,奉表向吴越称臣乞援。二十五日,吴越命统军使张筠、赵承泰领兵三万,水陆并进,驰援福州。十一月,吴越援兵到福州,自城东〓浦南潜入城内,协同李达守御。唐军进踞东武门,并将整个福州城重重包围起来。(②唐军围城兵力,史料未明确记载。《南唐书》称:“延鲁、魏岑、王崇文各领兵万数,四面俱至,围城数匝,声天动地,有国以来,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李达与吴越兵出战皆失利,城危在旦夕。但由于唐将陈觉、冯延鲁、魏岑各为己功,虽然互为犄角,而进退各不相应;王崇文虽为主帅,而诸将不肯用命,故久围不克。
  南唐保大五年三月初七日,吴越又命余安率军航海来救。十四日,吴越兵抵福州城南白〓浦,岸滩泥泞,将铺竹箦登岸,遭到唐兵箭矢攻击,无法靠岸。唐军城南主将冯延鲁认为,李达不降,依靠的是这支援兵,不若纵其登岸,于平地“尽歼其众,城必降矣”(③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八《五代封爵》。),遂下令所部后退。裨将孟坚力谏不听。吴越兵上陆后,大呼奋击,延鲁抵挡不住,弃众而逃,吴越军乘势掩击,城内又发兵夹攻,诸路唐军皆溃逃,死亡二万余人,都指挥使杨匡业、蔡遇等被俘,“委弃军资、器械数十万。”(④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十《吴越四•忠献王世家》。)福州遂归吴越所有。
  南唐保大八年二月,吴越派人到建州诈称:福州“吴越戍兵乱,杀李仁达而遁”(⑤《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南唐建州永安军节度使查文徽贪功,信以为真,命剑州刺史陈诲率舟师先行,自领步骑兵继后,南取福州。当时正值春雨,江水暴涨,陈诲与吴越水军战于江中,陈诲率若干水手没人水中,凿破吴越楼船,擒获其将马先进、叶仁安等,从降将郑彦华口中得知吴越之诈。二十二日,查文徽引兵赶到,吴越伪降,派人迎于西郊。文徽即要传命入城。陈诲以所闻劝其不要轻进。文徽则说:“狐疑且生变,乘机据城上策也!”(⑥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二十四《南唐十二•陈诲传》。)麾师而进。至西门,吴越伏兵突发,文徽及其将佐三十人皆被俘,所部被歼。陈诲知其必败,屯兵江边等待,事发后即率水师返回剑州,献俘于金陵,被升授为永安军节度使。
  第四节 宋代
  一、林居裔起义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割据漳州、泉州(含莆田、仙游)地区达十九年之久的陈洪进,向宋朝纳土归顺。在陈统治期间,漳、泉农民既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又遭军阀官僚敲诈勒索。纳土这一年,陈洪进又对人民大肆搜刮,向宋王朝贡献了大量金银和贵重物品,使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从而引发了林居裔领导的农民起义。
  林居裔原名茂恩,仙游游洋镇(又称游洋山洞,今仙游东北游洋乡古邑村)人。太平兴国三年,他在家乡领导农民起义,自称西平王。莆仙山区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军。起初,农民军主要活动于游洋和莆田百丈镇一带山区。随后,林居裔率领义军向泉州方向发展,沿途又有许多农民参加,队伍扩大到万人以上,(①围泉州兵力,《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九《太宗纪》和《八闽通志》卷三十七《乔维岳传》均称十余万;《宋史》卷二百七十六《王继升传》则载:“游洋洞民万余叛,攻泉”。是年,整个漳泉地区仅有151978户,莆仙山区人口有限,就是沿途有惠安、晋江、南安的农民参加,也不会有十余万人。故采《宋史》所说。)遂于当年十二月进围泉州城。泉州“城中兵才三千,势甚危急,监军何承矩、王文宝欲屠其城,燔府库而遁”(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九《太宗纪》。),通判乔维岳坚决反对.才据城固守待援。两浙西南路转运使杨克让闻讯,即率领在福州的屯兵南下支援。起义军在城内外官兵的夹击下,撤围退走,后遭到泉州兵马都监王继升率骑兵夜袭,损失较大.遂退回据守莆仙山区。
  太平兴国四年,宋廷“诏就近调兵收讨”(③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灵显庙记》。),地方官府即派官兵进击。游洋山区地势“至险峻”(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福建》二,《兴化府•莆田县》。),易守难攻。官军前锋陈应功“越溪谷鏖战”(⑤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录显庙记》。),为农民军击杀。后在官军的引诱下,林居裔“遂率众降”(⑥《宋史》卷二百七十六《王继升传》称:王继升“夜袭破之,擒其魁,械送阙下,余党悉平。”《八闽通志》卷八十引陈铸《西林院记》载:林居裔“侵撼邻封。及败.尚据此土。太平兴国四年,遣偏师伐之,且谕以不死,遂率众降,因置军焉。”可证《宋史》所称林居裔被擒不确。)。起义失败后,宋朝政府以游洋民风强悍,于太平兴国五年特设兴化县和兴化军,以游洋镇为县治和军治,加强对山区人民的控制。
  二、建州兵变
  宋代的士兵,其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被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⑦《宋史》卷四十六《余玠传》。)。在营盘里又受将校凌虐勒索.生活“大率贫窘,妻子赤露饥寒十有六七”(⑧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三《兵考》五,引自苏轼定州疏。)。故兵变时有发生。
  南宋初,驻防建州(今建瓯)的禁军奉令北守黄河渡口的滑州(今河南滑县,北临古黄河),败退回来,照例应发“卸甲钱”,而转运司却迟迟不发,激起军卒愤恨。建炎元年(1127)九月初二日,军校张员等利用建州驻军大阅之机,发动兵变,杀了转运使毛奎和本路兵马都监田某,并拘留知州张勤和提举官王浚明,占据建州城。朝请郎王淮奉命为统制官,率本州诸县弓手和南剑(今南平)州兵征讨。王淮领兵至建州城下,与张员相持日久,未能破城。有一军校魏胜,没有参加兵变,“颇能调护其党”(①熊克《中兴小纪》卷二。)。张勤和王浚明便利用他稳住张员,声称地方官府“已奏朝廷,军人本无叛意,缘转运司不支卸甲钱,以致作闹”(②熊克《中兴小纪》卷二。)十二月,高宗命本州负责招安,并以魏胜权充建州兵马监押。二年五月,新任福建转运判官谢如意与建州分都监黄涛和魏胜,将为首兵变的张员等六人诱至路分厅,将其全部擒斩。张员被杀后,宋廷命方承知建州,要他持“敕榜”到建州抚谕军卒。方承“留建阳,不敢进”(③熊克《中兴小纪》卷三。)。当时,建州军卒得知朝廷选差他们北上“勤王”(④《宋会要稿》第一百七十八册,《兵》十三之五《捕贼》下。),他们不肯行,遂推举叶浓、叶明珍、范擒虎为首领,于六月初一夜再次举行兵变。叶浓带领军卒“数千人,杀官吏”(⑤陈柴仁《闽中金石略》卷八《宋兴化军祥应庙记》。),“盗本州观察使印,突城而出”(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六。),向福州进发。十六日攻破古田县城,二十一日人福州西门,“掠特进致仕卫国公徐深家金帛”(⑦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六。)。福建路提点刑狱李芘“拥兵三万余人”(⑧《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册,《职官》七0之七。),守内城不敢出战。叶浓在福州十余日,引兵向东北转移。福州官军追击,被击败退回。七月二十一日,叶浓攻陷宁德。知长溪(今霞浦)县潘中率兵救援,战于盐田,兵败被杀。随后,叶浓领军还建州。八月又向北进击,十八日人政和,十九日破松溪,九月十一日陷浦城,并进入浙江龙泉境内,所向披靡。南宋朝廷急忙派御营中军都统制张浚、两浙提点刑狱赵哲率兵2000,号称万人,协同福建官军讨伐。叶浓见态势不利,遂收兵还据建州。十一月十三日,叶浓与张浚大战于建州城下,失利.率残部东走。赵哲派人前去招安.叶浓于十二月初十日投降。不久,张浚以“复谋为叛”(⑨熊克《中兴小纪》卷四。)的罪名,将叶浓等捕杀。
  三、范汝为起义
  宋代土地兼并程度加剧,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贵族、官僚和大地主手中。到了南宋,版藉缩小,土地兼并愈加剧烈,许多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客,而官僚、大地主则集中前代剥削的方法,对佃客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闽北地区山多、地少、民穷,是地主阶级剥削最沉重的地区之一。加上各级官吏的层层敲诈勒索,以及连年兵祸,造成百姓流离失所,从事耕种的无几,因而日食益缺,多数人饥寒交迫,挣扎于死亡线上。故高宗即位不久,农民起义蜂起,其中规模最大的为范汝为领导的农民起义。
  范汝为,建州販宁(今属建瓯)人,“粗知书”(①熊克《中兴小纪》卷九。)。他的叔父范积中集聚一批破产农民,以贩卖私盐为业。当时福建内陆四州实行食盐官卖,官盐质低价高,故私盐畅销,许多贫苦农民成群结队贩卖私盐。官府强制推销官盐,断了破产农民的生路。跟随范积中的徒众多次要求起义,积中不从。后其徒众杀人,“劫之为首”(②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三《盗贼》。),积中始终不肯,遂拥戴范汝为作领袖,于建炎四年(1130)七月二十一日,在瓯宁吉阳回源洞(与建阳接壤的山区)举行武装起义。(③关于范汝为的叔父,《中兴小纪》卷九说他在起爻前被捕;《宋会要辑稿》一百七十六册《兵》十则说,汝为被招安时,其叔父范积中补忠训郎第三名,与《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三所说吻合。关于杀人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六说是汝为杀人;《中兴小纪》卷九未明确是汝为或徒众杀人;《朱子语类》则说是徒众杀人。以上二事,均采朱熹所说。)
  范汝为起义“初不过四十人”(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四。)。当时闽北正闹饥荒,饥民参加起义的人很多。建阳县令王昌和瓯宁县令黄邦光束手无策,建州知州韩珉派州兵前往镇压,被农民军打败。八月二十三日,宋廷命福建安抚使程迈“节制诸军,专一措置”(⑤《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七十六册《兵》一〇之三〇《讨叛•范汝为》。)。九月二日,神武副统制官李棒、统领官王民率3000官兵进击农民军。范汝为利用官军不熟悉山川道路,纵其人山,在崎岖山路上把官兵拖得疲困不堪,再诱其出平原。当时秋稼已熟,官军出山后,“争趋田中,既为结穗牵绊,又陷泥淖”(⑥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三《盗贼》。)。预先埋伏的农民军从四面奋勇进击,官军大部被歼,李棒逃走。农民军连战皆捷,声势大振,附近的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军,队伍已达数万人,(⑦《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七十六册《兵》一〇之三〇引到信州把溢的神武前军统制王燮上报的奏文称:范汝为“杀散军兵之后,聚众愈多,气焰益炽”,“贼马几数万,已破建阳县”。)范汝为便乘胜攻占建阳城。
  宋高宗在军事镇压失利的情况下,于十月二十一日派前御史台检法官谢响、迪功郎陆棠前往招安,范汝为不予理睬。高宗遂于十一月十一日派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率万名官军入闽“征剿”。辛企宗率师抵邵武,距义军大本营尚有近百公里,不敢进,仅派小股官军前去攻击,均被义军打败。曾在颖昌府学任教授的邵武人施逵,遂向辛企宗献招安之策,当时福建路监司也主张招安,于是又招募了国学内舍人叶招积与施逵同去劝降。范汝为“慕得官,且惧大军继至”(⑧熊克《中兴小纪》卷九。),便率领部将范擒虎等出寨接受招安。十二月二十九日,朝廷“授汝为武翼郎、阁门祗侯,充民兵都统领”(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农民军骁将叶铁被授为忠诩郎、民兵副都统领,改名彻。其余农民军将领被授“官者一二百人”((10)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二。)。宋廷遂以谢响、陆棠为措置民兵寨栅官,以监督范汝为。
  范汝为受招安后,曾参与镇压闽北地区的刘时举、廖公昭、余胜等部农民军,并与已被招安的张万全、张毅等部互相仇杀。但他始终“未肯散其徒”(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绍兴元年(1131)正月,高宗下诏令汝为归辛企宗节制,二月以后又多次命辛企宗、谢响“放散汝为党徒”(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范汝为皆不听命,而将所部农民军屯驻在建州城外数十座“外寨”中,分屯把隘。同时在各寨进行夺地斗争,勒令地主在寨内的田业,“必计其岁人之数,纳银或钱”(③廖刚《高峰文集》卷一《投富枢密札子》。),否则将其驱逐出寨,没收其土地和牛畜,分给农民军耕种。
  绍兴元年七月,建阳丁朝佐起义。范汝为所部提辖官熊志宁率众与他会合,打击当地封建势力。宋廷为防农民军南下,即令辛企宗移军福州,并派官兵前往镇压。辛企宗徘徊不前。九月,高宗又命监察御史胡世将往福建路抚谕,十月胡世将向朝廷报称:“汝为怀反侧,犹肆剽掠,而招抚官谢响、陆棠顾与贼通”(④熊克《中兴小纪》卷十一。)。高宗见“辛企宗坐视而不能制,谢响顺从而不敢违”(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二。),遂下诏悬赏擒杀范汝为等农民军首领。绍兴元年十月十九日,范汝为重举义旗,率农民军人据建州城。知州王浚明以下官吏皆逃遁,瓯宁知县叶斐被拘。范汝为便命叶斐暂时负责处理州事,建立地方政权。这时农民军队伍已达“十余万”(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八。),范汝为便以建州为中心,分兵出击,扩大势力范围。十月三十日,叶谅率农民军攻打邵武,驻守邵武的江西兵马副都监李山败溃,退守光泽。十一月六日,叶部又克光泽,李山逃回江西信州(今上饶)。与此同时,姚达、饶青带领万余农民军进入江西,其游骑深入到抚州(今临川)境内。江西安抚大使李回急忙让驻守江州(今九江)的岳飞分兵保建昌(今南城)和抚州。十一月,农民军逼攻建昌,被岳飞部将王万、徐庆击败,姚达、饶青被俘。十一月二十日,范汝为又命叶铁率军南下,攻占沙县、尤溪后进攻南剑州城(今南平市)。驻守城西的辛企宗所部统制官任士安不肯力战,知州张鲎率州兵轮番迎战,叶铁不幸中流矢阵亡,农民军败归。随后叶铁的儿子为报父仇,又领兵攻南剑,也为官军所败。在此期间,另一部农民军进入政和、松溪境内活动,熊志宁所部则来往于崇安、浦城一带。农民军西进、南下虽受挫,但仍控制着闽北大部地区,威胁浙南和赣东北地区。
  范汝为再次造反后,闽浙赣官吏纷纷向宋廷告急。福建安抚使程迈连续向高宗上书,指责辛企宗“拥兵逗留”,“懦弱玩寇”,要求“改命将帅”。(⑦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九。)十一月五日,高宗命参知政事孟庾为福建、江西、荆湖宣抚使,从抗金前线调回名将神武左军都统制韩世忠为宣慰副使,率领三万官军先入闽“征剿”,并令辛企宗所部改隶韩世忠指挥。为防农民军沿闽江顺流而下,韩世忠决定先从台州(今浙江临海)航海至福州,尔后北取建州。绍兴二年正月初,韩军抵福州后即急驰建州。至南剑,桥为农民军所焚,韩世忠率先以马涉湍流过剑潭,所部遂齐渡而进。当时通往建州的要道,尽为农民军堵绝和破坏,韩世忠即引军抄山间小道,迅速绕到建州东北的凤凰山。初四日晨,韩军骤围建州城,并以天桥、对楼、云梯和火炮昼夜攻城,农民军倚城顽强抗击。初九日夜,韩军乘农民军倦怠之隙扶梯而上,城被攻破。万余农民军将士壮烈牺牲,张雄等五百余人被俘,范汝为突围退到回源洞自焚而死。农民军余部在陆必强、叶铁骨、陆必先、张弓手、熊志远等将领率领下分兵出击,叶谅所部农民军再次进攻邵武城,由于失去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大多相继被韩军击败。此役,农民军先后被杀戮达三万余人。
  绍兴二年四月十一日,宋廷发布所谓“德音”,对农民军的夺地斗争进行反攻倒算。高宗命福建州县出榜宣布,被农民军“占据”的田地,或“令田主计亩纳租及银钱之类”,“许人户陈诉,官为断还”。(①《宋会要辑稿》一百六十七册《刑法》三《诉讼》。)
  范汝为起义失败后,范忠仍领导千余名农民军坚持斗争到底。该部农民军于绍兴二年十一月攻占松溪,杀了县尉吴某及知泉州陈戬的妻子。继而进入浙江龙泉,围攻处州(今丽水)。十二月初一,高宗命神武前军左部统领申世景、御前忠锐第六将单德忠率二千官兵驰援处州。但申、单官兵仍非农民军对手,“处州复告急”。宋廷又派“忠锐第一将张守忠以精兵二千会之”(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一。)。范忠所部农民军与四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遭到残酷镇压。
  范汝为领导的农民起义虽告失败,但其斗争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夺取地主土地的尝试,对后代的农民革命仍有一定的启示。
  四、晏梦彪起义
  宋代,福建内陆均实行食盐官卖。官盐价格往往高出私盐数倍,且掺杂灰土,不堪食用,故贫苦农民贩卖私盐的活动长盛不衰。官府为了盐利,除按人口强制派销官盐外,还颁布了严苛的盐法,派官兵缉捕贩运私盐的群众,每年因贩私盐被判罪的达数万人。(③蔡襄《蔡忠惠公集》卷二十二《乞与福建路转运使相度盐法札子》。)于是贩盐的群众便联合起来,“汀、邵之人千百成群,执持兵械,船贩于漳、泉、潮、梅诸处”(④真德秀《真文忠公集》《文集》卷十五《小贴子》。),遇到官兵追捕即进行自卫抵抗;一般群众也常群起拒不买官盐。南宋末期,被统治阶级称为“盐寇”的晏梦彪起义,就是这样被激逼起来的。
  晏梦彪(一作晏彪)绰号晏头陀,汀州宁化人。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他集合数百名盐贩,于宁化南部的潭飞漈举行武装起义。潭飞漈“重岗复岭,环布森列,登涉极难,漈居其上,坦然宽平,山环水合,有田有池,草茂林深,易于藏聚”(⑤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八《福建》四,《汀州府》《宁化府•潭飞漈》。)福建左翼军将邓起奉命提军进击,乘夜冒进,遭到起义军伏击,官军溃败,邓起被杀。起义军首战告捷,声威大振,队伍迅速扩大到数千人,便接着攻破宁化、清流、莲城(今连城)等县,兵临汀州(今长汀)城下。宋廷命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王居安“专任招捕”。绍定二年十月,王居安以为“土瘠民贫”(①《宋史》卷四百五《王居安传》。),贩盐难以尽禁,遂招募军校刘华、邱锐前去招安。起义军获悉,暂时撤离汀州城。刘、邱与起义军联系约降,而汀州知州贪功,准备利用招降对起义军进行突然袭击。其阴谋被起义军识破,招安失败。起义军乘官府招、捕未定,积极向邵武、南剑(今南平)方向发展,又占领了建宁、泰宁、光泽、将乐等县,于尤溪城外杀死宋将赵师檟,进逼南剑州城,队伍进一步扩大.仅在莲城就建立了七十二寨。当时宋汀州守臣陈孝严“鸷悍不恤其下”(②李昂英《文溪集》卷首《忠简先公行状》。),滥杀州兵,军卒王宝等遂关闭汀关,杀官吏,率州兵与起义军汇合,再次围攻州城。连攻五天不克,主动撤围。随后,廖十六带领一部义军人赣,曾两度攻占南丰,继攻建昌(今南城)不克,即引兵南下赣南,占据龙南南部的松梓山。在其影响下,赣南的农民纷纷响应起义。王居安在两省“啸聚蜂起”的情况下,不敢“复为焦头烂额之功”,(③《宋史》卷四百五《王居安传》。)向朝廷辞职。继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程秘继续玩弄招安这一手,仍未得逞。绍定二年十二月,福建路转运使陈汶等见起义军已达数万人,“环地数百里,莫非盗矣”,“既陷将乐,窥延平甚急”,(④真德秀《真文忠公集》《文集》卷二十五《福建招捕使陈公生祠记》。)遂向宋廷告急,并推荐在福州守丧的陈铧出来招捕。
  绍定三年正月,宋理宗起复陈铧知南剑州兼福建招捕使。陈铧力主武装镇压,一到南剑即将土民丁壮编练为“忠勇军”,在起义军攻占沙县城后,于高桥抄袭农民军,获得小胜。闰二月,起义军集中兵力进攻邵武。邵武军官吏大部逃走,殿前司裨将胡斌率数百名官兵应战。起义军经过巷战,全歼胡斌所部,占领“铁邵武”。起义军声势更大,遂分兵一部进入江西,在当地农民军的配合下,陷宜黄,焚崇仁,攻金溪。四月,闽西的农民军在陈三枪带领下攻破龙岩城,知县庄梦诜、县尉钟自强临阵脱逃,起义军乘势下长泰,陷永春,破德化,一路势如破竹。另一部农民军于三平击败宋军,杀死武平知县颜东老和县尉钟茂福,攻占武平县城。陈铧见起义军“势益炽”(⑤《宋史》卷四百一十九《陈铧传》。),急忙向宋廷求援,要求派淮军劲旅入闽镇压。
  绍定三年五月,淮西将王祖忠奉命率三千五百精兵,由漳泉间道入闽西,尔后北上。起义军于顺昌阻击,失利退走。六月,淮军与福建地主武装会师,陈铧升任为福建提点刑狱。七月,陈铧亲自提兵至沙县、顺昌、清流、宁化督捕。由于起义军分兵把寨,兵力分散,而官军兵力集中,采取各个击破,至十月,上述各县起义军所据山寨大多相继失陷。十一月,陈铧以王祖忠、陈君华率主力从明溪、柳阳西进,以经略宋慈带奇兵从竹洲、招贤、招德南下,分进合击潭飞漈。起义军节节阻击,终因采取消极防御,导致了起义之地潭飞漈陷落,起义军损失惨重,晏梦彪率领余部转入邵武山区。十二月,陈铧引兵南下镇压了汀州军卒起义军,继而以分化瓦解的手段,招降了莲城七十二寨。
  绍定四年正月,官军集中兵力北上围攻邵武农民军。在进攻建阳下瞿时,邵武县知县刘纯被起义军擒杀。二月,陈〓督率诸军进攻邵武起义军大本营,突破起义军防御后,晏梦彪等因粮尽援绝出降。陈铧以“其罪不可赦,力屈乃降”(①刘克庄《后田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十六《忠肃陈观文神道碑》。),将其杀害。
  在福建的起义军被镇压后,入赣的起义军与当地农民军结合,在陈三枪、张魔王(②张魔王起义可能与摩尼教有关。摩尼教是波斯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端平元年(1234)才被官军镇压下去。
  这次起义打击了南宋统治者,福建地方官府从此明令废罢“计口敷盐”(③刘克庄《后田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十二《虚斋资政赵公神道碑》。),漳州、泉州、兴化的官吏还以别项岁人代替了人民输纳的丁钱四万余贯。
  第五节 元代
  一、元军入闽
  元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元世祖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督率诸路大军伐宋。至元十三年二月,元军人临安(今杭州),宋恭帝赵显被俘。宋益王赵昺、广王赵昰逃往温州,于四月人闽。五月初一日,陈宜中、张世杰等拥赵是在福州即帝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南宋新政权以福州为行都,改福州为福安府,改温州为瑞安府,命诸将分别出兵浙江、江西和广东抗元。当月,被元军扣留的宋丞相文天祥从镇江逃脱后来到福安,即令其部将往江淮招集豪杰和到浙东募兵,以图恢复失地。七月,端宗命文天祥为同都督,在南剑(今南平)设都督府,筹划收复江西。八月,又命秀王赵与择出兵浙东,驻守瑞安。同时,以王积翁为福建提刑招捕使,兼知南剑州,防守闽北地区;以黄佺为同提刑招捕使,兼知漳州,防守闽南地区。
  至元十三年九月,元以副都元帅搭出、李恒等率骑兵从江西南进,以参知政事阿刺罕、董文炳等率舟师和步骑兵由浙江沿海南下,分道攻略广东、福建,围攻宋端宗政权。十月,文天祥移军汀州(今长汀),出兵江西,先后攻克宁都、雩都(今于都),江西各地纷纷起兵响应,一时军心大振。十一月,阿刺罕、董文炳占领处州(今浙江丽水),攻克瑞安,歼灭赵与择所部后,(④元军歼赵与〓所部地点,《元史•阿刺罕传》、屠寄《蒙兀儿史记•阿刺罕传》、《福建通纪》以为在福安(今福州),而《宋史•二王本纪》、《宋史•赵与择传》、《宋史纪事本末》、《蒙兀儿史记•忽必烈汗本纪》、《重纂福建通志》则载为瑞安(今温州)。《元史》成书较迟,且编纂仓促,错误颇多,故从《宋史》所载。)即水陆并进攻闽。由于元军逼近,陈宜中、张世杰便奉宋帝由海道奔泉州,泉州招捕使蒲寿庚“有异志”(⑤《宋史》卷四十七《二王本纪》。),又南走广东潮州。
  至元十三年十一月,元将奥鲁赤从江西人邵武,宋知州赵时赏战败退走;董文炳由浙江入闽北,十四日攻克建宁府(今建瓯),俘知府赵崇钒,王积翁弃南剑逃回福安;阿刺罕率舟师沿海岸南下,在叛将王世强导引下,二十三日抵福安。王积翁勾结知府王刚中献城投降。阿刺罕命王刚中派人持书到兴化(今莆田)、泉州招降。十二月初八日,泉州蒲寿庚和知州田真子派人向元军献降书。宋参知政事兼知兴化军陈文龙拒降,杀来使,回书斥责王世强、王刚中叛宋。元军遂进围兴化。陈文龙所部“兵不满千”(①《宋史》卷四百五十一《陈文龙传》。),死守孤城,元军屡攻不下。阿刺罕又以陈的姻亲前去劝降,再次遭到严词拒绝。十二月二十五日,兴化军通判曹澄孙叛变,开门引元军入城,陈文龙及其一家被俘。阿刺罕以各种手段逼降,文龙指其腹说:“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②《宋史》卷四百五十一《陈文龙传》。)后陈文龙被械送杭州,途中绝食而死。与此同时,塔出、李恒在江西先后攻占建昌(今南城)、南丰、瑞金等地。文天祥退回汀州,汀州守臣黄弃疾“拥兵有异志”(③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八《二王之立》》。),便移军漳州。十四年正月,元军破汀关,黄弃疾和监军吴浚降元。李恒即派吴浚到漳州劝降,文天祥责以大义,“缚浚缢杀之”(④《宋史》卷四百一十八《文天祥传》。)。
  至元十四年春,忽必烈因北方诸王叛乱,召南征诸军回师,“去者大半,江南新附之地,守备骤虚”(⑤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七《忽必烈汗本纪》。)。宋军便乘势兴复。文天祥从漳州引兵西进,三月攻取梅州(今广东梅县),四月北出江西,连克会昌、雩都、兴国等赣南诸县,七月进围赣州城。在福建,陈文龙的从叔陈瓒(⑥据弘治《兴化府志》卷四十三《陈瓒传》及《福建史稿》引《莆田玉瑚陈氏家乘》,陈瓒系陈文龙从叔。《宋史•陈文龙传》和《福建通纪》则称陈瓒为陈文龙从子,似误。)乘势起兵,三月杀了元兴化守将林华,重占兴化军城。在广东,宋制置使张镇孙于四月袭占广州城,张世杰于五月攻克潮州。七月,张世杰率领淮军至泉州围攻蒲寿庚,漳州陈大举、许夫人领导的抗元畲军和兴化陈瓒的500名家丁也到泉州会攻。同时,宋将高日新收复了邵武,张清重据南剑,闽北人民奋起抗元,万余名起义军进攻建宁府,与元军进行了多次战斗。被迫降元的福州淮军将校李雄等于三月杀了元宣慰使潜说友,七月拟杀宣慰副使王积翁,事露反为王积翁所杀。王积翁见福建大部地区已重为宋所有,遂与张世杰联系,表示要反正归宋。
  鉴于江南各地响应南宋的兴复,元廷即命大军继续南下,并于至元十四年七月在兴隆(今南昌)设置江西行省,以塔出为右丞,李恒、蒲寿庚等为参政。八月,李恒率军攻克赣南诸县,文天祥败走梅州。九月,元廷以唆都为福建宣慰使行征南元帅府事,听塔出节制。塔出令其由浙江南下,先解泉州之围,尔后由海道会师广州。同月,元参政月的迷失由赣入闽,攻占邵武。唆都从分水关南下,在崇安遇到“军容甚盛”(⑦《元史》卷一百二十九《唆都传》。)的宋军阻击。元军以分兵夹击和在退路上伏击,将其击败。唆都抵建宁,张清派军前来迎击,夜间遭到元军伏击,退回南剑。唆都乘势攻取南剑,大败张清所部,夺占州城。元军到福州,反复无常的王积翁再次献城投降。唆都兵临兴化,陈瓒率领家丁和三千义勇据城固守,予元军以重创。十月十五日城破,城内军民同仇敌忾,与元军“巷战终日”(①《元史》卷一百二十九《唆都传》。)。唆都下令屠城,三万军民壮烈牺牲,陈瓒被俘不屈,遭到车裂惨死。
  十月,张世杰久攻泉州不下,唆都南援元军已经逼近,遂引军退回广东浅湾。唆都至泉州,令其子百家奴先率部分兵力航海往广东会塔出,自率主力南下与都元帅忙兀台会攻漳州。十一月,漳州宋军拒守失利,知府何清献城投降。元军遂继续南进,追击南宋残存政权。
  至元十五年四月,端宗赵是死于硇洲(今广东雷州湾外硇洲岛),赵昺继位。十六年二月,元各路大军围困宋军于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边),宋军无力再行抵抗,陆秀夫背负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
  二、抗元起义
  元军南下,在各地大肆烧杀和掳掠。诸将为了邀功,往往掳杀无辜百姓充数,有的则抓捕新占领区百姓为奴隶。(②《元史》卷一百七十《雷膺传》载:“诸将市功,且利俘获,往往滥及无辜,或强藉新民为奴隶”。)因而激起江南人民强烈的反抗,抗元起义的群众,“大或数万,小或数千”,遍布江南各地,到至元二十年尚有二百余处。(③《元文类》卷六十一,姚燧《贾公神道碑》及《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崔或传》。)福建是抗元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从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入闽到二十七年,抗元起义此起彼伏,前仆后继,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漳州陈大举、政和黄华、汀州(今长汀)钟明亮领导的三次翕汉人民联合起义。
  (一)陈大举起义
  陈大举绰号陈吊眼,漳州人。至元十三年南宋二王(赵昰,赵昺)入闽,陈大举即领导畲汉人民起义,称“头陀军”(④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九十四《吕德传》。),与宋军共同进行抗元斗争。十四年七月,他率领起义军协助宋将张世杰围攻泉州。宋军南撤后,他带领五万起义军于十五年攻占漳州城。当年,元都元帅张弘范率领蒙古汉军南征,追歼二王。元军抵漳州时,陈大举为了保存实力,主动退守山区。十七年,陈大举一度向元军投降,元福建行省让他及部分起义军进入漳州城,与百姓杂居。(⑤乾隆《龙溪县志》卷二十四,侯安《旌表烈妇王氏祠记》。)八月十五日,陈大举乘中秋节元军无备,再举义旗,袭击元军,杀了元招讨使傅全及其一家,“官军死者十八九”(⑥乾隆《龙溪县志》卷二十四.揭奚斯《双节庙记》。),再次占领漳州城。戍屯山区的原起义军随之揭竿而起,又有许多民众参加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活动范围扩大到汀州地区。福建其它地区也纷纷响应起义。
  为了扑灭福建人民的起义烈火,元廷即令福建招讨使塔里赤为征南都元帅,率南方四省抽调的兵力“进剿”,并命完者都为镇国上将军福建等处征蛮都元帅,高兴为副都元帅,带领五千精锐部队入闽协同镇压。塔里赤兵临漳州,陈大举再次退守山区,以其叔陈桂龙据守漳州西北的高安寨,自率主力屯驻漳浦峰山等山寨。塔里所部屡攻不克。
  完者都领军抵闽北.恰遇政和黄华领导的三万起义军占据建宁(今建瓯)一带,挡住了去路。完者都即先诱降黄华所部,尔后以黄华为前驱,南下进攻陈大举。至元十八年,完者都兵至漳州,令高兴攻取高安寨。陈桂龙“据此,乘高为险,人莫敢进”(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九《福建》五,《漳州府》《龙溪县•高安寨》。)。高兴命所属每人带一束柴草,进攻时用以遮身,挡住山上射来的矢石,至半山丢下退回,连续六天,山上矢石皆尽,乃点火焚烧寨栅,乘势攻上山去,二万起义军大部遇难,陈桂龙逃回畲洞。(②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卷一《江南群盗之平》。史书称畲族聚居的山区为畲洞。)到了十月,陈大举仍拥有起义军10万,“连五十余寨,扼险自固”(③《元史》卷一百六十二《高兴传》。)。高兴继续率军进击,先后攻破十五寨,陈大举退守千壁岭。千壁岭地势险峻,元军数次攻山,均遭击退。十九年三月,高兴于半山预先伏兵,诱陈大举下山对话,乘大举无备,将其擒杀。(④据《元史》一百六十二《高兴传》。同书卷一百三十五《塔里赤传》又称陈大举为塔里赤所擒,戮于市。)陈大举牺牲后,陈桂龙等向元军投降,起义失败。但其余部吴满、张飞等仍坚持斗争了很长时间。二十年后的元贞三年(1297),元廷曾下令将陈大举余部安插在漳州地区屯田,“与军人相参耕种”(⑤《元史》卷一百《兵志》。)。
  (二)黄华起义
  黄华政和人。至元十五年(1278)十月,他集合盐夫,联络建宁、括苍(今浙南)一带贫苦农民和许夫人领导的畲军起义抗元。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活动于闽北和浙南地区。至元二十七年下半年,黄华向元征蛮都元帅完者都投降,参加了镇压漳州陈大举起义军活动。此后,他被元朝任命为建宁路总管。当时福建官吏贪残,民不聊生,各地民众不断起来反抗。至元二十年八月,黄华在人民抗元斗争的推动下,再次领导闽北人民起义抗元,参加起义的达十余万人,号称20万。他们“剪发文身”,号称“头陀军”,(⑥《元文类》卷四十一苏天爵《经世大典序录•招捕》。)沿用宋祥兴年号,使用两浙安抚司印。起义后即占领政和,攻陷崇安、浦城、松溪、瓯宁(今属建瓯)、古田等县,继而围攻建宁路治(今建瓯城)。浙东提刑按察使吴某也起兵响应。
  元廷把黄华起义军视为劲敌,急派淮西宣慰使高兴率军驰闽,会同两浙和福建驻军“进剿”;(⑦《元史》卷十二《世祖纪》载“诏卜怜带、史弼等带兵二万二千讨平之”。史弼当时为浙西宣慰使,这二万二千名应为浙西和福建的驻军。)又命扬州征东行省左丞刘国杰带领准备东征日本的精锐部队南下镇压;随后还派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八忽带率领万名蒙古骑兵接应。黄华在元朝大军压境时,分兵扼守闽浙赣边境要道,同时,急攻建宁路城。由于南北受敌,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元军很快越过分水关,兵临建宁城下。黄华在诸路官军的夹击下,败退进入江山,据守赤岩寨。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刘国杰攻破赤岩寨,黄华纵火自焚死。在这次抗击元军的“进剿”中,大部头陀军壮烈牺牲。元军对闽北人民大肆进行屠杀。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王恽于事后向忽必烈进言中说:“福建一道收附之后,户几百万,黄华之变,十去四五”(⑧《元史》卷一百六十七《王恽传》。)。
  (三)钟明亮起义
  元世祖至元末期,忽必烈对江南的统治已经十余年,由于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江南人民不堪其苦,起义斗争“迄今未靖”(①《元史》卷十四《世祖纪》。)。这一时期声势最大、影响最广的抗元斗争,是至元二十四(1287)年冬钟明亮领导的闽赣粤三省边境各族人民起义。
  钟明亮,福建汀州畲族人,劳动人民出身,在群众中有威望。统治阶级骂他“草间匹夫”,又说他“有威风,多智略”。(②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钟明亮起义后,队伍迅速壮大,“拥众十万,声摇数郡”(③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参政陇西公平寇碑》。)。起义军活动于三省交界地区,游动于汀州、漳州、赣州、邵武、宁都、南安(今江西大余)、建昌(今江西南城)、南丰、循州(今广东龙川)、梅州(今广东梅县)等地,有力推动了三省的抗元斗争。在钟明亮起义的影响下,福建先后有畲民邱老大起义,集众千人攻长泰;漳州陈机察起义,8000起义军攻龙岩,活捉千户张武义;仙游有朱三十五起义。在江西有邱元、谢主薄、刘六十、刘大老、雷艾起义。在广东有董贤举、阎大僚、曾大僚、钟大僚、肖大僚等起义。(④大老、大僚是少数民族对首领的称呼。)他们与钟明亮的起义军相呼应,使元军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至元二十五年四月,元廷见地方官府无力镇压,遂命江西行省左丞忙兀带、行枢密副使月的迷失统率福建、江西、广东、江淮四省官兵“会剿”。次年五月,又命江西行省新任左丞管如德合力镇压。钟明亮采取流动作战,与进击的官军周旋于三省边境山林之间。由于义军活动区域广阔,山地地形复杂,官军“攻围则兵力不敷”,进击“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轶”,(⑤王恽《秋涧集》卷九十二《论钟明亮事状》。)疲于奔命,长久无法将起义军镇压下去。于是月的迷失和管如德均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在派兵进击的同时,千方百计对义军进行诱降。钟明亮对官军的招抚,则审时度势,巧加利用。在态势不利时,为了保存实力,钟明亮曾于至元二十五年五月和二十七年二月,两次向元军“投降”,一当形势好转,即重举义旗,主动出击。第一次“投降”后五个月,各省官兵已经退走,钟明亮带领万余名起义军进攻梅州,并命江罗等率8000起义军出击漳州。第二次“投降”不到一个月,便率众围攻赣州。对钟明亮的“投降”,统治阶级也说是“诈降无实”,“诸省奔赴,竭数载之力”(⑥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只得到与钟明亮在军前见一面。元世祖一再下令将钟明亮“遣送赴阙”(⑦《元史》卷十六《世祖纪》。),然而始终未能得逞。元廷遂以“违诏纵贼”(⑧《元史》卷十六《世祖纪》。),诘责管如德。
  至元二十七年三月以后,钟明亮病故,(⑨钟明亮之死,姚燧《同知广东宣慰使王公神道碑》说被斩于梅州。据刘埙《水云村稿》卷十三《汀寇钟明亮事略》记载及《元朝史》一书考证,当病死于至元二十七年三月以后不久,今从之。)但其影响仍然存在,故其所部没有立即溃降。到了至元二十八年,由于各部农民军之间缺乏互相配合,被元军各个击破,持续达四年之久的起义斗争终告失败。
  三、赛甫丁和那兀纳叛乱
  泉州在元代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住有外国侨民万人以上。外侨多来自波斯亦思法杭城(弘治《兴化府志》译作亦思巴奚)。赛甫丁就是亦思法杭舶商,因组织武装协助福建行省镇压农民起义,元朝政府授予义兵万户。当时泉州市舶司(①市舶司是元代掌管外贸、征收关税的专设机构。)也为亦思法杭人所控制。这样,他们在泉州既拥有武力,又掌握财权。
  元顺帝至正中期,政治腐败,政治集团连年内讧,江南爆发农民大起义,各派势力据地称雄。赛甫丁见“元政衰,四方兵起,国令不行”(②泉州《清源金氏家谱》第51页。),福建当权者腐败无能,遂于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勾结另一亦思法杭人阿迷里丁“叛据泉州”(③《元史》卷四十五《顺帝纪》。),伺机北略兴化(今莆田)、福州。
  至正十八年十二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普化帖木儿与廉访使般若帖木儿互相倾轧。普化帖木儿为了赶走对方,拉拢寓居兴化的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和前兴化路总管安童,要他们“集兵为己援”;“又赂泉州亦思巴奚,调其兵”(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进福州。十九年正月,三旦八自称平章,安童自封参政,在兴化路治(今莆田市)设分省。二月,三旦八留安童守分省,自率兴化官兵和泉州兵数千人进驻福州,赛甫丁便乘机北上,人据福州。三月,阿迷里丁借口援助福州,率军进抵兴化路治,威胁分省安全。安童即向三旦八告急,三旦八赶回劝说阿里迷丁退兵,被其拘留。阿迷里丁纵兵焚烧城门,次日猛攻州峰附近较低的城墙,以弓箭射走守兵后登城而入,安童狼狈逃走。阿迷里丁入城,“纵兵杀掠”(⑤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近一个月,莆田百姓深受其害。当时安童在兴化县(今莆田新县乡)龙纪寺屯兵,莆田城外民众也“随处屯结”(⑥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准备进击甫城。阿迷里丁见形势对己不利,便于四月押着三旦八和所掳男女退回泉州。
  至正二十年,莆禧豪霸林德隆和惠安豪霸陈从仁均以“御寇有功”(⑦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百三十《陈友定传》。),分别被授为兴化路总管和同知。林、陈“屡以嫌隙交恶”(⑧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互不相容,各自拥兵自卫。陈从仁与分省右丞苫思丁串通,秘密将其兄陈同的队伍调到城外。十二月,陈从仁乘林德隆外出,将林抓住,用沙袋压死后焚尸,并到莆禧抄没其家财。林德隆的儿子林拱和部下许瑛,分别到福州、泉州贿赂赛甫丁和阿迷里丁,要他们为其报仇。二十一年四月,林拱大集“民兵”于湖头等处,阿迷里丁派兵到惠安牵制陈同。苫思丁受到赛甫丁、阿迷里丁指使和武力威胁,遂将陈从仁诱至分省公署,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将陈处死,分尸送给林拱和阿迷里丁,这两路兵才各自撤走。
  陈从仁死后,陈同跑到漳州向总管罗良乞援。至正二十一年,陈同率部航海返回,攻占惠安县城,并在涂岭要道上依险筑寨。随后,陈同在其姐夫柳伯顺的支援下,于枫亭击败林拱所部,乘胜追至吴山、下林诸处,大肆杀戮。当时新任分省两主官,参政忽都沙和元帅忽先各自为政。七月,柳伯顺串通忽先,率部突然从西门扶梯入城,到忽都沙家,逼其下委任状和讨伐令,柳伯顺便以路判名义占据莆城。林拱、许瑛再次向阿迷里丁求援。八月,林拱引扶信带领的波斯兵围攻莆城。柳伯顺自知不敌,先送忽先回福州,后乘夜突围出城,逃人兴化山区。九月,扶信人据莆城,自称元帅,林拱称总管。接着,马合谋带领的波斯兵攻陷仙游城,又进入兴化山区搜捕柳伯顺。马合谋兵所到之处,杀戮劫掠无禁,兴化路所属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均遭蹂躏。
  至正二十二年二月,市舶司提举那兀纳(《蒙兀儿史记》译为阿巫那)杀了阿迷里丁,并追究其党。扶信害怕,便从莆城逃到福州投靠赛甫丁。此时,柳伯顺以为扶信已走,林拱不足畏,便于三月袭占兴化县城,并约陈同共取甫城。由于陈同失约,柳伯顺孤军作战,于莆城宁真门外被林拱用计打败。柳伯顺整顿残部再战,又败,再次退人山区。
  至正二十二年四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易人。五月,新任平章政事燕只不花命左丞余阿里为兴化分省主官,以遏叛军南逃,自率诸军会攻赛甫丁、扶信所部,歼灭其数百人。盘踞省城达三年之久的赛甫丁被迫带领“余众航海还据泉州”(①《元史》卷四十五《顺帝纪》。)。不久,行省参知政事郑〓替换金阿里为兴化分省主官,经郑畋劝导,林拱、陈同两家终于罢兵解仇,但仍各自拥兵割据。
  至正二十三年十一月,占据泉州的那兀纳派其党白牌、大阔领兵进攻惠安,追陈同至仙游、兴化,沿途大肆杀掠。二十四年正月至二十五年,元朝政府三次派分省主官至兴化,均被叛军赶走。二十五年十一月,叛军再次占据莆城,并北掠涵头(今涵江)、江口,直至福清宏路。次年正月,又进攻仙游、兴化二县。二月,林拱、柳伯顺乘莆城兵虚,联合攻占甫城歼灭叛军数十人,擒斩其头目哈散,在兴化、仙游二县的叛军即退回泉州。三月,白牌、马合谋、金阿里再次领波斯兵进攻莆田吴山。林拱扼守蛎前寨,许瑛带水师来援,均被击溃。波斯兵乘胜追击,笏石以南两半岛的百姓、财物被杀掠一空。随后,白牌等进围莆城。
  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福建行省左丞陈友定奉命讨伐那兀纳叛军,以其子陈宗海为先锋。宗海率所部于夜晚从莆城宁真门入城与柳伯顺会师。次日,陈宗海率师从西门、南门冲出,直前搏击。叛军不知其入城,毫无准备,临时措手不及,大部被杀,溃散者除四骑逃脱外,余均被所在农民“以锄梃击攀之”(②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十三《福建陈友定》。),白牌、马合谋、金阿里被擒,就地正法。
  兴化数千叛军被歼后,陈友定即派人联络泉州豪强和策反叛军头目,命陈宗海督率陈同、柳伯顺、林拱等部,水陆并进,南取泉州,自领大军殿后。五月,陈友定师至泉州,晋江盐官龚名安等即于海滨起兵响应。官兵围城,据守西门的叛军千户金吉“开门纳之”(③万历《泉州府志》卷十八《武功志》。),那兀纳等叛军首领就擒。前后达十年之久的叛乱遂告平息。
  第六节 明代
  一、明军灭陈友定
  陈友定(一名有定)原为福建清流明溪驿卒,由于镇压本省农民起义和打退江西红巾军对汀州(今长汀)、邵武的进攻,因功屡升至福建行省左丞。至正二十四(1364)年,元置分省于延平(今南平),以友定为分省平章政事,他便控制了闽北、闽西的军政大权。
  至正二十五年二月,陈友定进犯处州(今浙江丽水)。吴王朱元璋命参军胡深率军赴援,将友定击败,乘胜追击入闽,攻占浦城。四月又克松溪,俘友定部将张子玉而归。五月,胡深建议发兵攻取福建,朱元璋以为“子玉骁将,擒之,则友定破胆,乘势攻之,理无不克”(①《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胡深传》。),即命广信(今江西上饶)指挥朱亮祖由铅山、建昌(今江西南城)左丞王溥由杉关进兵,会同胡深攻闽。胡深从浦城南攻,于浦城南部与友定部将赖元帅大战,元军败逃。六月,胡深与朱亮祖联合作战,先克崇安,继占建阳,便南下进攻建宁(今建瓯)。吴军逼进城下,友定率牙将赖政等精锐迎战,而以部将阮德柔带兵四万屯锦江,威胁胡深侧后,断其归路。胡深与友定搏击,突破两道栅栏时,德柔已从侧后重重包围过来。胡深受到前后夹击,知难持久,便乘天黑突围,不料中元军伏击,马蹶被俘,后被友定杀害。吴军这次攻闽遂告失败。
  至正二十六年四月,陈友定讨平兴化、泉州赛甫丁和那兀纳叛乱。八月,元廷以陈友定打败吴军和平叛有功,命他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兼守八闽。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消灭了东部张士诚势力后,于十月命中书平章胡美(一作胡廷美,原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吉安、宁国、南昌等处兵马征伐陈友定。又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为征南将军,佥大都督府事吴桢为副将军,率常州、长兴、江阴诸军,讨伐浙江方国珍。
  胡美于十一月三十日引兵人杉关,攻克光泽。十二月初七进攻邵武,元守将李宗茂献城投降;十五日攻占建阳,守将曹畴也降。随即南下建宁。十七日,广信指挥沐英破分水关,克崇安。
  汤和于十一月攻克浙江庆元,方国珍下海逃遁。朱元璋命中书平章廖永忠为副将军,率舟师会同汤和追歼。十二月,方国珍向吴军投降。浙东平定后,汤和、廖永忠奉命率兵二万自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进攻福州。起初,陈友定亲守福州。环城筑垒,每隔五十步建一台,严兵把守。后吴兵人杉关,闽北告急,友定便留兵二万防守福州,自率精锐扼守延平。汤和率舟师乘东北风,不数日到闽江口,擒杀把海指挥孙通、程严,人五虎门,溯流而上,屯泊南台江边,派人入城劝降。元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曲出拒降,杀来使。二十七日,吴军登岸围城,曲出带兵出南门迎战,被吴军指挥谢得成打败,逃入城内固守。当夜,元行省参政袁仁派人秘密与汤和约降。次日黎明,吴军“蚁附登城,遂开南门”(①《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八下,吴元年十二月庚午。),汤和即拥兵入城。元将邓益于水部门拒战,被杀。元在福州主要官吏非死即逃,佥枢柏铁木儿杀妻女后纵火自焚。汤和占福州后,分兵一部讨伐闽东北未降的州县,并派袁仁等到兴化(今莆田)、泉州、漳州招降。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王朝,以当年为洪武元年。是月,胡美、何文辉率师攻建宁。元守将同佥达里麻、参政陈子琦不敢出战。明军十一日围城,不断攻击。元守军无力支持,达里麻和总管翟也先不花便向何文辉投降。二十一日,明军入城,擒获陈子琦。随后胡美即派人招降汀州、泉州诸路。
  同月,元兴化守将元帅王思义、叶万等逃遁,绅士李子成、吴弥明到福州迎降。汤和派都指挥俞良辅前往镇守,附近十三县皆降。汤和随即进军延平。进军前先派人前去劝降,友定杀来使,取血加入酒中与诸将共饮,盟誓以死报答元朝。明军抵达后屯兵水南,分一军渡河攻西门。陈友定出战败归,以“敌千里远斗,气锐,慎勿战”(②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太祖平闽》。),令将士日夜守城。守城部队得不到轮番休息,颇有怨气。所属将领屡次请战,友定始终不准,并怀疑部下有异心,杀了肖院判,夺了部将刘守仁的兵权。刘守仁遂向明军投降,不少士卒也越墙逃走。明军攻城十天,二十九日,城内军局炮响,汤和以为有内应,即发兵猛攻,城遂破。明军入城,陈友定服药自尽未死,将其槛送京师斩首。
  明军占领建宁、延平后,泉州、汀州各州县纷纷归附,唯独漳州不降。二月,汤和率军下漳州,漳州路达鲁花赤迭里迷失自杀,所属州县也归附明朝。
  胡美、汤和大军攻闽时,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奉命率军攻占浦城,屯兵以为后援。建宁、延平攻克后,李即引兵还浙。后明廷命廖永忠、朱亮祖率攻闽明军南征广东。陈友定故将金子隆、冯谷保于六月率众反明,进攻延平。明延平守将蔡玉将其击退,追至沙县青云寨,金子隆等负险固守。蔡玉会同建宁指挥沐英分路夹击,破诸寨,生擒冯谷保,金子隆逃脱。朝廷又命李文忠率师入闽,讨伐金子隆。闰七月,李文忠攻克清流、宁化诸山寨,俘获金子隆,余党悉平,整个福建遂归明朝所有。
  二、叶宗留与邓茂七起义
  叶宗留浙江庆元人,(③关于叶宗留的籍贯,众说不一,有的说是明州(宁波)人,有的说是青田人。这里依《明史纪事本末》说法,定为庆元县人。)流落到处州(今浙江丽水)当过府署皂隶,因不堪受压迫,于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与处州人叶希八、陈善恭等带领数百名流民到福建福安,私自开宝峰场(今寿宁南)银矿。(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平浙闽盗》。)闽浙一带山区多银矿,是明朝封闭的禁区,地方官吏经常派巡卒搜山驱逐入山开矿的流民。因叶宗留带领的人多,地方官府便上报了朝廷,明廷命福建、浙江两省派兵搜捕。叶宗留即据守要地,铸造兵器,武装自卫。明朝官府早就颁令严禁“偷开坑穴”、“私煎银矿”,违者“处以极刑”,家属发配边疆,“如有不服追究者,即调军剿捕”。(①《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九,正统三年十二月乙丑。)叶宗留对官府的禁令不予理睐。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兵马指挥佥事刘海率千余官兵进剿。叶宗留即领导矿工武装起义,对抗官兵。起义军诱敌深入,以设埋伏、挖陷并等手段大败官兵,擒杀竺渊,箭伤刘海。起义军首战告捷,闽北各坑场矿工纷纷响应,附近有些贫苦农民也到矿区参加起义军,起义军的势力迅速发展到仙霞岭铜塘山一带。十年十二月,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命广信(今上饶)府和铅山县的官兵进剿。起义军抢先攻占了官兵必经的永丰(今广丰)县城,并乘官兵抵城下立足未稳,出城袭击,歼敌过半,官兵残部逃回。此后,起义军活动于闽浙赣三省边境山区,采取流动战术对付官兵的“搜剿”。官军“东剿则西走,南搜则北移”,常于隘路设伏杀伤官兵,有利则主动出击,多次粉碎了明军的“进剿”。
  正统十一年春,起义军发展到数千人,叶希八等一致推举叶宗留为领袖,称“大王”。三月,明廷见地方官兵镇压不力,“贼势滋蔓”(②高岱《鸿猷录》卷十《平处州寇》。),命御史柳华提督闽浙赣三省兵马合力“征剿”。柳华到福建后,一面派兵“进剿”,一面令各府县,在城镇巷道首尾建隘门(上有重屋),在乡村建望楼,置金鼓器械在上面,把居民编为总小甲,由总小甲长带领轮流值宿在隘门、望楼上,进行瞭望和警戒。起义军在永丰、浦城、庆元、政和、福安一带与官军周旋,相机杀敌,多次给官兵予重创。柳华终因“搜剿”无功,被弹劾问罪。
  正统十二年二月以后,矿工起义军遍掘了政和少阳坑、少亭坑和闽北其它坑场银矿,所获不足费用。叶宗留认为,“与其取于山,劳而不获,孰若取于人,一举而有余”(③高岱《鸿猷录》卷十《平处州寇》。),遂带领义军打出矿区,攻陷了政和县城和各大乡镇。九月,叶宗留带领起义军回庆元,“召龙泉良葛山人叶七为教师,训练武艺”(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平浙闽盗》。),并吸收了千余名青壮年充实队伍。十二月,叶宗留挥军南下,一举攻克浦城。十三年正月,攻陷建阳,沿途又有大批农民参加,队伍已达近万人,遂进军闽北重镇建宁(今建瓯)。由于官吏潜逃,便顺利占领了府城。为了遏阻明军入闽,起义军一部越过铜塘山进入江西,占领了闽赣交通要道上的车盘岭,屡挫官兵的进攻。不久,叶宗留率起义军主力转战浙南。这时,叶宗留的好友陶得二在处州领导千余农民响应起义,起义军声势更大,控制了闽浙赣三省边境地区和交通要道。
  正统十三年二月,在矿工起义的推动下,邓茂七领导佃农在沙县西南的陈山寨起义。邓茂七原名邓云,建昌(今江西南城)人,佃农出身,“勇悍自智”(⑤傅维麟《明书》卷一百六十一《邓茂七传》。),因杀死恶霸地主,逃到福建宁化县投靠陈政景,化名茂七。福建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茂七常聚集佃户谋划抗租斗争,被当地官府察觉,便转移到沙县。柳华在闽督剿叶宗留矿工起义军时,各地组织总小甲,茂七被推为巡警总甲,“时郡邑长吏受富民贿,纵其多取田租,倍征债息。小民赴愬无所”(①《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五,正统十四年二月丁已。)。沙县佃户遭受剥削尤为严重,交租必须送到地主指定的地点,称为“送租”,逢年过节还要向地主奉献鸡鸭之类的物品,名为“冬牲”。邓茂七利用总甲的身分,号召废除“冬牲”,拒绝“送租”,要地主自行收租。附近农民纷纷响应。地主们即向官府投诉,县衙派兵丁缉捕,茂七拒捕,并打死了来捕的兵丁。随后,沙县县令亲带300名官兵进行围捕,茂七组织佃农武装抵抗,杀了县令和巡检,300名官兵几乎被杀尽,并“劫其富民,尽杀之”(②《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五,正统十四年二月丁已。)。于是,邓茂七率众占据陈山寨,正式宣布起义,自称“铲平王”,设官属,歃血誓众,宣布要铲平天下的不平。
  当时,靠贿赂宦官王振上台的福建左布政使宋彰,“浸鱼贪恶,民不能堪”(③《明史》卷一百六十五《丁瑄传》。)。因此,邓茂七起义后附近各县贫苦农民“皆举金鼓器械应之”(④黄瑜《双槐岁抄》卷六。),“远近至者,皆附其党”(⑤傅维麟《明书》卷一百六十一《邓茂七传》。),西有陈政景领导的宁化农民响应起义,东有蒋福成领导的尤溪万余炉丁(炼铁工人)和农民声援。起义军以沙县、尤溪为根据地,建立地方政权,积极向外扩展势力。四月,邓茂七带领农民军主力,从间道北上占领杉关,攻克光泽,顺北屯溪而下,陷邵武,入顺昌,农民军所到之处,官吏、豪绅“悉逃匿”。同时,宁化农民军进攻连城、汀州(今长汀)等地。邓茂七与蒋福成便联合进逼延平(今南平),八闽震动。
  正统十三年八月,明英宗命御史丁瑄驰闽“剿抚”,并以都督刘聚为总兵,都督陈荣为副总兵,陈诏(一作韶)、刘德新为左右参将,佥都御史张楷监军,率重兵随后入闽,以解延平之危。丁瑄一到延平,即命同知邓洪率兵2000往沙县征剿,遭到邓茂七、蒋福成联合反击,全军覆没。丁瑄又改变手法,派人前去招降,要农民军“解散,得免死”。邓茂七坚定地说:“吾岂畏死求免者!吾取延平,据建宁,塞二关,传檄南下八闽,谁敢窥焉!”(⑥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平浙闽盗》。)遂杀来使。延平守城御史张海急忙派都指挥张某带兵4000前去阻击。农民军于王台南部双溪口隘路上设伏待敌。以20余人隐藏在两侧村店中,大部队埋伏于就近山上。当官兵大队人马已过,殿后都指挥将至之际,村店中的农民军突然举排栅塞道,迅速把都指挥及数名从兵擒杀了。等官兵前驱发觉回援,山上伏兵从侧面冲下掩杀,一举歼敌数千。邓茂七便乘胜进围延平府城。张海再次上城诱降,未能得逞。接着双方大战于城外,农民军连斩明军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二将,官兵不敢再战,闭城固守待援。
  正统十三年九月,张楷率南京、江西、浙江8000官兵及数百名蒙古骑兵向福建进军。邓茂七派人与叶宗留联系,商讨协同对明军作战问题。叶宗留即派重兵扼守闽赣边境要道,阻止明军入闽。张楷派遣刘德新率偏师由建昌人邵武,自率主力由浙江经广信入闽北。张楷至广信时,其前锋陈诏与矿工起义军交战,败死。张楷遂逗留不敢进。至十一月,张楷怕朝廷追究,才命都督陈荣、指挥戴礼率兵2000进攻铅山的黄柏铺。叶宗留亲率起义军与明军激战,不幸中矢牺牲(当时明军不知)。起义军退入山中,推举叶希八为领袖,继续坚持斗争。叶希八派人从铅山、弋阳绕道入闽,与邓茂七取得联系,并分兵四百,加入邓茂七领导的农民军。叶希八除留部分兵力扼控车盘岭外,主力迂回山岭之间,伺机歼敌。不久,明军前来搜山,叶希八在玉山十二都设伏,杀死了陈荣、戴礼和大批明军,为叶宗留报了仇。
  在矿工的支援和配合下,邓茂七继续围攻延平,派部将黄琴、刘宗、罗海扼控建阳、邵武等要塞,以防明军南下。同时分兵出击。一路由陈敬德、吴都总带领,连克德化、永春、安溪,直抵闽中沿海重镇泉州府,于城南五陵坡(一作古陵坡)活捉率兵来战的知府熊尚初。一路指向闽西,由将乐、连城,攻达上杭。此外,还以2000义兵北攻建宁府,遭到建宁知府张瑛的袭击,败绩退回。农民军出击时,沿途焚烧衙门,破牢释囚,开仓济贫,深得受苦民众的拥护,数月之间连克二十余州县,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建立了19寨36营,对明王朝在东南的统治构成很大威胁。
  正统十四年二月,明英宗闻报,下诏严斥刘聚、张楷“进军日久,全无实效”,“再不用心,必杀不宥”。(①《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五,正统十四年二月壬戍。)同时,又命宁阳候陈懋为征南(一作平夷)将军,保定伯梁瑶、平江伯陈豫为副将军,都督同知范雄、都督佥事董兴为左右参将,刑部尚书金濂参赞军务,太监曹吉祥、王瑾、陈梧监军,统率京营和江浙兵四万,配备神机铳、炮火器,入闽“征剿”。滞留广信的张楷,因刘德新已破杉关,人光泽,占邵武,才从间道入闽北,与刘会攻建阳。此时,农民军由于黄琴叛变投敌,并为官军诱杀了刘宗、罗海等义军将领,明军终于打通了南下的通道。
  南部的农民军在杨福的带领下,接连攻陷了漳浦、南靖、长泰、龙岩等地,于进攻漳州时被明军守将卫指挥顾斌击退。邓茂七久攻延平不下,遂移兵北攻建宁。建宁守臣行省参政张瑛带兵阻击,兵败被杀。(②张瑛被杀事,各种资料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和民国《福建通纪》记载较详实,从之。)当时,张楷已率兵抵建宁,金濂的大军也将入闽,形势对农民军不利,邓茂七便主动撤兵退守陈山寨一带。二月,由于潜伏农民军内部的叛徒张由孙、罗汝先的引诱,邓茂七再次率兵进攻延平。当农民军从溪南渡河时,明军埋伏在溪北的铳、炮突然齐发。农民军伤亡数百,溃退下来。明军指挥刘福又率埋伏在附近的官兵掩击,在混战中邓茂七不幸中流矢阵亡(一说被斩)。
  邓茂七牺牲后,形势急转直下。驻守沙县的农民军推举邓茂七的侄子邓伯孙为领袖,率农民军余部据守陈山寨、后洋、贡川、九龙山等地,继续抗击官兵。张楷、金濂一面分兵进剿,一面派叛徒招降,并施展离间计使邓伯孙杀了农民军骁将张留孙,使邓伯孙陷于孤立。三月,九龙山等据点相继失守。五月,陈山寨最后陷落,邓伯孙被捕遭害,农民军将士二百余人殉难。至此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
  叶希八、陶得二领导的矿工起义军,在明军入闽后转战浙南,屡败官兵,围困处州达数月之久。后张楷回师浙南,起义军受挫,于景泰元年(1450)进攻武义、永康失利,陶得二被俘就义。这支起义军也告失败。
  叶宗留、邓茂七领导的矿工和农民起义,是明朝中叶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联合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抗倭斗争
  元末明初,日本处于南北朝时代,在国内战争中溃败的武士流亡海岛,勾结海商和失业流民,组成海盗集团,经常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史称“倭寇”。倭寇初始窜犯中国北部沿海,后来逐次南移,洪武三年(1370)和五年就曾两次侵扰福建沿海。当时明廷厉行海禁,派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将领在东南沿海筑城设卫,整饬海防,造船御寇,故未成大患。十五世纪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为了扩充实力,弥补内战损失,怂恿和支持海盗活动,倭寇渐趋猖獗。明世宗嘉靖年间,内政日益腐败,沿海卫所“船敝伍虚”(①《明史》卷三百二十二《日本传》。),军备废弛。倭寇乘机与中国少数奸商、海盗勾结,不断窜犯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成了明朝的严重祸患。
  嘉靖二十六年(1547),入侵浙闽的倭寇出没无常,当地守军不相统属,难以抵御。明廷命朱纨为浙江巡抚,兼提督浙闽海防军务。他统一部署两省海防事宜,征调战船扼守要地,禁止商船下海,严立保甲制度,严惩勾结倭寇的内贼,孤立倭寇。二十七年四月,朱纨命福建都指挥佥事卢镗进剿双屿港(今宁波东),歼灭海盗数百人,擒获勾结倭寇的海盗头目许栋。次年二月,又派巡海副使柯乔和卢镗于诏安走马溪(东山岛西北)海面围歼葡萄牙殖民者,并俘获勾结葡盗和倭寇的李光头等96人。朱纨以“便宜(行事)斩之”(②《明史》卷三百二十五《佛郎机传》。),打击了浙闽勾结倭寇的豪绅和奸商。四月朱纨被弹劾“擅自行诛”(③《明史》卷三百二十五《佛郎机传》。)而罢职,忧愤自杀,柯乔、卢镗也人狱。倭寇遂更加猖獗。
  嘉靖三十一年以后,明世宗复先后命王抒和张经总督浙闽军务。他们重用俞大猷、汤克宽,释放柯乔、卢镗等人,编练水师,请调援兵,水陆密切配合,在浙江一带沿海有效地抗击倭寇。当时,福建沿海虽有倭寇流劫,但还不是倭寇侵犯的重点地区。
  嘉靖三十四年,福建的倭患开始日趋严重。倭寇从浙江南窜,蹂躏福宁州(州治在今霞浦)沿海,继而南移进犯兴化(今莆田)、泉州一带,受祸最重的是福清海口。三月,倭船百余艘乘雾企图在莆田吉了澳登陆,参将黎鹏举即令炮台开炮拦阻,随后借雾散、潮落、风顺之机率水寨哨舟和百余艘商渔船迎击,倭船败逃。军民共击沉倭船三艘,斩倭百余人,生擒87人,倭贼坠海淹死不少。十一月,又有数十条倭船沿莆田海岸焚掠,平海卫千户邱珍率所部至冲要游动阻击,倭船无法靠岸,转而潜至白湖江上陆,进犯涵头(今涵江)。千户杨一茂、邱珍等追至福清东岳山,力战阵亡。倭继而入福清海口,大批新倭又到,遂于闰十一月十三日合股进攻镇东卫城(海口东)。千总戴洪、高怀德、张銮等出战,皆败被杀。泉州指挥童乾震奉命来援,驻军里尾(距海口五公里),见卫城危急,率师先发,直逼倭垒,擒杀倭十余人,倭败退。因备倭刘炌率兵后援未到,败退的倭夷加兵反击,官兵抵挡不住,边战边退至覆釜山麓。童乾震“搏一贼,践而刃之,为反刃”(①乾隆《福清县志》卷二十,郭造卿《与戚将军言指挥童乾震死事书》。)而死。倭人海口、陷镇东,先后“杀都指挥、指挥、千百户、武举三十员,军民以万计”(②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六《上巡按二司防倭揭帖》。)。三十五年正月,倭自海口北窜。刘炌率兵至宁德石壁岭阻击,刚到尚未列阵,倭众已来。刘炌仑卒应战,力尽被杀。三月,倭围攻福宁州城,未克退走。参将尹凤带官军追击、堵截,先后以火攻、伏弩等战法败倭于孤山、湖坪和桐山,残倭逃人浙江。十月,倭贼万余人围攻福鼎秦屿堡,乡民程伯简率民众抗击,“丁壮列于垛,妇女运石传餐,即有患矢者亦不挠避”,“倭攻七昼夜挫刃去”。(③乾隆《福宁府志》卷三十九《赤岸堡记》。)在闽南,倭从漳浦六都登陆,屯驻后江头土城,流劫诏安各地,十月进犯漳州月港(今龙海海澄镇)。
  嘉靖三十六年三月,倭寇数千从琯头登陆,并以此为巢,四出劫掠。八月,从流江(沙埕港东岸)转掠小埕(黄岐半岛南岸)水寨的倭寇,会同琯头的倭寇围攻福州城,在四郊焚掠杀掳,“南台、洪塘悉为煨烬”(④林绳武《海滨大事记》卷一《福州倭患始末》。)。福建巡抚阮鹗,“竭库藏并括民间金帛赂之”(⑤林绳武《海滨大事记》卷一《福州倭患始末》。),送给倭寇白银数万两,金花千枝,牙轿数乘,又拨给新造大船六艘,让其满载而归。倭贼遂拥舟船下马江,沿途焚掠人海。十月,倭由连江渔仓浦登岸,攻小东门,犯北茭。随后新倭又到,合股攻连江城。官兵分门出击,倭从拱屿退走。同年六月,流劫漳州地区的倭寇犯月港,焚掠千家,杀掳千人。十一月,从浙南来的一批倭船屯泊浯屿(厦门港外,今属龙海),分劫同安、南安、惠安诸县。十二月,从潮州澄海界登陆的倭寇,占黄土冈土城,流劫诏安县境。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倭万余攻陷宁德城,继由七都抵罗源,见城上官军严阵以待,遂转掠连江一带。四月,由海盗严山老引导,越大北岭进逼福州,在城外焚掠达60天之久。同时,分掠长乐、福清。倭攻长乐时,城崩20余丈,居民数千“列栅拒战”,“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⑥谢杰汉《虔台倭纂》卷上《倭变二》。)终于击退倭寇。进攻福清的倭寇从长乐坑田登岸,经罗芹山、石尤岭至福清,四月二十六日攻城,守备来熙率援兵到,倭不敌退走。五月初,又有倭千余自长乐来,十二日,占城外山头,以炮轰城墙,城遂破。(⑦倭陷福清城时间,《福建史稿》为四月初八,本文从民国《福建通纪》嘉靖三十七年条,因其记载较详细。)倭据城两天,掳杀千余人,掠走财物无数。倭南掠莆田涵头、镇前、洋尾诸大村后,从海口出海。参将尹凤率舟师截击,冲沉倭船七艘,追至外海,连战浒屿、东洛海面,擒斩200余人,倭落水淹亡不少。另一股倭寇于四月进犯惠安城。当时,惠城新建,“遇雨而漶”,署县事孙节推避于泉州,绅士李恺等哭请受劾停职的知县林咸出来带领军民抗倭。林见义勇为,精心部署,“塞津补坠”(①杜印陶《惠安明代御倭史》1916年石印本。)。二十六日倭围城,先以铳攻击,再以布梯攀登。军民用矢石、钯头力遏,多次击退倭贼。双方相持五昼夜,各伤亡数百人。这时,朱紫贵率兵来援,倭解围退走。过三日,倭一部由海道攻鸭山,林咸带民兵迎击,倭溃败,林在继续追击中不幸中伏牺牲。五月初,倭攻泉州府城,20余天未下,便转掠凤山、清源一带,人南安县治(未建城),纵火焚毁官民廨舍。同年三月,倭由潮州人诏安。五月掠漳浦。一股乘船由沧泉至月港,焚劫九都后出海,随即北攻同安,被知县林宗爽率军民击退。十一月,盘踞浙江柯梅(舟山北部)的倭寇移巢浯屿。从此,倭寇侵犯的重点地区南移到了福建。
  嘉靖三十八年,除盘踞在浯屿的倭寇外,又有大批新倭携带攻城器具来犯,整个福建沿海“无地非倭矣”(②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乱》。)。在漳州地区,浯屿的倭寇和从潮州来的数千新倭,劫掠龙溪、漳浦、诏安和长泰诸县,围攻漳浦、长泰县城,均被击退。仅长泰就击杀倭贼数百人。在泉州地区,倭围泉州城达四月之久,同时分掠南安、同安等地。倭攻同安时,正值“久雨城圮”,同知李时芳带领居民“植木栅桿蔽”(③嘉庆《同安县志》卷九《征抚》。),县学教官吴金率诸生和丁壮死守,倭攻城不下,退走。倭贼从详芝、石湖、乌浔等地分道出海,参将王麟带领舟师追击,败寇于大蚱山海面。在福州及其以北地区,三月,倭众数千攻福宁州城,军民实行坚壁清野抗战,屡挫倭对州城的进攻,并败倭于城北金字山。四月,新倭又到,遂西向攻陷福安城,焚掠五天,民众死难3000多人,被掳700余人。倭舟出海时,参将黎鹏举率舟师自嵛山(今嵛山岛)冲击倭船,冲断压沉各一艘,追驱于三沙至火焰山海面,以火攻将其击败,斩倭首67级,生擒68人。四月,倭自罗源、连江进犯福州,先掠周围各乡,十六日会攻省城,近月始解围去。当时,长乐、福清、永福(今永泰)均有倭寇侵扰。长乐城被围达70余天,守备来熙率军民固守,用火铳、矢石击伤击毙倭贼数百人。福清城自三月至五月,倭来犯达七次之多,均被城内军民击退。永福城于五月被倭攻陷,知县周焕等战死。六月,抢劫永福的倭寇从洪塘江(乌龙江西段)乘船,经马江出海,参将尹凤于梅花外海截击,击沉大小倭船78条,斩倭百余人,擒获勾结倭寇的贼首严山老等九人,倭众落海淹死无数。
  嘉靖三十九年三四月间,倭寇再次大掠连江、长乐和福州周围地区,从沿海到深山穷谷,多数村庄遭到焚烧屠戮,财物“罄掠无遗”,省城“城门昼闭弥月”。(④林绳武《海滨大事记》卷一《福州倭患始末》。)新任巡抚刘焘一到即率官兵出击,先追败倭至闽安镇,继而击倭于长乐壶井山下,福州地区的倭寇始逐渐退走。三至五月,倭寇焚劫同安浯洲(今金门岛),受害最惨的是官澳。当时官澳巡检司城内有难民万余人,他们推举杨克绍为首组织丁壮4000人守城,因城高缺水,于四月初九组织突围时城破,倭纵火屠城,城内外尸横遍地,妇女相携投海不计其数,仅先头突围的200余人幸免被害。五月倭攻后浦,后浦虽筑城未就,但民众早已结社练兵,协力防守,倭攻不入。后同安知县谭维鼎率乡兵渡海来援,城内自卫武装配合援兵夹击倭贼,将倭众击溃,擒获倭酋阿士机、安尾达等七人。浯洲倭患“始终凡五十日,村社为虚”(①民国《金门县志》卷十二《兵事志》。)。不久,屯驻月港的3000倭寇移舟出港,官兵于海沧、白石、镇海、井尾等处伏击,每战皆胜。参将王麟、把总邓一贯又追倭于鼓浪屿、刺屿尾海面,击沉倭舟数十艘,俘斩数百人,哑哩国王孙上键、勾结倭寇的贼首徐老就擒,倭众大部溺死。同年五月,倭又围攻泉州城,攻陷崇武所城。另一股倭寇从仙游人永春,破县城,七月又陷安溪县城。
  嘉靖四十年二三月间,倭寇流劫诏安各地。知县率民兵迎击,败绩,60余人被杀。四月,倭扰长乐各乡,掠福清和福州郊外,攻闽清城不克。十月,倭贼二万余人大掠同安各地,攻县城不下。十月和十二月,倭两次陷宁德城,居民被杀无数,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倭旋即占据城东的横屿(三都澳湾顶一小岛)为巢穴。
  嘉靖四十一年二三月间,倭围攻诏安城,两次攻陷永宁卫城(泉州东南25公里),泉州卫指挥欧阳深率军击倭,活捉勾结倭寇的贼首江一峰。四月,大批新倭焚掠长乐、福清、甫田,并占领海口以南的牛田(今龙田)和莆田东南的林墩为巢穴,与宁德的横屿倭巢互为犄角。以上三倭巢的倭贼四出焚掠,并立“买港之法,人以金赎免斩,屋以金赎免烧”(②乾隆《宁德县志》卷十《祥异》。)。七月,参将戚继光奉命率6000精兵由浙入闽剿倭。戚家军经过严格训练,纪律严明,在浙江曾屡败倭寇。戚军八月初一抵福宁州,初七到宁德,先招降了漳湾一带勾结倭寇的人,去敌耳目。初九晨,乘退潮之机,以稻草铺泥滩,徒涉进攻横屿。倭于山前列阵,戚军奋勇直前,并以一部迂回夹击,鏖战六小时,全歼岛上倭寇,活捉90余人,斩首2600余级,救出被俘群众3700余人。戚军随即南下进剿牛田之倭。屯驻牛田的倭寇万余人,分守上薛、西林、目岭、葛塘、新塘、闻读等地,络绎十余公里。戚继光于二十九日到福清。次日,“邑令及父老请师期”,继光声称“吾兵疲且休矣,俟缓图之”。(③民国《福建通纪》第三册卷九,嘉靖四十一年七月。)倭探得讯回报,倭酋不以为备。继光即于当晚分三路进剿,黎明便突破倭巢。当戚军攻进杞店时,倭才从梦中惊醒,慌张逃窜。戚军连破牛田、上薛、闻读诸穴,一直追至新塘。因扼守上原岭的福建南路参将也没有准备,致使残倭四千余人逃往莆田、惠安。这次战斗斩倭688人,胁从弃械投降任其散去数千人,救出被掳民众964人。九月十二日,戚军南移至峰头、江口。十三日,继光令把总张谏守海宁桥,自率主力入兴化府。当晚,地方官吏设宴招待戚军将领。继光从容宴饮,以示不即进兵,半夜,继光即率兵乘月色出城,经阳城、西洪,拂晓抵林墩。林墩四面沟海相通,路桥狭窄。戚军鱼贯而进,纵队攻击,与倭寇血战多时,三退三进,阵亡90余人,才将桥上倭寇击退。这时偏师张谏所部也从海宁桥南进,两面夹击,倭败退入巢。戚军当即冲进倭巢,与敌短兵相接,倭众落水淹死千余人。由于响导所误,林墩通黄石的大桥未作事先防堵,残倭便向黄石南窜,逃人窑兜乡。戚军跟踪追击。贼徒漫山四散,真倭躲进砖窑内。官军遂用火攻,将其全歼。这一仗共斩倭2023人,救出被俘男女2114人。戚军扫平三大倭巢后,即凯旋还浙。戚军路经福清时,恰遇新倭从东营澳登陆,又击斩倭贼200余人。
  戚军走后,又有大批倭寇来犯福建。从温州来的,十月攻陷政和城,十一月又陷寿宁县城,十二月围攻松溪。从南澳来的,与在福清溃败的残倭合股,十月围攻同安城,继而攻陷福全所城(泉州东南44公里),十一月又陷玄钟所城(又作悬钟,在诏安南)。从福清海口登陆的新倭,十月进围兴化府城,月余未下。当时,广东总兵刘显奉命来援,兵不及且屡战疲乏,暂屯江口,派人往府城联系,拟约期入城协助守御。使者途中被倭抓获,倭遂以假冒真,诱守将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开城门。倭贼突然拥入,府城即告失陷,同知吴时亮及军民被杀害千人以上。十二月二十九日,因城中粮尽,且闻官兵将至,倭弃城进占崎头为巢穴,以待夺船出海。
  嘉靖四十二年二月,都指挥欧阳深与盘踞崎头的倭寇相持月余,见倭无大的行动,便引兵轻进挑战,遭到伏击,欧阳深及所部百余人皆阵亡。倭便乘胜攻陷平海卫(莆田东南《公里)。上年十一月明廷命谭纶为福建巡抚,总督福建军务;又命俞大猷、戚继光为福建正、副总兵,与刘显协同剿倭。这时,俞大猷从江西赶到,驻军秀山;刘显驻军明山,距倭营二公里。俞大猷原所带南赣兵被江西留下,新带刚招募的漳州兵,战斗力较差,故先把截港口,防倭船逃脱,以待戚军到后“并力收功”(①俞大猷《正气堂集》卷十五《与戚南塘书》。)。四月初八,戚军赶到福州,十三日抵宏路。倭寇获悉即贿赂把总许朝光,让部分倭寇运载财物出海。留下的3000狡黠倭寇据险结巢,分一股驻守赤崎山下,互为崎角。二十日,谭纶到渚林,召集诸将商讨破敌之策。他根据平海卫三面环水,易守难攻,为全歼该倭,决定以戚继光为中路军,担任正面攻击;刘显为左路军,从侧翼迂回夹击;俞大猷为右路军,断倭海上逃路。二十一日凌晨,三军同时开进,拂晓发起攻击。戚军先以火器击溃前来阻击的倭众,继以步兵冲杀,激战二小时,倭退人许厝大巢。官军旋即将其包围,以火攻夷平倭穴,斩倭2300余人,救出被掳男女3000余人,次日搜捕残倭,又擒斩171人。
  上年冬攻陷政和、寿宁的倭寇一股400余人,南下拟与平海的倭寇合伙,得知平海倭寇覆灭后,遂退踞连江东北30公里的马鼻(当时为罗源湾内岸边一孤岛)。戚继光在平海战斗结束后即挥师北上,水陆并进,一举将其全歼。另一股倭寇盘踞于宁德漳湾,听说戚军将到,即移屯于龟山寺。为防其北窜,继光先以少数兵力迂回侧后佯动。五月二十五日,倭南移至小石岭。戚军分三路将其围歼,擒斩108人,余倭40余人投火自尽。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俞大猷调任广东,戚继光升任福建总兵,兼守浙江金华、温州二府。十一月,倭寇同时侵扰福宁、连江、莆田、惠安、晋江等地。其中从日本新到的百余艘倭船从莆田、仙游交界的东沙登陆,会同原漏网的残倭共万余人,于七日进围仙游县城,蜂聚四门营垒。知县陈大有、典史陈贤带领兵民据城固守。谭纶、戚继光即率师前往解围,谭、戚认为“倭从且方坚锐”、“未可轻战”,(①康熙《仙游县志》卷十四《崇勋祠•解围功德碑记》。)为防倭陷城和四出剽掠,即派部分兵力携带火器,夜缒入城,协助守御,并分兵遏阻要冲,余部屯驻距城十余公里的俞潭浦和沙园,待轮换的浙兵到后,并力歼敌。倭连日攻城不下,于十四日编竹为牌,以其遮身突入子城木栅。内城矢石齐下,火铳齐发,数百名倭贼大部被击毙。十二月六日,倭又“强运机梯环倚城四壁,诸黯酋奋力先登,直至城(垛)口,兵民争死力击之”(②康熙《仙游县志》卷十四《崇勋祠•解围功德碑记》。),倭死百余人,再次溃退。随后,倭“构大木为冲车,中藏兵械,架危梯于上”(③康熙《仙游县志》卷十四《崇勋祠•解围功德碑记》。),昼夜攻城。正当城危之际,轮调的浙兵赶到,谭、戚遂于二十六日挥师从东、南直捣倭垒。攻城的倭贼惊呼“戚虎至矣!”(④康熙《仙游县志》卷十四《崇勋祠•解围功德碑记》。),急往西、北奔窜。官军乘势掩杀,擒斩千余人,夺回被掳男女3000余人。余倭万余人南窜惠安、晋江等地。
  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南窜的倭贼攻安平(今安海),闻戚军将至,便继续南逃。二月初五,戚军追至同安王仓坪,斩倭百余人,倭众坠崖死者无数。余倭溃逃南去,占据漳浦蔡丕(一作坡)岭。岭上地如锅底,四周悬崖陡壁。二十六日,戚军分五哨,缘崖而上,将其包围。倭在岭上蔗林中设伏。官军纵火焚蔗林,烧死倭寇千人以上,擒杀数百人。逃脱的残倭千余人夺船下海,南窜广东。至此,侵犯福建的倭寇大部荡平。
  此后,俞大猷、戚继光分别率军横扫流窜广东、福建沿海的残倭,至嘉靖四十五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
  福建从嘉靖三十四年起,严重倭患达七八年之久,先后被攻陷的有府城县城12座,卫城所城九座,沿海主要城镇大多遭到围攻,军民被杀被掳十余万人,房舍被焚数万间,财物被掠无数,使原来繁华的沿海地区为之残破萧条。福建军民在这场抗倭战争中,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前后歼倭数万人,为抗击外来侵略,保卫海疆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四、抗击荷兰殖民者
  16世纪至17世纪期间,西方一些国家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荷兰是欧洲最早成为资本主义的国家之一。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荷兰舰队东驶到达爪哇,二十九年进入中国海域。次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后来,荷兰殖民者占领雅加达,建巴达维亚城。作为侵略东方的大本营。
  荷兰人脸白须发红,史称“红夷”。万历三十二年七月,荷兰将领韦麻郎率舰进犯闽海,占领澎湖列岛,伐木修筑城堡,准备长久盘踞,并派译使要求通商。福建官府拒绝韦麻郎的要求,严禁沿海商民私自出海与其交易。总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领兵渡海征剿。沈有容率20艘兵船驶抵澎湖,亲到荷兰舰上谕令韦麻郎撤离澎湖。韦麻郎部下“露刃相诘,有容无所慑,盛气与辩”(⑤《明史》卷三二五《荷兰传》。)。荷兰殖民者理屈词穷,加上粮食将尽,只好率舰离去。过后,荷舰转窜北港,侵据台湾南部,久留不走。
  天启二年(1622)五月,荷兰东印度公司司令官高文律率领舰船六艘,载兵2000,再度侵占澎湖岛,筑城据守。随后,荷舰进犯中左所(厦门),逼圭屿,由于海澄知县刘斯来守备严密,未能得遥,遂又派人要求通商。福建巡抚见荷兰殖民者来意不善,再次严词拒绝。此后,荷兰军舰出没于浯屿、白坑、东锭、莆头、古雷、洪屿、沙洲、甲洲之间,侵扰沿海各地。荷兰殖民者所到之处,“大肆焚劫”,“商、渔并遭荼毒,村落相顾惊逃”,致使“洋贩不通,海运梗塞”。(①曹履泰《靖海纪略》卷三《答朱抚台》。)仅在厦门附近就烧毁船只六七十艘,掠走渔船600余艘,俘虏1500百余人。荷兰殖民者强迫这些被掠渔船和被掳民工在澎湖为其运土石筑城堡。后来,大部民工因劳累过度而死去,剩下579人被送往巴达维亚当奴隶出卖,航海途中遭受虐待,大部死亡,到巴达维亚仅存活33人。荷兰殖民者的野蛮暴行,激起福建军民的极大愤恨,奋起抗击。
  十月,福建总兵徐一鸣率领明军进驻中左所。厦门人民积极配合官兵进行抗荷斗争。岛人陈则赓散家财招募敢死壮士,声称政府允许通商,携带放毒的酒菜,“人夷船遍觞之”(②道光《厦门志》卷一六《旧事志•纪兵》),急下小艇返回。接着,明军舟师对荷舰进行火攻,“俘斩数十人”(③《明史》卷三二五《荷兰传》。)。事后,徐一鸣在厦门鸿山寺镌勒“攻剿红夷”石刻,铭彰这一胜利。
  天启三年,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为制止荷兰侵扰,派人前往巴达维亚交涉无效,明廷遂提出“调兵足饷方略”(④《明史》卷三二五《荷兰传》。),准备征讨荷兰殖民者。是年秋,荷兰舰船再次侵犯厦门鼓浪屿,浯铜把总王梦熊带领官兵迎击,一举将其击溃,夺得荷船三艘。后来,荷兰殖民者不甘失败,军舰直逼内地。王梦熊以数十条小艇伪装渔船,“藏火具,潜迫其旁,乘风纵火”,继以大舰实施冲击,“焚甲板十余艘,生擒大酋牛文来、律钦等,夷脱于火者尽溺于水”(⑤道光《厦门志》卷一六《旧事志•纪兵》。按,福建人称荷兰巨舰为甲板船。)。十月下旬至十一月间,荷舰又两次侵犯浯屿。福建总兵谢隆仪用间计,乘其不备,于夜间实施海上突击,烧毁入侵的荷舰,俘虏其头领及其部属余人,焚溺而死者不少。
  巡抚南居益见荷兰殖民者久据澎湖,屡犯福建沿海,遂调派将领,在漳、泉一带沿海募兵买船,准备出海捣毁其巢穴。天启四年正月初二日,南居益命王梦熊诸将领兵渡海进攻澎湖。官兵在镇海港登陆后,采取步步为营,边进攻边筑垒,将荷军迫退到风柜城堡。当时,南居益还命都司顾思忠率军往澎湖会攻,荷兰侵略军仍据城顽抗。
  南居益见荷军不肯离去,决定出海亲征,命总兵俞咨皋督率漳、泉诸军直驶澎湖。南居益根据当时敌情和地理形势,以海道孙国祯等率领一部兵船至娘妈宫前,侦察、监视荷军动静,扼守要害;以洪永元等率领大部兵船分布于镇海洋面,直逼荷兰舰队;并命王梦熊进至中墩扎营,断绝荷军营地水源,尔后相机进取。其时,荷兰东印度公司新任司令宋克到达澎湖后,见中国官军近万,兵船200,进行水陆围困,不敢再行抵抗,两次派人请求暂缓用兵,待其补给粮食运到后,即率舰离开澎湖。得到明军允许后,荷兰舰队“遂扬帆去。独渠帅高文律等十二人据高楼自守。诸将悉力破擒之,献俘于朝。澎湖之警以息”(①光绪《澎湖厅志》卷十一《纪兵》。)。此后,荷兰殖民者“不敢再窥内地者数年”(②《明史》卷三二五《荷兰传》。)。此役,官军奋力作战数月,把称雄海上的荷兰舰队赶出澎湖,是福建军民反侵略战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崇祯三年(1630),荷兰殖民者又犯中左所。明朝游击郑芝龙招募龙溪人郭任功率领十余人,乘夜浮海到荷舰尾部,潜入舰中,放火焚烧了三艘,其余荷舰慌忙逃遁。六年,荷兰舰队侵犯孀山(今闽东北四孀列岛)。福建巡抚邹维琏亲自领兵至福宁(今霞浦)迎击,并命在广东海面的郑芝龙北上增援。荷兰舰队乘官军北上,南驶突入中左所,焚烧明军船只,残害厦门军民。邹维琏一面命漳、泉等地募兵抗荷;一面授予诸将兵略,水陆并进,南驰会攻荷军。郑芝龙从福宁海面率舟师赶到,率众奋战,杀伤不少荷兵。加上诸将协力作战,以小舟出奇制敌,荷舰大败,转犯石湾、海澄等地。邹维琏随即大集舟师于铜山(今东山)海面阻击,与荷寇苦战八昼夜,“生擒酋长数十人,焚其舟舰、器械略尽。”(③道光《厦门志》卷一六《旧事志•纪事》。)这是福建军民抗荷战争的又一次胜利。九月二十日,荷兰巨舰九艘联合海盗刘香老海船50余艘,进犯金门料罗湾。邹维琏以郑芝龙为先锋,率舟师进击荷兰舰队。郑芝龙统领战船105艘直驶料罗湾,列阵冲向荷兰舰队,将士奋勇跳上荷舰,与敌短兵相接,纵火焚烧,夺得荷舰一艘,斩敌首级20颗,生俘百余人。荷兰舰队败退逃窜。
  明军料罗大捷后,荷兰殖民者仍不甘失败,继续侵扰福建沿海。崇祯十二年,荷兰舰队窜犯福建内海,郑芝龙率领明军舟师又于枫亭港口痛击荷军,“焚夷船五艘”,“自是不敢入闽境”(④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七《明外纪》。)
  荷兰殖民者侵犯福建沿海遭到失败,但仍占据着台湾,至清顺治十八年(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才把荷兰侵略者从中国的领土上赶走。
  第七节 清代
  一、郑成功抗清
  郑成功,初名森,南安石井人。他从小立志报国,喜读孙吴兵书,兼爱舞剑驰射。十五岁补县学生员,二十一岁人南京太学。其父郑芝龙,早年组织武装商船队,兴贩日本和南洋各国,对抗明朝官府。后为明朝招抚,授为海防游击,累升至福建总兵。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军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总兵郑鸿逵、郑彩奉迎明唐王朱聿键入闽。当年闰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改元隆武。隆武帝在福建主要依靠郑芝龙的势力,封芝龙为平虏侯,继升为太师平国公,“军国大政一委芝龙”(①邵廷采《东南纪事》卷一《唐王聿键》。)。隆武帝对郑森极为器重,赐他姓朱,改名成功,任为御营内都督。自是中外称他为国姓爷。隆武帝为了抗清和恢复失地,派郑鸿逵出浙东、郑彩出江西,自己统兵亲征,十二月进抵建宁(今建瓯)。次年春,湖北、江西、浙江等地抗清连连受挫,隆武帝移师驻延平(今南平),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二月,清廷命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同固山额真图赖等,(②贝勒为清贵族爵号,位在亲王、郡王之下。固山额真为官名,即八旗组织中旗的长官,后改称都统。)率军攻略浙、闽。四月,清军进攻抚州,郑彩从广信(今饶)撤兵入分水关(崇安西北)。六月,郑芝龙无意抗清,借口海寇来犯,尽撤关隘水陆诸军回安平(今晋江安海)。清军连克金华、温州、台州后,分路从广信、衢州(今衢县)入闽。八月,郑鸿逵退兵人仙霞关,关门不守,致使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见形势危急,从延平出奔汀州(今长汀)。清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杜尔德由仙霞关人浦城,连下建宁、延平,即向汀州追击,二十八日占领汀州城。隆武帝被俘受害,隆武政权灭亡。清固山额真韩岱由分水关人崇安,直下福州。九月,博洛抵福州,即分兵由兴化(今莆田)取泉州,由大田、漳平取漳州,并派人招降郑芝龙。十一月,拥重兵于安平的郑芝龙投降,随后被清军从福州挟持北去。同月,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改元永历,建立另一个南明政权。
  清军入闽,大肆进行屠杀和掠夺,各地人民奋起反抗。顺治三年至八年,福建境内就有明朝遗臣领导的抗清军和农民起义军70余部。隆武帝遇难后,郑彩以水师迎接原在浙江称监国的鲁王朱以海入闽,与福建抗清军联合抗清。抗清联军在广大农民军的参加和配合下,先后光复三府一州三十九县,一度围攻省城,水陆起义军达数十万人。后因郑彩专横,排斥打击异部,对百姓横征暴敛,渐失人心,联军发生内讧,遂被清军击破。其余部后来集中到郑成功的旗帜下继续抗清。
  (一)创建金厦根据地
  郑芝龙降清时,不听郑成功劝阻,并逼成功一起降清。成功在其叔鸿逵的帮助下,率部人海。顺治三年十二月初一日,年仅23岁的郑成功,会隆武帝遗臣和好友于烈屿(小金门),定盟复明,起兵抗清。随后,前往南澳招兵,在鼓浪屿练兵。他父亲的旧部也多来归附,乃称明招讨大将军,设左右先锋、左右护卫、亲丁、楼船六镇,(③镇为郑军的基本单位,下辖四至五协(营),约二千人。)沿用隆武年号。
  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1647)二月,清贝勒博洛命固山额真韩岱率军进占安平。郑成功的叔叔芝豹弃城登舟逃泊外海,母亲田川氏殉难。郑成功带孝出师。韩岱见郑军军容强盛,不敢迎战,连夜退回泉州。四月,郑成功联合郑彩部进攻海澄,占领九都。驻在金门的郑鸿逵见成功远去,恐清军再下安平回救不及,劝他回师联合攻取泉州,伺机进取。八月二十二日,成功与鸿逵会师泉州桃花山。驻守泉州的福建提督赵国祚率骁骑500、步卒1500,出涂门和东门,分两路直冲郑军营垒。成功命洪政、陈新二将领兵分头迎击。双方激战四小时,胜负未分。鸿逵命该部绕到侧后夹击,成功又出奇兵截杀。清军溃败,入城中固守。以后成功屡次攻城,清溜石寨参将解应龙即驰军来援。九月初三日,成功采取攻城打援战法,于途中伏击,歼灭解应龙援兵,并以水师袭破溜石寨,孤立了泉州城清军。当时,附近农民起义军主动配合郑军围城。城内绅士郭显等策划内应,不幸事泄,被清军镇压。后来,西门清军守将杨义约降未遂,造成郑军夜袭受挫。
  九月,清漳州守将王进奉檄率骑兵500、步兵千余人来援,诈称合潮州援兵数万,将分兵进捣安平。成功认为泉州城坚,一时难破,须先退敌援兵。即以鸿逵继续督师围城,命水师移泊浔尾(今集美),分兵据守刺园,以防清军攻安平;自率一部屯驻五陵坡,扼控漳泉要道,兼作两边救援。王进援兵至大盈岭,侦知大路被阻,遂以一部佯攻安平,牵制郑军,自带主力从冷水井、何坑出南安,二十一日突至泉州城下。王进正与鸿逵所部交战,城上见援兵到,即呐喊助威,虚作出击之势。鸿逵急忙引军退回金门。成功得知后,也退兵驻守安平。
  顺治五年五月,郑成功率部进攻同安。清守将游击祁光秋领兵出战,被郑将甘辉击败,守备王庭被杀,溃退入城。当夜,祁光秋与知县张效龄弃城逃走。次日晨,百姓迎郑军入城。此时,郑成功获知桂王在广东即位,遂改用永年号,派人奉表称贺。随后,以邱缙、杜壮猷、金作裕三将守同安,自率大队舟师到铜山(今东山)修船练兵,并等侯永历帝旨意,企望会师进取。
  七月,清廷命闽浙总督陈锦、福建巡抚余国鼎及李率泰等会师攻同安。邱缙、杜壮猷扼守大盈岭,阻击从泉州来犯之敌;金作裕据守宁西岭,以防漳州清兵来袭;知县叶翼云带领民兵守城。清军领旗黄有信率骑兵冲击大盈岭,邱缙负伤,杜壮猷不支,退入城内。金作裕闻讯也收兵入城,协助防守待援。清军日夜攻城,郑军分门死守。八月十八日,城堞全被炮火轰平,清兵越城而人。郑军英勇不屈,与清军展开巷战,多数力竭阵亡,少数被俘受害。陈锦以居民协助郑军顽抗,致使清军伤亡众多,下令大肆屠杀百姓,“死者五万余人”(①夏琳《闽海纪要》卷上。)。郑成功自铜山回援,至金门,城已破。十月,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威远侯。
  顺治六年十月,郑成功率军南征。初九日舟师入云霄港,次日由白塔登岸,分三路攻云霄城。云霄守备张国柱率马步千余人出城迎战。郑军左右两路夹击,阵斩张国柱,清军溃散。郑成功自领中军掩杀,乘势攻入城内,活捉清将姚国泰。城破后,郑军分屯城外要地,准备迎击来援清军。至二十日,未见清军来攻。成功即以三镇兵力扼守盘陀岭,又派两镇兵力扎守通往诏安的南岭门小路,自率主力南围诏安城。漳州守将王之纲、王邦俊得知郑军攻诏安,即调集所属各县兵力,分四路会攻盘陀岭。二十八日晨,岭上浓雾密布,清军乘雾上岭,先以炮轰击,继以各路冲击。岭上郑军来不及应战即被冲散,雾大无法互相应援,岭隘失守。郑成功见漳州援兵到,于十一月撤围诏安,率部进入潮州地区招兵措粮。先后攻下粤东沿海割据诸寨,海澄、惠来、潮阳等县闻风归顺,建立了征粮基地,并招收农民军多部。
  顺治七年八月,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驻守粤东,继续措粮,自领大军回师福建,计取厦门,收并郑联所部四万人。九月,郑彩部将也多来附。十月,铜山、南澳、闽安等处义师均归成功节制。郑军声势大振,部队已达近10人,遂分设左、右、前、后、中五军。十一月,清军南下广州,分略粤东,永历帝命成功南援。成功以郑芝莞留守厦门,自领大军由海道赴粤救援。
  福建巡抚张学圣见成功远出,命泉州总兵马得功乘机袭取厦门。顺治八年三月十四日,清军在厦门登陆,郑芝莞乘船逃走。清军在岛上大肆焚掠,郑军历年积存的金银财宝和军械、粮草被洗劫一空。张学圣见岛屿孤悬海中,波涛汹涌,急引兵退走,仅留马得功300余骑在岛上。此时,郑鸿逵由南澳回厦门协守,见厦门失陷,即分发水师堵截五通道、高崎等处,自守神前港,左先锋镇镇将施郎(后投清改名施琅)率部上岛冲杀。马得功走投无路,遂以郑芝龙被挟持京,胁迫郑鸿逵送其回泉州。鸿逵深恐其兄芝龙被害,纵敌回归。四月初一日,成功回师厦门,获悉厦门被袭经过,极为愤恨,以失机论罪义斩族叔郑芝莞,发誓不与纵敌的亲叔郑鸿逵见面。并传话给鸿逵:“不杀虏,无相见期”(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五年四月条。虏,指清军。)。鸿逵“见成功举动威严,执法无私”(②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不能原谅自己,遂退隐金门白沙,将所部及船只交给成功。为了加强厦门、金门防御,郑成功下令于各要口修筑炮台,增加守备兵力,同时设局督造军器,修造战船,积极操演战法。从此,厦门、金门成了郑成功的抗清根据地。
  (二)奋战闽南,大败清军
  顺治八年五月和八月,郑成功两次率师出击,分别于海澄磁灶、漳浦钱山大败清军漳州总兵王邦俊所部,歼敌数千,沉重打击了闽南清军势力。十一月,福建提督杨名高(一作皋)奉命带领马步兵数于南援。成功率师至同安小盈岭据险迎战。他自领戎旗镇屯驻岭上,其余分为四部,一部扎营前方鹊山下,两部埋伏岭下两侧,另一部屯驻侧后鸿渐山后。来犯清军分三个梯队正面进攻,另以一部迂回岭后夹击。清军第一梯队冲击鹊山营栅时,郑军各部严守军令按兵不动;当清军后续两个梯队也投入战斗时,成功发令,岭下左右伏兵从两侧夹击,成功也从岭下麾兵冲下。清军三面受敌,溃散奔逃,多数被擒杀,少数突围北窜;迂回的清军也遭鸿渐山后郑军截击,溃败北逃。郑军合兵乘胜追击,直至马厝巷(今马巷)。杨名高率残部逃回泉州,郑军班师回厦门。
  清漳浦协守明故将陈尧策派人至厦门约降。十二月十五日,郑成功领军至漳浦,陈尧策献城归附。随后,郑将黄廷、黄兴分别攻占诏安、平和二县。次年正月初二日,清海澄守将郝文兴也献城归附,成功乘势发兵进取长泰县。进军途中,郑军前锋两次击退漳州数千清军的阻击。月底围困长泰城,先以云梯攻城不克,后改挖地道炸城。三月初七日爆破,因地道未及城墙而失败。此时,闽浙总督陈锦亲率马步兵数万南援,并传檄汀州、潮州清兵人漳应援。成功即下令撤围长泰,以一部兵力分屯诏安、平和和南靖,堵截潮、汀援兵;自领大军出江东桥,迎击陈锦所部清军。
  郑军帅营扎于江东山(江东桥东侧高地),以三镇兵力屯驻东北大山下,扼守通往漳州的大道,并于山上遍扎空营栅,以迷惑敌人;以十镇兵力布防于东南小山丘地带,采取环形梯次配置,“形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中则首尾俱应”(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六年三月条。),并下令尽撤九龙江上船只,决心在此与清军背水决战;另以一部前出至深青桥、鸿渐尾埋伏,截敌归路。三月初十日,陈锦抵达角美,于距郑军五里的牛蹄山扎营。十三日上午,陈锦亲率全部兵马冲击郑军东南营垒中部,双方相持不下。成功亲督戎旗镇从江东山冲下,清军稍退。继而郑军左右两侧各镇包抄过来,四面夹攻,清军披靡败退。成功挥军追杀至牛蹄山下,清兵尸横遍野。陈锦收拾残部向北奔逃,夜间又遭郑军伏兵截击,数万兵马丧失殆尽。陈锦逃到同安后被其家丁所杀。
  长泰守将得知陈锦全军覆没,连夜弃城逃往漳州,长泰百姓迎郑军入城。四月,成功集中兵力进围漳州城,于四门外各驻四至五镇兵力,分为堵御、应援两部分,指定一名将领统一指挥;另于八角亭、东岳庙附近屯扎部分兵力,扼控进出漳州要道。漳州守将王邦俊闭城固守,上下求援,不敢出战。福建巡抚、提督得报,急忙请调浙江金衢总兵马进宝(一作马逢知)驰赴漳州解围。五月,马进宝带领骑兵1000,步卒3000入漳。成功知马进宝为清军骁将,以计逼他入城,然后继续围困。随后,马进宝出击,在东岳庙附近遭郑军伏击,副将金风被擒,损失惨重,逃到城中再也不敢出战。郑军遂加修各营盘工事,挖河沟,筑短墙,设鹿角、木栅、籧篨等,(②鹿角,树枝制成的障碍物,形似鹿角,故名。籧篨,用竹筐装满沙石堆成的防御工事。)作长期围困之准备。福建巡抚宜永贵见漳州之围未解,援兵又被困城内,便调集二百余条船只,准备进袭厦门,“效围魏救赵法”(③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以诱郑军撤漳州之围往救厦门。成功识破其谋,仅令陈辉率水师北上迎敌。两军水师相遇于崇武海面,开战时清军顺风顺潮冲下,郑军稍退;至潮退风转,陈辉座船领头冲人清军船队,各船后续涌进,清军抵挡不住,弃船登岸而逃。郑军夺得大船十余艘,胜利回师。
  漳州被围日久,城中缺粮。清军骑兵出城夺粮被歼,此后不敢出击,以致“城中食尽,人相食”(④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卷四《郑成功之乱》。),居民饿死过半,(⑤《台湾外纪》、《闽海纪要》、《海上见闻录》等书均说城内饿死70余万,疑有夸大。惟《刑科右给事中张王治残题本》(见《明清史料》已编第三本第269页)称“饿死男女数万”似较可靠。本文从《先王实录》,不书具体数字。)清兵也零星逃出投降。
  九月,清固山额真金砺统率直隶、浙江骑兵万人入闽救援。郑成功仍率师至江东桥据险迎敌。金砺接受陈锦败亡的教训,不从大道直进,改由长泰小路人漳。成功得知后,于二十六日撤围漳州,退屯古县(漳州城南),据险伏兵待敌。金砺进城后即率部与郑军对垒。十月初三日,清军分两股发起攻击。先以一股冲击郑军左翼,被树林内伏兵抄断后路,死伤过半,溃败逃回。继以一股进击郑军右翼,郑军火箭、火炮齐发,火烟被强西风打回,清军乘烟突击。因硝烟迷漫,郑军无法相互救援,败阵溃退。成功亲率戎旗镇接应,仍然抵挡不住,遂边战边退,回据海澄。此战,郑军损失不小,左提督黄山及镇将陈棒等五将领阵亡。海澄城(今龙海海澄镇)地处九龙江下游,三面环水,“与金厦二门互为表里”(①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卷上。)。郑军为长期固守,于年初占领后即增筑二丈余高的石城,与原有土城相连,并修短墙安放铳炮,挖通南部接陆壕沟,通以港水。
  顺治十年四月二十八日,金砺率满汉步骑数万进驻祖山头一带,准备进攻海澄。郑成功由厦门至海澄亲自指挥防守。郑军除以少数兵力守城外,主力布防于南门外桥头、东门外岳庙前、中权关、九都城、镇远寨、关帝庙等处。五月初四日,金砺移师妈宫前,隔河与郑军对峙,当夜即以铳炮不断轰击。郑军营垒木栅、多数崩坏。次日午后,成功命各镇挑选精勇数百人乘炮烟出击,受挫退回。连遭两昼夜炮轰后,郑军工事修了又被轰平,官兵无处站立,颇有伤亡。郑成功一面激励士气,一面下令挖地坑藏身,并亲上前沿高台观察敌情。根据谍报和观察情况,成功判断:敌只以炮轰击,不敢进击,意在逼我退回厦门;今敌火药将尽,我又不退,早晚必来决战。遂下令做好迎击准备,连夜在护城河边埋地炮(地雷)。初七日拂晓,清军分三个梯队进攻。当清军改放空炮策应进攻时,郑军立即拥守河边,用大刀大斧砍杀企图上岸之敌。清军三退三进,双方死伤不少。直到清军三个梯队大部已冲下河沟,郑军即引发地炮,炸死烧死清军无数,尸体填满河沟。成功乘势麾兵过河,追杀清军残部。金砺急忙逃回漳州。
  (三)拒清诱降分兵进取
  郑成功在闽南抗清,清将杨名高、陈锦、马进宝、金砺四次率军南援,均遭惨败。郑军纪律严明,深得人民拥护,队伍已发展到十余万人。清廷为集中力量对付西南桂王势力,便利用被挟持在京的郑芝龙对成功进行劝降。顺治十年八月,芝龙来信劝降。成功为了“将计就计,权借粮饷。以裕兵食”(②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七年八月条。),提出清方难以接受的条件,拖延时间,乘其按兵求抚的机会,分兵略地筹饷,次年正月,清军派人送来封郑成功为海澄公的爵印,八月又送来拨沿海四府给成功安置军队的敕书,成功均予以拒绝。
  顺治十一年七月,明永历帝晋封郑成功为延平王。(③郑成功受封延平王的时间,一说为顺治十年(永历七年)五月,据朱希祖《郑成功受明官爵考》一书考证,以永历八年七月为是,从之。见《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七年五月条注。)十月,郑成功命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率军数万由海道南下勤王,拟和明晋王李定国会师广州。林察未到,李定国已败退梧州。次年五月,林察班师回厦门。
  十一月初二日,漳州协守刘国柱,乘新任总兵刚到,献漳州城归顺郑军。随后,漳州所属各县相继归附。十二月,郑成功命镇将郝文兴、林胜、陈六御分别袭占同安、南安、惠安三县,安溪、永春、德化也闻风来附。继而又以地道爆破法攻陷仙游县城。漳、泉二府仅剩泉州城为清朝所有。次年二月,郑成功为加强政权建设,设置吏、户、礼、刑、工、兵六官,又设储贤馆和育胄馆。三月,改厦门为思明州。在军事方面,于澳仔(今厦门大学校址)盖演武亭,大练水陆诸军,准备兴师进取。
  顺治十二年五月,清廷命郑亲王第二子济渡(一作吉都)为定远大将军,增率清军人闽,企图以兵逼降。郑成功一面下令拆毁漳州城及沿海已占领的县城,使南下清军无城依托,以便撕杀;一面分兵南下征粮,北上牵制清军兵力。六月,前提督黄廷带领十二镇兵力南下潮州,先后攻占了揭阳、普宁、澄海诸县。七月,左军洪旭率领水陆十三镇兵力北上,准备与在浙江抗清的定西侯张名振会师人长江,牵制南下清军。因被风浪所阻,洪旭部仅攻占台州、舟山等地,未能进入长江。九月,济渡统领满汉清军三万人抵达福州,并调集本省兵力,准备进犯厦门。郑成功认为,济渡并非宿将,“不过藉兵再逼我和耳”(①杨英《先王实录》校注本,永历九年九月条。)。遂下令将官兵家属撤往金门、镇海,空厦门岛以迷惑敌人。济渡至泉州,果然再次发信给成功逼降。成功不予理睬,随即调回南北征伐的精锐部队准备应战。
  济渡逼降不成,遂于泉州港调集船只,命泉州总兵韩沿亮为先锋,率舟师进攻金厦。顺治十三年四月十六日,清船队出港,郑军水师出围头迎战。清军先头船只被郑军火炮击沉一艘,其余即转舵逃走,郑师追击。不久,海上风暴骤起,大雨滂沱,波涛汹涌。郑师舟船收泊围头。清军船队被风浪打散,有的驶至围头被郑军夺走;有的漂到金门、青屿,向郑军乞降;有的被远漂到南海;逃回泉州港的仅十余艘;破损翻沉的30余艘,韩沿亮也葬身海中。
  粉碎清军对金厦的进攻后,郑成功日夜操练水陆诸军,准备出征。六月二十二日,防守海澄县城的镇将黄梧背叛,献城降清。海澄为郑军后勤基地,储存大量军器、衣甲、粮食,失落后对郑军颇为不利。七月,郑成功乘济渡及总督、提督全在漳州,省城空虚,密令中提督甘辉带领左戎旗等十五镇兵力北袭。十八日,甘辉师入闽江口,占领闽安镇。随即分兵进围福州城,水路溯江而上,扎营于南台城下;陆路越鼓岭,进逼城东北,整备器具,准备攻城。福州城大兵少,巡抚宜永贵一面派人驰告济渡回援,一面亲督军民守御。济渡得报,急令大军星夜北援,并命提督马得功领兵袭击铜山,牵制郑军兵力。甘辉知援兵将到,福州城坚难下,于二十七日退守罗星塔、闽安镇一带。清军出城追击,被戎旗左协黄安杀退。(②《台湾外纪》称,七月郑成功亲自指挥攻打福州,攻占了乌楼,八月十六日被宜永贵以奇兵吓走。据《先王实录》,郑成功系因济渡北援,恐甘辉轻敌,闽安难守,才决定亲征的,于九月三日抵闽安。《实录》是杨英从征亲闻目睹和郑氏六官案卷整理的,似较可信。另《榕城见闻录》是作者在福州的见闻,对郑军占闽安、围福州的记载甚详,并无郑成功攻城的记述。况且,清大军在漳州,郑成功是不会轻易离开厦门的。若济渡北援后,成功再北上,抵福州当在其后。故采《先王实录》所说。)
  八月,济渡率清军抵福州。郑成功担心甘辉轻敌出战,闽安难守,遂于十八日亲率右戎旗镇等北上。九月三月抵达闽安镇,沿江巡视后,命于罗星塔、闽安镇修筑土城,委派将领镇守,以扼福州门户。不久,他便引军出驻壶江、定海,袭取连江城。十月初六日,马得功领兵从八尺门、大〓渡越海进攻铜山,被郑军镇将黄元、郭华栋击退。
  十月,郑成功率舟师进泊三都澳。十二月由梅溪登岸,翻越飞鸾、白鹤岭进入罗源。济渡派梅勒章京(①梅勒章京,为旗的副主官。清八旗制度,每旗设固山额真(都统)一人,左右梅勒章京(副都统)各一人。)阿格商、巴都、柯如良三将领马步兵数千尾后牵制。郑军改向宁德前进,阿格商又随后跟进。成功即令甘辉等断后,以计诱敌,于险要处伏击,将其歼灭。二十九日,郑军迅速开进,清军放心追赶。至护国岭险要处,甘辉命左先锋周全斌埋伏左边,援剿后镇陈魁埋伏右边,自率一部迎敌。阿格商督兵进击,甘辉拼力死战,胜负未分。随后左右伏兵齐发,清军稍退。因道路狭窄崎岖,对清军骑兵不利,阿格商遂下令下马打死仗。甘辉见清军骑兵披挂(铁甲)沉重,步战易于疲乏,即按操法三退诱敌。阿格商果然三追,但已精疲力尽。陈魁执牌持刀直取阿格商,被对方射中二箭,伤了一刀,陈蟒及时赶到,杀了阿格商,救回陈魁。清军见主将阿格商被杀,急向后退。甘辉挥军赶杀,清军大部来不及上马就死于刀下,巴都、柯如良也在其中。随后清军余部合兵来夺尸体,恰好郑军右提督马信领兵回援,与甘辉等合力奋杀,清军仅存数百骑逃回福州。阿格商三人均为清廷勋故猛将,入关以来,声称战无不胜,故被委派为王世子济渡的先锋官,护国岭一战全部丧命。济渡在闽折兵损将,次年正月回京。
  郑成功继而围攻宁德,清守将不敢出战。郑军遂分散筹粮,回屯三都。顺治十四年三月,成功率师继续北上,至镇下澳(闽浙交界处)被风滞留,获悉其叔鸿逵病故,恐金厦有变,即回师厦门。同年七月,成功再度挥师北征。八月十二日人海门港(台州湾南侧),先后攻占黄岩、台州、仙居、天台和海门卫城。
  闽浙总督李率泰见郑军主力北上,闽安、罗星塔守军多为老弱副锋兵,便命固山额真土赖率领漳泉哨船围攻罗星塔(当时为江中小岛),固山额真郎赛率领铁兵(披挂兵)进攻闽安镇。预先调集数万民夫,自鼓山经溪头,开路直达闽安。九月十四日,清军水陆齐发,同时进犯闽安和罗星塔。闽安寨城连遭清军炮火轰击四昼夜,城墙、工事全被摧毁。郑军镇将余程率所部坚守,全部阵亡。罗星塔被困无援,镇将陈斌等数百人被俘,不屈受害。(②《台湾外纪》卷十称:陈斌等援绝,被叛将施琅招降,千余人降后被杀。《海上见闻录》也说:陈斌等五百余人降后被杀于南台桥。本文从《先王实录》校注本所载。)郑成功发觉闽安部署不当,即于十八日未接告急之前从台州回师,二十一日至闽江口琅琦岛,得知闽安、罗星塔已失,便引军回厦门。
  (四)大举北伐,保卫厦门
  郑成功在福建及浙东、粤东沿海经年攻城略地,频得频失,复明中兴大计难以实现,遂决定进取江南,夺占金陵,以“号召天下”(③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十。)。于是积极整顿军备,加强练兵选将,准备大举北伐。同时,修表至粤西向永历帝请旨,'约孙可望、李定国出师洞庭湖,会师江南。
  顺治十五年五月,郑成功统领北伐大军自厦门扬帆北上。八月,舟师至羊山(杭州湾外)遭到台风袭击,“破巨舰数十艘,漂没士卒数千”(④魏源《圣武记》卷八《国初东南靖海记》。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称,“暴风雨漂没八千余人”。),退回舟山,攻占温、台,整修船只、军械。次年五月,郑成功挥师继续北上,战船数千艘人长江,溯流而上。六月十六日一举攻下瓜州,继而占领南北咽喉镇江。由张煌言率舟师一部追击清水师至芜湖。七月初七日,郑成功指挥十余万水陆大军进围南都(南京)。(①郑军北伐兵力,《三藩纪事本末》称“甲士十七万,习流五万,习马五千,戈船八千,铁人八千。”《圣武记》则称,“戈船之土十七万,以五万习水战,以五万习骑射,五万习步击,以万人来往策应,又有铁人万人。”)于是江南震动,仅芜湖一带归附郑军的就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但由于郑成功轻敌,中了清将的缓兵之计,围而不攻,又未作防御准备,二十二日遭到清军援兵的袭击,连战失利,甘辉等将领阵亡,于二十八日退出长江。八月,再攻崇明不克。九月,回师厦门。
  清廷乘郑成功新败,命安南将军达素率领救援南都的万余骑兵入闽,并抽调直隶、浙江、广东三省水师会攻厦门。郑成功从南北防地调回部分兵力,加强厦门防御。
  顺治十七年四月,清军进围厦门,其攻厦部署:闽浙总督李率泰及叛将黄梧等集中战舰四百余艘于海澄港,企图顺流而下,牵制、歼灭郑军水师;达素及叛将施琅等集中船只二百余艘,分泊于同安南、北港(今杏林南、集美西二港湾),企图运载陆兵从厦门西北部登陆。郑成功根据清军动向,决定亲率水师主力,于九龙江人海处海门岛水域堵击海澄舟师;由辅明侯林察督率另一部水师,分泊于刘五店、高崎、洇洲、石湖头等处,阻击同安登陆船队;以陆师六镇兵力布防于厦门北部和西部沿海,由戎政王秀奇、协理戎政杨朝栋分别督守高崎和东渡地区。
  五月初十日,清军发起进攻。八时,清军数百艘战船从海澄乘风顺流而下。郑军水师头叠战舰横列碇泊圭屿(②圭屿又名龟屿,在厦门与海澄交界海中。)上游。因水势风汛未顺,郑成功下令不得起碇,泊碇与敌对打。清军船队被挡,遂以数船攻一船。郑军船只没有起碇,无法相互接应,致使一船被毁,一船被夺。当清军冲到郑将忠靖伯陈辉船上时,陈辉急人舱内点燃火药,刹时舱顶飞裂,二百余名清兵全部被烧死和掀落海中淹死。吓得清军不敢再过船近战,只以炮铳对击。十时许,潮平风顺,郑军船只起碇。清军船只排拥冲下,郑军头叠船只稍向后退。郑成功即亲驾哨船来往指挥头叠、二叠船只前冲。郑军战船奋勇直前,闯人清军船队,并跳上敌船拼杀,接连夺获清先锋昂拜、乌沙、耿胜三艘座船,(③杨英《先王实录》称昂拜章红眼,即梅勒章京昂拜,绰号红眼。)生擒满将呢马勒、石山虎等,清船队被冲散。午后,驻守金门、浯屿的郑军水师船只也驶入海门并力冲杀,清军舟师逃回海澄港。
  在海门海战打响时,同安清军船队驶出南、北港,从厦门西岸北段的赤山坪一带登陆。驻泊高崎的郑军水师西进迎击,冲沉对方数船。因郑军船大,内港水浅行动不便,致使清方哨船迭进登陆。随后潮水上涨,驻泊石湖头、抦洲、刘五店的郑军水师先后赶到,控制了整个海道。清军无法继续登陆,后续船队退人同安港。已登陆的清军经激战后从前冲镇防御地段突破。王秀奇命驻守高崎以东的右虎卫镇驰援。该镇镇将陈鹏通敌,不肯发兵。但所属协将不顾陈鹏禁令,各率部出援。右协陈蟒从右边疾进,旗协刘雄从水墘抄出,均到赤山坪迎敌。各镇援兵合力奋击,杀死登陆清兵甚多,生擒300余人,其余被赶下海。登陆清军多为披挂兵,入海后陷入泥淖,千余人全被淹死。(①清军厦门登陆情况,各书说法不一。《先王实录》记载甚详,其中包括战前部署,战斗经过、战后郑成功在议功进呈上的批文,故按《先王实录》整理。)
  达素攻厦失败后回到福州。郑成功去信并附上女人服装,激他再战,达素不敢应战,十月被调回京。(②一说达素回到福州后,畏罪吞金自杀。而《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二《达素传》则说,达素回京后仍旧供职,于康熙八年始被罢职,与《先王实录》说法相吻合。故采后者所说。)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郑经攻略闽粤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明朝隶属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管辖。天启四年(1624)被荷兰殖民者侵占,驻有陆军2000余人,重点据守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镇)及赤嵌城(今台南市内)。
  郑成功深感沿海诸岛处于清军威胁之下,南北征战屡遭牵制,自北伐失利尤其是达素攻厦后,就决心实行战略转移,渡海东征,收复台湾,以建立稳固的抗清基地。经过整修战船、筹备军粮和对航道、敌情的侦察,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二十三日,亲率十三镇官兵(约二万五千人),数百艘战船,自金门料罗湾起航东渡。次日抵澎湖,遇大风,停留数日。四月初二日(③杨英《先王实录》为四月初一日,而荷兰官方和私人著作记载均为公历四月三十日,即阴历四月初二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郑成功收复台湾》认定为四月初二,从之。)出敌不意,乘潮人鹿耳门至禾寮港登陆。郑军登陆后,迅速进逼赤嵌城,连挫荷军的水陆进攻,迫使赤嵌城守军于初六日投降。随后,乘胜进围台湾城,同时分军收复其它失地,组织部队开荒,解决军粮问题,以作长久围困之计。闰七月二十三日,郑军击败了荷军从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派来的援军,使龟缩台湾城的荷军处于绝境。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十二月十三日签字投降。被荷兰侵占达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
  台湾收复后,郑成功即以赤嵌城为东都,于台湾设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加强台湾的政权和经济建设。
  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日,39岁的郑成功于台湾病逝,他的长子郑经嗣位。清廷利用局势变化时机,加紧军事和政治攻势。郑军在沿海的势力大为削弱。康熙二年十月,清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以及施琅、黄梧诸军,联合荷兰舰队,攻陷厦门、金门,大肆屠杀岛民,将城寨、房屋“尽行拆卸焚毁”(④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六《厦门大捷》。),迫迁居民于内地。铜山、南澳等各岛也相继失陷,郑经率军退守台湾。
  康熙十二三年,原降清被封王的吴三桂、耿精忠、尚可信先后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云南,耿精忠起兵福建,尚可信起兵广东。郑经乘势发兵进攻闽粤沿海。由于耿精忠、尚可信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闽粤地区守将和士兵纷纷归附郑经。至康熙十五年,郑经“悉有泉、潮、漳、韶、惠、汀、兴、邵八郡之地”(⑤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卷四《郑成功之乱》。)。当年十月之后,耿精忠、尚可信又先后降清,并与清军联合进攻郑军。郑经率领所部在沿海与清军展开了拉锯战,曾于康熙十八年在海澄围歼了三万清军。随后,清军反攻,郑军连连失利,退守沿海诸岛。康熙十九年,海坛(平潭岛)、金门、厦门相继失守,郑经率余部回台湾。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病故,年仅十二岁的次子克爽嗣位,“幼弱不能莅事”,“人心益失”。(①魏源《圣武记》卷八《康熙戡定台湾记》。)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清廷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领军进取台湾。八月,郑克爽投降,清朝统一台湾。郑成功及其子孙三代抗清三十八年,至此便告结束。
  二、蔡牵海上起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海禁,东南沿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政风日坏。一方面,商人勾结官府,从外贸中获取高利而暴富;另一方面,广大渔民、农民在封建剥削下,生活极其艰苦,贫富悬殊非常突出。时值沿海连年遭灾,米价飞涨,由于生活所迫,“失业贫民无不出海为盗”(②《清仁宗实录》卷二,嘉庆元年二月条。),形成了几股“劫海”的海上武装集团。
  蔡牵,福建同安人,家庭贫寒,(③有人说,蔡牵是以弹棉为生的手工业者。见《台湾杂谈》,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于乾隆六十年(1795)参加海上武装集团,并成为首领。由于他劫富济贫,“善捭阖,能使其众”(④魏源《圣武记》卷八《嘉庆东南靖海记》。),力量不断壮大。嘉庆五年(1800),他收并了安南夷艇,(⑤安南(今越南)阮光平夺得政权后,招纳亡命,配以艇船,令劫中国沿海商船,以佐国用。光平死后,其子福映受中国封,断绝与劫海艇船的联系,其在福建沿海的艇船遂为蔡牵所并。)被清军打散的水澳、风尾帮等海上武装集团又来归附,遂拥有战船百余艘,义军万余人,并与陆上天地会党(⑥以抗清复明为宗旨的群众秘密结社。)相连结,从而控制了闽浙沿海部分地区,对进出的外国商船实行征税。此后,蔡牵率领海上义军,活动于北自山东、南至两广一线沿海,攻城略地,屡次打击清军。
  蔡牵的舰艇船高炮大,清军“水师战舰不能制,(浙江巡抚阮元)乃集捐十万金付(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三十(艘),名曰霆船,铸大炮四百余(门)配之”(⑦《清史稿》卷三五0《李长庚传》。)。嘉庆六年(1801),清军水师装备霆船后便不断出洋追歼蔡牵船队。蔡牵采取分散游击,避强击弱,与其周旋于闽浙海面,使清军疲于南北奔命。嘉庆七年三月初五日,蔡牵在南日岛海面与闽浙水师发生遭遇战,损失战船3艘,随即向外海转移。五月初一日,蔡牵乘清军无备,率500余人夜袭厦门海口的大担、二担岛,全歼守军,夺得大炮13门。
  嘉庆八年(l803)正月,蔡牵率船队北上浙江定海,往普陀山进香。李长庚率浙江水师掩至,占据上风发炮攻击。义军抗击失利,损失较大,退回闽海。二月,李长庚追至闽东三沙海面。义军因粮食、火药已尽,篷破桅坏,无力再行抵抗,蔡牵即利用闽浙总督玉德与李长庚的矛盾,向玉德伪降。当浙江水师退走后,义军在闽东人民的支援下,“缮樯械,备糗粮”(①魏源《圣武记》卷八《嘉庆东南靖海记》。),继续扬帆海上。尔后,“赂闽商造大艇,高于霆船”(②《清史稿》卷三五〇《李长庚传》。)。六月,蔡牵于海上劫得台米数千石,并接济广东海上义军朱〓部,朱〓便率所部数千人与蔡牵联合反抗清朝。至此,海上义军声势复振。
  嘉庆九年(1804)三月初十日,蔡牵与李长庚战于闽东浮鹰岛海面,双方各有伤亡。为了保存实力,蔡牵引军转战台湾。四月中旬,驶抵鹿港,进泊鹿耳门。二十八日乘雨袭击台湾重镇北汕,守军来不及发炮即溃败,游击武克勤、守备王维光战死。义军“遂燔木城,毁炮台,夺铁炮”。三十日夜又“焚鹿耳门营署,火光达安平”。(③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二《海盗传》。)总兵爱新泰移驻安平,不敢往救。五月下旬,蔡牵回师闽海,又有广东红头艚20余艘来附,会师于竿塘(今马祖)海面。六月初五日,温州镇总兵胡振声奉命带领在闽运木的20余艘战舰率先进攻,与义军激战于浮膺海面,总兵坐舰被击毁,胡振声以下官兵80余人丧命。义军获胜后,即分三帮北上浙海。清廷急命沿海水师严防谨守,合师“会剿”。八月二十日,李长庚率浙闽4镇水师合击蔡牵于定海以北海面。义军各帮未能密切配合,损失艇船3艘,从北关退走。蔡牵将这次失利委过于朱〓,朱〓不服,遂率所部单独行动,蔡牵之势少衰。之后,蔡牵几次海上作战均不利。
  嘉庆十年(1805)四月,蔡牵集中艇船百余艘进攻台湾。在漳化洪老四数千义军的配合下,攻占淡水,“据沪尾,焚艋舺(今台北)”;继而分兵南渡,又有凤山(今高雄)吴淮洒义军响应,遂克凤山。“官军皆闻风而靡”(④连横《台湾通史》三十二《海盗传》。),伤亡惨重,龟缩府城(今台南)及其附近。蔡牵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称镇海威武王,建元光明,设文武官制。十一月,义军一面逼攻府城,一面于鹿耳门、淡水等地设防,以对付大陆来援的清军。蔡牵亲率船队游弋海上,指挥海陆攻防。十二月二十四日,蔡牵于海上击溃台湾总兵爱新泰船队进犯。
  嘉庆十一年(1806)正月,李长庚率闽浙水师援台。因鹿耳门为义军沉船所阻,命金门总兵许松年、澎湖副将王得禄率小舟从南北汕大港门进入内港,乘夜以火攻袭击义军船队。蔡牵战船被焚20余艘,退保洲仔尾。二月,清军水陆夹击洲仔尾,义军陆上营寨被毁,船队被困。初六日,风潮骤涨,沉舟漂起,蔡牵乘机率战船30余艘夺鹿耳门而出,退回闽东水溪、大全休整,“装篷镡洗”(⑤《清仁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一,嘉庆十一年五月。),补充粮、药。清军在鹿耳门获胜后,加紧对岛上义军进行反击。义军连连失利,淡水、凤山等要地先后失陷。三月,钦差大臣、广州将军赛冲阿领援兵抵台。(⑥清廷命广州将军赛冲阿领兵援台后,认为“福建水陆官兵七万有余,调渡台湾者不过三四千”,难以对付二万义军,又令成都将军德楞泰“调四川兵3000赴剿”,德楞泰又奏准从两湖、两广、山东各调兵二千人随行。另调吉林、黑龙江兵赴闽参战。但因台湾战事基本结束,后者未见抵台。)五月,蔡牵在率船队赴台。进攻噶玛兰(今宜兰)、鹿耳门均受挫。逐放弃台湾,撤回闽浙沿海。
  由于清廷逮治闽浙总督玉德“协剿”不力罪,闽浙沿海实行严格的坚壁清野,蔡牵船队的粮饷硝药得不到补给,船炮得不到修理,只得分散游击。此后,与清水师多次交战中,互有胜负。
  嘉庆十二年(1807)十二月,李长庚侦知蔡牵行踪,即与福建水师提督张见升合围蔡牵于南澳东南之黑水洋。蔡牵在数倍于己的清军围攻下,奋起抗击,船艇大部被毁,最后仅存三艇。当蔡牵座艇后梢被李长庚坐船挂住,清副将印得方跃上艇时,蔡牵镇定指挥,迅即以尾炮击倒李长庚。水师各船见主帅身亡,顿时惊散。张见升“不战,遽引舟退,牵得以逸安南”(①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各省之叛乱》。)。因此,张见升被逮往京城问罪。
  嘉庆十三年(1808)秋,蔡牵重聚50余艘艇船,再入闽浙海面,劫商船,袭兵舰。闽浙水师频频出击,蔡牵船队多次受挫。十四年八月十七日,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浙江水师提督邱良功分率两省水师,合击蔡牵于舟山海面。是日,双方激战于渔山外海,互有伤亡。次日,蔡牵船队边战边走,傍午越过了黑水洋。清军深恐蔡牵走脱,决定采取“分船隔攻”的近战战术,将义军船队分别包围,使其无法互相应援,并集中围攻蔡牵座艇。邱良功首先逼近蔡艇,两篷交结。蔡牵即以碇猛击邱船,并以矛刺伤其左髅。良功身伤船坏,王得禄继又冲上。蔡艇弹丸用尽,遂以银元用炮子,击伤得禄额、腕。王得禄遂令向艇上投掷火斗、火罐,并靠上蔡艇。蔡牵见尾楼着火、清军已跃上艇,毅然引爆巨炮,裂船自沉。蔡牵和“船内伙众共二百五六十名”(②魏源《圣武记》卷八《嘉庆东南靖海记》。)壮烈牺牲,其它船艇部众千余人降清。
  蔡牵海上起事十余年,台湾海峡两岸群众受其旗者数万人,多次打败清军,给清朝统治者以重大打击。但其劫海行为对海上生产和贸易则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厦门抗英军登陆作战
  厦门是福建的重要门户,面对台澎,背靠漳泉,分控东南沿海。港内有鼓浪屿、大屿、猴屿、火烧屿等依托,港外有青屿、浯屿和金门诸岛屏卫。厦门本岛及附近各岛驻有清军水师850名,陆军800名,另有水勇300余名,在新筑炮墩及旧炮台内共安有大小火炮280余门。
  道光二十年(1840)夏,英国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借口清朝在广东虎门烧毁其走私鸦片,发动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五月,英侵略军舰队驶达广州海面,以少数舰只封锁珠江口后,即起航北犯。六月初,英舰队驶经福建海面时,侵略军总司令懿律以递送《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副本为名,派舰长包诅率载有44门炮的“布朗底”号军舰,闯人厦门港挑衅。
  六月初四日(7月2日),英舰“布朗底”号由青屿强行进港,并派一名少尉军官偕翻译划舢板递送照会副本,遭到岸上清军拒绝。次日,包诅再派舢板强行靠岸投送,又遭清军拒绝,英舰遂“换旗开炮,直扑炮台”(③王光谦《东华续录》道光二十年七月条。),使厦门炮台和民房多处受损。清守军忍无可忍,当即还击,“哨船及岸上弁兵枪炮联络”(④王光谦《东华续录》道光二十年七月条。),毙伤英军多人。包诅害怕势孤吃亏,“系书(副本)竿头,树立于滩上”(①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5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退出厦门港,北上追赶舰队。但留军舰、运输船各一艘封锁港口,进行多次挑衅,均被守军击退,不久也北上定海。
  英军攻占浙江定海,北犯渤海湾,清廷被迫同意在广州会谈,英军撤兵南还。十二月,广州谈判破裂,英军攻陷虎门,继而围攻广州。道光二十一年四月,清廷乞和,屈辱签订《广州和约》。英政府仍嫌勒索太少,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主持扩大侵略战争。七月,璞鼎查抵达澳门,会同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卧乌台,率领军舰10艘、轮船4艘、运输船21艘,装载陆军2500余人,驶离香港,第二次北犯。
  签订“和约”后,英军退出虎门,清廷误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下令沿海各省将军和督抚,酌量裁撤调防官兵。六月下旬得到英军即将再犯闽浙的报告后,道光帝仍不以为然,于七月初三日批复:除“镇海、定海紧要处,酌量暂留弁兵外,其余调防官兵,即著奏明裁撤归伍。……不必为浮言所惑,以致糜饷劳师”(②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43页,引自《廷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二)第1129页。)。可是,事隔数日,英舰的大炮就在厦门开火。
  厦门防务,自上年六月英军侵扰后有加强。在浯屿、青屿、大担、小担四岛增筑了炮台;本岛东部自白石炮台至沙坡尾一带,改沙囊为石壁,高一丈,厚八尺,长五百丈,每五丈留一炮洞,安炮100门;曾厝垵、何厝等处也增筑了炮台;鼓浪屿为咽喉要地,有多座坚固的石砌炮台,并环以沙墩炮台,以增强主炮台的防御能力,计安炮79门。英军再次进犯前,整个厦门地区共安设大小炮279门,有水陆防兵2800人,并有9000余名水勇、乡勇可供调遣。
  七月初九日(8月25日)晚,英舰自广东驶到厦门南之青屿附近碇泊集结,随即向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发了限期献出厦门的最后通牒。当时,窦振彪“以广东和局甫成,现当无事”(③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112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正率水师出巡外洋,闽浙总督颜伯焘督同道员刘耀春,传令清军据守各要隘,准备抗击侵略军。
  初十日晨,英军先以火轮数艘对鼓浪屿和厦门实施火力侦察,接着大队兵船闯人。白石头、鼓浪屿、屿仔尾等炮台守军,以猛烈炮火三面环击,击沉英军火轮二艘、兵船一艘。(④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卷下第114页。另《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三十一,闽浙总督颜伯焘称:“打沉该逆火轮船一只,兵船五只”。)英军集中七八艘舰的二三百门炮对各炮台逐个猛轰。下午一时,英舰三艘对鼓浪屿和厦门沿岸各炮台继续进行炮击后,英军一部乘舢板首先在鼓浪屿登陆。由于英军火力猛烈,守军稍事抵抗即溃散,鼓浪屿于下午三时落人敌手。与此同时,另几艘英舰进攻厦门以东各炮台,守军坚决抵抗,有的击退登陆兵达三五次之多,总兵江继芸、副将凌志、游击张然等先后壮烈牺牲,守兵伤亡数百人。下午四时左右,白石头及其以西各炮台被英军火力击毁,英军遂从此登陆。此后,英舰火力延伸,轰击厦门城,守城清军向虎头山退却。傍晚,厦门被英军占领,颜伯焘、刘耀春退守同安。但厦门人民并没有屈服于外国侵略者,他们组织了两支抗英武装,不断袭扰英军,在十余天内打死打伤侵略军200余人。
  厦门沦陷后,清廷急调2000名江西兵援闽,严令颜伯焘收复厦门,并命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奉天沿海诸省停止撤兵,加强防御。
  二十一日(9月5日)晨,英军撤出厦门,以军舰三艘、运输船三条,及陆兵400名留守鼓浪屿,其余舰船全部北驶。随后,英军继续增加侵华兵力,连陷定海、镇海、吴淞、镇江等地。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清廷被迫与英方签订《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这个外国侵略者强加于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元。
  四、会党起义
  明末清初,福建人民抗清最久,频繁的战事使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死亡和逃亡者不知其数。到了康熙中期以后,局势相对稳定,但官府的苛捐杂税和地主的残酷剥削,仍使劳动人民处于极端困苦中。因此,不少人迁渡台湾、南洋谋生,有的秘密结社,团结互援,对抗官府。早在清初康熙、乾隆年间,闽中、闽南一带就出现了以抗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组织。以后,这种秘密会社逐渐传播到东南各省和南洋地区。太平天国革命期间,福建的会党组织遍及全省各地,有小刀会、红钱会、黑钱会、江湖会、闹公会、红会、花会、黑白旗、红白旗等。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推动下,他们纷纷响应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黄位、黄德美领导的闽南小刀会起义,林俊领导的闽中红钱会、黑钱会起义。
  (一)闽南小刀会起义
  闽南小刀会于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创建于厦门,会首是同安店前村华侨陈庆真。不久遭到清政府镇压,陈庆真等便转移到龙溪、海澄、同安三县交界的农村继续活动。后来,会众发展到上万人,活动地区遍及闽南各县。咸丰元年(1851),陈庆真、王泉等50名骨干先后被捕牺牲,组织受到严重破坏。是年,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全国掀起了反清高潮,闽南小刀会在海澄县归国华侨江源、江发兄弟领导下,积极准备起义,因事机不密,江源、江发等五人被捕,刑毙于省狱中。会众便推举黄位、黄德美继续组织起义。
  黄位,同安上巷社人,以贩牛皮为业,绰号“牛皮位”。黄德美,同安石兜社(今属龙海角尾乡)华侨地主,黄位是他的养子(一说是族叔)。他俩为人慷慨豪杰,交游甚广,深得会众拥护。起义前,闽南各地小刀会首领于厦门秘密集会,统一认识,约期起事。两黄回来后,在灌口刘心庵地方集合附近十八社2000余会众,誓师起义,公推黄位为大元帅,黄德美为大统领。咸丰三年四月初六日夜,起义军进袭海澄,一举攻克县城,次日占领石码,随即乘胜围攻漳州城。漳州守军上年大部被调往湖南对付太平军,当时守城的多数是临时雇请的兵丁,战力极弱,且城内又有小刀会会众内应,所以初十日城就被起义军占领。兵备道兼知府文秀、总兵曹三祝抗拒,被义军所杀。同日,另一路起义军攻占长泰城。小刀会起义后,附近农民“闻风蜂起”(①黄家鼎《马巷厅志》附录《小刀会匪纪略》。),两三天内义军队伍已达8000余人。十一日,黄位、黄德美率领3000义军,以篷船30余艘,从石码渡海进攻厦门。厦门水师提督施得高正率舟师出巡外海,起义军在洪英领导的厦门小刀会的策应下,顺利占领厦门。施得高回航后泊于中港,派游击郑振缨领兵200余人向镇南关(今思明南路大生里附近)反扑,很快被起义军歼灭。施急率水师退守刘五店和马巷。当晚,起义军元帅黄霸业、军师蔡茂昭领兵一部进攻同安。清参将雅尔颂阿和知县李湘洲连夜弃城逃走。十二日晨,城内群众以鼓乐迎起义军入城。起义军稍事休息,即继续进军攻克安溪县城。十三、十四日,另一支起义军连克漳浦、云霄和诏安的铜山(今东山岛)、平和的琯溪等城镇。二十二日,施得高亲自率兵600人,从沙尾坡登岸,很快又被起义军击退。
  小刀会占领厦门后,即着手建立革命政权,废除苛捐杂税,严令所属:不准恃强欺弱,不准恃众欺寡,不准理曲袒亲,不准假公济私。由于起义军“行为和平,大孚人望”(②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第130页,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下等阶级同他们亲如兄弟”(③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第505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市民乡民“从之如归”(④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咸丰三年四月。),革命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小刀会乘“闽兵外援内虚”(⑤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咸丰三年四月。)举兵,势如破竹,九天之内占领了闽南大部州县。但随着占领区扩大,兵力分散,有些城镇得而复失。初十日,起义军占领漳州后,主力即转攻厦门,清游击饶廷选率余部,配合龙溪县令苏宗勤、海澄县令汪世清带领的民团,串通城内的绅士,于十二日乘文秀的儿子恩志入城寻找父尸之机,突然袭取漳州城。起义军仓促应战,众寡悬殊,阵亡千余人,首领谢厚、将军吴魁、军师陈金斗等被俘。过几天,安溪、云霄、同安、漳浦、铜山等城镇也相继陷落。
  在小刀会起义的同时,红钱会、黑钱会起义军也连克闽中各县,全闽骚动。福建兵少库虚,巡抚王懿德穷于应付,只好将省城各标营交给总兵郭仁布带领,会同兴泉永兵备道锡藩所部,配合水师提督施得高进攻厦而把浦城枫岭守军调到延平(今南平),扼守闽江上游,再以部分水师防守闽江下游,以保省城安全。清廷认为厦门为福建要地,务必乘起义军初起“及早扑灭,否则滋蔓难图矣”(⑥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三年五月。),即令广东巡抚叶名琛雇募红单船,并抽调潮州兵勇,驰赴厦门协同镇压。六月,各部清军集结同安刘五店一带,会攻厦门。总兵郭仁布、参将琳润畏死,迁延不进。起义军抄间道出刘五店侧后。锡藩会同水师迎击,其部将林向荣倒戈归顺起义军。锡藩腹背受敌,溃败,乘水师船只逃走。起义军乘胜出动战船40余艘,于十六日进攻金门。金门与厦门仅一水之隔,互为唇齿。起义军初占厦门时,上了金门绅士的当,未及时攻取,此时岛上已作充分准备。起义军进抵后埔海面(大小金门之间),即遭岛上炮火轰击,无法靠岸。随后,清水师战船从后丰港冲击,起义军抵挡不住,损失战船九艘(一说11艘),阵亡淹死数百人,将领林沙、林桂被俘,余部败归厦门。
  七月,王懿德奏准起用久历戎行、革职家居同安的提督李廷钰督师进攻厦门。二十三日,清军从镏江越五通水道登岛,二十五日抵金瓜亭,进攻文灶。起义军奋勇抗击,元帅黄潮力战阵亡,首领黄英被俘就义。清军也伤亡不少。之后,清军进攻,义军除正面迎击外,还进行迂回侧击,清军屡战不能得手。李廷钰遂分兵占领南部的曾厝垵,以牵制起义军兵力。尽管如此,由于起义军顽强节节抗击,清军进展缓慢,常常处于对峙状态。八月,王懿德亲临泉州城督战,李廷钰把招募的亲兵也投入战斗,才从麻灶埔、将军祠、金鸡亭逐步逼近厦门城。九月,提督施得高、总兵陈鼎鳌率闽粤水师占领鼓浪屿,切断起义军从海澄来援和补给的水道。李廷钰督率各部清军三面包围厦门城,多次攻城,均被起义军击退。至十月十一日,起义军因援绝粮尽,才从西门撤退入海。起义军白天撤走,“并未受到胆怯的清军的阻挠”(①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第130页,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及至全部走完,“官军才入城市,纵兵劫掠,戮及童稚,刀钝而不血,则并缚数人而投入海”,“有一日斩杀至二千人以上者”。(②徐珂《清稗类钞》第27册,《会党类》第14页。)
  小刀会退出厦门后,海澄、长泰、琯溪也相继失守。在同安城郊的起义军将领黄霸业、蔡茂昭被捕,壮烈就义。黄德美退到龙溪乌屿桥(江东桥)备舟准备出洋,被同族地主黄伦等告发,被捕至厦门肢解惨死。黄位率余部游弋于海上,继续进行反清斗争。后曾联合广东澄海黄兴顺的抗清船队,袭击厦门和台湾的淡水、鸡笼(基隆)等地,直到咸丰八年(1858),才在海上被消灭。
  (二)闽中红钱会、黑钱会起义
  起义主要领导人林俊,是永春州(今永春县)武生,学名万青,善骑射,以豪侠闻名。他受红钱会、黑钱会反清复明的影响,少年时期就决心要推翻清朝。太平天国革命后,他积极联络会党,以调解械斗、教练武术为名,在永春、德化、南安一带发动群众,准备起义。他的挚友,黑钱会首陈湖和在延平当船工的红钱会首黄有使(即黄友)均答应同时举事。其父武举人林捷云怕他惹祸,将他“执以送官”,而会众“千余人已布满城内,声言与大帅共命”,(③民国《永春县志》卷一《大事记》。)永春知州崔洲被迫将他释放。
  咸丰三年(1853)四月,闽南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了厦门和周围各县。林俊见时机已到,便在城西金峰山聚众宣布起义,二十四日率领数千起义军攻克德化县城,知县申逢吉弃城逃走。永春知州崔洲便杀了林俊的父亲,并诛累其亲友。林俊即回师永春,三十日攻破州城。由于永春豪绅带领团练拚死反扑,泉州清军也赶来支援,永春、德化二城得而复失。五月,林俊率领起义军北进,准备与攻下永安、沙县、大田的黄有使、江水领导的红钱会起义军会师,进攻延平。当林俊抵达沙县时,黄、江起义军围延平,因清提督炳文率军来援,已退回永安,沙县已经失陷。林俊单独围攻沙县不克,遂向尤溪转进,于六月初八日攻下尤溪城。负伤逃走的尤溪县令金琳召集各乡民团,在清军配合下进行反扑。林俊主动退出县城,迎战于山头窑地方。起义军失利,林俊负伤,军师僧人阿金等多人被俘,遂退至尤溪二十都深山休整。此时,永安、大田也相继失守,黄、江起义军退到岩洞寨山区。林俊伤后即率余部返回永春。
  林俊回到永春后,在陈湖黑钱会的配合下,于七月中旬在桂洋地区打了胜仗,杀了清军游击恒动、都司暨青云,乘势先后重占德化、大田县城。八月中旬,林俊引军指向闽中沿海,二十四日一举袭占仙游县城,杀了知县黄曾志。他积极调解莆仙黑白旗群众之间的矛盾,使其团结抗清。九月初八日,林俊起义军在数千黑白旗群众的配合下,围攻兴化府城,因海坛总兵钟宝三领兵来援,起义军退回仙游。在泉州督师进攻厦门小刀会起义军的巡抚王懿德,见福州至泉州的通道被切断,急忙分兵2000北击,林俊命其兄林广带领一部起义军到枫亭阻击。十七日,林广乘清兵刚到,立足未稳,突然发起进攻,杀了游击周兆麟和新任仙游知县黄际虞。清军溃败。二十三日,林俊再次联合黑白旗群众进攻兴化府,第二天遭到城内清军和城外豪绅武装的夹击。起义军受挫,一部退回仙游,一部转移到永福(今永泰)、福清边界山区。兴化清军乘起义军新败,以2000兵由间道偷袭仙游。二十九日,清军抵达仙游城东五里的陵陂,黑白旗伪装“乡团”,诱其进入城南东屏山伏击圈内,一举将其歼灭,杀了参将瑞文、游击周向宸和通判其昌。十月初,起义军攻占永福县城。中旬,清军击退厦门小刀会起义军,移兵北上。林俊见态势不利,主动撤离仙游、永福。
  林俊离开仙游后,回师德化,占据永春与德化交界的虎豹关。十一月,清总兵吕大升、钟宝三等领兵进攻德化,途中遭到起义军袭击,游击王应选、都司苏起鳌被杀。在虎豹关前,起义军又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后来,永定知县以“乡勇”为向导,从小路攀岩而上,偷袭焚烧起义军关寨,起义军退守德化县城。十二月初,起义军在城郊与清军恶战失利,黑钱会首领陈湖牺牲,(①民国《永春县志》称陈湖为内部所害。本文从《王靖毅年谱》卷上,咸丰三年十一月。)林俊率余部转移到永春西部与安溪交界的覆鼎乡帽顶山。该山四周皆悬崖陡壁,山顶平坦,水源充足,起义军在山顶筑寨屯粮,准备长期固守。咸丰四年初,在闽北坚持斗争的黄有使、江水因彼此不和,被清军各个击破,江水牺牲,黄有使率余部到帽顶山与林俊会合。清总兵钟宝三、道台胡应泰、知州崔洲带领5000兵勇围困山寨,屡攻不下,又以招降、离间瓦解起义军,也未得逞。直到三月八日夜,因寨内粮草被安溪练总李维霖收买的内奸烧毁,林俊才引军转移到南安炉内乡一带山区。
  林俊转移后,清军一时不知起义军去向。四月初,起义军已作好反“围剿”准备,钟宝三才领兵至南安,刚到厚阳杉仔隔屯兵,即遭起义军夜袭。由于起义军得到炉内人民的掩护,清军连日“剿捕,逆踪杳然”(②沈储《舌击编》卷三,咸丰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禀》。)。至五月,钟宝三发现起义军在湖内村的据点,便开始进攻。林俊以一部兵坚守湖内土堡(土楼),自领其余起义军游动于附近山中策应。土堡背山面水,石砌墙厚二尺八,高四丈,可屯兵千人。清军进攻时,土堡内守军居高临下,顽强抗击,山中起义军则抄袭清军侧后。因此,清军连攻20余日,均未得手,南安知县反被起义军抓走。此时正当雨季,清兵长期露宿,日晒雨淋,伤病死亡日众,钟宝三便找个借口,怏怏退兵。
  林俊应黑白旗首领朱三、陈尾之请,于六月初三日到仙游盖尾乡一带,与朱、陈共同领导数万旗众抗清。清方在仙游集中7000兵勇,由总兵吕大升、钟宝三、道台徐宗干、保泰分别率领“围剿”。林俊利用有利地形,采取流动作战,与敌周旋达数月之久。闰七月,清方收买内奸杀害朱三。清军为搜捕林俊,采取烧光政策,“迭用炮火挨乡焚烧”(①民国《福建通纪》卷十七,《清》七,咸丰四年闰七月。)。九月十七日清军攻陷盖尾,陈尾被俘受害,林俊突围转移。
  形势对起义军不利,林俊所部离开盖尾后即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于晋、南、永、仙交界山区。为了迷惑敌人,还散布“林俊已在盖尾被烧死”的假消息。不久,黄有使在永春被捕牺牲。王懿德遂于咸丰五年初宣布“全省肃清,大军凯撤”(②王家勤《王靖毅年谱》卷下,咸丰五年。)。可是,当年四五月间,林俊又于南安与永春交界的云峰山集合2000余人,开赴闽北,占据顺昌班宝山、淹山,袭击沙县、将乐、顺昌等地。九月,清廷下令:“林俊一犯,于一月限内务期必获,若仍前懈驰,著即严参”(③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五年九月。)。王懿德不得不再次调兵“进剿”。但“剿”了一年多,起义军仍十分活跃,到顺昌督“剿”的延平知府金万清、守备王三韬先后被起义军击毙。
  林俊再到闽北时,曾派人到江西与太平军联系,请求支援。咸丰七年二三月间,太平军杨辅清等部首次入闽,连克光泽、邵武、建阳、汀州等府县。林俊即在晋江与南安交界的大罗溪、吉火一带重新聚众万人,并以太平天国“英烈王三千岁”(④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三,《陈奏泉州守城获胜疏》。按:太平天国并未授予“英烈王三千岁”封号,林俊假借此封号是为了号召群众。)名义发布告示。两次攻打南安县城和围攻泉州府城都未得手。林俊便率领起义军经永春、德化、大田北上。闰五月抵达沙县,连败沙县知县严葆铦、游击王金镛所部官军,围攻县城七日不克,遂继续向北挺进,拟与太平军会师。此时,入闽的太平军已折回江西,会师未能实现。七月二十一日,起义军经过顺昌仁寿乡时,林俊率先过仁寿桥,被一名躲在桥下的乡勇开枪击中,落水身亡,年仅31岁。林俊死后,起义军一部留在闽北继续斗争,其余退回永春、南安,于同治四年(1865)被左宗棠湘军所镇压。
  福建会党起义打击了当地封建势力,牵制了清军兵力,有力支持了太平天国革命。
  五、太平军转战福建
  清咸丰六年(1856)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江西率领二三万人回援天京(今南京)后,太平军在江西战场即由攻势转入守势,原占领的数十座城镇,有的被清军夺回,有的受围困,处于被动局面。这时,在赣东的部分太平军开始转入福建,开辟新战场。
  咸丰七年二月三十日,国宗石某(⑤国宗为东、西、南、北、翼五王的兄弟,天王本家兄弟亦称国宗。其地位相当于四等王。石某是哪一位不明。)领兵自江西泸溪(今资溪)经铁牛关入闽,占领光泽县,杀了知县蒋仁瑞。三月初六日,国宗杨辅清、杨义清和祷天侯胡寿阶等部又从泸溪人云际关,攻占邵武府(今邵武县),杀死粮道王训茅、知府娄浩等。设立乡官,收纳贡税。石某见友军已占邵武,便于三月十四日南下占领泰宁县,随后转入江西。太平军入闽时,驻守杉关(光泽西)的副将张从龙、参将琳润等弃关内逃。闽浙总督王懿德急忙请调浙江、广东部分兵力,加强闽北、闽西防御,并由福州亲到延平(今南平市)督师。
  入闽的太平军占领邵武后即兵分三路:杨义清部于石某转入江西后,南下占领泰宁。胡寿阶部从邵武南进,于四月初一日占领宁化。清总兵富勒兴阿守竹篙岭,太平军未到就逃走。胡寿阶便会同闽广起义部队,于四月初七日攻占汀州府(今长汀县),杀了知府延英、同知朱式景。同日,当地起义部队攻克清流、归化(今明溪县)二县。四月中旬以后,胡寿阶部撤出汀州,连陷连城、武平二县。后受到汀漳龙道道员英朴所部清兵和当地地主武装的攻击,于六月分别从宁化、武平退人江西。杨辅清部于三月十九日,分兵攻占建阳、崇安二县,二十八日主力围攻建宁府(今建瓯县)。王懿德急令福建水师提督钟宝三从闽东西援,游击毕定邦由浦城南援,自率舟师由延平北救。杨辅清部连日攻城未下,四月十八日以地雷将东门城墙炸崩五丈多,随即蜂拥而进。由于知府刘翊宸率兵死守,仍然未能攻入城内。此时,清军各路援兵已到,代理按察使赵印川与毕定邦水陆并进,南北夹击,王懿德亲临督战。太平军多次中伏受挫。五月初一日,杨辅清撤围建宁回师邵武。闰五月初七日,杨辅清得知石达开已领军南下,便开始从邵武等地撤军,二十二日进入江西新城(今黎川),准备与翼王会师。
  咸丰六年秋,天京发生内讧事变。二个月后石达开被召回京辅政。石达开辅政后,遭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并受到牵制和监视,遂于咸丰七年五月离京出走。他带领数万听他指挥的部队,经皖南人赣,招集旧部,独立进行远征。九月,石达开部与由闽入赣的杨辅清部会师贵溪,联合攻城未克。随后石达开引军转战赣江以东至抚州、东乡一带,在江西的旧部大多前来汇合。这时,湘军正围攻吉安、临江(今清江西南),石达开改变了西援吉安、临江的计划,决定东进闽浙。咸丰八年二三月间,石达开部经玉山迸入浙江,杨辅清部仍从赣东入闽北。
  杨辅清、杨义清部四五万人,于二月十六日由铅山袭破岑阳关,进占崇安西南。二十一日,从苦树林小路越过双亭隘,袭占浦城县城。接着连克松溪、政和二县。占领以上三县后,即整修加固城墙,分兵筹粮征饷,打击各处地主武装。另一支太平军(①似为杨辅清部,但《邵武府志》称为黑旗,又似石达开部。)于三月二十一日从江西泸溪突入铁牛关,攻陷光泽县。二十七日击败延建邵道道员赵印川部清军后,占领邵武府城。五月十八日,杨辅清分兵一部南下,于建阳麻沙击毙赵印川,二十七日又阵斩参将黄挺秀,占领建阳城,不久北撤。
  石达开人浙占领江山后,自率主力围攻衢州(今衢县),以国宗石镇吉、石镇常部数万人攻略浙西南,先后占领了十几个州县。但攻衢州三个月未克,石达开遂决定放弃浙江,南下福建。六月初四日,石达开撤围衢州,分两路南进,并命石镇吉等部入闽会师。这时杨辅清与石达开不和,听说石部将入闽,即于七月初七日前从政和、松溪、浦城等地撤兵,进入江西广丰,脱离石达开,取道皖南,回援天京。(①关于杨辅清与石达开分手事,一说曾发生互相残杀,一说于浦城会师才脱离。据郭以廷《太平天国史事日记》记载和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考证,均不确。因为石部入闽前,杨部已全部撤走。)
  石达开刚入浙时,清廷判断他可能抄袭苏州、常州,回援金陵(南京),故令在家守父丧的曾国藩复出,率领在江西的湘军东援浙江。后见石达开挥军南进,即命曾国藩改援福建,并调浙南部分兵力归他指挥,对石达开部进行前堵后追。
  石达开军前队于七月初八日进入闽北,后队大军也于初十日越过仙霞岭,屯驻浦城、崇安一带。其前队曾于初九日围攻政县城,(②杨辅清部于七月初一日撤离政和,清军随即入城。)因城经杨辅清加固,福宁镇总兵池建功等死守,连攻四昼夜不克。石达开的战略目标是经闽西、赣南、湘南西人四川,故下令停止攻城,减少消耗。经几天休整后,石达开军于四月二十一日开始南下,担任阻击的建阳镇总兵林尚荣节节败退,石军第二天就占领建阳,随后入邵武。八月十六日撤离邵武,分路前进。石达开自统大军,沿武夷山脉东麓南进。连克泰宁、建宁、宁化,于九月十一日占领汀州,随即转人江西瑞金。石镇吉、石镇常等部直趋赣南,西人江西新城(今黎川)为湘军刘长佑部所阻,又折回福建,经建宁、宁化南下。九月二十九日,在连城北部冠豸山歼灭3000多地主武装后,进占汀州。十月十五日放弃西人赣南的计划,改为东攻连城。从此,石镇吉、石镇常部也脱离石达开,带领四万太平军单独行动。咸丰九年正月初十日,该部撤离连城,在当地起义军的配合下,于芷溪、大池连挫清军的阻击,汀漳龙道道员英朴狼狈逃回漳州。十三日,太平军占领了龙岩州城。石镇吉在龙岩吸收了4000多青壮年充实队伍。二十三日离开龙岩向南挺进,由永定人广东大埔。后经湖南人广西,于百色地方被清军消灭。
  石达开由江西人湖南后,连连失利,所属多部相继脱离石达开出走。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石达开放弃安远南下后,又有右一旗大军略扩天燕彭大顺、军略孝天豫朱衣点、观天燕童容海等(③大军略、军略为职称。扩天燕、观天燕、孝天豫为爵号。太平天国在王爵之下,又设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爵位。)率众数万东返。该部主力经湖南入江西,于当年十一月攻占瑞金,十二月占领汀州城,并于河田筑木城,与汀州城互为犄角。闽浙总督庆端急令总兵袁艮等进击,溃败而回。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太平军向东攻占连城,彭大顺不幸负伤,三月死于连城。占领连城后,童容海率大队北进,逼近永安,威胁清流。庆端一面命总兵曾玉明等进兵永安、清流堵御,一面亲至延平,调动兵力加强闽北地区防御。三月,原占据武平县的石达开旧部花旗军(④花旗军为广东天地会起义军,于咸丰五年归入石达开部,咸丰十年在广西脱离石达开东归,当年十一月九日据武平。其领导人为谭星、陈荣、周春、林彩等。)放弃武平,到汀州与朱衣点、童容海会合。鉴于清流、永安被清军所阻,朱衣点等遂于四月十五日撤离汀州,改道从瑞金北上,后至河口(今铅山县)归入忠王李秀成部。
  同治三年(1864)六月天京失陷,标志了太平天国的失败。但在长江南北各战场的数十万太平军,仍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长江以南的太平军,在江西和浙江湖州遭到湘军、淮军的攻击,多数并入侍王李世贤和康王汪海洋部,转至福建、广东继续战斗。
  李世贤军十余万人,于八月底越梅岭关进入广东。来王陆顺德等部于九月初九日由大埔进占福建永定县,十五日攻克龙岩州,击毙守备陈登鳌。天将丁太阳、林正阳部十一日攻陷武平县,擒获福建按察使张运兰,击毙总兵贺国祯、王明高和副将雷昭维、尹定友等。十三日粤军来攻武平,次日丁太阳转入永定。李世贤自领大军,十三日连占平和、南靖二县和云霄厅(今云霄县),十四日一举袭破闽南重镇漳州府,击毙总兵禄魁、道员徐晓峰,杀了知府扎克丹布。汪海洋军进攻江西宁都失利后退回瑞金。浙江提督鲍超统军来逼,汪部四五万人即于九月十五日退入长汀南部濯田一带,随后又进占连城南部的新泉和上杭北部。至此,太平军在闽南、闽西占领区连成了一片。
  太平军余部十余万人会集福建南部,闽浙总督左宗棠不得不入闽督师。左部湘军二万余人分三路进军福建:西路由帮办福建军务刘典、署臬司王德榜率领,由江西建昌(今南城)人汀州;中路由提督黄少春带领,由衢州经浦城、建宁南进;东路由提督高连升统率,由杭州赴宁波,乘英轮从海道抵福州,经兴化(今莆田)出泉州。除湘军和福建本省兵力外,还檄调江西、广东部分兵力,配合作战。
  十月十二日,署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率军进攻漳州,被守军击退,屯扎九龙江右岸万松关、瑞香亭一带。十一月初三夜,李世贤率部在当地起义军的配合下,袭击了清军营垒,毙林文察以下约千人。(①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第296页,1984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英人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引威里塔斯《访问漳州》的报告说:“斩了清军一千人,俘获四百五十人。”见该书下册6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署福建水师提督曾玉明率水师来援,又被击溃,退扎安东桥。中旬,湘军高连升部抵安东桥,黄少春部进占万松关、瑞香亭一带,与李世贤军对峙。
  湘军刘典部入汀州后,于十一月十七日进犯新泉、下车、上下罗等处。十九日,汪海洋和偕王谭体元、佑王李远继等组织反击,大败刘典所部于马洋洞,并袭破其杨家坊行营,阵斩副将卢华胜、参将刘敬廷、游击郭立本等。刘典收集败兵,退守连城县城。清廷得报,即命李鸿章调拨炮队入闽增援。
  左宗棠鉴于冒进失利的教训,改取“渐逼渐进”的战术。以高连升、黄少春部6600人攻漳州,道员康国器、总兵刘明珍部4500人攻龙岩,刘典、王德榜、总兵王开琳部1.8万人攻汀州、连城。十二月二十九日,署汀州镇总兵关镇国部在粤军副将方耀部的配合下,占领永定县。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三日,龙岩太平军万余人,分五路进攻距城四公里的铁石洋清军,未克而归。次日,康国器于东宝山草帽坳预设伏兵,另以一部攻城诈败。太平军倾城而出,中伏伤亡2000余人。当夜,康部又袭击东门炮台,城内守军出援,清军乘隙攻入城内。陆顺德等部弃城逃往漳州。龙岩的失陷,太平军漳州李世贤部与长汀、连城汪海洋部的联系便被切断。接着,刘典、王德榜部连续向汪海洋部进攻,汪部节节败退。正月二十七日,双方大战于连城新泉地区,汪部又大败,“所部精锐,丧失几半”(①郭以廷《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下册第1119页,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二月初四日,汪部再败于南阳,余部向龙岩、南靖、永定一带转移。
  清廷为加强对福建太平军的镇压,又从江苏调派提督郭松林、杨鼎勋带领装备有洋枪洋炮的八千淮军,由海道入闽。郭松林部于三月五日抵厦门,随即从海澄登陆,入漳与湘军协同作战。左宗棠又命在闽西的王德榜部、在龙岩的刘明珍部东进,在永安的总兵刘端冕部南下,会攻漳州。还从浙江增调3000湘军,由衢州总兵刘清亮率领,以增强攻漳兵力。这样,围攻漳州的湘军、淮军和闽军已达三万余人,且多为装备有洋枪洋炮的精锐部队。
  三月初以后,清军采取步步为营,进逼漳州。李世贤军多次出击,均未奏效。三月十六日,高连升一部进扎赤岭南部院祠。李世贤亲率城内太平军和南靖援兵分路出击,首次攻击不利,再次攻击又遭到高连升、郭松林部的联合反击,后退时被清军洋枪队斜出轰击,阵亡“三四千人,带伤以万计”(②王先谦《华东续录》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王德榜部于漳州东北越河扎营,李世贤军再次出击,阵斩游击钟元兴,但受对方排炮轰击,未能攻破营垒。四月初十日,李世贤军于漳州南部古县、埔西、恒苍一带,再次与郭松林、杨鼎勋部交锋,又失利。十五日,与王德榜、刘清亮部战于漳州东北、浦南、乌头门一带,也败退。至此,清军已从北、东、南三面逼近漳州城。为了配合进攻漳州,粤军于两省交界的枫朗、柏嵩关、老虎关分三路布防,由总兵卓兴、翟国彦、副将方耀分别扼守,以堵截太平军入粤;湘军刘典部则机动至龙岩一带,防止李世贤部西进。
  四月二十日,王德榜、刘清亮部进攻漳州东北部要隘乌头门,太平军据垒顽抗,垒外花椿木栅尽被破坏。次日,王德榜、刘清亮与郭松林、杨鼎勋联合进攻。太平军在乌头门的十四座营垒先后被攻破,牺牲万余人,余部向南靖退却。清军追击至天宝寨。在漳州东面的高连升、黄少春部乘势进攻楼内寨,太平军败溃,清军追至东关,纵火焚烧附城营垒。败退的太平军拥挤入城,清军紧紧追杀,夺门而入。李世贤率城内太平军“巷战不胜”(③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下编第三册586页,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于当夜十时从西门撤走。太平军占领七个月之久的漳州城遂告沦陷。随后,南靖、平和、漳浦、云霄、诏安也相继失守。五月初二日,李世贤、陆顺德等余部于永定塔下,又为康国器、王开琳部所败,损失约二万人,次日又有三万余人投降清军。(④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册297页,1984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至此,李世贤军丧失殆尽,只身逃出。陆顺德则率余部人粤,占领镇平(今蕉岭),后走平远。
  汪海洋部太平军也接连失利。三月二十七日又于龙岩、永定、南靖间的奎洋等处,被刘典、康国器部打败,阵亡6000余人。四月十三日续败于大溪,即退入广东大埔。漳州失陷后,汪海洋领军回击永定,二十三日进攻猎射凹清军获胜,斩总兵丁长胜、游击陈观光,擒参将熊常富。二十五日进攻湖雷康国器部,受挫,西走上杭。五月十一日于上杭被高连升部战败,遂人武平。二十日进占广东镇平。
  李世贤从永定塔下逃出后,“割发密藏山中,昼伏夜行”(①牟安世《太平天国》第495页。195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六月二十八日至镇平,入汪海洋军营,不意四天后竞被汪海洋刺死,(②李世贤在永定被围,汪海洋在上杭不去救援;后李世贤余部投附汪海洋,汪又杀了李的部将李元茂。汪海洋怕李世贤取代自己,于己不利,故派人将他剌死,并诬世贤投敌。)年仅32岁。
  汪海洋等部转战于粤东、赣南,十月占领广东嘉应州(今梅县),被左宗棠指挥的五六万湘军、粤军包围。十二月十二日,汪海洋督率所部反击清军时中弹受伤,四天后牺牲,年仅36岁。余部由偕王谭体元统率突围,二十四日于黄沙嶂山中迷途,被清军追及,谭体元力竭坠崖死,部众或战死,或投降。至此,转战闽粤的太平军余部以失败而告终。
  六、中法马尾海战
  马尾又称马江,位于福州东南,是闽江下游的天然良港。清朝最早建立的第一支海军福建水师和创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的福州造船厂,均在此港。马尾港区处于闽江两分流一台江、乌龙江会合处,港阔水深,可泊大型舰船。水路距福州16.4公里,距闽江口26.6公里。闽江口附近,岛屿棋布,沙礁纵横,长门江面两山交锁,有“五虎把门,双龟守户”之称;溯流而上直至港区,航道狭窄,两岸峰峦夹峙,炮台林立,形势十分险峻。
  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侵越法军向驻守越南北部山西的清军进攻,挑起中法战争。十年闰五月,法军袭击驻在谅山的清军,制造“北黎事变”,借此要求中国立即从北圻(越南北部)撤军,并索取巨额赔款。清政府一面下令撤回北圻清军,一面命令两江总督曾国荃与法使巴德诺在上海谈判。法国侵略者在同清政府的谈判的同时,即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所属舰只从南海北上,企图占领中国沿海港口,踞地为质,索取赔款。清廷虽令沿海各省将军、督抚“密饬各军,严阵以待”,但又采取“倘有法军前来按兵不动,我亦静以待之”,(③《军机处电寄各省将军督抚谕旨》,见《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十九。)的消极防御方针。
  当时负责福建军事指挥的要员有钦差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将军穆图善。他们秉承清廷“不可衅自我开”的旨意,对法舰入侵不敢阻止。闰五月二十一日,法舰以“游历”为名,要求进入闽江口。次日,何璟允许其开进两艘,停泊罗星塔附近。二十三日,又允许孤拔率旗舰“窝尔达”号等两艘开到马尾,并给予款待,妄想借此缓和局势。此后,法舰在马尾港或五六艘,或七八艘,出入无阻。它们与中国军舰首尾相接,日夜监视福建水师行动,前后达月余之久。其间,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曾于六月十五日率部分舰只进攻基隆,被台湾军民击败后,法舰仍然自由进出马尾港,未遭任何阻挡。
  对法国侵略者的战争挑衅,闽江两岸军民义愤填膺,纷纷请缨杀敌。法舰首次人口当天,福州人民就涌向仓前山外国使馆区游行示威,抗议法舰入侵,并向总督、巡抚提出“堵塞海口”、“关门打狗”等主张,未被采纳。法军进犯基隆后,有人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④当时国际公法规定,人口军舰不得超过两艘,停泊时间不能超过两周,否则主权国可以向其开战。)要求先发制人,又遭拒绝。闽侯尚干乡农民则集合到福州向何璟递交“万民书”,献计请战,并表示 愿意“自备干粮武器”上前线杀敌,“要是官家害怕,不敢抵抗,那抗法的事,我们愿意承担 下来”(①林世芬《尚干乡万人请战》,《福建日报》1961年5月21日第3版。)。何璟却以“军法论处”恫吓他们,不允许人民“乱动”。回程中群众又到马尾向张佩 纶请战,才允许其挑选300余名熟悉水性的壮士,由武举人林培基带领,进驻海潮寺、朏头 一带备战。闽侯、福州、连江各地民众也纷纷举办团练,训练乡兵,准备痛击侵略者。福建 水师官兵和闽江两岸炮手、陆勇始终“枕戈待旦”,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以身殉国。陆军千总 张德胜上书请战,他指出“彼已开衅(指进攻基隆),势难中止,若不先发制人,恐为彼所 乘”(②欧阳昱《见闻琐录》后集二。)。水师下层官兵见中国舰船“一字”排列,紧靠敌舰,倘法舰突然开炮,势必全军覆没, 建议调整部署,“疏密相间,首尾数里,万一前船有失,后船亦可接战”(③唐景崧《请缨日记》卷五。)。福建军事当局对此 无动于衷,反而严令官兵“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④唐景崧《请缨日记》卷五。)。
  孤拔于基隆战败后,即将舰队主力集中于马尾,泊于罗星塔以南、以东江面;少数舰只 泊于马祖澳,控制闽江口,完成了作战部署。在马尾的法舰编成两个梯队:前梯队由轻巡洋 舰“窝尔达”号,炮舰“益士弼”、“蝮蛇”、“犲狼”(一说“野猫”)号和45、46号鱼雷艇编 成;后梯队由巡洋舰“杜居土路因”号和炮舰“维拉”(一说“费勒斯”)、“德斯丹”号编成。 加上临战前赶来的装甲巡洋舰“凯旋”号,共10艘,总排水量近1.5万吨,火炮72门(一 说77门),船员1790人(一说1830人)。
  福建水师军舰原驻港的仅有轻巡洋舰“扬武”号和炮舰“福胜”、“建胜”号3艘,后从 本省各港口调回炮舰“振威”、“伏波”、“艺新”、“福星”号,从广东调回炮舰“飞云”、“济 安”号。在厂待修的台北武装船“永保”、“琛航”号也驶离船槽备战,共11艘。其中除“福胜”、“建胜”号为铁壳外,其余均为木壳船。总排水量约为6500吨,火炮44门(一说45门)。船员1200余人。其中8艘泊于罗星塔以西,法舰上游;3艘泊于罗星塔东南,分别与法舰前、后梯队对峙。另有水师营旧式兵船、武装渔船各20余艘,散泊于港区沿岸。江防陆军至临战前增至20余营,并有大量自动参加战备的群众武装。其中11个营扼守马尾船厂和附近江岸,11个营驻守琯头到长门各要点,民壮近2000人协守闽安至琯头两岸。从马尾至闽江口有新旧炮台10余处,仅马尾附近就有7处,共有岸炮30余门。何璟、张兆栋留守福州,张佩纶、何如璋住马尾负责指挥附近水陆各军,穆图善坐镇长门,控制闽江口。由于清廷和战不定,缺乏周密有效的作战准备,加上装备陈旧,弹药不足,虽然总兵力大于法军,而战斗力却很弱。
  六月二十七日,清政府见和谈无望,遂撤回上海谈判代表,令沿海各省极力筹防,严行戒备。但对马尾方面,仅指示“法舰在内者应设法阻其出口,其未进口者不准再人”(⑤《军机处寄福州将军穆图善电旨》,见《中法战争》(五)第503页。),并未解除不得主动出击的禁令。
  七月初一日,法国驻北京代办谢满禄以基隆事件为借口,下旗离京。初二日,法海军部电令孤拔消灭福建水师。当晚8时,孤拔召开作战会议,决定于次日下午2时,利用退潮船体转向的有利时机开战。当时在港法舰从吨位、防护能力、重炮数量、兵员素质上均占明显优势,而且“在退潮时方攻击”(①(法)罗亚尔《中法海战》,见《中法战争》(三),第549页。),使大部中国军舰舰尾(火力最弱部位)置于法舰舰首主炮之前,这对福建海军极为不利。
  七月初三日(8月23日)8时,法国驻福州副领事白藻太将开战时间通知各国驻福州领事馆。闽浙总督何璟于“午刻接法领事照会”(②《闽浙总督何璟等来电》,见《中法战争》(五),第512页。按:法何时宣战,战书交给何人,各种资料说法不一。据郑师渠《甲申马尾之役法国宣战史实辩误》一文考证,以何璟于初三日给总署的电报为是。因孤拔系借宣战之名,行偷袭之实,不可能过早将战书交给中方。),才知当日开战,立即向马尾、长门打电话,“长门线断不得达,马尾未接电音,而法人已先开炮”(③《会奏闽省接仗情形摺》,张佩纶《涧于集、奏议》卷三第58页。)。当日下午1时56分,孤拔指挥在港所有法舰对近在咫尺、毫无准备的中国军舰突然开火。福建水师舰只来不及起锚就被敌舰第一排炮弹击沉两艘(“琛航”和“永保”号),重创多艘。清军官兵在敌人密集炮火下,断锚转舵,浴血还击。
  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用舰尾炮准确地还击在它下游的法军旗舰“窝尔达”号,首发命中舰桥,击毙其引水和5名水手,孤拔差一点丧命。此时法军46号鱼雷艇冲过来发射鱼雷,“扬武”号中雷下沉。该鱼雷艇也被清军岸炮击毁。“扬武”号即将下沉时,舰上官兵继续坚守岗位,战斗到该舰沉没。炮舰“福星”号离法舰最近,一开始就受了重伤。但它立即断锚转向,冲向敌阵,瞄准“窝尔达”号猛烈射击,连续命中,并击退了45号敌鱼雷艇的进攻。孤拔遂指挥3艘法舰围攻“福星”号,该舰管驾陈英在舰身多处中弹、人员伤亡过半的情况下,登高传呼“以死报国,有进无退”(④陈培锟《甲申抗法战役记略》,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第4页。),舰上官兵高喊着杀敌声开足马力冲向法军旗舰,吓得“窝尔达”号急忙后退。不幸“福星”号火药舱中弹爆炸,官兵壮烈牺牲。受伤的“福胜”、“建胜”号也奋力抵抗,直至沉没。附近的“伏波”、“艺新”号受伤后突围西驶,搁浅林浦,丧失了战斗力。
  在罗星塔下游的“振威”、“飞云”、“济安”号遭到袭击后拼死奋战。“振威”号受到法巡洋舰“凯旋”号等攻击,船身中弹累累,管驾许寿山带伤指挥还击,并下令全速向“凯旋”号冲去,决心与敌舰同归于尽。“振威”号半途又遭侧面法舰重炮轰击,官兵在烈火浓烟中仍奋战不止,在被敌鱼雷击中沉没前一瞬间,还发射了最后一颗炮弹,击伤一法舰舰长和两名士兵。“飞云”、“济安”号在“振威”号沉没后继续抵抗到底。“飞云”号督带高腾云一条腿被炸断,忍着剧痛扶着望台栏杆指挥战斗,被一颗炮弹掀落江中,英勇殉国。由于两舰均为木壳,中弹后起火,先后在烈火燃烧中下沉。
  江面战斗仅约半个小时,福建水师11艘舰9艘沉没,2艘重搁浅,尚存官兵攀援碎木板、断桅杆沉浮江中。惨无人道的法国侵略军又向漂浮于江面、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中国官兵射击,江水顿时染成了红色。
  下午2时30分以后,法国舰队主力转攻马尾造船厂和附近炮台,一部兵力继续炮击周围水域的水师旧兵船和武装渔船。清军在失去指挥情况下,各炮台自行还击。下午4时55分,炮战停止,法舰仍泊罗星塔附近。人夜,沿江军民自动驾驶炮船、渔船、盐船、火攻船,携带土炮、火炮、漂雷、放火器等,从四面八方不断逼近袭击法舰,使法舰整夜不得安宁,多次转移船位。初四日,法舰派出十余艘小艇驶入附近港叉搜索,见船就投弹炸毁。或纵火焚烧。法舰3艘再次炮击船厂,刚建成在厂的一艘巡洋舰也被炸毁。游戈在闽江口的两艘法舰也向长门、金牌炮击。林浦、魁岐数千群众听到炮声,自动移石填江,阻断法舰进福州的水路。
  初五日,法装甲舰“拉加利桑尼亚”号从台湾驶至闽江口,炮击金牌等地。金牌炮台守军猛烈还击,击伤该舰,击毙4名侵略者。港内法军在炮火掩护下登陆罗星塔,劫走克虏伯炮3门。午后,法舰沿江而下,攻击田螺炮台。孤拔乘“杜居土路因”号经长门驶出闽江口,被岸炮“缺咀将军”(①它是闽中要塞礼台4门210毫米岸炮中的1门,因炮口有点缺,马尾战役中仅发一炮即命中孤拔座舰,被誉为“缺咀将军”。)击中驾驶台,孤拔受伤(一说被击毙),多人被击毙。
  初六日,法军陆战队登岸炸毁田螺炮台,法舰直下闽安,炮击南、北岸炮台。击毁炮台后,一支法军窜入闽安镇抢劫,杀人放火。乡民陈明良率民众与敌激战,受伤被俘,不屈牺牲。当地群众纷纷集结还击,守将张世兴乘机夺回炮台,击退敌人。次日,法舰集中8艘,由琯头江面向长门、金牌炮台攻击。由于岸炮固定向外,无法向内还击,陆勇用轻武器回击。初八日,法舰开至长门掩护陆战队登陆。初九日下午,长门、金牌炮台被炸毁。在守军和群众武装还击下,法军全部舰只于初十日撤离闽江口,马尾战役结束。
  此役,法军被击沉鱼雷艇1艘,伤军舰3艘(一说伤5艘),伤亡200余人。(②法军伤亡数说法不一。有的说伤亡30余人,也有说50余人,似指初三日江面战斗而言,未含以后数日的战斗伤亡数。)清军被击沉军舰7艘、武装商船2艘,伤军舰2艘;所有兵船、炮船、鱼杆雷艇悉被破坏;阵亡官兵、民勇有名者796人,(③清军牺牲人数按昭忠祠开列名单为796人,实际可能大于此数。)伤数百人。清政府艰辛创建的船厂、学校、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均遭到严重破坏。
  马江之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清政府被迫于七月初六日向法国宣战。
  战后,清廷将临阵脱逃的张成斩首。张佩纶、何璟、张兆栋、何如璋被革职。为表彰在这次抗法战役中英勇献身的将士,在马尾马限山下建立了昭忠祠。
  第二章 辛亥革命北伐战争
  第一节 福州响应起义
  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福建便建立了益闻社、文明社、共和山堂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绪三十二年,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在福州成立,郑祖荫为会长,积极在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组织。宣统三年(辛亥,1911)三月,福建派同盟会员数十人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19名是福建籍的。鉴于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福建于五月成立军警特殊同盟会,彭寿松任会长,广泛在士兵和下级军官中发展会员,准备策动起事。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更加促进福建革命形势的发展,全省同盟会员超过万人。福建新军第10镇统制孙道仁、第20协协统许崇智也参加了军警同盟会,整个新军已为革命党所掌握。农历九月十五日,同盟会台江会议议定:以孙道仁为闽都督,彭寿松为参事会会长,许崇智为革命军总司令,统率新军第37、38、39、40标(相当于团)及炮兵营、工兵营等;并以同盟会桥南公益社体育队员为主体成立学生炸弹队、洋枪队,同时成立商团队、民团救火队、闲散官兵先锋队等,配合新军准备于农历九月二十二日起义。会后,即颁发通告,劝告满族官兵投降,企望实现不流血的革命。闽浙总督松寿、福州将军朴寿拒绝投降,一面命所属加强戒备,准备顽抗;一面以佐领文楷组织杀汉团,加紧镇压革命,并策划于十九日围攻桥南社同盟会闽支会总机关部。于是,革命党人遂决定提前于十八日夜围攻旗界。(①满八旗官兵及其家属于福州城内圈地居住,强迫圈地内汉族居民迁走,故称其地为旗界。其范围:西自东街、井大路、仙塔街叉路口起,直至东门兜,包括整个东湖;北从汤门、秘书巷向南展延,到水部门古仙桥河沿,包括河西街、河东街、大根路几条街道。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辛亥革命处理八旗兵的经过》。)
  满洲八旗驻福州兵力共2600余人。(②张玉田《中国近代军事史》第5页载,福州八旗官兵为2623人。今取其约数。)光绪末年从中挑选青壮年编练前、后两营新军,每营600余人,装备德国造毛瑟枪,称为捷胜营。加上临时组成的杀汉团500余人(分为大刀冲锋队和汽龙洋油放火队),总兵力约3000人。其部署是:以捷胜营防守鳌峰坊(于山北麓)法政学堂一带,其余布防于旗界各城门及旗下街(今东街东段及东大路)、河西街、河东街等处。
  农历九月十八日,革命军前敌总指挥许崇智派标统蒋国斌带步兵1个营进占屏山北库(枪械弹药库),骑兵连驻南门维持城内和近郊交通联络,步兵1个营进驻于山大士殿;命南校场炮兵管带肖奇斌于当夜将6门克虏伯炮(山炮)运上于山,炮口指向旗下街,工兵营(两个队)和榴重营学兵随同炮兵上山,担任掩护;令城内和近郊部队向旗界周围推进,采取三面包围,开放东门让其退却。革命军总司令部设在花巷。并在于山观音阁设前敌总指挥部。当夜双方开始接触,发生了零星战斗。
  九月十九日拂晓,革命军发起攻击,从于山发炮轰击旗下街,命中将军署(今省立医院院址)。但因炮弹缺乏,发炮十余发就停止。步兵不得不暂取守势。旗兵由旗汛口、狮桥头大路冲出,与革命军进行多次巷战,均被击退。因于山炮声沉寂,文楷便率杀汉团冲锋队由观巷、九曲亭向山上猛扑,企图夺炮。于山新军坚决阻击,学生炸弹队不断投掷炸弹,(①炸弹系以铁皮罐装炸药和碎铁片制成,威力不及今之手榴弹。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参加辛亥革命的学生炸弹队》。)终于将冲上山的旗兵击退。同时,占领鳌峰坊法政学堂最高洋楼的旗兵以密集火力向于山阵地射击,造成革命军多人伤亡。这时正好屏山北库的炮弹运到,革命军即向法政学堂开炮,将高楼轰毁,旗兵死伤甚多,余部纷纷逃窜。随后,延建邵巡防统领徐镜清率部从洪山桥赶来支援革命军,(②徐镜清部是奉总督松寿之命来福州协防的,十八日下午抵洪山桥。孙道仁派人动员其参加起义。)于山上的步兵营便乘势冲下,给杀汉团冲锋队予重创,迫其退回九曲亭。
  与此同时,城内革命军再次发起进攻,在津门路、秀冶里、高节里一带与旗兵展开激烈巷战,在学生炸弹队的配合下,于高节里击溃了旗兵。杀汉团放火队到旗汛口、高节里、鳌峰坊一带到处放火。同盟会急调民团救火队前往灭火,并以军政府都督名义电令长门炮台统领陈恩焘派兵400名,运炮4门入城助战,又派程拱宸、林步云乘快轮到马江船政局造船厂,将旧存枪械、子弹全部送到机关部接济军用。
  下午,总督松寿见大势已去,遂微服出署,至盐道前(今鼓西路)高开榜画店吞金自杀;将军朴寿则躲到蒙古营(今河东街)副都统明玉家中。八旗官兵见主帅出走,便决定投降,一面在水部城上竖起写有“将军出走,停战议和”的白旗,又在天君殿前榕树上悬挂写着“请求停火,全部缴械乞降”的白布;一面派人到于山指挥部和花巷司令部请降。许崇智即下令停火,命八旗官兵集中到南校场(今五一广场)呈缴武器。战事至此结束。此役,革命军阵亡13人,旗兵亡280余人。(③潘守正《辛亥革命在福州》,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次日上午,朴寿被进入旗界搜查枪支的学生炸弹队抓获,押交军警同盟会。审问时,朴寿态度恶劣,引起群情激愤,一致要求正法。为了安全,彭寿松于当晚派马弁将其押往他处看管,途中为马弁所杀。(①关于将军朴寿之死,众说不一。今从郭公木《辛亥福州光复几个问题的调查研究》考证的意见。见《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九月二十三日,福建军政府成立,革命军正式授予孙道仁“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之印”,总理全省军事和政务。
  福州起义的胜利,结束了清朝在福州的统治,全省各地人民随即纷纷起来赶走清朝官兵,几乎没有再经过流血斗争,就取得了全省的胜利。
  第二节 护法军攻闽
  民国6年(1917)7月,军阀张勋拥清逊帝溥仪复辟,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即南下广州,准备组织武力讨逆,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皖系军阀段祺瑞,驱走张勋,继任国务总理后,仍坚持独裁统治,并企图以武力制服西南。孙中山便联合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等人,于8、9月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决定建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北洋政府。不久,护法战争便先后在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地进行。
  11月,广州军事会议决定成立“征闽海陆联合军”,以程光璧为总司令,指挥海军、粤军、滇军三支部队,分五路攻闽。12月,段系龙济光部由琼州出兵,抄袭粤省侧背。护法军政府遂从攻闽部队中抽调兵力对付龙济光,改变攻闽部署,即由攻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率领所部20个营进攻福建,以驻粤滇军第六军军长方声涛为征闽靖国军总指挥,率所部第八、第九旅进驻潮、汕,策应陈炯明作战。攻闽粤军、滇军总兵力约为2万人。
  潮梅镇守使莫擎宇在北洋政府收买下,于10月向广东当局宣布“独立”。福建督军李厚基受段棋瑞指使通电支持,并令臧致平率领10个营兵力赴粤援助。12月,护法军之“平潮军”、滇军攻克潮、汕,莫、臧战败,退回福建。此时,闽军有:福建第一旅(旅长姚建屏),驻福州;北洋第十一混成旅,驻闽东各县;北洋第十混成旅(旅长唐国谟),驻厦门;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长臧致平),诏安;闽省清乡队(总司合张清汝),驻延平(今南平);巡防队约4个团,分驻全省各地,总兵力2.2万余人。(②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三册第27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李厚基得知护法军将攻闽,即令唐国谟旅驰赴永定、上杭一带防守,并迭电北洋政府派兵援闽。
  民国7年(1918)2月,攻闽粤军抵达潮、汕一带。但陈炯明对攻闽并不热心,而忙于招兵勒饷,培植个人势力,迟迟不发动进攻。3月22日和4月5日,孙中山两次致电催战,并晓以利害,他均置若罔闻。由于粤军在闽粤边境滞留不前,闽军得以从容调遣部队,加强闽西南防御。同时,浙江援闽的第一师(师长童葆暄)已入闽,福建兵力有了明显加强,其它各省战场也出现了一些对护法军不利的变化。
  在孙中山和粤军将领的督促下,陈炯明才于5月下达进攻命令。这时粤军已扩充至30个营,约1.2万人。陈炯明将所属编为5个支队和2个预备支队,分三路攻闽:以许崇智第2支队4个营为左路,从蕉岭向武平、上杭进攻,得手后继续攻占长汀、连城;以粤军参谋长邓铿率第5支队3个营及游击2个营为右路,占领澄海、黄冈(今饶平),牵制和监视诏安、云霄闽军;陈炯明亲自指挥第1、第3、第4支队和2个预备支队为中路,分两个方向突击,第1支队等5个营,从大埔攻永定,向龙岩发展,第3、第4支队6个营,从饶平(今三饶)进攻柏嵩关,向平和方面进攻。10日,粤军全线发起进攻。由于许崇智任过闽军师长,在闽军中有一定影响,战前已运动驻武平的1个营和驻上杭的1个大队倒戈附粤,故左路发展迅速,当日就占领武平,13日占领上杭。中路第1支队进攻受阻,经许崇智派2个营增援,才攻下永定。第3、第4支队也顺利攻克柏嵩关,向平和推进。至此,闽军第一道防线完全被突破,粤军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作战任务。
  正当粤军准备向纵深发展,执行第二阶段作战计划时,浙军童葆暄师开抵前线,闽、浙军联合发起反攻,战局急转直下。5月下旬,北洋政府任命李厚基为闽浙援粤军总司令,童葆暄为副总司令。6月4日,闽浙联军约1.5万人,分三路向粤军发动全线反攻:以臧致平旅为左路,从诏安突破黄冈粤军阵地,进窥潮、汕;以童葆暄师为中路,从平和进攻柏嵩关,尔后进取高陂,扼控韩江,威胁粤军总指挥部所在地三河坝;以唐国谟旅为右路,收拢被许崇智击败的溃兵,收复上杭、永定,然后改取守势,牵制粤军左翼兵力。此时,陈炯明与方声涛之间出现隔阂,滇军隔岸观火,消极怠战。粤军右路兵少力弱,在闽军臧致平旅反击下,放弃黄冈,退守汕头。陈炯明急调左路军一部增援,企图夺回黄冈,不料闽军右路乘虚而入,攻占永定,许崇智部退守岩前。同时,粤军中路军防线也被浙军突破。激战一天多,粤军原攻取的闽西要地全部丧失。接着,闽军左翼前锋深入达汕头一带,中路也突破峰市,进逼大埔,粤军形势岌岌可危。
  被西南军阀排斥,已离开广东护法军政府的孙中山,对闽粤战场形势恶化极为焦虑,于6月27日致电陈炯明,指出:攻闽粤军已处于敌三面包围之中,“敢冒险进攻则生,不冒险则必坐困;以攻为守,则士气壮,响应多,敌胆寒,一进必收奇效”(①转引自《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37年版)第二册第28页。)。然而,陈炯明对北洋政府已有“内附之意”(②《徐树铮电稿》第267页,《致李厚基齐电》。中华书局1963年版。),故仍节节退守,并向北洋军暗传函电,以示妥协。这时,北洋军在军事上迭获胜利,对陈的“内附”表示未予理踩,拟乘其动摇之际,“一击破之”。(③《徐树铮电稿》第267页,《致李厚基齐电》。中华书局1963年版。)故闽浙联军继续穷追猛打,以主力从左侧楔入粤境,于7月18日攻占大埔,威胁粤军总部驻地三河坝。
  在此危急时刻,孙中山再次给陈炯明写信,进一步指明:“惟有奋力前进,冒险求胜,规取闽中”(①孙中山《民七年致陈兢存函》,见胡汉民《总理全集》第三集第页。),才有出路。并派广东军政府参谋部长吕公望(原浙江督军)往前线策动浙军倒戈。陈炯明见“内附”无望,才听从孙中山的劝导,重新组织部队攻闽。7月23日,陈将右路第5支队调至中路,增强三河坝一线防御。8月初,他集中中路兵力反攻大埔,以一部兵力进行正面突击,分兵一部从漳溪下游攻敌侧背。经过两昼夜激战,闽军不支,弃城溃逃。与此同时,驻饶平浙军第一团团长陈肇英,在吕公望等人策动下率部起义,成立援闽浙军总司令部,浙军师长童葆暄仓皇领余部撤往厦门。粤军乘势全线反攻,右翼邓铿部连克诏安、云霄、漳浦等城,直逼漳州;左翼许崇智部迭占武平、上杭、龙岩等地,配合主力会攻漳州。8月日,粤军攻克漳州城,继而向厦门、福州推进。先后占领了汀漳道所属各县,以及永春、大田、德化、安溪和仙游、永泰、闽清等县。滇军方声涛部也由潮、汕进入闽南地区。李厚基在失地20余县、丧师万余的情况下,于9月12日由厦门乘舰逃回福州,屡向北洋政府告急。段褀瑞一面命其坚守待援,一面下令江西调兵赴上杭,浙江增兵往厦门,并命海军舰队进入厦门海面。
  自5月下旬孙中山离开广州,表示与西南军阀决裂之后,护法军政府完全为军阀官僚所控制,护法战争也蜕变为南北军阀之间的战争,遭到全国各界的反对。10月,北洋政府新总统徐世昌为顺应国内和平的潮流,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11月,北洋政府和广东军政府分别向前线发布停战令,粤军和闽浙联军在福建划界停战。陈炯明建立了“闽南护法区”。民国9年(1920)7月,直皖战争爆发。8月,桂系军阀向闽南粤军进攻,孙中山命粤军回师广东讨伐桂军,粤军在福建占领的地盘遂重归李厚基所有。
  第三节 北伐军占领福建
  民国13年(1924)1月,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成立国民政府,建立国民革命军。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迅速出师北伐案。当时,北洋军阀直系吴佩孚拥兵20万,控制湘、鄂、豫三省和陕、冀部分地区;直系另一派孙传芳拥兵20万,盘踞赣、闽、浙、皖、苏五省;奉系张作霖拥兵35万,占据东北各省及京、津等地。吴、张勾结,向南口、张家口一带进攻冯玉祥所部国民军。同时,吴佩孚增兵湖南,企图进攻广东革命根据地。孙传芳则在赣、闽伺机行动。国民革命军8个军10万人(后发展到40多个军),蒋介石任总司令,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歼灭吴佩孚军,再歼灭孙传芳军,最后歼灭张作霖军。
  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主力向湖南挺进,另以第1军大部在汕头、梅县地区对闽警戒,第4军一部和第5军留守广州。9月,北伐军主力进展顺利,攻克汉口,进围武昌,并开始向江西进军。孙传芳原抱观望态度,想取渔人之利,此时见吴佩孚军濒于崩溃,江西危急,忙从苏、浙、皖调兵10万入赣,企图向湘、鄂反攻,并命福建周荫人第四方面军南攻广东,威胁北伐军后方,牵制国民革命军在江西南部的兵力。
  福建军阀周荫人按照孙传芳的意图,集中闽中、闽南三万余兵力,编成4个军,拟分三路进攻广东潮、梅地区。其部署是:第1军(军长张毅)集结于平和、云霄,进攻饶平、黄冈;第2军(军长李凤翔)集结于大坝、岩前,进取蕉岭、平远;第3军(军长刘俊)集结于永定、峰市,向松口、梅县进攻;第4军(军长孙云峰)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长汀、上杭地区。
  驻守潮、梅地区的北伐军由第1军军长何应钦指挥,所属第3、第14师和第20师58团,以及由民军改编的独立第4师,兵力约9000人。(①北伐军所属兵力,据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60页载,为9000人。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58页则称只有6000人。切列潘诺夫亲自参加这次作战策划,对所属各部的兵力装备了解甚详,似较可靠。)由于兵力对比悬殊,北伐军总司令部决定第1军对周荫人部的进攻采取守势。何应钦与该军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认为:潮、梅滨海,无险可守,且兵少又处处设防,易被击破;敌人兵力虽多,但士气不旺,内部矛盾尖锐,其第2军两个旅已准备待机倒戈起义,福建海军、民军也拟配合北伐军行动;周荫人在福建横征暴敛,人民必将支持北伐军驱周。因此,主张“集中兵力,转守为攻”(②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第5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入闽作战。9月底,北伐军总司令部同意第1军入闽作战。何应钦即秘密集结主力于高陂、松口一带,等待对方进攻时插入敌后,直取周荫人总部。
  10月上旬,周荫人部向潮、梅发起进攻,先后占领蕉岭、松口、饶平等地。9日,即周部占领松口第二天,北伐军主力突然从大埔进袭峰市和永定周荫人总部。第3师经过激战,于19时击溃了永定城南孙云峰部1个团的顽抗。次日,继向城东高地攻击。此时,孙云峰部另1个团从峰市回援永定,第3师分兵于城西南阻击。何应钦见第3师被牵制,遂将预备队投入战斗。永定城内仅有周荫人司令部及其卫队团、手枪连1000余人。为了策应城外作战,周荫人组织百余人的敢死队,从东门出击,几乎全部被歼。而且,电话又被群众割断,与城外失去了联系。周见大势已去,于16时带领十余名亲信缒城而逃。17时,北伐军击溃城西南的援兵,并占领了城东高地,城内遂竖白旗投降。与此同时,第14师攻占了峰市。永定、峰市之战,北伐军歼灭周荫人总部及其第4军3个团,俘其官兵近2000人。
  攻克永定、峰市后,北伐军主力立即回师松口,围攻周部第3军。刘俊得知永定总部覆没,急令所部后撤,但已处于北伐军南北夹击之中。12日,北伐军第3、第14师从左右两侧向刘俊军发起攻击,刘部占据有利地形,节节抵抗,并时而主动出击,双方反复进行冲锋与反冲锋,战斗十分激烈。13日,原在松口与刘俊部隔河对峙的北伐军第9团从梅河上游渡河,配合主力围攻第3军。刘俊无力再支持下去,率余部2000余人,从西北突围,向上杭溃逃。松口一战,双方各伤亡1000余人,北伐军俘敌官兵4000余人。
  占领蕉岭的周荫人部第2军第5旅旅长曹万顺和第6旅旅长杜起云,于8日通电宣布起义,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7军,曹任军长兼第1师师长,杜任第2师师长。该军随即奉命至上杭拦截刘俊残部,17日于中都附近截俘其1800余人。刘俊带领卫队及骑兵200余人逃脱,后于连城被当地民军消灭。至此,周荫人的精锐部队第3军全部被歼。
  占领饶平的肩荫人部第1军,在北伐军独立第4师和第20师58团的反击下,于14日向平和、云霄撤逃。张毅获悉总部和第3军被歼,即令所部继续向漳州退却。在上杭的第2军军长李凤翔,于曹、杜两旅起义后,急率直属队1个炮兵团、2个骑兵营退至长汀,与第四军残部会合。
  北伐军在闽粤边境获胜后,总司令部决定由第1、第17军和在江西起义改编的第14军组成东路军,以何应钦为总指挥,乘胜占领福建全省,为尔后进军浙江、上海创造条件。东路军即以第1军和第17军第2师、独立第4师从沿海北进,追歼周荫人之第1军,攻占福州;以第17军第1师会同由赣入闽的第14军会攻汀州,歼灭周荫人第2、第4军残部,尔后沿武夷山脉东麓北上闽北。
  北伐军独立第4师由平和、第1军第14师由大埔、第17军第2师由上杭向漳州追击。此时,孙传芳已命张毅向浙江退却,张遂于10月24日放弃漳州北撤,仅在南靖、山城、小溪、江东桥、灌口留下小部阻击,迟滞北伐军的追击。北伐军于11月7日攻克南靖,8日进占漳州,21日占领泉州。张毅节节向福州撤逃,沿途遭当地民军袭击,惊慌失措。月底抵达乌龙江南岸,又遭国共两党争取反正的福建海军舰炮轰击,小部过江被歼于南台岛,主力万余人即转向闽清北上。12月初,被北伐军和海军陆战队围困于闽侯南屿瓜山、陈厝一带。张毅组织突围未逞,军心涣散,粮草断绝,最后被迫接受改编。12月3日,福州市民、学生响应北伐军举行示威,驻福州周荫人部第12师第23旅旅长、省防司令李生春宣布归顺北伐军,该旅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7军第3师。12月9日,北伐军进占福州城。(①北伐军进占福州城的时间,各种资料说法不一,今采用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北伐战争》条目中所说。)
  北伐军第17军第1师与第14军第2师会攻汀州。守军李凤翔、孙云峰残部于10月29日突围北窜,逃至宁化被北伐军追及包围,李凤翔等少数人脱逃,所部为第17宰收编。
  周荫人由永定逃走后,由龙岩、永安至延平,在延平重建第四方面军司令部,并电令各部伺机反攻,但所属各部已无斗志,对周的命令不予理睬。11月底。周荫人的司令部在延平遭到民军卢兴邦部袭击,遂北移至建瓯。12月初,由赣入闽的北伐军第14军第1师和第2军第6师联合进攻建瓯,周荫人部损失2个团,余部由政和逃入浙江。随后,原驻防闽北、闽东的周荫人部第30混成旅和补充旅也退人浙江。至此,北伐军占领了整个福建。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福建事变
  第一节 农民武装暴动
  在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东路军进军福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随后在龙岩设立汀漳办事处(龙)岩(漳)平宁(洋)分处,将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的闽西学员派到闽西各县,领导农民运动。在北伐战争的影响下,福建各地中共组织和农民运动迅速发展。1927年1月,中共闽南特委在漳州成立。随后,中共组织在漳州、龙岩、上杭创办农工运动“讲习所”、“养成所”,培养了一批农运骨干。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派进行“清党”,残杀共产党人。中共福建各地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大部党员分散农村,开展隐蔽斗争。七八月间,中共中央派陈昭礼、陈明等回闽北、闽南,组建了闽北临委,改组了闽南特委。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9月上、中旬,周恩来、贺龙率领南昌起义部队由赣入闽,经长汀、上杭往广东;10月初,起义部队在潮汕受挫后,朱德、陈毅又率起义军从粤人平和,经永定、武平至湘南。起义军经过闽西南时,沿途发动群众,播下革命火种。10月15日,中共中央致函福建党组织,明确指示:“当此广东暴动正在发展的时候,你们应马上派人到乡下去,用抗租、抗税、抗捐、抗粮及禁止收烟苗捐、没收土地交给农民、杀土豪劣绅官吏、一切权力交给农民等口号,发展一个广大的农民暴动”(①中共福建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中共福建党史大事年表》第38页。)。
  为了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中共闽南特委、闽北临委于12月4日至5日在漳州召开有各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两委合并成立以罗明为书记的福建临时省委,统一领导全省武装暴动。1928年1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厦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领导工人农民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工人农民代表)政权。会后,全省各地农民斗争情绪空前高涨,闽西南有组织的农民达10万人,闽北农民组织亦有相当发展,为开展武装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平和暴动
  1926年10月,共产党员朱积垒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后,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汀漳办事处主任身份,随北伐东路军回平和,联络农运骨干,在长乐乡一带创办平民夜校,并在附近各乡建立20多个农民协会,开展减租收田斗争,人会者二千余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闽南中共组织转入农村,地处闽粤边陲的长乐乡成了平和县农民运动的中心。9月,中共平和临时县委在长乐乡下坪村成立。
  中共“八•七”会议以后,闽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闽南农民工作特别要加紧工作与东江方面响应,闽南特委应立刻派最活动分子到各县特别是与广东接近的地方组织暴动”(①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致闽北闽南临委信》,见中共福建省军区、福建省委党史征集办公室《福建各地武装暴动的历史情况》第3页。)的指示,派秦文特派员到平和工作。10月,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由广东回师北上,路经平和时,接见了平和县委成员,传达了中央关于用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决定。12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负责人罗明到平和长乐乡部署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
  1928年2月11日,中共平和临时县委在县城召开第一区农民代表会,遭到保安队阻挠,5名代表、3名农友被捕,大会被迫改于次日在秀峰召开。会议决定组织工农革命军第1团,推举朱积垒为团长。会后,各乡发动农民参加“工农自卫军”,仅长乐乡就有500多人参加。?月24日,平和临时县委召开支部和县农会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暴动委员会,由朱积垒任总指挥,率领群众实行暴动;并报告省委,请省委通告漳州附近各县设法牵制张贞的军队,同时派人指导和购买枪弹。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批准了平和县委的报告,派李任予和刘瑞生二人前往指导。平和临时县委立即筹集武器,与饶平、大埔等地区的农民武装联系,取得支援,并制定了攻城计划。暴动日期几经变更最后定于3月8日举行。
  3月7日,工农革命军第1团500余人在朱积垒率领下,从长乐乡下坪村誓师出发。8日6时开始攻城,先攻北门不克,转攻西门,突入城内,歼灭县公署警队二三十人,保安队一百五六十人夺路从南门逃走。此时各乡暴动队伍陆续赶到城内。暴动队伍救出被捕的代表和农友20人,焚烧了县署和土豪劣绅的房子30余间。外逃之敌探知暴动队伍入城后组织不严、装备不良,便立即进行反扑。为了保存力量,暴动队伍主动撤出县城,撤退中有2人牺牲,10余人被捕。
  暴动后,国民党军驻漳州独立第4师师长张贞即派一个营兵力于11日到平和镇压,放火烧毁农民房子10余栋。15日,该营和保安队200余人进攻长乐乡,暴动队伍100多人顽强抗击,激战三四小时后,长乐被占领。朱积垒率领部分农运骨干,转入平和西北山区进行游击战争。
  平和暴动是闽粤边数县农民联合举行的武装暴动。中共福建省委、共青团福建省委指出:平和暴动“是全福建暴动的先声,是福建空前的壮举,是全福建工农平民自求解放的信号”(②1928年3月12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共青团福建省委为平和暴动告工农兵民众》,见中共福建省军区、福建省委党史征集办公室《福建各地武装暴动的历史情况》第20页。)。
  二、龙岩后田暴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闽西中共组织遭到破坏,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受到严重摧残。郭滴人、邓子恢等到后田等地组织秘密农会,领导群众斗争。
  中共“八•七”会议后,龙岩县委执行省委关于争取群众、武装暴动、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准备在白土区后田乡举行武装暴动。为此,在后田衍新小学举办“青年夜校”,组织农会骨干成立“青年拳术馆”,以动员群众,筹集武器。随后,地主劣绅则组织“老人会”、“老人拳术馆”与之相对抗。
  1928年春节后,粮价暴涨,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农历二月十三日(①1928年农历二月有闰月,因此农历二月十三日,阳历或为3月4日,或为4月3日,因尚无定论,故仍用农历二月十三日。),地主唆使地痞陈北瑞等打伤农民2人。中共后田支部决定借机举行武装暴动。龙岩县委批准其决定,并通知郑邦、龙聚坊、邓厝、孟头等支部一致行动。当天,后田党支部挑选20多名“青年拳术馆”的农会会员,由陈锦辉带领,先将陈北瑞击毙,接着冲击“老人会”,捣毁“老人拳术馆”,捕捉了正在馆内密谋策划镇压农运的地主劣绅,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当晚,农会召开五六百人的群众大会。郭滴人代表龙岩县委宣布:地租不交,债务不还。并责令地主交出田契、借约、帐簿当场烧毁。第二天,农会打开地主粮仓,分粮1000多桶,没收封建族长公款四五百元。根据县委关于把斗争范围扩大开来的决定,二月二十六日,以后田农会名义召开白土区400多农民的联欢会。会后,郑邦、龙聚坊、邓厝、孟头等村相继举行暴动,缴获快枪3支,大洋300元及谷米等,并烧了一些田契、借约。
  后田暴动引起地主豪绅的极大恐慌。白土区地主豪绅凑款1500元,往驻龙岩新编独立第2团向陈国辉请兵,二十七日夜,陈派兵500余名,分二路进犯后田,拂晓到达。后田暴动队50余人,埋伏于村口山背上,阻击2小时,毙敌2人后,因寡不敌众,向东坑撤退。后来,暴动队在陈锦辉率领下,转移到大排,建立起一支20余人的游击队,在与永定交界的山区开展游击战。
  暴动队伍撤离后,敌人进入后田村,放火烧了衍新小学,逮捕革命群众60余人。轰轰烈烈的后田暴动遂被镇压下去。
  三、上杭蛟洋暴动
  1927年9月,周恩来、贺龙率南昌起义部队经过上杭时,接见了上杭中共组织负责人,对闽西开展武装斗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1928年春,邓子恢调任上杭县委宣传部长,在蚊洋文昌阁举办平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3月,中共上杭县北四区委成立,并普遍建立农会。时值春荒,农会领导农民进行禁粮出口、办平粜、清算乡族账目财产、抗缴石灰捐等斗争,提出“二五减租”、“耕者有其田”等口号,并组织农民自卫军,筹集枪支。至6月,农会会员已达1000余人,农民武装有800余人,200支单响步枪,五六百支鸟枪,上百门土炮。北四区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影响到四邻各乡,迅速扩展到北五区、北三区30万人口的地区。
  3月间,驻上杭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钟铭清团,摊派蚊洋出捐数千元。农会即提出抗捐,附近乡村农民也跟着响应。第二混成旅旅长郭凤鸣扬言要派兵镇压。农会得知后,加紧组织农民武装,加强戒备。
  6月25日,郭凤鸣派遣钟铭清两个营(300余人)和驻连城的一个补充团,分兵两路进攻蛟洋:一路由上杭出发,于当天下午到达蚊洋乡口的老塘下圩;另一路由连城出发,经新泉、芷溪,于26日上午至蚊洋。中共上杭县委书记郭伯屏和傅柏翠组织蛟洋农民武装,埋伏于村口黄泥岗上抗击国民党军。当敌十余尖兵欲冲进乡时,暴动队伍以土炮进行轰击,当即毙其4人,伤3人。由于土炮土枪进硝装弹慢,火力不继,敌乘隙发起冲击,暴动队伍被迫退人乡里,农民武装和群众千余人,利用街巷顽强抗击,打死打伤敌二三十人,暴动队伍牺牲4人。相持至第三天,暴动队伍分两路退至宁园、郭车一带。国民党军进入蛟洋后,烧毁房屋七八十座,抓走农会会员和群众40余人。地主、豪绅大肆向各乡勒索罚款。
  此后,暴动队伍100余人辗转于森坑、洋稠、大坪、巫坑一带,开展游击战。7月下旬,根据闽西特委指示,暴动队伍开赴永定大平里一带坚持斗争。
  四、永定暴动
  1927年10月,中共永定县委在金砂正式成立。县委成立后,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积极争取群众,准备武装暴动。1928年1月21日,金砂700多群众进城“请愿”,拒交“冠婚丧祭屠宰捐”;当年春荒,溪南各乡又开展“借粮度荒”和“分粮吃大户”的群众斗争。在斗争中,永定党的组织由100多人发展到200多人,农会会员由3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为适应暴动需要,在农会会员中以秘密结社的形式建立“铁血团”,吸收一些斗争勇敢、身强力壮的青年参加,以喝血酒为盟。至暴动前,“铁血团”已发展到1000多人,并在金砂邹公庙和西溪罗坑祠堂开设兵工厂,自制枪支、梭标、大刀,筹集武器。
  为镇压农民运动,国民党永定县署于3月召集全县绅士地主开会,讨论“清乡”办法,组织“清乡委员会”。5月,国民党军独立第4师师长张贞从漳州调1个营(步兵连4,炮连、机枪连各1)驻防永定,并收编了原驻军张大成部和当地土匪。6月2日,张贞部100余人袭击中共溪南区委驻地金砂公学,捕去溪南区委委员等5人。事件发生后,农民武装在各村实行戒严,地主豪绅逃进城内。
  6月中旬,中共永定县委召开党员代表紧急会议,决定举行武装暴动,攻打永定城,营救被捕同志。并成立了暴动委员会,张鼎丞任暴动总指挥,制定了暴动计划。
  6月29日,湖雷30名保安队士兵起义,加入暴动队伍。当晚,陈东、岐岭、石岭、高头、南溪等地暴动队伍500余人在陈东圣庙汇合,组成金丰暴动队,在陈东、岐岭等处逮捕镇压了地主豪绅11人,焚烧田契、借据。接着,攻打岐岭、下洋、古洋、坪水等地。7月1日,永定驻军因摺溪土匪不服收编,派兵200余人前往镇压,城内仅留百余人。暴动队伍得知后,在金砂赤竹凹店边集中千余人,兵分三路围攻永定城。次日凌晨4时攻人北门占领北门炮楼,接着直捣县公署和监狱。暴动由于队伍组织不严密,急于破狱营救被捕同志,没有及时抢占有利阵地,当敌反扑时,未能有效抗击,坚持至9时即撤出城外,将县城围困了3天,直到往摺溪之敌扑回县城,才撤往农村。在暴动中,农民武装牺牲20余人,打死豪绅、守敌60余人。
  暴动队伍到金砂金谷寺后,将骨干组成一个红军营。这是福建第一支以红军命名的武装。随后,红军营在溪南里收缴地主武装,没收地主财产,发动群众,准备分配土地。8月,在金砂金谷寺召开溪南区工农兵代表会,成立区苏维埃政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3个乡完成了分田工作,创建了闽西第一块苏维埃区域。
  五、崇浦暴动
  1927年初,在北伐战争的影响下,崇安县的上梅、枫坡、星村、吴屯等地成立了农民协会。“四•一二”以后,中共福建地方组织遭到严重破坏。7月,中共中央派陈昭礼和徐履峻回闽北,陈昭礼先在崇安和徐履峻一起建立中共崇安特支,8月又到建瓯组建中共闽北临委。
  1928年2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福建临时省委:“在闽南闽北布置一个由日常斗争而达到工农暴动的割据的局面”(①中共福建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中共福建党史大事年表》第40页。)。4月,省委派陈昭礼到崇安巡视工作,并在崇安党团联席扩大会上传达了省委关于争取群众,举行武装暴动,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指示。崇安党组织立即着手建立“民众会”,将抗捐、抗税斗争扩展为抗捐、抗税、抗租、抗粮、抗债的“五抗”斗争,筹措武器,准备进行武装暴动。8月上旬,中共中央巡视员邱泮林到达崇安,传达中央关于加强武装斗争的指示。11日,中共崇安县委在大埠头召开全县党、团组织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暴动前抓紧扩大武装力量,大量筹集土枪土炮,由打土豪抓捐棍的小规模斗争,发展为全面的武装斗争,形成总暴动局面。
  大埠头会议后,徐履峻回到东乡上梅一带,在半个月内就以上梅后历村为中心,把上梅、下梅、下屯、荷墩、寺溪、翁墩等20多个村庄的农民组织起来。9月28日,中共崇安县委在上梅召开暴动大会,各乡民众会代表和附近各村民众会员4000余人到会,大会宣布了暴动纲领,号召“工农群众武装起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废除反动联首、地保制度,实行平田废债”(②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征集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专题研究集》第85页。),宣布成立民众局,作为暴动最高权力机关。会后,处决了两名反动分子,烧毁日本买办牛焕书、陈光盛的松木厂办事处和缴获来的地契、债单,打开崇安大地主朱、万两家在上梅的粮仓,将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几天后,中共崇安县委又在上梅召开减租大会,到会3000多农民一致通过了减租两成的决议。上梅暴动后,崇安、浦城的许多村庄纷纷响应,形成纵横百里的暴动区。
  以上梅为中心的崇浦暴动,震惊了闽北国民党军政当局。10月31日,卢兴邦独立第一师派一个团和驻浦城的吴鼎元部及反动民团近千人,从崇安、浦城分兵数路向上梅、示下、岱后等暴动区大举进攻。民众队武装以土枪土炮据险抗击,终因力量不支,战斗失利。敌进入暴动区后,烧毁上梅附近20多个村庄。首阳村反动分子配合卢兴邦军队包围后历村民众局,县委书记徐履峻未能脱险,壮烈牺牲。
  为继续领导闽北革命运动,省委于12月上旬派杨峻德以特派员身分前往崇安指导工作。12月15日,崇安县委在燕子岩村召开各乡党员代表会,总结上梅暴动的经验教训。会议决定迅速恢复和发展民众会,建立民众武装队伍作为骨干力量,再次举行以上梅为中心的农民暴动。
  1929年1月29日,农民武装1000余人在上梅下屯村万家庄汇合,举行第二次暴动大会,宣布“民众局”再度成立,处决了恶霸、联首唐锡贯和谋害徐履峻的反动分子杨守纪。会后,民众队迅速控制了以下屯为中心的周围几十里内的约30个村庄。接着,以岚谷为中心的崇安北部地区和浦城岱后地区,以及崇安的西部、南部地区也举行暴动。第二次暴动的区域比第一次更广。
  为巩固胜利果实,民众局于2月13日组织二三千名民众队员,兵分四路,围攻距上梅约15公里的五夫镇反动民团团部。占领五夫后,卢兴邦部闻讯从建阳赶来,在五夫残敌配合下进行反扑。时值大雨;民众队的火药被淋湿,失去抵抗能力,在撤退中150多名民众队员牺牲。2月下旬,卢兴邦增调一个团的兵力又向上梅、岚谷、坑口等地进攻。中共崇安县委决定避开敌人锋芒,组织精干队伍转入山区坚持斗争。随后在上梅的岩后、岚谷的齐白、岱后的进横坑、东源的北坑山、西乡的大安源和坑口、黄龙山等山区建立了6支民众队,开展游击战争。
  第二节 红四军入闽创建闽西根据地
  一、攻占长汀
  1929年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临国民党军第三次“会剿”和经济封锁的严重困难。1月上旬,中共红4军前委、湘赣边界特委和红4军、5军军委联席会议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战略,以红5军主力和红4军第32团留守井冈山,以红4军主力向赣南出击,打破敌之经济封锁,实行外线内线配合作战,粉碎国民党军“会剿”,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1月14日,红4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军长朱德、军委书记陈毅率领军直、第28、第31团离开井冈山。国民党军以3个旅兵力进行追击。2月11日,红4军于瑞金以北大柏地附近诱歼尾随之国民党军第15旅大部。继而向北挺进,18日进至吉安之东固。这时井冈山主要阵地已失,红5军主力已经转移,国民党军追兵又逼东固,红4军前委为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作战,于25日率部转向赣闽边界地区游击。3月11日抵达福建长汀西南的四都。
  长汀守军为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旅长郭凤鸣急令团长卢新铭带领补充团由长汀进攻四都,亲率1个团到城南长岭寨设防,企图阻止红军进入长汀。红4军以军部特务营为中路,第28团为右路,第31团为左路,北进迎击。13日,红4军于渔溪附近与卢新铭团遭遇时,乘其立足未稳发起进攻,该团一触即溃。红军追歼溃敌直至长岭寨山下。
  长岭寨又名胜华山,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为长汀城南屏障。郭旅主力占据东侧梁尾头和河龙头等有利地形。14日,红4军进攻长岭寨,特务营从左迂回守军侧后,断其退路;朱德率主力从正面攻击,迅速夺占主峰和各要点。郭凤鸣收拢溃兵进行反扑,三次均被击退。红军乘胜冲下山追歼,郭凤鸣在逃窜中被击毙,其残部逃往上杭。当日下午,城内守军向河田撤逃,红4军乘势占领长汀城。此战,红军歼灭郭凤鸣旅2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物资,极大鼓舞了闽西人民的斗争热情。
  红4军占领长汀后,即对部队进行整编,将特务营和两个团编为第1、第2、第3纵队。随后,帮助恢复中共长汀县委,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并分兵于长汀的涂坊、南阳、四都、新桥和上杭的才溪、连城的新泉,配合各区、乡建立暴动队、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和妇女会等革命组织,促进闽西革命运动的发展。4月1日,红4军回师赣南,在瑞金与从安远赶来的红5军会师。
  二、三打龙岩
  红4军前委为实现“争取江西,兼及闽西、浙西”(①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第3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战略计划,于1929年4月11曰在于都举行扩大会议,决定红5军主力返回井冈山,恢复和发展湘赣边苏区;红4军主力在赣南执行消灭地主武装,发动群众等任务。红4军在地方红军的协同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初步建立起赣南苏区。5月初,蒋桂战争(②1929年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发生的战争。)基本结束,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即以3个旅兵力,企图围歼红4军于赣南地区。此时,原驻龙岩地区的福建省防军第1混成旅和驻漳州的暂编第1师大部,正在潮汕地区同粤军作战,闽西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红4军为避敌锋芒,决定立即挺进闽西,发展闽西革命力量,创建闽西苏区。
  5月19日,红4军主力4000余人从瑞金出发,次日经长汀濯田,由水口渡过汀江,向东南疾进。国民党军命李文彬旅随后紧追,并令卢新铭团于汀江东岸阻击,企图迫使红4军背水作战。当李、卢率部赶到汀江两岸,红4军已经新泉、庙前进入闽西腹地,于22日傍晚抵达龙岩小池。次日晨,红4军乘敌不备,向龙岩发起进攻。第1、第3纵队袭占龙门圩后,尾追向城里溃退的逃军,乘势突人西门;第2纵队夺占城北松寿山制高点后,即向城里猛攻。中午,守军残部从东门逃往漳平永福,红军占领龙岩城。此战,共毙国民党军90余人,俘334人,缴获各种枪枝570余支。
  为诱歼逃敌,红4军于当日下午撤离龙岩,前往永定。25日,在永定地方革命武装配合下,消灭了永定地主武装胡道南部。26日进占永定城,守军逃往峰市。
  红4军撤离龙岩后,逃往永福的龙岩守军残部即纠集300余人窜回龙岩。身在广东的第1混成旅旅长陈国辉得知老巢被捣,也急派部分兵力赶回龙岩。29日,红4军进驻坎市。6月3日,红4军第3纵队从坎市出发,在闽西红59团和龙岩地方革命武装配合下,再次攻打龙岩。守军弃城向漳平逃窜,红军第2次占领龙岩。
  6月初,在粤作战的第1混成旅主力回援闽西。为了诱歼该部,红4军主动撤出龙岩、永定,向西及西北转移。此时,第2混成旅残部钟铭清团进驻上杭以东的白砂,企图配合陈国辉旅夹击红4军。6月7日,红4军分三路进攻白砂,主力从大池西进,实施正面突击;第1纵队由大洋坝北击;闽西红59团迂回至苏家陂南击,达成合围后,经一个多小时战斗,全歼该团。随后占领上杭东北的旧县、南阳等地,使长汀、连城、上杭、永定、龙岩五县边界地区全部成为红色区域。6月10日,红4军主力集结于连城新泉、上杭才溪休整。
  6月17日,红4军前委决定奔袭刚返回龙岩的第1混成旅。当日,部队开始向龙岩运动。19日凌晨,第1纵队和地方赤卫队在西山、下洋间的豆干岭集结,进攻南门;第2纵队沿大路直取西门;第3纵队经山塘、铜钵、赤坑后分为两路,一路占领城北高地,相机进攻北门,一路迂回东门外,于东宫山一带埋伏,切断守军退路。8时许,红军从南、西、北三面向龙岩城发起猛攻,迅速突入城内,经激烈巷战,至下午2时左右,除陈国辉化装只身逃脱外,全歼该旅2000余人。红4军第3次占领龙岩城。
  在红军连续胜利的鼓舞下,闽西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各县、区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赤卫队,初步形成了以龙岩、永定、上杭为中心,包括连城、长汀、武平等县的闽西革命根据地。闽西特委领导的部分地方武装上升为正规红军,编为红4军第4纵队。
  三、打破国民党军第一次“会剿”
  红4军在闽西的胜利,对国民党当局产生很大威胁。6月,蒋介石命闽粤赣三省正规军对红4军和闽西苏区举行“会剿”,以第12师师长金汉鼎为“会剿”军总指挥。其部署是:赣军第12师和第7师第21旅担任主攻,由长汀向新泉、古田进击;闽军暂编第1师由漳州向龙岩进攻;粤军第7旅从大埔、松口向永定推进。
  6月下旬,红4军前委针对三省国民党军派系不同,行动不易协调,决定采取“诱敌人赤色区,击破一面”(①《红四军部队情况报告》,红四军代表在1930年5月于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引自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一卷第35页。)的战略,并以较弱的闽军为主要作战对象。随即分兵于永定、龙岩、上杭、长汀、连城交界地区发动群众,扫清地方民团,进行反“会剿”准备。
  7月底,赣军第12师2个团抵达长汀,第21旅进驻河田,闽军暂编第1师至龙岩以南的适中。这时,红4军前委对敌情估计过分严重,认为在闽西无法打破“会剿”,决定改变原定方针,以第2、第3纵队出击闽中,从外线打击闽军侧背,将其从闽西引开。8月2日,红军第2、第3纵队于龙岩白沙会合,次日北上。4日攻占宁洋县城(今漳平双洋),全歼守军。8日南进,攻克漳平,歼敌一部。中旬,向闽中大田、德化前进,准备过闽江,到赣浙皖边界游击。20日围攻大田县城,未克。随后转入永春一都、覆鼎一带。红军连克宁洋、漳平后,闽军暂编第1师即调整部署,以第1旅占领漳平及溪南圩,第2旅进占龙岩,并分兵扼守北部边境。
  闽中地区,国民党地方武装力量较强,共产党的群众工作基础较差,红军不易筹措给养,加以天气炎热多雨,部队病员日增。8月下旬,红4军前委放弃到赣浙皖边界游击的计划,决定回师闽西苏区。8月29日,红4军主力在归途中于溪南歼灭闽军第1旅近1个团。当日继续向漳平疾进,次日晨袭占漳平,又歼该旅1个营,守军残部向永福溃逃。31日,红军分路尾追,于永福再歼其一部。龙岩守军闻风,于当日连夜逃回闽南。9月6日,红4军主力回师龙岩。
  红4军主力出师闽中后,第1、第4纵队在闽西特委领导下,和广大群众武装一起,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迫使赣军退缩长汀、连城,粤军退缩永定、湖雷。这样,三省国民党军的第一次“会剿”已被打破。
  四、攻占上杭
  上杭城位于汀江中游西岸,东、西、南三面环江,地势险要,城高墙厚,易守难攻,素有“铁上杭”之称。福建省防军第2混成旅于长汀大部被歼后,卢新铭带领残部补充团到上杭,扩编为省防军暂编第2旅。附近的土豪劣绅在红军、赤卫队的打击下,也纷纷潜躲上杭城内。这些反动武装时常出城,威胁周围的乡村工农政权。1929年8月19日和27日,中共上杭县委领导各乡赤卫队等农民武装两次攻城,均未克。
  红4军打破三省国民党军第一次“会剿”后,为巩固和扩大苏区,决定集中全军4个纵队攻打上杭城,拔掉红色区域中的这根钉子。上杭县委组织各乡赤卫队、运输队、担架队万余人配合作战。9月18日,红4军秘密到达上杭城外,中共闽西特委、上杭县委即与城内党组织取得联系,以作内应。20日夜,红4军主力从水西渡地区徒涉汀江,进抵上杭城下,占领攻城阵地。21日凌晨,红军突然发起攻城:第1纵队在炮火掩护下,首先进攻西门,以吸引守军主力增援西门;第4纵队和地方武装攻击东门和南门;随后第2、第3纵队向北门发起主攻。当卢新铭发现上当时,急调兵回援北门,但北门已被红军突破。经过激战,其余各门也先后被红军攻破。入城红军与守军展开巷战,至22日拂晓占领全城。除旅长卢新铭等20余人乘船逃脱外,暂编第2旅2000余人全部被歼。接着,红4军乘胜攻占武平,驻守永定的粤军即弃城逃回广东。
  上杭战斗结束后,红4军得到短期休整,队伍有所扩大。此时,国民党军新军阀内部矛盾重新激化,原粤系军阀张发奎准备联合桂系军阀李宗仁,进攻依附蒋介石的粤系军阀陈济棠,夺取广东。10月中旬,红4军前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率领红4军主力进入广东东江地区作战。20日于永定峰市击败国民党军的阻击,25日乘虚占领广东梅县。26日粤军3个团向梅县反扑,红4军转往梅县东南山区待机。以后屡攻梅县不克,减员较大。11月上旬,红4军主力撤回赣南苏区,23日转至长汀。
  五、打破国民党军第二次“会剿”
  1930年1月,闽粤赣三省国民党军以14个团兵力对闽西苏区举行第二次“会剿”b红4军前委决定就地各个击破敌人,并准备以江西或福建国民党军为主要作战对象。据此,红4军前委和毛泽东率第2纵队在龙岩小池,准备随时阻击参加“会剿”的闽军;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第1、第3、第4纵队从古田向连城开进,筹措给养。1月5日,朱德率部进抵庙前时,国民党军的“会剿”已经开始。赣军分别从长汀、上杭进到上杭以北的涂坊、旧县,准备进攻新泉、庙前;闽军由龙岩、坎市进至龙岩以西的小池、灌阳地区,准备进攻古田;粤军已推进到永定、武平地区。6日,红军主力到达连城,赣军一部跟踪向连城进攻,隔断了红4军主力同前委和第2纵队的联系。为了威胁“会剿”主力赣军第12师后方,调动其回援赣南,红4军主力于9日离开连城,从宁化人赣,16日占领广昌。前委和毛泽东率第2纵队在小池地区给予闽军刘和鼎部以打击后,即从古田北进,经连城以东的姑田和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县境,翻越武夷山脉进入江西,于1月下旬在广昌的东韶同主力会合。
  红4军人赣后,在闽西的赣军因后方受到威胁,除留少数兵力驻守长汀、上杭等城外,主力撤回江西境内;在龙岩的闽军则因闽北土著军阀卢兴邦与杨树庄争夺省政权,发生“福州事变”,纷纷撤往福州;在永定、武平的粤军也相继撤走。闽西苏区的红军和赤卫队乘机反攻,收复龙岩、永定等城。三省国民党军对闽西苏区的第2次“会剿”又告破产。3月18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在龙岩成立,标志着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为加强武装建设,各县赤卫团合编为闽西主力红军一一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
  第三节 反“围剿”斗争
  一、第一次反“围剿”
  闽西第二次反“会剿”后,境内已无大股敌人。为了巩固和建设苏区,各县、区、乡都建立赤卫总队(后称赤卫团)、赤卫大队、赤卫队。至1929年冬,闽西各县革命武装达2万余人,5000多支枪。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红12、20军。6月,红4军和赣南红6军、闽西红12军在长汀组成红军第1军团。闽西另行组建红21军。8月,红1军团和红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朱德任总司令。不久,赣南、闽西苏区统称为中央苏区。10月,蒋介石命其驻江西的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①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一卷第9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战略,在赣南与敌周旋,第9路军到处扑空。12月,蒋介石亲自到南昌指挥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并调在武汉的第19军人赣参战。同时,命驻闽的第56师由建宁向石城,第49师由漳州向龙岩,暂编第2旅由闽北向长汀,驻粤东的第62师向永定推进,“围剿”闽西苏区和堵截中央红军东进。
  闽西苏区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红21军成立不久即三次出击广东东江地区,连连受挫,回师闽西后又盲目攻上杭、打武平,接连失利,使4000余人的队伍仅剩下400余人。11月,红21军余部与红20军合编为新红12军,全军2600余人。12月,第56师进至建宁、泰宁,暂编第2旅进至永安,即观望不前。张贞第49师由闽南向闽西进攻,刚成立的新红12军无力抵挡。15日,张贞师进占龙岩,闽西苏维埃政府被迫迁至永定虎岗。随后,长汀、漳平等地也告失守。国民党军阀和土豪劣绅组织的“救乡团”进入闽西后,疯狂进行反攻倒算,大批革命干部和群众惨遭杀害。闽西军民实行坚壁清野,进行艰苦斗争。
  12月30日和次年1月1日,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吉安东南发起龙岗战斗和东韶战斗,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5万人,活捉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深日苏区的国民党军纷纷撤退。1月上旬,东江红11军48团从饶平进入闽西,联合永定赤卫队和溪南、湖雷革命群众6000余人,攻占永定城,歼灭守城的保安队和民团数百人。新红12军乘势向龙岩大池、小池反攻,歼灭张贞所部292团大部,其余部退回龙岩。接着红军和地方群众又克连城,迫使坎市之敌撤退。至此,国民党军第49师龟缩龙岩城,结束对闽西苏区的“围剿”。
  二、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2月,蒋介石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组织第19、第5、第26、第6路军等部20万人,对中央苏区进行第2次大规模“围剿”。其对闽粤国民党军的部署是:以第56师由建宁出安远汛(宁化北部),归第6路军指挥,以保障侧后安全;以新编第4旅出宁化、新编第2师第32旅出连城、长汀,第49师出上杭、武平,第62师出蕉岭,“围剿”闽西苏区和防堵红一方面军向东南转移。4月,各路“围剿”军开始向中央苏区进攻。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从5月16日起,连续取得富田、白沙、中村、广昌战斗胜利,进犯苏区的国民党军先后撤退,在闽赣边界中沙的第56师也由安远汛退回建宁。红一方面军总部率红3军团和红12军主力乘胜入闽,求歼第56师。5月31日,红3军团突然对建宁城发起攻击,18时占领该城,歼灭第56师3个多团,俘虏3000余人。在半个月内,红一方面军从赣江之畔打到闽西北山区,连打5次胜仗,歼敌3万余人,顺利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
  在闽西苏区,国民党军第62师从蕉岭、第49师从龙岩对永定、上杭地区进行南北夹击。新红12军为了保卫闽西苏维埃政府驻地虎岗,采取节节抵抗,与敌打硬仗,损失较大,坎市、峰市、湖雷和永定城相继失守。中共闽粤赣特委立即进行紧急战争动员,扩大红军和群众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迟滞敌人的进攻。6月上旬,第49师占领小池、大池后,继续向永定太平、塘背地区进攻,包围虎岗。但此时“围剿”军主力在江西已全面崩溃。第49师为保存实力,急向龙岩、漳州撤退;第62师也从上杭、永定地区撤至闽粤边境的峰市,从而结束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的同时,还分别对赣东北、闽北苏区发动“围剿”。4月下旬,红10军为了避免与国民党军在赣东北决战和支援闽北苏区反“围剿”,在军长周建屏、政委方志敏率领下,南渡信江,挺进闽北。该军先后攻占铅山石塘,崇安长涧源、新阳、赤石街,歼灭国民党军1个团大部和1个营,并在闽北红军独立团的配合下围攻崇安城,给国民党军独立第32旅以多次打击,迫其转入守势,从而恢复和巩固了闽北苏区。
  5月5日,红10军主力回师赣东北,留下特务营协同闽北独立团坚持斗争。
  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决定利用国民党内部的新矛盾和江西国民党军暂处守势的有利时机,转入进攻,扩大苏区。6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分兵于建宁、黎川、泰宁及其以北地区开展工作。下旬,红3军团、红4军主力和红12军,分别移驻闽西北的建宁、光泽、顺昌之间地区和闽西及闽赣边的归化(今明溪)、永安、连城、长汀、石城之间地区,进行群众工作和筹措给养,方面军总部驻建宁。至七月上旬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开始,红一方面军已占领了闽西、闽西北和赣南、赣东广大地区,巩固和发展了苏区,整训和扩大了红军,为反“围剿”创造了条件。
  三、第三次反“围剿”
  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不久,即组织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任前线总司令,调集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长驱直人,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再深入进行“清剿”。7月初,各路国民党军进入中央苏区,其闽粤部队的行动是:第49师从龙岩向小池、坎市推进,第62师从大埔、蕉岭向北推进,新编第2师从永安向清流、连城推进,三面合击闽西苏区,并防止红军主力东进。
  红一方面军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待国民党军深入根据地中心区,再集中兵力反击。7月10日前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从闽西北出发,经宁化、长汀、瑞金向苏区中心区回师。8月初,抓住战机,连续发起莲塘、良村、黄陂战斗,歼敌1万余人,并将“进剿”军主力向临川牵引。8月底,两广军阀向湖南进军,给蒋介石以很大的威胁,蒋不得不转移兵力于湖南。9月,红一方面军乘其退却之机,接连发起老营盘、高兴±于、方石岭战斗,再次歼敌万余人,胜利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闽西苏区在这次反“围剿”中根据红一方面军的指示,采取了灵活机动作战的方针。7月上旬,第49师占领大池后,集中兵力进攻闽西苏维埃政府驻地白砂。新红12军避开强敌,撤离白砂,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长汀方向进攻,击溃了新编第2师6旅,占领长汀。随后乘胜反击,夺回白砂。8月2日,新编第2师第6旅进行反扑,进占长汀;10日,第49师攻占虎岗。新红12军则向上杭西部的回龙出击,尔后沿汀江而下,会同彭扬军政学校第三分校的学员和地方武装,向上杭东部进攻,于庐丰、蓝家渡、丰稔市连创土匪部队钟绍葵部,再向白砂转移。9月上旬,根据闽粤赣军区的命令,新红12军向长汀、连城方向发展。6日在朋口击溃新编第2师6旅12团的进攻。8日占领钟屋村,并击退12团的反扑,歼其一部。11日攻占长汀城,守军新编第2师第6旅第11团向连城逃窜。10.月,红12军进至长汀与新红12军会合,由红12军调2个师编入红4军,将新12军并入红12军,仍称红1军团第12军。闽西另成立红军独立师、团。11、12月间,红12军向连城、宁化、清流发展,全歼了新编第2师第6旅第11团,占领了连城县和汀、连、宁广大地区,打通了闽西与宁化、清流、归化、建宁红色区域的联系。1932年2月20日,红12军在武平击溃钟绍葵部2个主力营,攻占武平县城。随后,追歼钟匪残部,于23日攻克上杭城。至此,闽西与赣南的中央苏区又连成一片。
  四、漳州战役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苏区得到了巩固和扩大,红一方面军也得到较大发展,由宁都起义的国民党军第26路军1.7万人新编了红5军团。国民党则因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内部矛盾加剧,暂时无力对中央苏区组织新的“围剿”,转取守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指令红一方面军首取赣州,然后沿赣江而下,夺取吉安、樟树、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争取革命在江西及其邻近省区的首先胜利。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红一方面军于1932年2月发起赣州战役。3月,红一方面军围攻赣州受挫后,国民党军增强了赣江流域兵力。苏区中央局在江口会议上错误拒绝了毛泽东关于集中力量向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赣东北发展的主张,仍然作出沿赣江两岸北进,夺取中心城市的决定,并将红一方面军分为中、西两路军,分别在赣江两岸活动。稍后,粤军进犯赣南、闽西,中路军改称东路军,临时到福建活动,打击福建的国民党军和入侵闽西的广东国民党军,巩固闽西苏区,筹措经费。
  东路军由红1、5军团组成,林彪任总指挥,聂荣臻任政治委员。3月下旬,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东路军主力(红1军团)抵达长汀。他根据福建国民党军第56师、骑兵第1师远在福州、延平(今南平)和清流、归化(今明溪),而粤军仍在平远、蕉岭、大浦地区,龙岩、漳州仅有张贞第49师,以及漳州易攻难守,攻占漳州政治影响大,筹款容易等情况,致电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建议集中兵力攻取龙岩,直下漳州,消灭第49师,调动和打击粤军。周恩来同意这一建议,并亲至长汀组织动员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支援这一战役。
  4月3日,林彪、聂荣臻率红1军团第4、第15军由长汀经白沙向战区开进,8日至大池作攻击准备。10日拂晓,红15军在游击队配合下,迅速歼灭小池守军补充营和民团大部,继而分兵三路合击考塘守军,全歼第145旅291团,并击溃从龙岩来的援军。当日下午,红1军团乘胜从西门和北门攻入龙岩城,守军独立团大部被歼,残部400余人分别向永福、适中逃窜。第145旅旅长杨逢年从龙岩城逃出后,收拢由白土、南阳坝、坎市撤出的两个团,仓皇向适中、南靖撤退。14日,红5军团政治委员肖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率红3军(欠第8师)、红13军到达龙岩。至此,东路军主力在龙岩地区集中完毕。东路军随即决定:以红1军团并指挥红3军东进闽南,攻取漳州,消灭第49师;以红5军团13军驻守龙岩,保障东路军主力侧后安全,并维护龙岩至漳州交通;以闽西军区之红12军在武平、上杭、永定地区活动,监视、牵制粤军。
  漳州守军第49师师长张贞企图利用天宝大山至南靖(今靖城)一带的有利地形,阻止红军攻占漳州。其部署是:以第145旅(欠291团)防守笔架山、榕子岭、南靖;以第146旅(欠292团)防守风霜岭、十二岭、天宝;以292团为预备队,配置在天宝附近,并向浦南方向警戒;师部和直属队位于漳州城。
  东路军攻漳部队于4月15日进至马山一带集结。经过地形、敌情侦察,林彪、聂荣臻决定:以红4军在左主攻,红15军在右助攻,红3军(欠红8师)为预备队。17日,东路军以红15军一部牵制保林桥敌人,掩护主力在保林桥上游顺利渡过永丰溪,占领南坪、内洞地区进攻出发阵地。19日拂晓发起总攻,激战至9时,红4军一部攻占五峰山。风霜岭、十二岭守军在红军前后火力夹击下,顿时混乱。红4军主力乘势发起冲击,一举突破风霜岭、十二岭主阵地。守军大部被歼,残部溃散。红4军主力乘胜向天宝方向追击,另一部兵力向笔架山迂回,歼灭来援的国民党军一个营。第145旅见友邻主阵地被突破,即从笔架山、榕子岭退守南靖。红15军占领榕子岭后,在红4军一部配合下,于下午3时,围攻南靖,守军大部被歼。红3军主力从左翼适时投入战斗,向乌石亭方向扩大战果。天宝守军和由漳州增援天宝之国民党军,大部被红军歼灭于天宝、茶铺地区,一部逃回漳州。当日晚张贞率残部从漳州分路向漳浦、同安方向撤逃。红军于20日8时占领漳州。之后,红军在中共地方组织和游击队配合下,相继占领了角尾、海澄、石码(今龙海)、山城(今南靖)、小溪(今平和)、漳浦、旧镇、浦南、长泰等地,分散做群众工作,宣传抗日主张,扩大红军和筹款。在此期间,红12军攻占了永定和坎市,闽西红军独立师也向宁化、清流发展,开辟了大片新区。5月28日,东路军主力奉命回师闽西、赣南与红3军团会师,发动南雄、水口战役,打击粤军。
  此役歼灭国民党军第49师大部,俘其副旅长以下23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火炮8门、飞机2架和大量物资弹药,并筹集资款百万(银元),扩军上千,巩固和扩大了苏区,扩大了政治影响,为开展闽南的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五、建(宁)黎(川)泰(宁)战役
  1932年秋,当国民党军对湘鄂西、鄂豫皖两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基本结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尚未准备就绪之际,闽西、赣东北苏区红军根据中共临时中央的意图,积极主动出击,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以破坏敌人的“围剿”准备。7月,中共闽粤赣省委将红12军部署在杭、永、岩地区,以对付国民党军第19路军和粤军的可能进攻;同时,令闽西红军独立第7师北进,先后攻占宁化、清流等地,扩大了闽西根据地。9月,红10军在赣东北省委书记方志敏和军长周建屏、政委聂鸿钧的率领下,挺进闽北,在闽北红军独立团的配合下,连战崇安赤石、星村,继而攻克浦城县城,歼灭国民党军约3个团,巩固和扩大了闽北根据地,打通了赣东北与闽北两苏区的联系。
  中央红军在取得乐安、宜黄进攻战役胜利之后,根据闽赣边境之建宁、黎川、泰宁、邵武、光泽等广大地区仅有国民党军新编第4旅和第24师1个团兵力,是中央苏区周围国民党军的薄弱方向的情况,决定出敌不意发动建黎泰战役,“赤化所在地域,及征集红军所需资材,以利于此后的战役”(①1932年10月14日《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役计划》,转引自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主编《福建革命史》(上)第393页。)。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在苏区中央局书记兼总政委周恩来、总司令朱德的率领下,由江西广昌一带东进。其进攻部署是:以红22军为右路,取道建宁之均口,北击泰宁;以红1军团为中路,正面突击建宁;以红3军团为左路,向东北进攻,夺占黎川;以红5军团为总预备队,策应红1军团和红22军行动。18日,红3军团攻占黎川,守军第24师1个团向南城败逃;红1军团攻克建宁,击溃新编第4旅1个团。19日,红22军攻下泰宁,歼灭新编第4旅1个团。随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进驻建宁;红22军乘胜向北发展,连克邵武、光泽,新编第4旅余部东逃;红1、3军团和红5军团13军于南丰以东击溃国民党援军第8师2个团。11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从黎川、邵武、光泽继续北进,接着举行金溪、资溪战役。
  建黎泰战役和随后进行的金溪、资溪战役,恢复和发展了建黎泰苏区,打通了中央苏区与赣东北、闽北苏区的联系,为第四次反“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东方军入闽作战
  1933年,国民党军组织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时,以驻福建的第19路军等6个师又1个旅为左路军,担任就地“剿办”,配合江西中路军“进剿”。由于第19路军与蒋介石之间矛盾很深,在福建一直没有积极行动。3月,红一方面军在江西运用大兵团伏击战法,于黄陂、草台岗两仗歼灭蒋介石嫡系近3个师,打破了这次“围剿”。5月,蒋介石在南昌设立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直接指挥5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正当国民党军加紧准备“围剿”时,中共临时中央不组织苏区人民和红军进行反“围剿”准备,却将主力红军分成两部:一部组成中央军,在抚河与赣江之间地区不断进攻;一部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企图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取胜,实现革命在江西和邻近省区的首先胜利。
  当时驻闽国民党的部署是:第19路军总指挥部位于漳州,其所属第60师位于龙岩、新泉,第61师位于泉州、永春,第78师位于连城、漳平,补充师位于福州;归第19路军指挥的第56师位于延平(今南平)、将乐、建瓯,第49师位于永定、漳州,新编第2师位于清流、尤溪,新编第4旅位于邵武。
  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下令,以红3军团(暂缺第6师)和红19师组成东方军(随后第3军团第6师、第5军团第13师、第7军团第20师,以及红21师一部也陆续编入东方军序列),彭德怀任司令员,滕代远任政治委员,并就近指挥闽赣军区和福建军区的地方部队。东方军入闽的任务:首先挺进闽西,迅速歼灭国民党军第78、第49师和新编第2师,尔后挥师北击,消灭第56师和新编第4旅,最后从闽西北入赣,与中央军会攻抚州、南昌。
  7月初,东方军主力从广昌南部经石城入闽,5日抵达宁化后,即展开攻势作战。国民党军新编第2师主力驻清流,所属1个团分驻泉上、归化(今明溪)。泉上为宁化通住归化的交通要冲,该地有一周长一里多的大土堡,墙高3丈,厚2丈,为新编第2师307团2个营和地主武装400余人所盘踞。东方军决定先围堡打援,继而攻占清流,消灭新编第2师。其部署是:以红5师攻打泉上和归化,并以一部兵力于泉上南部的延祥设伏,歼灭由清流北援之敌;以红4师进攻清流,于清流之敌分兵北援时,乘虚攻占县城。红5师包围泉上土堡后,于9日袭占归化城,全歼守军1个营;10日于延祥伏击,全歼由清流来援的第309团5个连。红4师于14日攻占清流城,新编第2师率余部3个团向永安撤逃。红5师于19日拂晓,用地道爆破炸开泉上土堡围墙,全歼守军和地主武装。泉上、归化、延祥之战,共歼国民党军新编第2师近2个团,扫除了地主武装盘踞的土围子,使三县苏区连成一片。
  7月24日,东方军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南下连城,求歼第19路军78师。当时,第78师师长区寿年率4个团驻连城,另以1个团配置在连城以北的雾阁至马屋一线,1个团配置在连城以南的莒溪、朋口,以1个营守朋口。东方军决定改变中革军委关于由北向南推进的打法,以一部从东侧佯攻连城北部,牵制其兵力,集中主力从西侧南下,先打朋口、莒溪,调动连城守军南援,各个击破之,尔后乘胜夺取连城。29日,东方军主力进至朋口以西的南山坝、大田吴、中复村地区集结。随即以红19师主攻朋口、莒溪;以红4、5师策应红19师行动,并担任朋口南北的打援任务。30日晨,红19师围攻朋口,迅速占领其前沿阵地。守军退至纵深依托坚固工事顽抗,红19师连续攻击不下,伤亡较大,遂调整部署,组织夜袭,于31日拂晓攻克朋口,全歼守军。从连城来援的第466团,于朋口东侧的贵仞山前,大部被红4师所歼,残部退回连城。驻莒溪的第467团主力西援时,遭到红5师的伏击,大部被歼,红军乘胜攻占莒溪。区寿年见2个团被歼,即率余部4个团向永安撤逃。东方军连夜追击,8月2日占领连城,3日在姑田、小陶地区又歼逃军1个团。随后,东方军一部南下占领新泉、白沙,守军逃回龙岩。朋口战斗共歼78师3个团,其中俘2000余人,缴获各种枪2000余支。
  8月中旬,东方军奉命北上,求歼国民党军第56师和新编第4旅。下旬,东方军红4、5、19师经清流、归化进抵沙县夏茂、高桥地区,即以一部兵力袭占富屯江沿岸的洋口、峡阳,切断了顺昌与延平国民党军的联系。随即以红19师一部配合从黎川东下的红6师围攻将乐;以红4师、红19师各一部围攻顺昌,以红5师和红4师一部围攻延平;以从黎川东下加入东方军序列的红13、21师一部作为预备队,配置于沙县以北。国民党军第56师的部署是:师部及从峡阳逃回的1个团驻守延平,166旅1个团守顺昌,168旅守将乐,另一部位于建瓯。延平被围后,第19路军在蒋介石的威逼下,总指挥蔡廷锴遂令第60师从龙岩经永安、第61师从泉州经大田向沙县推进,自率补充师从福州沿闽江北援。彭德怀、滕代远根据地形、敌情判断,延平等城地险墙坚,一时难以攻克,第19路军可能从水口、沙县两个方向来援,毅然决定改攻城为围城打援,以部分兵力继续攻城,集中主力求歼援军于运动之中。
  9月3日,红4师及红5师第13团沿闽江北岸东进迎敌,于尤溪口的夏道,突然袭击补充师先头团,歼其大部,残敌窜回水口。随后,红4师及红5师第13团转移至延平西芹,待机歼灭由沙县来援之敌。第61师进至沙县后,拟先以部分兵力进占西芹,掩护主力向延平推进。18日,第61师1个加强团由青州向西芹开进,于芹山与红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该团被歼800余人,余部逃回沙县。由于蔡廷锴比较谨慎,所部未再向前推进,东方军仅在夏道和芹山歼其1个多团。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东方军加强攻城作战,但各城均屡攻不克。下旬,国民党军开始第五次“围剿”,其北路军已攻占黎川,东方军奉令西返人赣作战。
  东方军入闽作战近三个月,攻克了一些城镇,歼灭了部分国民党军,恢复和扩大了苏区,发展了地方革命武装,但却丧失了反“围剿”准备的宝贵时间,自身也遭到削弱,给第五次反“围剿”造成了很大困难。
  七、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9月,蒋介石指挥50万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企图以层层筑堡,节节进逼,逐步压缩苏区,消耗钍军有生力量,最后与红军主力决战,一举摧毁中央苏区。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临时中央不切实际地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方针,要求红军在苏区外战胜敌人,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当“围剿”军从北线进攻黎川时,中革军委仓促将红一方面军(东方军和中央军)调至北线就敌。至11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在国民党军主力和堡垒之间连续作战近两个月,接连受挫,损失很大,陷人了被动地位。此时,中共临时中央由冒险进攻转变为消极防御,要求红军处处设防,节节抵抗,既不敢大胆诱敌深人,又不敢在有利条件下向国民党军后方进攻。11月20日,驻福建的第19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宣布同蒋介石决裂,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围剿”中央苏区的北路军抽调9个师,由宁沪杭地区抽调两个师,分由江西和浙江进入福建,进攻第19路军。毛泽东建议:红军主力应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广大无堡垒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威胁敌之根本重地,迫使“围剿”军回援,并支援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中共临时中央拒绝毛泽东的意见,而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往西线进攻永丰,丧失了粉碎这次“围剿”的有利时机。到了1934年1月初,从江西入闽的国民党军已经包围延平、古田,威胁福州,才命红3、7军团入闽支援第19路军,但已无法阻挡国民党军南进。
  红3军团并指挥红7军团,于1月上旬由建宁下泰宁,克将乐、归化(今明溪),占领沙县的富口、夏茂。10日,红3军团包围沙县县城,红7军团机动于沙县、尤溪之间,担任打援。沙县守军为新编第52师第10团和第11团之第1营,以及炮兵营、工兵营的一部。当红军进逼沙、尤时,在建瓯坐镇指挥的蒋介石命第4师由延平西援沙县。红3军团以红4师于青州附近阻击,将其击退,毙其团长以下官兵200余人。沙县城坚,守军火力密集,红军屡攻不下,遂改取爆破攻城。1月25日拂晓,红3军团以爆破法炸垮城墙一角,部队突入城内,7时全歼守军,俘其1300余人,缴获各种枪1800余支、火炮8门及两个兵工厂设备。这时,蒋介石已经打败第19路军,将入闽部队改编为东路军,协同其北路军、南路军重新对中央苏区进攻。2月,红3军团奉命回师建宁、黎川,对付北路军和东路军的进攻。
  中革军委要求红军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顶住国民党军的进攻。由于“围剿”军兵力集中,交替筑堡前进,从1934年1月下旬至3月下旬,红5军团在黎川以南之横村、樟村的阵地防御战;红1、9军团和红3军团第4师反击进占建宁以北邱家隘v坪寮之国民党军的作战,在风翔峰的阵地防御战,红9军团鸡公山的阵地防御战;红1、9军团协同红3军团反击进占南丰西南三溪圩、三坑之国民党军的作战;红1、红3军团反击由将乐进占泰宁、新桥之国民党军的作战均未打好,遭到重大损失。4月,红1、3、9军团和红13、23师进行为期18天的广昌保卫战,虽给“进剿”军以重大杀伤,但自身伤亡达5500余人,被迫撤出战斗。
  广昌战役即将结束时,国民党军北路军即以第10纵队3个师从泰宁向建宁进攻,随后又以第8纵队3个师从建宁北部南进,合击建宁。红1、3军团各一部急从江西东进,会同在建宁的红7、9军团和少共国际师投入建宁保卫战。红一方面军在建宁外围之将军殿、弋口、梅口、江家店、驻马寨、雪山岽等地与近十倍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给进攻之敌以大量杀伤。但因力量悬殊,又受对方飞机、炮火猛烈轰击,节节后退。至5月15日,建宁周围主要阵地先后失守。16日,国民党军6个师对建宁发起总攻。红一方面军坚持至中午,被迫向塘坊、驿前转移。6月在古龙冈以北的反击战,又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苏区进一步缩小。
  7月,国民党军调整部署,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围剿”。这时,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红军要在内线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不可能,而中革军委仍要求红军主力用一切力量继续捍卫苏区,分兵六路,全线抵御。同时,为宣传、推动抗日民族运动,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以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派红7军团,以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经福建挺进闽浙皖赣边区。
  1934年7月6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率领下,由江西瑞金出发,经长汀、清流、大田、尤溪,于29日攻占延平樟湖坂,30日北渡闽江,占领古田谷口。当准备继续北上时,接到中革军委关于相机袭取福州的电令,遂转兵东进,8月1日进占水口,继而占领古田,于7日兵临福州西北郊。守军第87师2个团和部分炮兵、工兵、海军陆战队凭借坚固防御工事抵抗。红军连攻2天,进展不大即主动撤出战斗,经连江潘渡转战闽东。国民党军发现先遣队兵力不大,即以第87师2个团和第49师进行尾追。14日,先遣队在闽东红13团、罗源红军游击队配合下,一举攻克罗源县城,全歼守军保安第11团1个营、海军陆战队1个连及县警备队1000余人。17日于罗源边境梦龙(满盾)击溃第49师尾追部队2个连,歼敌100余人。21日与闽东红军独立团会师于宁德赤溪。22日轻取福安穆阳镇。28日进入浙江省境。后由皖南进入闽浙赣苏区,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
  北上抗日先遣队兵力小,未能牵动“围剿”军。8月,国民党军在北路军大举进攻驿前以北地区的同时,以东路军为主的6个师在朋口、连城一线构筑碉堡,逐步向长汀推进。长汀为中共临时中央所在地——瑞金的东方门户,中革军委急从北线抽调红1军团至长汀,协同红9军团防守。8月31日,在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的统一部署下,红1军团进占温坊(今文坊)以西的要隘松毛岭,红9军团从姑田、小陶迂回至温坊以北的曹坊,红24师占领温坊以南的上莒溪,待机歼敌。9月1日下午,东路军第4纵队第3师第8旅脱离朋口碉堡区,进占温坊。红24师当夜突然袭击温坊,一举全歼第8旅。9月3日,东路军第4纵队总指挥李延年命第9师和第3师3个团向温坊反扑。红军预先占据有利地形,以正面阻击、迂回侧击和适时反击,经6小时激战,将其击溃,毙伤国民党军少将以下官兵1200余人。整个温坊战斗共歼国民党军4000余人,给进攻闽西的东路军以重大打击。之后,红1军团奉命回援兴国,松毛岭、温坊由红9军团、红24师防守。23日开始,东路军纠集了第3、第9、第10、第36、第83、第85等6个师,在几十架飞机配合下,大举向温坊、松毛岭进攻。红军与长汀地方武装英勇抗击,伤亡惨重。27日,松毛岭中段主阵地被突破,红军退守西侧山麓之钟屋村。28日,红9军团奉命向江西转移,阻击任务由红24师担任。数日后,终因力量对比悬殊,工事多被摧毁,红24师也被迫向后转移。
  至1934年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狭小地区。10月上旬,北路军和东路军加紧对兴国、石城、长汀进攻,中共临时中央慌忙决定放弃中央苏区,下令各线主力红军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至此,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第四节 福建事变
  1932年,国民党军第19路军进行“一•二八”淞沪抗战,触犯了南京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在《淞沪停战协定》签订的第二天,蒋介石对“违令”抗日的19路军进行“整肃”,下令将该军3个师分别派到皖、鄂、赣三省“剿共”前线参加内战。这个肢解19路军的阴谋,遭到各方的反对。蒋又于5月21日改令该军全部开到福建“剿共”前线,企图使19路军和红军两败俱伤,以收渔人之利。同时,免除支持19路军抗日的陈铭枢(19路军前身第11军军长)京沪卫戍司令职务,并迫使陈辞去交通部长一职,出国去欧。这使19路军广大官兵进一步看清南京政府卖国投降的真面目,对蒋介石更加不满。
  6月,19路军陆续入闽后,整肃、收编了陈国辉、张贞等杂牌部队,并举兵进占闽西苏区和闽南游击区,在军内外进行反共活动。年底,蒋介石改组福建省政府,任命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为省主席、军长蔡廷锴为驻闽绥靖公署主任兼19路军总指挥。
  1933年1月3日,日军占领山海关,入侵华北,热河告急,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南京政府仍坚持对日妥协、全力“剿共”的政策。5日,蔡廷锴致电蒋介石“请缨援热”。经一再要求,蒋不得不允许他在19路军中抽调志愿官兵,编成“援热先遣队”北上抗日。5月,蔡廷锴率部抵郴州、耒阳集结时,南京政府已对日妥协,严令“援热先遣队”回师“剿共”。蒋光鼐、蔡廷锴对此十分愤慨,当即通电反对。《塘沽协定》签订后的第三天,蒋、蔡在福州召开群众大会,通电全国,呼吁反对对日妥协,并就《塘沽协定》的内容,向南京政府提出质询。6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宣言,反对《塘沽协定》,揭露南京政府的卖国、内战政策,并重申合作抗日的“三条件”(①指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中提出的三条件,即停止进攻革命根据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武装人民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完整。)。使19路军逐步认识到要抗日就必须反蒋,抗日反蒋就必须联合共产党。这时,陈铭枢从苏联和欧洲各国考察回国,奔走于香港、广州、福州之间联络反蒋,并派人到上海试与中共联系(中共中央已迁往中央苏区,未果)。
  七八月间,19路军在蒋介石一再逼令下进占连城,遭到红军东方军的痛击,78师损失3个团。9月,东方军在闽北又歼19路军1个团,围攻延平,逼近水口。蔡廷锴“感到积极反共固然失败,消极反共也难于立足”(②《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第80页,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遂下决心走联共抗日的道路,随即派陈公培携带蒋光鼐的亲笔信到延平前线与红军联络。遵照周恩来的电示,彭德怀于王台与陈公培会谈,并给蒋光鼐、蔡廷锴写了回信,“告以反蒋抗日大计,请他们派代表到瑞金”(③《彭德怀自述》第182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进行谈判。10月下旬,福建省政府及19路军的全权代表徐名鸿等抵达瑞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热情接待了他们,并晓以抗日救国大义。中共以潘健行(潘汉年)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的全权代表。双方以抗日三条件为原则进行具体谈判,26日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双方停止军事行动;恢复商品贸易往来;立即释放政治犯,赞同境内革命的一切组织之活动(④《福建事变档案资料》第195~19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双方还同意互派全权代表常驻对方。11月初,陈铭枢、蒋光鼐、徐名鸿等在香港李济深住处秘密聚会,讨论赴闽组织人民政府事宜。之后,各地抗日反蒋人士陆续来到福州。蒋光鼐、蔡廷锴又分别在漳州、龙岩、南靖、福州各地召开高级将领会议,讲述和宣传联共反蒋抗日的道理。蒋介石对19路军的行动早获情报,竭力加以阻止。先是电邀蔡廷锴到庐山会晤,不成。继又派林森入闽劝诱陈铭枢,又失败。遂于17日派自己的专机携函来闽接蔡廷锴往南昌,结果飞机和驾驶员均被扣留。18日,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黄琪翔、陈友仁、徐廉等在福州鼓山召开紧急会议,最后确定发动事变的时间、方式和成立福建人民政府等重要事项。
  11月20日上午,来自全国25个省、市和海外华侨代表100余人,以及19路军、省市政府机关团体和群众数万人,在福州南校场(今五一广场)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组织人民政府》、《制定新国旗》等12项议案。当晚,大会主席团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改年号为中华共和国元年,首都设在福州。22日,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李济深任主席,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12人为政府委员。随后,相继发布人民政府成立宣言、最低纲领和对外宣言,提出“排除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卖国残民的南京政府”、“保障人权”、“实行计口授田”、“发展民族资本”等主张,并将福建划分为闽海、兴泉、龙汀、延建四省和福州、厦门两市。11月27日与苏维埃政府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实行初步合作。
  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后,将19路军所辖5个师10个旅改编为5个军10个师,并新组建1个军2个师,成立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蔡廷锴任方面军总司令兼19路军(仍保留19路军番号)总指挥,总司令部还辖有空军2个大队、海军陆战队2个旅和特务团、人民自卫团等武装,总兵力约7万人。
  在福建事变第二天,南京政府就下达讨伐令。蒋介石接连发表文告,以“叛国叛党”、“联共”等罪名大肆攻击事变领导人,并派陈仪赴日本、派李泽一与“驻华”日军交涉,请曰军协助平定闽变。同时,在南京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决定暂缓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先集中兵力进攻19路军,自任“讨逆军”总司令。日、英、美等国海军舰艇也以护侨为名,纷纷开赴厦门、马江、福州恫吓。12月,由蒋鼎文、张治中、卫立煌分率第2、第4、第5路军,约15万人,分三路从赣东、浙南入闽,对延平、古田等地达成包围态势;由李文斌率领海军舰艇对福州、厦门进行海上封锁;集中大批飞机于浙南、闽北,负责侦察、轰炸、配合战役行动;蒋介石亲临建瓯坐镇指挥。
  当蒋介石从进攻中央苏区的主力北路军抽调大批部队入闽镇压19路军时,毛泽东建议红军主力跳出包围圈,挺进苏浙皖赣地区,威胁京沪杭,迫使国民党军回援其根本重地,从而粉碎其“围剿”计划,并支援19路军。随后,周恩来、彭德怀也提出类似的建议。当时控制中共临时中央、中革军委的博古、李德等人,拒绝毛、周、彭的建议,并斥责彭德怀的建议为冒险主义。他们认为,红军反“围剿’自顾不暇,再去支援19路军会吃大亏,而按共产国际军事代表弗雷德电示,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至西线,企图向江西西部推进。因此,部分国民党军毫无阻挡地通过苏区进入闽北。
  12月中旬,国民党军已进入闽北,19路军才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策,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同意陈铭枢、李济深、黄琪翔等人集中主力守卫福州的主张。蔡廷锴即将闽北、闽西、闽南、闽中的部队大部调至福州附近,放弃了闽北大部地区,仅由补充旅和抗日先遣队合并新编的第5军驻守延平、水口、古田几个要点。致使国民党军长驱直人,对以上要点形成包围。
  1934年1月5日,国民党军一举攻占延平。延平三面环水,西北为高山,形势险要。守军仅第5军1个团1000余人,重点防守九峰山、玉屏山、炮台山和城区。4日,国民党军第56师占领东、南门外围,第4师占领西、北门外围,第36师围住城南对岸的九峰山,完成攻击准备。5日晨,国民党军进行炮兵火力准备后,即对各要点发起进攻。36师攻击九峰山,受阻于八峰、九峰之下。13时许,36师再次组织攻击时,守军从其它山峰抽调兵力支援主峰,四峰、五峰遂失,守军营长阵亡。36师乘势攻上九峰。56师攻击炮台山,在守军反击中受挫,15时许乘友邻攻占九峰山之机,再次发起猛攻,占领了前沿阵地。.与此同时,第4师攻占天台山一带高地。延平守军见九峰山屏障已失,知难持久,遂于当.日18时投降。
  延平战斗的当日,19路军在福州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改变集中主力守卫福州的决策,以全军西进救援第5军。蔡廷锴即令所部分别沿大湖、雪峰向古田,沿甘蔗、白沙、水口向延平推进。正当19路军主力西进时,国民党军又于7日攻下水口。水口位于延平与福州之间,是支撑古田、保卫福州的要地,由第5军军部率2个团驻守。蒋介石乘19路军援兵未到,集中7、8倍于守军的兵力,在空军、炮兵的掩护下向水口发起攻击。守军利用有利地形于天柱山、棋干山、尖山、抗山等要点组织顽强抵抗,给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经过一天激战,终因众寡悬殊,孤立无援,水口于当晚失守,军长谭启秀只身逃出。鉴于水口已失,古田四周国民党军云集,救援困难,且接彭德怀电告,得知国民党军一部已向永泰迂回,企图切断19路军南撤之路。蔡廷锴遂力排众议,率领主力南撤。国民党军原对古田采取佯攻,企图诱使蔡廷锴率主力增援,围城打援,在闽北歼灭19路军主力。19路军主力南撤后蒋介石即命总攻古田,古田守军第5军15师于11日投降。国民党军即分路南下阻截、追击19路军,并于16日占领福州。
  当国民党军进逼延平时,蔡廷锴通过中央苏区驻福州代表潘汉年电告瑞金,请求原在闽北退回江西不久的东方军向东移动,以联合抗击国民党军。经过周恩来、张闻天等努力,彭德怀率红3军团于1月4日由江西头陂东进,红7军团也由泰宁南下配合,但当红军于10日围攻沙县时,延平、水口已经陷落,19路军主力开始南撤,双方未能配合作战。红军攻克沙县后,于下旬回师江西反“围剿”。蔡延锴求援心切,在发电请援后,又派参谋处长尹时中往瑞金洽谈。尹于1月9日抵达瑞金,先后会见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博古、洛甫等人,再次请求红军主力东移,与19路军相联络,但李德、博古等人迟迟不作答复。
  19路军自13日起抢渡乌龙江,15日全军安全过江。这时,从永泰南下的国民党军第83师先头部队已抵仙游南郊福泉公路北侧山口,威胁南撤之19路军。原留守仙游的19路军第3师立即组织反击,保障19路军主力顺利通过。尾追19路军的国民党军第36师,于莆田城北又遭到19路军后卫第49师阻击,受挫。19日,国民党军第10师先头部队在惠安涂岭阻击。20日,19路军组织3个纵队向其阵地猛扑,双方激烈争夺,阵地反复易手。4个小时后,国民党军在飞机、炮兵掩护下和后续部队支援下,才勉强稳住阵地。而19路军主力则迂回公路东侧,沿海边继续南撤,当夜全部通过涂岭。21日,19路军退出惠安,进入晋江以南地区。
  蔡廷锴于1月15日驱车抵泉州。驻守泉州之第2军军长毛维寿等有逼蔡离军,率部投降之意,对洛阳桥等处要隘守备不积极部署。蔡廷锴见高级将领思想动摇,组织有计划抵抗已经不易;蒋介石又放出可以考虑保留19路军的空气,为了保留19路军实力,决定自己离军他走。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宣布由毛维寿代理指挥全军,留下亲笔信,交毛转达尚在途中的各级指挥官,称:“此次福建起义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垂危,惟目下形势险恶,泉州被围,自己决心先至闽西,与红军为伍,各军行动由毛军长召集大家商量决定”(①王顺生《福建事变》第12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随即乘飞机前往漳州。21日,毛维寿与其他军长沈光汉、区寿年、张炎联名通电投蒋。后来,19路军还是被蒋介石肢解消灭。
  在闽北战斗期间,厦门守军即将防务交给原厦门海军要港司令部接管。1月20日,国民党军第3师由马尾港乘舰于厦门嵩屿登陆,21日攻占角尾、同安,22日进占漳州,在西溪上游与由陆路南下之国民党军会合。
  1月中旬以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黄琪翔、何公敢、徐名鸿等相继到达龙岩,随之到达的部队有军官团、炮兵营、工兵营、高炮营,连同原驻龙岩的1个团共4000余人。蔡廷锴即令破坏龙漳公路,企图与地方势力傅柏翠合作,以龙岩为基地继续反蒋。后鉴于形势严峻,蔡廷锴感到坚持闽西据点困难重重,投奔红军又有顾虑,遂决定将其残部由粤军收编,以保留19路军的一点种子。下旬以后,事变领导人相继退避香港,福建事变彻底失败。
  第五节 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福建的地方红军和游击队,在当地中共组织的领导下,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于闽西、闽北、闽东、闽南和闽中五个革命根据地,独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1934年冬,国民党军集中了16个师约20万兵力,扑向福建各个革命根据地,轮番对红军和游击队进行“清剿”。他们在军事上采取“驻剿”、“围剿”、“搜剿”和分进合击、前堵后追、伏击等战术,不断地向红军游击队进攻;在政治上实行“五光”、“十杀”(①“五光”即移光、并光、烧光、杀光、抢光;“十杀”即“通匪'济匪、密匪……”者杀。)、移民并村、“保甲连坐”等政策,残酷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摧毁革命基点村,企图隔绝群众和红军游击队的联系;在经济上进行全面封锁,实行计口购粮、购盐,破坏农业生产,妄图把红军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山上。同时,地主豪绅乘机反攻倒算,进行阶级报复。白色恐怖笼罩着苏区的每一个村庄,到处是田园荒芜、十室九空的惨象。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苏区被杀害和被迫流亡致死的群众达35万人,全家灭绝的86319户,被烧毁、拆毁的房屋43万余间,被毁灭的村庄2564个,荒芜的田园200多万亩。
  留在福建各地坚持游击战争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地方红军游击队。他们在十几倍几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反复“清剿”中,从实际情况出发,适时改变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和策略,依靠和发动群众,与敌人进行军事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克服种种艰难困苦,一次次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进攻,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和阵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4军(简称新四军)第2、第3支队和军部特务营,成为在大江南北进行抗日战争的重要武装。
  一、闽西游击战争
  1934年11月,国民党军先后在漳平、平和、上杭、长汀地区集中8个正规师,连同保安团、民团及土匪武装,共10余万人,对闽西苏区大举“清剿”。当时留在闽西苏区的红军游击队有:退据长汀四都山区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军区机关及红19、红20团4000人;在龙岩、连城、宁洋、漳平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的红8、红9团和明光独立营2200余人;张鼎丞在永定刚组建的游击队,以上各部总兵力不超过7000余人。而且,他们已被分割,彼此失去联系,各自为战。
  1935年1月,国民党军以3个正规团、2个保安团进攻在连城、宁洋边界邹家山的红9团;以1个旅进犯在漳平永福的红8团。红9团以一部兵力向小陶出击,吸引进攻的国民党军,主力向龙岩转移。红8团采取“绕圈子”战术,与来犯的国民党军周旋于漳平和龙岩之间,曾以伏击战、麻雀战在永福铁鸡岭、龙岩铜钵歼敌100余人。3月,红9、8团与张鼎丞领导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先后汇集到永定地区。同月,国民党军第36师和保安团等向长汀四都进攻。由于福建省委、福建军区领导人仍坚持“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①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闽西三年游击战争》载于《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第8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的方针,在敌人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命令红19、20团凭借山地死守硬拼,致使4000余人丧失殆尽,最后突围的几十人,又于4月10日在长汀腊口附近的分水垇被敌重兵包围,全部壮烈牺牲。
  红8、9团在永定会师后,张鼎丞随即召开两团领导干部会议,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由张鼎丞任主席,统一领导闽西军事、政治斗争。国民党军发现红军游击队转移到永定地区后,即拟以第3、第10师分别从东、北两个方向朝永定进击。闽西军政委员会决定:以红9团出击永定以东,相机向南靖、平和发展;以红8团北上龙岩,袭扰第10师,破坏其南进计划。红9团进入永定东部后,消灭了多处民团,扫清了国民党军的据点,巩固了永定东部游击根据地。红8团在龙岩地区,充分利用地形,不断对第10师进行骚扰和袭击,使其穷于应付,停止南进。至此,国民党军的第一期“清剿”被打破。
  3月,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率领从江西突围的红24师1个营余部到达永定大阜,与张鼎丞所部会师。两部共1500余人。4月,张鼎丞主持召开了各部队负责人会议,根据二月间中共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几个指示电精神,以及闽西当面敌情,确定了坚持游击战争,保存力量,锻炼部队,等待时机以开展新局面的方针和任务,并将闽西地区划分为4个作战分区,规定了各部队的活动区域和任务。会议决定将闽西军政委员会改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选举张鼎丞为主席,邓子恢、谭震林、郭义为、方方等为委员,统一领导这一地区党政军工作。
  这时,国民党军开始组织对闽西的第二期“清剿”。这次“清剿”,采取“驻剿”与“搜剿”相结合的办法。“驻剿”部队在各村庄、山头、隘口、要道普遍修建炮楼、堡垒,分兵把守,并配合“搜剿”部队堵截。“搜剿”部队携带帐篷进驻机动地点,发现红军游击队立即进击和围堵。同时,对革命群众进行血腥镇压和严密控制,对红军游击队进行经济封锁。闽西各作战分区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以坚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术投入反“清剿”斗争。
  第一作战分区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率领明光独立营进入(龙)岩连(城)宁(洋)边区,与在该地的红9团第2营及原闽赣军区失散的100余人会合后,为了保存力量,除留部分在原根据地坚持斗争外,其余分别向永安、清流游击和到龙岩西北开辟新区。6月底,国民党军第10师以3个团的兵力,采取围堵结合,向游击区进攻。红军游击队避其锋芒,适时跳到外线作战,袭扰敌人后方,并诈称要打龙岩,迫使国民党军回撤。游击队乘机回到根据地。国民党军发现上当,立即发动第二次进攻。由于对敌人的第二次进攻未及时准备,仓促应战,明光独立营遭到较大损失,营长贺德望牺牲。国民党军两次进攻未能消灭游击队,便推行移民并村和保甲制度,严密封锁山区。9月,为了打破封锁,争取群众的支持,红军游击队化整为零,离开山区,到溪口、白沙、雁石一带游击和做群众工作,“变敌人的保甲政策为赤色联防,变敌人的堡垒政策为赤色据点,白皮红心,应付敌人”(①方方《三年游击战争》,1948年8月1日。)。至年底,打破了国民党军的“清剿”,在龙岩东北、漳平西南、清流南部、连城东南和永安、宁洋、漳平三县边界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第二作战分区司令员吴胜、政委谢育才,率领红9团第1、3营和永东游击队,于4月底策应明光独立营北进,在初溪伏击国民党军第3师1个团,毙伤敌200余人。随后直插南靖,南下平和。7月,在平和三坪与闽南红3团会师后,活动于平和与广东大埔、饶平边境地区。在饶平击败了广东军阀李汉魂部1个营,歼敌200余人;在平和刺牛岗击溃第80师1个团;在平和大、小芦溪打退第80师的多路夹击。同时,多次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政权和地主武装,恢复和开辟了永东、永定、平和、大埔交界地区,龙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区,饶平、平和、大埔交界地区游击根据地。10月,第二分区奉命向闽西靠扰遭到国民党军8个团的追击、围堵,在永定湖雷突围后又遭到国民党军第10师的伏击,部队全部被打散,司令员吴胜被俘遭害。11月,政委谢育才收拢被打散的200余人,继续在永定、平和、南靖边境坚持斗争。12月,在永定与平和交界的仙洞歼灭国民党军1个营,接着袭击永定三莱州,消灭1个保安团,扭转了被动局面。
  第三作战分区司令员邱金声、政委邱织云率领红8团和龙岩、漳平游击队,进入龙岩西部,攻占了南洋坝。国民党军第10师以2个团进行堵截、追击。红军游击队以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敌周旋,于6月越过敌人重重封锁线,进入红8团老根据地——漳平永福地区。9月向华安方向游击,在华安县城附近的官田战斗中失利,政委邱织云牺牲,又折回龙岩、南靖、漳平边区。此时,国民党军第10师1个旅和2个保安团进驻永福地区,在游击区内修筑碉堡,实行移民并村和保甲制度,给游击队的行动造成很大困难。第3分区遂将所部以连为单位分散活动,运用各种方式打击“驻剿”部队和保安团。在分散期间,各连共歼灭国民党军六七百人。
  第四作战分区由红24师突围到闽西的1个营余部和永定、上杭游击队组成,活动于永定西北、上杭东南地区,负责保护军政委员会机关安全。
  至年底,闽西国民党军兵力减少到5个师,情况有所缓和。在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指示传到闽西后,军政委员会于1936年1月举行第二次会议,确定在闽西地区开展争取一切阶级、政党、团体、军队和个人加入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工作。同时,将闽西游击武装改称抗日讨蒋军,第1至第4作战分区所属部队依次改为第1、第5、第3、第7支队,各县游击队改称抗日义勇军。此后,各支队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并改变了一些过去的做法,从而争取了当地一部分地主以及区、乡、保长和民团的同情。与此同时,各支队坚决打击进犯之敌,先后在连城贴长、龙岩白土击退了国民党军团规模的进攻,在陈东坑(龙岩)、大河祠(连城)伏击战中歼灭第52师1个营,并消灭了多股反动民团,捣毁了几个反动区公所,游击区扩大到南靖、平和、大埔、蕉岭、武平、连城、宁洋等10余个县,新建了几块游击根据地。至8月,游击武装发展到近2000人,新成立了第2、第4两个支队。
  1936年3月,国民党军对闽西进行了第三期“清剿”。6月,“两广事件”(①1936年6月1日,国民党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以北上抗日为名发表通电,企图出兵争夺南京国民党政权。7月,在蒋介石收买下,陈济棠部下军长余汉谋等通电拥蒋,陈被迫下台,李宗仁、白崇禧同蒋介石妥协。)爆发,部分国民党军被调入粤,“清剿”被迫停止。但是军政委员会此时忽视了利用此一良机发展游击战争,而集中兵力截击国民党军人粤部队。8月,“两广事变”结束,人粤国民党军返回闽西,又开始了第四期“清剿”。10月,国民党军第3、第92师调离闽西,粤军第157、第158师进入闽西。11月,以粤军为主,又对闽西红军游击队进行第五期“清剿”。军政委员会集中4个支队在永定陈东坑和上杭中华山抗击粤军,虽然毙伤粤军200余人,而自身也受到一些损失。
  1937年初,粤军2个师再次向闽西发起进攻。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共南方工委转来的中共中央关于联蒋抗日的指示,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同时,在军事上不主动进攻粤军。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与粤军当局达成合作抗战协议。闽西红军游击队1200余人改编为闽西抗日义勇军第1支队。
  二、闽北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以4个师另2个旅和闽浙赣边区的保安团一部,共10万余人,分4路对闽北苏区大举“围剿”。其南路之独立第45旅进攻崇安县城以北的四渡桥,红军闽北军分区警卫连依托险要地形,打退了该旅从营至团的几十次冲锋,毙伤敌2000余人。后来国民党军调来2门大炮轰击,警卫连退守距大安15公里的五渡桥炮台。由于闽北军分区司令李德胜坚持“以堡垒对堡垒”和“分兵把口”的消极防御方针,致使闽北红军陷于被动地位,节节败退,遭到损失。至年底,北路之敌第21师由江西铅山越分水关进至距大安5公里之黄连坑;南路之敌推进到距大安5公里之小浆。1935年1月5日,以黄道为书记的中共闽北分区委,率领在苏区内坚持斗争的部队和党政机关撤离大安,转移到武夷山区。转移前在大安街到处埋下地雷等爆炸物,次日国民党军进入大安街,被炸死炸伤达500余人。2月,闽北分区委决定将红58团、闽北独立团、西南独立团等部合编为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卢文卿任政委,下辖3个团,共约2000人。独立师成立后即在崇安、浦城和资溪、光泽、邵武一带活动。分区委和军分区机关向江西转移,至铅山东坑时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叛变投敌,分区委书记黄道率领机关、部队连夜冒雨向桐木关方向转移,在桐木关外三港同吴先喜率领的西南独立团会合。分区委随即整顿队伍,精简机构,将分区委、分区苏维埃和军分区等机关合并组成军分区司令部,吴先喜任司令员,精简的人员编入武装部队。
  3月,国民党军对闽北苏区大举“清剿”。为了打破“清剿”,黄立贵率领独立师第1团挺进到建(瓯)松(溪)政(和)地区开展游击活动(不久,当地紧张局面缓和,遂回师崇安独立师主力分散在崇安、建阳、邵武、光泽、资溪、广丰等县,在武夷山区开展游击战争。7月,独立师第2团翻越崇安寮竹关,在金钟山伏击国民党军1个营,歼其2个连,俘虏80余人。8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军事上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向敌后挺进,创造新游击区”的方针;政治上允许“白皮红心”的做法,争取保甲长和大刀会;经济上改打土豪分田地为筹款、减租减息。会后,独立师分三路向外线突击。国民党军随即组织优势兵力'“追剿”。11月,闽北独立师主力在上饶县甘溪附近的伏击战中歼灭国民党军200余人,缴枪200余支。在此期间,挺进闽东北的独立师部队,曾在当地同情革命的大刀会武装配合下,歼灭国民党军2个营,到1936年春,建立了以建瓯迪口为中心,包括建瓯、松溪、政和、古田一带纵横50公里的游击根据地,部队扩大到2000余人。
  1936年1月底,中共闽北分区委令黄立贵率领独立师第1团主力从建阳出发,向闽东挺进。2月间,在与尾追的国民党军新编第11师周旋中,于建阳界首镇附近歼其500余人,并击伤其师长,迫使该师停止追击。随后,又在屏南上楼村冲破国民党军第56、第11师的包围,歼其1个营又2个连。当月进至闽浙边界的洞宫山地区,同在当地坚持斗争的闽东独立师会合,打通了闽北、闽东两个游击区的联系。4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同闽东特委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赣省委,黄道任书记。但闽北、闽东独立师仍分别在各自的地区独立活动。闽赣省委将原闽北分区委所辖地域划分为4个游击分区,独立师下属3个团也改编为4个纵队。至年底,闽北游击区扩大到东起松溪、政和、古田,南至顺昌、将乐、泰宁,西到资溪、贵溪,北到信江的10余个县地区,全区游击队发展到6个纵队,3000余人。
  1937年初,国民党军又以4个多师和1个保安团向闽北游击区进攻。由于有的游击分区领导人急于打退敌人的进攻,集中兵力硬拼硬打,使红军游击队遭到较大损失。2月,独立师第4纵队在光泽北部柴家村被国民党军第52师包围,闽北军分区司令员吴先喜阵亡,部队伤亡很大。第1纵队在抗击国民党军进攻中也遭受很大损失。为此,闽赣省委命各游击分区的部队转入山区分散隐蔽活动。国民党军采取“驻剿”与“搜剿”相结合的办法,将游击区分割包围,严密封锁,并派大量便衣四处侦察,使红军游击队的活动陷人极端困难的境地。独立师师长黄立贵率领1个营在邵武、顺昌、建宁、泰宁一带活动,被第76师2个团前堵后追,该营即分散以排为单位活动。黄立贵带1个排转移近2个月,仍未甩掉敌人。7月13日被围困于邵武梧桐际村,突围时黄立贵不幸牺牲。闽赣省委转移至光泽与建阳边界的猪母岗高山上,被第75、第76师围困达2个多月,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被迫将进攻闽北的第3、第75、第76师撤走,形势才渐趋好转。
  9月,闽赣省委就抗日合作问题与国民党军当局进行谈判,达成了双方停止军事行动的协议。但国民党军仍在崇安、建阳、邵武一线继续对红军游击队进行封锁和进攻。闽北红军独立师进行自卫还击,迫使国民党军停止进攻。这时,闽北红军尚存800余人,改编为闽赣边抗日义勇军。后整编为新四军3支队第5团开赴皖南。
  三、闽东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中共闽东特委以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留下的200余名伤病员和闽东独立第2、第13团为基础,成立闽东独立师,冯品泰任师长,叶飞任政治委员,辖3个团,共1000余人。同年底,国民党军调集新编第10、第87师和第78师1个团,共8个团的兵力,在5个保安团的配合下,对闽东苏区大举进攻。1935年1月13日,闽东特委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保存实力,坚持长期游击战争的方针。15日,闽东独立师在福安彭家山伏击尾追之国民党军新10师4个团,激战一昼夜,毙伤国民党军约500人,自身伤亡近200人。随后,国民党军援兵到达,独立师分两路转移,师部率第1、第2团北撤寿宁;第3团撤往福安东部开展游击战争。2月3日,第3团团长游聚坤以开会为名,收缴全体干部武器,叛变投敌,并带领保安团包围驻地,致使第3团被瓦解,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被杀害。2月下旬,独立师第1、第2团从寿宁绕道政和向宁德转移,于宁德边界的官岭被国民党军包围,突围时伤亡严重,副师长赖金彪牺牲,突围后仅剩150余人(一说400余人),撤往宁德梅溪隐蔽待机。至3月底,闽东苏区全部被国民党军占领,各县独立营、游击队大部损失,闽东独立师余部分散在福安东区、周墩、溪边和宁德坑头、梅溪一带,闽东特委成员大部牺牲,形势非常严重。
  1935年4月,国民党军认为闽东红军已被消灭,大部正规军陆续撤离闽东,剩下新10师和保安旅等部队留驻闽东。在此情况下,闽东独立师余部积极开展游击战,范式人带领一部向福安北部发展;叶飞率领师部特务队在宁德桃坑消灭国民党军1个连后,又与许旺领导的霞(浦)(福)鼎游击队在霞浦西北部的大湾村会合,将霞鼎游击队近300人编为闽东红军独立师第4团。4月10日,闽东独立师第4团和独立师特务队在福鼎梗岔头(槟〓岔)设伏歼灭国民党军100余人;阮英平带领独立师80余人和宁德游击队20余人在宁德地区积极活动。随后,恢复了一些老区,并开辟了闽浙边和宁屏古新区。5月底,叶飞在福(安)寿(宁)间的含溪召开闽东党组织主要干部会议,重建中共闽东特委,叶飞任书记。不久,特委得悉2月间中共中央给苏区中央分局几次指示的精神,提出了“坚持游击战争,恢复苏区,波浪式向外发展新区”的方针,并将独立师400余人编成3个纵队,分别在宁德、罗源、古田地区,福安、福鼎、霞浦地区,福鼎、平阳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此后,各地区游击战争接连取得胜利,消灭了部分保安部队和民团,闽东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有了较大发展,各县普遍建立了独立营、团或游击队。
  10月上旬,刘英、粟裕率领挺进师余部由浙西南进入闽东,在寿宁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独立师一部会师,随即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11月,国民党军增兵闽东,以6个团兵力在福鼎至寿宁、霞浦至福安部署了两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游击队围困在福鼎、寿宁、霞浦、福安四县之间,尔后进行“清剿”。为突破敌人围困,刘英、粟裕率挺进师由闽浙边界向东北行动,进入浙南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叶飞率闽东独立师攻克国民党军外围据点,经古田、闽清、闽侯,直逼福州,破坏了国民党军的“清剿”部署。1936年2月,国民党军又以第56师等部队,从霞浦、福鼎,经浙江桥墩门、丽水、龙泉至庆元,重新布设封锁线。闽东特委命福鼎、寿宁等边区游击队在政和、寿宁边界牵制国民党军,令闽东独立师第1纵队(陈挺纵队)随同挺进师行动,转向外线作战。在反封锁作战中,红军游击队采取夜间行军,长途奔袭,快速猛进,外围歼敌的办法,先后袭击了宁德洋中、连江透堡、闽侯下寮、庆元高山、景宁沙湾、龙泉黄村等国民党军驻地及霞浦县城。经2个月奋战,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至1936年春,除恢复闽东部分老区外,还开辟了南至福州附近,北到龙泉、青田、庆元,西至政和、屏南、古田的许多新游击区。
  1936年冬,闽东特委得到中共中央“八一宣言”,随即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1937年春,又将闽东苏维埃政府改为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同时向当地国民党当局提出合作抗日的建议,取得了闽东各界人士的同情。但是,国民党当局在“西安事变”后仍采取北和南打的政策,继续对南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1月上旬,国民党军继续增兵闽东,以4个多师正规军和部分保安队对闽东红军游击队进行“分区进剿”。这次“清剿”除采取移民并村、堡垒封锁外,还用斩首、分尸、挖心、剜割、火刑等残忍手段大肆杀害红军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制造白色恐怖,企图在2月15日前“肃清”闽东红军游击队。由于内部肃反错杀了一批骨干,独立师第3纵队又调往闽北,削弱了红军力量,加上内奸、叛徒的破坏、暗杀,红军游击队遭到较大损失,原有游击区几乎全被国民党军占领。闽东特委和独立师主力转移到宁屏古山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度过了难关,保存了革命力量,并以速战速决的战法,先后袭击古田松洋、西洋和宁德七都、八都的国民党军。二月以后,由于中共中央提出了合作抗日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以及全国政治形势的压力,国民党军不得不停止对闽东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并陆续撤出正规部队。此后闽东革命形势开始好转。至年底,闽东“国共”和谈成功,红军游击队集中时,还保留了1300余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2支队,随后改编为新4军3支队第6团北上抗日。
  四、闽南游击战争
  1934年底,国民党军先后调集4个多师以及地方民团对闽粤边苏区进行第一期“清剿”,重点进攻(南)靖(平)和(漳)浦苏区。1935年初,中共闽粤边特委决定避敌锐气,突围到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闽粤边红军主力——红3团,除留小部兵力与地方赤卫队坚持在靖和浦苏区斗争外,大部转移到漳浦、云霄交界的梁山和云霄、平和、诏安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红3团主力到外线后,不断袭击敌人。4月,攻下平和之郭坑、松湖、乌仁坑等地,开辟了通往闽西的游击区。6月,与闽西红9团在平和之三坪胜利会师。红9团南下闽南,歼灭了不少国民党军,为开辟闽粤边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至7月,红3团各部先后打下平和的南胜、五寨,云霄的何地、马埔圩,诏安的金溪圩,漳浦的杜浔、过洋、枫林、院前等地,开辟了多块游击根据地。9月,卢胜率领红3团一部,与从潮(安)澄(海)饶(平)根据地进入乌山地区的红3大队会合,两部红军合编为闽粤边红军独立营,在云霄、平和、诏安边界地区坚持游击战争。至年底,重建了(南)靖(平)和(漳)浦游击根据地。
  1934年底,国民党军第9师26旅及地方民团一部向安(溪)南(安)永(春)红军游击根据地进攻。在安南永根据地的红军闽南游击第2支队一部,由尹林平、李剑光率领于1935年3月间转移到晋南地区,协助晋(江)南(安)同(安)中心县委组建红军闽南游击第3支队,并与第3支队协同作战,智袭晋江砌坑收粮队;另一部由彭德清率领到安(溪)南(安)同(安)边区开展游击活动。5月,第2支队与国民党军1个团和保安团1000多人在高田发生战斗,歼敌30余人。为保存力量,游击队分三路转移到安溪、南安边境和永春、安溪芸溪一带活动。7月,国民党军对安南永、安南同等地的红军游击队进行分区“围剿”。游击队不断受到国民党军追击、包围,有的领导人牺牲,有的领导人叛变,队伍伤亡、损失较大。10月,游击队余部根据当地中共组织决定,转入分散隐蔽活动。
  1935年10月,国民党军第80师及2个保安团对靖和浦、云和诏根据地发动第二期“清剿”。红军游击队时而化整为零,分兵发动群众;时而集中机动,抓住战机打击敌人,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挨打地位。1936年1月,红3团集中2个连兵力,袭击了南靖洋尾,歼灭保安队30余人,缴枪32支;红军独立营在地方赤卫队配合下,进袭金溪圩附近的园林灰寨,毙伤敌200余人。2月,国民党军第80师和保安团共7000余人“进剿”乌山根据地。红军独立营进入大山与敌周旋。国民党军连续“清剿”14天,一无所获,不得不撤走。这时,闽粤边特委根据当面敌情及中共中央对时局的主张,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并在闽粤边广大地区建立抗日救国会、抗日自卫军等群众抗日组织和武装,争取了许多壮丁队成为抗日自卫军,还在靖和浦、云和诏两游击根据地普遍建立人民抗日义勇军(即区游击队)。7月,又将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红军闽南抗日军第1、第3、第5支队。8月,粤军157师和158师一部对闽粤边游击区举行“清剿”。红1、3支队避敌主力,分路出击,在靖和浦、云和诏和闽粤边境拔除了许多反动据点,并于9月3日袭击云霄县城,迫使其回援,打破其“清剿”。至年底,闽粤边各游击区范围扩大到南至广东的潮安、澄海、饶平边界,北迄漳州城郊,西与闽西游击区接近的广大地区,红军游击队(包括入民抗日义勇军)已发展到1300余人。1937年初,红3支队在马口桥美山附近伏击粤军第157师1个连,毙伤其30余人。由于只在内线作战,红军游击队处于被动地位,2月在南靖坪山、3月在平和西崎的战斗均失利,部队伤亡不少。
  1937年6、7月间,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何鸣在同驻闽南粤军当局进行停战谈判时,丧失革命警惕性,轻率答应将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保安独立大队,归粤军第157师指挥,并于7月16日将红军游击队700余人(①张鼎丞《为闽南红军请命》,福建档案馆编《福建军事斗争史料选编》第633页。)带入漳浦城内接受点验,结果被粤军缴械。接着特委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逃出漳浦城的红军游击队近百名干部战士,在特委常委何浚领导下重建红3团,卢胜任团长,王胜任参谋长。9月,谭震林率闽西红军1个排到闽南,为重建的红3团解决武器、粮款等问题。至年底,部队又发展到300余人。
  五、闽中游击战争
  1934年夏,福清、莆田两县中共组织分别组建了工农游击队福清大队、莆田红军游击队,在福清西北部和莆田北部山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5月,新的中共闽中特委成立,将这两支游击队分别改为闽中工农红军游击第1、第2支队。红1支队在福清、闽侯、永泰、莆田交界的罗汉里山区开辟根据地。他们首先收编清除了当地的三股土匪,接着袭击莆田大洋、福清一都、闽侯大义等地的民团,歼敌100余人,缴获了一批枪弹,并于11月在东山寨击溃了前来“围剿”的保安团2个连,巩固了罗汉里根据地。红2支队在莆田、仙游、永泰交界的常太山区开展抗捐、抗税、抗租、抗粮的“四抗”斗争,打击国民党基层政权,建立了常太根据地。
  1936年2月24日,红1支队在福清、闽侯交界的相思岭下设伏,截获国民党运载钞票的汽车,俘虏福建省银行副总经理韩疆土等要员,缴获现金200余万元。当月底,福建国民党当局即调集正规军、宪兵、保安队等3000余人,大举“围剿”罗汉里根据地。红1支队150余人分成小分队,与强敌周旋于高山密林之中。3月下旬,驻莆之第9师25旅49团2个连和保安团、民团500余人,也“进剿”常太游击根据地。红2支队一部转移到莆田、永泰交界的广业地区隐蔽,一部南下沿海,潜人敌后,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迫使“进剿”军回撤,再返回常太根据地。4月,红1支队向莆田、永泰交界地区转移,后根据中共闽中特委决定,向常太根据地靠拢。6月,红1、2支队在常太际川会师。随后,这两支红军游击队合编为闽中抗日救国义勇军第2支队,吴德标任司令员,刘突军任政治委员。
  1936年7月,国民党军第80师239旅接防闽中,该旅即派3个连兵力会同省保安团、县自卫队共500余人,分3路进攻常太根据地。采取步步为营,焦土政策,对常太地区进行包围。游击队则发动群众,坚壁清野,转战于各个山头。由于国民党军长驻不退,中共闽中特委遂决定将部队撤至莆田、永泰交界的山溪、后溪一带,开辟新区。9月,永泰县保安队1连进犯山溪。游击队夜间对其袭击,歼其一部。1连大部逃回。10月上旬,莆田、永泰两县保安队再次进攻红军游击队驻地一一山溪寺,游击队预先埋伏在山溪寺周围山上,突然对其攻击,保安队损失惨重。中旬,国民党军第478团纠集莆田、仙游、永泰三县保安队共500余人,分3路包围山溪地区。为了保存实力,红军游击队再次转移,主力撤往宁里、旗插安一带隐蔽,另一部重返常太地区。为了扩大政治影响,戳穿国民党“闽中红军已被肃清”的谎言,红军游击队于11月23日夜,由刘突军、吴德标率领40余名精干队伍,一举歼灭了福清琯口民团,并打电话给福清县政府,声称:“共军1000多人攻占琯口,即将进攻福州”。使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宣布福州戒严3天。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闽中特委即以群众团体名义多次通电福建省国民党当局,要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1937年2月,闽中特委被叛徒出卖遭到破坏,刘突军等即组成中共闽中工委,继续领导闽中抗日义勇军坚持斗争,积极推动同闽中国民党当局联合抗日。至9月,闽中工委与莆田国民党当局达成协议时,闽中抗日义勇军已有200余人。
  六、海上游击战
  中共闽东地方组织为了配合陆上游击战争,依靠沿海船民,于1934年春前后组织了三支海上游击队,开展海上游击战,进行筹款和建立海上地下运输线。
  福鼎海上游击队,于1934年5月配合闽东红军独立团攻打秦屿镇。游击队从海上迂回包围,牵制守军兵力,使独立团一举击溃守军1个连,占领了秦屿镇。1935年2月6日,又配合闽东独立师特务队奇袭沙捏海关水警队,歼灭水警1个排,占领了沙埕港。福鼎海上游击队以秦屿、大嵛山岛为根据地开展海上游击战,并在沙埕、秦屿等地向盐商、茶商征税,先后筹集2万银元支援陆上武装斗争。
  以霞浦西洋岛为根据地的红军闽东独立第2团海上游击独立营,于1934年4月两次攻打三州、石湖、大京等地民团。10月,于西洋海区先后袭击国民党海军舰只和入侵的日本艇船,毙伤国民党军“通济”号舰士兵数名,迫使海军艇船不敢轻易进入西洋海区。1935年2月,中共连江县委和红军西南团200余人被迫转移到西洋、浮鹰岛,与霞浦海上游击独立营会合。随后,国民党军第87师2个团及民团1000余人在海军陆战队、舰艇、飞机的配合下,进攻西洋、浮鹰。因众寡悬殊,这两支红军游击队遂被打散。
  连江海上游击总队,于1934年4月成立后,即配合红军独立第13团进攻黄岐镇。总队长枪队扼守海岸要点,阻敌援兵;短枪队协同13团包抄民团团部,迅速占领了黄岐。6月,又配合13团攻下国民党军第87师在官岭的三座碉堡,拔掉黄岐半岛腰部敌人据点,巩固了连(江)罗(源)沿海苏区。连江游击总队为建立筱埕至福州的海上交通线,先后扣留了“祥安”号客轮和“万茂”号汽轮,经过争取工作,“祥安”、“万茂”成了闽东红军海上的地下交通船,从福州向闽东苏区秘密运送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医疗器械、药品。霞浦海上游击独立营也在马尾建立了交通站,以运冰贩鱼作掩护输送军用物资。1934年8月,这两支海上游击队组织民船,将沿海五六百名红军伤病员及时转移到红军后方医院。
  第四章 抗日战争
  第一节 厦门抗战
  厦门是闽南的门户,是吴淞、黄埔之间又一要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素为外国侵略者所觊觎。民国26年(1937)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军即图谋占领厦门作为海军基地,以便与台澎相呼应,控制台湾海峡交通线。9月3日,日舰三艘闯人厦门外港,炮击白石头、胡里山炮台和曾厝垵海军飞机场。中国守军开炮还击,击沉日驱逐舰“若竹”号,余舰在日机掩护下撤逃。这是中国军队于抗日战争中在东南海域首次击沉日舰。10月23日,日军一部袭占厦门港外的金门岛。此后,日本侵略者以金门为据点,不断派机、舰轰炸和炮击厦门,并对厦门沿岸实施水文侦察,为侵占厦门作准备。民国27年春,为配合进攻武汉,日军决定占领厦门和广州,“企图遮断我国际供应”(①包遵澎《中国海军史》第1030页,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0年版。)。
  厦门守军为陆军第75师223旅445团、师属炮兵营一部及海军厦门要塞守备队2个中队,分别由厦门警备司令部、厦门要港司令部指挥。第75师副师长兼厦门警备司令韩文英对所属的部署是:以第445团第3、第2营分别担任高崎至何厝、何厝以南至市区一线前沿防御;以第1营为预备队,机动作战;师属炮兵营一部配置在胡里山海神庙附近。(②赵康侯《七十五师福建抗战记》,见《福建文史资料》第十一期。)。海军要港司令部所属守备队据守胡里山及盘石、白石、屿仔尾等炮台,并在霞边、香山设临时炮台。其阵地设施,除要塞炮台为永久性工事,重要地段筑有部分土木结构的半永久性工事外,其余均为野战工事。
  5月3日夜,宫田威武率领第2联合特别陆战队4个大队(相当于营)3000余人,(③即鬼冢、福岛、志贺、山冈带领的4个大队,见民国《厘门市志》大事记附:陈通《嘉禾沦陷记》和吴振西《厦门陷敌始末》。)分乘4艘运输舰由佐世保南下,在台湾海峡与海军少将大野一郎率领的第4舰队(①《国民革命战史》(蒋纬国总编,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印行)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四卷第89页为“日军第14舰队”。据《侵华日军序列沿革》(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67~69页,侵华战争初期日军仅有海军第2、第3舰队,1937年10月组成中国方面舰队时,增编了第4舰队,故应为第4舰队。)部分舰艇汇合后,于9日驶抵金门料罗湾。10日凌晨,日舰11艘掩护数十艘汽艇,由大、小金门之间的水道驶进厦门五通海面。3时许,日军以18架飞机和舰炮对厦门东北前沿炮台、步兵阵地进行轮番轰击。香山、霞边两炮台守军浴血开炮还击,因无高射火器,日机、舰炮火力猛烈,“香山炮位全被毁,霞边牺牲尤巨,全台员兵只剩一人”(②杨立本《中华民国海军史料》第358页,海洋出版社1987年版。)。4时30分开始,日军近2000人分别从凤头至泥金、何厝海滩登陆。45团第3营奋起抗击。该营在日军火力准备时伤亡较大,兵力、弹药不足,在日军登陆兵多次强攻下,逐次后退。从五通登陆的日军于5时许突破泥金阵地,7时进攻高林、湖边、鸡山一线要点。守军顽强抵抗,至8时,第9连几乎全部阵亡。从何厝登陆的日军,6时攻占前埔后转向金鸡亭方向发展。守军预备队1个连乘车增援前沿,途中遭到日机的轰炸,伤亡过半,第223旅参谋长楚怀民(一作仁)牺牲。随后,第3营余部退至云顶岩、金鸡山、江头一线,与预备队营继续组织防御。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向江头推进,守军和江头镇警察、壮丁队阻击失利,11时30分,江头及其附近交通要道被日军占领。15时,日军200余人由江头进犯莲坂、梧村,市区警察、保安队、壮丁队组织增援,与守军共同苦战3小时,伤亡惨重,忍痛后撤。当日下午,日军舰艇突破守军炮台封锁线,进入厦门港口,控制了港区。
  11日凌晨,守军利用夜晚日机无法起飞,组织向莲坂反击,夺回部分阵地。(③一说陆军449团2营从角尾来援,收复莲坂。据赵康侯《七十五师福建抗战记》回忆,225旅所属449、450团驻守漳浦以南沿痗,角尾属223旅446团防区,该团始终未接到增援厦门的命令。)拂晓,日军1000余人在飞机掩护下,从江头、金鸡亭两个方向向莲坂合击,守军不支,退守美仁宫。9时30分,日军攻占美仁宫,逼近市区。同日上午,日机集中轰炸厦门东部前沿阵地,一部日军又由“厦门口外海边之黄厝、塔头登陆,围攻白石炮台,另有驱逐舰3艘、炮舰2艘向该台正面猛烈攻击”(④《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作战时期》第二编(三)第41页,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台湾1989年出版。)。守军445团第2营和海军炮台官兵奋勇应战。“10时30分,胡里山、盘石两台及白石炮台均被围攻,各台员兵坚决死守,抗战尤烈,卒因弹尽援绝,伤亡惨重,同时敌机数十架分途狂炸”(⑤陈绍宽《海军抗战纪事》第20页,见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76年台湾出版的《海军抗战事绩》。)各台相继失守。守军遂退人厦门大学、南普陀和虎头山、镇南关一带,据险固守。16时,日军90余人乘坐水上飞机降落筼筜港,从浮屿角登陆,与厦门港、美仁宫的日军相策应,围攻厦门市区。市区的壮丁、义勇、常备大队、武装警察进行总动员,分布于各街道、路口,与日军展开巷战。黄昏,市区沦陷,是夜,守军余部分别向集美、排头、嵩屿、鼓浪屿撤退,东部未能撤走的继续在南普陀、虎头山顽强抗击,直至12日弹尽,全部殉难。13日,日军将搜捕到的中国士兵、壮丁、警察,集中在轮渡码头枪杀,推尸海中,惨不忍睹。
  是役,厦门军民击毙日军280余人,击落日机一架;守军、保安队、武装警察、壮丁阵亡和群众遭到日军杀害者约7000人。(①驻闽海军军事编纂室《福建海防史》第333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据《七十五师福建抗战记》载,445团阵亡800人以上;《嘉禾沦陷记》载,仅禾山死难民众有名的达500余人。)
  第二节 福州抗登陆作战
  日军占领厦门后,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福州地区。民国27年(1938)5月13日,日舰开始炮击闽江口两侧的梅花、黄岐、北茭等地。随后日机不断来袭,“迄31日及6月1日,我扼守闽江口担任封锁任务之‘抚宁’、‘正宁'‘肃宁’各艇,均先后被炸沉没,在南港停泊之‘楚泰’舰亦被伤”(②《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一对日作战时期》第二编(三)第41页,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台湾1989版》。)。民国28年5、6月间,日机频繁轰炸海军马尾要港司令部及其所属学校、医院、陆战队营舍和闽口要塞各炮台,并派汽艇进窥长门和福斗(今粗芦岛)、壶江封锁线,均被守军炮火击退。6月27日,日军陆战队一部袭占闽江口外之川石岛。此后,日军除不时派飞机轰炸闽江口要塞阵地外,还以川石为据点多次派汽艇进犯福斗、壶江、琅岐各岛,均被守军陆战队和闽口要塞炮台击退,日艇先后被击沉1艘,击伤2艘。
  民国29年下半年,日本为准备“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加紧对国民政府诱降,妄图早日结束在中国的战争。11月,日蒋秘密谈判未成,日本遂决定再向国民党军施加一些军事压力。国民政府在厦门、广州沦陷后,东南沿海主要对外补给线被切断,但仍能以宁波、海门、温州、福州等小型港湾输入物资。为此,日军大本营于民国30年2月决定实施东南沿海封锁作战。3月制订了“福州作战——C4号作战”(③《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摘译自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一书)第62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计划。其兵力编成及任务区分:陆军为华南方面军所属第48师团、第18师团之佗美支队(4个独立步兵大队)和近卫师团第三联队之多贺大队,共12000余人。48师团主力从连江登陆,夺取福州和马尾;佗美支队从长乐、福清登陆,切断守军退路;多贺大队攻占闽江口岛屿,并扫荡附近各炮台;达成任务后,佗美支队、多贺大队返回原驻地,48师团坚守福州、海口及沿海要地。(④《中华民国史料丛稿•译稿》第五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第三卷第二分册第114页,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海军为中国方面所属第2遣华舰队,各型舰只30余艘、汽艇70余艘,负责输送、掩护陆军登陆作战。空军为台湾第一飞行集团所属第4飞行团,飞机30余架,负责航空兵火力准备和掩护陆军作战。
  福州守军为陆军第100军之第75、第80师及海军陆战队第4团,连同地方保安部队,共33000人,由第100军军长兼福州警备司令陈琪统一指挥。其部署是:以第75师3个团担任福清至宁德一线海防,其224团位福清、长乐,223团位连江,225团位宁德;以第80师一部协同海军陆战队扼守闽江口及闽江下游两岸;以第80师主力为预备队,配置于福州近郊。
  民国30年4月18日,日军登陆船团冒强风巨浪驶抵闽江口海域集结,30余架飞机随即对福州及闽江口两侧地区进行轮番轰炸。19日拂晓,日军第一梯队在海、空军火力支援下实施突击登陆。佗美支队一部1000余人,从梅花、漳港两地登陆。守军224团1营两个连在前沿阻击,伤亡惨重,被迫后撤。日军继而攻占金峰该营主阵地,并乘胜向长乐方向追击。1营机枪连在沟东观音洞设伏,以猛烈的火力杀伤追击的日军。日军后续部队随即将观音洞包围起来,以飞机对该连阵地进行反复轰炸,步兵频频攻击。该连官兵顽强抵抗,全部阵亡。日军于16时占领长乐县城,当晚进占营前。佗美支队另一部1000余人在松下至海口一线上陆。松下南坡农民、国民兵分队长陈俊盛和水警队分队长程文龙带领国民兵、水警百余人在鹿山据险抵抗,打退日军先头分队,击毙日兵9名,后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反扑,国民兵、水警大部伤亡,陈俊盛负重伤,不甘被俘受辱,举枪自杀,壮烈献身。守军224团2营于海口镇附近组织抗击,至9时无力支持,逐次后撤。日军于中午占领福清县城。224团团部及2营由李梅退至东张一带,准备反攻。48师团一部2000余人,由大小澳、百胜、东岱、浦口一带登陆,当日攻陷连江县城。守军223团阻击未能奏效,分别向连江西北、琯头退却。是晚,日军500余人袭击罗仑,223团主力又连夜向丹阳后撤。多贺大队进犯闽江口之福斗、琅岐两岛。守岛海军陆战队2个连在獭石、电光山、烟台山、金牌各炮台火力的支援下奋勇抗战。福斗陆战队连与登陆兵苦战三小时,大部“壮烈牺牲,生还无几”(①《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篇——对日作战时期》第二编(三)第41页,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台湾1989年出版。)。琅岐陆战队连于吴庄一带屡挫登陆兵,后因支援炮火中断,该岛遂告失陷。由梅花、大澳登陆的日军各一部向闽江口迂回,闽口要塞各炮台受到严重威胁。15时,陆战队第4团3营在下岐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团长陈名扬临阵脱逃,副团长周嘉惠阵亡,双方伤亡甚多。与此同时,日驱逐舰三艘向川石芭蕉尾驶进,川石日军也开出汽艇四艘,协同行动。守军各炮台待其进入有效射程内,“合力向之猛击,伤其驱逐舰一艘,沉其汽艇两艘于壶江附近,其余舰艇相率退至芭蕉尾”(②唐擎霄《中国海军抗战之鱗爪》第6页,见《海军抗战事绩》,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台湾1976年出版。)。日军攻占下岐后进逼长门,长门炮台处于被围之中。守军见危局无法挽回,遂炸毁火炮,用步兵武器分守各要点,进行最后抵抗。后因日机轰炸,阵地被毁,才于18时突围,向东岐炮台集中。当晚,日军占领琯头。
  20日。福清方向,224团副团长司马良率领第3营及团直步炮连、2营机枪连,于凌晨向福清反击,拂晓受阻于西郊,又遭日机轰炸扫射,官兵伤亡很重,不得不退回东张。长乐方向,日军由营前经峡南渡乌龙江,沿南台岛向湾边推进,切断福州与永泰之间的联系。连江方向,223团主力与225团1营展开于连江北部的三岗、莲花山一带,准备向连江、潘渡反击,后遭日军炮击,又退往朱山。连江日军主力遂沿大路逼近汤岭,另一部经梅岭向宦溪推进。第80师为阻止日军进入福州,以238团进至宦溪,239团进至黄土岗、龙潭山一线,准备阻击日军。闽江口方向,马尾要港司令部抽调驻马尾的两个陆战营,于黎明前沿闽江北岸东进,扫清塘头、竹岐等处零星日军后,向琯头的日军反击。双方激战多时,各有伤亡。嗣后因日机轰炸,陆战队受挫,日军进逼东岐。集聚在东岐炮台的陆战队及各炮台官兵分守炮台及背后山地各要点,拼力抵抗。(①杨立本《中华民国海军史料》第262页,海洋出版社1987年出版。)随后,日军后续部队陆续到达,攻势凶猛,东岐炮台又陷落。马尾要港司令部为掩护福州和保障闽江下游的行动自由,将陆战队兵力集中于马尾、红山、闽安一线,竭力固守。
  21日,沿闽江北岸西进的日军一路沿江指向闽安,一路迂回进攻马尾。陆战队分头迎击,重创来敌。当战局略有转机之际,马尾要港司令李世甲却奉令后撤,陆战4团遂从鼓岭转移,向寿山西撤,马尾沦陷。从大北岭进犯的日军主力3000余人,与80师2个营激战后,突破汤岭,占领宦溪。80师主力尚未与日军接触,就撤往福州西北山区。当日晚,日军进占福州城区。至此,福州及其沿海各县全部沦陷。
  此役,毙伤日军800余人,守军伤亡、失踪9000余人,其中阵亡2505人。福州沦陷如此之快,守军伤亡如此之大,系福建军事当局奉行“有限度抵抗”方针的后果。战斗打响后,第100军不但没给前沿以应有的支援,反而于第二天就致电军令部要求“转进第二线大湖大穆阵地”(②《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三天即下令后撤,致使日军顺利占领省城。
  第三节 大湖战斗
  民国30年(1941)4月21日福州沦陷,23日,国民政府军政部第13补充兵训练处(③补充兵训练处为新兵训练机构,没有直接参战任务。)处长李良荣请缨出战。福建省主席兼第25集团军总司令陈仪电请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批准,委任李为第25集团军第1纵队司令,担任闽江北岸抗战任务。4月底,李良荣率领刚装备起来的补充兵训练第6团(下称装备团),于南平誓师后,开赴福州西北的江洋附近,待机歼敌。该团为从福建和江西、湖南征集不久的新兵,军士(班长)多是从福建各地招考人伍的知识青年和陈嘉庚推荐回国训练的爱国华侨青年,抗战热情较高。全团1500人(④一说2850人。按当时步兵团编制,以1500余人较为可靠。),编为三个营和一个迫击炮排,武器装备远不如正规团。
  日军占领福州后,继续向西郊桐口、徐家村一带推进。附近的甘蔗、关源里是双方经常出入的活动区。日军为巩固福州外围阵地,进而窥视古田、南平,命铃木岭三大佐率领一个加强联队,向福州西北大湖地区“扫荡”。该部日军分两路进击,一路由大小北岭沿山推进;另一路1000余人(①一说4000余人。日军联队相当于团,编制人数2000余人,又分两路行动,似不会有4000余人,故采1000余人说法。),于5月21日晚乘28艘汽艇溯江而上,从白沙登陆后向北运动。李良荣得知日军从白沙登陆,即以装备团第3营为前卫营,从江洋南下阻击。23日凌晨,前卫营尖兵连(第7连)进至秦洋村与日军先头部队遭遇。秦洋村位于江洋西南,白沙东北,是群山中的小盆地,附近的漈头顶为该地的制高点。尖兵连抡先夺占漈头顶,日军乘尖兵连立足未稳,集中兵力向峰顶猛攻。尖兵连居高临下,不断以火力杀伤日军。激战数小时,日军后续部队赶到,遂以一个大队兵力包围漈头顶,在4门山炮、6架飞机掩护下向尖兵连冲击,由于地形对其不利,未能奏效。此时,尖兵连与前卫本队失去联系,连长许祖义命2个排固守高地,自率1个排乘隙冲下山与本队联系。日军措手不及,于该排突围后才抽调百余人追击,因山路崎岖复杂,未追上。日军分兵后,留守漈头顶的两个排未再受到攻击。黄昏,日军解围漈头顶,绕道窜往大湖。
  秦洋遭遇战发生后,李良荣和装备团团长肖兆庚率领后续部队赶到。李决定让尖兵连继续牵制日军,待其精疲力竭再诱其扑向大湖,将其各个击破。为此,把装备团主力隐蔽在战场侧后,准备适时向大湖转移。并令前卫营不要暴露主力,让尖兵连单独去打。但前卫营第8连已占领附近另一个山头,受到另一部日军的攻击,因伤亡惨重而败退。装备团主力遂向大湖东南转移,前卫营余部向大湖以西转进,并于转进途中设置疑阵,造成守军战败向古田撤退的假象,以迷惑日机侦察。此时原退到福州北部山区的第80师,闻知日军从大小北岭和沿闽江北岸进行大包围时,已再次转移到古田地区。从白沙进犯的日军认为当面守军主力已被击败,而且在秦洋战斗中已疲惫不堪,便急速向大湖集中。从大小北岭进犯的日军,途中未遭抵抗,已先期抵达大湖地区。驻大湖的陆军第100军军部于日军到达前转移到雪峰以北地区。
  大湖位于江洋西北,是福州、古田之间一较大的山间盆地,盆地内散布着几个小村庄,有石路北通古田、南达福州,东南有一被破坏的公路通白沙。两路日军在大湖汇合后,主力驻在郎官村,其余分驻后塘、大湖厝、大湖店各村。其前沿警戒侧重于西北雪峰寺方向,不断派部队警戒巡逻,并向雪峰寺炮击;在其东南通往寨上村路口,及东北三岔路口仅各设一哨所,通往江洋的寨上村及其隘口寨头门(又称寨上关)却不设一兵一卒。24日晚,装备团主力从江洋向大湖运动,25日凌晨进抵寨头门南坡,为防日军扼守寨头门,部队从两侧的山顶(左侧山头称“观音坐朝”,右侧称双髻山)进入北坡下隐蔽,一部占领寨上村。天刚亮,副团长郭志雄带领20余名会讲福州话的突击队,化装成农民清早下田模样,分头接近日军两个哨所,用刀解决了日军哨兵。随后,突击队员分头引导部队接近驻有日军的各村。7时许,战斗首先在“观音坐朝”山下的后塘村打响,接着各村也发起战斗。在后塘村,进袭分队堵住日军住房前后门,先大量扔进手榴弹,尔后越墙进屋与残寇拼杀,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在双髻山下的大湖厝,进击分队逐屋与日寇近战,日军一个中队大部被歼,少数被困拒降自杀。在大湖店,双方隔着开阔水田地开火,互相冲击时各有伤亡。战斗打响不到15分钟,日军就开炮向寨上村射击,盘距在郎官村的日军主力纷纷出动,双方为争夺盆地内各高地展开激烈战斗。副团长郭志雄率部向日军重机枪阵地冲击时不幸中弹牺牲,所部高喊:“为副团长报仇!”迅猛冲进阵地,消灭了日军。随后,日机临空轰炸扫射,因双方混战,日军航空火力无法充分发挥威力。战斗至14时,日军开始逐次收缩,最后,死守郎官村。装备团在连续三天战斗中消耗较大,且无援兵,无法全歼该敌,遂于16时主动撤退。第二天,龟缩在郎官村的日军狼狈逃回福州。
  此役,击毙日军300余人,装备团官兵牺牲200余人。(①双方死亡人数,各种说法差别较大。本文取许祖义《闽海三次抗日战役》(见《福建文史资料》第十一期)所载,似较准确。)从此,日军再不敢深入福州内地。大湖战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福建人民的抗战热情,南平各界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民国32年,福建省政府拨款在大湖盆地中心的尖顶山顶为阵亡官兵建立了纪念碑,将寨上关命名为“志雄关”。
  第四节大北岭阻击战
  日军为发动太平洋战争,将第48师团改隶于台湾军司令官。民国30年(l94l)9月,第48师团撤离福州,参加进攻菲律宾的作战准备。福州及其沿海各县遂告光复。民国33年(1944),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迭遭失败,运输船舶损失严重,对南洋重兵集团的海上补给困难。为此,侵华日军集中兵力,企图打通从中国东北至越南的大陆交通线。与此同时,日本大本营于7月下令,以少数兵力发动东南沿海作战,再次攻占温州、福州,并增兵厦门,以“遏止美军在该方面登陆企图,同时力图保障沿岸海上交通安全,并以之作为舰船的中继基地”(②《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摘译自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一书)第40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福州守军为陆军第80师、海军第2陆战旅第4团,以及地方保安部队。第8O师师长李良荣判断日主力可能从连江登陆,分路从大北岭和闽江北岸进犯福州,根据敌强我弱情况,决心采取间接配置,机动作战,其部署是:以地方保安部队驻守长乐、福清;以240团在连江前沿及其西北地区逐次抵抗,迟滞、消耗登陆之日军,并将其引向大北岭方向;以陆战4团担任闽江口警戒,最后阻敌于鼓岭一带;以239团驻防小北岭,相机向大北岭或新店方向反击;以238团暂时守备城区,若日军主力沿闽江北岸进犯福州,则向小北岭转移,诱其进攻小北岭,尔后配合239团实施反击;若日军主力从潘渡向大北岭进攻,则机动至大北岭阻击,协同239团反击。
  日军“第13军之第似混成旅团,于9月24日分乘6艘运输舰,在其海军掩护下,由上海出发,于26日夜进入福州近海泊地”(①《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八卷第40页,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印行。)。28日晨,日军旅团长长岭喜一少将指挥所部主力,在飞机、舰炮火力支援下,从连江定海湾和大小澳奇袭登陆(未经火力准备),一部从闽江口的长门、琯头登陆。守军第240团3营营长临阵脱逃(被在该团督战的李良荣逮捕正法),致使全营失去指挥,过早从前沿溃退。连江县城、琯头均于当日失陷。29日,占领琯头的日军沿闽江北岸发展进攻,遭到守军陆战第4团节节抵抗,进展缓慢。占领连江的日军,主力向西北推进,进逼大北岭。240团因前沿未能坚守到预定时间,主力无法展开,仓促转移,边阻击边后退,虽给日军以一定杀伤,但无法抵挡日军凌厉攻势。当晚,日军后续梯队登陆后,即连夜向汤岭(降虎)、梅洋进攻。李良荣判明日军的主攻方向后,立即调整部署,抽调239团1营和238团2营两个精锐营至大北岭接替240团担任阻击任务,将日军阻截在莲花峰以北;令238团3营向小北岭方向机动,待机配合239团主力向大北岭方向反击,攻击日军右翼;命240团就近收容整顿,准备攻击日军左翼,以夺回主动权。
  29日晚,239团1营由小北岭进至汤岭时,日军B先期到达,并占领了有利地形。该营先头连遭到日军猛烈袭击,激战后全连阵亡,日军也受重创。239团1营其余连队退守宦溪西部起伏地组织抗击。30日拂晓,238团2营由福州城区赶到,占领了莲花峰,与1营的阵地紧接相连,互相策应。当时,距莲花峰东面千余米的贡院顶斜坡已被日军占领,其前沿位于宦溪村一线,隔着起伏地与1营对峙。根据以上情况,2营在1营左侧展开,以掩护1营左翼安全,并以莲花峰土的重机枪、迫击炮火力控制1营的前方和右翼。当面日军因昨夜激战受挫,上午未发动进攻,下午后续部队到达后,连续多次向1营阵地攻击。因受莲花峰火力压制和1营的还击,均未得逞。傍晚,日军调来火炮,猛轰莲花峰,企图摧毁2营机、炮阵地,为进攻除掉威胁。由于二营阵地构筑了掩蔽工事,损失甚微,仍能以火力控制日军进攻的道路。日军白天屡次进攻不能得手,伤亡严重,遂将进攻梅洋的部队调来,进行夜间攻击。
  10月1日凌晨,日军突然发起攻击,迅速冲人1营阵地。双方混战,莲花峰火力支援未能发挥重大作用,守军又缺乏夜战经验,激战1小时后,1营阵地全被占领。不久,另一部日军又向二营左翼的4连阵地攻击,4连官兵跃出阵地与日军肉搏,也因不谙夜战,大部阵亡,阵地被占。此时,莲花峰已成为福州的最后一道屏障,该阵地由2营营部及6连、营属机枪连(欠一个排)、迫击炮排防守,全体官兵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严阵以待。拂晓,日军炮兵再度猛轰莲花峰。随后,日军步兵从正面和左侧进攻,均被守军击退。不久,一小股日军冲上并占领2营指挥所右侧小高地,对指挥所威胁很大,6连组织1个排,经两次肉搏,夺回了小高地。10时许,238团团长罗达时带领第5连上莲花峰增援。不久,日军又组织一次进攻。2营得到支援后,士气大振,再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接着,日军又对莲花峰进行二次炮击,午后炮击停止。
  此后,双方一直处于沉寂对垒状态。李良荣认为,显然是日军后援不继,前锋已损伤疲惫,无力再发起攻击。因此,拟集中238团和239团各2个未参战的营,并调陆战第4团一部兵力,从小北岭向红庙、宦溪方向反击,将日军赶下海去。李请示在南平的第70军军长陈孔达,陈以“万一失败,你师将不复存在”(①许祖义《闽海三次抗日战役》,见《福建文史资料》第11辑。),未予批准。3日15时,陈又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意图,令李良荣撤离战场,退守小北岭、大湖一线;同时令陆战4团从鼓岭转移到桐口、白沙一带。当晚,238团2营撤离莲花峰,陆战4团撤离鼓岭。4日,日军从大北岭南下,一部从福马路西进,毫无阻挡地占领福州城区。“5日,由漳港登陆之敌(伪军)陷长乐”(②国民党党史委员会《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作战时期》第二编(三)157页,台湾1989年出版。)。福州及其沿海地区第2次沦陷。此役,双方伤亡人数不详。战后,据长岭喜一说,大北岭和白马河两次战役(白马河战役见下节《闽东追击战》),日军共亡700余人。并称:“大北岭战役,我军补给不足,连旅团补给官也被你们打死,你师如再坚持一天,我军粮尽腹空,当会退下海去,(③国民党党史委员会《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作战时期》第二编(三)157页,台湾1989年出版。)据许祖义回忆,80师在两次战役中牺牲800余人。
  第五节 闽东追击战
  民国34年(1945年)4月,同盟国军队在冲绳登陆,逼近日本本土。日本于年初制订的以中国沿岸要地为外圈防御的《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宣告破产,华南及福建、浙江沿海对日本本土的防御已失去价值。日本大本营遂下令侵华日军再次收缩占领范围,其第13军为在上海、宁波集结兵力,命在福州的第62混成旅团北撤。
  陆军第80师师长李良荣发现福州日军有撤退模样,判断其向浙江北撤的可能性最大,随即作追歼、截击之准备,其部署是:以239团进攻福州及其郊区,尔后尾追北撤之日军;以238团从古田直插闽东,“截住日军退路,前后夹击,以期聚而歼之”(④许祖义《闽海三次抗日战役》,见《福建文史资料》第11辑。)。
  5月17日,239团进攻北郊五凤山日军据点。该团5连于夜间破坏其半山副防御设施后,遭到日军密集火力射击,连长及部分工兵阵亡。但进攻道路已经开辟,239团主力随即发起攻击。该据点日军约一个大队,一部被歼灭,大部逃回城里。五凤一战,打乱了福州日军的撤退计划,唯恐脱身不了,便匆忙向连江方向撤走。239团遂于18日光复福州。李良荣不待其休整,即令其一部尾追日军,大部抄小道赶到238团前头,两个团交替截击。并命240团为机动部队,殿后跟进。向连江撤退的日军于20日占领罗源,23日进至宁德和福安下白石一带。由于没料到日军这样快撤走,当238团2营前卫连从古田赶到连江通往宁德大路时,日军已经过去。该营根据群众报告,抄小路,翻山越岭北追,15时于八都附近,向日军尾部发起攻击。战斗数小时后,夜幕降临,日军反扑,以进为退,乘机脱走。该营即按团的命令,直插白马河,增援239团阻击。
  白马河是纵贯福安县最大的河流,赛岐渡口河宽水深,成了日军北撤的天然障碍。239团1营最先赶到该地,日军正在搭浮桥过渡。于是双方为争夺渡口展开激战。日军抢占了几个高地,掩护部队过河。随后,第80师各部队陆续赶到,向各高地的日军发起猛攻,日军拼死反扑,双方伤亡均重,战斗甚为惨烈。239团1营和238团2营以火力封锁渡口,杀伤了一些日兵,但因不断遭到对方火力压制,日军仍陆续从浮桥过河。待到军部支援的两门山炮运到,轰断浮桥,日军大部已经过河,仅歼其掩护部队。日军主力过河后,丢弃大量辎重物资,加速北撤,27日占领霞浦城。238团2营尾追至霞浦后返回。日军见无追兵,遂放慢北撤速度,6月5日才占领福鼎。6日又遭地方保安部队袭击,略有伤亡,8日退人浙江境内。此次追击双方伤亡人数,见第四节大北岭阻击战。
  第六节 抗日游击战
  1938年2月,福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后,中共福建地方组织根据当时斗争形势和长江局东南分局指示,在闽西南、闽北、闽东原苏区先后重建革命武装,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遵照中共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在福建制造的一系列反共摩擦事件和“清剿”,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沿海日军占领区,当地共产党组织则组建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保护群众利益。其中比较重要的战斗有:
  一、长乐琅尾伏击战
  1941年,日军侵占福清、长乐后,两县共产党组织立即组建福清、长乐游击队。6月,这两支游击队与刘润世(共产党员,长乐县国民兵团副团长)领导的队伍,合编为长乐抗日游击总队(①长乐抗日游击总队名义上属福建省保安纵队司令部,实际上归中共闽中特委领导。),下编两个大队。总队长刘润世,大队长林宝荣、陈亨源。游击总队先后在福清东北的七社和长乐南部的三溪、江田、古槐等地击退了日、伪军的“扫荡”,歼灭日、伪军数十人。
  日军为防止游击队的活动向长乐北部扩展,强迫群众在坑田至作坊的要道口上挖掘壕沟,架设铁丝网,构成一道封锁线。8月4日,日军马(尾)营(前)地区守备司令中岛(一说田中岛)中佐率日军百余人,分乘两艘汽艇至坑田东渡一带视察封锁线。林宝荣在大溪获悉后,立即率领48名游击队员,于当晚赶到琅尾港,埋伏在沿河桔林中,待机歼敌。日军在东渡伪区长、汉奸陈旺溪家里大吃大喝,直到夕阳西下,潮水初涨时,才踉跄登艇返回。当第一艘汽艇驶近桔林时,游击队5挺机枪、几十支步枪同时开火。艇上日军酒后卸装脱衣,毫无准备,顿时乱成一团。游击队乘势冲到岸边,将几十枚手榴弹投到艇上。敌艇搁浅,日军纷纷跳水,陷于泥中,成了游击队的活靶,一一被击毙。待第2艘汽艇赶到靠岸,游击队已安全转移。整个战斗约半小时,击毁日军汽艇1艘,击毙中岛中佐以下官兵42人,游击队无一伤亡。琅尾伏击战的胜利,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受到中共中央华中局的嘉奖。
  二、连江下洋伏击战
  1941年4月,连江县城沦陷后,中共下洋支部即发动群众,组织下洋抗日游击队,附近各乡不少农民也到下洋参加游击队。游击队成立后,相继截歼了由南竿塘(马祖的主要岛屿)上陆投奔塔头汉奸队的海匪,袭击驻在黄土坪、观音亭的伪军,构成了对连江日、伪军的威胁。因此,日军驻连江最高指挥官原田大佐亲率200余名日、伪军,于8月中旬某夜,乘月色向下洋进犯。下洋游击队预先侦悉敌人出动时间、路线,遂与东湖抗日游击队协同,于山岗设伏待敌。当原田骑马领队进入伏击区时,游击队突然开火,原田立即毙倒马下,另5名日兵也当场毙命,日、伪军慌忙向丹阳撤退。日军为了报复,接连三天派飞机对下洋一带进行狂轰滥炸。接着,日军百余人由塔头汉奸队领路,到下洋进行“扫荡”,进行烧杀抢掠。下洋民房被炸毁、烧毁120余间,农民被炸死、杀死多人。
  8月底,日军再次侵扰下洋乡。下洋党支部得到详细密报,即与驻在附近的陆军第107师319团联系,要求派兵协同作战。下洋南面,乌岩山与月爿山对峙,中间曲折崎岖小路是浦口、塔头日、伪军进犯必经之路。下洋游击队130余人埋伏于乌岩山,319团1个连配置于月爿山,以火力封锁路口。中午,日军前部进入游击队火力范围,游击队与国民革命军同时开火,当即击毙日军指挥官1名、士兵4人。日军稍向后退,以炮火轰击两山伏击阵地。游击队转到山后隐蔽,待其炮声一停,即从侧面向日、伪军冲击,日军溃退,驮着尸体撤回浦口。
  三、连江浦口袭击战
  1944年9月,日军第二次侵占连江,主要兵力驻在县城,另以一个中队分驻在浦口,互为犄角。中共下洋支部根据省委指示,重建下洋游击队。开始,游击队采取麻雀战,三五成群分散活动,寻歼零星活动的日军,先后毙伤日军多名。10月中旬,游击队争取南竿塘海匪张逸舟部排长祝中文等17名官兵起义,武器得到加强,首次有了一门迫击炮。民国34年1月,游击队决定拔掉浦口日军据点。游击队下属3个分队,其分工是:王多南分队负责攻取大地主藤秋云厝后的日军炮楼;陈能英分队负责掩护;李钦福分队于财桥村设伏,阻击从县城来援之敌。各分队利用夜晚秘密进入各自的位置,拂晓开始攻击。首先,掩护分队在加南里以迫击炮、重机枪向炮楼及日军住房射击,掩护进攻分队接敌。由于日军反击火力密集,进攻分队受阻,掩护分队弹药有限,仅毙伤日军5人,便撤出战斗。战斗打响后,县城日军50余人从大路来援,在财桥村头遭到设伏分队阻击,无法前进,最后扔下8具尸体,逃回县城。此次战斗,虽未攻下炮楼,却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迫使其龟缩浦口,不敢再轻易出扰。
  第五章 解放战争
  第一节 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建国民党当局不断制造反共流血事件,并设立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五个绥靖区,部署保安团等武装进攻中共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福建各地中共组织一面开展和平民主运动,反对内战;一面分散隐蔽人民革命武装力量,准备武装自卫反击。
  1946年2月,闽粤两省国民党军集中优势兵力进犯闽西革命根据地。闽西军分区所属王涛支队主力和广东韩江纵队长胜支队互相配合,出击广东大埔县高陂市,消灭当地国民党军一部,迫使进犯闽西之敌撤回。同月,国民党军两个保安团连续向驻武平铁丁岽、白石顶的人民游击队进攻。游击队采取灵活的战术,歼灭保安第3团团副以下50余人,粉碎其进攻。在闽东北,当地中共组织根据福建省委指示,将武装力量分散转入地下,从1945年8月起,在南平、古田、建瓯一带着手建立隐蔽根据地,至1946年底,隐蔽根据地发展到200多个乡村,约五六万人口。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福建国民党当局加紧对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游击队的军事进攻。福建各地中共组织和游击队,继续采取分散隐蔽的方式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之后,趁国民党军集中兵力进攻解放区,福建兵力空虚之机,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福建人民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的闽浙赣省委(①中共福建省委于1947年1月改称闽浙赣区委,同年9月又改为闽浙赣省委。)和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领导的闽粤赣边区委(②中共闽粤赣边区工委于1948年8月改名为闽粤赣边区委。)领导下进行的。福建归前者领导的有闽北、闽西北、闽东北、闽浙边、闽东和闽中地区;属后者领导的有闽西、闽南地区。
  自1946年7月至1949年4月,福建人民进行的游击战争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开展爱国游击战争
  1946年7月至1947年12月,福建人民主要是开展爱国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配合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大举进攻。
  (一)闽浙赣区的游击战争
  中共闽浙赣区根据中央关于“在蒋顽集中全力进攻解放区,与国顽后方空虚的条件下,福建省委应采取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①1946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对福建发动游击战争方针的指示》。)的指示,于1947年1月12日作出《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决定》,确定从实行隐蔽分散斗争方针转变为实行公开的武装斗争方针。各地中共组织先后组织武装暴动,扩大游击队伍,开展游击战争。4月9日,中共闽东北地委在古田澄洋,组织了以游击队为骨干的农民暴动,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镇压反动地主,游击队伍发展到300余人,成立了闽浙赣游击纵队。5月11日,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300余人,在晋江安海举行暴动,攻打镇公所、警察分局等。此次暴动虽未能攻下镇公所、警察分局,但却震动了闽中地区。7月6日,中共闽浙边地委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100余人,连续攻下松溪渭田区公所和周墩乡公所,烧毁渭田至周墩国民党军碉堡10余座,全歼守军1个排又1个班以及守卫区公所的国民党军一部,缴枪98支,破仓分粮10万余石。
  1947年内,闽浙赣边区所属闽浙赣、闽浙边、闽北、闽西北、闽中游击纵队和“闽东人民谋生军”接连出击,给国民党地方政权以一定打击。仅闽浙边游击纵队,就先后攻打松溪、建瓯、政和、寿宁和浙西南的14个区、乡(镇)国民党政权机构,大小战斗17次,缴获枪支167支,破仓分粮15万担,筹款2亿多元。但因指导思想上犯了“急性病”,在游击队伍不大的情况下,就急于集中部队打开大局面,因而也遭到一些损失。4月间,闽浙赣游击纵队300余人,从古田横渡闽江,向德化戴云山挺进,拟与闽中游击纵队会师,创建主力部队,途中遭到国民党军保安部队优势兵力的追堵,受挫后退回古田。7月间,闽中游击纵队转战戴云山区,也因决策和指挥失误,受道严重损失,使闽中地区中共组织和革命群众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8月,中共闽浙赣区委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决定改变斗争策略。随即将游击武装分散,深入发动群众,开展“三抗”(抗捐、抗税、抗征兵)和争取生存权利的合法斗争,在斗争中秘密发展游击武装,并于有利条件下组织袭击国民党地方政权机构和国民党小股部队,从而保存和积蓄了力量,为尔后的斗争创造较为有利的条件。
  (二)闽西南的游击战争
  中共闽粤赣边区工委制订了“分散小搞,准备大搞”的武装斗争方针(②1947年5月8日,魏金水《关于形势与任务问题的传达报告及工委扩大会议总结报告纪要》。中共闽粤赣边工委于1947年9月18日发出的《关于武装斗争方针致总队及各地委的信》中,又重提出“普遍进行小搞(包括肃反、埋伏、袭击、截击),准备进行大搞”的游击战争方针。),并于1947年6月成立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总队。总队成立后,首先出击粤东,在广东大埔和韩江以东、梅县以南地区歼灭了国民党部分武装,摧毁其基层政权;尔后回师闽西南,于8月间成立闽粤赣边总队闽西支队和闽南支队。12月,闽西支队袭击广东梅州,消灭福建省保安第3团1个连,缴枪50余支。26日转战龙岩小池,在黄畲设伏,又消灭当地反动武装一部。同月,国民党福建省保安警察第2总队和部分县的自卫队,分三路进犯诏安乌山游击基点。闽南支队实行外线作战,主力向西部八仙山转移。18日,支队在乌山水晶坪伏击保警第2总队第2大队部及第5中队,活捉少校保警大队副以下官兵27名,毙伤9名,缴获轻机枪3挺、长短枪28支。此后,闽南支队又接连攻打东仔坪、走马塘、高坑、树海等地,均获胜利。
  1947年,闽粤赣边区人民武装在粤东、闽西南地区,先后攻打国民党区、乡公所60多个,缴获各种枪枝上千支,内机枪20余挺,并破仓分粮,激发了群众的斗争热情,队伍有了较大发展。闽粤赣边区有了(上)杭武(平)蕉(岭)'梅(县)根据地、闽西赣南交界一带根据地、以乌山为中心的云(霄)(平)和诏(安)(南)靖边根据地,开创游击战争新局面。
  二、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
  1948年至1949年4月,福建人民主要是粉碎国民党的军事“清剿”,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以策应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一)闽西南反“清剿”
  194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闽粤边区剿匪总指挥部”,纠集闽粤两省11个保安团,以及部分地方反动武装共1万余人,对闽西南和粤东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清剿”。闽粤赣边总队分三路由粤东向外围出击,歼敌一部。3月2日,闽粤赣边总队和杭武蕉梅独立大队共300余人一举攻入蕉岭县城,烧毁军械库1座,缴获步枪300余支。4月间,国民党福建保安第1、第3团和蕉岭、武平县自卫队共1000余人,分6路合围武平革命根据地。闽粤赣边总队在象洞岗背水口设伏,4月13日,粤东支队集中力量打击由梅县松源冒进的保安第3团1个营,歼灭其100余人,其余各路闻风丧胆,中途撤回。接着,闽粤赣边总队又进行丙村、马头山、长坑里等战斗,活捉国民党军少将高级参议张光前。经4个月英勇战斗,终于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清剿”。随后,闽粤赣边总队向平原地区敌后进击,又取得一系列胜利。特别是1949年1月10日,总队主力攻打粤东大埔湖寮,全歼国民党1个美式装备中队,震动了整个闽粤赣边区。据统计,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闽粤赣边总队共歼灭国民党军1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余支(挺),巩固和扩大了闽粤赣边革命根据地。
  与闽粤赣边总队反“清剿”的同时,闽西、闽南支队继续采取“普遍小搞”的方针,将大部兵力转移到外围国民党兵力薄弱的地区打游击,发动群众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消灭地主反动武装,恢复革命基点村。自1947年8月成立至1948年12月,闽西支队进行大小战斗80余次,歼敌342名,缴获各种枪564支(挺),受到中共闽粤赣边区委的通令嘉奖;闽南支队进行大小战斗150余次,歼敌300余名,缴获各种枪666支(挺)。这两支游击队在斗争中扩大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壮大了队伍。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指日可待。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闽西支队和闽南支队分别改编为边纵第7、第8支队。此后,这两个支队在闽西南地区广泛出击,寻歼国民党保安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打击国民党基层政权。至2月底,第7支队已控制了上杭、永定、龙岩、平和等县的大部农村。第8支队在诏安、平和、云霄、南靖、漳浦、龙溪等县活动,在4月10日至5月8日的1个月里,歼灭国民党保安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一部,烧毁碉堡9座,缴枪235支,发动群众分粮10万公斤。安溪游击队在人民的支援下,于长坑乡包围国民党安溪县自卫团2个中队,经过开展政治攻势,自卫团副团长率众起义。由安溪游击队与起义部队合编的安溪游击大队,在安(溪)南(安)同(安)游击队配合下,一度占领了安溪县城。
  (二)闽浙赣区反“驻剿”、“会剿”
  1948年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恢复与建立民主根据地的决议。这时,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已由重点防御转入分区防御,并根据其“尽可能坚守东北和华北,争取中原,大力经营华南、西南和台湾”的方针(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第18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加强后方的军事力量。2月,国民党重新成立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原5个保安警察总队改编为5个保安团,并编组了特务营和40个常备自卫队,以加强对各革命根据地的“驻剿”、“会剿”。闽浙赣区各革命根据地的中共组织和游击队,在解放区军民取得重大胜利的鼓舞下,深入发动群众,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
  在南(平)古(田)(建)瓯地区。闽浙赣游击纵队于1948年4月间进至古田西北、南平岩后、建瓯迪口、屏南路下等地,在100多个村庄开展除霸分粮和反“三征”(征粮、征税、征兵)斗争,先后在上述几个县的大坝、洋后、玉山等9个乡,杀掉恶霸100余人,开仓分粮1.2万余担。建瓯、松溪、政和和浙江边界地区的400多个村纷起响应。7月,国民党福建当局调派省保安第4团、第5团和水警总队各一部及建瓯县保安大队到南古瓯根据地“驻剿”。国民党军逐村建立堡垒,分兵驻扎,放火烧山;实行经济封锁,强迫群众移民并村,甚至焚毁村庄,杀害无辜群众。闽浙赣游击纵队依靠群众,积极寻机打击国民党军。7月,左丰美率领一批游击队员,歼灭了驻守古田县石杭里村的一个保安分队,缴获一批枪弹,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同时,南古瓯周围地区继续开展除霸分粮斗争,以分散敌“驻剿”兵力。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终于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驻剿”。
  在闽浙边。闽浙两省国民党当局于1948年1月成立“闽浙剿匪指挥部”,对闽浙边的游击队进行“会剿”。福建省保安第4总队从松溪渭田进击松(溪)浦(城)龙(泉)庆(元)根据地,烧毁几十个村庄,杀害群众100多人。闽浙边游击纵队于3月分路转移到政和、政(和)寿(宁)边境和庆元的乡村,发动群众除恶反霸,分田废债,扩大民主根据地,并伺机歼灭国民党军小分队。10月至11月,各地游击队先后袭击根竹坑、富屯、天柱山岗、桥墩等地国民党保安队,均取得一定胜利,歼敌一部。至年底,闽浙边游击纵队发展到180人。国民党的两省军事“会剿”遂告失败。
  在闽北。闽北游击纵队在浦(城)崇(安)铅(山)地区发展根据地。游击队每到一处就召开群众大会,宣传解放战争胜利,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分粮食。并先后攻打黄土岭炮台国民党保安队和平阳、黄桥、鸡爪岗乡公所,均获胜利。从而扩大了根据地,壮大了游击武装队伍。
  在闽中。1949年1月至5月,闽中游击队(不含泉州地区)同国民党军作战9次,消灭国民党自卫队4个分队约120人,缴获一批枪支,并摧毁国民党乡(镇)公所16个、警察所3个,破仓分粮1.4万担。
  在闽西北和闽东。闽西北游击队和闽东人民谋生军等游击队,也积极攻打国民党区、乡公所和警察所,寻歼“进剿”的小股国民党军。但在闽东地区,由于叛徒告密,游击队遭受较大损失,未能粉碎国民党的“驻剿”。
  第二节 游击队配合野战军解放福建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迅速解放了芜湖、南京、镇江等地区。第三野战军在集中主力准备和举行上海战役的同时,以第7兵团向浙东、浙南进军,解放浙江全省。第二野战军主力进至浙赣路金华、东乡段,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并以一部兵力向闽北、赣中进击。5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二野战军转向西南进军,命令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进军福建,解放福建。中共闽浙赣省委和闽粤赣边区委随即领导福建各地游击队,全力配合和支援南下野战军解放福建大陆和沿海岛屿。
  一、配合二野解放闽北和闽西北部分地区
  5月8日,第二野军第4兵团第15军军长秦基伟率领第44、第45师挺进闽北。闽北游击纵队派出三个分队,引导第44师从上饶分三路入闽,于9日至14日,相继占领崇安、建阳、建瓯、南平等4座县城,歼灭国民党残军第55、第96、第98军及交警支队各一部3200余人,缴获汽车40余辆和大批军用物资。第15军45师随后跟进,于13日解放水吉(今建阳水吉镇)县城,并在迥龙镇追歼国民党军京沪军官教导团、交警等2000余人。南平游击大队在此前后摧毁了夏道、西芹等10余个国民党乡公所,攻占樟湖坂,并于吉溪歼灭南平专署保安队等100余人。与此同时,二野第5兵团17军51师翻越仙霞岭,于13、15日进占浦城、松溪。该师一部在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直属第2支队引导下,由建阳西进,19日占领邵武;另一部于23日解放政和。24日,第15军奉命转向西南进军,闽北防务由第17军51师接替。6月14日,第51师一部在古田游击支队的配合下,解放古田县城,歼灭国民党保安部队300余人。
  为控制南平外围,给尔后进攻福州创造条件,第51师一部在闽西北游击纵队、南平军分区(①中共闽浙赣省委于6月初分别成立南平军分区和建阳军分区。)的协同下,于6月16日攻占沙县县城,经9个小时战斗,歼灭守军500余人;另一部在游击队引导下,由南平西进,23日占领顺昌。经过闽西北游击纵队、南平军分区与尤溪国民党当局谈判,尤溪县于7月5日和平解放。
  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曾镜冰,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指示,率领纵队机关和直属部队,于5月底从赣东北返抵建瓯。为组建地方政权和维护社会治安,统一支前工作的领导,于6月3日成立建瓯军管会,曾镜冰任主任,第51师政委崔子明任副主任。
  二、配合第7兵团解放闽东北
  5月中旬,国民党军李延年兵团所部1000余人南逃,在浙江泰顺县昌基岭遭到福鼎游击队阻击后,继续向福鼎南窜。三野第7兵团21军与中共浙南地委决定,由第63师189团和浙南游击纵队第1支队进军闽东北。上述两支部队在福鼎游击队配合下,于6月11日解放福鼎县城,随即兵分两路:一路向西进击,15日占领柘荣;一路向南追击,全歼福鼎保安大队。接着,第189团在霞浦人民游击队接应下,于17日解放霞浦县城,歼敌100余人。经闽浙赣游击纵队第5支队的争取工作,周宁县于6月28日和平解放。
  7月初,第10兵团开始进军福建,其前卫第31军为侦察闽浙边国民党军动向,以第93师278团翻越洞宫山入闽。该团在游击队带领下,于7月14日占领寿宁县城,19日在闽东人民游击队配合下解放福安县城。
  11月28日,中共南平地委派副书记黄扆禹率领屏南县大队和古田县大队一部和平接管屏南县城,县保安队100余人投诚。后该城又为国民党土匪部队占据,直至1950年2月13日,始为解放军剿匪部队收复。
  三、配合第10兵团举行福州战役
  战役之前,福州周围地区的中共游击队为策应解放军南下,积极扩大武装力量,主动打击当地反动武装和退守福州地区的国民党军。5月6日,平潭人民游击支队在人民群众600余人的配合下,经2小时战斗,攻下平潭县城,毙俘国民党地方武装240余人,缴获各种枪360余支(挺)。后平潭为国民党正规军占领,平潭人民游击支队转移到长乐、福清、永泰一带活动,在福清游击队的配合下,曾于福清蔡安村击退国民党军1个团的进攻,毙伤国民党军数十人。6月26日,国民党军第96军2000余人撤至福清,企图进占高山、龙田。当地中共组织发动1万多群众,手持大刀、梭标、锄头,配合游击队与其激战3昼夜,击毙国民党军120余人,缴枪200余支,迫使其退守福清县城。5、6月间,连(江)罗(源)游击总队在连江丹阳附近多次伏击南逃的国民党军,缴获步枪200余支。
  6月14日,解放军第29军参谋长梁灵光率领第10兵团先遣队到达建瓯,与中共闽浙赣省委商讨支前工作。7月初,闽北支前委员会和各县支前分会相继成立。闽北地区党政军全力以赴,投入以筹集、储运粮草为中心的支前工作。中旬,中共闽浙赣省委与新的福建省委在建瓯进行工作交接。月底,第10兵团所属3个军抵达建瓯、南平、尤溪、古田地区集结,在各级支前委员会和游击队的支援与配合下,进行紧张的战役准备。
  战役准备阶段,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所属游击队,协同第10兵团各军侦察分队,到福州市区、郊区和闽安、琯头等地侦察地形、敌情。省委委员苏华等3人携带电台潜人福州市内,进行情报和策反工作,及时提供了国民党军的部署情况和防御工事图;为战役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7月,闽中游击支队在第29军侦察营1个连的配合下,于莆田大洋地区抗击省保安第6团、交警、自卫队等3000余人的分路围攻,歼敌50余人,后因力量悬殊,被迫转移;连江游击队于西顶山打退国民党省、县保安队约1个营的进攻,毙伤俘敌近200名,缴获各种枪150余支(挺)、60毫米迫击炮2门。
  战役实施阶段(经过详见本章第三节),各地游击队除派出响导,为解放军带路.还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接管城镇等。第21军63师主力奉命从温州、霞浦南下。霞浦游击队迅速动员大批船只,保障该师一部渡海攻占三都岛。闽东人民游击队配合该师进攻罗源、宁德,迫使两县守军缴械投降。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一部为配合第29军作战,开赴永泰大洋,与第86师先头部队配合,击溃国民党保安队300余人;一部接应第85师进攻宏路和解放福清县城;另一部接应第86师解放长乐县城和营前。闽侯游击队配合第87师攻占尚干。闽清游击队在第28军沿闽江两岸追歼逃敌时,配合该军解放闽清县城。连江游击队配合第31军一部解放连江县城。8月17日福州解放后,闽中游击队配合第29军和第28军一部在乌龙江以南,福清、永泰以北山区追歼、围堵逃敌。至23日,越乌龙江南窜之国民党军基本就歼,一小部钻隙逃往漳厦地区。
  解放军占领福州后,国民党除继续盘踞平潭、南日、湄洲等岛屿外,放弃闽中各县,将兵力收缩到金门、厦门及其以北以西沿海一带。此时,闽中各地中共游击队有了较大发展,乘势进占闽中部分县城。8月21日至25日,莆田、南安、惠安、永春(①1949年5月,永春、德化、大田、漳平、宁洋等县城,曾为闽粤赣边纵队第8支队及安溪、永春、漳平游击队所占领,后又被国民党军或土匪武装占领。)、仙游先后解放。28日,第87师沿福厦公路向南压缩国民党军,到9月2日,在闽中游击队配合下,解放了泉州、安海、青阳、围头、水头、莲河等城镇。8月31日,闽粤赣边纵队第8支队和平接管安溪县城。9月16日前,第28军主力和第29军一部,在当地游击队配合下,分别解放了平潭、湄洲、南日诸岛(详见本章第四节)。到此,闽中除德化外全部解放,为尔后举行漳厦金战役创造了条件。
  漳厦金战役后,解放军剿匪部队在永春县大队和闽中游击队的配合下,于11月24日解放德化县城。
  四、协同四野解放闽西
  1949年5月,闽粤赣边纵队主力接连攻占粤东8县.解放军南下大军进入闽北、赣中,震撼了国民党福建政权。22日,国民党新任龙岩专员练惕生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人士傅柏翠率领保安第4团等部及上杭、武平、永定、龙岩四县县长等共4000余人起义,接受闽粤赣边纵队指挥。起义部队根据边纵命令攻占连城和长汀县城。次日遭到国民党军胡琏兵团一部围攻,败退转移到上杭农村。6月3日,为统一指挥闽西南人民武装队伍,闽粤赣边纵队第7、第8支队在永定湖雷成立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接着,闽西各县相继成立独立团。7月上旬,溃逃到赣南一带的国民党军胡琏兵团、刘汝明兵团窜扰闽西、粤东地区。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一面发动群众反抢粮、保家乡;一面开展游击战,袭击、伏击进犯闽西的国民党军。
  8月中旬,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方方、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刘永生率边纵一部,前往江西会昌与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会师。国民党军胡琏、刘汝明部开始向广东潮汕地区撤退。23日,胡琏部500余人由永定南撤,边纵第7支队永定独立团随即和平接管永定城。27日,第7支队上杭独立团和平接管上杭县城。30日,驻龙岩至永定一带的国民党军第55军开始向云霄、诏安撤退。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即令所属第13、15、17、19、21团和龙岩独立团攻打龙岩。驻龙岩国民党军闻风连夜逃走。9月1日龙岩城解放。6日,大田均溪游击大队解放大田县城。土匪头子“中国人民反共救国军德大联防清剿指挥部”指挥官林青龙化装潜逃,匪众一部投降。此时,占领漳平的胡琏残部向闽南沿海撤退。11日,边纵第8支队第4团5营进攻漳平,战斗两昼夜,守军向永福溃逃,漳平解放。5营追至永福,漳平县长率自卫队等400余人投降。
  四野第48军144师431团1个营从会昌向武平开进,在闽粤赣边纵队第7支队武平独立团配合下,于10月17日攻占武平县城,歼灭胡琏兵团一部,俘500余人。10月11日,边纵第7支队独立第7团及起义的闽西国民党部队1个独立团围攻长汀城。守军一部1000余人起义,另一部1000余人据城顽抗。18日,四野第48军144师432团赶来增援。在解放军的强攻下,守军无力抵抗,于19日缴械投降。21日,连城、宁化和平解放。至此,闽西全境解放。
  五、配合第10兵团举行漳厦金战役
  闽中解放后,闽中、闽南中共组织和游击队为迎接解放军主力南下解放闽南,全力投入支前工作,筹集粮草、副食品,发动群众抢修公路,动员船只和船工支前参战。
  漳厦金战役之前,国民党平和县长于9月17日宣布和平起义,闽粤赣边纵边第8支队平和独立大队进城和平接管。
  9月19日,第10兵团主力发起漳厦金战役(经过详见本章第五节)。闽粤赣边纵队第8支队等游击队配合第31军,于当日攻占同安、长泰、龙溪(漳州)等县城,至22日,又先后攻下石码、海澄、南靖等城镇。在中共靖和浦县工委策动下,国民党漳浦县警察局长于9月23日宣布起义投诚。靖和浦游击独立大队同日进城接管政权。9月30日,国民党军云霄县保安队宣布起义,中共云和诏县工委和乌山游击队同日进驻县城。10月15日晚,第31军及第29军主力同时渡海进攻厦门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第1中队随同第29军85师254团一道登陆,攻占高崎。17日厦门解放。24日夜,第28、第29军各一部渡海进攻金门岛失利,战役遂告结束。11月18日,华安县城和平解放。12月12日,闽粤赣边纵队第8支队云和诏游击队配合第31军剿匪部队解放诏安县城。至此,闽南大陆全部解放。
  1949年12月福建大陆基本解放后,受国民党指挥和控制的土匪仍盘踞着闽西北的光泽、泰宁、建宁、将乐、三元、永安等县城。1950年1、2月间,解放军剿匪部队在闽西北游击纵队一部的配合下,先后解放了这几座县城。1950年5月12日,第10兵团一部解放东山岛。至此,福建省除金门、马祖等少数岛屿外全部解放。
  第三节 福州战役
  福州市为福建省会,地处闽江下游、福州平原中央,南枕闽江,东连马尾军港,周围皆山,地势险阻。东、北有陡峻的鼓山、莲花山、笔架山、湖顶山蜿蜒屏卫,西、南为闽江及其分流乌龙江环绕阻隔。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后,迅速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和皖南、浙西、赣东北等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各一部,乘胜追歼逃敌,在闽浙赣边纵队所属游击队的配合下,于五六月间解放了闽北大部地区和闽东北部分地区。在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蒋介石率其残军一部退踞台湾,妄图以台湾为反攻基地,并尽力保持福建、广东和西南各省,控制东南沿海岛屿,以屏卫台湾和作为反攻的跳板。
  国民党军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第6兵团司令李延年率5个军13个师约6万人驻守福州地区。朱、李所部系南逃各残部于福州重新拼凑组建的,建制不全,兵员不足,士气低落,一直处于恐慌状态之中。其高级将领对福州弃守不定,直至7月初,蒋介石亲临福州部署后,始增修工事,调整防务,加强正面防御,企图利用福州外围有利地形,阻滞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其部署是:以第96军(辖2个师)和独立第50师担任正面防御,扼守雪峰、双溪、大湖和大、小北岭诸要点;以第74军(辖3个师)为右翼,防守罗源、连江、馆头沿海一线,并从台湾调来第201师1个团,增防马尾,保障闽江水道安全;以第25军(辖2个师)和独立第37师为左翼,于闽清至徐家村闽江两岸布防,控制福(州)古(田)公路;以第73军(辖2个师)驻防福清和平潭岛,扼控福(州)厦(门)公路要点,保障侧后安全;以第106军(辖2个师)驻防市区。
  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辖3个军)于上海战役结束后奉命进军福建,歼灭闽境国民党残军。兵团根据福建山区作战特点,于苏州、常熟、嘉兴一带就地准备,深入动员教育,整顿充实组织,减轻装备,并派第29军参谋长梁灵光率领先遣队于6月入闽,与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和游击队联系,在他们的配合下,侦察敌情,了解地形,筹集粮草,抢修道路,保障部队开进和作战需要。兵团率3个军15万人和由5000名党政干部、2000多名青年学生组成的华东军区随军南下服务团,于7月2日开始南下,由嘉兴乘火车,于江山、上饶下车,人均负重31公斤徒步开进,冒酷暑翻越海拔千米以上的仙霞岭、武夷山,分别从浦城、崇安入闽。在第二野战军闽北驻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和广大群众的支援下,月底前全部抵达尤溪、南平(第29军)、古田(第31军)、建瓯(兵团部、第28军)集结,并进行山地作战训练。第31军第93师一部于金华下车,从寿宁入闽,7月间解放了寿宁、福安县。7月15日,兵团于建瓯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兵团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根据当面敌情判断:福州守军可能先行逐次抵抗,一旦被突破,即向南撤逃,闽南国民党军北援的可能极小。为全歼福州守军.给尔后作战创造条件,决心采取钳形攻击战法,首先断其陆海退路,尔后会歼被围之国民党军。具体部署是:以第29军从右翼远程迂回,楔入守军侧后,攻取福厦公路要点和福清、长乐,断其陆上退路;以第31军从左翼攻占丹阳、连江、马尾,控制闽江下游,断其海上逃路;以第28军担任正面突击,分路截歼外围守军,2个师由闽江北岸进逼福州,1个师沿闽江南岸东进,策应29军行动,防止国民党军南北夹击。达成合围后,28军从西北、31军从东、29军1个师从南向福州进攻。若守军往马尾、长乐撤退,企图由海上外逃,则28军速占福州,继续向东追歼;倘守军越江南撤,则29军坚决阻击,28、31军跟踪追击。7月23日,第三野战军批准了第10兵团首长的计划,并决定第7兵团第21军第63师归31军指挥。夺占宁德、罗源,保障该军侧后安全。
  为了战役的胜利,中共福建省委以随军南下干部和当地党政机关组成了闽北支前司令部,负责动员民力和筹集、输送粮草等物资,协助解放军搞好战勤保障工作。闽东、闽中各游击队主动配合解放军侦察分队,深入连江、马尾、永泰、福清等地,勘察地形、道路情况,监视国民党军动向,为战役展开和战斗行动提供了可靠情报。
  战役方案原定8月8日向战区开进,15日发起战斗。8月4日发现国民党军有收缩迹象,且战役准备已经就绪,经第三野战军批准,遂提前于11日开始攻击。
  29军于6日起,从尤溪、南平分两路向东南挺进。军政治委员黄火星、副军长段焕竞决定以先头的第85、第86师攻占福清,担任军预备队的第87师占领琯口以南福厦公路要点和福清西北的天吊山、纱帽山,待攻下福清后再向长乐、尚干进攻。11日,左路86师一部奔袭占领了永泰县城。14日,全军进抵一都街、大渡口、永泰地区。15日获悉福州守军有南逃征候,10兵团电令速占福清、长乐、尚干,断敌退路。军即改变部署,令85师单独攻占福清,86师转向长乐、营前攻击,87师沿福厦公路北进,占领尚干。85师当晚攻克宏路后,连夜向福清进攻。以255团由石竹山、浦头攻击城北的玉屏山,得手后从北、东北方向攻城,并派部分兵力插到十排山、火档尾山、里美一线,阻止守军从福(清)海(口)公路东逃;以254团向城西进攻,夺占城南的五马山等高地后,从西、南方向攻城,同时派部分兵力直插钟山、凤凰山,封锁守军水上逃路;以253团主力南下占领渔溪,在方山、山边一线向南构成阻援阵地,防止南面国民党军北援。至16日晨,254团进展顺利,攻占了城南主要高地并逼近城区,一部由水南过河占领了利桥,威胁福海公路;而255团被阻于玉屏山、石井、火档尾山一线,未能切断守军逃路。福清守军因退路受到威胁,遂于玉屏山南侧集结主力向东逃窜。10时许,85师2个团先后突入城内,仅歼灭其掩护部队400余人。师即集中主力尾追逃军,下午与逃军对峙于海口东北、车头以东一线高地,当即以一部兵力向星桥迂回,以阻其继续东窜。由于正面攻击部队和穿插迂回部队进展缓慢,逃军乘隙突围,仅歼其少数掩护兵力。又因追击部队连续作战过度疲劳,当夜追至海口以东的城头就停止了,致使国民党军2000余人从松下渡海逃往吉兆岛和平潭岛。86师由一都街翻越纱帽山向长乐、营前进击,15日抵福清以北的作坊附近;16日沿公路东侧向北发展,21时在洋中歼灭长乐保安团50余人,得知国民党军第318师1个团已从长乐、营前撤往闽江北岸,即迅速前进,于次日凌晨占领长乐、营前。87师从永泰向尚干推进,16日抵达一都街、琯口一带。至此,该军阻绝了福州国民党军南逃的主要通道。
  31军于8日从古田向战区开进,12日抵达丹阳西南的朱公、捷坂和汤岭、桃园一带。军长周志坚、政治委员陈华堂决定首先围歼丹阳守军.尔后分路攻占闽江北岸各要点,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逃路。13日晨,93师及91师273团从朱公附近向丹阳南、北两侧迂回,7时许,从四面向丹阳发起攻击,9时许先后攻下丹阳东南的屏封山和西部的坑口,接着又夺占了南部的虎山。由于从东北攻击的部队未及时攻克鼓头山,守军大部从其南侧的东园和上、下周突围,沿鼎乾山东逃。12时,93师占领丹阳镇,仅歼守军一小部。师即派1个加强团追击逃军,次日4时将其包围在丹阳镇东北的新厝后山区,经过5小时攻击,全歼该部,俘国民党军第216师师长谷元怀以下1300余人。丹阳战斗结束后即兵分三路,以93师向连江进攻,以91师和92师276团直插闽江北岸要镇闽安,以92师主力进逼福州北郊的大北岭。91师采取分路楔人、同时攻击的战法,14日夜在游击队引导下,乘月色沿山脊穿插接敌,于15日晨一举夺占了闽安、亭头、龙炳诸要点,控制了10公里江面。随后以273团向下游发展,配合93师行动;以271、272、276团从闽安至彭田一线向马尾攻击。15日11时,以正面佯攻、侧翼突破的战术夺取了马尾北面的286高地,连续5次击退守军的反扑;16日12时许又从西北和东部突破马尾国民党军防御,大部守军遂乘船南逃到南台岛;13时占领马尾及罗星塔。同时,控制闽江下游的炮兵击沉了从台湾来援的运兵船“建国”号,击伤了另外3艘。15日,93师以1个团沿公路向连江攻击,主力从东侧的浦口过鳌江,迂回侧后截断连江守军退路。由于守军大部已撤往南部山区和长门、琯头一带,遂于16日晨占领连江城。该师立即分路向南追击,17时扫清了城南山区守军。继向长门、琯头进攻,20时许攻占该两地。这次战斗共俘国民党军2300余人。国民党军74军军部率2000余人逃往琅岐岛(17日解放军上岛,该部已逃往平潭岛)。16日夜,大北岭、宦溪一带守军南撤,92师主力随即逼近福州北郊;91师一部也由马尾向福州推进。归31军指挥的63师,于11日攻占三都岛,13日晚从飞鸾登陆,逼近罗源城,15日晨被围的国民党军副团长以下1000余人缴械投降。
  28军于7日由建瓯向东南运动,14日抵达攻击位置。军长朱绍清、政治委员陈美藻决定以第82、第83师首歼雪峰、双溪、大湖守军,再分别向小北岭和白沙、徐家村进攻,从北郊和西郊进逼市区;以第84师歼灭闽清守军,继而沿闽江南岸,直取南屿,再视情或渡乌龙江攻仓前山,或追歼撤逃之国民党军,配合29军行动。84师于14日攻占祥溪口,歼灭守军120余人;15日攻克大、小箬和闽清县城,守军东窜;16日沿江追击,抵达南岸的溪口。82师于14日10时开始向下局进攻。15日占领大湖、箬洋,守军已南逃,即向江洋店方向追歼,当晚进至小北岭以北地区,16日向小北岭发起攻击。进攻猪蹄岭(524•4高地)的连队正面攻击受阻,伤亡较大,后改以正面压制、侧后突破的战法,遂一举占领该高地。12时,82师全部攻占笔架山至前洋一线阵地,18时占领小北岭,歼灭国民党军1个营。当晚攻占北郊的新店、猫头山一带。83师于14日18时占领大坪、洋下、双溪各点,于大坪截歼大湖逃敌300余人。15日雪峰守军已撤逃,遂向白沙、江洋店追击,在白沙与逃军1个团接触,逃军又东窜,追至横屿时歼其尾部1个连,当晚与国民党军对峙于徐家村附近。16日从关源里向徐家村进攻,由于迂回部队轻敌,一度受挫被阻,18时占领徐家村,毙俘守军100余人,继而进逼中房,又与国民党军形成对峙。
  至此,人民解放军对福州国民党军完成了包围,并从西、北、东三面逼近市区。16日晚,朱绍良、李延年等乘飞机逃跑,被围的国民党军也连夜从南台的北峡兜、湾边、洪塘等处抢渡乌龙江南逃。17日5时至6时,82师和92师从北、83师从西、91师从东先后突人市区,并向南追歼。82师追至台江万寿桥(解放大桥)遭到国民党军阻击,245团3营副营长魏景利在敌火下带头奋勇冲击,壮烈牺牲。指战员们喊着“为副营长报仇”的口号,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夺取了大桥,占领了仓前山。7时许全市解放。各部随即分头向江边追击,下午攻下高盖山及其以东高地,全歼国民党军掩护部队2000余人。同日,国民党军318师副师长赖饧安率1个团于东郊的横屿向解放军投诚。
  在解放福州市的同时,处于乌龙江南岸的29军和84师即开始追击、堵截、围歼越江南逃的国民党军。84师17日9时追击从洪塘过江到浦口的96军残部,22时抵达南屿附近,俘其500余人。18日继续向永泰追击。20日,250团以三倍于敌的速度翻越了台口西北的双峰山,截歼逃军1200余人。21日,251团经过36小时连续行军,迂回包围了窜至永泰西北的大洋地区的国民党军,随后250团和252团一部赶到,经过围攻,迫使国民党军96军副军长黄振涛以下1000余人放下武器。至此,向永泰方向逃窜的国民党军,除96军军长于兆龙率一部逃往漳州、厦门外,其余4000余人全部被歼。29军获悉从峡兜过江之国民党军17日晨抵尚干后,即令85师于东张、宏路、作坊一线堵截,防其南窜;令87师由琯口向北进击;令86师主力由长乐向西机动,越青圃岭配合87师围歼逃敌。17日上午,87师以259团沿公路向尚干突击,以260团主力从东侧穿插青圃,截断国民党军东窜之路,16时进至宏屿与国民党军遭遇,2个团协同战斗2小时,歼其1000余人,24时占领尚干,逃军已窜往大义东南、茶园、十三亩和西南的初婆洋山区。18日,担任作坊一带堵截任务的85师254团,将由十三亩东窜的国民党军围堵于金翅山、黄晶岭、桃阳山区,经过政治瓦解,福州绥署、6兵团部、25军、独立第50师等4700余人于18时被迫投降。同日,86师也于青圃岭以南搜歼逃军500余人。20日,87师于琯口以东五子岩附近迫使国民党军1个营投降;86师在玉田、赤屿两侧先后搜歼残余国民党军1000余人;国民党军216师副师长率100余人于长乐鹤上投降。22日,85师与87师各一部,将从初婆洋南窜之国民党军包围在一都街西北的挡田、厝洋坑附近,当晚被围逃军一部西窜,余部1000余人就歼。23日,西窜之国民党军400余人被歼,25军军长陈士章化装潜逃。
  战役自8月11日开始,至23日结束,历时13天。人民解放军在中共地方组织和游击队的配合下,歼灭了国民党军近4万人(打散部分未统计在内)(①福州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数量,各种资料记载不一。现暂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福州战役》条目说法。),俘其6兵团正副参谋长何同棠、陈腾骧、陈盘庚和25军副军长李以劻、96军副军长黄振涛等将级军官17名,解放了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和著名军港马尾,以及宁德、罗源、连江、长乐、福清、永泰、林森、闽清、莆田等9座县城,为解放福建全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节 解放平潭岛
  平潭岛位于闽江口南侧近海,扼闽中海上交通要道。面积323.25平方公里,是本省第一大岛,周围有大小练岛、草屿、塘屿、东庠岛等岛屿为屏障。福州战役后,国民党军第73军第238师及第74军残部经海路逃到该岛,与原守岛之第73军第15师会合,加上海军舰艇10余艘,总兵力近万人。其部署:第73军驻守平潭岛北半部,派出第714团守大练岛,第712团1个连守小练岛,军工兵营1个排守草屿;第74军残部防守平潭岛南半部;舰艇游弋于闽江口和平潭岛周围。国民党军溃退平潭岛后,边整编边抢修工事,还在县城南修建小型野战飞机场,妄图负隅顽抗。
  解放军第10兵团为歼灭逃敌,打通海上通道,筹集船只南下解放厦门、金门诸岛,决定以第28军主力渡海攻占平潭岛。第28军军部率领步兵第82师、第84师主力和第83师247团、军炮兵团,以及加强的炮兵第14团4个连,于福州战役结束后抵达福清、长乐地区集结,进行临战准备:勘察地形,研究潮汐规律和海上气象;筹集民船,征调船工;实施水手训练和海上救护训练等。经过半个月准备,军长朱绍清、政治委员陈美藻决心首先攻歼平潭外围岛屿之敌;继而攻打平潭岛,以4个团为第一梯队,3个团为第二梯队,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分三路从岛的西北和西部、南部登陆突破,聚歼岛上国民党军于平潭县城和君山地区。
  9月11日,第28军各部分别进入福清大丘、东沙、八八岛和长乐松下等处待机。12日晚,第247、第250、第245、第252团各一部兵力分别向国民党军占领的大小练岛、结屿、草屿、塘屿发起进攻。
  13日4时,第247团在小练岛强行登陆,全歼国民党军第73军1个连,俘80余人。247团4连6班长、共产党员叶栋良带病参战,当船在岸边触礁受阻时,他第一个跳下水,带领全班向敌人冲击,因水深浪大,不幸牺牲。战后,第28军根据他一贯对革命赤胆忠心,战斗英勇顽强,爱兵爱民等事迹,追认叶栋良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并授予他生前所在班以“叶栋良班”的荣誉称号。
  第247团攻克小练岛后,于13日夜乘胜进攻大练岛。担任主攻的第8连,在华东二级人民英雄、连长刘玉瑞率领卞,乘木帆船冒着6级大风冲在全团船队的前头。驶至距岛200米处时,守军以密集火力封锁海面,船只无法靠岸。——班长迅即转舵驶向侧翼,组织火力压制敌人。刘玉瑞带领突击船冒着敌火抢滩,在船上31人伤亡24人的情况下,他以腿掌舵,手端机枪向敌人扫射,最后领着6名战士冲上岸。3排紧跟其后,夺占了滩头阵地,掩护后续部队登陆。当时受台风影响,海上风大浪高雨骤,第247团船队被打散,仅有5个连得以登岛,兵力与守军相比,处于劣势。但岛上国民党军在既无退路又无坚固阵地可守的情况下,龟缩于高地后侧,士气不振。第247团遂向其发起猛攻,14日拂晓前攻占西部高地,歼敌1个营。天明后继续追击,将守军余部压缩于东南之围营山。16时30分,国民党军第238师714团团长率800余名官兵投降,大练岛解放。战后,第三野战军前委授予第247团8连以“大练岛连”荣誉称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荣获海岛作战荣誉称号的连队。
  在北面攻打大练岛的同时,第245、252、250团于13日夜先后攻占南部、西部的草屿、塘屿、结屿等卫星岛屿,为总攻平潭岛创造了有利条件。15日20时30分,第28军以244、245、250团和247团(加强251团1个营)为第一梯队,以246、252、和251团(欠1个营)为第二梯队,对平潭岛发起总攻。在炮火掩护下,百帆竞发,各船队分别驶向平潭岛的南部和西部、西北部。
  第82师指挥244、245团于南部钱便澳两侧之南澳、斗垣地区登陆突破。守军第74军残部线溃乱,分别向钱便澳和流水、王爷山逃窜。244团以一部围歼钱便澳之敌,主力向北追击,于16日2时攻人平潭县城,245团随后入城。之后,244团一部向西卷击娘宫半岛,一部继续向流水方向进攻;245团一部奔袭观音澳,5时许歼观音澳守军后亦向流水进击。
  第28军军部直接指挥的第250团和84师指挥的247团,于16日凌晨分别从岛西之结屿和西北之苏澳、罗澳一带登陆。250团登陆后直取韩厝,与攻城之244团会合,向流水、君山方向进攻。247团首先荡平桃花寨、青峰一线守军,继而沿海岸南取排塘兜,从西部进逼君山。此时,岛上国民党军一部被歼,大部被包围于君山、流水地区,依托预设阵地进行抵抗,等待军舰接应。9时许,由台湾驶来一艘军舰,鉴于流水、白犬山、东尾等港口已被解放军占领,不敢靠岸,仅在海上打了30余发炮弹即调头回窜。17时,被围国民党军大部就歼,少数乘木船逃走。20时战斗结束。17日,第250团越海攻占东庠岛,俘守军第238师270余人。平潭诸岛全部解放。
  此役,共歼国民党军8132人,内毙伤125人,俘虏7734人,投诚273人。(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初稿)》第179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军史(修订本)》第186页。)缴获各种武器2781件、汽船3艘及大批军用物资,击毁小炮艇1艘。解放军伤亡161人,失踪13人。
  解放平潭岛是在没有海、空军协同,使用临时筹集的木帆船作为输送工具,于不良的天候条件下实施的。战斗的胜利主要是靠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献身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支援取得的。
  在解放平潭岛前后,第29军85师253团于9月11日攻占湄洲岛,86师258团于9月16日攻占南日岛,歼灭占据两岛的国民党土匪部队约200人。平潭、湄洲、南日诸岛的解放,为第10兵团南下举行漳厦金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节 漳厦金战役
  国民党军在福州战役后,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汤恩伯兼任厦门分署主任,进驻厦门,统一指挥第8、第22、第12兵团,在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组织防御。其中配置在闽南地区的有2个兵团、13个师约7万人,以第8兵团68军的3个师和96军残部等合编的2个师,布防于漳州、南靖、长泰、同安地区,拱卫厦门、金门;以第8兵团部率所属55军3个师和第22兵团5军1个师防守厦门岛;以第22兵团部率所属25军2个师、5军1个师和从台湾调来的201师(欠一个团)驻守大金门、小金门、大嶝、小嶝诸岛,企图保住其在华东大陆的最后一个立足点,若闽南大陆失守,则凭险固守厦门、金门诸岛,屏卫台湾,待机反攻大陆。为实现这一企图,国民党军加紧在厦门、金门扩建工事,并派飞机、军舰封锁海面,力图形成立体防御。
  福州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第10兵团29军87师和闽中游击队,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解放了闽中地区的莆田、仙游、惠安、泉州、青阳(今晋江)、安海、莲河、南安、安溪等地>28军主力于9月中旬攻占了平潭岛,29军85、86师各1个团先后攻占湄洲、南日等岛,为向闽南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夺取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大陆
  为歼灭退踞闽南的国民党残军,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决心首先夺取闽南大陆,占领进攻金、厦的有利阵地,尔后攻取厦门、金门。其部署是:以31军攻占漳州,以29军主力攻占厦门以北的澳头、集美等地,尔后以31军、29军主力攻取厦门,以28军、29军各一部攻取金门。第三野战军批准兵团决心和部署后,31军和29军主力于9月10日俞后进至安溪、泉州一带集结,稍作准备,即于19日从左右两翼同时发起进攻。
  右翼31军第一梯队2个师,分别指向同安、漳州。93师277、278团从南安开进,于19日上午攻占同安,全歼守军,并击溃从马巷来援的保安第3团,歼灭国民党军2000余人;279团沿同安至漳州公路直插角尾,主力向西追歼逃军,一部强渡九龙江北溪,夺占江东桥,切断厦门与漳州的水路交通。92师自安溪南下,分3路合击漳州。左路276团于19日6时攻占长泰城,随即向漳州疾进。中路274团经岩溪、潭口,直逼漳州芝山。右路275团迅速迂回至南靖城北之月岭,南靖守军闻讯而逃。该团2营追歼逃军,抢占了漳州通住漳浦的大桥;主力沿南靖通往漳州的公路挺进,18时进抵漳州北郊,获悉漳州守军正往东撤逃,即果断地向漳州发起进攻,击溃其掩护部队。突入城内后,得知守军大部刚通过新大桥向东南逃窜,即令3营冲过大桥,沿漳州至石码的公路追击。274团随后也突人市区,漳州遂告解放。由漳州弃城东逃的国民党军68军军部及所属81师拥集石镇,仓促组织防御,等船逃往厦门。20日2时,275团3营赶到,突然发起攻击,歼其一部。68军参谋长张星伯被迫率部投降。
  接着,31军各师乘胜追歼国民党军残部,夺占厦门西南大陆沿海各要点。93师越过九龙江,沿南岸向东追击,至22日19时,先后攻占海澄、浮宫、港尾、屿仔尾、镇海等地,歼灭国民党军近5000人。之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军1个团在海、空军掩护下,从海上向屿仔尾的反扑,于24日晚重占屿仔尾炮台。91师在93师之后跟进,19日晚抵达灌口、角尾后,转向东南,进攻嵩屿半岛。嵩屿三面环水,与厦门市区仅一水之隔,国民党军于此构筑了坚固的围寨式防御阵地,由55军1个营防守,并有舰炮火力支援。20日晚,272团攻击嵩屿的烧山,由于没有很好侦察,仓促进攻,伤亡很大,被迫撤出战斗。91师总结经验教训后,重新组织战斗,将全师火炮组成三个炮群支援步兵战斗和打击国民党军舰艇。24日16时,272、273团第一梯队分别在石仓南北向围寨式阵地发起进攻,遭到守军顽强抵抗,再次受挫。这两个团第一梯队重新选择突破口,在第二梯队协同下,于23时40分突破其阵地,至翌日3时,守军一部被歼,大部逃往厦门。
  左翼29军以86、85师各1个团为第1梯队,分别向厦门以北的澳头、集美一带发起进攻。86师前指率256团于19日晨占领马巷,继而向南推进。其先头侦察分队(军侦察营1个连、师侦察连1个排)进至新店时,得知刘五店国民党军正在撤退,当即转向西南截击。15时30分,侦察分队向刘五店发起攻击。守军余部1个连退缩街巷抵抗,17时被压缩到当地一学校内,缴械投降。256团主力南攻澳头,于22时发起战斗,至20日拂晓,全歼守军2个营又1个工兵连。85师253团则经同安向集美挺进,于21日2时向集美镇发起进攻。国民党军利用集美北面连绵的高地和镇内的建筑群,构成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以1个团兵力防守。253团为了保护学村建筑群,只用步兵轻武器同国民党军作战。经两昼夜艰苦战斗,于23日拂晓前扫清了集美外围国民党军。当日15时向镇内攻击时,守军已逃往厦门,该团遂进占集美。
  战斗在闽西南的闽粤赣边游击纵队,积极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作战,在9月30日前,相继解放了平和、漳浦、云霄等县城。
  第10兵团在完成第一阶段作战任务中,歼灭了守军1.5万人,解放了闽南大陆,形成了对金门、厦门国民党军三面包围的态势。
  二、解放厦门岛
  9月26日,兵团在泉州召开作战会议,确定同时攻取厦门、金门的作战方案。10月4日,兵团下达作战预令:以31军3个师、29军2个师,共5个师进攻厦门;以28军1个加强师并指挥29军2个团,共2个师进攻金门。各部立即进至南安、同安、石码等沿海一带,开始进行渡海作战准备。各军在中共厦门地下工委、中共厦门大学地下组织和龙溪、晋江两地区许多中学的协助下,于石码、同安、南安、晋江沿海一带征集了木船630余条、船工1600余人,并制作了大量简便救生漂浮器材。广大指战员冒着国民党军飞机、火炮的袭击,不顾晕船呕吐,夜以继日苦练战术技术,很快掌握了渡海作战的基本要领。为了掌握敌情,各部组织了隔海观察,有的部队还实施越海侦察。10月12日夜,92师侦察队副班长胡维志、战士张文升随同本队副队长驾船到厦门神山、寨上一带侦察。当胡、张摸清了几个主要登陆地段的地形和敌情,赶回会合点时,因超过约定时间,船已返航。他们顽强地与风浪搏斗了近7个小时,泅渡4000余米,带回了重要情报。31军颁发嘉奖令,授予胡维志、张文升以“越海侦察英雄”称号。此外,中共厦门地下工委和人民群众也提供了厦门守军的详细情报,为战斗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10月9日夜,28军84师251团2营和29军87师259团发起攻占金门北面大嶝岛的战斗,至10日晚,全歼守军,夺占该岛。11日夜,251团乘胜攻占小嶝岛。15日,28军82师245团攻占角屿岛。
  第三野战军于10月11日电复10兵团:为防敌逃跑,最好同时攻打厦门、金门,但从敌我双方实际情况考虑,以5个师攻打厦门有把握,同时以2个师攻打金门是否有把握?如条件成熟可以同时发起进攻。否则以一部兵力箝制金门,首先攻打厦门,比较稳妥。究竟怎么打,由你们依实际情况自行决定。10兵团根据这一指示,和28军进攻金门的船只不足的情况,遂决定改变方案,先取厦门,后取金门,并定于10月15日发起解放厦门的战斗。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军港和商埠,面积128平方公里。该岛西、南、北三面被大陆环抱,东与金门隔海相望。西岸、北岸距大陆较近,大部岸滩尚可登陆,近岸为起伏不大的丘陵,便于发展进攻;东岸、南岸滩窄水深,虽便于登陆,但受金门炮火控制,而且东南沿岸多山,不便于抢占登陆场;与厦门市区一水之隔的鼓浪屿,岛小岸陡,易守难攻,是厦门西南的屏障。国民党军以北半岛为防御重点,将齐装满员的74师配置在西北部的东渡至钟宅一带;181师布防于东北部的坂美至何厝一线;以29师和要塞守备总队防守鼓浪屿和厦门市区;以166师和68军残部位于东南部之石胃头、胡里地区。岛的沿岸筑有以永备工事为骨干的,与野战工事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阵地,并有大口径火炮、坦克和海空军火力支援,构成了环形立体防御体系。为给退守厦门的国民党军打气,蒋介石于10月8日率国民党军政要员多人抵厦门巡视,汤恩伯等人吹嘘厦门防御“固若金汤”。
  10月13日,第10兵团根据当面敌情作出进攻部署:以31军在鼓浪屿至石湖山地段登陆突破,以29军主力在石湖山东侧至五通地段突击上陆,首歼北半岛和鼓浪屿之敌,尔后南北夹击歼灭南半岛之敌;以28军1个师又1个团位于莲河、〓江一带,监视并以少量炮火牵制金门之国民党军,如金门国民党军增援厦门或撤退,则立即对金门发起攻击。
  31军军长周志坚、政治委员陈华堂决定:以91师并加强277团攻占鼓浪屿,分两路从西部和西南突出部登陆突破,得手后继向厦门市区攻击;以92师在厦门西北之石湖山至寨上地段突击上陆,会同29军主力攻占北半岛,尔后向南半岛进攻;以93师279团为军预备队,278团守备岛美地区,保障侧翼安全。
  15日15时40分,91师首先对鼓浪屿实施炮火准备。18时开始,第一梯队271、277团各2个营,分别从海沧和海澄沙坛起航。不久,东北风大作,船队逆风搏浪,大部船只被风浪冲散,有的断桅破帆,有的被吹回原岸,只有少数船只到达登陆地段。驶近岸边的船只又遭国民党军猛烈炮火的拦阻射击,伤亡严重。船工和战士们不顾性命安危,奋勇直前。带着全家3条船和5口人参战的船工张锦娘,不顾丈夫和小儿子中弹倒下,接过船舵,并鼓励战士们奋力划船,冲向岸滩。21时30分以后,零星船只抵滩登陆,由于滩头地堡机枪疯狂扫射,个别小分队突人前沿阵地后,终因援绝弹尽,大部牺牲,个别被俘。271团团长王兴芳冒着弹雨指挥抵滩船只抢滩,不幸中弹牺牲。91师炮2连指导员赵世堂所在船中弹,2门火炮坠海,他带领10名战士强行登陆,突人前沿阵地,直抵日光岩西侧制高点,最后仅剩下他一个人,仍然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23时以后,91师组织第2梯队3个营起航,因风浪太大,未能成功。16日12时,31军命令91师暂停攻击,总结经验教训,准备再战。强攻鼓浪屿虽然失利,但却牵制了厦门岛腰部的国民党军机动部队,为在北半岛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15日19时,92师第一梯队3个营由鳌冠、郭厝起航,向石湖山、寨上偷渡。20时许,先头部队抵滩时正逢退潮,船只在距岸近千米的泥滩上搁浅。守军发现后在探照灯照射下对船队进行射击。登陆部队随即转入强攻,指战员在深陷至膝的泥滩上跋涉,伤亡较大。274团8连3排8班副班长崔金安,带领全排仅剩下的12名战士首先在石湖山西南突出部上陆,占领了40米交通壕,在4小时内5次击退守军的反扑,并攻占了山腰一个地堡,最后在兄弟连队策应下占领了山头阵地。战后,该排被31军授予“厦门登陆先锋排”称号。16日3时许,274团1营在寨上突出部登陆突破,该团2营一部也在寨上薛厝之间登陆成功。至16日晨,92师突破石湖山、寨上一线,占领前沿阵地。
  29军政治委员黄火星、副军长段焕竞决定:以85师分两路从高崎两侧之棣寮、神山登陆突破,以86师由钟宅、壕口之间突击上陆,抢占巩固登陆场后,首先肃清北半岛之敌,尔后向东南发展进攻;以87师259团为军预备队。
  85师第一梯队2个团在集美东北海湾登船集结。255团1、2营于15日20时起渡,20时40分于神山下抵滩,下船后冒着敌火越过800米泥滩,强行登陆,22时攻占神山、继克殿前,策应右邻92师登陆。随后起航的3营因遭守军射击,搁浅于高崎西侧海滩,就地强行登陆,22时攻占埔仔,随后又克坑园山。7连4班长邵元林于船只搁浅时带领全班跳下船,在深没及膝的泥滩中冲在最前面,首先攻下1个碉堡,打垮了守军1个排的反扑,为全营打开了突破口;在尔后的战斗中英勇顽强,战绩显著。战后,邵元林被授予“海岛作战乙等英雄”称号,4班也被授予“海岛作战模范班”称号。254团于20时45分起渡,21时许在敌火下于后莲尾、胡莲一线海滩登陆。上陆后,在师炮火掩护下,连克多道障碍,击溃守军3次反击,至22时30分,攻占了后莲尾、尤厝、陈厝、王厝一带,继向纵深和两侧发展,于16日7时攻克被国民党军吹嘘为“海上堡垒”的高崎,全歼高崎、坑园山、陈厝守军。该团7连攀登10米高的陡壁,一举夺占高崎机场,天亮后,击退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反击,迫使其丢下1架运输机和几辆被炸坏的坦克逃走。
  86师第一梯队256团(加强257团2营)由刘五店、澳头起航。1、3营和团指挥所于19时50分抵达预定岸滩,遭到守军火力急袭,在师炮火掩护下,经过多次突击,始于下马、钟宅间登陆突破。上陆后,1营向钟宅进攻,3营向下马、墩上进攻。1营俘虏了错把解放军当作“自己人”的国民党军1个排,占领钟宅村。天亮后,守军2个营在坦克引导下进行反击,1营被迫退出钟宅。后在第二梯队的配合下,又夺回了钟宅。3营发展较顺利,于16日6时前攻占了下马、墩上、岭下一带。另2个营因受大风大浪影响,未能按指定的登陆点上陆。257团2营被冲到草鞋屿搁浅。256团2营则被冲散到五通道一带上陆。其中一部于坂美附近抵滩,上陆后遭到守军火力夹击,伤亡很大。5连连长张胜标率领仅存的5个班占领了一小块滩头阵地,在敌众我寡、三面受敌的险恶情况下英勇作战,击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坚守到敌人撤退,起了牵制守军兵力、策应团主力登陆突破的作用。战后,张胜标被评为一等功臣。
  至16日中午,31军攻占湖里、塘边,29军攻占园山、枋湖,基本控制了北半岛,巩固、扩大了登陆场,后续部队源源上陆。汤恩伯和8兵团司令官刘汝明收罗残部和调动机动部队向北反击,于岛的腰部松柏山、园山、薛岭山先后被击溃。国民党军遂动摇了固守厦门的决心,其余部开始向东南岸之黄厝、曾厝垵一带撤退,准备下海逃走。
  14时许,10兵团首长查明情况后即令各部大胆穿插分割,追歼逃军。29军主力分路直插云顶岩、自来水厂、厦大和石胃头、黄厝、曾厝按,当晚至次日晨于文灶、南普陀、黄厝歼灭国民党军各一部。92师向市区挺进,并向东追击,于碧云寺西街口、胡里山附近各歼逃军3000余人。91师一部从市区南部登陆,策应92师行动,272团2营于鼓浪屿西北端登陆,准备逃窜的国民党军1400余人投降,该岛解放。至17日11时,逃至塔头、白石炮台附近的国民党军被歼,厦门全岛解放。国民党守军除高级将领及166师大部逃往金门外,其余2.7万人全部就歼。
  三、进攻金门岛
  大、小金门位于厦门以东海域,距厦门岛仅1.8海里。大金门东西大、中间小,形似哑铃,面积124平方公里。东半岛多山,北太武山可俯瞰全岛;西半岛多丘陵,金门城位于西岸中部。小金门隔水道与西半岛对峙,火力可互相支援。厦门国民党军被歼后,汤恩伯急从潮汕地区调兵增防金门,使兵力增至4万余人。其部署:以第5军率200师守备小金门;以第25军45师防守西半岛北部,201师位于金门城附近担任机动;以40师及刚抵金增防的第12兵团18军11师驻守东半岛;18军主力位于料罗湾附近地区。大金门除原有要塞炮兵工事外,仅于北岸古宁头及官澳等便于登陆地段,构筑野战工事和少数永久性工事,纵深工事薄弱。
  厦门解放后,第10兵团主要领导人的精力主要用于城市接管,把攻打金门指挥责任交给了28军前指。鉴于28军主力及29军1个团早于9月下旬进抵石井、莲河地区进行攻金准备,并已搜集到可运载3个团的民船,10兵团首长预计,第1波运送3个主力团上岛,船只当夜返回,第2波再运送2个团上岛,乘敌12兵团主力未到或到后立足未稳发起攻击,可完成预定任务。于是决定由28军副军长肖锋统一指挥所属4个团及29军3个团攻取金门岛,并定于10月24日夜发起战斗。肖锋根据兵团首长指示,决心以82、84、85师各1个团又1个营为登陆第一梯队,由82师统一指挥,在古宁头、官澳地段登陆突破,首歼大金门西半岛之敌,尔后会同后续梯队歼灭东半岛之敌;以82师主力和29军85、87师各一个团为第2梯队,由军前指指挥。命令下达后,立即将临时征集到的船只配给第一梯队团,进行战斗编组。因时间仓促,既未组织演练,又未组织协同,船工与部队互不熟悉。而且船只不足,各团均有1、2个连队无船,等待续运。
  10月24日20时,244、253团分别自莲河、澳头东北港湾起渡,先向大嶝岛方向航行,与在该岛起渡的251团在海面会合。24时,3个团的船队由大嶝岛海面向大金门开进后,队形即逐渐紊乱,通信联络也不畅通,82师指挥所又未随船跟进,各团即自行航渡。抵滩时适逢落潮,船只搁浅,又遭守军炮火猛烈拦阻,有的部队伤亡较大。25日2时,各团在约10公里正面上开始登陆突破。左翼244团在腰部北岸的琼林、兰厝间登陆,俘守军100余人,夺占了10余个碉堡;中路251团先头营在岛西北的安岐、林厝间顺利上陆,但其后续部队遭到守军炮火袭击,伤亡三分之一;右翼253团在岛西北端的古宁头、林厝间登陆后,于拂晓前攻占古宁头。各团登陆后均未组织船只返航接运第二梯队。登陆部队除253团3营巩固了古宁头登陆场外,其余部队在既未巩固登陆场,又未恢复建制的情况下,即按既定的作战方向,各自分散作战,向纵深猛插,于拂晓前攻占了西山、观音亭山、湖尾、湖南高地、安岐、埔头一带,给国民党军以严重杀伤。
  25日晨,守军201、45师及18、19军各一部在坦克、炮兵的配合下,对登陆部队实施全线反击。8时许又出动空军反复轰击滩头的船只和厦门至围头沿岸的解放军炮兵阵地及船只。各登陆部队英勇抗击,战斗十分剧烈。244团团长邢永生身负重伤,仍带领部队顽强抵抗。至12时弹药耗尽,该团人员大部牺牲。251团主力激战至15时,仅剩下10余人,最后突围至古宁头与253团会合。251团副团长冯绍堂率领2个班坚守林厝的几个碉堡,苦战9个小时,打垮国民党军7次冲击,随后也突围至古宁头。坚守在古宁头的253团与兄弟部队余部,连续多次击退国民党军的反扑。国民党军在埔头、林厝、古宁头一带均遭到解放军重大杀伤,其19军14师42团团长被击毙。黄昏后,国民党军撤至湖南高地一带休整。
  由于运送第一梯队的船只全部被毁,第二梯队无法航渡增援,登岛部队孤立无援。10兵团急令各部集中所有船只,运送后续部队前往增援。25日夜,246团1营6个排和87师259团2个连同时起航赴援,因风浪太大,仅有10个排登陆成功。增援部队与坚守古宁头的部队会合后,即向国民党军实施反击,因兵少力薄,未能奏效。26日拂晓,国民党军又在坦克、火炮和飞机配合下向古宁头进攻。解放军登陆部队与其激战终日,至22时,剩下的少数指战员利用夜幕向北突围,到海边寻找船只未获,遂转移到东南山区。27日下午,他们在双乳山附近隐蔽时被国民党军发觉,又继续转移。28日下午在沙头附近被国民党军包围,246团团长孙玉秀负伤后自尽,其余被俘。登陆金门的解放军在兵少力薄、后援不继的情况下,临危不惧,顽强战斗三昼夜,共毙伤国民党军约9000人(①毙伤国民党军人数系据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第237页所载。)。
  进攻金门的战斗,由于高级指挥员轻敌麻痹,战斗任务尚未完成就转移工作重心,且在准备还不充分,组织指挥不严密的情况下,仓促发起战斗,致使两批登陆部队3个多团共9086人(内船工、民夫等350人)(②登岛部队人数系据1987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340页所载。另,《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役选编》第220页统计为7434人。),大部牺牲,一部被俘。这次战斗失利,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大损失。
  漳厦金战役,自9月19日发起,至10月27日结束,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近5万人,解放了闽南大陆和厦门、大嶝、小嶝诸岛,为巩固东南沿海海防,建设新福建创造了条件。
  第六节 解放东山岛(③解放东山岛按时间划分应属下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要战事》,但它又是解放战争(1946年7月至1950年6月)中的战事,故放在本章写。)
  东山岛位于福建南部诏安湾东侧,面积188平方公里,为本省第二大岛。岛形似蝴蝶,俗称蝶岛,中部最窄处仅1.5公里。岛的东南临海,西北近陆,北端八尺门渡口距大陆仅500米。近陆地区多丘陵,利于防守;临海地区较平坦,沿岸滩窄水深,便于舰艇活动。
  该岛原仅驻有国民党福建省盐警总队第1大队,1949年6月开始,国民党陆续增派杂牌部队上岛,至年底兵力达4000余人,并将岛上各部整编为陆军独立第58师。12月12日,经东山县人民政府工作队(①1949年9月漳州解放后,在成立龙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时,组成东山县人民政府工作队,进驻云霄县城。)政治争取,盐警大队长王勤政率所部起义来归。随后,工作队继续对第58师进行争取工作,谈判未成。1950年3月,国民党军唯恐东山有失,从金门抽调第n军军部率第51师2700余人进岛增防,使驻岛兵力增至7000余人。其部署是:第58师主力驻守北半岛,第51师主力驻守南半岛,军部率224、177团驻东山城,控制东山港口。
  1950年3月,第10兵团根据第三野战军指示,开展备战练兵,准备再次进攻金门。4月,为积累渡海作战经验,孤立金门国民党军,造成再战金门的有利态势,兵团决定由第31军并指挥第32军第94师和炮兵第14团3营,首先解放东山岛。第31军军长周志坚、政治委员陈华堂根据东山守军以北半岛为防御的重点,决心以第91师和第94师主力,分别从岛的西北和北部登陆突破,夹击北半岛之敌;以第91师一部,从西南海岸突击上陆,首歼南半岛之敌,尔后向北发展,配合围歼守军主力;以1个炮兵团(山炮营2、野炮营1)火力掩护、支援部队登陆作战。4月下旬,各参战部队进抵云霄下曾和诏安林头、大梧村、田厝沿海一线待机,进行临战准备。在地方政府的全力配合十,筹集船只,训练船工,进行海情、气象调查和地形、敌情侦察,制订渡海具体方案。
  5月初,国民党军发现解放军将进攻东山岛,决定从东山撤军,以保存实力,固守金门。为掩盖其撤军意图,继续向东山增派部分兵力,并扬言“要扩充部队,固守东山”,到处抓壮丁,仅东山城外铜钵村就被抓走青壮年147名,使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寡妇村”。中共东山县委从岛上地下工作人员处获悉守军撤逃征候,立即通报解放军,并请求提前解放东山岛。
  经过第10兵团批准,第31军于5月7日下达进攻东山岛的预先号令,随即调整起渡场,组织协同,并以一部兵力在八尺门对岸佯动,以隐蔽主攻方向。各部于11日下午完成战斗准备,黄昏分五路开始航渡。第91师273团第1梯队2个营于18时30分从峰岐一带起渡,21时31分在岛的蜂腰部南侧山只、黄山母之间登陆,未遇到抵抗。该团随即以一部兵力向南卷击,主力向北直指守军51师师部白埕。第272、271团各2个营,20时许分别从港口和林头、大〓岛起航,在炮兵团火力掩护下,21时15分在北半岛西岸之长山尾、新厝和礁头、径口地段上陆,迅速歼灭在滩头抵抗的小部国民党军,夺占了登陆场。在北部的第94师280、281团于20时30分分别从下曾澳、三礁一带起航,22时30分在岛的北岸古港两侧至港西之间登陆成功。至此,登陆部队对北半岛构成了三面合击态势。
  解放军发起攻击之前,东山守军已做好撤退准备,事先运走了大批物资和抓来的壮丁,除以第58师一部在近陆沿岸担任掩护外,大部队已集中于北半岛中部待撤,第17军军部则率先登舰待运。攻击发起后,其前沿掩护部队在解放军猛烈炮火威慑下,纷纷弃阵而逃,已集结部队则涌向东部海湾,抢先登舰。前来接运的舰艇在解放军炮火封锁下,有的尚未满载就起锚逃走。
  273团主力向北挺进,11日22时许抵达白埕、探石,均无敌踪,估计守军已东逃海边,遂转向亲营、会东追击,以夺取澳口,断敌退路。与此同时,272、271团除留部分兵力巩固登陆场外,主力向东推进,直扑西埔、梧龙。从北岸港西登陆的280团,攻占马鞍、樟塘后也逼近西埔。至23时30分,登陆部队占领了西部、北部全部丘陵,守军大部乘舰逃走,残部被压在东部濒海几个孤点上。
  273团2营(欠5连)逼近亲营,立即抢占村西北的高地,发现上千国民党兵麇集村边、滩头。该营2个连与刚赶到的3营8连,在炮兵火力支援下,从三路向村庄和滩头冲击,国民党军全部缴械投降。12日1时,2营又以一部兵力向会东追击,又歼国民党军200余人。
  281团从北岸古港登陆后插向东南,切断西埔与东山城之间的联系,于东沈与敌展开激战,国民党军不支,向东山城溃逃。该团于11日23时追至东山城下。国民党军58师师长逃到接应他的船上仍指挥其残部继续顽抗。281团即以一部兵力夺占南港口,断其退路,尔后在中共地下组织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转入巷战,迅速将残敌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城内58师警卫团残部也被迫缴械投降。至12日4时,全岛解放。
  此次战斗,毙、伤、俘国民党军团长以下2000余人,缴获汽艇1艘、迫击炮2门和大量枪支弹药。解放军仅伤亡13人。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要战事
  第一节 剿匪
  一、匪患
  福建自清朝末年起,民不聊生,盗匪蜂起。各地豪绅以自卫为名,竞办团练。民国初,团练发展为“民军”,形成封建割据,互相侵夺。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国民政府将其编为“正规军”,“省防军”或“海军陆战队”,割据局面并无改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些武装经工农红军的打击和19路军的吞并,闽北、闽西、闽东各一部及闽南大部溃散为匪。1934年陈仪人闽后,将各地土匪、“民军”收编为省保安团,实际上是“明团暗匪”。1937年保安团因势力大衰,又群起为匪。张逸舟等下海为盗,勾结日本侵略军,变为“和平救国军”。各地潜伏力量则分别投靠国民党的军统、中统特务组织。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为国民党所收编(①《福建封建土匪演变概况》,见1949年11月《福建公安》创刊号。)。
  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成股土匪5万余人(②福建军区、第10兵团司令部1951年3月18日《一九五0年之剿匪总结》;福建军区、第10兵团情报处1951年6月15日《闽省匪情演变总结》。)。其中大部分是国民党逃台前有计划布置和组织的,由“应变部署”留在大陆的党政军骨干分子,收集国民党溃军和散兵游勇,收编地方自卫团队等组成,如“人民反共救国军”、“突击军”、“海上保安纵队”等;一部为地方豪绅恶霸掌握的土匪武装,如刘子宽、严正、林青龙等部,他们长期鱼肉人民,残害百姓;少数是由无业游民、流氓组成的,以抢劫为生的惯匪。以上股匪大多直接受台湾“国防部”‘‘敌后工作委员会”的控制。1950年上半年,台湾当局统一整编闽、浙境内的土匪,在福建称“福建游击军区”,由金门国民党军将领胡琏兼任司令。在金门设有“敌后工作指导室”。“福建游击军区”之下又分为若干小区,主要有“闽南军区”、闽北“福建前线突击司令部”和“海上突击军”等。1949年底,蒋介石又派原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参谋主任李森少将(化名唐宗)潜人大陆,在闽粤赣交界地区扩编土匪武装。1950年夏组成“中国人民自由军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部”,唐宗任总司令(升为中将),下辖37个纵队,其中在福建的有14个纵队。他们妄图建立“敌后第二战场”,进行“长期的游击战争”,等待时机配合台湾国民党军反攻大陆。
  福建大陆与台澎金马仅一水之隔,海岸线弯曲漫长,内陆山高林密,便于土匪潜伏和潜入潜出活动。解放初期,由台湾国民党控制的土匪遍布福建大陆和沿海岛屿,他们有封建势力的社会基础,又有大量的美式武器装备,反共反人民的活动极其猖獗。其主要罪行:一是破坏交通,袭击解放军的小分队和政府工作人员。1949年7月至10月,仅南平、沙县、顺昌等5县土匪和大刀会,就多次破坏南平至顺昌的公路、桥梁,并杀害解放军筹粮人员10余名。据1949年12月至1950年8月的不完全统计,土匪袭击解放军小分队、零星人员和地方干部57次,造成伤亡725人,损失枪枝549支。二是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策反地方武装。仅建阳专区,县、区、乡政府遭到土匪袭击达73次,被害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161人,抢走枪枝300多支。龙溪专区在1950年一年内,被土匪杀害的干部和人民群众达638人。1950年,全省就发生县、区武装、民兵、干部被策反叛变事件109起。三是残害人民群众,到处奸淫烧杀、抢劫掳掠,勒派粮款,抓人绑票,无恶不作。众多土匪的疯狂破坏活动,严重威胁了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安宁,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人民强烈要求解放军坚决消灭土匪,根除匪患。
  二、清剿陆匪
  (一)逐步展开清剿(1949年8月至1950年7月)
  1949年8月,解放军第10兵团入闽后,在集中主力消灭国民党正规军、解放沿海重要城镇的同时,即以84师252团、87师261团(各欠1个营)在闽北地区担任护路和剿匪。10月,漳厦金战役结束后,又以31军侦察营和83、91、92、93师各一部及沿海军分区的3个警备团,共6个多团兵力投入剿匪,重点打击主要交通线两侧和重要产粮区内的土匪。252、261团主力及第一(建阳)、第二(南平)军分区的地方武装,采取远距离奔袭等战术手段,歼灭了闽北“福建前线突击司令部暂编第4师”等匪部,瓦解了大批土匪及大刀会徒。至12月底,全省共歼灭土匪15438名,内有“反共救国军”司令叶金泰、“闽赣边区指挥部”总指挥李鉴、“华南反共救国军第2纵队”副司令张振闽等大队长以上匪首33名,缴获各种武器6372件。(①福建军区司令部1950年3月23日《一九四九年八月至十二月剿匪工作总结》。)年底,全省尚有土匪240余股4万余人(含海匪3股9700余人),拥有长枪2.77万支,机枪300余挺,分布于已解放各县边界山区,并控制着光泽、建宁、泰宁、将乐、永安、三元(今三明)等县城和部分沿海岛屿。(②福建军区、第10兵团司令部《一九五0年之剿匪总结》;福建军区司令部1950年1月6日《剿匪计划》。)
  1949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中共福建军区委员会召开首届扩大会议。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张鼎丞提出1950年总的方针任务是继续歼灭残敌,彻底解放福建,建设福建。军区司令员叶飞要求1950年上半年基本消灭大股土匪,为全面肃清土匪打下良好基础。会议制订了集中力量,有重点地打击危害最大的主要股匪的作战方针。会后,军区决定抽调第83师(欠248团)、第84师、第87师、第91师272团及第28、第29军侦察营等近10个主力团兵力,协同各军分区警备团及县区武装开展剿匪。首先肃清上饶至南平公路两侧及闽江中游沿岸之股匪确保交通安全,保障军运;同时解放尚为股匪占据的县城,控制城镇和产粮区;尔后,消灭边缘地区的股匪,普遍建立基层政权,为转入全面清剿作准备。并决定从部队抽调3000人,组织工作队分赴各地,发动群众进行反霸减租斗争,普遍建立区乡政权、农会和民兵,组织联防,配合部队剿匪作战和维持地方治安。
  1950年1月,剿匪部队全面展开,28军所属1个师又2个团及军直3个营进驻闽北、闽东地区;29军1个师及31军1个团又1个营分赴闽西、闽南各地。1、2月间,84师一部与江西剿匪部队先后解放了土匪占据的将乐、建宁、泰宁、光泽等县城,87师一部先后解放了永安、三元等县城,各歼匪一部。252团一部以崇安为中心,分布于分水关至建阳公路沿线,担负清剿匪“中华民族自救军闽北总指挥”刘午波部及护路任务。经过一段时间清剿,刘匪所属一部被歼,一部投降,刘及少数匪首逃匿深山。252团8连从3月1日起,多次进袭匪巢,均扑空。3月6日根据可靠情报,该连组织13人的轻便武装,前往海拔1016米的芦峰搜剿。刘匪住的茅棚在离山顶20米的悬崖下,8连1班长杨宗岱下崖时失脚滑下去,被匪哨兵发觉,刘匪七八人即夺路而逃。解放军小分队三路搜索,未获。8日,得知刘匪在尤山后(崇安县城东南20公里),8连即分组封锁路口,另以7人化装跟随受刘匪威胁给其送饭的村民上山。刘匪接饭时发觉,企图逃跑,当场被杨宗岱击毙。消息传出后,崇安人民欢呼雀跃,高兴地说:“今后可以过安稳日子了”。战后,84师批准给杨宗岱记一等功;该连一排和一班分别被福建军区授予“剿匪模范排”和“剿匪模范班”的荣誉称号。至3月底,全省共歼匪10884名,毙、俘刘午波、“闽赣边区”司令周尚志、“人民自卫军闽北前线突击第2师”师长廖英明、“平(和)诏(安)云(霄)三县联防”司令胡玉光等重要匪首32名,迫使盘踞城镇的土匪化股流窜于偏僻山区。
  3、4月间,中共福建军区委员会召开第二届会议,总结剿匪经验,确定下一步对策。会后,28军奉命集结,准备再战金门,32军入闽接替闽北的剿匪、护路任务。同时,福建军区从主力部队中抽调800名干部和27个建制连,编入各军分区地方武装,并要求各地在建立基层政权的同时,组织民兵队伍,配合部队剿匪作战。4至7月,全省共歼匪9943人,其中大队长以上匪首72名,击毙匪“闽浙赣突击支队”副司令胥澄治,俘虏匪“闽粤反共自卫突击队”副司令李永清、“十二兵团漳泉游击指挥部”副指挥黄士亮等重要匪首。
  由于闽北剿匪部队调动,新来部队情况不熟悉,一时未能全面展开清剿,原被击溃分散流窜之匪又乘隙大肆活动。同时,台湾国民党当局不断派遣武装特务潜人大陆,支持陆匪和破坏解放军攻金攻台准备。仅4至6月,从本省沿海登陆的匪特就有14次1300余人。而剿匪部队在执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上有偏差,有的部队把俘匪当一般战俘看待,随抓随放,该杀的没杀。部分被俘土匪放走后重新为匪,并对人民群众进行威胁报复。解放军在寿宁剿匪时击毙匪首魏光英,魏妻竟跑到县政府大闹说:“政府讲宽大,为什么草菅人命。”不少群众反映:“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人民政府讲宽大。”执行政策的偏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发动。因此,一年来虽累计歼匪36265名,缴获各式武器17288件(①福建军区、第10兵团司令部《(一九)五0年至五二年剿匪及匪情整理资料》第57页,《进军福建以来剿匪战绩统计表》。),但未能给主要股匪以歼灭性打击,以致匪势仍很嚣张。
  (二)实行重点清剿(1950年8月至11月)
  1950年7月,中共福建军区委员会召开第三届扩大会议,总结一年来剿匪作战和执行政策的经验教训。确定:继续贯彻“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者相结合”的剿匪方针。在军事部署上,采取“重点清剿,面的坚持”的方针(②“重点清剿,面的坚持”,即:在重点清剿的同时,坚持面上的清剿,点面结合。);在战术上,采取猛打穷追,驻剿挖根,坚决进攻,顽强坚持的指导原则;在方法上,指定地区,指定对象,集中一定兵力,统一指挥,包打包剿包做群众工作,限期完成歼匪任务。据此,军区在全省划了10个重点清剿区,以第32军大部和第24、第29、第31军各一部,共约12个主力团兵力及各军分区警备团,担任重点清剿;在重点清剿区之外,由各军分区组织剿匪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种剿匪力量,坚持面的清剿。
  8月,各部队进驻重点清剿区,经过短期思想整顿,随即全面展开。广大指战员进一步认识到剿匪与巩固人民政权、建设新中国的关系,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发扬了高度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忍受极度的疲劳、饥渴和各种疠疫的侵袭,披荆斩棘,夜以继日地转战在崇山峻岭之间,为福建人民除害。285团侦悉匪“闽浙赣前线突击司令部第3师”刘道明部隐蔽活动于仙山、乌老山区(松溪西南),即组织5个连兵力,于9月1日开始进剿,经15天的合围和搜剿,歼灭刘匪之315、316、317团各一部,共6个多连。216团在尤溪,首先以优势兵力合围并摧毁匪巢,然后开展政治攻势和军事搜剿,自9月1日至10月15日,歼匪906名,迫使该地匪县长兼总队长洪钟元等出来投降。283团于10月5日得悉匪“突击暂编第4师”郑长吉部活动于建瓯犁山地区,即组织8个连奔袭70公里,经7昼夜包围封锁和反复搜剿,全歼该匪部。继又在建瓯莲花山围歼该师郑长舆部。先后歼灭其师部及所属之一部,活捉少将师长郑长吉、上校副师长郑长舆。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叶克守指挥第260团和五分区警备团以及德化、仙游、永春等县地方武装与民兵,围剿匪“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闽南军区”副指挥兼“闽中纵队”司令刘子宽部。260团在荒山野岭忍饥熬寒,连续搜剿刘子宽残部达27天之久。10月19日14时,该团3营勤杂人员十几人到永春湖洋庵坑山砍柴,发现草丛里藏着人,迅即向营部报告。3营立即组织所属搜捕。营部供给员陈荣在搜索中发现一土匪企图逃走,当即向其开枪,该匪吓得举起双手,陈荣纵身向前将其擒获。该匪就是作恶多端的匪首刘子宽。至此,匪“闽中纵队”全部被歼。永春、德化、仙游等地人民欢呼解放军为民除了一大害。第八军分区司令员王胜指挥第259团和上杭、武平、永定县县大队、区中队及民兵,于10月间在上杭皇庆山和闽赣边界的王杭山、南山,连续进行4次围剿,毙俘匪“中国人民自由军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部”第13纵队司令林汉祥、第14纵队政治委员蒋德平以下300余人。
  重点清剿区大多是远离城镇的山区,当地群众长期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又受土匪的蹂躏和威胁,加上语言不通和执行政策的偏差,剿匪部队初到,群众往往避开。进剿部队用自己的遵纪爱民、助民生产、关心群众疾苦等模范行动,揭露了匪特的欺骗宣传,并向群众表明不剿灭土匪不下山的决心,从而打消了群众的顾虑,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在军事清剿的同时,加强了对土匪的政治攻势,取得很大成绩。288团采取合击猛扑,结合驻剿挖根,开展政治攻势,在9月的20天中就歼匪226名。南平地区的土匪陈差贤在解放军的军事压力与政治攻势下,打死大队长林保才,率领25名匪众投降。10月,全省歼匪4137名,其中投降、自新的2211名,占一半多。各剿匪部队接受过去的教训,纠正对被俘土匪“宽大无边”的偏向,较好地执行了“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和军区关于“办、管、放”的具体规定。如第六军分区处理了2250名匪特,其中31名罪大恶极的首要分子,在群众的要求下依法判处死刑;58名罪恶分子判处徒刑或劳役;对有立功表现的给予宽大处理;其他胁从分子经教育或管训后分批释放。正确执行政策,收到了分化瓦解土匪之效。
  10月至12月,24军、32军(除96师外)陆续北调离闽。军区又抽调82师和92师2个团、86师1个团和85师253团参加剿匪。为了打开闽西南剿匪局面,福建军区副政治委员刘培善前往第八军分区,召开领导干部会议,详细布置任务,交代对策。
  重点清剿区的土匪遭到打击之后,即化整为零,向包围圈外流窜。因而面上清剿区,土匪时集时散,与地方武装展开拉锯战。剿匪部队采取猛打穷追与驻剿挖根、重点清剿与联防
  会剿相结合的办法,继续给匪以有力打击。
  8月至11月,全省共歼匪14281名,其中大队长以上匪首248名,缴获各种武器5041件。(①福建军区、第10兵团司令部《(一九)五0年至五二年剿匪及匪情整理资料》第57页,《进军福建以来剿匪战绩统计表》。)。10个重点清剿区股匪大部被歼,重要匪首如刘子宽、郑长吉、佟振洲(“漳厦游击纵队”少将司令)、陈昂(国民党军闽北师管区少将司令)等被活捉或击毙。特别是土匪控制区内的群众已广泛发动起来,使残余股匪日益孤立。
  (三)限期消灭股匪(1950年12月至1951年3月)
  1950年11月,毛泽东主席电令福建军区:攻金任务推迟,全力以赴,限于6个月内消灭福建全省股匪,普遍实行土地改革。为贯彻这一指示和中共中央“双十指示”(①即中共中央1950年10月10日《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中共福建军区委员会于月底召开第四届扩大会议。会议确定:在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者相结合和剿匪与土改、镇反相结合的总方针下,采取“重点清剿、面的坚持、联防会剿”的做法和“以分散对分散,以集中对集中”的原则,发挥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三者的结合力量,于1951年5月底前肃清全省股匪。会后,福建军区与浙江、江西、广东军区组织了6个省与省、军分区与军分区的联防会剿区;集中5个师(第82、第87、第91、第96师和第83师248团、第85师253团及第10兵团工兵团等)兵力进剿股匪,另以3个师担任海防和进剿海匪,切断海陆土匪之间的联系;从部队中抽调9280名干部和老战士,组成一支强大的工作队,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土改、剿匪和镇压反革命工作。
  参加剿匪的部队接到命令后迅速展开,在各自的区域内寻歼股匪。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253团在第八军分区警备团一部配合下,在连城清风山区,歼灭匪“中国人民自由军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部”中将总司令唐宗所部近400名,缴获步枪100余支、土炮20余门。12月3日凌晨,唐宗饥饿难忍,单身下山至章坑岭下,企图越过封锁线时被253团一连战士刘万金、查仲家活捉。这次战斗受到福建军区的通令嘉奖。253团在副团长王健行、副政委张茂勋率领下,于3个多月内,不仅歼灭土匪2037人,摧毁了连城30多年的土匪老巢,在参加土改、镇反、建立地方武装、改造基层政权方面,也取得突出成绩,多次获得福建军区通令嘉奖,并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12月2日至20日,261团在清流县地方武装配合下,于江坊、长校、四堡围剿唐宗匪部主力第36纵队,歼其纵队参谋长江正清以下236人,一部溃散。唐宗被擒后,国民党军统局驻闽南特派员康明深于1951年1月11日在漳平县新桥召开八县匪首会议,成立“福建省反共救国军统一行动委员会”,统一指挥5个纵队、1个总队共1200余名土匪,继续负隅顽抗。第八(龙岩)军分区奉命指挥第259团(欠3营)、253团3营和永春、大田县大队各2个连,以及当地区中队、民兵,围剿康部。于1月中、下旬间奔袭新桥、德厚等地,毙俘统一行动委员会副主任张景清(俘)以下300余人。战斗中,土匪曾依托几个村的土楼碉堡进行顽抗。261团驰援部队到达后,以迫击炮轰击,始将土楼、碉堡摧毁。与此同时,在面上驻剿的第260团4连得悉德化匪首陈伟彬残部20余人隐蔽于尤溪二十三都华光村,即令二班长黄思忠率本班进剿。匪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黄思忠带领全班向匪发起冲击,毙匪4名、伤2名,缴获长短枪6支。黄身上5处负伤仍坚持指挥,至战斗结束时昏倒。战后,黄思忠荣立一等功。
  1951年1月,福建军区会同浙江、江西有关地区,组织了三省边界地区联防会剿,消灭了流窜在边界地区的股匪。287团于12日侦悉匪“中国人民自由军闽赣边总指挥部”中将司令严正逃窜到泰宁西南举凤山区,立即组织6个连兵力进剿。泰宁弋口乡民兵积极主动配合,于15日活捉了在闽北为非作歹数十年的土匪头子严正。287团和弋口乡民兵均得到军区的通令嘉奖。这个月,全省歼匪4741名,内大队长以上匪首194人,创剿匪以来月计最高纪录。第三、第四军分区的辖区内,土匪较少,股匪已基本肃清。毛泽东主席于2月26日致电福建军区叶飞等领导人:“你们一月份剿匪简报收到,阅悉。剿匪成绩甚大,极慰!望继续不懈,坚持到底,务于三月底以前,肃清福建一切股匪;如那时尚有残匪未清,仍须以地方武装及民兵继续坚持清捕,直至完全消灭匪众为止。在清匪斗争中,对于一切为民众痛恨的匪首、惯匪及恶霸,必须在人民同意下,坚决迅速地处以死刑。切切勿误为要!”(①第10兵团、福建军区政治部出版《解放前线》报1951年3月8日第一版。)华东军区也于2月28日通电表扬,并要求各地研究参考福建的剿匪经验。
  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不断打击下,以及全省土改、镇反的展开,使土匪无法再成股活动。许多股匪遂化整为零,化匪为民,就地分散隐蔽,匪首则潜藏深山,等待时机。剿匪部队采取以分散对分散的手段,驻剿、搜剿土匪。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武装和民兵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村村联防,查户口,设路卡,断匪粮,挖耳目,断绝土匪与外界的联系,继续掀起清剿高潮。2月15日,287团5连连长杜玉泰率领3排到将乐、泰宁交界的盖竹洋大山,搜捕“江西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兼“福建人民反共救国军第8纵队”中将司令廖其祥等匪首。杜组织19名化装便衣人员,翻山越岭,找到匪窟。班长金道谟冲上去堵住洞口,当场击毙外逃的土匪大队长、中队长4名,击伤多人。廖其祥被打伤后滚下山崖,与另几名土匪一起逃跑。金道谟与战士们随着纵身下崖追击,游过冰冷彻骨的溪流,脱下湿棉衣,赤膊在风雨中又追了二、三公里,终于将逃匪全部俘虏(廖其祥途中死亡)。2月份,全省又歼匪5665人,内大队长以上匪首236名。全省已有47个县基本肃清股匪,18个县接近肃清股匪。毛泽东主席于4月1日再次致电福建军区领导人,对1、2月消灭股匪万余人表示嘉勉。
  3月,福建军民接到毛泽东和华东军区嘉勉电后,剿匪热情空前高涨。剿匪部队发扬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先后全歼了匪“闽浙赣前线突击司令部暂编第3师”、“闽南军区漳州军分区”等部,击毙匪“福建游击军区闽西南边区指挥部”指挥官黄雨定、“闽南军区泉州纵队”指挥官王樵,活捉匪“中国人民反共救国突击军第6纵队”中将司令朱树堂、“特击第3师”少将师长吴金荣、“中国人民自由军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部”第1纵队司令罗伯盛等重要匪首。在捕捉“闽西南边区第5支队”司令吴如椿小股时,福建军区警备6团的飞行小组,追击250公里,经过15昼夜,在地方公安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任务。歼灭建宁20余年著名匪首朱树堂残部,更是一场大规模的军民联合清匪运动。首先,287团1营充分发动群众,公审处决了几批反革命罪犯,逮捕了300余名通匪分子,断匪耳目;又动员群众归屯归庙(朱匪披着吃斋信佛的外衣),零星人家暂时归到大庄,小庙归到大庙,把粮食带走,空舍清野,断匪食品;最后,解放军、民兵、自卫队、群众联合进行清剿,直接参加的民兵达4000余人。便朱匪没吃没住没情报,背着用来煮饭的铁瓢和装米的竹筒东躲西藏,最后被追赶得连这些东西也丢了。朱匪饿急了,只好下山觅食,遂被民兵擒获。其手下头目,包括国民党建宁县党部书记长廖华等人,都畏罪自杀,朱匪残部全部覆灭。
  这一阶段,在进行军事清剿的同时,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政治瓦解,彻底纠正了“宽大无边”的倾向,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土匪和反革命分子,发挥了政策的威力,因而取得了剿匪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在4个月里,全省歼匪18277名(内大队长以上匪首762名),其中投降、自新者8179人,占45%,缴获各种武器8456件。(①福建军区、第10兵团司令部《(一九)五0年至五二年剿匪及匪情整理资料》第57页,《进军福建以来剿匪战绩统计表》。)为此,华东军政委员会特致电嘉勉福建军民。福建军区司令部向全省军民发表公告:全省股匪已告基本肃清,胜利地实现了毛泽东主席限期肃清全省一切股匪的要求。剿匪作战的胜利,巩固了本省基层人民政权,保证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彻底肃清散匪(1951年4月至1956年12月)
  股匪基本肃清后,少数残余股匪流窜于行政区域结合部的偏远山区;残存散匪则完全转人潜伏状态,有的利用社会关系进行掩护,有的化装行医、经商,有的打入地方政权和群众组织,伺机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台湾国民党当局也不甘于其在大陆上的失败,以金、马等沿海岛屿为基地,不断训练匪特,潜人本省,妄图使匪势再起,为其反攻创造条件。
  1951年3月中旬,福建军区高级干部会议提出肃清残匪与土改、镇反相结合的方针,决定在残余股匪活动区以主力部队为主,与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联防会剿;在残余散匪活动区,以地方武装、民兵为骨干,开展群众性的清匪活动。会后,大部野战军集结备战,留下第87师,第96师之第286、第287团和第82师第245团等,共5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继续剿匪,除坚持德化、大田、永春、漳平、尤溪、永泰、永安、仙游等8县联防会剿外,新组织了龙岩、永安、瑞金(属江西)3个军分区接合部以长汀为中心的5县联防会剿;并组织了部分地区之县与县的小型联防会剿。剿匪部队贯彻“以清匪支持土改,以土改根绝匪患”的指导方针,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直接参加土改、镇反和群众工作。地方武装和民兵在清匪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南安县已完成土改的第六、七两个区,于4月中旬发动18个乡的民兵和人民群众6000余人,在3天内消灭了潜伏5个多月的“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第2纵队”司令陈寒铁等6名土匪。由于清匪运动的普遍开展,残匪相继被歼,参加剿匪的野战军从5月上旬开始,逐步集结休整,到9月全部集结完毕。肃清残匪的任务转以地方武装、公安部门和民兵为主,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遂行。自县至村均成立党政军民一体的清匪委员会(沿海地区称海防清匪委员会)。从4月至12月,全省歼匪3739名,内大队长以上匪首350名。(②福建军区、第10兵团司令部《(一九)五◦年至五二年剿匪及匪情整理资料》第57页《进军福建以来剿匪战绩统计表》。)
  1951年7月,福建军区召开英模大会。会议表彰89名英雄模范人物。11月,经华东军区批准,福建军区授予286团排长徐春福烈士以福建军区剿匪战斗模范称号,授予260团班长黄思忠、287团连长杜玉泰、287团副排长金道谟、永安军分区独立3营排长陈森林、龙溪军分区独立8营班长林壬成以福建军区剿匪模范称号,授予尤溪县农会主任林旺高以福建军区民兵英雄称号,授予惠安县民兵中队长肖阿蓝、清流县民兵张进彬、平潭县民兵陈阿超以福建军区民兵模范称号。
  1952年5月以后,逐步转为开展以公安武装为骨干、以民兵为主体的群众清匪肃特运动。1952年,全省歼灭散匪444名。1953年又歼灭散匪222名,全省散匪基本肃清。尚余200余名潜伏散匪,于1954年至1956年底也被彻底肃清。(①据福州军区司令部作战处《解放福建以来战绩统计表(1949~1956)》中之《福建解放以来大陆剿匪战绩统计表》。)
  福建党政军民从1949年8月至1956年底,经过四个阶段的英勇斗争,歼灭土匪73450人,其中中将以下、大队长以上匪首1670人,缴获各种武器33145件,完成了彻底解放福建大陆的历史使命,并在斗争中发展地方武装,壮大民兵队伍,完成基层政权建设、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任务,为巩固海防、建设新福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进剿海匪
  1949年冬至1950年,福建军区、第10兵团担负着准备再次攻击金门和清剿陆上土匪的繁重任务,进剿海匪方面无大行动。1950年8月,25军一部由海上入闽途中,曾顺带扫灭霞浦浮鹰、西洋两岛海匪;11月9日,91师273团1营3连进剿由大陆流窜漳浦菜屿的股匪,全歼“福建省游击司令部九龙支队”司令徐植卿以下61名。同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暂不攻金,福建部队转入全力剿匪、支持土改和巩固海防。此时,军区提出“重点海防,以攻为守”的海防方针,要求主动进剿海匪,机动控制沿海岛屿。据不完全统计,至1950年底,福建海防部队共剿灭海匪500余人。
  1951年,在肃清陆上股匪后,担任海防的83、84师部队,在霞浦至莆田沿海,多次进剿占据连江东、西洛岛,平潭东庠岛,莆田鹭鹚屿等小岛屿的海匪,并给在海面上流窜的海匪以频繁的打击。同年7月,军区决心进剿重新盘踞西洋、浮鹰等岛的海匪。当部队进入临战准备时,海匪闻讯撤逃。在闽南方面,4月30日,31军船管团12中队在海澄(今属龙海县)浯屿东南海面上歼匪20人。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福建海防部队共剿灭海匪408人。
  1952年6月,福建军区召开海防会议,确定“南守北攻”的海防方针。7月,28军组织进剿复占西洋、浮鹰两岛的海匪,获得全胜。占据霞浦四孀列岛和福鼎台山列岛的海匪,慑于被歼而撤逃。以上4岛,因仍未设防,后再次为匪重占。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福建海防部队共剿灭海匪319人。
  1952年11月25日,叶飞在中共福建省委海防工作会议上,提出“全面巩固、全面进攻”的海防对敌斗争方针。要求积极在海上活动,进剿海匪,巩固和扩大海上阵地,缩小国民党军和海匪在海上的活动范围。1953年,海防部队多次进剿占据或流窜西洋、台山等岛的海匪。当年7月,水兵师、警备5团各一部,同时发起进剿西洋、浮鹰、马刺、奎山、北孀等五岛,全矸岛上残匪。海匪“闽北地区司令部”王调勋部未敢重占这些岛屿,连台山列岛也放弃了。1954年,福建海匪进行整编,先后撤销闽北、闽南两地区司令部和“福建反共救国军总部”。至当年9月,福建海匪仅剩下3个大队和2个船艇支队,分驻金门岛、长乐白犬岛和莆田乌丘屿。
  1955年1月,浙江一江山岛解放。2月,福建军区派部队进占西洋、浮鹰、福瑶(属霞浦,又名大嵛山)等岛,以后又进占北孀岛。同月,浙江步兵第309团1、2营配属3个炮兵连,进占台山列岛。此后,解放军虽不断同国民党军开展海上反袭扰和反登陆窜扰的斗争,但进剿占岛海匪的行动则告结束。
  下文记述3次较大的进剿海匪行动。
  (一)1950年8月进剿浮鹰、西洋两岛
  1950年,25军74师222团奉命由海上乘机帆船入闽,在由浙江温州前往福建三都澳途中,于8月1日,以1个营的兵力向占据浮鹰岛的“福建海上保安纵队”所部海匪发起攻击,毙匪5名,俘匪71名,缴获各种枪187支。盘踞西洋岛之匪“福建省海上保安纵队第5支队”翁秉乾股,闻讯后于8月7日逃往白犬岛。8月10日,翁匪复以汽船1艘载该部第1、第7中队,由5支队参谋长率领至西洋岛。8月12日2时,222团进击西洋岛。经短时间战斗,毙伤匪6名,俘36名,缴获各种枪34支(挺)。匪第7中队在解放军登岛前已撤逃。当日7时,222团占领该岛,并暂留1个连驻守。后该连奉命撤出南下归建。
  (二)1952年7月进剿重占西洋、浮鹰两岛的海匪
  1952年7月,西洋岛驻有匪“闽东北地区司令部独立第6支队”李辉部及特务、壮丁等140余人,浮鹰岛驻有李辉第2、第3大队及伪区公所等共60余人。李辉部多系惯匪、地痞、流氓,经常出海抢劫渔船渔民,作恶多端。28军根据福建军区命令,决定进剿该两岛海匪。
  7月27日19时半,84师250团指挥所率1营、2营6连、团属步兵炮连、化学迫击炮连,配属252团1个加强排和师属山炮2门(占领小西洋执行火力支援任务),乘水兵师水兵2团1、2营船只,从霞浦东冲和连江东洛岛分别起渡,23时前后分别在西洋岛大澳、北澳、贵澳登陆。同日21时,250团4连和5连1个排,乘水兵2团6连机帆船,由霞浦闾峡起渡,22时在浮鹰岛里沃登陆。水兵2团两个护航炮兵连同时进至连江东、西洛岛之间,阻击可能由马祖岛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保障攻岛部队安全。解放军登岛后,两岛海匪均未顽抗即行分散隐蔽。28日4时,解放军完全占领该两岛,尔后一面搜捕海匪,一面构筑工事,准备打击国民党援军,并于28日8时增派250团5连另2个排至浮鹰岛。经3天搜索,解放军在两岛共毙匪11人,俘匪212人,缴获各种枪148支(挺)、机帆船10只。30日午后,马祖岛国民党军派出军舰、炮艇各1艘,抵近西洋岛进行侦察和炮击活动,遭解放军岛上炮兵和护航炮连还击后撤回,战斗遂告结束。解放军无一伤亡。攻击西洋岛部队于30日傍晚撤返大陆,攻击浮鹰岛部队暂留该岛,不久亦撤回大陆。由于250团1连搜索不严密,西洋岛有30余名海匪潜伏下来,31日从贵澳脱逃。
  在这次进剿海匪战斗中,霞浦县人武部长率领民兵一部配合部队作战,不仅完成了向导任务,还在搜索中捕获匪中队长等24名,缴获枪弹及物资一部。
  (三)1953年7月进剿西洋、浮鹰、马刺、魁山、北孀等岛残匪
  为消灭闽东北沿海岛屿残匪,保证海上航行和渔业生产安全,福建军区以水兵2团、警备5团2营,在水兵师炮船大队和28军84师1个山炮连的配合下,于1953年7月13日,对西洋、浮鹰、马刺、魁山、北孀等岛同时发起进剿。
  西洋。警备5团2营于12日20时由霞浦沙江起渡,14日1时在西洋之大澳、北澳、贵澳登陆,然后分片搜索海匪。15日3时,以1个加强连赴马刺,接替水兵2团9连防务。其余部队于15日4时撤回东冲。
  浮鹰、马刺。水兵2团3营(欠9连)于13日20时由宁德后湾起渡,14日3时在浮鹰文澳、武澳登陆,以少数兵力搜索海匪,大部兵力在文澳、武澳、白犬澳、田头澳一线组织防御。9连同时在马刺岛登陆,肃清该岛残匪后,于15日3时撤回浮鹰归建。22日5时,驻防该两岛部队撤回东冲。
  魁山。水兵2团1营2个步兵连、1个炮兵连及1个突击排,于13日19时由东冲起渡,14日零时15分在魁山大王澳等处登陆。海匪已逃。该部于15日4时30分撤回闾峡。
  北孀。水兵2团2营5连、炮连于13日19时由霞浦大京起渡,23时20分在北孀南澳、北澳登陆。海匪稍有抵抗即溃散隐蔽。14日,该部经全面搜索,将海匪大部肃清。当晚22时撤返大京集结。
  此次进剿五岛,共歼海匪残部112名,其中俘109名,毙3名,缴获各种武器39件。
  第二节 平暴乱
  一、平息平潭岛、三都岛“大刀会”暴乱
  1950年2月17日(正月初一)拂晓,平潭岛“大刀会”3000余人,在“省刀会司令”陈友昌和平潭岛会首吴文波的共同策划与指挥下,手持大刀长矛,以给解放军拜年为名,在平潭县城关、官井、后田、新澳等地进行武装暴乱。暴徒分三路袭击第82师245团团部和各营,反动气焰十分嚣张。245团参谋长曹文章即组织团部机关人员和通信连反击,各营也同暴徒展开激战。经1小时战斗,打死打伤暴徒100余人,其余溃逃,暴乱平息。解放军伤50余人,民兵和人民群众伤122人。
  1950年2月25日凌晨,宁德县三都岛原国民党县党部主任组织“大刀会”300余人暴动。暴徒首先袭击三都公安派出所,杀害公安人员,抢走枪支弹药;继而又围攻解放军第83师249团3连和区政府驻地。3连当即予以还击,打退暴徒连续3次冲击,毙伤其40余人,其余四散溃逃,暴乱遂告平息。
  二、平息闽西、闽北两起反革命暴乱
  1958年5月2日,以凌启升为首的反革命组织“中国和平军”100余人,在长汀、宁化、清流、连城4县接合部地区,进行反革命武装暴乱。经解放军地方部队、人民警察和4县基干民兵围剿,于12日全部平息。共捕获暴徒55名(内大小头目14名),另有10名暴徒自首,缴获反革命旗帜、印信等物。
  1958年11月20日,以张代河、苏隆椿为首的反革命组织“顺天会”、“保民军”共115人,在建瓯、屏南、政和3县交界地区进行武装暴乱。先后杀死乡长和群众各]名,击伤公社干部1人,绑走银行下放干部2人,抢走民兵步枪5支。经南平军分区及地方公安部门组织解放军地方部队、公安武装及民兵侦剿与开展政治攻势,至12月14日,在参加反革命组织而未上山之62名成员中,逮捕骨干分子25名,其余瓦解;已窜入山区的53名暴徒,被击毙2名、俘获9名,自首18名,跑回17名,尚有7名在流窜中。至1959年1月13日,在逃反革命暴徒全部就歼。被抢走的枪支弹药全部缴回。
  第三节 反窜扰
  国民党军撤逃台湾后,在美国政府的怂恿和支持下,不断派遣正规部队、海匪和武装特务对大陆沿海,特别是闽、浙两省沿海进行窜犯、袭扰等破坏活动。1949年冬至1953年7月,台湾当局利用大陆军民致力于清剿土匪、进行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中心任务,海防力量相对薄弱的时机,不断指使国民党军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中小规模的登陆窜犯。开始,以海匪武装人窜内地,妄图支援陆上土匪;尔后,又以海匪和正规军在局部地区形成绝对优势兵力,企图“以大吃小”,歼灭解放军一些守备部队,以扩大政治影响。其登陆窜犯活动,在大陆军民的沉重打击下,尤其是在以上万兵力窜犯东山岛遭到惨败后,不得不收敛。但是,小股武装袭扰破坏仍没有间断。1962年,台湾当局妄图利用大陆经济困难时期,对东南沿海进行大规模军事进犯的阴谋破产后,改变策略,进一步掀起小股武装袭扰高潮,吹嘘其为反攻大陆的“先期作战”和“政治登陆”。起初,连续以小股武装特务,利用夜暗偷渡登陆和空中渗透。企图策动反革命叛乱,建立“游击根据地”,等待时机配合反攻。其小股武装渗透接连被歼后,又改变手法,在沿海进行所谓“两栖突击”和“海上袭击”,企图抓一把就走,以扩大政治影响。结果仍然迭遭失败,才被迫于1966年收场。1967年以后,则仅派遣零星特务潜人大陆,进行搜集情报、发展反革命组织等破坏活动。1949年冬至1966年,台湾国民党军对福建沿海进行中小规模(100人以上)登陆窜扰22次,共投入兵力28656人,被歼5419人,进行小股武装登陆袭扰和海上袭击等活动116次(不含个别派遣和袭扰未逞又未遭打击者),共投入兵力2838人,被歼177人。
  一、歼灭内窜的“两龙游击队”
  1949年底,金门国民党军司令胡琏挑选其尉以上军官230余名,组成“两龙(龙溪、龙岩)游击队”,企图窜入福建内地组织武装,壮大陆上土匪势力。“两龙游击队”分两批三股登陆。首批第1、第2支队,于12月27日在漳浦将军澳登陆,1950年1月1日窜抵南靖湖后。解放军第91师272团1个连闻讯赶到。该匪逃窜。该连跟踪追击三昼夜,至平和南胜附近将其全歼。第二批第3、第4支队,于1950年1月2日仍在将军澳登陆,然后分为前后两股。前股于1月4日在南靖境内被第272团2个连及当地区中队歼灭。后股于1月7日抵南靖小山城一带,受解放军南靖县大队打击后,向平和逃窜。8日,第六军分区警备团1营,配合平和县警备营1个连,星夜追剿,经一昼夜急行军后与匪接触,俘8名,余匪闻风逃窜。解放军跟踪追击,9日追至平和、永定、南靖交界之平寮山区,匪无路可逃,负隅顽抗。10日上午,解放军分数路向据守山顶之匪攻击,将其歼灭。至此,“两龙游击队”被全歼,其少将司令贺可泉亦被俘。
  二、围歼内窜的“泉州纵队”和“永安纵队”
  1951年,莆田乌丘屿海匪“福建省反共救国军南海集训总队第2大队”,将所属几个中队编成两个纵队。以下海陆匪头目、原国民党仙游县警察局督察长陈令德为“泉州纵队”司令,率领240余人,准备内窜晋江、仙游、惠安三县接合部四角亭山区,建立“游击根据地”;以下海陆匪头目、原国民党德化县县长陈伟彬为“永安纵队”司令,率众130余人,拟深入德化、永安一带活动。9月4日夜,这两股海匪从乌丘屿装船启航。23时半,陈令德股在惠安郭厝附近登陆,摆脱民兵的阻击后,直奔涂岭。与此同时,陈伟彬股在惠安霉洋附近登陆,化装成解放军剿匪部队,顺利抵达杏田附近。5日上午,两纵队先后越过福厦公路向晋江、仙游、惠安三县接合部疾进,沿途蒙骗和诱杀了一些民兵、区乡干部和群众。
  晋江军分区领导人获悉后,迅速判明其企图,立即部署所属分路追歼、围堵。福建军区亦命令第25军第74师就近投入战斗。北路,福建军区警备5团1个营、晋江军分区独立第7营1个连及当地区中队、民兵,奋先跟踪追击堵截,拖住对方。74师220团3营乘汽车赶到涂岭后,亦立即奔赴预定战区,于5日、6日两天内,在园头庄、习义路、东山寨等地先后与陈令德匪部接触,经激烈战斗,歼匪约90名,并于晋江洪岩附近对该匪部形成包围态势。陈匪发觉后,即令所部分散夺路而逃。南路,在查明情况后,74师221团1营(欠2连)、3营于6日中午开始车运往晋江河市、驿坂两地,然后,在晋江军分区独立第1、第2、第9营的4个连及区中队、民兵配合下,分三路追击陈伟彬股匪。221团2连则赶往大均溪地区,防匪西窜。7日,独立第9营1个连在惠安城西北约13公里之七丘山一带发现“永安纵队”后,当即占领高地,向匪部猛烈开火,击毙陈伟彬。该纵队大乱,随即向白洋山逃窜,又被南路剿匪部队包围,被歼40余名,余部又转向七丘山方向突围。
  “两纵队”登陆后的二三天内,解放军74师、87师260团各一部和地方武装等共23个连队、9个区中队,以及几个县的上万名民兵,布成多层的包围圈。“两纵队”残部东奔西窜,无法突围,遂分散流窜于晋江洪岩、河市一带山林中,负隅顽抗。此时,福建军区司令员叶飞亲临战区,再作部署,决定分散部队,在民兵配合下四处搜剿流窜小股匪徒。经四天的大范围搜索与小型战斗,再次歼匪70多人。13日起,又开展群众性的军事清剿与政治瓦解,使漏网残匪陆续就歼。
  9月15日,陈令德孤身一人化装成走方和尚,企图下海逃命。当他窜至仙游县海边沧溪乡时,被站岗的民兵抓住。这个当年活埋过仙游进步青年10余人、解放后又杀害过一二十名乡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罪大恶极的匪首,终于落网。
  经过晋江地区军民20多天的奋战,至9月28日解除围剿任务时,这两支经过美国军事顾问精心训练,号称“全美式装备万能情报员”的特务武装,除8人乘隙逃下海外,其余全部被歼。解放军缴获轻重机枪18挺、长短枪293支、60毫米迫击炮2门、火箭筒7具、电台9部及其他军用物资一部。
  三、歼灭空降大田的武装特务
  1951年11月16日1时许,由台湾桃园机场起飞的一架国民党C-46型飞机,飞临大田县万湖乡上空。投下一组5名武装特务,全部于东埔村附近着陆。这股特务系台湾国民党安全局所派遣,企图与大陆潜伏匪特取得联系,以戴云山为依托,建立“游击根据地”。东埔村部分群众被机声惊醒,出门观望,见空中有5个黑团子飘坠,即赶往降落地点探寻。结果有个农民被特务捉住,被强迫为其带路。该农民中途趁特务不备逃脱,飞奔回村报告民兵。区武装部干事及土改工作队员即迅速集合民兵100余名,于3时左右将特务包围,展开搜捕。天微明时发现匪特足迹,在跟踪搜索中活捉特务组长邱中洪,击毙组员3名,另1名特务因降落距离较远,当时未擒获。大田县独立营接到报告后,以1个排于2小时内急行15公里前往围堵。邻近县、区即指派干部赶往边沿交界地区,发动民兵、群众严密封锁,盘查行人。24日,最后一名特务亦被抓获。至此,将5名空降武装特务全部歼灭,缴获收、发报机各2部和密码文件等。大田县民兵牺牲1名。
  四、南日岛反窜犯
  1951年12月7日凌晨,海匪“福建省反共救国军南海纵队”参谋长黄炳炎率4个中队500余人,在莆田县南日岛岩下登陆,分5路向解放军83师249团侦察排扼守的尖山及167•2高地发起攻击。侦察排临危不惧,坚守阵地,予海匪以杀伤。6时30分,249团2营和1营2连渡海增援,与侦察排共同向海匪实施反击,歼其150余人,余匪登舰船逃窜。
  1952年10月11日,驻金门国民党军75师师长率224、225团,14师41、42团及海匪“南海集训总队”突击大队共9000余人,分乘10艘舰艇、数十艘机帆船及帆船,在8架飞机掩护下,再次窜犯南日岛,企图“以大吃小”,消灭解放军的1个加强连,扩大其政治影响。7时,75师两个团在该岛岩下附近,突击大队在九龙山一线登陆,分三路向解放军进攻。14师两个团于当日下午登陆。
  解放军海防部队事前获悉国民党军窜犯企图,但未立时处置。以致守岛的第83师249团1连陷入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包围之中。该连虽顽强抗击,激战11个小时,终因寡不敌众,大部壮烈牺牲。28军和福建军区闻讯后,先后派出步兵249团1营3连、水兵第3团陆战营2个连和83师侦察队两个班,登岛反击。12日拂晓,登岛的陆战营1个排,在岛东南角的一片开阔地上,同已占领该岛的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战斗。国民党军以1个营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一次又一次向该排反击,都被该排击退。经过几次血战,该排人员大部伤亡。国民党军再次冲击时,机枪组长李中志端起机枪猛扫,一批批国民党军士兵又倒了下去。最后,阵地上只剩下李中志一个人,子弹也打光了,8个国民党兵向他冲来,李中志拿起仅有的一枚手榴弹,拉了火,扑向敌群。8个国民党兵丧命,李中志也为人民光荣献身。由于国民党军已基本上占领了全岛,解放军登岛部队兵力不足,且三面受敌,虽顽强奋战,不但未奏解危之效,反遭严重伤亡。
  12日下午,28军派247团副参谋长石洪贞率2营前往南日岛侦察情况和接回陆战营,以便查明情况后再次组织攻岛,并赋予石副参谋长以机动处置之权。不料该营于18时到达南日岛西北部坑口滩头时,竟改侦察性攻击为强行登陆.投入纵深战斗,致又陷入国民党军优势兵力包围之中。13日晨,国民党军开始向该营攻击。负责扼守坑口山的5连9班在副排长荆玉珍率领下,从6时至14时,连续打退国民党军1个营规模的4次冲击。最后,阵地上只剩下身上两处负伤的荆玉珍一人。他忍着剧痛,从牺牲的战友身上和敌军尸首堆中寻觅弹药,又击退了国民党军5次冲击,最后英勇献身。战后,福建军区政治部追授他军战斗英雄称号。247团2营鏖战至13日18时,全营受损。石洪贞亦光荣牺牲。
  此次战斗,虽杀伤进犯的国民党军800余人,但由于领导机关判断情况错误,指挥不当,逐次增兵,遭敌各个击破,造成自身损失1个营、3个连又8个排,计1300余人。岛上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亦遭很大摧残。13日24时,国民党军全部撤退。
  国民党军224团1个排21人,在撤退时乘机脱逃至莆田鹭鹚屿,10月15日携械向驻莆田平海的解放军投诚。
  五、湄洲岛反窜犯
  1952年1月28日,驻金门国民党军一部及海匪共1700余人,分乘军舰4艘、炮艇3艘、帆船数只,在飞机的掩护下,于5时30分在莆田湄洲岛登陆。负有机动控制湄洲岛任务的解放军83师侦察连,一面报告师部,一面登岛反击。9时30分抵岛上陆,战至13时30分,因伤亡较大,被迫分散隐蔽。翌日10时,国民党军全部撤离,抓走岛上人民群众近300人。
  1953年2月13日拂晓,驻金门国民党军75师223团及海匪突击大队共3000余人再次窜犯湄洲岛。解放军28军决定以82师245团和244团2个营,在军区榴弹炮12团和师山炮营的火力掩护下,登岛歼敌;以246团进至莆田笏石地区集结,待命增援。师指挥所率245、244团于13日分别由驻地出发,经长途行军,于14日11时前全部到达莆田港里、莆禧、文甲一线。16时起渡,16时50分在湄洲岛登陆。国民党军惧歼,已于14日7时开始撤退,到10时全部撤退完毕,撤退前打伤岛上人民群众6人。国民党军撤退时已有征候,但解放军前线指挥员未很好地研究判断,仍按原计划展开攻击,致使炮火误伤岛上群众2人、亡1人,毁房屋30余间。
  六、南镇反登陆袭扰
  1952年10月5日23时30分,驻浙江南麂岛海匪“江浙反共救国军自卫总队第2大队”约600余人,由一名美国顾问及大队长指挥,乘汽船、木船,在3艘军舰掩护下,到达福鼎南镇海面。其中2艘军舰掩护汽船5艘和小舢舨19只,向南镇、大小白路前进。24时,该路海匪300余人,分成两路分别从南镇右侧石鼓山和南镇正面登陆。企图围歼解放军驻南镇的1个排,然后抓几百名壮丁回南麂补充部队。解放军驻南镇之公安79团3连1排,在排长陈宽本的果断指挥和当地民兵的配合下,与海匪激战6小时,歼匪29人。6日6时许,登陆海匪仓皇逃窜下海。3连1排乘势尾击船上逃敌,击中小舢舨1只,翻船溺死匪一部(战斗后数日发现海上浮尸9具),解放军伤亡7人,民兵亡2人、被俘10人,群众被俘1人。公安79团二线部队得知情况后,不待命令,即按作战预案驰援。当赶到南镇一线时,海匪已撤退。
  七、六鳌反登陆袭扰
  1952年12月14日5时,驻大金门海匪“南海集训总队”1大队1中队和突击大队两个中队共500余人,乘军舰1艘、炮艇2艘、汽船3艘和木船数只,驶抵漳浦六鳌半岛东侧海面。6时,向林头、东苏、东埔炮击。6时30分,海匪在舰炮和1架飞机的掩护下,开始在大澳东侧、山门角以北登陆。匪第1大队向高地攻击。突击大队向六鳌山攻击,企图“以大吃小”,歼灭解放军边防小分队。
  解放军公安第80团3营9连1排顽强抗击海匪的进攻。其1、3班坚守100高地,连续打退海匪3次冲击,坚守阵地达6小时之久;发现海匪溃退时,又勇猛追击,给匪以重大杀伤。2班在六鳌山与四面围攻之匪激战两小时,伤亡过半,最后5人(含排长和步兵91师2名侦察员)与匪英勇搏斗,壮烈牺牲。步兵第272团3营8连于10时30分进至林头。匪发现增援部队到达,即开始溃退。由于通信联络不畅,指挥不当,致使8连与防守100高地的分队误战达40分钟,海匪乘隙上船逃窜。匪在逃窜时指挥混乱,争相逃命,结果自己撞沉帆船4只,溺死40多人。12时许,海匪大部下海回窜。
  此战,解放军歼匪100余人(毙伤56、俘敌7,其余为溺毙者),缴获各种武器44件。解放军伤亡20人,被俘、失踪各2人。
  八、东山岛保卫战
  1953年7月15日21时,国民党军金门防卫部上将司令官胡琏率领45师(欠133团两个营)、18师53团和海匪“福建反共救国军”第1、2突击大队等部共1万多人,分乘13艘舰艇,由金门驶向外海。福建军区于16日1时电令闽南、闽中各海防部队准备迎敌。31军即令91师272团立即赴漳浦旧镇集结待命;驻东山岛的公安80团1、2营(欠4连)和迫击炮连,于16日拂晓前进入阵地,做好战斗准备;水兵1团1连(位于八尺门渡口),准备担任输送作战部队和转移东山县地方政府人员出岛的任务。
  16日拂晓,胡琏所率国民党军在舰炮和飞机支援下,进犯东山岛。4时45分,开始从亲营、大路口之间及湖尾登陆。主力分两路向牛犊山、公云山和王爹山方向实施重点进攻,另以部分兵力向陈城和东山城方向进攻。同时,由台湾新竹机场起飞的两个伞兵中队,于4时47分在东山岛西北部后林地区空降,企图阻止解放军增援部队进岛。公安80团团长游梅耀根据敌情和地形作出正确的判断,果断地改变机动防御的作战预案,定下坚守待援的决心。31军令该团收拢部队,坚守核心阵地;并令272团向东山岛疾进。6时,福建军区命令28军82师及军榴炮团、军区高炮营等部队立即南下增援。接着,中央军委命令驻广东黄岗(今饶平)的41军122师急速东援。
  公安80团前沿分队,在滩头杀伤部分国民党军后,按照作战预案主动后撤,步步阻击迟滞国民党军。在南埔,2营6连1排警戒班炸毁国民党军两辆水陆坦克后,撤至樟塘归建。1排连续打垮国民党军对樟塘的5次冲击后,转移到前、后马鞍。此时,掩护1排转移的重机枪班正副射手均负重伤,副班长黄飞龙头部也被炸伤,四周的国民党军蜂拥而上,黄飞龙在弹尽情况下,扑向敌群,拉响最后一枚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战后,华东军区政治部追授他为福建军区战斗英雄。在亲营,1营1连3排连续打退海匪3次冲击后,在转移途中伤亡严重。连主力(欠1排)因接应3排而失去转移时机,被国民党军包围于石庙山。他们英勇作战,打退了十倍于己之敌的轮番攻击,迟滞国民党军达两个多小时。最后,除少数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在港西,东山县人武部长崔天恒率领的一支民兵,坚守阵地5个小时,直至增援部队赶到。由于前沿分队和民兵的顽强阻击,至8时前后,国民党军才陆续抵达公云山、牛犊山和王爹山前沿一线。
  守卫八尺门渡口的水兵师1团1连,在区委书记率领的后林村民兵积极配合下,以机枪和步枪对伞兵猛烈射击,击毙击伤许多伞兵。着陆的伞兵抢占后林以西的高地,向渡口攻击。水兵1连则依托300多年前抗倭时构筑的寨子断垣,击退伞兵的多次攻击,守住了渡口。后来,他们又不顾疲劳,连续运送增援部队和物资进岛,为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战后,水兵1连荣立集体二等功。10时30分,步兵272团3营登岛,一举攻下59.3高地。至13时30分,在随后进岛的1营3连的配合下,将伞兵大部灭。
  在北面进行紧张反空降作战的同时,公安第80团集中主力在牛犊山、公云山和王爹山等核心阵地,同进逼阵地前沿的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战斗。位于岛西北部的这三个高地,成犄角之势,对全岛安危有决定性作用。公安80团团长游梅耀决心坚守这几个高地,等待增援部队进岛反击歼敌。
  7时30分,海匪第2突击大队1000余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轮番向公云山攻击。守卫公云山的公安80团1营2连,不畏十倍于己之敌的三面围攻,凭借200多米长的堑壕、7个土木堡和不到百米的土坑道,顽强抗击,打退海匪18次冲击。18时后,又在赶来增援的272团12连配合下,与更加猛烈进攻的海匪激战,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枪托、石头和卸去保险的60毫米迫击炮弹,同突人阵地之敌搏斗。到国民党军开始溃退时,2连在公云山坚守了27个小时,击退国民党军冲击31次,歼敌413人。战后,福建军区授予2连“东山战斗守备一等功臣连”、272团12连2排“增援公云山守备模范排”的荣誉称号。
  8时许,进至霞湖、西港的国民党军45师主力向牛犊山连续发起攻击。虽一度夺取前沿部分表面阵地,迫使解放军转入坑道战斗,却始终未能接近牛犊山核心阵地。扼守4号阵地前沿的公安80团5连1班机枪组,从16日晨至翌日中午,以猛烈的火力支援本连和友邻6连的战斗,打垮国民党军1个营左右兵力的5次冲击,毙伤其200多人。
  向王爹山进攻的海匪第1突击大队,也始终未能突破这个核心阵地。
  23时,国民党军将预备队第53团投入战斗。但在公安80团和272团1、3营各一部的顽强抗击下,3个核心阵地始终牢牢地掌握在解放军手中。17日拂晓,272团全面接替第80团的防务。疾速赶到的122师和82师的先头团,分别于16日20时和17日4时开始渡海进岛。
  17日5时,122师365团向王爹山方向出击。左翼82师244团也开始向国民党军反击。7时,国民党军开始动摇,匆忙收缩兵力。福建军区司令员叶飞决定,不待增援部队全部到达,即发起全面反击,歼灭国民党军于湖尾以西地区。10时,国民党军主力向湖尾方向撤退。10时30分,解放军分3路开始全面反击。右路365团和121师361团3营夺回赤坑山,攻占石坛,强取虎山,尔后分两路向亲营和湖尾两个方向反击。中路272团兵分两支,分别经梧龙和南山,杀向湖尾。左路244团沿前后马鞍、南埔一线反击,与右路、中路会师湖尾。244团发现国民党军约两个连据守柯塘山,掩护主力撤退,遂决定拔除这个据点。在兄弟部队尚未赶到的情况下,该团2连2排毅然接受了这个攻坚任务。柯塘山又陡又滑,2排两次冲击均受挫,全排仅剩下9人能坚持战斗,却又被国民党军1个地堡的火力压制在一块大石头后面,难以动弹。在这紧要关头,5班长、共产党员张学栋挺身而出。端起机枪向国民党军火力点冲去。他胸部和腿部7处负伤,在距地堡10米处倒下了。他使尽最后一点力气爬到地堡射孔下方。这时,子弹、手榴弹都已打光了。张学栋从弹坑中猛地跃起,高喊“为了祖国,冲啊!”向地堡扑去,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枪眼。战友们迅速地冲了上去,后续部队也赶到,夺取了柯塘山。战后,华东军区追授张学栋以华东军区战斗英雄的称号,并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张学栋班”。18时,解放军各路反击部队逼近湖尾沙滩。国民党军纷纷夺船逃命,舰艇不等装满即匆匆起航,丢下的国民党军只好缴枪投降。
  17日19时,战斗胜利结束。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3379人(内毙伤2664名、俘715名),击落飞机2架,击沉小型登陆艇3艘.炸毁坦克2辆,缴获随伴步兵火炮及火箭筒46门(具)、轻重机枪109挺、长短枪512支,和大批弹药以及军用物资。解放军伤亡、失踪1250人。
  国民党军进攻东山岛,是其逃台后对大陆沿海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窜犯。东山战斗一结束,毛泽东就指出:东山战斗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而且是全国的胜利。(①引自《解放前线》报1953年7月21日第2版上刊登的福建军区政治部编写的部队讲话材料。)中央军委也在7月下旬打电报嘉奖参加东山岛战斗的部队。
  九、前埔、镇海事件
  1963年4月25日1时许,国民党军“金门两栖侦察队”7人偷渡至厦门岛前沿登陆,潜入前埔村,企图抓捕民兵,刺探军事情报。当地巡逻民兵与其遭遇,战斗两分钟,伤其2人.缴获卡宾枪1支,余被脱逃。该处解放军前沿守备分队存在严重和平麻痹思想,致使国民党军从自己哨所附近潜人潜出,均未发现。民兵与“侦察队”打响后,解放军守备分队又动作迟缓,以致国民党军安然逃脱下海。
  同年5月26日,由台湾高雄出发的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部特种情报队”武装特务约10人,在龙海县镇海角兴古偷渡登陆。当地解放军守备分队因处置不当,把上陆的国民党军打跑了,仅击伤其1名。
  为加强海防对敌斗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派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大将来福建检查指导工作。福州军区于6月中、下旬分别在福州、厦门召开座谈会,专门研究反敌小股袭扰问题。
  十、歼灭闽南两股武装特务
  (一)“反共挺进军第71支队”在漳浦缴械投诚
  1963年6月21日零时许,台湾“国防部”特种军事情报室派遣的“反共挺进军第71支队”支队长王嘉森等武装特务7人,由东锭岛乘金门两栖侦察队挂机舟偷渡,在漳浦将军澳登陆,企图潜人南靖山区,“集合地下武力,接应反攻”。解放军陆军第31军获悉特务船靠岸后,即组织部队、民警、民兵布下3道封锁线。武装特务上陆后,拟于南境附近过港窜往灶山,因暴雨水涨未逞,惧怕被歼,遂将武器装备抛人河中,携带电台一部沿河北上。21日4时15分窜至东埔村,与第二道封锁线上的前湖公安哨所二班遭遇,即缴出电台、密码等投诚。事后捞获长短枪8支。
  (二)诏安全歼“反共挺进军第61支队”
  1963年6月21日23时许,台湾“国防部”特种军事情报室派遣的“反共挺进军第61支队”支队长邱陵等10名武装特务,在诏安寮雅偷渡登陆,企图窜入平和山区“建立敌后游击根据地”,配合国民党军“反攻”大陆。武装特务登陆后即西窜,22日9时许越过漳(州)汕(头)公路,先后在凤山水库和大深田水库附近被单车(①闽南一带盛行自行车充当运输工具载客或运贷,名为单车。踩单车者称单车工人。)工人和民兵发现。诏安县对敌斗争指挥部立即组织民兵和公安队追歼和围堵。12时10分,武装特务被跟踪追击的民兵围困在风吹岭上。同时,13个武装基干民兵连和24个民兵连对武装特务形成了一道10公里的小包围圈和一道30公里的大包围圈。诏安县交通运输站的175名单车工人,用自行车迅速将城关民兵载运到战地。解放军守备部队1营一部闻讯后,分别从东山岛、诏安宫口、牙头等驻地,乘汽车或跑步赶到。]营营长高立福立即组织攻击风吹岭的战斗。该部在民兵和公安队战士的配合下,仅用了32分钟即冲上山顶,于16时10分全歼这股武装特务。计击毙支队长以下6名(内3人自杀),俘副支队长以下4名。缴获长短枪10支、电台2部。公安战士伤亡3人,民兵伤亡2人。这次战斗,从发现到全歼武装特务仅用了5个多小时。尤其是守备89团1连,行动迅速,作战勇敢,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战后被福州军区授予“风吹岭战斗二等功臣连”称号。
  十一、歼灭闽中两股武装特务
  (一)福清全歼“反共挺进军第141支队”
  1963年10月20日24时许,台湾“国防部”特种军事情报室派遣的“反共挺进军第141支队”支队长卢浩等武装特务9人,在福清后屿村附近旗山东侧偷渡登陆,企图潜人德化县石牛山地区建立“根据地”,进行反革命活动。登陆时,负责沉船灭迹的2名特务,趁机将船驶到莆田黄瓜屿向民兵投诚。其余7人于21日0时45分向岭边、魁山方向内窜。7时50分,解放军陆军第28军接到福清县公安局报告,立即派2料团一部协同莆田、福清县民兵,沿官庄、回头山一线包围武装特务。特务见势不妙,分头逃窜。8时30分,244团1营营长率领2连2个排,在大岭附近俘获该支队参谋长兼电台台长,另2名特务钻入墓穴中自杀。正副支队长及电台副台长3人于9时30分窜至凤迹桥头村被民兵俘获。另1名特务大队长窜至莆田黄石家中,23日被公安局捕获。共缴获长短枪9支、电台2部、舢舨1只及其他物资一部。
  (二)莆田全歼“反共救国军独立第9纵队”
  1963年10月24日1时30分,台湾国民党情报局派遣的“福建省反共救国军独立第9纵队”司令吴国英等武装特务5人,在莆田平海湾胡厝、东张之间偷渡登陆。登陆后,躲在205.2高地东侧的石洞内。19时趁天黑内窜,潜伏于鹭峰山主峰的一个洞内。其中1名特务于25日6时借故逃出山洞,由鹭峰寺一名和尚带领,向铁炉公社社长投诚。解放军陆军第28军于10时12分接到报告,当即派军侦察连1个排封锁东湖、埭头地区,4个排配合民兵封锁店头、笏石、南田一线,将特务包围。10时40分,铁炉、石塘两个公社民兵开始包围鹭峰山,向龟缩在山洞内的特务开展政治攻势。11时10分,4名武装特务出洞投降。民兵缴获长短枪8支、电台1部。
  十二、海上反小股武装袭扰
  (一)反武装渗透
  1963年12月29日夜,台湾“国防部情报局”派遣的“反共救国军独立25纵队5支队6大队”武装特务4人,乘帆船1艘由高嶝岛出航,企图到东冲半岛登陆内潜。海军福建基地令565护卫艇前往截歼。护卫艇于东西洛岛附近捕获该船,4名特务全部被俘。
  1965年12月22日夜,台湾“国防部特情室”武装特务3人,乘挂机竹筏由乌丘屿驶出,企图在平海地区登陆内潜。解放军海军579、580号护卫艇奉命出海搜捕,迅速将其抓获。
  (二)反两栖突击
  1964年3月5日夜,台湾“国防部特情室”派遣武装特务6人,乘“成功4号”特务船从南竿塘启航,企图偷袭大陆沿海。福建海军指挥所即令559、560、561号护卫艇出海捕歼。3艘护卫艇于平潭以北海面截获特务船,击毙特务1名,俘其上尉股长以下5名,缴获输送船及胶舟各一艘。
  1964年4月9日夜,国民党军金门防卫部两栖侦察队胶舟3艘,企图袭扰厦门岛东南沿海。海军厦门水警区556号护卫艇当即出海迎击,于黄厝海面击沉其胶舟1艘,毙5人,俘1人,其余2艘逃回金门。
  1964年5月15日夜,台湾“国防部情报局”派遣的“福建省反共救国军第43纵队1支队”(神斧大队1分队)武装特务17人,从马祖分乘挂机胶舟2艘向牛头山方向驶出,企图登陆袭扰。16日凌晨,当其驶近连江牛头山海面时,解放军海军565、566护卫艇迅速插到其侧后,由外向里攻击。胶舟急转向朝马祖高速逃窜。护卫艇当即开炮,击伤并俘获其胶舟1艘,击毙特务5名,俘获4名。
  (三)反海上袭击
  1964年5月1日凌晨,台湾“国防部情报局”派遣的“两栖行动大队海狼队”(海上袭击队)“海狼艇”7艘,分成两个分队,由东引岛出航,企图袭击浮鹰岛至飞龙岛航道上的大陆船艇和停泊在北孀岛的解放军护卫艇。海军三都澳水警区命2艘护卫艇出击,4艘护卫艇至南孀岛附近警戒。随后又命护卫艇第29大队长马干率3艘艇赶到南孀海区参战。护卫艇544、546号于北孀西南发现4个快速目标,当即全速向其驶去,并鸣枪警告。特务艇向护卫艇开枪,护卫艇立即还击,击伤及俘获其104号艇,毙、俘武装特务各4人。其余3艘高速逃窜。7时30分,马干率领的572、576、577号艇在去南孀途中,与逃跑的“海狼艇”遭遇,当即开炮击沉其107、109号艇,仅有1艘逃脱。此战,创造了50吨炮艇歼敌快速目标的范例。参战部队受到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通报表扬。
  1964年11月18日夜,台湾“国防部情报局”派遣1艘“海狼艇”,拖一爆破艇从马祖开出,慢速向黄岐定海方向行驶,企图在海上袭击大陆船艇;后又有2艘“海狼艇”驶至四姆屿东南策应。当第一艘“海狼艇”驶近黄岐时,海军571、572护卫艇突然从其侧后兜击。“海狼艇”急忙在蟹屿附近引爆爆破艇,高速外逃。护卫艇立即开炮将其击沉。在四姆屿策应的2艘“海狼艇”随即逃回马祖。此战,情报保障及时,艇队打得机动灵活,受到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通报表扬。
  1966年9、10月间,台湾“国防部情报局”派遣的“两栖行动大队海狼队”,连续4次从马祖到闽江口一带海面布放水雷、施放“飞鱼”,企图诱爆解放军船艇,均未遂。10月15日,一股15人第5次从马祖出航,以M-6艇拖M-4“自杀艇”在前,2艘M-5艇在后,成前三角队形,寻机袭击解放军船艇。海军574、575号护卫艇奉命出击,距其2海里时,M-6艇即施放M-4爆破艇。护卫艇追至0.81海里时,以照明弹照射,向特务艇开炮,击伤其2艘。继而在龙牙石以东捕获被击伤失去机动能力的M-6艇;后又返至南竿塘以西4.2海里处,将另一艘负伤的M-5艇击沉,余下1艘M-5艇逃回马祖。
  从1963年至1979年,驻闽海军护卫艇36次在海上打击国民党小股武装和派遣特务,共毙俘131人,缴获各种艇、船、舟27艘,击沉7艘,击伤1艘。
  第四节 炮击金门
  炮击金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期,在福建断续进行的特殊作战行动。它既是军事斗争,又是政治斗争;既是中国的内政,又是涉及美国的外交事宜。
  金门诸岛(含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位于本省厦门以东海域,西距厦门岛1.8海里,东距台湾高雄港160海里,总面积147.37平方公里。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攻击金门失利后,国民党军一直踞守金门迄今。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公然派遣海、空军进驻台湾,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并给台湾国民党当局以大量军事援助。1954年,美国政府又进一步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澎金马作为其西太平洋战略链条的重要环节。由于美国的武装干涉,使台湾海峡局势变得导常紧张和复杂。台湾当局在美国的扶植和怂恿下,妄图伺机反攻大陆,不断派遣军队从空中、海上对大陆,特别是对福建、浙江沿海地区,进行各种袭扰破坏活动。金门不仅是国民党军屏卫台湾的前哨据点,也是其骚扰大陆的前进基地。
  国民党军退守台湾后,不甘其在大陆的失败,在加强防御的同时,不断派出空军飞机对大陆沿海城市和东南地区,进行侦察、轰炸、扫射、空降、空投等破坏活动,并以海军舰艇和武装船只在台湾海峡炮击、抓捕、劫夺大陆渔船、运输船、商轮和与中国通商的外国海轮。同时,以其占据的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为基地,不断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登陆窜犯和武装袭扰,频繁炮击过往的大陆船只及其岛屿附近的大陆沿海地区。
  国民党军长期的骚扰破坏活动,给大陆人民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恶果。大陆军民不能不给国民党军以严厉的惩罚。同时,中国人民对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侵略活动,也不能不给予有力的回击。1950年初,人民解放军曾积极准备再次攻击金门。同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为集中力量进行抗美援朝,推迟执行攻金任务。此后,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在积极准备解放金门、马祖的同时,采取“全面巩固、积极进攻”的海防方针,以各种手段同骚扰福建沿海地区的国民党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炮击金门,就是这一斗争的一种重要方式。
  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对当面国民党军据守的岛屿,采取有计划的炮击行动,始于1953年1月,但较大规模的炮击行动则发生于1954年9月以后。自那时至1979年1月停止炮击,其间共有4次较大规模和大规模的炮击行动,即1954年的“九三”炮击金门,1957年的“六•二四”炮击小金门,1958年的“八•二三”炮击金门,1960年6月的反美炮击示威。
  一、“九三”炮击金门
  1954年8月22日,为了揭露美国政府和台湾国民党当局策划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的阴谋,打击美国的侵略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发表解放台湾的联合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同时,中央军委命令福建前线部队炮击金门,惩罚国民党军。
  炮击行动由福建军区司令员叶飞指挥,陆军第31军首长具体组织实施。参战地面炮兵有:炮兵第9师所辖3个团,步兵第82、91师所属炮兵团各2个营,福建军区炮兵营,共14个炮兵营150门火炮。另有海军厦门水警区海岸炮兵约1个营。担任掩护任务的高射炮兵有:城防高炮521团,高炮64师611团,步兵第58、59、91师高炮营,共1个中口径高炮营、7个小口径高炮营。这次炮击金门,从9月3日至22日,地炮、高炮共作战93次。因系9月3日开始射击,故称“九三”炮击金门。
  “九三”炮击金门有两次大规模的火力急袭。第一次以150门火炮和约1个营的海岸炮组成5个炮兵群,配置于厦门岛东、南沿海地区和大嶝岛,于9月3日14时10分开始射击,主要袭击金门港内之国民党军舰艇,并以部分火力压制大、小金门岛上的地面、海岸炮兵,以及袭击生动力量集结地域。火力急袭持续1小时又50分钟,于16时暂停射击,共发射炮弹4945发。21时再以76•2毫米野炮对小金门进行扰乱射击,耗弹331发。第二次以130门火炮组成4个炮兵群,配置于厦门岛、大嶝岛和同安莲河地区,于9月22日17时15分开始射击,主要袭击大、小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师、团指挥机关、军事设施和压制国民党军炮兵,持续1小时又15分钟,于18时30分停止,发射各种炮弹3299发。两次炮击,命中率分别为90%和95%。9月3日炮击后,国民党军地面炮兵及海军舰艇火炮陆续对解放军进行报复射击。解放军地面炮兵亦多次进行反击。9月10日10时,驻厦门炮兵14团9连以50发炮弹摧毁小金门1个105毫米榴弹炮连阵地,击毁火炮3门、击坏1门。16时30分,该连又将击坏的1门火炮摧毁。“九三”炮击金门,共击沉击伤国民党军舰艇7艘,摧毁炮阵地7处,毙伤国民党军1000余人。(①《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下册第49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二、“六•二四”炮击小金门
  “九三”炮击后,金门国民党军炮兵经常对厦门岛及大陆前沿阵地、广播站、雷达、船只等目标,实施破坏、扰乱射击,平均每日50~60发炮弹。厦门前沿及大、小嶝岛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部队活动不得不转入地下。1957年6月24日,解放军驻厦门炮兵部队,奉命对驻小金门岛国民党军81师师部和经常活动的炮兵阵地,实施突然火力急袭。参战的有:炮兵17团2营、炮兵135团1营、军独立野炮营,一个步兵师炮团122榴弹炮营和厦门溪头炮台。炮击从17时16分开始,至18时20分结束。发射炮弹近3000发,杀伤国民党军50余人;并配合进行了政治攻势,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炮兵的活动气焰。在解放军进行炮击时,大、小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炮兵还击800余发炮弹。
  三、“八.二三”炮击金门
  1958年7月中东事件(②1958年5月9日,黎巴嫩人民举行反对夏蒙政府的武装起义。7月13日,伊拉克以卡塞姆为首的军官推翻了费萨尔王朝,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7月15日,美国政府派兵在贝鲁特附近登陆,并继续调运部队前往中东进行武装干涉。)爆发后,为了严惩国民党军长期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军事挑衅活动,打击美国当局的侵略气焰,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于8月23日对踞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起大规模炮击。这一重大而特殊的军事行动,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的,是以地面炮兵为主,海军、空军参加的三军联合作战。这一作战行动,巧妙地运用军事手段与政治、外交斗争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始终掌握斗争的主动权,贏得了胜利。
  (一)决策与部署
  “九三”炮击金门之后,国民党军加强金门的防御,逐渐将其构筑成坚固筑垒地域。至1957年底,金门设有防卫部,辖6个步兵师和特种兵部队共8.5万余人,其中各种地面炮兵31个营又2个连,有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80门。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前无大变化。
  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继续加强各项战备工作,于1956年内先后在福建境内建成一批空军机场、海军基地和其他战备工程。新建的鹰(潭)厦(门)铁路,亦于1957年4月全线通车。1957年12月18日,毛泽东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和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的情况,作出“考虑我空军1958年进入福建”的指示。1958年1月,解放军空军、福州军区和中共福建省委向中央军委报告空军转场入闽方案。4月27日,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政治委员叶飞上将又根据总参谋部电示,报告了炮击封锁金门的作战方案,准备在适当时候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封锁。
  中东事件发生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公开叫嚷“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国民党空军连日出动飞机,对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实施侦察,并加紧进行对大陆一些重要军事目标的攻击准备。国民党军一些高级将领接连到金门、马祖地区活动。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官员和外交人员,则同台湾当局“整天整夜地保持接触”(①《人民日报》1958年7月25日社论《蒋介石集团休要妄想》。)。台湾海峡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中央军委针对台湾海峡出现的紧张局势,及时作出了加强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决定。7月18日晚,毛泽东召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空军、海军等领导人开会,作了部署。毛泽东指出,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不能仅限于道义上的支援,还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他同时指出,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是中国的内政,敌人找不到借口,而对美帝国主义则有牵制作用。会上决定,以地面炮兵实施主要打击;以两个空军师于炮击同时或稍后,转场南下,分别进驻汕头、连城。当晚,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元帅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并对空军转场、海军入闽和炮击金门作了具体部署。会议还预定7月24日开始炮击。
  7月18日23时,叶飞接到中央军委关于炮击封锁金门的电话指示后,立即召集军区领导人及有关人员开会,决定从本军区当时所有的陆、海军炮兵中集中33个营,准备分别打击大、小金门岛和马祖岛的国民党军。同时组织福建所有高炮部队,掩护地面炮兵和交通枢纽等的对空安全。华北有3个加农炮兵团,奉总参谋部和炮兵司令部命令,开始做入闽参战准备。同日深夜,解放军空军决定:立即组建以聂凤智中将为首的福州军区空军指挥机构;第一批入闽的歼击航空兵紧急转场,以两个师部各率1个团,于27日分别隐蔽进入汕头、连城基地;另调部分高炮和雷达部队入闽;从东北、华北和南京地区调3个场站及保障车辆、物资紧急入闽。7月20日,海军对从东海、南海舰队和旅顺基地抽调海军部队入闽作了具体决定,同时,决定由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少将负责组织舰队前方指挥所,去厦门统一指挥福建地区除海军航空兵外所有的海军部队。至此,炮击金门的部署已基本确定。
  (二)全面封锁阶段
  炮击金门的第一阶段,自8月23日开始,到10月5日暂停炮击止,历时44天。这个阶段的作战,是以地面炮兵火力为主,在海、空军协同下,对金门诸岛实施全面封锁。
  7月19日,叶飞率领福州军区前线指挥部急驰厦门。翌日上午,在厦门召开作战会议。确定以17个炮兵营组成莲河地区炮兵群,以15个炮兵营组成厦门地区炮兵群,分别负责打击大金门和小金门的国民党军;以6个海岸炮兵连,配置在围头、莲河、厦门一线前沿,主要负责打击大金门料罗湾的国民党军舰艇。另在厦门、莲河两地区各组成1个高炮群,保障各自地区的对空安全。7月20日夜,参战的摩托化炮兵部队,从闽北、闽中和闽南各地,冒着滂沱大雨,兼程向战区疾驰。他们在工程兵部队和地方政府及人民群众的大力协助下,克服了路阻桥断等重重困难,于7月22日夜到达待机位置。在风雨泥泞中奋战了几个昼夜,抢修道路,构筑炮兵阵地,开设了150多个炮兵观察所。从烟台、青岛启程南下的海岸炮兵第20、第201连,昼夜兼程,于7月24日抵达厦门。7月27日中午,彭德怀向叶飞传达了毛泽东当日10时的函示:打金门推迟若干天似较适宜,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从当日夜间开始,参战炮兵在抓紧射击准备的同时,开展战前练兵,并在步兵和工程兵协助下,加紧构筑工事和道路。截至8月23日止,仅带掩盖的地面炮兵工事就构筑了120多个;在预定战区内,各种急造军路和接近路(①急造军路,指为保障部队应急通行,用简易、迅速的方法标示和构筑的临时性道路。接近路,指渡场、仓库、工事等军事目标的进出路与道路干线相连接的路段。)纵横交错,密如蛛网。这一切进行得既紧张又隐蔽,以至金门国民党军全无察觉。
  入闽参战的航空兵加紧隐蔽转场和夺取制空权。首批转场的第一梯队歼击航空兵1师1团和18师54团,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于7月27日秘密而迅速地转至连城和广东汕头机场。首批转场的第二、第三梯队歼击航空兵9师27团、1师3团、16师46团和海军航空兵4师10团,于8月上旬至中旬,先后进驻漳州、连城、福州、福清龙田等机场。以后数批转场的轰炸航空兵和侦察航空兵等3个团又2个大队、1个中队,亦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先后从原驻地转场至福州、漳州和江西樟树等一、二线机场。
  7月29日上午,粤东地区云层低,有雷阵雨。11时许,国民党空军第1大队F84G型战斗机4架,贴着云层底,从低空向南澳岛作例行侦察巡逻。两分钟后,解放军空军歼击航空兵18师54团飞行大队长赵德安率领1个中队,从汕头机场起飞迎击。解放军4架米格17型歼击机在云下高度150米处集合编队后,迅速穿云上升,巧妙接敌。在地面指挥员果断引导与指挥下,一举击落国民党军飞机2架,击伤1架,取得入闽入粤后的首次胜利。
  8月7日、13日和14日,解放军空军同国民党空军连续进行3次较大规模的空战,国民党军飞机又被击落击伤6架。解放军空军入闽后连战皆捷,基本上夺取了福建地区制空权,有力地保障了陆、海军参战部队展开部署和进行战场准备。
  海军水面舰艇部队采取水陆并进的方法,迅速而隐蔽地入闽。7月底,东海舰队命令鱼雷快艇6支队1大队立即南下厦门。为隐蔽企图,大队决定采取“陆地行舟”的方法开进。30日夜,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中将亲到上海军用火车站指挥鱼雷艇装车和伪装。海军指战员一律改着陆军服装。8月2日晨,专列抵达厦门,当夜鱼雷艇隐蔽下海,进入锚地待命。8月5日,驻三都澳的高速炮艇大队所属的3个中队,分别进驻平潭娘宫、泉州后渚和厦门诸港湾待命。中旬以后,又有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的3个鱼雷快艇大队、2个猎潜艇大队和1个高速炮艇中队,从海上分别驶至三都澳、后渚和东山岛。至此,福建前线陆海空三军已迅速隐蔽地完成炮击金门的一切准备工作。
  8月20日,毛泽东决定: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军予以突然猛烈的打击(不打马祖),把它封锁起来。21日,中央军委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于23日开始.对大、小金门岛实施一次大规模炮击,着重打击指挥机关、炮兵阵地、雷达阵地和停泊在金门料罗湾内的舰艇。同时还确定先打3天,再决定下一步。当晚,解放军炮兵3师,28、31军所属各炮兵团和福建省军区、20军所属炮兵部队各一部,共36个地面炮兵营及海军的6个海岸炮兵连,计459门火炮,极其隐蔽地进入发射阵地。鱼雷快艇部队和航空兵部队亦于深夜秘密进入待机位置。23日拂晓前,炮兵完成一切射击准备,459门火炮从各个方向指向金门诸岛。由高炮63、64师,空军高炮103师和28军、31军、64军192师的高炮部队,共6个团另5个营组成的两个高炮群,警惕地掩护着莲河、厦门地区地面炮兵和海岸炮兵的对空安全。80余艘舰艇、200多架飞机,亦作好出击准备。
  8月23日下午,福建前线天气晴朗,能见度良好。17时30分,前线部队指挥员发出开炮的命令,金门岛顿时陷人烟雾火海之中。6个远射程炮兵营发射的2600余发炮弹,逐群从不同方向准确地落到金门防卫部驻地。这时,金门防卫部官兵在“翠谷”厅举行的周末会餐刚刚结束。当炮弹倾泻而来时,金门防卫部副司令长官赵家骧等3名将领身负重伤,旋即不治而亡,另1名将领亦受伤。金门国民党军被打得慌乱地四处逃窜,连连在无线电台上呼唤台湾速派飞机支援。20分钟后,金门岛上炮兵开始还击,发射炮弹2000余发,但很快就被解放军的炮火压制。炮战持续两个多小时,解放军发射炮弹2.39万发,毙伤国民党军中将以下官兵600余人,击伤停泊于料罗湾的、由大型坦克登陆舰改装的贷轮“台生”号,破坏了金门有线通信系统,也使金门部分火炮阵地和雷达阵地遭到破坏。
  在这次激战中,金门国民党军集中5个重炮连的火力,向对其威胁最大的海岸炮兵第150连猛烈射击。一发空炸榴弹在1号炮右后方爆炸,引起一场大火。炮手们立即散开灭火。方向瞄准手安业民为了保护火炮不被敌弹击中,冒着大火把身管旋人掩蔽壕(①掩蔽壕是炮兵工事的组成部分,位于身管(俗称炮管)下方,用于非战斗状态时保护身管。)中。大火扑灭了,安业民由于严重烧伤而昏迷过去。国民党军打来的炮弹把安业民震醒。当他听到“继续战斗”的命令时,又不顾一切地抢先奔上炮位,射出一发发炮弹。安业民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坚持战斗,直至胜利完成任务;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安业民的壮烈行为和顽强精神,激励着前线三军继续战斗,也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朱德委员长书写了“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林伯渠副委员长写了“春华永茂浩气长存”八个大字纪念他。中共海军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为迅速扩大战果,福建前线部队于8月24日,又组织36个炮兵营、6个海岸炮兵连和1个快艇大队、2个护卫艇中队,对金门国民党军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打击。当日下午,有17艘国民党军舰艇麇集料罗湾内活动。有运送物资的,有修理“台生”号轮的。为掩护这些舰艇的活动,金门炮兵向厦门、莲河地区猛烈射击。解放军前线炮兵当以近9000发炮弹还击。17时40分,料罗湾内的舰艇被迫向外逃窜。解放军隐蔽待机的6艘鱼雷快艇,在海岸炮兵的火力支持下,迅速进入金门海域。旋即成两个突击群,直取国民党军“中海”号舰和“台生”号轮。艇队冒着密集的炮火,在距离各自攻击目标约2链时,施放鱼雷。“中海”号舰被击中一雷,负了重伤,4000多吨的“台生”轮被击沉。解放军鱼雷快艇部队取得了入闽后首次海战的胜利。
  金门国民党军遭到两次打击后,士气沮丧,军心浮动。台湾当局想在空中取得胜利,以鼓舞士气。8月25日下午,国民党军集中F-86型飞机48架,飞临金门以东海域上空,其中8架窜至漳州地区,企图引诱解放军航空兵到公海上空作战。驻漳州歼击航空兵9师27团1个大队当即起飞迎击。长机飞行员刘维敏在丢失僚机的情况下,单机与4架国民党军飞机激战8分钟,击落国民党军飞机2架。正当刘维敏继续追击逃窜的另1架国民党军飞机时,不幸被地面高炮部队误击牺牲。刘维敏为飞行部队树立了以寡胜多的光辉榜样,解放军空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了一等功。
  国民党军连遭打击后,决定从27日起改变海运方式。即由使用“中”字号大型运输舰白天直抵料罗湾码头卸载,改以“美”字号中型运输舰,夜间驶至料罗湾外海锚泊,然后用小汽艇(船)向料罗湾码头驳运。另派运输机在傍晚后向金门运输急需物资和修理人员。
  8月26日,彭德怀根据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意见,电话指示在厦门前线指挥部的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张翼翔中将:严密封锁大、小金门和大担、二担等岛屿,以火力割断诸岛之间的联系,使其不能互相支援;以炮兵打击在金门机场起降的运输机;海军要加强对国民党军中、小型舰艇的打击;航空兵要坚决打击进入大陆上空的国民党军飞机。据此,福建前线部队将新近入闽参战的炮兵第2师28团、第6师7团,分别加强厦门、莲河两个炮群,同时在围头建立1个远射程炮兵群(后归莲河炮群指挥),进一步从地面、海上和空中加强了对金门的封锁。到9月2日止,解放军又击沉击伤国民党军舰艇2艘,击伤运输机4架,歼灭炮兵连2个,摧毁各种火炮10余门,毙伤人员数百名。国民党军的海上运输补给又被迫停顿。金门守军处境艰难,被迫转入地下活动。金门岛被解放军全面封锁住了。
  金门被封锁,国民党当局告急。、美国急忙调遣太平洋第七舰队主力和地中海第六舰队的部分兵力,集结于台湾海峡地区。至9月初,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已集结各型飞机430余架、舰艇60余艘。
  9月3日晚,毛泽东主席决定:福建前线自9月4日起停止炮击3天,以观各方动态。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的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及其上空。
  9月4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John•Foster•Dulles)公然发表声明说:“国会的联合决议授权总统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来确保和保护象金门和马祖等有关阵地”,“美国已经作出军事部署,以便一旦总统作出决定时接着采取既及时又有效的行动”(①新华社讯:《杜勒斯发表好战声明》,《人民日报》1958年9月7日第3版。)。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表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严正指出:中国政府完全有权对盘踞在沿海岛屿的蒋介石部队给予坚决的打击和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任何外来的干涉,都是侵犯中国主权的罪恶行动。他同时警告美国政府:如果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干涉,必须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
  在解放军停止炮击的3天中,国民党当局连忙计议新的运输方法,乞求美军为其运输船团护航。美国政府竟不顾中国政府的再三警告和世界公正舆论的谴责,悍然决定派军舰为国民党军护航。
  9月7日,国民党海军副总司令黎玉玺及美国顾问,率领由国民党军2艘运输舰、5艘作战舰和美国第七舰队的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驶进金门海域。两艘运输舰在料罗湾靠岸卸下军火。14时45分至19时,有4艘美护航军舰侵入中国领海内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当即奉命发表声明,向美国政府提出严重警告。当日24时,中央军委电令福建前线部队,于9月8日对金门国民党军进行一次惩罚性炮击。
  9月8日上午,国民党海军的“美乐”号和“美珍”号登陆舰,满载弹药、物资和人员,在几艘作战舰和几艘美国军舰的掩护下,由澎湖马公驶出,开进料罗湾靠岸卸载。与此同时,美国军舰先后有8艘次再度侵入金门、厦门地区的中国领海。11时,中国政府向美国再次提出严重警告。从12时43分起,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42个地面炮兵营又6个海岸炮兵连,对停泊在料罗湾的国民党军舰艇和金门岛上的重要军事目标,实施第三次大规模炮击。“美乐”号中弹起火,继而爆炸沉没。“美珍”号中弹后外逃。美国军舰竟丢下国民党军船团,仓皇撤至料罗湾以南5至12海里处徘徊观望。这次炮战持续至18时结束。解放军共发射炮弹2.17万余发。
  9月9日,国民党军炮击厦门大学。11日,4艘美国军舰再次掩护国民党军的4艘运输舰、7艘作战舰,向金门进发。福建前线部队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于当日14时57分,以40个炮兵营另6个连的强大火力,开始第四次大规模炮击,再次惩罚国民党军。当射击强行靠岸卸载的国民党军舰艇时,美舰和国民党军舰艇迅速向外海逃窜,解放军炮兵遂转入摧毁和压制金门地面军事目标。在激烈的炮战中,国民党军集中六七个阵地的火力,轰击解放军炮兵第17团4连的阵地。一颗炮弹在二班弹药室旁爆炸,药筒起火,火焰窜入炮床,越烧越大。全班撤离炮位隐蔽。装填手胡德安已把一发炮弹送人炮膛,为避免发生膛炸毁掉大炮,胡德安冒着大火摸到拉火绳,终于把炮弹打了出去,而他却因此被严重烧伤,烧伤面积近70%。事后,福州军区炮兵领导机关给他记了一等功。18时,解放军停止射击,共发射炮弹2.5万发,摧毁国民党军各种军事设施10处,击伤运输机1架。
  台湾国民党当局依靠美国军舰护航、用中型运输舰在白天靠岸卸载的运输计划破产后,9月13日改以“美”字号运输舰趁夜暗之机偷运;又采取拖船拖带小型登陆艇航渡、再由小型登陆艇抢滩卸载的方式,向金门运送物资。14日,又改在海上用“中”字号大型运输舰装载水陆输送车,于解放军火炮射程外泛水,直接抢滩上陆卸载。同时,以运输机在夜间进行空投。9月15日深夜,中央军委决定,为了进一步封锁金门,炮兵要努力改进射击技术,重点打击驶进料罗湾的运输舰艇和卸载点,并加强对空投场的炮击;空军除坚决打击进入大陆上空的国民党军战斗机外,要掩护炮兵打击空投的国民党军运输机;海军在确不误击美舰和不吃亏的原则下,夜间可予进入料罗湾的国民党军舰艇以打击。中央军委还决定再抽调部分炮兵入闽,增强对海、空目标的打击力量。第四次大规模炮击之后,炮兵第6师41团和陆军第41、42军炮兵团各一部,陆续入闽参加大规模炮击行动,从而使先后参战的地面炮兵达14个团另7个营又14个连,先后参战的海岸炮兵共8个连。
  从9月16日起,福建前线陆海空三军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在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的指挥下,(①炮击金门初期,韩先楚在北京治病。9月中旬,韩抵厦门前指参与炮战指挥。不久,叶飞返福州主持中共福建省委工作,炮击金门即由韩先楚指挥。)以新的攻势对国民党军进行连续打击。至9月20日止,炮兵击伤国民党军运输舰艇7艘,击沉水陆输送车10余辆,击毁、击伤运输机各1架;歼击航空兵部队击落、击伤国民党军F-86型飞机各1架;海军舰艇部队亦击伤国民党军“江”字号猎潜艇1艘。
  时值深秋,台湾海峡风浪大作,海运更加困难。金门岛上粮弹严重不足,士兵御寒被装也急需补给。从9月20日起,国民党当局每天出动运输机30架次.向金门岛空投物资40吨。美军则采取将其军舰与国民党军运输船团混合编队的方式,再度为国民党军舰船护航;并以舰载机在金门附近上空掩护国民党军飞机的空投活动。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为了不误击美国军舰,集中炮火打击国民党军负责驳运的小型登陆艇和水陆输送车。同时,在料罗湾各主要航道及便于水陆输送车上陆的水际滩头,计划移动拦阻射击弹幕和不动拦阻射击火墙,一旦发现艇、车,立即呼唤火力,准确实施射击。他们使用这种方法后,每次都能毁伤几个目标。为了有效地打击国民党军的空投活动,解放军把射速快、初速大的加农炮和中口径高射炮,配置在前沿阵地内,对国民党军各个空投场,计划正面宽600米、炸高为300米和500米的两层火力网,使国民党军运输机从进入空投场上空到退出,始终处于浓密的炮火包围之中,而在打击空投飞机之后,又可马上转移火力射击空投场。自9月23日至29日,解放军用这种办法又击落国民党军运输机1架、击伤2架。
  在解放军全面封锁之下,国民党军的空投任务没有一天能够完成。于是,台湾当局决定调集空军第6联队的全部飞机,从10月1日起,每日出动运输机120架次,以换人不换机的办法,昼夜不停地空投。解放军前线指挥部获悉后,决定组织歼击航空兵,利用美机掩护的间隙,游猎国民党军的运输机。10月3日,国民党空军12架运输机,在2批16架F-86型战斗机的高空掩护下,开始向金门空投物资。解放军立即起飞米格1?型歼击机3批24架,牵制国民党军战斗机。同时,歼击航空兵16师48团副团长曹双明率领1个中队,从晋江机场悄悄起飞,偷袭国民党军运输机。他们采用低空中速,一次进入,抵近攻击,即打即离的战法,一举击落C-46型运输机2架,自己无一损伤地返回了基地。此举迫使蒋介石下令停止昼间空投活动。
  从9月初起,解放军炮兵部队除继续有计划有重点地集火打击与摧毁金门的重炮阵地和打空投外,主要是进行零炮射击。他们遵照毛泽东主席9月13日的指示,认真总结经验,昼夜不停地对金门诸岛各种目标实施零炮射击。为增强零炮射击效果,解放军侦察航空兵独立第2团在歼击航空兵和地面炮兵配合下,于9月23日、25日两次以米格-15比斯型侦察机6机编队,对大、小金门和大、二担进行侦察照相。拍摄约350平方公里区域的航空照片,提供了金门诸岛各种地面军事设施的准确位置,使零炮射击更有的放矢。自9月21日至10月5日,每天打击的目标,少则30至50个,多则60至80个。在半个月内,金门守军被摧毁各类工事和设施241处、火炮10门、汽车9辆、运输船艇6艘。国民党军防不胜防,军心浮动,士气沮丧。
  台湾当局竭尽全力增大对金门的运输量。在9月14日至10月5日的22天内,金门平均每天补充物资171吨,但仍只及战前日运量的42.6%,无法改变被封锁的困境。
  (三)打打停停阶段
  经过解放军前一阶段的4次大打、83次中打小打和上千次零炮射击,金门国民党军陷人严重困境。支持台湾当局的美国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蒋介石故意制造借口,扬言要轰炸闽赣,力图拖美国与其共同对付“共军”。美国一方面想利用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①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八国代表团团长会议上声明: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特别是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同年7月25日,中美双方就大使级会议达成协议,并于8月1日在日内瓦举行首次会谈。此后由于美方的阻挠,会谈经常中断。1958年9月,会议改在华沙举行。),压中国“停止炮击”和“放弃使用武力”,一方面要台湾国民党当局放弃金门、马祖。台湾海峡地区出现了复杂的斗争形势。为了粉碎美国政府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及时制订了灵活的斗争策略,命令福建前线部队采取打打停停的方式炮击金门,从而稳住了金门国民党军,拖住了美国,牢牢掌握着斗争的主动权。
  10月5日,毛泽东指示福建前线部队,10月6日、7日两天停止炮击。接着,中央军委作出“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新决策,指出:在目前,宜减轻对金、马的军事压力,使金、马国民党军能够生存下去,促使其守而不撤;当然,又要使其处于紧张的状态,拖住美国不得脱身,在必要时,我仍可组织象过去一样的大打。总之,临机应变,主动在我,以利统一解决台、澎、金、马问题。10月6日凌晨2时,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国防部长彭德怀《告台湾同胞书》,宣布暂以7天为期,停止炮击,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从此,炮击金门进人打打停停阶段。
  10月6日拂晓,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一遍遍播送着国防部长彭德怀《告台湾同胞书》: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金门战斗,属于惩罚性质。你们的领导者们过去长时期间太猖狂了,命令飞机向大陆乱钻,远及云、贵、川、康、青海,发传单,丢特务,炸福州,扰江浙。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们注意。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这一点你们是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确实不是美国人的领土。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你们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你们领导人与美国人订立军事协定(①指美国与台湾当局1954年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是片面的,我们不承认,应予废除。美国人总有一天肯定要抛弃你们的。你们不信吗?历史巨人会要出来作证明的。杜勒斯九月三十日的谈话,端倪已见。站在你们的地位,能不寒心?归根结底,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十三万金门军民,供应缺乏,饥寒交迫,难为久计。为了人道主义,我已命令福建前线,从十月六日起,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三十年了,尚未结束,这是不好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这一点,周恩来总理在几年前已经告诉你们了。(下略)
  彭德怀的文告得到台、澎、金、马军民同胞的欢迎。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士兵们从坑道里走出来“高声叫好”。美国一方面宣布从8月起暂停护航,另一方面却把中国政府这一人道主义措施和爱国主义号召,同它的“停火”阴谋混为一谈,并要挟中国人民必须接受它的“永久停火”。蒋介石则强调“宁愿冒继续炮击封锁的危险,亦不愿美国盟邦退出护航”。
  10月10日,国民党空军出动44批182架次作战飞机,对大陆进行挑衅。上午7时,6架F-86型飞机侵入龙田上空。解放军歼击航空兵14师42团1个大队当即起飞迎击。僚机飞行员杜凤瑞为了援救长机,与4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飞机格斗,击落其中2架。杜凤瑞在座机被对方击伤后跳伞时不幸牺牲。国民党空军遭到这次沉重打击后,活动范围基本上退到大陆海岸线以外。
  10月13日凌晨,福建前线广播站又播发了彭德怀向福建前线部队下达的对金门炮击再停两个星期的命令。这个命令也出自毛泽东之手。命令写道:“金门炮击,从本日起,再停两星期,借以观察敌方动态,并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包括粮食和军事装备在内,以利他们固守。兵不厌诈,这不是诈。这是为了对付美国人的。这是民族大义,必须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命令指出:“台湾的发言人说:停停打打,打打停停,不过是共产党的一条诡计。停停打打,确是如此,但非诡计。你们不要和谈,打是免不了的。”命令最后又强调:“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我们六亿五千万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内政,外人无权过问,……金门海域,美国人不得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
  美国对此显得十分得意,说是它的“强硬”政策带来了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中国再次停止炮击,将会变成“永久停火”。并于18日宣布,杜勒斯将在21日到台湾同蒋介石会谈。19日,美国海军4艘军舰竟放肆地侵入金门海域,为国民党军护航长达5小时之久。为了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钢铁意志,和中国政府说话算数的坚定态度,中央军委决定提前于10月20日16时恢复炮击。福建前线部队迅速组织32个炮兵营又5个海岸炮兵连,对金门实施第五次大规模炮击。8800余发炮弹直袭金门,击中国民党军“中”字号运输舰3艘、大型货船1艘、C-46型运输机1架,阵地及观察所10余处,国民党军在70分钟后才开始还击。
  10月21日,杜勒斯到台北同蒋介石会谈。在蒋强硬态度面前,杜勒斯只好改变要国民党军从金、马撤退的打算,又许诺增加援助,蒋这才同意“减少金、马驻军”,并签署了《蒋杜联合公报》。
  10月25日,彭德怀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这个公告,揭露了美国人迫于形势,改变政策,第一步要孤立台湾,第二步要托管台湾的新阴谋;重申“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不许美国插手”的严正立场;并以张作霖被人治死于皇姑屯的历史事件为殷鉴,提醒台湾当局当心美国人的毒计。为了一致对外,文告宣布:“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使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上的军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应,以利长期固守。如有不足,只要你们开口,我们可以供应。”但仍以没有美军护航为条件。10月31日,中央军委又决定:“今后逢双日对任何目标一律不打炮,使国民党军人员能走出工事自由活动,晒晒太阳,以利其长期固守;逢单日可略为打一点炮,炮弹一般不超过200发。”
  美国定于11月4日举行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期间的中期选举。为表明中国人民对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的义愤,同时也使蒋介石得到拒绝从金、马减少军队的口实,中央军委决定于3日再次炮击金门。炮击前,福建前线部队司令部向金门同胞作了广播预告。这一天,前线炮兵部队集中33个营又1个连,对金门实施第六次大规模袭击,共发射炮弹2.03万发。
  1959年1月3日,大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炮兵突然向大嶝岛滥施轰击,造成山头村托儿所31人死亡、17人受伤。为惩罚国民党军杀害儿童的罪恶行为,中央军委决定于1月7曰向金门实施第七次大规模炮击。为了表示只惩罚少数作恶分子和利于国民党军继续固守金门,此次炮击目标只限于炮兵阵地。7日14时,解放军炮兵28个营又8个连的炮手们,向大金门岛西半部的炮兵阵地猛烈开炮。炮击持续至夜间,共耗弹2.6万余发,击中金门炮兵阵地12处、观察所15个,打死打伤官兵100余人。国民党军虽使用不少新的机动火炮,还击炮弹7000余发,仍未能夺取局部主动权。
  金门国民党军道到第七次沉重打击后,气焰大有收敛,对大陆只维持零炮袭扰。福建前线部队根据中央军委1月9日关于“今后逢单日不一定都打炮”的指示,也逐渐减少炮击次数。炮击金门的作战行动,由初时全面封锁,经过打打停停,转入零星炮击、让其固守的状态。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被中国人民挫败了。
  福建前线部队在对金门发射实弹的同时,兼向金门发射宣传弹,散发《告台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和《再告台湾同胞书》等文告。1958年,福建前线部队向金门发射宣传弹近6000发,以后每年平均向金门岛发射宣传弹1万发左右,散发传单500万份。
  “八·二三”炮击金门,从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的4个半月中,解放军共进行7次大规模炮击,多次中小规模炮击和零炮射击,以及13次空战、3次海战,共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36架、击沉击伤舰船27艘,摧毁各种工事320余个,各种火炮30余门,毙伤国民党军中将以下官兵7000余人。解放军也伤亡官兵460余人,被国民党军击落击伤飞机11架,损失鱼雷快艇3艘,毁坏火炮32门。
  “八•二三”炮击金门的胜利,既严惩了国民党军队,又打击了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使其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未能得逞;同时也支援了中东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反美炮击示威
  1960年6月12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启程出访菲律宾、台湾、日本和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16日,艾森豪威尔离马尼拉赴台。这时,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已整整十年。中美大使级会谈也已历时4年又10个月,开过97次会,但美国一直拒绝在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达成不以武力或武力威胁解决两国争端的协议。从1958年9月美舰入侵福建沿海,受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奉命提出第一次严重警告到此时,严重警告已达108次,可美国仍置之不理。如今,艾森豪威尔公然跑到台湾来支持蒋介石,中国人民当然不能容忍。
  为了表示反对艾森豪威尔“访问”台湾,中央军委决定:按照单日打炮的惯例,于6月17日艾森豪威尔抵台前夕,和6月19日离台的时候,在福建前线举行炮击示威;炮击目标是大、小金门面向大陆的滩头、空旷无人地区和无工事的山头。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刘培善中将组织炮兵第3师,炮兵第6师2个团,第28军、31军、福建省军区所属炮兵部队和第41、60军炮兵团各一部,共35个炮兵营420余门火炮,实施炮击示威。17日17时,大陆广播了福建前线部队司令部《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宣布要进行示威炮击。
  17日20时,大炮雷鸣,反美炮击示威开始了。艾森豪威尔在驶抵台湾火烧岛附近的军舰上听说打炮,立刻命令军舰加速驶向基隆港,并且无可奈何地指责说:“中共不加选择地炮击”。金门国民党军上报台湾说:这次比“八•二三”炮击更猛烈,但弹着点都在滩头、水洼和阵地之间,没有伤亡。国民党军各部的通信人员在联络时互报平安,个别人还开玩笑说:“老兄,解放军不是打我们的!”金门仅向莲河地区打了28发炮弹,以示还击。美方对此甚为不满。23时,解放军再次对金门进行40分钟的炮击。这一天,福建前线炮兵共发射炮弹3万余发。美国国务院一反常态,对此提出抗议。
  19日晨,艾森豪威尔即将离台。福建前线部队于6时和8时半两次开炮示威。每次炮击50分钟,共耗弹3.8万余发。40分钟后,金门开始还击。炮弹也打在滩头、田野里。台湾“国防部”再三要求报告还击的具体情况,于是大、小金门岛上的炮兵只好又装模作样地打了千余发炮弹。解放军停止炮击后,国民党军也就恢复了正常状态。
  1961年12月中旬,遵照中央军委关于保持台湾海峡局势的稳定,不主动打击金门国民党军的指示,福建前线部队主动停止实弹射击,只在单日打宣传弹。金门国民党军除偶尔打些零炮外,主要也是以宣传弹进行回击。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17年多。
  1979年1月1日,中国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断绝与台湾当局的“政府间”关系。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国防部长徐向前亦于当日发表《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声明说:“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至此,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宣告结束。
  第五节 越海侦察
  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陆后,国民党军余部退守台湾、澎湖和福建沿海的金门、马祖等岛屿。自此,福建前线与台澎金马形成长期的军事对峙态势。为了配合军事、政治斗争,驻闽解放军各部队侦察分队,自1950年至1960年先后实施越海侦察120余组次,登上金门、马祖及其周边诸岛,通过捕捉俘虏、现地侦察、搜取文件资料,获得了一批重要情报,并给国民党军以一定打击。同时,侦察分队也得到了锻炼,涌现了一批侦察英雄和功臣,突出的有荣获“华东二级侦察英雄”称号的纪瑞瑄、蓝洪贵。1960年以后,由于海峡斗争形势的变化和解放军侦察手段的发展,基本停止了越海侦察行动。下面记述三次较为重要的越海侦察活动。
  一、准备再战金门
  1950年,解放军第10兵团奉命准备再次攻击金门。根据1949年10月首次攻击金门失利的教训,为摸清金门的敌情、地形、潮汐等情况,在兵团的统一部署下,各部队先后组织了越海侦察。
  5月25日,31军侦察参谋和93师侦察队队长率领93师9名侦察员,到大金门岛北岸东段前沿西礁偷袭捕俘。当日22时,侦察小组分乘2艘小木船由小嶝岛出发。次日0时30分,侦察小组于岛礁西侧滩头上岸,发现附近2名哨兵正朝海面观察,另1名在打盹。侦察组决定以1名侦察员捕捉打盹的哨兵,其余的掩护。捕俘的侦察兵悄悄地接近打吨的哨兵后,突然从背后卡住他的脖子,缴了他的枪。向海面观察的2名哨兵听到身后有声音,仓惶朝后开枪。早已瞄准好的的侦察组迅即将其击毙。此时,礁上另4名哨兵听到枪声,向侦察组扑来。
  侦察组沉着应战,又击毙3名,捕捉1名。前后战斗仅10分钟。礁上7名哨兵5名被击毙,2名被俘。大金门岛上国民党军虽听到枪声,但弄不清情况,仅以探照灯来回扫视,未进行支援。侦察组押着2名俘虏,带着战利品,迅速离礁返航。经审俘,获悉了大金门北岸东段国民党军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和工事等重要情况。
  7月某日,31军91师侦察连排长纪瑞瑄带2名侦察兵,到大金门北岸东段前沿侦察地形和窃取附防设施的爆炸物。23时许,侦察组驾船在预定地点隐蔽上陆,经过侦察搜索,发现有一条绳子横在路中,纪即命1名战士就地警戒,自己带另1名战士顺着绳子向海边搜索,在一块礁石旁找到了一枚炸弹,其引信上系有7根绳子。纪令战士隐蔽,亲自上前排险,并将炸弹搬到船上,尔后带领2名战士察看附近的地形、工事和附防障碍物。次日2时许,侦察组带着炸弹胜利返航。
  9月8日夜,92师274团侦察参谋潘明山率领5名侦察兵,到大金门北岸刘澳至鸡髻头一线进行地形侦察和窃取爆炸物。当侦察组完成侦察任务并窃取了一枚炸弹之后,与运送船只失去了联系。潘果断决定,将全组人员身上的救生衣系在炸弹上,赤身泅渡,拖带炸弹返回。经过15个小时与风浪搏斗,终于把炸弹拖回。
  1950年,解放军驻闽南各部队先后20余次派出侦察小组,从金门诸岛捕捉了3名俘虏,窃回炸弹、地雷6枚,搜获文件、地图、资料10余份,并根据侦察结果绘制了金门岛前沿地形工事图、金厦海峡海情航线图、金门岛岸滩情况图、实测潮汐情况表等图表。这些情报资料,为部署再战金门提供了重要依据。后因形势变化,再战金门没有举行。
  二、调查金、马驻军调动情况
  1953年7月前后,解放军前沿观察所发现金门、马祖国民党军调动频繁。为摸清其调动性质,31军和28军84师根据福建军区指示,组织了5个侦察小组,连续对金、马诸岛实施越海侦察捕俘。7月2日,91师侦察队班长孙秀福带领8名侦察兵到大金门埔头捕俘。22时30分,侦察组乘船于预定地点登岸。15分钟后,迎面来了3名国民党军哨兵,孙抢先喊叫口令,对方误以为是自己人。孙接着以“海面有船”把哨兵的注意力引开,侦察组趁机猛扑过去,击毙2名,俘掳1名,胜利返回。7月6日,92师根据军制订的计划,组织侦察分队到小金门前沿的鼠屿偷袭捕俘。21时50分,侦察分队分两个梯队从厦门下堡乘船出发。24时许,第一梯队率先登陆鼠屿,分4组行动。第4组在行动中有人说了一句话,被国民党军哨兵发觉,双方交上了火。其它3组见已经暴露,立即协同作战,迅速占领鼠屿东北角。这时第二梯队也已上屿,闻枪声赶来支援。与此同时,厦门岛上的解放军炮兵奉命向小金门开炮,压制小金门国民党军炮兵阵地。经过2小时战斗,侦察分队击毙国民党军9人,俘其2人,自己伤亡2人。次日3时50分,侦察分队带着2名俘虏返回厦门。经过短期多次越海侦察,31军和28军84师侦察分队共捕捉到4名俘虏,获取文件资料10份,查明金门、马祖国民党军频繁调动的原因是部署大调整和部队进行换装,并获悉从台湾调来部份经过两栖作战训练的部队,企图对福建沿海突出部和岛屿进行突然袭击。据此,福建海防部队加强了防备措施,有效地击败了此后国民党军的多次袭扰。
  三、反对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8月22日,为揭露美国政府与台湾当局策划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的阴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发表了为解放台湾联合宣言。为配合联合宣言的发表,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心,28军和31军在福建军区统一组织指挥下,于8月23日夜出动5个侦察组对金门、马祖各岛实施越海侦察捕俘。91师侦察连副连长王松翠、排长纪瑞瑄各率1个侦察组,同时对大金门古宁头进行侦察。王松翠小组驾船率先抵达古宁头滩岸,正准备攀登陡岸,突然发现一个国民党兵朝海边走去,拟卞海游泳,王即尾随跟上捕捉,因其赤裸身体未能抓住,侦察组随即开枪射击。陡岸上的哨兵发现后即朝下开火。王松翠考虑到已经暴露,无法继续执行任务,遂率小组迅速上船返回。当王松翠小组与守军哨兵交火时,纪瑞瑄小组也抵达附近岸滩。纪果断地命令全组迅速隐蔽,待机行动。2小时后,岸上戒备逐渐松懈,纪才率领全组攀上5米高陡岸,逼近守军哨棚。距哨棚10米处时,听到2名哨兵在棚外讲话,纪命2名战士监视其行动,自己带另1名战士摸进哨棚,装着哨兵叫岗,将睡在床上的1名国民党军拖起来。此人大发雷霆,说他不站岗叫他干什么?说完又躺下睡觉。纪判断他是个军官,于是改口说外面有情况。外面的哨兵听到棚内争吵声,便往哨棚走来。负责监视的侦察兵见情况紧急,立即抢上前去,俘其1人,击毙1人。纪见外面已经动手,立即撤出哨棚,随手将一枚手榴弹扔到床上。在外面的侦察兵蓝洪贵也扔进2枚手榴弹,并在另一名侦察兵的配合下,向棚内猛烈扫射,逐次掩护,迅速撤离。经10分钟战斗,消灭国民党军2个班共11人,俘1人,缴获文件多份。次日5时许胜利返回。31军另2个侦察组和84师1个侦察组仅对金门、马祖前沿进行了侦察,未捕捉到俘虏。这次越海侦察行动,不但获得情报,还给国民党军以震慑。此后,金门国民党军夜间哨兵经常闹有“共军水鬼”,不时向岸滩盲目射击,使许多台湾国民党兵视到金门、马祖换防为畏途。
  第六节 空战
  一、反袭扰
  1954年冬,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福建开始修建一批机场,以供歼击航空兵进驻使用。1955年初,大批工程所需物资由海上南运。运输船队为防止遭到闽江口外马祖国民党军袭击,白天靠泊沙埕港,夜间通过闽江口进入马尾港。国民党军为破坏福建机场建设,不断派飞机轰炸、扫射停泊沙埕港的舰船。解放军海军为保障海运安全,除调高炮5团进驻沙埕地区担任对空作战外,还命航空兵第4师转场至浙东路桥机场,并在沙埕设立前进指挥所,担任沙埕一带的防空任务。
  1955年5月4日,国民党空军F—47型战斗机4架进袭沙埕。海军航空兵第4师第10团肖广、程开信奉命驾驶米格-15比斯型飞机2架前往拦截。肖广开炮击伤其1架,其余3架慌忙逃逸。
  6月27日9时前后,国民党空军先后自台湾起飞F-84飞机2批6架,采取佯攻与主攻相结合的战术北犯沙埕,先以1批4架在高空远距离佯动,吸引解放军飞机,再以1批2架低空隐蔽出航,由雷达盲区飞抵台山列岛附近时突然爬高,偷袭停在沙埕港内的运输船队。路桥指挥所发现第1批敌机起飞后,即令10团团长张文清率领米格15比斯型飞机4架前往迎击。机群抵达台山西南空域时,在沙埕前指的引导下及时发现了2架偷袭的敌机,迅即对其展开攻击。3号机王鸿喜在距离1架敌机533米时开炮,该机中弹燃烧,坠落于台山东南15公里海中。另1架敌机急剧下降至距海面70~100米盘旋飞行,企图逃脱。张文清抓住有利时机,又将其击落。张文清率机返航后,海航4师指挥员判断国民党空军可能派机救护落海飞行员,又命10团大队长王崑率米格15比斯型飞机4架到台山至北礵之间巡逻。机群飞临战区后,3号机程玉升首先发现左下方有1架PBY型海上救护机,连续4次对其攻击,均未命中。王崑即率僚机绕到敌后,突然以佯攻射击,迫使该机改出盘旋,降低高度向马祖方向逃窜。王崑边追边打,一直攻至离海面只有70米,终于将其击落。王崑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屡立战功,荣获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荣誉勋章,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一仗打得十分惊险,当王击落敌机拉起爬高时,高度表已指到“0”的位置,喷气尾流把海水冲起了一股浪花,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和超低空作战的卓越技能。
  7月3日夜,路桥指挥所获悉国民党空军将于次日16时30分派4架F-84型战斗轰炸机袭扰沙埕。海航4师领导决定打一次空中伏击战。第二天,海空云山叠嶂,是空中伏击的好气象。16时许,师领航主任陈泰渠率米格15比斯型飞机4架起飞,为了迷惑敌人,先向北飞行,再折回到北孀上空搜索。不久,发现左前方有2架F-84型机正向沙埕扑去。陈泰渠正准备绕到敌后,突然又发现2架F-84型机在后面跟进,这时形成被敌咬尾之势。他于是果断地改变攻击目标,转过身来攻击尾随的敌机。结果,尾随的2架-84飞机1架被陈泰渠击落,1架被2号机王兆全击伤,前面2架F-84飞机忙掉头逃跑。
  1955年12月,福建机场等国防工程进入第二期施工,国民党空军又频繁出动飞机来袭。12月13日14时许,雷达发现台北以北60公里处有F-86型飞机2架,随后又发现台北以西有F-84型飞机4架向北驰进。路桥指挥所估计敌机可能要轰炸三都澳和沙埕港,即令王崑率领4架米格15比斯型飞机,直飞战区拦截。王崑机群到达沙埕上空时,接到前指通报:东引南30公里有F-86飞机4架,马祖南面也有4架。王崑率队飞至福瑶岛上空时,仅发现F86型机1架,便绕到敌后,将其击落。经过搜索没再发现其它敌机,便奉命返航。不料其余国民党军飞机却偷偷向沙埕南面的东冲进犯,炸伤了港内的“振兴”号商船。
  1956年4月14日9时许,国民党空军F-84型战斗轰炸机4架,企图窜至浙东沿海袭扰。海航4师贾民杰率米格15比斯型飞机4架向沙埕方向拦截。敌机发现解放军机群后,迅即掉头,利用中、低空云雾,向马祖方向逃跑。贾民杰率队尾追不舍,击伤其中1架,余机逃遁。
  海军航空兵第4师自1955年5月至1956年4月在闽北沿海空战中,先后击落国民党空军飞机5架、击伤4架,终于把敌机活动的区域压制到三都澳以南,保障了海上运输船队的安全,使福建空军基地的建设全部如期竣工。
  二、争夺制空权
  1949年初,国民党空军各型飞机330余架由大陆撤往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与援助下,凭借其暂时的空中优势,仍控制着东南沿海地区的制空权,炸福州,扰江浙,基本上无所顾虑。据不完全统计,自1949年10月至1958年2月,国民党空军对福建境内的轰炸,就出动飞机686架次,投下1680余枚炸弹,扫射180次,炸死炸伤1400余人,炸沉炸毁各种船艇91艘,还炸毁许多房屋。国民党空军肆意的轰炸袭扰,使福建人民深受其害。1958年7月以前,福建尚未进驻航空兵部队,仅部署了一些高射炮兵部队担任防空。从台湾出动的飞机,只要避开高炮设防要点,即可自由进出大陆。国民党军用飞机窜入大陆纵深活动,有80%以上是以高炮未设防地区为进出口。因此,夺取福建地区的制空权是解放军空军的重要任务。
  1958年7月,中东事件发生后,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对金门国民党军实行封锁和惩罚性炮击。同时,中央军委决定空军航空兵部队立即入闽,夺取福建制空权,掩护地面炮兵部队炮击金门的作战行动。并指示:为稳妥可靠,空军进入福建,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严格掌握作战政策,暂不到公海上空作战。7月18日晚,空军召开作战会议,决定采取如下措施:1、由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中将负责,立即建立福建前线空军指挥部;2、使用战斗力较强,有作战经验的部队,力争打好第一仗,确定第一步以空军第1、第18师各一个团进入连城、汕头机场,尔后视情再进漳州、福州和龙田机场,以求逐步站稳脚跟;3、加强福建各机场的保障机构,紧急调运作战物资到前线机场,保障按时使用;4、明确作战指导思想,深入进行政治动员。
  7月19日,聂凤智率指挥部人员,日夜兼程赶赴福建,于25日在晋江开设了指挥所。时值台风季节,福建地区连续19天阴雨,全省大小桥梁被冲毁43座,公路、铁路严重塌方,交通受阻。入闽部队不畏艰难,不顾疲劳,在地方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援下,及时转运了物资5万多吨,各类人员5869人,保证了前线机场按时进驻部队。7月27日,第一批入闽的空军歼击航空兵第1师第1团米格17飞机33架;第18师第54团米格17机33架,分别隐蔽转至连城和汕头机场。29日,第1师第3团米格17飞机33架也转至连城机场。台湾当局毫无察觉,29日,国民党军空军4架F-84飞机窜至粤东沿海侦察。驻汕头机场空军第54团起飞4架米格17飞机拦截,在广东南澳岛上空奇袭取胜,击落其中2架,击伤1架,首战告捷。
  8月4日,第二批入闽的空军歼击航空兵第9师第27团“五六”式飞机38架转至漳洲机场。由于解放军空军航空兵部队突然出现于福建前线,台湾当局摸不清底细。国民党空军一方面加紧进行轰炸大陆沿海军事目标的准备,另一方面则出动飞机对闽、粤沿海实施航空侦察。每天出动飞机100架次左右,活动于台湾海峡上空,并以F-86飞机掩护RF-84飞机强行侦察,8月5日侦察了漳州机场。7日,由其主力第5大队中校副大队长汪梦泉率F-86飞机8架,掩护2架RF-84飞机,企图对晋江、惠安等机场进行侦察。刚进入大陆上空,即遭驻漳州机场解放军航空兵第27团8架“五六”式飞机的截击,没有完成侦察任务。带队长机汪梦泉驾驶的F-86飞机被解放军飞行员岳崇新击伤,汪梦泉左手负伤逃回台湾。岳崇新参战前总飞行时间只有233小时(其中在“五六”式飞机上飞行7个小时),而他的对手是留学美国飞行1000多小时的老牌飞行员。这次战斗汪梦泉为了摆脱攻击,使用了半滚、侧滑、摇摆、筋斗、俯冲等剧烈动作,岳崇新驾机穷追不舍,两次进入汪机的尾流,8次开炮,终于将其击伤。8月13日,第三批入闽的空军歼击航空兵第16师第46团、海军航空兵第4师第10团米格-17飞机各31架,分别进驻龙田、福州机场。至此,解放军空、海军航空兵部队进驻福建地区的5个机场(含汕头机场),计有歼击机210余架,连同位于二线和待命位置的兵力,不但数量占优势,而且飞机性能也优于国民党空军。
  8月13日中午,国民党空军出动RF-84飞机2架,在12架F-86飞机掩护下侦察福州机场。当天上午,进驻该机场的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第10团起飞4架米格17飞机迎击。2架RF-84飞机均在闽江口上空被击伤,侦察未成,灰溜溜地返航。8月14日,驻龙田机场的解放军空军第46团出动的8架米格-17飞机,在平潭岛上空与国民党空军11架F-86飞机遭遇,在兵力劣势、飞行高度比对方低的不利条件下,飞行员周春富勇猛反击,一举击落F-86飞机2架,击伤1架。他的座机不幸中弹,被迫跳伞落海。解放军海军炮艇和平潭县的数百艘渔船,连续数日在海上反复寻找未果。解放军空军事后给周富春烈士追记一等功。
  从7月29日至8月22日,解放军空军共战斗出动飞机255批1077架次,空战四次,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9架(其中击落4架),自己被击落米格17飞机1架。四战四捷,标志着解放军空军在福建前线站稳了脚跟,国民党空军再也不敢到福建上空横行了。福建军民欢欣地说:“福建的天空现在是真正解放了”。
  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8月23日炮击金门前后,美国空军向台湾增兵,使驻台美机由15架增至150架。美国第13航空队司令马•穆尔曼公然声称:美国部署在台湾的F-100型飞机,如果接到命令,可以用来跟中国共产党的飞机战斗。9月17日起,驻台美军接替了台湾本岛的防空任务,并经常出动飞机在台湾海峡上空巡逻。国民党空军因而有恃无恐。每天出动飞机的数量由原来的100架次增至200多架次。除直接掩护向金门空投空运外,不时集中30~80架飞机到大陆上空活动,以美机为后盾,伺机窜至大陆与解放军空军展开空战,企图夺回福建地区制空权。面对这种形势,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严格执行不进入公海作战的政策,福州军区空军加强了统一指挥。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几个基地的部队连续起飞,在对方进入大陆的可能位置的上空侧翼,按不同高度作层次配备,相互支援策应。在双方遭遇时,采取由外往内、由上往下打的方法,以保证不入公海上空作战。8月25日下午,国民党空军集中F-86飞机48架,活动于金门以东上空,并以8架进入漳州附近。福州军区空军部队出动68架米格17和“五六”式飞机迎击,其中空军第27团的8架“五六”式飞机,在漳州上空与F-86飞机机群遭遇,击落F—86飞机2架。9月8日和18日,双方又进行了两次空战,解放军空军又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4架。
  台湾当局在空中、地面连续遭受打击情况下,为稳定军心,于9月24日发动了自台湾海峡局势紧张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空中攻势。当日国民党空军共出动F-86飞机123架次、RF-84飞机14架次,对北起温州,南至汕头沿海的海、空军基地强行侦察,并伺机进入大陆上空寻战。福州军区空军对国民党空军将要发动大规模空中攻势预有准备,采取了连续出动,区分梯次,层次配备,占据有利战术位置等方法,共起飞各型歼击机240余架次,及时迎击。国民党空军未敢大批深入,只有2批6架F-86飞机窜到德化、三都岛上空,分别遭到解放军飞机的拦截。解放军飞机击伤F-86飞机1架,自己也1架受伤,进入温州地区的24架F-86、RF-84飞机,遭到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队截击。海航飞行员王自重击落F-86飞机2架后,被F-86飞机发射的“响尾蛇”空空导弹击落牺牲。这次空战,尽管国民党空军下了很大的赌注,但并没有得到便宜,相反,连同提供“响尾蛇”导弹的美国,都遭到了世界公正舆论的谴责。
  10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指出,台、澎、金、马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绝不容许外国干涉。“三十六计,和为上计”建议举行谈判加以解决。但是,国民党当局不听劝告,又于10月10日发动了一次空中攻势。当日国民党空军共出动飞机约400架次,活动于台湾海峡上空。其中由其第5大队少校飞行指挥官路靖率领的6架F-86飞机,于7时左右抵达龙田,同解放军空军第14师副师长李振川带领的8架米格17飞机展开空战。解放军飞行员杜凤瑞将国民党空军5大队27中队少尉飞行员张迺军驾驶的F—86飞机击落。张迺军跳伞被活捉。当杜凤瑞击落第二架F—86飞机时,自己的座机也被击成重伤,失去操纵后跳伞。当他下降到距地面1000多米时,不幸被一架F—86飞机击中而牺牲,掉在福清海口镇杏岚山。杀害杜凤瑞的那架F-86飞机,当即被高射炮兵第105师521团击中,逃到台湾新竹附近栽进了大海。战后,杜凤瑞被追记一等功,全军开展了学习杜凤瑞的活动。杜生前所在飞行中队被命名为“杜凤瑞中队”。台湾当局为了欺骗舆论,由中央通讯社抢先发表消息声称:“在空战中,我击落中共米格17型飞机4架,击伤米格17型飞机2架,另与我机互撞坠毁1架。”“我机……除张迺军少尉所驾驶的军刀机1架撞毁共机1架后,壮烈牺牲外,其余5架军刀机都已安全飞回基地。”这一编造出来的“胜利”消息,还由蒋介石在台北介寿馆举行的“四十七年国庆纪念大会”上亲自宣布,“引起了文武百官的欢呼”。张迺军被俘后,受到解放军的良好待遇,先后到上海、北京和东北等地观光,1959年6月30日被释放返回台湾。
  10月10日空战后,国民党空军再也没有出动大量飞机与解 放军空军争夺大陆的制空权。从此,福建前线的空中斗争形成了 双方对峙的局面。
  三、反侦察窜扰
  1959年后,随着台湾海峡军事斗争形势的逐步缓和,解放军空军在福建地区对国民党空军的斗争,主要是反侦察窜扰。1960年初,国民党空军启用美制超音速侦察机RF-101和RF-104型飞机,窜入福建境内,对福建沿海机场和其它军事目标进行照像侦察。自1960年至1968年,共窜入福建境内侦察131次,计出动144架次。由于这两种飞机入窜侦察多系单批单架活动,且采用低空隐蔽出航,低空或高空、高速的战术,多年来入窜福建境内侦察均未遭严重打击。解放军福州军区空军根据历次作战的经验教训,研究制定了在负速度差条件下,斜对头拦阻射击的战法①即飞行员在双方飞机相对时速近3000公里,与对方飞机斜对头成120度至150度进入,发现目标后仅20秒钟左右,就与对方飞机相交在一点的条件下进行作战。,这种战法要求飞行员富有牺牲的精神,掌握“起飞快,发现早,靠得上,瞄得准, 打得狠”的一套快速勇猛过硬本领。
  1967年1月13日,国民党空军起飞RF-104型侦察机1架,高度200米,在4架F-104型战斗机掩护下,窜入厦门、泉州地区侦察。福州军区空军指挥所在获悉国民党军侦察机出动后,令驻漳州机场航空兵掌握了斜对头拦阻射击法的“尖刀”分队起飞歼6飞机4架,在同安空域待战。之后又起飞歼6飞机4架,掩护第一批歼6飞机战斗行动。第一批飞机在同安南10公里处,高度11000米,目视发现侦察机,距离约15公里。地面指挥所即引导切半径截击,因态势落后未拦截成,正准备再从内侧切半径截击侦察机时,其掩护机4架,从晋江方向来袭。地面指挥所根据当时空中态势,及时改变决心,引导空中两批歼6飞机夹击F104型飞机。飞行员胡寿根在右后方6公里处发现F-104飞机1架,即迅猛果断地转向该机,以近1400公里的时速.大于70度坡度的急转,斜对头进入,在抵近600至400米距离时,快、稳、准、狠地实施拦阻射击,三炮齐射,当即将其击落,前后只用了15秒钟。敌机坠毁于乌丘海域,驾驶员(国民党空军第3大队少校飞行员杨敬宗)毙命。空战中,国民党军飞机发射导弹4枚,但均未击中。战后,中央军委颁发嘉奖令表彰作战部队。飞机行胡寿根荣立一等功。1968年后,国民党空军侦察机停止了对福建境内的侦察活动。
  1966年1月8日,福州军区守备第7师船运队航海兵吴献狗等3人,劫艇叛逃马祖岛。翌日,台湾当局派HU-16飞机1架,由马祖岛运送叛逃人员飞往台湾。
  1月9日上午,中央军委命令福州军区一定要打掉由马祖运叛逃人员飞台湾的飞机。空军驻福州机场航空兵作战分队受领任务后立即进行战前准备。15时35分,海岸炮兵观察所报告,马祖起飞1架飞机。38分,雷达在马祖东南7公里处发现飞机,高度200米、时速220~240公里,直向台湾飞行。根据各方面情报判断,这架飞机可能为预定打击之目标。福州军区空军指挥所即下令作战分队副大队长李纯光、副中队长胡英法驾驶歼5双机,副中队长沈学礼和飞行员杨才兴驾驶歼6双机拦截。李纯光、胡英法双机进入海上以后,由于云底高只有400米,他们果断地降低高度至200~300米,以800公里的时速进行追击。15时51分,胡英法在马祖东南60公里发现HU-16飞机,随即进入攻击,在800~500的距离上两次开炮,击中飞机尾部,继而李纯光又先后攻击4次,距离从370米打到130米,高度从200米打到20米,直到眼见飞机残骸坠海淹没后,才拉起飞机返航。这次战斗,飞行员英勇无畏,任务完成出色,受到国防部嘉奖。
  第七节 对空作战
  国民党当局于1949年逃踞台湾后,依仗其空中力量暂时优势,对大陆沿海和纵深地区进行轰炸、扫射、侦察、空投等骚扰破坏活动。福建距台湾近,受国民党空军飞机骚扰破坏尤其严重。1950年国民党空军三次轰炸福州市,炸死炸伤市民270余人,毁坏房屋1700余间,灾民达6000余人。1953年7月,国民党空军出动飞机80余架次,配合其陆、海军窜犯东山岛。1954年9月,解放军炮击金门国民党军后,国民党空军对厦门及其两侧地区进行报复轰炸,时间长达20余天,投弹1068枚,扫射上百次。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后,国民党军于19~23日出动F-84型飞机对福州、厦门、福鼎、平潭、东山、汕头等地进行报复轰炸,仅20日对福州市的轰炸,就造成死伤居民300余人,炸毁烧毁房屋4000余间,成千上万居民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从1951年至1954年,国民党军每年都向福建地区空投小股特务,企图与大陆潜特联系,建立“游击基地”。国民党空军使用侦察机对福建沿海进行空中侦察,从逃台后从未间断,据1951年至1985年的统计,其战术侦察机昼夜间侦察活动达5000余架次。
  为了保卫福建要地的对空安全,福建军区于1950年7月成立防空处,并在福州、厦门等地部署少量高射炮兵部队,担任对空作战任务。但由于装备差,人员新,未能给人窜的国民党军飞机以有效打击。为加强福建地区防空力量,中央军委于1954年决定在福建地区修建一批机场,准备供航空兵部队进驻使用。与此同时,调高射炮兵第63、第64、第65师入闽,执行对空作战任务。1955年9月,又在福州组建防空军第1军军部,并增加防空高射炮部队。防空军第1军军部兼任福建前线防空兵指挥部,统一指挥福建全区国土防空部队、野战高炮部队及队属高射炮兵的对空作战任务。这一时期福建地区共有5个高射炮兵师师部、21个高射炮团、11个独立高射炮营、2个雷达团、1个探照灯团,拥有各种口径高炮662门、各型雷达21部、探照灯142部,建立了福州、厦门、漳州、晋江、龙田、三都6个防空责任区,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防空体系建设,部队作战能力明显提高。防空部队以保卫福建地区的空军机场、海军基地、炮兵战斗队形和重要城市的对空安全为主,相机掩护陆、海军的作战行动。采取重点设防和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打击入窜的国民党军飞机。现据有资料可考之主要作战情况,记述如下:
  一、反轰炸
  1954年9月,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奉命对金门国民党军实施惩罚性炮击。为保障炮击的顺利进行,福建军区在厦门岛部署8个高射炮兵营(中口径炮营1、小口径炮营7),担任对空掩护任务。参战部队为城防高炮521团、野战高炮611团和陆军第58、59、91师高炮营,由陆军第31军统一指挥。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后,国民党军遭到沉重打击,派遣大批飞机对厦门及其两侧地区进行报复轰炸,仅自9月4日起的20天内,就先后出动B-25、PB-4Y、F-47、F-84等型飞机500余架次,窜扰、轰炸以厦门为重点的闽、粤两省沿海地区。驻厦门高射炮兵部队予以回击,共击落国民党军飞机12架,击伤33架。在9月7日反轰炸中,高炮第521团第2连的阵地位于前沿突出部,金门岛上打来的炮弹纷纷落在阵地附近,空中飞机又不时投下炸弹,该连指战员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对空射击,二炮手王文进忍受背部被弹片炸伤、脸部被瓦斯烧伤的剧痛,用胸膛保护瞄准镜,保障高炮继续战斗到胜利,战后荣获华东军区授予的“防空二级英雄”称号。该连先后击落击伤国民党空军飞机12架,被华东军区授予“二等功臣连”称号。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解放了浙江省一江山岛。国民党空军即出动飞机对闽、粤两省重要城市和岛屿进行报复轰炸。19日,F-84型飞机32架,由台湾起飞,低空窜入厦门地区,在海澄、鸡屿、浯屿、鼓浪屿一带投弹扫射。解放军高炮部队在反轰炸战斗中击落F-84型飞机1架。20日,F-84型飞机12架窜入福州市区上空,轰炸台江一带。驻防福州的高炮第503团立即予以抗击,又击伤F-84型飞机2架。
  1955年初,福建正在修建福州、龙田、惠安机场和鹰厦铁路,为了保障运输船队停泊沙埕港的对空安全,海军高炮第5团奉命进驻沙埕地区,协同海军航空兵第4师担任该地区的防空作战任务。自6月20日起,国民党空军接连进犯沙埕。高炮第5团于27日和28日连续击落敌F-84型战斗轰炸机2架。12月16日中午,国民党军F-84型机8架分两批入侵.。第1批4架飞至距沙埕50公里时突然爬高至8000米,快速通过沙埕上空,向西北飞去。第2批4架低空快速飞临沙埕后折向东南,又绕到东北镇下关投弹、扫射。高炮5团指挥员判断,第1批敌机可能回头与第2批敌机互相配合,连续对沙埕港内的舰船发动攻击,于是命令部队严密监视。随后,在镇下关投弹的4架敌机改为双机编队,2架在高空佯动,吸引高炮火力;2架低空进入高炮、雷达阵地俯冲扫射。高炮5团集中火力,击落了首先进入的那架敌机,余机即逃走。团指挥所为防敌机从其它方向偷袭。令各分队自行掌握射击,以免贻误战机。不出所料,以8000米高度向西北飞行的4架敌机,突然降低高度,以一路纵队沿两山之间的狭谷向沙埕港冲来。高炮团指挥员没料到敌机竟然采取如此冒险行动。当时已来不及重新组织火力,眼看敌机已从5连上空冲过,开始对舰船投弹、扫射之际,7连机动灵活地转移火力,击落其带队飞机,余机才急速爬高逃遁。这次对空作战历时28分钟,取得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的胜利。
  海军高炮第5团是刚组建的部队,他们在1955年至1956年保卫沙埕港对空作战中,以落后的装备抗击国民党空军飞机33批83架次,击落敌机5架、击伤3架,自己无一伤亡。
  1958年7月以后,解放军航空兵进驻福建,在高射炮兵的紧密配合下,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空军的袭扰活动。国民党空军被迫停止对福建沿海地区的轰炸、扫射。
  二、反侦察
  1955年以后,国民党空军察觉福建防空力量有所加强,经常派遣飞机入陆进行空中侦察,伺机袭扰。驻防福建的高射炮兵部队在保障要地防空的前提下,采取了“伸缩部署,相机伏击”的办法,寻机打击入窜的侦察机,收到了出奇制胜的作用。
  1955年6月18日至23日,高射炮兵第513团在三都澳地区进行反空中侦察袭扰,五战四捷,先后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6架,1957年12月,高射炮兵第516团第2连(装备中口径高射炮8门)奉命至漳浦赤湖、晋江围头等地机动作战。开始在赤湖设伏,两次变换阵地,诱敌入陆侦察,先后对空作战4次,击落F-84型飞机1架,击伤同型机3架。随后转移到围头设伏。国民党空军不断变换战术,如伪装训练,转用其它任务飞机突然从雷达盲区窜入侦察等。2连采取“敌变我变,敌未变我先变”的手段,不断转移阵地,变换队形,加强伪装隐蔽,创造了许多有利战机,先后5次对空作战,击落F-84型飞机1架,击伤F-84、C-46型飞机各1架。该连在5个月机动作战中,6次转移阵地,行军2000多公里,9次战斗,7次获得战果,有力打击了入陆侦察窜扰的国民党军飞机,荣立集体二等功。
  1958年2月至1961年6月,驻防龙田机场的高射炮兵第521团,在5次反侦察战斗中,取得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6架的战果。其中,1958年2月3日,国民党空军RF-84型侦察机2架与F—86型战斗机2架混合编队,低空窜入龙田机场侦察。该团3连3班(中口径高射炮)迅速、准确地对目标实施单炮射击,仅以2发炮弹就击落RF—84型飞机1架,被传为奇迹。10月10日,该团4连(小口径高射炮),在空炮协同作战中,副连长杨章铭准确识别敌我飞机,抓住战机,迅速、果断地下达集火射击命令,一举击落F-86型飞机1架,首创空炮协同作战胜利的范例,受到总参谋部的表彰。1960年3月30日和1961年2月27日,高射炮兵第521、613团协同作战,两次击伤人窜的国民党空军RF—101型侦察机。此后,国民党空军侦察机再不敢低空窜入龙田机场侦察。
  1960年初,国民党空军RF—101型侦察机采取隐蔽出航、低空、高速等战术手段,多次窜入福州机场侦察,均未遭到严重打击。驻福州地区高射炮兵部队总结多次作战经验,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提高时效,以快对快,待机歼敌。1961年8月2日上午,RF—101型侦察机1架,以高度450米左右,时速900~950公里隐蔽出航,企图再次窜入福州机场侦察。该机入陆前即被发现,入陆时,位于前沿的高炮第503团2连首先开炮。首发命中,击毁该机左发动机,接着10余个高炮连以密集火力将其击落,飞机坠毁在闽侯南屿附近,飞行员跳伞被活捉,战斗仅用1分零5秒。参战部队受到国防部通令嘉奖,解放军空军授予高炮第503团第2连以“八二战斗神炮连”荣誉称号。此后,RF-101型侦察机低空侦察活动锐减。
  三、闽北伏击P—2V型飞机的作战
  1958年4月,国民党空军开始使用P—2V型飞机,利用暗夜,超低空、慢速度窜入大陆纵深进行空投特务、散发传单等破坏活动。1959年,该型机曾4次从闽东北沿海、闽北地区进出,未遭到打击,为堵住这个缺口,福州军区空军抽调1个中口径、2个小口径高炮营及部分探照灯分队,开赴霞浦、福鼎地区进行机动设伏。机动部队以连为单位在霞浦至福鼎分水关地带展开部署。1959年11月27日,国民党军P—2V型飞机1架窜扰浙、皖、豫、鄂、湘、赣等省。28日3时回窜经福鼎时,遭设伏的高炮部队拦阻射击,但未被击中。1960年,福州军区决定增派野战高炮部队参加机动设伏作战,重新调整部署,组成闽北机动高射炮群,由军区空军统一指挥。1960年12月14日,闽北机动高射炮兵群1个团另5个营,探照灯2个连兵力,组成4个分群:第1分群位于福鼎白琳、分水关地区,第2分群位于周宁,第3分群位于松溪,第4分群位于浦城。由于机动作战是长期性的待机作战行动,战机不易捕捉,于是1962年3月总群机构撤消,除留少数部队继续在浦城、松溪地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外,其余撤回。1966年,国民党空军停止夜间低空入窜活动,闽北机动作战任务撤销,部队归建。
  四、漳州击落U—2型飞机的战斗
  美国为搜集中国大陆纵深的情报,向台湾国民党空军提供了U—2型高空战略侦察机。台湾空军于1962年1月启用该型机入陆侦察。U—2型飞机对大陆的侦察,一般高度在2万米以上,时速750~800公里。福建沿海是该型机的进出地段之一。1964年7月,上月刚获得国防部授予“英雄营”称号的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第2营奉命入闽作战,在漳州隐蔽设伏,待机打击U—2型飞机。7月7日上午,台湾起飞U—2型飞机2架,分别在上海、广州侦察后向漳州飞行,一度出海,又重新入陆。当时2营有4个发射架,4发导弹,仅能对付其中一架,当2架U—2型飞机接近漳州100多公里时,营长、空军战斗英雄岳振华沉着指挥,果断决定打从南面进入的1架。他们利用“近快战法”,在3秒钟内完成导弹发射前的操作动作,接连发射导弹3枚。这架U—2型飞机猝不及防,中弹坠毁于漳州东南7公里的洪坂村。驾驶该机的是国民党空军号称“头号王牌”的少校飞行员李屏南,他曾12次驾驶U—2型飞机侦察大陆而安然逃脱,这次终于随机毙命。
  第八节 海战
  一、炮击金门中的三次海战
  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是地面炮兵在海、空军配合下的联合作战。在第一阶段全面封锁金门作战中,解放军海军鱼雷快艇、护卫艇部队三次出击,三战三捷,击沉、击伤国民党海军舰船各2艘。
  8月23日傍晚,解放军地面炮兵骤然以雷霆万钧之势,将近3万发炮弹倾泻在金门岛及其港湾附近。国民党军损失惨重,泊于料罗湾的由坦克登陆舰改装的“台生”号货轮也被击伤。为扩大战果,进而全面封锁金门,福建前线部队于24日下午再;次组织对金门的大规模炮击,并以海军艇队攻击外逃的国民党军舰船。当时,停泊在金门料罗湾的有“台生”号、“中海”号等10余艘舰船。17时27分,岸炮150、149连首先向泊于料罗湾的舰船炮击,地面炮兵也对大、小金门重要目标进行轰击。“台生”轮、“中海”舰中弹后,与其它舰船一起仓惶外逃。18时20分,隐蔽待机的184、175、103、180、105、178号等6艘鱼雷快艇,在大队参谋长张逸民率领下出击,驶经东锭岛时,遭到该岛国民党军炮火拦阻。解放军岸炮即以火力对其压制,鱼雷快艇迅速通过进入战区。18时40分在距离13海里处发现外逃的“台生”号和“中海”号。6艘鱼雷快艇进至距目标38链时,分成两群分别攻击“台生”、“中海”号。国民党舰舶虽在距离为15链时发现鱼雷艇群,但未判明目标性质,竟于双方距离5链时向鱼雷快艇发出识别信号。至鱼雷艇接近其4链时,才猛然惊醒,慌乱开炮射击。19时25分,各鱼雷快艇分别向预定目标发射鱼雷。“台生”被击中2雷,当即沉没;“中海”舰中雷1枚,受重创。175艇即施放烟幕掩护艇队撤出战斗。该艇左主机中弹机舱起火,坚持自行返航,后因大量进水而沉没。全艇12人落水,在艇长、政治指导员带领下,分2组回游。他们临危不惧,患难与共。有的人冻僵了,其他人就解开救生衣为他取暖;有人饥困游不动,其他人就拉住手带着游,经过36个小时与风浪拼搏,终于有5人被渔船救回大陆,艇长以下7人失踪。
  台湾、澎湖至金门的海上交通被切断后,国民党军为突破封锁,改变海运补给方式,由原来运输舰船直接抢滩,改为运输舰船在解放军火炮射程外停泊,以小汽艇(船)向码头驳运。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福建前线部队决定从地面、空中、海上加强对金门封锁。9月1日,从澎湖马公驶出1艘中型登陆舰“美坚”号,在“维源”、“沱江”、“柳江”3艘猎潜舰护航下,试图对金门进行补给。东海舰队前线指挥所决定以6艘鱼雷快艇,在3艘75吨护卫艇和4艘50吨护卫艇配合下,由2个岸炮连掩护,对其实施攻击,主要突击目标是“美坚”号。当晚海上气象条件对鱼雷快艇作战不利,鱼雷艇攻击未能奏效。在撤出战斗时,两艘鱼雷快艇在负伤后相撞沉没,人员全部由护卫艇救回。23时47分,护卫艇556、557、558号在大队长魏垣武率领下,冒着敌舰炮火继续接敌,在距离3000米时,集中火力对“沱江”号还击,2分钟后,对方火力被压制。护卫艇边打边进,直至距舰300米。“沱江”舰两次企图冲撞护卫艇突围未逞,被打得甲板上空无一人,接着机舱起火,失去机动能力,发出求救信号。后该舰在被拖回马公途中沉没。此战虽未达到打击“美坚”号的预期目的,却击沉了“沱江”号,毙伤国民党军30余人,创造了以小艇打沉军舰的范例。
  自8月23日解放军炮击金门以来,东锭岛国民党军已20多天未得到补给。9月19日黄昏,“江”字号猎潜舰和炮艇各1艘从金门料罗湾驶出,企图向东锭岛运送补给品。东海舰队前线指挥所决定以5艘护卫艇为突击群,在海岸炮兵支援下,击沉或俘获该舰。21时45分,解放军岸炮开始射击。4分钟后,猎潜舰与炮艇被迫分开,炮艇东逃,“江”字号继续南驶。护卫艇527、507号在岸炮停止射击后,迅速接敌。在距离12链时,“江”字号开始向护卫艇射击。护卫艇冒敌火继续高速前进,于距敌5链时,两艇集中火力还击,激战10分钟,“江”字号被击伤掉头回窜。这次战斗虽无重大战果,但国民党军在岛屿之间进行补给的企图被粉碎了。
  二、护航护渔中的两次海战
  台湾国民党军以占据的金门、马祖诸岛为基地,经常派遣艇船窜入航道、渔场,抢劫和扣留过往商船,炮击、抓捕渔船,进行心战、策反活动,严重破坏航运和渔业生产。解放军海军驻闽部队除担负繁重的海防战备任务外,还兼负着护航、护渔的海上作战任务。
  1959年2月2日,台湾“国防部情报局闽北工作处”(驻马祖)行动队海上区队63号炮艇窜入平潭岛以东牛山渔场。该炮艇经常在闽江口、平潭海区进行袭扰破坏,危害海上运输和渔业生产。这次进入渔场后,于12时18分炮击平潭县流水公社护渔的两艘民兵武装机帆船,机帆船边还击边诱其出渔场。解放军海军福建基地565、566、567号护卫艇奉令由娘宫出击,于13时27分发现目标,迅即高速接敌。至距离3000米时开始攻击,边打边缩小距离。经3次拦头攻击,63号炮艇中弹起火,弹药库爆炸,13时50分沉没于平潭以东海面。当时在马祖的国民党海军“阳”字号驱逐舰1艘、“江”字号猎潜舰2艘,曾出动南援,但已救援不及。15时48分,国民党空军飞机8架企图袭击解放军护卫艇。福州军区空军作战飞机立即起飞掩护,护卫艇全部安全返航。此战击沉了号称海上“霸王”的63号炮艇,俘其少校副队长以下12人,毙中尉艇长以下11人,为渔民除了一害。
  1960年3月1日,国民党“反共救国军第一总队”海上突击支队第1突击艇队“远征517”号炮艇,于8时许经西引岛以东向东北航行,企图窜入渔场抓捕大陆渔船。海军福建基地565、566、567号护卫艇奉令由东冲进至西洋岛待机。10时32分,“远征517”号炮艇在西洋岛正东21海里处,转向西南行。时值海上大雾,3艘护卫艇在观通站引导下,于11时05分由魁山岛出击。12时24分距离2000米时集火射击,一直打到距敌500米,12时40分停止射击,7分钟后“远征517”号炮艇沉没。此战毙其中尉艇长以下12名,俘少尉航海官以下10名。从此,闽东北渔场又少了一害。
  三、“五一”海战
  1965年4月30日21时40分,国民党海军“东江”号猎潜舰驶抵台山岛东南18海里外,继续以16节航速北驶。海军福建基地判断其可能是:向北孀输送小股特务;或分散我雷达注意力,策应小股武装特务活动;或迷航。福州军区指示:“如敌靠近,准备打一下。”基地决心以575、577、574、576号护卫艇于东引岛以北10海里处攻击“东江”舰,另以2艘护卫艇至西引岛正北5~7海里处牵制东引、马祖之敌,以“南昌”号护卫舰及2艘护卫艇在台山以南拦截。22时23分,“东江”舰转向,折返东引。22时35分,护卫艇队自东冲高速出击。5月1日0时25分,护卫艇队发现目标,0时40分,距离6链时开始攻击,“东江”转向外海。0时57分,艇队进行第二次攻击。因夜暗,两次攻击效果不大。1时02分,“东江”舰还击。借助其舰炮火光,护卫艇队进行第3次攻击,迅即压制住敌舰火力。2分钟后,“东江”舰中弹起火。1时15分,护卫艇队逼近至4链时进行第4次攻击,打到距舰50米停止。“东江”舰损伤严重,打开桅灯,连闪绿色灯光。1时20分,1艘护卫艇与敌舰相距过近,向右急转,与后续艇相撞。护卫艇队第5次攻击后,“东江”舰已失去机动能力。护卫艇随即撤出战斗。此次海战重创国民党海军“东江”号猎潜舰,毙敌4人,伤36人,失踪1人。解放军护卫艇1艘中弹2发,1艘撞击破损严重,人员无伤亡。
  四、“八六”海战
  1965年8月5日5时,国民党海军大型猎潜舰“剑门”号和小型猎潜舰“章江”号,运载台湾“国防部情报局”武装特务一股,由台湾左营隐蔽起航,企图到闽南沿海登陆内潜。17时45分,上述两舰驶抵东山岛东南海面。解放军南海舰队根据有关通报及时判明活动企图,立即制订了放至近岸、协同突击、一一击破的作战方案,确定以护卫艇41大队高速护卫艇4艘、鱼雷快艇11大队鱼雷艇6艘,组成海上突击编队,以161号炮舰和快艇11大队5艘鱼雷艇为支援兵力,并指定汕头水警区副司令员孔照年乘598号护卫艇,负责海上指挥。
  23时10分,总参谋部批准南海舰队的作战方案。此时,“剑门”、“章江”位于兄弟屿东南3.5海里,向西南行驶。舰队即令海上突击编队出击。4艘护卫艇和6艘鱼雷艇在岸上指挥部引导下,于6日0时40分进至距目标3.8海里处,由于引导出现差错,护卫艇、鱼雷艇未能形成对“剑门”号编队的联合拦击态势。孔照年果断决定,放弃护、快协同作战计划,命令护卫艇高速进击。1时42分,护卫艇雷达发现目标。不久,“剑门”号编队依仗其火炮射程远的优势,先行开炮。解放军护卫艇冒着密集炮火高速接敌。由于指战员求战心切,将“准备射击”的口令错听为“射击”,各艇先后向“剑门”号编队的火光方向开炮射击。孔照年及时下令制止这种无效射击,直至看清目标轮廓和桅杆,才命令各艇一齐开火。经两次抵近射击后,“剑门”号慌忙东逃。4艘护卫艇遂紧紧咬住“章江”号不放。21时51分,艇队抵近“章江”号,在同向运动情况下,从相距500米时开始射击,一直打到100米处,“章江”号连连中弹。10分钟后,“章江”号高速冲向艇群,企图寻隙逃走。598、601号艇迅即冲上去堵击。611号艇一面猛打“章江”号,一面穿越其航线,处于己方艇队与目标之间,为已方所误击,旋又被“章江”号击中。该艇在中弹17处,3部主机均被打坏,前舱进水,人员伤亡近半的情况下,仍继续坚持战斗。轮机兵麦贤得头部被弹片击中,顿时失去知觉。他苏醒后,以惊人的毅力,一直顽强地坚守在主机旁。“章江”号在解放军艇队的冲击下遍体鱗伤,失去了抵抗能力。艇队接着又组织了2次冲击。为加速“章江”号沉没,各艇在50~30米的距离上,以穿甲弹直接射击它的水线以下要害部位,使该舰起火爆炸。3时33分,“章江”号葬身于东山岛东南24.7海里处的海底。
  “章江”号被击沉后,“剑门”号仍在外围海域徘徊。为扩大战果,南海舰队又命令第二梯队119、120、121、122、、136号5艘鱼雷快艇投入战斗,并令已在战场的3艘护卫艇和161号炮舰立即追歼“剑门”号。4时40分,3艘护卫艇逼至距“剑门”号6海里时,“剑门”号舰进行拦阻射击。护卫艇队一面进行反炮火机动,一面继续向目标冲进。5时10分,距目标7~5链时,3艘护卫艇集中火力猛打,压制“剑门”号火力。4分钟后,“剑门”号中弹起火。5时19分,高速赶来的鱼雷艇队占领发射阵地,连续发射鱼雷10枚,命中3枚。5时22分,“剑门”号舰带着浓烟烈火,在东山岛东南38海里处沉没。
  此次海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一次海上歼灭战,一举击沉国民党海军2艘军舰,击毙国民党海军第2巡防舰队少将司令胡嘉恒以下170余人,俘“剑门”号中校舰长王韫山以下33人。解放军阵亡4人,伤28人,损伤护卫艇、鱼雷艇各2艘。战后,国防部通令嘉奖参战部队,并授予麦贤得以“战斗英雄”称号。解放军海军授予611号护卫艇、119号鱼雷快艇以“海上英雄艇”、“英雄快艇”称号。8月17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参战部队代表。
  五、崇武以东海战
  1965年11月13日13时20分,国民党海军南区巡逻支队旗舰大型猎潜舰“永泰”号率护航炮舰“永昌”号,由澎湖列岛的马公隐蔽出航,驶向乌丘执行任务。按照“永泰”号编队的航速,预计当日23时可抵乌丘。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为打击国民党海军的袭扰活动,决定由海坛水警区副司令魏垣武,指挥由护卫艇29、31两个大队6艘高速护卫艇和鱼雷快艇31大队6艘鱼雷艇组成的海上突击编队,在乌丘正南海面歼灭“永泰”号编队,并以部分护卫艇分别驶至崇武东南海面和西洋岛以东海面担任警戒和佯动。21时许,突击编队各艇驶抵平潭娘宫会合,魏垣武即召开作战会议,交待任务,进行战斗编组。随后,各艇驶往东月屿待机。此时,总参谋部批准了作战方案,并转达了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要抓住战机,集中兵力先打一条;要近战,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组织准备工作要周密一些;不要打到自己,天亮前撤出战斗。
  22时16分,海上突击编队由东月屿出击。23时14分,编队指挥艇在距离10.5海里处发现目标。魏垣武指挥艇队从两舰中间插入,并令第一群4艘100吨高速护卫艇攻击前导的“永泰”号舰,第二群2艘125吨高速护卫艇牵制后边的“永昌”号舰;6艘鱼雷快艇成3个冲击组,伺机攻击。23时33分,护卫艇在距离5链时向“永泰”、“永昌”舰攻击,给对方以大量杀伤。不久,解放军指挥艇和预备指挥艇先后中弹,魏垣武以下7人负伤,护卫艇副大队长李金华和1名中队政委牺牲,罗经也被打坏。这时,指挥艇向左转向,准备暂时撤出战斗,其它艇不明情况,也随之转向航行,一度失去连续攻击的机会。“永泰”号趁机高速向乌丘逃跑。魏垣武苏醒后,立即命令发信号召唤鱼雷艇再攻击。位于“永昌”号前进路上的鱼雷艇队接到信号后,131、152号艇首先对“永昌”舰发起攻击,由于“永昌”舰边拦阻射击边规避,攻击未能奏效。鱼雷艇队指挥员、支队副参谋长张逸民冒着敌火,率132、124、145、126号鱼雷艇高速追击。14日0时21分,鱼雷艇队抵近18链时进行占领阵地机动。艇队贯彻“三不放雷”原则(阵地不好不放、看不清目标不放、瞄不准不放),在“永昌”号炮火下三进三出。0时30分,145艇进至“永昌”舰左舷90~100度、距离4链时,张逸民下令:“单艇攻击!”该艇冒着密集炮火,沉着地逼近至距“永昌”号1.9链处,同时发射2枚鱼雷。“永昌”舰尾部中雷1枚,当即失去机动能力,开始缓慢下沉。588、589号护卫艇赶到,又朝“永昌”号猛射,加速其下沉。14日1时06分,“永昌”号沉没于乌丘以南15.5公里处。突击编队捕捞9名战俘后,于3时05分奉令返航。
  11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临福建前线,看望凯旋的参战部队,并参加福州军民祝捷大会。11月26日,周恩来总理和罗瑞卿总参谋长在上海接见了参战部队代表。588号护卫艇荣获国防部授予的“海上猛虎艇”的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