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福建生产建设兵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40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福建生产建设兵团
分类号: E201
页数: 4
页码: 106-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第1师、第2师、第3师、第4师、永安矿区。
关键词: 福建省 人民解放军 建设兵团

内容

1969年12月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以福建省的91个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劳改农场、工厂)为基础,以解放军派出的干部为各级领导骨干,并征集一批无军籍的“兵团战士”编组而成。司令员彭飞,政治委员熊兆仁,副司令员田贤成、田世兴、李干、宋家烈、杨尚堃,副政治委员李云诚、何庆宇,参谋长杨滨,政治部主任程力正。兵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驻福州办事组,三大部下共设18个业务处,定额150名干部。兵团机关驻沙县城关,1970年9月迁南平市。兵团下辖第1(工矿)、第2(农业)、第3(林业)、第4(基本建设)师,共21个团。1970年4月,又将3个企事业单位改编为团,内有兵团直属的原沙县森工局改编的直属第24团。全兵团1970年底总人数89521人,其中现役军人2239人,地方干部、职工65785人,兵团战士21497人。配备各种枪3655支(挺)。机动车1282辆。编有武装分队23个建制连、173个建制排、596个班,共5751人,各种枪1820支(挺)。另有劳改犯、劳动教养人员和刑满释放就业人员共9136人;被监管审查和拘留、逮捕待审人员共301人。1972年5月,增设相当于师的永安矿区。
  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物。兵团的军队干部实际上是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目的是稳定局势,促进生产。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经过军队干部、地方干部、职工和兵团战士的共同努力,兵团在生产建设中取得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军队的组织形式与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机制不相协调;兵团各级领导机关与地方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多头领导;以及省、兵团与地区、县利益上的矛盾,等等。有鉴于此,福州军区和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从1971年10月起,即开始调整兵团组织体制与领导关系。至1972年底,先后将潘洛铁矿、矿山机械厂和全部劳改单位移交地方有关部门管理。福建八一特钢厂、邵武铜冶炼厂、浦城铜矿等企业建成投产后,也于1973年1月移交地方。1973年7月1日起,撤销各师师部,各团直属兵团建制领导;并将第4师所属6个团分别划归福建省基本建设局和交通局建制领导。兵团之司、政、后三大部亦缩编为办公室、政治部、生产部。
  1974年11月24日,中共福州军区委员会、福建省委通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同年11月9日批准,撤销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所属单位自1975年1月1日起正式归福建省人民政府有关局建制领导。所看管的劳改犯移交福建省军区地方部队负责看管。实际交接工作至1975年3月底完毕。
  一、第1师
  以工矿为主,兼营农副业。师部驻龙岩东肖。师长高少彬,政治委员茧树桐。师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其余各师均同,从略)。全师1970年底18655人,其中现役军人564人,地方干部、职工9889人,兵团战士8202人。
  1969年12月建师时,辖第1团(潘洛铁矿)、第2团(永定煤矿)、第4团(漳平煤矿及龙岩苏邦煤矿)、第6团(邵武煤矿)、第7团(龙岩青草盂、黄斜劳改农场,南靖马山劳改农场)、煤矿建井大队(煤矿建井公司,相当于团的单位)。
  1970年4月,龙岩红炭山煤矿编为第1师第3团。5月,福州八一钢铁厂编为第1师第5团。后八一钢铁厂与拟建的龙岩特种钢材厂合并组建福建八一特钢厂(即7071工厂),厂址位龙岩城东南郊。1971年2月,该厂归兵团建制,由第1师领导。同年11月.改直属兵团领导。1973年1月,该厂建成投产后,改属省冶金工业局建制。
  1970年6月,厦门工程机械制造厂划归兵团建制,命名为第1师矿山机械厂(团级单位);1972年7月,交还厦门市革命委员会。1970年8月,厦门反帝医院改编为第1师医院(又名龙岩煤矿医院,相当于团的单位)。
  1971年2月,煤矿建井大队大队部率4队前往正在筹建中的永安加福煤矿,组建第5团。同年10月,第1团改归三明钢铁厂领导。1972年1月,第7团撤销。
  1973年7月1日,师部撤销。第2、第3、第4、第6团.煤矿建井大队,师医院,均改直属兵团部建制领导。兵团撤销时,上述单位移交福建省燃料工业局。
  二、第2师
  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副业。师部驻明溪城关。师长李振欧(1970年3月石养成继任),政治委员李学勤。全师1970年底10910人,其中现役军人351人,地方干部、职工5102人,兵团战士5457人。
  1969年12月建师时,辖第8团(清流新垦劳改农场)、第9团(明溪楼前劳改农场)、第10团(宁化凉伞岗劳改农场)、第11团(闽侯熔新机械厂、闽侯白沙劳改农场、仙游度峰糖厂和永安大洲后砖瓦厂)。1970年5月,第11团由闽侯白沙迁泰宁,改辖将乐、泰宁、建宁三县森林工业单位和泰宁朱口、弋口劳改农场。度峰糖厂改为师直属营。大洲后砖瓦厂交第4师。熔新机械厂交莆田地区。白沙农场由省“五七”干校接管。
  1971年2月,师部机关一分为二。一部留原地领导原有各团;一部调永安水东,领导永安矿区建设,后即参加组成永安矿区领导机构。同时在永安加福煤矿组建的第5团归其领导。同年10月,第9团团部调第3师,各营并入第10团。
  1973年1月1日,撤销第8、第10团和第11团原第5营(泰宁弋口劳改农场),以及师直属营,所属单位改归省公安机关劳改工作管理局建制;第11团改直属兵团建制。同年7月1日,驻明溪的师部撤销。兵团撤销时,第11团移交省林业局。
  三、第3师
  以森林工业、林业为主、兼营农、牧、副业。师部驻建瓯县城。师长刘振泽,政治委员韩光。全师1970年底35792人,其中现役军人572人,地方干部、职工31068人,兵团战士4152人。
  1969年12月建师时,辖第12团(建西、建瓯、南平林业与森工)、第13团(顺昌、建西林业与森工(①第12团原驻建西,1970年5月后迁往南平,并将建西的林业与森工交给第13团。)、第14团(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林业与森工)、第15团(省森工局一处、五处、基建处)、第16团(邵武国营综合农场、邵武、光泽森工)、第17团(崇安黄土、建阳小湖、建阳梁布、浦城永平、政和东平等劳改农场)、南平大洲贮木场(团级单位)和邵武贮木场、邵武汽车保修厂、师设计大队(原华东林业勘察设计院,1971年10月改为兵团设计大队)、南平森工医院等4个相当于团的单位。
  1971年2月,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通知,已由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着手筹建的邵武铜冶炼厂和浦城铜矿,正式划归兵团建制。同年10月,将“两铜”合组为第9团(团部机构从第2师调来)。1972年8月,第9团改为直属兵团建制。1973年1月,“两铜”建成投产后即改归省冶金工业局建制。
  1973年1月,第17团撤销,所属单位归还省公安机关劳改工作管理局建制。5月,第15团改为森工基建大队(对外称公司,为相当于团的单位)。同年7月1日师部撤销,第12、第13、第14、第16团、大洲贮木场、森工基建大队、邵武贮木场、邵武汽车保修厂、南平森工医院等均改直属兵团建制。兵团撤销时,上述各单位均移交省林业局。
  四、第4师
  以基本建设为主,同时从事少量自我服务性农副业生产。师部驻永安县城。师长郭生,政治委员刘洪泽。全师1970年底19463人,其中现役军人477人,地方干部、职工16458人,兵团战士2528人。
  1969年12月建师时,辖第18团(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第19团(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第20团(省第八建筑工程公司)、、第21团(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一处)、第22团(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三处)、第23团(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和师直属单位。
  1971年2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将龙岩马坑铁矿划归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0月,兵团将第21团改为马坑铁矿团(番号不变),并自1972年1月1日起改归福建八一特钢厂领导。
  1973年7月1日,师部撤销,第18、第19、第20、第23团改归福建省基本建设局建制领导;第21、第22团和第19团3营(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二处)改归省交通局建制领导。
  五、永安矿区
  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永安矿区,对外称福建省永安矿区建设指挥部,系1971年4月开始筹建,1972年5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为相当于师的单位,直属兵团建制领导。矿区指挥部主任郑重略,政治委员淳于晓辉。机关设行政、政工、生产指挥、基本建设4个处。下辖永安加福煤矿(即第5团)、东坑仔煤矿(团级单位)等单位。兵团撤销时,永安矿区改归福建省燃料工业局建制。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