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 福州军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38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 福州军区
分类号: E201
页数: 12
页码: 84-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福州军区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兵团、军区机关及直属队、野战军、特种兵和特种部队、地方部队、公安部队、守备部队、守备部队、学校、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关键词: 福建省 人民解放军 福州军区

内容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奉命进军福建,解放福建,建设福建。
  第10兵团成立于1949年2月20日。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陈庆先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旋由刘培善继任),辖第28、第29、第31军,共10.8万余人。(①第10兵团成立时尚辖两广纵队,后于同年3月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7月2日开始进军福建。8月17日,福州解放;24日,福建军区(由第10兵团兼)宣告成立。隶属于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福建军区司令员由叶飞兼任,政治委员由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兼任,刘培善任政治部主任,陈铁君任副参谋长。在解放了除金门、马祖、东山等沿海岛屿之外的大部分市、县后,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便转入执行剿匪、参加土地改革、建立地方基层政权、镇压反革命和保卫海防、巩固国防的任务。同时,致力于建设地方武装和补充攻击金门战斗中受损的部队。至12月底,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辖第28、29、31军,8个军分区和地方武装,以及兵团直属队、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等,共15.2万余人。
  1950年初,兵团奉命准备再战金门。第29、31军自3月起进行海上练兵;第32军于3月初入闽,接替第28军执行剿匪等任务;第28军和7月入闽的第25军及炮兵第3师亦先后投入渡海作战训练;第24军于7月入闽(军部位于浙江江山),担负闽北地区修路护路任务。为便于攻金,5月12日解放了东山岛。由于美国扩大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于9月15日决定推迟执行攻金任务。10月至12月间,第24军、25军、32军(欠第96师)、第29军军部率第86师和炮兵第3师陆续调离福建,第29、第32军番号撤销。第29军第85、第87师和第32军第96师直属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建制领导。
  根据国民党军策划大规模进犯厦门、汕头,以配合美国军队侵略朝鲜的动向,中央军委于1951年1月命令第25军、炮兵第3师再次入闽。4月前后,局势略见稳定,第10兵团组建3个步兵团并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参加抗美援朝。炮兵第3师亦于1953年6月赴朝参战;后于1955年10月返闽。
  1951年5月7日,华东军区指示,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改称福建军区兼第10兵团。11月,撤销第10兵团番号。翌年,步兵第96师和第25军部队整编后北调离闽。第25军番号撤销。
  高炮第63、64、65师由朝鲜回国后,于1954年8月至翌年3月间陆续入闽,以加强福建的防空力量。炮兵第9师亦于1954年8月入闽。
  为做好解放军空军转场入闽和解放沿海岛屿的准备工作,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54年10月批准在福建修建福州等7处飞机场。军区还决定修建三都澳海军基地、连江——黄岐公路、海岸炮阵地和福建军区厦门指挥所等战备工程。为此,除动用在闽的部分解放军部队和大批民工外,总参谋部和华东军区(后为南京军区)从各地陆续调集工程兵建筑工程第7师,工程兵工程第1、2、3、18、25团,工程兵建筑第23、113团,工程兵舟桥第83团;汽车第11、16、17、32团,空军洛阳汽车团,于1955年内(个别于1954年底)先后入闽参加施工。这些部队完成任务后,除个别团、营留闽外,均于1956年上半年内先后离闽归建或他调。
  1955年2月,全国华东等六大军区改编为南京等十二大军区。福建军区隶属于南京军区。3月,叶飞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军区司令员。
  我国政府于1955年2月决定修建鹰(潭)厦(门)铁路和外(洋)福(州)铁路。年内,解放军铁道兵第1、2、5、6、7、11师先后进入福建、江西两省,负责修建这两条铁路。铁道兵第10师于1955年5月起负责修建浙江温州至福建宁德的公路,尔后投入外福线施工。上述部队完成任务后,除铁道兵第11师留闽继续担任铁路修建及战备任务外,其余先后于1957、1958年调离闽赣。铁道兵第3师于1955年春进入江西,后于1958年入闽修建鹰厦路漳(平)龙(岩)支线。并于1959年11月至1960年2月间调西南。
  为加强福建防空力量,掩护修建机场、铁路等工程,总参谋部于1955年2月抽调南京、沈阳、武汉等军区的1个高炮团、15个高炮营入闽。它们是:城防高炮第527团,城防高炮独立第1营;独立高炮第21、23、26、31、32、33、36、54营;第27、67军所属6个步兵师师属高炮营。后又增调高炮第66师第617团、城防高炮第513团和独立高炮第22营入闽。10月间,上述的9个独立高炮营,另加新入闽的独立高炮第25、35、38营,并入高炮第63、64、65师,用于组建6个新的高炮团和充实原有的高炮团。
  1956年4月22日,国务院发布命令:为适应平时领导国防建设和战时指挥作战的需要,决定将原属南京军区建制的福建、江西两省军区划出,另行组建福州军区,直属国防部建制、领导;福州军区的领导机构,以原福建军区的领导机构改编组成。据此,福州军区于1956年7月1日在福州市正式成立。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皮定均、刘永生任副司令员,刘培善任副政治委员,黎有章任参谋长,廖海光任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除兼福建省军区外,辖江西军区,(①本节此后凡有关江西军区和福州军区驻江西部队的体制及其演变,除文中特予写明者外,一律省略。)由南京军区移交福州军区代管,建制属于中央军委、解放军总部或其他部队的单位和一批医院、仓库、学校等,共计15.1万余人。
  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动,1956年7月底撤销了建阳、闽侯、永安3个军分区,福州军区直辖5个军分区。8月,组建福州军区炮兵、工程兵、公安平领导机构。9月,成立福州军区工区指挥部。11月,着手组建守备部队。1957年4月10日,福州军区颁发裁减整编计划。这次整编,不含军区所属医院、汽车部队和代管的防空军部队、各类学校及国防军械仓库等单位,全区共裁减4.8万多人。5月1日,成立福建省军区,福建的5个军分区和守备、边防、内卫部队划归其领导,同时撤销福州军区公安军领导机构。1959年10月,组建3个守备师。
  入闽轮战的陆军高炮部队2个团(第26军高炮第51团、第64军高炮第89团)、18个独立营(第12、40、46、50、63、64军各3个师属高炮营),于1的8年6月间先后抵达,翌年8、9月间先后离闽归建。
  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线部队奉命炮击金门,严惩国民党军。自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一批航空兵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岸炮兵和地面炮兵部队先后入闽参战。8月日,成立福州军区空军司令部。12月18日,海军福建基地正式成立。1959年后,又有大批空军歼击航空兵和陆军地面炮兵入闽轮战。
  1962年6月,东南沿海紧急战备期间,组建了闽北指挥部。
  福州军区机关部队根据中央军委座谈会精神,于1982年10月至翌年11月进行精简整编。
  1985年6男,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国11个大军区合并整编为7个大军区;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整编为南京军区。8月30日,福州军区机关停止办公。
  一、兵团、军区机关及直属队
  (一)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机关及直属队
  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其下属科、部、处及直属队详见本节所附组织序列表。司令部、政治部均驻福州市仓前山,1950年夏依次分别迁屏山、津泰路27号;后勤部驻西洪路等地,1950年下半年迁环城路梅园等地。1950年后,司令部各科改称处,政治部、后勤部所属部、处略有调整。1951年后,陆续增设直属军区首长的干部管理部、军法处、防化学主任、公安部队处。司令部陆续增设人民武装部(1954年10月改称福建省兵役局)、工兵主任室、炮兵主任室。后两室和后勤部财务处亦改归军区首长直接领导。
  (二)福州军区机关及直属队
  福州军区机关设司令部、军事训练处、政治部、干部部、后方勤务部、财务部、军械部、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和炮兵、工程兵司令部、公安军以及防化学兵处等机构。
  1957年下半年,军区机关进行精简整编,将军事训练处、防化学兵处、军械部(改处)划归司令部领导;财务部改处后合并于后勤部办公。1958年10月,又将干部部并入政治部,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改归政治部领导。从此,军区机关形成司、政、后三大部体制。1962年1月,后勤部所属财务等7个业务处均改称部;7月,司令部所属作战等8个业务处均改称部,机要、管理处均改称局。此后,军区机关又经过多次精简整编,三大部卞属的二级部常有变动。
  二、野战军
  (一)第28军
  第28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1949年3月上旬在江苏如皋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归第10兵团建制。军长朱绍清,政治委员陈美藻,副军长肖锋,参谋长吴肃,政治部主任吴嘉民。辖步兵第82、83、84师和军炮兵团等直属部队。各步兵师辖3个步兵团。
  1949年6月28日起,第28军分批离开江苏常熟南下,沿上饶、崇安(军直沿江山、浦城)、水吉之线步行,于7月29日前先后到达建瓯、古田等地集结。8月,参加福州战役,之后留第83师担任福州市警备任务。9月,解放平潭岛,并配合第29军一部解放南安大、小嶝岛和角屿(以下简称“三岛”)。10月,指挥该军一部及第29军一部发起攻击金门战斗,失利。之后,军部移福州甘蔗,第82师进驻莆田,第84师于12月初赴建瓯、南平、崇安等地剿匪。
  1950年3月,第28军全军集结于莆田地区,开展海上大练兵,准备再战金门。7月,第84师师部兼福建海防司令部,位于福清,全师负责连江黄岐半岛至泉州湾的海防与剿匪任务。攻金推迟后,军部移马尾;第82师赴闽北剿匪(师部位建瓯),完成任务后主力在古田集结;第83师接替平潭岛防务和仙游的剿匪任务,后又担任南日岛及福清的海防;第84师担负闽江口以北地区海防任务;同时,在莆田涵江组建军船管团。1951年4月,全军抽调干部、战士2413名,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暂编第27团赴朝鲜参战。1953年3月以后,第28军担负霞浦(1956年后为连江)至南安地段海防和机动作战任务。军部率第83师位于莆田,第82师位于晋江、南安(含“三岛”),第84师分驻福州、连江、霞浦(1954年改罗源)。
  1955年2月,第28军隶属于南京军区。1956年7月,改隶属于福州军区。
  1969年11月20日起,第28军所部分别从厦门、福州出发,调往华北。第84师归还该军建制;福州军区独立坦克团拨归该军,均随军北调。
  (二)第29军第29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1949年2月在江苏如皋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归第10兵团建制。军长胡炳云,政治委员张藩(同年6月由黄火星继任),副军长段焕竞,参谋长梁灵光,政治部主任惠浴宇(同年6月由刘毓标继任)。辖步兵第85、第86、第87师和山炮团。各步兵师辖3个步兵团,全军步兵团番号依次为步兵第253~261团。全军3.2万人。
  1949年7月3日,第29军开始离江苏苏州南下,沿上饶、崇安、建阳之线步行,于25日抵南平、尤溪地区集结。8月,参加福州战役。9月至10月,在解放了南日、湄洲岛和泉州等地后,参加漳厦金战役。之后,第29军主力在厦门岛集结整训,准备再战金门,同时担负海防守备任务。
  军部位于厦门市区。军直山炮团、警卫营、通信营等共2000余人,于1950年9月改编为厦门要塞部队,归本军建制。据中央军委1950年10月16日电令,第29军军部撤销,司、政机关改编为铁道公安司令部,后勤部改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后勤分部,厦门要塞部队直归第10兵团建制。军部机构于12月14日由厦门出发北上离闽。
  步兵第86师位厦门岛南半部,师部兼厦门警备司令部位市区。1950年12月7日,该师由厦门出发北上离闽,调归中央军委空军建制。
  步兵第85师位厦门岛北半部(师部驻祥坫)。1950年11月改称福建军区步兵第85师,直属兵团兼军区建制。12月,师部率第254团并指挥第31军之第275团,担任晋江、同安海防任务;第255团及船管团留厦门归第31军第93师指挥;第253团赴第8军分区剿匪。1951年4月,第85师抽调干部、战士编组1个营,与第87师、第96师分别编组的2个营,合并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暂编第29团赴朝鲜参战。6月,第85师负责晋江安海至同安港地段海防,归第25军指挥。1952年6月,该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兵师,3个步兵团依次改编为水兵第1、2、3团,担任部分岛屿与海岸防御、海上巡逻、进剿海匪和护航护渔等任务。1954年12月,师直及水兵第2团调归华东军区海军建制;水兵第1、3团改直属福建军区建制,以后又合编为守备第27旅。
  步兵第87师在泉州地区集结。1950年1月,所属3个团分赴第五(晋江)、七(永安)、八(龙岩)军分区剿匪。同年8月,该师实行地方化,师兼第七军分区,各团归所在军分区建制。同年11月,该师改称福建军区步兵第87师,直属兵团兼军区建制。1952年6月,该师奉命改编为公安第13师。
  (三)第31军
  第3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1949年2月在江苏泗阳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归第10兵团建制。军长周志坚,政治委员陈华堂,副军长姚运良,参谋长黎有章(11月由高锐继任),政治部主任方中铎。辖步兵第91、92、93师,各师辖3个步兵团,全军步兵团番号依次为步兵第271~279团,原纵队山炮团改为军炮兵团。全军3.2万余人。
  1949年6月29日起,第31军所部相继离浙江嘉兴、嘉善等地南下,车运至江山、贺村、金华等地,然后徒步行军,分别翻越仙霞岭、洞宫山,于7月20日至23日先后抵古田集结。8月,参加福州战役。9月至10月,参加漳厦战役。11月中旬,全军担负莆田至海澄地段海防任务,并继续准备攻金,军部位晋江安海。12月,成立船管部和3个船管团。
  第31军指挥第91师和第94师于1950年5月12日解放了东山岛。同年9月,第91师移海澄至东山岛一线(除一部在华安、长泰剿匪外),第92师在惠安崇武至南安大伯岛地段,第93师在“三岛”及同安沿海,担负海防任务。12月16日,军部移同安县城,第93师接替第29军担负厦门岛守备任务。第93师原有防务分别交第92师和军船管团(当月由船管部缩编而成,1952年6月撤销)。为粉碎国民党军可能的大举进犯,确保厦门岛,第31军军部于1951年1月25日移驻厦门岛;第92师主力、第91师亦先后进驻厦门岛。同年4月,全军抽调干部战士2427名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暂编第28团,开赴朝鲜。
  1952年7月,第31军并指挥公安第13师、边防第74团、水兵第1团,担任仙游至诏安地段的海岸防御和厦门、东山等岛的守备任务。军部率第92、第93师和第91师主力及军炮兵团位厦门岛,第91师第272团仍在漳浦担任海防任务。第91师第273团于9月调防“三岛”。1953年3月后,将厦门岛以北海岸和“三岛”防务交福建军区直接指挥。
  1955年2月,第31军隶属于南京军区。1956年7月,改隶属于福州军区。
  (四)第32军
  1950年3月,第32军经上饶入闽,担负闽北剿匪、护路和警备福州市的任务。4月21日,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决定,第32军归第10兵团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是1949年3月在山东组建的。入闽时,军长刘涌,政治委员彭林,副军长周长胜,副政治委员仲曦东,辖步兵第94、第95、第96师(1950年1月组建)及军炮兵团、教导团等直属部队。每师辖3个步兵团。全军步兵团番号依次为步兵第280至第288团。全军2.92万人。
  军部驻南平县城,统一指挥闽北第一(建阳)、二(南平)、三(福安)、四(闽侯)军分区的剿匪。军直部队均担负剿匪、护路任务。1950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和华东军区的决定,第32军撤销,军部机构调上海另有任务。12月13日,军部及部分直属队启程北上。炮兵团团部拨华东军区炮兵司令部。教导大队、工兵营、侦察营归福建军区建制。
  步兵第94师参加解放东山岛后,主力先后集结于云霄、海澄,以一部守备东山岛,一部兵力在龙溪地区剿匪。10月下旬调离福建。
  步兵第95师师部驻古田县城,以第284团担任福州市警备任务,其余各部分散在古田、尤溪、屏南、政和、松溪、宁德、周宁等地剿匪。1950年12月11日,全师由建瓯出发离闽,调归空军建制(炮兵团团部及1个营调华东军区炮兵司令部)。
  步兵第96师师部位建瓯,各团分散在第一、二军分区境内各地剿匪及护路。1950年8月,该师实行地方化,师部兼第一军分区机构。第286、第287团分别归第一、第二军分区建制;第288团先直属军部,后归第二军分区指挥,股匪肃清后又配属第84师,担任连江北茭至长乐梅花地段海防任务。军部撤销后,第96师直归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建制。1952年5月,第96师调江苏无锡,改编为铁路工程第7师。师部机关留2/3干部为建阳军分区机构。师炮兵营并入第85师炮兵团。
  (五)第2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于1950年7月初入闽,准备参加再次攻金战斗。军长熊应堂,政治委员詹化雨,副军长贺健,副政治委员肖学林,参谋长李家益,政治部主任何志远。辖步兵第73、第74、第75师和军山炮团。各师辖3个步兵团、其番号依次为步兵第217~第225团。全军从福鼎入闽,经宁德、福州,于7月底至8月中旬先后到达晋江、惠安地区集结。第222团由浙江永嘉乘机帆船由海上南下,先后攻占浙江北麂山岛、福建浮鹰岛和西洋岛;然后经闽江口南下归建。攻金任务推迟后,第25军所部于10月10日起先后出发离闽,开赴宁沪线集结整训。
  1951年,第25军再次入闽,执行确保厦门紧急备战任务,归福建军区指挥。1月下旬至2月下旬,全军3.86万人先后抵晋江、同安一带集结,并派出部队帮助修建南安至大田的公路。6月,第25军并指挥第85师负责惠安崇武至同安港地段海防任务。军部率第73师位泉州,第74师位惠安,第75师位晋江。
  1952年7月,第25军奉命整编为两个师,军番号撤销。第73、第74师于8月下旬离闽北上。军部于11月15日前、第75师师部于12月底前,陆续移交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军炮兵转隶于福建军区。
  (六)第2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皮定钧,政治委员廖海光,副军长梁金华,参谋长李继开,政治部主任彭冰山)于1950年奉命修建浙江江山至福州和江西上饶至福州两条战略公路,并清剿公路两侧地区的土匪。6月上旬,该军由浙东向闽北开进。7月上旬,进抵江山(军部)、浦城(第70师)、建阳(第71师)、建瓯(第72师)地区。7月15日破土动工,经2个月苦战,修筑公路420公里。在修路的同时,该军第72师216团根据福建军区的统一部署,赴尤溪地区担任剿匪任务,歼匪近千名。第71师亦曾在闽东北、浙南地区剿匪。1950年10月,该军奉命调往上海、嘉兴地区集结。
  (七)第34军第101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第101师于1949年10月入闽,调归第10兵团建制。12月间,该师所辖第301、第302、第303团依次用以重建在攻金战斗中受损的步兵第84师第251团、第82师第244团、第85师第253团等部队。师部后改编充实到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
  三、特种兵和特种部队(略)
  四、地方部队
  1949年底,福建有地方武装2.2万余人。在此前后,有5个军分区组建了警备团,各县组建1个县大队,县属区建立区中队(当时属地方建制)。其主要任务是剿匪和维护社会治安。
  福建地方武装成员,包括在敌后坚持斗争的人民游击队员,解放前夕参加游击队的新成份,从野战军抽调的建制分队、干部及老战士,部分起义和投诚的国民党军警及杂牌队伍,成份比较复杂。福建军区从1950年初起着手整理地方武装,留强去弱,清洗各种政治不纯分子。又从野战军抽调800名干部和27个建制连队,编入地方武装。9月整编后,全省8个军分区共有地方部队20873人。其中5个警备团3426人,1个警备营315人,59个县大队和380个区中队共17132人。另有地方化主力部队5个团10900人。
  1951年3月,第3、第4、第6、第8军分区警备团依次改称福建军区警备第3、第4、第6、第8团,仍归原各军分区领导指挥(第五军分区警备团已于1950年10月撤销);各县大队改称县独立营;区中队归军队建制。5、6月,先后组建福建军区警备第1、第5团。1952年6月,警备第4团改编为军区炮兵团。7月,撤销警备第1团和67个县独立营以及各县的区中队。警备第3、第6团于1952年5月改为边防第1、第2团(旋又改为边防第73、第74团);11月,依次改称公安第79、第80团,分别归福安军分区、第31军指挥。警备第5团于1953年12月调归水兵师建制,翌年12月改归闽侯军分区领导指挥。警备第8团自1952年8月起,先后驻防永安、南安大小嶝岛、霞浦、连江,分别归永安军分区、步兵第82师、福安军分区、闽侯军分区代管。1956年1月,警备第5、第8团亦改编为边防团。
  五、公安部队
  (一)公安第13师
  1952年7月1日,福建军区步兵第87师与福建省边防保卫局大部分人员合并,在莆田县城改编为公安第13师,归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建制领导,作战指挥归福建军区。所属各团依次改称公安第37、第38、第39团。师长闻盛森,政治委员郑从政(省公安厅长,兼)、王义勋。全师8502人。8月底,该师接替第25军担任仙游执亭至南安奎下海岸防御,并有支援大、小嶝岛及东山岛的作战任务,归第31军指挥。师部驻泉州市。
  公安第13师成立后,立即调整改组福建原有的边防检查组,以451人统一成立6个武装工作队、27个分队,分布于全省海防部队防区外的空隙地区,开展边防对敌斗争。此外,还领导福州、厦门、涵江、晋江等4个边防检查站,代管公安第79、第80团(作战指挥仍分别归福安军分区和第31军)。1953年3月,该师接替平潭、南日岛守备任务。5月,成立边防办公室,专司边防工作的领导,并将边防部队转交沿海军分区领导。
  1955年7月,公安第13师(欠第38团)、公安第38团分别改编为平潭守备师、南日岛守备团(番号未改),均直属福建军区建制,归第28军指挥。
  (二)福建省公安总队
  福建省公安总队系以福建军区直属警备团(福州市警备团)和省公安大队、盐警大队为基础,于1951年8月扩编而成,下属5个大队。担任福州市警备和省级首脑机关及盐场的警卫工作,属省公安厅领导。公安厅副厅长李继成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全总队2748人。各专区公安大队、中队和各县公安队,仍由各专区、县公安部门领导。
  1952年7月1日,全省公安部队经统一整编后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总数为12007人。省公安总队直归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领导,下辖2个直属中队、2个市(福州、厦门)中队、8个专区大队、8个专区直属中队、66个县队和漳州、泉州2个市队,并代管护航、财经、盐警等3个大队。担负警卫党政机关,看押犯人,守护桥梁、仓库、电台等重要目标,和剿匪、边防、对空监视及主要城市的警备等任务。12月,省公安总队划归福建军区指挥领导,华东公安部队司令部只负责业务领导;各专区大队划归各军分区指挥领导,总队只负责公安业务、干部和后勤工作之领导。1955年8月,各军分区代管的公安大队、公安队移交地方政府,并改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部分分队参加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卫第40团,总队部缩编为内卫第40团机构。10月,福建省公安总队撤销。
  (三)福州军区公安军
  1956年8月,以原福建军区公安部队处为基础,组建福州军区公安军领导机关。司令员刘振球,政治委员王直,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处。下辖边防第19、第20、第21、第22、第23、第24团;内卫第40团,内卫第44团(驻江西),福建内卫营,江西内卫营;第6海上巡逻队;福州、厦门、泉州、涵江检查站。全军2.1万余人(福建境内1.7万人)另代管公安军独立护航营。边防团分布于福鼎至漳浦沿海一线担任海防边防任务,由各沿海军分区代管。各内卫团、营在内地担任警卫重要目标、看押犯人及维护社会治安等任务。1957年5月,军区公安军领导机关改建为福建省军区。边防第22、第23团和泉州、涵江检查站撤销。其余所属单位,除在江西者和已拟撤销的福建内卫营外,均转归福建省军区建制领导。8月,福州军区公安军番号撤销。
  边防第19团。原属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建制、归福安军分区领导指挥的公安第79团,于1956年1月改为边防第19团。
  边防第20、第21团。1953年,华东军区公安部队直属第1团、上海市公安总队第2团先后调归福安(1955年10月转龙溪)、晋江军分区领导指挥。1956年1月依次改为边防第20、第21团。
  边防第22、第23团。由闽侯军分区领导指挥的警备第5、第8团,于1956年1月依次改称边防第22、第23团。
  边防第24团。步兵第103师第309团于1955年2月由浙江入闽驻守台山列岛,归福安军分区领导指挥。1956年1月改为边防第24团。
  内卫第40团。1955年10月,以福建省公安总队总队部(缩编)和2个直属中队、福州市公安中队及步兵第224团2个营机构合编成立。辖4个营。1957年5月缩编为直属6个连的小团。
  六、守备部队(略)
  七、军分区
  1949年9月至12月间,福建军区相继成立第一至第八军分区。1951年3月,依次改称建阳、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永安、龙岩军分区。军分区的任务,初期主要是领导剿匪,维护社会治安和做民兵工作,1955年后主要做民兵和兵役工作;沿海军分区则兼负海防边防任务,直至1959年成立守备师时为止。军分区所辖部队及其变迁,详见本节第六目“地方部队”和第七目“公安部队”第(三)“福州军区公安军”。1952年7月,全省各县独立营、区中队均撤销,以其大部分干部充实县、区人民武装部。1955年1月,各县(市)人民武装部均改为县(市)兵役局。1956年7月1日起,各军分区直属于福州军区。7月底,建阳、闽侯、永安3个军分区随地方行政区划之变动而撤销。1957年5月起,各军分区归福建省军区建制。
  第一军分区1949年9月在建瓯成立(11月迁建阳)。司令员闻盛森,政治委员陈贵芳(地委书记兼,以下各军分区均同,从略)。1950年8月,步兵第96师兼第一军分区。师长刘琳兼军分区司令员。同年9月按照华东军区颁发的地方武装编制草案进行整编后(以下各军分区均同,从略),全区(含军分区机关、县大队、区中队,以下各军分区均同,从略)3964人,另有归该军分区建制的步兵第286团2159人。1952年7月(以下各军分区均同,从略).建阳军分区辖建阳、建瓯、水吉、浦城、松溪、政和、崇安、光泽、邵武等9个县人民武装部(后均改为县兵役局,以下各军分区均同,从略)。1956年7月底,建阳军分区撤销。所属各县(除水吉当年已撤销建制)兵役局拨归南平军分区建制领导。
  第二军分区1949年9月在南平成立。司令员郭廷万,政治委员贾久民。全区2429人,另有归其建制的步兵第287团2220人。南平军分区辖南平、古田、屏南、沙县、尤溪、将乐、泰宁、建宁、顺昌等9个县人民武装部。1956年8月,增辖原建阳军分区所属各县和闽清县以及三元、明溪县(年内合并为三明县)兵役局;11月增设南平市兵役局。
  第三军分区1949年9月在福安成立。司令员陈挺,政治委员王毅之。全区3229人,另有警备团546人。福安军分区辖福安、宁德、霞浦、福鼎、柘荣、寿宁、周宁等7个县人民武装部。1956年8月,增辖罗源、连江、长乐县兵役局;柘荣县兵役局随县建制撤销。
  第四军分区1949年9月在闽侯成立。司令员黄永山,政治委员郝可铭。全区3237人,另有警备团634人。1953年3月,军分区机关迁连江琯琯头,后又迁福州马尾。闽侯军分区辖闽侯、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平潭、永泰、闽清等8个县人民武装部。1956年7月底,闽侯军分区撤销。闽侯县兵役局归福州军区直接领导;罗源、连江、长乐县兵役局划归福安军分区建制;闽清县兵役局划归南平军分区;福清、永泰、平潭县兵役局划归晋江军分区。
  第五军分区1949年10月在晋江成立。司令员叶克守(1950年2月前为副司令员),政治委员张慧如。全区3812人,另有警备团587人,归该军分区建制的步兵第260团2167人。晋江军分区辖莆田、晋江、仙游、惠安、南安、永春、安溪、德化、同安等9个县人民武装部。1953年2月,增设泉州市郊区人民武装部。1956年8月,增辖福清、永泰、平潭、大田县兵役局。
  第六军分区1949年10月在龙溪成立。司令员李承尧,政治委员卢叨。全区3761人,另有警备团684人。龙溪军分区辖长泰、龙溪、海澄、漳浦、云霄、平和、诏安、南靖、华安、东山县等10个县和漳州市郊区人民武装部。
  第七军分区境内之永安、三元等县城在1949年底前仍为土匪盘踞。1949年12月在福州组建第七军分区领导班子。司令员林乃清(步兵第87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王敬群(中共第七地委书记兼),第二政治委员王义勋(步兵第87师政治委员兼)。1950年1月,步兵第87师师部率第261团赴永安地区剿匪和开辟工作,军分区机构在永安县成立。8月,中央军委电令第87师兼第七军分区。全区2876人,另有步兵第261团2203人。永安军分区辖永安、清流、宁化、宁洋、大田、明溪(1952年8月成立)、三元(1953年3月成立)等7个县人民武装部。1956年7月底,永安军分区撤销。三元、明溪县兵役局划归南平军分区建制;大田县兵役局划归晋江军分区;永安、清流、宁化、宁洋县兵役局划归龙岩军分区。
  第八军分区1949年10月在龙岩成立。司令员王胜,政治委员范元辉。全区3767人,另有警备团975人,归该军分区建制的步兵第259团2151人。龙岩军分区辖龙岩、永定、上杭、武平、连城、长汀、漳平等7个县人民武装部。1956年8月,增辖永安、清流、宁化县兵役局;宁洋县兵役局随县撤销建制。
  福州、厦门市兵役局系以福州、厦门市郊区人民武装部为基础,于1954年10月分别扩编而成,直属福建军区建制领导。
  八、学校
  (一)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
  1949年9月下旬,以第10兵团教导团和青年干部大队的部分干部及毕业学员为基础,组建学校。先称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军政干部学校,11月初改称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11月5日,军大分校在闽侯上街正式开学。校长兼政治委员由叶飞兼任(1950年4月张日清任政治委员),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学员队先后计有5个大队。主要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培养初级干部和工作人员。第二期1950年10月22日在福州市仓前山开学。两期共招收约5000人。另,第二期一大队培训起义的国民党军校级以上军官,和解放军部分在职营连职干部,共约300余人。第二期二、三、四大队学员经短期学习后,分赴闽北、闽西、闽南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返校后于1951年12月毕业。
  (二)第14步兵学校
  1951年3月5日,华东军区命令,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改编为华东军区第3步兵学校。4月6日,华东军区命令,该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步兵学校。校领导人与校部机构均不变。1952年7月,第14步兵学校奉命撤销。部分机构与第13步兵学校等单位合并,在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步兵学校。
  (三)福州军区军医学校
  1973年9月,福州军区决定在福州筹建军医学校。后因故易地在江西鹰潭成立。1977年2月开始迁回福州。1978年整编为师级单位,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下属6个学员中队。1985年9月后改名南京军区卫生学校。
  (四)其他学校(①福州军区的主要学校先后有南昌步兵学校(后改步兵学校,再后撤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后改军区步兵学校)、南昌陆军学校(军区步兵学校改),均在江西南昌,故从略。)
  福建军区医校。1950年在福州创办。1952年底扩建为第6军医中学。1954年6月后与第5、第7军医中学合并为第6军医学校,迁南京。第18文化速成中学。1951年5月,福建军区成立文化速成学校;翌年2月改称文化速成中学。1954年改称第4文化速成中学;1955年改称第18文化速成中学。1959年4月,18速成中学番号撤销,机构并入江西军区第45文化速成中学。
  福建军区干部文化学校。1953年9月在龙岩组建,1956年2月撤销。
  福建军区干部学校、福州军区干部学校。1954年,福建军区教导营在福州扩编为福建军区干部学校。1956年7月,改称福州军区干部学校。
  福州军区轮训团。1957年10月,将福州军区干部学校、政治理论训练班、边防第22团、福建省军区军士教导营、福建内卫营和内卫第40团一营等6个团、营级机构合并,在福州组建福州军区轮训团。1959年4月,轮训团撤销。
  福建军区后勤学校。福建军区后勤部1951年8月在福州开办,1953年初改为后勤训练大队,1954年初撤销。
  福州军区后勤学校。福州军区后勤部于1961年5月开办,同年11月改为后勤训练队。
  福州军区卫生学校。1962年10月,将福州军区医护学校改称福州军区卫生学校,至1969年9月撤销。
  福州军区“五七”干部学校。1976年3月在邵武开办,1979年6月改为福州军区干部文化学校。1981年6月撤销。
  九、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1958年8月,为配合福建前线部队炮击金门,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8月24日正式对金门广播。1964年8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正式授予上述番号,并规定该台归福州军区政治部建制领导。以后陆续建立了福州、厦门、古田、光泽等4个分台。1984年1月1日起,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