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闽粵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386
颗粒名称: 三、闽粵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
分类号: E201
页数: 2
页码: 83-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粵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第7支队、第8支队。
关键词: 福建省 人民解放军 联合司令部

内容

1949年6月,根据中共闽粤赣边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的决定,为了统一指挥闽西南地区人民武装,更大规模地开展游击战争,闽粵赣边纵队第7、第8支队在永定湖雷整编,成立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司令员邱锦才,政治委员范元辉,下辖第7、第8支队,各县独立团、游击队,和由起义的国民党军改编的闽西义勇军。闽西全境解放后,根据闽粤赣边纵队的决定,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于1949年11月撤销。闽西南地区游击队此时约7000人(含国民党起义部队)分别改编为福建第八(龙岩)、第六(龙溪)军分区的地方武装。同时,以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之大部为基础,加上南下军队干部,组成福建第八军分区机关(9月下旬以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之一部参加组建福建第六军分区机关)。
  (一)第7支队
  1947年8月,根据中共闽西特委的决定,在永定县悠湾村成立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总队闽西支队,40余人。1以8年10月,在广东大埔整编,将永(定)(平)和(大)埔独立大队和永(定)(平)和游击队等编入闽西支队。支队下辖第1、第3两个大队,260余人。12月初,将第1、3大队扩编为第1、第3团。年底,支队发展到650人。1949年1月,闽西支队改编为闽粤赣边纵队第7支队,支队长蓝汉华,政治委员范元辉,所属第1、第3团依次改编为第7支队的第15、17团,另成立了教导队,共560余人。同年6月,第7支队隶属于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6、7月间,闽西各县相继成立独立团。永定以永(定)(平)和(大)埔(南)靖独立大队和东安游击队为基础成立独立第1团;上杭将(上)杭永(定)游击队扩编为独立第3团;龙岩将龙岩游击队扩编为独立第5团;长汀将长汀游击队改编为独立第7团(4月成立);武平将独立第7大队改编为独立第10团。每个团约200~300人。10月,闽西全境解放。第7支队包括各县独立团此时约有四五千人(含国民党起义部队二三千人)。同月,福建军区第八军分区成立,第7支队编入第八军分区及其警备团、各县县大队。
  (二)第8支队
  1947年8月,根据中共闽南特委的决定,在诏安乌山成立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总队闽南支队,20多人。1948年1月,闽南支队辖1个连,9月发展到6个连700余人。1949年1月,闽南支队所属各连及云(霄)(平)和诏(安)游击大队集中于乌山,改编为闽粤赣边纵队第8支队,支队长李仲先,政治委员卢叨,辖2个团(第1、第2团)。6月,辖3个团(第19、第21、第23团)。边纵第4支队(原韩江支队)第13团亦调闽南,编入第8支队序列。同月,第8支队隶属于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同时将安溪游击大队、永春游击队、安(溪)南(安)同(安)独立中队和漳平县游击队在安溪合编为第8支队第4团。在闽南,除第8支队直属连、团外,尚有归第8支队统一指挥的地方游击大队。它们先后有:云和诏第1、第2、第3、第4大队;(南)靖(平)和(漳)浦游击独立大队;平和游击独立大队;三边独立大队等。11月,闽南全境(除东山岛和金门诸岛外)解放。第8支队包括各县游击队此时已发展到3000余人。随后,第8支队编入福建军区第六(龙溪)军分区,所属部队大部改编为第六军分区警备团和各县地方武装;一部改编为第五(晋江)军分区几个县和第八(龙岩)军分区漳平县的县大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