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38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
分类号: E201
页数: 9
页码: 76-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闽浙赣游击纵队、城工部系统的游击武装、闽粵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闽西义勇军司令部。
关键词: 福建省 人民解放军 游击队

内容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共福建省委下辖闽南、闽东北、建(瓯)松(溪)政(和)、闽北、闽中(即闽西北)6个特委和闽江工委。5个特委共有数百人的游击队,活动地区包括闽、浙、赣三省的50余县。1946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福州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确定了一面积极争取和平,一面加紧准备军事力量和发展游击区,将合法斗争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方针。1947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改名中共闽浙赣区委员会(以下简称闽浙赣区党委将原闽北、闽东北、闽西北、建松政、闽南5个特委依次改为闽北、闽东北、闽赣边、闽浙边、闽中地委;撤销闽江工委,成立区党委城市工作部(以下简称城工部)。5月,中共中央华东局电示,浙南、浙西南的中共地方组织归闽浙赣区党委统一领导。9月,建立中共闽东地委,并将闽浙赣区党委改称中共闽浙赣省委。福建除闽西南(①包括闽西和闽南。其与闽浙赣区的分界线,大致为宁化、清流、永安、漳平、安溪、同安线。)外的各地游击武装,均在中共闽浙赣省委及其所属各地委领导下,在游击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1949年2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游击纵队(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②1949年1月1日,中共闽浙赣省委公布《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行动纲领》(实际张贴和散发时间是在2月北上赣东北途中)。《行动纲领》根据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发布的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的通令,宣布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是闽浙赣人民在斗争中产生的自己的武装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当时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时间里,各种文件、史料及革命回忆录均沿用“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或迳称“闽浙赣游击纵队”)番号。中共中央军委一局作战室编印《军情综合》第26期(1949年2月20日)中,在“闽浙赣游击区概况”一段文字的末尾称:“现该地区已奉令组织为闽浙赣游击纵队,归华东军区序列。”本书根据《军情综合》的提法,并照顾到当时公开宣布的番号,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游击纵队(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这样一个番号。)当年仲夏,闽浙赣地区游击武装发展到4600人。(③见曾镜冰1949年7月10日向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报告。)福州战役前后,各地游击队有较大的发展。8月,闽浙赣边区人民武装(不计浙南、浙西南)总兵力已达万余人。(①浙南游击纵队(1948年12月15日正式成立)及浙西南地区的游击武装,无疑属中共闽浙赣省委及其所属的浙南地委、处属特委、浙西南特委领导;按中央军委1949年1月22日给华东局复电的精神,在序列上本应属于闽浙赣游击纵队。但闽浙赣游击纵队成立时,未明令宣布其与浙南游击纵队的统属关系;闽浙赣游击纵队领导班子中亦无浙南游击纵队的领导人;且中共闽浙赣省委于1949年2月25日又致电龙跃(中共闽浙赣省委常务委员、浙南地委书记)称:“军队组织问题,以及你任副书记问题,已得华东局回电暂维持现状,不久解放大军将迅速南下,那时各省组织将重新调整。根据这样情况,你们也可暂以浙南游击纵队番号不必变更”。因此,浙南、浙西南地区的游击武装实际上仍按原来的领导关系独立进行活动,并未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游击纵队序列。)
  在闽西南地区,1945年10月曾成立闽西、闽南军分区,归中共闽粤边委员会领导。部队有王涛支队(辖4个大队)300多人。解放战争开始时,军分区撤销,部队分散隐蔽。1947年6月成立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总队,归隶属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1949年4月改为华南分局)的闽粤赣边区工作委员会领导。总队下属3个支队,除早先成立的粤东支队外,其闽西支队、闽南支队均成立于1947年8月。1949年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在广东大埔成立,司令员刘永生、政治委员魏金水,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铁坚,副政治委员朱曼平,政治部主任林美南,兵力约8000余人、闽西、闽南支队依次改称闽粤赣边纵队第7、8支队。此外,闽西南地区尚有几支县区游击队。这些游击队和两个支队,后来统归于1949年6月成立的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领导,各县游击队相继改编为独立团。8月,闽西南地区的游击队已发展到7000余人(含国民党起义部队)。
  1949年8月,福建全省的游击队(含起义和改编的国民党部队)共约2万人。这些游击队在完成配合南下的人民解放军主力解放福建的历史任务后,一小部分被编入解放军野战军;大部分被改编为福建军区的地方武装和补充到地方的公安部队,担负剿匪、土改和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任务;一部分人员转到地方工作或复员回乡参加生产。另有一部分游击队被遣散。
  一、闽浙赣游击纵队(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
  闽浙赣游击纵队又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
  为适应全国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的形势,中共闽浙赣省委于1948年底计划将分散在各地区的游击队统一整编,公开打出番号,以便更加广泛地发动群众投入人民解放战争。部队的名称拟定为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并于19'49年1月8日将此计划上报华东军区。1月22日,中央军委电复华东军区:闽浙赣边区人民武装可给予纵队名义,归华东军区序列,具体番号由军区排定,或冠以地名如琼崖纵队,报军委备案。遵此,中共闽浙赣省委于2月3日在南平上溪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纵队直属部队以原在闽东北地区(②这里指以南(平)古(田)瓯(建瓯)根据地为中心的包括闽北、闽东若干县的一片地区。)活动的闽浙赣游击纵队为主,加上闽浙边地区的一部分武装组编为3个支队和1个教导队。同日,闽浙赣省委率领机关及纵队直属部队300余人北上江西,于3月中旬抵赣东北,开辟根据地,准备迎接解放军主力南下。由于军情紧迫,纵队成立时其领导成员尚未商定,以致在部队北上江西途中,于2月12日在顺昌岗下乡连垱村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才宣布由曾镜冰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贵芳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左丰美任副政治委员、黄戾禹任政治部主任。(①左丰美:《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成立前后的情况》(1990年3月2日)。)
  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的组建工作十分仓促,纵队成立以后没有向各地明令公布这一决定和确定其与各地区游击武装的隶属关系,也没有对各地武装的整编工作作出部署。因此,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成立以后,除了直属部队以外,闽浙赣省委领导的各地区的游击队仍然各自独立作战。这些武装主要是:闽西北、闽北、闽浙边游击纵队、闽中支队(②中共闽浙赣省委曾设想将各地区的游击武装整编为总队(较小的地区设独立支队),总队以下设支队。由于前面已经讲到的原因,除闽中游击纵队闻讯自行改为闽中支队外,其余各地区游击纵队的番号均未曾变动。)和闽东北、闽东地区的游击队。
  5月上旬,纵队机关及直属队在江西贵溪与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部队会师后,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返闽,于5月底抵建瓯。福建军区成立后,原中共闽浙赣省委将福建境内的游击队全部移交福建军区接收。(③据左丰美撰写的回忆录《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的建立及其发展》(刊于《闽东党史资料与研究》1989第1期)称:中共闽浙赣省委将边纵全部交给福建军区时,军区正式接收了边纵7000多人枪。另,福建军区、第10兵团战史军史编委会编写的《闽浙赣边区游击队简史(草稿)》称:闽浙赣边区共有游击队9500~l0600人。扣除其中浙南和浙西南两地区约4000人外,约有5500~6600人。其上限与左丰美所说的7000人相近。左文声明,纵队成立时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该文所以用“闽浙赣边纵队”的番号,是为了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1927—1982)》(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的提法对口。)纵队机关和直属队分编入福建军区第二(南平)军分区直属队和邵武、建瓯、建阳3个县大队。福建各地区的游击纵队、支队等亦相继改编,原建制随着闽浙赣地区的全部解放而相继撤销。
  (一)闽西北游击纵队
  1945年6月建立的闽西北游击挺进支队于9月遭严重损失。11月,刚刚重建的中共闽西北特委领导重建了有50多人的闽西北游击支队,以南(平)沙(县)尤(溪)为活动区域。1947年3月,由闽浙赣区党委派去恢复闽赣边根据地的数十名武装人员,在南平土堡乡上坑村与闽西北游击支队会合,组建了闽赣边游击纵队(120余人),归中共闽赣边地委(3月由中共闽西北特委改成)领导。
  在3次挺进闽赣边未成之后,中共闽浙赣省委于1948年4月决定将闽赣边游击纵队改名闽西北游击纵队,以南沙尤根据地为依托,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中共闽西北工委(由中共闽赣边地委改名)书记林志群兼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2个支队180余人。以后活动地区扩大到将乐、顺昌、明溪、三元、尤溪等县。
  1949年1月,闽西北游击纵队在沙县进行整训,健全了纵队领导机构。纵队下辖5个支队。5月,纵队扩大到6个支队、1个中队,近1400人。(④据中共三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闽西北游击纵队的战斗历程》(未署年月)第12页表格统计而得。另,福建军区、第10兵团战史军史编委会编写的《闽浙赣边区游击队简史(草稿)》(以下简称《简史草稿》称:闽西北地区有王一平、林志群领导的游击队500人。)其中大部分于7月间改编为由中共闽浙赣省委设立的南平军分区的地方武装。在闽西北尚未解放的各县,纵队的部队仍在继续发展。至1950年2月,连同先前编入南平军分区的部队总数达2024人。(①据中共三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闽西北游击纵队的战斗历程》第11页“解放战争时期闽西北武装部队序列一览表”。)后面这一部分武装,大部分编入福建军区第七(永安)军分区及所属三元、宁洋、大田、清流等县大队和公安队。
  (二)闽北游击纵队
  1947年2月,根据中共闽北地委的决定,闽北游击队在崇安改编为闽北游击纵队,司令员王文波,当时仅有60余人,至1料8年2月发展到100余人。活动地区包括崇安、浦城、邵武、建阳和江西的光泽(今属福建)、上饶、广丰、铅山等县。1949年8月,发展到400人,9月改编为崇安县大队。(②中共南平地委党史委,《解放战争时期的闽北游击纵队》(根据1989年4月闽北游击纵队史座谈会发言综合整理而成)。另《简史草稿》称:赣东区有王文波领导的游击队三四百人。)
  1948年夏,江西广丰一股100余人的青帮武装为闽北游击纵队所争取,成为对付国民党的一支同盟军,并被命名为广丰游击大队。同年秋冬间,广丰游击大队正式接受闽北游击纵队的指挥。1949年4月,广丰游击大队发展到近1000人,被中共闽北地委改编为闽北游击纵队广丰独立团。广丰解放后,该团大部分人员被编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7军49师,随其进军大西南,部分人员回乡参加生产建设,另有10余人于6月间编入广丰县大队。
  (三)闽浙边游击纵队
  1947年1月,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闽浙边地委书记陈贵芳和地委副书记张翼率领一批骨干,自古田往闽浙边区开展游击战争。7月中旬,在松溪吴村乡源头村成立闽浙边游击纵队,纵队长叶风顺,下设2个支队,共110余人。活动地区包括福建的政和、松溪、浦城、建瓯、水吉、寿宁和浙江的庆元、龙泉、景宁等县。
  1949年5月闽北地区解放时,闽浙边游击纵队发展到310余人。8月又发展到730人。(③《简史草稿》称:闽浙边有陈贵芳领导的游击队人左右。)9月,被分别整编为政和、松溪、浦城、水吉4个县大队(少数人员被编入县公安队)。
  (四)闽中支队司令部
  1947年2月,新四军派回的军事干部罗迎祥到莆田,协助中共莆田县委建立了游队。4月,福清龙(田)高(山)暴动失败后转移出来的游击队,与莆田游击队合并,在莆田西亭村组建闽中游击纵队(亦称戴云纵队),100多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国璋。6月间,先后与仙(游)南(安)永(春)游击队、晋(江)南(安)永(春)游击队会合,队伍扩大到200多人,建立了戴云纵队直属支队。7月间转战戴云山途中两次遭国民党军围攻和伏击,仅30余人突围,转入隐蔽斗争。此后,闽中地区北起闽清、福州,南至同安、厦门的18个县市(除以上4个外尚有林森、长乐、福清、平潭、永泰、莆田、仙游、惠安、德化、永春、安溪、晋江、南安、龙溪等),均为中共闽中地委领导下的游击武装活动的地区。各地游击队均有发展。1949年2月,闽中游击队1800多人分批到莆田大洋进行整训,进而成立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国璋(未到职),副司令员陈亨源,副政治委员林汝楠。(①中共闽中地委书记黄国璋1948年7月至闽中解放期间不在闽中。在此期间,闽中支队司令部由林汝楠(地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机关设参谋部、政治部(7月底成立)、秘书处、供给部。闽中各地游击武装均归闽中支队司令部领导。7月,各县均成立游击大队或支队。8月,闽中支队司令部下属部队有:警卫营;莆田游击大队,惠安游击大队,福清游击大队,长乐游击大队,平潭游击大队,永泰游击大队,仙(游)德(化)游击大队,闽清游击大队,林森(闽侯)游击大队,福(州)马(尾)游击队;泉州团队及所辖的独立大队,晋江游击大队,南安(晋南同)游击大队,晋(江)南(安)永(春)游击大队、同安游击队;中共漳州工委领导下的游击队;和由国民党起义部队组成的闽南地区起义司令部暂编南安大队等,总兵力为7600多人(其中原国民党正规军、地方部队、盐警等起义后归闽中支队司令部领导或编入游击队的计1700余人)。(②中共莆田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闽中地区武装斗争概况》(1989年10月15日)。另,《简史草稿》称:闽中地区有黄国璋(先)和陈亨源、林汝楠(后)领导的游击队二三千人。)
  闽中支队司令部所属游击队与南下解放军主力会师后,编入福建军区第五(晋江)、第四(闽侯)军分区直属部队和各县大队及地方公安队。
  (五)闽东北地区游击武装
  1947年4月,在古田将闽东北地区的几支游击队和澄洋暴动的数十名骨干合编,成立闽浙赣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左丰美,辖2个支队300余人。其第2支队并转移到南(平)古(田)(建)瓯地区活动,并与南古瓯地区游击武装合编为南古瓯游击大队(120余人)。5月又将其第1支队派往闽东活动(6月编入闽东游击大队)。7月,中共闽东北地委在屏南组建闽东北游击大队(100余人),8月间因在古田凤埔铁场战斗失利,其番号撤销。
  1948年5月,屏(南)古(田)(建)瓯地区的游击队与南古瓯游击大队整编为屏古瓯游击大队。在闽东北地区,尚有古田游击队。7月和11月,中共建瓯县委副书记、书记各领导建立了一支游击队。这两支游击队合称为建瓯游击队。9月,成立南(平)顺(昌)(建)瓯游击队,100余人枪。10月,成立南顺瓯工委游击支队,在南平大洋乡一带活动。
  1949年2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将闽浙赣游击纵队改编为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的直属部队,随即北上江西。此时,在闽东北地区尚有建瓯游击队、南平游击队、屏古瓯游击大队、古田游击队、南顺瓯游击队、南顺瓯工委游击支队等几支游击队。4月初,南平游击队与建(瓯)松(溪)政(和)游击队合编为南平游击大队。5月,屏古瓯游击大队与古田游击队合编为闽浙赣游击纵队古田支队,下辖3个大队共600余人。
  闽东北地区各县相继解放后,总数已达1500余人(③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40周年纪念会前各单位上报的实力数”。另,《简史草稿》称:闽东北地区(含闽东)有左丰美领导的游击队2000多人。)的上述各地游击大队、支队,大部分改编为县区地方武装和公安部队。
  (六)闽东地区游击武装
  1945年10月,中共闽东北地委派原闽东特委机关教导队负责人黄垂明率一支武工队回闽东恢复老根据地和游击区。1947年5月,闽浙赣游击纵队第1支队奉命挺进闽东,随后参加组建闽东游击大队。此间,新四军第1纵队第1旅政治委员阮英平奉中共中央华东局之命,于4月返回福州,任闽浙赣区党委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6月,阮英平率10余名骨干去闽东开辟工作。途中,将古田人民游击队改编为古(田)罗(源)林(森)人民游击队。9月,阮英平任中共闽东地委书记。闽东人民武装在闽东地委领导下,很快就恢复了屏南、周宁、宁德、福安、寿(宁)政(和)等游击根据地。1948年初,在国民党军“围剿”和叛徒的破坏下,中共闽东地委和游击武装遭受重大损失,阮英平亦被歹徒谋害。1949年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派原闽东地委委员陈邦兴率屏古瓯游击大队一部去闽东重建武装。3月到达宁德。4月,该部与城工部宁(德)周(宁)游击队会合,分别改编为闽浙赣游击纵队第4、5支队,6月,这两个支队编入闽东人民游击队。1949年4月,中共福鼎县委警卫队和(福)鼎平(阳)县委警卫队成立(这两支游击队属中共浙南地委领导)。闽东解放后,闽东地区游击武装编入福建军区第三(福安)军分区警备团和各县大队等地方武装。
  1.闽东游击大队(曾用“闽东人民谋生军”名义)
  1947年6月于宁德虎〓由闽浙赣游击纵队第1支队和黄垂明、阮伯琪领导的游击队合编而成,160余人枪。1948年初,遭受重大损失,队伍分散活动。
  2.古罗林人民游击队
  1947年4月,城工部古田县委组建了古田人民游击队。6月,城工部古田人民游击队在古田、罗源、林森边界地区改编为古罗林人民游击队,50余人枪。9月,因在罗源岐头山战斗中伤亡惨重,这支游击队随之消灭。
  3.闽东人民游击队
  1949年6月,闽浙赣游击纵队第4、5支队和闽(清)古(田)林(森)罗(源)连(江)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一部,以及古(田)闽(清)林(森)工委游击第4中队、中共罗源工委领导的罗源县人民游击队等,合编为闽东人民游击队。负责人陈邦兴、黄垂明,辖3个大队9个连,共1100人枪。
  8月,连(江)罗(源)宁(德)边区游击队大部被编入闽东人民游击队。
  二、城工部系统的游击武装
  城工部领导的游击武装有闽浙赣城市地下军、闽(清)古(田)林(森)罗(源)连(江)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和分散在闽中、闽北、闽东等地区的游击队。在1948年春夏发生的“城工部事件”中,一批城工部骨干分子被错误地处决,城工部组织亦被错误地解散。但城工部所属各地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并未接到省委的正式通知。他们仍然依据中共的方针
  ①《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宁德地区组织史资料(1927年3月至1987年12月)(送审稿)》第76、77页;陈式山、王尉生等人:《回忆中共罗源工委组织活动情况》。政策,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发展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至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江前后,城工部在福州周围10个县及闽东、闽北、闽浙边已建立了31支拥有5000多人枪的游击队。(①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革命史》编写组:《福建革命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下册第977页。)同年秋,这些游击队,一部分编入军分区警备团、县大队、公安队,一部分因受“城工部事件”的影响而被遣散。
  (一)闽浙赣城市地下军
  1947年2月成立,司令员林白,政治委员庄征,下辖闽海、闽东、闽江、闽南4个纵队,主要负责城市工作。后因在漳州策动兵变未成,闽海纵队在平潭受挫,同年7月停止活动。
  (二)闽古林罗连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
  1948年2月,以闽古林罗连五县中心县委武工队为骨干,以福州北岭地区农民暴动积极分子为主体,在林森县君山村成立五县中心县委主力游击队(②据《中共福州市组织史资料(1926.4~1949.10)(送审稿)》和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委《中共闽古林罗连五县中心县委及城工部各地组织开展武装游击斗争概况》(1989年11月第二稿)。但《中共福建省组织史资料上报本——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党组织(1945.9~1949.9)》作“闽古林罗连中心县委游击总队”,并称总队长兼政治委员为林白。)。当时有60余人枪,9月发展到200余人,有长短枪100余支。10月,五县中心县委魁岐会议后,除留直属警卫连随中心县委活动外,主力游击队骨干率领队伍分别到福州市郊及周围各县开展工作,发展游击武装。
  1949年初,五县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除直属部队外,有:连(江)罗(源)游击总队(1948.8~1949.8);北茭游击队(1948.8~1949.8);林(森)连(江)罗(源)沿海工委游击队(1948.10~1949.8);平潭人民游击队(1948年10月成立,1949年2月改称平潭人民游击支队,7月后改归闽中支队司令部建制,称平潭游击大队);闽(侯)连(江)罗(源)边区工委游击队(即东岭游击队,1949.1~1949.8);林森西区人民游击队(1949.1~1949.6);罗源县人民游击队(1949.3~1949.6)。同年夏,又组建了罗(源)古(田)林(森)边区游击队(1949.5~1949.6),6月底改编为五县中心县委游击(总)队第5中队;古田游击队(1949.5~1949.6,即古闽林工委游击队第4中队);林森县游击队(1949.6~1949.8);罗源县委游击队(1949.7~1949.8,对外称五县中心县委游击总队第9连)等支游击队。8月,福州战役结束时,五县中心县委领导的武装已达3500人(不含平潭游击队)。(③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委:《中共闽古林罗连五县中心县委及城工部各地组织开展武装游击斗争概况》,第17页。)
  (三)城工部各地组织所属的游击队
  闽中地区有:闽清人民游击队。1949年3月成立,同年6月发展到120多人。这支游击队是由五县中心县委于1948年6月派去的城工部党员组建的,因发生“城工部事件”而断联,独立活动。
  闽北地区有:崇安县城工部游击队,亦称崇安县突击大队(1948.2~1949.6,100多人枪);浦城游击队(1948年底~1949.5,80多人);闽宁(化)游击队(1949.8~1949.10,60余人)。
  闽东地区有:福建人民军第11支队(1947.4~1948.6,活动于屏南、周宁一带);连(江)罗(源)宁(德)边游击队(1948.9~1949.8,50多人,1949年初达180多人);宁(德)周(宁)游击队(1949年2月成立,近40人,4月改编为闽浙赣游击纵队第5支队);霞浦人民游击队(1949年2月成立霞浦、福安、柘荣边区游击队,4月扩编,40多人,同年9月发展到200余人枪);罗源县人民游击队(1949年3月成立,30多人,6月发展到130多人,编入闽东人民游击队);闽屏人民游击队(1949年3月成立,120余人,隶属于闽浙赣游击纵队第5支队);闽浙赣人民游击队第2纵队第3支队,(1949.5~1949.7,100多人);城工部人民游击队福安工作队(1949.6~1949.7)。
  三、闽粵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
  1949年6月,根据中共闽粤赣边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的决定,为了统一指挥闽西南地区人民武装,更大规模地开展游击战争,闽粵赣边纵队第7、第8支队在永定湖雷整编,成立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司令员邱锦才,政治委员范元辉,下辖第7、第8支队,各县独立团、游击队,和由起义的国民党军改编的闽西义勇军。闽西全境解放后,根据闽粤赣边纵队的决定,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于1949年11月撤销。闽西南地区游击队此时约7000人(含国民党起义部队)分别改编为福建第八(龙岩)、第六(龙溪)军分区的地方武装。同时,以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之大部为基础,加上南下军队干部,组成福建第八军分区机关(9月下旬以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之一部参加组建福建第六军分区机关)。
  (一)第7支队
  1947年8月,根据中共闽西特委的决定,在永定县悠湾村成立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总队闽西支队,40余人。1以8年10月,在广东大埔整编,将永(定)(平)和(大)埔独立大队和永(定)(平)和游击队等编入闽西支队。支队下辖第1、第3两个大队,260余人。12月初,将第1、3大队扩编为第1、第3团。年底,支队发展到650人。1949年1月,闽西支队改编为闽粤赣边纵队第7支队,支队长蓝汉华,政治委员范元辉,所属第1、第3团依次改编为第7支队的第15、17团,另成立了教导队,共560余人。同年6月,第7支队隶属于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6、7月间,闽西各县相继成立独立团。永定以永(定)(平)和(大)埔(南)靖独立大队和东安游击队为基础成立独立第1团;上杭将(上)杭永(定)游击队扩编为独立第3团;龙岩将龙岩游击队扩编为独立第5团;长汀将长汀游击队改编为独立第7团(4月成立);武平将独立第7大队改编为独立第10团。每个团约200~300人。10月,闽西全境解放。第7支队包括各县独立团此时约有四五千人(含国民党起义部队二三千人)。同月,福建军区第八军分区成立,第7支队编入第八军分区及其警备团、各县县大队。
  (二)第8支队
  1947年8月,根据中共闽南特委的决定,在诏安乌山成立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总队闽南支队,20多人。1948年1月,闽南支队辖1个连,9月发展到6个连700余人。1949年1月,闽南支队所属各连及云(霄)(平)和诏(安)游击大队集中于乌山,改编为闽粤赣边纵队第8支队,支队长李仲先,政治委员卢叨,辖2个团(第1、第2团)。6月,辖3个团(第19、第21、第23团)。边纵第4支队(原韩江支队)第13团亦调闽南,编入第8支队序列。同月,第8支队隶属于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同时将安溪游击大队、永春游击队、安(溪)南(安)同(安)独立中队和漳平县游击队在安溪合编为第8支队第4团。在闽南,除第8支队直属连、团外,尚有归第8支队统一指挥的地方游击大队。它们先后有:云和诏第1、第2、第3、第4大队;(南)靖(平)和(漳)浦游击独立大队;平和游击独立大队;三边独立大队等。11月,闽南全境(除东山岛和金门诸岛外)解放。第8支队包括各县游击队此时已发展到3000余人。随后,第8支队编入福建军区第六(龙溪)军分区,所属部队大部改编为第六军分区警备团和各县地方武装;一部改编为第五(晋江)军分区几个县和第八(龙岩)军分区漳平县的县大队。
  附:闽西义勇军司令部
  1949年5月,国民党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卸任专员李汉冲、在任专员练惕生和地方实力派人士傅柏翠等在上杭通电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起义的国民党军队有福建省保安第4团、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自卫总队和几个县自卫队。6月,闽西起义武装自行组成了“闽西义勇军司令部”,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及其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指挥领导。闽西义勇军司令部下辖1个基干团、5个独立团、4个支队、4个游击区。但绝大部分组织涣散,虚有其名,少数起义后又叛变或溃散逃亡,甚至上山为匪。
  起义军一部曾配合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第7支队一度解放连城、上杭县城。10月底,义勇军司令部撤销。所属基干团等一小部分武装经整顿后编入福建第八军分区地方武装。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