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抗日游击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379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抗日游击队
分类号: E297.33
页数: 5
页码: 7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抗日游击队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抗日义勇军、闽中沿海游击队、内地游击队。
关键词: 福建省 抗日游击队 义勇军

内容

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各地红军游击队先后改编为抗日义勇军或游击支队。中共中央与国民党中央的谈判达成协议后,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28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4军(简称新四军)。10月底,中共中央派张云逸(后任新四军副军长)与福建省国民政府主席陈仪谈判福建红军游击队改编事宜。福建和闽赣边、浙南红军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2、第3支队,于1938年春开赴长江南北抗日前线。
  1937年10月,日本军队侵占金门,翌年5月又占领了厦门。1941年4月和1944年10月,日军两次侵占福州、长乐、福清、连江等沿海地区。闽中地区人民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领导下,组织了长乐抗日游击总队等几支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沧陷区内有些地方的国民政府也组织了一些抗日游击队。抗日游击队在日军入侵时积极配合国民革命军正规军作战,并在日军占领的沿海地区城镇乡村主动袭击扰乱日本占领军,给下乡“清剿”、“扫荡”的日军以一定的打击。但是,抗日战争期间,福建的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继续“清剿”中共地方组织和留下的少数武装人员,摧残革命群众。根据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福建各地中共组织及武装人员逐步由公开活动转入隐蔽斗争。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逐步建立了闽浙赣游击纵队、王涛支队等几支游击武装,保卫了人民的利益。到抗日战争胜利时,保留的数百名人民武装队伍,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人民革命武装的骨干。
  第一节 抗日义勇军
  自1937年初始,福建各地中共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领导机关先后派员与国民党政府及驻军谈判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事宜,并陆续达成协议。红军游击队先后改编为抗日义勇军或抗日游击支队。7月,闽南红军独立第3团与云(霄)(平)和诏(安)独立营共800多人改编为保安独立大队。由于中共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大队长何呜(红三团改编后,由张敏继任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阴谋丧失警惕,独立大队听从国民党军第157师命令,于7月16日到漳浦县城体育场集中点编,而被该师缴械。“漳浦事件”当夜,独立大队副大队长卢胜、参谋长王胜等组织指战员秘密潜出县城,后集中了100多人重建闽南红军独立第3团(10月改称闽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3支队)。9月初,闽西红军游击队1100余人改编为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1支队,谢育才为支队长。部队驻扎在龙岩雁石至白沙一带。同时,成立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部,罗忠毅为司令员。将各县游击队改编为抗日义勇军。8月间,闽中红军游击队以抗日救国义勇军第7路军第1纵队名义与国民党方面谈判;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特务大队,近200人;11月中旬被调往泉州驻防。9月底,闽北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称闽赣边抗日义勇军;是年冬,1200多人的队伍在崇安长涧源集中,随后又开赴江西铅山县石塘镇整训。年底,闽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2支队。
  1938年2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集中皖南歙县岩寺整编。于是,军部分头令促各地游击队兼程前往。军部随后亦由南昌至岩寺,着手改编部队。全军编为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共1.03万余人,6200余枝(挺)枪。
  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主任王集成,共1800余人,分编为第3、第4团。第3团由闽及闽赣边红军游击队编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4团由闽西、闽南及浙南等地红军游击队编成,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①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沿革(1927~1949年)》,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121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抗日战争时期)》,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11页;《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修订版),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2版,第481页。)2月27日,第2支队和各界代表以及当地群众6000余人,在龙岩白土举行北上抗日誓师大会。3月1日,离开龙岩,经江西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浙南游击队由浙南直往岩寺集中。
  第3支队,司令员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主任胡荣,共2100余人,分编为第5、第6团。第5团由闽北红军游击队编成,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第6团由闽东游击队编成,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吴琨)。(②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沿革(1927~1949年)》,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121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抗日战争时期)》,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11页;《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修订版),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2版,第481页。)闽北红军游击队在江西铅山石塘镇进行整训和改编,于2月25日开赴皖南。闽东红军游击队在宁德石堂进行整训后移驻屏南棠口,2月24日向皖南开进。
  1938年3月11日,福建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泉州事件”,(将已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239旅特务大队的闽中红军游击队包围缴械。后经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交涉,国民党当局被迫释放被捕人员和交还枪械。239旅特务大队160余人和在“宁德事件”(③1938年3月16日,国民党保安第2旅2个连包围袭击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驻宁德留守处,杀害警卫排长等2人,抓捕办事处负责人郭文焕等50多人。)中被捕后释放的人员以及福州参军的青年学生共220余人,在福州整训后改编为新四军特务营2连,于4月下旬开赴岩寺。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于1938年2月底在福州城内南街安民巷27号设立,主任王助。1939年6月迁往南平梅山后所岭,改名南平留守处。第2支队在龙岩设立了通讯处,不久改为留守处,主任谢育才。第3支队在崇安长涧源设立留守处,主任曾镜冰;第5、第6团分别在铅山石塘镇、宁德城关设立留守处。
  第二节 闽中沿海游击队
  1938年下半年,中共闽中地方组织开始在连江、福清、莆田诸县建立抗日武装。11月,在连江马鼻组织起多人的队伍,后称闽海抗日游击队,发展到30多人。连江下洋也组建一支20人的“突击队”。1940年2月,中共闽南(闽中)特委在莆田忠门建立了一支200多人的群众抗日武装。7、8月间,平潭中共组织成立了一支1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1941年4月福州及其周围地区沧陷后,中共福建省委和闽中特委组织领导闽海人民组建了近10支抗日游击队,总人数达1600余人,枪支500至600支。其中取得较大战绩的有长乐抗日游击总队和连江抗日游击队。
  一、长乐游击总队
  1941年4月长乐、福清沧陷后,中共福清中心县委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指示,决定将隐蔽在伪“和平救国军”内的武装人员调回,并发动爱国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中共福建竹委委员陈金来以福清县标头为基地,建立了福清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与国民政府平潭县长罗仲若达成合作抗日协议,编为福(清)平(潭)沿海抗日游击队第8中队。中共长乐工委书记陈亨源在长乐县梨洞、南阳、首祉一带,组建了长乐抗日游击队。5月,福建省保安纵队司令部委派长乐县国民兵团副团长刘润世(中共地下党员)为长乐县游击队总队长。中共闽中特委遂决定由陈亨源率部在罗都与刘润世会合,编为长乐抗日游击总队(对外行文署“长乐县游击总队”)第2大队,陈任大队长。长乐县国民兵团督练员林宝荣任总队副兼第1大队长。6、7月间,福平沿海抗日游击队第8中队、平潭县大富民众自卫团、闽侯县青、兰圃游击队和莆田海上抗日游击队,亦先后到达长乐,并入长乐抗日游击总队,组成第3大队,陈金来任大队长,长乐抗日游击总队很快就发展为一支具有1000余人的队伍。9月,曰军退出闽中各地后,刘润世被国民党委任为长乐县长;中共闽中特委机关迁罗都乡。长乐抗日游击总队大部遣散,留下80人精干武装编入长乐县保安队,再从中精选三四十人组建罗都乡警卫队。翌年春,又转为江田区警卫队。
  二、连江游击队
  中共连江临时县委曾于1941年4月组建闽海人民抗日游击队在丹阳山区和浦口一带打击日伪军。中共下洋支部组建了下洋抗日游击队。1944年9月,日军再次占领连江。下洋抗日游击队重建后投入抗日游击战。
  三、闽中游击队
  1944年10月,日军第二次侵占福州、长乐、福清、连江等地。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在长乐召开的扩大干部会议的决定,黄国璋、陈亨源等人分别组织抗日武装共数百人,在闽侯、福清、长乐等地活动。1942年9月由中共闽中特委派员在平潭建立的“沿海突击队”,此时重新集中后,也在长乐壶井和福州鼓山等地开展抗日活动。1945年5月日军撤退后,闽中抗日游击队遭到国民党军袭击,损失较大,部分武装转入大田、永安等地隐蔽,后组成闽中人民游击队。
  第三节 内地游击队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国民党当局仍未停止对中共地方组织和原苏区与游击根据地革命群众的“清剿”。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和基本地区人民为保持南方战略支点,被迫组织游击队,在高举抗日旗帜的同时,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1938年2月,新四军第3支队北上时留下的武装有:闽北1个排;闽东1个排,建(瓯)松(溪)政(和)2个班。另,寿(宁)政(和)庆(元)中心县委在政(和)屏(南)交界地区滞留有80人的武装。同月,以黄道为书记的中共闽赣省委改为由曾镜冰任书记的闽浙赣特委;特委机关率自卫武装由铅山石塘镇迁回崇安坑口乡长涧源。6月,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的决定,将闽浙赣特委和闽东特委合并,成立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稍后,闽中工委亦由闽西南特委划归福建省委领导。在省委及各地中共组织领导下,于1939年至1940年间,先后在闽东、闽北、闽中地区建立了几支游击队:闽东主力游击队(1939年12月成立,20余人。1941年5月,主要领导人率队投敌闽北游击队(1940年以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北上时留下的1个排扩编而成);大田游击队(1940年2月成立,20余人;1942年2月改称闽中游击队,年底发展至60多人枪;1944年5月又改称闽西北游击队);宁德游击队(1940年3月成立,30人,同年12月改编为闽东特委机关教导队)。1940年9月,在崇安成立福建省军事委员会,省委书记曾镜冰兼主席,王助任副主席。在省军委的领导下,建立了省委机关特务队(约40人)和建松政特委机关特务队(50余人)。1941年10月,以上述武装之大部为基础,组建闽浙赣游击纵队。11月,在建松政地区建立王助支队(1943年1月改称建松政游击队)。同年春,组建闽东游击纵队(70多人。1942年底,主要领导人叛变,全队遭国民党军捕杀)。1944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在南下德化坂里途经古田时,留下部分队伍与古田武工队合编为古田人民游击队(亦称闽东英勇支队,从40余人发展到六七十人并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6月,黄〓禹率领的省委武工队与闽西北游击队会合,成立闽西北游击挺进支队(50余人,1945年9月在战斗中大部牺牲)。
  1938年3月,新四军第2支队北上时,在龙岩留下第4团6连,作为闽西南中共组织的自卫武装。4月中旬,该连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军部警卫营。闽西南地区在各地中共组织的领导下,逐步组织了自卫武装(武装基干队)。1940年,闽南有14个中队450余人,闽西有7个小队300余人。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对闽西发动“清剿”后,闽西南自卫武装转入隐蔽斗争,建立了一些武装生产队、生产小组等。在此基础上,于1943年10月和11月,在平和小芦溪和永定黄山分别成立闽西南武装经济工作总队(刘永生任总队长,范元辉任政治委员)和闽西分队(各10余人)。1944年春,在诏安乌山成立闽南政治保卫队(20余人)。同年10月,成立王涛支队。
  一、闽浙赣游击纵队
  1941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建阳牛栏前召开的干部会议决定,将闽北、建(瓯)松(溪)政(和)、闽东3支游击队合并,成立中共福建省委直属纵队即闽浙赣游击纵队。纵队长叶良运,辖3个支队,共170多人。第1支队的基础是闽北的游击队(省委机关特务队)。第2支队的基础是建松政地区的游击队(建松政特委机关特务队)。第3支队的基础是闽东的游击队(由宁德游击队等组成的中共闽东特委机关教导队)。这支队伍在国民党军的反复“清剿”下损失不小,抗日战争结束时保存了100余人
  二、王涛支队
  1944年10月,根据中共闽粤边委的决定,在(上)杭永(定)边界楮树坪将闽西南武装经济工作总队和闽西武装经济工作分队合并,建立王涛支队(为纪念已牺牲的中共闽西特委书记王涛而命名)共49人,刘永生任支队长,陈仲平任代理政治委员。翌年5月,永定康容支队(1944年11月在永定金丰大山建立的一支游击队,为纪念女共产党员陈康容烈士而命名)编入王涛支队,队伍扩大到100余人。6月,中共闽粤边区委决定成立闽粤边军事委员会,魏金水任主席,朱曼平任副主席。同时决定将王涛支队公开宣布为闽南抗日挺进队,刘永生为司令员,范元辉为政治委员(未到职,由政治部主任陈仲平代理),下辖3个大队。7月,闽南政治保卫队40多人在平和与王涛支队会合,并编入王涛支队,为第4大队。9月,王涛支队(欠第4大队)撤回闽西。抗日战争结束时,已发展到近300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