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闽北地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13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闽北地区
分类号: E297.2
页数: 3
页码: 64-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工农红军时期闽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闽北军分区、建宁警备区、闽东北军分区、闽北独立师、归建黎泰瞀备司令部建制的闽北红军、归闽赣军区建制的闽北红军。
关键词: 福建省 工农红军 闽北地区

内容

1928年9月底至10月间,中共崇安县委领导了以崇安上梅为中心的崇(安)浦(城)暴动。起义武装组成的民众队随后在崇安、浦城、建阳等县活动。1929年4月,成立闽北革命军事委员会;10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55团。1931年11月,在赣东北军委会(后改闽浙赣军区)下设闽北军委分会。1932年11月,闽北独立团扩编为闽北独立师;闽北军委分会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北军分区。
  1932年12月,组建直属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领导的、以肖劲光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建(宁)黎(川)泰(宁)警备司令部。1933年6月,以其为基础组成闽赣军区(1934年1月撤销)。闽北红军曾先后归建黎泰警备司令部(部分)和闽赣军区建制领导。同月,闽北独立师、建黎泰独立师和邵(武)光(泽)独立团合编为直属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第20师。10月,该师编入第7军团。1933年12月,成立直属于中革军委的建宁警备区。
  1935年2月,重建闽北独立师,归中共闽北分区委领导。同月,又建立闽东北军分区。
  1936年4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和闽东特委联席会议决定组成中共闽赣省委,黄道为书记,对闽北、闽东地区实行统一领导。但闽北、闽东部队实际上仍各自独立活动。8月,中共闽赣省委决定将闽北游击区划分为闽北、闽中、闽东北、抚东4个地区,分别成立军分区。闽北、闽东北军分区所辖地区详后。闽中军分区管辖邵(武)顺(昌)建(阳)、建(宁)泰(宁)、邵(武)将(乐)泰(宁)和邵(武)光(泽)地区的游击队;抚东军分区管辖金(溪)资(溪)光(泽)贵(溪)地区的游击队。到年底,闽北游击区扩大到闽赣两省10余县地区,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此后,闽北红军游击队受到国民党军大规模的“围剿”,损失严重,但仍保存1200余人的实力。后来大部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
  一、闽北军分区
  1929年4月,成立闽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陈耿,参谋长李静愚。10月间成立的闽北独立团(即中国工农红军第55团,500多人)归其领导。闽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至1930年7月撤销。8月,闽北独立团调赣东北,归赣东北省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1931年1月,成立闽北军委分会(闽北分区军事委员会),主席邹琦,归赣东北军事委员会领导,下辖闽北独立团等部队。
  1932年11月,闽北军委分会改组为闽北军分区,归闽浙赣军区(①1932年12月,原赣东北省委改为闽浙赣省委,原赣东北军事委员会改为闽浙赣军区总指挥部。)建制,司令员邹琦(代)(一说薛子正),政治委员由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兼任。辖闽北独立师、崇安独立团、邵光独立团、铅山独立团、广丰独立团等部队。1933年6月,在江西黎川成立中共闽赣省委和闽赣军区。闽浙赣军区与中央苏区打通联系后,闽北军分区划归闽赣军区指挥。1934年1月闽赣军区撤销后,江西抚东军分区一度归闽北军分区指挥。此时,闽北军分区仅归中共闽北分区委领导,辖闽北红军独立团(1933年7月以崇安、铅山、广丰红军独立团为基础组成,1934年夏改为闽北红军独立第1团)、红军第58团、闽北红军独立第2团(又称西南独立团,1934年夏成立)、邵武独立团(1934年4月重建)和广(丰)浦(城)独立营以及各县独立营、游击队。
  1936年4月后,闽北军分区归以黄道为书记的中共闽赣省委领导。管辖崇安、建阳、广(丰)浦(城)、上(饶)铅(山)等地区游击队。
  二、建宁警备区
  1933年12月成立,直属于中革军委。司令员由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叶剑英兼任,政治委员由红军第3军团政治委员滕代远兼任。辖建宁第1、第2大站。1934年初,原闽赣军区一部并入该区,增配政治部主任余泽鸿。辖建宁兵站和建宁独立师。师长由余泽鸿兼任。1934年10月撤编。
  三、闽东北军分区
  1935年2月,闽北独立师第2团挺进松溪、古田一带活动,并组成闽东北军分区,归中共闽北分区委领导。司令员吴先喜(后饶守坤),政治委员王助。1936年4月起归以黄道为书记的中共闽赣省委领导。管辖建(瓯)松(溪)政(和)地区及其后发展的屏(南)寿(宁)周(墩)地区的游击队。
  四、闽北独立师
  1932年11月,闽北军委分会领导下的闽北独立团扩编为闽北独立师,政治委员吴先喜(后黄怀仁),归闽北军分区建制。1933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集中红军主力于东线作战,将闽北独立师调离闽北,编入红军第20师。闽北军分区将崇安、江西铅山、广丰独立团合并,重建闽北独立团。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后,黄道、曾镜冰等率中共闽浙赣省委代表团和红军第20师第58团重返闽北。1935年2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决定将闽北地区的红军第58团、闽北红军独立第1、第2团等部合编为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卢文清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第4团。1936年4月起,闽北独立师归以黄道为书记的中共闽赣省委领导。所属各团改编为4个纵队。到年底,曾发展到6个纵队近3000人。1937年9月,在国民党军的“围剿”下,闽北独立师减员至800余人。1938年初编入新四军第3支队。
  五、归建黎泰瞀备司令部建制的闽北红军
  泰宁独立师。1933年1月在闽北组建。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德胜。
  建宁军分区。1933年3月,建黎泰警备司令部所属部队整编为建黎泰独立师和两个军分区。在闽北的建宁军分区于4月组成。
  六、归闽赣军区建制的闽北红军
  1933年6月,在江西黎川建立中共闽赣省委的同时,以建黎泰警备区为基础组建闽赣军区。司令员肖劲光,政治委员肖劲光兼(邵式平代)。归其建制领导的闽北红军有:
  闽北军分区。已见前述。此时,军分区司令员薛子正(后李德胜),政治委员黄道(后肖韶)。9月后辖独立第1团、光泽邵武指挥部。
  第2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德胜,指挥建宁、泰宁、广昌等县区武装。辖1个独立团。
  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余泽鸿,指挥宁化等县区武装。
  闽中军分区。1933年底组成,指挥第21师第61团。
  1934年1月,闽赣军区撤销。所属部队重组后成立闽赣边区指挥部,归江西军区建制。一部并入建宁警备区。闽北、闽中军分区均各自独立。此时,闽中军分区指挥夏忠兴,政治委员李述斌,辖闽中独立团和第61团。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福建省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既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又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重点,注重创新,既客观地记述福建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历史,又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军事方面的光辉业绩。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中的支流与曲折,以利总结历史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